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4 15:51: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篇1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4-12-20)[2015-08-09].http:///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3]庞徐薇,高文倩,郑月平,等.上海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业互动的发展模式[J].体育科研,2011(6)

[4]赵云鹏,白冰.海南省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30)

[5]黄海燕,徐琳,骆雷,马洁.体育赛事与上海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5)

篇2

(一)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完成两个层次的功能规划:宏观层次上,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型乡村旅游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美化乡村自然景观风貌,打造"牛山寺"景区和"__新农村综合体"景区。

(二)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建立具有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__镇的乡土文化气息,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和农耕文化景观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游,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精心打造__村休闲旅游为主题的"田园观光"和"做一天农人" 的农家乐旅游观光项目。

篇3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5日

一、乡村民宿概述

(一)乡村民宿概念。“民宿”一词起源于日本的MINSHUKU,原意与英国的BED & BREAKFAST(B&B),也就是仅提供住宿与早餐的家庭旅馆,有许多相似之处。民宿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偶发现象。早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从外地赶来朝圣的人们没有住的地方,就会到当地居民的家里短住,这与我国古代的民间旅舍“逆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以看作是民宿的早期雏形。

从概念上来看,狭义上的民宿是指利用自有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文化,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场所。V义上的民宿是指除了一般常见的饭店及旅舍之外,其他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小型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在我国一般指的都是广义民宿。而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实现城乡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二)民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对经济而言。发展民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此外,还可以促使当地的服务业、餐饮业、种植养殖业、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形成一种连锁发展,经济共赢的局面,推动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而民宿所带来的营业收入会以营业税的形式上缴国家和地方,这也会改善当地的经济环境,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民宿的进一步发展,这也为延长旅游者住宿时间提供了条件,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对文化而言。发展民宿可以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居住,形成城乡间的一种互动,旅游者可以同当地居民直接交流,而民宿经营者作为新事物的示范者和实践者,也影响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宿除了提供住宿的功能外,也可以成为展示和保护当地文化的平台,当地的特色建筑、服饰、小吃都可以在民宿中得以展现,而为了更多的吸引游客,一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也会被民宿经营者自动自发自觉的保存下来。

3、对环境而言。发展民宿会推动当地居民树立生态意识,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一个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当地居民为了吸引游客,就会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旅游、对民宿发展的重要性,就会以身作则,开始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4、对行业而言。民宿的兴起推动了酒店行业由标准化向个性化的转型,也影响着旅游者从追求品牌效应到追求个性化住宿体验的观念转变。同时,民宿的进一步发展还会产生一批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乡村创客,为整个行业注入更新鲜的血液。

二、哈尔滨乡村民宿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哈尔滨乡村民宿发展现状。(表1)

(二)哈尔滨乡村民宿开发必然性分析

1、旅游业发展的推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旅游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政府把旅游业打造成综合性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的背景下,哈尔滨市的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而随着哈尔滨“冰城夏都”的旅游定位,冰雪旅游和避暑旅游在国内外持续升温、市场份额日益扩大,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加大。乡村旅游的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且淡季过长的特性为哈尔滨乡村民宿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适合在哈尔滨进行长期旅游观光,倒是周边一日游或是周末休闲游在哈尔滨很是盛行。这给哈尔滨乡村民宿带来了充足的客源和发展机会。

2、市场需求与住宿供给的不平衡。旅游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接待压力。哈尔滨市住宿业的基础设施和质量管理已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但周边地区的住宿设施还属于“大车店”模式,设施简陋、缺少特色、服务质量参差不一。在旅游旺季,客流量会大大超出接待地的承载能力,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游客无限的要求,会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而淡季,当地的资源和设施又会大量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以中国雪乡为例,众多乡村民宿的出现可以在节假日期间接待大量游客,减少当地住宿业的接待压力,而在淡季又可以退出市场,减少竞争压力,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由此可见,在哈尔滨开发乡村民宿可以实现节假日期间游客的合理分流,减轻接待地的接待压力,平衡市场需求和住宿供给的关系。

3、符合当地居民利益。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出现上述市场需求和住宿供给失衡的现象大多是处在相对偏僻地区的自然风景旅游区,这些地区通过种地养殖等方式使农民脱贫致富难度较大,而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民宿倒不失为一个致富的有效途径。

民宿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低,只需经营者空出几间闲置的房间和置办一些基本设施即可,若不愿继续经营民宿,这些房间和设施仍可以自己使用。对农民来说开发乡村民俗没有较大的成本投入和风险损失,还能增加收入,因此在哈尔滨开发乡村民宿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

三、哈尔滨乡村民宿开发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松花江水系穿城而过,动植物种类繁多且分布集中,有凤凰山、香炉山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冬可赏雪,夏可避暑。以冰雪和避暑为主的旅游品牌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2、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哈尔滨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上是金文化的发源地,清王朝的肇兴地,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又成为了移民城市和国际商埠。中西合璧是哈尔滨的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金文化、黑土文化、红色文化、北大荒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冰雪文化、啤酒文化等在哈尔滨交汇、融合、并存,留下了“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由此可见,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资源都十分适合乡村民宿的开发。

(二)行业竞争优荨C袼尴喽源统住宿业来说,成本低、价格低,可以大幅度节约管理成本和财务支出;并且投资小、风险小,只需几间房间和基础设施,而一旦不再经营民宿,房屋和设施还可以自己使用。与目前哈尔滨乡村旅游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且随着哈尔滨周边一日游、二日游的盛行,以本地人为主的旅游者们希望远离城市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去体验不同的风景和文化,乡村民宿的开发满足了这一要求。

(三)市场优势。哈尔滨市是中国老工业基地和全国农业大市,虽然近几年旅游需求日益提高,旅游消费市场日益壮大,但总体的旅游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大部分消费者对价格仍很敏感,他们希望花尽量少的钱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尽可能多的旅游服务。在哈尔滨开发乡村民宿恰好满足了这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并且随着体验旅游的兴起,单纯的走马观花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更倾向于深入探究当地的文化和生活,获得更真实的旅游体验,民宿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四)政策优势。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七条指出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哈尔滨市正在打造红旗满族乡、民主乡朝鲜族村等特色乡村民俗旅游特色村,扶持“农家乐”、“渔家乐”、“景观休闲乡村”等旅游项目的开发,而乡村民宿不仅能提供住宿的功能,还可以使旅游者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民宿还可以成群的出现,聚集成一个特色的“小镇”,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地,换句话说,民宿是旅游村镇发展的基础也不为过。

四、结语

近年来,哈尔滨市独特的冰雪旅游品牌,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亮点。哈尔滨乡村旅游的市场不断扩大,接待人数逐年上升。据对哈尔滨市乡村旅游点的抽样统计,每逢“端午”、“中秋”、“五一”、“十一”黄金周来临之时,有2/3左右的哈尔滨市居民会选择乡村旅游。可见哈尔滨的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加上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民宿可以为哈尔滨乡村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积极发展新农村经济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丛东来,,孙娜.哈尔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路径及模式[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7.

[2]李安琪.哈尔滨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33.

