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0:17: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总体而言,蒙古族聚居村和少数民族群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其它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主要问题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蒙古族村落农牧民观念落后,思想保守
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制约力量最强的是蒙古族村民思想观念间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蒙古族村落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牧民收入水平也逐年提高,农牧民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广大农牧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也不断趋于丰富和多元化。但目前与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弍相适应,还有相a-部分蒙古族村落群众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小农意识裉深蒂固,大部分存在自满心理,具有明显的乡土性和保守性。在经济生产领域,则靠天养畜,生产热情不高,钻劲不大,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他们过愤了温饱即安的游牧生活,贪恋土地、草场和牲畜,对外界的新鲜市物很难接收,缺乏大发展、快发展的意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阻碍走上现代生产方式的致富之路。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致富缓慢
传统蒙古族村落农牧区社会生活方式单一,农民赖以生存的最主要手段是务农务牧。牧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农牧业规模不大,传统农牧业生产是由一家一户个体农牧户为主体承担的,对小块土地和少量的牲畜进行独立经营,抵御自然灾窖能力差,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饭。以农牧业为基础的生活体系,以家庭为单元的生疳格局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性的消费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投人严重不足,蒙古族聚居村的农曰水利基础设施普追薄弱,种植业欠产减收,加大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各族群众返贫速度。蒙古族村落屯路况差,交通不便,距离乡镇和县城较远,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制约着a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农民群众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三)农村基础教育滞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是a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说教育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基础教育就是第一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现阶段蒙古族村落基础教育滞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村落地域殊,人口居住面广、居住分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由此带来了教学点设置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落后,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设备)不足,尤其缺乏先进的电脑教学设备,无法开设外语教育和信息技术课程。办学规模小,不够规范等问题老师教育水平不高,教育质量低,导致升学率与成才率低。广大蒙古族村落群众渴盼农村学校能够开设外语、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学校教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硬件设施差的,甚至部分学校缺少学生桌椅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从业人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施十个全港盖工程,促进滎古族村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培养新型农民
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釆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霜要。首先,解放思想,扩大脱贫致富思路。发展现代农业的参与主体是广大的农民,不接受先进的经营理念只能是一个美丽蓝图。因此,转变农牧民传统思想观念,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切实解决和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带领农牧民群众致富能力不强,观念落后等问题是a前新农村建设的苜要问题。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主要途径,坚持扶贫先扶志,使少数民族群众在思想上发生裉本性变化,化作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动力。其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弍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加强村民科技培训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点面结合,示范引导,重点实施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通过积极弓I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着力培养一批农牧民技术员。农牧民科技培训要结合产业发展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确保农牧民在培训中长知识、增技能、受教育,确保农牧民学有所用,培养一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增强农牧民增收致富技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再次,创业意识培育。焚立市场经济意识,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并适应市场经济,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i只、诚信意识等。组织引导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引导农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理性进行生产,提高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创业的本领。在蒙古族聚居乡、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胆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成为民族乡村脱贫致富的催化荆。
(二)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进一步改善蒙古族村落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牧民群众过上文明、幸福、安康、富裕的好日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的主要目的。因此,加强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牧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扶贫攻坚步伐。以产业基地建设、“农牧互补”战略、开发式扶贫、劳务经济和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步实施,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先解决民族村的卫生基础设施和常规医疗设施的装备问题。重点建设一批交通、农田水利、能源和通讯工程建设项目,加快公路建设,提高综合运翰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重点改善民族贫困村屯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民族乡、村的扶持力度。其次,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注重因地制宣,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扩大农民非农产业就业,拓宽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创造更多的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力度,扎实稳步地推进。
(三)强化蒙古族村落教育基础工程建设
教育基础工程建设蒙古族村落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推进蒙古族村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贯彻落实《蒙古族村落民族教育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基础上,蒙古族村落学区(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学校的基础设施上抓起,通过争取项目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推进农牧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可以减少村办中小学,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扩大乡镇所在地和县城中小学的规模。通过在县城和乡镇集中修建规模化的寄宿制学校把广大农牧村儿童集中到城镇上学,确保农牧村学生享受与城镇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其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缓解农村师资薄弱的矛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牧村的教育教学质置的重要举措。可以推行城镇教师、优秀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不仅能缓解当前农村师资力猜?薄弱的突出问题,还能带动农村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增加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增加教育经费能有效确保面广捃大的农牧村教师能够得到经常性的与系统性的培训,促使广大农牧村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釆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促进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地域内教师队伍的良性循环。
