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6 16:23: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篇1

1 目前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药理学课程学习有一点难度,首先他是一门综合课程,需要前提有扎实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懂一些基本的病理生理学和疾病的基本知识,还需要联系药物化学课程的一些诸如构效知识等;其次药理学章节繁多,药物类别、药名繁多、学术术语多、记忆的知识点多,是四大药学核心课程中学习难道相对较大的。本课程基本涵盖了临床常用的大部门药物,教学内容多,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理解有一定难度,药名名称也不容易记忆。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单一,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枯燥难懂,降低课堂学习效率。

2 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和目标

针对目前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1)针对学时减少,前期基础薄弱特点,删减相关临床不常用的药物章节,删减难度较大的部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章节。

2)将难度大的章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讲解,力求生动形象清晰,同时讲部分机制简化。

3)增加多种教学方法,引入比较法、图表法、案例教学法。

改革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理解该药物为什么能治疗某类疾病,如何合理使用。

(2)识记了大量药名,为相关专业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提供一些专业基础。为后期药师、执业药师考试做好相应知识储备。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将药理学课程由抽象复杂转化为生动形象,丰富课堂教?W内容,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能切实提高实际应用能力[2]。

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拟对药理学的的教学方案做一些改革和探索。

3 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整合

按照药物的分类以及课程特点,删除临床不常使用的药物的章节,同时将临床常用的重要的药理学内容的几十个章节整合分成七大模块进行教学[3]。每个模板内部再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单元,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的掌握各个模块内部的知识,同时注意区分各章节药物的差别,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具体如下

3.1 药理学总论模块

1)绪论;2)药物效应动力学;3)药物代谢动力学;4)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2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模块

1)概论;2)胆碱受体激动药及胆碱酯酶抑制药;3)胆碱受体阻断药;4)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5)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3.3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模块模块

1)镇静催眠药;2)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3)抗精神失常药;4)解热镇痛抗炎药;5)镇痛药

3.4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模块

1)抗心绞痛药;2)抗高血压药;3)抗心律失常药;4)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5)调血脂药

3.5 作用于内脏系统的药物模块

1)利尿药和脱水药;2)呼吸系统药;3)消化系统药物;4)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5)抗组胺药

3.6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模块

1)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2)肾上腺素皮质激素药物;3)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4)性激素

3.7 化学治疗药物模块

1)β-内酰胺类;2)大环内酯类;3)氨基苷类;4)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5)人工合成抗菌药:磺胺类药、喹诺酮类;6)抗真菌药;7)抗病毒药;8)抗结核药;9)抗寄生虫药;10)抗恶性肿瘤药

4 教学单元的优化设计

对于每个教学单元,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总体设计中已经讲教学内容按照疾病类型分为七大模块,模块内部再将章节细化,每一类药物的学习设定为一个教学单元,采用以下方案。

1)导入:用该章节药物在药物发现历史上的故事,如诺贝尔奖的故事或者相关历史人物趣闻或者相关生活趣味点等导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4]。

2)通过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的讲解,解释清楚为什么此类药物能治疗这种疾病,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这个课程学的有意思。

3)介绍各类药物在临床上如何合理选用,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该课程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4)小结:总结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任务。

5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1)项目化教学法[5]:根据岗位需求特点,对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采用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掌握常见病几大类药物的合理选用,使学生能独立面对岗位。如高血压有常见一线五大类药物,通过图表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五类一线药物的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面对高血压病人能详细介绍各类药物特点,使病人用药放心,安心。

2)案例教学法:鉴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学生死记硬背,老师课堂独角戏的局面,在介绍完每类药物之后,给出具体病例,让学生针对病例,合理选药,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实际应用性。

3)比较教学法:对于部分内容相似度高,学生不易掌握的章节采用比较法。如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相似度高,不易区分的章节,适当增加学时,增加案例。哪些药物可以同时治疗三中疾病,哪些药物只能治疗其中一种疾病,进行区分。

篇2

在早期,药理学对象均为文献记载或者民间经验等被认为有效的天然物质,研究的主要程序是,通过化学、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分离提纯、鉴定,结合生理、生化效应的观察每一组分的作用,最后提纯有效单体化合物,制备成为药品,这一类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在研究开始阶段,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研究对象足够多的信息,已经对研究对象可能的作用或者活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它有足够的文献记载或者它有足够的临床应用基础,例如:阿司匹林,公元前400年,希伯格拉底推荐使用一种黄色的叶子可以镇痛,在18世纪科学家们发现柳树的叶子可以镇痛和退热,并且从中提取得到有效成分水杨酸,但是水杨酸对胃肠道和口腔有非常严重的刺激作用。后来经过德国科学家的努力,合成了刺激作用较小的乙酰水杨酸,也就是今天的阿司匹林。

2现代研究模式:以疾病为中心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等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多在某些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调控分子被揭示出来,通过干预或者调解这些关键分子,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治疗手段也应运而生。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药物研究模式已经成为现代药理学研究的趋势。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2.1寻找靶点人类整个基因组的基因数量在3~8万之间,但90%以上的基因功能尚不明确。在这些基因序列中,出现了大约5000个药物作用靶点,科学家们预言,将来会发现超过几千种与疾病有关的有效靶点,通过识别这些靶基因,有可能会发掘出几万个疗效更高,作用更专一的新药,因此,对于现代的药物开发科学家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将这些未知功能的基因功能明确化,并进一步寻找到有治疗前景的药物靶点基因。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千个靶点类蛋白被克隆纯化。其中,细胞膜受体类是主要的一类药物靶点,其中主要为GPCRS。大多数激素、神经多肽,神经递质的受体都是GPCRS,这类受体构成传导细胞生长信号的最主要通路之一,约60%的药物作用于GPCRS。目前有约200种已知的GPCRS,占了所有药品的四分之一,全球每年销售达到900亿美元。

2.2组合化学的运用组合化学是一门将化学合成、组合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机械手结合一体,并在短时间内将不同构建模块用巧妙构思,根据组合原理,系统反复连接,从而产生大批的分子多样性群体,形成化合物库,然后,运用组合原理,以巧妙的手段对库成分进行筛选优化,得到可能的有目标性能的化合物结构的科学。

药物的开发是一个耗时间耗经费的过程。据报道,在美国,一种新药从开始研制到上市,需8~10年的时间,研究费用高达2~5亿美元。药物的研制历程之所以这样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速度缓慢。组合化学能够大大加快化合物库的合成及筛选速度,从而大大加快了新药的研制速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组合化学方法已成为新药研制的必由之路,它的出现被誉为近年来药物合成领域的最显著的进步之一。所以,组合化学在有机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对传统药物合成化学的冲击。

2.3高通量筛选成为主要手段近年来,由于自动化技术特别是机器人的应用,在新药研究中出现了高通量筛选技术。该技术将化学,基因组研究,生物信息,以及自动化仪器等先进技术,有机组合成一个高程序,高自动化的新模式,从而创造了发现新药的新程序,由于该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等特点,因而成为发现、研制新药的主要手段。

篇3

Effects of Shenmai San on Hemodynamics in Isolated Working Guinea Pigs Hearts by Serum Pharmacology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Shenmai San on hemodynamics in isolated working guinea pigs hearts. MethodsThe experiment was accomplished by serum pharmacology. Different ig dosages(5,10 ml·kg-1) were administered to rabbits twice a day for three consecutive days .The blood was taken at 60 min after the last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erum was separated. The separated serum was added to the isolated working guinea pigs hearts. The effects of Shenmai San on heart rate (HR),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P),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LVSP),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 (LVEDP),and ±dp/ dtmax were observed. ResultsThe herbal Shenmai San serum slowed HR and reduced AP、LVEDP,increase LVSP and ±dp/ dtmax (P

Key words:Shengmai San ; Serum pharmacology ; Isolated working guinea pigs heart

生脉散又名生脉饮,是中医益气养阴的著名古方,由人参、麦冬、北五味子组成。方中人参补肺益气以生津,为主药;麦冬养阴、清热以生津为辅药;五味子固表止汗而生津,为佐使药。以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药一补一清一敛,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使气阴复而脉气生,因而后世将其作为“益心复脉”的基础方。近年来的众多研究显示其药理作用相当广泛,尤其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报道颇多,如正性肌力、抗心律失常、改善顽固性心衰、双向调节血压以及降低心肌梗塞后的死亡率[1]等。但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来研究生脉散对豚鼠离体工作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用豚鼠离体工作心脏模型,观察生脉散对豚鼠离体工作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探讨生脉散的药理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豚鼠18只,雌雄不拘,体重300~350 g, 家兔,体重2.0~2.5 kg,家兔和豚鼠购于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1.1.2 仪器美国BIOPAC公司MP150型16道生理信号记录分析仪及插件。恒温循环水浴泵(北京医疗设备厂)。

