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6:23: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养结合的优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0.引言
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建设对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等都起着积极的影响,代表着城市的长远利益,也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必经之路。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成熟,园林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创建园林精品工程,需要慈宁宫设计、施工和养护三方面综合考虑,而三者又是紧密结合的,一个好的园林作品,需要优秀的设计、高质量的施工和完善的养护相互结合,笔者基于自身的研究工作经验,做简要的分析,为园林建设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1.园林设计、施工与养护有机结合
园林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园林设计是建设工作的纲领,对园林建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重于理念、突出效果,是园林建设工作的成败关键,在设计时尤其要注意施工的可行性和养护的难易性,以便后续的工作可以顺利开展。施工是中期工作,着重监控质量和管理施工的进度,施工者要理解设计者的意图,看懂设计图纸,着眼于成果,将园林设计图纸转化为实际的作品。养护是园林建设的后期工作,力求实效与美观,要将设计和施工的成果维持下去,就需要丰富的养护经验,保持园林工程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虽然各有特点,但不是孤立的,三者之间密切结合,是一个整体的内容,成功的园林作品要体现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就离不开三者的有机结合,因而可以发现,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2.园林设计、施工与养护结合不足的原因
在实际的园林建设中,很多工程由于没有结合好设计、施工和养护的工作,导致园林建设留下败笔,分析其原因,无非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对设计、施工和养护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没有重视三者之间的沟通关系,各工程分项进行,没能做到整个工程的有效衔接;其二,厚此薄彼,由于园林建设的经费是有限的,在分配经费时厚此薄彼,常见的是重设计轻养护,导致好的设计理念虽然可以实现但难以延续,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发弊端;其三,管理中的业务水平不高,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弱会影响到三者的结合,造成各项工作都不到位,降低了整体工程的质量。
3.提升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有机结合的措施
3.1提高对三者重要性的认识
园林建设是紧密结合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的,园林工程既是一件艺术作品,也是服务于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因而要认识到园林建设工作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园林建设既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体现着城市的市容市貌,发展水平,在认识到园林建设工作重要性的前提下,才能理解为何要有机结合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由于三者是贯穿于整个园林建设工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脱节,将导致园林建设的败笔。提高对三者结合重要性的认识需要从三个方面出发:其一,设计意图是贯穿于施工和养护全过程的,施工将设计转化为实质性的园林景观,实现设计者的设想,而养护是延续设计者的理念的,在养护中贯彻设计者的思想;其二,养护贯穿于园林施工的全过程,在施工时,以绿化工程为例,既要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还要保证树木的成活率,确保移木栽木的水分平衡,减少受伤、失水等情况,说明施工和养护是密切相关的;其三,施工养护应介入园林设计的过程,园林设计的对象包括人文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各个层面,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的设计领域,包括社会环、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设计规划,园林设计是施工和养护的指导,而施工与养护是园林设计的实现方式。
3.2合理安排资金
在园林建设工作中,常常有厚此薄彼的情况出现,如对前中期的设计和施工比较重视,但忽略养护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很容易导致设计的初步设想可以实现,但要维持却很难。由于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园林建设工程需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在分配资金时,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工作,要避免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而合理安排资金,就需要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缺一不可,三者是统一的整体,一起作用于园林建设工程,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或不足,都会导致整个工程出现败笔。在安排资金时,需要根据园林设计的档次,选择施工的材料和维护的设备、人员配置等,控制工程造价和维护的成本,避免在工程中出现随意更改或削减资金的情况,做到三者兼顾,均衡分配。
3.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是需要在一个大的系统中来协调的,而协调的角色最终落在管理人员身上,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而需要加强学习和时间的锻炼,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提高:其一,树立顾全大局的意识,由于园林建设是设计、施工和养护的结合,管理人员不能顾此失彼,出现偏重一方的情况,就要求管理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全盘考虑,避免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其二,工作中的提高,园林建设工作是管理人员提高专业素质的最佳途径,因而在工作中提高十分必要,如进行岗位轮换,管理人员了解设计、施工和养护的各项内容,拓宽其知识面,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交流,积累管理的经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平台;其三,长短期的培训,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参加培训,园林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参与,而只有整体员工的素质的提高,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园林建设的水平。
4.结束语
园林建设是设计、施工和养护的综合,充分认识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加强促使,加强三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丽丽.浅谈园林设计,施工与养护的有机结合[J].科技创新导报,2009:01-21.
[2]刘伟.浅谈园林设计,施工与养护的有机结合[J].现代园艺,2012:12-25.
