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5 14:50: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如何发挥影视艺术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明确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最能体现现代科技手段的影视艺术,将对传统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发挥巨大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借助影视艺术的强大记录功能,对经典剧目、经典唱段以及演唱方法,特别是一些濒临灭绝的小剧种,进行记录、归类整理成视频资料,统一保存。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遵守产生、发展、消亡的自然法则。但是每一种艺术形式能得以产生和发展都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积淀,又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因此,在它消亡之前,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对它的记录,因为只有在这些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才可以不断地绽放出新的艺术之花。而影视艺术的技术性恰恰具备了这一特点,使记录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文字和图片的层面上,而是真实地保存了它的影像和声音,这对今后的戏剧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也为这种即将消亡的艺术形式保存了最真实、原始的影像记录。
(二)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通过电子媒介将优秀的戏剧剧目传播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魅力。传统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其生产、传播和消费都受很多条件制约:它必须要有一个舞台(空间),它的创作和传播都是在舞台上完成的。而观众欣赏戏剧也必须通过舞台,每一个观众由于所坐的位置不同,其观看的角度就不同,因此他们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而且经常会忽略掉很多细节的表演。而在观看的过程中,即使是去趟洗手间或者接一个电话,都会漏掉很多精彩的片段,要想再看一下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重新安排时间、花费金钱从头看一场。因此,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借助影视艺术的先进技术,通过摄像机的角度转换和镜头、景别的切换,从不同的角度、距离来展现每一个场景,使剧中人物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变化都可以被观众看到。再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把这些优秀的剧目通过各种不同的电子媒介传播出去,人们再也不用局限在剧场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欣赏。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戏剧传播的局限性,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戏剧、认识戏剧,进而热爱戏剧,戏剧艺术也将因此而更加接近普通老百姓,从而重新找到其生存的土壤。
关键词:皮影;动漫;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
1背景
皮影之源,据考证始于1500余年前的陕西长安。是一种融合了绘画、雕刻、影象、表演及唱白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陕西皮影作为中国皮影艺术的一个代表,是我们陕西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有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陕西皮影不仅历史悠久、造型完美、风格独特,而且刻工精细、剧目繁多、唱腔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历史上,这里曾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民俗十分浓郁,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民间美术历时数百年,保存了许多完整、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素有“民间美术之乡”的美称[1]。早在清朝初年,这里便成为我国西部皮影艺术的中心,到晚清进入鼎盛时期。 在陕西,皮影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庙会敬神,还是乔迁新居、小孩满月、老人做寿,都要演上几天皮影戏。曾经皮影戏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2皮影艺术的现状
传统皮影艺术到了今天,由于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多元,娱乐方式的多元,使皮影戏逐渐被淡漠。对于皮影没落的原因之一,一位长年拍摄皮影艺术作品的记者如是说,“皮影戏最初在农村无论嫁娶寿丧、节庆丰收,都会请戏班子搭台唱影热闹一番,但是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比如年轻人的婚礼,更喜欢卡拉ok等更为时尚的方式,也因为皮影戏比较严肃,所以现在只有老人的丧事才会愿意选择皮影戏,其他活动选择皮影戏的人就越来越少了[2]”。群众基础的萎缩在深层次上是皮影功能存在的弱化甚至消亡造成的,目前传统皮影处在一种后功能期,即传统皮影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逐渐在消亡。
3皮影艺术的保护
面对传统皮影艺术的没落,各级政府做出一系列措施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陕西华县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皮影艺术的保护,华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和补助政策:从2006年起对“德艺双馨”皮影戏老艺人发放补助;建立皮影文化产业一条龙等等。产品从单一的皮影工艺品向多样化迈进,形成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系列六十多个品种;目前正在进一步着手研制开发皮影航空纪念品、仿古皮影、皮影刺绣服装、宾馆装饰品、儿童皮影游艺产品、皮影个性化邮票等系列新产品,寻找新的途径和市场。的确,社会对皮影艺术的利用是充分的,是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但我们在调查后发现,市场规律在传统皮影的保护和利用中发挥了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效益,这种效益吸纳了许多的皮影艺人投向了皮影利用的领域,也指导着更多的青年从业者的选择。但这样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艺人和青年投向了经济效益好的皮影保护的副产领域,而传统皮影这个母体由于市场导向的作用,在各个方面尤其是艺人和传承人方面被不断地抽空[2]。在保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人,最首要的是艺人,艺术要靠人来承载,没有了人,什么也没有。我们中国很多民间文化是口头传承,即他们的传承方式、资料、音响都是辅助的。对于艺人,首先是保护好现存的艺人。其次,更重要的是培养下一代艺人,因为,只有传承下去的民间艺术才具有生命力。
华县政府如此重视皮影艺术,但皮影艺术的未来并非就能良性发展下去。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华县皮影目前仍面临老艺人不断减少、年轻一代后继乏人的困境。那么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4传统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承方式
任何传统艺术,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创造,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有自己的基因、要素和生命链,在这里蕴含着生命的全面意义。因此,确实要维系和增强一种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必须探询它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找到它的灵魂和脉搏,从而从源头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3]。传承“皮影”艺术,首先要保护那些在时光中逐渐佝偻的老艺人。有了他们在,皮影才是鲜活而生动的,有了他
在,我们才能感受到皮影所带来的深沉与厚重,才能感受到皮影这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深处的根脉所在。因此应加大老艺人对新艺人的艺术传承力度,政府应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新艺人的工作价值。但是用制度措施来促进艺术的传承,始终是治标不治本,任何一种艺术如果没有吸引观众的价值,那么它必将走向衰落。
我们在传统皮影艺术的调研中也深切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也喜欢皮影,但不看,因为他们只能看到皮影的形式、音乐,看不懂内容。更有甚者有的老年人看了一辈子戏,也没有看懂一出戏。因此一种艺术要想长青下去,必须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新内容。传统艺术需要保护,同时又要对传统艺术进行改良。其实传统皮影从汉代产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多次的改良,近代最大的一次改良就是随着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而诞生的京剧的影响,京剧脸谱融入到了皮影头茬的样式,使得皮影角色中也产生了“生、旦、净、丑”之分[1]。
时至今日,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皮影的角色造型、表演方式也必将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将民间元素现代化,现代元素民间化的过程[4]。例如:与数字技术联姻,选择性的保留一些皮影艺术的特征,比如影人身上的原有的镂空花纹,表现在平面化的数字动画作品中的时候可以转化成纹饰。皮影的原材料是牛羊皮或驴皮,而在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我们可以模拟出布纹、布料的质感,但是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丰富画面语言,可以对皮影的显著特性予以保留而对其他的配件或布景进行技术上的改进,比如让旗帜或植物在风中飘扬的更生动[1]。
下面以皮影与现代数字动画结合为例来说明:
皮影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动画,将现代数字动画与皮影结合起来,现代动漫与传统皮影艺术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动漫的文化底蕴,还可以起到弘扬传统艺术的作用,更将传统艺术中无形的东西通过动漫让更多的人去理解。现代动漫从传统皮影艺术借鉴造型元素,不是简单的直接嫁接传统皮影造型,而是提取皮影中的造型精华元素,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再创造。以求达到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动漫艺术的较好结合。