1.1.3 药品与试剂生脉注射液由江苏苏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 ml/支,每10 ml相当于红参、麦冬各1 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2021054;批号:20031203),其余各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1.1.4 含药血清的制备家兔,体重2.0~2.5 kg,分成3组,每组5只。第1组为对照组,灌胃NS 10 ml·kg-1;第2组生脉注射液低剂量组(含药血清低剂量组),灌胃剂量为5 ml·kg-1,第3组生脉注射液高剂量组(含药血清高剂量组),灌胃剂量为10 ml·kg-1 。以上各组灌胃2次/d,连续3 d。家兔末次给药前12 h禁食,不禁水。末次给药后60 min从耳缘静脉取血,3 000 r·min-1离心20 min,分离含药血清, 50℃灭活30 min,于-40℃冷冻备用。

1.2 方法

1.2.1 制备豚鼠离体工作心脏[2]将豚鼠迅速脱臼处死,打开胸腔,取出心脏,经主动脉插管,用K-H缓冲液(NaCl 118 mmol/L,KCl 4.7 mmol/L,CaCl2 2.5 mmol/L,MgSO4 1.2 mmol/L,KH2PO4 1.2 mmol/L,NaHCO3 25 mmol/L,Glucose 11 mmol/L,95%O2+5%CO2,37℃,pH 7.4)先以Langendorff模式逆行灌注,然后于肺静脉行左房插管,以备顺灌。再向左室插管,用美国BIOPAC公司MP150型16道生理信号记录分析仪及插件记录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ax)、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主动脉插管记录动脉血压(AP),于心房和心室安置电极以记录心率(HR)变化。心脏搏动稳定后改以前负荷1.17 kPa,后负荷5.38 kPa恒定状态顺向灌流心脏,按给含药血清后3,5和10 min的顺序观察药物作用。

1.2.2 动物分组 3组, 每组9只动物, ① 对照组(A):将家兔对照组采血分离的血清给予豚鼠的离体工作心脏(以下各组含药血清在灌流液中的体积分数为4%)连续灌流;② 含药血清低剂量组(B):将家兔生脉注射液低剂量组采血分离的血清给予豚鼠的离体工作心脏连续灌流;③含药血清高剂量组(C):将家兔生脉注射液高剂量组采血分离的血清给予豚鼠的离体工作心脏连续灌流。

1.2.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s表示,采用给药前后配对t检验。

2 结果

在离体工作心脏搏动稳定后,按给含药血清后3,5和10 min的顺序观察含药血清作用。含药血清在给药后不同时间均可减慢HR,降低AP和LVEDP,增高LVSP和±dp/dtmax,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含生脉散血清对豚鼠离体工作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略)

与正常血清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心脏的泵血功能取决于心肌的收缩性能以及前、后负荷的综合效应,反映心脏收缩性能的参数LVSP和±dp/dtmax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室壁肌张力变化,从而反映心肌纤维收缩成分的收缩程度,但这些参数在在体情况下,容易受前、后负荷以及神经、体液的影响,因而很难正确评价药物对心肌收缩性能的影响[3]。传统的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排除了神经体液的调控作用,但不能同时控制前、后负荷[4,5]。而本实验则为顺向灌流,在前负荷固定在1.17 kPa,后负荷固定在5.38 kPa的前提下,灌流液依靠离体心脏工作来维持循环,所以能够在排除了前负荷和后负荷影响的条件下观察离体心脏的泵血功能与心肌收缩性能的变化[6]。

LVSP和+dp/dtmax代表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及最大变化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室壁的肌张力变化,从而反映心肌纤维收缩成分的收缩速度[7]。生脉散可使LVSP和+dp/dtmax增高,表明其可提高心脏的收缩性,因而使心脏收缩更敏捷,心室腔残留血量减少,心室壁张力降低,从而降低维持心室壁张力所需的耗氧量。-dp/dtmax代表等容收缩期左心室最大舒张速度,同时也是心肌早期舒张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8]。生脉散可使-dp/dtmax增高,表明其可提高心脏的舒张功能,因而使回心血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加。

本实验结果表明, 生脉散含药血清对离体工作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表现为减慢HR,降低AP,LVEDP,增高LVSP和±dp/dtmax, 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 表明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强度与动物的给药量呈显著的量效关系,提示生脉散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和负性频率作用, 结果与以前学者的研究相一致[9]。

另外,对生脉散正性肌力作用和负性频率作用的报道至今均为体外实验或静脉直接给药所得结论。对有效成分并不十分确切的这一粗制剂经口给药后能否产生同样的活性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采用生脉散给动物口服,取其血清进行体外实验,这样可排除其所含杂质成分包括无机离子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含生脉散血清与生脉散制剂直接给药两者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基本相似。说明其正性肌力作用和负性频率作用的有效成分确能经胃肠道吸收入血。

观察复方中药对器官的影响方法较多,但若用复方中药直接接触器官,其复杂的成分可影响实验的结果。而给动物灌服中药一定时间后,取其血清进行实验的药理学方法就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许多中药药理实验即采用此方法[10]。任何新的方法学都需经过一定的时间,在探索的过程中得以建立,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渐推广应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方法也不例外,必然存在局限性及某些问题。如:血清标本采集时间的确定、含药血清药物浓度的测定与选择、血清的处理、不能保证中药全部通过血液而起作用以及中药尤其是复方复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血清化学等,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还有待逐步加以解决,以更好地促进中药药理的研究。

鉴于生脉散的有效成分极其复杂,故对其确切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红彦. 生脉散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成药,1997,19(3):39.

[2] 陈 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93.

[3] 杨为民,梁 翌,李绪兰,等.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草药,2001,32(5):436.

[4] 姜红玉,睢大员,于晓风,等.刺五加叶皂苷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3):384.

[5] 于晓风,曲绍春,徐华丽,等. 人参果皂苷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9(5):573.

[6] 曾敬天,李少如,王雨若.哺乳动物离体心脏灌流及其心电图生理学方法与技术(第二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64.

[7] 雷立权,韩启德,高广道,等.大鼠左心室心肌收缩性能指标的测定[J].生理学报,1982,34 (3):360.

篇4

2、定量研究法: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数量规律的方法。

3、历史研究法: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篇5

[中图分类号] R9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26-03

药剂学是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均极强的学科。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内容多,应用性强,既需有多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又需与实际密切联系,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出极大挑战。因此,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综合应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目前,在药剂学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 CBT)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对典型案例剖析组织教学的方法[1]。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是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药剂学这样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3]。

在讲授“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一章时,我们选用了曾发生于本省的药害“欣弗事件”为典型案例,以该案例为主线,组织、展开教学,既较好地阐明了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起到了警示作用。

“欣弗事件”是一起典型的因未严格按生产工艺操作导致药品不合格所产生的药害事件。2006年8月,国内多地相继发现,部分患者在使用了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商品名欣弗)后,临床出现胸闷、心悸、寒战、肝肾损伤、过敏性休克等症状,有多人死亡。经SFDA查证,这是由于厂家在生产中未严格按工艺参数灭菌,私自降低灭菌时间,增大灭菌柜载量,致使制剂灭菌、热原等项检验均不合格所致。

在确定了教学案例之后,我们按以下方式组织了“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一章的教学。①预习教材:同学预习教材相关内容,重点了解注射液制备工艺过程及灭菌制剂安全性保障措施;②资料检索:同学网上查阅“欣弗事件”及其他有关注射液安全事件的信息;③课堂讨论:重点讨论“欣弗事件”的主要教训及保证灭菌制剂安全性的措施、意义;④教师评论:根据教学要求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概括、总结,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记忆。

通过以该案例为主线展开教学,与传统的单纯讲授教学法相比,不但较好地使学生掌握了灭菌制剂安全性保障措施,树立了安全第一的观念,理解了严格执行灭菌技术各项参数的重要意义,还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举一反三地应用知识。例如在讨论中就有同学提到“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及“鱼腥草注射液事件”等药害教训,使同学们从注射液的澄明度、辅料等各方面进一步认识保障灭菌制剂安全性的重要意义,并比照不同药物特点,如氧化性、pKa等性质,分析工艺关键点,选择更为适宜的制剂方案流程;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比较枯燥、抽象的技术参数的理解,如热原的危害及去除方法等。

