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3 10:36: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从1998年教育部把计量经济学列入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现代高校经管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1],它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理论课程[2]。近20年来计量经济学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中国大多数经济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计量经济学作为本科公共必修基础课,一般都要求学生已经修完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前期课程。事实上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来自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致的,先设定模型,然后通过样本抽样,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3]。
在计量经济学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同学对统计学中基本概念掌握得很好,依然无法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主要的原因是已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缺乏引导学生从概率论和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衔接。由于学生在学习这两门课的过程中,缺失了知识点的过渡和迁移,常常用孤立和割裂的视角来看待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这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困难程度。学生不知道将已有的数学知识与计量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论述从概率论和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相互割裂的主要问题,阐述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一、从概率论与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出现的教学问题
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已经学过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但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将已有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和计量经济学中的知识点相串联。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许多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概率统计中只是简略的介绍,甚至一带而过,并未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二,许多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常常忽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点,这可能是由于在欧美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不要求学生前期修过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所以中国在引进的国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后,也没有在课程上复习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为了具体说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以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经典线性回归的最佳线性无偏性质和违反基本假设造成的后果两个重要的知识章节作为案例说明。
(一)经典线性回归估计的最佳线性无偏性
经典线性回归估计的最佳线性无偏性是小样本理论下的普通线性回归的最重要的性质,大多数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最前面的2-3章都是介绍这一内容,例如国内最常用的教材李子奈的教材《计量经济学》[4]和国外的伍德里奇的教材《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5]等。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后续学习。然而对于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同学来说,虽然他们学过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包括期望和方差,还有n阶原点距以及n阶中心距的内容。但他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中并没有接触过无偏性和有效性的概念,事实上,就计量经济学的本质来说。无偏性就是用一阶中心距来计算,有效性则用二阶中心矩来衡量。而这两个概念在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但如果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不特别加以说明,学生很难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以理解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在数理统计课程中,关于中心矩的介绍很简略,许多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其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性,而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往往忽视对概率统计的中心矩的介绍,导致学生采取一种割裂的视角,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思维框架。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常常遇见许多同学难以理解为什么要用最优线性无偏性来衡量最小二乘法的优劣?因为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往往直接介绍最小二乘法种种优良性质,在同学们不熟悉无偏性和有效性与中心矩之间关系的前提下,直接引入这两个概念往往显得突兀,学生在学完了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最优线性无偏性之后,仍然会产生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的疑问。更合理的方法是,可以在介绍最小二乘法的内容之前,先介绍均方误差的概念来引入无偏性和最小方差两个概念,这与数理统计中如何衡量参数估计的性质等内容部分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如果学过了数理统计学,就很容易理解均方误差的概念。关于这种过渡知识的介绍,已有计量经济学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改进,例如陈强著的计量经济学教材[6~7],與许多其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不同,他并不是在计量经济学教材中直接介绍最小二乘法具有最优线性无偏性的性质。而是在还没有引入最小二乘法之前,先介绍了如何评价参数估计的优劣,即介绍均方误差的方法,均方误差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方差和偏差平方之和。偏差平方等于零就是无偏性的证明,方差最小就是有效性的证明,这种分解方法可以直观的表示为什么线性回归的最小二乘法估计会得到最佳线性无偏的优良性质。因为这种对参数估计优劣的评价是通用于所有的参数估计,而不仅仅是对最小二乘法。同学在理解了评价参数估计的方法之后,就不会再对最小二乘法最优线性无偏性的证明过程感到难以理解了,这有助于同学们理解如何从数理统计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二)违反基本假设对最优线性无偏性的影响
