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篇1

农村小学生占据中国小学生的半壁江山多。百年教育,树人为本,树人须先树思想道德。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尤其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根据中国心理学会的调查,约十分之一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强迫、抑郁、自卑等等。其中以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让人堪忧。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道德规范缺失。农村小学生自制力一般较弱,喜欢争强好胜、强横霸道、强词夺理。二是不健康人格,表现为上课缺乏自信,语言表达能力弱,好动急躁,过于自卑、胆子小。三是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学生缺乏良好的德育教育,也没有配备相应的德育教师。四是农村教育环境差。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学生的管教缺乏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往往是采用棍棒出孝子的土方法进行管教小孩,不少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智力,而对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育则忽略不管。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学校道德教育存在误区。学校过分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一些空洞无物的教育理念,什么“四有新人”之类无疑对小学生的思想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其结果是学校道德教育犹如“空中楼阁”,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欠佳。其实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尽量简单易操作,让学生做好日常的行为规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比如小学生应该做到,见到老师长辈要打招呼问好;对同学要文明礼让;对父母孝敬有加,帮助弱者;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二、家庭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现在的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到城市务工,成为农民工一代。留在农村的尽是老人小孩,留守儿童现象严重,不少老人对小孩缺乏教育的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只是一味地溺爱和纵容,宠坏了小孩,不利于小孩的成长。一方面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小学生的要求过分强调读好书,考好试,有个好成绩就行了,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有良好的教育动机却缺乏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小孩往往适得其反,收效甚微。

三、社会的不良风气腐化。现在网络流行,电视普及,给农村小学生带来大量的垃圾知识,而社会上的成人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农村蔓延。商品经济的浪潮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些不良风气不断冲击着农村的朴素的价值观和信仰。在这种电子垃圾和西方腐朽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少数农村小学生精神空虚,缺乏信仰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对大是大非缺乏鲜明坚定的立场,有些甚至受人蛊惑,误入歧途走上了不归路。

根据以上分析,要做好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构建一套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营造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不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教师以身作则,学校重视德育

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小学生在学习的萌芽阶段,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的一言一行,极易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特别做好思想道德的典范,言语文明,举止大方得体,爱护环境,关心同学,孝敬父母等等。可谓是,身教胜于言传。作为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对症下药。关心学生,发现学生的缺点,随时随地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爱护公私财物。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清明时节,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为勇敢忠诚壮烈牺牲的烈士扫墓,由老师主持,老战士讲述当年的战斗历史。学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抓好,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贯穿于教学过程。学校要不断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宣传教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学校还应配备相应的德育工作教师,专职负责学校的这方面工作。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道德教育必须摆在首位。对孩子的培养首要培养其优秀的思想品德,其次才是培养其良好的智力。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形成良好互动,教师可以在业务上指导家长,帮助家长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科学的德育方法和策略。家长也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小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针对学生近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作为家长还须做到的是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家庭成员之间该相互关心和尊重,对弱者同情,尊老爱幼,不赌博争吵,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成长环境。

三、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经济跟上去了,思想道德教育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可以针对农村特点,招商引资,搞产业园转移。只有经济发展了,才会吸引更多的有识人士到农村支持农村教育,稳定农村的教师队伍;外出的父母也可以回到家乡工作,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效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还必须治理学校周围的不良场所,杜绝游戏机室、赌博场所,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营造祥和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还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制定一系列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法律,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且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切实促进小学生的茁壮成长。

思想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出真知。做好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切忌空洞、教条式地说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发自内心地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成长,也只有这样,祖国的繁荣昌盛才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28-01

目前,很多农村初中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他们平时在思想上缺乏家庭方面的指导,心理上缺乏及时疏导,自身行为也没有受到有效监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导致有的农村初中生产生较为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一、影响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1)学校方面因素。有的农村学校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而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导致部分初中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习惯。有的初中生缺少感恩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奉献精神,盲目追星,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

(2)家庭教育因素。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过于重视,往往提出很高的要求,而忽略对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很多初中生逐渐失去提升思想品德素质的最佳r期。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没有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常常在教育过程中采用错误的方式,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合理的教育方法用在初中生身上,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3)学生自身因素。初中生生活经验不丰富,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出现情绪化冲动,对于很多问题往往没有经过充分思考便进行尝试,对社会上的很多问题有时看得过于片面和简单。如果不进行合理引导,初中生的这些身心特征非常容易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己,犯下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二、做好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

