发布时间:2024-01-12 15:34: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护黄河环境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水量分配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以(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市、区)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80亿m3,可供分配水量为370亿m3,输沙水量210亿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期已经考虑到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但并没有生态环境用水,仅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方案经历了较长时段的枯水期和严重断流的考验。
但是25前各省区对于水资源需求不像现在一样严峻,同时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学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发展估计需求相当大,文件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当时分配43.1亿 m3,时至今日该省使用耗水15亿 m3,只占其分配指标的三分之一,当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难因素,导致山西省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严重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其未来即使扭转目前用水状况,其用水量也很难达到分配指标。
2.南水北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确定性
八七分水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线的不确定因素,很难说何时能够上马。西线经过了几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国务院一度暂停了前期工作。西线主要问题在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长江及西南地区水资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促使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水电能源,随着规划和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这都给西线的建设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的确定性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我国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短缺得到局部缓解,受水区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态恢复有了可能。原来黄河受水区缺水状况将有所变化。
因为黄河流域自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一直很突出,特别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来保证,黄河的水资源应该首先满足本流域生产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为前提。基于上述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不确定性和中东线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对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区政府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区总量,没有划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细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黄河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体系是精细调度的基础。因此,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加强分级总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黄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之时,有利于避免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协调省(区)内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权转让;有利于流域与区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管理。各省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实施,将更易显现干支流、各省区内部各市、各省区间实际用水与方案的不协调性及不合理性,将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4. 国务院批复第二次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3以内,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m3以内;在该规划里涉及到黄河总水量由国务院八七批复的580亿m3减少到现在的535亿 m3,也就是说现状黄河来水量比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时减少了45亿m3,即处于逐步减少趋势,而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却趋于增加,这其中尚未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趋势。
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标进行的,以后如何协调或调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适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变化。
5.对八七分水中优化、完善与调整
结合国务院分水的背景与现状的黄河水量变化、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需水,在南水北调西线生效前和东中线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对八七分水中370亿m3做必要的完善与调整,进一步优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态保护补偿水量
“三江源”地区号称“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不但对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东侵袭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应当建立起一个长效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年仅分配14.1 亿m3,建议给予生态环境用水2~3亿m3或更多。
5.2宁夏、内蒙古适当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经考虑了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别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发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宁夏、当前农业用水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应在节水中求发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其它沿黄各省(区)一般增加用水量约30~40%。
宁夏、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国家发展侧重地区,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标,并大幅度地实施了水权转换措施解决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用水矛盾,而当时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治理用水量,为了持续发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给予两自治区区各5亿m3,重点解决荒漠治理用水。
5.3河北、天津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建议核减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决黄河自身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需要增加水量。当然,随着“引黄入邯(邯郸)”2010年11月开始引黄河水,规划中河北省将来达到15亿m3。同时,北京有可能利用黄河水。
5.4山东省的用水指标水权置换方式
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国务院分水指标,虽然有东线南水北调的补给,但由于山东省经济和工农业发展迅猛,用水仍依赖黄河水。建议山东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标可通过水权置换方式获取,以解决超指标用水问题,比如给予用水指标富余的陕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权不同方式的补偿机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过援建对口支援等方式,主要还是针对解决两省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区内部采用水权转换解决工农业、城乡和区域用水矛盾问题,引用到流域各省区件,以解决流域内各省区存在用水指标余缺问题,或者采用递进收取水资源费,至少要对超指标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资源费,从经济上给予制约。
5.5甘肃省用水
甘肃省也面临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资源,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济金”,以及通过甘肃“景电”向民勤供水,将来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如大柳树水利工程的建设“引黄济民”工程,将极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
5.6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高效利用水资源,但是节约用水毕竟是有限度的,要认识到水资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减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实,水资源是天然可再生资源,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每年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或出境了,而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是西南。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南方河流水能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程度低,华北地区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而长江流域只有18%,潜力巨大。
作者通过对黄河流域预测2013年将结束自1986年以来较长时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现一个平水年较丰的时期,随着污水资源化的全面使用,结合跨流域调水以及“洪水资源化”,,2015年将是北方环境修复成为一个“拐点”。
5.7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我国大江大河中,我们母亲河黄河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大面积环境恶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黄河流域还是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别极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较少的河流,同时还是水资源利用千差万别的流域,怎样合理把有限的黄河水用好,在解决好流域自身发展需要同时,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好。
黄河流域西北宁夏、内蒙一带生态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下游,而且对我国华北地区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两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事关重大。
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改造荒漠化地区如河套地区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
把少量黄河水留到生态脆弱区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再造“河套”和沙漠变绿洲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5):31~35
[2] 中国水资源公报[R].水利部,2008
