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7:04: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60-01

群众文化活动指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各种精文化活动。包括参加文艺创作、阅读、展览、演唱、编印报刊,听讲演、报告、广播、看戏剧、电影、录像、幻灯,参加学习科技、文化、卫生保健:时事政策,参加游艺、体育、旅游、养花鸟等等精神生活:群众文化事业即为了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开展建立的设施和组织机构,是带有特定的社会福利性质,普及文艺知识技能,培养文艺人才,为专业艺术打基础的事业。其水平标志着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群众文化工作是指群众文化部门和工作人员所从事的组织、辅导和研究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活动:文化市场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市场。具体表现在:参加市场活动的部门和个人及商品性质,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有引导和培育人民科学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文明的文化消费行为的功能。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达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和不断拓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生变化,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和欣赏,在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产品的同时,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要求日益强烈,参与文化活动的范围不断拓宽,参与文化活动的品位也在逐步提高。他们渴望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舞台和机会,以抒怀,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而且,这种参与、选择还因年龄、职业、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不同而表现出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

面对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文化参与的需要,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在抓好专业文化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搞好群众文化。因为群众文化活动是以广大群众自我娱乐、自我参与、自我开发为主要形式进行的,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具有很大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联系着千家万户,伸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覆盖面广,社会性强,而且投入少,见效快,影响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要,尤其是日益高涨的自我选择、主动参与的需要,群众文化无疑是一条重要渠道。

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口多,能够经常欣赏到专业文艺演出的人数相当有限,解决县以下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来活跃和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文化事业的发展应重基层、多样化、不断提高质量。所以,不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群众文化在整个文化事业中没有相当的比例和规模,是难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真正繁荣文化事业的。

篇2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中心点,是医院未来发展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和谐发展。当医院的整体发展达到某个阶段时,企业文化就是重新的竞争点和出发点,企业文化的管理与发展,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可以说,未来的医院或者企业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纵观当今世界的主流企业,其企业文化也是数一数二的。

一、 医院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就是为了适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提出来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所遵守的精神文化,她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内涵,发展企业的方向和信念,并提出了企业发展的愿景。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发展和形成的一套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医院文化是指企业发展中那双看不见的手,是企业需要遵从的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指明灯。

二、 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无论是有序竞争还是无序竞争,都需要强有力的管理。近年来,有关医院管理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评论和不良反应,同时医院也出现了重经济轻质量的现状,还有不少医护人员价值观有所偏差,思想滑坡,医疗水平有所下降,所以不得不把医院的管理问题从新放入到市场经济的刀锋上。众多专员认为,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起到导向作用,能增强医院服务核心的凝聚力,激励医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以为人民服务为思想指导。

医院文化建设主要从思想观念,行为组织上进行,思想观念包括医德、经营理念、职业道德,社会价值等,行为组织包括服务态度、行为规范、个人的专业技术,医行操守等。在如今的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医院文化建设就显得更加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各大中型医院的重视,我在此仅从三个方面谈谈其重要性。

(一) 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职工的作用

1、医院文化建设有助于员工工作态度的改变。良好的文化建设可以给员工制造特殊的文化环境,文化素养的养成可以使医院职工从文化上激励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同时良好的医院文化能使医院职工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医院治病救人的水平。

2、医院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医院职工的归属感。文化建设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员之间的团结,团结不仅仅是表面功夫,更应该做到精神层面上来,医院文化是医院制度持久而受人肯定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良好的医院制度会增加员工的归属感,从根本上保证了医院职工的忠诚度。

3、医院文化建设可以提高职员的职业道德。当今社会很多人评论如今的医德败坏,群众对医疗机构的可信度越来越低。良好的医院文化所蕴含的良好精神品质可以大范围的提高医院职工的基本素质,重塑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时刻提醒自己的职责,从而提高医院职工的服务水平。

(二) 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病人的影响性

1、医院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当病人了解到医院文化后,会更了解医院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增加医院病人接受治疗的安全感,良好的医院文化使病人对医院的技术和治疗流程的了解更加方便,增强病人对治疗的可控感,从而增强医院病人接受治疗的安全感。

2、医院文化建设保障了病人的权力和利益。医院文化同样也增强了医院病人缴纳费用的安全感,良好的医院文化减少了医院乱收费乱宰人的行为,并且收费流程也更透明化,从而增强医院病人缴纳费用的安全感。从长远来看,医院文化的建设最后必将与政策相结合,使得医保制度日趋完善,医院病人可以得到更加方便和优惠的医疗服务。

