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治理途径

网络治理途径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7:04: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治理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治理途径

篇1

1.1信息载体的改变由于网络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信息资源来源,文献数量、信息规模都呈现了之前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信息资源的载体平台也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现有数字、电子、虚拟图书馆等都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运用数据库实现对书籍目录、文字信息和有着资料的多方记录,通过信息技术方法上传至网络,实现了庞大的信息存储。信息资源载体由原来的单一纸质文献储存发展至馆藏、网络文献一起并存。纸质和电子媒介与网络融为一体。高校图书馆正在向信息来源多样性、视觉听觉一体化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1.2管理人员角色定位的改变由于受到网络的影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工作方式、重心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当前的管理人员不单单要具有原来传统的纸质文献分类、编目等专业基础工作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对虚拟或实体图书资料进行管理。所以可以说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单单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又可以对信息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在传统的管理工作中,他们只是信息管理者,只从事文献收集、分类等基本的工作,而在网络的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更像是一个伟业的信息从业工作者,运用自己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读者在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

2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

2.1人本管理的价值取向

2.1.1对内管理以要馆员为根本管理书籍、服务读者都要通过馆员进行实现,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他们的管理要以情感管理作为主线,确保基本的物质需求,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管理者要经常和馆员进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变动,对于他们所提出的合理需求一定要多多关注,尽可能给解决,让所有的馆员都有一种责任感,用一种积极热情的态度去服务读者。其次还要实行激励的机制,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经过外界因素的激励,其工作效率可达到平时的160%。所以在管理中要对工作中做出成绩和有贡献的馆员给出奖励。最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对于馆员而言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构建起终身学习观,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2.1.2对外以读者为根本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单是本校的师生,还包括社会大众。所以,每一位馆员都要熟悉相关业务知识,掌握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查找资料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优化内部的管理,防止图书资源长期被占用的情况。图书馆是学习知识的场所,因此在环境的布置要给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在室内布置一些绘画、书法等,看似简单,却可起到不小的作用。

2.2主动参与及塑造的价值取向网络对人的观念有所改变,无论你有多好的东西,如果没有流通则不会产生价值、很多的网站都将访问量作用成功的标志,注意品牌的打造。而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要从被动等转至主动塑造新的形象,需要主动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和各种媒体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整理等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主参与到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当中,吸引用户注意力,构建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也影响到信息市场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不能只面向自己的学校,而应该是面向整个世界,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是信息的引导者,从事信息咨询类的服务,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主题的索引、将无用信息去除,快速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在信息爆发的时代中,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最重要的,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才可引起决策者重视。对高校图书馆来说,特别重要的是为学校党政领导决策提供特色服务,要根据学校决策需要定期、不定期订出一定专题,收集相关信息开发生成文摘、进展报告。

2.3构建共享性信息资源的价值取向与传统纸质图书馆相比,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其最大的特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个体图书馆成为网络信息资源库的成员已是形势所在。所以,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改进过程中,要在管理原馆藏文献的藏在,充分关注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分类、整理、编目等,把其归入到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有效缓解信息量增长快速以及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构建起一定区域范围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2.4打造良好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除了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利用,还可发展自身的区位、人才、文化优势,开展系统的讲座、展览、参观、访问活动,对于有着新时代特点的高校图书馆进行重新的定位,构建起复合发展的多功能性的图书馆形象,打造出一个和谐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2

传统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其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对象及组织主要为文献印刷,其服务方式体现为馆员和用户面对面服务的形式。该种管理体系的运行及时已经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因此,在应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为充分利用并确保网络信息的方便及有序性,图书馆管理需应用具有强大知识重组及导航功能的系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与各种虚拟环境的需要。该种管理系统,不仅可有效保证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证网络结构进行有序、高速率的信息传输。同时还可对网络上的信息服务及组织方式进行不断研究,不断寻求出与网络特点具有良好适应性的的信息系统及媒介、利用方式等,不断促进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

1.2加强数字资源规划的引进

数字资源引进在职业院校在进行图书馆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是一项操作复杂、耗资巨大的工程。该工程具体会涉及到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版权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数字资源引进时,需要事先进行完整、系统、全面地规划。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才可实现对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剧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多数高校进行信息资源采购的主要方式均表现为通过对数字资源进行购买,以获取管理中所需的虚拟信息资源。然而,引进数字资源规划在各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却还很少。因此,为了不断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各职业院校应不断加强数字资源规划的引进。

1.3加强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缺乏有效整合的数字资源会造成资源检索界面存在无规律性,增加读者进行资料检索的复杂性。读者在进行资源查找时,需要分别进而相应的系统,对相应系统熟悉掌握后才能进行资料检索。这样的资源查找需要花费读者较多时间,耗时又费力。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应用相关技术将各个资料及其检索进行有效地整合,并科学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整体。在图书管信息管理中,数字资源整合具体指的就是,根据相关知识管理规则和具体的服务目的,将各种以分散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方式进行有效组织,使其在整个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关联,促进各种检索系统的有效链接。在经过整合后的数字资源中,读者在进行资料查找时,仅需要在一个检索平台上,进行一次性的认证操作,便可有效实现对所有数字资源进行快速检索,大大提高了资源检索的效率。在国外,多数高校均已应用SFX技术对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多种类型的复杂数据在相互之间具有较为简单的关联链接,使得图书馆管理中涉及的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具有良好融合性的有机整体。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1.4积极引进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不断加强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其服务效率及质量,促进学校科研活动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要求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要摒弃传统管理模式中的被动、单一服务方式。将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应用新的服务理念和方式对图书馆信息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类型信息提供服务。例如应用电子邮件、信息推送等技术及虚拟参考台等方式来为各读者提供原文传送、信息推送、数字资源推荐及导航等服务。值得借鉴的信息服务模式有Mylibrary系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该种信息服务模式,可根据读者的具体要求,自动进行信息或知识的集合,可为读者提供一个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个人查询及借阅信息窗口。读者可通过该窗口来实现增购新书、图书预约等多种服务要求。

