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5 15:11: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阅读教学创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

篇1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施策略。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本文就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鼓励创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初步探索。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在教《将相和》一课时,老师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①蔺相如会不会和氏壁一起撞柱子,为什么?②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胜负?③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是三个富有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据。这就大在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二、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但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知识可以授与,但智慧却不能,从个体认识发展论的观点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产物,真知是知识和智慧的统一体。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蛇与庄稼》这课中,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用图示法表示猫、田鼠、土蜂、苜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情境留给学生想象和创新的时空,学生纷纷多角度展开思维,有的用顺向思维分析,有的用逆向思路进行思考。一个学生谈了他的分析:苜蓿长得好要靠谁?要靠土蜂。土蜂怎样才能很好地传播花粉?不能有田鼠捣乱。怎样才能减少田鼠的数量?这与猫的多少大有关系。学生利用图片加箭号的方法,言简意明地分析了这四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不同的图示法的演示分析中,教师并没有作什么过多的讲授,着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动脑动手又动口,依靠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的水平得到提高。

篇2

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实施新课改以来,有些教师逐渐出现了驾驭课堂力不从心,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困惑。阅读教学的效率偏低,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太繁琐,其实,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立足简约,追求完美,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

课堂的有效与否,就是看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有效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围绕“有效”来设想。

1.引入宜实

有些教师明知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为了活跃气氛依然用猜谜语等方式导入课文。如:读了这个标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或你想提什么问题?表面上是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实际上学生早已知道谜底,根本没有思考的乐趣,学生的回答只是被迫“演戏”;有些教师为了把学生引入一个既定场景,费时费力地准备图片、教具,进行大段大段的引导谈话,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很充分,实际上学生不断地被“引导”,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

这样的导入都是不可取的,阅读教学的导入要实在,要合情合理,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行。

2.讲解要精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总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于是把想讲的都讲了,导致重点不突出,任务完不成,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针对这一现状,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1)围绕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讲解才能使教师删繁就简,返朴归真,把大量的教学时间节约下来。目标还用“了解”“理解”“运用”等词明确指出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根据目标可把握教学的度,避免拔高教学,也能避免教师随意教学,主次不分。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看似平淡的语文教材往往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矛盾点”“关键点”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学生的观点有些幼稚、有些偏差,教师不要急于评价,随着教学的推进,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决不能一张嘴讲到底,要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讲多练,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朗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当学生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以读导悟,然后得出结论。

(4)建立在个性文化解读上。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要乐于听到“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学生理解有误的,要及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教师的讲解要做到共性和个性并存,还要引导学生向更新、更高层次的学习发展。

3.评价应慎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一不评价简单问题。如指名朗读时学生误读或漏读一个字,学生自己已经发觉了错,教师应该让他自查自纠。二不评价初读。由于是初读,学生的朗读出现瑕疵是十分正常的,我们不必为评价而评价。

4.活动求真

现在的阅读课增加各种活动,看似热闹但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我们应该:①关注主体。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学习预设的,因此要把不必要的、非语文的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②注重反馈。课堂上教师了解教学情况的主要手段就是反馈。在实际教学中,反馈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出现问题要当堂解决。③体现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前景,“照顾好”每个学生。在教学中提不同的要求,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教师还要多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二、注重文字训练

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这一点不甚明了,他们往往直接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文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而把培养语文能力放在次要的、陪衬的位置上。这样做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借助文本进行,高效课堂就在于把文本中适合学生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语言文字因素恰当地发掘出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如《金色的玉米棒》教学实录:

教师:(出示玉米粒)玉米粒怎么样?用一个词形容。

生:珍珠般的玉米粒。

教师:你们喜欢这样的玉米粒吗?

生:喜欢!

教师:第一自然段里有一个词是形容喜欢的,请大家找出来。

生:惹人喜爱。

教师:(出示句子)玉米粒惹人喜爱。请大家读一读。

生:玉米粒惹人喜爱。

教师:我感觉不是那么惹人喜爱,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为什么这个句子让人觉得玉米粒特别惹人喜爱呢?

生:前面加了一个形容词“黄澄澄”,让句子变得更生动!

生:句子加了个“真”让人觉得玉米粒非常惹人喜爱。

教师:是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可爱。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哪位小朋友也能用这样的方式说一句话?