(三) 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未来发展的必要性

1、医院文化建设可以给医院带来更多收益

医院文化可以增加医院的潜在利益,带来许多客户。民间有许多私人诊所生意异常火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良好的医院形象,而这也是良好的医院文化的体现,对于医院也是亦然。首先医院文化会促进员工的效率和上进心,提高医院的服务品质,从而从技术层面使医院得到长足发展。其次,医院文化促进服务品质后将会促进医院的声誉发展,久而久之,医院的声誉和服务品质会成为医院未来发展的重要工具。

2、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界发展中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如同生产某件物品的普遍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医院文化的建设趋势将导致整个医院界的散乱文化逐渐被良好的医院文化所代替,从而逐渐提高整个医院界的服务质量,也使病人对于医院的信任越来越肯定。

3、医院文化建设对社会风气发展的重要

企业文化会带动企业内部人员的风气,医院文化同样也可带动医院内部人员的良好风气。在制度化和规范化日趋明显的未来社会,各个行业的文化建设都会成为社会风气发展的重要一份子,医院的文化建设也同样重要。社会风气的形成,是我们遵从党的领导中作出的一大进步。

三、结语

医院文化建设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是我们身边息息相关的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建设是企业建设的一部分,是大中型医院前进和发展的指南针,她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医院文化建设无论是从职工发展,病人的利益还是医院未来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3

0 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来看,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社区建设在手段和方式都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社区文化部门对群众的兴趣爱好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根据群众的兴趣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活跃了社区气氛,构建起了和谐的社区环境。基于这一认识,社区群众应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应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社区文化氛围,提高生活质量。

1 社区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社区?按《辞海》的解释,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所谓社区,就是由一群具有个性特征且相互联系的人组成的和谐共处的区域或团体。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那么,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区域共同体包含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区域性的。社区文化是一个地域性集合文化现象,具有一些与其他文化现象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区域性。这是社区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地域内的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受到特定环境条件、居住人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各个社区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因素质爱好不同,会对社区文化活动起到不同的导向作用,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气。

(2)和谐性。社区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它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成员共同建设起来一种群体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全社区成员所遵守的一种文化范示,体现出和谐性的特征。

(3)群众性。社区文化是地道的群众文化,群众是策划者、表演者,也是观众和裁判员,它是扎根于社区居民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身心能得到充分的愉悦,从而也对他们创造的文化,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是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如果没有了群众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也就是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 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当前的社区文化来说,先进性和群众性是其重要特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作为重要的社会单元,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狭义上讲,只有社区稳定了,社区群众和谐了,城市整体社会氛围才能和谐,整体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社区文化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

(2)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在社区建设中,构建先进的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但要保证社区文化是先进的,还要保证社区文化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保证社区文化能够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提高社区文化的发展质量。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对社区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

(3)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因为有了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社区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保证,进而促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应对社区文化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社区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看待。使社区文化能够成为广大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参与项目,具有更强的参与性,满足社区群众的实际需要。

3 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基于社区文化的先进性和亲和力,社区文化活动具备了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的特点,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能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方式,找到了丰富业务生活的方式,将空闲时间投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兴趣,还活跃了社区气氛,对社区群众和社区文化部门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方式,使社区群众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其中,并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同时又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社区群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社区群众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

(3)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有了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了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满足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群众的兴趣爱好,构建有意义的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其中,发挥社区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文化建设质量,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霜.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提高城市生活品味[J].群文天地,2011(09).

[2] 黎雪萍.发展群众文化 促进社区和谐[J].科技信息,2011(17).

[3] 赵彩碧.成庄矿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凝聚企业发展合力实践[J].青春岁月,2011(12).