1.5加强特色馆藏建设,积极处理存取与拥有间的关系

在高校的图书馆馆藏建设中,拥有与存取的地位均较为重要。二者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学生和教师。在服务过程中,既要满足广大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及知识扩充的要求,又要满足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及进行科研活动的要求。实现这些服务的基本前提是该图书馆中必须拥有相应数量的馆藏文献。只有这样才可方便和满足广大学生及教师在网络上快速、及时地获取国内外各种最新学术资料信息,为其学习、教学、科研的有效进行提高保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在进行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拥有与存取两手抓的原则。同时,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图书馆藏书建设。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82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学生进行自我拓展的主要场所及重要场所,学生能够在其中进行相关学习资料的查询,从而获取大量的对学习有益的知识。并且学生通过在图书馆对资料进行查阅,能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图书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是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同时,随着当下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具体管理工作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图书馆馆藏的书籍构成也开始变得于以往不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极为有效的提高。

一、高职图书馆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变化

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在网络的影响下,开始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改变,这种改变使得图书馆变得能够更好地向学生提供图书查阅及借阅的服务。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采购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尚未有网络或者尚未普及网络的时候,高职院校图书馆每年都要安排大量的人员来进行图书采购。为了能够保证图书馆藏书尽可能的全面,需要这些采购人员去不同的地方来进行图书采购,加上实体图书所占的体积较大,对参与采购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而言也算是不小的负担,同时图书馆为这种采购支付的成本也是极为惊人的。而到了现在的网络化时代,网购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购物模式,其以便捷、快速及选择面广等优势,迅速的获得了人们的青睐,这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图书采购中亦是如此。通过在网络上进行图书采购,采购人员只需要坐等图书邮寄送到了,如此一来,图书采购中的人力成本就得到了极大的节约,参与采购的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也让采购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从而令图书馆图书采购能够做到多快好省。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料数据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在网络技术尚未被运用到图书馆之时,图书馆中的藏书就只有实体书籍,但由于高职院校每年采购的图书数量有限,图书馆本身规模的限制等因素,使得图书馆中的藏书并不是那么的全面,学生在图书馆进行图书查阅时,总会感到有些许的不便。而当网络技术融入进了图书馆管理过后,图书馆除了可以有实体藏书,还可以有网络藏书,甚至是同网络上的一些数字化图书馆驳接起来,这样图书馆就能够借助网络,来将藏书的数量进行数倍或数十倍的扩展,从而就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图书的查阅和借阅服务。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在网络技术的使用下变得更为高效

图书馆可以将馆藏图书用电脑予以记录,将图书的具体信息通过网站来向学生进行,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来对图书进行选择,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方便的选择所要借阅的图书。同时,如果条件允许,那么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将图书进行数字化收录,将图书进行整体数字化转换,然后将这些资源放在学校的内部网络上,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借阅到相应的图书,这样就让图书馆的运作变得更为高效、便捷。另外,如果学生确实需要借阅实体书籍,那么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办理相关的借阅手续,到图书馆时直接凭借书证领取对应的图书即可,如遇到所借图书暂时被他人借走,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发起借阅预约,待到他人将图书归还时,就可以按预约的先后顺序来通知需要借阅的学生前去图书馆办理相关的借阅事宜。此外,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将二维码引入到图书管理中,为每一本图书匹配对应的二维码,在进行对图书进行相关的管理时,直接进行二维码扫码,即可获得该图书的相关详细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工作效率予以提高,并大大地降低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可能。

二、网络技术下的图书管理基本措施

随着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运用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便能够让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人员需对网络信息化技术进行较为全面的掌握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差不多每隔六个月就会迎来一次大的更新升级,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对网络信息化技术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也要能够保证进行实时的更新及优化。也正是这样,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相关网络信息化技术也要得到发展,而图书馆管理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进一步增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培训,使其能够将这些技术进行熟练的掌握,从而让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也就是说,只有图书馆管理人员掌握了网络信息化技术,并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让图书馆走上网络化发展的道路不断的前行。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着力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不可否认的是,以后的社会将是网络互联的时代,虽然实体书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为了让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是既有必要的。具体来讲,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既要保留传统实体书籍的阅读场所和体书籍的借阅,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电子化的书籍阅读场所和数字化图书的借阅服务。学生一般是在校内的图书馆中进行资料查询,以便来对自己的学习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此时如果图书馆能够对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图书借阅或查阅服务,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更为快速和便捷的对信息进行获取,从而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同时,图书馆要对相关的计算机终端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便学生能更为畅快的享受图书馆数字化后所带来的便捷。

总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强化校内图书馆同网络间的相互联系,并开始尝试着对图书馆的数据库进行构建,让图书馆能够顺利的完成数字化的转变,这样才能让学生查阅资料的速度、深度及广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学生对相关学习资料进行查阅的主要场所,也是院校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篇4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已成为了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图书馆作为一个收集、储存、整理、传递知识和信息并提供给人们利用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从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如汹涌澎湃的洪水一样向我们涌来,这对以往以管理印刷性信息资源为主的图书馆界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如何改进信息资源管理,加强信息共享,以最小的努力组织和管理更广泛的信息资源[1] ,以使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目前图书馆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网络信息资源概述

1.1 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 信息资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广义的理解,是指信息和它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它包含了信息相关的设备、技术、人员和资金等的各种资源:二是狭义的理解,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等等。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传播、数量、分布、增长、结构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解释为“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

1.2 网络信息资源的种类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 资源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现定馆藏;二是虚拟馆藏(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包括:(1)联机目录;(2)数据库;(3)电子期刊。

1.3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1.3.1 信息量大,覆盖面广 网络信息资源每天都在迅速增长和更新,互联网已成为继电视、广播和报纸之后的第四媒体,是信息资源存储和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并且涵盖了各学科领域,且种类繁多,几乎无所不及。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不仅现实的馆藏的资源与日俱增,虚拟的馆藏的资源更是浩如烟海,丰富多彩。

1.3.2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网络信息资源有着覆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语言的信息资源。采用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软件、数据库等形式,超文本、超媒体、集成式信息逐渐成为主要形式。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并有,互为补充,形成了现代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及载体的多元化特征。