生:那香喷喷的蛋糕,真惹人喜爱。

……

教师:同桌间每人说一句试试。

教师抓住“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进行句式训练有以下几个层次:①出示实物,让学生感受到玉米粒的可爱,找到“惹人喜爱”这个词语;②引导学生找到书上的句子;③指导学生对比句子,找到不同;④指导读出感情;⑤提出句式,让学生个别练习说话;⑥同桌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三、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不强,最全面最可靠的检验方法是看他会不会写文章。

篇3

由于当前国际上有关教学情境方面的研究发展现状愈发完善,我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开始接触情境创设教学,同时也有更多的教师开始在其教学过程中结合情境来实现知识的教授,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发展在实践与领域等多个方面都已经渐入繁荣期。不过,目前该方面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来自于一线教师,在其构建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时往往会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能结果。因此,对于构建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而言,依旧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艺术性方面的特征。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当前虽然已经有非常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情境创设这一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度,也渐渐了解了该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及特殊性,但是依旧有部分教师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其认为情境这一内容主要指的就是活跃、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都放在活跃课堂上。譬如,对于小学课文中的“和时间赛跑”,教师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前,会构建相应的情境:“同学们,猜谜大家喜欢吗?大家知道哪些谜语,说出来大家一起猜一下。”之后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去讲述并解答谜语,促使课堂气氛活跃,之后教师再引申出与文章有关的一个谜语:“大家说了也猜了这么多谜语,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大家来猜一下,看谁能够最先猜出来。什么东西有人认为充裕,有人认为永远不够,有人非常珍惜,有人却不断地浪费。”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课本主体上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铺垫过多将实际目标模糊了,促使情境创设的艺术性被忽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建议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70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模块,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阅读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不断进行思考的过程,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进行提取、记忆、筛选,最终获得有效信息,同时这一过程也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同时也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就目前的英语教学而言,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对阅读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阅读与思维的关系

阅读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欣赏一下文字,真正的阅读需要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大脑活动。学生进行阅读首先要对文字性的信息进行有效感知,获得感性材料,随后还要对直观的信息进行记忆,储存到大脑中,之后对记忆的信息进行提取,以便获得有效信息,在获得有效信息之后,学生要对掌握的有效信息进行重新构建,以便于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就更不轻松,还要克服很多语言障碍。学生的阅读过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大脑活动,要想有效的完成阅读过程,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一定思维能力下学生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同时,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语阅读作为一个重要板块,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意义重大,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就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而言,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了阅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阅读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以便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其中应该注重通过阅读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过程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脑力劳动,这就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思维能力不管对于哪一科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正确引导,将阅读改革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如何实现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

(一)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不管是哪一学科的学习,兴趣都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英语学习也是一样,因此,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关键是兴趣。学生对英语学习是否感兴趣,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材料的趣味性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相关。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英语阅读教学必须进行有效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策略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是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不断形成的,学习策略的主要作用是搭建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更好的对学习内容进行把握;学习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而灵活的发生变化。

在阅读改革过程中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三)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语阅读技能的形成并非一日可就,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教育与指导,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每一种英语阅读技能都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而熟练掌握。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都能够通过阅读得到有效提高。阅读不仅仅是指学生的默读,还包括朗读、精读、泛读等,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选择哪一种阅读方法,关键要看学生阅读的内容是难还是易,以及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1.朗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朗读就是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一种语言能力的过程,通过朗读能够对学生的多种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出声音,在音波的刺激下,学生的大脑变得更加清醒,受到更大的刺激,学生的思维也变的更加活跃,使学生彻底摆脱汉语阅读的思维定势,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5

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比较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将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

一、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过于注重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专注于情境讲解,而导致学生对知识得不到实质性的学习;有的教师认为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只要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就足够了,忽视了时效性,过于注重艺术性。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大禹治水》这一课文进行讲解时,先打开自己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放映卡通剧《大禹治水》,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吧,接下来让我们学习一下大禹治水的故事吧……”之后再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但因为情境创设过长,且过于注重艺术性,从而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教师缺乏认识

有的教师认为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方式不仅具有其独特性,还可以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也不反感,所以纷纷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方式,但由于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没有足够的认识,容易产生只要学生愿意听、课堂气氛比较融洽就足够了的错误理解。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都会给学生讲一个有关课文的小笑话,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课文只是一个笑话而已,没有必要去学,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再如,教师在讲解《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讲了很多有关于狐狸和老虎的寓言故事,虽然塑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严重脱离了课本知识,也大量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为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造成了阻碍。

