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0:17: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如何应对洪涝灾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涝灾;成因分析;防洪排涝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156-02
2012年我国因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全国31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遭受了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1.7亿亩,受灾人口1.2亿,因灾死亡673人、失踪159人,直接经济损失2675亿元。甘肃、四川、河北等地发生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全国山洪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占因灾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184座县级以上城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城区部分受淹或发生内涝。一些特大城市道路积水、交通受阻,给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重大影响。从洪涝灾情看,山洪灾害多点频发,城市内涝十分突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气候变暖事件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我国南北端地处北纬3度52分~北纬53度33分,极端气候时有发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减少,热岛效应明显。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使得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这一过程对土地的占用过多,农用地不断被挤占,使涵养水源地不断地减少。城市排污、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或修建不够完善,加上城市道路大面积硬化,到处是混凝土地面或不透水设施,降雨时渗透性差,水不易入渗,从而容易形成积水、内涝等灾害。现就城市涝灾的成因和防洪排涝必要性及预防措施分述如下。
1 城市涝灾的形成原因
1.1 城市的地理位置
我国大多城市处于地势平坦的平原、盆地或丘陵地区,附近均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及湖泊,水源较为丰富。大多数城市周边地势高,城区地势平坦,每遇强降雨会形成规模不等的积水。加上城区路面及居民居住区道路大面积硬化,雨水无法就近下渗,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泄,排水系统有限,使得来水量远远大于排水量,这是城市涝灾形成的原因之一。
1.2 城市的气象灾害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高层建筑林立,改变了城市的局地气候条件,城市气候产生“热岛效应”,热岛环流加速了城市上空空气热对流发展,城市发展越快,引发强对流,雨天气的机会就会越多。城市工业、生活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大量废气,有利于空气凝结核的形成,造成城区频繁出现雨,城区降水量较郊区更多一些。暴雨洪涝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1.3 人为因素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建设,城市面积迅速扩大,城市排水系统滞后,排洪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人为因素对土地面积的需求,洪沟及河道管理松懈,侵占排洪沟道及河道滩涂的事件频发,以使排洪沟道、原河道束窄比较严重,甚至有些建筑物打桩建于河道之上,沟道及河道的输水性能大大降低,排水顺畅性急剧降低。城市人口增多,建筑占地增大,使涵养水源地减少,钵盂加剧地下水补给不上,恶劣气候变化加剧,一旦遇强降雨,城区内一些街道成河,汽车被淹,交通瘫痪,出现严重的内涝之灾。城市地下水过度使用,导致地面下沉。城区扩建,地下设施增多,防洪难度更加增大。城区地势低洼,泄洪能力差,使出现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机会大大增加。我国最繁华城市也频繁出现暴雨后,城街成河的状况。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是城市涝灾形成的原因之一。
1.4 排水设施
城市排水设施的落后,一些城市虽有排水设施,但排水设施已滞后于现代城市的建设。更有部分不发达城市排水设施还是20世纪的排水设施,排水设施按当时城市规模及相应的排水能力配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城市的需求和发展。遇有大暴雨天气,雨水多而集中,排水设施排水能力有限,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水,造成城市大面积积水。排水设施落后是城市涝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防洪排涝的必要性
近年来,暴雨洪涝灾害让日新月异的城市很烦恼,暴雨致灾让居住在城市,习惯便利生活的居民很不安。例如:造成重大损失的北京“2004.7.10”暴雨、重庆“2007.7.16”暴雨、济南“2007.7.18”暴雨、四川“2009.8.28”暴雨、南方“2010.6.25”暴雨、北京“2012.7.21”暴雨。暴雨洪涝灾害冲毁道路,损坏输电线路等城市居民生活攸关的基础设施,使城市的运输、通信、供水、供电等中断,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正常生活,同时也造成大量的物资被浸泡受损,企业停工停产,甚至人员伤亡等重大损失。由于暴雨洪涝灾害,城市的安全性、生活保障性,远远达不到我们生活需要的那么
完善。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61年以来最大的强降雨,总体降雨量达到暴雨级别,一天内北京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上升到橙色。截止2012年7月22日2时,全北京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山、通州、石景山等11区(县)12.4万人受灾,37人死亡,7人失踪,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2012年7月23日,据初步统计,全北京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以上。
暴雨“灌瘫”京城,城市配套设施的缺陷再一次被放大,虽已雨过天晴,城市“肠梗阻”也已疏通,但人们的心情却难以“放晴”。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即是对一个城市给排水设施的检验,也是对城市安全保障的验证,暴雨形成的涝灾综合起来就是对一个城市综合预防机制的考验。每遇暴雨,我们总是对不能使用的设施进行抢修,修修补补,暴雨一过,搁置一旁,听之任之。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灾难临头再去想如何应对。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不能让年年暴雨年年淹的情景一再
出现!
