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2 15:34: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90-01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大学生一定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完善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力争在社会上做一名能力强、品德高的优秀人才。笔者从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多年,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几方面浅谈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如下:
一、因材施教培养特长
我们知道,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由于各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的基础程度不同,以及各个学生的素质和理解能力有所差异,这样就会使计算机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新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效果则是参差不齐。首先是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技术技能,因此这些大学生学起来很是轻松;其次是有一些大学生以前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薄弱,只是能编辑非常简单的文档,网上传输文件聊天和游戏,其实这部分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但是这些学生不以为然,以为能够聊天和玩游戏就很好了;再次就是偏远山区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慢,当地的教学资源短缺,有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计算机,更别说是操作了,这样就给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带了了不少的难题,因此,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尽量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技术特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并将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层次进行计。
二、作品赏析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的过程。大学生的兴趣是容易持久的,只要大学信息技术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大学生热爱这一学科,他们就会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愿意和同伴交流合作,愿意和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操作,尤其是看到一些设计精美的幻灯片或者是文档图案等,更是愿意欣然接受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带着愉悦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欣赏和学习,真是感觉其乐无穷。为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对Office软件使用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取作品赏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Word排版前,先向学生们展示教师资源库中的利用Word排版所制作的精美电子报刊等优秀文档,使学生们耳目一新。让学生们知道,原来Word还有如此大的作用,能使文档的制作产生如此神奇的视觉效果,从而对枯燥Word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寓教于乐上机实践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发达城市的现代大学生都是喜欢上机操作,他们的操作能力较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这些大学生急于展示个人的计算机操作才能。有一些偏远农村的大学生,也是很愿意在信息技术课上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虽然自己操作理解能力较慢,但是总觉得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科最为快乐的一件事,可以更这操作熟练的同学学习操作方法,设计技巧。还可以自己多多练习打字速度,总是觉得教师讲解理论较多一到操作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诸多问题。由此自己多加练习,同学伙伴在随时加以现场指导,自己的上机操作的打字能力提高了一些,就是连设计能力也提高很快呢,因此,大学生们上机操作乐趣无限。计算机的操作性极强,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需要学生记忆许多操作命令和快捷键,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这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掌握感兴趣的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这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四、任务驱动发展创新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形成了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教育信息技术,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1]。我国2008年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并具体化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目前,以MOOC为代表的各类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学习平台、资源类,包括以MOOC为代表的网络学习平台和以FTP、网盘、资源网站为典型应用的网络资源汇集平台;②课程实践类,包括南京大学PTA练习系统、“实验楼”IT技术试验平台等;③在线交流类,包括微信、QQ等为代表的公众交流平台;④在线考核评价类,包括在线考试系统、Iclicker答题器课堂问答系统等;⑤数据分析类,包括MOOC教师端学习情况分析等。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时代在发展而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比较落后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这就要求现代大学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只有这样,大学生毕业后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是,有些高校购买计算机的能力有限,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仍旧是早期版本,学校机房配置落后,学生学不到先进知识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较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降低了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效。
2.陈旧的教学方式
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学现状来看,他们仍研用古老的班级传授教学方式,有些高校传授方式虽然有所改变,也只是简单的多媒体与教学形式相结合。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教师发挥出主导作用,比较高效。但是,此教学方式只是有利于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缺乏对教学信息的适时检测和反馈,对学生做不到因才施教的效果。
3.教与学工作的脱节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只是在课堂中表现出来,教师对课后的辅导较少。此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教师的教?W目标及课件的编写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教学的目的性。同时,教师缺少对学生课程预习的辅导,教材的重点内容学生无法掌握住。
4.“低头族”现象增多,影响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每人都会有一部智能手机,手机的出现给学生生活带来很大改变,智能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给学生带来方便与娱乐的同时,给高校教学秩序与日常生活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我们在校园及课堂中,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学生往往只想玩手机,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长期下去,给高校教学效果带来严重影响。
三、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在理论课中引入“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
教师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中采用线上SPOC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新的教学开展形式,革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1.1 翻转课堂实施前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前学习新课程视频的基础上,在课内参与问题讨论,达到对课程内容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故此,许多学者认为,“翻转”的具体内容就是:翻转教与学的地位、翻转师与生的角色、翻转学习的时空(即课前与课中的翻转、教室与家庭的翻转)。更有学者指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翻转课堂实施应当具备两个基本前提,即“先学先知”:“先学”是指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理论背景,有能力参加课堂互动;“先知”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了解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拟定话题开展交流。
1)采用SPOC教学平台提供学生自学先学环境。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平台被认为是在校学生在本地使用的MOOC版本 ,较MOOC更具有个性和针对性,适用于课堂教学。我们采用SPOC的视频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将网络知名计算机MOOC视频和学院教师自录的视频相结合,使学习视频贴合教学内容。
2)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教师了解学习情况渠道。
从SPOC自学开始到课程考核结束,教师可提供多种技术手段实时跟踪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制订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相关教育信息技术及其使用分为以下几点:①课前SPOC自测。学生在SPOC课程视频自学过程中,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就利用教师在平台中设置的题目进行自我预测,教师通过系统后台对学生自测结果进行统一,并根据结果记入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依据。②课后交流了解。学生自学SPOC后,教师可以利用交流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如组建QQ群等形式为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③课堂实时评价。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无线表决器,让每个学生独立操作每个终端,建立课堂实时评价机制;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实时统计,如:提问进行回答(单选、多选、判断、排序)等具体情况,对课堂内容及进度进行及时调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④开放讨论。教育在课堂中要多设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来研讨,通过课堂中的研讨让学生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此研讨过程也要记录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