二、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优势

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合理运用模拟现实生活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使教学过程实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情感体验,从而与课文及其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接收新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从而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正确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各种相关的活动,加深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理解。例如,相同学校的语文教师也可以以“加深对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的理解”为课题进行研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篇6

一、小学阅读教学情景创设的意义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利用情景创设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比较常见的方法,这种情景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讲,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似的情境,能够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的拓展,通过教师设定的情境结合阅读文章的文字内容,能够让小学生对晦涩的文字内容产生感性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从教学兴趣角度来看,单纯的文字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会显得冗长复杂,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面对长篇的阅读文章容易对文章产生厌烦的情绪,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根据阅读的文章内容设定相应的情境,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小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反感情绪,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兴趣的鼓舞下,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学情境艺术性和时效性创设的途经分析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得发展过程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奠定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阅读教学缺乏利用多种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单一,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提升情境教学的艺术性和时效性,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做好情境设计

阅读教学情景设计的一个最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好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情境创设。小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比较低,他们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面对一些社会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设定生活中相类似的场景,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叙事类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通常需要学生发挥比较强的感性思维去理解事件中的人物思想,或者通过发散思维来对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往往这类叙事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深度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作为教师,对于这类叙事文章的情境设定的把握方面,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人物情节等等给学生进行情境的设定,可以列举一些学生身边比较常见的人物,事件等案例,选择与阅读文章事件内容具有接近性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身边的案例来更好的理解阅读文章中的事件,人物等等。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需要教师发挥艺术思维,在充分理解阅读文章内容思想的基础上,更好的对文章有深度的理解,同时,需要教师有生活经验,注重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件等给学生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帮助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发展中,需要小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培养阅读兴趣,但是,相比于传统的书本内容,小学生对于一些文字知识以外的内容更感兴趣。通过书本内容培养阅读兴趣并不是一个最有利的教学方法,还是需要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培养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

未来在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在书本文字内容阅读教学之外,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对于一些涉及到古典名著的阅读理解,其中包含的一些文字内容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通过一些影视作品等展现古典名著的内容,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影视作品的理解更好的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这样,也能够从保障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的效果。

(三)强化课堂活动带来的阅读理解效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发挥课堂活动给阅读理解教学带来的积极意义。未来,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扮演等,对于一些情景内容比较突出的文章,通过不同的情景的设计和渲染,引领学生进入到这个活动内容中来,通过亲身的感受来具体实践课堂阅读理解活动情况,培养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

在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关键点来设置具体的活动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工作中多和学生接触,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更加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策划组织活动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对活动有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更加全面的对活动进行策划和补充,保障整体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关注,并且吸引学生加入到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来。

三、结论

篇7

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与方法时应做如下调整。

第一,教师要具有创新思维的理念和素质。有创新思维理念的教师,才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创新思维的水平,丰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并且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个性和阅读教学内容的特点,独创地设计与实施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案、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富有新意的教学程序、具体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创新潜能。美国学者托兰斯认为,自由而安全的气氛才能形成创造力的发展。阅读心理学研究显示,阅读动机对阅读行为及其阅读过程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只有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实施有意义的自主阅读行为,进而诱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阅读教学中要预设富有创意的教学程序。根据学生阅读情况,不同文本的类型特点,单元组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课标对阅读教学阶段性、整体性的设定要求,运用故事诱读、悬念引读等方法创设激活学生思维的阅读教学环境,营造相关学习情境,逐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我在进行《景阳冈》教学时,利用学生对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印象很深的优势条件,设计出“短、平、快”的教学程序:①激趣导人――请大家回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精彩内容,比比看谁说得最好!②表达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对武松打虎精彩过程的回忆,营造出与阅读教学有关的学习情境;③直奔主题―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武松是个怎样的人,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在课文中做批注并跟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能用“机敏、豪放、勇敢”等有代表性的词语概括出武松的特点;④挖掘潜能――启发学生用更为精炼的一个词来概括,一位同学的创新阅读体会脱颖而出:“神”――酒量惊人、胆量过人、机敏胜人、力量超人。不仅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小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阅读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丰富多样、简单实用、易于操作的阅读学习方法。古今中外、名人经过自己的阅读实践,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阅读方法:郑板桥的“善诵精通”法,的“四多”法,巴金的“回忆”法,培根的“尝吞嚼”法,爱因斯坦的“淘金”法等等。要结合学生的阅读特点来对前人的阅读学习方法进行合理选择,能学以致用,逐步找到与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

