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91-02

一、嘉峪关市城市化现状分析

嘉峪关市自1971年列为省辖市以来,在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城市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化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在人口城市化方面,1978年,嘉峪关市总人口8.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5万人,城市化率为69.9%;至2010年,总人口增至20.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95万人,城市化率90.3%。随着城市人口城市化规模的增加,城市人口就业结构也由1978年的19:68.5:12.5调整为2010年的9.3:53.5:37.2,符合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镇人口规模增加,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的普遍规律。在经济城市化方面,1978年,嘉峪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713万元,至2010年,GDP总量达144.4亿元,自2005年以来一直位居全省第10位。地区性财政收入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千万增至2010年的26.1亿元,位居全省第6位。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也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9:60:31调整为2010年的1.3:80.3:18.4,呈现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在社会城市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2010年,嘉峪关市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6.37平方米,城市煤气、自来水入户率均达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41.16元,居全省第2位。

二、嘉峪关市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城市化质量提升问题

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于1975年提出了关于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按照诺瑟姆对于城市化阶段的划分,当城市化率介于0―30%之间,为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此时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当城市化率介于30%―70%之间时,为城市化中期阶段,此时工业进入发展腾飞阶段,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城市化快速发展。当城市化率在70%以上,为城市化后期阶段,此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嘉峪关市2010年城市化率达90.3%,若按诺瑟姆的划分,嘉峪关市已进入城市化后期,但是,2010年,嘉峪关市的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足20%,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地区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时,该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应占到60%以上。嘉峪关市第三产业较低的产值,说明嘉峪关市当前城市化发展仍主要以工业推动为主,城市化质量不高。另一方面,较高的城市化率最初形成于嘉峪关市成立时独特的行政区划,1978年,嘉峪关市的城市化率就高达69.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比同期全国城市化率高出52个百分点(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17.92%)。特殊的行政区划以及近年来以酒钢为主的重工业推动之下,嘉峪关市的城市化率呈现一个“虚高”状态,城市化质量和城市化发展速度脱节,城市化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区产业、就业结构偏差问题

一般而言,国民收入水平、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以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一定的工业化水平又对应着一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010年,嘉峪关市人均GDP达10163美元,按照钱纳里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嘉峪关市介于6373~11949的工业化高级阶段,在工业化高级阶段,一个地区的产值结构应该为一产比重小于5%、二产比重与三产比重大致相当。2010年,嘉峪关市产值结构为1.3:80.3:18.4,第二产业“畸高”与第三产业“畸低”的状态说明嘉峪关市产业结构转换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的产业结构还处于工业绝对推动阶段,这与嘉峪关市城市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

城市化发展质量还可以通过三次产业转移中的两大指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移来考察,通常情况下以结构偏离度来衡量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转移是否同步:

一般而言,若结构偏离度为零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转移协调;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就业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移越不同步、不协调。2010年,嘉峪关市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87,说明农业产业GDP比重下降幅度大于农业就业比重下降的比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未能转移到二三产业;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54,说明嘉峪关市工业GDP增长幅度高于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幅度,嘉峪关市属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机器排挤工人的趋势较为明显;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55,说明嘉峪关市第三产业产值增幅低于就业比重增幅,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发展水平较低,没能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城市质量的提升作用。

(三)城市聚集经济效益低、辐射带动功能弱的问题

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突出特征,城市通过其自身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吸引各要素向城市地区聚集,发挥强大的聚集经济效益。嘉峪关市城市聚集经济效益较低主要表现在城市产业结构上,在嘉峪关市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中,第二产业产值占82.1%,说明嘉峪关市主要以工业聚集为主,工业内部又主要以冶金工业聚集为主,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呈现出典型的地方化经济效益,而地方化经济主要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为特征。同时,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占GDP比重不足20%,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可以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信息、交通运输等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经济的重要表现,能发挥更高的聚集经济效益。嘉峪关市明显的地方化经济特征决定了嘉峪关市聚集经济效益较低。城市聚集功能低,制约着城市“磁场效应”的发挥,嘉峪关市向周边地区和郊区蔓延和辐射带动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很难形成良好的聚集和辐射带动机制,无法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城市化。

(四)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乡村城市化不能同步发展问题

乡村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和劳动分工加深的必然产物,是乡村与城市居民共同继承、创造和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缩小并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过程。2010年,嘉峪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741.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6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12,二元经济结构仍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嘉峪关市农村工业化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形成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城市化的推力,农村城市化发展非常缓慢,无法和嘉峪关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速度同步。

三、促进嘉峪关市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无论是近代还是在现代,国家工业化都导致了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伴随这一聚集过程的是产业的空间聚集和产业结构转换。工业化实质上是一个由工业领域的革命逐渐向其他产业领域推进的过程:一方面,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农业的技术基础,推进了机器在农业上的广泛使用,建立了“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另一方面,工业革命本身是机器生产的普遍化过程,使工业技术条件改善,工业向纵深发展;最后,工业生产方式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促使一部分人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当工业的分工和聚集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工业不仅直接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且通过产业间的连锁反应间接地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因此,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嘉峪关市自建市以来,工业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95.9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3.44亿元,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7.9%;全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39.28亿元,实现利润20.16亿元,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整体效益大幅提升。但是,嘉峪关市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比较而言,总体上呈现出“大而不强”的态势,工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冶金工业为主,而以酒钢公司为主体的冶金工业发展,则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生产技术升级、产业链纵深延伸等问题;新兴工业发育不足,工业结构较为单一。基于此,嘉峪关市当前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强化冶金工业发展能力,促进冶金工业生产技术升级,强化嘉峪关市冶金工业质的提升;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不锈钢及钢铁延伸加工业,以博取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煤电及化工产业,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走符合嘉峪关市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嘉峪关市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近年来,嘉峪关市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催生等多种举措,促进第三产业总体水平向更高层次提升。2010年,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69亿元,增长5.9%。但从总体上来看,尽管嘉峪关市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但与全市经济整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仍存在总量过小、比重偏低、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竞争能力还不强等问题:2010年,嘉峪关市服务业的比重仅占GDP的18.4%。这与嘉峪关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经济发展状况严重不符,第三产业发展已不能适应嘉峪关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且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嘉峪关市服务业增长速度除2003年外均低于GDP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已经从2002年24.8%缩小至2010年的18.4%,平均每年缩小1.4个百分点。另外,从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传统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因此,加快改造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是发展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嘉峪关市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加强规划指导,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大力发展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改进政府投资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最终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改变部分服务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服务业,显著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逐步实现趋于合理的经济结构。

(三)合理引导产业聚集,以产业聚集增强城市聚集功能

产业聚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城市聚集经济具体是通过产业聚集来实现的。合理引导产业聚集,要求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规划,促进集群创新。在进行产业集群规划时,应以现有的或新兴的集群为前提。当前,嘉峪关市依托酒钢,以嘉东、嘉北、双泉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规划,为产业聚集创新创造有利的政策工具:如为雇佣技术人员提供补贴、进行风险投资、产业研究动态计划、促进中介机构的形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贷款等,引导嘉峪关市产业合理聚集。并在产业聚集的基础上,以三个工业园区为载体和纽带,发挥城市和工业的聚集功能,辐射带动三镇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委党校

篇2

1 中小城市园林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在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缺乏一个完整、有效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虽然一些中小城市进行了相关的规划,但是规划的水平比较低,规划的效果非常差,没有切实,合理的规划方案,导致中小城市在园林规划发展中浪费了很多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严重阻碍了园林规划的发展。