(1)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第一,应当充分挖掘农村初中生生活中现有的德育资源。这些德育资源往往来源于初中生的生活实践,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与启发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与说服力,能让农村初中生乐于接受。因此,教师应当善于从初中生的实践生活中精心收集与整理德育材料,尽可能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第二,应当尽可能发挥学生组织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学生组织成员往往是学校中的模范,其自身要注重强化道德修养,在同学们中间做好榜样,发挥模范作用与引导作用。同时,学生组织还应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第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不但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对教材内容予以筛选与加工,同时还应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各类学习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要把教育内容从教材逐渐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创新性地利用课程资源。第二,各科教师必须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开发各个学科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确立与农村初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符合的目标,在各学科知识的讲授中逐渐融入道德教育。比如,语文课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历史课中,可以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努力把校内道德教育资源和校外道德教育资源有机整合。这是一种教育力量的大融合,借助这种整合,最终实现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与社会化,进一步扩展道德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改进和优化教育方法。农村中学应当根据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以及具体环境现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调整与优化道德教育方法,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例如,利用生活指导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个人发展等各方面予以引导和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过去那种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教育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必须探寻一种与初中生身心发展实际相符合的道德教育方法。比如,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和实际生活贴近的环境氛围,要求学生轮流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来换位思考,感受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即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唯有真正意识到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引起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积极关注,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这项工作,确保农村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建设

农村未成年人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开展课外科技文化和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远离违法犯罪,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根据要求,首先要以农村行政村为单位,创建一批农村未成年人学习、活动阵地。我们要以建设农村青少年活动基地为抓手,切实实施“春泥计划”,广泛开展省关工委提出的“十万‘五老’结对关爱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后吴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祠堂,建设了青少年活动基地,基地内加强了“五室”(关工委办公室、未成年人办公室、图书室、电脑室、会议培训室)的建设。各行政村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必要的改造,创建青少年活动基地。在基地的基础上,整合全村各类可利用场所,广泛地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要把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

二、加强农村关工委组织建设

农村的老村长、老支书、老党员、老教师、老妇联主任、老民兵连长、老转复退伍军人、返乡离退休人员和老科技人员的居住地。发挥这些老年人的政治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科技优势、时空优势,是培养教育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是一支特殊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农村党支部教育青少年的参谋和助手。农村关工委组织是最基层的关工委组织,大量的关心下一代工作要落实在村级关工委来开展,加强村级关工委班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的工作。而如何建设好村级的关工委组织,使其发挥作用是需要进行不断探索的,希望各镇街区都能拿出自己的经验来。

三、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的建设

市关工委目前有7支工作队伍,有些镇街区关工委也建有工作队伍,并且都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最近市关工委青少年摄影工作站开展了组织延伸的尝试,现有5个镇街区也已经建立了摄影工作站,从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良好;最近,还要做好网吧“五老”义务监督员队伍的建立工作,关工委组织建立工作队伍来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大特色,工作队伍的延伸,又是值得探索的工作,各镇街区关工委要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村级关工委在建立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支负责未成年人校外活动策划、组织、帮扶、助教的辅导员队伍,并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实施“春泥计划”,充分发挥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村干部、“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能工巧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党团员等各类人员的作用。

四、加强工作制度的建设

篇4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学校在开学初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开展各项德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职责要分明,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少队部、班主任工作计划都要有具体的德育工作内容和要求,层层管理,为学生撤下“天罗地网”,并针对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实施,把德育工作层层落实好、开展好。

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领导机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教职工研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分析学校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制定长期和近期工作目标)使全校教职工每人都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真正实施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想方设法地去做好这项工作。同时,认真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各种契机各途径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做好此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抓常规,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求各班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开展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使学生在学校能够做到知法守法;各班班主任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各班中队辅导员利用每周开展的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各科任课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少队部每天对全校学生的纪律、仪表以及校园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发挥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学校利用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国旗下每周由教师和学生轮流进行演讲,演讲的内容要求思想健康,富有教育意义,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氛围中受到教育。

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农民较多,造成了学校的学生当中留守儿童比较多,这就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尽管困难较多,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充分发挥学校、班集体的作用,充分调动这类学生兴趣,不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信心。工作中多一份执着,多一份关爱,多一份耐心。 建立建全留守儿童的档案,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开通儿童亲情电话,开展教师承包制度,跟踪管理等方式,让这些花朵在老师和亲人的关爱中尽情地绽放。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

