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4 15:51: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集成电路制造与工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01.01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作为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是整个信息产业和信息社会最根本的技术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化政治、经济竞争的战略产业。同时我国集成电路发展水平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方面。要扭转这一局面,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关键,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从本科教育做起。《集成电路工艺》是微电子学专业重要的必修专业课,授课教师必须在充分熟悉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集成电路工艺》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
微电子科技是高速发展的产业推动型学科,微电子产品制造技术更是日新月异,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微电子专业前期开设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数字逻辑电路等电路课程,因而在《集成电路工艺》课程内容设置时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制造工艺能力,减少器件设计和原理内容的比重,着重讲解制造工艺的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集成电路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硅衬底,主要单晶硅锭的拉制及硅片的制造工艺及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氧化与掺杂,介绍热氧化生长二氧化硅工艺,以及通过热扩散和离子注入与退火相结合的在硅片特定区域的定量掺杂工艺;第三部分薄膜制备,介绍化学气相淀积和物理气相淀积两类薄膜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第四部分介绍光刻工艺,现代光刻技术和刻蚀工艺;第五部分介绍工艺集成与封装测试工艺。课程共设置48学时,选用王蔚等人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工艺与原理》(修订版)一书作为教学教材。在授课过程中,根据重庆邮电大学微电子专业实际情况酌情删减及增加相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对硅芯片制造基本单项工艺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集成电路工艺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集成电路工艺》这门课程本身强调实验基础,需要结合实验设备,而实验流程不够直观,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势必感到枯燥,甚至厌烦。长期以往,学习积极性必然受挫,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成果。基于《集成电路工艺》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同时在课堂上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现半导体集成基本单项工艺和器件工艺制作过程,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自20世纪中期第一个集成电路研发成功之后,我们就进入了微电子技术时代,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微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和国防军事领域,目前更是在商业领域中获得极大的应用和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微电子技术一直是以集成电路为主要的核心代表,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律,最典型的莫过于摩尔定律。当然,集成电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也进一步刺激了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新事物的发展进程中,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势必要与需求相结合,并受需求的影响。微电子技术也不例外。在其发展进程中,微电子制造技术无疑是微电子技术最大的“客户”,正是因为微电子制造技术提出了各种应用需要,才使得微电子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可以说,微电子制造技术正是微电子设计技术与产品应用技术的“中介”,是将微电子技术设计猜想转化为实物的“桥梁”。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实物转化的过程也会对微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并直接决定着微电子器件的造价与功能作用。为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中,微电子制造技术是最重要的核心技术。
2、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制造工艺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集成电路与分立器件的生产工艺上。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在制造工艺上并无太大区别,仅仅只是两者的功能与结构不一样。但是受电子工业发展趋势的影响,目前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相对更广,所以分立器件在微电子制造技术应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集成电路逐渐成为其核心技术。
在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微电子制造技术主要被应用在材料、工艺设备以及工艺技术三方面上,并且随着产业化的发展,这三方面逐渐出现了产业分工现象。发展到今天,集成电路的制造产业分为了材料制备、前端工艺和后端工艺三大产业,这些产业相互独立运作,各自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发展。
集成电路的种类有多种,相关的工艺也有差异,但各类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路径大致相同。材料制造包括各种圆片的制备,涉及从单晶拉制到外延的多个工艺,材料制造的主要工艺有单晶拉制、单晶切片、研磨和抛光、外延生长等几个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流程都从单晶拉制走到外延,比如砷化稼的全离子注入工艺所需要的是抛光好的单晶片(衬底片),不需要外延。
