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5 14:50: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如何发挥影视艺术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明确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最能体现现代科技手段的影视艺术,将对传统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发挥巨大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借助影视艺术的强大记录功能,对经典剧目、经典唱段以及演唱方法,特别是一些濒临灭绝的小剧种,进行记录、归类整理成视频资料,统一保存。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遵守产生、发展、消亡的自然法则。但是每一种艺术形式能得以产生和发展都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积淀,又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因此,在它消亡之前,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对它的记录,因为只有在这些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才可以不断地绽放出新的艺术之花。而影视艺术的技术性恰恰具备了这一特点,使记录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文字和图片的层面上,而是真实地保存了它的影像和声音,这对今后的戏剧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也为这种即将消亡的艺术形式保存了最真实、原始的影像记录。
(二)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通过电子媒介将优秀的戏剧剧目传播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魅力。传统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其生产、传播和消费都受很多条件制约:它必须要有一个舞台(空间),它的创作和传播都是在舞台上完成的。而观众欣赏戏剧也必须通过舞台,每一个观众由于所坐的位置不同,其观看的角度就不同,因此他们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而且经常会忽略掉很多细节的表演。而在观看的过程中,即使是去趟洗手间或者接一个电话,都会漏掉很多精彩的片段,要想再看一下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重新安排时间、花费金钱从头看一场。因此,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借助影视艺术的先进技术,通过摄像机的角度转换和镜头、景别的切换,从不同的角度、距离来展现每一个场景,使剧中人物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变化都可以被观众看到。再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把这些优秀的剧目通过各种不同的电子媒介传播出去,人们再也不用局限在剧场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欣赏。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戏剧传播的局限性,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戏剧、认识戏剧,进而热爱戏剧,戏剧艺术也将因此而更加接近普通老百姓,从而重新找到其生存的土壤。
关键词:皮影;动漫;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
1背景
皮影之源,据考证始于1500余年前的陕西长安。是一种融合了绘画、雕刻、影象、表演及唱白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陕西皮影作为中国皮影艺术的一个代表,是我们陕西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有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陕西皮影不仅历史悠久、造型完美、风格独特,而且刻工精细、剧目繁多、唱腔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历史上,这里曾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民俗十分浓郁,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民间美术历时数百年,保存了许多完整、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素有“民间美术之乡”的美称[1]。早在清朝初年,这里便成为我国西部皮影艺术的中心,到晚清进入鼎盛时期。 在陕西,皮影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庙会敬神,还是乔迁新居、小孩满月、老人做寿,都要演上几天皮影戏。曾经皮影戏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2皮影艺术的现状
传统皮影艺术到了今天,由于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多元,娱乐方式的多元,使皮影戏逐渐被淡漠。对于皮影没落的原因之一,一位长年拍摄皮影艺术作品的记者如是说,“皮影戏最初在农村无论嫁娶寿丧、节庆丰收,都会请戏班子搭台唱影热闹一番,但是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比如年轻人的婚礼,更喜欢卡拉ok等更为时尚的方式,也因为皮影戏比较严肃,所以现在只有老人的丧事才会愿意选择皮影戏,其他活动选择皮影戏的人就越来越少了[2]”。群众基础的萎缩在深层次上是皮影功能存在的弱化甚至消亡造成的,目前传统皮影处在一种后功能期,即传统皮影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逐渐在消亡。
3皮影艺术的保护
面对传统皮影艺术的没落,各级政府做出一系列措施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陕西华县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皮影艺术的保护,华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和补助政策:从2006年起对“德艺双馨”皮影戏老艺人发放补助;建立皮影文化产业一条龙等等。产品从单一的皮影工艺品向多样化迈进,形成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系列六十多个品种;目前正在进一步着手研制开发皮影航空纪念品、仿古皮影、皮影刺绣服装、宾馆装饰品、儿童皮影游艺产品、皮影个性化邮票等系列新产品,寻找新的途径和市场。的确,社会对皮影艺术的利用是充分的,是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但我们在调查后发现,市场规律在传统皮影的保护和利用中发挥了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效益,这种效益吸纳了许多的皮影艺人投向了皮影利用的领域,也指导着更多的青年从业者的选择。但这样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艺人和青年投向了经济效益好的皮影保护的副产领域,而传统皮影这个母体由于市场导向的作用,在各个方面尤其是艺人和传承人方面被不断地抽空[2]。在保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人,最首要的是艺人,艺术要靠人来承载,没有了人,什么也没有。我们中国很多民间文化是口头传承,即他们的传承方式、资料、音响都是辅助的。对于艺人,首先是保护好现存的艺人。其次,更重要的是培养下一代艺人,因为,只有传承下去的民间艺术才具有生命力。
