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0:17: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婴儿护理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生的婴儿脏腑娇嫩,气血柔弱,肌体不密,《育婴家秘》谓之如“草之芽”“蚕之苗”,需要小心的呵护。我国浩如烟海的医书中,不乏护理婴幼儿的专著,如《幼幼新书》专设“形初保者”篇、《幼科切要》中的初生门、《保婴撮要》中的初诞法及护养法等,对婴幼儿初生拭口、断脐、哺乳、将护等护理方法的记载细致入微,尽管是数百年前古人所作,现在看来,许多护理方法颇具科学性。略陈如下。
1 拭口
《千金方》云:“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谓之玉衡。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中医认为,婴儿诞生之时,口中有恶血秽露,此乃胎中秽浊之物,不可令其下咽,当在婴儿啼声未出之时,擦拭干净。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娩出后,必须尽快清理婴儿呼吸道异物,若羊水、胎粪等吸入气管,可能造成婴儿肺炎或肺不张,较大的异物或极稠的粘液甚至可能造成婴儿窒息,因此,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是关键的一步,并强调未清除呼吸道异物之前不可刺激婴儿啼哭。
古人的文献中,还载有用药物拭口以去胎毒的方法,如《肘后方》所载甘草法:“取甘草如中指节,炙碎,以水一合,煮取一合,以缠绵点儿口中,可得一蚬壳止,儿当便吐胸中恶汁,儿智惠无病”。中医认为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去胎毒。现代研究发现,甘草[1]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新生儿对毒物的耐受能力;另外,甘草甜素还可提高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集验方》、《证治准绳》等还载有黄连法、韭汁法、朱蜜法、牛黄法、汞粉法、猪乳法等等,并认为除了甘草法之外,其他药物的选用应视婴儿情况而定,充分体现了临床用药的个体性和科学性。
2 浴儿
婴儿出生后,随即洗去身上的羊水及血液。《产家要诀》云:“儿初出胎浴洗,汤内宜入食盐少许,洗毕拭干,以腻粉一钱许研细,摩其遍身及两胁,然后绷裹,既不畏风,又散诸气。”盐水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在古代,食盐水洗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洗毕,给婴儿全身抹上腻粉,可防止皮肤褶皱之处的摩擦,腻粉可吸湿,防止湿疹的产生,作用类似如今的痱子粉。
《保生要方》曰:“小儿初生,候浴水不得,且以绵絮包裹,大人怀中暖之,浴后仍当如此,虽暑月绵絮亦宜渐渐去之,乍离母腹,未可冒寒气也”,寥寥几句,反映了古人对婴儿体质的了解,言语中透露着对婴儿的关爱。由于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体温容易下降,低温环境容易引起新生儿感冒、肺炎、硬肿症等疾病。故古人要求,在等浴水及洗毕的这些时段里,即使是夏季,也不可将婴儿晾在一边,而要以衣被包裹,或大人将其抱入怀中以维持体温。
3 断脐
古人将脐带称为“命蒂”,足见其重视程度。《产家要诀》云:“儿出胎洗后,方断脐带,则不伤水生病”。先断脐后洗浴,脐部难免被水浸湿,容易导致伤口炎症,甚至有破伤风的危险,故要求先洗浴后断脐。
断脐的方法,《千金方》曰:“凡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趺上,短则中寒,令儿腹中不调常下痢。”婴儿出生之时,脐带尚温暖,而剪刀冰凉,若使之,寒气循脐带入腹,留有腹痛之患,故断脐不用剪刀一类的器械;在现代医学看来,直接咬断是极不卫生的,故古人用干净的衣物包裹脐带之后才咬断,在消毒意识淡薄的古代,考虑的十分周到;断脐时脐带所留的长度为婴儿足底的长度,即“令至儿足趺上”,与现代医学要求的10cm近似,过长脐带不易干透,过短则易感染。
【摘要】 新生的婴儿娇弱不禁,需要细心的护理,祖国医学的文献中,记载着许多婴儿的护理方法,有些护理方法沿用至今。尽管是数百年前古人所作,现在看来,仍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该文选取拭口、浴儿、断脐、乳儿、将护等几个方面,略加阐述。
【关键词】 婴儿护理; 中医; 拭口; 浴儿; 断脐; 乳儿; 将护
新生的婴儿脏腑娇嫩,气血柔弱,肌体不密,《育婴家秘》谓之如“草之芽”“蚕之苗”,需要小心的呵护。我国浩如烟海的医书中,不乏护理婴幼儿的专著,如《幼幼新书》专设“形初保者”篇、《幼科切要》中的初生门、《保婴撮要》中的初诞法及护养法等,对婴幼儿初生拭口、断脐、哺乳、将护等护理方法的记载细致入微,尽管是数百年前古人所作,现在看来,许多护理方法颇具科学性。略陈如下。
1 拭口
《千金方》云:“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谓之玉衡。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中医认为,婴儿诞生之时,口中有恶血秽露,此乃胎中秽浊之物,不可令其下咽,当在婴儿啼声未出之时,擦拭干净。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娩出后,必须尽快清理婴儿呼吸道异物,若羊水、胎粪等吸入气管,可能造成婴儿肺炎或肺不张,较大的异物或极稠的粘液甚至可能造成婴儿窒息,因此,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是关键的一步,并强调未清除呼吸道异物之前不可刺激婴儿啼哭。