1.2 混合教学课堂内容
学生完成SPOC自学后,应该对当次课程的基本内容与知识结构牢牢掌握,在理论课堂实施翻转教学中,笔者通过整理认为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的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厘清本节知识点在整个计算机系统或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从整体系统视角审视本节知识;二是将SPOC自学的碎片化知识按照本节知识脉络体系进行有效串联,将本节知识点形成知识整体。
2)注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3)注意多种形式的知识引导、传授和拓展。
4)注意计算思维的传授。
5)注意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讲解,拓宽知识广度,分析知识点的深层理论原理和机制,探究知识深度。
2.在实验过程中构建网络自主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主要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内容主要由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学生的电脑使用水平得到一定提升,但部分电脑对偏远农村地区新生还很陌生,导致在实验中学生的知识差异比较大,同时实际的实验教学和辅导不够,导致学生学习实识破量不够。
“四位一体”网络自主实验环境中的配套课程学习实验网站主要实验进度安排,列出当次实验的目的、内容、要求、步骤等基本要素;信息化实验教材主要依托现有实验教材基础,在各具体实验章节中增加对应的网站域名或解答微视频的二维码;辅导微视频主要是由授课教师前期录制的各实验具体操作微视频,为实验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解答;自主实验平台是借助专门实验网站,提供实验操作平台、自动判决等技术,让学生实现自学自练。
“四位一体”网络自主实验环境构建和实现的实验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依托网络资源而不是具体的计算机实验室,可以随时自主开展实验教学,增加训练时间,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四、教学改革效果
我们在2017年度上学期,对新生班次进行教学改革试点,试点工作比较顺利,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1.课堂教学效果好
具体体现在,学生上课时精神饱满、注意力比较集中、课堂交流互动多,没有出现打瞌睡现象;教师主要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剩下的基本概念知识则由学生在SPOC中自学,学生“有备而来”,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课程考核成绩优
我们对试点班次进行一次期末考试,考试结查显示没有参加的班次平均分是71.5分,参加试点的班次期末考试平均83.6分,比同年级班次平均高出12.1分。我们对试点学生的考卷进行分析,得出试点班的难点题和综合题得分率比较高,基础题基本没有失分,这次考试结果的比较体现了试点班学生扎实的基础和对难点知识掌握程度较高,比较成功。
3.学生评价反馈佳
Discuss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about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 college
Chen Yan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 Suzhou, 215009,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teaching hours gradually reduce in our institute, but the form of requirement of grade test basically unchang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odes at the first week of each semester. Analysis of how rational and effective use of practical teaching hours in a week, ensure that students access to the skills certificate, at the same time,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tudent.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odes
2004年,我院首次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设置为公共基础课。规定全院各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此课程的学习,修完课程的同时参加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并且与学生毕业挂钩,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随着我院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课时大幅度削减,由原来的140课时减少到90课时,再由90课时减少到现在的60课时,然而等级考试的要求并未降低,这给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为此,学院从领导到师生均非常重视,经过多次教学研讨,最终决定于每学期给各班增加1周的实训教学课时,希望教师从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顺利通过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的同时,培养实际综合应用的能力。
1合理安排实训内容,规范考核标准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特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训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取向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针对各专业对掌握程度要求的不同,在确保学生能顺利获得技能证书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从体系结构上看,教学内容既涵盖了信息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数字媒体、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又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03办公软件和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基础、实际能力和教学课时,对实训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例如,我院开设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专业涵盖了理工类、艺术类、轻纺类、工商、贸经类。以往实训内容的选择比较单一,与专业的结合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不同专业,同一门基础课的讲授内容应有所侧重。如对理工类的学生应该强调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计算机的工作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而工商、贸经类的学生应该强调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根据不同专业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在开学初,每位教师必须规划出1周实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制定适应本专业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的制定首先要以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培养符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制定客观、公平的考核标准,有利于调控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教学成绩应采用“结果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来决定。
所谓“结果性”考核就是在整个实训课程教学活动结束以后,以最终“江苏省计算机等级一级B”的成绩为标准;“过程性”考核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通过考核结果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结果性”考核能反映学生对实训课程整体性的掌握情况,而“过程性”考核更能确保阶段性实训的教学质量。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内容既包括理论教学又包含多项操作技能,不能也不可能通过最后一次的等级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过程性”考核,如上课出勤情况、平时实训作业成绩、实训综合大作业成绩,更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真正掌握的程度。因此,可以采用两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根据实训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在保证学生顺利获得技能证书的同时,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足够强的实践能力。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之内,如何搞好实训教学至关重要,也是检查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实训教学进行改进:
2.1 坚持“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
为了培养适合行业和企业的人才,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用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坚持以“能力为本”的设计原则,把提高学生的技能放在首位,可以实行层次化分阶段的技能培养,将实训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技术实践,属于能力应用型范畴,强调的是学生使用基础理论解决课程外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层是综合性训练,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是课外专业社会实践,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策略上,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策略,如对工商、贸经、艺术类学生,由于受到课时限制,对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组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课外继续学习,以解决以后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2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内容更新快、知识量大、实践性强,并且学生的基础差异大,面对这些问题和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一周的实训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知识点,采用模仿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模仿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是使学生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必要技能的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实践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幻灯片处理、网站设计和数据库使用的基本技能课程,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Office2003软件的使用。