1、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孩子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3、学校因素。素质教育虽然已提了多年,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仍难以彻底改变,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还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对于孩子的礼仪教育更是缺乏考虑,孩子的礼仪修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已严重脱节。
1、优化教育环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讲道德有礼仪的良好氛围。首先,丰富互动的物质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是幼儿道德礼仪学习的基本条件,我们努力让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发挥潜在的教育作用。在幼儿园的教学楼外墙悬挂文明礼仪宣传标语,在楼道里设置温馨的提示话语、文明礼仪格言,在家长园地和宣传橱窗里展示幼儿园的道德礼仪主题活动和礼仪小标兵,等等。这种随处可见的道德礼仪文化宣传,可以使孩子、教师与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礼仪常识,并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其次,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是幼儿道德礼仪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去实践道德礼仪行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道德礼仪教育必须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作为经常与孩子接触的主要人群,在幼儿道德礼仪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为此,我们充分认识教师的这一作用,并利用这种作用对幼儿进行道德礼仪教育。这样以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礼仪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礼仪意识,并促使幼儿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践行道德礼仪规范。
人力资源和培训是企业获得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训练有素的工人是达到当今全球制造行业高标准的必要条件。因此,教育具有战略重要性,也是确保企业今后获得成功方面的一项远期投资。
学历教育是指我国由来已久的高等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历史并不长。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要使高中阶段的教育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中国产生了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职院校。经过试点、扩大办学规模和教育教学改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逐步清晰,即高职教育“中国模式”。在这以后,国家逐渐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文件。
职业教育的机构是各种职业教育学院、各种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教育程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共五个级别。尽管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学历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传统思想,目前还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但是,职业教育是目前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化,传统思想将会逐渐发生转变。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校企合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适用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具有科研优势,而企业是生产和经营单位,两者合作,能够取长补短,能够开发出创新的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提高学校的名望。
本文作者对北京一家制造型企业用人部门的访谈中,在用人过程中,认为职业教育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职业教育包含“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教育三方面。根据工作情况,重点排序是: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而学生自身素质不是很高,特别是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素质较低,表现为:缺乏时间观念、欠缺大局意识、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性非常差。虽然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学习掌握操作技能能力较以往有所提高,比非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学习进度快,但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感。
②技术性岗位的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入职后,一般3-5年方可能独立顶岗。原因是,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较为欠缺,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
1.我们来借鉴一下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德国的企业能够判断学生的成绩,从而提升他们在管理层职位方面的关键能力。德国的系统化和策略性路径确保卓越的教育质量和较高的保留率。
“双元制”(Dual System)职业培训结合了理论和实践,是德国开发和制定的教育模式。学生在两个独立的法律实体进行学习,其共同目标是学徒的职业资格。这个体系充分利用了职业学校的理论知识以及企业的实际业务培训。学校和企业通过协调其课程提纲和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来进行合作。
模式化的企校合作是,学生第一年至一年半在学校学习基本技能;第二年到第三年在企业进行实习,这期间会被指派到不同的部门或生产线进行工作,由熟练的工人担当指导员;最后一年会进行最终的考核,并被最终指派到某个部门工作。
2.结合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和企业使用职业教育学生现状,提出以下培养建议:
①从市场角度来说,职业教育的内涵定位应是帮助学生在就业前,掌握一项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并同时具备一定的、可实现个人发展的基本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职业教育应推广深化定向管理方式,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企校合作,针对企业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编排,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深化办学方向,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校教师,特别是负责制定专业、教授课程的教师,应定期到企业了解和参与一些普通工作,获取信息,修正和调整办学方向,更好地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
③互聘专家。学校教师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针对企业员工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给工人上课,或与工人一起研究探讨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企业的技术人员去学校上课,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传授工作经验。
④有针对性地跟踪从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后,自身的工作发展情况,听取意见。
⑤职业教育过程中,实践、实习的机会应加强,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有感性认识和充分的了解。以便毕业前、后,能够作出最终的选择。
总之,发展企校合作办学模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有益。
BQ:这几年你在国外拍了电影,也不缺投资,还期望回到中国电影里吗?
L:这是当然的,因为我本来就是在这个环境里的,我并不是一个外来者。我是在这里开始做电影的,我熟悉这个环境,也熟悉这个环境里头某些老毛病。
BQ:相对于大社会背景,一个人的命运是渺小的,不值得一提的。你有这种情感上的感触吗?
L:我觉得你说的是对的。每个人在大环境下都好像是一无是处,像蚊子一样完全微不足道,但是有蚊子的世界和没蚊子的世界还是不一样的,而且就剩下这点不一样了。很多时候大家就是为了这个“不一样”而忙碌,尽管它是微不足道的。
BQ:在这“五年”里,你在国内的时间多吗?对国内电影的走向了解吗?
L:主要是因为《花》的拍摄,有两年的时间在巴黎。从看剧本再到后期制作,整个过程都是在欧洲完成的。那段时间里我不知道国内电影具体的走向,但是通过打电话或者发邮件能了解到一些情况。一般做电影的时候我不看片子,所以国内电影确实看得比较少。
BQ:那这次回来拍摄《浮城谜事》,你和国内的电影人打交道了吗?
L:其实感觉回来后的环境没有什么变化。我的电影是独立制片,并且《浮城谜事》还是和很喜欢的人合作,所以原则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整个工作让我感觉像是和几年没有合作的老朋友一起工作,是特别高兴的一件事儿。
BQ:《浮城谜事》在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上要比之前的《花》复杂很多,你要表达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L:我拍电影时从来不想自己想表达什么。触动我的就是真实的生活。实际上,故事的独特性还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上。《浮城谜事》的故事是从一个网络帖子发现的,它在网上持续了很长时间。当时在看这个帖子的时候像看一个小说一样,感觉特别的精彩,之后就一直很好奇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是怎样的。我对这个故事的好奇度就是这部片子吸引人的一个点。
BQ:你对剧中哪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呢?
L:所有的人物我都非常感兴趣。其实,故事本身要讲述的事情不是特别复杂。因为讲这个故事的正是当事人,他就是故事中的核心,他的叙述让我很有感触,所以我在看故事时能够感同身受,真的特别有意思。
“我不接受商业片这个概念”
BQ:《浮城谜事》是你“五年”后的第一部片子,你会对此很谨慎吗?
L:我当然希望不要有太多的麻烦。但影片监管是面向很多方面的......有时也会触及到审查的界限,比如说日常生活的一些状况。没有人能够把握具体的这个度,这就是一个问题。
BQ:你拍的电影都是以感情为主线的片子,对现实爱情的表述都是非常残酷的,你有意识到吗?
L: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残酷的,感觉还好吧。我只是尽量去还原一个相对来讲较为真实的情况,不要考虑它是喜是悲,只有真实性。一些所谓的快乐、幸福或是痛苦,越是不容易去界定某个状态的东西,我越是希望在电影上去展现,这是能找到生活中许多答案的一种方式。
BQ:现在有很多导演总说想创新,想改变,但实际上有些时候是突破不了的。你认同这是一个创作者的局限性吗?
L:有时候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是突破不了的。我一般不会回头看自己的片子。我不想做我做过的事儿。我认为好多导演都会这样想。所谓的风格根本不存在。如果说一个导演是在为风格做事儿,那太可悲了。
BQ:耳闻你还有尝试商业电影的意向?你很重视票房吗?