当违反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假设时,其最优线性无偏性会如何受到影响?许多同学常常依靠背诵的方法记住违反了每一条假设产生的后果,正如已有研究中所指出的[8]。这会导致学生混淆违反不同基本假设与产生后果之间的关系。古典线性回归模型是基于以下四条假设而得出的最优线性无偏的优良性质,第一,线性假定;第二,严格的外生性;第三,不存在严格多重共线性;第四,球形扰动项。事实上,在对于无偏性的证明当中,并没有用到第三条和第四条假定。第一条假定可以通过设定线性方程的形式来保证实现,一般我们可以假设其满足。所以,影响无偏性最重要的假定是第二条严格外生性。第二条假设也是最容易违反的,而且直观上并不能看出是否违反了第二条假设,也很难使用计量的统计方法来检测第二条假设是否被违反。事实上我们所有关于线性回归方程内生性的讨论,都是基于违反的严格外生性的假定而展开的。只有违反第二条假设,最终的估计才是有偏的,而违反第三条和第四条假设,并不会对估计结果的无偏性产生影响。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同学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们常常认为违反多重共线性或者球形扰动项的假设都会影响无偏性的估计。以至于他们认为所有变量之间不可以存在任何相关性,或者认为不可以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否则他们认为会导致估计结果有偏,这都是错误的观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理解在推导无偏性中所使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这里所需要期望的概念,同学们在数理统计中已经学过,但是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迭代期望定律,在本科生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中一般并不会介绍,如果在推导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的无偏性之前,先介绍迭代期望定理,则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理解整个推导过程,从而理解得到无偏性所需要的假设,并可以推导出违反不同假设对最优线性无偏产生的影响。二、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教学改进方案
上述介绍的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这些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现象。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教学研究,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总体而言,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推荐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非常新的概念和知识点,先让同学分组讨论,由此可以了解他们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并且让同学们尝试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推导出计量经济学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缺口,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经济学的新知识和他们的知识储备相连接,帮助学生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点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建立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择
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择方面,最好选用计量经济学教材在介绍最小二乘法内容之前,先复习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虽然有些教材将这部分知识放到了附录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这一部分基础知识的介绍。所以更合适的方法是先介绍完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比如,最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条件概率、条件分布、数字特征,迭代期望定理,随机变量的性质、假设检验、统计推断、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随机过程等。让同学们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能够回忆起已经学过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尤其对学生后期进一步学习最小二乘法的性质的数学推导过程和性质非常有帮助。
(二)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案
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课后习题演练”三者相结合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视教师的讲解和课后的习题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分组讨论,虽然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较多的时候很难开展,尤其是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但是,如果在课堂上给出五分钟,让同学们能够自行讨论,并反馈他们对于计量经济学推导过程的理解,将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真实的基础知识,尤其在不知道他们掌握了哪些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一味的介绍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往往无法在他们已有知识库和新的知识之间建立很好的链接。造成学生在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推导过程中采用孤立的视角,无法跟他们之前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点形成有效的联系,最终无法建立更加统一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三)教学大纲的优化方案