对现代动画从传统皮影人物造型中吸取设计元素,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借鉴创新:(1)面部造型。面部是整个皮影人物造型的关键和重点,在皮影人物造型中有这样一句口诀“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5]在现代动画造型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典型造型特点。(2)头饰。在皮影戏中,头饰主要有发型、帽、冠、盔、巾等。不同的人物,其头饰不尽相同,主要用于区别不同人物官阶和身份。在我们的动画造型设计中,对头饰这样的细节设计有些单调雷同,通常整部片子下来,人物的头饰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在这一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有所欠缺。(3)服饰。任何一位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需要搭配与之相符的最能突显人物气质的服装,而这一点在皮影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4)人物造型比例。皮影的人物比例一般为头长的四倍或五倍,与正常的人物比例1∶8相比,其造型夸张头部、面部重要部分,使其人物性格突出。依照皮影的比例变形法则,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发掘出更多的造型比例,1∶3、1∶2甚至是2∶1、3∶1。在不脱离现实的基础之上,对我们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5)人物造型形制。皮影的人物造型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特征,但是略显呆板,缺乏生动活泼的画面效果。在现代动画中,对同一个人物可以设计出多维造型,除了侧面可以有正面的,背面的等等。在人物造型形制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可以大胆的改进传统的皮影人物侧身形象。
5结语
对传统皮影艺术真正的“保护”不应该仅停留在博物馆里、在画册里、在光盘里、在录音里、在文字里,更深意义的保护应该是让传统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找寻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也就是我们要关注传统皮影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
对于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除了采取有效措施对皮影实施抢救和保护外,更应该给传统艺术一个载体,使之与现代艺术能结合起来。在发展现代艺术的同
时,也传承保护了传统艺术。陕西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认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必须和现代的故事、表达方式结合起来。例如用年轻人喜欢的动画片方式展现古朴的剪纸、皮影艺术是个创新,而且故事的内容也要贴近现代百姓生活,有时代气息。他说:“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文化,是发自心灵之花,是第一手创造,要把历史和现实的原生态结合起来,把远古的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既然传统艺术是一种生命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在与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有正负两个方向:负向为畸变,正向便是创新。它是生命自身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自我实行的一种调节与变革。这种积极刨新,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这正是传统皮影艺术的再设计,其目的不是在于完全摒弃传统艺术,而是用这种“再设计”之后的作品来起到宣传的效果。在树立起民族文化的品牌之后,让人们更多的回来关注传统皮影艺术,其实质是一种用技术养文化、用文化承载技术,这一过程中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3]。最终,达到文化传承、技术推广、人民需求、民族品牌互惠互利的效果,产生多赢的局面。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太多值得我们挖掘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政府行为,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而在目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有机的结合文化产业中的各方面优势,整合资源,在保护祖先文化遗产的同时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8992.
[2] 马东平.行动与反思——对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及趋势的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02):174183,207.
[3] 曹国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n].中国文化报,20060211(003).
中国的传统雕塑艺术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伴随数千年来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提高,最终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从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格调奇伟、气势非凡到龙门石窟座高 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其形象崇高庄严,神态亲切慈祥,具有巨大的艺术感召力。其中所包含的学识修养、构思立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作的理论和经验,都是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精髓之所在,也是中国雕塑与绘画所独具的特色与风格。中国雕塑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已经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工匠艺人创造出的杰作,它客观、形象地记载了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凝聚着广泛的民族心理情结和普遍的民族审美意识。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中国传统雕塑这一承载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母体的艺术形式,对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明和指引当前的艺术创作都极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寻根之旅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雕塑从工具化形式走来,它在逐渐步入玉器、青铜器和工艺饰器摆件等时代之后,身上就打上了浓烈的礼乐器具的伦理性色彩。其次,历史上造成的“塑绘不分”传统更进一步加剧了雕塑走向与绘画表达的一致,这造成了对它的致命性一击。由于受传统绘画的影响,雕塑艺术的评判标准界于绘画的审美与创作观念之上,因而渗透出了鲜明的传统绘画特征和遗传基因,呈现出造型语言融为一体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标准一致的艺术准则。雕塑往往不注重体积与空间的真实性,而在意于对整体气势、神韵的把握,以及对装饰衣纹线条的节奏感与韵律美等艺术元素的苦心经营与精妙布局。中国传统雕塑绘画所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非常符合中国人感性的审美心理和内在的民族个性。所以我们需要借用相关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评判标准与审美观念这一特定的角度去看待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才能准确的把握传统雕塑的审美要求的精髓所在。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经过南方河姆渡和北方半坡文明的锤炼,逐步过渡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制品和秦汉时期俑葬排场,是黄河长江之水浇铸出的原汁原味的本土雕塑语言。又经老庄道学和孔孟思想的浸润,在两汉时代形成了第一个雕塑艺术创作的高峰。这时,印度佛教文明的触须尚未伸展到中央帝国的版图,那时的国人才初始品尝到蔡伦造纸带来的便利和喜悦,使用着戍边的开疆大员蒙恬所造之毛笔,纵情泼墨于方寸之间,耳闻目睹的是商周神品“司母戊大方鼎”“秦陵兵马俑”、武威雷台《马踏飞燕》以及西汉为纪念西汉名将霍去病而创作制造的“马踏匈奴”等雕塑呈现出的视觉震撼所带来的心灵喜悦。这一历史时期因此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巅峰。大致可形象简约地概括为:一、彷徨而扑朔的史前雕塑;二、神秘而狰狞的商周雕塑;三、华丽灵动的东周列国雕塑;四、威武庄严的秦代雕塑;五、雄甲刚健的汉代雕塑。这些宏伟的杰作很能代表先秦至西汉国人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这时期的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艺术教化功能;描述神话故事如“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与灵兽(如四方神兽),以求引魂升天的实际功用。或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宣扬忠孝仁义的统治需求,还有的题材直接反映世俗生活(如汉代墓葬雕塑中陶制四合院住宅、舞俑、乐俑、侍俑、厨俑等),秦陵兵马俑让我们看到一个强大,威严不可战胜的大秦帝国,其表现出的霸悍之气,在世界雕塑史上实属罕见,其审美以“整体之美为美,整体之真为真”。而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高度重视人的尊严,其雕塑绘画很重视形象的旋律及运动感,显示事物内在之真,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和不凡气势,反映的是一个富有生气的时代,殷商文明以动物人物图案为装饰纹样,在世界雕塑史上独具个性,是中国传统雕塑进入民族化的重要标志,青铜器作为祭祀用的祭器是对精神真象的原始认知,这一历史高峰的时代背景是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的国粹文明时期,反映了一个劲建勇猛的民族上升阶段:雄浑,质朴好似初升的太阳,有着鸿蒙时开天辟地般的清新朝气。
一、 前言
标志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现代标志设计的模式主要来自欧美,深受构成主义、国际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现代艺术潮流与流派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国际品牌的大量进入,本土自主品牌的不断诞生与成长,更加之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大型活动的举办,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标志设计的重要性。标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传达符号,代表着特定的事物并且内涵丰富,是将具有实像的具体事物来表示抽象的精神内容的一种象征艺术。
中国图形艺术早有起源,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等,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
将中国传统图形与民族精神运用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是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的现代标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能将这种方式的结合理解成纯粹的拷贝、挪用,我们需要解构传统图形、了解传统文化,挖掘其可改造的创新点,从而美化标志的形,升华标志的韵。
二、 形的传承
标志首要的特性就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符号所具备的信息传播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标志对一事物产生印象、认同、记忆。它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方便了个人信息传递、企业观念的推广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它超越了语言,起到了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标志的独特功能造就其特殊的形式,要求简洁明确,一目了然,使人在较短时间内,对传达的信息有所了解。