1.2 缺乏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的利用也不合理

1.2.1 重复建设。绿地改造是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的一个重要事项,但是对生态园林中的绿地重复的改造与建设,极大的浪费了园林规划中的资金成本。在一些中小城市中,人行道以及车行道两旁的一些绿化设施,投入建设使用的时间还不到几年的时间,就要对其进行更换,中小城市公共绿化设施的重复建设,使得原本就不足的资金成本过多的投入到一个绿化项目中,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成本,却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绿化效果。

1.2.2 多个绿化项目一同建设。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的资金成本非常有限,而同时对多个绿化项目进行建设,造成有效的资金成本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虽然一些绿化项目建立了起来,但是大多数绿化项目的建设水平都非常的低,无法建设出效果较好的绿化项目,中小城市中有一些园林规划工程有了足够的建设资金,却缺乏相应的管理资金,无法对较好的绿地进行建设。

1.2.3 急于追求建设的成果。中小城市生态园林绿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需要一段时间成长。在生态园林中培育大苗,能够有效地缩短植物的生长时间,促进生态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而培育小苗,植物的生长时间就相对比较慢,有一些中小城市在园林规划发展中,急于的追求建设结果,在生态园林中培育大量的大苗,这就造成了资金成本的浪费。

1.3 园林规划设计水平较低

大多数中小城市在园林规划这一方面,都在对大城市中的园林规划进行模仿,盲目的追求宽广的绿化空间、稀有名贵的植物,这种盲目的模仿不仅造成了资金成本的浪费,还无法在园林规划中将中小城市独有的个性展现出来。园林规划设计在中小城市园林规划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园林规划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直接关系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整体质量,中小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低主要的原因是:中小城市的经济水平较低,无法吸引优秀的设计人员;在园林规划设计方面没有一个合理的竞争机制;设计人员自身没有重视设计水平的提升。

2 解决中小城市园林规划发展问题的对策

2.1 重视园林规划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的设计人员,要把握好园林规划设计的空间,融入地方的特色文化、特色风格,注重环境的改善以及气候的调节。中小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将生态园林中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例如:花卉、灌木、草地等一系列方面;还要将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加大力度对园林规划中的绿化量进行扩展的过程中,还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升园林绿化中的效果以及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质量。

2.2 加大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资金成本的投入及其管理

中小城市中的政府部门,要重视园林规划的发展,加强园林规划中的技术与资金成本的投入,做好园林规划中的宣传工作,提高中小城市市民的绿化意识,让中小城市中的市民参与到园林规划中来,增强市民对绿化环境的保护意识。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资金成本的增加,有利于中小城市园林规划在各个绿色项目上的建设,可以聘请专业的团队对园林规划进行实施,确保园林规划的建设质量,要重视园林规划中资金成本的管理,切实的将资金成本应用于园林规划的各个环节中,对园林规划资金成本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管,主要的途径就是做好每一项资金成本运用的记录;还要避免重复建设现象的出现,提高中小城市园林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

2.3 搞好园林规划中的配套设施,加强治污的力度

中小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仅要对生态园林的内部进行合理的规划,还要对生态园林周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规划,只有这样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的高质量。垃圾、污水以及噪声污染的处理,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要重视对垃圾、污水以及噪声污染的处理,保护中小城市中的生态环境。

篇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其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所在城市,不允许跨地区经营,即实行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活动的日益频繁,这一经营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制肘。自2000年开始,城市商业银行要求跨地区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11月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然后在2006年又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由此,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扫除了政策上的障碍。随后,一大批城市商业银行相继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了跨地区发展。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使资金的跨地区流动和结算超出了其自身的能力,因而造成其客户流失。例如,一些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关系很好,但当这些企业实现跨地区经营后,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地区经营,无法再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它们只能放弃城市商业银行而选择其它银行,这样就导致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受到限制。再如,银行卡的发放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追逐的热点,但是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如果异地没有营业网点,就无法扩大这方面的业务。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有必要跨地区发展,以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2.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分散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有限,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中,也不能把资金过度集中投入,这样也会带来风险。而跨地区发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分散风险的问题。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各个地区分别进行资金投入,“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达到分散投入分散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跨地区发展可以使城市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信息,以避免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特别是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客户,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能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就很难获得客户在异地的信息,久而久之,这种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产生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损失。

3.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平竞争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进,导致国内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各家商业银行倾尽全力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实行单一的城市制经营模式,就会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一方面本地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另一方面又无法向外地拓展市场。显然,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不公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走出去,实行跨地区发展,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以提高自身价值和竞争力。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扎堆进入发达地区

从已经实现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来看,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时,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劣来制定科学的、清晰的规划,而是纷纷选择进入发达地区。据统计,已实现跨地区发展的59家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162家异地分支机构中,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有45家,位于珠三角经济圈的有11家,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有39家,合计95家,占比59%。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地区不平衡状况,也使得这些地区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

2.业务高度同质化,缺乏自己的特色

对于大多数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异地分支机构的业务单调且雷同,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原有的特色和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在信息科技方面的落后,在其原有的科技系统平台上,一些新型产品、新的功能无法运行,从而制约了其产品创新活动。

3.定位模糊,竞争力不强

城市商业银行在未进行跨地区发展之前,定位是清晰的: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但实现跨地区发展之后,定位开始模糊。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为了迅速扩大规模,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与国有银行、其它股份制银行争夺大企业、大项目,结果导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4.盲目扩张,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

近年来,随着跨地区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和增长量均创历史记录,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三家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2009年前三季度贷款增长速度分别为:61.95%、58.43%和40.09% ,分别为去年同期增速的1.78倍、I.87倍和1.79倍。这直接导致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例如,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末的16.15%下降至2009年9月末的l1.25% ;南京银行更是从24.12%下降至13.2l%。

5.缺乏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的缺乏日渐显现。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员整体素质远不如国有银行和其它股份制银行。而必要的人才是确保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进程已受到制约。对异地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管理也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连续性面临挑战,有的“过度管理”,有的过度放松“。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建议

1.坚持自身优势,明确自身定位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格局。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立足于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国有大型企业等优质客户,而对中小企业则设置了较高的融资门槛。同时,外资银行鉴于目前在经营范围和营业网点方面的劣势,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端客户的争夺上。在这种格局下,城市商业银行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是明智选择。首先,这种定位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形成错位竞争。无论从资产总量上,还是从资本金规模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上来看,城市商业银行都处于劣势,无法与它们直接竞争。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其次,城市商业银行在多年的发展中与中小企业关系密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完美契合。

2.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过程中,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雷同单调等问题,是快速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加以改进。例如,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有针对性地设计特色服务产品;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这将会更好的赢得市场。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北京银行率先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其发放的文化创意企业贷款占北京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总额的90%以上;宁夏银行在全国首家开办伊斯兰银行业务,填补了内地金融服务的空白。

3.进军农村金融市场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时,应做好科学规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扎堆进入发达地区、业务雷同等问题。并且可以考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县城设立支行;二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例如,南京银行参与发起设立了芜湖津盛农村合作银行,成为首家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

4.大力培育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银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保证跨地区发展的顺利进行,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具有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各类人才。除了引进所需人才外,城市商业银行应将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要建立合理的培养机制、晋升机制、薪酬制度,以激励企业员工;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使命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我国许多城市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产业占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和减少,经济衰退、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必然会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转型.淮北市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型资源城市,是安徽省煤炭资源城市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淮北市以食品工业为转型突破口,取得了较为良好转型成果,但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发展问题,本文立足淮北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对淮北市的产业发展转型中存在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食品工业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98-02

1 淮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在淮北市煤炭城市产业的建设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特征有以下两点:

(1)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简单粗犷,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有机性较差.同时,单一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中城市的应变能力变差,无法应对诸如煤炭国际市场变动、资源逐渐衰竭、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也成为煤炭型资源城市随着矿业开采强度加大而经济逐渐衰微的原因.

