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3 17:04: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网络的产生原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文化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
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
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历史序幕。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计算机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网络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
2.网络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最佳环境
“网络这种工具本身提供给人们很多创造语言的灵感。网络语言的创造是充分利用、又只是利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拼音输入法的结果。”[2]当人们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甚至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犯禁的。网络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复杂规则,人们可以而且也试图在网络中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忽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说错话而导致人身伤害或遭致种种麻烦。在网上,人们很容易将本性表露出来,少了伪装,多了轻松和自然,这也正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最佳环境“。可以这样说,除了现实性,网络给了网民最大限度的交际自由,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3]
3.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观念的变革及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的整体局面,新事物、新观念的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的社会背景。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语言不一样,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新求异。如果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网民们哪敢放开思路、张扬个性,去大胆创造形形的网络语言呢?如果没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外语中的某些表达法又怎能运用到网络语言中来呢?
4.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网络交际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这一物质基础。网络和计算机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主要出现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和虚拟聊天室中,受制于特定的交际环境。这一交际环境要求使用者必须懂电脑、必须会上网、必须能顺利的完成文字和符号输入、必须多少懂点外语。而当今中国会使用网络语言的大部分正是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并且略懂外语的年轻人。这批年轻人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其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了,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5.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制约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输入电脑并不像英语那样简单。计算机汉字输入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笔画输入法,如五笔字型和台湾的仓颉码等;一类是拼音输入法,如全拼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笔画输入法输入汉字时重码率较低,但因为这种输入法常将汉字拆成100-200个字根,较难掌握,需经过专门训练;因此,大多数网民均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弊病是重码率较高,在网络交际过程中,需要选用的字或词很难找到,网民们没有耐心打准确的字,于是使用大量的同音字词代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民公认的词汇形式。如用“斑竹”代替“版主”,用“幽香”代替“邮箱”,用“青筋”代替“请进”。“斑竹、幽香、青筋”都是网民们使用智能abc输入汉语拼音“banzhu/you xiang/qing jin”直接跳出的词语。网民们并不追究这些错误,他们追求交际中能为交际双方理解就可以了。
二、群体内部原因
外部社会原因是网络语言得以产生的外在条件。除此而外,网络语言的产生还有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部动因,这种内部动因一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与认同,无论这种接受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形成的对表象思维的依赖。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语言学、哲学和一般知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后现代主义突出人的个体性、主观性、个体间的协同性、实用性;在一系列问题上都离经叛道,突出自我表现,蔑视社会认同;反对理性和逻辑作用,强调非理性和潜意识作用;反对权威和人为中心,主张无政府主义和返朴归真;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主张描述现象、解释学和解构主义;反对哲学、终极和绝对,主张多标准、多规则、多模式和相对主义;反对群体意识,主张个体主义和。