L:我当然不希望我的电影没人看啊。我一直不是很接受商业片这个概念。因为艺术片也进市场销售,我不知道怎么来界定所谓的商业片。难道市场大的就是商业片,市场小的就是艺术片?就我个人感觉,我是希望做一些小电影:我喜欢的,我的团队和我的合伙人也喜欢的,比较不是繁琐制作的,故事很有寻味的,能表达很有意思内涵的,这样的小电影。
BQ:我可以理解为你不会为了市场而拍电影,对吗?
本文所要探讨的黑茶文化旅游,是将黑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一种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将茶园秀丽的自然风光、茶产品的生产制作、茶艺展示和茶文化品评等融为一体,其茶园及周边的山水风光是基本的地理环境,茶叶生产是人为的物质环境,产茶区遗留并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遗址是良好的历史环境,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是活化的景观。笔者对这些环境和景观进行整合与科学研究,力求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与旅游方式,以期能为人们提供高雅的休闲场所、丰富的体验场所以及寓教于乐的求知场所。
一、安化黑茶文化起源及发展
安化黑茶是指用安化特定区域内生长的云台山大叶种鲜叶等为原料,以特定加工工艺生产的黑毛茶,以及用此黑毛茶为原料生产的品质独特的黑茶制品,特有的保健功效和独特的风味已经使其成为益阳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益阳黑茶最早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后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为广大茶客所知。20世纪50年代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在安化山区的奇珍得以重现,被视为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黑茶醇厚回甘的滋味不亚于当年大行其道的普洱,其淳朴的工艺和历久弥香的特性正好暗合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思想精髓,难怪被称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二、安化黑茶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益阳采用黑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式,整合安化茶马古道和与黑茶种植基地、传统工艺、采茶品茶等资源,赋予旅游功能和要素,打包成黑茶文化旅游专项产品。益阳市已经规划设计了集山乡巨变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安化茶马古道等景区于一体的“三点一线”重点旅游线路,近年来“弘扬黑茶文化,推动茶旅互动”已经成为推动益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着力打响“茶马古道”“安化黑茶”的旅游品牌,让黑茶成为安化及整个益阳地区的旅游名片,以茶为媒介推介当地的旅游景观,事实证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整个安化县的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150万,旅游总收入约达到7亿元。
三、空间结构优化视角下的黑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策
(一)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
1.开发生态茶园,吸引游客互动参与
益阳是湘中地区的旅游胜地,这里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拥有雪峰湖地质公园、六步溪原始次森林、桃江竹海等自然景观;拥有清代陶澍墓、清代木孔土塔、清代梅城文庙武庙、茶马古道等历史文物古迹。其中,安化县生态环境良好,适宜黑茶的生长,所拥有的优良茶树品种也保证了该地能够出产优质黑茶。除了以上天然的优质环境资源,安化还是梅山文化(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流)的发源地,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风情和黑茶文化一起构成了黑茶文化旅游的基础。
从这些自然属性、文化风韵着手,可以开发具有观赏及体验与一体的绿色茶园。结合旅游路线,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段,以怡清源生态优质茶基地作为开发的示范点。茶园可以提供经典采茶工具,推出特色民族采茶服装。除了观赏茶园优美的景观,游客还可以参与采茶、品茶等互动环节。这样既可以让游客欣赏到不一样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增强对黑茶的了解,进一步产生对黑茶品质的信赖感,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黑茶的原生地。游客在生态茶园中不但能够品评茶文化,还可以了解梅山文化,这样生态茶园就成为了解当地文化的生态文化园。
2.黑茶文物古迹、史料众多,可开发茶馆、茶博物馆
由于黑茶生产历史悠久,安化有很多与茶有关的文物建筑,如茶亭、茶碑、百年茶行、茶马古道驿站等,也有很多茶钟、茶具等诉说黑茶历史的生活用品。
安化的黄沙坪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埠,拥有功夫红茶车间和老商号“永泰福”的千两茶生产车间。安化茶厂位于资江河畔,至今保存着自1951年以来的历批茶样、黑茶全库、古老的木制茶机,还有不同时期黑茶加工工艺的相关研究资料。这些既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可以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业所用。这里曾经创办了湖南的第一个茶校、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另外,安化还遗存较多茶书、茶诗、茶联等,茶礼、茶俗、茶艺内涵丰富,这些文化史料均是黑茶文化的见证,也可以成为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例如,可以在优越的旅游资源背景下开发特色茶馆,让游客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到古香古色的陈设布局、清新典雅的建筑风格、艺术化的茶艺展示。在这种既古典又高雅的艺术环境中,顾客自然地会由眼前的一杯茶联想到茶文化,进而想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一探究竟,这就在茶文化与旅游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链接。还可以建立茶博物馆,依托已有且保存完好的茶厂房,在其原址上建立黑茶博物馆,使其首先具有贴合主题的建筑形式。再加上安化茶厂多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茶样,人们可以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陈列历代茶样,展示茶叶制作工具以及手工制茶到机械加工的演变过程,配合图片与文字,甚至是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来说明与介绍黑茶文化。这种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引导游客深度了解黑茶文化,了解越深入,旅游地的吸引力就越强。当黑茶不但成为一种旅游商品,更成为人们喜爱的生活方式时,黑茶商品和当地旅游景区就会自然得到人们的推崇。
(二)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早在2007年,益阳市已经出台了《益阳市2007-2016年茶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明确了以“安化黑茶”为中心,制订了重点打造“安化茶”品牌的战略思路和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扶持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以特色带动茶产业等战略决策。这些决策都体现了政府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决心。而安化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也要求扩建茶马古道景区、打造梅山文化生态园、修复洞市老街、改扩建黄沙坪老茶市、恢复茶马古道桃澍陵园,夯实了茶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政府的以上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关系的融合。
(三)茶产品优势与旅游优势的融合
从狭义上讲,茶产品是指各种以茶叶为龙头的包括茶食、茶画、茶具、茶书法、茶工艺品、茶旅游纪念品等茶文化相关的商品,从广义上讲是围绕茶的不同形态延伸出来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
为了实现茶产品的优势与旅游优势的融合,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整合各地的一般品牌,做成知名度更高的名牌。对于黑茶、绿茶、出口茶等主打品牌,益阳市要以白沙溪茶厂、黑美人茶业、益阳茶厂、香炉山茶厂等为重点企业,统一打造“安化黑茶”这一优势品牌,改变游客心中“品牌众多,真假难辨,无从选择”的现状.(2)延伸茶叶产业链,扶持茶叶深加工。与食品加工业合作生产有机茶味糕点、便携带茶包,推广奶茶饮品;与药产业合作生产药用茶、保健茶及饮料茶,以同样的功效加上独特香醇的茶叶口味来吸引消费者.(3)生产精美别致的茶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茶具既可以当作装饰品,也可以实际用来泡茶待客,如刻有茶园风景的精小的木雕、挂坠,喷印有茶俗风情的服饰,彩绘或者黑白手绘的茶园、茶艺明信片等。
(四)茶叶市场与旅游需求的融合
2009年首届黑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实现了推介益阳、推介安化黑茶的目的。2010年,安化黑茶作为全国黑茶类唯一入选产品,进入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展出,在国际市场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安化“千两茶”和“天尖茶”两款纪念版黑茶产品作为“神九”对接成功纪念产品,被中华航天博物馆永久珍藏。“安化黑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逐步成为益阳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更多游客基于对黑茶品牌的信任和需求慕名而来,客观上扩大了茶文化旅游需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27-01
孩子并不是天生具有责任心的,它是在适宜的条件和精心的培植下,随年龄和心灵的成长而成长起来的。责任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孩子理解,体谅别人,养成合群的好习惯,还有助于孩子关心别人,疼爱别人,而且有责任意识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唤醒小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将这些具体的做法融入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能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1 始终将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主要目的
首先,责任意识的培养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意志,从理论带动实践学习,再外显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体验中,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白拥有责任心的重要性,更要通过实际的课堂实践,校园里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对自己的事情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对自己的集体责任感、对自己的品德负责。在生活中学会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社会活动时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学会自律。