对于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现有的教材在不同教学知识点的安排上并不十分合理。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情况,提出更合理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大纲。比如,从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来看,往往会花很多笔墨来介绍小样本理论的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导过程和相关性质,尤其是在违反了不同假设之后所导致的不同后果。许多教材都会介绍当扰动项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但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当中,这两种违反假设产生的后果并不十分严重,在使用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处理的方法非常简单。这与实际教学中所花费的学时不相符。另外,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中,往往会花很多时间来介绍多重共线性对于回归结果产生的影响,但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并不经常讨论多重共线性的问题,除非是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为当建立回归的模型时,我们就会考虑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尽量避免使用多重共线性很严重的变量。而不是通过后期的测量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来删除相关变量,因为如果该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中,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考虑其理论意义,而不是为了降低多重共线性将其删除,如果删除一个相关的变量,则有可能会因为删除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导致最终的回归结果产生偏误,最终反而得不偿失。
北方的冬季是冰雪天气多发的季节,如果遇到雪灾,在白天,菜农可以及时发现大棚顶上的积雪,如果积雪过厚,可以及时清雪。而在晚上,由于菜农都在休息,无法时时刻刻蹲守在大棚,所以无法及时发现积雪。据作者在山东各地区的实地采访,大雪压塌蔬菜大棚的事故多发生在深夜,由于深夜突降的大雪导致第二天清晨才发现大棚被压塌的情况数不胜数[1]。目前菜农的防雪手段还停留在原始的阶段,多是看天气预报,或者是提前在棚顶撒盐,不能有效的对付较大的雪灾。而使用新型材料做支撑骨架虽然能有效提高大棚的抗雪抗压能力,但是其造价极高,目前尚不能大规模推广。经调查,目前大多数蔬菜大棚还在使用竹竿或者钢结构做支撑架,其抗雪抗压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设计了一种大棚防雪防压塌报警系统,采用雪量传感器HSC-SE80,能有效探测到棚顶的积雪量,如果积雪超过一定厚度,会通过系统的GSM模块向菜农发送报警短信,及时提醒菜农,以便及时赶到大棚除雪。
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整个系统分为三个模块:雪量探测,主机,GSM模块。雪量探测模块的功能是有效的探测到棚顶的积雪高度。主机模块的功能是判断积雪是否高于我们设定的预警值,另有键盘和显示装置,来设置预警值或查看雪量信息。GSM模块的功能是沟通主机与菜农,如果主机检测到雪量高于我们设定的预警值,则由GSM模块向菜农的手机发送报警短信,来达到预警目的,系统总体方案的结构如图1所示:
3.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主芯片选择
本文采用一片AT89S5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AT89S52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微控制器,具有8K 在系统上编程的Flash 存储器,其使用Atmel公司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制造,抗干扰性比较强[2],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AT89S52完全能适应本系统的功能需求。
3.2 接口电路
由于雪量探测模块所采用的雪量传感器HSC-SR80,和用于通信的GSM模块,使用的都是RS-232接口,所以要给主电路设计接口电路,本文采用一颗MAX232芯片完成接口的转接任务[3]。MAX232芯片是美信(MAXIM)公司专为RS-232标准串口设计的单电源电平转换芯片,使用+5v单电源供电。
3.3 雪量探测模块
目前市面上的雪量传感器,主要有激光和超声波探测[4],激光探测虽然精度比较高,抗干扰能力也比较强,但是成本太高,因此本文采用了华创维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HSC-SR80雪深传感器,该传感器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测量雪深的解决方案,采用超声波探测。HSC-SR80测量探头到被测目标表面的距离,通过发射50kHz的超声波来进行测量,主要原理是通过发出一个声波脉冲,然后再接收这个回波,测量这个传播过程的时间。因为声波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传播速度是一定的,所以通过测量传播时间、空气温度就可以计算出这段距离。传感器集成了温度传感器,通过测量温度对超声波速度进行修正,测量数据可通过RS-232串口以ASCII码输出。
3.4 GSM模块
本文的GSM模块采用的是TC35i芯片[5],TC35i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一款双频900/ 1800MHZ高度集成的GSM模块,其易于集成,使用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花费较少的成本开发出新颖的产品。其支持数据、语音、短消息和传真,集成强大的SIM应用工具包,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优点。
4.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
雪量的检测最终是由系统的末端即雪量传感器来完成的,然后再将采集到的雪量信号传给单片机,由单片机判定是否调用GSM模块,向菜农发送报警信号,其总体系统的软件流程如图2所示。
系统上电以后,先由单片机进行初始化操作,包括HSC-SR80雪量传感器的初始化和TC35i的初始化。HSC-SR80雪深传感器的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安装高度,设置传感器数据回传模式,设置串口通信模式,设置数据存储及数据自动回传时间间隔,设置传感器地址,设置传感器日期,设置传感器时间等等。TC35I发短信时采用的是PDU模式以实现中文短信的发送[6]。
5.报警参数的选择
由于本文的探测重点是雪量的探测,雪量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是积雪的高度,所以报警的临界位选择是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根据查询到的蔬菜大棚技术规格,以CH-D5025为例,其技术规格如表1所示。
以三拱大棚为例,其跨度为9m,脊高3m,肩高1.7m,每根拱梁之间的间距为1.2m,故其棚顶面积约为24m2,经查询,刚下的积雪的密度约为100kg/m3,经计算后,理论上其可承受的雪量为20CM。而具体的报警参数,应该根据大棚的技术规格和风化程度做具体的计算,计算后的结果由键盘输入主机,保证了报警参数设置的灵活性。
6.结语
针对目前蔬菜大棚抗雪抗压的现状,本文设计了大棚的防雪防压塌预警系统,采用探测终端与手机终端相结合,实现了菜农对棚顶积雪的预警。经过测试,系统对棚顶雪量的探测误差在5mm以内,当雪量超过预警值时,菜农能够收到预警短信。该装置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应用灵活等特点。
参考文献
[1]任洪忠.陈庄五个蔬菜大棚被大雪压塌[N].齐鲁晚报,2011-12-1.