总结
近年来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了不少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农业发展?缓解了农民贫困和改善了农村条件,但遗憾的是,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 真正解决,并且大有随着形势发展而变得更加复杂棘手的趋势?这就使这一问题继续成为 阻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与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焦点是农民问题,所以笔者认为, 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将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认识到这一点,无 论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对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以至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 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意义?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首先,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我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总数已19亿,其中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此外,我国人口每年大约又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 增长,且绝大部 分在农村?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以及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使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 主体,并且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根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受初中教育的统计分 析,农村比例分别19.5%?8.0%和5.0%,这种结构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普遍不高?中央早在20世190年代就提出了“科 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但多数地方尤其是农村落实极为不力,致使我国农村劳动 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以小学文化为主,其次是初中文化,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很少?据全 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公布:2000全国5614719万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占14.01%; 小学文化程度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占38.04%;高中文化程度占5.07%;中专文化程度占0 .57%;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16%?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与此形成 鲜明反差的是,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目前已达到12年以上?农村劳动力科技 素质低,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反映了我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 与薄弱?
再次,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投入机制不活?农村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建 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但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较少和“以 县为主”投入与管 理的农村教育体制,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整体推进的主要矛盾,也是我国人力资源不能充分 开发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多年徘徊于2.5%~3%之间,低于 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在如此少的公共教育经费中政府又将经费更多地投向基础好?容 易出成绩的城区学校,能够分给农村教育的经费更是少得可怜?一些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够合 理,尤其是新形势下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有些地方长期拖欠教师工 资,中小学日常运转经费和危房改造?校舍建设所需的必要资金得不到保证?加之我国农村 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说办学定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近 几年招生难? 办学难?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
二?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造成农村发展的滞后?这不仅表现在农村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整个 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而且与农村经济发展也严重脱节,由此造成农村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不仅突出,而且尖锐? 首先,教育落后带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近年来一些封建迷信活动重新泛滥,不少曾经 销声匿迹的愚昧腐朽的习俗和恶习又冒出来,影响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和正常生活?其次,农 村基层组织瘫痪?半瘫痪?由于群众民主意识淡薄,制度建设迟缓,现阶段许多农村基层组 织瘫痪?半瘫痪,连群众会议也开不起来,有的地区情况更严重一些?社会秩序不稳定, 反过来又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发展,是农村产生众多问题的重要原 因,已经引起中央和地方的忧虑,成为一个亟需根本解决的严重问题? 第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年限短,农业职业教育 普及率低,而且多 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态度?据统计, 20世190年代我国每年产生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只有30%~40%得到推广,10%得到广 泛应用?这就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一直在42%以下,而美国?日本和欧盟国 家和地区却都达到了70%~80%?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差和由此引起的农业科技落后,造成 “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这说明这一问题已成为 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制约因素? 第三,制约农民生活的改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极和新 兴产业兴起,社会 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 ,低素质劳动力就业领域越来越有限,这将给农民转变为市民增加难度?如果这部分农民进 城后,没有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或没能得到和市民相当的劳动报酬,又没有一定数量的货 币积累,就会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从表面上看这部分农民是进入了城市,但是从享受城 市文明,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及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角度看,这部分农民并不能算是真 正意义上的市民,只能是我国通常所说的农民工而已?因此,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基础教育和 技术培训,从整体和长远上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和科技素质,使他们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 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最终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 的地位,收入水平才能得到持久提高,也才能逐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首先,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加 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 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第一,加快农村城镇化 步伐?200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38%,不仅比发达国家低40个百分点,就是比世界平均水 平还要19个百分点?当前,农村城镇化 水平滞后,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慢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慢的症结所在?所以今后要逐步提高农 村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样,可以通 过带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来更好地开发利用农村 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第二,进行制度改革,消除农民流动的桎梏?以户籍制度 为代表的各项歧农政策在城乡之间竖起一道屏障,农民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农民被束 缚在原本就很狭小的空间内,这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 因此,要尽快改革限制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各项不合理制度?