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

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4 15:5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

篇1

1 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

1.1 主题教学活动。在主题教学活动中,精心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内容,制定贴近幼儿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根据小班幼儿的教育目标,收集、改编适合语言教育内容,包括:儿歌、故事、早期阅读、谈话活动。

1.2 培养幼儿清楚、正确的发音能力,学说普通话,加强语音训练。在语言交流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发音,别人就很难听懂,因此,教会幼儿清楚、正确地发音具的重要的意义。

1.3 通过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获得语言的经验,提高幼儿口语的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

1.4 通过提问、交流、评价,让幼儿学习说完整话。完整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完整语言具有社会实用价值。

2 发展幼儿语言的方法

2.1 在观察中发展幼儿语言,掌握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规律,3岁左右的幼儿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平衡,他们容易激动,抑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只能观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表面或明显的特征,其观察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笼统的,不能区分事物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对事物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而5~7岁的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有所增强,他们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比较准确地认识周围的事物。他们不仅能注意事物的表面特征,而且能比较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分辨事物的细微差别。

2.2 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一是要引导幼儿观察。二是要鼓励和启发幼儿提问。三是利用时令特征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四是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幼儿饲养小动物和种植植物,并让幼儿参观图片、实物展览,使幼儿在种养、参观过程中培养观察兴趣。

2.3 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其次,要引导幼儿按顺序进行观察。再次,要引导幼儿有比较地进行观察。

2.4 组织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组织幼儿到社会中去观察。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组织幼儿在游戏中观察。

2.5 创造鼓励幼儿观察的良好氛围,创造鼓励幼儿观察的良好氛围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重要保障。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行为,应多加鼓励,必要时开展观察竞赛,创造竞争的气氛,切忌一味压制和批评,以免压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信心。

3 让幼儿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大胆表述

由于环境的改变和周围人群的生疏,大部分小班孩子不善言语,容易出现“沉默是金”现象,也有个别孩子用“哭”来宣言,这些情况都无益于孩子语言的发展,因此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之大胆表述就显得很重要了。

3.1 利用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可以让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玩具,让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并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玩具,引导幼儿说出为什么喜欢它们。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说出自己喜欢玩具的原因,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充分思考,发挥想象。

3.2 发挥教师良好语言的榜样示范作用。小班的幼儿正处在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此外,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模仿成人的说话,幼儿入园以后,教师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教师的语言经常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有的幼儿平时学习的方面可能接受得不是很快,但学起他们老师的话来,是一学就会的,老师无意的一句话他们很快就已经学会了,我们就要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以身作则与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让孩子乐意讲普通话。平时和孩子谈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乐于说,乐于讲,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得到好的教育。

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熏陶环境,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修养,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自己的讲话技巧,让幼儿爱听、喜欢听、听得懂我们的话,也让幼儿受到良好的熏陶,给幼儿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

幼儿语言的培养不是单一的,它必须和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为幼儿提供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成长,良好的语言能力是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不断语言训练形成的,同时孩子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悉心体察,精心施教。教师要给予孩子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的幼儿很想成为表演者,就大胆邀请他们参与表演,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锻炼他言语的组织能力。

篇2

产品设计,最初是指工业设计,自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学科类别进行了重新划分,本专业名称正式确立,并属于艺术学学科,设计学专业门类。它是由“艺术设计”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合并而来。产品设计含有艺术、技术和文化等诸多学科因素构成。在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中约70%的理工类,约30%为艺术类,随着发展需要这一比例在逐年缩小。为了不断优化、相互弥补专业间彼此的不足,很多院校选择同一批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均按照一定的比例招生。

就笔者在独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多年从教过程的切身感受。从学生、老师、学院发展几个角度,分别提出各自的不足并反馈一些可行或应对的方法策略。

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该如何应对

1.独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

(1)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部分学生缺乏配合练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老师要善于教授学生得当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练习,能举一反三,善于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的处理问题。

(2)学生均为90后,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

老师尽可能和学生多沟通,正确妥当的加以引导。在教学中过程中明确老师是客户角色,作业任务既是项目,让学生认真严谨对待,保质保量完成。

(3)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总体较弱,缺乏沟通。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设计方案的思路表达出来,老师和其他学生,就其方案提出问题和观点。学生间多增加相互讨论环节。

(4)学生设计表达能力参差不齐,长远意识淡薄。

独立学院的艺术类学生在入学前绝大多数专业和文化水平偏低。加之,学生对未来专业的从业意识淡薄,易忽略基础阶段的教学训练。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手绘技能,软件技能和模型制作等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刻不容缓。

(5)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大部分学生较难深入理解和挖掘设计内在的文化底蕴。

独立学院适当的就本专业开展国学和民族文化类的辅修性课程。在开设英语课程方面,开设与产品设计专业对口的英语课程,取代现行通识的大学英语,提高专业的针对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多数独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方向不明确,学生难以尽早定位。

就此,专业老师尽可能多与学生沟通、多增进了解。老师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尽早的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突破点。

(7)学生摄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学生很少在传统的图书馆阅读摄取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电子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难以体会到传统水墨书香的韵味。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随着体验减少灵感的来源一自然随之减少。

(8)很多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依赖性较强,自学意识淡薄。

学院上下应该共同协助,减少形式主义,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扭转学生过于依赖的心理。

2.独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

(1)学生大学入学之初,必须通过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白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学科间的连贯性。专业老师在上课期间一定要予以正确引导,切不可片面化。

(2)针对独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老师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方法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潜能。