使用模仿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使学生以互教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理论部分知识点多,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案例教学法能创建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将真实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能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理论课堂教学中穿插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理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合作教学法,是一种依据学生的能力、所具备的知识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利用资源,相互支援、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幻灯片设计环节中,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位学生分工负责一项任务,合作完成最终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制作幻灯片的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3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既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实际情况。实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至关重要,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适应企业和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119-02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江苏省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统考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开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前沿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紧扣江苏省计算机一级B等级考试大纲,提高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因此将“教学做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实际意义。
一、“教学做考”合一思想的精神实质
陶行知先生倡导“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这里的“要什么”,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陶先生认为,教、学、做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二、高职教育推行“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效果
此课程的设置目的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培养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必须通过省一级B等级考试才能具备毕业取证资格。
(二)《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现状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特征是: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分开,造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离。理论教材以教师教为主,实验教材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
(三)高职院校生源特点
1.认知发展处于新阶段
在高职学习《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年龄一般18~20岁,学习能力的发展处于元认知阶段。大一学生对元认知知识掌握得最好,而元认知监控能力却较差。因此,对学习中的漏洞、薄弱环节、作业与考试中的错误等缺乏补救意识,很少反省自己的问题和针对性地进行补缺。
2.学生类型呈现多样性
生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同的专业,招生对象不同,有的专业只招收理科生,有的专业只招收文科生,有的专业文理兼收,这就造成了在同一专业的同一个班级中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3.学习态度令人担忧
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于大学中大信息量的授课方式和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充分认识和适应。如果理论教学内容只是概念的讲解等,那么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枯燥,容易造成学生的恐惧和厌烦心理。近几年来,学生在学习《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表现为对操作感兴趣,但不会灵活使用;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够透彻,不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有学生谜恋网上游戏,学习有时缺乏主动性。
三、“教学做考”一体化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践方法
目前的国内外高职教育,只重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统一,却忽视了教与做的统一,忽视了教师教学与实践的统一。这样的后果是,只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环节。基于这种认识,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结合教材、课时安排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将“学做”合一和“教做”合一有机结合,并结合省计算机一级B考纲的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考证的规范,践行“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诠释“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构图
其一,教师的教是在做,学生的学也是在做,教与学统一在做上。其二,做是最主要的,教和学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同时,教又从属于学,要符合学的需要来教。最后,做是学的依据,更是教的指南。
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而言之,“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构图与陶先生提倡的做可谓一脉相承,离了做则谈不上职业能力培养,更谈不上创造和创新。
(二)“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教做”合一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适合讲授,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教案(如学习内容、重点,如何切入主题、如何讨论、使用哪些例子和图表、布置哪些作业等),制作讲稿(投影片上字不宜多,句子不宜长;切忌按投影片照本宣科。多使用图、表,让投影片上的文字和图片适当地“动”起来,还要穿插一些演示、例子、问题,产生节奏并与上次课程的内容有所呼应)。
2.“做学”合一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单元一至七单元七部分的实验内容,实验指导书上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应采用机房的教学软件教会学生下载实验素材和导学软件(校内FTP资源库)。实验课过程中,学生分组边做边学,做的过程中遇到难点后,教师再分组指导解答。这种方法能为具体的教学活动规定一个终极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学到真知识。
3.“教学做”合一
在实践中,师生的角色会发生互换,教师的教是在做,学生的学也是在做,教与学统一在做上,以“教学做”合一教学方式为主。比如《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综合部分的三大实验内容,知识的综合程度较高,必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光凭书上的步骤和导学软件采用“做学”合一方法不能解问题,这时,教师就要灵活变化实验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合一。除了在学中做,还得更多地将教结合于学和做中,才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做好应当解决的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4;G642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专门面对全部大一学生的公共课程,是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培养的较重要的课程。因为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之一便是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所以教育部门加大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培养程度,当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且成为了某些省会的会考项目。
一、翻转课堂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面对所有大一学生的公共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具有操控性强、实用性高、信息内容大等特点。在实行新课改后,中小学的部分计算机课程是从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转移的,因此很多大学缩短了计算机课程的实践,但是中小学对于学习计算机课程不够重视,教学投入与效果不尽人意,导致大一新生在学习计算机信息课程中遇到了困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差别大,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较熟练,欠发达地区对操作计算机较生疏,导致不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另外,计算机信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内容也在不断扩展,缩短课时后,教学难度加大了不少,学生也缺少自我探寻的意识,缺乏主动学习能动性。
二、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
(一)应用于课前教学视频
翻转课堂需要实现的是在开始上课前,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传统教学模式的成果,它的实现需要依靠教师创建的学习系统,包含word文档、录制教学视频、网站学习等。在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时,对视频的要求是短小精悍,录制时长不超过十分钟,在讲解相关知识时需要在正确的同时并富有趣味性,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一一拆解,每个短视频都只解释一个知识点,并且可以借助短动画对知识难点、重点进行分析,方便学生记忆理解;视频还具备快进、回放、暂停等多媒体功能,学生如果对某一知识点不理解可以选择重复观看。
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对于这种可以自由选择的学习途径也会表示喜欢,在空余时间里可以选择视频观看,对于视频的哪段和看几次都可以自行选择,对于计算机信息课程基础比较差、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可以选择观看视频教学来进行反复练习,这对赶上或超过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在看完学习视频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要求进行试题的测试,也可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向教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为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探讨提供材料。