古人的文献中,还载有用药物拭口以去胎毒的方法,如《肘后方》所载甘草法:“取甘草如中指节,炙碎,以水一合,煮取一合,以缠绵点儿口中,可得一蚬壳止,儿当便吐胸中恶汁,儿智惠无病”。中医认为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去胎毒。现代研究发现,甘草[1]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新生儿对毒物的耐受能力;另外,甘草甜素还可提高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集验方》、《证治准绳》等还载有黄连法、韭汁法、朱蜜法、牛黄法、汞粉法、猪乳法等等,并认为除了甘草法之外,其他药物的选用应视婴儿情况而定,充分体现了临床用药的个体性和科学性。
2 浴儿
婴儿出生后,随即洗去身上的羊水及血液。《产家要诀》云:“儿初出胎浴洗,汤内宜入食盐少许,洗毕拭干,以腻粉一钱许研细,摩其遍身及两胁,然后绷裹,既不畏风,又散诸气。”盐水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在古代,食盐水洗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洗毕,给婴儿全身抹上腻粉,可防止皮肤褶皱之处的摩擦,腻粉可吸湿,防止湿疹的产生,作用类似如今的痱子粉。
《保生要方》曰:“小儿初生,候浴水不得,且以绵絮包裹,大人怀中暖之,浴后仍当如此,虽暑月绵絮亦宜渐渐去之,乍离母腹,未可冒寒气也”,寥寥几句,反映了古人对婴儿体质的了解,言语中透露着对婴儿的关爱。由于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体温容易下降,低温环境容易引起新生儿感冒、肺炎、硬肿症等疾病。故古人要求,在等浴水及洗毕的这些时段里,即使是夏季,也不可将婴儿晾在一边,而要以衣被包裹,或大人将其抱入怀中以维持体温。
3 断脐
古人将脐带称为“命蒂”,足见其重视程度。《产家要诀》云:“儿出胎洗后,方断脐带,则不伤水生病”。先断脐后洗浴,脐部难免被水浸湿,容易导致伤口炎症,甚至有破伤风的危险,故要求先洗浴后断脐。
断脐的方法,《千金方》曰:“凡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趺上,短则中寒,令儿腹中不调常下痢。”婴儿出生之时,脐带尚温暖,而剪刀冰凉,若使之,寒气循脐带入腹,留有腹痛之患,故断脐不用剪刀一类的器械;在现代医学看来,直接咬断是极不卫生的,故古人用干净的衣物包裹脐带之后才咬断,在消毒意识淡薄的古代,考虑的十分周到;断脐时脐带所留的长度为婴儿足底的长度,即“令至儿足趺上”,与现代医学要求的10cm近似,过长脐带不易干透,过短则易感染。
4 乳儿
《育婴家秘》云:“乳为血化甘如饴”,母乳喂养是哺育婴儿的传统方法,现代研究[2]认为,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新生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母乳中所含有的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最适合新生儿的机体需要,且母乳喂养可增进母子间的感情融洽,因此,WHO在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倡议“新生儿在最初六个月里采用纯母乳喂养”。
由于母乳是婴儿唯一的营养来源,故对乳母的条件要求较高。《千金方》对乳母的选择是:“但取不胡臭、瘿 、气嗽、疥、痴癃、白秃、疡、沈唇、耳聋、 鼻、癫痫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也”,即乳母必须身体健康无疾病,其乳汁才营养、健康;此外,乳母要保持心平气和,气血匀调的时候才可哺乳,不可在醉酒、过劳、情志过激、等时候哺乳。朱丹溪认为:“动中,乳脉便应,病气到乳,汁必凝滞,儿得此乳,疾病立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也认为:“乳母乃血气化为乳汁,则吾性善恶,悉由血气所生。应喜怒饮食,一切禁忌并宜戒慎,若纵性恣意,因而乳儿,则令儿感生疾病也”。
哺乳的方法,《千金方》云:“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每候儿吐者,乳太饱也……,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中几乳而足以为常,又常捉去宿乳。儿若卧,乳母当以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令儿不噎。母欲寐则夺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饥饱也”;《小儿精要》云:“夜间乳儿,须乳母起坐,抱儿乳之”;时至今日,这些哺乳的方法依然有指导作用。由于乳腺管前端部分的乳汁可能有不清洁的物质,故哺乳前要“去宿乳”;新生儿吸吮能力较弱,最初一个月,切不可硬性规定哺乳时间,只要婴儿表现出饥饿感,即可哺乳,而母亲通过数日哺乳,逐渐掌握哺乳的时间和量,不可喂得太饱;哺乳时,保证婴儿的头部与乳房相齐平,若夜间哺乳,乳母需起身,抱儿喂之,防止婴儿呛奶。
5 哺儿
《肘后方》云:“乳者奶也,哺者食也”,哺儿即指婴儿的饮食中适当添加米面等辅食。婴儿初生六个月后,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这时的母乳已经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必须添加辅食,否则容易造成婴儿营养不良,瘦小单薄,即是钱乙所云:“小儿多因爱惜过当,往三两岁犹未与饮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因此,钱乙认为:“自半年以后,宜煎陈米稀粥,取粥面时时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稠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辅食的添加要逐渐增量,不可突然断奶,防止婴儿一时不能适应,而哭闹不休、拒绝进食,以致消化不良,故《千金方》云:“始哺如枣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弹丸,百日如枣”。
6 将护