笔者据自身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多种创新教学法

1.考勤制度与被动督促学习法

在每次新课程开课前,约法三章。一定程度上,约束独立学院学生自由散漫的心态。对于少数基础薄弱,经常学习被动的学生而言,或许会是一种有效的逆转。

2.周期考核与优胜劣汰教学法

根据每门课程的总体课时量,通常以一周课程为一个周期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率,课堂、课后课程任务表现,最终任务完成质量和效果,综合汇总进行分数量化。超过2/3综合表现不达标,则本门课程不合格。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尽早地懂得优胜劣汰的法则。

3.明确任务与自我计划教学法

每次课程开课前,明确任务和总体的时间计划框架。学生个人或者小组按照自身的设计方案,为自己量身定做计划执行表,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并达到培养方案的最终目标。

4.灵活命题与综合考核巩固法

课程每个阶段和课程的尾声,根据每个阶段学习重点,结合当下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命题性考核并量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也可以让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知识,一举两得。

5.专题实践与积极比赛提升法

在大二下学期阶段开始,利用一些专题性课程引导学生利用课程练习训练将相关比赛模式引入到课程中,让学生既认真对待和完成课程练习任务,又可通过参加比赛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6.个人表达与师生问答完善法

针对学生在课程中的方案,个人或小组课堂集中进行讲解,任课老师和其余学生针对方案提问或予以肯定,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方案完善和进一步的交流沟通。

7.团队合作与明确分工互助法

鼓励男女生、“优劣生”学生之间小组分工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思想局限性和力量薄弱性。小组合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发现不足及时的弥补、提高并改进,并不断相互学习。

8.营造氛围与上下联动交流法

让学生整个专业上下不同年级间更多的进行交流,比如成立社团协会等。这样可以营造学习氛围,相互分享经验,从而可以带动整个专业学习之风。最为重要的是,为今后有志从事产品设计行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奠定更为扎实的专业基础。

独立学院应更大程度地在管理模式上敢于不断创新

明确办学方向

(1)积极完善专业教学硬件设备投入,改善办学教学条件。

(2)积极完善学生选课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3)大力倡导走出去战略,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4)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优化教育制度管理,提高教育水平。

篇3

随着人们对现代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其教学的主要目的,体育自我锻炼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自主进行体能训练,对于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意志力都是一种提高。在高中的体育教学当中,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前提是通过学生的锻炼意识以及学生的锻炼方法来实现的。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当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自身的长久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本身就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原因之一,而体育这门课程相较于其他的课程来说,其n程量比较少,如果仅仅依靠体育课上的体能锻炼,对于学生的体能素质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所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体育课程的教学仅仅是对学生的锻炼方法与锻炼途径进行教学,体能素质的提要依靠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自主锻炼,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成为了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项目之一。另一方面体育锻炼除了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之外,其更重要的是在坚持体育锻炼过程中意志力的培养,短期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身体素质的加强,但是长期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意志力的磨练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高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升方法

(一)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在体育活动的教学上,要让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得到改善。很多学校对于体育课的认识还不太明确,认为是进行体能活动的课程,仅仅对学生进行体育器材锻炼方法的传授,然后让学生自行锻炼,另一方面就是对体育学科的学科目标进行完成。并没有真正的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中来。自主锻炼的意识要从自主锻炼的习惯开始培养,教师要对学生安排系统的锻炼流程,比如学生的晨跑、课间体操、晚跑等。首先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集体要求,教师在职合一过程当中起着监督的作用,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学生慢慢的就会习惯这种锻炼的方式,每天会自行进行锻炼。慢慢的就会培养出自我锻炼的意识。

(二)自我锻炼的方法培养

据了解,很多高中生起初还是比较热衷于体育锻炼的,但是在自行锻炼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使用的方法不恰当导致其锻炼效果不明显,比如锻炼的周期无法很好的掌握导致其效果不好,锻炼的力度没有把握导致身体出现肌肉酸痛等症状,而自己又缺乏很好的应对措施等,最后放弃了锻炼,所以要让学生进行自我锻炼,首先要对其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教学。比如在什么时间进行锻炼、每天的锻炼次数、每次的锻炼量以及在锻炼中受伤后的应急措施等,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锻炼方法的教学,比如俯卧撑的规律、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等,例如在进行俯卧撑运动时最好进行分组运动,每一次做五组,每一组做三十个,这样挤兑身体是一种锻炼也在一般身体的承受范围之内,并且在运动完之后要对肌肉进行放松,然后才能冲洗等。

(三)自我锻炼兴趣的培养

对于高中生而言,沉重的学习压力已经将他们压得透不过气,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来说,千万不能让学生们感觉到任务感,要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可以开展体育项目的比赛如:篮球赛、足球赛等比赛项目,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进行放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开展其他的锻炼项目也是事半功倍了。另外对于体育课的教学而言,也要对学生进行兴趣教学,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吧体育课中的体育锻炼项目改成体育游戏项目,并且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是对其体育课的教学思想潜移默化的灌输,让学生对于体育这门课程有充分的认识。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对学生终生锻炼的习惯养成打下基础。

三、结语

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其仍然会保留着中学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的教学依赖性极高,在高中阶段,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对于学生的这一习惯进行改变,为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达到自我锻炼和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试析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25):86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80-02

为了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研究能力,规范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管理类研究生开设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1]。笔者基于近年来在华北理工大学多年讲授《管理研究方法》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提高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一、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为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下:

1.管理类科学研究及论文质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通过调阅管理类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学位论文,现场评阅、研究生和导师座谈发现,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选题质量不高。一项好的管理类研究应该符合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合适性的标准,其中重要性和创新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大量的管理类学位论文存在重要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许多研究生未能区分研究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区别,提出的研究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写出的论文类似于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部分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理论深度不高,严重缺乏理论价值;也有的选题有一定理论价值,然而现实意义不足,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大部分学位论文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千文一面,研究问题的选择及研究方法或理论的应用缺乏新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较多。(2)研究方案不合理。调研发现,许多研究生不知道如何撰写立项依据和文献综述,不了解现实背景、文献回顾及述评、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方案难以体现出研究问题聚焦的过程。调研还发现,数据导向型的研究方案过多,假设导向型的研究严重缺乏。一般而言,研究假设是研究方案的核心,研究方案中应明确提出待验证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案主要围绕如何提出和验证研究假设来展开。未明确提出研究假设,导致研究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系统的分析框架。部分研究生未能深入了解调查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的适用条件、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骤,难以选择出最适合自身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导致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论述过于简单,甚至出现错误。(3)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不够严谨。部分研究仅应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未能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或未进行定量测量。某些研究选择或研制测量工具的过程和方法不够严谨,未对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科学验证。部分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抽样方法不合理,样本量不足,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不规范等问题。有些研究类似于文献综述,主要以综合和归纳别人的研究观点为主,缺乏基于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论文撰写不规范。调研发现,管理类学位论文结构不统一,章节内容的安排过于随意。许多论文在概念的应用上存在不规范现象,比如未清晰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概念前后应用不一致,偷换概念等。论文的语言文字表达不符合学术规范,不清楚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区别。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调研还发现,部分论文存在复制比过高的学术不端问题。

2.《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及论文的质量。(1)有利于管理类研究生规范地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通过《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设计、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研究假设的建立、理论建构、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法、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估等环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管理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2]。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管理类研究生可以学会规范开展管理类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科学评价管理类研究成果。(2)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其中管理创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和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从事管理类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学科背景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在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时,通常不分专业,甚至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一起授课。这三个学科有着显著差别,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学科背景不同,授课老师往往仅关注于自己所在从事的学科领域,对其他管理学科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

2.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基础较差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作为基础课程,《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往往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开设,而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统计学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的基础知识。然而,由于许多管理类研究生是跨专业考取的,在本科阶段没有系统学过统计学知识和软件,导致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部分内容较为吃力,比如针对不同测量层次的变量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3]。

3.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在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与研究生在实际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不够,未能形成师生良好互动的局面,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另外,课程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难以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价[4]。

三、《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应聘请管理类研究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注重通用的管理类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要考虑到各学科的差异,应安排一定学时请各学科中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所属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讲解。此做法既可以避免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性所带来的知识面狭隘问题,又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任课老师应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体会介绍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各类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认真分析往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总结学位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和问题,并将其融入到授课内容中,以避免研究生今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3.预先开设相关基础课程。为了提高《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授课效果,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应用统计学》、《统计软件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制定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应优化课程设置,注意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前开设统计学相关的课程,或引导学生自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础。

4.精选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一般按照管理研究的步骤和程序来组织,主要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测量、操作化与抽样,研究方式与资料收集方法,定性、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论文写作。在此基础上,应该增加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的授课内容,尤其是理论要素。此外,应将选题、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及项目计划书和论文的撰写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授。

5.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应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1)案例教学法。选择经典的管理研究论文,进行管理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讲解,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将一般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2)参与式学习法。可尝试在课程的早期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研究选题,并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主要包括文献回顾与综述,调查问卷或量表的设计与评价,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整个管理研究的各个环节及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3)文献评价法。指导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既往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提升文献综述和利用文献法选择研究问题的能力。

6.构建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训平台。为了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各类研究方法和技术,应构建完善的管理研究方法实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掌握调查研究法,可考虑建设由平板电脑与面访管理系统组成的实训平台,通过教室内实训、室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问卷设计、结构式访问和质量控制的知识与技能。配备8~10人圆桌、投影仪、白板、录音笔等设备,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和技术。购置Endnote软件,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文献研究法的应用。通过NVIVO软件、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各种定性和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

7.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比如要求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设计一份管理类研究项目的计划书,项目技术书的结构和内容参照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项目申请书,要求将项目计划书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进行现场汇报,由授课教师制定评判标准,然后由授课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评委进行对项目计划书进行打分。这样考核的好处是激励研究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研究问题的选择和项目计划书的撰写中,还能让其他研究生学会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类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进行阅读,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文本的权利。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性格的差异,对于阅读文本的选择都是有影响的,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要有益学生阅读水平提升的书籍,老师都可以鼓励学生去进行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初中生更喜欢一些轻松幽默、生动活泼的文学作品,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适时地给予引导。如《小小说》、《青年文摘》等书籍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时,老师和家长都不宜进行太多的干涉,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去做选择,快乐去进行阅读,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各种快乐。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初中生大部分阅读学习的时间都在课堂,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下结合教学,谈几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1.让学生学会复述文章内容。复述文章的内容是学生在对文章已经了解的情况下,按照文章内容,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文章的一种阅读训练模式。在进行这种训练的时候,学生或者是改变人称来进行故事的讲述,或者是改变文章的角度来进行讲述,或者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展和补充,这些形式都是多样的,而且非常灵活。初中语文老师可以长期地坚持复述的训练,这对于学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快速提升阅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展阅读比赛。实践证明,开展阅读比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做法。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比较优秀的文章来让几名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来阅读文章的某一段,然后老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进行点评和表扬,对于在朗读中所出现的不足之处,老师要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争取下次更好地进步。通过开展阅读比赛,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发现文章的优缺点以及作者深层次表达的风格和写作手法等等,这能够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注重开展阅读讨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讨论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所开展的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一些问题的探讨。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讨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有同桌讨论、分组讨论等等。讨论这种阅读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使得学生的讨论能够紧紧围绕谈论的主题,达到进行阅读讨论训练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堂的时间往往有限,而且很难发挥学生的个性,老师只能针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不能满足学生阅读中的个性需求。由于必要的课外阅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训练的时候,应当选择思想健康并且适合学生发展的读物。课外阅读读本的选择也应该遵循基本的认知规律,在开始的时候尽力选择一些和课本知识密切配合的书籍,难度不大但也有助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当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课外读本的选择,推荐一些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课外读本。当然,当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之后,老师就可以推荐一些对于学生的人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且有一定深度的名著给学生阅读。阅读读本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老师大量地阅读一些文学书籍,然后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只有这样,在给学生进行推荐的时候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阅读能力。

四、小结

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会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喜欢阅读的书籍不同,以及阅读的目的不同,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学生掌握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阅读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献.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J].吉林教育.2011(16).