(二)课堂上翻转课堂的应用
翻转课堂的教学中,需要在课堂教学上实现知识的内化,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翻转课堂应用到以下方面。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问题之后,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一个学习报告会,简单的向学生介绍学习内容,在学生所有问题中综合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引导解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作业或者进行检测评价,用来加深课堂知识点,可以通过多样性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信息课程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面对学生进行n前自测、课堂完成作业、检测等,并使用能自动阅卷的课堂教学软件,利用这种软件,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做出调整,这是在计算机信息课程中翻转课堂成功应用的关键。
(三)应用于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运用,并以此完成全部教学过程,在课后总结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进行作业批阅,整体测出学生的学习水准,并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并将其制成文稿供学生参考学习,并可以依据事后反馈,让教师对今后的教学方法进行订正修改。
三、学习信息技术时翻转课堂的研究
(一)翻转课堂的运用研究
在我们熟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为处于被动位置很难得到发挥,在大部分情况中,师生之间很难就这种模式进行交流沟通。但是在翻转教学的教学中,师生不仅可以进行平等沟通,并且可以相互探讨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问题,在视频教学中,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到适合自己进度的知识,满足自身要求。
(二)可以颠倒教程,以往流程
在传统的课堂讲解上,教师只是负责课本内容的教导和讲解,学生负责听讲,课后按照教师规定完成作业,依靠自身努力完成对知识的优化。翻转课堂恰恰相反,在课堂上注重课程的内容,通过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对知识进行讨论与研究,而理论知识是在课后学生自己理解,这两种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
(三)在课程中可以转变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在以往的计算机信息课程课堂上,教师一般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权威的角色,而学生经常被动的接受到知识,双方没有平等交流的平台。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提前观看视频动画,对所要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有与老师交流的机会。
结束语:对于大学计算机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师而言,他们的压力来自于如何在帮助学生课程压力的同时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在这当中,教师不仅需要教育资源的补充,还需将学习内容提前备好课,对水平有差异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辅导。通过对翻转课堂的应用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对主动学习意识的提高,通过对翻转课堂的应用对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化学习水平有明显的效果。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格局中,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一定可以掀起教学史上的一次教学革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65-01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上机实验两部分,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大部分高校文科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拿到学位证书需要通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内容。纵观我校文科学生历年的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成绩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在计算机一级考试的理论部分的及格率远大于机试操作部分的合格率,也就是说机试操作部分的合格率影响了全校文科学生江苏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整体通过率。
为了培养学生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上机实验部分的自主学习能力,兼顾高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能力的差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遵循“则重实践,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够用即可;边学边做,学中做,做中提高”的原则。
1 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知识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课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为教学目的。
1.1 营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多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工具,例如,影像,音乐,图片等,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产生兴趣,通过教学让学生改变观念,对计算机有更新的认识,了解计算机在办公、生活、娱乐、学习等方方面面对他们有着不同的帮助,使学生自发的对计算机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只有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愿意进机房,愿意动手上机操作,才能根本解决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
1.2 提高课程可操作性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必要的讲解,要充分的让学生自己亲自操作,提高知识的学习效率。让书本的文字变成可以看的到、摸得着的知识,更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对计算机的熟悉。提高上机操作的比例,在教学课程中对操作机器的时间按比例提高,让学生更好的熟悉计算机。
1.3 通过优化教学最终培养学习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兴趣为主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成立学习小组,在教学练习中按易、中、难分组实践,对完成质量好的同学可以享受激励机制,比如,上网或游戏等。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利用先进的技术为教学服务
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被各种先进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渗透,其中包含按需服务的云计算技术、虚拟技术等。我们应充分的应用这些新的技术来提高我们教学的水平,利用这些新的技术来激发和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1)云计算技术是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其特性是门槛低,按需计算、随时随地获取等,利用云计算技术配合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教学的目的,构建网络教学环境,将教师、学生通过网络与优质教学资源连接。让学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根据自己水平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完成对应的学习目标。并且可以随时查询结果,进行评价和改进,无论是选择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可以通过云端平台获得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支持。通过互动,紧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全球教育资源,引用网络平台上的相关资源,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在课堂上不仅利用传统教学,更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多种教学模式互补。例如,网络平台上的开放课程,视频讲座等。使学生看的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时俱进,让学生进一步的与世界先进知识接触,开阔眼界,保持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3 构建创新实验室教学体系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要求都各不相同,要合理安排教学。
(1)想依照兴趣和需求自行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周末开放实验室,让不熟悉的学生多点时间操作,让没有电脑的学生能有平台操作。让学院实验室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整合学院教学资源保障学生的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2)创新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作为指导者辅助学生,计算机学习中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常需要让学生先进行自学摸索,待出现问题后,再引导解决,获得真知。老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使用程序中的帮助、利用网络自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习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思考教学要点、操作要点和实验操作与学生互动的手段,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愿意计算机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学习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种奖励机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按学生的进度不同给予不同的奖励,更好的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本文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职场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进行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
1明确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2]。