开展学雷锋活动,如组织学生帮助孤寡老人,上门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服务,帮助小同学等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养成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每逢重要节日,组织学生办板报,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历史,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举行“爱祖国、爱家乡”、诵读经典诗文、文艺晚会等让学生从活动中受到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智力、特长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使个人特长得到了发挥,增长了见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用班级文化、学校文化感染学生,陶冶情操作。

六、加强对校园安全卫生的管理

学校门口和校园内布置固定的安全警示标语,学校要求在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时时强调安全,事事注意安全。每天放学学校都要求集队,由学校的值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强调做好相应的安全工作并路队离校。每周星期五放学集队,由学校值周领导强调双休日要做好的安全工作。校园卫生学校制定了每早一小扫放晚学一大扫的卫生制度。要求校园卫生逢脏必扫,开展师生“弯腰行动”。为师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卫生习惯。

篇6

导学案的质量决定了课堂学习的质量,一份好的导学案应该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写力求精练、完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明确、有一定梯度、环环紧扣,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学生预习才会充分、深入。

1.标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应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设置问题,列出导学提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问题。结合学科特点,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新颖、形式多样、简明扼要,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

3.设计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学习是为了运用,针对性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掌握,并且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课堂有效利用导学案

1.“导学”与自学。导学案编写好后提前1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有疑难问题的,同学间可以通过互相交流、探讨方式解决。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能用符号对自己所预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标记的好习惯,这样在听课时就会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

2.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做适当的激励。

3.课堂上导学案应用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把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六人,分组合作时,教师可以将不同梯次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内,便于发挥优生的辐射带动效应。可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教师点出本节课要合作探究的课题。各小组在教师指引下通力合作,使部分学生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快乐,又能让部分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较轻松地接受新的知识。

(2)小组交流展示。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然后进行小组展示。随机抽取2—3组通过展台,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并由另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对于表现优异的学习小组,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3)重点讲解。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引导,让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上升为理论,指导运用。

(4)效果反馈。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进行掌控、引导、管理。对学生课堂集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升华。

三、导学案的课堂评价

导学案的使用给学生搭建了平等竞争的平台,竞争是一剂课堂兴奋剂,这种好胜心理会驱使学生乐于参与比赛活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我们看到平时不太喜欢思想品德课的学生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团队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引导,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导学案的课后反思

1.安排练习应从精务实。练习原则上当堂完成,设计应做到有层次,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应紧扣课本,对优等生可适当增加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用好教学手段,在抓“重点”、攻“难点”、解“疑点”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能力上下功夫,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上下功夫。

篇7

目前,由于受到诸方面的影响,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素质呈滑坡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一)传统道德意识较差,道德行为失衡。很多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到位,在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信友善、文明礼貌等方面表现较差。例如,很多学生在家不懂得尊重家长,在学校不懂得尊重教师和同学,在社会上不懂得尊重他人。经过调查了解,45%的学生在家时很少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52%的学生遇到教师时不懂得主动打招呼,49%的学生无意中做对不起别人之事时不懂得道歉,42%的学生得到别人的帮助时不懂得道谢。(二)行为规范意识不高,失德情况时有发生。农村职校生的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意志不够坚定,对遵守纪律、制度、法规等方面不够严格,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持无所谓的态度。据调查了解,有72%的学生在公共场合随手扔过垃圾,有47%的学生认为在旅游风景区的涂刻行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有35%的学生表示在公交车上不会让座。

二、当前家庭环境对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农村职校生几乎每个周末都回家,家庭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家庭环境中对农村职校生不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不好。部分农村职校生的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不好。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与该家庭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度很高,而该家庭中的学生心理素质如何,又间接地影响其思想道德水平。通过调查,发现有60%以上的农村中职生的思想道德行为问题间接与其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有密切关系,如果家庭成员专制,动辄发脾气,则学生也可能对人不友好,不礼貌;如果家庭成员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对该家庭中的学生要求宽严有度,那么该学生就会养成亲切、直率、有活动能力、善于合作等性格,在思想道德行为中表现出较好的状态。(二)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不良。部分农村职校生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不良。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其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对该家庭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家庭成员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直接影响着该家庭中学生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比如,在家庭中有不瞻养老人的情况的话,该家庭成员中的学生往往比较自私,缺少爱心;如果家庭成员存在家暴行为,则该家庭中的学生往往对别人比较粗鲁;家庭成员如果很吝啬,该家庭成员中的学生往往不会帮助别人。

