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8 14:56: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产业链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市场的归市场
产业新城的发展方式,有可能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一条主线,并且在当下中国探寻新型城镇化具有现实意义。新型城镇化应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配置土地、资本和产业等要素资源,把发展新兴产业的主体变为企业,因为只有企业主动调整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才能实现。但是企业创新存在成本高、风险大、见效慢等特点,又成为创新投入的制约因素。
华夏幸福基业在基于十多年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升级经验上,规划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去承载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成本支出。
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硅谷高科技孵化器,正是华夏幸福基业的独特之处。与之前远赴硅谷的中国企业相比,华夏幸福基业不仅关注于高新技术孵化这一端,更希望通过硅谷孵化器搭建,找到中美产业对接的路径,打造可持续的产业价值链。
具体来说,通过搭建硅谷高科技孵化器平台,华夏福基业将为海外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全新的商业思路:通过此平台,海外的技术创新成果可以得到全产业链发展土壤,美国高新科技产业技术转化与中国市场可以顺利对接,从而为以技术创新驱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找到一条新路径。将硅谷的新技术甚至创新产业带到中国,对自身园区产业进行再造和升级。
对于华夏幸福基业来说,在硅谷设立高新科技孵化器,可以说是其对自我产业促进思路的再创新。一方面,这是华夏幸福基业的“转移、整合、孵化”产业促进思路从国内区域资源整合转变为全球区域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则是从自身资本和需求的角度驱动,从过去的被动转移变为主动转移,中国产业升级需要什么项目就去主动转移什么项目,己有园区能承载什么项目就去主动寻找什么项目,这对华夏幸福基业来说,本质上是一种角色的转变。
同时,华夏幸福基业硅谷孵化器将按照美国成功的孵化器运作模式来进行运营管理。在运营模式上,华夏幸福基业硅谷孵化器将建立四大机制,打造新兴产业孵化平台。一、导师机制,孵化器将引入行业专家、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投资人组成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者分享经验,指导培育项目;二、产业聚焦,孵化器将结合河北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硅谷优势产业,聚焦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硬件等产业。河北固安等产业新城已设立的孵化器,将成为这些项目在中国落地的过渡平台;三、平台机制,孵化器将搭建服务平台,提供法律、市场、财务、人力等专业化的服务,同时,积极推进初创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四、风投机制,建立风投聚合平台,邀请风投机构代表担任导师,搭建再孵项目和风投基金的沟通桥梁。
产业为先
从实践来看,一个经济体的真正灵魂应该是具有高增长力与高技术附加值的产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是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宏观经济的内生增长模式必须借助这两大要素。
那么,新兴产业如何突破与创新,进而来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轷震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兴产业的突破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综合化的工程,通过科技创新和孵化来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华夏幸福基业近些年一直在推动的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引进核心资源,建立孵化加速体系,构筑产业链,通过这种产业升级的方式,打造科技孵化类产业园项目。以我们开发的肽谷固安生物医药孵化港为例,它定位于生物医药产业,通过‘人才、资本、技术、平台、政策以及服务’等六大要素的整合,引进国外专家资源和技术,通过资本干预的创新模式手段,直接从产业链中段开始介入生物产业,建立产业孵化体系,促进产业发展。”
轷震宇还告诉记者,与VC集中在IPO之前进入项目不同,华夏幸福基业在临床前中试阶段就引入项目并注入资金。从产业促进的角度,研发高端产业项目,打通产业链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同时,肽谷通过与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先进企业和机构合作(如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整合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要素,构筑完整的生物医药研发生态,从而实现以孵化平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整体产业升级。
从华夏幸福基业的经验可以看到,将区域性的产业发展置于首位,从高科技附加值方面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为地区发展寻找长期的增长极,乃是谋求产业长久发展的良策。
区域共荣
但是区域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肯定会伴随着区域竞争,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产业化避免千城一面,那么需如何确定自己的定位?