在这些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很多启示,而我们的设计师对此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设计(见图1),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这种印章的造型,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再比如,靳埭强设计公司的标志设计(见图2)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成功传承。其标志图形借鉴了中国传统图案“方胜”,取其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美好寓意,结合传统图案“盘长”,寓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美好意愿。设计师以“方胜”为形,用现代图形的构成手法进行重新演绎,并赋予其新的形象寓意:两个菱形互相扣叠,象征着设计师和客户的密切合作;周围八个圆点则体现了公司多元化的经营策略。标志图形简洁而理性,虽源于传统图案,但又不全套照搬,通过对传统图案的解构重组,使标志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三、韵的启迪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现代标志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它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人自古崇尚“天人合一”,是先秦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之间的关联。譬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汉代霍去病墓前伏虎石蛙的巧然天成,国画中写意的虚实相生等无不透射出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这种“不似胜似”、“迁想妙得”打破了现实物体对人们想象力的禁锢,超越了自然与现实的界限,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并不真正存在的鲜活的艺术意境。若能将这种传统文化瑰宝延穿到现代标志设计中,必能让标志设计风韵倍增。
中国工商银行标志(见图3)以一个隐性的方孔钱币为形,不仅体现出金融业的行业特征也同样传达出“方圆的规矩”的哲理。标志的中心是一个“工”字,通过解构重组加入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同时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以断强化续”、“以分强化合”这种辩证同一的思想,体现出银行与客户的共存互利的实际意义。
再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前文讲到了它的形,现在来看它的韵。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精神,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环环相扣,一个舞动着打太极的动态姿势传达出洒脱飘逸、行云流水的灵动和谐,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传达出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至高境界,是传统艺术的精髓,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它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是要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表现无限可能,体现出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姿态。笔墨当随时代——设计师也应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以新鲜血液,常用常新,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
四、结语
如今,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到来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全球化语境中,设计民族化并不意味着保守和守旧,而是创造性的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中国现代标志设计要与国际相接轨、相融合,与各国设计界更好地交流合作,就必须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及时了解和熟悉当代设计的变化趋势,更好地掌握标志设计的国际通用语言。汲取清华,继承传统,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融入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在融合与超越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从而开创属于当代中国的设计美学。(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楠.标志设计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淮剧是江苏省三大地方戏的一种,它发源于苏北淮河流域,盐城建湖是淮剧的故乡。早在200多年前,淮剧就在盐阜地区唱响,并逐步南下进入上海等大城市。建国以后,淮剧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经历了“两盛三衰”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淮剧艺术蓬勃发展,新生的淮剧艺术春意盎然。十年“浩劫”,淮剧遭到了扼杀,以反“封、资、修”为名,不少剧团被砍掉,使淮剧传统艺术受到遏制。结束后,传统艺术再度新生。淮剧又扬眉吐气,在全国范围内地方剧种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淮剧舞台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近年来,由于娱乐品种的增多,影视艺术的普及,使传统艺术又受到了挑战,面临着生存艰难的地步。然而,国家重视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淮剧于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淮剧这一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种来说,又面临着一个极好的机遇。各级地方政府都相应出台了对淮剧的传承保护措施,特别是建湖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淮剧、杂技从娃娃抓起”的方案,提出了“淮剧进课堂、杂技上操场”的具体办法。这对推进传统艺术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就淮剧进校园这一议题,谈谈其推进传统艺术传承保护的重大作用。
一、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自觉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淮剧为什么“从娃娃抓起!”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淮剧对于这些新生代的娃娃们一无所知,他们没看过淮剧表演,没听过淮剧曲调,没有感受过淮剧的魅力。大家都知道,淮剧过去是生活在贫困中的老百姓沿街讨要而唱“门叹词”演化而来,对于这些生存在甜水里的孩子不但陌生而且渺茫。如果对他们不去传播,教育,使他们接受淮剧艺术的熏陶,又何谈去传承保护。因而,说“从娃娃抓起”是十分必要又十分及时的,建湖实验小学第一次在音乐课上讲淮剧、小同学们象听故事一样新奇,第一次听淮剧唱歌、他们听得入迷,不知这优美的曲调从何而来,经过半年的教学,学曲调、学简谱、学唱段、同时理解每个戏的剧目,每个唱段的意义,使他们感受传统的淮剧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的祖辈、父辈都唱过,耳熟能详,使他们读懂了什么是淮剧,什么是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艺术。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唱起了淮剧。
二、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加深理解传统艺术的内涵
现代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唱起来节奏明快、不知不觉手舞足蹈,甚至狂欢乱舞,而淮剧曲调虽然悠扬悦耳,却十分缓慢,有时让人悲悲切切,提不起劲来。学生们初次听来觉得抒情婉转,再听起来,就感到哀叹呻呤,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淮剧人处在旧社会、旧时代,他们受生活的压迫,受社会的欺凌,他们自哀自叹,沉重的劳动和窒息的社会使他们无法释放自己的感情,只好借劳动之机,借讨要时刻,呼出自己郁闷的情绪,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调,都是内心的呐喊和呼吁,象淮剧《孟姜女》过关,十二个月有十二个月的痛苦,唱淮戏是他们在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演绎自己悲惨的命运和生存的危机。通过深沉的讲解,使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他们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真谛,从而达到热爱传统艺术的目的。
三、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不断吸取传统艺术的精华
在实施淮剧进校园的过程中,还必须有选择、有重点的向孩子们灌输淮剧艺术的内容。也就是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良莠不分。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他们对淮剧节目中有不少封、资、修“的观念和迷信的宿命论,因果关系的神鬼说,尚没有识别和辩别的能力。我们在选择淮剧进课堂的内容上就必须严格把关,实验小学以课本剧、”“公子休让鱼”钟庄小学《小故事》、二实小以《孔融让梨》等内容改编成淮剧演出。既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又有其教育儿童健康成长的一面。使新生代时刻把握吸取淮剧中的精华,加深对自身的营养。县实验幼儿园、以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一曲《都有一颗 红亮的心》改写成淮剧内容,谱成淮剧曲调,在江苏省儿童艺术剧上演出,获得了金奖,得到了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因而,我们在淮剧进校园、上课堂的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精选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艺术水准高的剧(节)目作为教材,让孩子们吸取淮剧的精华、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淮剧进校园,使新生代提高传承保护传统艺术的认识
淮剧进校园,淮剧上课堂。旨在传承和保护淮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弘扬和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通过这一举措,抓到了传统的核心,突出了保护重心,摸到了发展振兴的关键。通过这种形式,从“娃娃抓起”,使新一代对传统的艺术从认识到热爱,从不自觉接受到自觉传承。不但涉及到一层人,而且培育出一代人。这样对淮剧的传承就出现了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的局面。经过近10年的努力,建湖在传承保护淮剧这一“非遗”项目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单举办淮剧进校园专题会演已列时五届,推出几十个淮剧校园节目,并编排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口味的儿童淮剧节目,出现了进市、进省的优秀节目,能够登台演出的小演员达数百名。近年来,连续在省获奖节目就有十多个,使淮剧普及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特别是通过淮剧进校园这一行之有效的举措,大大促进了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对地方戏发展和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淮剧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已抓出了甜头和效果,使我们看到了古老的淮剧艺术,后继有人,看到了传统文化艺术振兴和发展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朱玉江.淮剧生成的文化模式探讨 [J]. 四川戏剧,2010 (05).
[2] 荣蓉.淮剧在盐城地区的传承与发展趋势 [J]. 文学界(理论版), 2010 (11).