篇4

一、农村初中英语学习及生活化必要性分析

1.农村英语学习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良好的英语基础和英语表达有助于个人今后的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个人迈入社会也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力。作为考试基础课程,教师更应当注重英语教学方式方法。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策略,与国际接轨,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提升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英语学习是必要的,当今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已经成为面试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农村学生应当通过自身努力学习英语,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英语学习是个人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人才需要,是国家步入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2)可行性

教育机构和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物质支持,为农村英语教学提供精神与物质保障,优质教师资源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综合素质的培训,农村机构和上级部门也积极为学校提供先进设施,完善健全英语教学课堂模式。除此之外,农村家庭意识逐渐增强,家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重视意识也得到提升,有意识地重视自己孩子的英语学习,期望孩子能有好的英语基础。教师的配置逐渐专业化和优质化,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相对提升,有助于紧跟时代步伐进行课堂英语教学。

2.农村英语课堂生活化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英语与汉语一样属于语言类学科,语言类学科的学习需要有基本的语言环境,英语教学生活化是营造英语氛围的必然选择。将英语融入生活,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体验英语,生活化的英语更有利于学生记忆与运用,就如同汉语,把英语学习和交流当成习以为常的事情。英语语法与单词的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与训练,生活化的英语情境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重复性和趣味性,同时学生能意识到英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起自己和家长足够的重视。

(2)可行性分析

根据农村聚集性的特点,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教师熟悉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农村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现状分析,找到更适合农村英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二、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师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类是从专业院校出来的师范类年轻教师,前者经验年龄普遍高于后者,第二类教师接受了良好教育,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综合素质都与时代接轨,有新思想和创新思维,但是由于这两类教师的不同,导致在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融合沟通,将会导致教育畸形。就拿笔者调研中采访的两名教师而言,老教师采取死记单词、课文朗读、句式学习的固定模式,老教师认为这种模式虽然枯燥,但是稳妥,也想创新,但担心遇到困难;另一位年轻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反映,自己的确有想法,有思路,想将英语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但是经验不足,对农村的生活习惯又不了解,导致教学无从下手。

2.学生学习现状及问题

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虽然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的社会环境,但是总是受到地域的限制,信息传递还是与城市存在差距,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较差,基础不同,对学习的态度较差。有些学生拥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运用和学习英语,例如,笔者走访的一名学生,学习优秀,家庭条件相对差,想去English Corner练习口语,或想在网上和报刊搜集一些英语听力和资料,可是网络信号或学校资源设备总是不够健全,只能学到教师课堂所讲的内容和学校提供的材料;还有一部分学生安于现状,本身就不重视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应付了事,影响教师的英语教学。

3.家庭社会现状及问题

个人思想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若是家庭教育思想进步,锐意进取,则会鼓励支持学生学习英语;若是家庭教育思想保守,故步自封,则并不重视学生的学业,希望孩子自己早些出去打工挣钱;还存在一部分家长虽然内心重视孩子,但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或过于严格,或过分宽松,甚至在孩子考试不理想的情况下,采用责骂的方式进行惩罚,而忽视了沟通和问题分析,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消极思想。

三、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对策分析

1.英语教师之间重视思想交流

教师之间加强教研交流思想,在切磋、讨论、启发中产生新的教学方式体系。教师的这种合力,提升了英语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学校也定期对老教师进行创新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或请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进行讲说,提供新思维、新想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老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经验传输,让年轻教师了解当地情况和学校学生,形成新老教师互帮互助“以老带新,以新创新”的新形式,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为农村英语教学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血液。

2.因人而异进行课堂英语生活化教学

因人而异进行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家庭状况,进行英语课堂生活化教学。每个学生的生活状况不同,学生的性格决定了学生生活,教师分析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生性格,决定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不同性格的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团队单词竞赛。内向的学生心细,外向的学生活跃,正好相互协助。学生把所学单词与生活相结合,画出生活中的事物,备注英语单词,并举例该词运用在哪些生活情境中。找到最多的事物、单词和生活例子的小组将被选为最佳团队。不同性格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显身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同时把找单词融入生活中,再运用到生活中,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因地制宜开展课堂生活化教学

因地制宜是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最好出路,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农村风土人情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与自身相联系的英语氛围。教师在作文课和情境对话的教学中,可以活化课堂地点,有条件的可进行户外课堂教学。在进行英语作文训练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时,可以将山水景色融入课本中,分析当地的地形与地貌及如何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又如自己的乡村,外来旅游人口较多,会有一些外国友人是最好不过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或者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课堂上邀请外国友人来学校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在课堂模拟超市购物Shopping,模拟服务员和顾客,贴商标price tag,学生运用所学知识Can I help you?How many bottles do you buy?How much is it/are they?进行情境表演,活化教学课堂。学生将英语知识运用到生活场景中,体会到在生活中运用英语也是切实可行的。

4.充分利用资源进行生活化教学

农村硬件配置虽然不如城市,但是通过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已经有所培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图书资源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农村学生普遍信息素养较为低下,因此教师应当将最新的生活动态与信息传输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是一味地运用书本,还应当适当地引入多媒体教学,将生活与英语学习融为一体,例如,教师在英语听力课上,训练听力时不仅可以选择课本磁带或者光盘播放内容,还可以播放一些英语歌曲等,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最新的迪士尼电影,教师可以将电影片段放在课上十分钟,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感觉就是在家看电影,这种生活状态下学习英语,教师要注意选择短片时尽量避免中文字幕出现,反复播放并进行逐句翻译,让学生记忆深刻,达到英语教学高效的目的。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是必需施行并且有充分后备力量作为支持的,教师通过自身创新和对学生及其家庭的了解进行英语生活化教学是势在必行的,英语教师应当注重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做到因人而异的生活化教学,留心自己的生活环境,做到因地而异的生活化教学,并且充分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源发挥创新能力进行生活化教学创新,相信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农村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会不断发展与进步!

篇5

一、以中草药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概述

(一)养生旅游

张跃西认为,养生旅游是体现天人合一,融合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和生态旅游方式为一体的一种体验式旅游形式,是养生文化(Y)、科学(S)与自然(N)的一体化旅游。养生旅游不重在“看”,而在“养”。

Adams(2003)提出了养生的四个基本点:①养生是多维度、多空间的。②养生的研究应以保养、保健而非疾病病理为导向。③养生是相对、主观的、感知的。

(二)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非城市区域的以乡村文化景观为主要依托的旅游活动。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乡村旅游的原动力是客源地的城市性与目的地的乡村性的级差和梯度。

以中草药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即指发生在非城市区域的以乡村文化景观为主要依托,以中草药养生为主要形式的体验式旅游活动。

二、以中草药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初探

(一)开发背景和基础条件

1.兰州的发展态势

(1)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岷县清幽的自然环境和中草药的养生价值能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下的兰州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要。(2)满足城市居民对养生旅游的需要。岷县是“千年药乡”,可满足老年人和“亚健康”群体对养生的需要。

2.岷县自然、历史与社会条件

岷县享有陇原“旱码头”和“千年药乡”“洮砚之乡”的美誉。境内山峦环抱,洮水绕城东流,草场广阔,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是甘肃南部亟待开发的一块宝地。

岷县自古就是羌、藏、回、汉等多民族杂居区,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多民族的现实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洮岷花儿异彩纷呈,洮砚工艺巧夺天工,湫神祭祀神秘古雅,民间传说底蕴深厚。无论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还是民间工艺都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璀璨夺目。

(二)具体开发内容

1.岷县旅游空间结构规划

(1)功能区划分与定位

为切实有效地营造乡村旅游的“三养”(养身、养心、养情)氛围。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特点、类型结构,规划将形成三大功能区块。

①中草药观光区:种植形成规模且种类丰富。

②中草药养生区――核心区块:将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集中为游客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综合服务。

③乡村田园风情区:以区内的果园、草场、山地等为依托,以乡村田园生活为题材,设置健康环保的活动项目。

2.岷县活动规划

(1)餐饮设计

药膳是岷县餐饮最大的特色,一方面,以时令为基础,针对游客和季节的具体状况,定制药膳;另一方面,针对特殊的体质定制特色药膳。

农家菜的菜肴立足农村,就地取材。农家菜注重“鲜”“土”“粗”和烹饪方式的“野”。

(2)旅游商品设计

将实用性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充分利用岷县的各种资源,重点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

(3)家庭旅舍规划――“第二个家”

规范管理家庭旅社。1、合法经营;2、统一家庭徽标和形象;3、建立“村民信息中心”;4、采取“星级”评定制度。

三、可行性分析

(一)旅游政策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阐明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鼓励中西部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中央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阐明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落实。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积极发展医疗养生旅游。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特色中成药。扶持壮大旅游产业。

