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婴儿护理方法

婴儿护理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6 10:17: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婴儿护理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婴儿护理方法

篇1

新生的婴儿脏腑娇嫩,气血柔弱,肌体不密,《育婴家秘》谓之如“草之芽”“蚕之苗”,需要小心的呵护。我国浩如烟海的医书中,不乏护理婴幼儿的专著,如《幼幼新书》专设“形初保者”篇、《幼科切要》中的初生门、《保婴撮要》中的初诞法及护养法等,对婴幼儿初生拭口、断脐、哺乳、将护等护理方法的记载细致入微,尽管是数百年前古人所作,现在看来,许多护理方法颇具科学性。略陈如下。

1 拭口

《千金方》云:“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谓之玉衡。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中医认为,婴儿诞生之时,口中有恶血秽露,此乃胎中秽浊之物,不可令其下咽,当在婴儿啼声未出之时,擦拭干净。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娩出后,必须尽快清理婴儿呼吸道异物,若羊水、胎粪等吸入气管,可能造成婴儿肺炎或肺不张,较大的异物或极稠的粘液甚至可能造成婴儿窒息,因此,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是关键的一步,并强调未清除呼吸道异物之前不可刺激婴儿啼哭。

古人的文献中,还载有用药物拭口以去胎毒的方法,如《肘后方》所载甘草法:“取甘草如中指节,炙碎,以水一合,煮取一合,以缠绵点儿口中,可得一蚬壳止,儿当便吐胸中恶汁,儿智惠无病”。中医认为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去胎毒。现代研究发现,甘草[1]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新生儿对毒物的耐受能力;另外,甘草甜素还可提高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集验方》、《证治准绳》等还载有黄连法、韭汁法、朱蜜法、牛黄法、汞粉法、猪乳法等等,并认为除了甘草法之外,其他药物的选用应视婴儿情况而定,充分体现了临床用药的个体性和科学性。

2 浴儿

婴儿出生后,随即洗去身上的羊水及血液。《产家要诀》云:“儿初出胎浴洗,汤内宜入食盐少许,洗毕拭干,以腻粉一钱许研细,摩其遍身及两胁,然后绷裹,既不畏风,又散诸气。”盐水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在古代,食盐水洗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洗毕,给婴儿全身抹上腻粉,可防止皮肤褶皱之处的摩擦,腻粉可吸湿,防止湿疹的产生,作用类似如今的痱子粉。

《保生要方》曰:“小儿初生,候浴水不得,且以绵絮包裹,大人怀中暖之,浴后仍当如此,虽暑月绵絮亦宜渐渐去之,乍离母腹,未可冒寒气也”,寥寥几句,反映了古人对婴儿体质的了解,言语中透露着对婴儿的关爱。由于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体温容易下降,低温环境容易引起新生儿感冒、肺炎、硬肿症等疾病。故古人要求,在等浴水及洗毕的这些时段里,即使是夏季,也不可将婴儿晾在一边,而要以衣被包裹,或大人将其抱入怀中以维持体温。

3 断脐

古人将脐带称为“命蒂”,足见其重视程度。《产家要诀》云:“儿出胎洗后,方断脐带,则不伤水生病”。先断脐后洗浴,脐部难免被水浸湿,容易导致伤口炎症,甚至有破伤风的危险,故要求先洗浴后断脐。

断脐的方法,《千金方》曰:“凡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趺上,短则中寒,令儿腹中不调常下痢。”婴儿出生之时,脐带尚温暖,而剪刀冰凉,若使之,寒气循脐带入腹,留有腹痛之患,故断脐不用剪刀一类的器械;在现代医学看来,直接咬断是极不卫生的,故古人用干净的衣物包裹脐带之后才咬断,在消毒意识淡薄的古代,考虑的十分周到;断脐时脐带所留的长度为婴儿足底的长度,即“令至儿足趺上”,与现代医学要求的10cm近似,过长脐带不易干透,过短则易感染。

【摘要】  新生的婴儿娇弱不禁,需要细心的护理,祖国医学的文献中,记载着许多婴儿的护理方法,有些护理方法沿用至今。尽管是数百年前古人所作,现在看来,仍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该文选取拭口、浴儿、断脐、乳儿、将护等几个方面,略加阐述。

【关键词】  婴儿护理; 中医; 拭口; 浴儿; 断脐; 乳儿; 将护

新生的婴儿脏腑娇嫩,气血柔弱,肌体不密,《育婴家秘》谓之如“草之芽”“蚕之苗”,需要小心的呵护。我国浩如烟海的医书中,不乏护理婴幼儿的专著,如《幼幼新书》专设“形初保者”篇、《幼科切要》中的初生门、《保婴撮要》中的初诞法及护养法等,对婴幼儿初生拭口、断脐、哺乳、将护等护理方法的记载细致入微,尽管是数百年前古人所作,现在看来,许多护理方法颇具科学性。略陈如下。

1 拭口

《千金方》云:“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谓之玉衡。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中医认为,婴儿诞生之时,口中有恶血秽露,此乃胎中秽浊之物,不可令其下咽,当在婴儿啼声未出之时,擦拭干净。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娩出后,必须尽快清理婴儿呼吸道异物,若羊水、胎粪等吸入气管,可能造成婴儿肺炎或肺不张,较大的异物或极稠的粘液甚至可能造成婴儿窒息,因此,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是关键的一步,并强调未清除呼吸道异物之前不可刺激婴儿啼哭。

古人的文献中,还载有用药物拭口以去胎毒的方法,如《肘后方》所载甘草法:“取甘草如中指节,炙碎,以水一合,煮取一合,以缠绵点儿口中,可得一蚬壳止,儿当便吐胸中恶汁,儿智惠无病”。中医认为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去胎毒。现代研究发现,甘草[1]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新生儿对毒物的耐受能力;另外,甘草甜素还可提高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集验方》、《证治准绳》等还载有黄连法、韭汁法、朱蜜法、牛黄法、汞粉法、猪乳法等等,并认为除了甘草法之外,其他药物的选用应视婴儿情况而定,充分体现了临床用药的个体性和科学性。

2 浴儿

婴儿出生后,随即洗去身上的羊水及血液。《产家要诀》云:“儿初出胎浴洗,汤内宜入食盐少许,洗毕拭干,以腻粉一钱许研细,摩其遍身及两胁,然后绷裹,既不畏风,又散诸气。”盐水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在古代,食盐水洗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洗毕,给婴儿全身抹上腻粉,可防止皮肤褶皱之处的摩擦,腻粉可吸湿,防止湿疹的产生,作用类似如今的痱子粉。

《保生要方》曰:“小儿初生,候浴水不得,且以绵絮包裹,大人怀中暖之,浴后仍当如此,虽暑月绵絮亦宜渐渐去之,乍离母腹,未可冒寒气也”,寥寥几句,反映了古人对婴儿体质的了解,言语中透露着对婴儿的关爱。由于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体温容易下降,低温环境容易引起新生儿感冒、肺炎、硬肿症等疾病。故古人要求,在等浴水及洗毕的这些时段里,即使是夏季,也不可将婴儿晾在一边,而要以衣被包裹,或大人将其抱入怀中以维持体温。