篇6

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筛选典型案例,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所教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针对具体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相关分析与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一方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辨别能力,学以致用,提高其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已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将案例教学视为精品课程的要素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总结近几年在《税收筹划与》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认为要想通过案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的纯理论讲授为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收者;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讲授者变为课堂上的引导者、指导者、调动者、观察者。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只负责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针对具体的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学习,成为受教育的主体,真正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较强的独立辨别能力与分析能能力来指导与提高其实践能力。

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对于案例的筛选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体系,避免与授课内容脱节;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要适时恰当的进行身份的变换,分别以引导者、指导者、调动者、观察者的身份发挥指导、引导和控制的作用,以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处于主体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所学理论,针对具体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其间必然会出现相关知识点的偏差和讨论时间的浪费。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们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控制,尽量避免讨论偏离主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控制,这样才能成功的实施案例教学。

二、精心组织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些都以案例教学的精心组织和实施为前提。因此,案例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根据我个人在《税收筹划与》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教师精心选择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和难易适中的案例

案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的案例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在《税收筹划与》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所选的案例必须是个人或企业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案例的选择宜采用学生们熟悉的案例,和人们生活较为接近,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其进行积极的课堂讨论,进而对于最优解决方案的提出提供助益。但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是虚拟的,和学生了解的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就会认为缺乏现实意义,认为没有必要讨论,也就缺乏热情和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所选择的案例是否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税收筹划与》授课学时只有48学时,在有限的48学时里,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要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间上非常紧张。因此,教师在选择具体个人或企业税务筹划案例的时候,应根据对学生认知、接受能力的全面了解,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和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相适应,尽量选择难易适中、篇幅较短、包含的信息量不太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使学生理论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更重要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安排学生提前进行充分有效的准备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应该在案例讨论前几天把案例发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分析要求,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收集、整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充分有效的分析和讨论。可以事先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弄清楚案例中的个人或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尤其是企业的类型,以及所涉及的税种和税率,根据需要可以相应地进行计算、分析;二是结合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税收筹划的途径、方法和具体可行方案,各种方案之间进行比较,从而选择一种最优、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方案。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所学知识与具体案例的内容展开分析讨论,强调对于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此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三是对于讨论的观点及结果等需要学生进一步体现到书面材料的整理中,为参加相关案例讨论进行相应的准备与结题。

3.小组讨论和课堂集体讨论相结合

为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我在案例教学中采取的做法是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般5~8人一组,人数不宜过多,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整个小组讨论活动由小组长主持,并委派小组成员做好讨论的相关记录,要求小组中每位组员都要发言,不必强求意见一致,讨论时只要达到相互补充和相互扩展的目的即可。教师应巡回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只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各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参加课堂集体讨论,由各小组发言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和观点,依次对所讨论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的引导和启发,使讨论的主题不断深入,进而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4. 做好案例讨论的概括总结

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概括总结,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总结案例讨论中所包含的知识点,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们对所学知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念。总结可以采取当堂口头总结,即教师针对课堂上大家讨论的结果作口头总结。 还可以采取书面总结,即作为一次书面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再思考。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个人认为采取书面总结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

总之,要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精心组织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这样才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蓓蕾,钱黎春,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汤幼平,周曙光,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吴菁,徐振领,周慧艳,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合理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篇7

一、调整学生考前的训练策略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写作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形式,提高写作能力是语言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然而,在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写作一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在高考备考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大部分学生把英语学习时间多花在语法或阅读上,因为客观题只有唯一的答案,做对了学生很有成就感,做错了费时不多。写作耗时耗力,部分学生对于写作题持有草草了事的态度。但高考中写作的分值占到了25分,因此,考生在考前的复习阶段一定要调整学习策略,备战英语写作,使该题成为全卷分数的一个增值点。

二、分析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写作前的引导过程

高三学生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专项和综合训练,积累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带有畏难情绪,信心不足,常把它看成是死板的任务;不少学生在需要用语言表达时,感到力不从心,写出来的句子常常令人费解;作文中的语言错误、语法错误、词汇拼写及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比比皆是,这种语言表达手段的单一和错误,反映学生掌握的常用词汇量太少,灵活运用英语句式的能力还较弱。另外,他们思想不活跃,缺乏观察和思考,思路阻塞,又懒于思索,写作时所用的词语自然是最简单、最保险的词,因此所写内容单调、平淡,没有实际内容,苍白无力。有的同学动笔前不审题、不构思,想一句写一句,东拼西凑,语无伦次,根本没有使作文主题与段落、句子连贯为一体的整体概念。此外,修改环节常常被教师忽视,以致学生不懂得如何修改文章。

三、明确教学目标,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

在备考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考前冲刺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有话可说。2.让每个学生学会有条理地完成写作内容。3.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创造性地完成写作。4.让学生找到写作的自信。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词汇、语法、句型的教学及操练。要打好语言能力基础,词汇量是写作的基本建筑材料之一。得心应手地遣词造句,对于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具有重要作用。词汇量不足或掌握得不好,都会给写作带来困难。因而,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足词汇量,还要讲清楚每个词每个意义的使用条件、用法及搭配关系,进行典型同义词、近义词比较,点出构词法等。在通过例句说明的同时,让学生模仿造句,使学生真正掌握用法及语义特点。学生只有在较好地掌握了充足词汇量的基础上,写作时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地选择适合文章主体和风格的词、意义确切的词、表达清晰和生动的词、形象具体的词,以及符合英语惯用法的词,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另外,语法规则与句型是英语写作必备的另一种重要建筑材料。学生在初、高中已经学过基本语法知识与句型,但由于缺乏操练,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基础语法与句型的训练,同时注重汉译英与造句练习。句子是作文的基本单位,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成功的作文是由清晰的、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组成的。加强词汇教学,注重语法与句型操练,打好句子基础,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教学:

1.分层次训练写作能力

(1)句型训练。写作训练从词法、句法知识入手,结合课本里的重点单词、短语,进行五种基本句型的造句练习。

(2)看图说话。这样的叙述话语不要求太多,能够抓住重点、正确运用习惯表达即可。

2.第二层次的训练

(1)缩写课文。

(2)回答问题、话语成文。

(3)仿写与编写。

3.第三层次的写作训练

(1)机械写作。

(2)小组作文。

(3)独立写作。

四、强化背诵和听写范文,提高表达能力

背诵英语范文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是有益的。学习范文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中的用词造句、好词好句、亮点和得分点。背诵过后听写范文,帮助学生将已输入的东西进行输出,有机地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五、限时训练、面批点评鼓励

越临近高考,就越要注意训练,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进行限时训练的好处在于学生可在写作中体会词语搭配,句式结构、时态、语态,关系词、过渡语等的使用。学生写作完成后,教师要做到面批,给学生的建议要明确。例如,文章的时态对不对,哪一句好,哪一句缺什么,哪些句子可以用更好的表达方法,等等。另外,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由厌写变为愿写。

六、强调考试规范

1.书写干净整洁

尽管书写即卷面并不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关键,却是影响英语作文评价的重要因素。从认识的先入为主的角度讲,英语作文给评价者的第一印象当然是很重要的。很少有评价者会讨厌书写优美、整洁的英语作文。评价者喜欢的书写优美的作文,第一印象分值就相对高,对于被评价者来说当然不吃亏。因此,学生必须清楚,考试写英语作文时,要高度重视卷面整洁。为了达到理想状态,平时就要重视书写练习。

2.认真分析写要点

《新课标》提出的写作评价参考标准第一条就是“内容要点”,“按要求写出了内容要点”,如何才能做到呢?审题是首要的步骤。如今各类英语考试中的作文大都是给材料的,即材料给出了需表达的内容要点,不能节外生枝,写与考题无关的东西。通过审题、弄清文章的主题后,罗列出文章的内容要点,最好能用简短的英语一次性列出,然后开始组织语言材料。为了确保要点全面,最好能在试题到手后的第一时间将作文题目熟记于心,在回答其他题目的空闲时就可以构思作文,甚至在答其他题目的同时就能找到一些对写作有价值的材料。

3.尽可能不要犯错误

写作时,最好能正确应用一些高级词汇,但仍要记住宁选“低级”也不要写错的“高级”词汇。完成作文后,我们需要反复检查、查漏补缺。首先,查看单词拼写、字母大小写是否有错,以及标点符号,尤其是首尾段、首尾句。其次,看句子的时态、语态有无错误,名词的单复数、冠词、代词的格等使用是否正确;主谓是否一致,人称是否合题。另外,若是应用文,则要注意格式的要求等。

总之,英语作文时间短,要求高,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学习者平时用心多观察、多模仿、多练习。

综上所述,教师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指导,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写作的技巧,变失分为得分。

参考文献:

[1]李钰.高三英语写作教学反思与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1):22-24.

[2]魏静.高三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1.1:18-20.

篇8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新课标的教学精神中对于学生学习的观念较为看重,为了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同时伴随自我知识的增长。关于如何发展学生对英语的阅读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个点出发:

1.1、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阅读材料本身的难易指数存在差异,假设选取阅读材料中有很多疑难词汇,就不可避免的要查找资料,假设句子结构太过复杂,如此每阅读一句就要多次尝试,学生阅读的耐心就容易被消磨殆尽。所以在挑选阅读材料是要关注生词量以及句中语法结构的难易程度。学生阅读时应该学会预测生词的释义,这对提升英语阅读能力是极有效的。第二,关于阅读材料题材的选取。内容可以和当下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的契合,范围可以更宽泛,体现体裁的多样性。第三,选取材料的内容要富有趣味性,如此才能勾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入学生阅读的兴趣被唤醒,其阅读能力也会有显著提升。

1.2、营造气氛

英语课堂内不可缺少的氛围,即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激发,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在灵活自在的课内氛围中,学生学习时的心态是开心愉悦的,如此情况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学习的兴趣更浓郁。学生完成阅读练习之后,老师可以设计出一系列同步训练来巩固阅读中涉猎的知识。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学生的角色扮演、对话练习、改写和天空等等,教师也可以就学生的阅读情况得到一个系统反馈。也可以引出一些可讨论的话题,学生可以就此展开讨论、发表意见,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在发展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同时可以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

2、课内教材与课外读物双管齐下

2.1、以教材为依托

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般是通过课内教学来构建的。讲授阅读课的作用就是对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教材不失为一本好的阅读材料,它的题材涉及广泛,内容充实有趣。这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一节课能否取得不错的效果,首先要看备课的效果。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对教材内容的深究,明确内容的重点与疑难点,对教学过程的科学安排同时还要预想在实践教学中极有可能遇到的情况,并准备好解决方案。如此课内教学就可以轻松自如。另一面学生和老师要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预习与相关资料的查询。学生就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的掌握内容含义,开阔思维。这样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课内教学引出一个良好开端。耐心充足的老师就能认识到,教材中选取的内容都是经典,在配以好的教学方法,不论是阅读方面,还是口语和写作方面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2.2、拓展课外读物