[2]万军.基于单片机大棚温湿度远程监控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3]裴清华.基于AT89 C5 1单片机的蔬菜大棚控制系统[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173(1):4-6.
[中图分类号] R54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3-7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small dose of urokinase combined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calcium and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PNS)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 Methods Fifty-one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LEDVT were treated with a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200,000 U of urokinase dissolved in 100 mL normal saline through infusion pump in the dorsal foot of the affected limb. Meanwhile,0.5g of PNS injection dissolved in 250mL of normal saline were intravenously injected once a day.4100U of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calcium (Fraxiparine) was subcutaneously injected one per 12 h for 5 consecutive days.From the third day,warfarin tablets 2.5 mg were added,once a day,and the dose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PT. Results In 51 patients of this group, 8 patients were recovered (16%),34 were treated effectively (67%),and 9 were treated ineffectively (17%).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82%.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oth HCT and Fg were reduced, show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y self-control (P
[Key words] Small doses of urokinase;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calcium;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PNS);Subacut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EDVT)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另外,深静脉栓子脱落可致肺栓塞,从而危及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以在急性期(即1周内)溶栓治疗为佳,特别是72h内溶栓效果最好。但由于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就诊意识不强,许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就诊时大多已超过1周,特别是72h。由于DVT溶栓治疗,对及时解除血管阻塞及使深静脉瓣膜功能的保存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于2008年开始我院对住院的亚急性期(即8~30d)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仍予延迟溶栓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患者均为2008年6月~2013年8月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33例;年龄24~83岁;发病至治疗时间8~22d;左下肢35例,右下肢16例。病因:外科手术后3例,骨折后卧床13例,扩张型心肌病及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合并心衰各1例,2型糖尿病或合并糖尿病18例,左肺中央型肺癌1例,妊娠1例,脑中风后遗症7例,没有明确病因9例,51例患者的患肢都有不同程度的肿胀、麻木、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升高等。
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DVT诊断标准[1],并排除未控制高血压[血压≥180和(或)110mm Hg];6个月内有活动性内出血或自发性颅内出血;2周内大手术、器官活检或不易压迫的血管穿刺;15d内的严重创伤;1个月内的神经外科或眼科手术;心肺复苏术后;PT>28s或纤维蛋白原(Fg)
1.3 治疗方法
患者卧床抬高患肢,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凝血三项(PT、APTT、Fg)正常,患者给予尿激酶(辽宁卫星制药厂,H21022004)2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应用输液泵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射,于半小时内滴完,每天一次,连续5~7d。注射时于踝上方结扎橡胶止血带阻挡皮下浅静脉血流,迫使药物流经阻塞段血栓,同时应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Z20025652)0.5溶于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J20090005]4100U皮下注射,1次/12h,连续5d。第3天加用华法令片华法林钠片(上海信宜药厂有限公司,H31022123)2.5mg,每日一次,并根据PT调整药量。用药期间,监测血常规及凝血三项(PT、APTT、Fg)。如PT>28s或纤维蛋白原(Fg)
1.4 观察指标
每3日测量双肢髌骨上缘10cm处大腿周径,监测凝血三项及血常规,同时观察有无头痛,皮肤有无出血点,肢端有无坏死。
1.5 疗效判定
1.5.1 疗效判断标准[2] (1)痊愈:患肢肿胀消失,双下肢周径差≤0.5cm,站立或活动后无下肢胀痛;超声多普勒示血栓完全溶解;(2)有效:患肢肿胀减轻,双下肢周径差≤2.5cm,站立或活动后下肢胀痛改善;超声多普勒示血栓部分溶解伴再通;(3)无效:患肢肿胀未消失,双下肢周径差>2.5cm,胀痛无改善;超声多普勒示血栓部分溶解但未再通或血栓无变化。
1.5.2 结合超声多普勒辅助疗效判断 (1)痊愈:超声多普勒示血栓完全溶解;(2)有效:超声多普勒示血栓部分溶解伴再通;(3)无效:超声多普勒示血栓部分溶解但未再通或血栓无变化。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表示。计量资料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全部统计应用SPSSl0.0软件分析完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本组51例,痊愈8例(16%),有效34例(67%),无效9例(17%),总有效率为82%。溶栓过程中l例出现PLT