2 基于问题式学习法的应用

基于问题式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于上世纪50年代始用于医学教育,现已成为一种较为多用的教学方法[4]。该法有益于营建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通过讨论分析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克服、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为主的“填鸭式”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5]。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各类制剂介绍基本上按照配制理论制剂工艺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的过程展开。若按传统授课方法逐一讲解,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内容繁杂、信息量过大,难以掌握重点内容,也会使讲课内容单调,课堂氛围沉闷,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药剂学的固体制剂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常用剂型颗粒剂、胶囊、片剂等的制备工艺都有药粉的混合、制粒、分剂量等过程,而这些过程都涉及粉体学理论。因此,粉体学理论是学习掌握的关键,自然应当作为固体制剂的教学重点;而教材中粉体学相关内容却在“药物制剂形成理论部分”中独立成章,这就容易造成学生难以融会贯通,更因缺乏具体、直观的实例而增加了对相关理论理解上的难度。

为此,我们采用了PBL教学法,在讲完固体制剂的相关内容之后,向同学提出“粉体制剂有哪些特性?它们在固体制剂制备中有何种意义?”、“在固体制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检查等过程中的注意要点里,有哪些可以用粉体学相关理论来解释和理解?”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总结教材相关内容,开展讨论交流,使同学们对粉体学的概念,粉体的特性如粒径、形态、比表面积、密度、孔隙、流动性、湿润性等以及微粉化技术在各类制剂中的应用等内容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再经教师总结、概括,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作重点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固体制剂制备过程中易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有了深入理解,对知识的应用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也使学生学会了在内容繁多的知识中,把握重点和关键知识的方法。对药剂学中一些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难懂及涉及面较广的章节,尤其是物理药剂学相关的制剂形成理论等内容,如溶液理论、表面活性剂应用等,我们也试用了PBL教学法。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听课、得出问题的初步答案,再通过讨论交流,弄懂知识要点,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完善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参与、引导讨论,倾听学生的见解,发现带普遍性的疑难问题,在归纳总结中加以详尽解答[6]。

3 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药剂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前该课程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因此,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传统的药剂学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滞后,多数实验项目属于验证性实验,单调的操作程序和末试先知的实验结果,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无法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Inquiry Teaching)是一种近年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教学法。该法旨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历亲为,进行科研式的探究性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7]。该院在近年改革药剂学实验教学时,引入这种教学方法。在针剂制备实验中,我们选用维生素C针剂制为实验内容,该品种具有易氧化、不耐高温,制备过程中易分解破坏的特点,在处方选择、工艺流程设计等方面需要尽量减少成分的氧化[8]。针对这一关键点,我们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处方和实验方案,在常用抗氧化剂中选择最适抗氧化剂及剂量,确定灭菌工艺条件等重要内容,完成试验设计书面方案,提交老师审阅,指出优劣,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全过程。这种实验一改“老师做,学生看”的沉闷局面,整个实验完全由学生担当主角,教师只适时地起引导、提示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们都能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认真复习理论课内容,认真检索有关资料,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提出质量较高的设计方案。比如,很多同学都能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到抗氧化剂的作用与溶液的pH值相关,维生素呈酸性,宜选择偏酸性的抗氧化剂亚硫酸氢钠。在实验过程中,也能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实验步骤,并用“正交法”摸索出维生素C流通蒸汽灭菌的最佳条件(100 ℃,15 min),求出其降解速率常数。

初步的实践表明,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能较真实地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条件和方式,给学生预留下较大的思考、探究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在学习中实现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起到传统教学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4 直观教学法的应用

药剂学是一门工科特色很强的课程,这对药学专业理科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由于生活经历的局限,使学生对教材中许多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增加直观教学法(Visualization Teaching)运用的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素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较好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首先,教学中我们尽量增加实物的演示。比如,讲授药物制剂时,将相关药物制剂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传看,在通过简要讲解、比较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普通片剂、糖衣片、含片以及颗粒剂、粉剂等类似制剂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分别讲解剂型定义、特点、质量要求等。同时,还可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阅读制剂包装上的标签和药物说明书,增加学生对药物的全面认识。这样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可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已有的制药设备,是进行药物制备工艺教学的可行的直观教学法。面对压片机、颗粒机、包衣机等讲解片剂制备工艺,面对灌封机、真空泵等讲解针剂制备工艺,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从而全面理解制剂工艺的全过程。实物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感性的材料后,建立起正确的表象,进而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成正确形象,才能更好理解事物本质和规律。一步沸腾制粒机、流化床干燥机等制剂仪器的演示教学,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药剂新工艺的运用和新仪器的基本原理。

充分利用教学中的素材,应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利用本校已建立的网络资源,制备多媒体课件,是直观教学的新发展趋势。尤其是多媒体课件,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可以更形象、仿真地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例如,在教学中,我们把一些制剂的工艺流程如湿法制粒、压片工艺等,及灌封机、滚动式包衣机、流化床制粒机等设备内部构造、运行机理等,以flas形式进行讲解;对各种制剂的特点、辅料、工艺、质控等主要内容以图表方式加以总结,以利学生比较、记忆。制备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降低了学习难度。

5 体会

初步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新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法所欠缺优势,应用适当,对提高药剂学的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确有极大的益处。

①新教学法较好地确立了教学中的“学生中心地位”的理念,使师生关系、作用与传统教学方法发生根本改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加工者、应用者;而教师也不再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师生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②新教学法更着重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开放的环境和活泼的氛围,形成一种基于问题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功课、检索资料、听课复习,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拓展视野,提高能力。

③新教学法更依赖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如预习中的阅读思考能力,信息检索中的总结分析能力,讨论中的交流表达能力,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协作中的团队精神等。新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会学、会想、会做、会讲”的能力,改善和克服了传统教学造成的“高分低能”弊端。

但也应当看到,新教学法需具备一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①新教学法尤其是PBL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需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之后才能实施,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②新教学法需组织者预先有严谨的设计,如案例的选择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具典型性、针对性;PBL法中问题的提出,探究法中课题的选择,应切合学生知识面的实际,过深、过浅均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③新教学法要求组织者有较高的组织、指导、驾驭、总结教学过程的能力和技巧,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既生动活泼又不离教学主题;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始终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展开。

总之,新教学法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敦促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周川,主编. 简明高等教育学[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5.

[2] 宋马林,金露,余华银. 案例教学法述评:基于文献统计的视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9(2): 121-125.

[3] 张俊.案例教学法常见问题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0): 176-177.

[4] Kaufam DM, Mann KV. Basis science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conventional carricula[J]. Medical Education, 1997, 31(3):177.

[5] 马少华,应志国. PBL、TBL、CBE三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10):109-110.

[6] 臧伟进,王渊,刘进军,等.医学课程整合背景下的《药理学》教学改革[J]. 中国药理通讯, 2012, 29(4): 17-18.

篇6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Chemistry,Pharmacology,Quality Control and Extraction Methods on the Radix Isatidis

AbstractObjectiveTo make a review of Radix Isatidis in chemistry,pharmacology,quality control and extraction methods.MethodsThe documents wer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by 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quality control and extraction methods.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Radix Isatidis possesses complex chemical constituents, has actions as antibacterial,antivirus and stimulating immunity,but the quality standards and extraction process are not quite suitable and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Radix Isatidis;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Quality control; Extraction process

板蓝根Radix Isatidis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广泛用于温病发热、发斑、喉痹、丹毒、痈肿、风热感冒等;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肝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现将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及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1 化学成分研究[1~7]

1.1 生物碱类物质所含生物碱类物质中,吲哚类化合物有依靛蓝酮、靛玉红、靛蓝、羟基靛玉红、吲哚-3-乙腈-6-O- D-葡萄糖苷、2,3-二氢羟基地-氧吲哚-3-乙腈、(E)-3-(3′,5′-二甲氧基-羟基)-2-吲哚酮;(E)-2-[(3′-吲哚)腈基亚甲基]-3-吲哚酮;喹唑酮类化合物有3-羟苯基喹唑酮、4(3H)-喹唑酮、2,4,(1H,3H)- 喹唑二酮、色胺酮、板蓝根二酮B;喹啉类化合物有依靛蓝双酮;含硫类化合物有告依春、表告依春、1-硫氰基-2-羟基-3-丁烯;芥子苷类化合物有黑芥子苷、葡萄糖芸薹素、新葡萄糖芸薹素、1-硫代-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