篇4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 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篇5

文化意识 教育教学

一、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处时代的发展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同一概念和物体在人们头脑中所反映出的意思有同有异,各种语言的原型表达方式也就千差万别,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同样要引起重视。

举一个常见例子:我们中国人对英语词中有关狗的词语 会感到大惑不解:如gay dog(快乐的人)、lucky dog(幸运儿)、这些都是褒义用法。而在汉语中则出现一连串贬义的词组:“走狗”、 “狼心狗肺” 、“狐群狗党”、“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语言反映文化,汉民族的文化与英美文化在这 方面有多大的差距呀!又比如:爱斯基摩人长年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对雪有强烈的感知,所以他们对雪的称呼 有一百多种,形成其独特的雪文化。阿拉伯人称呼骆驼的词据说也有一二百种。这一切都说明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众所周知,学习外语的目的是:更好地与国际交流及沟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 教学的目的定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重点, 对听、说能力注意不够,面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实际运用更未引起重视。

如:我们中学生从一年级就学会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这类句子。不过这些句 子用在什么时间、场合,却也大有讲究。有例可证:有一位从美国来重庆教英语的女教师,听到附近大学有一个英语角(English corner),便兴冲冲去观光一番,回来有人问她观感如何,她面带不悦之色回答说:我好像去了一次海关或警察局,因为他们老是问我: “你几岁?”“你有几个孩子?”“你 丈夫是干什么的?”“你在中国挣多少钱?”“……”这些问话在语法上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提问的内容 涉及英美人所不愿为他人所知道的私事,这触及他们的禁忌,违反了他们的交际规则。

这些也说明这一问题:只懂语言(或语法)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 转贴于 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文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一般说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错误比之于文化错误 ,后者性质应该更为严重。

三、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培养

1、培养文化意识,加强文化对比。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复习中始终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应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比较英语国家与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如“道谢”,汉语里亲朋好友之间是不大习惯用“谢谢”一词的,如果用了,反而觉得更别扭、更生分、有距离。但在英语里,不管对谁,也不论年龄大小,几乎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习惯用“Thank you.”,不用则显得这个人没有礼貌和教养。

2、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

现行教材涉及到英语国家文化的各个方面,在英语语言知识复习的同时,我们应把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语言知识的一部分融入语言教学过程中。如在遇见Christmas这一词时,教师还应向学生更进一步地介绍与它相关的文化知识。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儿子Jesus Christ的诞辰日作为新纪元的开始,圣诞节就是为了庆贺他的诞生而设立的,教师并由此进一步介绍与此相关的更多的概念,如BC (Before Christ公元前)、the Bible(圣经)、go to church(做礼拜)、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及Easter(复活节,纪念耶稣的复活)等等,还可把Silent Night(平安夜)这首歌放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一下西方盛大宗教节日的气氛。这种将西方文化自然导入教学内容中的方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异国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直观教学手段,创造出让学生全身心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教师可根据所教课文的内容,准备一些涉及相关文化的影片、录像、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生活中的真实片段,如购物、问候、旅游等,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增进了对英语国家各方面文化习俗的了解。

篇6

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形成、作用、保持和促进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决定着该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态度,决定着企业产品属性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自身组织规范和行为准则,决定着企业员工的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决定着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等。这都是企业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后续保证。

一、企业文化在市场等客观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市场作用

市场受着某些特定的文化影响与支配,如果企业的文化与市场不相融,甚至是冲突的,必然会使企业处于困难和危险的境地。例如,当一个企业服务定位于"领先使用者"的细分市场时,而这个市场的需求特征是"时尚",那么其企业文化的内涵就应该体现出"变化"、"新奇"、"差异"、"个性"等。只有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作用下,该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竞争从根本上是文化的竞争,只有企业文化与所处市场主体文化相适应,才能取得主动,如果企业文化与市场不相适应,则要对该文化进行调整。

(二)产品作用

企业产品的发展,实质就是文化质衍生的过程,就是文化系列化的过程,文化质不变表现在产品上就是无产品发展,基本文化质的产品就是"核心产品",从这个意义说,产品即是文化,文化就是产品。企业应该在市场上打出自己的精品,力创"品牌文化",努力提高其产品的文化价值即"无形价值"。企业文化可划分为器质性文化(功能、效用、质量、价值、工艺等构成及其调整控制);制度性文化(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等);理念性文化(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只有在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协调,配合支持时,企业能力才能最大化和最有效化,否则,互相冲突、互相制约、互相干扰、互相抵消,则企业能力势必削弱,其效用势必大打折扣。此时,企业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调整产品(或功能化,或概念化),二是修正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在人员等主观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组织作用