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悄然登场,导致了我国新型“现代人”的出现——即所谓的80后、90后。他们通过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介接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有意无意的接受与认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互联网的开始普及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权威统计报告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网民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青少年网民为主,这一情况的年龄描述实际上即为我国网民目前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网民年龄结构上将呈现更大的包容性,80后、90后作为现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将持续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和他们之后的青少年共同分享网络资源,80后、90后在网络使用上的共存就是这样形成的)。这实际上是说,作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力量,80后、90后是携带着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弥漫于中国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而步入网络交际的快车道的。后现代主义的颠覆、解构、张扬与去标准化的多元追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内驱力量。
2.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对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的影响
简单来讲,浅阅读就是以简单轻松、不做过多思考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较为浅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甚至以娱乐性为终极追求。浅阅读主要表现为:一是流行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这里的读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赏画”,而是指插上零碎文字的图片、卡通、动漫等图书。事实上,随着浅阅读时代的来临,读图已经不仅仅指读“图书”,也指依据严肃的文字文本制作的视频文本。如现代年轻人不愿意阅读需要充分调动思考和想象的文学名著而热衷于看经过名著改拍而成的影视剧作,这也是一种读图现象。这种对文字文本的疏离而对图像文化的热衷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产生影响,从而在思维与表达中产生对图像或形象化符号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读图”的习惯,网民们也更乐于接受新颖、诙谐、轻松的图形化的表达而对一本正经的规范语句不敢兴趣。网络语言中大量的表情类、图片类词汇形式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群体心理创造出来的。
三、语言心理
如果说社会外部原因是网民群体创造网络语言的外部基础,群体内部原因是内部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是无意识的,那么这里所说的语言心理则是网民群体创造使用网络语言的有意识的心理需求,这一心理需求无疑是基于网络这种特殊的媒介平台而产生的。
1.娱乐性
哲学家奥斯汀认为,说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为是不存在的。网络言语交际作为网民群体的一种特殊言语交际形式,当然也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言语交际形式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言语交际形式受到交际目的的很大的制约。当然交际目的不是唯一要考虑的因素,但却是重要的因素。交际目的对交际形式的选择要求是交际形式要适合去表现交际目的,交际目的不同,交际形式就不同。”[4]
娱乐是网络交际中非常重要的目的,网民们在论坛或是聊天软件中参与网络言语交际很多时候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身心的放松,获得快乐。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工作生活的压力都非常大,需要寻求一种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方式,这同样使得娱乐成为了交际主体互不相识、空间分离的网络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网络聊天室中发现很多没有主题,完全以“说话”为目的的言语交际,显然,“说话”的过程就是网民们获得快乐的过程。而要在“说话”过程中获得快乐,缺乏个性与创新的如同作文般的规范的汉语聊天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
2.对现实交际的复原
网络言语交际与现实交际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言语交际双方在空间上是分离的,相互之间无法看见对方表情,也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这里我们排除网络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因为文字聊天目前仍是网络聊天的主要方式,这大概是出于交际主体隐匿性的需要),意义的传达完全依靠文字来完成。
而规范的汉字聊天就如同写作文一般,一方面过多的语法规则使得以娱乐为目的的网络交际不能获得快乐,更重要的在于,因为声音和表情用文字表述起来比较麻烦而使交际主体不得不放弃声音和表情的表意功能必将导致交际双方在意义传达上的重大损失。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在其《演说的魅力》一书中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的传播是用语言来进行的,有65%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之外的形式——比如语调、动作、衣着、表情等完成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以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
网络交际在获得交际主体隐匿性的同时也丧失了现实言语交际中语调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参与大部分交际意义传递的表意途径。为了复原现实交际的非语言符号表意途径,使得网络交际更加轻松从容,表意更为充分,网民们便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表示声音、表情的词汇形式,如“55555(呜呜呜呜呜)”——表示哭声,“:-d”——开怀大笑。
3.维持交际的顺利进行
前面已经提到,网络言语交际从目的上来说多以娱乐为主,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是以文字输入来完成的。交际目的的娱乐性及交际主体的隐匿性导致了交际对象选择和更换上的随意性,如果打字速度慢,或者交际语言呆板,话题无聊,交际一方可以随时更换交际对象。因此,文字输入的速度及语言是否个性新颖能吸引人就成为能否获得交际机会或者能否维持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也是网民们创造网络语言的重要的心理基础。
毫无疑问,网络语言无论在速度要求上还是在个性新颖上都很好的完成了维持交际顺利进行的现实使命。如汉字输入中以重码字词中最先出现的字词代表目标字词的对错别字词的极大包容性,用输入一系列的数字、字母、数字字母组合来谐音代替复杂的汉字输入,用标点组成表情或用聊天工具自带表情动画来代替文字的表情描述等等。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74页