1.2 氨基酸类精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脯氨酸、缬氨酸、氨基丁酸、亮氨酸、色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

1.3 有机酸类化合物吡啶3-羧酸、顺丁烯二酸、2-羟基-1,4-苯二甲酸、苯甲酸、水杨酸、丁香酸、邻氨基苯甲酸、3-(2-苯甲酸)-4(3)喹唑酮、棕榈酸、亚油烯酸、芥酸、琥珀酸。

1.4 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γ-谷甾醇。

1.5 其他类化合物腺苷、多糖、板蓝根木脂素苷A、胡萝卜苷、远志醇、β正丁基-D-塔格糖苷[8]、板蓝根异香豆素A[9]、丁香苷、吲哚-3-乙腈-6-O-β-D-葡萄糖苷、(+)-异落叶松树脂醇[10](2R)-2-O-β-D-吡喃葡萄糖基- 1,4-苯并噁嗪-3-酮、(2R)-2-O-β-D-吡喃葡萄糖基-4-羟基-1,4-苯并噁嗪-3-酮、松脂酚-4-O-β-D-芹菜糖基- (12)-β-D-吡喃葡萄糖苷和尿苷[11]等。

2 药理作用研究

2.1 抗菌作用[12]板蓝根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2.2 抗病毒作用

2.2.1 对一般病毒的作用[13]对板蓝根注射液作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对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有抑制感染并用抑制增殖作用。

2.2.2 对出血热病毒、单疱病毒的作用[14]将肾病出血热病毒(HFRSV)和单疱病毒(HSV-2)分别吸附于Vero-6细胞和BGM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板蓝根针剂做抗病毒实验,结果表明有明显的杀病毒作用。

2.2.3 对肝炎病毒的作用[15]板蓝根及地上部分(大青叶)有抑制HBsAg活性的作用,在体内胆红素单位时间排出量明显增加。

2.2.4 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作用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宫内感染造成胎儿畸形、死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免疫缺陷患者感染致死及器官移植失败的根源。孙广莲等[16]以3-(4,6-二甲基噻唑-2-xl)-2,5-乙苯基-四唑溴(MTT)法检测,考察板蓝根煎剂(φ=50%)对HCMV的抗毒效应。结果表明煎剂在1:200稀释度时即有显著的抗毒效应。

2.3 对内毒素的作用[17~20]内毒素是由细菌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板蓝根具有抗大肠杆菌内毒素的作用。经家兔热原检查法、鲎实验法研究证实,板蓝根氯仿提取物有抗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的作用,比较发现,不同产地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差异较大,有的抗内毒素作用为0.4U·L-1,而较低的只有0.001 U·L-1。有研究认为,板蓝根中抗内毒素活性物质为有机酸类。

2.4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已证明板蓝根多糖对特异性及非特异性、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起到一定促进作用[21]。腹腔注射板蓝根多糖50 mg·kg-1可显著促进小鼠免疫功能,如能明显增加正常小鼠脾重、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对氢化可的松所(HC)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脾指数、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的降低有明显对抗作用;显著增强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迟发性过敏反应;增强正常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阳性百分率,并明显对抗HC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加小鼠静注碳粒廓清速率。多形核白细胞(PMN)吞噬和杀灭细菌的过程是机体的一项重要免疫功能,化学发光是PMN呼吸爆发的标志,产生多种具有强烈杀菌作用的氧活性基团,板蓝根低极性流分对PMN化学发光有双向免疫活性,在低浓度时具有激活作用,在高浓度时具有抑制作用[22]。

2.5 抗癌作用在体外细胞培养时,板蓝根注射液(φ=50%)对小鼠Friend病毒感染后诱导产生的3CL-8细胞有强大的杀伤作用,其最低作用剂量可达1∶80;小鼠注射3CL-8细胞处皮下注射50%板蓝根0.2 ml,1次/d,连续7 d,对实体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腹腔注射本品对3CL-8细胞无杀伤作用,板蓝根中的有效成分靛玉红是抗肿瘤的主要活性物质[23]。

3 质量控制研究

板蓝根中所含化学成分较多,其中抗病毒成分还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国内各专家学者对板蓝根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的争议很大。目前主要有将下列成分作为质量的控制的方法。

3.1 以靛蓝、靛玉红为指标性成分的质量研究以靛蓝、靛玉红为指标性成分的质量研究的报道较多,测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扫描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罗巍伟等[24]将板蓝根用70%乙醇提取,挥去乙醇后用氯仿萃取,采用HPLC法测定板蓝根的提取物中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色谱条件:Dikma DiamonsilTM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醋酸铵-醋酸(70∶30∶1),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40℃。外标法定量,靛蓝进样量在0.015 2~0.304 μg,靛玉红进样量在0.016 6~0.331 2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样品中靛蓝平均含量为8.820 μg·g-1,RSD=1.05%,平均回收率为97.3%;靛玉红平均含量为1.862 μg·g-1,RSD=1.26%,平均回收率为96.6%。邓慧敏等[25]采用双波长扫描法测定靛玉红的含量,将样品用定量毛细管吸取10 μl,对照品溶液1,3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苯-氯仿-丙酮(5∶4∶1)为展开剂展开,采用双波长反射法线性扫描,λs=540 nm,λR=700 nm,测定样品及对照品峰面积值,用外标两点法计算靛玉红的平均含量为1.45%。另有程力惠等[26]研究在薄层色谱板上采用“展开-挖点”法取样,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板蓝根中靛玉红含量,测得靛玉红含量为7.756 4 μg·g-1,回收率达96.58%。由于板蓝根制剂多为水煎煮提取,靛蓝、靛玉红成分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且有文献报道板蓝根中的靛蓝、靛玉红主要存在于残留的叶柄、叶片和根茎中,根中含量很低[27],因此将靛蓝、靛玉红作为板蓝根的指标成分进行控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3.2 以多糖为指标性成分的质量研究板蓝根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板蓝根多糖也是评价板蓝根质量的一个指标。鲁建江等[28]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板蓝根多糖,用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测得板蓝根中多糖含量0.809 9%,平均回收率为98.74%,RSD=1.86%(n=5),结果显示板蓝根中多糖含量不是很高。而盛家荣等[29]运用硫酸-蒽酮比色法测定板蓝根多糖含量,测得南板蓝根中多糖含量3.26%,北板蓝根中多糖含量达12.76%,从而说明北板蓝根的多糖含量较南板蓝根高。尽管对板蓝根总多糖有一定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分离得到板蓝根的单体成分,也没有板蓝根多糖组成的报道,因此,以板蓝根多糖作为质控指标尚缺乏基础。

3.3 以氨基酸为指标性成分的质量研究氨基酸为板蓝根中含量较高的一类成分,达8.7%以上[30],《中国药典》中将氨基酸类成分进行薄层色谱和化学反应鉴别作为板蓝根质量控制标准之一,但无含量测定项。何轶等[31]采用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板蓝根中精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缬氨酸等5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在13批样品中,精氨酸、脯氨酸含量较高,其中来源于河北安国的样品含精氨酸最高达6.35%,来源于北京的样品含脯氨酸最高达4.57%,此法不需要专门的氨基酸分析仪,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

3.4 以有机酸为指标性成分的质量研究现代研究表明,中药材的清热解毒功效主要集中于其有效成分的抗内毒素作用和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药理实验已证实,板蓝根中有机酸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抗内毒素作用。金薇等[32]以电位滴定法测定复方板蓝根冲剂中总有机酸含量,5批样品平均总有机酸含量为218.08 mg/袋,马莉等[33]对板蓝根中有机酸类成分进行分析,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总有机酸含量为13.0%,RSD 2.0%,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板蓝根提取物中水杨酸含量为0.22%,RSD1.6%,并建议将有机酸作为板蓝根提取物质量控制的依据。

3.5 指纹图谱控制质量的研究近年来,中药指纹图谱发展迅速,指纹图谱是反映中药多种成分特点的一种质量控制技术,也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点内容。板蓝根及其制剂的质量很难找到一个指标性成分进行有效地控制,多成分综合评价的质量控制体系较为客观。曾令杰等[34]研究了板蓝根颗粒氨基酸部位的指纹图谱,由于氨基酸没有紫外吸收,以DNFB柱前衍生化的HPLC法,BDSC18色谱柱(4.6 mm×250 mm)为分析柱、pH 6.4的醋酸钠缓冲液-乙腈(95∶5)梯度洗脱,紫外365 nm下建立氨基酸部位的指纹图谱,以角余弦系数和距离系数来计算不同批次的样品之间的质量一致程度,结果显示精密度、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此方法可有效地判断和控制板蓝根的质量及其工艺过程的稳定性。