暴雨洪涝灾害对城市经济,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来看,城市的洪涝灾害频发,预防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首先要对暴雨洪涝进行预警,其次涝灾发生后的救援机制必须深化。避免强降雨或暴雨形成的洪涝进一步扩大,对城市引发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无法弥补的损失,预防暴雨洪涝和及时排涝是必不可少的。
3 防洪排涝的预防措施
3.1 从环境保护,植被绿化,保持水土方面考虑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周边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形成洪水将对地表进行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人为植被破坏,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防洪排涝,首先应该预防水土流失,保持水土,增加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的绿化,增加城市水源涵养地,增加城市周边湿地工程或水源补给工程。禁止盲目垦荒,植树造林,退耕还草,提高城市街道植被覆盖率。
3.2 储蓄水源,综合考虑变害为利
我国城市涝灾(内涝)和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城市涝灾(内涝)时水量充沛,干旱时水量短缺,为有效利用涝灾时的水资源,尽可能建设一些蓄水设施,如具有泄洪或储备水源的湿地公园、湖泊公园。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般城市位于河流周边,为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或城市周边低洼地带修建水库,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雨水进行回灌,补给地下水,灌溉绿地、喷洒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提高雨水资源化。
3.3 城市排水设施进行改造
加大城市的排水设施管径,对排洪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以提高排水能力。疏通河道,疏通排洪沟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加固堤防,截弯取直河流,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等改造措施。如2013年,北京城区对20世纪建设的排水设施进行更换,加大排水的管径,对排水设施进行清污处理,并对一些排水设施进行检修,达到预防排涝目的,防止内涝的再次发生。
3.4 预警暴雨涝灾,深化救援机制
暴雨是洪涝灾害致灾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预警暴雨涝灾风险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进展迅速,在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形成3种模式:一是暴雨预警,直接采用降雨强度预警洪涝灾害发生风险;二是生态系统承灾极限理论,预警洪涝灾害风险及其损失;三是模拟洪水演进和成灾过程,评估灾害损失,预警洪涝灾害风险。专家表示,城市应急预案能否起到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健全的设计制度,设立专业机构,编列专门预算,做好设备和技术的储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城市应急救援机制。2006年我国气象局正式颁布暴雨警报标准。在救援机制方面,许多城市目前开始建立应急系统。
4 结语
本文从城市涝灾的成因、防洪排涝的必要性、防洪排涝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和无法弥补的。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对排水基础设施的改造迫在眉睫,防灾减灾,刻不
容缓。
分布和特点
根据地理、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可将我国受洪水威胁的区域大致分为平原地区、山丘地区和城市地区。
平原地区洪涝特点。受洪水威胁的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江河中下游,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目前,其防洪工程已基本达标,通过水库、堤防、蓄滞洪区和分洪道的联合调度,多可以防御20世纪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但发生超标准极端洪水而导致工程失事、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般年份,比之河道洪水,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内涝更为频繁,灾害损失更大。此外,海洋风暴潮洪水也对沿海地区构成较大威胁。
山丘地区洪水特点。山丘地区洪水以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为主,量大面广,影响范围沿河流两岸呈线状分布。受保护面积、工程投资、生态和对下游防洪影响等因素的制约,工程防洪标准不可能很高,许多河流甚至不宜设防。受河流两岸经济发展迅速、防洪标准低、治理迟缓、缺乏风险意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不仅山丘地区洪水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大于其他地区,一般年份,水灾损失也高于其他区域。
城市地区洪涝特点。在以城市为重点防护对象、江河层次化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之后,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因河道堤防溃决而遭受淹没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近年来的水灾特性表明,比之河道洪水和日趋严重的平原农业地区内涝灾害,城市内涝积水问题更为突出。造成城市内涝积水严重化的原因包括城市不断地向低洼地带发展、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城市功能区布局和公共设施设计不合理、天然水面减少、填埋排水河渠、地面沉陷、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关于防洪减灾的若干建议
我国主要江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已基本达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一步全面提高防洪标准的可能性不大。除妥善维护已建工程、防止防洪工程的效能随时间衰减外,对于可能出现的超标准河道洪水,应通过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辅之以应急抗洪抢险,限制洪水影响;同时,应事先分析评价洪水可能泛滥的风险,制订应急预案,合理安排超额洪水,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轻财产损失。
江河中下游平原以工程防洪为主。对于山丘地区的河流,因防洪工程标准不高甚至不设防,则应“防”、“避”并重,甚至以“避”为主。通常情况下,随着河流自下游向上游的地形由缓向陡变化,“防”的成分递减,“避”的成分递增。所谓“避”分两个方面,一是在洪水发生时从居住或生产的区域临时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预先划定禁止或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或要求建筑物、设施等必须抬高到规定的高程以上。
2009
Hardback
ISBN 9783540778523
Sene著
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美洲、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有发生。洪灾会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为减小洪灾的影响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洪灾预报可以使人们撤离危险区,减小人员伤亡,并采取措施,减少财产损失;也可以洪峰调配,以减轻洪水的影响。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洪水预警系统。本书针对这种情况,对洪灾的预警、预报及灾害应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作者Kevin Sene是英国瓦林福德生态水文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Ecology and Hydrology)研究人员。在洪灾预警和预报方面具有广泛的实际经验,此外他还对水文学、气象学及信息技术进行了研究。他领导制订了一系列洪水预报的方针原则,这些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好指导作用。在20年的工作过程中,他撰写了45篇关于水文、水文气象和水利方面的学术论文。
本书共有11章,主要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概括介绍了洪灾预报流程、洪灾的危害以及洪灾预报的作用。第二部分含第2-4章,着重介绍了洪水预警,主要包括洪水的监测、水位阈值的监测以及洪水警告的。2.主要介绍了气象条件分析技术、河流和海岸状况监测技术以及遥感监测网的建立等三方面内容;3.洪水警戒线是洪水预警与否的标准,本章主要分析了降雨量的警戒线、河水和海岸的水位警戒线以及警戒线的性能评估等;4.洪水警报的,主要包括警报的内容、方式与技术以及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运行等三方面内容。第三部分含5-8章,主要介绍洪灾预报。5.介绍了洪水预报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洪水模型的建立、预报系统的设计等内容;6.主要针对河流的洪水预警展开,介绍了河流洪水模型的建立,包括降雨径流模型和河流流域模型;7.介绍了海岸洪水预警模型,主要包括过程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模型;8.介绍了洪水预警一些典型应用,包括在暴雨、冰雪灾害、水利工程保障、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应用。第四部分含9-11章,主要介绍如何应对洪涝灾害,主要包括应对预案和及时的反应能力。9.防洪预案,洪水预案的建立、灾后恢复,以及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等方面;10.灾害应对,洪灾的应对措施、洪灾救助措施的实行、紧急情况的应对等方面;11.对全书进行了回顾。
本书作为一个专题汇集了多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水文研究人员、水利工程师和相关决策管理者的参考资料。本书的气象、水文和海浪模型及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可能会有更广泛的受众。
