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训练培训

创新思维训练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2 15:34: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创新思维训练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创新思维训练培训

篇1

很多人包括政治课教师在内有时会质疑思想政治课能不能培养创新意识?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创新教育。关于创新教育应该有两点应该明确:第一,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的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第二,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而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所以,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明确了这两点,思想政治课中的创新教育就应该定位重在创新意识培养而非某种具体的创新结果。使学生有自然而然的创新意识,并伴随学生终生的成长。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渗透一些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见惯有怪”,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举例子的时候也都是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方面,如何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例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呢?我经常鼓励学生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比如在《经济生活》教学中,谈到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一般都是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时设问:降价是促销的唯一手段吗?引导学生分析市场中高端品牌的营销战略,或是限量供应的“促销”手段。高价格或着限制销量反而能促进销售,让学生从现实案例中体会逆向思维之美。

2.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篇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近几年来,主席曾就创新问题在各种场合多次发表过重要讲话。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4月29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再次指出:“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1999年6月15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民族兴衰存在的高度来认识。”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形成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实习期间听课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大胆尝试,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课堂设计,活化课堂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深入挖掘课本知识内涵和外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贵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不要认为凡是书本上说的、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框住,扼杀个性发展。教师应尽力创设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善于捕捉智慧的火花,挖掘创造的源泉。

2. 营造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赶时间,抢进度,完成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自觉不自觉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埋没了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学生有一点新思路、方法和观点,也没有机会和时间来表露。因此在课堂上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讨论,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觉、联想和归纳的思维能力,形成必要知识的准备,学生就会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质的飞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精巧的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将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1. 首先要遵循民主性原则,改变教师的意识

创新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权威观念,在课堂上和学生处于平等、民主的地位,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民主是创造思维的阳光雨露,是培养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

2. 课堂教学从扶到放,引导创新思维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3. 注重特殊解题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数学教学中的通法、通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普遍规律,固然值得重视,然而洞察具体问题的特殊性,运用特有的方法解题,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三、根据思维能力的特点,加强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创新意识加以转化,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是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一般经历的过程是:直觉思维――联想思维――归纳思维――创新思维四个阶段,下面浅谈一点体会。

1.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借助几何直观或经验积累,利用类比或不完全归纳,把感知的对象作为一个有机结构,从整体观察它,作为试探性的结论,然后利用分析思维,对结论进行证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动性,通过示范及鼓励学生提出猜想来形成问题解决中的创新能力。

2. 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使多个知识点在具体问题中互相沟通与交融,由此及彼,拓宽思维通道,由平常始料不及的思路,到达成功的彼岸。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联想:

(1)联想有关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

(2)联想已知的或过去求解的类似问题或有关问题;

(3)联想基本的解题方法。

3. 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

归纳既是数学的推理方法,又是数学的发现方法。数学中的许多结论都是由归纳、猜想发现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方法是必要的。

通过这方面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学习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收集、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转化、解答等一系列认识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观念,遇到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特别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是理论发展的起点,用数学方法、数学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就是发展数学理论的过程;认识事物的全过程是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可以加强德育教育的能力。总之,在教学中,若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训练、多角度去思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在某一点或某一侧面上,不满足于已解决的问题,积极开阔视野,争取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其在结构、形式、材料、功能等方面扩展、引申,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把数学教育素质落到实处来。

【参考文献】

[1]何寅基等. 数学教育技能学概论 .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4.

篇3

一、精于引导,在探究新知中孕育创新思维

教师应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自由弛骋的心理空间和活动形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来。传统教学仅仅把数学教学看成是“传授知识”或“落实双基”,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只是使学生听得懂,能接受。因此,与之相应的教法就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或是让学生模仿例题反复练习,这样就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排斥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逐步引导学生从“好胜”走向“好奇”,从做“学答”到做“学问”,这就要求课堂上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认知。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正是产生新思想的过程,其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逐步使学生学会质疑的本领,进而形成解疑的能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教学是同步进行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在数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和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确立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教学的观念,提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立概念,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建立数学概念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也就不一样。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和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头脑中也逐渐形成数学要领系统。因此,小学生在建立概念时,较多的是通过“概念同化”的形式。概念同化的认知心理过程一般是:概念的同化这一形式是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去理解、获取新的概念。在学习新概念时,教师要与原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使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得到精确分化,使新旧知识得到有机结合与联系,从而建立起新概念。