其次,要提高老师责任感的认识和责任感教育水平。教师要结合教学,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对学生加强责任教育,要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加强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提炼出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自立,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责任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只有学会主动学习,教育教学效果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
2 将明确学生责任意识渗透到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中
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科教学抓起。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最要紧的任务是把这些目标要求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班级管理中,责任无处不在,责任人人应担,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见责任。
新课程理念要求体验式、团退合作式、互助式等等的学习方法,而这些学习方式都要求孩子要有良好的主人翁意识,即有责任有担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同时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渗透如何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注意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鼓励通过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能有效地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
对于班级活动,教师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激起他们为班级服务的高度责任意识,要聆听学生的意见,采纳他们有价值的建议。在具体工作中建立起与集体的联系,感受自己对他人是有用处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意识,逐步培养学生任劳任怨、积极主动等性格品质。
3 将体现学生责任意识融入到家庭生活中
被告:蔡启先,男,60岁,农民,住江西省信丰县同益乡土墙背村蔡家围村小组。
1985年8月,原告经人介绍与被告之子蔡光华自愿结婚。婚后,因原告有一定程度的痴呆,做农活、家务均需他人指教,家中生活无调算,生活较为困难,夫妻感情一般化。原告与蔡光华于1986年7月生一女孩蔡春玉,于1988年生一女孩蔡春香,于1991年生一男孩蔡春生。原告生下蔡春生后做了结扎手术。1993年7月,原告之夫蔡光华病故。此后,原告家庭生活比以前更为困难,原告无法维持四口之家,于同年9月回娘家生活,3个小孩留在被告处由被告抚养。1993年11月,原告经人介绍与本县古陂镇中坑村刘性刚结婚。原告与刘性刚结婚后,夫妻和睦,但因原告已结扎,不能再生育,故希望从被告处要回小孩自己抚养。因被告不同意,原告即以被告年老体弱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抚养小孩;本人现生活富裕,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且本人已无生育能力为理由,向江西省信丰县人民法院提出起诉,要求抚养3个孩子。
被告蔡启先辩称:原告患有痴呆症,其本人生活须靠别人维持,怎能抚养3个小孩?坚持由他抚养原告所生的这3个小孩。
「审判
信丰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要求抚养小孩符合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其请求应受法律保护。但鉴于原告患有一定程度的痴呆症,其抚养3个小孩的能力有限;而被告则有抚养小孩的能力。因此,从本案实际情况出发,为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和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法院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解。经调解,双方当事人于1994年4月6日自愿达成协议如下:
一、从1994年4月11日起,原告婚生女孩蔡春香由原告抚养,原告婚生女孩蔡春玉、男孩蔡春生由被告抚养;
二、诉讼费100元由原告负担。
信丰县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上述协议符合法律规定,予以确认。
「评析
一、本案原告虽患有一定程度的痴呆症,但其在抚养子女问题上,智力及行为能力并无什么障碍,有诉讼行为能力。因此,不能因为其患有一定程度的痴呆症,就认定其为无诉讼行为能力人,而其诉讼应由其法定人。本案原告以自己的名义亲自进行诉讼,并无不当。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05-02
十二肠球部溃疡(DU)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近年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目前临床研究已证明幽门螺杆菌(Hp)是十二肠球部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且与患者的发病具有密切相关性[2]。临床常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以治疗DU,可明显促进患者溃疡愈合,降低其溃疡复发率[3]。本研究对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诊断标准 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直径在0.3~2.8 cm,中医辨证依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及疗效标准》辨证为脾胃湿热型[4],且经14C呼气试验诊断为Hp阳性。
1.1.2 纳入对象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消化内科收治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18~71岁,平均(45.33±4.10)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89±0.58)年;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19~73岁,平均(46.12±3.86)岁,病程4个月~4.5年,平均(2.01±0.5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较性。
1.1.3 排除标准 严重肝肾功能等脏器病变患者;妊娠及哺乳期患者;严重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消化道肿瘤或复合性溃疡患者;药物过敏史患者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取西药治疗,即:给予阿莫西林750 mg/次+甲硝唑400 mg/次,2次/d,早晚各1次口服,1周为1个疗程,奥美拉唑20 mg/次,8周为1个疗程,且患者青霉素皮试为阴性;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四黄调胃汤(黄芪、黄连、三七和厚朴等)加减治疗,8周为1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Hp检测(14C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记录患者溃疡面愈合情况(溃疡面消失或瘢痕期则为溃疡愈合)及Hp清除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显示溃疡消失或转为瘢痕期;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缩小50%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缩小50%以下[5]。临床总有效率 =(痊愈 + 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指标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由临床结果可知,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7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和Hp清除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和Hp清除率分别为89.19%和97.3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5.68%和81.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吞酸”、“痞满”及“嘈杂”等范畴,由于患者脾胃受外邪侵犯,致使气血不调引发胃脘疼痛,临床以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5-6]。相关研究表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幽门螺杆菌具有密切相关性,Hp与高胃酸共同作用,使患者产生活动性慢性炎症反应,导致十二指肠黏膜防御能力减弱,并形成溃疡面,临床治疗应以抑制胃酸和清除Hp为主,而中医中药用于清除Hp和促进溃疡愈合方面值得研究[7-8]。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Hp阳性的脾胃湿热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四黄调胃汤中黄芪补脾益气;厚朴清热化湿,行气止痛;黄连清热祛湿,抗菌消炎;三七活血化瘀等,诸药合用,具有不同程度的粘附抑制作用,可有效清除消化道内Hp,并促进溃疡愈合,与奥美拉唑联合使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舌象由黄滑苔变成薄白苔,脉象趋于和缓,并可明显提高患者溃疡愈合率及Hp清除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欧阳新华. 蒙脱石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2例[J]. 广东医学,2006,27(2):27.
[2] 张建忠,王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相关性[J].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5):837.
[3] 许丰,李小平.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0):40.
[4] 任玉英,王翠娥. 二种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老年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3):223.
[5] 黄松乐. 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4例疗效观察[J]. 中外健康文摘,2011,8(3):389.
[6] 段惠芳. 自拟和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6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06, 14(11):31.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医疗资源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养老与医疗资源亟需优化整合。如何有效衔接养老与医疗资源,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我国中医药服务内涵丰富,其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养生等价值也被现今多数老年人所接受,因此,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医养结合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及其实施背景