此外,要在农村建立社会保 障制度,这样农民的生存问题不再仅仅依靠土地,使农民愿意离开土地转变为市民?第三, 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 科技兴农方针,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化 经营是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当前农村富裕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开发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它 能使农村富裕劳动力形成可靠的职业转移,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专门召开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进行认真研究。______同志的讲话很全面、很具体、很符合______实际,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__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这一中心任务,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机械化程度持续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长期坚守在“三农”战线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工业互促共进、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态势。这既是我们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机遇期,又是农村社会、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转型期,面临着妥善应对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加速等新课题。党的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对如何解决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最核心、最突出的就是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体,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今年的农村改革发展作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目标任务。在1月31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郭庚茂省长明确提出,要始终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政治责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确保中央和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农业农村工作、保持“三农”持续向上的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指示要求上来,坚定信心、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推动“三农”工作再创新局面。
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实现经济转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所在。我市粮食单产水平多次刷新了全国小麦、玉米的高产记录,但也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科技支撑较弱、生产成本升高、青壮劳动力紧缺等重重困难。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粮食单产刷新了全国纪录,更不能止步于粮食总产的“九连增”,还要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保持单产优势,勇敢地担当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一是抓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通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中低产田产出水平,夯实粮食增产基础,今年要新增40万亩高标准粮田;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万亩以上;把种粮补贴真正补到粮食生产上,调动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稳定增产。要继续抓好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高标准建设一批万亩方、千亩方和百亩攻关田。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持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特别是抵御旱涝灾害能力,尤其要注重各类基础设施间的衔接配套,健全管理、运营和维护机制,让建成的设施持久发挥作用。三是落实农业生产扶持政策。中央明确提出,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不断扩大农业补贴规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认真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
二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明确提出了“经济倍增”和“收入倍增”目标,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和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4.4%,高基数下实现“收入倍增”,重点和难点是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产品加工转化依然滞后,农民增收渠道仍旧狭窄,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一些长期困扰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仍未根本解决,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仍然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一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快推进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科学规划、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把建设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更有效地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充裕的地区集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就近就业,不断拓展农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继续推动种植业结构加快向园艺业调整、大农业结构向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向农产品加工业调整。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培育农民增收新领域,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三要提高农业生产和流通效率。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培育新型农民,采取先进实用技术和生产手段,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 建设,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降低流通成本,着力通过降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是农民参与社会生产过程所获得的劳动及要素报酬形式,按收入与产业的关系,可分为农业生产收入和非农业生产收入。一般认为,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农业生产经营收入、非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后四者均为非农业收入。
改革开放前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于农业,农村非农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能摆脱农业附属产业的地位,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微乎其微。改革开放后随着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等一系列关于农村改革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但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1985年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重心自农村转向城市,农民收入增幅逐渐趋缓,农村开始出现大量的闲置劳动力,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民开始外出打工,争取工资,增加收入,农民增收的渠道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莫过于发展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正如樊纲所指出的,中国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或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
农村非农产业是农村中农业以外的其它产业的总称,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具备一定规模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非农产业逐渐出现,农村非农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只有生力量,由于农业自身利润率低、弹性小,非农产业对提高农民增收的贡献比例逐渐提高,向逐渐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的趋势发展,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民非农业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例普遍较低,非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方面,由于农民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等原因,这方面也不占主要地位。而工资性收入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要来源,其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效果非常明显,这一点可以在盐山县得到充分的体现。
