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身体素质的定义

身体素质的定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6 16:23: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身体素质的定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身体素质的定义

篇1

一、身体素质

在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的通用教材中,运动素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下,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讲,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体育科学词典》中是这样解释身体素质的: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基本状态和功能能力,是人体的各种与运动相关的综合功能状态,同时也包括运动员在其特殊运动项目中的运动能力。《体育词典》的身体素质释义是指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劳动所表现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能力。在刘爱杰博士论文《耐力性竞速项群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中提出身体素质和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可以看成是运动素质。运动素质是指人体为适应体育运动需要所储备的专项身体素质要素,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协调等运动素质和能力。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发现身体素质(或称运动素质)目前虽无统一定义,但对其内涵的认识已经较为一致,即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素质。

二、专项身体素质

在《体育科学词典》中解释身体素质的表现及评价是多方面的,可分为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两大类:一般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的基本能力,包括身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几方面。专项身体素质与运动员的特殊运动相关的基本素质。迪·马丁指出专项运动素质是指身体素质和能力在运动中的表现。专项素质与专项有密切关系,是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对专项身体素质概念和内容的认识目前虽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但也有着许多基本的共识。即专项身体素质是指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素质。

三、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在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田径》中指出身体素质训练包括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是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为进行专项素质训练、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奠定基础。专项素质训练是指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和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素质训练。

司虎克、赵丙军等(2003年)在对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技术与身体素质关系的再认识中提出身体素质的训练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它又可分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是协调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和有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为专项训练奠定基础。

篇2

中图分类号:TU6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22-0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高速推进,电力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尤其是针对在输电网中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等高危险行业,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企业理念出发,做好高空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预防措施显得更加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力高空作业人员身体素质测试指标遴选分析研究,试图为建立高空作业人员工伤预防理论体系,减少高空作业人员工伤的发生,促进电力行业高空作业人员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2 SMART原则的内涵

SMART原则它是目标管理的概念之一,是通过组织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和实现目标的一种方式,也是一个使经理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的很好手段,实施目标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员工更加高效明确地工作,更是为将来的绩效考核制定出目标与考核标准,让考核更加地科学、规范化,确保考核的公开、公平与公正。SMART分别由5个单词的词首字母组成,分别是:特定的 (Specific)、可测量的(M eas-urab le)、可得到的(A ttainab le)、相关的(Relevant)、可跟踪的(Trackab le)。其内涵即S:(Specific)目标必须要清晰、明确,让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其目标;M:(Measurable)目标必须要量化的,考核时能采用相同的标准来准确加以衡量;A:(Attainable)目标必须要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目标不能过低或偏高,偏低了没有意义,偏高了难以实现;R:(Relevant)目标必须要和工作有相关性,与被考核者无关的工作,就别设定目标;T:(Time bound)目标必须要有时限性,规定的时间内一定要达到预期结果。

3 体质与身体素质概念的含义及界定

体质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质基础,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身体功能、身体素质、心理因素及适应能力等综合的、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特征。遗传作为人的体质形成的基础,且受到内外环境如自然与社会的约束,这就说明体质再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相当程度上与后天的环境有关。首先体质包括了以下五个方面:(1)身体形态的发育水平,也就是体格、姿势、体型、营养状况包括身体成分;(2)生理功能的水平,它反映机体各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水平达到的工作效能;(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述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以及走、跑、跳、投、攀登、负重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4)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反映出人体的本体感知能力、意志品质、个性特征等等;(5)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也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和其他妨碍健康的不良应激原时的抵抗能力。

身体素质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它定义为: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人体机能的能力。《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1995年)一书中指出:“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由于人的自然生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相对稳定的结合状况和特征。因此,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学者专家们随着时展与实践的需要对“身体素质”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重新界定。毛家瑞、孙孔懿(2000年)在《素质教育论》一文中认为: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水平、运动能力水平、对外界环境和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四个方面。柴建设(2002年)在对身体素质与运动素质的研究中,认为身体素质指人体活动的技能能力,具体包括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动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李松柏(2004年)指出:身体素质它主要是指发育、智力是否健全完好、体质是否强弱、耐力水平好坏、运动的敏捷程度如何等,一般情况下常用的指标有:身高、体重、胸围、坐高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这些指标都是可以进行测量量化的。柴建设(2002年)在对身体素质与运动素质的研究中也认为:身体素质是指人体活动的一种技能能力,具体反映在人体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机能及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通过这些界定可以看出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扩大了身体素质的外延,从而更加准确丰富了身体素质的内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有利于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我们以为身体素质的概念随着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就是指人体在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生理状况和综合相对稳定的品质或能力。