三、减轻家庭环境对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策

通过分析和总结,本人认为为了减轻家庭环境对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产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成立家长教育指导团队。针对农村职校生家庭环境中存在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不利因素,学校应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团队。指导团队可由德育副校长、各班主任及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做好分工和计划,以便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二)构建灵活多样的家校沟通渠道。农村职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采取灵活的办法,多角度建立与家庭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学生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探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他们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建立家校教育微信群、家校教育QQ群,可以设立家校教育专用电话,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召开家长会等。(三)设立家庭教育优秀奖。为鼓励家庭成员关心该家庭中的学生,激发他们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情,学校可制定家庭教育优秀奖励制度,定期评出“教育优秀家庭”,给所有家庭树立模范,促进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共同进步。

篇8

2016年2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能时刻陪在孩子的身边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必要的照顾,给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大,已然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也影响全面小康地顺利推进。很长一段时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本文从问题出发,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措施,以更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一、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主要来自农村,年龄大约在16岁以下,父母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到其他地区打工而他们自己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由此形成的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并需要他人照顾或自己照顾自己的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心理和情感需要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满足,缺乏必要的思想引导,思想道德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逆反心理强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处在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2]由于父母经年累月在外打拼,一方面,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关爱和帮助,促使他们只能依赖自我,常常把自己关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容易出现消极情绪。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67.5%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给自己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25.5%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表现为不合群、喜欢独处。”[3]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极强,常常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遇事不顺便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却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脆弱、任性、缺乏爱心和同情心,逆反心理特别严重,走向自以为是或自卑的两个极端。” [4]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不遵守行为规范,我行我素。在极强的逆反心理影响下,“容易让农村留守儿童对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极为不满。”[5]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

(二)农村留守儿童传统美德缺失,价值观念扭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最不可缺乏的就是父母的爱和教育。由于现实,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与子女相处时间少,教育机会少。对子女的陪伴缺失也致使一部分家长选择用物质来弥补,缓解自身的内疚之情,以儿童心意为主提供大量的零花钱并鼓励子女随心所欲,自由购物。而这一畸形的物质享受容易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浪费、追求奢侈的坏习惯,“思想更趋于功利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和扭曲,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缺乏认同”,[6]进而极易使他们形成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扭曲。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读书无用”和金钱至上的想法就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理想”。加之我国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实施,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溺爱让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对于什么是传统美德完全没有概念,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尊老爱幼,何以勤俭自强;再加上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引导和榜样示范,缺失家庭美德教育。

(三)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差,法制观念薄弱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多容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一方面,他们独立自主,互帮互助,另一方面,彼此影响,义气江湖。他们自控能力比较差,常常呼朋唤友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去游戏厅、网吧,甚至赌博、吸烟、酗酒等,这样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越来越重,进而无视校纪校规,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不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的影响和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引导,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完全不听从老师和家长的管教。在他们当中,“拉帮结派”思想盛行,甚至还养成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恶习,经常欺负同学等,更为严重者无视法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有调查表明:“各地公安系统对未成年人盗窃、抢劫类犯罪统计,有些县城中甚至有60%以上的案件是留守儿童作案。”[7]

二、新形势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心理关照不够,教育引导不足,环境氛围侵染所致。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创造一个有力地环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发展

(一)加强家庭教育,侧重心理关照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父母缺席成长,缺少陪伴,便理想以物质满足的方式弥补子女,因而,他们往往侧重学业教育,忽视养成教育,侧重经济满足,忽视心理关照。殊不知丰富的物质生活远远无法替代情感上的呵护和心灵上的满足。解决这一问题则需家长经常保持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时刻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上的交流,通过QQ或微信等新媒体,增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加强思想道德引导。当然还要随时保持与孩子的班主任、委托监护人的联系,全面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状况和日常表现,及时反馈孩子的近况,关注学生身心发展,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合理进行心理疏导。最后,要走向儿童,贴近所想,以平等的姿态与子女交流问题,站在子女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以良好的方式促成道德教育。对于交流的内容,不拘泥于学习成绩的单一了解,还应对儿童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掌握,以成长问题为导向,灌注正确价值观,引导子女,鼓励子女,建立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性关系,使留守儿童在留守之中得到正常的心理关怀和情感满足,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慰,不产生被父母遗忘抛弃的自卑心理,降低心理叛逆。