2.2 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下肢,栓子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文献报道,70%~90%急性肺栓塞是由于深静脉血栓脱落所致,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3]。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肺栓塞,特别是病程早期,血栓松软,与血管壁粘连不紧,极易脱落,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另外通过抗凝及溶栓等积极治疗措施可以恢复深静脉血液回流得到恢复,从而保存静脉瓣膜及其单向开放功能[4],防止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因有三个方面: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造成上述情况原因的原发因素包括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继发因素包括肥胖、吸烟、手术、创伤、制动、恶性肿瘤化疗、心衰、妊娠及口服避孕药、长期航空旅行等[5]。
本组除9例不能明确病因外,其余42例发病机制均与以上因素有关,占82.4%。抗凝治疗是深静脉血栓的基本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防止血栓的再形成和复发。Hirsh等[6]指出,抗凝治疗要监测凝血指标,以维持适当剂量,抗凝药物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过大易导致出血。但Mansonl等[7]发现此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可能与血液中肝素藕合蛋白水平升高导致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减少有关。美国斯坦相大学的COON等于1994年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结果,21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导管介入溶栓治疗,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72%的血栓完全溶解[8]。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深静脉溶栓的广泛开展,对深静脉溶栓的方法、方式也越来越多。国内董国祥等[9]通过穿刺患肢浅静脉后,然后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阻断浅静脉,用输液泵持续交替滴注抗凝药物流经深静脉血栓,从而取得较传统抗凝较好的效果。因此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本人采用抗凝与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深静脉血栓以期传达到更好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及华法林等,这些药物可降低血小板活力,降低其黏附性,改变纤维凝块结构,提高血栓易溶性;而用于溶栓的药物主要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10]。尿激酶是从人尿中提取的丝氨酸蛋白酶,能使纤溶酶原的精氨酸一缬氨酸化学链断裂,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从而使纤维蛋白降解,发挥溶栓作用;而链激酶易产生抗原性导致过敏反应,临床应用相对较少;rt-PA溶栓效果较好,并发症相对较少,但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故临床应用尿激酶较多[11-13]。
应用尿激酶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国外一般采用4400U/kg冲击治疗,然后以4400U/kg持续静脉输液12~72h[14-15]。这种方案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并不少见,部分患者严重者可因颅内出血而死亡。因此本人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延迟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血栓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以期减少出血等并发症,同时达到较好溶栓效果。通过足背静脉留置针以输液泵泵入小剂量尿激酶,利用下肢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交通支内的瓣膜使浅静脉血液单向流入深静脉,使尿激酶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输液泵的动力作用可减少药物进入体循环,增加血栓部位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中成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功用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抗凝药物作用,提高血栓易溶性。
另外,溶栓时间的选择,近年来认为起病2周内溶栓效果满意,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为了最大限度解除血管阻塞及保存深静脉瓣膜功能,我们仍对亚急性期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因为机体内血栓形成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即便是病程>2周的患者,也有新的血栓形成。我们通过长疗程尿激酶联合肝素及华法林的应用,增加了血栓溶解的可能性。本组结果表明,小剂量尿激酶延迟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血栓通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庆华,董国祥,罗小云,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3):235-238.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3-355.
[3] 程显声.肺动脉栓塞文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1,319.
[4] 董一民,周龙珍,黄爱英,等.低分子肝素钙加尿激酶治疗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10.
[5]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41.
[6] Hirsh J,Heoaur K.Establishing a therapeutic lange or hep-arintherapy[J].Ann intern Med,1999,324: 104-109.
[7] Mansonl M,Weiti JZ,Podor TH,et a1.The Variableanti-coagulant response to unfractional Hepatin in VIVOReflects binding to plasma protein rather then cleance[J].Eab Clin Med,2000,130:649-655.
[8] Coons WW,Willis PW,Keller JB.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other venous disease in the Tecumseh community health study[J].Circulation,1994,48:839,846.