将护之法涉及婴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古人对婴儿细致入微的观察。《圣惠方》云:“凡小儿一期之内,造儿衣裳,皆须用故绵及故帛为之”,由于婴儿肌肤娇嫩,汗腺分泌旺盛,宜选用柔软、吸湿性强、保暖性好的衣料,为防止新衣物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对皮肤的刺激,一般采用旧衣物改制。《巢氏病源》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许多父母生怕婴儿着凉,给婴儿穿得过多、过厚,殊不知,婴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差,常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过度保温的情况下,体温可升至40℃以上;另外,婴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过厚重的衣物不利于婴儿的呼吸运动。故《婴童类萃》认为婴儿穿衣的最佳状态是:“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
若婴儿生病,则当早治。《巢氏病源》曰:“小儿始生,生气尚盛,无有虚劳,微恶则须下之……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抗病能力差、组织的自我康复能力也较差,因此当趁病情轻浅、婴儿体质尚强的时候进行治疗。张涣云:“半尻骨已成,乳母当教儿学坐。二百日外掌骨成,乳母当教儿地上匍匐。三百日膑骨成,乳母当教儿独立。周年膝骨已成,乳母当教儿行步。”运动可增强骨骼对钙质的吸收,促进骨骼的生长,因此母亲应在适当的时候教其坐、卧、站立、行走,不可娇惯,以免缺乏锻炼造成婴儿骨骼软弱。
《圣济经》曰:“婴儿初举,污秽欲其荡涤,不足欲其辅翼,冲和欲其保全”,出生之婴儿幼小、娇弱,中医认为当去秽浊、补不足、调阴阳才能保全生命,历代医家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护理之法无疑为当时的优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在医疗水平发达的今天,这些护理之法依然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0-02
婴幼儿在生病时,既无法完整的表达自身的状况,又极易脾气暴躁,吵闹不休,影响正确的诊治,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诊现象。因此,医院对儿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在加强护理技术的同时,根据护理对象的特点,做好对患儿的病症监督及治疗护理工作。为了提高护理的质量,现代儿科护理普遍的从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中吸取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维护婴幼儿的身体健康。论文笔者结合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提出了望闻的护理方法,为提高儿科护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方向指导。
1儿科护理的要点
1.1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1.1.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婴儿出生后,身体器官比较脆弱,身体柔软,器官发育不完善,自身的病毒预防机制尚未发展,无法抵抗病毒的侵入,由此导致婴幼儿的抗病力低,极易生病。我国中医则认为幼儿身体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需要小心的呵护,尤其是生病期间,更是不可大意。不仅要求医问药,更要做好看护工作,保证病情的好转。
1.1.2生机勃勃,发育迅速。婴幼儿的生长很快,环境适宜的话,我们甚至能看到他们每天的变化。随着各种身体器官的生长发育,自身的技能也渐渐地开始发挥作用。
1.2婴幼儿的病理特点。小儿的身体防御体系尚未发育完善,自身系统十分脆弱,极易生病。概括来看,主要的特点有:
1.2.1抵抗力弱,易生病。婴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寒暖不自知,饮食不自节,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生病。若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容易使病情恶化,加剧偏于寒热,邪气由表而入,侵袭于肺,则易出现咳嗽、哮喘、肺炎等。小儿发育迅速,所需水谷较成人迫切,但又脾虚不运,则易导致呕吐,泄泻的症状。
1.2.2病情易变化,不稳定。小儿不仅发病容易,且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患病之后,调治护理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1.2.3恢复速度快,易康复。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处于蒸蒸日上,不断生长的阶段,脏气清灵,活力充沛,患病后得到及时治疗和正确护理,疾病恢复较为迅速,早晚变化十分明显。
总之,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体特点,其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随年龄增长,才逐渐趋于完善。而且这种不成熟,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归纳起来,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易于发病,易于变化,易于康复。故而,儿科护理应当以这种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并运用至实际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2儿科护理的现状