3 断脐

古人将脐带称为“命蒂”,足见其重视程度。《产家要诀》云:“儿出胎洗后,方断脐带,则不伤水生病”。先断脐后洗浴,脐部难免被水浸湿,容易导致伤口炎症,甚至有破伤风的危险,故要求先洗浴后断脐。

断脐的方法,《千金方》曰:“凡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趺上,短则中寒,令儿腹中不调常下痢。”婴儿出生之时,脐带尚温暖,而剪刀冰凉,若使之,寒气循脐带入腹,留有腹痛之患,故断脐不用剪刀一类的器械;在现代医学看来,直接咬断是极不卫生的,故古人用干净的衣物包裹脐带之后才咬断,在消毒意识淡薄的古代,考虑的十分周到;断脐时脐带所留的长度为婴儿足底的长度,即“令至儿足趺上”,与现代医学要求的10cm近似,过长脐带不易干透,过短则易感染。

4 乳儿

《育婴家秘》云:“乳为血化甘如饴”,母乳喂养是哺育婴儿的传统方法,现代研究[2]认为,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新生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母乳中所含有的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最适合新生儿的机体需要,且母乳喂养可增进母子间的感情融洽,因此,WHO在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倡议“新生儿在最初六个月里采用纯母乳喂养”。

由于母乳是婴儿唯一的营养来源,故对乳母的条件要求较高。《千金方》对乳母的选择是:“但取不胡臭、瘿 、气嗽、疥、痴癃、白秃、疡、沈唇、耳聋、 鼻、癫痫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也”,即乳母必须身体健康无疾病,其乳汁才营养、健康;此外,乳母要保持心平气和,气血匀调的时候才可哺乳,不可在醉酒、过劳、情志过激、等时候哺乳。朱丹溪认为:“动中,乳脉便应,病气到乳,汁必凝滞,儿得此乳,疾病立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也认为:“乳母乃血气化为乳汁,则吾性善恶,悉由血气所生。应喜怒饮食,一切禁忌并宜戒慎,若纵性恣意,因而乳儿,则令儿感生疾病也”。

哺乳的方法,《千金方》云:“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每候儿吐者,乳太饱也……,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中几乳而足以为常,又常捉去宿乳。儿若卧,乳母当以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令儿不噎。母欲寐则夺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饥饱也”;《小儿精要》云:“夜间乳儿,须乳母起坐,抱儿乳之”;时至今日,这些哺乳的方法依然有指导作用。由于乳腺管前端部分的乳汁可能有不清洁的物质,故哺乳前要“去宿乳”;新生儿吸吮能力较弱,最初一个月,切不可硬性规定哺乳时间,只要婴儿表现出饥饿感,即可哺乳,而母亲通过数日哺乳,逐渐掌握哺乳的时间和量,不可喂得太饱;哺乳时,保证婴儿的头部与乳房相齐平,若夜间哺乳,乳母需起身,抱儿喂之,防止婴儿呛奶。

5 哺儿

《肘后方》云:“乳者奶也,哺者食也”,哺儿即指婴儿的饮食中适当添加米面等辅食。婴儿初生六个月后,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这时的母乳已经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必须添加辅食,否则容易造成婴儿营养不良,瘦小单薄,即是钱乙所云:“小儿多因爱惜过当,往三两岁犹未与饮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因此,钱乙认为:“自半年以后,宜煎陈米稀粥,取粥面时时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稠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辅食的添加要逐渐增量,不可突然断奶,防止婴儿一时不能适应,而哭闹不休、拒绝进食,以致消化不良,故《千金方》云:“始哺如枣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弹丸,百日如枣”。

6 将护

将护之法涉及婴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古人对婴儿细致入微的观察。《圣惠方》云:“凡小儿一期之内,造儿衣裳,皆须用故绵及故帛为之”,由于婴儿肌肤娇嫩,汗腺分泌旺盛,宜选用柔软、吸湿性强、保暖性好的衣料,为防止新衣物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对皮肤的刺激,一般采用旧衣物改制。《巢氏病源》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许多父母生怕婴儿着凉,给婴儿穿得过多、过厚,殊不知,婴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差,常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过度保温的情况下,体温可升至40℃以上;另外,婴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过厚重的衣物不利于婴儿的呼吸运动。故《婴童类萃》认为婴儿穿衣的最佳状态是:“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

若婴儿生病,则当早治。《巢氏病源》曰:“小儿始生,生气尚盛,无有虚劳,微恶则须下之……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抗病能力差、组织的自我康复能力也较差,因此当趁病情轻浅、婴儿体质尚强的时候进行治疗。张涣云:“半尻骨已成,乳母当教儿学坐。二百日外掌骨成,乳母当教儿地上匍匐。三百日膑骨成,乳母当教儿独立。周年膝骨已成,乳母当教儿行步。”运动可增强骨骼对钙质的吸收,促进骨骼的生长,因此母亲应在适当的时候教其坐、卧、站立、行走,不可娇惯,以免缺乏锻炼造成婴儿骨骼软弱。

《圣济经》曰:“婴儿初举,污秽欲其荡涤,不足欲其辅翼,冲和欲其保全”,出生之婴儿幼小、娇弱,中医认为当去秽浊、补不足、调阴阳才能保全生命,历代医家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护理之法无疑为当时的优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在医疗水平发达的今天,这些护理之法依然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0-02

婴幼儿在生病时,既无法完整的表达自身的状况,又极易脾气暴躁,吵闹不休,影响正确的诊治,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诊现象。因此,医院对儿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在加强护理技术的同时,根据护理对象的特点,做好对患儿的病症监督及治疗护理工作。为了提高护理的质量,现代儿科护理普遍的从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中吸取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维护婴幼儿的身体健康。论文笔者结合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提出了望闻的护理方法,为提高儿科护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方向指导。

1儿科护理的要点

1.1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1.1.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婴儿出生后,身体器官比较脆弱,身体柔软,器官发育不完善,自身的病毒预防机制尚未发展,无法抵抗病毒的侵入,由此导致婴幼儿的抗病力低,极易生病。我国中医则认为幼儿身体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需要小心的呵护,尤其是生病期间,更是不可大意。不仅要求医问药,更要做好看护工作,保证病情的好转。

1.1.2生机勃勃,发育迅速。婴幼儿的生长很快,环境适宜的话,我们甚至能看到他们每天的变化。随着各种身体器官的生长发育,自身的技能也渐渐地开始发挥作用。

1.2婴幼儿的病理特点。小儿的身体防御体系尚未发育完善,自身系统十分脆弱,极易生病。概括来看,主要的特点有:

1.2.1抵抗力弱,易生病。婴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寒暖不自知,饮食不自节,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生病。若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容易使病情恶化,加剧偏于寒热,邪气由表而入,侵袭于肺,则易出现咳嗽、哮喘、肺炎等。小儿发育迅速,所需水谷较成人迫切,但又脾虚不运,则易导致呕吐,泄泻的症状。

1.2.2病情易变化,不稳定。小儿不仅发病容易,且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患病之后,调治护理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1.2.3恢复速度快,易康复。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处于蒸蒸日上,不断生长的阶段,脏气清灵,活力充沛,患病后得到及时治疗和正确护理,疾病恢复较为迅速,早晚变化十分明显。

总之,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体特点,其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随年龄增长,才逐渐趋于完善。而且这种不成熟,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归纳起来,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易于发病,易于变化,易于康复。故而,儿科护理应当以这种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并运用至实际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2儿科护理的现状

2.1护理人员的身心状态。儿科护士在进行儿童患者的护理工作时,市场处于一种紧张的压力状况下,尤其是在需要给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患者哭闹、家长训斥,都会影响护士正常水平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护士经常被家属训斥,感情易受到伤害,有时候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严重的影响了护理质量。与此相应的是护士自身的素质亟待提高,不仅要坚强自身的护理技术,更要能够承受压力,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2.2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婴幼儿患者极易患病,因而医院的儿科护理工作经常是患者多、周转快、工作忙乱琐碎,护士超负荷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这些都会打击儿科护士的工作情绪,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及技术水平的发挥,影响护理质量。

这些状况都影响着儿科护理的实际水平,但是,这些都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观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针对护理中的技术要求,即及时的贯彻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时的予以药理治疗,就需要护理人员切实提高自身的护理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传统的中医理论,提出了护理工作中的望闻方法。

3望闻在儿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

3.1望诊。望诊,顾名思义,就是要仔细观察,观察儿童的生病特征,以及治疗过程的具体治疗情况。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面容气色、舌苔颜色、嗅觉器官以及呼吸状况。观面色可知气血盛衰,及时发现病情的轻重变化。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小儿的面色,以便发现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护士也可以根据患儿的舌苔颜色来观察患儿的病情轻重缓急,以及应该忌口的食物,制定合理的食谱。

3.2闻诊。所谓闻诊,主要是根据患者的气息和动作来观察患儿的病情。护理人员在独自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患儿的个人卫生,及时做好婴幼儿的卫生清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治疗环境清新舒适。同时要注意耳听患者的情况,尤其是夜间值班时,更要提高警惕,注意倾听患者的呼吸变化,以便及时发现不正常的状况,采取措施紧急处理,保证护理的质量。

儿科的护理与其他科室明显不同,护理人员除了面对患儿外,父母甚至祖父母都是病房中的主要人员,因而要求儿科护理表现人文关怀精神,避免各种矛盾的产生,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时,护士要注易使用文明用语,微笑面对;工作时要主动,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患儿,理解、安慰患儿及患者家属。同时要采用灵活的工作方式,如拍背、贴敷时,要轻柔等。

小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各个年龄阶段的差别比较大。但是总体看来,小儿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而且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中医对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并且生病时病情易变。故而,儿科护理应当以这种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将有效的护理方法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

篇3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科室情况:对外开放45张床位,25名护理人员,床护比例为1.8:1,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7岁。

患儿基本情况:选取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儿科收治入院的3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儿采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其中男185例,女135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2.8±1.3)岁。

1.2方法 整体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对患儿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充分考虑到患儿的生理以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而进行的护理方法,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患儿的入院管理 首先,住院对患儿来说是一个陌生环境,且身体患有疾病,患儿会产生胆怯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就要做好接待准备,帮助患儿缓解恐惧心理,从而让患儿尽早适应医院病房的环境;其次,在为患儿进行输液或静脉穿刺时,要告知患者家属进行此操作的目的,小儿看见穿刺针一般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安慰患儿要放松,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而且要尽量一次成功;患儿耐心有限常常不能配合护理人员治疗,此时需要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沟通与配合,来帮助患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首先要向家属解释用药目的及用法用量,其次护理人员与家属一起合作让患儿配合治疗,使患儿了解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1]。

1.2.2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 小儿情绪不稳定且身体患有疾病,就更容易哭闹,影响病房其他患儿及其家属的情绪;另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各项检查,应告知家长注意事项,与患儿沟通,避免给别的患者带来困扰。。我们还可以根据患儿所特有的心理特点,把患儿的被子换成卡通图案以及在墙上贴一些卡通人物来愉悦患儿的心情,使得患儿可以配合护理人员的治疗,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

1.2.3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整体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有关的心理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更要具备与不同职业和学历的人群进行交流的语言和社交技巧。医院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整体护理模式专题讲座和培训,总结其中的教训和经验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2.4协同式护理方式 患儿对护理人员一般有排斥心理,这就需要患儿家长的配合来完成各项操作,护理人员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解释操作的目的,执行此操作的重要性以及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家长对每一项操作都做到心中有数,消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进而取得家长的配合。

1.2.5患儿的出院管理 患儿在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对家长做好出院的指导工作,并定期与患儿家长沟通了解患儿出院后的康复状况。

2 结果

通过对患儿应用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患儿的住院日明显缩短,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通过对患儿家长的定期随访沟通,患儿的整体康复水平有所提高,而且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患儿家属对我院的护理水平的满意度非常高。

3 讨论

篇4

Preventive light therapy and 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on premature children of hyperbilirubinemia

Diao YouxiangZhang NaZhu Xiuping

(Qing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Friends of Hong Zhang Na Diao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Zhu Xiuping Yidu Central Hospital )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light therapy and 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on premature children of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160 prematur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8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ca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or without jaundice have preventive light therapy, and on this basis given, including enemas, massage, abdominal massage,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including 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Conclusion:The prophylactic phototherapy in preterm children and the 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can prevent hyperbilirubinemia and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appear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hyperbilirubinemia; integrated care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1 年1 月~2007 年1 月来我院产科出生转入NICU 的早产儿160 例, 其中男110 例, 女50 例。胎龄29~36( 32±4) wk, 体重1.9~2.8( 2.2±0.5) kg, 起病日龄为1~10d。

1.2方法

对照组80例早产儿在严密监测黄疸的同时, 按照我国黄疸干预推荐的早产儿方案予以光疗、白蛋白、酶诱导剂等处理[3] , 严密动态监测黄疸指数。干预组80 例早产儿入院后置入婴儿光疗暖箱, 给予早产儿常规治疗, 无论有无黄疸均进行光疗, 采用间断蓝光照射,每天1 次, 每次10~12 h, 经皮测黄疸指数, 在此基础上给予以下综合护理干预。(1) 灌肠选用温盐水10~15mL 灌肠,(2) 抚触(3) 腹部按摩以脐为中心, 四指并拢, 顺时针运动。(4) 营养支持喂养均以母乳喂养为主。不能吸吮者以小匙喂哺, 吞咽困难时可鼻饲母乳。