刘军涛,博士生
任何灾难的发生,首当其冲的是建筑物的破坏。美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可折叠的房屋,可以在灾难发生后快速建造起一幢折叠形房屋。这种折叠形房屋是采用耐用廉价的塑料,与管道、排水装置以及其他必备家庭设施相结合。这种折叠形房屋不怕地震,也不怕洪灾,拆迁方便,是人类未来抗灾避难的理想住所。
神奇透明屋
神奇透明屋是由多块透明的塑料建造的,其原理和折叠形房屋差不多。这种透明屋的神奇之处在于透明房屋内能够自动调温,冬暖夏凉,舒适宜人。透明屋内有一种特殊的太阳能装置,其太阳能装置能够自行发电,满足人类在房屋中的基本生活需求。只要透明屋中拥有足够的粮食和水,便可以在透明房屋中长期地生存。
神奇空投屋
一种救灾空投屋,属于救灾用房。空投屋的特征在于:空投屋的整体底端装有缓冲器、空投屋体内装有通风系统。空投屋应急屋内沿墙面四周固定有柜子,柜子上表面镶嵌有海绵。空投屋结构简单、生
产成本低,能够在空投后直接使用。
移动摩天楼
随着人口的增加,未来住宅将是移动摩天楼的天下。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科学家开始设计一种可移动的“摩天楼”。所谓的移动摩天楼,就是把摩天楼建在一个巨型的轮子里面,在需要时可以随时移动到某个地方。因为摩天大楼与绿地都被包裹在一个巨型轮胎下。移动摩天楼既可以在平时固定,又可以在所处地区受到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威胁下,移动到
一个安全的新位置。
椭圆形帐篷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二)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三)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四)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五)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六)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或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七)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2008年我国罕见的雪灾、地震、洪涝灾害,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造成了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如何预警、预防灾害以及在灾后快速、及时和有效地处置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由于用于赈灾的应急物资难于在短时间内筹集和及时供给,灾害应急物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过程难于实现。为使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亟需对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规律、保障机制、运作管理及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并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和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来构建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以实现高效、准确、可靠的应急物资供应。
一、灾害应急物流产生的背景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人们在灾害面前表现出的被动局面暴露出现有应急机制、法律法规、物资储备等多方面严重不足,而我国属于自然灾害高发国家,应对灾害的有效经验相对很欠缺。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方面在灾害面前,由于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自身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决策者无法确保所有决策均正确无误;另一方面,因运输通道中断等原因使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在途时间延长、交货期延长,也有因信息传递错误而导致货到而不能及时提取等情形均会产生严重后果,政府迫切需要制定应急物流预案,对灾害造成的紧急状况进行有效地防范,同时要将灾害应急物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低。
二、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分析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但灾害应急物流又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特点: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这是灾害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需求的随机性:灾害应急物流是针对突发灾害的物流需求,其随机性主要是由于突发灾害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峰值性:灾害应急物流的短期需求和紧迫性表现为峰值;弱经济性: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灾害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非常规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
三、灾害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
灾害应急物流的实施往往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这就要求建立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灾害应急物流的具体保障机制涉及到:基础设施保障;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应急物流预案保障机制:“紧急通道”机制等。
四、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的建立
灾害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还涉及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组织协调,才能顺利完成。从我国以往的情况来看,这个协调机构都是由政府根据应急方案从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严重影响了政府其他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灾害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
2.灾害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在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中,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十分重要。纵观历年来我国应急物资的发放情况,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群众的,效率低,分发面窄,效果不尽如人意。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1)政府可通过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而且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资投放市场。(2)在紧急情况下,可与军方联系救灾抢险事宜,动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灾害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3)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4)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3.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完善
从研究各种突发性事件中人们也发现,应急物流是在传统的物流体系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后,因为需求突变产生储备不足、运输能力有限、原材料短缺等问题最终导致失稳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应综合运用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知识,构建全面高效的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即完善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内涵,考察突发灾害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灾害应急物流风险分析模型。随着应急物资供应和配送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复杂性程度不断加深,加强对应急物资的有效管理是重点和难点;在保障应急物流“应急”需要的基础上,为防止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探索政府与市场有效的合作与协调机制,使应急物流系统凸显其灵活性;为确保抗灾的持续性和彻底性,在考虑构建灾害应急物流系统时要整合逆向物流,形成完整的灾害应急物资供应链系统;针对灾害应急物流面向社会公共领域,由于其本身的一次性和临时性特点,以及实践基础薄弱的现状,可以借鉴大规模跨国公司的应急物流运作模式与相关经验。