1.3.3 信息复杂,质量不一 信息来源分散、无序,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使网络信息资源变化、更迭、新生及消亡等随时发生,难以控制,给信息查询和获取带来极大的不便。

1.3.4 信息资源利用的共享性。网络资源与服务大大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馆藏,网络系统最大限度的突破了时限制,使读者可以享受网络条件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真正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

1.3.5 使用成本低 网络信息资源绝大部分可以免费使用,用户只支付市话费及网络费用,低费用的网络资源有效的刺激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拉动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合理的配置。

2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

2.1 建立书目数据库 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的基础,是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和服务的基础,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必备条件。书目数据库的建设通常有二种方式:一是自建。根据CNMARC格式部分或全部建立,在组织和管理图书方面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这种数据库的优点是著录项及建设速度可以自由控制,但数据不易网上交换及共享;二是购买标准完整的书目数据套录库。现在很多图书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同时提供书目套录和自建功能。这样可以使书目数据著录项完整,数据也较完善,而且建设速度可以灵活控制。

2.2 利用完善的检索系统搜索信息 搜索引擎是目前利用因特网专门提供咨询服务的检索工具。一般为用户提供的网络资源内容有:网站名称、标题、网址URL、网页的长度、相关的超文本链接点、内容简介和摘要等。搜索时直接输入关键词或词组、短语,无需判断类目归属,比较方便。以Google这类主题索引式搜索引擎为例,用户可以利用关键词等进行大范围地快速检索,方便、快速地查询到针对性较强的检索结果。

2.3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专业导航库 专业导航库是将因特网上的有关某专业主题的相关网站集中,以便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它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专业性、准确性、使用方便和效率高等特点。用户通过访问导航库就可以浏览到某一学科或主题的相关资料,它是获取专业信息的一条捷径。科学的分类体系是有效导航的前提。可按学科导航库的资源类型分类,如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学会组织、电子期刊、数据库、专业站点、专刊、学术会议,标准化参考工具等。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全文文摘、题录等,也可以分为国内、国外、中文、外文、馆藏资源、网络资源等子目录,……还可以按二级学科细分类排序。可在学科大类下按学科细分[2-3] 。

3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及发展趋势

3.1 建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4]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虚拟馆藏”资源,可由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进行统筹规划,建立起若干个分工协作的虚拟图书馆,形成一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放 射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式。该中心从总体宏观上进行协调控制,安排好各个虚拟图书馆之间的分工协作,负责管理信息资源网中的信息这一核心要素。各虚拟图书馆在数据结构、数据交换、信息传递、组织、储存等方面的统一和规划工作,也由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来完成。

3.2 建立各个虚拟图书馆 网络信息资源的用户无所不包,从政府部门到一般家庭个人,从大专院校到科研机构到银行证券公司等等,都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者,而这些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资源的提供者。从信息提供的主题出发,可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图书馆、企业信息资源图书馆、科技信息资源图书馆、经济信息资源图书馆、综合信息资源图书馆5个虚拟图书馆。各虚拟图书馆在组织管理和开发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收集资源的全面性,尽可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加工深度和精度,并有专业人员来组织管理及加工,将其有序性。

3.3 网络信息资源发展趋势 信息资源发展趋势已经呈现出以下特点: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飞速向电子化信息管理过渡,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管理更趋向工程化、专业化;信息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市场日益拓宽;信息资源日趋国际化等特点。现在,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研究图书馆信息网络、因特网已经成为3个典型的信息网络。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虽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但其核心和关键环节是信息资源的有效检索。开发、利用和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技术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资源优势,建立各类文献数据库,并使这些数据库标准化,将具有特色的信息产品推向网络,实现协作收藏与资源共享的统一,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凤荣.浅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9).

[2]卢 云,高 鹏.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5,(1).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了从网上获取信息资源,使一度成为获取情报资料的首选品种――期刊的利用率受到挑战。各高校图书馆正使出浑身解数,采取各种措施来吸引读者,以提高期刊的利用率。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与同行们探讨。

一、高校图书馆期刊利用率低的原因

1.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购买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如检索期刊论文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还有《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这些全文数据库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查找手段,可节省大量时间,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使阅读印刷型期刊的人相对减少了。

2.网络环境的影响

除上述付费数据库外,网上的免费资源也非常丰富,各种查找论文的网站多如牛毛,只要有耐心,就可以检索到自己满意的论文。更为恶劣的是,有些网站还提供论文服务,只要有钱,就能搞定。这无形中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读者所利用,自己不动手,照样能交差,这从近年来许多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从网上下载的这一事实可见一斑。照这样发展下去,期刊利用率就要受到影响。

3.期刊收藏数量与质量的影响

期刊收藏的数量和质量,是期刊服务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由于书刊价格的不断上涨,图书馆书刊购置经费又有限,因此,期刊收藏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而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校频繁调整专业结构,增加一些热门专业,减少一些不好就业的专业,图书馆未能跟上学校这种变化,或者出于保持期刊连续性的目的,仍然按照过去的专业订购期刊,势必造成专业期刊不对口,降低了期刊的利用率。或者是为这些新办专业订购的期刊,由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许多师生不了解有哪些适合自己的期刊,这也使此类期刊的利用率受到影响。另外,近几年期刊品种急剧增多,期刊改名或改变办刊方向的现象十分普遍,核心期刊也会发生变化,图书馆如果未能掌握相应的出版信息,极易造成专业期刊不对口,影响期刊利用率。

4.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对期刊利用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如果读者到图书馆受到的是热情周到的服务,读者便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便会常常利用图书馆。相反,如果读者在图书馆受到的是不礼貌的对待,就会对图书馆产生反感甚至望而生畏的心理,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图书馆员提供的服务内容。毫无疑问,图书馆员提供的服务内容越丰富,质量越高,对期刊的开发层次越深,期刊的利用率也就越高。我国高校图书馆由于历史的原因,馆员的学历较低,服务意识较差,服务手段较单一,这直接影响了期刊的利用率。三是期刊装订时差大,往往从下架装订到分编加工再送到过刊阅览室,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影响了读者的利用。