华县政府如此重视皮影艺术,但皮影艺术的未来并非就能良性发展下去。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华县皮影目前仍面临老艺人不断减少、年轻一代后继乏人的困境。那么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4传统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承方式
任何传统艺术,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创造,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有自己的基因、要素和生命链,在这里蕴含着生命的全面意义。因此,确实要维系和增强一种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必须探询它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找到它的灵魂和脉搏,从而从源头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3]。传承“皮影”艺术,首先要保护那些在时光中逐渐佝偻的老艺人。有了他们在,皮影才是鲜活而生动的,有了他
在,我们才能感受到皮影所带来的深沉与厚重,才能感受到皮影这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深处的根脉所在。因此应加大老艺人对新艺人的艺术传承力度,政府应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新艺人的工作价值。但是用制度措施来促进艺术的传承,始终是治标不治本,任何一种艺术如果没有吸引观众的价值,那么它必将走向衰落。
我们在传统皮影艺术的调研中也深切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也喜欢皮影,但不看,因为他们只能看到皮影的形式、音乐,看不懂内容。更有甚者有的老年人看了一辈子戏,也没有看懂一出戏。因此一种艺术要想长青下去,必须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新内容。传统艺术需要保护,同时又要对传统艺术进行改良。其实传统皮影从汉代产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多次的改良,近代最大的一次改良就是随着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而诞生的京剧的影响,京剧脸谱融入到了皮影头茬的样式,使得皮影角色中也产生了“生、旦、净、丑”之分[1]。
时至今日,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皮影的角色造型、表演方式也必将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将民间元素现代化,现代元素民间化的过程[4]。例如:与数字技术联姻,选择性的保留一些皮影艺术的特征,比如影人身上的原有的镂空花纹,表现在平面化的数字动画作品中的时候可以转化成纹饰。皮影的原材料是牛羊皮或驴皮,而在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我们可以模拟出布纹、布料的质感,但是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丰富画面语言,可以对皮影的显著特性予以保留而对其他的配件或布景进行技术上的改进,比如让旗帜或植物在风中飘扬的更生动[1]。
下面以皮影与现代数字动画结合为例来说明:
皮影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动画,将现代数字动画与皮影结合起来,现代动漫与传统皮影艺术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动漫的文化底蕴,还可以起到弘扬传统艺术的作用,更将传统艺术中无形的东西通过动漫让更多的人去理解。现代动漫从传统皮影艺术借鉴造型元素,不是简单的直接嫁接传统皮影造型,而是提取皮影中的造型精华元素,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再创造。以求达到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动漫艺术的较好结合。
对现代动画从传统皮影人物造型中吸取设计元素,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借鉴创新:(1)面部造型。面部是整个皮影人物造型的关键和重点,在皮影人物造型中有这样一句口诀“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5]在现代动画造型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典型造型特点。(2)头饰。在皮影戏中,头饰主要有发型、帽、冠、盔、巾等。不同的人物,其头饰不尽相同,主要用于区别不同人物官阶和身份。在我们的动画造型设计中,对头饰这样的细节设计有些单调雷同,通常整部片子下来,人物的头饰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在这一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有所欠缺。(3)服饰。任何一位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需要搭配与之相符的最能突显人物气质的服装,而这一点在皮影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4)人物造型比例。皮影的人物比例一般为头长的四倍或五倍,与正常的人物比例1∶8相比,其造型夸张头部、面部重要部分,使其人物性格突出。依照皮影的比例变形法则,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发掘出更多的造型比例,1∶3、1∶2甚至是2∶1、3∶1。在不脱离现实的基础之上,对我们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5)人物造型形制。皮影的人物造型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特征,但是略显呆板,缺乏生动活泼的画面效果。在现代动画中,对同一个人物可以设计出多维造型,除了侧面可以有正面的,背面的等等。在人物造型形制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可以大胆的改进传统的皮影人物侧身形象。
5结语
对传统皮影艺术真正的“保护”不应该仅停留在博物馆里、在画册里、在光盘里、在录音里、在文字里,更深意义的保护应该是让传统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找寻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也就是我们要关注传统皮影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
对于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除了采取有效措施对皮影实施抢救和保护外,更应该给传统艺术一个载体,使之与现代艺术能结合起来。在发展现代艺术的同