[3] 李东.高坝大库是我国大江大河长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2010-11-20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将团队重点项目放在资源分配的关键环节,优先支持科研创新团队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要加大对现有国家级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使其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积极搭建研究平台。高校应改善研究平台建设的条件,搭建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平台,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以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作为依托,组建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具有较强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三、聘请与培养团队带头人。要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以优厚的待遇聘请学术成就卓越的带头人,以建设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质量团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培养基地,设立培养基金,为领军人才成长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四、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从科研创新团队产生科研成果到企业运用科研成果,要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要从团队中遴选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带入企业,协助企业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
推动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发展
宁夏“因黄河而存、由黄河而兴”。397公里的黄河流域宁夏段穿越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的10个市县(区),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3.2%,聚集了全区57%的人口和80%以上的产业,创造了全区90%的财政收入,是全区工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目前,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环境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水生态健康欠佳,生态系统脆弱。二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突出,发展动力不足。三是生态保护欠账多,监管能力不足。为此,建议:
一、构建科学的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机制。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系统研究、评估气候变化和工农业生产对流域水循环、生态系统等的影响,推动顶层设计的科学化、整体化、规范化。要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科学的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机制,创新有宁夏特色的黄河生态发展模式。
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与沿黄省区间的协同合作。要积极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发展规划,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协调治理、统筹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促进沿黄省区生态保护联动协调机制建立,加强与沿黄省区间合作;推动银川市融入重点城市经济圈,成为西部中心城市,带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1 吴忠市水资源现状
吴忠市地表水资源量323亿立方米。主要是黄河干流和支流,支流有清水河、苦水河、红柳沟、南干沟、清水沟等以及罗家河、中沟及第一排水沟等排水沟。黄河自青铜峡镇入境经由利通区东塔乡出境,近几年年径流量为202.408~172.5亿立方米。
吴忠市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是引黄灌渠、排水沟及田间渗漏,其次是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地下水资源具有埋藏深,矿化度高,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非常有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质、水量地域差别大的特征。
清水河水系主要分布在同心,其发源于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向北流经固原市城区、三营、同心至中宁汇入黄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年径流量为2.02亿立方米,是典型的季节性河流。流域内苦咸水分布广、水质矿化度高。
苦水河水系主河由盐池马坊沟入境至灵武新华桥入黄河口,年径流量为0.156亿立方米。南干沟起源于青铜峡市青铜峡镇沃沙村,沿途经过青铜峡峡口镇、市区金积镇、板桥乡,于板桥乡早元村入黄河,全长16公里,排水能力为10.3立方米/秒,受益面积约15万亩。清水沟起源于市区高闸镇,流经高闸、马莲渠、上桥、东塔寺、古城,从古城镇华三村入黄河,全长18.5公里,排水能力为45立方米/秒,受益面积约31.4万亩。根据水质监测结果,按国家地表水五类标准评价,南干沟、清水沟全年达标率仅为20%,为劣五类水体,污染严重,已失去了使用功能。
2 水环境预警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水环境预警体系现状
吴忠市环境监测站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废水部分)的有关规定,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例行监测。采样方法及监测频次、分析方法均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污水部分)》、《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的规定执行。同时针对吴忠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放射性事故除外)的应急监测,吴忠市环境监测站制定了《吴忠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预案》和《吴忠市环境监测站环境应急监测设备管理检查制度》。通过与吴忠市现存环境风险源的对比,吴忠市环境监测站目前具有的应急监测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吴忠市应急监测的需要。
2.2 存在的问题
预警监测能力不足:吴忠市所辖各县市除青铜峡市外其它各县均没有单独的环境监测机构,日常环境监测依靠吴忠市环境监测站完成。因缺少资金和相应的监测设备也无法建立动态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环境监测体系,所以亟待加强市环境监测站对水环境的监测能力建设。出境段面水质监测不力:由于吴忠市环境监测站人力、财力、设备能力的限制,不能确保主要河流出境段面水质日常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映水质的变化。城镇生活饮用水监测不力:吴忠市城镇集中生活饮用水源地现有的监测能力不能确保对水源地监测的完全覆盖。
3 建议
针对吴忠市水环境预警体系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在摸清全市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污染物污染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在相应的控制节点建设预警体系自动监测站,同时在市级环境监测站配置相应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装备,并配置相应的人员和资金保障,以保证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及时、准确提供监测数据,为后续决策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1)出境段面预警自动站建设。以河流出境段面为重点,建立地表水出境段面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站。
(2)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预警自动站建设。以县为单位,在各县主要城镇供水水源地选择一处建设集中饮用水预警自动监测站。
一、全州矿产资源现状
截至目前,全州共发现各类矿种47种,探明资源储量35种。发现能源矿产2种(煤、石油);黑色金属矿产2种(铁、锰);有色金属矿产9种(铜、铅、锌、镍、钨、锡、锑、铝、汞);贵金属矿产4种(金、银、铂、钯);稀有金属矿产9种(铌、钽、铍、铷、镉、锗、镓、硒、锂);非金属矿产15种(砷、硫铁矿、磷矿、石英脉、膨润土、萤石、白云母、泥炭、钾长石、石灰岩、蛇纹岩、饰面用大理岩、饰面用花岗岩、砂石、粘土);放射性矿产2种(铀、钍);水气地热矿产4种(矿泉水、地下热水、干热岩、地下水)。累计发现的各类矿床、矿点和矿化点约270处。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11处,小型矿床18处,矿化点141处。优势矿产为铜、铅、锌、地下热水、干热岩、饰面石材等,潜在优势矿产为金、银、锡、钨、锑、汞等。
二、全州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各地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盲目无序、一哄而上、违背自然规律等问题,不仅破坏浪费了宝贵资源,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农牧民意见多,潜在的风险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水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威胁,河道生态系统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一是黄河干支流域砂石料场遍地开花,无证开采、超量开采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河道自然景观遭到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三是过度开采给河道行洪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四是河道采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2.生态环境和草原自然景观遭受重创。一是矿产开发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二是公路建设采砂场取点设置不合理,采挖区草场植被破坏严重。
3.区域水源、大气、土壤污染隐患加大,面源污染严重。一是矿山开发引发水、气、土壤环境问题。二是厂(矿)区内脏乱差现象严重,大气污染防治不力。
4.矿山开发中未能严格执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生态、安全隐患较多。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偏低。二是部分企业生产行为不符合安全规范。三是普通建筑用砂开采行为混乱无序。
5.“重开发,轻监管”,“重发展,轻环保”问题突出。一是各县普遍存在矿产资源开发“重开发,轻监管”现象。二是矿山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6.矿山企业整体而言,对地区经济贡献总量不大。由于没有按照标准交纳管理费用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费,有的甚至不交费,致使大量国有税源流失。
三、对策建议
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现就我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关系。我州是畜牧业大州,也是青海乃至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地处高寒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缓慢且相对稳定,草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2.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对矿产资源开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实施。
建议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全面清理整治现有的矿山企业:
一是调整贵德黄河段航道客运规划,取消阿什贡至尼那段流域航道客运建设,使黄河贵德段得到自然恢复。
二是彻底停止黄河贵德县尼那电站至阿什贡流域段面的所有采砂活动,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在此段进行采砂活动。对其它无证或证照不全的违法开采砂石料企业坚决取缔并采取综合强制措施恢复原貌。对证照齐全的督促其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全面整改落实,就地整平回填恢复河道原貌。
三是各地对砂石料开采要因地制宜,调整布局,优化整合,做到依法、合理、规范、有序。
四是建立完善责任机制,落实村级组织职责是首要任务。县乡村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相应的责任问责,尤其是村级以建设“美丽家园”、“美化家园”为目标,切实担负起管护家园生态环境促进本地生态安全的要责。对未经规划许可但村委、村民私自违法签订采砂合同的行为,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查处,追缴非法收入,并依照《中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
五是对因公路建设需要,在国道214线共和、兴海段草原上采挖砂料形成的50万方以上十余处大坑的恢复治理,建议州相关部门致函省交通厅,由专家论证确定恢复治理方案,进行全面恢复,待初验通过后,方可派员参与该公路建设的环保专项验收,否则,州县环保部门不得出具验收意见。
六是优化整合现有的砖瓦粘土矿,规范审批程序,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加快烟气、粉尘、固废治理进程,做到选址合理,证照齐全,技术先进、生产规范、厂区清洁。
七是对金属矿山开发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全面清理“旧账”,确保不欠“新账”。严格按照州委十届十次全会上“下决心叫停破坏生态环境的矿产开发,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要求。
八是切实加强对矿产勘探工作的管理。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有关规定,对各县探矿权进行全面清理,除确因国家战略储备需要对稀有金属等优势矿种非勘探不可外,禁止以任何名义开展矿产勘查活动。
黄河哺育了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哺育了华夏儿女。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她正在大声的呼唤着我们:“儿女们,救我!救我呀!救我!”这一次比一次更悲哀、更失落的呼唤声刺透了我们的心。原来朝气蓬勃的她,如今却陷入了逆境,难道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不应该救救母亲吗?我相信,不,我坚信华夏儿女们都会坚定地说:“会,我们一定会!”