(二)旅游资源分析

不同地域的中药材有不同的疗效和文化背景。我国的名贵药材遍布大江南北,如东北的人参,的雪莲,云南的茯苓等。中草药的地域性是岷县中草药养生旅游独特的竞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

岷县是“千年药乡”,盛产中药材238种,尤以当归驰名中外。高寒阴湿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岷归绝无仅有品质。早在1500多年前岷归就成为贡品,现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

(三)旅游交通分析

可达性(accessibility)与时间――空间预算(time――spacebudget)对乡村旅游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兰州到岷县的可达性优良。岷县距兰州市267公里,交通以公路为主,国道212线贯通南北,省道306线横贯东西。随着计划于2014年建成通车的“兰渝”铁路和2015年建成通车的成兰铁路的开工建设,“兰海”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以及省道306线的省级改造,可达性更高。

Pigram(1983)建立了休闲时间与娱乐区的关系,阐述了娱乐时间、旅行时间与乡村旅游区位选择的关系。

(四)旅游市场分析

世界旅游组织的出版物《2020年旅游业远景:全球预测与市场解剖》中估计,乡村旅游的年增长率为6%,高于世界旅游增长率几个百分点。本文我以兰州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市场可向周围城市扩展。

1.银发市场

(一)庞大的人口基数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兰州市人口自2002年已全面达到或超过老龄化标准。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

(二)消费特点

老年人消费具有保健性、安全性特点,对健康有强烈的需求,渴望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医疗保健中获利,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进行旅游、保健等高层次消费。乡村旅游和中草药养生旅游符合了广大老年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2.青壮年市场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75的人处于亚健康。中草药养生是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最佳方式之一。

《兰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4%。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14.70%。兰州新区被批准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为兰州居民的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

3.青少年市场

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独生子女人群的扩大,乡村成为一个他们重要的室外课堂。以中草药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有助于他们接触自然,参与具有民族特色和乡村野趣的游戏项目,了解和体验乡村生活,身体得到锻炼,并从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民俗,享受父辈们当年的欢乐时光,认识中草药,传承中华文明。

篇6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24-04

1引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是旅游开发的基本共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优质的旅游规划。从全国范围看,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着体系不完善、规划市场不成熟、规划经验不足、规划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水平。

作为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成都一直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国一样,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本文对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新形势下,寻求“反规划”理论与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契合点,尝试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成都的乡村旅游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郫县农科村的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吸引城镇居民前来度假休闲,附近农民纷纷仿效,“农家乐”从此遐迩闻名。2003年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成功开发的“五朵金花”成为成都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和名片。之后又出现了诸如“龙泉国际桃花节”、“蒲江樱桃节”等乡村旅游品牌。此后,成都很多地方纷纷效仿农科村和三圣花乡,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但很多都是简单模仿,没有因地制宜,使得成都乡村旅游出现了资源雷同、季节性过强、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难以形成具有叠加效应的乡村旅游品牌。

目前,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围绕成都城乡建设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模式决定产品,产品决定政策”的发展思路,坚持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总体定位,不断丰富产品类型,逐步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整体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实现“以旅促农、农旅一体”的发展新格局[1]。

2.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规划动机不正确,规划单位良莠不齐,规划过程不严谨,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规划缺乏特点和亮点,规划评审小组行政官员多或内行失声现象严重等[2]。部分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以上问题。此外,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还存在以下问题。

2.2.1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

成都乡村旅游多以农家乐为主体扩散发展,部分有农家乐的地方,规划人员依葫芦画瓢,摘抄其他的规划文本,对乡村旅游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资料的搜集、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分析以及项目自身独特性的分析等做得不详细、不系统,缺乏对项目所在地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致使规划写出来的文本大同小异,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同质严重,特色不鲜明。

2.2.2规划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痕迹明显

部分规划人员对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不深入,过于浮躁,片面地将城市建筑大量无选择性地移植到乡村旅游中,一规划就得要有现代化建筑、现代化娱乐设施以及大广场等,而忽视了乡村旅游的精髓:乡村的土色土香、原汁原味、返璞归真,使得乡村旅游规划显得过于城市化、商业化,大量的人造景观取代了乡土自然景观,使旅游体验质量大打折扣。

2.2.3规划区内部与外部环境差异巨大

目前很多乡村旅游规划区对周边环境的建设不够重视,景区内标识牌明显、道路干净畅通、环境质量高,规划红线范围外就出现道路破烂不堪、标识系统缺乏、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规划过于强调规划区内的打造而忽视了周边环境的延续性、协调性。

2.2.4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和灵魂[3]。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原有清新自然的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河流溪水被污染,农田景观丧失,乡村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被城市文化同化。这是对乡村旅游的颠覆,使乡村旅游失去了原本的核心吸引力以及对客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解读“反规划”理论

3.1“反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城市规划者并不能很准确地预测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传统城市规划仅仅依赖“规模—性质”为依据的城市规划体系,这种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于是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寻求解决之道,俞孔坚、李迪华等人研究了不同观点后,结合自己的城市规划的经验,提出了“反规划”理论。该理论被提出以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分别有城乡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将其适当引入到本领域的现有规划体系中[4] 。

“反规划”理论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出路。传统城市规划强调建设规划论,即规划建设区域,而环境生态规划只是作为专项规划,是为建设服务。“反规划”则是强调不建设规划论,旨在优先考虑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的建设,走向主动为富有生命的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5]。

3.2图解“反规划”理论

传统规划思路[6]和“反规划”思路[7]分别见图1和图2。

通过图1和图2的比较可以得出:“反规划”是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遗产保护、游憩过程紧密相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反规划”理论可以从下面3个角度来认识。

(1)反思现城市发展过快的现状: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发展过速带来的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2)反思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原有的城市规划方法如不进行完善和深化,势必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推崇反向的规划流程:和传统的规划流程相反,先修建生态基础设施,保持大地的健康,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化进程。

3.3“反规划”理论的应用

“反规划”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城市规划,此外在区域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方面也有触及。通过以俞孔坚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的努力,“反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已经有了不少实践作品,比较成功的有浙江台州城市规划案例,此案例中为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目标,体现城市环境要求,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规定,将生态功能进行规划,主要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生态缓冲区、生态协调区和城镇建设区[8]。这一案例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规划荣誉奖。近年来,部分旅游学者开始思考“反规划”理论如何应用于旅游规划。梁振然等人借鉴“反规划”理论框架,采用逆向的规划方法,提出负的规划成果——景区不可建设区域即生态基础设施[9]。叶舒娟等人引入“反规划”思想,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给乡村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强调“反规划”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了“反规划”思想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10]。

4“反规划”视角下的成都乡村旅游规划

4.1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需更加注重生态本底建设

随着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规划,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想的城市形态是“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11]。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了9年多的努力,城乡统筹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乡村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为城里人提供农副产品和旅游休闲的场所,变为城市形态发展的本底。顺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大趋势,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应融入“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的城市形态,更加注重和强调规划中生态本底的建设和延续。

4.2“反规划”理论与成都市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

的要求相契合“反规划”理论强调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旨在先为城市铺上生态本地,然后再在上面作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宏伟蓝图。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要求的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山是龙门山和龙泉山;水是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田是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优质农田;林则是川西林盘[12]。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念中也提出将生态本底与文化魅力相融合,以自然山水田园休闲为导向需求,以田园城市为启动,保留镶嵌在都市边缘的乡村别具特色的田园景观,提升景观吸引力,突出“乡土、生态、情趣”三元素,打造新田园城市,从而达到乡村景区化。这些生态本底是成都乡村旅游能如火如荼发展的资本,也是成都乡村旅游赖以持久发展的根基。所以保护好生态本底才是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经之道,也是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的基本要求。