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可能教学上,要想在学生阅读能力上获得更大成果,关键还是要有足够的课外知识。课外知识可以通过学生泛读来获得,即是全面的阅读各类文章。这绝对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不二方法。泛读无论是对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还是对视野的开阔都有帮助,让学生的自我素质得到巨大改变。例如:通过推荐多套符合学生水平又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资料。像;《海底二万里》,《汤姆索娅历险记》等名篇,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为实现学生泛读,教会查字典就是老师要做的第一步,还有其他方面的工具书,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资料,形成自我阅读的习惯,发展阅读能力。

3、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3.1、指导学生大量阅读

初中生的英语还不够扎实,想要获得好的阅读效果,就少不了英语老师在傍边的指导作用。第一,学生在阅读是要精度,不可囫囵吞枣,尽量做到全文熟练的朗读与重点内容的记忆,提升自己的预感,做到脱口而出。第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把重心放在语言技巧上面,这个可以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实现。

3.2、阅读中要确立目标

学生拿到阅读材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关注材料中下相关的人物(who)、时间(when)、地点(where)、事件(what)、数字(numbers)等,带着目的去阅读;第二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到默读,不发出任何声音,同时还可加快阅读的速度。阅读时学生难以控制的发出声音,做有声阅读,或者是不自觉的蠕动喉头,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干扰阅读效果和速度。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努力避免出现诸如此类的阅读问题,实现快速阅读;第三,学生阅读的单位应该控制为短语或者句子等等,可以见少对词不能迅速充分理解的情况发生。

篇9

一、英语报刊的优越性

1.时效性

英语报刊材料鲜活,时代感强,有助于学生关心时事,紧跟时代的步伐。阅读英文报刊,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天下大事,开阔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大量鲜活的词汇与语言。英语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语言,而报刊能够第一时间将这种变化呈现出来,是英语语言发展的先锋。报刊上的文章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词汇、语法、结构等及时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英语报刊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料,有利于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2.适用性

英语班刊一般分为几个模块,涉及听力、词汇、阅读、作文等训练学生英语技能的材料,难易适中,梯度不同。英语报刊广泛开拓题材范围,编排出适合各阶段学生阅读的新闻、热点话题、文化、历史、现代科技等材料。这些材料的特点之一是题材多样,话题鲜明,内容丰富,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特点之二是文字难度适中,篇幅长度灵活,适合作为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素材;特点之三是把握时代特色,紧跟时代步伐,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3.广泛性

英语报刊类型多样,内容全面而丰富。英语报刊涉及文化、体育、保健、娱乐、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环保、人文、社会、教育、心理、政治、经济、金融、法律及其他新领域、新学科的热点问题,在模块上包括新闻报道、报刊评论、学生习作、图片图表、分析推理等,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4.趣味性

英语报刊形式多样,有图片、动画、对话、故事、寓言、笑话等,图文并茂,情景再现,生动活泼,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英语报刊中能找到许多乐趣,能够引起共鸣。

二、英语报刊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或模拟出生活场景,学生参与课堂之中,根据模拟的场景进行情景再现。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功能与模仿能力,同时,将学生放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增强学习效率,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寓言故事这类文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这一场景。在课前,学生必须自主学习这篇寓言,弄清文章大概内容和主题。这样每个学生分角色表演,将枯燥的书本变成了熟悉的生活场景,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与可理解性。

2.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就是教师采取游戏形式来复习单词、句型、知识点,学生在游戏这种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英语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方法新颖,学生易于接受,参与性较高。根据学生的特点,游戏要求趣味性高,参与性较高,实践性要强,最重要的是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3.活动教学法

课堂、课外活动在报刊阅读课堂上十分重要,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听写能力以及口语能力往往会得到全面提升。活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活动设计,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思考。通过活动让学生模拟、思考,得出答案,发掘学生潜能。如朗读竞赛活动,英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口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情况及其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若干组,然后进行朗读比赛。这样学生必须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不断训练、背诵、练习等,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这一过程中,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英语报刊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应用策略

1.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高中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解某一模块内容,让学生自己体验当老师。这样每个学生在课下会广泛查询资料,做好充足准备,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报刊。

2.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教师应圈出报刊中的重要词汇,让学生课下记忆、掌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座位进行分组,每天由一位学生给其他学生报听写,并及时给予进行改错纠正并记录成绩,第二天由另一位学生负责听写,这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单词的深层次记忆。

3.自主预习

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进行小组自主预习,有些报刊文章由于学生对其内容较为生疏;或生词较多,而且较难发音;抑或需要小组成员进行对话预习,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绩以及男女比例适当搭配,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这样课前,成绩好、发音准确的学生能够帮助那些发音有问题的学生纠正他们的发音,为他们树立一个学习榜样,学生就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预习效果,为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报刊作文训练

英文报刊由几大模块组成,其中每一期英文报纸或刊物都有一些典型或者经典的文章引人深思,这时教师可以选取这类文章让学生进行改写、缩写、模仿造句,或者写英文读后感,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理解、创造能力。

5.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每一期的英语报刊教师可以选取某篇文章,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完成练习;然后尽量让学生自己讲述这篇文章的大意,同时选取另外一名学生讲解文章的课后习题;之后老师再对学生的讲解做适当的点评与补充,再让学生课后用英语总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下一节课的时候再请学生用英语复述出来,这样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分享、相互学习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鼓励学生做摘记,进行自主积累

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每天做英语摘记,碰到好的句子,学生要摘记下来,坚持经常朗诵记忆;同时教师可以对课堂上没讲的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进行归纳总结,张贴在教室“学习栏”中,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自行阅读,积累词汇。

总之,英语报刊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被各大学校广泛使用,一方面,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报刊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报刊特点,针对不同版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地融入课堂中去,做学习的主人,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庆艳.论英语报刊辅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李爱萍.利用英文报刊,辅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刘颖.谈英文报刊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2(05).