三、遵循教学原则,创新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与数学概念的教学紧密结合。数学概念为培养思维能力提供富有逻辑性的素材,反过来,培养了思维能力又为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创造了条件。把两者分离开来教学,无论对学习数学概念或培养思维能力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在教学时,教师要考虑选定什么样的方法,既能做到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又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适合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结合概念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出适当的发展思维能力的要求和具体目标。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为了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在一定条件下,教师要适当利用操作和直观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是必要的。

四、乐于创新,凸显创新思维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63-01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构件,是获得创见均第一步。疑方能创新,创新必先有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所谓质疑,就是学习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热烈讨论,敢于追根究底,探索未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注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问质疑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过程的萌芽。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创新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能的最集中表现,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下面笔者就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质疑训练的方法探索如下。

1.例如──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时(过去、现在、未来)的假设发问。

例如:当讲到高一“摩擦力”“重力”等这些内容时,问假如没有摩擦、重力消失,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2.例举──例举符合某一物理条件或特征的事物或资料。

例如:当讲到“反冲运动及其应用”时,要求列举出我国应用反冲原理制成的喷气式飞机和火箭的种类,在日常生活中反冲运动的应用有哪些?你能利用反冲原理自制几种不同类型的简易火箭吗?

3.比较──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或事物比较其异同。

例如:当我们学过“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内容后进行力学复习时可以拿出几把外形、构造、用途各不相同的菜刀(普通菜刀、剁骨刀和锯齿形刀)让学生根据不同形状(静态)进行力学分析,学生通过观察综合运用力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空间。

4.替代──即用其他材料方法探究、设计演示实验的过程来取代原来演示实验或资料。

例如:讲到“波的产生”出示波动演示,提出演示的目的和要求时,问:波的产生、传播还可用什么简易的材料来替代波动演示器?在讲到《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用两张相同的纸片、一个硬币和一支抽真空的牛顿管分4步设计演示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5.除了──即针对原有的资料、概念、规律和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思维定势寻找不同的方法、答案。

例如,当讲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内容时,教师在完成课本中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后,问: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运动?除了可用课本中的频闪照片来分析得出结论外,能否用实验来研究?怎样将课本后面的学生实验作为探究性实验搬上黑板?在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自制教具进行演示。

6.想象──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进行大胆的设想。

例如,在讲到《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这节课的内容时,首先向学生提供20世纪科学家们提出的仅仅是猜想的原子模型。然后让学生对原子内部的构成像科学家们一样提出各种假设、猜想和质疑。最后问:若原子核的复杂结构一旦被人类所掌握,它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7.组合──即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图片、器材),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建立联想、多渠道检索信息,从中寻找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并组合成文字加以表述。

例如,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提供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外层空间的照片,要求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寻找出此宇航员是否受地球引力作用?该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等问题。在讲到“全反射”时,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器材(如烧杯、试管、水、光源等)。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索和实践,问:大家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哪些现象?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解释你所看到的物理现象。

8.可能──即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性与前瞻性了解。

例如:在讲到“光的电磁说”向学生介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作用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另一面,即它们对人类环境的污染。问:如果我们不对光污染进行系统的研究,任其发展,可能会带来什么恶果?