2.1护理人员的身心状态。儿科护士在进行儿童患者的护理工作时,市场处于一种紧张的压力状况下,尤其是在需要给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患者哭闹、家长训斥,都会影响护士正常水平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护士经常被家属训斥,感情易受到伤害,有时候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严重的影响了护理质量。与此相应的是护士自身的素质亟待提高,不仅要坚强自身的护理技术,更要能够承受压力,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2.2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婴幼儿患者极易患病,因而医院的儿科护理工作经常是患者多、周转快、工作忙乱琐碎,护士超负荷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这些都会打击儿科护士的工作情绪,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及技术水平的发挥,影响护理质量。
这些状况都影响着儿科护理的实际水平,但是,这些都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观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针对护理中的技术要求,即及时的贯彻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时的予以药理治疗,就需要护理人员切实提高自身的护理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传统的中医理论,提出了护理工作中的望闻方法。
3望闻在儿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
3.1望诊。望诊,顾名思义,就是要仔细观察,观察儿童的生病特征,以及治疗过程的具体治疗情况。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面容气色、舌苔颜色、嗅觉器官以及呼吸状况。观面色可知气血盛衰,及时发现病情的轻重变化。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小儿的面色,以便发现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护士也可以根据患儿的舌苔颜色来观察患儿的病情轻重缓急,以及应该忌口的食物,制定合理的食谱。
3.2闻诊。所谓闻诊,主要是根据患者的气息和动作来观察患儿的病情。护理人员在独自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患儿的个人卫生,及时做好婴幼儿的卫生清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治疗环境清新舒适。同时要注意耳听患者的情况,尤其是夜间值班时,更要提高警惕,注意倾听患者的呼吸变化,以便及时发现不正常的状况,采取措施紧急处理,保证护理的质量。
儿科的护理与其他科室明显不同,护理人员除了面对患儿外,父母甚至祖父母都是病房中的主要人员,因而要求儿科护理表现人文关怀精神,避免各种矛盾的产生,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时,护士要注易使用文明用语,微笑面对;工作时要主动,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患儿,理解、安慰患儿及患者家属。同时要采用灵活的工作方式,如拍背、贴敷时,要轻柔等。
小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各个年龄阶段的差别比较大。但是总体看来,小儿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而且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中医对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并且生病时病情易变。故而,儿科护理应当以这种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将有效的护理方法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科室情况:对外开放45张床位,25名护理人员,床护比例为1.8:1,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7岁。
患儿基本情况:选取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儿科收治入院的3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儿采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其中男185例,女135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2.8±1.3)岁。
1.2方法 整体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对患儿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充分考虑到患儿的生理以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而进行的护理方法,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患儿的入院管理 首先,住院对患儿来说是一个陌生环境,且身体患有疾病,患儿会产生胆怯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就要做好接待准备,帮助患儿缓解恐惧心理,从而让患儿尽早适应医院病房的环境;其次,在为患儿进行输液或静脉穿刺时,要告知患者家属进行此操作的目的,小儿看见穿刺针一般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安慰患儿要放松,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而且要尽量一次成功;患儿耐心有限常常不能配合护理人员治疗,此时需要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沟通与配合,来帮助患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首先要向家属解释用药目的及用法用量,其次护理人员与家属一起合作让患儿配合治疗,使患儿了解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1]。