4 提取工艺研究

以板蓝根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较多,如板蓝根颗粒剂、板蓝根注射液、板蓝根片、清开灵注射液、抗病毒口服液等,所有这些制剂均是以水提取的水溶性成分作为有效部位而制成。《中国药典》规定的板蓝根颗粒的生产工艺也是采用水煎醇沉法。张建军等[35]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板蓝根水煮物、水煮物残渣、95%乙醇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中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结果为醇提法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很高,水煮法提出的靛蓝、靛玉红的含量甚少,几乎全留存于残渣中。陈玉生等[36]通过用50%~90%乙醇(梯度10%)对提取靛玉红的比较,发现70%乙醇对靛玉红的提取效率最高,建议新工艺以70%乙醇作溶剂提取。

5 结语

近年来对板蓝根的研究比较多,特别是板蓝根对SARS的防治作用肯定后,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随着中药现代化的推进,许多疗效确切的名优中药的二次开发研究进展迅速,目前板蓝根抗菌、抗病毒等活性成分不是十分清晰,其质量控制究竟以何种成分为测定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刘云海,秦国伟,丁水平,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Ⅰ)[J].中草药,2001,32(12):1057.

[2]丁水平,刘云海,李 敬,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Ⅱ)[J].医药导报,2001,20(8): 475.

[3]刘云海,秦国伟,丁水平,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Ⅲ)[J].中草药,2002,33(2): 97.

[4]李 彬,陈万生,郑水庆,等.四倍体板蓝根中的两个新生物碱[J].药学学报,2000,35(7):508.

[5]李 彬,陈万生 ,张汉明,等.四倍体板蓝根中的一个新生物碱[J].药学学报,2003,38(6):430.

[6]李 玲,梁华清,廖时萱,等.马蓝的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1993,28(3):238.

[7]徐 晗,方建国,王少兵,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6):418

[8]方建国,王少兵,徐晗,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Ⅰ) [J].中草药,2004,38(6):845

[9]王福男,张荣林,吴立军,等.板蓝根中的一个新异香豆素[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22(3):187.

[10]何立巍,李祥,陈建伟,等.板蓝根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房,2006,17(3):232

[11]魏欢欢,吴萍,魏孝义,等.板蓝根苷类成分的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2):80.

[12]黄文玉,唐 敏,王书珍,等.27种清热解毒中药对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91,10(3):40.

[13]刘 盛,陈万生,乔传卓,等.不同种质板蓝根和大青叶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6(5):204.

[14] 李闻文,施 凯.板蓝根、喜树果抗HFRSV和HSV-2作用的实验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4,19(4):309

[15]齐尚斌,杨珍珠,胡志军,等.50种治疗肝炎中草药与制剂体外抑制HBsAg活性的比较[J].现代应用药学,1992,9(5):208.

[16]孙广莲,胡志力,孟 红,等.MTT法检测板蓝根抗巨细胞毒效应[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2):137.

[17]刘云海.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5,26(5):297.

[18]刘云海,刘彦斌.不同产地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2):88.

[19]刘云海.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5,26(5):297.

[20]刘云海,杜 光,韩洪刚,等.板蓝根抗内毒素研究[J].医药导报,2001,20(9):54.

[21]许益民,陆平成,王永珍,等.板蓝根多糖促进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57.

[22]秦 箐,贺海平,陈 鸣.板蓝根低极性流分的分离及其免疫活性[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0(1):29.

[23]单风平.50%板蓝根注射液对小鼠Friend白血病细胞 3CL-8体内外的杀伤作用[J].中草药,1994,25(8):417.

[24]罗巍伟,贺英菊,王 凌,等.HPLC测定板蓝根提取物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6):455.

[25]邓慧敏,苏碧茹,程艳阳.正交试验法优选板蓝根的提取工艺[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3(7):17,27.

[26]程力惠,余颐麟.板蓝根中靛玉红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34(3):43.

[27]张汉明,张 戈,乔传哲.板蓝根和大青叶不同部位的靛蓝和靛玉红含量测定及其部分成分的抗内毒素作用比较(摘要)[J].药学实践杂志,2000,18(5):347.

[28]鲁建江,王 莉,顾承志,等.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广东药学,2001,11(4):16.

[29]盛家荣,李 欣,陈佳伟,等.均匀设计优选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工艺[J].中药材,2005,28(12):1105.

[30]崔 熙,李松林,王建新,等.南、北板蓝根的鉴别和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J].中药材,1992,15(5):17.

[31]何 轶,陈亚飞,朱延萍,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板蓝根中主要游离氨基酸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3):274.

[32]金 薇,尤献民,张曦弘.电位滴定法测定复方板蓝根冲剂中总有机酸的含量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3):574.

[33]马 莉,唐健元,李祖伦,等.板蓝根提取物中总有机酸和水杨酸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04.

[34]曾令杰,杨东升,陈松光,等.板蓝根颗粒的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研究[J].中成药,2004,26(2):87

篇7

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规定,临床药学部门的出发点应加强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提高临床疾病的药物性治疗方式。本着“合理用药”为核心,全程参与临床一线观察及参与用药,本文以1例真菌性肺炎患者为例,在其治疗过程中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监护,对监护实施过程与结局进行归纳,总结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体会。

 

1.病例概况

 

患者,女,26岁,就诊于新乡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曾就诊多家医院,目前症状控制。2014年11月15日,因“股骨骨折”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因“咳嗽咳痰伴发热1月余”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8.2℃,脉搏90次/min,神志不清,精神可。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双侧锁骨中线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可闻及湿哕音,无胸膜摩擦音。降钙素定量:0.85ng/m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6%;白细胞:11.3×109/L;血红蛋白:92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71×109/L;嗜酸细胞百分比:0.4%,偏高,考虑有肺部感染;人院诊断:(1)肺部感染(真菌性肺炎混合感染);(2)精神分裂症;(3)肺结核。

 

2.主要治疗过程和药学监护点

 

2.1患者主要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抗结核等治疗,在住院期间存在细菌、真菌混合性感染,持续发热,感染控制过程比较复杂困难,先后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莫西沙星片、硫酸依替米星针、伏立康唑粉针、万古霉素针、美洛培南针、伊曲康唑胶囊。抗感染及多索茶碱、氨溴索、氨基酸营养支持等对症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主要治疗药物见表1。

 

2.2药学监护点

 

2.2.1抗菌药物的药学监护 患者入呼吸内科后血白细胞增高,持续高热,在没有细菌学依据前治疗时选用B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菌药,联用左氧氟沙星、硫酸依替米星抗菌药物合用有增强抗感染协同作用,其治愈率高。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与细菌学依据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做出合理调整,将耐药菌控制到最低限度,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便将抗菌药物改为降阶梯治疗。治疗第3天,患者仍然咳嗽,痰量少,体温最高达40℃,患者目前诊断明确,为混合感染。需覆盖革兰阴性菌及非典型病原体,且患者病情重,不能进食,在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加强抗感染治疗,可更换抗菌抗感染药物,临床药师建议将左氧氟沙星改为莫西沙星。理由如下:(1)莫西沙星是广谱和具有抗菌活性的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抗菌抗感染谱方面相对于左氧氟沙星的抗菌能力更好临床应用更广。莫西沙星对厌氧菌同时具有较高的抗菌作用,可以不经过细胞色素酶P450代谢,并且对其他药物的代谢过程不受影响。(2)莫西沙星防耐药变异浓度比左氧氟沙星低,选择莫西沙星可缩小突变选择窗。盐酸莫西沙星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硫酸依替米星及伏立康唑针联合用药治疗,观察病情变化。病情改善后可进行降阶梯治疗。第6天患者仍发烧,体温39.2℃,患者右膝关节原手术部位出现一破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请骨科医生会诊,考虑右膝关节化脓性感染。建议:行脓性分泌物的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临床药师根据经验性治疗肺炎来看,广谱青霉素一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常为病情较重者的首选药物,在依据患者的原学检查结果酌情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案。肺炎的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阴性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中耐药率最小的是碳青霉烯抗生素。根据抗菌药物PK/PD理论来看,碳青霉烯抗生素表现出时间依赖性的特征,抗菌疗效一般在T>MIC超过给药间隔的40%时比较良好。对提高美罗培南的疗效,临床可通过增大给药剂量、延长输注时间以及缩短给药间隔三种途径来实现。万古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是无效的,主要用于肠球菌和耐药金葡菌的感染,对各种革兰阳性菌和杆菌均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给予升级更换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是合理的。治疗当天患者体温有所下降,经过12d抗菌药物序贯治疗,患者体温、感染得到控制。