现在我们的母亲河身负重伤,我们一定要保护她。从今天起我提议一定要保护她,以下是我们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保护黄河,人人有责。
二、不要在旁边修建工厂、医院等。
三、工厂排废水、废气、垃圾不应倒在水里。
四、在黄河两岸多种树,防止水土流失,河水不再会泛滥。
五、限制捕捞打鱼,如遇稀有鱼种要上交国家保护。
黄河的呼唤让我们想起黄河的过去;黄河的呼唤,让我们悲痛至极;黄河的呼唤,让我们重新站起。我们不会让母亲再失望,再悲哀!
我倡议:我们一定要遵守以上几点,一定要让黄河回到昔日的黄河,让我们的不亲重新美丽。
倡议人:
倡议日期:
保护黄河倡议书2
各位同胞们:
在古代的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植物繁多,为我们的祖先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黄河的下游是我国发展最早的国家,人口繁多,经济发展,政治,文化比较先进,所以黄河成为我们民族的成长的摇篮。
黄河为我提供这么优越的生活环境,人们不但不感激母亲河,时至今日人与环境产生了深深的矛盾。
由于人口的激增,对资源大量的开发,科技手段无节制使用,向黄河排放大量的化学用品,造成大量鱼死亡,水土流失等问题。
由于黄河受到了大大污染,现在只能用一首顺口溜来描述黄河流域的污染状况: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人畜受害。这首顺口溜说明我国水污染太严重了。
人们啊!我们要保护黄河,我们不能这样长期下去了,如果再这样下去,不止生态受到了污染,人类也会受到伤害。
我们要保护母亲河,那是我们的发源地啊!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人们啊!咱们该醒醒了!
我们应该让母亲河辉煌灿烂下去,他以他那丰富的乳汁哺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不能让他毁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应该让他更好。
只要我们民族一条心,就能成功,我们应该保护他。
人类啊!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倡议人:
倡议日期:
保护黄河倡议书3
各位同学们:
在我们美丽富饶的神州大地上,那本应两岸都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黄河,由于人们的破坏却变成了这副样子:黄土地露了出来,部分土地上荒无人烟,没有树木,稻草。使大量黄土被河水卷走,因此清辙的河水已经变得浑黄,正因为如此,如今的黄河已经由孕育我们的母亲河变成了一条人畜皆吞的魔鬼河,由于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坡的土地一天天的变得贫瘠
因此我建议:
1、沿黄河两岸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鼓励人们在黄河边种植草坪,保护土地,不要让那些珍贵的泥土随着河水流向下游,造成河床增高,引发洪水。并将在黄河边上种植埋在的第一季的花早作为肥料土里滋润那些贫瘠的土壤,相信用不了多少年,那里的土地变得肥沃起来。
2、沿途建立多个水站,对黄河水进行过滤,使它经过沉淀后再流向下游,并将过滤出来的泥土放回黄河两岸,以达到减少水流失的问题。
3、加大污水治理的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直接将污水排放入黄河。对于违反规定的单位,严厉处理。
4、改善黄河水质和生态环境。
5、加大宣传,力度,多出版一些关于黄河方面的书,阐明保护黄河的厉害关系人们若不好好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就会造成动物流离失所,濒临灭绝,进而使人类受到牵连,从而引导人们自觉保护黄河,爱护环境。
11月12日,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开发利用院士专家咨询会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
《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开发利用研究》是2013年度中国科协确定的重大调研课题之一,由山东省科协承担。课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实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以国土空间开发、生态文明制度建立为着力点,从国家层面为黄三角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建言献策,对于黄三角地区、对于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3月份以来,山东省科协组织省农学会、省社科院、山东农大、山东大学、东营农科院、滨州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成立的课题组,从土地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高效产业选择等方面入手,深入东营、滨州等地开展调查,研究制约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提出了《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咨询会上,课题组汇报了课题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开发利用对策建议,东营市、滨州市汇报了当地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相关情况。王春法肯定了课题前期研究成果,他表示,需进一步加强黄河三角洲土地开发对渤海的利弊、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产业结构中各层次的内容,从防潮堤建设等具体项目需求出发,提出政策建议。束怀瑞院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谷树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高焕等专家,围绕主题,发挥专长、各抒己见,从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等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的开发利用建言献策。东营、滨州两市有关领导与专家进行了交流。
该课题最终将形成总研究报告、7个子课题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专报,服务国家和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
1.2海岸带生态环境极不稳定,湿地面积萎缩严重由于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黄河三角洲长期处于自然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频繁变化状态。黄河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在黄河三角洲摆动改道多达50余次。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在罗家屋子人工截流后形成的,至今已行河30余年。由于入海流路变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岸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行河的地方岸线迅速向深海处延伸,不行河位置受海浪和潮流的作用,使岸线出现蚀退,所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环境极不稳定。通过观测计算,水沙较丰时期,河口淤积延伸迅速,每年造陆25km2左右,90年代后黄河水沙锐减,2m等深线年均蚀退速率432m,10m等深线处于冲淤平衡状态。又如刁口河流路改道清水沟后,因径流与泥沙断绝,海岸由淤进变为迅速蚀退。通过实测资料计算:1976-2000年,15km宽的海岸线平均蚀7.67km,蚀退面积115.1km2;2m等深线处蚀退5.37~7.89km,海床侵蚀下切了4.22~6.67m;10m等深线处蚀退0.82~4.3km,海床侵蚀下切了0.75~5.9m。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严重萎缩。
1.3土壤盐碱化程度有所增高,生物资源大幅减少黄河三角洲为退海新生陆地,从内陆向近海,土壤逐渐由潮土向盐土递变。多数土地后备资源土壤呈高盐性,且地势低洼,地下水埋深浅,蒸降比为3.5∶1,土壤次生盐渍化威胁大,地下水位高而被渤海海水渗透。因此,黄河三角洲大面积的土地上难以种植根系发达的乔木,自我恢复能力很弱。造成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由于近年来黄河来水流量的明显减少以及两岸导流堤的建设,影响和阻碍了中常洪水自然的漫滩淤积,隔断了陆、海生态交会,造成浅海湿地生物失去陆地食物源,陆域湿地逐渐减小,造成生物物种减少;②环境污染导致生物物种的繁殖力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③对湿地生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也造成物种减少。
1.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质量状况不均衡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污染主要有石油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胜利油田部分油气资源区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地域上严重交叉,勘探开发石油势必破坏地表自然生态。保护区内有大量农田,因此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的地表水污染突出,重大河流中除黄河能够达到Ⅲ类水质目标要求,广利河、支脉河基本达到V类水体水质要求外,其余河流尚有差距。城市地表扬尘较多,造成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已达不到二级标准要求。个别区域环境质量较差,如大王镇、史口镇、胜坨镇等工业集中区域异味污染较重。