(二)改进学校教育,增强道德引导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获得知识,习得良好品德的主渠道。甚至农村学校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担负着补充家庭教育,解释家庭教育的重任。因而对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德育实效。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最佳途径,学校教育要在课堂教育中得到巩固和突破。首先、完善德育内容,宣传倡导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合理看待父母的金钱满足和爱的表达。其次,加强法制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通过正面传授法律知识,讲解法律常识使学生对世界有个基本的是非观和善恶观。通过学校教育的及时补充,把以家庭教育为主的美德教育填补起来,完善留守儿童的道德人格。再则,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周末之家”,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显隐相交。正常行课时间,除了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外,学校还要加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用潜移默化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周末,关照无处可去,在外游荡的部分学生,通过集中生活让他们远离社会不良气息的影响,远离网吧、游戏和打架斗殴。以关键少数的思想道德教育危机的化解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转化确立。以周末之家的温馨氛围影响学生心灵,消减孤独、叛逆的心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调动社会力量,优化培育环境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环境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在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优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第一、积极推进和相关部委关于开展“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积极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真正的给农村地区带去新鲜的血液,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妇联的作用。通过少先队和共青团这两大组织,随时掌控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妇联还可发挥妇女的特殊作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第三,净化社会环境,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清除精神污染源,清除学校周边的黑网吧、黑游戏厅,还农村留守儿童一个洁净的校园生活环境。第四、充分发挥社工和公益组织的作用。社工组织进社区、志愿者下基层开展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都能使农村留守儿童切实的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最后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利用视频网络,传播有利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增强形象感染。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6-02-1501.

[2] 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08.

[3] 陈 洪. 学生流失现象留给人们的思考[ M ].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5: 11 - 13.

[4] 徐宏升.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5):74-77.

[5] 刘 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9(17).

[6] 鲁 洁.教育社会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篇9

一、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

(一)教育目标比较

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一直以推崇“圣人”、“圣人与我同类”,圣贤人格“学而至之”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孔子家语・五仪》中,孔子将“圣人”描述为:“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由此可以看出:“圣人”既具有教化民众功能,又具有提升人格功能。于是,“学为圣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一贯的价值追求和德育目标。当然,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德育目标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在“四有新人”基础上提出的德育目标,就已全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任务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但德国由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目前尚无统一表述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联邦德国教育总法》对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1]在巴伐利亚州法中规定,对18岁以后的学生,要求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综合来看,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守法精神,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

(二)教育内容比较

在私有制社会里,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明显的阶级特征,如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而当代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具有全新内容。增强了科学性,减少了政治化、抽象化的空洞说教,突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内容比较贴近社会现实和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德国高校德育的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诚实、自尊、责任感为主的道德教育;民主、自由、平等、和平统一的政治教育;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教育。

德国高校以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理性思维,因而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地位显著。德国高校重视解决学生面临现实问题,以理解现实社会、理解现实自我为起点,理解他人,进而培养诚实、尊严、相互谅解、乐于协作,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理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向往崇高、自强不息、思维严谨、富有尊严与责任感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特质。德国在普鲁士复兴时期,就建立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传统,这种传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得到加强。[2]追求个性自由是传统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而当代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以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培养、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建立为侧重点,充分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途径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德意志民族精神。

(三)教育途径比较

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等。

而德国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在德国高校文、理科各专业的教学中都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师要求学生不仅从学科角度,而且从人文和伦理学角度进行专业知识的研修,并重视对该学科领域内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德国高校重视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各专业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的全程结合和有效统一。

与此同时,德国高校非常重视心理咨询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卫生类机构,其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或教育学学位并受过专门训练。这类机构有固定的编制、充足的经费和严格的工作制度及规划。心理咨询人员向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全方位指导。

另外,德国还非常重视发挥社会团体或机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在德国,不仅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政治教育中心机构,而且有大量从事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如阿登纳基金会、天主教联盟、联邦青年联合会、农村青年联合会、德国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团体和机构。这些机构与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德国民众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伦理学及心理学教育,以及宣讲国内外社会政治实事。

二、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分析与借鉴

(一)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趋同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圣人”追求,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高尚人格的向往和推崇。中国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四有新人”要求,也集中体现了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塑造渴盼。其中,“有理想”更是体现了对大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守法精神,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实质上也是要求高校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从而达到人格完美。