二、提高期刊利用率的措施

在网络环境下,虽然读者能比较快地查找到所需资料,但它毕竟要上网,要有计算机才能实现,且坐在电脑前看几小时也不是轻松的事情。因此,印刷型的期刊还是有它独有的魅力的,如随时可以阅读,对眼睛伤害没有电脑大等。只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还是能吸引一部分读者的。

1.把好期刊订购关

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好,必须精心选购期刊。在选购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选订本校绝大多数专业的核心期刊。可参考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汇编》,该汇编会定期出版修订版。第二,选订经常被本校教学科研人员引用的期刊。可通过本校学报论文和教学科研人员在外面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引文统计结果作为参考依据。第三,选购列入期刊摘要的刊物。因为在图书馆内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期刊就是被编入期刊索引摘要内的刊物.第四,定期调查本校专家教授的意见。第五,不断跟踪期刊的停刊、更名、合刊等变化情况,及时掌握信息,避免重订或漏订。

2.编制专题索引,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专题索引的编制便于将无序的信息资源有序化,提供检索文献的途径。同时还可利用索引再次编制馆藏期刊分类目录索引,它比单纯的索引更具实用性,专业指导性也更强。图书馆应建立新到期刊题录通报机制,由情报人员或期刊管理人员负责将新到核心期刊(至少是本校主要专业的期刊)的论文题目编制成题录或文摘向读者通报,可印成书本式下发,也可挂到校园网的图书馆网页上,供读者使用。期刊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以用为主,藏用结合”的意识,并使其融于日常工作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死的知识变成活的情报”。管理人员应主动咨询、主动推荐期刊,真正成为将读者带入知识殿堂的良师益友,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敞开图书馆大门,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3.培训读者检索文献的能力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是培训大学生和研究生文献检索的技能,强化他们的情报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图书馆应重视这门课程的作用,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使他们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使他们在查找馆藏期刊时少走弯路,节省时间,从而提高馆藏期刊的利用率。除了开设好文检课外,期刊工作人员在从事为读者服务工作时,应利用自己熟悉馆藏的特点,对读者利用馆藏期刊的具体技能加以指导,以使他们能掌握具体的实际检索能力。

4.开展馆际互借服务

由于图书馆经费有限,不可能将期刊订购齐全,只能依据学校各专业的特点,在确定了核心期刊后,订购具有代表性的、符合学校专业要求的期刊,但也不可能搜集得很全面,因此,加强馆际联系和馆际互借就显得特别重要。各高校应加强协调协作,交换订购目录,还可通过计算机联网来达到资源共享。因为未来的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连成一个整体,各高校图书馆可利用网络技术,相互弥补,相互完善,使期刊文献得到共享,同时也大大地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5.加快期刊管理计算机化的建设

实现期刊管理的自动化,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这个信息源的作用,是提高期刊利用率的新课题。未来的时代将是一个学科交叉渗透、期刊论文分布更多更广泛、信息量更大的时代,传统的手工检索已无法适应期刊信息的开发利用。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文献的收集、整理、加工、存贮和检索,实现信息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快速回答读者的咨询要求,从而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杨琳:《高校图书馆提高期刊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2]王茜:《高校图书馆提高期刊利用率的途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第6期。

[3]杨宗玲:《高校图书馆提高期刊利用率之我见》,《高校文献信息研究》2003年第2期。

篇6

1.网络环境下 提高馆员业务素质的必要性

21世纪图书馆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网络化,二是数字化,这种网络背景下,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类型结构和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已经逐渐向网络图书馆转型,而读者的需求也呈现出诸多差异性和个性化,在此环境下,图书馆员工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教育培训服务,用优质的服务,来树立图书馆员工的新形象。因此,对图书馆员提出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

2.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2.1良好的思想品德。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能分清是非,站稳立场,具有识别“香花”和“毒草”的能力。在重组信息、评价信息的过程中,要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客观公正的做出评价,自觉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②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和献身图书馆工作的精神。图书馆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图书馆员应甘为“铺路石”。③具有较强的进取心,通过学习,就能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才会做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才会赢得读者的尊重和理解。

2.2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是图书馆员不可缺少的素质,从工作性质看, 图书馆员是传递信息的中介;从工作过程看,图书馆员是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从工作目标看,图书馆员是以提高信息价值为目的。因此,图书馆员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与信息直接有关,既是信息的主体,又是信息的重组者、再造者,图书馆员实际上就是信息馆员。信息素质是指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意识: 指对信息反映的敏锐程度;二是信息能力: 指人们收集、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用户所需的信息内容更加个性化,获得方式更加多样化,要求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加工、重组,形成新的信息产品,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2.3心理素质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考核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图书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不断有利于自身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压力相对较大,每天要面对大量的读者,经常会出现图书损坏或丢失等现象,图书管理人员不但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而且要耐心的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绝不能与读者之间发展矛盾或冲突,所以,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2.4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能力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同程度地掌握现代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日常操作、图书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各种实用技术,以保证馆员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信息处理工作。

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员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对情报信息的广、快、精、准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读者需要,就要不断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

3.1领导的重视是关键。领导要打破认为图书馆工作“轻”,只要细心,干一段时间就“会”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只有提高馆员素质,才会不断地改变图书馆的落后面貌,才会使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3.2强化图书管理人员形象意识是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前提

读者进馆,最先接触的是为其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因此,图书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服务态度、仪表服饰最易在读者中产生印象。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图书管理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忠于职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督促图书管理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注重仪表服饰,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3.3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是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保证

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用户与读者的各种需求,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方式。因而,就需要具有分析用户与读者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等。根据读者的心理需要,结合自己对图书信息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同时,克服急躁心理,百问不厌,百拿不烦,满足读者需求。