美国教育家卡尔・罗杰斯在研究“学”与“做”的关系时得出结论:大量有意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践中获得的,学生自觉自愿、全力以赴地投人学习,才是最理想、最持久、最深入的学习状态。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培养、产生、获得和发展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智力的多元组合、各具特色、存在差异、优劣并存等特点,强化弹性与个性化教学,激发每位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个体阅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对文本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探究学习,与他人的阅读思维成果、思想火花进行碰撞,在多重对话、信息互动的阅读学习情境中丰富与调整自我的阅读思维成果;既向文本内在意蕴的深层掘进。又培养自我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达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文内容。

二、把握课文特点,围绕文本展开阅读

不论是阅读教学最初的切入,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师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的阅读学习既能有所侧重,又能把握文章特色,以此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譬如,《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文后也有一个关键句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找到这个关键句子是相对较为容易的,但是,仅仅找出这个句子却还远远不够,因为“丰收、欢乐”常见而又空泛,它们虽然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概括,但对于能够丰富和阐释“丰收、欢乐”的内涵从而给予读者以文学的审美愉悦却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文学作品的文本所提供给读者的,除了文字本身的典雅、华丽、质朴等等风格所引起的触动之外,更有一种具体、丰富可感的意象,而“丰收、欢乐”等字眼则枯燥有余、鲜活不足。于是,教师则必须结合文本中的其他段落,寻找源于文本自身的对于“丰收、欢乐”的注释――那五彩缤纷的颜色、那沁人心脾的味道、那秋雨过后的变迁。逐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三、尊重个人感受,鼓励自我解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走出课内,引领孩子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从课内走出来,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我校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篇9

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轻语言文字内化训练,重语文内容理解;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重教学知识传授;轻自主体验与交流,重课堂集中回答教学。这种形势下,小学生语言不规范现象难以改变,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受到压抑,自主能力很难提升。而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应当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将其贯穿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应用依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差异决定了其在技能、体能、爱好、兴趣等方面的多样性,任何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体特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味要求学生都达到一样的标准是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相悖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实现学生自身自主学习阅读能力的形成,而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在实践的语文教学的探索中,要依据素质教育的相关规定,选择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手段,确保能够把个性化、创造性有机地融合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方法加以掌握,自主地进行阅读。

二、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1.课题导入生动有趣

教师在课题导入之前,可根据接下来课程所讲的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导语,导语中融入想象、疑问等元素,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自主地进行阅读。如在讲述《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时,教师根据诗中所写,体会到农村虽然同城市的高楼大厦难以比拟,但青砖绿瓦、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却格外清新,教师就可根据体会精心设计如下导语:“大山里有座小村庄,那里稻田碧绿,一条小河清亮地横越村庄,每户人家的房前都种着鲜花,成群的蝴蝶被吸引过来,翩翩起舞。”这段导语清新明快,符合小学生的语言特点和心理需求,教师口语化的语言,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适当地展示出自身的亲切、平易近人。学生随着教师的描述、思绪和想象被带入了田园美景当中,教师接下来问:“那到底哪座房子最漂亮?”成功导入课题,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自主阅读情绪高涨,为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合理开展奠定了基础。

2.教学形式由注重教师讲解向学生自我感悟转变

自我感悟教学形式主要从下面三个阶段开展。

(1)自读自悟。在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细细品读,想象文中所写,划出有所感悟的句子。

(2)切身领悟。此阶段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和探究性,能够有创意地、多角度地进行阅读。如在阅读诗词时,内容含蓄丰富,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选取生活素材,再现作者笔下情境,从而深切体会作者生活感受,会其“情”,悟其“理”,从而实现自主意识下的自主阅读。

(3)读中传情。此阶段注重的是学生课文阅读中情感的体验,亦是自主阅读教学模式下对读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实物再现、音乐背景、启发想象等手段,激发学生多种感官,使其情动于中,真正融入到课文的阅读当中。

3.阅读形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在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工作当中,不但要拓宽学生阅读渠道,还应为学生自主阅读营造适合的环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创设和谐平等的阅读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

(2)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担负其学生自主教学中的引路人角色,当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走入误区、遇到困难时,认识肤浅、思维卡壳时,及时给予其适当的补充和点拨。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要求教师号召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在深入体会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阅读习惯。

(3)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不应过分拔高,去追求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不应脱离语言训练去追求形式上的创新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课文言语间的内涵进行思考,体验语言的情感,咀嚼文字的滋味,从而真正体验到文字的精彩,领悟到自主阅读的无线乐趣。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在自主阅读教学模式下,从小学语文特点出发,结合对学生自主性的开发,科学地开展,从而最终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J].教学方法,2010(11).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