因此,中德两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趋同的,可以相互借鉴,从而更加丰富和完善。在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其中对学生“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公民、劳动者”的要求。这些内容可以充实我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并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借鉴

德国高校重视培养学生道德理性和批评能力,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何谓道德理性?道德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理性,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道德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它诉求的是善,是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主要意指人的普遍意义“理性”在道德领域内的体现。而中国儒家伦理实质上是一种特殊主义的血亲情理观念,与普遍主义的道德理性精神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儒家伦理精神实质是一种“情理”精神而非“理性”精神。亲情伦理只是人类伦理中的一种特殊伦理,血缘亲情也不能涵盖人类的所有情感,因而血缘亲情伦理不能作为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具有普遍性的理性精神。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包含政治教育。德国政治教育分为知识积累和政治修养两方面,政治知识积累在大学前已基本完成,因而大学阶段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修养的锻造为主。大学青年由教师引导开始体验式地参与政治教育实践,由实践活动及实践总结中提升政治修养。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实例式”和“研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德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索与研讨,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及责任感。形成了“入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判断”的教学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德国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以前较中国超前,在大学阶段则较中国更具实践性和实效性。因此,德国的政治教育模式值得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借鉴。

(三)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借鉴

德国高校心理辅导是思想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途径。而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育和辅导员教育。而课堂教育多以知识灌输和应试为目的,辅导员教育则以管理为中心和重点。心理辅导,并未成为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和普遍的途径。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也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经费。有些甚至只是学生工作部门中某一两个工作人员在其主要工作以外所兼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职责。因此,借鉴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以心理辅导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途径,明确规定高校心理辅导专门机构的规模和心理咨询专门人员的师生比,充分而且切实做好中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并以心灵为契机,做好中国高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篇10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就像一个产品,有才有德是合格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无才是次产品,无德无才是废品”。职业学校不光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也担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责任,更何况,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他们普遍认为:员工技术的不足可以通过技能培训短期内得到弥补,而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规范却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得到弥补。

教育部制定《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根据要求,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应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并重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村职业学校有自身的地域劣势,在普高热的高压和城市职业学校优质资源吸引之下,农村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低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让人堪忧。这也使得一些学校忙乱于学生的日常行为纪律的管理,而轻视了德育教育。其实德育工作应该是学校工作之首,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都应该为德育工作服务。

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应该摒弃“差生”的观念。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开展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这些文化课底子薄弱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发现其积极因素,着眼于未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日常管理、开展德育教育。要以企业的标准要求教育学生,使学生具有“诚信”的品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和学习习惯。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给他们责任心和荣誉感。

2.充分发挥德育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根据教育部《关于下达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项目的通知》,笔者所处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5门德育课程。这些课程是各专业都要开设和学习的公共课,德育课程贴近生活、贴近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并有力的结合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和方向性的特点,又引导中职学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通过这些具体的课程来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教育。所以,德育课程应该是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也尽可能的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的机会,来提高德育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更多的要让德育课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使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二者紧密结合。

实训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处的学校地处农村,农学专业也是学校的“拳头专业”,实训实习的条件比较丰富。学校也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的情感,增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发挥骨干力量作用

虽然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被赋予了德育教育的神圣使命,但是一个学校应该有完备的德育教育体系和德育教育的骨干力量。首先、建立一支以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为骨干力量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分别在组织协调、学习生活指导、德育课教育教学等方面,既分工负责,又紧密协作。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既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又直接担负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再次、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应加强学校团队、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充分发挥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学生组织要针对学生特长、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54-03

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其中包括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中理应得到充分重视。

一、职业学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职业学校和普通大中专学校一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国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积极推动社会思想道德和文化进步。其次,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职校学生的各项素质中,思想道德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学生思想性格不健全,思想道德存在缺陷,即使掌握再好的职业技能,也不会很好地成长和成才,更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职业学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对培养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实现自身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最后,是职业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办学质量关系到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职校学生德、智、体、技能四大培养要素中,思想道德的培养是核心要素,关系到他们良好思想品格和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前职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职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伟大任务的需要。”随着职业教育观念的深入和青少年报读职业学校积极性的提高,我国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伴随而来也暴露出了其中存在的许多不足,其中思想道德教育薄弱的问题尤为突出。