3.4终身学习是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有效措施

信息时代,图书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做好图书馆工作,没有广博的学识和专业修养是不可能更好地完成图书馆各项服务职能的。因此,每个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修养和专业修养。最有效的提高方法就是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不断学习、不断进取。通过参加自学考试或在职读研等方式,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进而不断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河南煤化集团新桥煤矿拥有一支2 000余人的职工队伍,其所属的新桥煤矿图书馆馆藏面积105.6平方米,收藏与生产等相关的文献1万余册,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图书馆馆藏图书数量再多,也是有限的,购买图书又需要大量经费,于是,该矿图书管理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思维,实现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共同发展。实体馆藏除了印刷形的文献外,还包括采购或自建的储存在图书馆电子设备上的电子资源。该矿通过搜集网上免费资源、购买、自建等多种形式,已建立几十T的电子资源。虚拟馆藏是指图书馆未存储的实际资源,但具有网络使用权或建立链接导航的电子资源。该矿充分利用全国煤炭行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不断丰富馆藏内容,满足广大读者需要。

总之,作为图书管理者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管理效能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篇7

【关键词】

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价值取向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已成为了全球化发展的形势。而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共享集中地陷,原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无法适用时代的需求。网络环境的形成以有数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将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慢慢融入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

1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影响下,其信交流形势及业务的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变,特别是在信息载体、图书馆管理人员定位方面。

1.1 信息载体的改变

由于网络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信息资源来源,文献数量、信息规模都呈现了之前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信息资源的载体平台也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现有数字、电子、虚拟图书馆等都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运用数据库实现对书籍目录、文字信息和有着资料的多方记录,通过信息技术方法上传至网络,实现了庞大的信息存储。信息资源载体由原来的单一纸质文献储存发展至馆藏、网络文献一起并存。纸质和电子媒介与网络融为一体。高校图书馆正在向信息来源多样性、视觉听觉一体化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1.2 管理人员角色定位的改变

由于受到网络的影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工作方式、重心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当前的管理人员不单单要具有原来传统的纸质文献分类、编目等专业基础工作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对虚拟或实体图书资料进行管理。所以可以说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单单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又可以对信息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在传统的管理工作中,他们只是信息管理者,只从事文献收集、分类等基本的工作,而在网络的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更像是一个伟业的信息从业工作者,运用自己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读者在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

2.1 人本管理的价值取向

2.1.1对内管理以要馆员为根本

管理书籍、服务读者都要通过馆员进行实现,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他们的管理要以情感管理作为主线,确保基本的物质需求,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管理者要经常和馆员进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变动,对于他们所提出的合理需求一定要多多关注,尽可能给解决,让所有的馆员都有一种责任感,用一种积极热情的态度去服务读者。其次还要实行激励的机制,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经过外界因素的激励,其工作效率可达到平时的160%。所以在管理中要对工作中做出成绩和有贡献的馆员给出奖励。最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对于馆员而言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构建起终身学习观,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2.1.2对外以读者为根本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单是本校的师生,还包括社会大众。所以,每一位馆员都要熟悉相关业务知识,掌握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查找资料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优化内部的管理,防止图书资源长期被占用的情况。

图书馆是学习知识的场所,因此在环境的布置要给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在室内布置一些绘画、书法等,看似简单,却可起到不小的作用。

2.2主动参与及塑造的价值取向

网络对人的观念有所改变,无论你有多好的东西,如果没有流通则不会产生价值、很多的网站都将访问量作用成功的标志,注意品牌的打造。而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要从被动等转至主动塑造新的形象,需要主动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和各种媒体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整理等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主参与到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当中,吸引用户注意力,构建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也影响到信息市场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不能只面向自己的学校,而应该是面向整个世界,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是信息的引导者,从事信息咨询类的服务,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主题的索引、将无用信息去除,快速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在信息爆发的时代中,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最重要的,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才可引起决策者重视。对高校图书馆来说,特别重要的是为学校党政领导决策提供特色服务,要根据学校决策需要定期、不定期订出一定专题,收集相关信息开发生成文摘、进展报告。

2.3 构建共享性信息资源的价值取向

与传统纸质图书馆相比,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其最大的特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个体图书馆成为网络信息资源库的成员已是形势所在。所以,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改进过程中,要在管理原馆藏文献的藏在,充分关注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分类、整理、编目等,把其归入到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有效缓解信息量增长快速以及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构建起一定区域范围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2.4 打造良好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除了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利用,还可发展自身的区位、人才、文化优势,开展系统的讲座、展览、参观、访问活动,对于有着新时代特点的高校图书馆进行重新的定位,构建起复合发展的多功能性的图书馆形象,打造出一个和谐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3 结束语

综上,因为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有人本管理的价值取向、主动参与及塑造行为的取向、信息资源共享构建的价值取向、塑造良好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服务活动构建起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在服务方式、范围、内容、手段方面不断优化,以读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构建起新时代的具有个性的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自主学习和网络下的自主学习

有人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心理取向;还有人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动力支配性和策略性等认知特性和情感特性。”Holec 认为学习自主性指的是“学习者担负自身学习责任的能力”;Dickinson 将其阐述为“这样一种情形,即学习者对有关自己学习的一切决策及决策的实施承担起全部的责任。”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自接影响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效率高低。对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归因、目标设置、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意志控制水平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自主学习模式的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管理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以提高自主学习者的整体素质、学习效益为目标。

在理论上,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中,学习内容相对比较丰富,通过超链接能够方便地获取相应的学习辅导材料,因此,学生只要确定了学习目的,就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学习目标,选择完成目标而需要的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一步步地完成一个个的学习目标,最终达到学习目的。在整个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网络能够监督学习过程,及时评价学习结果,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反馈,方便学生调整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高效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特性

第一,网上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体是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掌握学习进程,教育对象也不受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的限制;第二,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不受时空的限制;第三,教学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导,网络课件是学习者的主要认识媒体,教学媒体形式多样,有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信息量浩如烟海;第四,网络教学过程中师生难以实时交互,缺乏教师面授所传播的肢体语言信息,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教师不便于实时地掌握学习者在理解新知识时的普遍反应,学习者自我掌控不好也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网络教学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网络课件的制作只有符合网络教学规律,体现学科特点和网络技术优势,克服网络教学的弊端,才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和自主学习模式运用到远程教育的教学媒体——网络课件中,并解决一系列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完成的任务。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3.1 网络资源利用培训

针对高职教育不同层次的新生不大习惯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获取网络资源的能力比较差这一实际情况,每学期开学时对新生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体验自主学习系统操作、在线学习资源利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使用、Google/Baidu 搜索工具的介绍、E-mail/BBS 的注册与使用。通过获取教学资源的生动演示,激发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学习热情。