4.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营方案的选择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查询与资料阅读发现,针对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流的方案选择问题很少有专门研究。灾害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平时必须着眼于应急物流预案的准备。当灾害发生时,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多个应急物流预案中确定一个最适宜的方案立刻付诸实施,这样才能使灾害应急物流在实现最高效率的同时兼顾效益目标。因此,如何给各个应急物流预案进行评价和排序,从而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是一项重要的和值得研究的工作。本文提出应用多目标决策中一个有效、易行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来解决灾害应急物流的方案选择问题。在方案选择中主要考虑两大方面的因素:(1)应急物流服务能力。灾害应急物流系统本身是一个服务系统,其物流服务能力理应成为衡量方案优劣的依据。物流服务的核心是满足因灾害产生的物流需求,如应急物资的及时送达、保质保量等,由于应急物流“急”字当先,其服务主要应考虑及时性、安全性和缺损率三个方面。(2)物流成本。灾害应急物流系统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 状态。这对于我国作为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指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等。
五、结束语
灾害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加强对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应急物流理论。灾害应急物流机制和系统的建立是要以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障的。我国应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尽早建立快速、高效的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保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高东椰 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2):22~23
[2]欧忠文 王会云: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 33~36
任何灾难的发生,首当其冲的是建筑物的破坏。美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可折叠的房屋,可以在灾难发生后快速建造起一幢折叠形房屋。这种折叠形房屋的材料是用耐用廉价的塑料,与管道、排水装置以及其他必备家庭设施相结合。这种折叠形房屋不怕地震,也不怕洪灾,拆迁方便,是人类未来抗灾避难的理想住所。
2、神奇透明屋
神奇透明屋是由多块透明的塑料建造的,其原理和折叠形房屋差不多。这种透明屋的神奇之处,在于透明房屋内能够自动调温,冬热夏凉,舒适宜人。透明屋内有一种特殊的太阳能装置,其太阳能装置能够自行发电,满足人类在房屋中的基本生活需求。只要透明屋中拥有足够的粮食和水,便可以在透明房屋中长期地生存。
3.巨型集装箱房
集中箱是指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受集装箱的启发,目前,加拿大科学家正在设计一种巨型集装箱房屋。这种集装箱房屋是一种飘浮在海洋上的巨型建筑,该建筑内拥有一切生活设施和功能,可以供1000人在海上生存1年左右。
4.亲情社区房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后,每个人都会感到巨大的恐惧,由此产生的焦虑和不安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灾难发生之后,如果在未来的避难所中建筑一些“亲情社区房屋”,不但让遭遇灾难后的人们的心灵受到安慰,还能让人们利用亲情为战胜灾难增添一份勇气和力量。
5.移动摩天楼
随着人口的增加,未来住宅将是移动摩天楼的天下。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科学家开始设计一种可移动的“摩天楼”。所谓的移动摩天楼,就是把摩天楼建在一个巨型的轮子里面,在需要时可以随时移动到某个地方。因为摩天大楼与绿地都被包裹在一个巨型轮胎下。在移动摩天楼,车轮既可以在平时固定,又可以在所处地区受到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威胁下,移动到一个安全的新位置。
6.神奇空投屋
一种救灾空投屋,属于救灾用房。空投屋的特征在于:空投屋的整体底端装有缓冲器、空投屋体内装有通风系统,通风系统分别安装于相对墙面上的进风系统和出风系统组成。空投屋应急屋内沿墙面四周固定有柜子,柜子上表面镶嵌有海绵。空投屋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能够空投后直接使用。
7.抗灾木板屋
抗灾木板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因为灾难发生以后,到处一片狼藉。利用现成的建筑材料搭建住所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利用一切废物制成的抗灾木板。你只要用石块等硬物把废材料砸碎,然后用一种特殊的溶液,就能将废物粘合成一种抗灾木板。这种抗灾木板经久耐用,不怕火烧,是灾后搭建临时房屋的理想材料。
8.空中纸房屋
空中纸房屋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它是用一种特殊的硬纸板制造而成。这种特制的纸板像塑料一样经久耐用,只是比塑料更加环保,对环境不产生任何污染作用。因为纸房屋份量轻,如果需要,还可以在房屋顶上放置几个大气球,利用气球的上浮作用,让纸房屋飘浮在空中,躲避地面上的任何灾难。
9. 椭圆形帐篷
在未来的灾难中,灾难往往是持续性的,因此,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移动的椭圆形帐篷。这种帐篷的材料是一种坚固耐用的特殊材料。为了应对随时发生的第二次灾难,这种椭圆形状的帐篷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能够自行调节温度,制造氧气。住在椭圆形帐篷里的人,还可以自己遥控,让帐篷升入空中,移动到另一个安全之所。
10.水上庇护所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地球上的洪涝灾害将频频发生。德国科学家设计的水上庇护所,是未来人类抵抗洪灾避难的理想场所。这种水上庇护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各个庇护所用一根坚硬的绳索串在一起,可以让人们在水上避难时相互照顾,相互依赖。
310022 杭州市拱墅区石桥路永佳南苑72号:王春华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63-03
近年来,随着台风、暴雨、地震等巨灾风险事件不断发生,给全球经济尤其是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12年4—5月,南方地区共出现13次暴雨天气过程,导致湖北、江西等省(市、区)167千公顷农作物受灾[1]。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是国务院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面对巨灾风险频发的今天,将如何应对巨灾风险呢?本文从农业保险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农业巨灾风险的界定及特点
(一)农业巨灾风险的界定
国际保险对巨灾风险没有统一的定义,瑞士再保险公司的Sigma将巨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1970年以来一直根据当年美国通货膨胀率调整公布全世界巨灾损失情况,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2011年对巨灾的标准(见表1),农业巨灾风险应当是造成农业经济损失总额在89.20万美元以上或者保险损失在44.6百万美元以上的风险。
有学者认为巨灾风险是指保险承保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保险出现特定超赔责任的风险。由下页图1可知,横轴X表示保险公司业保险业务累计赔款总额,纵轴P表示发生相应赔款的概率,M表示保险公司保险赔款保险公司保险赔款总量分布函数。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赔付概率随赔款额的增加而递增,到达最高点A点后,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赔付率随赔款额的增加而下降,换句话说,也就是赔款越大即损失越大的风险发生的概率越低。假设我们现在能够清楚地判断保险公司的一般偿付能力,也就是存在某一H点,H点右侧的风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巨灾风险,尽管发生的概率较低,但是一旦发生对保险业将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保险业界对保险巨灾风险的界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赔付相当于当年保费收入的150%~200%时,即可确定为农业巨灾风险[3]。
(二)农业巨灾风险的特点
农业巨灾风险与一般风险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发生频率低
相对于普通风险而言,巨灾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这一特点,我们在图1的表述中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据数据显示,普通风险一年中发生的频率可能是几十次,而巨灾风险发生的频率可能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一次。以夏季低温为例,1949—2002年,黑龙江省共发生过10 次夏季低温冷害。
2.风险波及范围广且损失严重
一般风险只是涉及一个或者几个保险标的,但是地震、洪水、台风等巨灾风险涉及的范围就比较大,往往使一定范围内大量保险标的同时受损。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数以亿计的巨额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以1998年洪水为例,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 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 666亿元。
3.风险难以预测
巨灾风险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尽管人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巨灾事件的预测问题,但是迄今为止人类驾驭巨灾的能力仍然有限。而且由于巨灾风险发生频率低,巨灾资料通常残缺不全,而且由于时间跨度过长而使资料的参考价值较低,一般理论界认为巨灾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
4.风险难以分散
巨灾风险不符合大数定律,因而不能通过一般的保险手段来管理。巨灾发生频率低,从而不可能集中大量风险体以分散风险。即使存在这样一个保险公司,其实力强大到足以独立承担巨灾,它也不可能承保足够多的风险体从而使大数定律发生作用;结果是承受的巨灾风险无法充分分散,也不能化解。
二、黑龙江省巨灾风险及农业保险现状
(一)黑龙江省巨灾风险的现状