[9] 董国祥.实用血管外科学及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1995:202-208.
[10] 刘建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0例疗效观[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7):627.
[11] Bush RL,Lin PH,Bates JT,et al.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ectomy for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safty and feasibility study [J].J Vasc Surg,2004,40(5):965-970.
[12] Hoff W S,Hoey B A,Wainwright G A,et al.Early experience with retrievable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s in high-risk trauma patients[J].J Am Coll Sung,2004,199(6):869-874.
[13] 陈宋明,王东明,林吉进,等.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剂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3):1783-1784.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9.019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属于神经内科较为多见的一类病症[1-2]。近年来,对于透明质酸(HA)以及β-内啡肽(β-EP)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中的研究较多[3-4]。为进一步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与脑脊液HA以及β-EP水平的差异,笔者对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了临床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50例,均为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住入院的患者。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19~48岁,平均(29.1±6.8)岁;疾病方面:结核性脑膜炎21例,化脓性脑膜炎18例,病毒性脑膜炎11例。50例患者中急性期患者23例,恢复期患者18例。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患者;(2)治疗后病例选择:结核性脑膜炎:经过系统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以及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接近正常;化脓性脑膜炎:接受抗生素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血液与脑脊液检测未见异常;病毒性脑膜炎:经过脱水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1个月后,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恢复。
1.3 研究方法 分别于急性期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恢复期患者在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得到改善后1个月采集静脉血5 mL;此外,所有患者进行腰穿并得到脑脊液。送检验部门进行HA以及β-EP水平的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血清与脑脊液HA、β-EP水平比较 急性期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HA、β-E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各类型患者血清与脑脊液HA、β-EP水平比较 血清与脑脊液HA水平: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血清β-EP水平: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β-EP水平: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见表2。
2.3 治疗前后患者脑脊液HA、血β-EP水平比较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治疗前后脑脊液HA、血β-E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患者血与脑脊液HA、β-EP相关性分析 化脓性脑膜炎患者HA两者比较存在正相关(r=0.61,P
2.5 相关分析结果 脑脊液中HA水平与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r=0.36、r=0.43,P
3 讨论
目前研究表明,HA属于一种糖胺聚糖,在机体组织内广泛分布[5-7]。HA在间质细胞内合成,经过HA酶发生催化、降解。当出现病理变化时,HA合成以及释放显著上升,或机体摄取、排泄发生障碍,导致血液中HA的水平升高。本研究发现,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血清HA水平最高。导致该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1)大脑内间质细胞受到非特异性细菌炎症刺激后,合成以及释放HA明显升高;(2)HA酶在缺氧等环境下,活性发生降低,从而使得HA的降解下降;(3)细菌毒素以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局部的HA酶活性带来一定的影响。β-EP属于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种多肽物质,其能够在机体神经元胞体内合成前体物质[8-10]。本研究显示,在急性期,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血清与脑脊液β-E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各组患者血浆β-EP水平亦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化脓性脑膜炎患者水平最高,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最低,但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上述结果说明β-EP可能是临床上加重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脑脊液中HA与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P
综上所述,临床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清与脑脊液HA、β-EP的检测,能够有效对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进行鉴别,对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薛清彬,吴泽彬,黄海川,等.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价值[J].河北医药,2014,43(12):1806-1807.
[2]毛剑虹,徐芝芳.脑脊液S-100b、IL-6和NSE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诊断中的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4,17(4):580-580,581.
[3]陈莎,黄永国,李长振,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免疫学检测、脑电图及影像学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1):1677-1678.
[4]孙兴元,石寒冰,赵焕,等.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联合检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8):1502-1504.
[5]李小鹏,张伦理,黄呈辉,等.金属基质蛋白酶-9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3):141-145.
[6] Chambers J J.Delivery of the rapeutics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2012,64(7):589-589.
[7]徐红冰,刘皋林,王晓平,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药物治疗现状[J].世界临床药物,2013,34(1):64.