4.3“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成功案例中

的应用三圣花乡是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距成都市区二环路约5km,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三圣花乡”以“花文化”为媒,打造了春有“花乡农居”百花争艳、夏有“荷塘月色”绰约风韵、秋有“东篱菊园”含蕊迎霜、冬有“幸福梅林”傲雪吐芳的四季主题景区,以及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江家菜地”景区。2006年4月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三圣花乡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规划者的长远目光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的把握。三圣花乡规划之初,红砂村放弃了修建五星级酒店,而是将当地民居统一改造成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因恢复创新独具格调的川西民居建筑群,春花烂漫时节,在鲜花的簇拥下,座座川西民居风格院落尽显古朴和清丽,政府就造出了“花乡农居”;在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打造上因地制宜,梅林村以前就有种梅花的习惯,政府打造出了“幸福梅林”;江家堰村以种菜为主,政府便打造出了“江家菜地”;驸马村的“东篱菊园”,政府先是让本村大田全部种上,然后再改造当地民居为带点西式的建筑,以陪衬的洋派气质;万福村有在大田种藕的习惯,政府就打造出了“荷塘月色”。 五朵金花的依次绽放,并没有只是昙花一现,而是朵朵争艳,达到了叠加的效果。从“反规划”理论分析三圣花乡的旅游规划,规划的起步是先为规划区域铺好了生态本底,再在上面画出了这五朵金花。在规划中,不是注重当地有多少新建的或现代的旅游吸引物,而是注重有多少特色的、纯真质朴的和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吸引物。因此,吸取正反经验,借鉴“反规划”理论的精髓,审视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现状,展望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必要思考以下问题。

(1)反思成都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上远不及成熟景区,在给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上也远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也就是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面临的提档升级的问题。

(2)反对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无论是适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还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出发,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都应先做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规划设施过程重视生态效益。

(3)逆向规划流程:先单独规划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推行四线(红线、绿线、蓝线和紫线)管制,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然后才规划建设区域。

(4)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反规划”理论的规划成果是建立起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本底,让成都乡村旅游始终在这个本底上规划发展。

5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5.1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把“反规划”理论引入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本文试图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图3)。该模式是对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流程的逆向分析,优先考虑景观安全格局,先进行非建设区域(绿地、湖泊、林地、农田等)的规划,再进行建设区域的规划,建设区域的规划必须以非建设性区域的规划为前提,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生态本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2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反规划”理论中,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建立乡土植物苗圃;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10]。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强调成都自然生态本底“山、水、田、林”的相互融合;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繁多,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以及乡土文化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打造出品牌效应,避免品牌雷同;在规划建设中,应保护和利用好高产农田,保持乡土气息;在景观打造时,尽量采用本土植物,可以减少投资成本,保持本土性,避免生物学中外来物种入侵给当地植被造成生态灾害;在规划建筑时,应与本土景观相融合,避免格格不入,过于突兀,成都的川西林盘足以体现成都乡村的原汁原味,乡村旅游开发时应尽量保护和开发林盘旅游。

6结语

一个新理论的融入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进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理论。“反规划”理论是在城市规划基础上提出的,起初就是为城市规划服务,将它运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乃至具体到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尚只处于理论借鉴阶段,要想“反规划”理论真正能融入到乡村旅游规划中还任重而道远。

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必须顺应成都市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反规划”理论旨在将区域的自然、人文和生物过程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这与成都市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相吻合,使得“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高度可行性。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总结和深化。

此论文为《乡村旅游规划技术创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与应用》(成都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为9562011R0028,获成都市2011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乡村旅游提升计划总体方案[R].成都:成都市旅游局,2011.

[2]唐建兵. 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误区及改进分析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4):346.

[3]杨洪,邹家红.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50.

[4]王雷,李旺君. 景观设计的“反规划”理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初探[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73.

[5]俞孔坚,李迪华,柳海龙.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29(9):76.

[6]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梁振然,程道品,任爽.“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8(1):103.

篇7

项 目 基 本 情 况

项目名称

龙门县南昆山乌坭农家乐旅游项目

项目地址

龙门县南昆山乌坭

社区村委会

贫困村名称

龙门县南昆山乌坭社区

贫困村负责人

黄伟庭

联系

电话

13923641999

帮扶单位名称

***市旅游局

帮扶单位负责人

崔爽

一、项目内容:利用现有村集体土地,新建3栋度假别墅,建设具有20间(村委楼4间,2栋5间别墅,1栋6间别墅)客房,一个可供40人就餐农家餐馆,达到小型规模的农家休闲度假山庄。

二、可行性分析:乌坭社区位于龙门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昆山生态旅游管理区东部边区,区内原生态村落和自然环境保存良好,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近几年来,经市旅游局积极招商引资,总投资30亿元的乌坭特色乡村旅游综合建设项目已正式启动。乌坭农家乐旅游项目背靠南昆山旅游区大环境发展,在省、市、县党委、政府扶贫政策的倾斜下,在市县旅游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旅游大项目的带动下,借势发展,必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项目总投资155万元。其中,已筹资35万元;从2010年下半年起,三年内争取市旅游发展资金55万元;争取省旅游扶贫资金20万元。申请今年省社会募集扶贫资金30万元,共计155万元。

   二、资金分配:1、村委改造和村委饭堂扩建15万元。2、新建3栋别墅造价130万元(建材、装修、电器、人工等成本),其中,2栋5间客房80万元(每栋40万元),1栋6间客房50万元。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万元。共计155万元。

三、申报省30万元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乌坭农家乐旅游项目一期建设:1、将现有村委会二楼改造成可供游客居住的农家旅馆共4间,每间2万元(主要内墙装修、外墙粉刷,卫生间扩建,床被、电器家具购置等),共8万元;2、将村委饭堂扩建成可供40人左右就餐的农家餐馆,约需10万元;3、在村委前空地新建一处简易停车场,约需6万元;4、将村委前现有鱼塘改建成可供游客休闲的景观池塘,约需6万元,共计30万元。

项目效益目标:

一、经济效益:保守估算年总收益共计16.2万元。其中,20间客房以每间每晚100元,每月入住为30%计算,每间房的月收入约为900元,20间房收入约为18000元,每年按5个月算,收入9万元,餐馆收入人均消费40元,1800人次,约7.2万元。

二、社会效益:一是可解决现有在册(网上公示)14户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符合用人标准家庭就地就业问题,并且保障月工资不低于1000元;二是经集体研究决定,将每年收益的纯利润进行分红,按三大块分:一块村集体占40%,贫困户占30%,现有4个自然村占30%。

三、效益目标:通过发展项目不仅可达到有效解决乌坭社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所需完成的脱贫任务,还能进一步促使乌坭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村委会意见

 

 

 

 

 

 

 

         负责人签名:

         盖      章:

         年   月   日

   

镇政府意见

 

 

 

 

 

 

 

          负责人签名:

          盖      章:

          年   月   日

帮扶单位意见

 

 

 

 

 

 

 

负责人签名:

         盖      章:

         年   月   日

 

县扶贫办意见

 

 

 

 

负责人签名:

         盖      章:

                  年   月   日

备注

 

一、申报省社会募集30万元全部用于村集体农家乐项目建设。

二、帮扶单位、市县扶贫办负责监督资金使用,确保专款专用。

 

 

 

 

 

 

 

 

 

 

 

 

篇8

 

一、相关概念解析 

 

1.生态农业的内涵 

人类社会 发展 到今天的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阶段后,出现了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退化、生态失衡等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诸多新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开始熟悉到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发现这些新问题的产生大都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手段和模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于是,他们提出了各种农业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第一个提出了“生态农业”一词,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新顿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摘要:“生态上自我维持,低输入, 经济 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国外提出的这种生态农业和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有些相似,即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合成产品,施用有机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利用轮作或间作方式种植。我国的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有别和西方国家倡导的强调低投入或绝对排斥使用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农业”,而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农业。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 现代 科学 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进行生产经营,可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体系。” 