(2)产业资源依赖性过强,同时产业群体构造方式主要为单一递进式.构成煤炭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关系密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随着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单一链条”式的产业模式的矛盾也变得日渐突出,不仅资源供给出现一定的危机性,同时一旦其中某个链条断裂,就会引发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衰退危机.

1.2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淮北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多以“煤”为主,采矿、选矿、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在追求GDP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绿色GDP的相关指数.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塌陷区”,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使城市地质环境与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同时大量煤矿的焚烧引起空气中S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的含量增加.

1.3 煤炭产业已成夕阳产业,产业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0年以后,淮北市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普通混煤含税价由不到200元/吨增长至650元/每吨,煤炭产业荣极一时,成为了淮北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受国际经融危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剧烈变动以及国内天然气等技术的普及推广等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8月起,在短短的半年内普通混煤的价格由650元/吨跌至300元/吨,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资源的推广,煤炭产业已然成为夕阳产业,煤炭产业经济增长也时常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仅仅依靠煤炭产业来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行不通.

1.4 煤炭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大量开采导致资源日渐枯竭

淮北市建市可以说是“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但目前淮北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近十年内,先后有4对大型国有矿井、10对地方小煤矿倒闭.预计到2015年,现有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中的9对狂进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前期大量、无节制、不科学的开采模式导致的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瓶颈的日益显现,因此城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 淮北市食品工业持续发展转型的现状

2.1 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趋于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形成

淮北市全市已经初步建设相山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县百善矿粮油工业园、口子集团工业园、杜集区六和工业园等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集群基地,这些集群地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开始慢慢的显现出来.

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据统计,淮北市全市共有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50余家,年销售过亿元企业8家,全市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截止2012淮北市共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82个,其中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25个.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近年来良好的市场发展形势,食品工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食品市场体系的初步建成也给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道路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

2.3 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截至2013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的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淮北市煤炭税收同比下降27%,但非煤产业增加值为284亿元,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占全市全部工业总增加值的56.2%,,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占大部分,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食品工业也已初步转型成为全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所占全市经济总值总份额仅次于传统的煤炭产业.

3 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足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其中的能够发挥指导、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却十分稀少.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平均只有6000万元左右,缺少像双汇、思郎、曦强这样规模大、品牌响、效益高、有较好的龙头带头效应的企业.食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良好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不仅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也可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缺少龙头企业的现状使淮北市在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缺少引导和示范效应,使经济发展转型进程有较大阻力.

3.2 产业链条较短

在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食品加工业的形势趋同,商品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同时产业链条较短,多为面粉、速食、饲料等,而类似速冻食品、熟食、特色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延续不流畅,企业间业务和技术关联性较差.产业整体链较短且单一,不仅不利于新企业的出现,也不利于企业创新竞争氛围的形成.

3.3 利益机制不完善

食品工业在淮北市的发展已经有一定时间,但相关的利益机制尚且不明确完善,例如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能和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生产合作关系,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生产方式使农民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质、品种、数量、质量方面远远不能与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例如,淮北市重点打造的榴园村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榴园村主要以种植石榴及石榴深加工为主,目前拥有石榴种植面积8万亩,为全国6大石榴产地之一,年产石榴1000余万斤;拥有石榴深加工企业一个,年加工石榴600万斤,年产值150万元,这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其他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淮北市榴园村的石榴栽植面积和品种均居于全国前列,但石榴的主要是以鲜果出售,并没有形成深层次的食品加工市场,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缺少企业与农民的共同利益机制.

3.4 农业开发与食品工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政府大力支持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出台大量政策支持食品工业转型,但就全市范围来看,食品工业发展处于起步时期,加工技术与设备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存在例如食品工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学历素质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机制、配套设施产业成本过高、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

3.5 食品安全问题不受重视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淮北市的对外形象.除了一些企业法制观念、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外,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种种转型问题,政府应发挥本职职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通过产业、信贷、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新颖、资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市场前景与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促使其快速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较强的强势企业,为全市食品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2 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创新在城市转型与食品工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食品工业基础上,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如建立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食品工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

4.3 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产业利益机制

产业发展不仅依托于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投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发展食品工业的城市转型中,应用加大项目投资、降低银行信贷条件、加强政银企联合等方式,促进形成市场引导的投资机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政府与企业以及农民可考虑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积极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

4.4 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必须抓住制约全市食品安全的重大瓶颈因素,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方法、设备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才能保证食品工业发展的持续盈利与城市转型构想的成功.

4.5 加大品牌宣传,实施品牌推进战略

可借全市食品工业博览会、煤炭机械博览会等大型会议为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设和招商政策,为发展食品相关产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弥补企业资金来源不足的相关问题.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促进产业知名度.

篇5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前期规划不到位

城市规划的不到位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城市规划本身具有的缺陷;二是因缺乏健全的法规体系支持,我国城市规划缺乏干预力度,违法违规建设屡见不鲜。目前我国城市中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充分的协调机制,虽然从权力监督机制角度看,备案制能够发挥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但由于及时性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监督不到位,进而影响城市的前期规划工作不到位。

2、缺少群众监督

在城市规划实施中缺少群众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主管规划管理的部门既是规划部门的直接领导者又是规划管理者,这就造成了规划管理与实施一直停留在规划管理者单方行动之中,决策主体容易错位,群众参与较少,进而使得城市规划实施出现与城市规划目标偏离的现象,最终致使城市规划实施的方向与原来的发展轨道发生偏离。除此之外,监督缺乏有效性,这也使得城市规划实施容易受干预,进而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

3、分散的规划管理权限,缺少统一管理

近些年伴随进一步深入的改革开放,大量开发区朝气蓬勃,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率先发展开发区给予其大力扶持,采取封闭式管理开发区,在规划实施上下放规划审批权与编制权,城市相关部门未将这些规划纳入统一管理,造成城市规划多头审批,城市规划中的整体统一性被破坏,导致了城市功能不全、混乱布局及结构松散,无人问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规划失控,以上行为致使规划实施一度混乱。

4、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不到位

城市规划实施工作落后于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市的供水、排水、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热力、供电、通讯、防洪等设施落后,影响城市规划实施。此外,城市管理不到位,缺乏切实有效的法律依据,这不仅给有计划地安排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无法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许多建设项目的审批,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审批依据。个别开发商随意改变规划方案,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等情况时常出现。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处理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带来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实施的进程。

二、城市规划工作对策

1、加强公众监督,扩大公众参与

科学的城乡规划和严格和执法,是确保城乡规划的全面实施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增强城乡规划的透明度,加强公众参与力度也是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的有效途径。城乡规划的科学化要建立在民主化的基础上,公众参与是规划决策民主化在编制和实施中的体现,是城乡规划本质所决定的,是城乡规划实施目的所决定的,也是规划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我国城市规划目前仅限于政府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公众参与十分有限,广大群众处于被动接受规划的状态,这种被动性成了城市规划实施的阻碍。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抓紧建立公开透明、群众监督、科学公正的规划编制、审批、管理、监督机制。