9.六W──即利用英文中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

篇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朗读究竟对语文教学有哪些作用?由浅入深可以概括成: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想要达到这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那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训练。要想成功地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在教师巧妙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有效的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即在具有创新的模式下,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激情,使教师和学生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朗读的习惯,也需要教师提供有利的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文字中的乐趣,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1.边表演边演说

边表演边演说,既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和教师所喜闻乐见的,让学生或是教师充当课文中角色,分角色把文章中的各个人物,各种语言,以及各种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2.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我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则在学生朗读或是教师范读时,配以扣人心弦的旋律,衬托出泉声的美,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

3.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语言也是一样,只有把语言文字投入到实践中,在现实情境中使文字长久地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才能形成慢慢积累的能力。国家新课标中指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还要注重朗读、默读、语感等感知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调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根曾说过“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与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是没有积极性,那么教与学就像两个互不相干的过程,从而会导致学生或教师对课文中的文字内涵不深加追究,漫不经心。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加深语感,从而提高朗读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

1.教师融情范读,建立文字的美感

教师融情范读,景随字出,便可以唤起文章中美的形象。如叶圣陶先生的《瀑布》,这首诗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其中贯穿着作者由“听到――远看――近看”中所产生的强烈情感。如“啊!望见了瀑布全身”,山路忽然一转,瀑布猛然出现。这表现出了作者的异常惊喜。读的时候,要猛吸一口气,发出惊呼“啊!”但不加重语气,要突出“喜”,再强调“全身”,表现出作者感叹的意图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融情范读中跟随着进入情境,体味着美妙的文字中表现出的美丽事物,增加学生对文章中文字的美感。

2.进行小组竞赛,提升朗读能力

运用分小组或分角色的竞赛形式,一般情况下,只要一听说竞赛,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个个充满激情。为了给本小组争光,学生在踊跃起来朗读的同时,都比较注意语言的连贯性,或是语言的感彩。利用这个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朗读能力,从而在竞争中提升每一个学生以及整班集体的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

篇6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就是以不同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题多解问题,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分析,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解决“河有多宽”这一实际问题时,先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河的对岸L1选定一目标A,在近岸L2取点B.)

解法一:(图1)使ABL2,CDL2,OB=OD.则COD≌AOB,AB=CD.测出CD即可.

解法二:(图2)使ABL2,在L2上取点C,利用测角仪使得∠ACB=45°.则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B=AB 测量CB即可.

解法三:(图3)使ABL2,再取点C,利用测角仪∠DBC=∠ACB,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测量CD即可.

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

变式思维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善于探索问题之间的关系.变式思维一是变式,即变换问题的条件、形式、内容或位置,而问题实质不变;二是引申,即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问题可能范围向纵、横向引申和扩充.由于问题的多变,必然要求学生不断更换应用知识和方式,从而使他们在变化中求得思维的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已知等边三角形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的距离分别是h1、h2、h3,ABC高为h.若点P在一边BC上,此时h1=0,可得结论h1+h2+h3=h.请直接应用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当点P在ABC内,点P在ABC外,这两种情况,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h1、h2、h3与h的关系怎样,请写出你的猜想.

三、“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简单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设计条件、结论开放性的问题,就是很好地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办法.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AB的正向思维,而不习惯于BA的逆向思维,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过程单向定式的缺陷.逆向思维可为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合作创设空间,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形成.

例如:已知ABC,P是AB边上一点,连结CP,

(1)∠AC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

(2)AC∶A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

篇7

一、进行语言思维训练,通过“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时代要求我们的学生思想开拓,思维敏捷。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处理和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考,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善于口头表达则是思维敏捷的重要表现。但是现代的学生由于平时只注意书面语言的训练,不重“说”的训练。故而,学生只会“埋头苦干”,久而久之,一说话就紧张,面红耳赤。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人说话能力强的人一定是一个思维敏捷的人。故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尤为重要。因而作为以语言教学为主的语文课必须在学生的语言思维上进行有系统地训练,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以此来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二、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的设疑是很重要的一环。通过“设问”,可以让学生把那已有的感知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凭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为什么”,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思路广阔,而且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地探讨,从而达到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的功效。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为“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用于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简单一点的问题有时也可起到训练的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当然,教师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要放开手脚,激励学生大胆发问,于无疑处质疑,不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善于发现并且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或认识的差异,学生只是将自己的看法与教材作比较;或以教材的观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可以使学生认识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三、创设思维情境,推动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引导他们进行发散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新思维予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四、通过比较,激发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思路,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发挥创新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内心演算有着“希望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是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适时、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为释疑而主动去探究,启迪创新思维。