2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2.1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保证河口生态用水保持黄河正常生命活力的基本水量要考虑3个方面的要求:①通过人工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使黄河下游主河槽泥沙达到冲淤平衡的基本水量;②满足水质功能所要求的基本水量;③满足河口地区主体生物繁殖率和生物种群新陈代谢对淡水补给要求的基本水量。目前,利津水文站流量不小于50m3/s,仅具有象征意义,因此需要通过研究确定出河口生态用水量,通过统一调度加以保证,远期可通过“南水北调”彻底解决。
2.2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警系统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地把握黄河三角洲开发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支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涉及气象监测、潮位监测、侵蚀监测、环境监测、土地监测、土壤盐渍化监测、地下水监测以及近岸海域溢油、工业开发污染等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多个领域。在行业方面,涉及气象、海洋渔业、国土、环保、农业、水利、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是一个多行业协调运行的系统。在运行程序方面,由水文站、气象站、验潮站、农牧站、鸟类观测站等地面台站实时检测数据、历史记录数据以及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等,构成东营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信息网络,将接收到的监测数据传输到各个业务运行子系统,结合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库,以及分析与决策模型,由相应行业部门运行其监测预警子系统,再由东营市主管机构集成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1坚持调水调沙,实现河口减淤疏浚
实践证明,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8次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是有很大的效益,特别是对黄河下游的河口河道来讲,起到了巨大的减淤疏浚作用。因此,调水调沙作为河流治理的工具是具有生命力的,效果是良好的,但是,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也应切实考虑和解决好对河口地区不利方面的问题:
1.1调水调沙的运用应解决多目标、多效应的协调和实现。通过调水调沙,在实现河道的减淤冲刷,保持水沙通畅下泄的同时,也应通盘考虑河口地区的防洪工程设施的防洪和能力,入海流路的稳定问题。这是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1.2就黄河口而言,其冲淤演变的方向和特性不紧紧受制于来水来沙条件,同时还要受到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等,因此,在进行调水调沙运用时,还应考虑海洋动力等其它相关条件。这样才能对稳定黄河入海流路,使其发挥更大的功用。
1.3应加强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预报工作,对于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调水调沙是实行年度调节还是多年调节值得商傕。只有通过对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的科学预测,并结合考虑其他各种影响因素,才可能实现调水调沙的科学决策。
2提高河口防洪抗凌能力
河口的防洪抗凌能力是关系到能否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问题。近年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量一直在减少。水少沙多使主槽淤积以及河口侵蚀基准面位置继续下移,河槽进一步萎缩,输沙能力进一步降低,致使河口段主槽平摊流量减少,同流量的水位抬高,过洪能力减小。由于水沙条件恶化,河道断面形态又出现了对防洪十分不利的二级悬河,滩地横比降增大,中常洪水也可使河势发生改变,形成横向流或者顺堤行洪,威胁堤防安全。所以,应进一步加固和完善堤防和河道工程,对黄河大堤进行加高加固,加快淤背区建设力度,使悬河变为地下河。同时选择适当河段,采取挖河疏浚、束水导流、护滩保槽、稳定河势等措施,从而达到减轻河口的防洪压力,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目的。与此同时,冰凌也是造成不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课题。来水量减少,封河水位低,开河时更易形成冰坝,因此,充分发挥水库防凌运用模式的作用,抬高封河水位和降低开河期的下泄流量。应采取在开河期要有实现分水防凌的条件,利用齐河北展宽工程、垦利南展宽工程和东平湖等都可以用于分水防凌措施。
3加强河口治理的科学研究,为稳定黄河入海流路提供理论支撑
众所周知,稳定黄河入海流路必须要有理论支撑。因此,加强河口的治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黄河口演变规律错综复杂,受许多内在条件和外界因素制约和影响。为此,必须正视河口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这一基础工作。
就目前而言,一些急需的系列资料尚不具备,制约了河口治理方案的探索和改进。利津断面至入海口有112公里的距离,利津站的水文特征值难以代表河口段的河道情况,无法据此对河口冲淤变化做更为科学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在丁字路口附近建立一个水文站,搜寻整理并分析入海口附近的水沙资料。其次搞好黄河河口河势、拦门沙等情况的观测及近海海域地形测量工作,大力开展黄河河口演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为今后的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只有这样才是综合治理黄河河口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为了更有利于黄河河口的研究与治理工作,建议尽快启动“数字河口”工程建设。
4实现河口统一管理和依法管理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 A
1问题的提出
黄河河口地区土壤多为轻沙壤土,盐碱化比较严重,不利于普通植物的生长。河道岸坡极易坍塌,而形成宽浅式河床。河道治理中为保证河道边坡的稳定,对边坡需采取一定的支挡、加固与防护措施。
常用的支护结构形式对边坡的处理主要是强调其强度功效,往往忽视了其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工程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护岸措施应用到水利工程中时,将造成对环境较大的负面影响。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计。生态护坡作为岩土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产物,兼顾了河岸防护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功能,是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为稳固河道岸坡,建设生态黄河河口区,我们依托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资助(项目任务书编号201201114),针对黄河河口地区的水文、地质、土壤、生境等自然特点,开展了适宜于黄河河口地区河网建设的生态护坡技术研究。
2三维土工网
三维土工网是一种三维结构丝瓜网络状网垫,质地疏松、柔韧, 90%的空间可充填土壤、沙砾和细石,植物根系穿过度好,实现舒适、整齐、均衡生长。网垫、草皮、泥土表面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植物根系可深入地表以下30—40cm,形成一层坚固的绿色复合保护层。三维土工网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1)固土作用十分明显。试验证明:草皮未形成前,坡面斜角为45度时,三维植被网垫的固土阻滞率高达97.5%,斜面为60度时,其阻滞率也高达60%。因此,三维植被网垫具有极好的固土效果,远胜平面网垫。
(2)三维植被网垫能够牢固保持草种,并可使草种均匀分布于边坡,免受风吹雨冲散失。
(3)草皮未成形之前,就可起到保护坡面免遭风雨侵蚀的作用。
(4)草皮成形后与网垫及泥土三者能形成牢固的复合力学嵌锁体系,可有效防止暴雨狂风、高水位、大流量等带来的冲击,代替混凝土、浆砌片石等作为永久性的护坡层。
(5)采用黑色网垫,有利于吸收光照热能,增加地温,促进种子发芽,延长植物生长期。
(6)由于表面粗糙不平,水流通过时在网垫表面产生无数小涡流,能起到消能作用,促使其携带物沉积。
(7)采用高分子材料PE及碳黑添加剂,其化学稳定性高,对环境无污染,在地下寿命可长达50-100年,能在整个设计年限里发挥出复合力学嵌锁体系的作用(如有特殊需要,可采用降解型塑料,网垫在数年后便可在土壤中消失,不留痕迹)。