2、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

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就需要做到解放思想。思想决定未来,成败取决观念。要想解放生产力就要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向先进的地方学习,在规划中,我们要以高瞻远瞩的视野、统筹全局的思路及胸有成竹的心怀,积极欢迎社会大众广泛参与规划工作,对城市规划的特征和属性要牢牢把握,不断延伸扩展规划的内涵,统一协调,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前进。此外,要尽快改进作风,这就要在规划中树立新观念,进行两个转变,就是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服务,由被动规划转变为主动规划。将服务切实的蕴含于管理中,由综合型规划代替单一型规划,由引导型规划代替应对型规划,彻底实现规划审判者转变为规划责任者、规划服务者转变为规划管理者。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可持续性的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因此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变的日益突出,为此必须做到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4、加强监督,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

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将监督规划实施视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处理好土地使用审批后的各方面管理工作,对城市规划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督促规划行政管理提高质量水平。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切实分解落实规划实施的具体责任,使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各项任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要追究那些在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接责任人,明确城市规划实施责任,其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其法律秩序,保证人民和国家的权益。

5、完善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在城市规划范围内,逐步规范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必须明确行政决策的依据,越来越大的自由裁量权已经不合时宜了。要对规划许可中现有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制约,使其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城市规划及设计规范,严守科学合理性原则,遵守相关法定程序,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规划编制工作,更加切实严谨的规范规划技术性,逐渐推行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城市规划审批与编制的法制化。在立法过程中要使规划建立规划审批与法定通则、法定规划的约束性联系,使得技术标准与城市规划跟我国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紧密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严谨的管理体系,进而让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实现法制化与科学化。

三、结束语

伴随我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翻天覆地,这就对城市规划实施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尽管我国城市规划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完善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在城市规划实施中加强监督,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高要求、高标准编制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就能够提升城市的品质,让城市增强了吸引力和辐射力,既能使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又能使城市健康有序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发曾. 我国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2]黄明华. 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布局”方法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年.

篇6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林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城市的发展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生活在城市中,深刻的意识到绿植的重要。林业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将森林栽植到城市,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善现有的城市环境,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说,在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下,加快城市林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改善环境,更是现代生态化城市的标志。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林业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城市林业是建筑在城市森林体系的资源基础上,以乔灌草为主要成分,与城市建设布局相适应的,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体系。

城市林业是全方位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上述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城市林业是为城市服务的,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城市林业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森林,较侧重从系统角度下定义。 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

二、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林业的建设起步稍晚,但是对于城市林业的建设,政府部门十分的关注,随着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在城市林业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改革开放后,使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的新阶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林业建设也跟着同步进行,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城市林业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明显,所以许多地方都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由于我国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城区的内环绿网树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养分供给上受到限制,枯枝落叶被清扫、营养元素不能循环,又没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导致林地养分锐减,影响树木生长。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仅有的一点城市绿地也大搞开发区建设,使人口愈来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断下降,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

4、现有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城市林业缺乏合理的整体结构,一些原有的城市绿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毁坏,同时也对形成整体规模的城市林业规划建设带来困难,导致城市林业局部的结构松散,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开发区不断涌现,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镇的扩建使城市规划发挥不了作用,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市郊林业建设影响更大。

5、在城市的发展中,林业也跟着大面积的建设,但是由于盲目的建设,没有合理的规划,使林业在建设上结构不合理,在技术与知识上的滞后性,使我国林业的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的和谐与城市的发展并未达到合理的发挥。在长时间的作用下误把绿化手段当目的,一味的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在林木的栽植中,由于树种的单一化,造成多街一树的现象,使美化效果差,在生态效益上,也未充分发挥其效应。在这多种情况的结合下。难以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城市效益。

6、市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由于市民对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行道上锭钉、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城市绿地遭到不幸。城市绿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森林环境也不断恶化。

三、对策

1、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2、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理顺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

3、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四、总结

篇7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77-01

1 焦作影视城概况

焦作影视城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北部,距离市中心仅有1 km。北靠太行山,南临黄河,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且处于新焦、焦枝、焦台铁路以及焦郑、焦晋告诉公路交汇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其主要功能是为影视剧的拍摄提供服务,同时具备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及文化娱乐等,总的占地面积为三平方公里,其中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包括文化广场区域、周王宫区域、市井街区域、楚王宫区域、古战场区域等。近些年著名的《大秦帝国》、《战国》、新版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以及《孔子》等百余部影视均在此地完成拍摄。

影视城每年接待国内外的游客数量逐年递增,逐步形成了以餐饮、购物、游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并且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焦作影视城积极抓住重大节假日(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的商机,开展各色各样的趣味游园活动,带动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近两年紧扣“春节”时期的消费需求,自2013年起举办“春节庙会”活动,更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入。2014年春节期间的旅游人次为10万人,较2013年增长15.34%;门票收入为70万元,比2013年增长了62.22%(表1)。

2 焦作影视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焦作影视城建于1995年,是首批“全国影视指定拍摄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影视城的发展也表现出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地方。

2.1 设施陈旧

焦作影视城当前问题较为突出的便是房屋和设施的陈旧现象十分严重。有些仿古建筑由于拍摄的场景较少,维护工作更是处于缺失的状态。前些年这些仿古建筑虽然破旧,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参观价值,现在部分墙面已经脱离,且建筑物出现了较为严重漏雨、场院杂草丛生、配套的道具损害严重等情况。导致建筑物丧失原有的参观价值,其拍摄功能也受到极大的限制,某些更像是一处废弃的场地一般。

2.2 文化类表演时间安排不确定

在周王宫、市井街等主文化场地,安排有相应的文化表演,如霸王别姬、汉宫歌舞、卖鞋、真假李逵等县城表演。这些表演在旅游高峰时节可能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循环表演,但是在普通的工作时间里游客要想看到此类的歌舞或者表演就要等到特定的时间,且具体的时间并未在网上、门票或者注释牌上进行公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一部分游客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表演,影响影视城在游客心中的整体印象。

2.3 绿色环境维护不到位

焦作影视城有着良好的环境基础,尤其是夏天一片绿色,给人以清爽之感。但在几次去那里观赏的经历中,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一条本是河道的区域却长满了杂草。或许是经营着为降低成本,在场地不用的时候放干水渠,但杂草无人管理最终结果只能降低旅游环境的总体印象,导致游客一次性旅游。旅游业要发展不能只靠新客户,还要拉回头客。环境维护不到位必然会对客流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2.4 特色服务单一

影视城内仿古的宫殿和街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观看文化类表演和古装照片,前者游客在特定的时间可以免费观看,后者则需游客根据自己的需求支付一定的费用。目前,影视城在重大的、节假日虽然也积极开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但除此之外没有能够运用到全年的特色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顾客消费和影视城经济增长的作用。

3 焦作影视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对建筑物的维护工作

焦作影视城的建设本身具有电视拍摄和促进焦作旅游业发展的目的。那么对该区域内的建筑物除了做好日常的修护工作之外,还应加大维护力度,使之处在一个良好的经营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增加影视城内修缮费用的预算支出(包括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两部分内容)。如此以来,一方面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也能保持其原貌给游客和拍摄组留下良好的印象,进而增加其使用频率,增加经济收入。

3.2 制定明确的时间安排计划

在焦作影视城的网站上不仅要公布开放的时间安排,还应增加各种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安排计划,以便游客能自由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合理安排时间。一方面减少在游客众多时期出现拥挤现象,尽量做到合理疏导游客分流;另一方面加强游客的自主选择性,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到影视城服务更加人性化,提高顾客满意度。

3.3 注重绿色环境建设

对影视城内的绿色植物,不能任其自由的生长,而且还应增加相应绿色植被的种植。即组织人员定期对已存在的树木、花草进行修剪和除虫等工作,保持其拥有良好的生长形态;对于地表出现的区域,有针对性的选择种植一些绿色植物,既要考虑四季变化也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美化影视城总体环境,提升影视城的总体档次。