黑龙江省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复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基础薄弱,调蓄能力差,导致全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自然灾害具有春旱秋涝、西旱东涝、水旱交替的灾害特点[4] 。黑龙江省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灾害、风灾及沙尘暴冻害、森林火灾、农业病虫害、地质、地震灾害等自然风险。这里以气象灾害为例进行简要介绍,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霜冻、冰雹、大风、低温和旱涝等,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总损失的70%[5]。这些气象灾害中以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如2013年6月份,强降雨造成黑龙江省13个地市180个乡镇43.51万人受灾,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12亿元人民币,农作物受灾面积398.75万亩。
(二)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现状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2 年就开始在黑龙江省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开办包括烤烟、林木、塑料大棚、肉牛、肉鸡等险达15 种。2005年全国首家相互制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在黑龙江省挂牌经营,开始了以相互保险的方式经营农业保险业务。2007年,但黑龙江省政府决定自行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08年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被纳入财政部全国范围农业保险试点范围。2013年,被列为先行试点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
截至目前为止,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中国人民财险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经营,大地财险经营少量商业农业保险。自试点以来,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保费持续增长,政府补贴力度逐年增大,对农业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强。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对商业保险,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出现萎缩,如农业保险的险种由最初的60个降为30个;二是亏损严重,赔付率极高,有数据显示,1986—2008 年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保费的收入为4.98 亿元,累计赔付支出为4.25亿元,赔付率高达85.3%,超出保险业界的公认临界点;三是投保比例相对不足,农业保险保障相对不足。如2012年全省承保覆盖率为47%,虽较2009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有绝大多数的农民未能够得到农业保险保障。
三、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应对巨灾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基金
通过SF模型分析可以得知,在风险确定的条件下,保险人的初始资本金越大,保单数量越多,保险人的安全性经营越容易实现[6]。针对黑龙江省常见的洪水、干旱等巨灾风险,这就要求中国保监会、黑龙江省保监局及行业协会、各保险公司应尽快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基金,同时多渠道的筹集巨灾风险基金。在吸引保险公司应对巨灾风险时,应当考虑到保险公司的资产、巨灾风险承受能力、偿付能力等情况,只有资产雄厚、资本运营良好、巨灾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公司才有资格开办巨灾保险,不符合要求的保险公司应严格禁止开办巨灾保险。
(二)建立健全巨灾风险数据库
通过模型分析,保险人对模糊风险存在着(下转99页)(上接64页)厌恶,相同损失期望值下,保险人会选择较为确定的风险。而且目前国际上如加拿大等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全国性的灾害数据库,将一些居民区和商业区和公估部门及基础设施设计,以及这些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灾害关系的相关信息都输入该数据库,利用这些信息评估该地区防御灾害事故的能力进行评估。黑龙江省在应对农业巨灾风险的过程中,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灾害数据库,将各地区的农业设施、农产品种植、历史灾害等情况输入该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对该地区抵御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估,为下一步建立巨灾保险产品及风险防控机制等提供理论和实务依据。
(三)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设
通过相关模型分析得知,总损失和概率的期望值、方差及相关系数将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相关系数和概率越小,总损失的条件期望越小,保险人的安全性约束越容易实现。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幅员辽阔,各类巨灾风险发生频繁,为降低巨灾风险给农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我省应加强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鼓励个人、企业和行业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强防灾防损建设,从根本上降低巨灾的影响。
(四)利用资本市场健全风险的分散机制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瑞士等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发行巨灾债券、巨灾期产品、巨灾期货、巨灾期权等衍生金融产品,引入资本市场力量,可以协助巨灾保险的投保人和保险公司更好地找到利益平衡点,探索金融技术和工程技术相融合、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巨灾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2012年度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综述[R].中国气象局,2013.
[2] 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N].2012-02.
[3] 冯文丽.农业保险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记者:在过去的一年里,北京现代京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李相祖:早前,业界专家对2008年叉车行业市场需求放缓的趋势就有过预测。2008年,受到冰雪、洪涝灾害,四川大地震,奥运会期间的种种限制,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北京现代京城只完成了预期目标的70%。具体来看,公司上半年的发展情况还比较正常。2008年5月,我们在北京成功举行了“2008年北京现代叉车新产品会”,推出电动、内燃和液化石油气三类不同系列的产品,充分体现了现代叉车的研发技术实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进入下半年,由于在出口过程中提前预感到了金融危机的潜在影响,2008年8月后,我们就停止了银行按揭。
记者:请介绍2008年公司的新车型的特点,推出这些产品主要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李相祖:北京现代京城2008年的新车型包括:电动叉车HB10/15/18G/AC,内燃叉车HD30G、CPC/CPCD30E,液化石油气叉车CPQD30G。其特点分别体现在:
HB系列(HB15/18AC)H8交流电瓶叉车具有安全高效、维护简便、高可靠性、高机动性、以及动力性强、耐用性高等诸多优点。与直流电瓶叉车相比,省去了碳刷,减少了磨损和故障发生的几率,还节约维护成本,能降低维修的繁琐性。
H系列(HD30G)采用韩国现代进口发动机,在排放方面完全可以满足严格的环保排放要求,达到欧洲11号标准。新款发动机自带P.T.O(油泵动力输出接口),可有效避免发动机安装复杂的外置油泵输出系统而导致的故障发生,节约了发动机舱的空间,更有效地提高了油泵的使用寿命。
双燃料系列(CPQD30G)是在原有E系列内燃叉车基础上,集国内外同类产品之所长,顺应现代社会对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而研发的。其动力系统采用国内成熟厂家的汽油发动机,与柴油发动机相比,具有动力强劲、低油耗、低噪音、低振动等显著优势。另外,该系列叉车可以选装LPG液化石油气系统。
CPC/CPCD30E 08S更换了强劲的发动机,发动机系统采用直喷技术,具有优良的启动性能,油耗低,噪音低,动力性能好,且整机运行可靠。
总之,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并响应中国政府提倡的环保措施,我们设计了燃气兼用车以及交流电瓶叉车。同时,考虑到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我们还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了现有的发动机装备。
记者: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北京现代京城今后将采取怎样的产品战略?
李相祖:要成为一家综合性的叉车生产商,完善的产品线很重要。现代叉车从最初只做低端叉车产品,逐步到中低端、中端产品,现在开始做中高端产品。通过多档次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在完善产品类型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让商在销售活动中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客户的选择空间,我们制订了手动搬运车OEM生产、完善和改进现有机型、开发8~16吨叉车等计划。到目前为止,现代叉车已经完成了1~7吨全部车型的开发和耐久性测试。2009年,我们还要陆续研发8~16吨的叉车产品,以期进入物流和港口行业,谋求更大的发展。
现阶段,叉车市场的发展面临着一定困难。选择什么时机、以什么方式推出新车型,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我们认为,新车型的推出必须对市场销售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只有这样,研发才是有意义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此次经济危机给叉车行业带来的影响?北京现代京城将怎样应对?