前端工艺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图形制备、图形转移和注入(扩散)形成特征区等三大步,其中各步之间互有交替。图形制备以光刻工艺为主,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光刻工艺是45nm工艺,借助于浸液式扫描光刻技术。图形转移的王要内容是将光刻形成的图形转入到其他的功能材料中,如各种介质、体硅和金属膜中,以实现集成元器件的功能结构。注入或扩散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外在杂质的进入,在硅片特定区域形成不同载流子类型或不同浓度分布的区域和结构。后端工艺则以芯片的封装工艺为主要代表。
3、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主要表现形式
总体上,推动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应用需求和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作为微电子器件服务的主要对象,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是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信息的生成、存储、传输和处理等在超高速、大容量等技术要求和成本降低要求下,一代接一代地发展,从而也推动微电子制造技术在加工精度、加工能力等方面相应发展。
从历史上看,第一代的硅材料到第二代的砷化稼材料以及第二代的砷化稼到以氮化稼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大都是因为后一代的材料在某些方面具备更为优越的性能。如砷化稼在高频和超高频方面超越硅材料,氮化稼在高频大功率方面超越砷化稼。从长远看,以材料的优越特性带动微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技术的提升和跃进仍然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较为典型的例子是氮化稼材料的突破直接带来蓝光和白光高亮LED的诞生,以及超高频超大功率微电子器件的发展。
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第二个主要表现形式是自身能力的提升,其中主要的贡献来自于微电子制造设备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关配套材料技术的同步提升。光刻技术的发展最能体现出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这一特点。光刻技术从上世纪中期的毫米级一直发展到今天的32nm水平,光刻设备、掩模制造设备和光刻胶材料技术的同步发展是决定性因素。这方面技术的提升直接促使未来微电子制造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圆片的大直径化,圆片将从目前的300mm(12英寸)发展到未来的450mm(18英寸);二是特征尺寸将从目前主流技术的45nm发展到2015年的25nm。
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第三个表现形式是多种制造技术的融合。这种趋势在近年来突出表现在锗硅技术和硅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兼容以及MEMS技术与硅基集成电路技术的融合。由此可以预见的是多种技术的异类集成将在某一应用领域集中出现,MEMS可能首当其冲,比如M压MS与MOS器件集成在同一芯片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技的推动和电子科技市场需求的影响下,微电子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制造技术水平的提升。现如今微电子制造技术已经能够实现纳米级的集成电路产品制造,为电子产片的更新换代提供了良好的材料支持。以当前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微电子制造技术在未来的电子器件加工中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微电子制造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奇.浅谈微电子技术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3)
一、引言
微电子技术与国家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是21世纪我国重点发展的技术方向。在新形势下,无论军用还是民用方面都对微电子方向人才有强烈需求。高校微电子专业是以培养能在微电子学领域内,从事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微电子行业中,微电子工艺研究相对于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工作是滞后的,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为使行业发展更均衡,需要加强微电子工艺人才的培养。微电子工艺是微电子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主要研究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与技术。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尺寸都是在微米甚至纳米量级,导致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开设微电子工艺实验课程加深和巩固知识内容,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接触微电子行业核心技术,了解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生产制造加工的技术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微电子工艺等课程的学习。因此,微电子工艺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和抽象性,促进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课程分析
微电子工艺课程要求掌握制造集成电路所涉及的外延、氧化、掺杂、光刻、刻蚀、化学气相淀积、物理气相淀积、金属化等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熟悉双极型和M0s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了解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是遵循摩尔定律,快速发展变化的,虽然工程教育要求教学最新最前沿的技术,但微电子设备价格昂贵,运转与维护费用很高,任何高校都很难不断升级换代;而且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更新迭代主要是在掺杂技术、光刻技术、电极制造技术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在其他方面还都是相似的,因此,在高校中单纯追求工艺先进的实验教学是不现实的。基于此,结合实际教学资源情况,建设主流、典型工艺技术的工艺实验线,并开展理论联系实践的实验教学是微电子工艺实验室建设的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晶体管及简单Ic的整个工艺制造技术,学会测试晶体管重要参数,以及初步了解集成电路工艺制造过程。
黑龙江大学微电子工艺实验室已建立数十年,之前受到设备的限制,所开设的实验都是分立的,不能完全按工艺流程完成器件的制作,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学生缺乏对晶体管制作工艺流程的整体认识。经过不断发展和学校的大量投入,目前该实验室拥有一条微电子平面工艺线,主要的设备包括磁控溅射设备、电子束蒸发设备、CVD化学气相淀积系统、光刻机、离子刻蚀机、扩散炉、氧化炉、超声压焊机、烧结炉等。这些设备保证了微电子工艺实验能够按晶体管制作工艺流程顺序完成制作。同时实验室配备了测试环节所必须的显微镜、电阻率测试仪、探针测试台、半导体特性图示仪等检测仪器,通过实验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微电子工艺制造过程的了解。实践证明,以上实验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开拓视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效果显著。该实验室多年来一直开展本科生教学和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毕业设计、各类创新实验项目等教学、科研工作。