2.生态旅游的内涵 

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hetzer)倡导生态的旅游(ecological tourism),呼吁人们对文化、 教育 和旅游界应该重新思索,提供一种旅游目的地文化和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和旅游者满足度最高的旅游行为。1983年,世界 自然 保护联盟(iucn)非凡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其初衷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做出贡献。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02年被联合国定为“生态旅游年”,此后,生态旅游得以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并被广泛的探究和实践。 

 

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非凡旅游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心理基础,以欣赏、探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向,生态农业是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将农业推向了更高的发展空间,而旅游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资源开发者在开发生态农业时,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农业旅游,以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和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在充分利用现有 农村 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和旅游者的广泛参和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内涵,而且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双向利用。这种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模式,实际上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二者的优化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结合模式探索 

 

1.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观赏+学习+参和型) 

篇9

开展乡村旅游的城乡地区本身垃圾处理能力都比较有限,因此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普遍存在。此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餐饮业户的餐饮垃圾、游客丢弃的无机类垃圾及有机类垃圾。

1.2建筑垃圾污染

建筑垃圾污染主要指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进行食宿、娱乐、游览等设施建设施工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固体垃圾对土壤、水体、空气所造成的污染,以及工地的噪声污染。同时包括盲目兴建豪华人工建筑物与乡村环境不协调造成的视觉污染等。

1.3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等机动车的噪声、游艇船舶的噪声、音响设备的噪声等,这些源自城市的声音打破了乡村宁静的生活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乡村旅游的初衷。

1.4旅游开发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污染

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为了从事旅游商业经营,如果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与污染。除此以外,乡村旅游的经营业户随意堆放、倾倒或者垃圾填埋行为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当然,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也会破坏自然生态和谐,带来相应的污染。

1.5开发利用不当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有的地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引进社会资本,虽然发展了旅游,但也带来了农村旅游滥开发的局面。很多投资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侵占生态良好的耕地和林地,而在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又无法有效利用这些土地,造成耕地的闲置和资源的浪费。

1.6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

有的地区为了发展旅游业,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给环境带来的隐患不可逆转。砍伐树木,炸山平地建停车场,开挖河道,造成河道渐深、河堤松弛,水土流失严重。

2乡村旅游中常见污染问题的防治

2.1水污染的防治

乡村旅游水污染的防治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乡村景区内不得进行工业项目的建设,并应严格控制周边地区的工业建设项目,杜绝工业污染源。同时要防止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向农村转移;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保障食物供给环境的安全;重视乡村景区内生活污水和厕所污水的处理,必须要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之后才能排放,不得随意向饮用水源或观赏水源排放生活垃圾和污水。同时对旅游者也要重视环保宣传,提醒旅游者不要将垃圾等废弃物投入溪流、湖泊或海洋中;开展水上游乐项目的村落,水上游艇应协调好非机动船和动力船的比例,各种水上游乐设施的使用要以不污染水源为前提。

2.2大气污染的防治

大气污染目前在我国形势严峻,因此一定要重视这一方面,使乡村空气可以更加清新。

(1)乡村旅游区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例如厕所、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设施应建在主要游览区全年主导风向或旅游季主导方向的下风侧。

(2)改进燃烧设备,改变燃烧结构,推广除尘设备。一方面要改进燃烧设备,使燃料能够充分燃烧,减少烟尘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要对燃料进行选择和处理,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尽量杜绝焚烧秸秆等行为。

(3)控制交通污染,核心旅游区应尽量控制机动车辆入内,推广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减少由于尾气排放带来的大气污染。

2.3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1)旅游垃圾的收集

在乡村旅游区内,要配备充足的垃圾收集设施,这些设施中可以包括一部分固体垃圾箱,也可以在旅游旺季在游客集中的区域临时增加垃圾箱。有条件的应分类收集,引导游客垃圾归类处理。尽量设立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处理场,并且要选择远离水源的地方。旅游旺季时,要保证垃圾每日清运。

(2)旅游垃圾的处理

旅游垃圾的处理可以根据农村的特点,将垃圾处理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可以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垃圾集中在一起,形成可循环使用的生态使用机制。同时,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可腐和无污染性的垃圾可就地填埋处理。

2.4土壤保护

对于乡村旅游区的土壤污染,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首先要从控制污染源着手,同时提升土壤自然净化能力。在游客中普及土壤保护知识,使游客认识到践踏行为对土壤和植被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农用水源和污水灌溉的管理,避免带有不宜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

3关注乡村旅游的环境保护,推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维护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开发要走生态效益型的道路,要充分考虑到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地开发利用。开发之前做好环境影响评价,避免破坏性开发。认真核定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确定适当的游客容量,通过游客容量的控制,避免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减少有害物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尽量避免使用不可回收的一次性用品和塑料制品。鼓励旅游者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3.2保护特色的乡村文化环境

篇10

中图分类号:F03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区域中心城镇发展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6月7日

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大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和巩固,但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现有的小城镇零星散落在幅员辽阔的平原上,难以接受大中城市“极化”作用的辐射。因此,应当通过城市化,建立自己的经济增长极,从而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此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发展自己的区域中心城镇尤为必要。

区域中心城镇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相对于小城镇,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备、文化凝聚力较强、产业结构合理、有一定特色产业,对周边农业区有较大“极化”作用的中心城镇。它是在小城镇建设起步后,发展举步维艰的困境下,实现农村城市化,带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区域中心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1、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地方人口密度小,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差,不具备发展城镇的条件,而欠发达地区现有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都处于自然条件、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本身具有发展优势。应当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优先在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发展区域中心城镇。

2、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使更大范围的财力得以集中起来,增强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中外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较少,小城镇过于分散的特点,使得小城镇难以接受大城市的辐射。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现存的分散的小城镇经济实力一般较差,不易解决自身的财政问题,难以发展。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使更大范围的财力得以集中起来,增强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

3、区域中心城镇比分散的小城镇经济效益更高,更易谋生,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有更好的科学教育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在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流动过程中,比小城镇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人口容纳能力。

4、积极发展区域中心城镇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区域中心城镇能呈现给城乡居民真正的城市形象,通过产业聚集、商机凝聚、科技发展、功能完善,成为区域内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势必对城乡居民在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创业产生巨大吸引力,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5、发展区域中心城镇,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突出产业特色,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县域内区域中心城镇便于区域中心城镇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突出产业特色,凝聚商机人气,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规划建设,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人才、资金、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同县城相当的城市规模和水平,从当前小城镇所欠缺的居民稳定性、文化品位、人才聚集、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和管理等各方面,实现真正的城市化,使区域中心城镇同县城一起成为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促进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区域中心城镇可行性分析

1、传统地缘关系和频繁的民间交往,构成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镇发展的可靠基础。地缘临近不但促进了频繁的民间交往,而且深化了感情,增强了相互包容性,同时使经济交往更加密切和富有成效。如武城县的老城镇、杨庄乡和甲马营乡,都地处本县的西南一隅。老城镇是传统老镇,自古以来就凝聚了大量的人气和商机,再加上这几个乡镇都以棉产品加工和棉纺织业为主要支柱产业,老城镇成为了这几个乡镇重要的人才和商品物流中心。同时,民间自发的农户间土地承包和民间借贷等经济活动,早已打破了乡镇界限的束缚,在大范围内频繁进行,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发展区域中心城镇已具备了很成熟的潜在群众基础。

2、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为区域中心城镇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平原农业区虽然没有取得沿海发达地区那样辉煌的经济发展成就,但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大幅度改观,特别是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一些地区村村通目标的实现,以及信息网络的逐步普及,再加上随着收入增加,交通工具的改善,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原有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已大大缩短,为发展区域中心城镇,扩大其辐射和带动范围,提供了前提条件。