篇8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人们对于社会的多样化认识和理解。而图形设计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平面设计专业中,图形设计可谓其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从艺术创作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方式,以便为学生日后专业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

1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思维与图形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紧密,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图形艺术形象及其信息量,充分展现设计内涵与艺术构想。因此,图形设计过程不能单纯地借助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还需要借助于创新思维,赋予图形视觉流转过程中的逻辑关系。由此可见,图形设计过程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确保其能够充分之,使创新贯穿在自我设计作品的始终。

2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法分析

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途径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思维导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之初,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训练开始,教师应借助于某些具体或抽象元素,引导大家发散思维,转变传统固定思维模式,以激发其灵感。该阶段的训练通常需要在课堂中实现,且注重限制时间,使学生能够迅速完成训练,增强其思维活跃程度。在训练之初,可采用思维导图训练方法,教师可提供给学生某项具象或抽象元素概念,使其结合主题采用图形方式开展发散性联想,可从形状、文字、功能、材质、概念、文化等不同方向出发进行扩散,各扩散点同时作为下个主题词,继续开展扩散,如此正如思维导图法一般,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并使学生脑中积淀大量图象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联想的广度,还扩大了观察的范围,转变了学生传统单一化的思考方式。

(2)默写式智力激励训练法。在创新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忽视开展逻辑思维培养,但其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在设计初始阶段,学生要探寻的并非多样化的设计方案,而是最佳方案,因而势必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支持。因此,教师可采用默写式激励训练法,将学生加以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循环式联想思维的训练。教师应提前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图纸,将学生加以分组,各组成员数量即联想步骤。每步完成时间3-5min,所采用的图形,可由简单几何图形入手,以便掌握,然后循序渐进。训练之前,以各组人数为依据,在图纸上将对应空格画出。训练时,学生在规定图形范围内将所需绘画的形体自由画出,作为起点,随后将图纸传递给下位同学,由其结合该图形的内容,展开联想并对图形进行绘制,随后下传,直至图纸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该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发散”向“收敛”方向发展。这同图形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活动规律一致。

(3)希望列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开展有效的图形设计和构想。因此,可采用希望列举训练等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想象力加以引导,打开其想象之门。教师可以采用希望列举训练法,先对小组进行分组,使各小组成员合作式开展训练,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氛围,对希望点进行收集。例如,可以“单元素功能再造”作为训练事例,以平时常见的鞋子、袜子等物品出发,借助于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该物品的功能再造。要求学生对物品功能加以想象,转变其传统用途,对其新功能进行开发,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展现。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希望点列举,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列举的希望点,借助于文字方式加以记录。再对物品元素的功能进行想象、再造,创新其功能,并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表现。教师应注重引导大家不断完善,如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

一言以概之,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找准突破口,采取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发掘多方有效信息,力求实现同设计主题的有效吻合,这方为图形设计的主要目标。

篇9

一、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分析

在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中,通常分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广告设计方向等,以适应行业中日趋细化的岗位群。但无论是什么方向都不可避免的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艺术素养。高职学生生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考的普高生;二是通过单招单考的中职生;三是五年一贯制学生。由于生源结构的复杂,学生的艺术素养显得参差不齐,从基础理论知识上看普高生较强,而其他两类学生专业技能较好,但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艺术素养都不高。艺术素养是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需要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是设计创新思维的根基和源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结合专业课程融入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耐心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通常都开设了Photoshop、CorelDraw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从文字编排到图形处理,从二维平面设计到三维效果图设计,从影片剪辑合成到三维数码影像设计制作,涉及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各个领域。但不是每个学生对于所有课程都能很好的掌握,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的学生对平面设计更拿手,而有的钟情于影视制作。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体现职业教育的“适用、够用、管用”的教学理念。

1.鼓励学生敢说“不”