[8]艾洪武,陈莎,张家云,等.脑脊液游离轻链检测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1):1033-1036.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069-03颈动脉粥样硬化多缺乏明显自觉症状,且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突然发生,往往造成重要脏器不可逆损害,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患者往往预后不良,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1],所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极为关键,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多合并高脂血症,且高脂血症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因[2],所以在预防治疗中控制血脂尤为重要。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诱发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发作和心血管病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3]。瑞舒伐他汀是第三代他汀类药物,其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较其他他汀类药物疗效更为明显,且具有良好的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作用[4],本研究采用3种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研究其剂量与调脂以及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8年5月~2011年5月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110例作为临床研究资料,本组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标准筛选,诊断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且合并高脂血症。将本组患者随机抽样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即5 mg组(A组)、10 mg组(B组)、20 mg组(C组)。A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8~73岁,平均(58.36±3.69)岁;B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47~75岁,平均(57.97±3.87)岁;C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46~72岁,平均(59.63±3.66)岁。所有患者治疗前12周均未接受过他汀类或其他影响血脂的药物治疗,均未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糖尿病、高血压,无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3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A组给予5 mg,晚餐后顿服;B组给予10 mg,晚餐后顿服;C组给予20 mg,晚餐后顿服。6个月为1疗程,所有患者接受的其他基础治疗相同。
1.3 观察指标
3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查血脂、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并观察记录其治疗前后变化,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血脂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均可有效降低TC、TG、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P < 0.05或P < 0.01),但总体疗效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 < 0.05或P < 0.01)。见表1。
表1 3组患者血脂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x±s,mmol/L)
注:各组间相比,*P < 0.05,**P < 0.01;与A组相比,#P < 0.05,##P < 0.01;与B组相比,P < 0.05, P < 0.01
2.2 3组患者血脂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比较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均可有效降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P < 0.05或P < 0.01),但总体疗效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 < 0.05或P < 0.01)。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本研究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经过观察,仅C组出现1例患者短期转氨酶轻度升高,2周后复查好转,3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3 讨论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先累及的血管[5],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标志,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发展也反映了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征的疗效。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6],动脉硬化患者往往会合并高脂血症,故而调节血脂对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尤其关键,通过观察血脂水平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内膜-中膜厚度可以良好的反映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7]。另外高脂血症还会导致动脉血管舒张功能受损,致使血压升高,加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调节血脂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以及防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意义重大[8]。
瑞舒伐他汀是新一代他汀类降脂药物,是全合成单一对映异构体化合物,有研究[9]证明其对HMG2CoA还原酶的抑制作用较同类药物更强,另外瑞舒伐他汀对肝脏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竞争抑制作用以及降脂作用均较其他现有他汀类药物更强,可显著提高患者降脂达标率[10],另外其还具有药物相互作用小,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年龄以及性别对药代动力学无影响,半衰期长,只需每日1次,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
本研究采用不用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并观察其血脂指标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发现瑞舒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TC、TG、LDL-C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可以有效升高HDL-C水平,且剂量越大疗效越明显,说明瑞舒伐他汀药效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临床用药应该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剂量。3种剂量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过在大剂量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的转氨酶升高和消化道反应,说明大剂量治疗时需要密切观察,与低剂量组相比安全性较低,但不排除本研究受到样本数量不够大的制约而出现误差,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抽样研究确定。
综上所述,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经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疗效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调脂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等作用显著,不同剂量治疗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可以临床推广,但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与疗效相关曲线仍值得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抽样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国富. 老年心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山东医药,2008,48(25):66-67.
[2] 李玉静,陈宏强.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1):110-111.
[3] Johnson NP,Gould K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concept; resting myocardial perfusion heterogeneity quantified bymarkovion analysis of PET identifies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early ath2 erosclerosis in 1 034 subjects[J]. J NuclMed,2005,46(9):1427-1437.
[4] 牛甲民,尹杰.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哈尔滨医药,2010,30(2):19-21.
[5] Cohn JN,Duprez DA,Grandits GA. Arterial elasticity as part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of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drug treatment[J]. Hypertension,2005,46(1):217-220.
[6] 丁绍祥. 脂质代谢失调作为慢性应激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154-2157.
[7] Cannon CP,Braunwald E,McCabe,et al. Intensive versus modcrate lipid lomering with statiom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N Engl J Med,2004,350(15):1495-1540.
[8] 马杰,徐新娟.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