1.3观察指标(1)血清胆红素浓度动态变化:(2)首次胎便排出时间和首次胎便转黄时间。(3)出生后第2~5 天每日吸吮次数。

2结果

2.1两组出生后1、3、5 d 血清胆红素值见表1。

表1 两组出生后血清胆红素值x ±s,ūmol /L

注:与对照组相比,* P < 0.05,* * P < 0.01

2.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排便情况首次排出胎便时间、首次胎便转黄时间和从大便转黄后3 d 内每日排黄便次数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排便时间和性质比较x ±s,h

注:与对照组相比,* P < 0.05,* * P < 0.01

2.3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吸吮情况第2~5 天每日吸吮次数比较,干预组为(8.28 ±0.96)次,对照组为(7.11 ±0.83)次。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3讨论

本研究显示, 经上述综合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辅以灌肠、抚触、腹部按摩和营养支持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早产儿未来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甄琴,丁辉.间歇蓝光与持续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3):274-275.

篇5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sucrose , pacifier use and mother's milk during painful interventions to the newborns on the crying time and pain. Methods: Selected randomly 80 healthy newborns in our hospital for a prospective study from 2009 to 2010.The newborn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mother's milk, sucrose, pacifier and control groups with 20 newborns in each. Then 2 minutes later processed blood sampling by heel stick. Data collection include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emperature, heart rate and respiratory and rates crying time and behavioural responses NIPS. Results: No differences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the groups for heart rate during painful interventions (p > 0.05). Sucrose followed by pacifier wa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 reducing the crying time and pain in the newborns. Conclusion:The three practices reduce the behavioural responses to pain at a higher rate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Keywords】Pain interventionscrying behavioural response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26-01

新生儿疼痛是其对不利行为、生理和代谢的应答,由于不能进行言语表达,主要是通过啼哭、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反应出来[1],啼哭是最明显的和最容易观察到的行为[2]。住院新生儿利用非药物对疼痛干预普遍存在,如吸吮安慰奶嘴、给予糖水、母乳喂养、拥抱、抚摸、音乐安抚等多种方法[3]。我们分别利用给予糖水、安慰奶嘴和母乳喂养等干预方法讨论对新生儿疼痛啼哭的影响。

1 方法

1.1 资料来源:随机选取我院2009~2010年80名健康新生儿,分成四组,皆征得家长对此研究的知情同意。新生儿入选的条件是:孕龄37~42周,体重>2500g,Apgar>8,无疾病表现和先天遗传性疾病。

1.2 数据收集:在进行足后跟采血前2分钟,糖水组和母乳喂养组用注射器分别给予2ml蔗糖水和母乳,安抚奶嘴组给予奶嘴,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措施;进行足后跟采血。分别收集各组操作前2分钟、操作中和操作后1分钟的新生儿特征性和测量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其疼痛反应。疼痛行为表达应用NIPS进行评估,采用NIPS评分标准。

1.3 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多组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析,组间多重比较用Post Hoc,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在我们的研究中38(47.5%)新生儿是女孩,其特征性参数(见表1)。心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格2),但呼吸频率在操作前有差异(P

2.2 在操作后,给予糖水组的啼哭时间比其他组都短,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操作前和操作中都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操作后有差异,经Post Hoc分析差异来源于给予糖水组和安慰奶嘴组(见表5)。操作前,在实验组中,NIPS平均值最低组为给予糖水组,最高为安慰奶嘴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没有显著差异(P=0.201);采血操作后,实验组中,给予糖水组显示出对疼痛的反应最低,母乳喂养组最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00),Post Hoc的进一步分析差异来源于给予糖水组(见表6)。

3 讨论

3.1 新生儿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特性参数之间的比较:据文献报道,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会影响其生理许多方面[4],在我们的研究中,年龄、出生体重和身高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胎龄和头围、胸围有差异,但是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在以前的研究中,新生儿的胎龄和对疼痛的反应并无相关性[5]。

3.2 新生儿的生理改变:在操作中和操作后,给予糖水组的心率增加最少,其次为安慰奶嘴组,一般地,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和哭泣时会增加心率,给予糖水组新生儿哭得较少,因而心率增加得少,这与以前的报道相一致。我们的研究中新生儿在疼痛操作时和操作后心率都增加,这与Singhet[6]等报道一致;我们分别测试了新生儿在操作前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呼吸频率,结果显示有差异(P

3.3 新生儿疼痛干预中行为的应答:啼哭是对疼痛最明显和最容易观察到的反应,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不同时期的啼哭时间,给予糖水组啼哭时间最长,这可能与操作时间最长有关,然而在操作后比较发现,给予糖水组啼哭时间最短,紧接着是安慰奶嘴组。这与其他许多报道[8]显示出来的给予糖水在新生儿对疼痛的啼哭中最有效相一致,这可能是蔗糖水镇痛的机制可能是位于舌尖的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甜味刺激后引起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增加[9]。我们发现母乳喂养组啼哭时间最长,这可能是通过注射器给予母乳而没有与母亲拥抱和轻抚有关。我们的研究中,给予糖水组行为应答NIPS减少得最多,紧接着为安慰奶嘴组和母乳,这表明这三种非药物干预能减少其行为的反应。据报道给予糖水和联合安慰奶嘴有协同作用,能更好地缓解疼痛[10]。

4 结论

为减少婴儿疼痛的反应,护理人员可采用给予糖水、安慰奶嘴和母乳喂养这三种方法减少其啼哭时间和行为反应,疼痛操作后,给予糖水组可明显减少对疼痛的反应,因此可采取有效的疼痛干预措施,更好地加强新生儿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巍,童笑梅,华.早产儿医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27

[2] Plaja F & Alesi M . Pain in newborns and children. Professioni Infermieristiche 2004,57:135~138[3] 高海霞, 陈京立, 高洪莲. 非药物疗法对新生儿疼痛干预效果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10) : 940~942

[4] 刘永琴,王汉青,徐芬等. 非药物治疗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护理杂志[J].2010,27(4):484~486[5] Gharehbaghi M & Peirovifar A.The effect of oral dextrose on pain relief of newborn infants. 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04,23:881~884

[6] Singh H, Singh D & Soni parasion of pain response to venipuncture between term and preterm neonates.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0,37:179~181

[7] Taksande AM, Vilhekar KY, Jain M & Chitre D.Pain response of neonatesto venipunctur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5,72:751~753

[8] Benis MM. Efficacy of sucrose as analgesia for p rocedural pain in neonates. Advances in Neonatal Care , 2002,2 (2):93~100