4 国内外体质测试变化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从国际体质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演变发展来看,美国的体质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基本上完成了由“测试运动技术指标”向测试“健康指标”的过渡。从现代医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结果看,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强弱是反映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人们寿命和工作时间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外在体质研究的侧重点上不同,国外以研究 侧重于对个人进行指导,以个体为主开展研究多是小范围的实验研究。我国则是了解群体体质趋势,通过大规模的体质调研,并以此为标准,对群体或个体进行指导。在美国比较普遍使用的健康体质测试方法,如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身体这4个方面组成。只有良好的心肺功才能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生;而且人体完成各种运动是必需有强健的肌肉做保证;柔韧性在防止运动损伤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4个方面提供和保证了个体安全地从事运动的能力,又反映出优良的体质水平。文献显示:日本目前对其沿用了几十年的体力诊断和运动能力测试进行了重新修订,其中包括耐久跑、握力、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等,指标更向健康评价靠近。我国以往评价体质时,更多是采用运动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2000年我国首次完成了《国民体质评价标准研究》,初步建立起从3岁至69岁各年龄段人群的体质评价标准,全民覆盖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四大人群,充分显示出体质测试研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国家对人民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使我们国家国民体质的常规测定和定期监测更加科学、客观。

5 高空作业人员体质及身体素质内容遴选分析

根据国家标准GB/T 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高空作业人员体质特征的好坏,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资料显示:首先有54%的专家认为反映体质的身体形态方面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0.10,有36%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11~0.20,有10%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21~0.30。表明了身体形态结构健康是人体体质及身体素质的基础,因为作为统一整体的人体,一切的生理机能、活动和行为、心理都有赖于身体的形态结构。其次,有16%的专家在反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指标权重系数为0.10~0.20,58%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21~0.30,26%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31~0.40。可以看出身体素质它与人的身体形态、生理、心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均有密切关系。从大量的研究数据中看出,心血管系统、身体成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都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从2000年第一次在全国进行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的国民体质监测,基本建立起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民体质的监测体系,明确规定了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这三大方面的检测指标。在针对湖北省电力企业高空作业人员进行体质测试中,我们认为体质指标除了正常反映出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外,还应当把体质跟日常工作能力及健康紧密结合起来,如上肢力量,高空作业人员的上肢抓握能力在工作中固然重要,但肩带和腰腹力量以及下肢力量都在一定程度上比上肢力量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课题组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有目的的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耍孩傩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皮脂厚度);②机能指标(安静脉搏、血压、肺活量、台阶试验);③身体素质指标(握力、引体向上、背力、仰卧起坐、立定跳远、体前屈、1500M)。

6 结论与建议

电力高空作业职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坚实的作用,但电力职工多地处山区户外工作,远离城市,工作环境恶劣,条件异常艰苦,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实施高空作业人员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对工伤预防的可行性方案目标管理,不但是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未来的绩效考核制定了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因此,我们在合理采用SMART原则这一定性准则,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用充分详实的数据作为依据,把职工体质和身体素质测试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范畴,积极探索出新时期开展职工体质和身体素质测试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规范更新企业职工体育的运行机制,强化企业职工体育的管理职能,注重突出行业特点,围绕电力特色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林,曹文华,毕海普.基于 SMART原则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2).

[2]杨凯,吕淑然.浅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关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年,(9).

[3]张汉强,颜素珍.身体素质的概念阐释及其构成,社科纵横,2008年(11).