时,也传承保护了传统艺术。陕西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认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必须和现代的故事、表达方式结合起来。例如用年轻人喜欢的动画片方式展现古朴的剪纸、皮影艺术是个创新,而且故事的内容也要贴近现代百姓生活,有时代气息。他说:“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文化,是发自心灵之花,是第一手创造,要把历史和现实的原生态结合起来,把远古的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既然传统艺术是一种生命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在与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有正负两个方向:负向为畸变,正向便是创新。它是生命自身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自我实行的一种调节与变革。这种积极刨新,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这正是传统皮影艺术的再设计,其目的不是在于完全摒弃传统艺术,而是用这种“再设计”之后的作品来起到宣传的效果。在树立起民族文化的品牌之后,让人们更多的回来关注传统皮影艺术,其实质是一种用技术养文化、用文化承载技术,这一过程中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3]。最终,达到文化传承、技术推广、人民需求、民族品牌互惠互利的效果,产生多赢的局面。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太多值得我们挖掘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政府行为,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而在目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有机的结合文化产业中的各方面优势,整合资源,在保护祖先文化遗产的同时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8992.
[2] 马东平.行动与反思——对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及趋势的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02):174183,207.
[3] 曹国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n].中国文化报,20060211(003).
中国的传统雕塑艺术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伴随数千年来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提高,最终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从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格调奇伟、气势非凡到龙门石窟座高 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其形象崇高庄严,神态亲切慈祥,具有巨大的艺术感召力。其中所包含的学识修养、构思立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作的理论和经验,都是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精髓之所在,也是中国雕塑与绘画所独具的特色与风格。中国雕塑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已经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工匠艺人创造出的杰作,它客观、形象地记载了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凝聚着广泛的民族心理情结和普遍的民族审美意识。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中国传统雕塑这一承载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母体的艺术形式,对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明和指引当前的艺术创作都极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寻根之旅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雕塑从工具化形式走来,它在逐渐步入玉器、青铜器和工艺饰器摆件等时代之后,身上就打上了浓烈的礼乐器具的伦理性色彩。其次,历史上造成的“塑绘不分”传统更进一步加剧了雕塑走向与绘画表达的一致,这造成了对它的致命性一击。由于受传统绘画的影响,雕塑艺术的评判标准界于绘画的审美与创作观念之上,因而渗透出了鲜明的传统绘画特征和遗传基因,呈现出造型语言融为一体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标准一致的艺术准则。雕塑往往不注重体积与空间的真实性,而在意于对整体气势、神韵的把握,以及对装饰衣纹线条的节奏感与韵律美等艺术元素的苦心经营与精妙布局。中国传统雕塑绘画所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非常符合中国人感性的审美心理和内在的民族个性。所以我们需要借用相关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评判标准与审美观念这一特定的角度去看待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才能准确的把握传统雕塑的审美要求的精髓所在。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经过南方河姆渡和北方半坡文明的锤炼,逐步过渡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制品和秦汉时期俑葬排场,是黄河长江之水浇铸出的原汁原味的本土雕塑语言。又经老庄道学和孔孟思想的浸润,在两汉时代形成了第一个雕塑艺术创作的高峰。这时,印度佛教文明的触须尚未伸展到中央帝国的版图,那时的国人才初始品尝到蔡伦造纸带来的便利和喜悦,使用着戍边的开疆大员蒙恬所造之毛笔,纵情泼墨于方寸之间,耳闻目睹的是商周神品“司母戊大方鼎”“秦陵兵马俑”、武威雷台《马踏飞燕》以及西汉为纪念西汉名将霍去病而创作制造的“马踏匈奴”等雕塑呈现出的视觉震撼所带来的心灵喜悦。这一历史时期因此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巅峰。大致可形象简约地概括为:一、彷徨而扑朔的史前雕塑;二、神秘而狰狞的商周雕塑;三、华丽灵动的东周列国雕塑;四、威武庄严的秦代雕塑;五、雄甲刚健的汉代雕塑。这些宏伟的杰作很能代表先秦至西汉国人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这时期的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艺术教化功能;描述神话故事如“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与灵兽(如四方神兽),以求引魂升天的实际功用。或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宣扬忠孝仁义的统治需求,还有的题材直接反映世俗生活(如汉代墓葬雕塑中陶制四合院住宅、舞俑、乐俑、侍俑、厨俑等),秦陵兵马俑让我们看到一个强大,威严不可战胜的大秦帝国,其表现出的霸悍之气,在世界雕塑史上实属罕见,其审美以“整体之美为美,整体之真为真”。而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高度重视人的尊严,其雕塑绘画很重视形象的旋律及运动感,显示事物内在之真,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和不凡气势,反映的是一个富有生气的时代,殷商文明以动物人物图案为装饰纹样,在世界雕塑史上独具个性,是中国传统雕塑进入民族化的重要标志,青铜器作为祭祀用的祭器是对精神真象的原始认知,这一历史高峰的时代背景是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的国粹文明时期,反映了一个劲建勇猛的民族上升阶段:雄浑,质朴好似初升的太阳,有着鸿蒙时开天辟地般的清新朝气。
一、 前言