李相祖:经济危机给全球的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我认为,2009年的叉车市场应该与2008年相当,如何应对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北京现代京城将以2008年为戒,加强内外部管理和协作,具体包括:
第一。在克服危机过程中,加强内部管理是首要工作。从2008年年末开始,北京现代京城以规范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出发点,希望凭借物美价廉的产品赢得市场。
第二,加强对商的管理。推出规范化、多样化的销售和售后政策,利用融资租赁,分期、全款销售等方式,完善销售方式的细节、条件,对商设定信用额度管理,实施实质性的经营和差别化的管理。2009年,北京现代京城将定期对商进行评估,进一步培养商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2008年,我们总结了现代叉车以往的售后服务经验,明确提出了“K80”的售后服务政策,向广大商进行讲解和推广,以提高现代叉车整体的售后服务水平。其中,“K”代表汉语“快(Kuai)”的第一个字母,要在一刻钟内知道客户出现的问题,在一个小时内拿出解决方案,在一天内解决问题,即“接受快、方案快、发送快、维修快”;“8”代表现代提供的8项业务,即“技术咨询、特别咨询、新杌培训、巡检咨询、无偿维修、定期培训、定检咨询、评估咨询”,“0”代表零投诉。
农业灾害的孕育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气象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各类环境因子中,低层大气处于最活跃和多变的状态,绝大多数农业灾害的发生和演变都与大气的运动有关。水环境与大气、地面环境紧密相关,水的多少和污染程度对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影响[4]。同时,农业灾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受自然条件控制,人的活动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1.1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泊洼地占8.0%。境内地形复杂,平原、丘陵、山地相间分布,断裂带发育众多,河湖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显着。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内横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北部平原由淮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淮河河床平缓,支流众多,南北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北岸支流较长,河床淤浅;南岸支流多发源于大别山区,短、陡而湍急;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同样支流众多,湖泊密布;故而,易发洪水,泛滥成灾。江淮丘陵自东而西拱曲上升,与皖西山区构筑成江淮分水岭,地势略高,干旱少雨;皖西丘陵山高坡陡,皖南丘陵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成中山、低山、台地与平原的层状地貌,易受洪水及冰冻灾害[5-6]。
1.2气象环境
安徽地区四季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是:对流层和平流层在西北风带控制下,与之相应,在地面来自西北利亚和蒙古西北风带的控制,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冬季气旋最高发生区,四季分明,特点突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气流经常在江淮流域交汇,极易引发种种气象灾害。淮河以北地区春夏之交经常出现连阴雨、霜冻、干热风等灾害;长江、淮河沿岸和皖南山区梅雨季节,暴雨时常发生,从而引发山洪、泥石流及内涝灾害;江淮之间入伏后,多为晴热少雨天气,易造成大面积干旱,有时形成伏旱连秋旱;大风、冰雹、龙卷风从初夏到秋末,不分地地域,屡见不鲜。大涝和特大涝高度集中在梅雨季节,梅雨期及雨季降水的多少是造成安徽旱涝的主要因素[7-8]。
1.3生物环境
由于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自然植被多样,物种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前,安徽农业基本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自给型农业,自然植被保存完好;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并大兴围垦造田、毁林开荒,自然生态逐渐被破坏,病虫害日益猖獗。基于以下原因生物灾害有加剧趋势: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越冬季节病菌和害虫的死亡率降低;二是缺少土壤冬翻,冬休田为害虫提供了安全越冬场所;三是化学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天敌,农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四是人为过量捕杀有益生物(如鸟类、蛙类、蛇类等);五是分散经营,综防统治难以实现,造成防治效果差,害虫耐药性增强;六是科学监测水平的不足,外来有害生物随着国际贸易往来而侵入,带来了新的生物灾害[8]。
1.4人为及社会因素
自然灾害是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孪生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剧,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催生了新的农业灾害,并加大了灾害频率和受害强度[6-7,9-10]。人为及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带来农业灾难,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森林是生态平衡的核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功能,能够抵御和减轻台风、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但20世纪60、70年代的乱砍滥伐,开垦荒山等违规发展生产,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据统计,皖南、皖西山区森林覆盖率已由1949年的70%下降到现在的36%;研究还表明[1]:安徽地质灾害主要是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活动复合作用的结果,如人为侵蚀、搬运、挖掘、塑造地形等经济活动,破坏了地质环境在天然地质作用下的平衡,造成灾害性天气时极易发生江湖崩岸、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性灾害,导致延伸性灾害的发生,损失更加严重[10-11]。
2当前农业科技应对农业灾害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是最易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并造成重大灾情,几乎所有的灾害发生后都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一旦灾情发生后能做的,就只有紧急抗灾减灾,如何谋划着降低灾后损失了。安徽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灾害预警、灾情响应、恢复生产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从农业科技应灾的角度出发,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突出的。主要有:一是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的观念不强,重视不够,对重大生产活动没有农业灾害防控论证意识;二是缺少农业科技防灾减灾专门研究机构,也没有综合性专业化的应灾技术研究团队;三是在农业灾害的预防上,没有防灾减灾农业科技研究长、短期应对与发展规划;四是面对众多的农业灾害,防灾和应灾针对性强且有效的技术十分欠缺,防灾研究工作不能常态化。
3农业科技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机制与对策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不仅仅是因为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更确切点说,农业生产是一个风险十分突出的产业,它处于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自然界各类因素都可直接对其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农业灾害威胁下,农业生产显得异常脆弱。农业科技如何应对重大农业灾害,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损失,答案只有一个:提升农业科技应对灾害的能力,发展抗灾减灾农业。努力做到:预防为主,抗灾、减灾和救灾相结合,灾前加强抗灾技术研究与储备、灾时科学分析辩证灾情、灾后搜集技术紧急补救[12-14]。
3.1建立农业科技应灾机构和技术队伍
农业科技应灾是一项针对性强且十分有效的手段,应从其长远性工作任务出发,设立综合性的防灾减灾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或挂靠省农科院),聚集并形成一支专业性的研究人才队伍。针对安徽省农业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灾后农业紧急处置,应制定农业科技应灾的短期研究计划与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并形成一套农业科技应灾的工作及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应灾全局性和专业性的常态化研究,特别是要对一些长远性的农事活动或重大农业工程,加强其致灾因素防控论证,保证应对各类农业灾害做到:灾前有预案、灾时有技术、灾后有措施[15]。
3.2强化应灾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应灾能力
目前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约为134亿吨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占85%以上;呈现出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趋势,欧洲、日本等正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从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即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前,其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其人均能源消费量在4吨标准煤以上,在这之后增长变缓。
2.世界能源科技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化石燃料高效和清洁开发和利用技术取得快速发展。上世纪70~8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推动了全球的节能技术革命,如1973年以来,机动车的燃油经济性提高了近一倍,主要工业国家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30%以上。
可开发能源迅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推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年增长超过30%,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选择。
核能出现复苏迹象。美国计划在2010年前开工建设新的核电站,芬兰招标建设新的核电机组。在科研上,美国等10国提出了第四代核电技术。同时,由俄罗斯倡导,国际原子能机构推动了先进核燃料循环计划国际合作。日本、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国正在推进等离子体及聚变科学的研究,以期实现核聚变能的远期商业应用。
二氧化碳近零排放成为煤炭利用的新方向;氢能将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理想选择;电网安全和可靠保障也越来越引起重视。
3.我国能源现状如何?