[3] 刘棠.叙事与思考的碰撞——传统淮剧与“都市新淮剧”的比较 [J]. 大舞台,2010 (02).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
文化是艺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赋予艺术神奇而特殊的魅力,艺术是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并将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更好地发扬。这种文化与艺术在相互促进和相互交融、升华中不断形成了文化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绝不仅仅是指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拥有的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和作品,而主要是指贯穿于我国文化艺术传统中的那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精神。艺术精神指的是在古代文化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心理模式,它超越于儒、道、释不同文化体系之上,深藏于整个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之中,左右了中国古人几千年的精神风貌。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价值传承并发扬光大,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和丰富世界文化艺术做出贡献。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价值
1.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对人们的道德、情感、人格都有积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而传统文化艺术在陶冶人们的性情、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经过对文化艺术理论的提升和认识的自觉,渗透于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更主要地体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判断、个人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思考、对完善人格的追求乃至对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的把握与运用等等。
2.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指导着人们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精神的养成是离不开艺术实创作和欣赏,但艺术精神高于艺术创作和欣赏,并在发展中不断的指导着艺术实践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反映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现。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欣赏趣味,文化艺术精神不断提升,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了人们的创造灵感、欣赏水平,对人们参与实践活动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如何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
在当代多元文化形式并存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并能够对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精神有很好的领会与把握,同时,能够发展出一种较为有效的艺术方式并提炼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重要的精神,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并发扬,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067-02
一、唢呐教学及弟子
(一)唢呐教学
任同祥在1953年北京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舞台上以一首自创的《百鸟朝凤》得到了首都音乐界的高度赞扬,后又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荣获银质奖。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任同祥在1954年被上海歌剧院聘请为唢呐独奏演奏员,并被上海音乐学院聘请为唢呐专业教师,这标志着任同祥从此踏上了专业文艺工作者的道路,也标志着任同祥正式成为一位专业院校的唢呐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任同祥在唢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唢呐技巧的掌握能力和对各地曲目风格特点的把握能力,通过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深入挖掘学生对不同风格乐曲的情感表达能力,这是任同祥唢呐教学的最大特色。在练习唢呐技术的同时,任同祥还会给学生听不同地域风格的唢呐录音并亲自示范,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唢呐技巧风格。在学生学习这些唢呐乐曲时,任同祥会根据不同曲目的地域特色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山东风格的唢呐乐曲是任同祥最为擅长的,其注重技术和指法的变化,吹奏风格婉转细腻。另外,山东的唢呐演奏很注重技巧,尤其是对舌头的运用,堪称全国之最。任同祥在教授学生山东乐曲时,会先让学生了解山东的文化,学习并掌握独具山东特色的唢呐技巧,比如在乐曲《六字开门》中的特色舌顶音和霍音等。任同祥在唢呐演奏中还擅长多种唢呐技巧的混合使用,比如在乐曲《百鸟朝凤》中的反双吐加弹舌、花舌加喉音等,这些技巧的加入使得乐曲更富感染力和趣味性。掌握这些富有当地特色的唢呐技巧是学生在学习山东乐曲时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这些技巧的支撑,就演奏不出那样活灵活现的山东特色乐曲。学生对当地特色唢呐技巧的学习与掌握是任同祥的教学特色之一,也使任同祥的唢呐艺术和山东唢呐的特有风格得到了更完整的传承。
河南乐曲相对于山东乐曲来说更注重对气的运用,受豫剧、曲剧、越调的影响,演奏风格质朴、粗犷。在教授学生河南风格的乐曲时,任同祥会让学生多听河南的地方戏,掌握豫剧、越调的唱腔特点,做到先会唱再会吹。因我国唢呐艺术流传范围较广,不同地域乐曲的风格特点都不尽相同,所以把握好各地的风格技巧才能演奏出更具传统魅力的乐曲。任同祥要求学生在学习各地唢呐乐曲时都要达到尽善尽美,尽量贴近当地风格特点,把唢呐的特点发挥出来,达到“气、唇、指”的完美融合,并加入自己的情感,使非演奏更加完整、出彩。
任同祥在唢呐教学中,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教导学生,重点加强学生对民间唢呐艺术的学习和乐曲技巧的掌握,使学生在学习传统乐曲的同时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挖掘到了更深层次的潜力,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风格。任同祥通过对各地唢呐风格技巧的了解和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使得学生能完整、出色地继承自己地唢呐技术技巧,并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唢呐之路,为现代唢呐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唢呐弟子
任同祥在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唢呐教师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唢呐学生,为各大艺术院校和团体输送了众多的唢呐教育家和演奏家,这其中包括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唢呐教师刘英,以及新生代的唢呐新秀上海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朱颖等。这些优秀的唢呐演奏家、教育家在当今的唢呐界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扬着自身的积极作用,为当今唢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些弟子中,刘英是任同祥最为得意的门生,他在继承任同祥唢呐演奏艺术的同时也努力发展出了自己的唢呐艺术特色,经多年不懈的努力追求把当今的唢呐艺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89年,刘英在第十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成功首演了朱践耳先生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天乐》①,由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该曲目荣获“优秀表演奖”;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刘英再次演奏《天乐》,荣获“优秀成果奖”,在北京乐坛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刘英在1997年被载入“中国高级技术人才库”,1998年荣获香港“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03年7月在瑞士苏黎士“神女峰”国际音乐管乐比赛中荣获金奖第一名。教学之余,刘英老师还出版了数十张唢呐唱片,深受全世界唢呐爱好者喜欢和崇拜,每年都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众多唢呐爱好者向刘英老师学习唢呐,刘英也被誉为“现代唢呐第一人”。
二、唢呐乐曲传承
任同祥一生创作并改编了众多唢呐名曲,这些乐曲在当今的唢呐界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个学唢呐的人都以学习演奏《婚礼曲》、《一枝花》、《百鸟朝凤》、《抬花轿》等乐曲而感到自豪。任同祥创编的唢呐乐曲极受大家喜爱,乐曲的流传度极高,大家通过拜师或音像资料自学等方式来学习演奏这些乐曲,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下,任同祥的唢呐乐曲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传承。
在任同祥创编的众多唢呐乐曲中,《一枝花》几乎是每个唢呐演奏者必学的曲目,一方面,这首乐曲集艺术性、可听性、学术性于一身,大家十分乐意去学习并演奏这首乐曲;另一方面,唢呐演奏者需要在很多重要的考试或比赛中去演奏《一枝花》,因为中国的各大艺术院校在唢呐招生考试时依然把《一枝花》列为必考曲目。在2009年国家文化部举办的第七届民族乐器金钟奖的比赛中,唢呐第一次作为民族器乐参赛,而任同祥创作的《一枝花》则被列为两首必考曲目之一②,这足以证明任同祥唢呐乐曲的经久不衰。《一枝花》就像一个标杆,每个唢呐演奏者都想去征服它,去更加完美地诠释它从而在众多唢呐演奏者中脱颖而出。
而让大家耳熟能详的《百鸟朝凤》则更为大家所推崇,它几乎代表了唢呐演奏的一个巅峰。此曲作为唢呐最著名的乐曲之一,可谓集艺术性、可听性于一身,被众多唢呐演奏家在世界各大舞台上频繁演出,是众多唢呐大师在舞台炫技演出的不二选择,对于带动现场气氛来说也是最好的。可以说,全国人民只要一提到唢呐,肯定会马上联想到《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几乎成了唢呐的代名词,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家喻户晓。
而且《百鸟朝凤》还真正走出了国门,代表中国民族音乐敲开了世界音乐艺术的大门。1953年,随着任同祥在罗马尼亚首都布达佩斯的大舞台上第一次演奏此曲,《百鸟朝凤》便迅速成为众多唢呐演奏后辈在国外演出时的第一选择,这一经典、优美的唢呐旋律不断在世界各个角落为不同肤色的人们奏响。
1998年,虎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举行,中央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李光才第一次在金色大厅奏响《百鸟朝凤》,这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历史上第一次在有“音乐圣殿”之称的金色大厅展现风采,这次演出为我国当今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唢呐演奏家刘英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有一次在东欧出访演出,那是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的联合演出,仿佛中国人的‘打擂台’,伊朗有一位老者也是吹的唢呐,只不^这在他们当地叫‘佐尔奈’,形状、音色大同小异。这位老者在亚洲等地也有些名气,因而出场时颇有风度,许多观众都纷纷用掌声欢迎他。见此情形,我暗自鼓劲,‘今天,我可不能丢脸’。要知道,我丢脸就是丢中国人的脸。一曲《百鸟朝凤》还没完,场下的观众掌声已达7次,此时此刻,我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这种掌声看上去是给我的,其实更是给我们精彩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如果用钱去买这掌声,恐怕千金都难买呀。”③