篇6

本次研究中选取92例合并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危重症新生儿病例,对应用营养支持护理方式对其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92例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就诊的合并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危重症新生儿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新生儿中男26例,女20例;日龄1至16d,平均4.2d;体重1250g至2700g,平均1650g;足月产18例;早产28例;干预组新生儿中男25例,女21例;日龄1至15d,平均4.6d;体重1200g至2750g,平均1550g;足月产20例;早产26例。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新生儿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新生儿治疗期间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营养支持护理,主要措施包括:在新生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危重症新生儿应该尽可能早的开始喂奶。对于出生4h没有明显症状的低血糖患儿,应该尽早采用经口方式适当喂一些糖水或者喂奶,使间隔时间进一步缩短,通常情况下为1-2h,并对血糖的浓度进行监测,如果没有发生新生儿出现呕吐及腹胀等喂养耐受性差情况时,可开始进行母乳喂养或实施混合喂养方案。早期喂养可以对低血糖现象进行有效纠正,但需根据每位新生儿的实际胎龄、具体吸吮能力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喂养。对于一些早产儿或吸吮吞咽能力相对较差的患儿应该考虑通过鼻饲方式对其进行喂养,奶量和浓度应该以不会在新生儿的胃内发生潴留或呕吐为宜[1]。对于足月新生儿、吸吮吞咽能力相对较好者,可以直接通过经口途径对其进行喂养。出现喂养耐受的患儿应该通常静脉途径对其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静脉营养支持可以使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得到充分保证,使机体内的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得以维持,对新生儿机体免疫力的提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含量合理的静脉营养液通过匀速输注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2]。对两组新生儿症状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1.3 症状扭转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患儿的血糖水平改善幅度明显,达到或者已经接近正常水平,对原发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患儿的血糖水平有所改善,但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可以配合原发病的临床治疗;无效:患儿的血糖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改善,对原发病的治疗无效或产生不利影响[3]。

1.4 数据处理 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对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对组间对比结果进行x2检验,当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症状扭转效果 对照组新生儿症状扭转效果为:显效16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76.1%;治疗组新生儿症状扭转效果为: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3.5%。两组新生儿症状扭转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并发症 对照组新生儿在治疗期间有10例出现胆汁淤积和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1.7%;治疗组新生儿在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胆汁淤积和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3%。两组新生儿治疗期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体 会

危重症新生儿通常情况下会合并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现象,对营养物质的正常摄入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此时如果营养供给情况不良甚至严重缺乏,就会使新生儿的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随即动用已经储存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机体日常活动提供热能,使机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对原发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不利影响[4]。

br>

对危重新生儿的血糖水平进行常规动态监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低血糖等现象进行及时纠正,可使低血糖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使新生儿生活质量提高,对症营养支持,可以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陈锦秀,胡腊先.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15):37-39.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118-02

小儿手足口病主要指的是一种因多种肠道病毒导致的临床急性传染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口腔、手、足等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疱疹、斑丘疹[1-4]。本文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6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对他们进行分组分方法护理治疗,并就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0月-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62例。男35例,女27例;患儿年龄9个月~10岁,平均(4.25±2.46)岁。将62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患儿进行护理。

1.2.2 观察组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患儿进行护理。主要包括消毒隔离、病情观察、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教育宣传等。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疗效。采用自评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疗效评价标准参照文献[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组别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n=31) 19(61.29) 12(38.71) 0 34(100)

对照组(n=31) 5(16.13) 22(70.97) 4(12.90) 27(87.10)

P值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31) 15(48.39) 9(29.03) 6(19.35) 1(3.23) 30(96.77)

对照组(n=31) 10(32.26) 8(25.81) 5(16.13) 8(25.81) 23(74.19)

P值 0.05 >0.05

3 讨论

3.1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现代医学证实,引发幼儿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临床中常见的病理感染类型为柯萨奇病毒A16以及EV71感染[5-8]。这两种病毒感染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手部、足以及口腔出现大量疱疹,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部分患儿不会出现皮疹。该病进展速度快,发病猛烈,致死率高,是世界范围内要严密防范的病症类型。手足口病是一种流行性疾病,病毒传播方式多样,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皮肤接触、体液传播、蚊虫传播、食用或者引用含病毒的食物等[9-11]。

3.2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通常情况下4 d,患儿在患病初期病情较轻,一般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厌食、发热、精神萎靡等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出现皮疹,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手、足、口腔等位置,病情严重者甚至会蔓延全身。疱疹数量不等,大小也有一定差距,但都为充实性丘疹,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疱疹周边组织红肿,疱内水分较少,并且不易破裂[12-13]。如果经外力作用或者自然生长也会结痂。患者一般伴随有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流涕等症状。病情发展会向多方面发展,较好的情况是疱疹性咽峡炎,通常1周之后痊愈。严重的则病情发展迅猛,引发脑膜炎、脑干炎、肺水肿等各种严重疾病,甚至引发死亡。

3.3 手足口病的护理

3.3.1 集中消毒隔离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因此医院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时,应采取集中收治的方式避免引发交叉感染[14]。将患儿集中控制之后,对症运用科学的消毒措施避免疫情的扩大。此外还应该在病房门口设立标识牌,安排专人看护病房。为了降低病情危害,应尽量减少家属探视次数,如有必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防感染措施。注意保持病房内部干燥通风,每天早晚分别用紫外线照射杀毒,1 h/次。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后要尽快消毒,和患儿有紧密接触的人要保持隔离8 d左右。隔离期间严密观察患儿体征,如果患儿体征恢复正常,疱疹结痂脱落,诊断后可以考虑接触隔离。

3.3.2 密切监视患儿体征 多数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并且预后良好,但是部分患儿病情发展成严重,甚至引起脑炎等恶性疾病。为了降低该病的影响要严密观察患儿体征,对呼吸情况、体温、精神状态等定期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3.3 皮肤护理 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皮肤接触,特别是当患儿疱疹破裂之后更容易增加传染的概率,因此要加强患儿皮肤的清理。护理人员要注意对患儿床铺进行及时的整理,保持干燥整洁。定期给患儿剪指甲,洗澡,并提醒患儿切勿抓挠疱疹。如果疱疹出现破溃,可以在皮肤组织涂抹抗生素,防止发生炎症。患儿离院后要及时对床上用品进行严格的消毒。

3.3.4 心理护理 患儿情绪难以控制,在受到病痛干扰是极易出现哭闹状况,平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其心理的干预,为其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定期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避免患儿心理受到伤害。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即针对患儿的实际病情和生理情况,给予其全面的、综合化、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干预治疗。经统计显示,在本次抽检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100%)以及总有效率(96.77%)方面,较之常规护理患儿(87.10%、74.19%)高,大大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融洽了医患关系,提升了患儿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因此,应该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广泛应用和推广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洪霞,劳丽芳,苏环英,等.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12(5):1824-1825.

[2]廖蓉.34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1(24):3258-3259.

[3]陈娟.319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3(2):1184-1185.

[4]李碧清.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黄芪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7(11):113-114.

[5]邓明映,郑肖玲,马燕鹏.小儿手足口病128例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3,9(4):1780-1781.

[6]王红,孙丽华.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89-1790.