有效的企业组织,总是将市场特征和产品特征认识和运用自如。而运作无效或失败的企业组织,却是要么对市场认识不清,要么对产品认识不清,要么不能把握其特点予以协调运用。市场是开放的客观存在,它一般地不以某个具体的局部存在而不同,真正独家的产品也不多,更多的是一些类似的乃至相同的产品在同一个市场里竞争,结果却完全不同:有的大获成功,有的则一败涂地。导致不同的客观结果,是企业文化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行为准则,不同的目标导向,不同的控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工作氛围在相同的条件出现时,必然会产生虽然微小却很关键的不同反应,从而生出完全不同的效果。文化对于企业的组织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既对组织能力的形成(资源配置)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对组织能力的发挥(资源运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对组织面对环境变化和刺激的反应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团队作用

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十分尊重人的感情,久而久之,在企业中酿造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气氛,形成了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的团体意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没有这种团队意识,终究无法生存。这种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想企业的前途之所想,急企业的命运之所急,共同的价值观造就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从而整个企业上下步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团队互相勉励,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无往不胜。因为种种原因,企业的领导及管理者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的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而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于企业文化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化解,自我消融;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外界企业、企业与国家之间有时也会存在某种不协调、不适应,而最好的办法也只能利用企业文化进行调整。

(三)约束作用

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它是在企业创建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它凝聚了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共同的心血。反过来,这种企业文化又成为企业内令行禁止的"总规章"。企业制度一旦形成,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企业的领导者又必须首先身体力行。如有违反者,要按照企业制度进行 处罚;如有模范执行者,应按照企业制度予以表彰;如有为企业作出重大贡献者,应按照企业制度给予重奖。由此可见,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从而对企业的领导者及全体员工形成约束力。企业的道德规范是企业文化中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属于企业哲学的范畴,是企业文化中的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从哲学的道德伦理关系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行为的。如果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其员工超越了一定的道德底线,造成了严重的事故,引发成重大的社会问题,这种道德的谴责就会上升到纪律的甚至法律的高度。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因此,同仁堂能够做到长盛不衰。

(四)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的神奇作用,还在于它所固有的共同价值观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该企业中存在及其行为的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以人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员工会感到受人尊重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振奋精神,奋力拼搏;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充满爱意的批评,使员工能够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气,争作一名优秀的员工;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的表扬与奖励,使其他员工学有榜样。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良好的企业精神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焕发努力精神,并以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如著名的大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是何等的巨大!

综上所述,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创建、生存与发展壮大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而企业在创建和发展壮大中又形成和完善了企业文化。笔者满腔热忱地呼吁:愿我们的企业在抓生产经营的同时,致力于创造出属于本企业的 企业文化,并在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的推动下,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篇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仗着它来推进。”因而人们就把语言称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一、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处时代的发展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形态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反过来又必然会影响各自的语言。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同一概念和物体在人们头脑中所反映出的意思有同有异,各种语言的原型表达方式也就千差万别,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同样要引起重视。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我们中国人对英语词中有关狗的词语会感到大惑不解:如“gay dog”(快乐的人)、“lucky dog”(幸运儿)、“old dog”(老手)、“top dog”(胜利者),这些都是褒义用法。而在汉语中则出现一连串贬义的词组:“走狗”、“落水狗”、“哈巴狗”、“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语言反映文化,汉民族的文化与英美文化在这方面有多大的差距。又如,爱斯基摩人长年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对雪有强烈的感知,所以他们对雪的称呼有一百多种,形成其独特的雪文化。阿拉伯人称呼骆驼的词据说也有一二百种。这一切都说明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这里的文化教学指交际文化,或称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众所周知,学习外语的目的是:更好地与国际交流及沟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定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对听、说能力注意不够,面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实际运用更未引起重视。

如我们中学生从一年级就学会“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这类句子。不过这些句子用在什么时间、场合,却也大有讲究。有例可证:有一位从美国来重庆教英语的女教师,听到附近大学有一个英语角,便兴冲冲去观光一番,回来有人问她观感如何,她面带不悦之色回答说:我好像去了一次海关或警察局,因为他们老是问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你有几个孩子?”“你丈夫是干什么的?”“你在中国挣多少钱?”这些问话在语法上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提问的内容涉及英美人所不愿为他人所知道的私事,这触及他们的禁忌,违反了他们的交际规则。

这些也说明这一问题:只懂语言(或语法)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文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不然有时交际就难以进行。一般说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错误比之于文化错误,后者性质应该更为严重。