1.实施背景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2005年的11.03%上升至2015年的16.1%(见附表),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8亿人,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蕴含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国务院出台多项政策,要求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同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32号)及《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提及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各地开始积极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老机构,探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优势与前景,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目标而努力。
2.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内涵
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是在养老和医疗资源融合后,将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治未病”理念引入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做到未病先防、未老先养。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强调服务对象、服务提供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政策保障五个方面的创新。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健康、亚健康老年人,还包括慢性病、残障、恢复期及绝症晚期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提供方包括各类养老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服务站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一些社会机构等;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等,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既病防变、综合摄养”;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支撑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新建模式(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合作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合作),还包括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老机构等;政策方面包括政策方针、法律保障等。
二、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实践探索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的结合,如北京、天津、江苏睢宁等,本文以服务模式为依据,介绍以下几个地区试点情况。
1.陕西:支撑模式
2015年,陕西省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结合社区托老院18年养老服务经验,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实行养老、康复、诊疗、护理一站式服务,加强中医药康复内涵建设,为老年人开展特色预防保健工作,受到了入住老年人的支持,医院也由此展现出新的生机。
2.黑龙江:新建模式
黑龙江省利用三级中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零距离的医疗救治、专业化的康复护理、全方位的养老养护、五星级的保健服务。例如省中医药科学院率先与4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医养结合服务协议;随后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与三亚瑞城假日酒店合作建立“中医医养中心”。
3.辽宁:合作模式
辽宁省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开通方便老年人就医的绿色就诊通道。营口市开发区中心医院和辽宁省亲和源公益养老中心签订协议,成立营口亲和源健康管理中心,每位养老中心的老年人都会接受更加方便的体检、中医保健、诊疗服务。目前,已建成12家中医养老机构,开放中医养老床位1400张,全省10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建立了多项协作关系。
4.浙江:社会资本
兴办浙江元墅公司以“机构+医疗+居家”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成功托管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了浙江省首批“养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和杭州市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并开展连锁化运营,开创了居家养老购买服务、中医服务项目上门的先河。桐庐江南养生文化村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主题,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养生文化和技术,集养生、康复、延寿为一体,建立了持续性健康管理中医养生养老综合体[7]。
三、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管理割据及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我国养老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由人社部、民政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共同管理,其中医疗由卫生计生部门主管,而养老由民政部门主管,使医疗及养老资源融合不够,“医”、“养”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目前,上海市建立了包括机构监督及老年人需求评估的全面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养老服务。但我国大部分试点地区缺乏相关的监督评估体系[8],只有严格监管,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
2.相关人力资源缺乏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达2.8万个,但通过内设、并设、引入医疗机构来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不到一半。据测算,我国目前需要1000万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但目前从业人员仅22万人,经培训的养老护理员仅2万人,且不具备专业的医学背景,特别是中医药背景的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医养结合”进程的瓶颈。
3.相关医疗保障制度尚未落实
医护人才严重短缺导致养老看护支出费用连续上涨,急需建立长期医养保险制度来缓解照护费用,这也是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需要保险制度作为支撑,但目前缺乏针对老年人健康特点的保障模式,大多数医保基金难以与养老机构进行直接结算。4.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还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都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许多养老机构受资金和场地限制,无法做到医养深度结合,更不用说引进相关人才、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没有规范,养老市场还不成熟,造成社会资本处于观望状态;相关部门没有设立养老服务专项发展基金;医保基金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如果开放医保,养老医疗易被滥用,滋生骗保现象。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多方协作,完善中医药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律,通过部门联动,在医养结合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整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居家养老等各方资源,利用中医医院的资源和教育机构的科研力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养老院、教育机构之间的有机合作,形成以中医为主题的“医教研”合作的服务体系。
2.培养中医药相关人才
在高校教育规划中,结合中医药在养老、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新设相关专业,加强健康养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提高老年家政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相关技能;同时,加强对社会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理念培训,设定资格准入,促使其主动学习中医药知识。
3.将中医药优势引入老年人健康服务
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将中医药养生保健引入老年人健康管理。膳食方面,将中医提倡的因人因体质和缓进补,饮食宜多样清淡、温热熟软、细嚼慢咽等营养学理论引入老年人膳食管理。手段方面,将针灸、刮痧等中医保健养生技术引入老年慢性病的调养。运动方面,将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引入老年人运动管理,预防跌倒、强身健体。同时,引导优质中医资源,开展以中医为主题的养老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典范意义的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带动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的全面发展。
4.发挥保险作用,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为居家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协调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比例,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养老压力;深化养老保险改革,将养老护理院建设纳入基本养老范围。同时,拓宽筹资渠道,设立中医药健康养老专项资金,以此为杠杆,吸引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同时,鼓励慈善团体等公益力量关注中医药健康养老事业。
参考文献:
[1]郝晓宁,薄涛,塔娜,等.我国医养结合的展望和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6,11:3-6.