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需要教师的精耕细作和循循善诱,因此学生会依赖于老师的授课,而拙于独立思考。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权威,但更应该有意识的激发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则精辟透脱的阐述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例如,在Photoshop的课程中,有三个最核心的授课内容,即图层、通道、蒙版,只要灵活掌握它们的用法,可以说就基本破解了本门课程的密码。围绕这三项功能展开的基本应用中,“抠图”无疑是最好的练习,同一幅图可以有很多种抠法,笔者在教学中,曾有意演示操作最麻烦的一种方法,随后引导鼓励学生实践出更便捷有效的方法来“挑战”教师,虽然教师“败下阵来”,但教学效果却“旗开得胜”。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方式一以贯之,学生将受益匪浅,教师也能教学相长。

2.让大脑“左右逢源”

学生有了敢于说“不”的勇气,这仅仅是学会了“破”,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的思维过程”,因此具备重新建构新事物的能力,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人的左脑被称为“逻辑脑”,负责语言、逻辑、数学、分析等;右脑被称为“艺术脑”,主管韵律、绘画、想象、创造等功能。“创新是创意和逻辑的组合体”,只有左右大脑协调思维的学生,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工作者。要有重构的能力,就需要有知识的储备,比如该专业都会开设图案广告包装的设计类课程,学生有了前期软件课程的铺垫,掌握了设计所需的“工具”,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真正开始做设计的时候还是会无从下手,这是缺乏创意;或者有了一个好想法,但设计出来“形”不达意,这是执行能力不足。为了使学生跨过这个坎,让大脑能够“左右开弓”,笔者尝试利用课间休息让学生做左右手手指操比赛;倡议用餐时左手用筷右手用勺;授课的形式也尽量多样化,有欣赏音乐后脑海里浮现画面的绘制,有授课前让学生五分钟演讲等等,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教学形式却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重新建构能力。虽然遗憾的是课程的时间不足以保持长期创新思维的训练,但在此期间,学生意识到有目的性的思维培养,让大脑拥有“左右逢源”的创新思维,是提升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

3.培养思维的“瑜伽”境界

起源于印度的瑜伽运动,其练习者身体柔韧的姿态极具美感。身体的训练让人获得强健的体魄,而思维的训练使人拥有卓越的智慧。学生创新思维的阻力,源于思维的标准化和知识的无活力化,要打开心智的枷锁,需要进行柔性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思维的“瑜伽”境界。思维的柔性训练有多个层面,如逆向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等,结合课程教学融入思维柔性训练,将会给学生一把开启设计师大门的钥匙。柔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具有多层次、多视角、多模式的特征,与刚性思维的静态、单一、本能的特征相比,刚性思维是花,柔性思维是蝶。针对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是现在高职教育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法,其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笔者在教授《VI设计》课程时,发现学院多个新成立的学生社团没有标志,便建议并促成了社团联合会向全院征集标志方案的评选活动,还设立了奖金。在这种真实情景和任务驱动下,学生的热情高涨,自主学习动机得以激发,此时教师的介入显得事半功倍,在探讨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去思考,协助学生只要想到就尽力去做到,努力达到“瑜伽”的身心合一的境界。

三、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已逐步形成了自适应后的鲜明特色,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认可,教师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各行各业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尤显优秀,高职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重要作用和意义。教师不仅需要教授知识,更应该传递智慧。

参考文献:

[1]杨振宁.科教文选――论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56.

篇10

一、引言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也是今后发展趋势。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人才。同志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三、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四)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五)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一般的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些方案不一定都具有价值,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陈奇峰.试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03).

[2]李晓龙.也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园地,2009.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一、利用兴趣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积极性和自信