篇10

1.前言

由于地理学涉及的方面不仅追溯远古, 还展望未来,地理学是一门底蕴深厚又活力十足的学科, 具有很大的综合性。社会每一个方面都与地理环境相适应和共存,而在这个环境中,地理教育时不能一昧地讲解地理理论知识,而更多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世界的能力,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观察能力、主体学习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统称为对事物的研究能力。

2.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事物研究能力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育是高中文科必修的一个培养方面,它不仅在高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对学生对事物的观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受到极大地关注。而高中地理和其他纯文科领域不同,它不仅包含了和历史、政治所相似的文科思维,也要有数学、物理的精密计算。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就更强调知识点之间的练习,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发散思维以及研究事物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攻克难关的方法不仅仅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导的有效性,更多的是培养学习地理的学生的良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手段,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程时间的有限性,学生一旦拥有自主的研究能力,对日常生活的疑问或尚未学习的地理知识,都可以举一反三,运用在地理教学中学到的知识。通过自主研究,不仅能解决个人对地理知识的疑问和困惑,还能树立起更坚定的信心,让他们更热爱探索有关地理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减轻教师的负担。

通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锻炼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由于研究一个事物需要全方位考虑,这时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做大量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调动知识和联系知识,方法论的选择都需要学生的灵活思维和学习方法带动,从而逐渐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一旦知识被系统化掌握,在以后的学习中自然就运用自己独到的方法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事物研究能力的提升方法

3.1实例与影像结合,激发研究兴趣

要提升W生对事物的研究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而地理知识丰富,涉及面又广,地理知识的实践性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处。相应的实例和影像放映的方式相结合,则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研究。如在讨论时区时,就可以提问:位于太平洋中部的斐济群岛上,有个小岛上有一块小石碑,石碑左边写着“今天”,右边写着“昨天”,石碑中间画着日界线通过该岛的位置。石碑说明:“这是新的一天开始的地方”。同时,展示出同一个时刻不同地点的风景照,增加时区的差别,利用多媒体或者展示模型时区之间的差别,这样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内容,就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向往,积极主动地研究。

3.2观察能力的提高

要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则要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里找到各种不一样的可研究对象,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渗透,学生就不会发现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结束之后,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对生活中、课外读物中探讨问题。如雾霾天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而在过后几年中雾霾天只增不减。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空气质量状况,调查雾霾的成因以及大气流动的问题,探索解决雾霾的方法和途径。而各种有关公民生活的各种资源问题、环境保护等问题也和交通规划,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学生对当地环境的研究,用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反映在研究上,主动进行观察,这样才有助于各方面的提高。课堂内部,教师可以各方面运用材料,如地图、地球仪、图表展示等,让学生学会读全球通用的图表,了解图表的内涵,从观察开始调动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分析,局部到整体的提问,让接下来的研究有迹可循。如,在学习交通的规划时,通过提供中国交通运输网的图片,对比出铁路网经过的地形区、城市划分和自然产物的分布;比较铁路网的差异,如京广铁路和青藏铁路的功效,进而研究各地区的区别。

3.3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过程中,实践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研究的环节包括了选择研究方向、设计研究过程、实施研究过程、对结果的阐释和表述,在这些环节里,最优的方式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亲身参与,多次反复进行实验。而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真正地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和观察,将书本上的地理原理转化成实验的一部分,更好地理解知识,促进学习。比如,为了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教师可以在教室用小工具证明说明热的地方近地面产生低气压,气流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而高空气流则由热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这些都能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4.总结

总之,高中地理教育中,要提升学生对事物的研究能力,则要专注于平时日常教学中对研究兴趣的激发、对研究问题的挖掘和动手能力的增强。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对研究能力的探讨,也是地理教育的重点。但由于地理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研究还要继续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37-01

学而得法,事半功倍;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可见,在做任何事情时,人们只要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再困难的事情也能迎刃而解。教学也如此。教师教学得法,就会取得实效,学生学习得法,也会学有成效。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形成学生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要使活动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判断、合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究活动的态度,使学生明确自己应有的姿态和生活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教师也不能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敢于针对课文内容、课外读物、针对社会生活、针对教师和同学的不同观点等等提出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甚至否定权威。比如:

1.1可以在课堂上开设“时事评论课”, “畅所欲言”、“你争我辩”、“今日说法”、“焦点评述”等, 相关的时政新闻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准备,初次参加的同学因没有经验、不熟悉规则而不敢面对,即使老师极力发动亦难以奏效,而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现场,使同学们犹如身临其境,连续几次观摩,同学们便能基本掌握一些的技巧、规则,并拥有了充分的自信,这样就能从容上场,坦然面对,“万事开头难”也不再难了,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也一定要精心保护,给予鼓励。

1.2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利用网络建立网站、资源库,进行远程教育,使优质资源得到交流与共享等等。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创设,如在讲“市场的概念”的时候,让学生到网上“网易商城”等若干个市场上去感受一下,模拟购物,在不费过多口舌的情况下很容易地就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要领。

2.灵活运用多媒体,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对于学校面临教学人数相对减少、班级多、规模较大的情况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用来补充教师队伍和提高其能力的可行途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

2.1集成性。从学生获取信息来看:学习听觉得到11%;学习视觉得到83%;视听为主获94%。从记忆和感观来看:阅读10%;听20%;看30%;看加听为50%;交谈为70%。可见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视听并用的条件,有效提高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2.2交互性。课件的输入输出多样化,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或成为教学的主体,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能动性,进行启发式及互动性最有效途径,使重点内容突出、醒目。

2.3自适应性。根据不同条件(水平)而自行选择听课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3.应用讨论法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创新教学方法。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讨论成为课堂的常规,这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共处、交流的能力。讨论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篇12

