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6 10:17: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

篇1

引言

小学是我国教育的初级阶段,其面对的是小学生。但小学生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寻找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学习,学生需要学习教材中所有课文,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正因为如此,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本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有着知识量大、难度大及需要背诵的内容多等特点,这使得很多学生无法有效掌握语文知识。而通过阅读来使学生有效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使其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通过阅读,小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收集语文信息,更好地处理所学知识,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同时还能提升人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使其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感悟世界的能力。由此可见,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开展了很多教学改革,也取得了瞩目成就,教师的教学观念较过去有了很大转变,积极寻找有效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活动的进步。然而,在实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还是有很多问题。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仅将内容停留在语文词汇的积累及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水平上。可以说,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还不深刻,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总的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比较空泛,每个学段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衔接,没有突出重点。很多时候教学过程只是按照教学安排来进行,无法顾及学生的情感。另外,很多教师不能有效理解阅读教学方法,认为其只是促成了形式上的热闹,这使得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教学,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只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方法

基于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获得进步,现提出以下几点完善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一)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定力还不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其学习兴趣。而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创设有趣的情境,设置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等。如在讲解《孔繁森》一课时,可以事先翻阅大量资料,准备几篇歌颂孔繁森的短文,然后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一课,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中,产生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使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地方还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自身主动探究、激活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等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同时,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敢于提出一些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如在讲解《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司马光要砸缸呢”?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危急关头,只有将缸砸破,才能最快速地救人。这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教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教师是代替不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发挥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的主观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及教学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语文教学改革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不能独立接收和吸收知识,所以始终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随着教社会发展、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学习,同时对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培养也有一定的阻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要认真分析学生特点,研究教学环境,选择适合学生的新型教学方法。

一、做好课前准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开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课堂准备,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将文章内容用引人入胜的导语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积极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课堂开始可通过问题提问、情景联想、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所要学习的课文,引领学生进入到教材之中。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不如教会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地阅读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有效地阅读方法,才能独立的进行阅读,提升阅读效果,进而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可以在班级内组织阅读小组,进行教学阅读比赛、定期开展读书汇报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在平时读的好书,好文章介绍给同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主动阅读,积极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逐步深入引导,实现由浅到深的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关注之外,更要在提高兴趣的同时为学生选择与学生能力水平相符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文章,保证难易适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逐渐加深难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持久地参与阅读学习。比如在小学生刚接触语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只要求学生自己独立组出简短的句子就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要锻炼学生独立分析短句、文段的能力,之后再培养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能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加强的阅读训练,强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强化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依照教学计划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单纯注重对文章表达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忽视学生在阅读和阶段情感认知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对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语句,重点词汇进行细致的介绍和讲解,忽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如果在教师讲解前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文章、不完整的阅读整篇文章、不熟知文章,就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文章的整合和体会,就是教师讲解得再好,给学生呈现的也是零散的状态,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熟知文章内容,才能够强化其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感悟重点语句的应用之妙。在学生自主阅读中,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重点、难点的点拨,保证学生掌握文章整体的构造布局,结构安排,故事情节发展顺序、明确文章的思想脉络,发展走向和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的体会文章的内在思想,完成教学目的。

五、精讲多读,体会情感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是学生一味倾听,教师在整堂课程当中都不断讲解,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消化吸收,更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不喜欢学习、厌恶语文教学。教师要尽量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保持自身教学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展开阅读学习、自主领悟、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的朗读,阅读,高频率的阅读能够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快乐、读得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中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给予适当的引领和点拨,指导、点拨、讲解文章当中比较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关键部分、疑难部分、学生不易理解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文章内容,体会好词好句的精妙之处,感受文章作者的构思心理,感悟作者的情感。这样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都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六、完善情境构建,体会作者思想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除了对文章反复阅读感受作者的思想之外,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情境构建,带领学生进入到创作环境中,感受作者思想。对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运用多种方法构建课堂情境。比如,通过音乐、图画传达文章情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文章情景,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身参与表演引导其置身于情境当中,激发兴趣与热情,这些方法都是帮助学生体味作者情感思想的有效途径。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重视对整体的把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实践,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的水平。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61-02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阅读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和课改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为。