(8)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造价仅为混凝土护坡和干砌石护坡的1/5,浆砌块石护坡的1/6。
(9)施工简便,地表平整后,即可施工。
3生态土工袋
生态土工袋采用无纺土工织物制作而成,材料为聚丙烯。土工袋内充填土壤碎石等,具有透水并阻止土体颗粒通过的良好功能,可成为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此种生态土工袋强度较高,袋体的胀破强度最大可达1650kPa。应用证明生态土工袋护坡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应变形能力强
生态土工袋是柔性土工合成材料,是具有承受一定变形能力的新型软体结构,不会出现传统的硬体加固技术因局部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结构的破坏或断裂现象。
(2)整体性强
加连接扣土工袋直斜立墙体的整体性均比较强,不同的土工袋之间加有连接扣连接使护坡系统从传统的无结构系统转变为有结构系统,抗剪强度提高。
(3)施工便利
生态土工袋在施工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场土石,无需任何钢筋和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的硬体材料,且土工合成材料自身的重量较轻,施工、运输十分便利。另外,护坡安装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施工人员无需进行专门培训,普通劳工经过简单指导就可以进行现场施工作业。
(4)生态功能好
生态土工袋以聚丙烯(PP)为原材料,不降解,可100%回收利用,且地表及地下生物(如白蚁、蚯蚓等)不能给其造成破坏,避免了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生态土工袋的使用为植被根系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植被的生长又使土工袋免受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增强了袋体材料的使用寿命。植被借助生态袋吸收水分,随着植被的不断生长,根系穿过土工袋底部进入坡体,坡体表面既不会被地表水流所冲刷又起到了固坡及恢复受损坡体的生态系统作用。
(5)造价较高
生态土工袋的基本构件由土工合成材料制成,重量较轻,运输施工简便,施工造价较低。但目前生态土工袋国内技术成熟的生产厂家较少,导致价格比其他工程措施高,大约在200元/m2。
4生态混凝土
生态混凝土是通过材料筛选、添加功能性添加剂、采用特殊工艺制造出来的具有特殊结构与功能,能减少环境负荷,提高与生态环境协调力的混凝土。我们通过应用,认识到生态混凝土具有以下特点。
(1)构建了生态护坡技术体系
采用现浇生态混凝土护坡,在高强护坡的基础上,护坡实现整体透水并适宜植物生长,在恢复自然景观的同时保持与陆地完整的生态沟通,从而构建出生态护坡技术体系。
(2)实现了岸坡的安全、稳定、耐久
采用现浇生态混凝土护坡,由于护坡结构层抗压、抗弯强度及耐久性高,抗水流冲刷能力强,能满足各种堤防等级的强度要求,从而奠定了岸坡安全、耐久的基础。另外,采用生态混凝土护坡,由于护坡结构层具多孔性及透水、透气性,护坡内外的水及空气可自由流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消除了水位差及静水压力,确保了岸坡的长期稳定。由于护坡结构层整体透水,当水位快速下降时,坡体内的水可快速排出,增加了坡体及保护层的安全性。
(3)实现了岸坡的生态功能及景观绿化功能
现浇生态混凝土护坡结构层具有大量连通的孔隙且孔径较大,可为陆岸动植物提供栖息和活动空间,从而保全了护岸周边的生态系统;同时,护坡结构层较大的孔隙孔径和孔隙率以及适宜的pH值,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展,配合结构层孔隙内的营养基材灌注工法及多种绿化植生方式,可使植物根系穿透护坡结构层植入被保护土体中,从而实现了岸坡景观的改善及生态的亲和。另外,护坡结构层的多孔性也可及时将雨水补充给地下,从而改善了周边的大气环境,保护了河岸及周围的生态系统。
(4)价格偏高,目前生态混凝土护坡造价约100元/m2。
5连锁水工砌块
连锁水工砌块是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经混凝土成型机振动加压制成,具有密实度好、强度高、抗冲击能力强、抗冻、抗腐蚀、持久耐用、可重复使用等优点。每块水工砌块与周围砌块共同联锁啮合固定,形成相对稳定的组合体,有利于保证护坡整体稳定。对连锁水工砌块的性能特点分析总结如下。
(1)生态修复性:砌块是多孔材料,结构自身可以加强水体的生态平衡,同时在砖孔隙内可生长许多藻类植物,能够成为鱼类等生物的食物。砌块凹槽里构筑生物之间竞争演变的生物群落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循环的生态系统,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和栖息空间。
(2)安全稳固性:砌块材料为无砂混凝土制品,植物的根系通过砌块孔扎在被护砌坡面的土壤内,能将砌块锚固在坡面上,同时砌块结构设计本身通过凹凸互相咬合大大提高其安全稳固性。
(3)保土抗洪性:防止河道两岸土壤流失,预防土体滑坡与倾覆,且有一定的抗洪作用。
(4)多功能适用性:砌块的造型变化根据不同水位、不同水深及不同的护岸形式,可横放、竖放及扦插柳枝等满足多功能生态护岸要求,实现功能与景观完美结合的效果。
(5)廉价性:连锁水工砌块制造较为简单,施工方便,单位面积造价较低,其单价基本等同于普通混凝土预制块。
6 结语
稳固河道岸坡,建设生态河网是黄河河口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对黄河河口地区河网生态护坡提出以下建议:
(1)土工合成材料护坡。黄河口地区河流皆为平原河流,河道水流流速较小(平均流速小于1m/s),三维土工网护坡价格较低,比较适宜于此地区。
AbstractThe Xinxiang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is one of the wetland areas with typical features in China,so it is significant to implement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se areas. The Xinxiang wetland of Yellow River,whose wetlan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worsening because of many 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which affects natural evolvement of wetland ecosystem and exertion of wetland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se,the problems,restora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the restoration of pivotal technologies around wetland in the Xinxiang of Yellow River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wetland restoration;ecological system;the wetland of Yellow River;Xinxiang Henan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及许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最为活跃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还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除自然原因外,人类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都会造成湿地某些功能的改变或丧失,使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改变,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2]。目前,新乡市黄河湿地面积的减少、土壤盐碱沙化、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已成为湿地退化的主要过程[3-4]。因此,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的湿地,已经成为发挥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重要途径。为防止这些过程的进一步恶化、湿地进一步退化,现将新乡黄河湿地恢复研究概况总结如下,以期为湿地恢复提供参考。
1湿地恢复的概念
所谓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5-6]。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增强调蓄功能;迁移湿地水域中的富营养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滩涂湿地的恢复等方面[7]。一般在许多情况下,湿地受扰前的状态是湿林地、沼泽、滩涂或开放水体等,湿地恢复为哪一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湿地恢复管理者和计划者的选择。
在湿地恢复过程中,由于许多物种的栖息地需求和耐性不能被完全了解,因而恢复后的栖息地无法完全模拟原有特性[8]。因此,湿地恢复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全面了解受扰前湿地的环境状况、特征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和演替、发育特征,以更好地完成湿地的恢复和重建过程。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湿地范围逐渐萎缩