[2]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3]马丽丽,汤少梁,陈娜.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广西医学,2016,38(1):143-146.
[4]赵文.中医药“医养结合”展现新生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18(2).
[5]佚名.“以医带养———医养结合”模式开创黑龙江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新篇章[N].黑龙江日报,2015-10-21(7).
[6]刘甦.辽宁设处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N].中国中医药报,2016-09-21(1).
[7]章关春.浙江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迈大步[N].中国中医药报,2016-01-25(1).
[8]王阶.利用中医药发展医养结合推进健康中国[N].经济参考报,2016-03-25(A23).
[9]上海将全面推行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方式[EB/OL].
也许是由于宠物的诸多好处,使生活中不少老人把宠物当宠儿,出门时抱着,看电视时窝在一起,甚至吃饭睡觉也挨在一块儿。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刘征堂教授提醒:老人抵抗力弱,更容易被宠物传染上疾病。如手上长癣,身上长斑,掉头屑等,都是由猫、狗等宠物皮毛上携带的真菌感染所致;有的还表现为打喷嚏、喘息等,多由宠物毛屑、尘螨等诱发;有的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红眼胀,是由于宠物携带的细菌感染所致。
刘教授建议:老人要选择专业的抗真菌药物清洗液给宠物洗澡,定期为宠物驱虫、注射疫苗和体检。抚摸宠物后,要用肥皂多洗几遍手。患有哮喘、支气管疾病的老人,要尽量避免选择带有毛发的宠物,可以养养观赏鱼等。
(童玲)
最科学的吃饭时间表
早餐―7:00
这时,人的体温开始上升,脉搏开始加快,交感神经逐渐活跃,消化功能也开始运转,胃肠道处于苏醒状态,能最高效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此时是早餐的最佳时间。
满分早餐:
1个橙子+1杯咖啡+2片全麦面包+1份西红柿炒鸡蛋
加餐―10:30
早上7点到10点之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要比平时快40%,需要吃一些低脂肪的碳水化合物来补充能量,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
午餐―12:30
此时人的身体能量需求最大,是吃午餐的最佳时间,但这时胃肠道的消化积极性已经远不如早餐的时候,所以用餐时要细嚼慢咽,不能一边盯着电脑一边吃午餐,这样不仅容易发胖,营养也无法吸收。
满分午餐:
含丰富纤维的蔬菜+红肉类肉食+主食
下午茶―15:30
此时,人体内的葡萄糖含量已经大大降低,思维变慢,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也开始产生,这时,应立即补充能量。
满分下午茶:
富含粗纤维的杏仁或葡萄干。
晚餐―18:30
晚餐要在睡前4个小时吃,这是食物在胃肠道中完全消化吸收所需的时间。带着未消化的食物入睡,不仅会堆积脂肪,睡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王岩)
长期吃素易患胆结石
胆囊结石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专家提醒,长期素食易患胆结石,而“开荤”对身体有好处。
协和医院肝胆外科教授郑启昌介绍,人体内胆汁主要由肝脏产生,胆囊就像一座水库,起储存浓缩胆汁的作用。人在进食,特别是进食油腻食物后,会刺激胆囊收缩,引起胆汁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吸收。长期以含纤维素高的素食为主,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浓缩,使胆汁长期在胆囊内淤积。
尽管切除胆囊后对大部分人没有什么明显影响,但不调整饮食,仍容易在之后几年再次产生肝内外胆管结石。
因此,专家提醒,饮食结构要荤素搭配,荤素比例一般为3∶7或2∶8为最好。 (郭涛)
鸡汤助你降血压
日本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喝鸡汤可帮助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因为鸡肉中所含的胶原蛋白有类似降血压药物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
日本肉类加工公司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从鸡爪中提取胶原蛋白进行实验,结果发现,鸡爪中有4种胶原蛋白有类似ACE的作用。研究人员随后给患高血压的老鼠喂食了这些胶原蛋白,发现老鼠的血压明显下降。
先前研究已发现,鸡胸肉里所含胶原蛋白的数量不足以制成降血压食品和药物,但鸡腿和鸡爪中所含胶原蛋白数量则多得多。 (刘佳)
八样物品少往家买
1.空气清新剂 不能从源头上清除臭味,喷出的化学微粒还容易被吸入肺部。改善室内空气的最好办法是通风,或在室内放一些植物。
2.下水道、马桶等卫生洁具专用清洁剂 这些东西易灼伤皮肤、眼睛和身体组织,清洁这些地方最好用小苏打加醋,先浸泡,再用热水冲干净即可。
3.听装食品 听装食品的包装涂有含双酚A的环氧树脂。这种化学物质与荷尔蒙分泌紊乱、肥胖、心脏病等有关。最好吃新鲜、冷冻或者玻璃瓶装的食品。
4.杀虫剂 农药残留中的有毒成分会污染空气,给家人健康带来隐患。
5.瓶装水 塑料中的化学物质会渗入水中,影响人的健康,出门最好自带水杯。
6.橡胶玩具 制造橡胶玩具的聚氯乙烯会渗漏邻苯二甲酸盐和铅,前者与荷尔蒙紊乱有关,后者能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且二者都会污染空气。
7.沙发垫 上面的尘螨、霉菌数量和马桶坐垫差不多。而装有填充泡沫的垫子含有阻燃剂,这些物质与癌症、出生缺陷、甲状腺紊乱、生殖与神经系统紊乱有关。
8.香水 香水中所含的化合物超过800种。香水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被疑能致癌,也可导致生殖系统紊乱。
(王小刚)
女人常喝红酒不发福
红酒、啤酒或者烈性酒对女性发福趋势会产生抑制效果。美国对19000名39岁以上女性展开为期13年的跟踪调查后,得出这一结论。
研究人员按照她们的日常饮酒量和饮酒习惯分成多组展开调查。分组对象中,第一组女性滴酒不沾;第二组女性平均每天喝酒一次,酒量约1/3听啤酒或相同酒精量的红酒;第三组女性日均喝酒一次,每次喝一听啤酒或相同酒精量的红酒;第四组女性日均两次饮酒;第五组女性每日饮酒两次以上。
13年后,研究人员发现,绝大多数女性体重增加,但其中每日两次饮酒者发福程度最低,而饮酒量越大,酒精控制体重效果越明显。另外,相比啤酒或烈性酒,红酒控制发福的效果最好。
但研究人员警告,这一研究结果并不等同于建议女性饮酒甚至酗酒,因为饮酒可引发生理或心理疾病。
(方红)
癌症与职业有关
以芬兰教授埃罗・普卡为首的研究小组对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五国的1500万居民的职业信息和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人们患癌症的几率和种类与其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关系,其中餐饮行业的男员罹患癌症的几率最高,最易患的癌症是肺癌、喉癌、口腔癌、舌癌、肝癌、膀胱癌和直肠癌7种癌症。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任务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笔者认为,将医养结合融入社区养老,构建“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有效举措。在社区养老中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在政府主导下,以社区为依托,集中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以及社区自身优势,以老年人的意愿和身体健康状况为依据,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社区作为整合各项服务资源最有效率的综合性平台,在社区推行医养结合模式能削减成本、提升效率、增强效果。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应发挥包括政府、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福利主体的作用,调动人、财、物等资源,建立协调统一的服务体系。
一、政府是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主导
1.政府是政策及法规的制定者。政府应完善相关的社会政策及法规,从政策上支持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国家应该根据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出台促进社区医养结合发展的意见规划。各级政府在进行市政建设规划时,应把发展社区医养结合模式作为社区养老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社区医养结合的构建。比如,对积极进行医养结合的社区给予并落实优惠政策;出台奖励政策,鼓励高校兴办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培养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区服务与养老服务等。
2.政府是资金的供给者。国家应在法规上保证每年有预算用于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构建,确保各级政府对社区医养结合的资金投入,提高推行医养结合模式的社区拨款额度,用于改善养老硬件设施、完备医疗设备及引进专业人才等。此外,政府可以自己牵头,打造“医养结合”社区的示范点,供其他社区参考的同时能够提升社会对该模式的信任。
3.政府是模式构建的统筹者。社区医养结合归根结底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服务提供过程中需要各环节不出差错,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承担统筹及监督的责任,不仅应推动政策及资金的落实,还应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引导“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推进。