1.主动走进新课程

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其次,要改变对教材的认识。使用教材时,应该对教材作符合学生情况的再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组织教材,从而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较为完美地结合起来[1]。再次,要改变教学策略。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着重注意引领学生重读书、重积累、重感悟、重语感培养、重情感培养、重探究、重课内外相结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改革阅读教学方式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师生间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具建构意义的功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和学生对话的底气。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2]。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还要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再次,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说、读、写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应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3]。

4.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教学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社会开放,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5.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获得最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且要尊重、信任、爱护、宽容学生,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用激励性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6.结论

总之,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了阅读的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得到阅读满足,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更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内涵,在读中浮现语文意境。”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在阅读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充分的朗读能让学生自主感知文章的内涵,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重点。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角色,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朗读,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制造矛盾,鼓励质疑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四、以人为本,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人”决定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的感觉,也才能积极地思考和赏析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一、就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现状分析

由于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教学整体模式还是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在给同学们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忽略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的分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上老师没有制定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只是盲目的听老师讲解,不能有确定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是对同学们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方向标,一旦出现学习目标模糊的现象,学生就像不知道要学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整体的总结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十分强,没有目标学生就像是盲目的学习,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老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外,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个性发展和同学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特别是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找到正确的个性发展方向。而现在的老师只是在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注重的只是固定知识的教授,使得同学们缺乏实践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个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即是进行教学反馈时,使用方法较为单一,不能使同学们的个性发展特点得到发展。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上,针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以及所取得的进步或者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老师只是用"不错"、"挺好的"等等这些对能力描述模糊的词来描述,不能对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实质性的引导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每个同学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目前老师对待小学生阅读教学的这种态度,不仅仅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提高没有帮助,还不利于同学们个性的发展。

二、 对小学生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创新方法探究

对于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无论什么课堂,都要有足够的趣味,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在新课标大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我们应该根据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创新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同学们不仅仅能在课堂上主动融入学习,还能使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得到发展。

1. 阅读与表演相结合

在小学课堂上,情景模式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孩子,我们要选择更加有趣的表演,才能使小朋友们充分融入课堂,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小朋友阅读时通常是及其富有感情的,我们可以设置富有童趣的表演情景,让同学们踊跃参加其中,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来理解老师要讲解的内容。此外,生动形象的表演还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讲解的重难点。

2. 鼓励同学们自己当老师,融入课堂

阅读是一个人对于新知识的吸收,而讲解是一个人对旧知识的巩固。我们可以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站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理解的、已经学到的东西,从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如此,不仅仅能对小朋友对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还能锻炼同学们的具体实践能力,使同学们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

另外,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除了爸爸妈妈最伟大的应该就是老师了吧。每天看着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当老师的梦,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站上讲台当老师,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进而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3. 通过阅读与其他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阅读水平

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只有让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东西通过写作得到实践的锻炼,才能对同学们的能力做到真正的提高。另外,小朋友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强的,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阅读的同时,把自己心里的那个形象描述出来,并且通过手中的蜡笔画出来。通过图画,小朋友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不仅能加强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同学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同时还会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结论: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懵懂期,特别是对于阅读课这类学习重点较为宽泛的课。所以,老师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的同时,增加学生们对阅读课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同学们更好的在阅读课时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此外,对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老师还要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创新出比较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使同学们主动积极的融入课堂。只有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同学们真正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小学阅读的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48-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篇7

1 “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2 “读、写”结合法

篇8

关键词: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师生平等对话;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平等对话,是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只能在自己不断的摸索下,整合出一套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平等对话方法。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走访与调查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比,开展师生平等对话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凸显出了一定的优势。

一、转变教学理念,进行重新定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间平等对话,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入手,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革新需要。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影响严重,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后,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改善自身的思想,使得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可以满足新的教学方法的需要,以此来保障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顺利展开。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课堂上师生的位置进行重新的定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认知中,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的存在,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取得同等的话语权,只有教师才可以讲解知识、提出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为了有效地搞好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处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将学生的位置提升到与教师同等高度,并将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权利和机会。