1.2.2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 小儿情绪不稳定且身体患有疾病,就更容易哭闹,影响病房其他患儿及其家属的情绪;另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各项检查,应告知家长注意事项,与患儿沟通,避免给别的患者带来困扰。。我们还可以根据患儿所特有的心理特点,把患儿的被子换成卡通图案以及在墙上贴一些卡通人物来愉悦患儿的心情,使得患儿可以配合护理人员的治疗,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
1.2.3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整体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有关的心理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更要具备与不同职业和学历的人群进行交流的语言和社交技巧。医院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整体护理模式专题讲座和培训,总结其中的教训和经验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2.4协同式护理方式 患儿对护理人员一般有排斥心理,这就需要患儿家长的配合来完成各项操作,护理人员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解释操作的目的,执行此操作的重要性以及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家长对每一项操作都做到心中有数,消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进而取得家长的配合。
1.2.5患儿的出院管理 患儿在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对家长做好出院的指导工作,并定期与患儿家长沟通了解患儿出院后的康复状况。
2 结果
通过对患儿应用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患儿的住院日明显缩短,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通过对患儿家长的定期随访沟通,患儿的整体康复水平有所提高,而且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患儿家属对我院的护理水平的满意度非常高。
3 讨论
Preventive light therapy and 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on premature children of hyperbilirubinemia
Diao YouxiangZhang NaZhu Xiuping
(Qing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Friends of Hong Zhang Na Diao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Zhu Xiuping Yidu Central Hospital )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light therapy and 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on premature children of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160 prematur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8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ca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or without jaundice have preventive light therapy, and on this basis given, including enemas, massage, abdominal massage,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including 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Conclusion:The prophylactic phototherapy in preterm children and the 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can prevent hyperbilirubinemia and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appear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hyperbilirubinemia; integrated care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1 年1 月~2007 年1 月来我院产科出生转入NICU 的早产儿160 例, 其中男110 例, 女50 例。胎龄29~36( 32±4) wk, 体重1.9~2.8( 2.2±0.5) kg, 起病日龄为1~10d。