第一,用户自己使用不当,比如电脑中毒。
第二,电子商务公司的管理措施、安全措施、安全保障不到位,导致账户被盗。
第三,第三方利用木马病毒等非法手段盗号,以谋取利益的行为。
网络账号被盗的责任归结于电子商务公司还是用户方,目前尚未有明确认定和追究办法。主要看电子商务公司是否存在过错。
⑤钟瑛、刘海贵,《网络身份的意义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⑥薛可、余明阳编:《人际传播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⑦Patricia Wallace著,谢影、苟建新译:《互联网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全球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
国内外对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地区层面,主要研究特定地区的全球生产网络状况。Yeats(1998)通过分析OECD国家的零部件产品贸易额、贸易流向和贸易结构,提出全球生产网络正在不断地扩张发展,并且以机械行业及运输工具行业最为明显。Kaminski与Ng(2001)研究了中、东欧地区不同行业的全球生产网络,得出了汽车、办公设备、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家具行业的生产网络处于主要地位的结论。二是全球层面。主要研究全球各国及地区的全球生产网络的总体状况。Athukomla与Yamashita(2005)对Yeats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良,从整体上对全球生产网络的规模、贸易流向以及产业结构等进行了研究。以上两个层面上的研究成果基本描述出了全球生产网络的现状,但是仍然缺乏对各国和地区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特点的比较研究。
关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成因,已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研究。WIR(2003)指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生是源于各国贸易政策的改善、刺激外国投资以及技术进步。也有学者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所推动的(苏桂富、刘德学、陶小惠,2005)。Jones和Kierzkonski(2001)将原因归结为世界范围内生产者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所引起的联结各个生产模块的服务链成本的下降。另外,Van de Gever(1997)提出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是全球生产网络的主要成因。目前关于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单一层面的,从政策、产业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的并不多见.
二、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状况
(一)全球生产网络正在快速扩张
目前用来研究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状况的指标主要是零部件产品的贸易额及贸易流向,本文亦使用这一指标来分析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变化状况。零部件产品贸易额的统计方法使用Athukorala(2005)提出的方法:从用于对有形贸易产品分类的第三版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Rev3)的全部10大类数千种产品中选取出涉及加工贸易的225种具体的零部件产品,然后计算其具体的进出口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零部件产品进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2年全球零部件产品出口总额为4470亿美元,1996年为7290亿美元,2003年增至10480亿美元,12年内增长了134%。而同期的进口总额从1992年的4080亿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0440亿美元,增幅达156%。全球零部件产品贸易额的大规模增长反映了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全球生产网络总体上正在不断扩张与深化。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多地参与了全球生产网络
1.东亚地区是全球生产网络最活跃的参与者
各国及地区不同的自然禀赋、经济贸易政策决定了各自的零部件产品贸易额必有所差别,进而各地区在世界零部件产品进出口额中的份额也有所不同。在出口方面,1996年出口份额最高的地区是东亚,为38.3%,其次是欧盟和北美,份额为38%、22%,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所占份额的总和仅为1.3%。2003年份额最高的三个地区仍是为东亚、欧盟、北美,其份额分别为42.7%、32.2%、18.9%。进口方面的情况大致相同,2003年进口份额最高的地区为东亚,其份额为41.5%,欧盟、北美分别为30.2%、18.2%(Athukorala、Ya-mashita,2005)。这一状况说明了从各地区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来看,东亚地区参与程度最高,欧盟与北美次之,拉丁美洲、中东及非洲地区最低。
2.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程度加深
1996~2003年,发展中国家零部件产品出口额占全球的份额有较大上升:1996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零部件产品出口额中的比例为24.3%,2003年增至35.3%,7年内增长了11%,而发达国家的份额则相应地下降了11%。发展中国家零部件产品出口额占全球份额的上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之中,并且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也在增加。
3.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中国家比较集中
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地区。2003年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5个零部件产品出口国为中国(包括香港)、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和泰国,它们占整个发展中国家零部件出口总额的55%。这5个国家中,有4个位于全球生产网络发展活跃的东亚地区,墨西哥则因为参加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从而降低了贸易壁垒,直接与美国、加拿大贸易一体化。与此相反,那些与主要的发达国家市场没有什么联系,缺乏基础设施或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劳动力的国家,则极少可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