二、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关系

就目前来看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存在着表面融洽,实质生疏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又缺乏与教师沟通的热情与勇气。因此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造成了阻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就学习内容展开有效的讨论,并在教师的鼓励下由学生发表个人的意见与看法,让学生逐渐找出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通过平等的课堂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六年下册语文课文第一章乐趣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养花》一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谈谈本篇文章的乐趣在何处,这种乐趣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你在生活中又有怎样的乐趣。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与教师展开互动,使得学生更容易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小学语文教师在课下增加与学生沟通的频率,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习惯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感觉。这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容易地与教师就阅读材料展开对话。

三、活跃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意见

传统教育教学在过程中,课堂气氛往往相对比较沉闷,这样的教学气氛虽然可以使课堂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但是却很难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得学生频繁出现溜号现象。而将师生平等对话教学方法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后,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氛围自然而然地活跃了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死板的纪律所压抑,在师生间频繁的互动中,积极地融入了课堂的学习中去,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保障了课堂的授课质量。除此之外,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展开,也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意见更加的尊重。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章,对《可爱的中国》进行阅读时,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在课堂上观看与阅读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及图片,教师经过思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要求,在课堂中播放了一些相关的影片,这让学生感受了其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得学生在之后学习的过程中越发充满主动性,学习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篇9

引言: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学可以依据文章情景营造“情景即在眼前”的境界,使学生在教学情景中与课文内容产生心灵对话,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课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情境一定能激起儿童的兴趣。使儿童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学得轻松、愉快,让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易、趣、活”,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自从从事教育事业以来一直在承担一线语文的教学,在教学中,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听说专科课因故不能上,同学们都很失望;如果语文课不能上,则喜形于色。对此我并没有责怪他们,我知道不是他们不愿意学习语文,而是课堂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兴趣。所以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景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化情境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语文。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创设激发思考的探究式情境

如教《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教师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教师巧妙引导:“同学们在读了课文后,请你来当一回小老师,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看谁最会动脑筋?待会儿来考考大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学生在质疑,探究,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维也纳这座城市浓厚的音乐氛围,领略了它“音乐之都”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

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捕捉课文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符的情景,以之来渲染气氛,在相似的类比中来感受课文的符号形象,使课文内容生活化,亲近化,孩子们才更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是最爱说,最敢说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个黄金时期,在语文课上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愉悦情感,创造说话的机会,并加以引导,使他们不仅爱说、敢说,还要会说。在《小乌鸦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乌鸦,说说当看见妈妈躺在床上飞不动时,会怎么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兴趣很高,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我要给妈妈找吃的。有的说:以前是妈妈给我们找吃的,辛辛苦苦把我们养育大,现在妈妈老了,该我照顾她了……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这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

四、创设实物演示型的教学情境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生对一般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是非常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那以实物来演示情境,来让学生去感知事物。记得在讲《乌鸦喝水》的时候,我拿了一个装有上半瓶水的瓶子和许多的石子,亲自演示了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再入教授《称象》这一课时,可以以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缸当作小河,白色小盒作船,橡皮泥大象及若干小石子。以这些模拟的实物来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创设了一个具有探究性,又可操作的情境。不仅突破了课文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个难点,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儿童探究的精神。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创设角色效应的体验情境

篇10

1.反复分析,将课文复杂化

这些年,文本细读理念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广泛传播,但一些教师对这一教学理念生搬硬套,硬是把原本无深意的字句挖掘出微言大义,把不难理解的教材分析得“剪不断,理还乱”。如小学语文第六册《燕子》的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三年级的学生只要明白燕子是什么动物,理解这段话的大意即可。但一些教师在这句话上大做文章,分析其中的文采和表达方法,还要求学生仿写。这就将课文复杂化了,使得本来轻松的阅读教学进入了艰涩的误区。