1.2方法
对照组80例早产儿在严密监测黄疸的同时, 按照我国黄疸干预推荐的早产儿方案予以光疗、白蛋白、酶诱导剂等处理[3] , 严密动态监测黄疸指数。干预组80 例早产儿入院后置入婴儿光疗暖箱, 给予早产儿常规治疗, 无论有无黄疸均进行光疗, 采用间断蓝光照射,每天1 次, 每次10~12 h, 经皮测黄疸指数, 在此基础上给予以下综合护理干预。(1) 灌肠选用温盐水10~15mL 灌肠,(2) 抚触(3) 腹部按摩以脐为中心, 四指并拢, 顺时针运动。(4) 营养支持喂养均以母乳喂养为主。不能吸吮者以小匙喂哺, 吞咽困难时可鼻饲母乳。
1.3观察指标(1)血清胆红素浓度动态变化:(2)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首次胎便转黄时间。(3)出生后第2~5 天每日吸吮次数。
2结果
2.1两组出生后1、3、5 d 血清胆红素值见表1。
表1 两组出生后血清胆红素值x ±s,ūmol /L
注:与对照组相比,* P < 0.05,* * P < 0.01
2.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排便情况首次排出胎便时间、首次胎便转黄时间和从大便转黄后3 d 内每日排黄便次数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排便时间和性质比较x ±s,h
注:与对照组相比,* P < 0.05,* * P < 0.01
2.3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吸吮情况第2~5 天每日吸吮次数比较,干预组为(8.28 ±0.96)次,对照组为(7.11 ±0.83)次。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3讨论
本研究显示, 经上述综合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辅以灌肠、抚触、腹部按摩和营养支持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早产儿未来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甄琴,丁辉.间歇蓝光与持续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3):274-275.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sucrose , pacifier use and mother's milk during painful interventions to the newborns on the crying time and pain. Methods: Selected randomly 80 healthy newborns in our hospital for a prospective study from 2009 to 2010.The newborn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mother's milk, sucrose, pacifier and control groups with 20 newborns in each. Then 2 minutes later processed blood sampling by heel stick. Data collection include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emperature, heart rate and respiratory and rates crying time and behavioural responses NIPS. Results: No differences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the groups for heart rate during painful interventions (p > 0.05). Sucrose followed by pacifier wa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 reducing the crying time and pain in the newborns. Conclusion:The three practices reduce the behavioural responses to pain at a higher rate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Keywords】Pain interventionscrying behavioural response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26-01
新生儿疼痛是其对不利行为、生理和代谢的应答,由于不能进行言语表达,主要是通过啼哭、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反应出来[1],啼哭是最明显的和最容易观察到的行为[2]。住院新生儿利用非药物对疼痛干预普遍存在,如吸吮安慰奶嘴、给予糖水、母乳喂养、拥抱、抚摸、音乐安抚等多种方法[3]。我们分别利用给予糖水、安慰奶嘴和母乳喂养等干预方法讨论对新生儿疼痛啼哭的影响。
1 方法
1.1 资料来源:随机选取我院2009~2010年80名健康新生儿,分成四组,皆征得家长对此研究的知情同意。新生儿入选的条件是:孕龄37~42周,体重>2500g,Apgar>8,无疾病表现和先天遗传性疾病。
1.2 数据收集:在进行足后跟采血前2分钟,糖水组和母乳喂养组用注射器分别给予2ml蔗糖水和母乳,安抚奶嘴组给予奶嘴,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措施;进行足后跟采血。分别收集各组操作前2分钟、操作中和操作后1分钟的新生儿特征性和测量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其疼痛反应。疼痛行为表达应用NIPS进行评估,采用NIPS评分标准。