[7]徐西林.小儿手足口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2):1525-1526.

[8]邢彩英,徐兵,蔡娟,等.小儿手足口病重症征象的早期识别及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7):2774-2779.

[9]李英琴.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2):954-958.

[10]梁红玉.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护理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14-15.

[11]李丹,雍建香,周礼.小儿手足口病重症征象的早期识别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7):455-456.

[12]彭向阳,黄穗芳,徐会红.西瓜霜喷剂联合碘甘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口腔溃疡38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4):4512-4516.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68-2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最后阶段,护生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提高医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是一种锻炼服务思想、培养专业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工作能力的综合教学环节[1]。临床路径是医院为减少医疗成本和有效保证高质量服务而实施的一种科学的服务和管理方法。是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质量效益型的管理模式[2]。它是一种包括了多专业的协调合作、预期结果的制定、服务的时限性、服务的连续性、持续的服务品质改进等特殊内涵的,设计精密的临床服务计划[3]。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时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的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4]。我科将临床路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到护理临床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8年5月―2010年1月在我科护理实习的护理专业共有116名,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名,来至不同的学校,其中大专54名中专62名;男生2名,女生114名。实习时间3―4周,均由护师或主管护师一对一带教,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带教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具体实施方法为:实习学生入科室后,由科室主管教学的老师进行入科介绍,然后有各个老师负责带教。教学内容按照实纲随机完成。

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建构主义学习式带教方法,首先在实纲的基础上,结合我科特点,由护士长组织各带教老师编制儿科门诊带教方法图表(见表1)。

1.2.2实施及评价我科实习带教采取一对一带教模式,按照科室制定的带教方法执行。护士长和带教组长全程参与、指导、监督、检查、评价。实习结束,由科室组织对护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考核成绩均采用百分制(见表2)。同时护理部和科室护士长对护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护生对带教方法和带教老师的满意度结果(见表3)。

2抽样比对结果(见表2,表3)

表2 两组护生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X±S)分

组别 理论成绩 操作成绩 人数

对照组 86.0±3.1 84.0±2.6 58

实验组 94.0±2.3 92.0±1.8 58

t值 11.345 19.605

p值

表3 两组护生对带教方法和带教老师的满意度比较

组别 人数 满意 不满意

对照组 58 48 10

实验组 58 57 1

检验X2=4.33P

3讨论

3.1临床路径+建构主义学习式带教方法,更能充分发挥护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临床路径式带教方法规范了临床护理带教流程,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护生主动建构知识。让护生在系统规范的带教环境中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每个人都最大限度的吸收知识,让实习变得快乐起来。在我们儿科门诊,吵杂、拥挤的现实环境,你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强大的工作量,使得你没有太多的时间思考;家长过分的保护和疼爱、对护生的不信任以及法律意识增强,不给你实习操作的机会。所以,护生想让老师给你在成人科室一样获得很多实习操作的机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然的话,有的患儿家长就会说你把他的孩子当成试验品,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68页)

坚决不同意护生操作,甚至还可能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故来我科的护生入科后就就必须集中学习我科工作特点和特殊环境,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观更适合我科,教会她们在我科实习的方法。

3.2临床路径+建构主义学习式带教方法,可以提高护生的交流沟通和临床服务能力在长期的临床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交流、沟通能力在我们科室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好的或者说是患儿家长满意的交流沟通,你就有了操作的机会。交流沟通的能力来源于你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所以对进入我科的护生,前两周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注重在“会看,会听,会讲”上,看一看你实习的环境,听一听病人家长的提问和老师的回答,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讲给病人和病人家长听,讲给老师听,讲给同学听。学会看透病人家长的心事,积极主动为病人和病人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创造操作机会。知道为病人的服务是多方位的不论是直接或是间接的服务。

3.3临床路径+建构主义学习式带教方式,可以提高带教老师的临床带教水平护生的主动提问,带教老师为护生的解答以及我们的护生实习带教方法图表都促进了带教老师的主动学习和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带教老师通过对护生的理论知识以及交流沟通能力的判断,确定每个护生的特点,首选适合的护理操作,然后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服务、操作,逐渐完成教学规定的任务。在儿科这样的实习环境中,护生必须做到主动学习,主动服务,主动操作。带教老师也必须做到业务熟练,判断准确,思维敏捷,语言丰富。对护生带教老师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并适时给予帮助。采用临床路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带教方法更适合于儿科。

4小结

现今的临床教学方法各异,如何能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使之更加适合现有的护理教学环境,更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更加有利于全面培养护理人才,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5]笔者非常赞成黄晓玮《临床护理教学方法的应用进展》中的观点。每个国家,每家医院,每个科室都有它的特点,不能单一使用某种带教方法。既要能完成带教任务,又能保证实习安全快乐,取各家所长,不失为更好的临床带教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静.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5,19(6B):1082-1083.

[2] 赵宁志,郭爱勇,陈飞,等.医院质量管理的临床路径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39-140.

篇9

1试验地低温调查情况

据当地气象资料显示,2008年1月至2011年间连续2年出现较长时间低温(-20 ℃以下且持续1个星期以上),造成了大范围冻害。截止2012年,库尔勒市香梨园受冻面积约为0.4万hm2,占全州香梨总面积的10%,整园死亡面积0.13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库尔勒市兰干乡、上户镇,农二师28、29、30团,库尔楚园艺场等地,给果农带来较大损失。

此次调查涵盖了香梨主产区约1.3万hm2范围的13个乡、场的26户果农,共涉及当前生产中香梨园主要采取的5种防护林模式:①主林带多、副林带少的3面以上有林防护林模式;②主林带少、副林带多、3面以上有林防护林模式;③无主林带、四周林带行数一致的“窄林带、小网格”防护林模式;④无主林带、副林带不健全的防护林模式;⑤主林带少而短、副林带长的防护林模式。

调查方法为4-5月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不同林带模式的果园选择100株树,逐株调查每株树的冻害程度。冻害程度分0级、1级、2级、3级、4级5个级别,各级标准如下:0级为树体正常,无冻害;1级仅个别主枝轻度冻害,对产量影响较小;2级为主干及基部主枝周皮均一半受冻害,加强管理树体还能恢复;3级为基部以上主枝冻死,仅剩基部主枝且残缺不全,树体已无法完全恢复,对产量影响较大;4级为整株冻死。冻害指数按以下公式计算:冻害指数=(1×S1+2×S2+3×S3+4×S4)/(调查总株数×4)×100%,式中,S1、S2、S3、S4代表各级别冻害株数。

2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表1),不同防护林在相同

低温条件下对果园冻害发生率的影响不同:前3种网格模式,即主林带多、副林带少、3面以上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3(3)有林,网格面积4~8 hm2;主林带少、副林带多、3面以上有林,网格面积在2~4 hm2;无主林带、四周以上有林、行数一致的“窄林带、小网格”,网格面积1.3~2 hm2,这3种模式冻害指数相对较低,果园冻害率低、腐烂病发病率小,适合香梨正常生长发育,可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其余2种模式对香梨正常生产造成重大威胁,应在生产中淘汰或完善。