三、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培养

1.培养文化意识,加强文化对比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复习中始终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应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比较英语国家与本民族文化的异同,主要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做客、告别、道谢、赞扬、谦虚、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如“道谢”,汉语里亲朋好友之间是不大习惯用“谢谢”一词的,如果用了,反而觉得更别扭、更生分、有距离。但在英语里,不管对谁,也不论年龄大小,几乎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习惯用“Thank you”,不用则显得这个人没有礼貌和教养。

2.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

现行教材涉及到英语国家文化的各个方面,在英语语言知识复习的同时,我们应把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语言知识的一部分融入语言教学过程中。如在遇见“Christmas”这一词时,教师还应向学生更进一步地介绍与它相关的文化知识。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儿子Jesus Christ的诞辰日作为新纪元的开始,圣诞节就是为了庆贺他的诞生而设立的,如“the Bible”(圣经)、“go to church”(做礼拜)、“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Christmas tree”(圣诞树)、“Christmas card”(圣诞卡)、“Santa Clau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及“Easter”(复活节)等,还可把《Silent Night》(平安夜)这首歌放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一下西方盛大宗教节日的气氛。这种将西方文化自然导入教学内容中的方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异国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直观教学手段,创造出让学生全身心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教师可根据所教课文的内容,准备一些涉及相关文化的影片、录像、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生活中的真实片段,如购物、问候、旅游等,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增进了对英语国家各方面文化习俗的了解。这样通过声音、画面等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产生强烈的刺激,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容易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重视课外培养

学习和掌握外语文化仅仅靠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远远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充实自己。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些英文报刊杂志和各个历史时期英美文学的代表作,并促进他们在阅读时留心去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高考中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还在于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如可邀请一些中外专家和学者或曾经留学、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使学生从中更多地了解英语文化,培养对其的敏感性。鼓励学生多与英美人士交流。

总之,忽视了交际文化,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所以,从基础阶段开始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课堂教学中给交际文化教学以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付丽芳.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报告[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4).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引言

1.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2.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篇9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文化修养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的认知、把握和运用。

一、声乐的属性

从文化属性看,声乐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在它的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是对人类最先听到、最先感受到的,是人类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难怪很多教器乐演奏的教师常向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像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也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大部分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赋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遐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其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所以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以外,还源于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综合体,声乐作品大都是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涉及的体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的歌唱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

篇10

2艺术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

从宏观意义上讲,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根据校园文化主体不同的特点,可将校园文化分为师生文化、后勤文化和管理文化;深入分析校园文化的内容,又可将校园文化分为素质型心理文化、意识型观念文化、协同型文体文化、技术型实践文化、情感型审美文化和智能型知识文化。

2.1艺术教育对校园物质文化的促进

开展艺术教育,必然要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建设演出厅、画室、图书馆、书吧、钢琴房等,以艺术教育场所为引领,必然配套改造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社团活动和兴趣班的学习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理工科院校的技能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一定会引入企业文化,按照企业工作环境进行校园建设,往往成为理工科院校的特殊的校园物质文化。目前全国各地为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的推广和传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积极推行技能研习、技术培训和行业交流等活动,建立了一大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是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2.2艺术教育对校园制度文化的促进

学校制度文化是渗透进一所学校的管理流程、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主体架构中的风格特色和价值理念,是各项管理制度在形成和被执行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是由学校制度所衍生、承载、表达和推动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包括无形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还涉及有形的制度。它以有形的制度作为文化载体,集中反映在无形的价值观念上,同时也通过制度本身体现出来,并且伴随着制度的实施过程,也通过组织结构、方法概念、过程、形式、心理活动、行为方式、人际沟通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制度文化发展得越完善,无形价值在以上各领域中的体现及其与制度所承载和推动的文化更趋同。艺术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对动态制度文化建设有正向促进作用。科学严谨的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以美导善”。因为艺术本身蕴含着美感,也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对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具有启迪或警示作用,并且艺术能够以其独特的美感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好了,才可以有效安抚师生的抵触情绪,制度的静态文化才可以发展成具有教育警示作用的动态文化,进而形成一股有效的内驱动力使制度文化可持续发展下去,确保制度管理从外在约束形式逐渐衍生成组织结构内在的自律性,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3艺术教育对校园精神文化的促进