作为一首流传度最广的唢呐乐曲,《百鸟朝凤》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为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这一唢呐作品的巅峰也无作品能出其右,堪称唢呐艺术的一个传奇。
据不完全统计,任同祥从艺六十多年共创作、改编唢呐乐曲二十余首,这些曲目都被后人完整地传承了下来,这些乐曲的形式和种类繁多、风格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些乐曲汇集了中国民间乐曲小调、曲牌、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极强的地域风格,并凸显了当地唢呐演奏特色技巧,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需要在良好继承的前提下把这些乐曲完整地传承下去,这是民族音乐的根,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最珍贵的传统艺术。
注释:
①《天乐》对于现代唢呐乐曲的创作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朱践耳为刘英专门创作此曲,并对他的完美诠释十分满意,还专门赋诗一首赠送刘英:“一声长啸刺破天,鸣吟低回自得乐。惊展京华美名传,人人赞叹皆曰神。”全诗句头四字连在一起为“一鸣惊人”,句尾四字为“天乐传神”。至于乐曲为何取名《天乐》,朱践耳解释:“天”字取其天然,返朴归真之意;“乐”则理解为以欣喜愉悦为基调的多种情态。因而作曲家把这部作品的英文曲名译为“Ecstasy of Nature”。
②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半决赛规定传统曲目共两首,一首是任同祥创作的《一枝花》,另一首乐曲是郝玉琦创作的《全家福》。
③吴申.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刘英[A].乐坛群英谱-当代中青年音乐家访谈录[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刘英.唢呐考级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越声.乐坛群英谱:当代中青年音乐家访谈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前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步伐,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为让传统工艺美术焕发出年轻的活力,我们应该从宏观的高度,以更为全面和深远的目光看待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一、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1.优化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政策环境。就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来看,因为目前的法律环境不健全,有不少人知识产权意识淡漠,在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工艺美术模仿成风,更严重的是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这种情形严重伤害了工艺美术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即使是有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作品也没有把它及时投放市场,只能搁置起来,在参加展览时也只有选定作品的部分。长此以往,传统工艺美术谈何传承与发展?所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是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基石。
2.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贴近市场和生活。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同样,当人们在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时,也要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创作出服务人们生活的作品。特别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断贴近市场和生活,把握住工艺美术发展的脉搏。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市场十分广阔,并且具有消费层次多样、产品用途广泛的特点。对工艺美术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必须以前瞻性战略准确找好市场定位,究竟是主攻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产品消费对象是中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价格定位是低端市场还是高端市场等等不一而足。
3.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创新之路。工艺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创新必须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其中要重视材料和技术创新。新材料的创造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是工艺美术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尤其是一些现代风格、批量生产的传统工艺品,更要不断地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新品种、新花色的开发。例如浙江黄岩工艺美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渗透、手工工艺与机器制作相互补、来样加工与自主研发相联动、内销与出口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我们提倡继承中国工艺美术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同时还要重视时尚化产品的创新。
二、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具体举措
1.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使得区域与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我们需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利用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让不同区域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发展,这样就能够在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与整体优势。
2.通过扶持标杆企业来加强彼此间的专业分工和协同。可通过扶持具有标杆意义与作用的企业来对整个行业发挥技术传播与辐射和产品销售时的领头羊作用。
3.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对产品进行创新,加强产品的科技含量。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企业在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制造工艺上大量使用先进的科技,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占领大量的市场份额,还可以令靠假冒伪劣来生存的企业无法延续,同时对于鼓励创新、保护科技成果、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范的秩序也大有裨益。
4.构建出一支具有高技术水准和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的队伍。我们需要明确地知道,人才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我们不但要在现有人才的队伍中通过进修、在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将眼光放远一些,可以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来提升本企业的科研力量。这样可以有效地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且稳定性较强的科技队伍。
5.加强技术积累,提高研发能力和实力。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以往粗放发展模式的着力点,让传统工艺美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产品的内在科技含量。同时也可以组织强有力的科研小组来针对关键的工艺进行技术攻关,提高传统工艺美术的制作手法和工艺。企业也可以考虑构建本企业专门的科研中心,让科学技术成为传统美术产品的推进剂。
三、结语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是现代社会一个必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思路,运用多种手段,不断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传统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发生碰撞融合后,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丰富的体验,并使古老的艺术瑰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和平 中国工艺美术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陕西派 浙江派 传承 现实朝向
音乐艺术的传统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的渐进过程,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流派,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每个筝派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筝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其流派的形成是其艺术特征的根基所在,也是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分支体系。
一、陕西派和浙江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1.筝派形成的地域风格特征
筝乐艺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演变、创新,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流派的产生由于地域环境不同,其文化背景亦存在差异,受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的影响,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地域艺术特征,在各自的传承发展中形成鲜明的流派印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其依赖的生态环境是互动互育的,因此,“秦地语言硬冲、憨直,饮食酸辣、刺激,着装鲜艳夺目”, ①使得陕西筝曲既有秦腔音乐那沙哑而高亢、激昂而慷慨的悲壮气势,又有迷胡、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委婉酸楚的凄凉情感,如陕西派代表曲目《秦桑曲》;江南水乡则恬静、淡雅、平和,体现出一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人文情调,如浙派筝代表作《高山流水》。因此,流传在我国的筝曲,由于地域环境、语言、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点。
2.筝派传统曲目的文化内涵在弹奏中的表现
任何一个流派的曲目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真正了解曲目的内涵,才能实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的表演境界。就筝乐而言,“音”是演奏者通过各种技巧手段表现出来的音响,而“乐”则是演奏者内心世界、精神状态通过技巧表现出来与听众进行交流的声响,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自古以来,人们演奏古筝都把表达“情感”放在首位,音响的后面是一定时代、一定现实生活的反映。演奏古筝的最终目的是演奏者把自己的某种精神状态下的情感通过音乐与人们交流,引起人们某种情感而产生共鸣。如果演奏者在演奏中只注重技巧而忽视了乐曲所依存的文化意境的表现,就很难达到与听众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对于演奏而言,“对乐章后面的人格把握,即是(表演者)自己人格向音乐中的沉淀、融合”,②探寻其艺术流派的文化背景,对乐曲进行寻根溯源,这种演奏才是“音”与“乐”完美的结合。
二、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代的传承语境
1.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代的传承