轷震宇同记者分析道,“千城一面”的核心问题就是产城发展不匹配。所以华夏幸福基业所关注的一些项目,首先要考虑的维度就是这个区域是否具备产业发展的可能性,产业发展了才有机会带动城市发展。“华夏幸福基业对此非常重视,这个维度一定不能弄错。”
此外,避免“千城一面”,推动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三方共同合力。第一方是打造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比如跟华夏幸福基业合作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总公司。龙头企业的介入,对产业集群的快速打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力塑造、产业集群快速引进和获取地方政府相关支持等方面多有很大的助益。第二个角色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应该去分析本地区相关产业结构,迎合整个产业链打造的过程,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和服务工作。第三个角度是诸如华夏幸福基业之类的产业促进者,需要凭借市场化的角度和行为,促进产业链升级和集合。
这三个因素在很多区域作出很多成功的案例,政府、龙头企业和产业促进机构,这三方合力就可以快速打造产业链。
作者简介:谢蕴江(1986-),男,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邹志强(1984-),男,安徽东至人,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85-02
天津滨海新区是现代制造业和研发成果转化基地,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促进天津高校校园文化和滨海新区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实现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发展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对增加滨海新区财政收入、扩大新区就业、提升滨海新区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天津科技大学地处滨海新区的心腹之地,其学科建设情况对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尤为重要。
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工业优势明显,最低时的2009年也达到92.83%。新区目前已构建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轻工纺织、节能环保等支柱产业,这些都属于高端、高科、高质项目,因此加强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促进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是必然选择。
二十多年前我国已经出现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合作形式,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及新型工业园区的兴起,传统的结合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
一、目前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形式单一,难以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的合作多是通过技术转让或合作开发的形式,方式局限于技术咨询和合同委托。通常双方合作局限于某项具体的科技成果,高校和研发机构将成果送到生产过程中,产品出来合作就算结束。[1]这种产学研模式难以建立企业与高校长期的合作机制。另外,目前滨海新区内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实力,技术吸收能力弱,导致合作难以可持续进行。
2.协调性失衡,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能力在不同环节上有显著差异。在基础性、创造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能力强、优势突出;而在生产和市场开拓环节,企业则具有明显优势。[2]但由于大学、科研院所在科研方面之外的商业化及产品营销能力较弱,单独创办企业并不成功,如天津科技大学的食品加工中心一直未能走向市场,企业成立研究机构进行基础性技术研发,由于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导致研发经常性中断。
3.合作目的不一致,导致成果转化率过低
天津科技大学是整建制高等院校,在科研工作中注重的是基础研究。主要以学科建设来带动教学和科研,这就导致:一是校企在开始合作阶段就存在分歧。企业需要的是拿来就可以创造效益的现成技术,而实验室里的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还需大量投入、进行更细致的实践和研究。二是关于校企合作的课题,许多都是企业先提出问题,反馈给学校实验室进行研究,这样的科研很被动。三是学校的许多科研成果在专利申报上不是很多,即使申请专利也是在现有的技术上进行的一些改良,不具有原始创新性。
4.利益分配不均,各利益方创新主动性不足
校企合作是技术的合作,更是利益的合作。但目前天津科技大学与滨海新区内的中小企业的合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合作前期的投入大部分由学校教师申请的基金支持,成果交付后往往还要负责接受咨询和培训人员,合作成本大大增加。二是我国目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三是技术的研发到获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经营者是有任期的,为了创业绩,往往不会对企业技术研发下大力气,这就造成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缺失。
5.合作资金短缺影响研发进程
企业资金不雄厚,只能选择见效快的技术合作。即便学校想要解决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也由于资金所限而无能为力。数据显示,40%左右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大多中小企业很难获取必要的技术支持。[3]
二、对滨海新区产业链与天津科技大学学科链对接的建议
滨海新区是国家经济战略重点,承担着推动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重任。实现滨海新区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过程中,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存在多层次委托关系,各方独占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其合作创新动机是节省交易成本、优势互补。因此,天津市政府、滨海新区内企业、天津科技大学、金融机构等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需发挥各自在两链对接中的不同作用和能力。
1.天津科技大学及联合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天津科技大学拥有多种学科、丰富的人才资源,既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又提供科技创新成果。一是学校应积极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与园区企业合作,注重横向课题的申请,在合作中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弥合研究成果市场推广的缺陷。二是与企业深度合作,促使天津科技大学发酵等科技成果进行必要的中试,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三是科研成果要注入企业,真正实现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四是学校科研团队之间、各学院之间、或者与国际生物联合研究院也应加强合作,酝酿大的科研项目,形成多学科合作攻坚的局面。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把科研立项关,将科研成果与专利结合起来,鼓励具有专利的项目研究。为保护科研工作者在技术转让中的利益,学校应该设立详细的技术转让等相关规定。
2.天津市政府及滨海新区政府
对于有深远行业影响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来说,仅有学校和一般企业间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只有政策才能真正调动合作链各方的投入合作。一是天津市政府及区政府应强化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为学校和企业营造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和成果奖励,扶持建设创新平台等。三是强化考核的保障作用。四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校企战略联盟,鼓励使用国产产品。五是引导社会舆论和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普及教育。六是校企联合建立并共用实验室,设立大学——企业合作研究中心。
3.滨海新区内的企业
在加强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同时,逐步使企业成为创新成果应用主体,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一是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利用学校创新科技成果培养对口的专业化人才,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二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企业可以在校内设置寄附研究部门。三是与学校共建研究基地,能够支持一些短期内看不到利益的,但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基础研究。四是利用高科技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抢占市场的份额。五是将市场信息反馈给天津科技大学,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提升学科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良性循环。
4.金融机构
对于新区内的第三产业——金融机构而言,提供风险管理服务是学科链与产业链结合的强大支柱。一是建立公平、科学、有效的评估系统,选择市场前景好、成功率高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有效的企业进行投资,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投资不断增殖。二是与市、区政府金融政策结合,为产学研联盟拓展融资渠道,使投资体系合理化。[4]三是向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同时提供市场前景评估、管理、信息、企业股票上市等所需的服务和担保。四是成立专门的产学研集团,解决研发风险投资基金。
在加强学科链与产业链结合工作中,高校是提供创新成果的源头,政府起着导向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施的主战场,金融机构是支柱,多个环节组成一个平台,各平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各自的优势有机衔接,全力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结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促成滨海新区轻工业及轻工业院校双赢局面
实现天津科技大学优势学科与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对接,实验室研究成果实现中试再到走向市场,探索具有科大特色的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之路,对推动滨海新区经济繁荣和优化天津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天津市启动的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中,天津科技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设计学共7个一级学科入选天津市第四期重点学科,发酵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目前学校已与天津中科百奥工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际联合研究院、华泰(天津)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康师傅、中海油以及一些汽车配件企业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充分调研滨海新区园区内企业特点,结合学校重点学科对学科与产业对接的项目进行了初步规划 (见表1),以期使学校在服务滨海新区经济建设中释放科技创新能量,实现一流大学创建和区域高新产业园区建设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万钢.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促进产学研合作新发展[J].上海教育,
2005,(7):38-40.