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2位,一次能源生产量居世界第3位。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居世界第1位;原油1.67亿吨,居世界第5位;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16位;发电装机容量3.57亿千瓦,发电量居世界第2位,其中水电居世界第4位。
4.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能源分不开未来能源需求状况如何?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分析预测,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亿吨~33亿吨标准煤之间,将是2000年的两倍;2050年,我国为实现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届时我国能源需求量约为50亿吨标准煤。未来,我国能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5%,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为25%~40%左右。2020年后,我国国内能源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5.我国能源科技将如何应对挑战?
到2020年,我国能源科技发展将按三个重点领域部署7个优先主题。节能重点领域优先主题为“节能和能源效率的改进”;常规能源重点领域的3个优先主题是“煤的高效、清洁、安全开发与利用技术”、“保障石油安全的技术支撑”、“先进可靠的电力输配系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领域的3个优先主题是“先进核能技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在以上基础上,还提出来两个重大专项:“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和“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工程”。
6.我国矿产资源的未来需求状况如何?
据我国45种主要矿产可供利用储量对消费需求的保证程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1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21种,其它24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特别是铁、锰、铬铁矿、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为此,我国矿产资源发展应开源和节流并举,实施“加强勘察、集约开发、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科学利用两种资源、节约保护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由矿产资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资源勘查开发技术强国转变。中长期规划提出了2个优先主题:“建立现代成矿地质理论与立体勘查方法技术体系”和“矿山资源高效开发技术和矿山环境优化”。
7.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及未来需求如何?
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1%左右,亩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1%。未来我国水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供应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我国水资源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照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分阶段逐步解决供需矛盾。可分为三个阶段(2020年、2035年、2050年)部署解决,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逐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洪涝灾害威胁等重大问题。争取到2050年基本实现水资源供需总体平衡、水环境状况良好、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战略目标。
8.中长期规划如何应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土地资源状况?
我国将进入人口高峰期和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城市化水平将达55%,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未来20年,我国应施行“保护优先,保障有力,提高效益,防止退化,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战略,发展农用地保护技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城市及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技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有效供给;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技术,保障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和集成国土整治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菌痢的病原体有何特点?
痢疾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的志贺菌属,以福氏和宋内氏痢疾杆菌最为常见,该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果、蔬菜上能生存10天左右,在河水中存活时间可长达3个月,在适宜的温度下还能大量繁殖。不耐高温,对各种化学消毒剂都很敏感。
菌痢潜伏期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一周,平均1~3天。据报道,一个人只要吃了带有10个以上痢疾杆菌的食物,就很可能感染致病。痢疾杆菌喜欢在20℃~40℃的温度下生活,37℃时生长繁殖最快,在阴暗潮湿及冰冻的情况下仍能生存数周。水源、土壤、蔬菜、瓜果、各种食品及生活用品上都有它的踪迹。据测定,猪油,米饭,馒头及西瓜上的痢疾杆菌,在条件适宜时,1~2小时就可繁殖5万倍。
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他们的粪便中带有痢疾杆菌,可能污染衣物、用品、玩具,并通过手、食物、水或饮料传播污染。苍蝇的带菌率也很高,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菌痢为何多发生在夏秋季?
菌痢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这是因为:
个季节天气炎热,气温高,适合于痢疾杆菌生长繁殖。
夏秋季节新鲜瓜果蔬菜上市多,由于天热,人们喜欢生吃瓜果蔬菜,但是不注意清洗消毒或自恃身强力壮,不洗手拿起来就吃,以至病菌与食物一起进入自己的胃肠道中。
夏秋季节人体要通过皮肤散掉更多的热,以维持体温衡定;样使皮肤血管经常处于扩张状态,而胃肠血管就相对收缩,血流相对减少,人体对胃肠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此外,着凉、过度疲劳、暴饮暴食以及患各种急、慢性疾病,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易诱发痢疾。
菌痢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后,能被正常人的胃液迅速消灭,少量漏网者会进一步被肠道抑制或排斥。一旦人体防御机能减弱,痢疾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畏寒发烧、常伴头痛乏力,短时间内出现腹痛腹泻,开始粪便呈水样,很快转为粘液脓便或脓血便,粪便量少,便次多,里急后重显著,严重的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7岁以下的小儿夏秋季容易患中毒性菌痢,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高热、惊厥、昏迷等,切不可掉以轻心。
儿童菌痢有哪些特点?应如何预防?