2.追求“愉快”,忽视了教学任务

“愉快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的教学实际提出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自主、积极地去学习。从一些教学实例来看,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忙于“寻找乐趣”,使教学形态趋于“游戏化”,而没有游戏的课程就索然无趣。

3.模仿教学形式,疏于自我提升

近几年,上课凡“讲”,就有“灌”的嫌疑,于是许多教师非常热衷于学习各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讲解仍然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问题在于如何讲得准确、精彩而深刻。大部分优秀的示范课、精品课,其核心生命力就在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参与。所以,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不是一味把精力放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

以上误区,都忽略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要有多向、深层次的交流过程,以学生的读书思考为基础,加之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阅读能力。

二、小学阅读教学方法中的关键

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明确目标,循序渐进,紧扣阅读教学的本质,做一名指路人和引导者。对此,笔者浅谈教学过程中关键的几点: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发现读书的乐趣,但不能等待学生自己去发觉。实践证明,多数的学生不会提前预习课文或者只是草草读一遍了事,这样的预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领”着学生阅读,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教材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好切入点。例如某教师讲《鲁滨逊漂流记》前,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想不想一个人住在大海中的小岛上?”学生听完,马上就开始了讨论。这时教师让几个学生说说如果自己在一个小岛上会怎么样、该怎么办,再让学生从课文中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这样一来,学生们都读得非常认真。

此外,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例如还原情境、开展讨论、巧设问题、使用影像等等。

2.重视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

激发阅读兴趣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自行阅读。

但是多数教师认为既然课前安排了预习,课上只要简单地检查、纠正,就算是读过了课文,节省下来的时间都用来分析课文,以保证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殊不知,淡化“读会”的过程,用分析和提问代替学生理解课文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们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与文本充分对话。教师要真正把课堂学习、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学生才能喜欢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小学生还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初读课文时,学生按课文“导读”进行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要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找出难点,记下感悟。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发现自己哪方面需要提高。

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易做的练习题,如根据意思概括词语等,答案不必强求一致,为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自由的空间。

3.师生的深入交流

学生在阅读完成后,会对文章大意有自己的解读,也不免出现一些疑问和误读。这时,学生最需要的是教师的解惑答疑,以引领学生深入分析、透彻理解。一般来说,教师需要在这个阶段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化解难点,促难为易

在提倡文本细读的前提下,对文本难点的解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高瞻远瞩,深入到文字的骨子里,把握好时代背景,找出文字之间的逻辑、情感关系,达到融会贯通。如在讲授《北京的春节》时,因为文章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和现在比有了很大差别,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失去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于是笔者在课下搜集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和现在的风俗习惯进行对比讲解,找出其中的变化,学生们十分积极,于是难点被轻松地化解。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差距较大,难点也就不同,这部分的教学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2)梳理畅通,解除困惑

一位教师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文时,有学生对“突然,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色不见了”这句话中的“满是皱纹”表示不明白,大家的解释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景下,教师没有忙于解释,而是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学生们又积极地再次阅读课文,不一会儿,就有人提出了富有见地的理解。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非常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体会,以一个“引路人”而不是无所不知的“答案库”的形象出现,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逻辑和层次,消除他们的困惑。

(3)及时复位,正确引导

当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后,学生会变得非常积极,有时甚至会在讨论中不知不觉转换了话题。如果教师听之任之,学生的思维就会越跑越远,课堂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际上收效甚微。此时,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点拨,使学生紧紧围绕着课堂和文本展开思维,避免把话题的重点延伸到课本之外,把阅读课变为“聊天课”和“想象课”。

4.拓展阅读

篇11

新环境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更新的要求,表明阅读教学的实质是通过文章阅读使老师与学生互动起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让老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果。尤其是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在有限的教学环境和工具下高效地提升课堂质量,就应注意积极与学生互动,在互动中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引领学生把感情投入到文章中。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知识面较窄,对文章的接受度和理解度较城市学生差