1.3 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多组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析,组间多重比较用Post Hoc,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在我们的研究中38(47.5%)新生儿是女孩,其特征性参数(见表1)。心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格2),但呼吸频率在操作前有差异(P
2.2 在操作后,给予糖水组的啼哭时间比其他组都短,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操作前和操作中都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操作后有差异,经Post Hoc分析差异来源于给予糖水组和安慰奶嘴组(见表5)。操作前,在实验组中,NIPS平均值最低组为给予糖水组,最高为安慰奶嘴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没有显著差异(P=0.201);采血操作后,实验组中,给予糖水组显示出对疼痛的反应最低,母乳喂养组最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00),Post Hoc的进一步分析差异来源于给予糖水组(见表6)。
3 讨论
3.1 新生儿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特性参数之间的比较:据文献报道,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会影响其生理许多方面[4],在我们的研究中,年龄、出生体重和身高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胎龄和头围、胸围有差异,但是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在以前的研究中,新生儿的胎龄和对疼痛的反应并无相关性[5]。
3.2 新生儿的生理改变:在操作中和操作后,给予糖水组的心率增加最少,其次为安慰奶嘴组,一般地,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和哭泣时会增加心率,给予糖水组新生儿哭得较少,因而心率增加得少,这与以前的报道相一致。我们的研究中新生儿在疼痛操作时和操作后心率都增加,这与Singhet[6]等报道一致;我们分别测试了新生儿在操作前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呼吸频率,结果显示有差异(P
3.3 新生儿疼痛干预中行为的应答:啼哭是对疼痛最明显和最容易观察到的反应,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不同时期的啼哭时间,给予糖水组啼哭时间最长,这可能与操作时间最长有关,然而在操作后比较发现,给予糖水组啼哭时间最短,紧接着是安慰奶嘴组。这与其他许多报道[8]显示出来的给予糖水在新生儿对疼痛的啼哭中最有效相一致,这可能是蔗糖水镇痛的机制可能是位于舌尖的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甜味刺激后引起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增加[9]。我们发现母乳喂养组啼哭时间最长,这可能是通过注射器给予母乳而没有与母亲拥抱和轻抚有关。我们的研究中,给予糖水组行为应答NIPS减少得最多,紧接着为安慰奶嘴组和母乳,这表明这三种非药物干预能减少其行为的反应。据报道给予糖水和联合安慰奶嘴有协同作用,能更好地缓解疼痛[10]。
4 结论
为减少婴儿疼痛的反应,护理人员可采用给予糖水、安慰奶嘴和母乳喂养这三种方法减少其啼哭时间和行为反应,疼痛操作后,给予糖水组可明显减少对疼痛的反应,因此可采取有效的疼痛干预措施,更好地加强新生儿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巍,童笑梅,华.早产儿医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27
[2] Plaja F & Alesi M . Pain in newborns and children. Professioni Infermieristiche 2004,57:135~138[3] 高海霞, 陈京立, 高洪莲. 非药物疗法对新生儿疼痛干预效果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10) : 940~942
[4] 刘永琴,王汉青,徐芬等. 非药物治疗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护理杂志[J].2010,27(4):484~486[5] Gharehbaghi M & Peirovifar A.The effect of oral dextrose on pain relief of newborn infants. 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04,23:881~884
[6] Singh H, Singh D & Soni parasion of pain response to venipuncture between term and preterm neonates.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0,37:179~181
[7] Taksande AM, Vilhekar KY, Jain M & Chitre D.Pain response of neonatesto venipunctur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5,72:751~753
[8] Benis MM. Efficacy of sucrose as analgesia for p rocedural pain in neonates. Advances in Neonatal Care , 2002,2 (2):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