三、实验教学的开展
为了达到理论实践相互支撑与关联,通过实验促进理论学习,笔者根据微电子专业特点,开展了微电子工艺实验的教学改革。在原有的微电子平面工艺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由实验内容的设置、多媒体工艺视频、实际操作的工艺实验、实验考核方法和参观学习五部分组成的教学方式,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对制造技术和工艺流程的整体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半导体器件原理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对将来从事半导体工艺方面的研究充满信心。
(一)实验内容的设置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
1.教师提供给学生难易不同的器件结构(二极管、三极管、MOS管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2.根据器件结构,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器件制作的工艺流程;
3.通过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设备完成器件制作;
4.测试器件性能参数。
通过这样设置,既能掌握微电子工艺的基本理论,又能通过实验分析完善工艺参数,使学生完全参与其中。
(二)多媒体工艺视频
为了让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和微电子制造工艺有直观的认识。结合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制作全程相关单项工艺技术、流程及设备操作视频演示资料,同时强调工艺制作过程中安全操作和注意事项,防止危险的发生。
(三)实际操作的工艺实验
工艺实验涵盖清洗、氧化、扩散、光刻、制版、蒸镀、烧结、压焊等主要工序,为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半导体器件和制造集成电路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条件。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器件结构、确定工艺条件、按照流程完成器件的制作。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到器件制作过程中。同时每个单项工序时间和内容采取预约制,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
、
(四)实验考核方法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实验考核是重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实验着重对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内容包括:
1.器件工艺设计:考核设计器件制作流程的合理性;
2.工艺实验:考核现场工艺操作是否规范,选用的工艺条件是否合理;
3.测试结果:考核制作器件的测试结果;
4.实验分析报告:考核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最终给出综合成绩。
(五)参观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47
The Research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n "Integrated Circuit
Process Foundation" in Independent College
WEN Yi, HU Yunfe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Institute,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2)
Abstract Combini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n independence college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was discussed on the "integrated circuit process foundation" course. The course was composed of simulation multimedia teaching system, basic semiconductor planar process experiment, process simulation software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was trying to effectively mobiliz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train qualifie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pplied talents was promoted.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integrated circuit process found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0 引言
微电子技术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培养微电子学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制造,以及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讲授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制造的单项工艺基本原理和整体工艺流程。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一定工艺分析、设计以及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
集成电路工艺实验作为“集成电路工艺基础”课程的课内实验,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很强、实践和理论结合紧密的特点。加强工艺实验教学对于培养高质量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十分必要。但是集成电路的制造设备价格昂贵,环境条件要求苛刻,限制了工艺实验教学在高校的开展。国内仅少数重点大学能够承受巨大的运营费用,拥有简化的集成电路工艺线或工艺试验线供科研、教学使用。而大多数学校只能依靠到研究所或Foundry厂进行参观式的实习来解决工艺实验问题,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3年,现每届招收本科生约120人,多年内为珠三角地区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随着集成电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升级,所以工艺实验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作为独立学院,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地进行工艺实验室建设、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开展工艺实验的教学,提高集成电路工艺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以“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实验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动手热情比较高的特点,就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