3.4 开发旅游新服务

吃是旅游产业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带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游客观光一是为了欣赏独特的风景,二是品尝有特色的饮食。因此,焦作影视城可以增加当地有特色的事物供游客食用,例如焦作武陟油茶;或者提供绿色有机饭菜,当前绿色消费备受人们的追捧,尤其是具有农家风味的绿色有机饭菜。另外还可投资建造一些仿古的住宿地区,配上影视城特有的环境,相信不少游客想要感受不同的氛围,愿意在此地多做停留。

4 结语

焦作是国家第一批资源转型城市,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条件和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首选。尤其焦作影视城兼具旅游和拍摄两重作用,本身已出具规模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实现焦作旅游大发展比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根据焦作影视城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对其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作出简单描述,以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改善城内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现状,促进影视城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以促进影视城繁荣发展来带动焦作经济的增长,为焦作快速、成功的实现转型做出贡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绿色建筑发展目前已经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我国于2006 年颁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此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试行)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规划设计部分) 》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运行使用部分) 》等评价技术标准体系文件,指导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五年的实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于2011 年启动修编工作。同时各类绿色建筑的标准已在陆续编制。各地也因地制宜地组织编写了更加适宜地方建筑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截至目前已有14个省市颁布实施了地方标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管理制度基本形成

2007年原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管理、申报程序、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做出规定。2008年开始,又根据标识工作实践,对相关管理制度和评价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完善或修订,了相关评价管理文件。2009年6月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明确了对于具备一定绿色建筑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地区,经申请审批通过后,可以开展本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截至2011 年底,我国已有江苏省、浙江省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相继成立了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机构,颁布了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三)绿色建筑数量快速增长

截至2012年3月,全国已评出379 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3800多万m2,有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地区从过去的18个省区发展到28个,其中,陕西、福建、湖南、吉林、海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云南及香港实现了绿色建筑标识项目零的突破,陕西和福建各达到8项,湖南7项。通过对已经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79个不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分析,社区的绿化率可以达到38% ,平均节能率达到58% ,节水率达到15.2% 以上,可循环材料达到7.7%。从目前各省已有的绿色建筑项目数量来看,前十位的省市如图8所示。整体来看,绿色建筑的面积每年增长都较快,尤其是2011 年获得明显的加速 [1]。

(四)通过LEED认证项目日益增多

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7日,中国大陆通过美国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的项目已达到200个。这表明,LEED在中国的应用,已初具规模,并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当前USGBC网站上登记的中国大陆的项目总计为850个,认证项目与注册项目的比率约为1: 4[2]。从认证项目数量上看,中国LEED认证项目的数量,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之间数量日益增多,达到年间认证量85个的规模(图10)。从认证类别来看,LEED-CI(绿色室内装修)、LEED-NC(新建筑)认证项目在全部已获认证的项目中占据主体,具体如图11所示。

(五) 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日益增多

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发展绿色建筑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针对绿色建筑的专门立法

现行的《建筑法》颁布实施时间较早,也没有任何关于绿色建筑的规定,仅在第四条规定:“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建筑活动的法律《建筑法》对建筑节能、新型建材和建筑科技等工作没有做出强制性的规定,而是采用了“支持”、“鼓励”等的文字表述,明显缺少强制性,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作为部门规章,建设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法律地位较低,推动实施与监管的力度远远不够[3]。

(二) 认识理念仍有局限

绿色建筑消费需求不旺,广大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 是影响绿色建筑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除少数专家、研究人员认识和了解绿色建筑, 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绿色建筑就是多点绿化。正因为如此, 如果让人们增加投资去接受绿色建筑, 显然会阻力重重。所以, 普及绿色建筑知识就显得很重要, 只有开发商、民众、政府都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及其投资回报和长远利益, 绿色建筑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 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尽管目前已经实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绿色建筑缺乏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很难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度有待提高。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绿色建筑更加节能与环保,从长远来说更加经济,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本身可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加上目前消费者偏重商品房的价格、位置与安全,对于绿色建筑所体现的节能、环保、健康价值认知不够。

(四) 技术选择存在误区

在绿色建筑的技术选择上还存在误区,认为绿色建筑需要将所有的高精尖技术与产品集中应用在建筑中,总想将所有绿色节能的新技术不加区分地堆积在一个建筑里。一些项目为绿色而绿色,堆砌一些并无实用价值的新技术,过分依赖设备与技术系统来保证生活的舒适性和高水准,建筑设计中忽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措施,直接导致建筑成本上升,在市场推广上难以打开局面[3]。

参考文献

篇9

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突出。尤其是在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之后,农户和乡镇企业货款困难问题进一步加剧。而国有金融组织的缺位为民间金融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非正规金融组织从实际产生的效果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及一些乡镇企业金融服务上的空缺,促进了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民间借贷的利率失控。民间借贷的敏感点就是利率,发生争执的焦点也是利率。银行利率是经过国家宏观调控指导意见的一种执行利率,而市场利率是根据物价水平,盈利水平自然变动的利率。现在“不超过银行四倍”的利率是以银行利率为基准点的,虽然上下可浮动,但仍是“固定”到银行利率基准点上的。这就难免有“银行”导向之嫌,不利于市场利率导向作用的发挥。无论如何,民间借贷的利率应是市场化的,市场化利率是目前世界各国银行追求的一个目标,民间借贷更应发挥其市场导向的优势。

2.农村民间金融潜伏着金融风险,容易滋生个人非法金融问题。由于民间借贷活动的频繁发生,个别人尝到了甜头,逐步从单纯的借款活动中分离出来,非法吸收存款,高利率发放贷款,办起了非法“地下钱庄”,从而扰乱了金融秩序。农村地下金融没有合法地位,只能在体制外畸形生长,很难满足农村资金的需要,而且地下信用没有法律保障,仍然是采用口头约定的简单形式,粗陋的形式与较高的利率,既制约了资金需求,也成为众多法律纠纷的根源。而且地下金融没有纳入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国家无法掌握其规模和问题,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首先农村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国家政策法规之外,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对正常的金融秩序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次,民间金融大部分都是乡村邻里、亲朋好友等社会小团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信用域极其有限,资金规模往往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3.农村民间金融容易产生经济纠纷。农村民间金融往往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是口头约定型。二是简单履约型。贷款期限或长或短,借款利率的高低凭双方关系的深浅而定。民间借贷的债权人或者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获取必要的证明手续或者是以获得高额利息为目的,缺乏对借款对象的审查和对借款用途的有效监督。而借款人由于急需用钱,不论利率高低,自己承受能力如何,只管把钱弄到手。结果往往是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资金或根本无法收回,债务人不能按时归还借款,从而引发债权、债务纠纷。

4.农村民间金融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困难。由于缺乏对每笔贷款贷前、贷中、贷后严格的调查,在贷款者对借款者的信誉及贷款用途难以知晓及控制,便会使农村民间金融风险加剧。一些用途不好、效益不好、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被银行卡住以后,非正规金融便为其融通资金,使国家的调控手段大打折扣。民间金融机构脱离了人民银行的监管,业务经营存在不规范,如高息揽存,盲目贷款,且民间借贷大都是在资金需求紧张迫切,银行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发生,基本上是一个卖方市场,利率水平通常很高,民间借贷形成的货币流量也难以预测和控制。由于目前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一是导致部分民间借贷演变为高利贷,给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二是民间借贷活动在金融机构之外进行,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干扰了金融机构业务的正常运转,给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冲击。