围河造田、建设用地、泥沙淤积,使区内湿地面积萎缩,削弱了湿地对洪水的调蓄和缓冲功能[9-10]。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新乡黄河湿地面积达2.478万hm2,估计目前该湿地面积不足1.5万hm2,由一个完整的通江河的大面积湿地被分割为几部分,面积明显缩小。
2.2野生动植物濒危,生物多样性降低
随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群落受到严重影响,湿地内鸟类由156种减少至130多种,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鸟类由39种减少至29种;鱼类由7目10科32种减少到25种;组成本区湿地植物有多种,水域分布主要为眼子菜科、金鱼藻科、睡莲科和浮萍科植物;沼泽地分布则以香蒲科、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多,这些植物也大量减少[11-1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建设、生境的破碎、环境污染和外来种入侵。
2.3水源干枯,沙荒盐碱面积扩大
湿地的需水量是湿地为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以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需要的量,可以分为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生态需水量是维持自身存在、发展过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要的水量,环境需水量则侧重支持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改善环境而需要的水量。由于新乡黄河湿地水源补给的季节性、不稳定性和地方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湿地水源问题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和丧失,最终导致沙荒盐碱地面积扩大[12-15]。
3湿地恢复的原则和目标
3.1湿地恢复的基本原则
3.1.1可行性原则。湿地恢复的可行性主要包括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现时的环境状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尽管可以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人为创造一些条件,但只能在退化湿地基础上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恢复具有自然性和持续性[16]。不同的环境状况,花费的时间也就不同,甚至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恢复很难进行。新乡黄河湿地具有暧温带内陆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气候条件,春季一般降雨较少,通常偏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春末夏初植被自然恢复速度比较快。另一方面,一些湿地恢复的愿望是好的,设计也很合理,但操作非常困难,恢复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全面评价可行性是湿地恢复成功的保障。
3.1.2区域性和优先性原则。为充分保护区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湿地功能,在制定恢复计划时应全面了解区域湿地的广泛信息。新乡黄河湿地是国家鸟类自然保护区,是鸟类等野生物高价值的保护区,是内陆平原湿地的典型代表,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17-18]。新乡黄河湿地恢复的目的是恢复湿地的动态平衡而阻止陆地化过程,但轻重缓急在恢复前必须明确。湿地中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它们的栖息地恢复就显得非常重要,即所谓优先性。
3.1.3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修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把握。因此,退化的新乡黄河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修复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收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三者的统一[19]。
3.1.4美学原则。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但表现在生态环境功能和湿地产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学、旅游和科研价值。因此,在许多湿地恢复研究中,特别注重对美学的追求,如国内外许多国家对湿地公园的恢复。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可观赏性等许多方面[20]。
3.2湿地恢复的目标
3.2.1湿地生态恢复的要求。为了推动新乡黄河地区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有序、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演化与修复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湿地生态健康评价、预警机制,寻找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恢复对策与措施,并通过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1]。新乡黄河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改善湿地的水环境质量、恢复植被和土壤、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恢复湿地的景观、实现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2湿地生态恢复的具体目标。恢复湿地的功能,特别是有助于小气候生态环境的调节和改善,例如有助于调控水资源供给,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重要的汇,湿地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渔业等;保留和恢复自然湿地,为特有的目标种或目标群落设置特定生存空间,例如新乡黄河湿地成为鸟类栖息的芦苇床,同时也大大恢复了生物多样性;恢复传统景观与土地利用方式,从湿地形成与发展来看,目前新乡黄河湿地特征是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例如夏秋收割湿地植物,有些湿地也被改造成了低湿度的草地、农田[22-23]。
4湿地恢复的关键技术
以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为依据,新乡黄河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括为湿地的生境恢复、湿地的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24-25]。
4.1湿地生境恢复
4.1.1生物栖息地恢复。通过合理设计物种与生境间搭配关系、种的生态学特征和生境大小等,恢复和改善生物栖息环境[24]。利用新乡黄河湿地自然景观要素,如农田、芦苇地、沼泽、滩涂地等,营造鸟类理想的栖息地;沼泽湿地种植芦苇、苦草、莎草、微齿眼子菜等湿地植物,滩涂盐碱地种植白茅、沙蓬、猪毛菜、碱蓬等,为水禽和候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天然、招引和人工放养手段,经过一段时间抚育和自我繁衍平衡后,形成鱼类、两栖类、水禽等的自然栖息环境,构成较完善的湿地生态链,恢复湿地生态稳定性和自维持能力。
4.1.2土壤和基底恢复。新乡黄河湿地地表土壤为粉质黏土或粉土,一般为3~15 cm,在埋深50~70 cm处有1层厚8 cm左右的粉土、粉质黏土底板。黄河背河洼地土壤为褐色、灰黄色粉质黏土,土质结构一般较松软,局部夹黑色淤泥。黄河滩地地表土为粉砂、细砂[12]。由于围垦、废水排放,造成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其恢复措施主要有:在土壤里加入修复剂,转化和驱除污染物;利用具有超积累功能的植物吸收一些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层缺乏的地方采取客土移植,增加土壤厚度和肥力。湿地基底恢复是通过工程措施,对湿地地形和地貌进行改造,维护基底稳定与湿地面积,包括基底改造、清淤等技术[26]。新乡黄河湿地为自然形成的黄河泥沙沉积,后经围垦造田,大部分湿地已经陆地化,很难完全恢复到以前的自然状况。基底恢复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建设、陆地生物本土化等。规划采取合理配置陆地、渠、沼泽、滩涂,形成以湿地为主的多元景观元素嵌套,各要素互相协调,最终实现生态平衡。
4.1.3水体恢复。新乡黄河湿地水体恢复包括水文条件恢复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原则上要利用黄河水资源,利用各种工程和管理措施引黄河水灌湿地,减少湿地排水,拦蓄洪水,改善池塘、洼地的水面景观,从而达到保护、恢复和重建湿地的目地。具体措施有:筑坝以抬高水位,修建堤坝材料用低渗透膜;堵塞排水沟以减少湿地横向排水,修建引水渠等。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以生物措施为主,如在景观设计中有意识仿效自然,种植芦苇、香蒲等一些既有良好景观效果,又能有效净化水质的湿地植物,它们根系发达,能吸附水中悬浮物[27];也能对水体污染物质逐级吸收和降解。