 

2.2.2抗真菌药物的监护 真菌性肺炎患者以咳嗽、咳痰、黏液丝状痰、发烧为主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同时也可伴有呼吸困难、胸疼、胸疼等症状。多数肺部有湿哕音,多数有中度发热,以肺部为原发灶或并发肺部感染者最为常见,多发于免疫功能低下、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念球菌和曲霉菌最为常见,在把握好真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的基础上,还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及时、有效的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明确感染后治疗。念球菌首选氟康唑。亦可选用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患者入院后咳嗽、咳痰、持续发热,不排除真菌感染的可能,因此使用伊曲康唑胶囊抗真菌治疗,治疗3d后效果不佳,临床药师会诊查阅相关资料,建议选用伏立康唑针。对于拟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症患者,我国《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指出,在这类患者的病原学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可考虑采取经验性真菌治疗。面对不断升高的抗菌药物耐药率,黄隽敏对COPO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7例的药敏试验进行了观察分析,其中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的总耐药率分别是19.3%和12.3%,两性霉素B仅为0.2%,氟康唑耐药最高,为26.3%。这可能与临床使用较频繁有关。两性霉素B的剂量越大疗效越好,但同时其毒性也会相应增加,不良反应严重,且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治疗剂量是个大问题。特别具有较严重的心脏和肾脏毒副作用,故目前使用较为限制。氟康唑虽对白色假丝酵母菌具有切确的效果,但由于抗菌谱并不宽,长期使用后耐药率比较高,对大部分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以及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表现为无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应用受限。而相对于氟康唑来说,伏立康唑是对其结构的优化,作用机制为由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a甾醇去甲基化,可对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具有抗真菌的活性,不仅对曲霉菌、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活性比较良好,同时也还对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这很好地弥补了氟康唑的不足,具有广谱抗菌、耐药率低、安全可靠的优点。因此考虑选用伏立康唑粉针继续治疗,患者发热症状有所改善。连续使用伏立康唑至第5天,患者痰培养结果显示无真菌感染,这表明抗真菌治疗理想,患者病情逐渐改善,仍序贯服用伊曲康唑胶囊,鉴于患者为混合感染,共治疗12d,感染控制效果理想,症状显著改善。

 

2.2.3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 患者入院后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护是重点,其中监护的重点是抗菌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还更应重点监护各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如下。

 

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护:临床药师考虑美罗培南在c.位侧链导入二甲基氨基甲烯吡咯烷,虽然使得碱性降低,减弱了对肾及中枢的毒性,但是还是要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情况进行紧密的观察,注意患者有无发生头痛、失眠、抽搐等症状。在本次监护过程中,患者未发生以上不良反应。

 

肝功能监护:伊曲康唑主要通过影响肝脏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3A的活性,引起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进而发生肝毒性。伊曲康唑引起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出现肝酶增加、肝炎和胆汁淤积性黄疸,密切—监测肝功能。

 

肾功能监护:万古霉素可引起肾功能损伤,应密切关注尿素氮、肌酐、尿量等,有条件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篇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95-02

《护理药理》课程是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较多,信息量较大,应用“线性思维”进行教学和思考,用大量文字进行叙述,使得教学过程显得单调、枯燥,无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较大信息量,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短暂而容易遗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因此,本课题组在现行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护理药理》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并与传统的讲授法作对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研究对象及实施方案

随机抽取我校同年级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分作两组,分别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其中实验组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步骤为:(1)课前教会学生运用六大要素(包括中心图、分支、关键词、图形、颜色和个性化)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2)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课件上课,层层理清《护理药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3)课堂指导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来书写笔记。(4)课后辅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完成作业;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教学,两组组材,统一上课教师,统一学时。

二、效果评价

1.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评分(以及格率和优秀率进行数据统计,总分100分,60―8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

2.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记分及满意度调查,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自制调查问卷,由学生自行填写(满分为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

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的配对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配对法)。

三、结果

1.两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评分比较。期末理论考试中,对照组合格人数为28人,合格率为93.3%,实验组合格人数为30人,合格率为100%,两组间合格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对照组优秀人数为18人,优秀率为60.0%,实验组优秀人数为25人,优秀率为83.3%;两组间优秀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证实了实验组期末成绩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

2.两组反馈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记分及满意度调查比较。对照组调查结果:满意18人,非常满意7人。实验组调查结果:满意6人,非常满意22人,两组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307,P=0.000),说明了实验组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见表2。

四、论

近年来,国内部分院校对《护理药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受课时及其他因素限制,难以普遍开展,目前我国大多数相关院校对本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使得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思维导图”由教育专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提出,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能展现出个人智力潜能的极致,提升人的思考技巧,增进人的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该方法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效率,使其能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目前,国内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发展还处于介绍、引进阶段。相关研究显示,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实践中,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在现行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护理药理》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普遍应用“线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营造师生互动的授课气氛;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作对比,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方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评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记分及满意度。因此,本研究对《护理药理》课程教学中引入的“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丘琴,甄丹丹,甄汉深,陈昱林.《护理药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5):154-155.

[2]覃梦岚.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大众科技,2015,17(5):158-159,170.

篇9

[中图分类号] R91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a)-0142-02

《天然药物化学》是五年制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天然药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内容。通过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要求学生领会天然药物具有防病治病功能与其所含化学成分之间的密切联系。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可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课程学习的任务和意义、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结构鉴定的常用手段与技术;各论部分为常见化合物类型,从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四方面学习。

1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天然药物化学》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讲,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如提取分离中萃取、过滤等基本操作,结构解析中氮杂环等基本知识,结构鉴定中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基本方法,在前期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中均已学过,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学生遗忘率较高,以致不能灵活应用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法欠缺,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死记硬背,只会解不会析,对于实验操作只知道做不知道为什么做。鉴于此,经过几轮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运用认知弹性理论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 认知弹性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研究

认知弹性理论是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的斯皮罗等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学习的本质问题的理论。斯皮罗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非常复杂的,主张应该将学习分为两种: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初级学习是学习的中低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主要是还原倾向的简单化学习,只要求学生将所学的东西简单再生出来,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的知识,即此类知识与具体情境之间具有直接对应关系的知识。这种知识一经习得,就可根据相应的规则或原则加以运用。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能运用所获取的概念去分析、思考问题以及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涉及大量结构不良的知识,即此类知识与具体情境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的知识。这种知识通常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情境问题,而一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而且其应用往往有多种方案、途径与标准。认知弹性理论是一种针对结构不良知识领域,以获得高级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该理论强调建构知识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开发他们自己的信息表征,使他们以更适宜的方式学习。

3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为主的理论知识,还包括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的各项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性知识,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统一。例如,教学中通常会遇到流程分析和流程设计的问题。流程分析是基于提取分离基本方法的一个应用分析,根据所给流程,结合化合物的性质,对其流程进行分析,而流程设计则需要根据不同化学成分的不同性质选用合适的提取分离方法。对于设计的流程有的则需在实践中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认知弹性,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作出适宜的反应。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至关重要。

3.1 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天然药物化学》中有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总结归纳,并举一反三,有利于记忆和比较。①在学习每类化学成分提取的时候,通常都有一种方法为溶剂法,而溶剂法提取的要点在于选择合适的溶剂。如一般苷类物质,黄酮苷、蒽醌苷、香豆素苷等亲水性强,采用水或极性大的亲水性有机溶剂提取;游离态的黄酮、蒽醌、香豆素等亲脂性强,采用极性小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如此在学习皂苷、强心苷、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的提取时,只要知道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不同存在形式的溶解性能,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学生记忆化学成分的形态比较困难。形态包括形、色、味等方面,有关“形”的问题,一般苷类多为无定形粉末,而糖基较少的苷或苷元多为结晶。有关“色”和“味”的问题,大多数成分为无色无味,而每次学到有色有味的成分时,就需要及时进行归纳整理。比如,黄酮、蒽醌、个别生物碱有色,生物碱、萜类、皂苷、强心苷等均味苦。学习相关成分时,举一反三,既巩固旧知,又指导学生如何及时归纳整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和记忆知识。