5.民间金融目前还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虽然民间金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但建国以来政府对其活动经历了由禁止、打击、到默认而不提倡的过程。即使在改革开放以来,其一直作为地下经济的一种灰色状态生存。目前虽已引起重视,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也没有明确的业务管理部门,民间借贷市场还处于半地下状态,存在缺少法律统一规范与有效监管问题。希望经济金融界人士讨论如何引导、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

6.金融供给机制与农村金融需求错位。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商业银行城市化趋势明显,保留的农村基层机构目的在于吸收存款,成为城市吸纳农村资金的渠道。邮政储蓄资金也大部分从农村流出。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惟一支撑农村经发展的正规金融力量。但农村信用社受融资能力的制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经营商业化倾向,也影响了其为农村经济服务的积极性。

二、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发展与规范的对策

农村民间金融作为一种内生的制度安排,发挥了民间金融作用,促进了民间金融市场的形成。在弥补农村资金供求缺口、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农村金融秋序,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将其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并将过量的消费性信贷引向生产性信贷。

1.明确民间金融的地位。民间金融不等于非法金融,尽管现在的法律政策对民间金融仍然采取相对严厉的态度,但在法律禁止和正规金融已经占据的市场之间,民间金融仍然有广阔的空间。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民间金融也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而且具有自发性,在应对正规金融难以解决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时,民间金融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要放弃用正规金融一统农村金融的设想,正确认识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互补作用。要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为发展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民间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可出台监管部门受权规章,允许民间借贷在给定条件下合法存在,并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从而扩大政府财政税收,严格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活动。

2.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民间金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问题,不单是一个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服务“三农”。一是立足于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二是他的功能是聚集农村、农民和农户的资金,并通过金融手段在“三农”发展中进行配置;三是应当使农民贷款尽可能地方便,自觉选择在“三农”中寻求资金出路;四是他能够自动化、开放的和动态的制度安排,随着 “三农”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方向;五是组织体系应当具备自我风险控制能力,接受相应的监管约束。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力争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基本解决农户在农村信用社贷款难的问题。

3.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将民间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农村民间金融以其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具有弹性,服务态度好,渠道广,回收快,资金利用率高等优点而经久不衰,但其具有高利贷、高风险、金融欺诈、隐蔽性强、不可控制等缺点,有时会影响农村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社会稳定。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是在农村市场金融运作中保证民间金融机构安全和提高资产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和农村民间金融调控是促进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和提高农村民间金融效率的重要措施。要使农村民间金融活而不乱,实现发展、效率、稳定三者的最优结合,监管方式的科学化和调控方式的灵活有效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入手,在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备金率和资金充足率及实行风险责任自负的情况下,引导和鼓励民营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达到合法、公开、规范,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满足三农融资需求。

4.继续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在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方面,一是立足小额信贷组织仅依赖政府或捐助者的支持终会难以为继的现实,建立合理的商业化运作方式,增强其交易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二是鼓励独立的小额信贷专业非政府组织开展小额信贷,形成金融部门和扶贫部门宏观管理和监控,稳定和发展一支小额信贷专业队伍,建立长期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金融信贷服务的机制。三是规范提高小额信贷运作机制,发展规模扩大、覆盖面增加的有利时机,建立扶贫专业的机构,引入小组还款机制,促进信贷资金的良性运行。四是成立小额信贷行业协会。随着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来协调和引导小额信贷的发展,这将有利于不同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规范小额信贷的运作,尽快结束小额信贷各自为战的局面。

5.建立农村民间金触机构存款保险制度,防范基本的金融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迫在眉睫。农村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是保障农村存款和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开放民营银行的前提条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目的:一是保护小储户,防止挤兑现象;二是为处置出现严重问题、破产或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为了降低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保护公众信心。

参考文献:

[1]张玉凤: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问题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2]浙江农村出现民间金融企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S1)

[3]杜 静:应当积极发展农村民间金融[J].金融教学与研究 , 2005,(03)

篇10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化程度的加深,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许多地区都以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而且近几年影视业的发展状况也呈上升趋势,所以,影视旅游业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影视旅游,体现了影视与旅游之间的亲密关系 。影视旅游是将影视创作的地区与旅游相结合,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从狭义来看,我们可以将影视旅游看作是对于影视作品拍摄、制作的过程以及与影视相关的地点,事物,影视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参观。影视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影视基地更好的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影视与旅游的结合将传统的走马观花似的旅游转化为深度旅游。

一、 影视城旅游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影视地的选址也大都是风景优美的景区,这大大带动了影视旅游

的发展。标志我国影视旅游的兴起的地点是在1987年的无锡太湖,这也是几年来我国其他影视城旅游创建的典范。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城已经不仅仅是电影拍摄地,也是我们国家旅游开发的重要基地。我国当今较大规模的影视城旅游基地有横店影视城、广东南海影视城、无锡中视拍摄基地等等。在我国影视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影视城的经营状况也各不相同,横店影视城从2002年到2005年游客量持续增加,但有的影视城却出现亏损。目前我国影视城旅游的现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二、 影视城旅游中所出现的问题

1、 实力不强,创新不足

现在我国影视城旅游的基地越来越多,许多基地都是大同小异。影视城

旅游,是一种高投资,高运营的行业。许多地区在还没有对影视城的运营方法以及运营方式了解的情况下就将其作为旅游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没有得到回报,也就没有对其影视基地进行翻新和保养,以至于游客量越来越少,影视基地也就荒废了,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情形。所以,要想将影视作为旅游项目一定要充分了解行业的模式,营造最强实力。对于大多的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也会想见到不一样的影视城,所以为了不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就要创新影视城,“景点和表演”的模式已经让消费者产生视觉和审美上的疲劳,要保持影视基地的常新,吸引游客来体验。

2、 科技含量低,游客重游率不高

影视旅游是一个时代的旅游潮流,因此,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影视城

必须要将科技化、娱乐化、观赏化融为一体,让游客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影视城。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所以,为了尽量的满足更多人们多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将科技应用于影视城当中。有一个成功的例子,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就运用了大量的科技元素,将在电影中出现的激光,电子,色彩,魔幻等与乐园更好的融为一体,赋予了乐园一种灵活性、舞台性的视觉,打破了传统游乐园单点的方式,吸引了更多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我国影视城相对比与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国家也要积极利用科技的力量,尽快的提升影视城的作品,实现影视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 探究影视城旅游的方法创新

1、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主题特色

影视旅游产品成功开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将要将旅游与当地的文化以及影视的作品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每个影视城也都会有它自己的特点,所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影视旅游业的开发首先要使影视城的各个景点鲜活起来,然后突出影视城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文化内涵。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作为影视城,我们也要利用它独特的历史文化,来改变影视城的旅游命运。要想在影视城中突显其文化性,就要向游客们展现原本城市中的生活场景,有杂货店、小作坊、商铺等设施,想要展现历史性,要体现其衣着服饰,可以有定期时间段的具有该城市文化底蕴的节目表演,给游客一种身在另一个时代的错觉,也就营造出了历史氛围。

2、丰富市场产品,增强影视参与

随着科技化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不是影视旅游,都在对其旅游的场所进行创新,丰富产品。而作为影视旅游的基地,更要丰富自己的产品。游客去影视城旅游,更好的期望值是想体验影视的感觉,看到影视的拍摄的场景。所以,影视场景可以创新方法,以体验为主,开发新的活动项目,新的产品。我们并不要一味的去模仿其他国家优秀的乐园,我们也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尽量的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因素,追求经济、效率一体化的效果。我们要尽量的保留影视剧中的地点,场景,让游客可以拍照留念,亲临影视剧的场地,可以进行三维立体的或者更高层次的拓展,让消费者感受影视氛围,并可以参与其中。活跃了气氛,加大了游客量。