校园精神文化指的是一种氛围的形成,校园师生的语言之美、行为之美、心灵之美、艺术之美构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艺术教育培养对美的追求积极向上的高尚艺术水平,反对低级趣味,培养师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高等院校在职业教育体系设置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其创造激情、修炼人格以及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青少年通过学习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这对于提高其心理免疫力大有裨益。如果因为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使艺术教育无法可持续地开办下去,学校将会失去一条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路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面临重重阻碍。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是指非艺术专业院校开展的一种以提高大学生艺术方面的素养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主要通过艺术类公选课程、艺术社团建设以及各类艺术活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结语

艺术教育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理工科职业院校应该重视艺术教育,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艺术教育。优良校风的培养,需要经过认识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意志的努力、行为的锻炼才能逐步养成全体成员共同的习惯和风尚,形成学校统一的舆论和风气,我们要利用艺术教育的良性开展,从一点一滴培养全体成员的素质,建设好校园精神文化。

作者:刘洪林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 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篇12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成了拆迁居民,离开农村、住进新建小区,告别了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过上了集中居住的城市生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总要环节,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完成从农民变市民、村民变居民的身份转变。实践证明,这种身份的转变过程将会产生诸多问题:例如村民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无法找到归属感和家园感。追根究底,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在社区文化重建中村民过去的集体记忆没有得到尊重和保护。集体记忆的载体有哪些形式?在社区建设汇总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再现?

1 文化记忆景观与集体记忆

在文化范畴内,最先值得留意的是景观意识。[1]文化记忆景观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两个主要问题:1)什么是文化记忆?2)什么是文化记忆景观?

文化记忆是由德国学者简・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一个区域的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过去,需要文字、仪式、纪念碑等文化形式作为主要媒体,并通过背诵、实践、庆典等机构化的交流进行维持。一个区域的社会群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按照哈布瓦赫的观点,“大约有三到四代人的生命长度,其特征是其有限的范围,以及口头的传统,它的非正规性,它的建立在群体成员之间日常交流之上的那种性质。”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是有区别的,集体记忆是文化记忆的组成部分,时间长度不及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景观的形成是建立在集体记忆场所之上的,景观是由若干场所构成的。一个记忆场所往往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是物质形态,另一部分是故事,两者缺一不可。记忆场所不仅见证变迁中的集体记忆,还可以持续性地叙事与传播,维系与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建构。[2]这种地域文化的认同也是地方感的认同,透过集体记忆是建构地方感的重要方式。科瑞斯威尔认为地方与记忆似乎无可避免地纠结在一起,指出“纪念物、博物馆、特定建筑物的保存、匾额、碑铭,以及将整个都市邻里指定为‘史迹地区’,都是将记忆安置于地方的例子。地方的物质性,意味了记忆并非听任心理过程的反复无常,而是铭记于地景中,成为公共记忆”。城市中历史文化景观充盈着城市的记忆,塑造着地方感。[3]

由此可见,文化记忆景观的形成具有地方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应该强调地域文化的认同。这种地方感的认同在相当一部分群体里面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对自己原有的生活场地有着深刻的记忆、留恋和自豪,在设计实践中对于这一类型的集体记忆我们是要重点对待和研究的。

2 文化记忆景观植入社区环境的方式

为什么要将文化记忆景观植入到新的农村社区?在我国因为各个区域的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各不相同,经济较落后地区受资金制约,政府提供的文化资源较少,大部分农村社区文化硬件缺失严重,基本的设施建设难以到位,甚至没有公共办公场所。一些经济情况稍好的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各类文化场所流于形式化、牌子化,一间房子挂了好几块不同功能的牌子,没有发挥文化场所应有的作用。农村社区文化硬件上的匮乏,导致广大农民无法获取文化资源,也无法通过社区文化去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增长知识,也无法培养广大农民的主体性意识。[4]

国外关于文化记忆的再现方式比较多样,值得借鉴,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彼得・冯・门施从多媒体艺术角度总结了一系列“寻找集体记忆与归属”的策略。例如阿姆斯特丹的情感城市互动地图通过若干主题将特定的记忆场所与关联的故事整合起来,让市民分享集体记忆……这些灵活的策略为居民提供重现“集体记忆”、强化文化认同的渠道。[2]