另外,在采用适宜防护林模式下,对库尔勒香梨还应采取保暖防寒技术:对10年生以下幼龄树选用绒毡布进行包裹。防冻包裹不宜过早或过晚,从11月下旬至12月初完成为宜。从嫁接口以上中心干进行包裹,包扎高度1.5 m,特别是基部主枝基角处要包好,包裹要严实,呈螺旋式从下向上包扎绑严。降雪后如梨园地面有积雪,应及时清除树盘内积雪,露出地表、落叶,提高梨园气温。同时还要加强果园综合管理,严格控制间作种类。结果后忌间作棉花;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合理修剪,通风透光;合理负载,增强树体营养积累;后期控水,使梨树树体组织充实,提高抗寒能力。

篇10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106

孤独性障碍简称为孤独症, 多发于儿童期, 是一种精神神经发育障碍病, 患儿的临床特征主要有语言交谈及人际交往的障碍、兴趣单一或重复性活动等;大多数患儿存在无法生活自理、社交能力障碍等不良现象[1]。本文旨在分析孤独症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本院医治的124例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者均与美国第5版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2]中孤独症诊断标准相符;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婴儿痴呆等。按护理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2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2∶30, 年龄2~6岁,

平均年龄(3.14±1.24)岁, 病程5个月~2年, 平均病程(1.06±

0.45)年;对照组男女比例33∶29, 年龄2~7岁, 平均年龄(3.25±1.26)岁, 病程6个月~2年, 平均病程(1.14±0.75)年。?勺榛级?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结构化教育护理, 评估其个体障碍程度, 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训练患儿辨别游戏区、学习区、物品放置区;训练利用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或图片、文字、身体姿势等方法帮助患儿理解内容;帮助患儿建立有秩序的行为习惯;训练语言、社交、模仿及生活自能等能力。

观察组行引导式联合融合式教育护理:①院内护理:引导教育机构环境模仿幼儿园改造, 由3名护士组成引导教育组, 须穿戴教师服装, 引导教育1次/d, 40 min/次, 连续教育3周。护士多与患儿正常交流, 克服交流困难, 引导患儿建立正常社交模式;开展社交专题课, 护士角色扮演, 训练患儿社交能力。家长邀请比其大3岁左右的健康儿童到患儿家中活动, 1 h/d, 带领患儿玩耍、学习, 建立家长微信群, 分享交流。定期组织志愿者为患儿播放故事影片或动画, 组织其他科室患儿一起观看, 鼓励表达自我情况, 带动自由表达, 集体活动开展3周。②社会护理:社会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护士行健康宣教, 监督环境设施改造, 引导与健康儿童建立友谊, 定期组织互动交流, 鼓励家长定期加入亲子课堂, 引导患儿融合社会。③家庭护理:护士建立微信群、电话或家庭等随访模式, 嘱家长多带患儿参加社区、户外活动以融合社会, 引导患儿积极参加活动;制定出院计划, 监督家长完成融合任务, 带患儿进行1 h/d的户外活动, 完成购买食物、去银行、照顾小动物、装扮游戏、洗衣服等融合护理主题任务, 每周1个主题。

1. 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3, 4] 参照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两组社交能力, 从语言、社交、感知觉、健康行为4个方面评价, 分值0~179分, 分数越高, 则社交能力障碍严重。比较两组生活质量, 按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定, 从躯体功能、情感职能、精神状态、总体健康评价, 0~100分, 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社交能力比较 观察组各项社交能力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2. 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124-03

由于新生儿年龄及身体发育情况不完全,在其桡动脉采血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往往导致凝血现象、血流速慢等。此外,在采血时新生儿会感到剧烈疼痛,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感知疼痛比婴儿及成年人更加强烈、弥漫和持久。疼痛刺激使新生儿产生显著的生理反映,长期反复的疼痛会对新生儿的行为发育及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新生儿采血时应给予其对应的护理干预,来达到控制、减轻最终消除疼痛。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在疼痛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其中男新生儿210例,女新生儿110例,年龄2~14d,体重1.02~3.81kg,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桡动脉采血方式来采血,将全部新生儿进行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均为1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全部新生儿入选标准:(1)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或窒息史等体征;(2)2天内使用过阵痛药或镇静药剂;(3)危重新生儿有机械通气者及对刺激无反应者;(4)先天性畸形或具有染色体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在疼痛刺激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和环境护理干预。具体为:在操作结束15min后,整个过程中,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在操作前与操作中对新生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及经皮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1)改善NICU的环境。降低NICU的噪音,调节室内光线强度等;(2)宣讲健康教育。增强医护人员对疼痛认识,强调疼痛给新生儿的影响严重程度,要求操作技术娴熟、动作轻柔,尽量降低对新生儿的刺激;(3)治疗。取屈曲及包裹襁褓,提高新生儿的自我条件能力,降低由于各种操作所造成的疼痛;(4)抚摸。摇晃、按摩以及肌肤接触,可以减少多新生儿的触觉、运动感觉、前庭的刺激行为;(5)口服蔗糖水。操作前口服14%~22%蔗糖水4mL,反复操作时给予口服0.6~1.2mL持续口服;(6)非营养性吮吸(NNS)。NNS指在婴幼儿口中置于一安慰,来增加其吮吸动作,但并无母乳及其他液体吸入。

1.3评价指标

通过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对新生儿采血时进行疼痛评价,NFCS包括10项:挤眼;皱眉;张口;鼻唇沟加深;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颔颤动;嘴呈0型;伸舌。每一项占1分,共10分,其中≤5分为轻度痛,5~7分为中度痛,≥7分重度痛。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采用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分别为(2.69±1.68)分、(7.68±1.7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481,P

2.2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变异率、呼吸变异率、心率变异率、收缩压变异率、舒张压变异率对比,研究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12

关键词 CT增强 护理 婴幼儿

婴幼儿CT增强检查是临床上一个难题,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血管细而脆、不能配合等等诸多因素,往往给CT增强带来不便,因此,在CT增强检查的全过程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配合适合的扫描方法,可大大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与此同时,采用多种措施,可明显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为了提高对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护理的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1~12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300例婴幼儿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儿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龄1个月~3岁;其中颅脑病变131例,胸部病变32例,腹部病变73例,盆腔病变36例,骨关节病变28例。

1.2 设备 采用美国GE公司Hisppeed螺旋CT机扫描。

1.3 检查前的准备 镇静制动,对于不合作患儿均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急救用品如氧气、血压计、吸痰器、急救药品等。

1.4 增强方法 [1] 全部病例扫描前行静脉碘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进行。一律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按1~2mg/kg体重计算,采取静脉推注法手推注射。扫描前20min推注地塞米松,按0.5mg/kg体重计算。