3、提高接待服务能力

在旅游场所,我们游客对场地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就需要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耐心的讲解,但许多影视城的范围比较小,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所以,我们要完善影视城旅游的配套设施,扩大迎接的规模,对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也要加强,才能够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以便迎接更多的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

综上所诉,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影视城旅游发展也会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但影视城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经营者去经营创新。才能够给游客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它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影视产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辉.谈谈导游客“职业化”( N). 中国旅游报. 2004(6)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是优化城市布局的行政管理手段,是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要以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当前在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也取到了一些可人的成果,但是还存在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1、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扩建范围也在不断地增加,城市化的建筑在快速发展。城市的规划管理越来越重要,城市规划管理是对城市各项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使它更加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它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指引,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建设目标。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可以使一个城市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使城市的生态平衡得到很好的保持和发展,使城市得到更长久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城市的规划管理对一个城市来说意义重大。

2、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城市规划不合理

在城市规划时,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盲目的进行开发,导致规划不明确,没有自身的规划特点。城市的绿化不到位,一些城市只重视建筑方面,忽视了绿化的重要性,这样长久下去,工业区的增加,绿地的减少,会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环境的污染会给城市的人们带来直接的身体伤害。在老城区的改造中,高层建筑出现速度和密度也是相当之快,这样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景观,也带来了 “温室效应”。

2.2、城市规划管理法制不健全

目前,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这方面管理法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城市中违法建筑、违法用地、乱堆乱放等问题尤为突出,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城市的形象。因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地方管理部门存在许多违法的项目,在规划管理中官商违法现象较为严重。上级部门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不到位,导致地方乱用审批权利,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发展。

2.3、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对古老的街区保护力度不够

每个城市或多或少都会遗留具有历史意义的街区,它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不过在城市的开发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这些古老的遗迹的损害,或者消失。有关部门对这方面的保护力度不够。

2.4、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的参与意识薄弱

从现状来看,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主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来负责的,几乎没有涉及到公众参与,没能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从而忽略了社会力量对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作用。这样在规划过程中会暴露出问题来,政府刻意追求经济利益这点就显得很突出。城市的规划管理的最终的核心是让城市各方面的利益最大化。总的来说,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式也是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社会公众参与意识薄弱,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这方面急需要加强建立。

3、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策略

3.1、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多样化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规划管理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建设必须从长远考虑,这样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

城市的规划管理,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中要体现城市的特色。对城市的规划要进行科学定向,然后进行详细科学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这些规划都要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现在城市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建设中大量的土地被征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城市的规划环境保护和土地的浪费要重点抓,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细则,避免土地的浪费,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一个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合理的规划布局城市可以使城市健康、快速地发展。

3.2、建立健全法制体系

城市的规划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实施,在对规划中的建筑和方案必须严格的依法执行。不过现在国家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机制还不完善,我们要积极的去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法制体系,建立及时、有效的监督机构,从而明确各个部门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责任和权力,杜绝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违规违法问题的出现。

3.3、规划加强引导,保护和继承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于老城区的规划管理要有宏观的把控,老城区是历史留下来的遗迹,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起来的文化象征。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体现城市特色,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当保护与开发相碰撞时,有关部门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就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够重视了。我们应当保护和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认识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努力将更多的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的保护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建设具有自己特色文化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要进一步处理好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保护与城市的现代化管理的关系,使城市的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传统和谐共存,相辅相成。在城市的规划策略中,要考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特色,在实施规划中,能够体现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古今文化的碰撞更能城市的自身有魅力。

3.4、加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城市规划管理中,由于没有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没有能够全面的把握公众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笔者认为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加强公众参与的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的规划管理的内容和结果直接体现了大部分公众的价值观。一个城市的布局规划联系着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没有参与这方面的探讨也是不公平的。城市规划管理的结果要得到公众的认同是必要的。在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中,只有让市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市民才能有对社区认同感和现代感。由此看来,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政府单方面的决定会带来公众的不满,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考虑到公众的参与度,更好的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3.5、城市规划管理要具有长远性目光

城市的规划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所以城市的规划管理要具有长远性。有些地区对城市的规划管理很不到位,规划不统一、目标不明确,最后造成建筑杂乱,布局无条理,好好的建筑因为规划的不合理就要拆掉,劳民伤财,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城市的规划为了给当地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越的生活空间,所以要考虑这个规划方案能不能给城市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城市规划管理要整体把握,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小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加快是必然的,城市的规划管理是城市化的基础,紧密联系着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管理要科学合理,具有超前性,长远性意识,保护好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中小城市走上更快、更好、更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12

水利工程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关键的环节,也是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规划的必要步骤。设计方案对工程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也决定了水利工程投资的效益以及施工安全性,所以加强对水利工程设计的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生态等的影响。

1.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1 . 1水利工程设计决定施工进度

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主要受到施工队伍管理和施工资金的落实情况等客观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起主导作用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案这个主观因素的影响,因为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制作的过程中,需将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施工地的地质地貌、施工的条件和步骤等因素考虑到位。一旦出现考虑不到位或者设计出现漏洞,就会在具体的工程操作中出现问题,影响施工的进度。所以,给予水利工程设计高度的重视,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拟定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并逐一将其设计方案实施到位,就能够保证工程建设按质按量地完成。

1.2水利工程设计影响工程质量

水利工程设计中需对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合理操作。水利工程设计中每个阶段都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产生影响,任何的纰漏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和效果。质量事故已经成为水利工程的主要事故之一,因为设计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发生工程质量事故的机率也大大提高,可以说,水利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优良。

1 . 3水利工程设计决定工程成本

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需对水利工程规模、施工的标准、工程功能等进行合理规划,并将其设计方案具体落实到施工的每个环节中。由此可知,水利工程设计决定着水利工程的成本,如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改正,就能节省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成本。水利工程设计能够节约工程成本的同时,也能抓好工程质量。

2.水利工程设计的要求

根据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的模式,再加上新时代设计理念,得出了水利工程设计需遵循的要求主要有:基本要求:水利工程设计需满足工程任务和规模;工程设计要遵循安全运行要求,因此,需考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特殊要求:工程设计必须有针对性,不能太散乱,导致重点不突出。进行工程设计的时候,要与施工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布置施工场地时要有针对性,在场地选择时要遵循安全性高、环境影响小、污染少等原则。工程设计需有科学性,设计的方案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建筑物布置以及其尺寸的大小等都必须具有科学依据;工程设计需有专业性:对于前期水利工程的设计可以比较浅显,但越到后期设计的深度就越高,要求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如对坝址、坝型、修坝的资金投入等等都需要进行精确的设计。其他要求:水利工程设计需具有实用性要求,设计施工的技术时,需运用成熟的技术,以降低施工中的事故风险;工程设计需具有环保和美观等的要求,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在不影响当地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水利工程属于一项功在千秋的项目,因此,对其的设计一定要实用美观,也可将其当做旅游项目工程进行设计。

3.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 . 1水利工程设计缺乏技术经济理念

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因为设计部门收集的资料不足,或者对收集的资料整理或分析不到位,从而导致整个设计工作缺乏技术经济理念和科学性时有发生。也存在过水利工程设计考虑不足,设计方案有待优化,从而导致设计进度滞后,或者施工样图反复修改,严重的还引起法律纠纷,令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等问题。3.2具体设计不规范