3.2 通过网络技术平台,让学生反思学习观念和过程,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高职学生通常对学习已有自己的看法,而其中的一些观念是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如果不给他们反思这些观念的机会,他们就会坚持原有的观念,难以接受新知识和形成新观念。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态度和行为。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人云亦云的空洞口号上,而应该变成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学意识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9

1职业生涯概念及其发展

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又称之为职业发展,它是一个人在职业岗位上工作活动的连续经历…。为了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任何人都需要对个人要从事的职业、要担负的工作以及工作的发展道路进行全面的规划,也就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展开的过程,是随着个人的职业经历、年龄变化以及社会的要求不断变化、波动、调整的。实践证明,职业生涯设计并不纯粹是个人的事情。在职业生涯中,随着提升的竞争、技术的改革、经济的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组织与个人需要的平衡越来越困难,这就促使组织参与到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去,和员工一起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开发和管理。

2网络环境下馆员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2.1馆员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进人2l世纪以来,网络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现代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更为高校图书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要完成提供综合性、战略性、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的任务,馆员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组织、传播,要求馆员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型、封闭型、被动型转变为复合型、开放型、主动型而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即高校图书馆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并适应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员。也就是说,馆员的工作由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向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因此,在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下所产生的竞争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工作方式,促使馆员个体为适应工作环境而必须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及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2图书馆整体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各高校大多实行岗位聘任制,人才流动频繁。图书馆也在实行岗位聘任制之行列。因此,对高校图书馆组织来说,在网络环境下对馆员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既可以通过给馆员提供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来满足馆员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实现个人目标,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忠诚度;又可以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发现具备潜能的馆员,以更好地制定管理计划;还可以有效改善图书馆人才闲置等人事状况,激活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改善人才流失的状态,从而保障高校图书馆队伍的发展。

3馆员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3.1馆员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馆员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使馆员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也就是说,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馆员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馆员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评估馆员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馆员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职业生涯设计的步骤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自我评价馆员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全面了解自己,要对目前现状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年龄、职称、学历、工作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是否达到所要从事的工作要求等等。即要弄清网络环境下,馆员自我在图书馆工作领域里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或在图书馆以外的工作领域里(众多的职业面前)进行怎样选择等。

3.1.2确立目标确立目标是馆员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如自我积极主动地完成提高工作技能或提高管理水平的短期培训,或在计划时问内完成提高学历培训或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证书等。短期目标更具体,对馆员的影响也更直接;中期目标,如阶段性创造在晋升职称(从初职晋升为中职,再从中职晋升为高职)的过程中所必需的相关条件,或进行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论著等;长期目标,一种指的是选择管理职业生涯路径,另一种是指选择职称职业生涯路径,但不管选择哪条路径,都需要馆员经过长期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期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人生目标,即馆员树立为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做贡献的终身奋斗目标。

3.1.3环境评价馆员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如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都需要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

3.1.4职业定位馆员要了解本专业(馆员个体的学科背景)、本行业(现从事的工作)的地位、形式以及发展趋势来进行职业定位,即定位于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馆员自我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馆员自我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

3.1.5实施策略即馆员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行动方案和行为措施,是指馆员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去创造必需的条件和实施的步骤、方法等。如果没有实际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因此,既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综上所述,馆员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与基础上进行的。

3.2图书馆组织对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具体过程,图书馆组织需要根据每个馆员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工作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职业生涯道路,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位馆员的最大潜能,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良眭的互动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篇10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为图书资料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前景,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战略发展的保证,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既懂信息技术,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既是知识的提供者,又是知识的管理者。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信息的认知能力、训究能力、综合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知识、促进知识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员的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图书管理人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

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是高校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还是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条服务宗旨都不能改变。相反,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观念还应更进一步地得到加强。

2.图书管理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网络环境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主体的图书管理员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行动,才能不断地变革,拓宽思路,利用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信息资源的潜能,才能为我们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趋动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3.图书馆员要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以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不仅指网络通讯技术,还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管理员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锐利武器、运载工具和重要手段,图书管理员对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信息服务的质量。

4.图书管理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图书管理员如果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就无从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也不会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在动力,更不会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来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1.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及服务意识,扩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读者的要求。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引导他们选择、使用各类型的电子文献或者各种专业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在参考咨询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本单位的网页来为读者解答各类咨询,介绍热点问题、科研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与纽带。 转贴于   2.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管理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用户是资源共享的最终受益者,图书管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管理事业将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共享性,网络通信技术对于信息资源建设协调领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网络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素质

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在手工条件下,图书管理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对广大读者借阅图书资料来传播知识,以此来开阔读者视野,启发智力,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读者受到教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着图书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管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是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交换、存贮的中心。

另外,开发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资源并增强激励机制是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必要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从采购、编目到流通,所有各个部门的工作,只是完成了到为读者服务这一终点的一部分,但应当看到的是,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消耗了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出许多无形和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各种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产品,使之成为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产业,使其更加广泛地、全面地对各行各业提供宏观、微观层次的咨询服务。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11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图书管理人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 

 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是高校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还是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条服务宗旨都不能改变。相反,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观念还应更进一步地得到加强。 

 2.图书管理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网络环境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主体的图书管理员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行动,才能不断地变革,拓宽思路,利用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信息资源的潜能,才能为我们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趋动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3.图书馆员要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以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不仅指网络通讯技术,还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管理员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锐利武器、运载工具和重要手段,图书管理员对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信息服务的质量。 

 4.图书管理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图书管理员如果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就无从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也不会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在动力,更不会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来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1.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及服务意识,扩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读者的要求。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引导他们选择、使用各类型的电子文献或者各种专业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在参考咨询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本单位的网页来为读者解答各类咨询,介绍热点问题、科研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与纽带。 

     2.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管理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用户是资源共享的最终受益者,图书管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管理事业将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共享性,网络通信技术对于信息资源建设协调领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网络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素质 

 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在手工条件下,图书管理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对广大读者借阅图书资料来传播知识,以此来开阔读者视野,启发智力,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读者受到教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着图书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管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是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交换、存贮的中心。 