追寻筝乐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筝乐在曹正、赵玉斋、曹东扶、郭鹰等老一辈艺人的努力下,其艺术从各地的民间逐渐引入到主流音乐教育中,为筝乐各派的传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到60年代,通过在高校的正规学习,各派培养了具有代表的筝乐专业人员,他们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了所学筝派,传统曲目的特色在他们的演奏中得到印证。随着古筝热潮在现代的兴起,依托现代教育手段,习筝的人数在全国各地以普及之势快速发展,这是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能够得以发扬光大而可喜的一面,但是,现今各派的传承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2.面临的现状问题
筝乐艺术中的传统,主要依存和植根于传统筝曲中,以浓郁的风韵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来。当然,现今也涌现出一批依托传统但又借鉴现代手法的作品。它们的出现,代表了新一代筝曲演奏家“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万象,隐括众长,卓然成派”③的审美追求。如《临安遗恨》《溟山》等,这些作品当然也成为我们新时代民族音乐之苑的亮丽风景。
但是,现今的筝乐专业教学和业余普及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师忽视传授传统筝曲的现象,仅把双手能否流利快速弹奏作为衡量演奏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一旦演奏右手职弹、左手司按的传统乐段或乐曲时,音乐的表现则缺少筝乐特有的韵味的支撑。从目前我国古筝的教育状况来看,普遍的习筝者,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是泛泛的接受,像这样发展下去,真正能够精通各派的传承者是否还将存在呢?如果这样下去,只是为了应付诸如考级、升学而只学现代曲目所追求的快速技巧外,我们的传统曲目的生存之地则越来越小,甚至会趋向“无”。
三、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今的朝向
在筝乐技法不断创新的今天,传统的演奏技法对继承和发扬不同风格流派显示了长久的适应优势。那么,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今怎样才会有更好的朝向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重视筝乐艺术的“文化传承”
筝乐传统曲目只有依托于文化才能表现出来,这是作品赖以生存的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的技能传承的层面转换成具有传承传统文化意识的传授者,只有以传承文化为首要目的的传统曲目才能较好地保持其乐音内涵的文化风貌。正是它决定了筝乐的风格和得以延续的基因,决定了筝乐的本质。若抽空了筝乐文化的内涵,则是一个“乐音的空壳”,在当今功利和浮华的社会,一些经过“时尚包装”后的筝乐艺术,则渐渐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根基,这是现今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重视筝乐艺术的“文化传承”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2.重视筝乐艺术的“情感回归”
“以韵补声”是传统筝的主要表现手段,而筝乐特有的韵味,正是各流派不同风格的标志,每个习筝艺术流派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旋法技巧和演奏特点。筝乐艺术必须以“韵”为神,作为其区别于其他乐器的特色,这种“韵味”的实现需要在“文化生态”的大背景中方能领悟,这更是传统曲目的精髓所在。“韵味”,是演奏者多年工夫的体现,更是“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即一种“发自内心”的哲理悠然和禅机。
传统筝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写照。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艺术是可异化而被复制而成为商品的,而唯一复制不了的就是风格所赖以存在的情感表达。真正的艺术只有保持个性才有跨越古今的延续性和生命力,而不同流派艺术的价值就恰恰在于其个性——“韵味”的保存,也就是其情感的回归。
我们应该看到,筝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正是传统特色的保存和继承,才有了当今的蓬勃发展。归根究底,地域性与民族性是筝乐艺术的根源与皈依,在全球化的艺术交流中,汲取其他民族与其他艺术形态的艺术养分,又不丧失筝乐艺术的民族特色与艺术本质,才能保证筝乐传统流派有更好的朝向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筝乐传统艺术理念与实践能达到怎样的结合与体现,其传统流派在未来将历经如何的传承之路,有待众多艺术同行的共同探索与努力。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76-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2012年社会发展研究青年课题(20120407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健(1982―),男,山东梁山人,博士,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进入21世纪,媒介转型与“文化DNA”采集,以数字影像、二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工具等为代表的多媒体与新媒体正加速推进整个世界技术、社会和文化的急速变迁。新媒体时代正在定义一个与青铜、石器、手工机械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等完全不同的时代。媒介转型带来的全新认知、传播和交流方式以及它们所导致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将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认知模式和知识生产方式,从而塑造一个新的社会。在媒介转型中,多时态多语境的表达格局、多样化呈现方式、多元化文化群体和社区、多学科化研究的出现,势必导致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转型。它让唐代服装传统文化和传统学科产生危机的同时也给它们带来生机。
一、基于唐服时代样式变化与数字化传承
唐代的政治经济长期稳定,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国力强盛,儒教、佛教、道教的融合,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外域文化的交融等为织造技术奠定了雄厚基础。科学、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风尚奠定了唐代服装是其劳动成果与物质文明的产物,生活习俗、情趣审美、服色爱好、文化心态、社会理念对现代的职业教育网站数字传承、述古、礼仪教化、教育、伦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唐代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因此在服饰上显现出开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其历史价值决定于当代意义。
唐服的数字化传承,通过完成整个着装状态的创造过程实现,借助数字化图形图像艺术与技术,辅助服装产品设计师完成设计语言的构思。从初唐到晚唐,男装领子由圆领变成阔边镶沿加白色护领,袍服袖子由窄小到宽松肥大;女装领子由单一到出现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袒领等多种款式,衣袖由小袖褥佩长裙变成衣衫小袖配长裙再到日趋宽大。服饰色彩也呈现尊卑两极的特点(见图1)。
图1服饰色彩的特点
以三个基本要素为切入点的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流程综合分析:1.唐服要素研究,确定唐服的样式、图案特点以及时代变化;2.围绕多元交互性、工学结合、资讯视觉化对“Web”基础职业教育要素进行研究;3.对国外的“Web”教育网站和中国传统服装教育网站进行分析,分析教育网站的要素与互动要素,如在线课程,测试,公共资源,评价反馈,人、环境、资源要素分析等(见图2)。
图2研究的流程
二、文化原形(唐服)数字化保存分析
(一)“Web”基础职业教育优势分析
跨越时空限制、学习内容生动丰富、可选择个性化、实现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职业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现在传统教室职业教育的问题点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单一,教材为主、内容封闭,知识特点表现为学习已经组织好的信息,以事实为学习起点,说教式的教学,教师是主体,师生的角色相对固定,班级或实训室授课,个人学习为主,强调学习结果以及对具体的技能评价。反之,“Web”基础职业教育模式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开放,强调发现和创新学习,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交互式学习,以自己探索为主,学生为主体,师生在学习互动中经常发生角色的互换,交互合作学习成为重要形式,重视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综合评价,不受时空限制。
(三)“Web”基础职业教育的特性和效果
“Web”基础职业教育的意义表现为缓解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不高,缓解知识扩张与基础教育等矛盾,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平等原则,解决择校的问题,形成绩效的职业研究性特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拓宽眼界,提高信息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遵循科学的探索。“Web”基础职业教育最终效果表现为融合性、趣味性、多样性、开放性、交互性、参与性。
三、职业教育网站开发概念构想提案
(一)现有以及文化原形数字化保存的过程
现有的文化资源保存形式包含正式出版物、开放的网络内容、电子版文献、技术报告、地方政府报告、特藏等。文化原形数字化保存的方法和形式就是依靠网络数字媒体综合平台,进行数字化传播与推广(见图3、图4)。
图3文化资源保存形式
图4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的过程
(二)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意图、构想以及网站要素研究
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过程更加有趣?如何有效地测试职业教育的效果?如何激励学习者投入学习?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如何使学到的内容能够应用?实现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网站的设计意图与构想(见图5)。
图5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意图和构想
图6职业教育网站要素分析
综上所述,以人、环境、资源要素展开职业教育网站教育要素与互动要素研究分析,人的要素强调同时、异时交互时间,用户的互动时间以及访客的互动态势,用户的控制权等。环境要素则强调界面的小环境,网站载体的大环境(见图6)。
(三)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提案
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分别为接受知识、测试教育效果、激发兴趣、知识交互、学习工具、学习成果与活用的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的6个基本导航界面(见图7)。
图7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提案
(四)职业教育网站视觉界面节选提案
职业教育网站视觉界面有对服装样式的结构的学习,有累积点数,买卖服装模型道具,在线笔记本可以记录学习过程,相关图片和文字,对服装文物追溯认知程度的测试、获取更多的模型、在线笔记本、我的服装设计等。
四、结论及对以后研究的展望
对唐代服饰文化进行物理性保护以及修复整理,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实现永久继承与保存,并建立起数据库。同时,将教育网站定义为职业基础教育型网站,运用多媒体网络的有效手段,创造学习、测试、游戏、交融的教育统合平台,具有独特的互动性、多样性、开放性、趣味性、参与性等特性,使中国传统唐代服装的文化内容更好地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育中内容封闭、时空受限等问题。网络的便利性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使文化内容更容易展示、传播和交流。提供给学生“即时学习”(Just In Time Learning)及“无围墙教育”(Education Without Walls)的学习环境。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以游戏交互的方式,巩固学习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从而激发学习者兴趣,发挥职业教育网站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55-60.