根据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笔者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组织教师编写配套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以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为前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自主开发网络考试系统,在考试方法上,着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尝试采用一些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来,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2.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自2001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普及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
作者简介:鲁菁(1973-),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4]。导致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很熟练,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一无所知。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在教学之初,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调查,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水平。然后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认知情况,将学生分为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类。在教学过程中,对两类学生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有部分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学过的。为这类学生只需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指定任务复习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达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刚开始最好采用系统授课的模式,按照“演示授课练习理解巩固练习运用检查”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他们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2.2重视协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协作学习不仅有助于营造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活动是协作学习中主要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注意小组成员的异质特点,使小组成员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意愿,便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3~4人为宜,以避免出现小组分化的情况。合理的分组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查、监督、指导,必要时还要介入活动,给予总体的认同与支持,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或当发现某些学生的操作不正确或操作过程较繁琐时,给予及时的干预和引导,避免产生负面效果,保证学生间的交流取得预期的成果[5]。
2.3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知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学习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
(1) 分析教学目标。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要学习和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作为当前教学任务的“知识主题”。
(2) 设计任务。将上一步分析得出的“知识主题”融入到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中。对任务一定要精心设计,保证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难易程度、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关联等多方面的因素。
(3) 自主完成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可以借助已有知识,通过教材、上网等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交流互相提供帮助和支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小组的协作情况,注意总结遇见的问题,易犯的错误、成功的范例,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启发。
(4) 分析、评价和总结。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知识点、操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总结以外。还应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优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设计强化练习。根据分析、评价和总结的结果,为学生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经过精心的挑选,即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对教学内容巩固和强化的目的[6]。
3教材选用与开发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1]。高职计算机教材的选用要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以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为主。二是操作实验部分,学习内容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采用机房实验授课的教学形式。
理论知识部分,我校选用的是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委托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组织编写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教材[7]。该书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编排系统全面,很适合计算机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使用。
另外,组织专人编写了适合高职特点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一书,该书由理论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两部分构成[8]。针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点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把握学习重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理论学习指导中,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配有与这些概念和知识点相关的典型例题分析、强化练习和参考答案,方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达到尽快掌握和巩固教学知识的目的。
依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第二部分“常用软件的使用”中的要求,实验教程部分由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0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0的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0的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2000的使用五个单元,共九个实验构成。
实验教程的编排考虑四个方面。第一,以任务建构知识。每一个实验设计成为一个大的任务,大任务又由十几个小任务组成,每个小任务能够体现本章节需要学习的2~3个知识点。通过完成小任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继而完成每个实验安排的大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整个实验教学内容的目的。第二,内容编排适合学生认知规律。每个实验由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主要操作总结3部分组成。将具体实验步骤与实验内容分开,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会将注意点集中在实验内容上,通过积极思考、既有知识的应用、小组讨论、教师演示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如果对某些实验内容的操作步骤有疑问或遗忘,可以
到第2部分实验步骤对相关内容进行二次学习。第三,各实验之间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第四,实验内容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如第二单元“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0的使用”中的两个实验,一个是论文排版,一个制作电子板报;第三单元“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0的使用”实验里处理的数据是学生成绩。实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容易理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为和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考试保持同步,为给学生提供与之相同的上机考试环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组织教师自行开发“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该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分为考试和监考两大模块,具有题库管理、自动分发试卷、定时控制收卷、试卷完成情况查询、理论题目自动阅卷、自动将考试结果打包上传等功能。
近三年,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组织了6次全校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由后台服务器从题库抽取产生,保证不同场次的操作题目不同,在同一场次中操作题目相同,但理论部分试题不同。考试系统采用倒计时,考试时间剩最后3分钟时提示学生保存考试结果。考试时间结束,系统自动将考试结果保存并上传至服务器,同时显示出学生的做题情况,比如理论题目已做数量,操作题目保存情况等。实践证明,在每学期教学任务结束时,组织模拟江苏省等级考试形式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期末考试,一方面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另一个方面,使学生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该考试系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教学结束后,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性模拟测试,锻炼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冉崇善. 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4(31):37-38.
[2] 刘俭云.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大众科技,2007,100(12):152-153.
[3] 高建华.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15-16.
[4] 卜佳锐.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福建电脑,2007(6):195.
[5] 李广凤. 交互式教学原则初探[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8):60-62.