篇3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一刀切”教学,这样一来,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就会降低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分层教学首先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进行目标分层,身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学目标,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针对最初的教学目标进行提高,身体素质差的学生针对正常的教学目标可以稍微降低。比如,在进行热身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跑圈、蛙跳定为检测学生身体素质的标准,高中一般都以800米为准,教师也可以将800米定为标准,进行热身训练,根据学生跑步时的状态进行分析,将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摸清楚,然后根据身体素质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并且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篮球教学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分层次进行设定,身体素质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投篮技术,还需要了解篮球的规则,然后在学生之间进行组队比赛;身体素质是平均水平的学生,他们要掌握投篮技巧、运球技术等,然后进行篮球技术评价即可;而篮球最基本的就是运球和控球,所以针对身体素质比平均水平低的学生,就只需要其掌握好运球和控球的技巧就行,然后再循序渐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二、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不同设定主体分层

无论实施何种教学方法,前提都需要确定实施的主体。对主体进行分层教学,主要是从学生的性格、兴趣、喜好等方面着手教学。比如,将喜欢篮球的学生分为一个层次进行教学,将喜欢足球的学生分为一个层次,将不同喜好的学生进行对应的分类,以此类推下去。通过将学生主体进行分层教学,可以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到极致,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增加学生对体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加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另外,主体分层教学的方式,可以将喜好一样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而且因为相同喜好的学生可以一起上课,就意味着可以几个班级一起进行体育教学,所以也为教育提供了足够的教学时间。

篇4

“课课练”是我国面对青少年普遍偏低的体质现状,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重点教育改革举措[1]。“课课练”经历了在教育中兴衰的变迁过程,但它在体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重新将“课课练”作为提升小学生体育素质的教学手段,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更是教师提升学生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课堂运动负荷的有效方法。

1小学体育“课课练”的定义和意义

在体育发展中,“课课练”是指在每节体育课中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做身体素质锻炼,如: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俯卧撑、50米往返跑等。通过这种方式,结合校园设施条件、小学生自身实际素质情况、教学内容要求等,科学安排小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这其中包括耐力、灵活度、力量、速度、柔韧度、敏捷度等基本身体素质的练习。在教学中,“课课练”是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延伸,是为锻炼的全面性体现而进行的对身体是补偿性锻炼。小学阶段学生纪律松散,进行队列练习能从意志力和耐力上对学生做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从而提升自我约束力。体质因人而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体能素质的观察与了解,从学生的体能素质弱项入手,用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从体能素质弱的方面有所提升[2]。

2小学体育课堂上“课课练”的存在形式

2.1队形队列:队形队列的训练是以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控能力为宗旨,在锻炼学生注意力、耐力和自控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队形队列的整齐有序可以快速调动队伍,节省教学时间,提升教学速率。2.2身体素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保障,从学习的基础性建设练习到生活中的全方位发展,都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体魄做支撑。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各项素质锻炼服务于身体素质的锻炼,不仅能保证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也能实现坚毅品格的成功塑造。2.3诱导辅助:教学内容上,教材作为书本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课课练”做适当的补充与完善,为学生的体育课提供诱导性、辅的锻炼。这样不仅能对教材知识进行专项训练,也能通过动作的迁移来学习教材。2.4兴趣带动: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课课练”与奖励性内容相结合,以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为引导,带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自身体育意识。

3小学体育“课课练”的具体应用

3.1辅锻炼:“课课练”可以在改革教材时为教学内容服务。如,在踏跳技术与蹲踞式跳远助跑的结合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课练”内容安排成单起双落的跳跃练习;在快速跑体育教学中,可以将“课课练”安排为主教材教学前进行的原地高抬腿、原地快速跑、原地快速摆臂的锻炼,在快速跑教学后把“课课练”安排为蹬跑和扶墙后蹬跑的训练,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3]。3.2补充性锻炼: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性原则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指导,发展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课课练”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如教材教学内容是关于跑的,“课课练”的内容选择上就应以上肢力量的发展练习为补充性练习。3.3专门性锻炼:体育技术在一定层面上具有特殊的专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应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专门性的锻炼来增强学生自身体质。如:在球类运动教学中,教学前后对移动的训练;在武术运动教学中,对柔韧性的锻炼等。3.4多样性锻炼: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在实际锻炼中练习密度大强度小,为体现体育课的本质,应适量安排强度大密度小的锻炼项目。如:在翻滚类项目教学中,可以安排接力赛、跳绳等项目,将“课课练”安排在学生身体机能处于激发阶段的时间段,对学生的关节、肌肉都有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更有利于身体的超量恢复,达到提升体质的效果。3.5奖惩性锻炼:小学阶段的学生胜负欲较强,对奖惩有一定程度上的热情,适度的奖励惩罚会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小组活动的方式,为小组设定活动目标,并进行合理的奖惩体育项目安排,将“课课练”的内容与胜负相结合,能在提升兴趣的同时达到提升身体素质的目的。