3.2 寻找关键词,理清步骤要点

认知弹性理论中的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能运用所获取的知识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需要学生对前后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但是天然药物化学知识理论性较强,有些知识需要记和背,但是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一方面要理解,另一方面,即使记和背,也有记和背的诀窍。其中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要点。比如:①“什么是两性生物碱”这个问题,关键词在于“两性”二字。何谓“两性”,指的是酸碱两性,生物碱本身大多具有碱性,那酸性从何而来,联系有机化学中相关酸性基团问题,可知原来具有酚羟基、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可称之为两性生物碱。②在生物碱显色反应排除干扰的问题中,书中写道:“可将生物碱酸性水提液碱化,使生物碱呈游离态,用氯仿萃取,游离生物碱转溶于氯仿中,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仍留存在水中,再将含有生物碱的氯仿液以酸水萃取,使生物碱溶于酸水中,取此酸液加入沉淀试剂”。让学生阅读完这段文字后,怎样理解这种方法呢?这种方法分几个步骤呢?找关键词“碱化”、“氯仿萃取”、“酸水萃取”、“沉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个关键词找到后,4个步骤也就一清二楚,干扰成分在第2步被留存在水中,于第3步分离排除。

3.3 构建知识框架,梳理逻辑关系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典型化学成分包括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结构鉴定等四方面。其中,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与检识又以理化性质为基础,这是每类化学成分学习的一条主线,可谓是“纵线”关联;不同类别化学成分之间又有相似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这又是不同类成分之间的“横线”关联。

例如,黄酮和蒽醌结构上都有羟基取代(结构特点),都会显酸性(理化性质),都可以用碱溶酸沉法提取(提取方法)。又由于羟基取代在不同位置(结构特点),其酸性大小不一(理化性质),因此,均可用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分离方法)。这样的“纵线”联系和“横线”联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理归纳,构建知识框架,进行梳理和归纳,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这不仅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简单复述和再现出来,还要求能运用这些简单化的知识去分析、思考同类问题,并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

斯皮罗等人明确指出,传统教学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表现出力不从心,原因在于将低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盲目地推及到高级学习阶段,使得教学过于简单化,这就好比目前职业教育中出现的将考试内容让学生通过简单记忆应付过关的现象,而非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知识、学会应用、学会解题。《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以认知弹性理论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理解性学习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和应用知识与技能,为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基于对《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与认知弹性理论的分析,发现认知弹性理论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有较强的适用性,运用恰当则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贤钟.认知弹性理论的逻辑结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5,(6):170-172.

[2] 于志.认知弹性理论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论坛,2008,(18):8-10.

[3] 曹贤中,郑忠梅.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A].2008数据库开发、管理及技术应用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西宁: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2008:43-51.

[4] 贺慧,郑忠梅,曹贤中.关于提高认知弹性理论教学质量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9):32-34.

[5] 曹中平,李皓.教育弹性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情报参考,2008,(7):5-6.

[6] 曹贤中,何仁生,王锋,等.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8,(1):80-84.

篇10

1.1 一般资料

接受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的患者214例,年龄为28~65岁,平均(43.1±21.9)岁,其中男128例,女86例。将所有患者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奇数组列为对照组107例,偶数组列为观察组10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每日1次,疗程10 d。观察组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再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0 d。医护人员在静脉滴注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滴注期间要随时记录和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血管疼痛,滴注后要追踪患者的临床反应。治疗期间经医护人员果断、快速、有效的处理,所有患者无一例死亡。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在静脉滴注过程中的临床症状比较

患者在静脉滴注过程中的临床症状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管疼痛、局部红肿、静脉炎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患者在静脉滴注后的不良反应比较

患者在静脉滴注后的不良反应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热、胃肠道反应、继发性出血、头疼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前列地尔在改善患者心脑血管循环的同时,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例如血管疼痛、局部红肿、静脉炎、发热、胃肠道反应、继发性出血、头疼等。前列地尔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运转系统制剂,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前列地尔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血管,产生5-羟色胺和缓激肽,引发对血管的炎症和疼痛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加大,其不良反应也会越严重。对照组采用滴斗入药,其局部药物浓度必然大于观察组的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情况越发明显且严重。

为了预防和控制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临床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为:①心理护理:用药前,医护人员要为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药理和不良反应,使患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与患者进行交流,对其进行安抚[4-5]。②血管保护: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医护人员需要选取较粗的血管,经常更换输液部位尽量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持续刺激,避免发生渗出性血管炎症[6]。如果出现穿刺部位血管疼痛,医护人员要立即给予处理,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疼痛[7]。在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次成功,减少对患者血管的再次伤害[8]。③棉片配制:丁卡因的浓度不要过高,医护人员要避免将棉片直接覆盖在患者血管的穿刺点位,尽量选取远心端。棉片的面积不要过大,使用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湿润。④滴速设定:由于药物会引发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可以设定滴速为30滴/min[9],尽量减少血管内药物的浓度,经常对进行巡视,观察其穿刺部位和患者的状况,减少疼痛的发生。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68-02

一、关键能力内涵与界定

关键能力即通用能力,是指撇开具体职业特性的、现代职业人都需要具备的、在各种职业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称之为“Key Competencies”(关键技能),英国称之为“Common skills”(通用技能)或“Core skills”(核心技能),美国称之为“Foundational skills”(基本技能)。加强对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尔腾斯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并强调这一能力是个体进入日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德国学者从能力性质角度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关键能力又称综合职业能力,它是一种不受时间及专业限制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的核心本领。关键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关键能力,指从事各种专业都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二是方法关键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三是社会关键能力,指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

我国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需要,结合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设计我国核心技能包括以下八个大类:(1)交流表达: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形式以及其他适当形式,准确清晰表达主体意图,和他人进行双向信息传递,以达到相互了解、沟通和影响的能力。(2)数字运算:运用数学工具,获取、采集、理解和运算数字符号信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3)革新创新:在前人发现或者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者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4)自我提高:在学习和工作中自我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不断自我加以调整改进的能力。(5)与人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充分理解团队目标、组织机构、个人职责,在此基础上与他人相互协调配合、互相帮助的能力。(6)解决问题:它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制定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7)信息处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的能力。(8)外语应用:在工作和交往活动中实际运用外国语言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培养关键能力的必要性与实施途径

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职业教育不是仅仅将人训练成专业工具,而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在职业和社会中不断成长。《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的良好职业能力,而且还要为适应今后自我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甚至应有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现今社会,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加快,岗位转换加速,如果职业关键能力缺失或不强,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甚至危及生存。

职业学校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进行课程改革,建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职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建立一批长期合作培养学生的实习基地;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创业等。

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教育过程中设置的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一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课。其内容、知识范围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与纽带作用。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既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强调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既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又有很强的与专业课紧密相连的基础性。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及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的学生,由于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很少,加上专业基础课内容比较枯燥、抽象,系统性差,比较琐碎,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不知道怎么学”、“这些知识学了没用”的想法,从而对该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这些情况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课的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和懂得其与专业课的联系和在专业上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不同其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专业基础课目前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方法,授课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基本处于被动位置,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提问或敢于就不同见解与教师商榷。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成为学生关键能力的迫切需要。

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内涵。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确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以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尊重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且联系实际问题学习,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分为资讯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价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反映和体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素质的变化。

行动导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包括“大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张贴版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七种常用教学方法。

2.以《生物化学》教学为例,演示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3.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专业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相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既要考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更要考虑是否加强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以致用,以用促学,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计划、独立实施与独立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特别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

篇1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73-01

目前,临床使用的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而中药的复方制剂是由很多味中药组成,这些不同味的中药有的需经过炮制处理,在制剂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煎煮、提取、提纯等制备过程再给予患者进行服用,所以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化学变化,并且其有效成分有的是直接由药物本身的化学成分直接发挥出治疗作用,更多的有效成分则需要通过在体内经肝脏代谢的作用才能发挥出其药效作用,还有一些时候是需经第二信使起间接的药效作用[1,2]。因此,直接提取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体外药理实验往往无法准确并客观地反应药物在体内产生的实际效应[3]。而血清药理学实验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其通过事先建立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给予动物服药,然后采集其的血清作为实验源,进行体外相关的药理学实验及观察。本文就血清药理学如何通过其实验方法在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方面进行讨论,现综述如下:

1 中药制剂的疗效与血清药理学关系

1.1 血清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的区别 血清药理学不同于普通的药理学,普通的药理学主要是研究根据药物本身的化学成分与机体间互相产生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前提是单纯的忽略药物化学成分的任何变化,总体观测对人体所起到的治疗作用。有学者提出应用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药制剂的疗效很准确,更客观[3]。因为血清药理学能够客观的探究药物进入人体内产生的化学变化,还原药物进入体内的一系列反应(柯玮、朱建华在检测乌骨藤时比对总结其优势[1])。血清药理学的试验方法是给实验动物服用研究的药物,选取不同的时间进行采血,通过血清检测得以更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血清药理学的发展扩展了中药药理研究新方法,实现了从细胞角度研究中药疗效的新途径。例如侯小萍,康永等人在研究中药的复方制剂时先利用药理学将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在探究实际起作用成分时就选择了血清药理学,从而将中药的有效作用成分分离出来[3]。

1.2 血清药理学利于提高中药制剂疗效 中药制剂在我国的发展已有悠长的历史,但针对于中药疗效的药理研究却一直是半模糊的状态[1]。有资料对我国中药药理研究目的进行了总结:制备出精制的中药制剂、寻找中药中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及提高临床疗效等作用为对象[4]。有学者提出,只有建立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才能有效完成上述中药制剂研发目的[4]。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体外的药理学实验,进一步对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疗效进行验证与评价,选取含有药物有效成分的血清或是有效药物的血清进行初步的实验筛选(程珠炉等在实验中采取的方法[5]);可有助于快速寻找并鉴定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及其有效部位(程珠炉,洪浩等在研究中准确的鉴定出了蛇床子的有效作用成分—蛇床子素[5]);血清药理学实验能对比及筛选出合理的药物制剂工艺。

1.3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对于研发鉴定抗肿瘤中药制剂疗效的应用 在研发中应用广泛的离体实验是公认的有效开发、研究抗肿瘤中药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柯玮、朱建华在检测乌骨藤[1]时采用这种方法却发现其有很大的不足:难以发现各种配伍的中药的血清中的有效药物成分及其定量分析、检测。这也是我国针对抗肿瘤的复方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中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程珠炉等在研究蛇床子的实验中发现[5],采取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能有效地研发抗肿瘤的复方制剂。其研究层面广泛,主要有抑制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阻碍肿瘤细胞的增殖、阻断细胞周期的调节、干扰端粒酶活性的调控等[5]。

1.4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对于协助神经药理学及反映其药效的应用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需要有大量的体外模型,通过各种模型进行快速及高效地有效治疗疾病的药物筛选。蒙一纯等在研究茯神的药效时显示,合理运用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方法,能在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的体外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协助分析茯神治疗失眠、健忘、心虚悸惊的作用机理,进行中药药效的有效反映。

2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与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价的关系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最为突出的作用是对于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价。由于其特殊的实验方法学,能发挥其针对中药制剂成分有效性分析的独特优势。蒙一纯等[4]学者应用血清药理学实验研制滴囊制剂时发现根据方法学中的要求,能协助解决中药复方制剂中无法直接采用实验验证药效的难点,有机地将中医药研究通过此方法直接结合实验及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程珠炉,洪浩等[3]在研究中准确的鉴定出了蛇床子的有效作用成分—蛇床子素提出血清药理学实验能以原复方的粗提物作为参照物,同步进行分析对比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的药效作用机制和药动学作用机制,从中寻找并发现中药复方制剂中主要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为验证并总结出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规律提供科学的依据及新思路[5]。

3 讨论

血清药理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能有机结合与血清药化学、中药分析化学、中药药动学等学科的内容,特别是经常会与中药证治药动学、中药血清药动学、中药胃肠药动学等学科理论结合研究分析,血清药理学对于更快的找到提高中药制剂疗效的方法和途径是有重要意义的。以后血清药理学在针对中药复方制剂方面的研究上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血清药理实验还是起步阶段,但我相信血清药理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势必会使血清药理学在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地位。血清药理实验法这种对于内含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的方法因为能直接有效地对药物在体内环境发挥药效后产生相关的效应的真实过程作出集中的反应,具有科学及真实地理论支持,从细胞学的水平上进行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分析,也会逐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林,贾波,石含秀,等.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5):319-321.

[2] 孟李,王宁生.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 ,10(5):290-292.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58-02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药理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它是现代生物工程中应用极其广泛的一门知识,涉及医药工业、食品卫生、营养健康等诸多领域。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知识点多、难理解、难记忆、很难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了提高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药理学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

一、药理学教学现状与分析

药理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一门科学。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药理学课程掌握药物治疗的基本理论和知识。[1]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药理学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课时为36个学时。我院开设的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的课程为药物分离纯化、分析检测等选修课程。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的培养计划中未涉及生理病理等相关医学课程,且授课学时不足医学类专业此门课程学时的一半,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药理学时容易存在难理解、难记忆的现象。如何使学生在现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现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是成功教授此课程的一个关键。因此,我们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从学科和专业整体角度去认识课程的作用及相关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既体现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又保证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在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建立适用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教学新框架,使学生在学习药理学的同时,既培养了科研思维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又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对生物工程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教材与课程内容的选择

药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一方面它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另一方面,新的药物层出不穷,新的药物作用机理不断获得阐释,新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不断出现。老师在教学中,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知识的更新,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把世界上最新的成果吸收进来。因此,在教材选择上,我们选用了颜光美教授主编的2009年6月第1版《药理学》,这本最新的教材不仅包括了基本的药理学理论,还增加了基因治疗和抗癌药物以及新药研究等最新的研究进展,这些新内容与生物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能够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对生物技术在药理学研究中应用的理解,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程序与教学工作的指南,在制定药理学教学大纲时根据该课程的综合性及授课对象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而非医学类学生的特点,对药理学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调整。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把药理学课程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部分,是进行药理学研究与应用的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包括绪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效应学、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等,属于总论部分。

第二部分则分别阐述了各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属于分论部分,主要包括抗菌类药物、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泌尿系统药物等。生物工程专业更注重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研究、基因药物与基因治疗等章节的学习,在常规各类药物授课中,每类药物重点例举两三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进行介绍,这样既具实用价值又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荷。此外,为加强双语教学的需要和促进专业英语的学习,涉及的药名及专业术语在首次讲授时用中英文表述,之后尽量以英文表达,轻松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量。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多媒体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综合应用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制作的教学软件,可以使精细的结构宏观化,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整体的过程动态化。根据药理学教学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主动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克服以往课堂呆板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效果。[2]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重方法,切忌将所有书本内容都制成幻灯片,造成教学信息量太大,内容繁琐,使本已复杂难懂的内容变得更加乏味,并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在讲课过程中注意语速及适当停顿,给学生时间理解和消化,跟上老师的进度和思路;配合适当的板书,便于学生对授课纲要的掌握。

2.重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PBL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也称作问题式学习),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极大限制。[3]PBL与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

针对我校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药理学教学应当紧密跟踪前沿科学,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讲授药理学课程时,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培训学生通过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学及实际工作能力。可根据课程大纲给定各种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学各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制作幻灯片课件,完成后由学生毛遂自荐,经教师审核后安排两到三名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制作的幻灯片课件,老师可以在原本安排讲授该类药物时留出部分时间由这些学生来讲解,并做好补充讲解和点评。在讲授合理用药原则时,教师可设计些临床病例情况作为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发运用药理学知识,设计合理用药方案,在下一次课前利用5~10分钟进行讨论。在讲授新药研发时,适当介绍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理学研究技术、设备、研究团队及其研究历程,还可以在教学中介绍著名科学家突破一些重大课题的思路和实验,以启迪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药理学研究领域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将一些研究性的课题介绍给学生,指导他们查阅文献,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加以讨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基因治疗药物时,教师会联系基因工程相关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从专业整体角度去把握药理学的作用及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实际结果表明,PBL教学模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其它教学方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校督导团听课专家们的建议,充分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式教学,“简单问答”、“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和促使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注意章节内及章节间的归纳、总结,利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如在讲完抗菌药时,可应用比较法来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机理、不良反应等异同。

实践证明,药理学的教学改革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今后还需把该课程努力建设成一门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特色鲜明的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我国生物工程领域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红胜.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95~96

2 赵 晋.药理学多媒体教学使用体会[J].科技信息,2008(2):2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