1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的实验教学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具有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课程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同时独立学院相应配套的实验教学设备较为缺乏。为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具有较强的集成电路生产实践和设计开发能力,笔者从如下几方面对实验教学进行了尝试。
1.1 工艺模拟多媒体教学系统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器件结构和工艺流程并产生兴趣。我院购置了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的集成电路工艺多媒体教学系统,帮助学生对集成电路工艺流程有一个全面生动的认识。该系统提供扩散、氧化和离子注入三项工艺设备的操作模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光电等多种素材进行合理的处理,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力争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获得直观、丰富、生动的教学效果。该系统涉及大量的集成电路制造实际场景与特殊细节,能较全面地展示Foundry厂的集成电路生产环境和工艺流程。内容丰富、身临其境的工艺模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此外,在工艺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利用学生自学讨论作为辅助的形式。针对某些章节,老师课前提出问题,安排学生分组准备,自习上网收集最新的与集成电路工艺实验相关的资料,整理中、英文文献,制作内容生动的PPT在课堂上演示并展开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学和小组合作作学习的习惯,提高网上查找、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为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了素材,丰富了老师的教学内容。
1.2 基础的半导体平面工艺实验
学院一直非常重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问题,在实验室配置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比较大。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实验室购置了一批集成电路工艺实验设备和仪器,如光刻机、涂胶机、氧化反应室、磁控溅射设备、半导体特性测试系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为集成电路工艺实验教学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
在集成电路专业教学中,工艺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调研考察兄弟院校的工艺实验开展情况,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确定了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半导体平面工艺实验项目,如氧化(硅片热氧化实验)、扩散(硅片掺杂实验)、光刻(硅片上选择刻蚀窗口的实验)、淀积(PVD、CVD薄膜制备的实验)等。
这些设备和仪器,除了用于工艺课程实验教学外,平时还开放给本科生毕业设计、学生创新项目及研究生科研等。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加深了对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和原理的理解。
1.3 工艺仿真软件
现代集成电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所以要重视计算机仿真在课程中的作用。TCAD(Technology Computer Aided Design)产品是研究、设计与开发半导体器件和工艺所必需的先进工具。它可以准确地模拟研究所和Foundry厂里的集成电路工艺流程,对由该工艺流程制作出的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进行仿真,也能设计与仿真太阳能电池、纳米器件等新型器件。
利用美国SILVACO公司的TCAD产品,笔者为工艺课程开设了课内仿真实验,实验项目包括薄膜电阻、二极管、NMOS等基本器件的设计和工艺流程仿真。通过ATHENA和ATLAS软件教学,指导学生仿真设计基本的半导体器件,模拟工艺流程,从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将工艺和以前学过的半导体器件的内容融合起来。学生在计算机上通过软件进行仿真实验,既可以深入研究仿真的工艺流程细节,又可以弥补由于设备条件的制约带来的某些实验项目暂时无法开出的不足。
1.4 校企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还必须结合校企合作。珠三角地区是微电子产业的聚集地,企业众多,行业发展前景好。加强校企联系,可以做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通过组织学生到半导体生产测试企业参观实习,如深圳方正微电子、珠海南科、中山木林森LED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半导体企业的生产过程,感受集成电路工厂的生产环境,了解本行业国内外发展的概况,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目前,学院与这些半导体生产测试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届毕业生都有进入上述企业工作的。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表现良好,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既为企业输送了合格人才,也为往后学生的职业规划树立了榜样,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2 结束语
经过笔者几年来的实践,在“集成电路工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形式多样,互为补充,内容全面、新颖,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集成电路工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与探索,将其逐步趋于完善,使其在培养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红航,张华斌,罗仁泽.“微电子工艺基础”教学的应用能力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2).
[2] 王蔚,田丽,付强.微电子工艺课/实验/生产实习的整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3.