二、社区是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支撑
1.社区是最优效率的资源整合平台。社区作为整合各项服务资源最有效率的综合性平台,是提供持续性、普惠的重要场所,是实现社区医养结合所依托的基础。社区应发挥自身的支撑作用,在政府引导下构建以社区为支撑的服务平台,以吸纳各种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利用政府、社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等实现社区养老与医疗的融合。
2.社区是直接的服务供给方。社区可利用自身优势,直接提供服务。除了家庭以外,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就地的、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服务。比如,社区可邀请老年健康专家开设讲座,给老人们讲授疾病预防及管理的知识;开展需求调研,开设社区老人兴趣小组,以丰富社区老人的晚年生活。
3.社区是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组织者。社区吸纳志愿者改善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志愿者队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生志愿者,一类是社区居民志愿者。一方面,社区可以提供实习岗位,吸引一部分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大学生进入社区实习,还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吸纳大学生志愿者。另一方面,发挥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在社区居民中招募志愿者。相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居民志愿者更了解本社区的情况,更能迎得老年人的信任。居民志愿者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了解老人们的情况,了解老年人生活与身体状态的同时,也有利于老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加深对社区的认同。
三、社区医疗与养老机构是社区医养结合的直接供给者
1.提升硬件条件,切实改善养老及医疗环境。对于社区养老机构而言,要将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切实运用到机构环境改善中来,社区养老机构应用提升适老人设计水平,购买适老化的病床、扶手,另外配备必要的基础医疗与保健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比较缺乏,许多医疗仪器、功能室不健全,因此要用来配备老人常用的医疗设备及检查仪器,补全缺失的功能室。
2.招聘专业人才,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医养结合的顺利发展关键在于提升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在政府的支持下,吸纳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进入机构。对于机构内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资格培训,对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从而激励机构内全体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在引进专业人才上,对有意愿进入养老行业服务的大学生给予工资薪酬补贴以及深造的机会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
3.规范机构管理,保障服务质量。对于机构而言,专业化不仅指设施的专业化、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还包括了管理的专业化。首先,无论是社区养老机构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应制定明确的收费标准,公开透明。其次,应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聘请社区工作、机构管理、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传授工作的知识、方法和技巧,使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最后,机构内应该制定各类规范,例如服务人员规范条例,用以约束服务人员的行为,确保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的利益。
4.理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关系。社区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应形成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协议,实现转诊,明文规定双方的责任及义务,比如当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需要医疗服务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及时响应,确保能够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的无缝对接。虽然在社区养老机构中设置门诊部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开辟养老病床都具有可行性,但在过渡阶段,这种资源的无缝对接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提高老人们的看病效率,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四、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重要辅助
1.引入社会组织,实现社区医养服务的专业化。政府应当加大对于社会组织的资助与扶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开展老年服务,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调动社会组织在社区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构建中发挥作用。社会组织能够提供高质量、专业性、灵活性、有针对性的服务,能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社区医养结合注入活力。
2.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区医养服务的产业化。在社区推行医养结合,应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引入市场化力量,鼓励企业参与社区“医养”项目。比如可以将一些社区服务项目的运营下放给企业,促进专业化社会服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实现老年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但市场化可能会带来风险,因此在鼓励企业进入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之前,需要设立行业标准、完善招标制度、建立合理的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等以规范企业行为。
参考文献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督促政策落实、落地。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设立国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鼓励自然环境优渥地区先行先试;以医疗资源为保障、以规范标准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新标准。
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来,医养结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发展护理保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
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康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国家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康养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赋予实验区一些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区内优势产品和服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等文件精神,调查了解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干部保健局局长兰青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无锡市社区、养老和医疗机构,走访考察了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朗高护理院、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复医院和同仁康复医院,并召开医养结合工作座谈会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202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集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同任一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系统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就是从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和养老服务需求出发,将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照顾服务。