 另外,开发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资源并增强激励机制是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必要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从采购、编目到流通,所有各个部门的工作,只是完成了到为读者服务这一终点的一部分,但应当看到的是,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消耗了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出许多无形和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各种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产品,使之成为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产业,使其更加广泛地、全面地对各行各业提供宏观、微观层次的咨询服务。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12

联系电话:6718719965271509特此通知。

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络化管理若干规定

全文

为适应我市住房制度深化改革和推动普通住宅建设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的需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房地产交易的信息,加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促进首都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由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设立房地产交易信息网络中枢。

本市各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机构,市及各区县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及权属登记部门,以及经确定的市各有关部门均设立网络终端,并与市网络中枢实现联网。

二、北京市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对市房地产交易信息网络中枢进行监督,日常的网络化管理工作由管委会下设的办公室负责,办公室设在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

三、申请北京市房地产信息网络中枢联网的主体,开发企业必须有市建委核发的资质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经纪机构必须有市房地局核发的资质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其它主体须有合法有效的证件。

四、凡销(预)售或销(预)售在本市国有土地上开发建设的内、外销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的开发企业或经纪机构,均须按网络中枢的要求通过终端将具体规定的信息传送到网络中枢后,方可开始销售。

五、上网销(预)售上述的商品房,须有市房地局核发的销(预)售许可证;上网销(预)售经济适用房,须有市建委开发办核发的证明;上网销(预)其它房地产,须有有关部门核准的有效证件。

六、市及名区县的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和权属登记部门,须按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信息网络中枢的要求及时将上网销(预)售商品或经济适用房的预售登记、抵押、转让、立契过户、权属登记及税费收缴的信息输送到中枢。

七、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络中枢将收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核准、汇总、统计、分析整理后,通过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信息网和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大屏幕向社会公布。

八、上网项目的有关数据发生变化之后,各提供单位应及时变更信息传送到网络中枢加以调整,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九、各开发企业、经纪机构、相关部门及其它单位或个人欲通过网络查询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络中枢在网上的有关信息,须经办公室同意。

十、凡不按本规定向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络中枢报送信息、接受网络化管理的,市及区县的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和权属登记部门将不予办理其销(预)售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的立契过户、权属登记及发证手续。

篇13

社区治理是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社区成为一个能够接纳多重力量的开放性场域,这就必然打破原有社区治理主体的单一性,转变为由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居民等主体共同治理的多元合作格局。信息技术的变革发展催生了网络社区的形成,拓宽了公民参与的渠道,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实践路径。重庆市B社区突破传统管理的窠臼,以互联网为载体,对公民网络参与社区治理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社区治理中网络参与的特点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自治空间。在我国传统的社区自治中,“由于参与渠道不畅通、参与机制不健全,以及缺乏利益保障和实际诉求的动力, 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不强, 参与范围不广,仍然是一个普遍的问题。”[1](P205)然而,在当代治理浪潮中,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则成为一种必然逻辑,这既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社区治理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同时,互联网在城市生活中的普及发展,已然超越了信息传递工具的简单功能,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空间。在现实社区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中,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和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方式发生转变,网络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一种工具、方式和途径,是公民参政的基本载体”。[2]

所谓公民网络参与,是指“公民个人或公民组织以网络为基本载体,对与自己相关或者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务发表意见、阐述利益诉求,进而影响和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或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3]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性,与传统的政治参与不同,社区治理中的网络参与凸显出自身鲜明的特点:一是参与主体的拟实性。传统意义上的参与主体主要是社区居民、社区组织,身份是具体的、单一的。而网络参与的主体则不然,他们既可以是传统现实的居民个体和组织,也可以是现代虚拟的“网民”、“虚拟团体”等。二是参与客体的公共性。网络领域比现实社会更天生地指向“公共性”,因为“虚拟自我总愿意围绕着社会公共利益诉求而聚集、发声乃至行动。”[4]网络参与的治理客体主要指向典型的社区公共事务,比如社区的环境、治安和公共设施等,鲜少涉及政府行政性事务和个人选择性事务。三是参与方式的便利性。基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网络参与社区治理突破了传统地理上的局限、信息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体现得更为直接和便捷,也大大降低了参与成本。四是参与环境的开放性。互联网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是一个无边界、无中心的分散式结构。参与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跨越时空界限,自由访问社区内外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广泛交流、传播自己的理念和观点,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和内容。可以说,网络参与体现了政治行为与信息工具的深度结合,它打破了居民制度性参与的禁锢,使城市社区治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遇。

二、网络参与社区治理的个案实践

B社区位于重庆北部某高校校园内,建于1950年。现有常驻人口2776户6516人,其中16岁以下803人,17岁至59岁4143人,60岁以上的1389人。社区劳动人口中,经商劳动力147人,工人2045人,教师、医生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589人,其他行业137人。社区空巢、独居老人76人。总体来看,B社区具有独特的优势资源:1.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公共参与能力强;2.社区历史悠久,居民相互熟识,社区归属感强;3.学生和教师志愿者众多,社区建设的人力资本丰富;4.居民电脑拥有率和上网率高,便于信息沟通与交流。基于这些优势,2010年 B社区积极探索了网络参与社区治理的新型模式。

(一)创建公共参与平台。网络社区是网络参与的主要载体。网络社区是“建立在电脑基础上,用来满足特定社区中个人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一个系统或一套系统。”[5](P118)B社区居委会与高校志愿组织合作创建了一个数字化综合管理与服务的网络页面平台――“我们的网上家园”,开设了社区动态、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活动、社区论坛等版块。居委会在社区网上征求居民意见,回应居民诉求,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逐渐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率和参与率。其中,“社区服务”、“社区教育”、“邻里互助”、“特色论坛”等版块更是备受关注,成为社区居民之间、居民与物业、居民与居委会(或其他管理机关)等主体间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培育社区参与主体。在网络社区治理体系中,B社区除了维持传统的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公司等治理主体,还将培育社区组织列为工作重点。首先,社区主要通过展板、海报、宣传页、入户走访、条幅、宣传手册、文艺汇演以及新闻媒体等形式,对培育社区组织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其次,通过网上投票、入户走访的形式寻找社区内的积极分子与社区精英,从中选出老年人代表、青少年代表和妇女代表,聘请专业教师培训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最后,让这些代表们负责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与建设,并建立社区组织,为社区和居民服务。目前社区主要有志愿组织、活动组织、教育组织、管理组织、邻里互助组织和环境治安组织等居民组织。