(三)各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性相异
1.电子、机械产业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主导产业
在所有零部件产品中,电信设备出口额占全球零部件产品出口额的份额最高,为13.9%,其次为半导体及其它电子部件和汽车零部件/饰件,比例分别为13.1%、8.7%。接下来是办公设备、电子机械和设备、电路转换/保护设备、飞行器及相关设备,其份额分别为7.2%、5.6%、5.3%、5.2%,这7类产品在全球零部件出口额中的比例达到了59%。值得注意的是,这7类产品大多都集中在电子和机械这两个行业中。这一现象说明全球生产网络所所涉及的产品中,电子、机械产品占了主要部分,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的行业主要是电子产业和机械产业。
2.服务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性增加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主体――跨国公司对服务业的日益重视,全球生产网络中这种从传统的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业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全球FDI流入量的部门分布在近十几年内发生的较大变化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10年中,投入服务业的FDI量占FDI总量的份额明显增加,其从1989-1991年的54%上升至2001~2002年的67%,而传统的制造业则出现下滑,其份额从39%变为24%,同比下降了15%(WIR,2004)。
三、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原因
(一)政策层面因素
1.贸易投资自由化浪潮
近几十年来,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其它的区域或双边优惠贸易安排都在大力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这主要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各类地区性和双边性的贸易协定(RTAs)正逐步蔓延。自1990年以来,已生效的RTAs从50个增加到2004年底的约230个。WTO估计,另外还有60项协定正处在不同的谈判阶段(世界银行,2005)。这些多边或双边的优惠贸易安排,降低了贸易和投资壁垒,有利于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加速了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融合,也为生产网络的地区化和全球化创造了条件。
2.经济贸易政策的改善
经济发展政策的改善体现在许多方面,但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起推动作用的主要是贸易政策的改善和投资政策的改善,分别表现为降低关税和刺激外国投资。关税的下降可以降低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贸易成本,使其能够更自由地流通。对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主要贸易物――中间产品而言,由于需要多次进出口,因此较低的关税会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和跨国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成本。另外,减少对外资的限制并刺激外国投资也处于重要地位,原因在于它通过取消对外国投资的诸多限制,制定各种针对外国投资企业的优惠措施或特定要求,吸引了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投资设厂,将部分生产活动转移至此,从而使得产品的生产变得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
(二)产业层面因素
1.制造业的模块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生产制造的“模块化”现象便是其中之一。“模块化”就是将原来的生产制造过程分解为一些功能和结构相互独立的标准模块,然后按照产品生产的特定需求对这些标准模块进行组合而完成产品的生产。模块化生产深化了分工,使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有优势或关键的生产模块,而将其他生产模块置于生产成本较低或有这方面生产优势的国家进行。模块化的出现与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资源集中在产品价值链中收益高的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研究与开发、销售与市场等),而将收益低的中间环节(生产制造、加工装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渐参与到产品国际生产的过程中。
2.生产者服务业的进步
近些年来,生产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电信、物流、保险等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而服务范围和质量却在逐渐提高,这就使得连接产品生产的各个模块的服务链成本不断下降。服务链成本是指组织协调产品生产的各个模块进行产品生产活动时所发生的所有服务成本,它主要包括运输成本、通讯成本、保险成本等。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服务链成本特别是跨国界的服务链成本不断降低,因而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模块在全球的分布效率(使生产模块位于最合适的位置),同时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这就促进了高效的产品价值链全球布局的形成并且最终推动全球生产网络的出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36-01
所谓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初中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之一。随着网络给初中生的社会化带来了相比传统社会化更多积极影响的同时,它也给初中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道德的逐步失范、价值观的迷失、初中生人格的异化、人际交往的障碍等,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本文在分析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进程中的消极影响成因的基础上,从初中生自身、学校、社会及家庭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消除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的成因探析
(一)网络的“个性”特征吸引初中生
网络的出现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以其独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特点吸引了处于朦胧认知形态中的初中生群体。初中生作为新鲜事物的易感人群,必定会陷入网络的世界中。在这个虚拟的世界,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构造出符合初中生社会化发展的各种环境,满足社会化进程的各种需求。