[6] 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 张福炎,孙志挥.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鲁菁,江敬尧,张永瑞.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dvanced Vocation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LU Jing, MA Ji-jun, BAO Dian-qing
一、因材施教培养特长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和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有所差异的,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设定的。但是我们知道,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由于各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的基础程度不同,以及各个学生的素质和理解能力有所差异,这样就会使计算机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新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效果则是参差不齐。首先是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技术技能,因此这些大学生学起来很是轻松;其次是有一些大学生以前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薄弱,只是能编辑非常简单的文档,网上传输文件聊天和游戏,其实这部分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但是这些学生不以为然,以为能够聊天和玩游戏就很好了;再次就是偏远山区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慢,当地的教学资源短缺,有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计算机,更别说是操作了,这样就给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带了了不少的难题,因此,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尽量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技术特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并将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层次进行计。主要分为:基本内容、扩展内容、重点和难点。对操作练习题,加入具有一定难度的操作题。将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资放在共享文件夹中作为共享资源。基础好的学生在自行操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在共享资源中选择有一定深度、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这样因材施教,有效地增强了课堂学效果。
二、作品赏析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的过程。大学生的兴趣是容易持久的,只要大学信息技术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大学生热爱这一学科,他们就会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愿意和同伴交流合作,愿意和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操作,尤其是看到一些设计精美的幻灯片或者是文档图案等,更是愿意欣然接受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带着愉悦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欣赏和学习,真是感觉其乐无穷。为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对Office软件使用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取作品赏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Word排版前,先向学生们展示教师资源库中的利用Word排版所制作的精美电子报刊等优秀文档,使学生们耳目一新。让学生们知道,原来Word还有如此大的作用,能使文档的制作产生如此神奇的视觉效果,从而对枯燥Word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寓教于乐上机实践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常见的临床改变包括心肌顿抑、微血管功能失调和心肌细胞的凋亡等。细胞凋亡可能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aspases家族蛋白酶是细胞凋亡途径的核心成分;aspase-作为凋亡效应蛋白是条途径:线粒体途径、内质网信号途径、死亡受体途径的共同下游通路在凋亡信号传导通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枸橼酸又名柠檬酸枸椽酸根离子可与血中钙离子生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枸椽酸钙降低血清钙离子浓度;文献表明缺血、缺氧时引起细胞内酸中毒再灌注时通过H+-Na+交换和Na+-a+交换使细胞内钙增加进而激活磷脂酶使膜磷脂成分受损而分解。
资料与方法
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制备:采用健康成年雄性prague-Dawley(D)大鼠体重5~g。用5乌拉坦(1.g/kg)对健康成年雄性D大鼠行腹腔注射麻醉连接心电图(Ⅱ导联)尾静脉置入G套管留置针以便给药。行气管切开置管接动物呼吸机控制呼吸呼吸频率7次/分潮气量8ml/kg吸呼比1∶。稳定1分钟后于胸骨左缘第、肋间开胸暴露心脏用6-无损伤缝线在左心耳右缘与肺动脉圆锥左缘之间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起点下mm环绕冠脉将结扎线从1根聚乙烯小管中穿出拉紧形成闭环造成缺血放松即发生再灌注。再灌注前1分钟按照不同分组分别经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枸橼酸(.5mol/)容量1ml。
讨论
197年err首次提出了凋亡的概念经过历年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凋亡参与了冠心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凋亡也明显加重。在众多aspase成员中caspase。被认为是各种凋亡刺激因子激活的aspase家族中的关键蛋白酶与DNA断裂、染色体凝聚和凋亡小体形成有关是直接介导凋亡的效应分子。心肌梗死面积扩大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梗死面积的多少决定着缺血再灌对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I/R组比较P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提示枸橼酸通过螯合血清中钙离子减少进入心肌细胞内钙离子量进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caspase-活性上调提示再灌注损伤和心肌梗死均能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同时枸橼酸通过抑制caspase-的激活来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其基本机制可能是钙离子浓度减少使a+Mg+依赖的核酸内切酶活化受阻从而阻断了细胞凋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桂兰.细胞凋亡与冠心病[J].医学综述,,6(11):91-9.
(一级)通过率的主要因素谈一些看法。
一、考级的相关政策要明确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1]如同“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一样,“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
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这让高等学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导致了不少学生眼高手低。[2]以前学校总是担心高标准的政策会使部分学无法正常毕业,影响他们的前途。然而,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集中反映在不想报名和缺考,致使学生不求上进。
如果校方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相应政策,学生就会积极应对,不遗余力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现在学校已进入本科教育阶段,生源素质正在逐年提高,学校应该适时的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这样毕业出来的学生也就更有实力,学校的声望得到提高,新
生的质量也会因此再上一个台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 考试报名方式要改进
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都采用人工报名的方法,这样导致班主任与学生干部工作繁重。现在采用了网上报名,但网上报名的开放时间过于短暂,而补报手续又过于繁杂,导致个别学生和班级错过报名机会,这直接影响到等级考试通过率。
大多数报名的学生都是正在学习相关课程,或是刚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时候参加考试是最能取得理想成绩的,相反,如果学完课程一年或半年后再参加考试,通过的机率会大大降低。因此,建议学校在网上报名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将开课班级的所有学生都默认为参加考试,由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报名。对于特殊原因不参加考试的学生,由其本人在网上报名系统修改相关信息,这样既不违背学生自愿的原则,又不会使希望参加考试的学生因为大意而错过机会。
三、 授课方法的改进
学校现在已经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分在两个学期进行,第一学期的“信息技术I”主要针对素质教学,第二学期的“信息技术II”主要针对应试技巧。这样的安排确实为提高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做出很多贡献。
讲授“信息技术”课程多轮的亲身体会使笔者认识到:作为教师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第一学期光讲不练,第二学期光练不讲。应该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融为一体,毕竟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出现的题目也是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3]因此,在“信息技术Ⅰ”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历年的真题穿插其中,将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与考试常考的题结合起来。例如,当讲到第三章“簇”的概念时,就应该提到第二章中定位硬盘上数据的三个参数“柱面号、扇区号和磁头号”,让学通过对比明白前者是站在硬盘文件存储空间管理的角度上,而后者是站在硬盘组成的物理角度上。这样应付考题“为了读取硬盘存储器上的信息,必须对硬盘盘片上的信息进行定位,在定位一个物理记录块时,以下参数中不需要的是 ”(摘自2004年春试题)就很简单了。