3、经济发展正在促成相邻乡镇事实上的地域和市场连接。如武城县的滕庄镇和鲁权屯镇,两镇临近只有4公里,传统上以集市贸易为基础的经济来往本来就很多,再加上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玻璃钢这一颇具生机的产业同时兴起于两镇,共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不但客观上促进了两镇的经济联系与交流,也产生了积聚产业、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如今坐落在两镇之间的玻璃钢工业园已初具规模,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一个以玻璃钢工业园为中心,以两个镇为两翼的区域中心城镇雏形已赫然在目。

4、区域中心城镇发展符合政府精简高效的意愿,势必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发展区域中心城镇,将一些产业趋同、联系密切、经济来往频繁、群众基础具备的乡镇合并,不但会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与繁荣,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而且能整合人力资源,优化政府部门人员结构,这非常符合政府精简高效的意愿,政府应大力支持和推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镇发展。

5、各地乡镇合并的实践证明,乡村城市化进程由小城镇为基础的遍地开花,向区域中心城镇发展为主的重点突破,对区域内产业布局、产业调整,对凝聚商机、凝聚人气,对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都有重大意义,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民意,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拥护。事实已经证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镇发展,是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实现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区域中心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条件

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地域宽广辽阔,现代交通通讯便利,文化背景相同,经济往来频繁,是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显著的地域特色,这些特色决定了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某一产业的发展,往往不是一乡一镇所独有,而是呈现出区域内共同发展的特点,这就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条件。以山东省武城县为例,该县现有九个乡镇,,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但由于具备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条件,发展县域内区域中心城镇成为该县城市化走出困境的重要选择。

1、老城中心镇。以棉花交易、棉花加工、棉纺织、地毯编织、手工艺品制作为产业依托,包括现在的老城镇、甲马营乡、李家户乡、杨庄乡。这几个乡镇位于武城县西南部,是著名的棉产区,地域相连,产业趋同,互相渗透,已形成了实际上的一体化产业区。

2、鲁权屯中心镇。以玻璃钢产业和旅游业为依托,包括现在的甲马营镇和鲁权屯镇。两镇位于武城县西北部,是该县产业特色最明显,经济实力最强的镇,两镇临近只有4公里,共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不但客观上促进了两镇的经济联系与交流,也产生了集聚产业、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3、城关中心镇。以建材、酒类、食品、粮食加工、小商品流通为产业依托,包括城关镇和原来的大屯乡、马庄乡。这几个乡镇位于武城县中北部,临近县城,耕地面积大,粮食产量高,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各项产业,服务县城的商品流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为发展区域中心城镇提供了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产业基础。

4、四女寺中心镇。包括郝王庄镇、四女寺镇和原来的董王庄乡、蔡村乡。这几个乡镇位于武城县东部,由于土地贫瘠,粮食及各类经济作物产量低,群众有经商的传统,所以利用种植效益很低的土地,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生产服务产业和养殖业,已经成为发展共识。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区域化的产业得到了更快发展,特色更加明显。郝王庄镇以造纸、印刷、室内装修、木器加工、动物养殖为主要产业依托;四女寺镇距德州市区10公里,有大运河、孝女祠等著名景区,与其他镇形成商务旅游一体的中心镇,前景广阔。

四、政策建议

1、做好区域中心城镇发展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区域中心城市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要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使发展规划既科学又超前。

2、适当合并乡镇,增强城市对资源的集聚能力。乡镇的合并要尽可能按照经济区域来进行,不能平均化。合并时就要尽可能把处于同一经济区域的乡镇归到同一行政区域,而不要人为割裂,否则,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结构优化。要通过乡镇合并使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而不是简单地把几个乡镇合并在一起。

3、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强化主导产业地位。发展区域中心城镇应以主导产业为经济依托。主导产业是在一定经济区域内形成的,它的确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以资源条件为基础,要打破原有的区域界限,加强原有主导产业之间相互配合与渗透融合,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

4、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原来分散的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对于新建企业,一方面从严审批在村里企业的用地,或者新建企业原则上不予审批,迫使其在工业园区内落户;另一方面对于在工业园区内落户的企业要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使在工业园区内集中的企业既能够享受到集中服务的好处,又有成本优势,并且不影响原来的产权关系。对于老企业,应该本着自愿集中的原则,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一定的利益来调动入区的积极性。

5、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区域中心城镇集中,强化区域中心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区域中心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从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区域中心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其发展,突破传统的小城镇单一低功能模式的束缚和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旅游景点公益性定价策略探析

一、公益性定价法的含义

公益性定价是指产品的定价应该考虑到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以一种较为合理的价格销售产品的定价方法。公益性定价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以社会效益为重的一种定价方法。旅游景点的公益性定价的重要依据是旅游资源的公益性特点,公正合理的价格更容易发挥旅游景点的公益性,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还景与民、让利于民。

二、公益性定价的可行性分析

1.旅游景点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旅游景点类的旅游资源的门票定价最终将会采用公益性定价方法

从根本上说,旅游景点属于公共资源,所有权本属于国家,使用权属于全民共有,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有权利欣赏自己土地上的美景。我们允许景点收门票,但收费只是为了维持景区的正常运转,景点的真正价值是成为大众化的休闲场所,而不是成为部分人牟利的工具。旅游景点是一种公益性的旅游资源,正是这种属性决定公益性定价方法是这类产品的科学的定价方法。

2.公益性定价有利于旅游企业及所在地的宣传和促销

从营销学的角度分析,低价策略可以实现薄利多销,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消费,并且可以带动其它商品的销售。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景点的门票收入只是旅游收入的极小的一部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不在于门票经济,而在于它的联动效应和拉动作用,它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形式的共同发展。

门票如门槛,过高的票价成为景区及其所在地与外界沟通的障碍或阻力。高票价在短时间内也许会给景区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但在长时间内会制约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会降低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会对所在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公益性定价也许会牺牲景区的暂时利益,但对所在地经济的综合平衡、长期发展会产生积极作用。

某些专家认为,景点的效用应定位于“招牌”、“广告”,扮演“梧桐树”的角色,其作用在于吸引。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旅游六要素中,“游”应该成为其它五要素的“促销员”,即通过满足游客“游”的需求,带动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购”、“娱”方面的消费。

众所周知,西湖也经历了从收门票到免门票的发展过程,但是西湖的免票并没有拉杭州旅游收入的“后腿”,反而吸引来广大游客,给餐饮、住宿、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和杭州市旅委联合统计,实施免费的头一年,即2004年,杭州市的旅游总收入比去年增加了120亿元!而且,2004年杭州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国内旅游者人数以及日本游客人数,均超过了历史上的年度最高水平。免费西湖策略使游客量及消费水平都大大增长。

一位研究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专家也表示赞同:“景点是旅游产业的吸引点,‘吃住行游购娱’是综合收入的扩大面。门票价格持续攀高,想做大旅游市场的难度会更大。”

事实证明,旅游经济不是门票经济,实行免费或低票价未必就赔钱。

3.公益性定价是顺应民生的需要

公益性定价可以实现还景于民,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公园、花园、世界遗产等类景点具有公共属性,属于全民所有,这类景区的经营应该以公益性经营为主,应该以社会效益为主。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类的旅游景点,它是人类的稀缺的、具有垄断性的资源,而很多资源包括山、水、文化遗产等都是属于全体国人,并不隶属于某企业或个人。其次,由于景区开发中有很多启动资金、宣传资金来自当地政府财政,而财政的钱是纳税人的钱,可以说,景区具有公益化的色彩,这也决定了景区门票不可能是纯市场行为。旅游景区具有教育的功能,对这类景点实行公益性定价有利于发挥景点的教育功能。

4.可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利于缓解旅游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众所周知,旅游的季节性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也是许多旅游企业收入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景点的公益性定价可以大大缓解这个问题,可以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持续稳定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旅游专家刘锋认为,在景区景点确保游客承载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或取消门票优惠价格是启动旅游人气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企业恢复市场不可避免的措施。也是应付一些如“非典”类的突发性事件对旅游业的创伤的一种有效手段。