(三)扩展居民参与范围。依托社区网络平台的信息传递和资源整合作用,重点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重点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事务管理,让居民对社区服务、环境卫生、社区治安等社区事务建言献策,形成良好的舆论场所。二是社区教育活动,通过整合、优化、利用地区教育资源,形成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社区教育体系,其中包括“生命教育”、“老年大学”、“家庭学校”、“社区大讲堂”四个子项目,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了一张密织的教育网络。三是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依托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组织,形成以居民为主导开展形式多样文体活动的模式,培养居民自主管理的社区意识。四是社区志愿活动,志愿者协会秉承“爱心、奉献、互助”的精神,负责及时各类信息、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慰问和帮扶老人等公益活动,融洽了社区人际,提升了居民的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

(四)构建互动回应机制。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有赖于政府对民众诉求是否主动回应。为促进公民网络参与的积极性,B社区构建了互动回应机制。一是建立社区(街道)网络党建工作指导小组,通过网络党建推进网络参与社区治理。二是成立社区网络舆情分析和研判联席会议,由党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辖区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应对网络重大、焦点舆情,及时提出对策措施。三是将网上回应和网下落实相结合,相关政府部门将网络信件按接待回复、待签收、办理中、已办结等进行分门别类,并规定了信件办理时限。

从B社区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公民网络参与社区治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居民诉求能及时反映并得到妥善解决,提升了政府形象;居民邻里关系进一步融洽,增强了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政府治理模式。

三、进一步推进网络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B社区对公民网络参与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困境:缺乏整体宣传和理性引导,居民对社区组织的了解还不深;社区网上的服务内容仍需完善,存在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开设栏目单一等现象;参与主体和参与领域不平衡,参与主体不平衡,偏重于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和学生,中青年人居多,同时参与的领域也失衡,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等非政治活动和医疗、社保、就业等密切关系自身利益的事务。要进一步推进网络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主体参与意识。公民网络参与的有序运行,取决于参与主体的理性意识。首先,作为政府主体,要革新观念,摈弃“全能政府”的传统思维,建立与公民、自治组织等主体多元合作的治理结构,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共同行动,实现社区善治;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引导社区居民理性认识网络参与的社会价值,力争将社区参与内化为居民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需要,并将网络民主参政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激发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再次,加强社区的网络化建设,降低网络通信使用费用,提高其使用率,同时注重丰富和适时更新网站信息内容,满足居民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使社区网站真正成为各治理主体间的信息桥梁。

(二)加强参与教育,提升主体参与能力。互联网虚拟、匿名的特性容易消解公众参与的心理障碍,往往成为公民释放现实压力、畅所欲言的网络公共场域。这种隐匿性、安全性一方面促使居民乐于通过网络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积极与政府互动,另一方面又容易使社区网站成为非理性情绪酝酿和发酵的聚集地,从而背离了民主参与的理性精神。因而,应加强对社区居民网络参与能力的教育,引导其理性、有序参与社区治理。一是建设网络社区的同时,针对各类群体,分层次、分类别、分专题开展社区网站使用培训班,使居民能够灵活应用网络操作技术,正确识别和分析各种网络信息,提升公民有序参与的基本技能。二是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橱窗、互联网、专题讲座等形式,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人们的公共精神和公民责任感,规范居民的网络道德行为。三是加强网络道德监督,筛选和过滤网上的不文明、不健康言论,清除虚假信息,建立文明、生态的网络空间。

(三)完善参与机制,保障主体有效参与。稳定的、良好的制度是实现公民有效参与的保障。首先,要加快制定网络参与的相关法规。对网络参与立法,可以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一个“有法可依”的制度环境,规范网络参与秩序。完善网络立法,既要注重“将互联网的特征与民主政治的实质相结合”,又要“注重处理好网络秩序与公民参与之间的关系”,[6](P36)从而有效保障公民网络参与秩序。其次,要推进社区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天然具有的技术性和便利性特征,为居民的网络参与提供了一条制度化的途径:一方面,政府通过社区门户网站推行阳光政务,能够有效缓解乃至规避信息传递的“肠梗阻”现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政府借助网络平台广泛征集社情民意,而居民则可以直诉衷肠,表达自己真实的利益诉求或意见,有利于政府科学决策,促进社会治理。加强社区电子政务建设,一是要丰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居民广泛、踊跃地参与;二是要优化政务信息服务,及时透明公布信息,整合区域网络资源,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三是要提高网络安全性能,培养优秀的社区网络技术人才,强化居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再次,优化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社区网站是服务居民的重要窗口,也是影响居民网络参与度的重要环境因素。优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整合网络服务资源,注重拓宽服务内容的亲民性、便民性和实用性,同时网络平台设计要界面亲和、操作简洁、便于居民参与,提升居民参与率;二是要以维护居民根本利益为导向,提供人性化的网络服务,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需求,提供规范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尤其增强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服务供给力度;三是要加强对政府等责任主体的监督问责,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回应网络参与,尤其对一些网络热点问题要及时引导,有效解决,及时公开结果,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以此促进网络互动的规范化、常规化。

从理论上讲,与传统社区的管理模式相比,网络参与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它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去中心化的治理形式,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精神内涵相契合,是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但事实上,由于当前的参与机制不太健全,网络参与还仅仅只是一种制度外的有效补充路径。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个案的重庆市B社区网络参与的实践,本身就是颇具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式,能否持续地、有效地发展下去,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相应地,作为普遍意义上的网络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还有待于政府、社会、学界共同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M]. 北京: 红旗出版社,2003.

[2] 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和对策[J].东南学术,2007,(4 ).

[3]魏娜、袁博.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网络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4] 王英杰.网络空间的价值认同:特点、规律及其引导[J].理论导刊,2013,(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