兴趣是人们乐于探求知识,渴望认识事物,勇于追求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初中阶段的数学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其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范围也是非常广泛而灵活的。因此除了在课堂的授课中将课本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外,更多的为学生在教学中与课堂外组织和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常思考的问题作为题材,进行有效灵活的教学。鼓励、培养和肯定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敢于运用的能力和思想,使他们在逐渐的学习中对数学产生兴趣,愿意积极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灵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和发现自身的创新创造潜能,在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对数学产生兴趣,对自己产生信心。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三、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四)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五)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一般的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些方案不一定都具有价值,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学、医学中的广泛应用,许多高校开始开办生物信息学专业,培养生物信息学人才。哈尔滨医科大学是最早开设生物信息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目前,几十所高校陆续开办生物信息学专业,包括: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得生物信息学人才的培养面临极大的困难。生物信息学的本科生需要接受数学、统计学、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课程的学习。短短的几年时间对于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更为困难的是,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速度极快,读研深造或就业生物信息公司,需要的大多是最新的生物信息学技术[1]。因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采取了课外创新思维训练的模式,即为学生分配指导教师,学生加入教师所在的科研团队,学习生物信息知识[2]。本文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学生为例,探讨该模式的经验和策略。

1生物信息技术培训

通过宣传,让大一的本科生自由报名参加培训,组织系内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开展生物信息基础知识培训课程,每年培训10几次,每次根据授课教师的准备内容,讲授2-4学时。这些课程大部分安排在周末进行,内容主要结合基础知识和教师科研特点来设定,包括:非编码RNA基本概念、microRNA、Cytoscape画图、统计学方法、聚类分析、二代测序理论知识等,详见表1。授课场地利用计算机机房,这样便于学生边学边做。学生的课外创新思维与课内创新思维最大的不同在于有效的结合了实践活动。这些培训内容均为教师实际从事科研所必须的知识,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学生一边上课,一边操作。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以轻松的解答。研究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为学生进行答疑,传授他们实践知识和编程技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提升求知欲望。生物信息的一个特点是:高校的科研内容往往与公司所需的技术接近,因此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对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2文献抄读活动

文献抄读是科研中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和学习最先进技术的有效手段。从事生物信息科研的教师和研究生一般会定期的进行文献抄读。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的生物信息团队每周有三次的文献抄读,往往设定在工作日晚上进行。我们要求自愿参加课外创新思维训练的本科学生与教师、研究生一同参加文献抄读活动。对于低年级的本科生,只需要听,不需要讲。即使这样安排,低年级学生也很难听懂,因为文献抄读的论文经常发表在顶级期刊,如:nature、science和cell。我们发现,由于低年级学生听不懂,一段时期内会对生物信息参数厌倦感。有的学生一两个月后会适应,有的学生需要半年及以上,还有一部分学生坚持不了,选择退出。这段时期,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煎熬。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多次听不懂而一筹莫展;学生因为多次听不懂而灰心。我们采取导师制兼课题组负责的策略,部分缓解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一位导师带1至2名低年级学生,科研方向相近的导师形成团队,共同负责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根据团队课题方向的特点,选择方向相近的论文进行文献抄读。低年级学生主要听所在团队的文献抄读活动。有精力时,可以参加其它团队的文献抄读。由于文献抄读内容相近,学生的接受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我们选择优秀的学生阅读和讲授文献抄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高年级本科学生更加适合于讲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软件使用类的论文。因此,为学生主要分配这两类论文,但要求学生要讲清楚数据库使用和软件的操作步骤。当学生站在讲台上为其他学生、尤其教师和研究生讲授论文知识后,学生的自信心会有很大的提升。从学生的讲授过程,也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大提升的学生,在讲授论文时,表达非常清晰。在文献抄读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实践结合。如果文献中有需要使用的软件和方法。我们会马上安排学生去实现和使用该方法,然后写帮助文档并特异安排一次培训,让该学生教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软件使用和方法。通过这一策略,一方面学生对文献抄读产生更大的兴趣,因为文献抄读内容有很实用的知识和方法,学生课下可以马上根据文献内容来复现结果,并应用在课题组正在进行的课题当中。另一方面,真正为教师的科研起到帮助。教师安排学生立刻复现文献抄读内容,可以帮助对文献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文献中的软件,可以帮助科研的策略选择。学会文献中的数据库使用,可以增加数据量和数据来源。但也需要注意一点,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在安排学生任务时,要评估学生是否能够胜任该任务。