1.职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堪忧。职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和城镇初中毕业生,他们正处在15~18岁年龄段,生理变化和心理不成熟的特征非常明显,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教育上的失误,使相当部分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下滑,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他们报读职校的背景较为复杂,有的因为成绩差考不上高中,只能屈就来读职校;有的是家长为了孩子有个管教,压着他们来读职校;有的则因家庭困难为减少开支而选择职校;其中大部分读职校是为了学技术,以后好谋生计。生源的不同背景、不同动机导致职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尤具复杂性。近年,常发生职校学生参与打架斗殴、盗窃甚至沾染黄赌毒等事件,就很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2.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多年以来,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主要表现:①思想认识不足。在职业教育系统,有一种论调认为职校主要是技能培训,不必像普通学校为了升学狠抓学科教学和教学管理,认为在学生管理方面应该少管或放开,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让学生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不少领导和教师甚至认为只要完成专业教学和技能养成,德育工作有没有都无所谓,对德育课不重视,或只当作摆设。这些观点无疑使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并最终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的低效甚至异化。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必然反映到管理制度上,导致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德育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管理效果不显著等问题。职业学校为了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往往将一部分德育岗位取消,机构撤并,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太少,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有的德育部门干脆由学校领导挂个名,往往是说的多,管的少,有形式的多,有实效的少。③德育教材内容滞后,教育方法简单粗糙。现职业学校虽然已换上新课改德育教材,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一使用就是数年不变,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滞后于社会发展,导致德育效果降低。在教学上有的教师无视职校学生特点,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讲理论的多,接触现实的少,不关心学生是否能接受,只求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管理上,缺乏有创意的德育活动,往往以集中说教为主,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更谈不上人性化,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创新

1.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抓好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认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性,切实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德育队伍的建设和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职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职业学校必须改革机制,引进人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发挥任课教师“以德育人”的积极性。并不断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使职业学校真正肩负起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

2.根据职校学生特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与普通学校相比,职校学生有自己的特殊性。第一,职校学生主要来自应届、历届初中毕业生,也有初中、高中辍学生,年龄参差不齐,社会背景较为复杂,大多经历一定的磨炼,在思想道德上表现较为复杂。第二,部分职校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社会经历,思想认识和道德行为已形成一定的趋向性,自主意识和生活管理能力相对较强,但也容易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第三,职校学生或多或少感到了生活的压力,他们中不少人切实感受到学习技术以后创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学习热情,但往往对学习技术以外的事不关心。第四,一些初中应届毕业生因考不上高中来读职校,往往带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和前途不明的茫然心态。职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心里。

3.改革德育方法,加强教学中德育渗透。职校中心工作是教学和技能培训,学生活动不仅在课堂也在社会,如果在教学和培训中没有贯彻“德育为先”的方针,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这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水平,掌握在教学与培训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一是要注意从教材实际和培训内容出发,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而不要生硬地为了德育而说教;二是要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在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同时,适时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渗透。针对枯燥无味的德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应当依靠自身在知识、经历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地挖掘德育内容,将德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采取生动新颖的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教育作用,把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充实到网络中,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同时,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建立QQ群、E-mail、手机短信等高科技手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同学生心灵的沟通,网上网下相结合,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

篇12

    二、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给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发展带来的问题

篇13

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的来讲就是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培养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更加合乎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的教育过程。当今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表,加强其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个人良好的道德规范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的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先进道德模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需要。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有效策略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国家文明的象征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责任。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确定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社会良好道德规范的践行者,自身行为道德是否得当,影响整个社会的风尚和个人的形象。大学生群体就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含量来讲,是现代国家发展中主要的科技人才、技术人才,也是主要的脑力劳动贡献者,良好的思想和品行不仅是自身素养的表现,也体现着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就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各个行业中个人的行为是整个团体面貌的象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生力军。一方面,应当深入学习文化知识和专项技能,拥有创新精神,热爱科学事业,为国家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在道德涵养方面也要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因为大学生从事任何行业和领域,思想品行是外在涵养的体现,道德行为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三)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个人形象的代言