小儿细菌性痢疾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以及由带菌的苍蝇污染日常用具、餐具、儿童玩具、饮料等传染他人。
患菌痢的患儿轻者常以发热、腹痛、便后有下坠感及伴有粘液便或浓血便为主要症状。重症者可突发高烧、昏迷、抽痉、呼吸不畅等中毒性脑病症状,有的甚至会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冰冷、脉搏细弱等休克现象,如不及时送医院抢救治疗,会导致生命危险。
预防的关键是防止“病从口入”。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尤为重要。积极灭蝇、灭蚊、灭鼠,消除蚊蝇滋生场所,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类蔬菜瓜果、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的卫生习惯,以减少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发生。现在市场活跃,各类水果、饮料品种繁多,千姿百态的广告最吸引小孩,由于少数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稍不留意,就会导致一场悲剧。敬告各位家长,教育孩子不要贪食冷饮、冷食,购买时一定要注意厂家商标、出厂日期、有效期、有无变质等。
在炎热的夏季,饮食要多以清淡为主,多吃大蒜,多喝开水。餐具、洗碗抹布、水池、厕所每周用消毒液浸泡20分钟左右,以免染上疾病。
小儿患细菌性痢疾应该重视,一旦发现应尽快送医院检查就诊,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消毒、早治疗,尽快妥善处理患儿的大便,以免流失造成传染。
儿童中毒性菌痢有何特点?应如何应对?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是儿童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目前认为由于神经发育不健全,且胃酸少,不能杀灭痢疾杆菌,加上有些儿童为特异体质,对于细菌毒素易发生强烈的过敏反应及全身微循环障碍,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中毒性痢疾有三个特点:
一是来势急,当痢疾杆菌随污染食物进入体内后几个小时就可发病,病情在几分钟内便可急转直下。
二是病势凶险,大多以突发高烧或超高热(42℃)起病,病人手脚发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细弱或摸不到、口唇和指甲发青、呼吸急促、尿少或无尿;有的还出现抽风、神志不清、反复惊厥等症状,如抢救不及时,常导致死亡。
三是不少患儿腹泻症状比中毒症状出现晚,而且轻,易被家长忽视。
因此,在春夏之交,特别在夏天,如孩子突然发热、抽风,即使没有腹泻、腹痛症状,也应想到毒痢的可能性并立即到医院检查、治疗。
家庭中如何预防菌痢?
好痢疾病人的粪便、呕吐物的消毒处理,管理好水源,防止致病菌污染水源、土壤及农作物;病人使用过的厕所、餐具也应消毒;
不喝生水,不生吃水产品,蔬菜要洗净,炒熟再吃,水果应洗净削皮后食用;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吃被苍蝇、蟑螂叮咬过或爬行过的食物,积极做好灭苍蝇、灭蟑螂工作;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平时吃少许大蒜和醋也可辅助治疗和预防痢疾。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急性期病人的餐具、衣被应煮沸消毒,尿粪等应加排泄物量的1/10的漂白粉搅拌后放置2小时再弃去。连续2次粪便细菌培养阴性才能解除隔离。
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稀饭、面条为主,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腹泻量多导致失水者,应多饮水,口服补液、盐溶液,严重脱水者考虑静脉补液。
遵医嘱服药,最好吃些生大蒜或马齿苋煎汤服等。
慢性菌痢患者注意生活规律,进食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饮食,忌食生冷、油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
患细菌性痢疾时最常选用的药物有黄连素、痢特灵、氟哌酸、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环丙杀星等。选用时应注意:
患一般性菌痢应以口服抗菌药物为主,只有起病急剧或不能口服时才经注射途径给药。
1.推陈出新法:引导学生转换视角
思维的灵活性是在思维具有一定广度和一定主动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较为难得的思维素质。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即平常我们经常讲的实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到、听到或者接触某一新事物、新概念的时候,尽可能赋予它们新的性质。尽可能脱离旧的思维方法,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展现思维的独创性,借此推陈出新,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针对人教版《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一课教学时,有学生在课堂中提到“南海诸岛中,有些岛屿的面积小,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而且有些都是珊瑚礁,没有多少利用价值,这些岛屿不需要保卫”的观点,教师先肯定了学生愿意提问的优点,然后借题发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认真去分析《海洋法公约》的内容,“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然后再分析岛屿带来的领海面积、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衍生价值。换个视角看问题,由此及彼,学生看地理问题的视角自然得到了拓展。
2.聚合抽象法:引导学生概括描述
当出现类化的一些地理知识时,学生容易彼此混淆,教师可以把所有感知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聚合抽象法是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让学生去分析这些学习对象内在的共性和本质,借此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对于人教版《经济与文化》一课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个概念的理解,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此,我首先列举出一些作物的名称,比如“玉米、高梁、绿豆、蚕豆、棉花、花生、甜菜、咖啡、苜蓿”等,让学生先分分类,然后再公布正确答案,将粮食作物的三类“禾谷类作物、豆尖作物、薯芋类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四类“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同样作了列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区别,一个是以满足生活需求的,一个是工业的原料用于生产再加工。最后,再讲明大豆作为特殊的一类,要注意区分。整个过程,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对概念的理解,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发展。
3.循序渐进法:引导学生关注过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通过让学生关注整个思维的过程,不断分析每一个思维过程中的细节,在严密思考的基础上逐渐推导出结果,让过程性的思维促成学生逐步养成缜密思维、细致思维的特点,进而熟能生巧,实现灵活运用的特点。
例如,人教版《长江的开发》一课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讲授的内容,但在发展思维的活跃性上往往容易落入俗套。为此,我从一曲《长江之歌》音乐导入,让学生首先欣赏长江的一路风光。激趣导入后,播放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后,让学生上台对图分析“水能宝库”的原因。然后再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结合水能宝库、水资源丰富等优势与存在的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陡坡开荒等问题,再提出一些开发的建议。课堂的最后,我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水利部长”“沿岸的渔民”和“沿岸的市长”,分别来谈一谈怎样开发好长江。从基础知识导入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不仅兴趣高,思维的灵活性更是得到充分的发展。
4.主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教学的交流中发展课堂、发展思维、发展个体。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同意学生提问,并创设专门发问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告诉学生提问的方法。如适合在什么情境下提问,问哪一类问题最有价值等。
例如:在人教版《辽阔的疆域》一课,在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领土四个端点的大致位置后,进而让学生观察我国南北景观差异和我国领土东西部晨昏差异的图片后,专门留下自由发问的时间。学生自然非常积极,有的问“在同一时节,漠河冰天雪地,海南正春耕农忙,从气候上来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从时间上看,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上却星光满天,为什么?”教师进一步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南北温差这样大?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东西时差大呢?”以往这几个问题,而换了一种方式,前两个问题由学生提出,后两个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
5.集思广益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要发展学生地理思维的灵活性同样如此,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在交流中观点碰撞,进而产生不同的思维角度,在集思广益中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