在农村由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大型的博物馆、展览馆、动物园、海洋公园、科技中心等,而家长们也对扩展孩子知识面不重视,没有进行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更不用说定期让孩子到上述场所学习。因此学生知识面较窄,对文章的接受度和理解度较城市学生差,对课文中的一些常识类、说明类文章较难理解,特别是进入小学高阶段学习,其学习进度较慢。若老师教学水平不够,更难以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老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农村小学教学不重视科研活动,一般举办的科研活动是教师开设公开课,或是学校组织老师进行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的含金量不高,不能很好地发挥教研活动的实质作用,也导致一些老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其次,一些农村小学老师不注重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没有意识到时代进步,学生对学习需求也在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另外,还有部分老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进行工作总结,导致教学水平下降。

3.个性上农村学生更为内向,不愿主动表达

在农村小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性较低,课堂气氛不够活泼,主要一个原因在于部分学生不配合,在课堂上不愿参与到教学中来,也不愿主动回答问题,向老师提出疑问,学生更习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更加平等、自主的互动式教学有所不适应。

二、加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方法途径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老师需使出浑身解数,在有限的教学环境和工具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加强互动式教学,利用与学生的互动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领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引领学生学会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调动眼睛、耳朵、嘴巴和大脑等感觉器官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和演讲能力。因此老师要进行领读并鼓励学生朗读,通过领读,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更好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而学生自行朗读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首先在早读时,老师要规定学生完成朗读量有多少,并根据当天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早读期间把文章的大致内容记下、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标记不懂的地方。早读时老师领读一遍,让学生大致知道如何断句,再让学生跟着齐读三遍后自由朗读。并成立评分小组,组长轮流当选,评出当天朗读最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加分奖励,激励学生朗读。然后,在课堂上老师进行领读,并在领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跟读时思考。

例如,人教版课文《自己去吧》,文章运用了反复、强调、押韵等多种方式,因此朗朗上口,十分适合朗读。老师先领读:“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学生跟读一遍,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鸭子妈妈要让鸭子自己游泳。”接着老师再领读下一段,“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提出同样问题。接下来角色模拟,老师当鸭子妈妈、小鹰妈妈,学生当小鸭和小鹰,分角色进行朗读,既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又能带动学生理解课文。

2.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多样化教学

老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互动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老师长期研究和探讨的话题。首先,老师要根据文章的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童话类文章的阅读,老师可在课堂上加入游戏环节;说明类文章,老师则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游记类文章老师则带领学生走出课室。然后,老师利用卡片、画笔、橡皮泥等工具制作教学模型,并让学生动手跟着做,在指导学生动手时创造师生互动的机会,既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又提高阅读能力。接着,老师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播放一些图片、音乐或视频,增加课堂趣味性。

例如,进行人教版课文《美丽的珊瑚》一文的教学时,许多学生并没有见过真正的珊瑚,因此老师要从颜色、形状、种类、生活环境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老师可借助互联网收集相关图片,并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珊瑚?”“有哪位同学知道珊瑚的颜色?”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好奇。接着老师将打印好的只有形状没有颜色的珊瑚图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常识涂颜色。学生在动手时,老师还可进行指导,这种师生互动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珊瑚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3.巧妙设计游戏环节,在游戏中增加师生间互动

小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若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增加游戏环节,寓教于乐,老师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理解课文,帮助学生解答疑惑,从而更有效地加强小学语文阅读师生间的互动情况。首先老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不同的游戏,并准备相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要根据课堂气氛开展游戏。当老师发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心不在焉时,应当抓住机会进行游戏,从而提起学生的兴趣。游戏结束后老师还要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文章思想。在开展游戏阅读教学时,老师应注意做好精心的设计和计划,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

例如,进行人教版《乌鸦喝水》一课时,老师预先准备好瓶子、石头,并派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用吸管、不用手碰瓶子,但可以顺利喝水。然后让学生动手尝试,老师在课堂上走动,接受学生的提问,并协助有困难的学生。给出足够时间后,老师查看学生的成果,将学生的方法总结起来。接着就让学生翻开书本,朗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乌鸦的办法优点在哪里、运用的原理是什么、生活中什么事情还可以这样做等问题。结合游戏与自主思考,将学生完全带入文章中,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课堂质量。