前言:

要想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导学生不能够轻易的放弃,要让他们重视学习,通过思想的引导,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学习数学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先决条件。

一、创设趣味性课堂,提出有效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有效地培养出来,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相互关联的。这也要求教师需要采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等。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创意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虽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被称之为有效提问。一方面,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学生可能读不懂题面,也就不能确定如何解答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兴趣和偏好是比较固定的,很多时候小学生即便能够听懂教师的问题,也会由于问题本身的枯燥性而不愿意主动回答。这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无效提问。为此,教师要转变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而是要通过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会提升。在提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趣味性的课堂。

比如在教学完成法相关的内容之后,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通过提问一些应用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在趣味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将这些应用题用更加精彩的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例如教师提问:“同学们,昨天老师去花鸟市场买鲜花的时候,发现最近市场上的玫瑰花比较多,老师就和花店老板聊了两句,花店老板告诉我,我们店里的顾客一般会买两支月季,而购买玫瑰花的数量是月季的两倍,那么同学们可不可以帮老师算一下他们店的顾客一般会买几支玫瑰呢?”在创建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采用了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能够比较具体的想象出问题场景的画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激发其回答欲望,在教师提问完这个问题之后,就会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被教师的描述吸引到了问题情境之中,纷纷举手回答此时教师的提问,就能够被视为有效提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踊跃回答问题的情况,是因为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秉持了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原则,创建了一个带有趣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在听到这种问题的一瞬间,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被教师吸引了。如果每一堂课教师都可以多多提问这样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在日积月累的背景下被培养出来。

二、积极教学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兴趣才能够在课堂学习当中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挖掘自身的创造性。然而,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仅仅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不足以完成这一学科的学习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利用这种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的相关内容是教师会发现,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整数除法的内容,在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方面,并没有展现出较大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在处理小数除法的计算题时,会因为粗心或逻辑混乱等诸多原因点错小数点,不知道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小数点的摆放位置,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为了转变这种状况,教师有必要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为学生讲解一些有效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

比如在教学完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之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列出几道课堂计算题,让学生先利用教师整体教学的办法进行自主解答,五分钟之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自己核对自己的答案,并且通过课堂举手的方式来统计学生的正确率。通过做题实践,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在计算得数方面并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但是偶尔会因为点错小数点而将整个题目做错,出现失分的情况,这也是非常可惜的。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发现刚刚很多同学在做题的时候都出现了点错小数点的状况,那大家快来想想办法,有没有什么简单的计算办法能让我们在列竖式的时候轻松找准小数点的位置,解决这个大难题呢?”此时教师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如果有学生提出了比较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对学生予以肯定,并且带领大家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如果班级学生在这方面没有较好的思路,教师也要根据自己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掌握。让学生先将整个小数除法的式子看成是整数除法,查清楚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后面共有多少个数字,计算结束之后直接在结果数字上整理,从最后一位数字开始向前数,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后面共有多少个数字就往前数几位,这样整理出来的最终结果就是正确的。通过在课堂上讲解一些比较具有建设性的解题方法,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数学成绩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加有趣的学习体验。

总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具有问题意识,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课堂氛围当中,通过引导,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13

众所周知,中数学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强高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实际上,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经常会出现排斥和抵触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借鉴,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培养高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加大了对新课程改革的力度,并且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使学生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做适时的课堂引导者,充分引导学生的思考,更好地将课堂开展下去。iw中数学课程复杂,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变。同样,iw中课堂考核也不再是简单的成绩考核,还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iw中数学本身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光靠学生自己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整理,从而导致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解题方法。但实际上,大部分高中数学的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且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逻辑性,只要学生对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纳,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高效地解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中心和教学重点给予明确的标注,并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好地享受解题带来的成就感。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多给学生传授一些科学的、合理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注重平时对解题方法的锻炼和积累。

二、提高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对策

(一)回归课本,重视基本概念

通过教材当中的一切基本概念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我们所使用的高中数学课本,存在着大量的定理、公式、性质和法则,这些都是通过对书本上最基本的定义进行转化、推理而得出的。因此,要求学生对数学书本上的基本概念给予高度的重视,不应觉得过于简单就不予以重视。很多教师在出题时,考虑到基本分,部分的题目只是在书本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稍作改变,由此可以考查学生对书本上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回归课本是解决其他变形题的关键,打好基础最重要。在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基本的数学概念对其进行解答,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加大对问题的分类讨论

对于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讨论,是高中数学解题中比较常用的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基本渗透到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章节,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对数学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并且不同的条件所能获取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此时就需要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在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明确分类的标准,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和情况给予充分的考虑,从而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使相关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

在进行高中数学解题过程中,图形与数量相结合是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实际上,这种解题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解决某一问题时,仅凭借简单的计算,不仅计算的过程非常复杂,而且计算量非常大,无法准确地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此时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对解题思路进行直观的呈现,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可以在草纸上问一下图形,帮助我们快速发现问题的突破口,进而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四)观察的方法帮助解题

在进行数学解题过程中,要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观察,可以从中发现解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最终的结果。例如,在进行《直线和平面平行》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然后提出简单的问题:假设一直线与一平面平行,是否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内所有的直线都保持平行的关系呢?对于上述问题,凭借学生的想象是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此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进行观察思考帮助解题。这样,明显就会容易很多。

(五)注意反思和总结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学生自身要努力培养解题能力,教师也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解题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数学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给予及时、有效的改善,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数学题目的解答,举一反三是常见的解题思路,因此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解题的数量,而更应该重视质量,加强反思教学和总结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解题思路,改正自身解题的缺点。教师应该选择经典的案例讲解解题思路,对学生的解答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说明,让学生看到问题所在,从而更快更高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