大学生从事工作前必须养成的良好品行。良好的品行是指导大学生在自身岗位上取得成绩的基础。道德规范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道德活动发挥着引领和纠偏的作用。道德规范告诉人们不能作为的同时,也是告诉人们应当如何作为。就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情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就业单位长期受到重用,除了依靠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交际能力是其在岗位上长期立足,并且得到赏识重用的关键,更是与领导、同事、朋友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是自身更好创业就业的需要。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处理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事关发展的全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和实施者,受紧张的学业压力、外部复杂环境和严峻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正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共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意识的铸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的当下,诚信缺失问题、道德沦丧问题、素质过低问题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些道德素质过低的现象,例如:不文明的语言、不讲究公共卫生、穿着打扮过于低俗、乱扔垃圾;宿舍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的现象,都成为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形成的阻力。

(一)复杂外部环境给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授的大课堂,积极有利的因素对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相反,消极懈怠的思想就会影响大学生成为对各种不良行为的效仿者和传播者。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严峻的挑战。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够透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利己优先、物欲至上、诚信缺失,甚至坑蒙拐骗等一系列信仰缺失、社会风气败坏的不良现象。大学生作为与社会接触最为紧密的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紊乱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项法律体系不健全,致使不法分子为非作歹,误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法制与道德不能有效结合发挥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成为许多与极端案例的根源。如受彭宇案的舆论影响,大学生都不敢扶老人。这种种的不良习气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互联网失控而成为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发泄情绪的空间时,就会成为传播各种谣言、邪恶思想和非理性意识的工具。例如,郭美美事件、彭宇撞人案等都是这种负面情绪的无限放大,这也就在客观上阻碍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学校道德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学校

对道德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道德观念的建立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要重视培养其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强调自主意识的重要性,启发大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全国高校中,知识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如果采用这种单一的教授方式容易导致高校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道德领域出现了同样的困境:从初高中思想品德课,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主要以知识传授、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受这种授课方式的制约,部分学生都认为思品课、思政课都是讲大话、讲套话的学科,并没有多大的实际用途。因此,对于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的课程并不能很好的深入学生头脑。在思想道德的习得上,许多高校注重对长期总结的理论概念的学习,“死记硬背”、“循规蹈矩”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他律教育,忽视自我教育,重视理论灌输和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道德习成缺乏主动性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学校迈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受家庭、社会、自身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自身思想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脱节的现象,道德意识较为淡薄。首先,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九零后的青年,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家人的疼爱,容易形成“自高自大”、“事不关己”等不良思想,与社会所倡导的“团结奉献”“互助友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适应的,由此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道路上很难与他人、与同事进行友好的沟通、交往。其次,自我思想道德意识脆弱,在道德意识的养成中存在着认识偏差,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还比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最后,部分学生在道德品行的形成上还存在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现象,没有自我的判断和认识能力。这一系列因素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2]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首先,要改善社会大环境,用良好的大环境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无意识化”。“社会环境的改善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平台宣传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公众在无意识的状况下接收熏陶和感染,树立自我的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例如,在各种宣传栏、报纸、杂志、新闻广告中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3]。其次,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觉悟。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引导性作用。比如校园环境中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澡堂、操场、食堂等物质环境,也包括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名誉地位等文化环境,还包括学校的管理方式等制度环境,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改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道德建设,注重道德实践。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主体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获得,更要把这种知识和能力落实在实践中,在长期的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内在的素养,这也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最终目标。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言行不一、知行不一和躬行不力的现象,往往导致许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其实践作用。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在知识培养和实际践行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知行统一,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为思想道德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把实践道德意识作为培育思想道德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主流的、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加强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途径。第一,改革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就是要在重视传授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品德课教学时,要重视组织讨论、辩论,进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工厂、农村、社区参观调查,使他们社会实践中认识到思想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辨别、自主选择,把外界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进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4]。第二,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有意识“讲解”与无意识“渗透”并重的方法。尤其是运用具有“平等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的渗透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最后,学校教育要发挥各门课程的作用,特别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构建全方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格局。

(三)强化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行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各种手段共同发挥作用,忽视任何一种调控方式,都会削弱社会调控体系的整体功能,而道德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优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的状况直接左右着他们的精神状态、境界水平;他们的道德水平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的发展。在学校领域,教育者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学校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是个体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促进个人为自身全面发展进行的自我教育。可见,道德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个人社会化的力量和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发挥道德树人、道德引导人的积极作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能力尤为重要。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良社会风气,对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考验。因此,优化社会环境、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创建环境熏陶,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形成都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毅翔.当代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8):33-35.

[2]樊浩.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J].教育研究,2013(2):51-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