一、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阅读课的认识不深

在阅读课上很难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但是学生对阅读课的精髓认识不到,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课就是一节可有可无的课,或者对他们来讲是语文课堂中一节放松的课。学生对阅读课的认识就是,我可以了解一下作者在写些什么,但是无法抓住文章的主旨。而且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教师对学生看书的程度很难把握,因此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阅读课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对新课改下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式探讨还不深刻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只抓住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目标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教学目标,即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培养。除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发挥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在语文阅读课上,培养学生的情操,接受文化的熏陶。因此教师在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时候,要认识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让学生随意随性发挥,而是在有条件、有限度的情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慢慢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一开始就采取放养政策。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建议与措施

(一)精心备课,体现教师自己的创意,把握教学目标

备课是决定课堂内容和课堂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上课前有充分的准备,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备课要有创意,一是要体现教师自己的思考和独特之处,二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纲中指出:阅读课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记忆下来,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也就是说阅读课主要还是发挥学生作用,而不是教师的长篇大论。因此,教师就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如何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才是关键。教师在备阅读课时,首先要明确阅读的内容和训练要求,其次要找出本次阅读中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且将创意点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从这个点出发,精心设置好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讲日常生活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哪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作者是如何思考和表达的。然后让学生在这节课中围绕这个学习目标,开始自己的阅读课,课后写几句简短的话来总结。

(二)教学相长,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要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这是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外在因素。学生热爱语文教师,才能饶有兴趣地来上语文阅读课。例如,可以让学生看一些悬疑小说,如《盗墓笔记》的电影,视觉上的阅读更能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多准备几部有趣的电影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探讨一下电影的表达效果和文字的效果,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其次,要让学生有参与感。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可以在阅读课上,让一个小组讨论拟定题目,大家一起来阅读。下节阅读课可以换其他小组的同学来出题目。对于拟定出来的题目,教师可以做一定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阅读的同时让学生讲自己的感受,并记录下来。在阅读结束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在讲悬疑小说阅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猜测文章的结尾,或者是让学生为文章的结尾重新进行写作。

(三)善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学会观察周边的人、事、物,是阅读课的重要一步。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比如,在阅读课上应该选取哪些文章来读,这同样也是阅读课上的兴趣培养。就说在上以亲情为主题的阅读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亲情感受,在一些日常的小事中是如何感受到亲情的;然后再从阅读的文章中看作者的描写,看作者是如何表达亲情的。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借鉴作者的哪些方法来为我们的作文课打下基础,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阅读。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以教师的引领为前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提高语文阅读课实效性的方法。

篇11

阅读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学习、思考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落实新课程标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概述

我国新出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在阅读中感受情感教育的熏陶。”着实提倡多角度、多方法、有创意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带着一种广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怀抱着探索精神、探索兴趣和研究的态度学习,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知识探究意识,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等问题,就成为当下我们应该切实关注的焦点。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一)分析文题,探究题眼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该篇文章的眼睛,它可能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与内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课文或文章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关键词的分析思考来探究文章可能的中心内容,思考挖掘该篇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抱着疑惑、问题,从探究的角度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探究的习惯,凡事都会从探究的角度去思考、学习,从而形成探究意识。在学生预习课文或文章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符合学生思维、兴趣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文章的题目,有步骤地提高学生对课文、文章题目的敏感度,让学生从课文、文章的题目入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二)精读课文,探究主线

学生抓住了课文、文章题目,就有了关于文章内容的初步认识,即进一步探索文章内容的兴趣与意识。但这时学生关于文章内容认识还是一种情节性的认识与了解,还不能称之为对文章脉络结构——即文章主线的把握。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是如何在阅读中获取主要信息及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揭示文章主线和脉络的。文章主线是引导学生开展深入阅读的重要影响因素,抓住了文章主线,也就串起了整个文章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找、探究文章主线,如果教师只是像讲故事而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来阅读和了解,也就失去了主线的串起精华作用。所以,要让学生进行精读,通过精读让探究意识渗透是重点。精读就是探究的过程,如果没有精读也就不可能有探究意识的培养,单纯地告诉学生文章的主线,也就失去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抓住文章主线,鼓励学生将文章主线与实际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对有的放矢。