标志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现代标志设计的模式主要来自欧美,深受构成主义、国际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现代艺术潮流与流派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国际品牌的大量进入,本土自主品牌的不断诞生与成长,更加之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大型活动的举办,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标志设计的重要性。标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传达符号,代表着特定的事物并且内涵丰富,是将具有实像的具体事物来表示抽象的精神内容的一种象征艺术。
中国图形艺术早有起源,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等,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
将中国传统图形与民族精神运用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是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的现代标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能将这种方式的结合理解成纯粹的拷贝、挪用,我们需要解构传统图形、了解传统文化,挖掘其可改造的创新点,从而美化标志的形,升华标志的韵。
二、 形的传承
标志首要的特性就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符号所具备的信息传播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标志对一事物产生印象、认同、记忆。它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方便了个人信息传递、企业观念的推广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它超越了语言,起到了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标志的独特功能造就其特殊的形式,要求简洁明确,一目了然,使人在较短时间内,对传达的信息有所了解。
在这些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很多启示,而我们的设计师对此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设计(见图1),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这种印章的造型,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再比如,靳埭强设计公司的标志设计(见图2)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成功传承。其标志图形借鉴了中国传统图案“方胜”,取其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美好寓意,结合传统图案“盘长”,寓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美好意愿。设计师以“方胜”为形,用现代图形的构成手法进行重新演绎,并赋予其新的形象寓意:两个菱形互相扣叠,象征着设计师和客户的密切合作;周围八个圆点则体现了公司多元化的经营策略。标志图形简洁而理性,虽源于传统图案,但又不全套照搬,通过对传统图案的解构重组,使标志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三、韵的启迪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现代标志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它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人自古崇尚“天人合一”,是先秦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之间的关联。譬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汉代霍去病墓前伏虎石蛙的巧然天成,国画中写意的虚实相生等无不透射出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这种“不似胜似”、“迁想妙得”打破了现实物体对人们想象力的禁锢,超越了自然与现实的界限,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并不真正存在的鲜活的艺术意境。若能将这种传统文化瑰宝延穿到现代标志设计中,必能让标志设计风韵倍增。
中国工商银行标志(见图3)以一个隐性的方孔钱币为形,不仅体现出金融业的行业特征也同样传达出“方圆的规矩”的哲理。标志的中心是一个“工”字,通过解构重组加入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同时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以断强化续”、“以分强化合”这种辩证同一的思想,体现出银行与客户的共存互利的实际意义。
再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前文讲到了它的形,现在来看它的韵。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精神,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环环相扣,一个舞动着打太极的动态姿势传达出洒脱飘逸、行云流水的灵动和谐,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传达出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至高境界,是传统艺术的精髓,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它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是要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表现无限可能,体现出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姿态。笔墨当随时代——设计师也应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以新鲜血液,常用常新,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
四、结语
如今,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到来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全球化语境中,设计民族化并不意味着保守和守旧,而是创造性的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中国现代标志设计要与国际相接轨、相融合,与各国设计界更好地交流合作,就必须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及时了解和熟悉当代设计的变化趋势,更好地掌握标志设计的国际通用语言。汲取清华,继承传统,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融入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在融合与超越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从而开创属于当代中国的设计美学。(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楠.标志设计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