当一个章节结束时,教师更加可以安排十分钟甚至半节课组织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练习,并针对大部分学生出现错误的题目,仔细讲解。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让学生认清自己,避免眼高手低或妄自菲薄。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说是与众不同,它的每一章都可以衍生成一门计算机的专业课,而班级里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异,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整体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在教学时很难把握好度:讲简单了,学生在初中、高中已经学过了,造成了知识重叠,学生失去兴趣;讲复杂了,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考试产生恐惧,失去信心。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穿插了练习,等到第二学期的“信息技术Ⅱ”就不需要进行题海战术,而是针对该班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题少练精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试技巧的掌握上。[4]
四、 掌握考试技巧,提高应考能力
常有这样的现象:两个平时学习差不多的学生在考分上往往会出现较大差距。这种结果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于考试技巧的掌握有差异;另一方面,学生的心里素质不同,在考试的环境下有些同学容易过分紧张,不能正常发挥。
在计算机一级考试中考试技巧的掌握尤其重要。学生应该掌握的有四点:首先,合理安排时间。计算机一级考试时间是100分钟,题型有理论和操作两种,全部在机房进行。学生通常会在操作及理论上各用50分钟,而考试时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按计划完成。所以必须和学生明确,上机考试和平时考试不同,影响考试结果的因素更多,有可能发生无法预料的事情,所以只能用35至40分钟的时间完成理论试题,用40至45分钟时间完成操作试题,而剩余约15分钟用于检查和提交试卷。
其次,科学使用“疑问”。理论试题有三种题型:判断、选择和填空,当学生遇到不会的题目时常常会直接跳至下一题,或者随便填写答案不作任何记号。而在等级考试系统中,在每一题的右上角都设有一个“疑问”选项,这正是为了帮助考生检查试卷设置的。科学的做法是,当遇到不会的或是没有把握的题时,先填写自己认为最有可能的答案,再在“疑问”选项中打勾。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做完检查时就可以首先选择有疑问的题仔细斟酌,有的放矢,节省时间;二是,即便没有时间检查也不会出现没有作答的空白题目,将分数拱手让人。
再次,巧做选答题。理论试题分为必答题与选答题两类,都包含判断、选择和填空这三种题型。其中,选答题要求学生从20题中选择10题作答,这时候学生应该最先选择自己有把握的题目做答,接着去做最有可能猜中的题,以先判断、后选择、再填空的顺序做满十题。这样做是在考试过程中提高考试成绩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确保操作题的正确保存。不少学生平时学的不错,考下来自我感觉也良好,可是成绩一下来就糟糕。这多数是因为操作题保存错误造成的。一道理论题没做对,失去的是一分,一道题操作题没保存或存错,一下子就失去十几分。而且没有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才是最让人懊恼的。
2.1教材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和我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时为了适应我校专科层次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选用了以下教材。江苏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配套教材《大学计算机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吉根林、王必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结构合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力求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十三五”高职高专重点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为操作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戴锐青、桑一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主要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操作的教学,同时满足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中操作部分的考核要求。
2.2教学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大部分,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技术具有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作为补充。因此建议学生以各类计算机类的教材、杂志、学习网站作为参考资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理念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既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应理论实践并重,注意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采用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际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在教学的同时,配合大量的操作训练,注重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
本教学思路结合《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3.2.1分层教学法本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将每个章节的内容按必修类、提高类和补充类进行组织,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掌握知识的差异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2.2项目驱动法本课程的实践部分采用项目驱动法,即将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并将内容按任务进行划分,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项目。使用项目驱动法的优点是能够清楚地呈现操作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完成学习并进行拓展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教师呈现项目效果,分析使用的主要操作内容;第二步:教师以任务为单位介绍各知识点,讲练结合,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操作;第三步:教师对项目进行整体的重点、难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提高应用能力。
3.3作业安排
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本门课程的作业包括了理论知识的课后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后作业三部分。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提交给任课老师,所有课后作业要求按时完成并统一提交批阅。
3.4课程考核模式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我校专科层次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必修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该课程为考查类课程,由任课教师随堂完成考核,具体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按过程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的比例分配。期末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两部分,并参照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核的内容分布,包含45分的理论知识和55分的操作两部分,总分为100分。
4学习方法指导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因此区别于纯理论课程或纯操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采取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指导方法。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针对教材、课堂教学内容、补充阅读材料和课后作业涉及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展开一些专题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习方面,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并结合组间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结束语
成功的教学与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反思各个环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其中教学思路是根本,关系到后续环节的成功开展。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1]吉根林,王必友大学计算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早在30多年前,我国各个高校就相继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公共英语课、政治课一样,成为大一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及具备初级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提高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30多年来,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逐渐出现新问题,这要求我们用不断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使其日趋完善。