(三)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特点

在以叙述记事为主的文章中,人物特点通常是作者塑造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分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但文章关于人物特点的内容又不是直接的以文字形式显示在文章中,学生可以一读就懂,而是通过叙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发生环境的烘托以及作者通过刻意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这样叙事中的人物特点才具有合理性、生动性。反复的阅读文章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叙事人物的特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教师鼓励进行探究拓展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可能是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体会探究效果、成果的基础,主动坚持下去;学生能否体验成功感,关键在于探究拓展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给学生留有余味的感觉,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拓展阅读培养探究意识,课外探究性阅读能够很好地成为课堂阅读教学巩固和延伸。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乃至形成探究能力,可谓有多种方法,但关键还在于教师认真地研究、领会教材,把握阅读文章主线,有意识地、科学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让学生体会到主动探究的效果与成果,让学生在体会成就感中在探究意识的指引下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39-02

1.引言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可能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也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该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接下来将结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真正让小学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跃性和教学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至于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呈现生硬化,比较死板,缺少灵活度。课前,不少教师都是非常认真地备课,用心设计教案。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很多教案以外的问题,无法按照业已设计好的教案来上课。这个时候教师则显得手足无措,于是不管课堂的实际情况,只会赶进度,把教案在课堂一读就完事了。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有点照本宣科的意味,不以小学生为本,不以实际情况为依归,脱离实际,自然不受小学生欢迎,小学生的活跃度自然不够,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第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定位含糊,教学质量不高。有一些教师为了改变沉闷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把封闭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开放式,简单地认为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由学习。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仿佛由“满堂灌”变成“满堂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从教师的步步为营的教学模式,变成任由小学生自由放羊的教学无纪律状态。这种现象说明了,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定位还是缺少明确性,有点含糊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地位是什么?小学生又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的导向作用如何发挥呢?

面对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责怪小学生,而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驾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3.1 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方式

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急切地希望和他人进行交流,来分享他们自身的阅读感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小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就应该尽量不要仅仅进行单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而应该让小学生自己自主决定沟通的对象以及方式,让他们既能够自由地和教师进行沟通,又能够自由地和同学进行沟通,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画图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例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且选择他们最喜爱的一段来细细地品读,同时,采用一种他们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给教师以及全班同学。一些小学生对“克服自然困难”这一段非常感兴趣,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喜爱“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这一段,可以选择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则非常欣赏“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务”这段内容,可以通过介绍资料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

3.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优、感情丰沛的美文,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具有非常强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阅读这些课文以及讲授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乐伴奏、美术图片、音像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带动学生细细品味,感受文章当中蕴藏的优美意境。这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文本阅读,而是一种人生体悟、生活情感的阅读,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感受美,长此下去,小学生必然会提高语文阅读兴趣。

3.3打造课外阅读文化,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课外阅读的广阔视野能够让小学生对各学科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在课外书中得到印证和补充,使小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和吸收知识。因此,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可以利用教室的墙面进行设计和创意,把古今中外一些名人贤人爱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上,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小学生想读、乐读、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的事迹和感言贴上墙感召小学生。

为使小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如教会小学生使用字典等工具书;在平时的阅读课堂上注意对小学生进行泛读、精读、速读等常用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指导;注意让小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提高小学生的感悟能力与联想想象能力等。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希望能够通过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起小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3).

篇13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在逐步的提高。但是,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难以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优化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1]。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如何提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语文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往往过于追求营造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上对一些话题的铺垫和延伸过于繁多,因而出现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混乱现象,从而忽视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优化和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

2、没有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老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要载体。许多语文老师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不够到位,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太少,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对知识的接受学习程度来推进课程,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比较低。

3、教师提问的方式不够正确。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而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如果提问的问题过于具体化,每一个小知识点都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只知道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是主动的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就会造成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局限、思路越来越狭窄。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提问方式不够正确。

4、没有及时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今强调尊重赏识学生、以人为本,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在阅读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总是以"很好"进行笼统评价,学生怎么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是有创意的,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优化阅读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单元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深入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内容的结合点,准确的把握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阅读教学的目标,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让学生在阅读的体验中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该根据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规律,合理的利用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2、开展自学交流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精心的准备,设计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阅读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把阅读提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很有限,在"自学交流"这个环节,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说法,告诉他们应该自学什么内容,比如教材内容的背景、体裁以及着重要注意的问题等。

例:在学习《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3、激活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有效性的核心。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另外要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教师也可以划定学习小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小组中巡回指导,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一位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进而才能达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总结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正确的、客观的看待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一套普遍适用的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