[2]袁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4-71.
[3]咸妍.关于中国唐代传统服装的教育网站开发研究[D].韩国:东西大学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研究生院,2007:35-40.
爱新觉罗启骧,字滕伯,1935年生于北京,清雍正皇帝第九代孙,当代著名书法家。启骧幼年深得祖父毓逖(毓逖――清光绪帝禁卫军统领,与齐白石交往甚密。)疼爱,受书画艺术氛围熏陶,培养了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
1955年,启骧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担任高级工程师一职,从事工业及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1978年,启骧师从堂兄启功,潜心研习中国传统书法。1998年,兄长启功为他的作品集《启骧书艺集》作序时写道:“所好晋唐名家之格,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篱,而谦抑为怀,临古弥笃。”
启骧热爱体育,青年时代曾是北京市足球代表队队员。1990年爱新觉罗家族40多位书画家为亚运会捐赠书画作品近二百幅(包括溥杰、启功的作品),并在日本展出,启骧作为家族的代表到日本参加开幕式并进行交流活动。
1991年,启骧书写的奥林匹克基本原则的精制册页,做为国礼在瑞士洛桑赠送给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并被国际奥委会博物馆永久珍藏。同时,他的书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贵宾楼、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以及国内外朋友广为收藏。
启骧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辅仁大学校友会美术委员会副会长。
翰墨一生传承文化
爱新觉罗家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清朝的皇帝也被后世公认为个人修养和文化思想居高。爱新觉罗家族至今名人辈出,例如大家所熟知的爱新觉罗毓峨、启功、启骧……他们因何成长为有所建树的人,启骧先生讲到流传于先祖雍正教导子孙的至理名言――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启骧说:“立身以至诚为本。一个人立志要做一件事情时,必须‘至诚’。以诚信、谦卑的态度去追求理想中的目标与事业,孜孜不倦,方是做大事者的风格与气度。”
而“读书以明理为先。一个人读书、求学的目的,首先是要让自己学会为人处事。”是启骧先生对于先祖之言的领悟。
据有记载的文章介绍,清代皇室家规甚多,对子女学业要求极其严格,对皇子师父的挑选更是严格。皇室的家族成员颇有一番不得不成器的使命,这大概是这个家族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
启骧先生出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连年的战争和动荡使得当时还年幼的他没有机会享受几年皇室后裔的优越生活。但是,“老家庭”里浓郁的艺术、治学气氛深深的影响着他。祖父毓逖与国画大师齐白石交往甚密,外出时也总喜欢把自己的长孙启骧带在身边。回忆起童年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先生很开心:“爷爷特别喜欢我,带我去见齐白石。我见到齐白石时,他很高兴,很喜欢我,当即赠予了我一些珍贵的礼物。”
启骧说:“那时候的我就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亲眼看着那些书画家写字作画,受益匪浅。看到他们怎样握笔、运笔,感受到他们写字的节奏和神韵,然后我开始模仿,自己鉴赏力的功底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积累的。现在,我们很难看见这些传统的好东西。”
五千年的文化该如何传承
启骧先生多年来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汉字文化,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国书法文化“文字美”的内涵。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启骧说:“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美术之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对本民族源远流长文化的理解,后果非常可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指导生活与实践的价值。我们的《道德经》、《论语》,这些著作都很好的为我们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共存的道理与经验。所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该如何将中国书法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传播下去。”
先生倡导作为华夏子孙,作为一个使用汉字的中国人,人人都应重视汉字的书写,写得一手好字,写毛笔字不等同于书法,书法是一门学问,是从汉字学中分离出来而独立的高级艺术形式。
汉字的简化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这是它进步性的体现;但是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的内涵却省略了情景与韵味。研习书法的人,应该多一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多一些对繁体字的认识,这是保护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可以做到与应该做到的事情,更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现在很多人以设计流行的签名为美,以别人看不懂的怪异文字为时尚,这些都有悖于真正“文字美”的内涵。
先生从理论阐述了指导实践的方法,在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先生尤其强调先继承后发展的原则。在继承历代先贤的基础上,去认识什么是文字美,理解达到美的法则与方法,尤以方法的正确与否视为成败的关键所在,他不断强调要能识别美才能创造美的艺术――“如果不知道什么字是美的,就不可能写出美的书法来,好的书法作品会带给人一种享受”,启骧先生所讲的道理看似简单,却令人回味。
研习之功在于“法”
启骧先生是书法界的大家,如何继承中国书法的精髓,先生提到:研习之功在于“法”。启骧说:“研习书法者要注重学法不学体,既要掌握好法的重要性、又要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风格。”
启骧先生几年前开始归纳整理中国传统书法之“法”,本着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到今天已经写下了几万字的笔记和例字。这些书法的“法则”对于书法研习者的学习至关重要。先生特别强调书法研习者要有规则意识,不要以哗众取宠的创新而抛弃中国汉字的书写精髓。他说:“不仅是研习书法,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规则,任何事物也都有它的规则。”
书法与用毛笔写字是两个范畴里的概念,一个是艺术,另一个是实用。上千年来,中国传统书法的目的是研究怎样把汉字写美。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只有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法以后,熟能生巧,逐渐进入所谓“随心所欲”的境界。先生用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法无法,无法有法;学书在法,奇妙在人。
习字做人淡泊明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非常注重一个人德行的教育、情操的培养,先生的翰墨人生,也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的德行与礼教,值得后辈借鉴的地方颇多。其一,平易谦和、规矩做人,注重人格的修养,耐得寂寞与坎坷、经得荣辱与变迁,心态平和方字如其人;另外,先生可以将艺术间内在的相通互融与书法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有文人的气韵又有将帅的雄风。
许多年来,慕名上门求教于先生的人络绎不绝,都希望做启骧老先生的门生,而他却对收徒一事表现得既吝啬又着实慷慨。
启骧先生在2006年初夏口述的《启功大哥,我想念您――纪念启功大师逝世一周年》的文章中写道“大哥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能,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并以“习字做人、淡泊明志”八个字作总结。所以,先生对门生的要求重在德行,而非金钱。面对品行好、有天分的学者,先生的言传身教是慷慨而无私的。他说:“研究艺术要准备好为之献身,踏踏实实地勤奋地去钻研去苦练。如果把物欲的成名放在心上当目标,很难领悟艺术的真谛,很难取得成功。
中国书法之美的奥妙
采访是在启骧先生家中进行的,客厅的墙上是一幅丈二整纸气势磅礴的行书作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幅作品曾多次获得外国友人的褒奖。面对那些金发碧眼的外籍人士称赞自己的作品时,他也曾惊讶――他们懂书法吗?也许,他们不一定能看懂中国字,但艺术之美,没有国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同,没有国界。中国书法之美的奥妙宛如一首动听的交响乐。
启骧说:“一幅书法作品,就像一首乐曲,一个字就像其中的一个小节,而笔画就像其中的一个音符。作为整幅书法作品,首先要讲究总体结构,总体的美。用它的节奏、旋律,来表达一种感情。激昂奔放之处,如山洪暴发,电闪雷鸣;悠扬婉转之处,若潺潺流泉,细雨润物。每个字,一个小节也都是一个组成部分,决不可马虎随便,都要禁得起推敲。而笔画又是字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写好每一笔,是基本功。就像小提琴家用弓子摩擦琴弦,能发出优美的乐音,而未经训练的人可能就会发出噪音来。要掌握运用笔墨需要刻苦练习。对于立志研习中国书法的人不仅要勤奋,还要懂得怎样勤奋。”
中国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中蕴藏着一种民族精神;书法表现了一种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书法可以修身养性。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这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的,就像中国武术、中国京剧一样,举世无双,更显其稀世价值。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做点儿事儿。”
启骧先生为实现自己的心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点儿事儿,为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书法作品,坚持不懈。先生在2008年初始决定将自己刚刚完成的小楷作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捐献给慈善机构,拍卖所得款项将用于中国传统书法及传统中医药学的拯救与传承。