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笔者经常会面对各种不同社区情况,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注重将地方文化特色与社区建设相结合,注重“一社一品”的打造,努力使社区不仅成为居民办事活动的场所,而且成为休闲娱乐、沟通交流的地方。以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社区为例,这个成立于2005年12月的大型社区下辖三个居民小区,2500余户动迁农民,建有幼儿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和6条商业街道,生活氛围浓郁,是典型的“城乡一体化样板社区”。社区所营造的“园林式、花园式”的景观环境,正是村民自发的文化记忆景观的植入。在新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植入是一种有机的设计手段,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合适的设计形态。千灯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般若寺、秦峰塔、石板街、顾炎武构成了千灯的记忆符号,这些记忆符号形成了记忆景观。这些记忆景观不可能照搬到新的社区建设,但是决策者的观点和态度直接左右社区的建设风格。炎武社区的命名就是对地方名人的最好怀念和推崇,这个是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决定的;社区居民需要一个亭子来“歇歇脚”的建议被管理者采纳,是自下而上的亲民政策显现。之所以炎武社区的居民需要一个亭子,也是居民对千灯镇街头的“牡丹亭”的记忆产生的潜意识。

3 结语

在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中,文化记忆景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场地记忆,也大大丰富了新社区的文化生活;即实现了管理层“一社一品”的工作思路,又满足了居民的心理慰藉,为实现“幸福社区”提供了物质保障。文化记忆景观在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今后的理论和实践中对其的研究必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中国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陆邵明.拯救记忆场所,建构文化认同[N].人民日报,2012.

篇13

一、舞蹈的德育功能

舞蹈教育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艰苦的。对于受教育者的学生,正可以通过这种艰苦的学习过程,受到吃苦精神和坚强意志的教育,磨砺练习者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舞蹈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期、艰苦、枯燥的训练,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往往经过几千遍、几万遍的反复练习。很多舞蹈的初学者因为无法坚持而放弃。因此,在舞蹈技能形成的同时,能够磨砺练习者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

增强练习者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舞蹈一般是集教学、训练、表演等方面于一体,有严格的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这种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配合意识和荣誉观念。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城市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一些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因此,通过舞蹈这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集体舞蹈,是男女合作的群体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促进练习者的心理全面发展,改变一个孤独少言、消极离群的性情,使心胸变得更宽广,形成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性格,培养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的精神,使练习者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

二、舞蹈艺术在大众文化中的智力开发作用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础。科学和艺术的双重超越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舞蹈艺术的实践性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强化受教育者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舞蹈艺术在帮助人们形成审美感受和审美兴趣的同时,唤起人的创造热忱,培养了人们整合创新、联系贯通和跨学科迁移的多种功能。舞蹈有助于提高人的创造思维开发。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舞蹈所表现的艺术美、自然美、人格美、文化美往往是启迪心智。舞蹈艺术不仅能培养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形象思维及创造性。舞蹈艺术能促使情商和智商很好地结合,在人生的道路上共同发挥作用。

三、舞蹈艺术在大众文化中的健身作用

自娱性是大众舞蹈的一个重要而鲜明的特征。作为闲暇活动来说,人们将大众舞蹈看作是实现与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媒介,看作是心灵沟通与交往的方式,人们自由地、心情放松地、自觉自愿地去宣泄、去追求,从中得到了更能刺激自身感官愉悦的氛,并在这种不断产生的信息反馈中达到自我愉悦的。同时,作为社区成员参与实践的大众舞蹈,体现的实质是一种群体价值,其自娱性也绝不仅仅是给予人们感官层次上的单一,而是具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心理活动的多种层次上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参与者在愉悦之中得到高尚的、有益的精神陶冶。

大众舞蹈是一项很具锻炼价值的全民健美、健身和健心运动,它能健美体型、锻炼体魄。舞蹈是改变体能的最佳方法,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已证实了它的功能。经常参加大众舞蹈,进行形体训练,可以改善体型体态,对人的形体进行“生物学”改造,使体态丰满、和谐、匀称,使形体符合一定的健美标准。长期从事大众舞蹈训练,对心血管系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能使人的心脏得到锻炼,使心肌发达,心搏有力,心脏每次收缩时排出的血量增加,每分钟心跳次数逐渐减少,从而使心脏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同时,当代人们的心理负担过重,就业下岗、考试落榜、升等晋级等一桩桩烦心事,百感交集,如果焦虑过多,心理冲突过大,往往会引起精神疾病。而跳舞却能使人调整身心,逐步消除情绪障碍,以取得心态平衡,保持乐观的心情,以饱满的情绪再度投入紧张的学习和工作。所以,社区大众舞蹈最基本的意义还是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