5.可以促进旅游企业的合作,利于旅游市场管理

旅游景点的门票太高,一方面会阻碍旅游者的步伐(国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旅游景点与其它相关旅游企业的合作难度。就旅行社企业而言,景点门票太高,对游客报价就会高,会受到旅游者的抵制,不利于旅行社产品的销售和客源的组织。如果价格不断提高,旅游收费标准却不能水涨船高。考虑到市场的接受程度,不少旅行社只能展开低价竞争,抢夺客源,结果导致旅行社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服务质量下降,生存更加困难。旅行社行业的“零团费”、“负团费”现象就是一种反应。这种现象的结果将会激起旅行社对旅游景点的不满甚至抛弃。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行业,行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彼此依赖性较强,门票价格太高不利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而公益性定价,可以降低门槛,实现旅游业各个要素部门的和谐共荣。

6.公益性定价是旅游景点定价的发展趋势

据统计,景区门票在旅游者的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大,门票收入在旅游经济收入(六要素)中的比重并不高。实际上,国内外很多景点都有成功的例子。在国外,很多景区景点都实行低价策略。意大利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到意大利人均月收入的1%;世界著名的法国卢浮宫,门票价格只有8.5欧元;美国则规定所有国家公园门票价格不得超过20美元。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埃及和印度,他们的景点门票价格也定得很低。可以说,低价或者免票是一个国际性的大趋势。通过下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的旅游景点正处在高门票阶段,门票经济在中国的旅游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门票会逐渐下降,日趋合理,渐渐达到了广大公众都能接受的程度。旅游景点也逐渐变为公益性的场所。

各国景区门票在该国居民人均月收入中的比重

三、旅游景区公益性定价的具体实施方法

1.政府财政的支持

对于那些公益性较强的旅游景区单位可以采用多种渠道吸纳社会资金的方法来弥补因低价或免费带来的经济损失,一方面争取国家财政拨款,另一方面景区经营管理者必须广开源路、多方融资,如积极寻求企业的赞助和社会捐赠,同时,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捐赠的企业和个人以一定形式的优惠。建立完善资源保护基金会制度,充分利用公共资金和个人资金,发挥基金运作的优势,等等。旅游景区的正常运转所需的费用(收入可以保证管理人员的工资、景点的维护和发展)有了保障后,景区就可以采用公益性定价的方法、采用薄利的方法对游人开放。

2.按旅游景点的类别分别进行

公益性定价法可以因景点性质而宜,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公园、花园类景点、世界文化遗产类景点、古代遗址、名人故居、古建筑、乡村公园、森林和红色旅游景点,可以实行免费;对于那些已经收回成本的旅游景点可以采用低票价或象征性收费方式;发挥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和增加闲暇时的去处,发挥其社会功能,促进旅游业发展;对于那些多种所有制的旅游景点则可以采用灵活的季节性折扣价等。

3.结合旅游企业的发展阶段分步进行

在旅游景区建成运营后,成本回收之前,在遵循质价相符和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以盈利为主;在投资成本回收后,就可以采用公益性定价方法,转变成为微利单位,以社会效益为重。

篇12

1.生态农业的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阶段后,出现了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退化、生态失衡等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诸多新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开始熟悉到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发现这些新问题的产生大都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手段和模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于是,他们提出了各种农业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第一个提出了“生态农业”一词,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新顿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摘要:“生态上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国外提出的这种生态农业和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有些相似,即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合成产品,施用有机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利用轮作或间作方式种植。我国的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有别和西方国家倡导的强调低投入或绝对排斥使用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农业”,而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农业。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进行生产经营,可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体系。”

2.生态旅游的内涵

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Hetzer)倡导生态的旅游(EcologicalTourism),呼吁人们对文化、教育和旅游界应该重新思索,提供一种旅游目的地文化和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和旅游者满足度最高的旅游行为。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非凡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Ceballos-Lascurain)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其初衷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做出贡献。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02年被联合国定为“生态旅游年”,此后,生态旅游得以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并被广泛的探究和实践。

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非凡旅游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心理基础,以欣赏、探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向,生态农业是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将农业推向了更高的发展空间,而旅游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资源开发者在开发生态农业时,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农业旅游,以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和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和旅游者的广泛参和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内涵,而且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双向利用。这种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模式,实际上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二者的优化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结合模式探索

1.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观赏+学习+参和型)

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摘要:具有生产某种特色生态农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

例如,我们把以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把果品作为核心,关联带动果园的观光休闲、科技园区果苗培育种植的科技学习、农家的果品品尝节、工厂的加工包装参观等果旅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打通果品销售的呆滞环节,也盘活了所有资源和资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业的快速发展。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就可以借用其“罗汉果之乡”的美名,打造一条“三高”生态农业和旅游相联动的模式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就开始起步了,这20多年来,通过抓沼气建设来解决农村能源新问题,通过科学探索找到了沼气和养殖、种植的内在联系,最终建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展以“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为重点和核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新问题,符合党中心、国务院有关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对广大农村非凡是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2000年5月,联合国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桂林召开,37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专家到恭城参观,称赞恭城县生态农业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近几年,恭城县把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又被有关部门连续列为“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等。当地从生活到生产,从种植到养殖,从农业到副业都达到了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标准,应该充分挖掘生态农业的观赏性、学习性、参和性,让现有生态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这类农业资源占优势的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更完善的生态农业,在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的同时一定不能脱离了农业这一根基;并且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未来的生态农业,使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游览区内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科学普及示范园,应该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和经营模式,让游客了解足够系统的农业生产进步的知识,使游客和当地农业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

2.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

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假如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漂亮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气中享受回归自然的。

桂林阳朔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征。依托阳朔及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组织游客和农民一同采摘品尝,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家访问,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

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应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参和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

3.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

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例如桂北地区,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民族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布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

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和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非凡是和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和布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熟悉农具实际上就是熟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假如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四、结语

目前,中国农业大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而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结合使得在传统的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和环保等要素,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新农业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放异彩,是因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找到了结合点。生态农业旅游使得旅游资源日益拓宽,囊括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在内的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历史文化的或社会活动的资源。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更是拓宽农业的食物营养、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必将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摘要:

[1李蕾丁汉风摘要:德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农业,2002.6(总278)摘要:35~42

[2刘彦随吴传钧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进展及其理论[J.经济地理,2000,20(1)摘要:63~68

[3高中琪摘要:《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CeballosLascurain.Thefutureofecotourism[J.MexicoJournal,1987,1摘要:13~14

篇13

对于中国来说,精品酒店是一个舶来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是市场需要变化催生出的酒店业态多元化的产物。1981年,演员、国际知名设计师Anouska Hempel小姐在伦敦南肯辛顿创办了极具个性的Blakes酒店。为了彰显特定人群的品位,创造出一种更加私密的酒店空间,她将酒店规模控制在5l间客房内,也首次引入了精品酒店的(Boutique Hotel)概念。

精品酒店的发展相较于其他类型酒店来说起步较晚,而且在全球的分布状况也极不平衡。目前,绝大多数精品酒店都集中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像伦敦的大都市酒店、纽约的时代酒店,而在其他地区的分布则明显低于欧美,加拿大、墨西哥和澳洲等国家是精品酒店发展的第二军团;在亚洲的数量极少,我国的精品酒店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但是中国许多城市的高星级酒店已经趋于饱和,市场进一步细分,迫切需要一些规模小服务细致卖价更高的酒店,因此,精品酒店的市场机会将比传统酒店更大。1998年以来,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出现了几家精品酒店,但是山东作为旅游大省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品酒店就更加值得我们思考。