中图分类号:TN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9(c)-0070-02
微电子技术作为当今工业信息社会发展最快、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心脏”。而微电子技术的重要标志,正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发展。多年来,随着我国对微电子技术的重视和积极布局投入,结合社会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我国的微电子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自主制造的集成芯片在射频通信、雷达电子、数字多媒体处理器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总体来看,我国的核心集成电路基础元器件的研发水平、制造能力等还和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唯有继续积极布局,完善创新体系,才能逐渐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集成电路技术,主要包括电路设计、制造工艺、封装检测几大技术体系,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深入发展,制造和封装技术已经成为微电子产业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对微电子技术的制造和封装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简要说明与研究。
1微电子制造技术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主要可以分为材料工艺和半导体工艺。材料工艺包括各种圆片的制备,包括从单晶拉制到外延的多个工艺,传统Si晶圆制造的主要工艺包括单晶拉制、切片、研磨抛光、外延生长等工序,而GaAs的全离子注入工艺所需要的是抛光好的单晶片(衬底片),不需要外延。半导体工艺总体可以概括为图形制备、图形转移和扩散形成特征区等三大步。图形制备是以光刻工艺为主,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光刻工艺制程是28nm。图形转移是将光刻形成的图形转移到电路载体,如介质、半导体和金属中,以实现集成电路的电气功能。注入或扩散是通过引入外来杂质,在半导体某些区域实现有效掺杂,形成不同载流子类型或不同浓度分布的结构和功能。
从历史进程来看,硅和锗是最早被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的半导体材料。随着半导体材料和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以GaAs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材料逐渐被广泛应用。直到现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GaN和SiC已经凭借其大功率、宽禁带等特性在迅速占据市场。在这三代半导体材料的迭展中,其特征尺寸逐渐由毫米缩小到当前的14纳米、7纳米水平,而在当前微电子制造技术的持续发展中,材料和设备正在成为制造能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光刻设备、掩模制造技术设备和光刻胶材料技术等。材料的研发能力、设备制造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直接决定着当下和未来微电子制造水平的提升。
总之,推动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应用设计需求和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从长远看,新材料的出现带来的优越特性,是帶动微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技术的提升的重要表现形式。较为典型的例子是GaN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的技术突破直接推动了蓝光和白光LED的诞生,以及高频大功率器件的迅速发展。作为微电子器件服务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依然是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信号的生成、存储、传输和处理等在超高速、高频、大容量等技术要求下飞速发展,也会持续推动微电子制造技术在加工技术、制造能力等方面相应提升。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第二个主要表现形式是自身能力的提升,其主要来自于制造设备技术、应用能力的迅速发展和相应配套服务材料技术的同步提升。
2微电子封装技术
微电子封装的技术种类很多,按照封装引脚结构不同可以分为通孔插装式和表面安装式。通常来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当时微电子封装技术主要是以引脚插装型封装技术为主。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SMT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表面安装技术由于其可适应更短引脚节距和高密度电路的特点逐渐取代引脚直插技术。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微电子封装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出现了BGA、CSP、MCM等多种封装技术。使引脚间距从过去的1.27mm、0.635mm到目前的0.5mm、0.4mm、0.3mm发展,封装密度也越来越大,CSP的芯片尺寸与封装尺寸之比已经小于1.2。
目前,元器件尺寸已日益逼近极限。由于受制于设备能力、PCB设计和加工能力等限制,元器件尺寸已经很难继续缩小。但是在當今信息时代,依然在持续对电子设备提出更轻薄、高性能的需求。在此动力下,依然推动着微电子封装继续向MCM、SIP、SOC封装继续发展,实现IC封装和板级电路组装这两个封装层次的技术深度融合将是目前发展的重点方向。
芯片级互联技术是电子封装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无论是芯片装连还是电子封装技术都是在基板上进行操作,因此这些都能够运用到互联的微技术,微互联技术是封装技术的核心,现在的微互联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引线键合技术,是把半导体芯片与电子封装的外部框架运用一定的手段连接起来的技术,工艺成熟,易于返工,依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芯片互连技术;载体自动焊技术,载体自动焊技术可通过带盘连续作业,用聚合物做成相应的引脚,将相应的晶片放入对应的键合区,最后通过热电极把全部的引线有序地键合到位置,载体自动焊技术的主要优点是组装密度高,可互连器件的引脚多,间距小,但设备投资大、生产线长、不易返工等特性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倒装芯片技术是把芯片直接倒置放在相应的基片上,焊区能够放在芯片的任意地方,可大幅提高I/O数量,提高封装密度。但凸点制作技术要求高、不能返工等问题也依然有待继续研究,芯片倒装技术是目前和未来最值得研究和应用的芯片互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