盐山县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管辖,地处华北滨海平原,漳卫新河北畔,土地贫瘠,农业生态环境恶劣,极大的限制着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据本课题组成员2008年和2009年在盐山农村调查发现,当地农民的农业收入仍然还是很微薄。而相对于盐山农业的弱势,盐山的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尤其是它的主导产业――管道装备制造业,全县现有管道装备制造企业1023家,总资产48亿元。盐山县的管道装备制造业也是受益于改革开放,由小作坊变成大厂房,小加工变成大协作,小订单变成大工程,小生产变成大基地,一步步走过来的。如今盐山县管道装备制造业被评为“河北省重点产业集群”、
“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盐山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盐山县成为名符其实的有特色产业经济的县域。正是受益于此,当地农民多利用此便利条件,不出县境就能取得一份不错的务工收入,尤其是90年代以来,部分农民的80-90%的收入都来自于非农产业。应该说这种有特色的县域经济正好填补了盐山由于自然环境所限农业发展的弱势,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这种依托县域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农民收入提高了,又可以将这部分收入反哺到农业上,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技术的投资,优化品种,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使农业与非农业的发展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更高层次的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优化农民增收结构。
通过对盐山县改革开放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状况和农民增收的发展脉络进行比对考察、探讨,会得出如下观点:
(1)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且其关键主导作用日益明显。
(2)农村非农产业中的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不断扩大,尤其在县城附近的农村能占到80-90%,其在农民非农收入中占到主要地位。
(3)盐山县农民增收得益于其县管道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可见有显著特色的县域经济能显著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4)农民将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反哺到农业,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更加优化农民增收结构,解决好“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作民:《非农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途径――对江苏淮安市1 00农户调查后的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18期.
[2]魏民洲:《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
党的十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一、城乡一体化概念及研究内容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我们一直关注度较高的民生问题。城乡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调整城乡差距的发展,实现一体化战略是一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人民的共同努力。
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内容主要着重在于城乡总体发展,城市的工业发展,以先进的技术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工业和农业,以及城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领域,以工业促进农业,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的战略。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写作,使得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从而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城乡共同发展,经济共同增长。
二、城乡发展的现状分析
城乡发展的现状,最明显的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的各个方面的差距,以及对于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国城乡发展所产生的差距,是历史长期以来发展所影响的,经济区域发展较为先进的地方,经济与文化等的各个方面都较为先进。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居民整体素质以及城市的经济增长都较为迅速,家庭教育也要优于农村。而对于农村来说,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要低于城市人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题地位,同时强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充分激发农业生产潜能,并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城乡发展存在着差距,无论是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其他方面,都是城乡发展存在差距的明显表现。我国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兼顾城乡发展,使得城乡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均衡发展,使得城乡共同进步。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长期影响着我国城乡的共同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农村整体的增长,更需要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长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需要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相应的二、三产业,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总体增长。
三、影响城乡一体化因素分析
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我国一直关注的问题,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是哪些因素不利于一体化的进程。
(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不利于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结构体制。城乡二元结构,呈现出了城乡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发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城市发展较为迅速,而对于农村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与城市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最后,表现为城乡差距拉大,城乡发展不协调,尤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是长期的历史发展以及现实原因造成的,都是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因素。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实现的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同步发展,但是在长期发展以来,城乡一体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多的实践与政策来协调城乡发展。
(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多的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相对于农村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则注重第一产业的发展,长期的农业经济使得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的发展,以城市的发展进步带动农村的发展进步。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是带动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发展所存在的差异性的表现。
(三)城市与农村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城市的产业结构较为多样化,以工业和第三产业等的发展为依托,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进步。而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则长期是以第一产业的农业发展为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长期致力于农业的发展,而对于农业技术的投入力度还应增强,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发展现代化农业,不断创新农业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完善城乡一体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政策上投入较大的方面,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城乡一体化,同样也是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三农问题,是我国一直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顺应城乡发展的时代特征,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最终促进我国城乡发展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永岳.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
[2]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
[3]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