二、我国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文理分科教育制度将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划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由于文科生缺乏数、理、化等课程的系统学习,其思维方式、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会稍微差于理科生。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所有学生都使用统一的教材,忽视了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差别,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必然会导致课程教学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1.学校领导对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多数高校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仍使用统一的教材,仍未建立起专门的文科计算机实验室,同时也未拥有专业的文科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等,这些说明学校领导还未认识到现行的课程教学体系的不足,未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未构建全新的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2.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激励驱动机制。首先,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严重滞后于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其次,相对于理科生,文科生的相关数理知识欠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导致他们感觉现有课程内容的难度较大,尤其是程序设计等创造性课程内容。此外,分配的课时较少,又不是专业课,学生便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最后,课堂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离。长期以来,文科生往往把自己定位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要求的提出者和使用者,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即可。缺乏激励驱动机制是阻碍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的致命伤。
3.文科计算机课程教学形式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单一化。在我国高校中,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通常是大课灌输式教学,即一个教师同时向来自于不同专业的100个甚至300个学生讲授一门课程,虽然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弥补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单一填鸭式教学方式是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在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大多数高校偏向于总结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及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过于重视文科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对文科生计算机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
三、关于我国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1.为解决文理科学生知识基础、不同专业需求的差异等问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我们应对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重新划分计算机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并将其进行细化和模块化,科学分层后供各个院系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自主选择。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分层化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将原来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划分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和《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两门课程。基于文科学生是未来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要求的提出者和使用者,以及文科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低的特点,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一些高校就开设了专门针对文科学生的《VBA在文科专业中的高级应用》课程,相比JAVA、C++等程序设计语言,VBA的语法要求较低,并且学习平台是熟悉的OFFICE,该课程凭较低的技术平台和显著的应用效果很容易被文科生接受。
2.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新定位:与最新技术发展相同步;与不同专业需求相适应;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根据文科学生数理知识基础薄弱、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重新修订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在普及计算机文化的基础上,使文科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概念,拉近与理科生的距离,并不断提高文科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与最新技术发展相同步。根据文科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和专业相结合的网络技术、多媒体及数据库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各个高校应建立文科计算机实验室,文科生可根据自己专业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计算机实验,将课堂学习和实际动手相结合。
3.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的建设。在总结国外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内高校几十年来的课改成果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高校应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计算机课程群是由多门计算机课程组成的群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其中一门或几门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有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国内高校已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如将整个课群体系划分为基础课群、程序课群、软件课群、硬件课群、应用课群等。[1]也有院校将15门计算机公共课划分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课程群”、“多媒体处理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三大课程群。[2]计算机课程群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换而不断进行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4.建立高校文科计算机课程改革评价机制。课程改革评价机制是整个课程改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课程改革和完善的动力,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根据任课教师总结、文科类院系意见反馈及文科学生的评价和建议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改进教学形式,进而实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2.设a*b=,那么求5*(2*8)。
3.
如果1*5=1+11+111+1111+11111,2*4=2+22+222+2222,3*3=3+33+333,4*2=4+44。那么7*4=?210*2=?
4.定义运算为,如果3(5)=3,求。
5.对于任意的整数与定义新运算””:=
(其中是一个确定的整数).如果12=2,则29=_______。
6.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8,20,24,30,(
);
(2)11,12,14,18,26,(
);
(3)2,5,11,23,47,(
),(
)。
7.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依次为…按此规律排列下去,这列数中的第7个数是________。
8.观察如下图的点阵图和相应的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
(1)在④和⑤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相应的等式;
9.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纸片,按黑色纸片数逐渐加1的规律拼成一列图案:
请问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的张数为(
)。
A.4n+3
B.
3n+1
C.n
D.2n+2
10.已知一列数:1,-2,3,-4,5,-6,7…将这列数排成下列形式:
第
1
行
1
第
2
行
-2
3
第
3
行
-4
5
-6
第
4
行
7
-8
9
-10
第
5
行
11
-12
13
-14
15
…
…
按照上述规律排列下去,那么第
10
行从左边数第
5
个数等于(
)
A.50
B.-50
C.60
D.-60
课后练习
1.将新运算“*”定义为:a*b=(a+b)×(a-b)。求27*9。
2.设p、q是两个数,规定pq=p2+(p-q)×2。求30(53)。
3.如果2*1=,3*2=,4*3=,那么(6*3)÷(2*6)=?。
4.规定
(、均为自然数,),如果,求。
5.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一个故事里出现了一串神秘排列的数,将这串令人费解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1,2,3,5,8…,则这列数的第9个数是
.
6.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2,15,17,30,
22,45,(
),(
);
(2)
2,8,5,6,8,4,(
),(
)
7.已知:,,,…若(a、b为正整数),则a+b=_________。
8.观察左下列图形: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8个图形共有
枚五角星。
9.图中每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有
个。
10.自然数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如下,从排列规律可知,99排在第几行第几列呢?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
第1行
1
4
9
16
25
…
第2行
2
3
8
15
24
…
第3行
5
6
7
14
23
…
第4行
10
11
12
13
22
…
第5行
17
18
19
20
2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