4.2湿地生物恢复
4.2.1提高植被覆盖率。新乡黄河湿地植被恢复可采取物种选育、培植、引入和移植,以及种群动态调控、群落优化配置与组建等技术,使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在工程实施中,可将水生、湿生植物的种子、鳞茎、根系、幼苗和成体作为湿地植被恢复的材料。植被恢复优先利用原有种子库,短期恢复可选择育苗。在没有表面水情况下,可撒播种子。滩涂盐碱地种植白茅、莎草、沙蓬、碱蓬等。湿地恢复初期,沉水植物因漂浮及水分浑浊存在生存和繁殖困难的问题,通常不被考虑使用,但在湿地恢复中、后期引入可有效维持底泥稳定。
4.2.2控制外来物种。新乡黄河湿地对外来物种实施防范性控制和实时控制。防范性控制是从源头上杜绝外来有害物种和病源虫源入侵,物种引进要经过严格的专家论证和病虫害检疫;实时控制是对已发现的外来物种,评价其环境效应和危害性,对有害外来物种采取生态控制为主、人工控制为辅的手段,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性[22,28]。湿地恢复建设尽量使用丰富的天然种质资源,若当地物种具有同种功能则不选外来种;同时,物种引入要实施严格的物种筛选与安全测试,建立数据库,为风险评估提供咨询,以确保湿地的生态安全。
4.3湿地结构与功能恢复
4.3.1生态系统恢复。农田、芦苇沼泽和河漫滩涂地是新乡黄河湿地典型的生态系统,也是水禽和鸟类的乐园,其规模结构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湿地的生态功能[8,22]。但是,长期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新乡黄河湿地芦苇沼泽和草本滩涂地规模不断减少,质量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因此,恢复新乡黄河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态恢复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乡黄河湿地,沿农田、沼泽和滩涂地建设森林湿地、芦苇沼泽、草本盐碱地,有意识地仿效自然湿地类型。
4.3.2湿地景观恢复。根据新乡黄河湿地地理与生态环境状况,将景观恢复与园林建设相结合,在恢复湿地动物、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的同时,创造必要的人工景观和多种生境,增强湿地景观的美学感受[6,20]。湿地景观恢复的主要方法有以下方面:一是采用芦苇、灌木、乔木等喜水湿地植物,分几个区域对现有岸边进行处理,用自然、柔和而有修复功能的土质护岸;二是植物绿化以多样性为原则,尽量使用乡土植物,适当选择落叶与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相结合,构成丰富的景观效果;三是低洼部分恢复水域,采用较多曲折岸线,不仅在空间上形成开敞、线状等变化,而且布置了较多湾、岛,以达到增强景观的多样性和增加边缘生境的目的。
4.3.3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办法有以下方面:一是采取珍稀动物放养、植物移植等手段,直接增加生物多样性[19,29];二是根据鸟类迁徙、繁衍等规律,通过生境保护和恢复手段,为鸟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繁育环境;三是在湿地水域内进行鱼、黄鳝等放养,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支持。四是保护盐碱地及生态敏感区植被,以提高土壤肥力,恢复森林。
5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3.
[2] 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02-322.
[3] 张永泽,王火亘.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1,21(2):309-314.
[4] 崔保山,刘兴土.湿地恢复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258-264.
[5] WHEELER B D. Introduction:Restoration and wetlands[A]. In:Wheeler B D,ShawSC,Fojt WJ,etaleds. Restoration of Temperate Wetlands[C]. 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 Ltd,1995:1-18.
[6] 白军红,欧阳华,杨志锋,等.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4):36-45.
[7] 赵晓英,孙成权.恢复生态学及其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5):474-479.
[8] 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5):547-557.
[9] 李新民.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9.
[10] 任宪友.长江中游湖区湿地资源利用问题与保护对策建议[J].重庆环境科学,2003(12):61-63.
[11] 邓宏兵.长江流域洪灾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1):117-120.
[12] 李莲花.豫北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生态地质环境分析与防治对策[J].地下水,2005,27(6):480-481.
[13] 张松梅,李杰.豫东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及生态保护规划[J].干旱环境监测,2000,14(3):172-175.
[14] 雷昆,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湿地科学[J].湿地科学,2005,3(2):81-86.
[15] 刘昌明,杨胜天.基于RS/GIS技术的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16] 陈芳清,HARTMAN J M.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与管理[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2):217-223.
[17] GUARDO M,FINK L,FONTAINE T D,et al.Large-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nutrient removal from stormwater runoff:An everglades restoration project[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5,19(6):879-889.
[18] HARWELL M A,LONG J F,BARTUSKA A M,et al. Ecosystem man-agement to achieve ecological sustainaility:The case of South Florid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20(4):497-521.
[19] OKRUSZKO H.Influence of hydr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Fens on their transformation after Dehydration and Possibilities for Restoration[A]. In:Wheeler B D,Shaw S C,Fojt WJ,etaleds. Restoration of Temperate Wetlands[C].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 Ltd,1995:113-120.
[20] 王保忠,王保明,何平.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139-1146.
[21] 周进,HISAKOTACHIBANA,李伟.受损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561-572.
[22] 王保忠,计家荣,骆林川,等.南京新济洲湿地生态恢复研究[J].湿地科学,2006,4(3):210-218.
[23] 闫芊,何文珊,陆健健.湿地生态工程范例分析及一般模式[J].湿地科学,2005,3(3):222-227.
[24] GREGORY L B,MATTHEW F H,CURTIS J R.Effects of agriculture and wetland restoration on hydrology,soils,and water quality of a Carolina Bay complex[J].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3(11):141-156.
[25] 崔保山,刘兴土.湿地生态系统设计基本问题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45-150.
[26] PAUL R W,ARNOLD G V,LOUIS A T.Restorati on of wetland veget-ation on the Kissimmee River flood plain:potential role of seed banks[J]. Wetlands,2001,21(2):189-198.