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诉求,在以教学目标要求为基础的教学进程中起到一定的补充完善作用,通过“课课练”的定期定时定强度的有效锻炼,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自身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完善自我发展。

作者:施燕飞 单位:江苏如皋市白蒲小学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16-02

1 问题的提出

体操教学是以体操为媒介的师生双边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可使学生掌握体操的知识、技术、技能,同时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体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的审美观。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参差不齐等因素,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从了解学生开始,做到因材施教。然后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合理选用教学模式,科学安排教法,探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动作技能教学的改革途径,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学习者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观点,但目前探讨学习者心理因素对运动技能形成影响的研究较多,而从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存在很大差别,在实施体操教学时忽略这一差别是不科学的,势必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找到学生身体素质差异与运动技能形成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并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将有利于体操动作技能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体操技术动作所需学习时间差异很大,还有,教学实际中大多数教师只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技艺水平上课,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极大地影响了体操课堂教学质量和对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按时达到教学目标是我们急于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专项身体素质内在的密切关系,从最基本的身体素质着手,从了解学生开始,因材施教、科学安排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进度,以期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动作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教学实验选取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汉教育和蒙教育班的各2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为了能有效的证实本次教学实验的真实性,在教学实验之前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基本信息的询问,以确保实验对象以前没有进行过体操运动方面的教学。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查阅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在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从1996年以来大量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及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和撰写论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尊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2.2.2 教学实验法

本人通过多次对体操技术动作形成有影响身体素质进行筛选,最后将专项身体素质定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靠墙倒立、1分钟跳绳、高杠慢翻上、立位体前屈、50米冲刺跑。

本课题研究教学试验共进行16周,具体操作步骤:开学1周进行一次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从第2周直到第8周进行正常的体操教学,第9周进行一次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从第10周到第15周在进行正常体操教学内容的同时加上一定的身体素质教学,在第16周进行最后一次专项身体素质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实验误差,本人还进行了身高、体重、年龄数据的测量,客观的来矫正对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

本课题研究为教学实验研究,干扰本教学实验的因素固然少不了,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教学实验误差,本人设定抗干扰措施为:(1)为了客观的说明本次教学实验的真实有效性,蒙教育班和汉教育班的体操教学由本人主上,其他体操教师协助。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由本人独自完成。(2)蒙教育班和汉教育班分班教学,保证教学内容、教学学时、教学进度完全一致。在体操课讲授时,以客观、公平的心态进行教学,不带有任何的偏见与歧视。(3)课外不做体操技术动作辅导及相关素质的教学。

2.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3次所测得数据的整理,把所测得数据输入Excel 2003软件进行汇总,然后再录入SEM建立专项身体素质与体操技术动作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所得的CFI值为0.97,这说明本课题模型的建立CR>0.7是完全可行的,也就是说影响体操技术动作形成97%的身体因素已被选入在本课题中。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本课题选取的40名研究对象除了在年龄上有差异外,身高和体重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对研究对象BMI(BMI=体重/身高2)值的运算得出: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身高、体重相对很平均,从而排除了因为身高过高或过低,体重过重或过轻对体操技术动作形成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为本次的教学实验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2 专项身体素质间的关系

本课题通过3次对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用SPSS17.0进行聚类分析如下:

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八项专项身体素质中,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这四项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最密切,其它几项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在表3中,同样显示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专项身体素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另外,50米和悬垂举腿、体前屈之间在0.05水平是存在相关性。通过对表4分析,我们得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之间同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果还显示,体前屈和悬垂举腿之间在0.05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综述以上3个表的结果分析,作为力量性指标的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专项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高校体操课中对于身体素质的教学,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同时穿插其它几项身体素质的教学。

4 结论与建议

对八项专项身体素质间的关系做了简单的聚类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引体向上专项身体素质、臂屈伸专项身体素质、悬垂举腿专项身体素质和慢拉翻身上专项身体素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力量素质之间相关性特别显著,在以后的体操教学课中安排素质教学时,可以将这四项力量素质分开练习,其它的素质练习加以辅助。有效的提高体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教学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 李伟,李勇奇.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评价与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0(2):108-110.

[3] 袁晋.体操普修课中身体素质与技术的关系[J].集宁师专学报,2001,23(4):82-85.

[4] 彭建民,刘雪勇.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教学方法体系与评价体系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85-87.

[5] 姜钊.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基本素质评价标准的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3):101-1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