(二)虚拟环境下初中生自我成长的偏离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会极力的表明自己的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别人的管教;在生活中,喜欢自立,甚至独断专行;在班级活动中,不喜欢别人过多的干预、指责,喜欢个性的张扬。这个时期自我意识会明显增强,更多的会强调“主观我”,排斥外界的各种束缚。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张扬个性过程中要受到种种限制,个性得不到充分的表现,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很难实现统一。对内在自由的追求引发了初中生对网上世界的偏爱,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平台。在网络社会里,一些自控能力不佳、辨别能力低的初中生,容易受到网络中不健康东西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言行及世界观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必定会导致其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三)网络媒介“把关人”作用的“弱化”
一般来说,“把关人”即在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起决定性影响的人,其职能是对采集来的信息加以选择,修改,删除认为不符合要求的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传播权利几乎被大众所共同享有,即人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消息。权利的分化,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作为“把关人”权利的削弱。网络已经把曾经属于少数人的“精英信息”变成属于平民的“草根信息”。例如时下流行的微博,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没有“把关人”就可以直接向社会信息的新模式。广大初中生能直面各种信息和活动,其中不乏有糜烂的思想、暴力的画面等。这对于身心尚未成熟、批判反思力还未完全形成的初中生来说,极易受到网络社会的消极影响。
(四)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初中生的合理需要
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初中生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必要的社会生活规范和文化知识、道德标准等以实现社会化。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衡量教学质量的外显标准,还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因此,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教育甚至表现为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其它方面的教育,而成为单纯抓智育。这种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是单调、枯燥、机械的教育,不能满足初中生多层次和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旺盛的精力无法得到运用,强烈的好奇心也难以得到满足。长此以往,他们会把学习当作乏味、枯燥、难以忍受的苦差事,产生厌学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选择了网络世界,并沉迷其中,最终使初中生社会化过程偏离。
(五)信息时代下家庭教育的部分迷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首先,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会被一般的社会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很少顾及子女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问题,他们往往总是从关心学业成绩的角度来关心子女的成长。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的压力太大,精神负担过重。其次,家长对待孩子接触网络存在偏激的认识,认为网络对于孩子的学习及成长就是个“毒瘤”,应该禁止。殊不知这更加激起初中生对网络的渴求。在部分家庭教育迷失的情况下,虚拟的网络世界极大地满足了初中生的心理需要。他们可以在网络中释放被压抑的思想和观念,可以逃避现实生活中来自学校、家庭的巨大压力,这些都会使初中生沉迷网络,难以自拔。
二、针对网络给初中生社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提高网络认知能力
面对缤纷的网络世界,初中生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了解网络的功能,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网络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现代化工具,但不是精神家园,更不是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初中生自身应该学会能够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自如转换,不能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环境之中。要学会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积极参加构建网络文明,不实施欺骗行为,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努力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加大政府网络监管,维护网络健康坏境
首先,法律制度是建立网络文明的硬性保障。在同样需要法律的外在约束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加快网络立法,强化管理,加强技术控制。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加强网络管理;通过新技术来设置屏蔽有害信息,开发高新过滤软件,有效地将一些暴力与初中生自动隔离,禁止有害于初中生健康成长的信息在网上传播。其次,政府应加强网吧监控管理,加大对违规网吧的处罚力度,做到杀一儆百,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网络环境。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教化作用
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初中生过分依赖网络,会封闭他们的社交行为,因此,学校要开展丰富多采的各类文化活动,使更多的初中生参与其中,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眼界,学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完善自我道德品质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