从世界范围来看,成千上万的传统艺术每天都在面临着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一样的问题和现代化社会的挑战,能源的浪费、资源的枯竭、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艺术的衰落,这一系列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不同种族、国家、地区、信仰、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2 0世纪后期以来,发展与保护民族民间的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法国文化部称美国文化渗透为“文化帝国主义”;在90年代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则;澳洲地区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反对外来文化的侵略;美国著名学者享廷顿发表连续讲话,大谈文明忧患论;新加坡开展“华语运动”已维护东方文化;与我们临近的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是时有耳闻,他们把传统民间艺人视作国宝,称为“文化财”;台湾地区的传统民间艺人被法国高新聘请,令台湾人咂舌,台湾的传统艺术研究所是以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并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这一切说明了对传统艺术和地方文化的传承重视。
一、现今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国内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在近几年逐渐重视起来,但不免有后知后觉之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了解时事报道,资料报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承呈现缺失状态,但大多数大学生对民间艺术存在浓厚的兴趣。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严重流失的现状,在大学校园这一块需要做到的就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从意识上提高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自觉自愿的加入到传承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队伍中来,尽自己的努力,使曾经熠熠闪光的传统艺术重新绽放出光彩。
河北省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中华大地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同一种类的民间艺术中,地方风格特点也十分鲜明。在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的形势下,河北民间艺术中颇具有代表性的曲阳石雕、唐山皮影、武强年画、定窑陶瓷、磁州窑造型艺术、蔚县剪纸、白沟河泥玩具等等均缺乏应有的传承发展。而在本省的高校艺术教育中也没有对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有所研究呈现缺失状态,例如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等等均都没有这些民间艺术的专业研究。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对民间艺术存在浓厚的兴趣,而要使这一现象得以改观,就必须深入发掘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民间艺术,使河北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下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河北地方文化建设。
二、河北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现状:
1、河北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如年画、石雕、剪纸等等都流传着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河北传统民间艺术受到现代科技文明多方面影响。由于我省相关部门对民间艺术没有做到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很多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再有传承的东西由于不能接近生活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被人们逐渐的淡忘,有些传统民间艺术正在逐渐的消失。通过分析河北传统民间艺术现状,传承发展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传统文化生存的根基发生很大的破坏。(2)高科技现代化文明的发展吸引了现代人的眼球,改变了人民的审美观念。相比之下,民间艺术没有得到很好地创新,不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3)社会文化部门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不够,很多民间艺术没有继承人,这些文化都面临失传危险。
2、改革开放以后河北高校艺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但是也体现了很多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西方艺术设计模式为主,缺乏创新。(2)对自身的民族艺术资源漠视不用,使我国艺术设计与民间艺术脱节,而对这些问题,我们需深入分析民间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合理传承民间艺术。
三、传统民间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1)传统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源泉:对民间艺术创造目的来说他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如剪纸、年画等等,这些审美和使用的目的创造与艺术教育如出一辙。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创作角度来说,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都是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基石,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是一脉相承。
(2)民间艺术的审美形式和造型手法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沿袭: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道德水平、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艺术设计者对民间艺术有深入的了解。民间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传统道德思想可以使艺术创作得到启示。如春节每家门口都贴红色的对联和倒贴福字,这就象征着喜庆和福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种憧憬和向往在艺术设计中也常常用到。
(3)传统民间艺术可以扩展艺术设计的空间:在一般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看法就是比较过时的、落后的、怀旧的东西,其实这些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是固有的传统形式一成不变,他可以与现代艺术设计更好的融合,因为他是现代艺术设计精神和创造力的源泉。我们只有发挥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加以创造将他与现代艺术设计完美的融合,进一步的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用的一方面,全面扩展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领域,才能达到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
四、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民间艺术走进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对于中国本土艺术设计者来,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储备和底蕴,其创作就会缺乏民族神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合理设置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实践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传统文化内涵。
(1)首先在高校的艺术展厅定期开办具有河北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展,例如蔚县的剪纸、无极的剪纸以及丰宁满族剪纸,不同剪纸的风格、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见所分析对河北的民间艺术有深入认知。再有就是在高校成立传统民间艺术学生社团,结合民间艺术的特色及相应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心理,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使得更多的人喜欢民间艺术,传承河北民间艺术。
(2)在我省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加入河北民间艺术课程,例如:唐山皮影艺术被称为“通俗的人文历史讲义”,具有塑造人生观及安身立命之意义;武强年画传承着历史人文的理念,营建着人们的道德信仰,在情感的抒发和传播中构建和美的社会;曲阳石雕艺术的人文理念涵纳与石雕艺术的文化阐释中,如此等等把这些人文理念添加到艺术教育的教学第二学期课程体系中,也就是大一的第二学期开设。
(3)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校园举办讲座或技艺展演,有组织的举办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专题设计沙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使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可以借鉴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再创造,创作出既体现东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作品。再有就是在高校设置介绍传统文化艺术的网页网站,开阔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渠道,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存在。
综合起来看,河北传统民间艺术如何在裂变中传承下去是最大的问题,而“民间艺术回民间”是重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树立起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大学生作为祖国的高级文化分子,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爱国挚情,在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肩负重任,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和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设计作品,真正实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河北的高校艺术教育就是为建设这个民间艺术传承发展平台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