1.5 检查中监护 CT增强检查中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等情况,保持静脉输入通畅。记录CT增强检查前、后的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以便对比。

1.6 扫描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螺旋方式扫描,层厚为5mm或7mm,螺距为1.0。手推完成后立即扫描。

1.7 图片评价 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分别以脑动脉环、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四肢大血管等作为参考,若明显强化,则表明CT增强检查成功,否则失败或不佳。

2 结果

2.1 CT增强检查成功率与图片质量 本组中,检查成功298例,图像质量优良;差者2例,有运动伪影。

2.2 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 本组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天后症状均消失。

2.3 生命体征观察 全部病例扫描前后,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均稳定,皮肤弹性好。

3 体会

通过本组病例CT增强检查结果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只要在CT增强扫描前做好镇静制动、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把握好扫描的时机,可以明显提高CT增强检查的成功率,获得优质图片,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3.1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静脉碘过敏试验 [2]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是增强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一般采用5%葡萄糖维持通道,一方面便于维持血容量、防止病情变化而随时用药,另一方面便于在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用药。关于是否作过敏试验,国外如欧洲、日本等相继停止进行过敏试验,但国内几乎所有医院都还在进行。一般方法为取30%泛影葡胺1ml静脉推注,20min后观察有无全身发热、瘙痒、皮疹,有无呕吐等过敏反应症状,无反应者方可进行。实践证明在临床上仍有实用价值。

3.2 镇静制动 对不合作患儿采取镇静制动是检查成功 的关键。一般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按0.3~0.5/kg体重计算,灌肠后保留10~15min,同时要按紧部,防止排出体外而失效。另外,本组病例中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但2天后症状均消失,我们分析系水合氯醛的药物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3.3 检查前30min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 为了预防碘过敏反应的发生,首先了解该患儿有否高危因素,可在检查前30min左右,口服扑尔敏,或按0.3~0.5mg/kg体重注射地塞米松,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效果较好,本组中无1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4 采用快速均匀注射和螺旋扫描 对于婴幼儿,我们不主张使用高压注射器,一律采用手推法推注。注射速度控制在0.7~1.5ml/s之间,注射完毕立即进行螺旋扫描,层厚5mm或7mm,螺距1.0。多排螺旋CT效果尤佳,可获取良好的图像。扫描应稳、准、快,避免重复扫描。

3.5 绝对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3] 对于婴幼儿应绝对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避免副反应发生,同时应减少造影剂量,主张以1~2ml/kg体重剂量为宜,最大用量应低于60ml。

3.6 急救措施 在CT检查时要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处理。

3.7 扫描后观察 CT增强检查完成后30min内不要立刻离开,应继续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压,30min后一切正常方可离开。

参考文献

篇13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可应用于检测中心静脉压、输注化疗药物以及胃肠外营养输液等,不但能让护理工作更加简化,还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与经济压力[1]。本文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科进行PICC置管的120例耳鼻喉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进行预防并发症护理,能更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详细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科进行PICC置管的120例耳鼻咽喉肿瘤患者,将他们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年龄在25~68岁,平均年龄(45.5±3.2)岁。两组患者均确诊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患者,在年龄、体质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对照组与研究组)进行常规护理,此外,再针对研究组进行预防并发症护理。详细的预防护理方案如下。

1.2.1机械性静脉炎护理 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穿刺的时候,必须要选取弹性佳、较为粗大的血管,首先要考虑贵要静脉,其次是正中静脉,最后是头静脉[2]。医护人员必须要依据实际穿刺的血管选取出适宜的导管,防止因速度太快以及重复拉动引起患者的血管内膜出现损伤。为了预防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在置管结束后,立即对患者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3次/d,连续涂抹7d。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如若发现患者出现机械性静脉炎,要立即对其进行50%硫酸镁局部湿敷,3次/d,当湿敷结束后再涂抹上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此外,六神丸与蜂蜜一同服用也可以有效治疗机械性静脉炎[3]。

1.2.2置管护理 医护人员必须要进行专业的PICC穿刺技术培训。医护人员在进行PICC置管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无菌的要求进行操作。为了防止导管出现异位的情况,医护人员在穿刺的时候可要求患者手臂向外伸展90°,使下颌贴近锁骨的位置,对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进而将导管的位置确定出来,观察是否出现异位[4]。医护人员在置管结束后要对患者展开局部穿刺的包扎工作,如若患者的切口出血或是敷料受潮,就必须立即更换敷料,并且在敷料的时候,必须要对患者的周边皮肤做消毒处理。

为了预防导管出现堵塞的现象,医护人员必须对药物的浓度以及溶解性进行详细了解,谨慎观察在配药过程中是否有微小颗粒出现,从而避免了微小颗粒对导管造成堵塞[5]。护理人员必须要科学安排输液的次序,首先要给患者输入较为黏稠的液体。并且在输液结束后,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的方法将导管封闭。此外,医护人员必须要指导他们认真做好导管维护工作。

1.2.3穿刺口出血护理 为了预防穿刺口渗血的现象,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穿刺的时候,尽可能选取肘部上方的位置,以此减少因肘部经常运动造成穿刺口出血的情况。在穿刺之后使用无菌小纺纱将穿刺口覆盖,并粘贴透明敷贴固定,按压30min,然后采用弹性绷带加压24h,最后要告知患者在穿刺结束后的24h内不可以经常或者过多使用被穿刺的肢体。

1.2.4深静脉血栓护理 医护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PICC置管中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并且要掌握患者肘部血管的构造,尽量选取弹性佳、较为粗大的血管做穿刺,尽量避免重复穿刺的情况。医护人员必须要经常对患者的PICC置管部位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患者产生肿胀、疼痛等不良情况,要立即给患者做B超检查,如若发现患者体内出现了深静脉血栓要立刻将导管拔除[4]。在患者卧床休息的时候,医护人员要对其置管的部位进行抗凝溶栓的治疗,并要将患肢抬高(比心脏水平高20~30°),不能对患者进行按摩与物理治疗,让患者每天服用3mg的华法林。

1.3临床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现象当成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软件SPSS15.5对评价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使用t检验,若两组数据对比有差异(P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方案之后,60例研究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0%;6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着明显差异(P

3 讨论

在耳鼻咽喉肿瘤的临床治疗中,PICC置管技术不但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方便的输液方式。但是,PICC也存在着部分不安全因素,会引起患者发生并发症,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它不但会加剧患者的疼痛感,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6]。

在进行PICC置管前,必须要对患者的病情以及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彻底的评估,有高血栓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抗凝药物,或者采取另外的输液方式。医护人员应使用硅胶导管,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数据存在着明显差异(P

参考文献:

[1]马晓燕,高玉芳,魏丽丽,等.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1):185-187.

[2]张美英,吴红娟,王春兰,等.446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居家期间护理问题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09):423-424.

[3]杨方英,谢淑萍,吴婉英,等.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08):234-235.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