总之,加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间互动的教学方法探讨与思考需进行长期奋斗,进入新世纪,社会各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老师的教学也遇到较大的挑战。为适应时展的要求、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老师应重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积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热情,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12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忽视和抹杀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要的条件是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内心需求,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的状态。

三、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四、营造课堂氛围,拓展思维空间

陶行知先生早在《创造宣言》中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比如在教《火烧云》时,我是这样进行的:(1)思考、领悟、找规律。学习第4~6节时,先让学生默读:说出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引读思考:天空出现了什么?怎么样?后来怎样了?看的人怎样表现?进而领悟写法:先写某种动物出现,接着写样子,又写变模糊、不见了,最后写看的人的表现。(2)模仿、练说、巧内化。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质疑问难的气氛,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找出疑点,大胆推测和想像,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交流、练笔、勤积累。要求学生把练说、练笔结合起来,让学生争相发言,获得信息,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描摹,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悟法——练说——练写”,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创新,鼓励求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无弊。

五、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像。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一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在赞扬声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立足阅读基础,又要批判继承地做出自己的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思维,在练习中培养必备的阅读基础,从而让阅读教学步入正轨。

篇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小学起始阶段就要让学生对阅读建立积极正向的情感,内心产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心理上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能够愉悦地享受阅读。

一、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学生要理解阅读的含义。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阅读是一种途径。因此,与其说孩子们是对阅读产生了兴趣,还不如说是对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感兴趣。阅读内容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学生的性格特征,学生选择各自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身课内外阅读的首要标准。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关键步骤就是不要指定书籍,而是让学生有选择空间。在阅读课上多准备一些书,让孩子们各取所需,扩展学生知识面。

教师围绕阅读开展活动。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易接受新鲜事物,根据这一特点,组织各种活动来引导孩子们读书。如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介绍自己读书方法;创设环境演讲演练,组织综合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展活动实际上将孩子们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快乐迁移到阅读学习中。另外,教师也可以经常传递读书的好榜样,通过榜样的激励迸发出极大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联合家长与学生进行亲子共读。学生和家长在亲子共读氛围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与家人相处时间更长。亲子共读身体力行会给孩子带来最有效的阅读效应,要让孩子喜欢阅读,家长首先要有热爱阅读的习惯,学生以家长为榜样,投入到阅读中。

二、结合教材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可结合教材以及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有效运用教材中丰富的阅读资源,教师可以由教材向外延伸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小学语文教材往往会按照季节安排一些相应内容的课文,在春天的时候,教师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寻找春天的影子,启发孩子们将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用课文中的句式描述出来。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

语文课本的童话文章生动活泼,语言贴近孩子们的世界。教师组织开展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亲自对文本的故事加以演绎。教师以活动形式了解孩子们识字读字的能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揣摩角色的情绪情感和内心的想法。开展此类活动以阅读为基础,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是开展阅读教学的起点,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本身所蕴藏的宝贵资源,通过阅读让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能得以提升,从而让他们享受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三、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阅读要讲究方法,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教师要进行阅读的方法指导。对于小W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主张慢慢地品读课文,或者是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朗读也是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当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都到达了一定水平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默读,从默读到快速诵读的训练。快速诵读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阅读时间很紧,没有工夫慢慢品味的时候就需要快速浏览,把文章的大意总结出来,或者是将重要信息整理出来,在时间短、任务重的紧张阅读中,学生往往会更好发挥自身能力。在品读课外文章时,通过慢慢的品读,学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掌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策略,这样才真正读出了水平,读出了境界。

四、用情境教学法辅助阅读教学

构建语文情境阅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阅读的兴趣。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自然生发,对作者写作背景会有相似的体验。情境教学法适合于景物主题的阅读教学,文章中描述的情境学生们可能没有亲身体验过,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身如其境。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将情境植入教学,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理解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时,展示图画中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桨,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在美景和歌声中怀着愉悦的心情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别样的意境。

适当创设意境,提供阅读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计电动课件等。

五、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培养阅读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