但是她辛苦养育的儿女却为了金钱毅然背叛了她,在她的身上任意宰割。如今,我们的母亲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活力,汹涌澎湃了,现在的黄河是如此的衰弱。
记得1995年6月下旬发生在黄河济南段的那一幕吗?济南人民好容易才盼来一次流过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糊糊的污水,河上漂浮着大量的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气。
看到养育我们的母亲这样衰残你们忍心吗?你们想让历史重演吗?如果你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到这场拯救黄河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下面我仅代表个人提出以下建议:
①黄河流域附近的地方环保局应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管理;
②各人民应自己约束自己,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排放;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优势;劣势
Key words: Yellow River Delta; economic development;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139-01
0引言
山东省于2008年4月和9月先后出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区规划》和《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支持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本文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劣势,提出了几项促进黄河三角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区域范围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黄河历史冲击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形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东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占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1]
2黄河三角洲的优势
①土地资源丰富。是黄河三角洲最具特色的优势。丰富的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别具吸引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②区域地理位置优越。黄河三角洲作为环渤海圈的一部分,北接天津滨海新区,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经济圈,而且是连接中国东部和西部的中间地带,也是华东华南向华北过度的中间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③自然资源丰富。黄河三角洲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分别为50亿吨和560亿立方米。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旅游,风能,地热等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燃料。④旅游资源丰富。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这里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栖息和繁殖地。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⑤历史文化丰富。a.黄河三角洲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有着灿烂的文化,广饶县傅家遗址,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2]。b.广饶是一代兵圣孙子的故里。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为此地平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更加丰富了旅游资源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⑥政府政策的支持。国家政府的重视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国家的巨额投资及政策倾斜,技术支持都将给黄河三角洲带来全新的面目。
3黄河三角洲的劣势
①土地质量差,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农作物产量低,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治理的难度大。其土地质量差,生态环境脆弱却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因素。②淡水资源短缺。黄河三角洲属于淡水贫乏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低,地下水含盐量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贫乏的淡水资源限制了该地的发展空间。③区域经济合作水平低,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2006年,东营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4048元)约为滨州市(22398元)的3.3倍,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同时作为环渤海圈的黄河三角洲与京津地区的区域合作水平低,处于明显落后状态,经济差距大。④区域竞争激烈,黄河三角洲处于不利地位。黄河三角洲的周边经济地区,京津冀经济圈,胶东半岛,济南经济圈,以及南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都比黄河三角洲高,在引进外资,吸引人才等方面都处于优势。⑤人才相对缺乏。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本身欠发达,同时又面临着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抽离效应”的影响,是黄河三角洲更不利于网络人才。没有高技术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的发展。⑥产业结构不合理。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产业比重大,而且缺乏科技化,产业化。第三产业的比重低,而且服务业不发达,产业结构层次低,不合理,缺少经济发展的活力。
4建议和措施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设施不发达限制经济发展,所以要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②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加强与胶东半岛的合作交流,进而加强与东北也地区的经济合作,引进日资,韩资,争取加强与韩国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促进黄河三角洲的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黄河三角洲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带动全省乃至全国的龙头地区。纵观中外,区域经济合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黄河三角洲内部要加强互助合作,实现人才,资金,和资源的交流使用。④引进高水平人才。黄河三角洲因为缺乏人才导致经济结构层次低,科技水平低,这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要大力引进人才,为引进人才要舍得投入。⑤大力发展旅游业。黄河三角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⑥优化产业结构。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三产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比重低,不利于发展该地区的循环经济,致使经济发展缺少活力。[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引进人才技术等,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⑦借鉴长江三角洲及主教三角洲的经验教训。黄河三角洲作为最后一个有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虽然目前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可以通过借鉴其他两个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少走很多弯路,更加高速的实现经济发展。
5结论
经济的发展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黄河三角洲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要抓住机会,做好黄河三角洲的更好更快发展,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等一系列优势,克服其不利因素。要加强黄河三角洲与其他经济区域的联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把黄河三角洲建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发达地区,也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区规划[Z].
1961年4月16日,在一个离黄河不到20公里的地方打出了一口日产8吨的油井――华八井。从此,“地上服从地下”,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便围绕着石油开采进行。
1964年7月30日,胜利油田遭遇开发以来的黄河最大洪水,地处黄河滩区的油井,在一片中全部停产。1975年10月,利津站洪峰流量6500立方米每秒,油井再次停产。
此时,胜利油田正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如果像往常一样任其自由改道,势必对油田生产产生严重冲击。巨大的责任,促使黄河口人在总结前两次人工干预改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主动改道的设想。经反复斟酌,最终选定离海近、影响范围小的清水沟作为新的入海流路。1976年5月21日在罗家屋子成功截流。黄河入海口任意摆动的历史得以改写,油田会战、海港建设、河口地区开发有序进行。
设立自然保护区
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5.3万公顷。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里有各种生物1917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部分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繁衍,它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多样性物种的天然贮存库和基因库。与此同时,它还为进行各种有关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成为设立在大自然中的天然实验室。
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项目》
1994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项目将通过制定黄河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引导本地区走向可持续发展;同时对黄河口进行治理并合理开发水资源,把黄河三角洲建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经济发达地区。
1995年至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实施了《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无偿援助项目,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黄河口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全面论证规划了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UNDP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先项目。
打造风景名胜区
在《山东省1996-2010年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纲要》中,提出打造黄河三角洲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包括东营、滨州两个市,保护与开发要突出黄河入海口自然风光特色。
风景名胜区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河森林公园的基础上,重点开发黄河尾闾入海奇观景区,展示自然野趣、湿地生态景观、黄河入海景观;开发黄河故道风景区,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故道水域,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野营旅游区。
山东“北翼”主战场
2007年8月,山东确定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作为“两翼”,是全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
山东省把黄河三角洲作为“一翼”重点发展,看重的是黄河三角洲的后发优势。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石油、盐、地下卤水等资源丰富,尽最大程度地把优势资源转化为发展实力,是黄河三角洲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区位上看,黄河三角洲陆地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只有80公里,海上最近距离110公里,是滨海新区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区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黄河三角洲丰富的土地资源,山东将向省内外、国内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到该区域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同时采取“以无偿带有偿、以政府带社会”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该区域建设。
高效生态经济区
2008年4月,山东省出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随后又出台《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两份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方向及扶持措施。
按照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被赋予两项使命:对外借助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机遇,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对内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城市圈,支撑山东全省可持续发展。黄河三角洲开发将以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为主体,划定约4400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率先突破区域,作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黄河三角洲开发将借鉴天津滨海新区的经验,给予改革试验区土地、财税、基础设施投资倾斜、重大项目布局倾斜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投向该区域,支持东营市列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示范城市。
综合改革试验区
2008年4月,将“鲁南临海产业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由山东省政府转到了国家发改委。
据了解,山东省在申请中表示,力图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发挥试验示范作用。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并着重深化企业、金融、土地、科技、涉外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申请中提到,黄河三角洲将通过申请综改区,加快这个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金融、财政、税收、土地、市场体系建设等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探索区域发展模式。此外,山东在申请中还建议,将黄河三角洲地区作为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试点区,将东营市列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the 5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has kept going forward accompanied by both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n April 16, 1961, an oil well―Huaba Well with the annual output of eight tons was opened in a place which was less than 20 kilometers from the Yellow River. From the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egan with petroleum exploitation.
In October 1992, the Yellow River Delta Natural Reserve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 total area of the reserve is 153,000 hectares. This natural reserve mainly focuses on protecting wetland ecological system and rare birds.
In 1994,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as listed in the China 21st Century’s Agenda of Priority Projects, which made the general pla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