3结束语

本文以介绍生物信息本科生创新思维课外训练的经验为例,探讨了生物信息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我们发现本科生参与文献抄读活动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篇13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涉及到的一些内容。那么,如果我们将思维与会计学联系到一起时,会计学思维又会包括哪些内容呢。简而言之,如果套用思维的概念,那么会计思维就是会计专业学生、教师、相关研究者对采集到的有关会计的信息进行主观能动性操作、应用的一种活动。在进行会计思维时,我们主要是以会计语言为媒介的,对会计实践中相关的原则、规则进行批判性的概括与应用。我们知道,认识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是知识的三个层次,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创新。会计思维的应用也是如此。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础学科的同时,增加课堂实验,课外实训,在实践应用中不断的创新,将会计的认识推到更高的层次。

    (二)会计思维训练

    会计思维训练的内容一般可以包括:创新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系统思维训练、决策思维训练、分析思维训练、问题解决思维训练、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思维的培训,思维培训机构也是层出不穷,很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引进了思维培训项目。一般来说,思维培训的步骤是:首先学习思维与物质存在的关系,以及各种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理解思维一般规律,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其次是了解思维指向的对象,通过集体方式讨论,提高认识水平;最后是实践应用,一方面是检验思考方式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培养会计思维的理论支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相关理论也在“更新换代”,为了跟紧时展的步伐,我们的会计思维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改进。按照会计思维所涉及到的方面,以及其思维流程。本文将会计思维具体成逻辑、创新、应用思维。

    (一)会计逻辑思维

    会计逻辑思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怀疑思维(批判思维)与整体思维(系统思维)。书本知识反映的是作者写书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正视这一点,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的话,那就尤如“刻舟求剑”,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任何学科的学习我们都应该具有“怀疑思维”,会计学也不例如。再加上会计学的实践应用性比较突出,因此更需要不断质疑,才能得到不断发展。会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学习会计基本理论、基本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当然这也是现代企业对于供职者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全素质能力培养,比如说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会计创新思维

    国家的发展战略报告中,明确了创新思维,鼓励创新精神。同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怀疑;另一方面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设置相应的课程,配备相应的设备软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充分利用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努力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培养学生的新思维,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现代教育理念以及现代企业都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对会计实务中的会计核算、列表分析等具体会计工作进行思考与创新,以利于创造更有效、更合理的会计工作思路。

    (三)会计应用思维

    会计应用思维要求大中院校的会计专业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科学研究为突破口,走校企合作道路。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当中,要掌握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基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会计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巧,接受工商管理、税务筹划、税务申报、定购原材料、财务管理、帐单制作、财务审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运用excel进行表格制作、分据分析等实际操作业务,具备投资理财的能力,具备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富有创业和创新精神。

    三、会计学课程中会计思维的培养模式

    (一)课堂教学方面

    在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课堂教育中,我们应该力争做到:一是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二是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当前,以教师授课为主,以课本知识为纲,以基本课程设置为准的传统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重新构建教学模式。首先在教育理念方面,我们要在关注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以教为主”的书本理念转变成为“以学为主”的人本理念,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要尽可能的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时,以会计基础课程(如《基础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为主,以会计相关领域课程为辅(如《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等)。此外,大中院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国家规定的教育模式范围内,设置具有特色的学科和培养模式,例如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职场心理素质、会计财务技能等课程同时,还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

    (二)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目前,虽然我们极力倡导会计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会计专业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获取大部分还是来自于教材。因此,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与时俱进,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对会计学中的很多概念进行了修改和重新定位。例如会计基础理论部分的“财务报告目标”,新准则明确了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反映了会计目标中实践与责任、分析与决策的协调统一。针对这一全新的理论,我们的教材中应该加大对于“什么是会计信息、怎样做才是履行受托责任、财务分析与经济决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真正懂得什么是会计思维。与此同时,教材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在选择时,我们应该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内容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符合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二是选择影响较大且应用性较强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作者戴德明)一书,对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所得税、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金融工具等难度较大的部分作了详细的论述。当然,目前有些学校加大科技投入,组织教师编写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专业教科书,这种方式也未尝不可。

    (三)教学实践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