一、山东发展精品酒店的可行性分析

1.山东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多样化的贸易投资方式为精品酒店的发展提供客源

精品酒店的资源特点决定了其目标客户群必然是具有殷实经济基础的高端消费群体。2003年,美国精品酒店的客房数量占整个行业的1%,总收入却占整个行业的3%。入住率、平均房价及Revpar(单房产值)也都高于全服务酒店。2007年5月,法国雅高酒店集团管理的上海璞邸精品酒店开业,最便宜的房价为人民币4680元/夜,被称为当时上海房价最贵的酒店。随着山东的经济发展,此人群正在形成当中。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380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9%,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26.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035.0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543.7亿元,增长10.7%。投资和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投资增势比较强劲,结构不断优化。完成规模以上投资19031亿元,增长23.3%,比计划目标高3.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高新技术投资分别增长29.1%和34.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363亿元,增长19.1% ,增幅比计划目标高4.1个百分点。几项主要数据增幅均超出国内平均水平。而《2009 胡润财富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山东共有2.79万名千万富豪,在千万富豪人数全国十强中排名第七, 其中青岛的数量占据1/3以上。而山东亿万富豪人数为1540 名,同样位居亿万富豪人数全国十强榜第七位。据统计,每1万山东人中就有3人是千万富豪;每10万人中,有2人是亿万富豪。就山东方面来看,富裕人士大多集中在房产、酒类、工程、餐饮服务等行业,且以实体经济为主。在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攀升带领下,山东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后山东富豪上榜人数仍有望上升。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本地富豪的增长,都在不断吸引山东省外乃至境外的高消费群体的涌入,这给发展“Boutique Hotel”带来大量的客源。因此,山东的高端消费群体逐年扩大、入境旅游市场的不断开发、还有许多涉外商务活动这一切都为山东精品酒店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源条件。

2.山东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精品酒店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精品酒店的文化和主题是区别于传统星级商务酒店等的重要特征。山东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这些为山东发展精品酒店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山东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大省,又是旅游资源大省,资源种类、规模、品味和布局均属全国上乘。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泰山从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由这里入海,奥运从这里,足球在这里起源。景区(点)遍布全省各地,文化、生态、乡村、民俗等资源多姿多彩。“山水圣人”、“黄金海岸”两大旅游带优势突出。截止2007年年底A级旅游区221处,5A级旅游景区3处,4A级旅游景区38处,3A级旅游景区95处,2A级旅游景区80处,1A级旅游景区5处。其中世界级遗产2处,分别是泰山风景名胜区和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旅游区。全省共有6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齐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人间仙境”蓬莱,“道教圣地”崂山为建设地域型精品酒店提供了地域优势,灿烂夺目的齐国故都临淄及集聚水浒英雄而著名的史称“八百里水泊”的梁山泊为主题型精品酒店提供了丰富主题。“世界风筝都”潍坊、国际葡萄酒城烟台、荣成“天尽头”等作为中国农家乐、渔家乐旅游的地区, 成为发展家庭旅馆式精品酒店的雄厚基础。

3.山东酒店业的良好发展为发展精品酒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山东旅游业的不断深化,山东酒店业发展形势良好、发展速度迅猛。截至2009年底。全省星级饭店总数已达912家,增长3 倍有余,其中五星级饭店22家,四星级饭店133家,三星级饭店454家,总量跻身国内“第一军团”,构建起了档次配套、布局合理的旅游住宿服务体系。另据统计,全省目前在建、待建的高档饭店还有60多家,其中五星级标准不低于30家,仅青岛就有近20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山东的酒店业不断走向成熟,国际的先进理念、先进方法在山东得到较好的运用和发展。山东酒店业正不断从传统餐饮业中剥离,继承了传统严谨的操作方式又增加了人性化管理使得山东酒店业在发展精品酒店的技术上和经验上的支持和借鉴。而“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使得山东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升,无论观光客还是商务客都增长迅速,酒店业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二、山东发展精品酒店的对策

精品酒店毕竟还是一种新的酒店经营形式,山东发展精品酒店,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色的一条路。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前途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发展精品酒店是我们必须讨论的问题。

1.合理选择酒店区位,以发展的眼光融入周围环境

美国酒店大师斯塔特勒认为,酒店经营成功的关键三要素是:区位、区位还是区位。好区位有利于酒店非主营业务社会化配套,同时让顾客可以更深入的感受精品酒店所拥有的文化内涵,为顾客打造一个体验精品酒店的更好平台。1999 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使体验经济成为一种时尚名词。他们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作为体验经济的代表,精品酒店的区位选择至关重要。山东历史悠久、古迹众多, 泉城济南、运河之都济宁、“世界文化遗产”曲阜“三孔”、 江北水城聊城、国际啤酒城青岛、国际葡萄酒城烟台,从这么多优秀的地区选择建立精品酒店,让顾客体会文化要义;同时又能满足精品酒店融入环境,发展环境的要求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总的来说精品酒店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全国著名旅游景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流聚集的大中城市的商业区。让酒店独特的环境资源和其他标准化酒店无法模仿复制的区位特质充分发挥,开发有山东区位感的地域型精品酒店,满足顾客的区域体验需求。

2.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精品酒店类型的不断细分

文化是精品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一个酒店代表一个灵魂”,无论是主题型精品酒店、时尚型精品酒店、地域型精品酒店还是家庭旅馆式精品酒店都离不开文化内涵作为支撑。开发精品酒店中,要深刻领会地方、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内涵,把最能代表山东文化特色的东西表达出来,但是不能为了迎合去媚俗或伪造文化。以文化内涵的不同分类促生精品酒店分类不断细化,不能沉溺于单纯的某个层次,民族的、国际的、复古的、前卫的都是文化让美丽的山东地方文化在精品酒店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长城脚下的公社酒店由11座错落在山谷里的单体建筑构成 ,分别由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的12位亚洲最好的建筑师自由创作设计,11座建筑反映了12位不同背景的建筑师对居住理想和建筑创作的不同理解和追求,这里是建筑师的乌托邦,而居者可以体味充满当代精神的居所与古老长城和连绵山脉的广袤壮美景色融为一体的意境。长城脚下的公社被美国GAYOT酒店指南列为世界上10个最好的精品酒店之一。

云南丽江的悦榕庄花园别墅酒店融入云南纳西族的传统和风俗,选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充分挖掘纳西的传统文化,形成丽江乃至全国可圈可点的酒店经典,其高昂的房价也一跃成为目前中国房价最高的酒店之一。在表现民族文化内涵方面看成是中国精品酒店的代表,值得山东发展精品酒店拿来作为借鉴。

3.扩大融资渠道,增加对精品酒店的投资力度

精品酒店如果要在山东扎根立足解决,资金投入上的问题是迫在眉睫的,因此需要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对酒店的投资力度。全球经济危机下各个行业都面临着金融上的问题,精品酒店在开发的初期同样需要面对资金短缺、回收缓慢的问题。目前国内酒店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来实现,这在一般酒店开发商中很有“群众基础”,但是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各大商业银行对资金的控制愈加审慎,因此开发精品酒店对于融资就要多管齐下,“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山东精品酒店融资除了银行贷款外还可以采用民间资本。随着我国政府对民间投资的鼓励与引导,以及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民间资本正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民间资本的投资操作程序较为简单,融资速度快,门槛也较低,可以为精品酒店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精品酒店良好的市场表现、较高的经营利润和引领潮流的消费方式,将赢得众多国内外精品酒店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青睐。融资租赁对于精品酒店开发也是不错的选择。表面上看是借物,而实质上是借资,以租金的方式分期偿还。融资租赁只需要租金后即可使用设备,而不必在购买设备上大量投资。

三、结语

精品酒店,作为一种反标准化的产品, 它代表的是一种与主流酒店的标准化和雷同化相对应的个性化产品,象征着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向往,也是人们对文化认知在体验方面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精品酒店的发展为新的生活提供了新的多元化的选择。精品酒店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在山东的发展必将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除了要保持山东在发展精品酒店方面的优势同时还要加大对精品酒店理论研究的深化,以及对精品酒店在山东发展加以鼓励和支持。相信精品酒店在山东也会逐渐流行开来。

参考文献:

[1]王燕,唐飞.我国精品酒店发展条件之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4):4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