协同治理理论是自然科学中的协同论和社会科学中的治理理论交叉形成的一种新兴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问题。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体系,综合国内外协同治理的论述,其内涵包括四个核心要义:第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权威的分散化。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家庭乃至公民个人都可以成为治理主体,并在治理过程中发挥和体现自己的权威性。第二,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自愿平等与协作。相互信任是多元主体协同的基础,共同目标则是动力源泉。第三,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和权变性。协同治理的过程是权力和资源的互动过程,协同治理各主体之间是相互协作的平等关系,各主体应自觉调整自身的利益、权责关系,让系统在动态中达到平衡。第四,共同规则的制定与自组织的协调性。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各行为主体在竞争与协作的过程中形成和制定共同认可的行为规则。自组织作为协同治理过程中的重要行为体,要求实现自主,通过自组织间的协同实现社会系统功能的发挥。由此可见,协同治理的本质是通过在共同处理复杂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协调,实现共同行动、耦合结构和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弥补政府、市场和社会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同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相比,没有确定的责任主体,其责任归属主体是多元化的。这一方面让“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作为一种服务供给方式,同任一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系统,另一方面,不同的主体和多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也在系统内部形成大量的非线性作用,依靠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再造治理结构和优化机制必然导致该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因此运用系统理论分析和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面临的实践难题
一致性目标形成的困难。参与系统的各方形成一致性的目标选择是协同治理达成的重要前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中,由政府主导,将医院、养老机构、社区、社会组织、企业、老人及其家属共同协同到“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这一框架中开展活动,但问题是养老服务成效的测量和评估机制并不明确,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们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初始目标的忽怠或偏离,更为复杂的是,各成员的利益和使命并不完全一致,各参与主体在协同的同时,还存在相互竞争,力图让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使得达成目标的一致性显得格外困难。
参与主体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是协同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我国的医疗和养老长期分属于不同的系统,老年人获取医疗服务最重要的资金渠道――医疗保险则属于社会保障系统。医疗、养老和社保三大系统相对独立,由于体制制度、行政划分和行业差异等原因,三大系统之间信息沟通系统互不兼容,即使是在这些系统内部,其信息沟通渠道也不是完全畅通,例如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异地医保之间、公立和私营养老服务机构之间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这将会影响医养结合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效果。
正式规范制度不健全、协调性不强。作为协同治理过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行动的连续性过程,为保证服务过程的有序和服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正式的规章制度和规范。2013年至今,国家各部委关于医养结合的重要政策约有12个,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陆续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法规,为医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尤其是关于机构养老的医养结合方面,有的地方如北京,其政策发展得相对完整,对于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方式、组织保障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面向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老人的医养结合政策,仅有方向性意见,具体的落实措施很少,影响了政策的完整性。同时长期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让医、养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是不同部门,政策调控的对象也不同,导致各部门的政策协调性较差。此外医养结合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职责、运行等方面还缺少必要的制度规范,尤其是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增加了实现医养结合的难度。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路径选择
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主体的权责体系。协同治理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协同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权责分配问题,这也是形成协同效应的前提之一。在医养结合的框架下,需要明确各主体的权责划分:首先,政府是该协同系统中的核心,多元主体的参与并不能削弱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应在完善医养结合规划、创新购买服务理念、完善监督管理、强化部门间协同等方面承担其自己的责任;其次,对于参与医养结合的其他主体包括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应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同时考虑到成本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合理划分权力、责任和角色定位;最后,建立责任考评和激励机制,根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奖励惩罚,促使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政策制度。在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是形成各参与主体协同合作的关键。对此,我们需要首先根据医养结合实际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内容,尤其是面向社区和居家养老老人的医养结合政策,并强化政策可操作性;其次,制定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尤其是要建立起监督评估管理体系,保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成效;第三,修订民政部门和卫计部门关于养老和医疗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尤其是现行的医保政策,将更多的养老机构或社区中的医疗、养老服务纳入t保范围,解决老人、养老机构及社区基础卫生机构的资金问题。
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运行网络。对于医养结合来说,打破原有体制的阻碍,拓宽多元主体参与的渠道和网络,实现医与养之间的双向互通衔接是实现“医养结合”的前提。首先应建立起医养结合中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决策机制。医养结合中的多元主体应该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管理,和政府单一主体管理的状况,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决策的制定过程,让决策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兼顾各主体的利益,提高决策执行的成功可能性;其次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提高医院、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实现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我国医、养服务资源总量不足,各项服务资源融合度不够,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或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促进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资源分享和交流,强化资源的协同和聚合效应。
(作者分别为华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16SH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