传统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是按照招标进行设计,只进行施工详图设计,对于工程结构图、工程量以及工程的资金投入等均不纳入设计范围,从而使工程设计缺乏科学性,设计方案脱离了工程实际情况。同时忽视了人文、环境、生态等客观因素,导致具体的设计不规范合理,给工程建设带来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没有保证,工程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

3 . 3水利工程设计质量考虑不到位

传统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对质量问题考虑不到位,从而忽略了工程质量的控制,导致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出现质量事故。同时由于施工部门领导对于设计中的质量不重视,导致无质量保证的设计图在实际的施工中对工人造成直接影响,加上部分企业领导为了赶工期和节约成本,过多干预工程设计工作,使水利工程设计无科学性,给实际施工带来质量和安全隐患。

4.水利工程设计的优化措施

4 . 1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增加技术经济理念

设计部门需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中增加技术经济理念,在设计之前,需要综合整理和分析资料,如施工地的水文环境、气候特点、施工成本预算等情况,同时进行实地考察,使水利工程设计更科学合理。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的改动,让其更符合工程的质量要求。

4.2对水利工程设计进行规范化操作

水利工程的设计部门应该加强对设计人员的技术和专业培训,培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增强其责任心和专业能力,使工程设计更科学合理。在进行具体设计的时候,应当组织设计人员进行实地探查,充分了解水利工程施工地的地质地理环境、水文条件等信息,保证设计的工程既不会影响环境,也不会破坏生态,还能以最小的成本建造最美观的建筑物。

4 . 3加强对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管理

水利工程设计部门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具有质量意识,还要将这种质量意识融入设计方案之中,在与监理单位等协调时,一定要将质量控制放在首位。在施工的时候,需要将质量意识灌输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思想里,不能让设计方案成为一张废纸。设计部门的管理者也要重视设计方案的质量管理,将质量意识落实进具体的设计方案中,使其能指导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操作,提高工程整体质量。

5.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趋势研究5 . 1发展生态水利工程

随着水利工程设计技术日臻完善,人们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水利工程的功能更多。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外形美观等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水利建设部门应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生态水利建设工程已经成为时展的新趋势。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建设的新趋势,它不仅要求水利工程具有其本质的发电、储水等功能外,还要求将保护生态,维护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作为水利设计的主题,具有环保、节能等功能。

5.2发展美学性水利工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利工程的要求,不只限于其自身的功能或作用,而是提升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层次。水利工程中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是进行美学性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与美学原理相结合,凸出其水利建筑的美学价值。水利工程设计需要充分利用其施工地点临近自然山水这一优势,通过人为的艺术设计,将其进行环境优化,使其能具有观光的价值,达到水利工程和景观建设双丰收的目的,以水利带动景观建设,以景观建设促进水利的良性循环。

美学性水利工程的建设设计,不仅需要设计人员从美学的角度看待建设,也要设计人员具有和谐理念,将建筑材料进行合理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在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需进行科学的布局,寻求最美观的建设造型。将河流自身的属性与美学价值完全应用于水利建设的设计中,将美学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

综上所述,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尽量避免水利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等的破坏,以寻求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建设方式。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考虑退台和缓坡等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同时,水利设计部门还要树立一种新型的工程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坚持保护生态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同时还要迎合人们的对美的追求,在水利工程中融入美学理念,将水利建筑和旅游景观进行结合,形成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具有美学价值的水利工程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篇13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nstantly improve, urban landscape in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role, greatly improving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in the urban planning, the landscape is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This paper from the urban green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rt, aimed at the problems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cientific detailed landscape of planning, the standard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ity.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城市化进程给人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缺乏、环境恶化等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因其绿化净化功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当前,我国城市在园林绿化建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园林绿化的功能完全发挥出来。

一、城市园林的作用

(一)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环境质量

城市园林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园林绿化对城市生态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吸收城市废、毒气体,除尘杀菌,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治燥声;调节城市小气候等几个方面。各类绿化植物的栽植,会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树木和草坪的地下根系能减少地表经流,从而减轻泥土被冲刷而流失,同时植物的地下根系还能够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水源的能力,能有效地降低风速,防沙防尘。树木等植被利用其茂密的树冠和枝干,可以有效地吸收和隔离噪音,可以减弱和避免噪音对居民的干扰。城市园林通过调节城市区域温度和湿度的方式能够显著地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清新的生活、生产气候环境。

(二)美化城市容貌

不同的树木形态能够打破城市建筑物的单调造型,让城市面貌变得生动、多彩和活泼,加深城市环境的空间层次感。各类绿化植物在不同的季节,能够呈现明显的季相色彩差异,如三角枫、五角枫等树木到了秋季树叶或枝干变红。所以,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使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宜于居民生存。

(三)构建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园林绿化能够为城市构建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城市绿化系统的建立完善,可以使城市形成一个个比较稳定的区域,调节城市生态,使其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规划模式趋同,缺乏城市个性

城市园林建设应体现出该城市特有的个性风格、展现其历史文化风貌,但是,当前我国在园林建设中缺乏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应有的个性,城市园林建设中照搬国外或其他城市风格现象突出,缺乏对城市客观条件的分析,使得园林建设模式趋同,缺乏城市个性。

(二)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不尽合理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与其它城市公共设施市政设施不同步不配套。片面追求大而全,或者照搬照抄其它城市的绿化建设,没有体现出自身城市特色。人造景观多,没有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在城市园林设计的的作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园林绿化中重建设、轻管理,缺少规范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对树木、苗木未能及时做进行抚育、施肥管理;草地未能及时修剪,植物病虫害未能及时防治。宣传教育不够,个别单位和居民法制观念淡薄;侵占城市公用绿地,损坏花草树木、草坪、毁坏景观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滞后,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

(四)资金难以保证,制约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它并不能给园林绿化单位带来经济收益,园林绿化事业的经济效益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由于园林绿化事业的会公益性,使得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家财政补贴,或者建设单位自筹投入,使得园林绿化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给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应对措施

(一)立足城市,突出个性

每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地方历史和地域特色,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营造城市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和绿色背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进地方文化,塑造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观。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理清历史,重视对景观资源的再利用、继承与保护,在自然生态和地带性植被基础上,融合当地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宗教历史,在园林绿化过程中,立足当地实际,使园林建设突出城市个性特点。

(二)加强规划,科学发展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亲近自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市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市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三)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要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引入工程管理的模式,从准备作业阶段开始,在栽植前充分考虑土壤条件,做好土壤和水肥条件的改造,贫瘠土壤种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后再用于绿化;选择树种时最大限度地满足适地适树的要求,可通过除草、施肥、修剪、灌溉、喷撒农药、生物防治等措施,提高绿化植物的生长势,增加绿化植物的抗逆性。同时,在园林绿化的各个阶段要对绿化植物进行及时监测,及时掌握绿化植物的生长动态,制定相应应急预案,来防止隐患。

(四)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要实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保证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在国家有计划的投资以外,要调动社会团体结合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园林绿化事业。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将园林绿化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结合城市改造和各项建设工程,安排适当比例的园林绿化费用。同时,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的开展,发展园林绿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园林公益事业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引进民营资本或者外资开发建设城市园林,并可通过与旅游业联合开发园林生产生态旅游等有偿服务项目筹集园林绿化建设资金。

四、总结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对于改善城市生态、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园林绿化事业不断发展,但是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并遵循自然生态植物的生态规律,科学合理的配置植物,发挥绿地最大的景观价值和潜在的生态效益,加强城市绿化的规划管理,强化宣教力度,吸引公众多参与,加强立法监督机制。保证园林绿化能够更好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