[2]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
一、引言
目前,尚处于培育期的我国创意产业还处于市场尚不成熟,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阶段,仍然存在着制约创意产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如中国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新的消费市场亟待拓展,新的需求热点亟待创造。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既要解决内外部的结构失衡问题,又要形成新的增长引擎。而在这一背景下,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进程也在加快。国家《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趋于融合的态势,可望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提供新的契机。抓好这一契机,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和改善民生,而且也有助于解决创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推动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推进创意产业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如果说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驱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强劲引擎,那么推进三网融合将成为驱动创意产业全面发展的强劲引擎。
二、利用三网融合,从创意产业链的源头扩大创意产业的生产能力与规模
1.三网融合借助不同业务的融合与扩展,促使创意内容产业的范围和种类得以扩大。推进三网融合,让电信与广电相互进入对方业务,有利于广电业和电信业在保持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拓展产业边界,获取新的业务利益,从而扩大创意产业的生产能力与规模。由于长期以来的分业管制,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的业务定位不同,相互关系不大,且各自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在一个网络上提供三种服务已成为可能,如中国电信已投入巨资建设了六大内容基地,包括爱音乐、手机游戏、物联网、视讯、手机阅读、软件超市,但是这些增值业务的商业应用由于在三网独立状态下面临诸多许可限制,制约了它们在更广泛的领域产生价值。实施三网融合,可以从体制上消除这种障碍。从本质上讲,发生在电视、电话和电脑间的产业融合从业务层面看能使各网由单一业务转向话音、文字、图像、视频、数据传输等综合性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内容服务。
2.三网融合通过促进创意产业链的拓展,促使创意内容产业的产量和规模在不同领域得以扩张。三网融合也会促进更多的行业和产业进入到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中,如三网融合使得3G数据业务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传统移动通信的产业价值链,大量的产业链成员如内容产业成员加入到创意产业中来。在由多产业、多行业融合而成的新的产业链中,包括由网络设备商、移动运营商、内容供给商、内容集成商、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软件开发商和用户等,将形成“移动”的创意产业——手机创意产业,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个新领域。这不仅将将拉动和促进创意产业的膨胀,使创意内容产业的数量和规模得以迅速扩张,而且通过市场竞争可以进一步获得内容产业质量的提高。
三、推动三网融合,在创意产品的传播环节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搭建更丰富、更迅捷的渠道
1.在三网融合中,广电网的升级整合将提升和拓宽创意产业的主播渠道。广播影视作为主流媒体,拥有庞大的节目内容资源和网络资源。在三网融合中,主要是对广电网中的有线电视网进行升级改造。多始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初的我国有线电视网的网络带宽多为450MHz或550MHz,有限的带宽只能开展模拟电视及基于广播式的单一业务,传送的是模拟电视信号。网络收入主要来自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大量的综合业务如上网、网上游戏、网上教育、视频点播等都无法开展。但三网融合将促使广电网技术由窄带技术向宽带技术拓宽,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升级,改造后的广电网将促进有线网络尽快实现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看电视变成用电视。将会更好地承载创意产业的主播渠道的使命。广电网正在积极推行的制播分离改革,也将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内容产品和更好的传播服务,成为创意产业的生力军。
2.电信网的融合将使创意产业渠道由有线(限)向无线(限)延伸。传统的电信网主要是传输语音业务和低速的电报业务,几乎和媒体没有任何的联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崛起,电信网发生了彻底的变革。目前的电信网的宽带除了接入方式与广电网不同外,提供带宽的理念是一样的,而且可以承载大量的互联网业务,但电信网最具特色的业务是移动通信。据工信部的统计,至2008年12月,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经突破6.4亿,最终会形成拥有几亿用户的庞大媒体平台。据易观国际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无线搜索用户数突破1亿,达1.38亿,相比2008年,增长率达112%;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最常使用的手机应用服务之一——手机浏览器的用户使用占比达到48.5%,且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手机媒体的用户在手机用户群体中将会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随着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加快,将形成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的新型媒体渠道,如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3G手机,是继电影、电视、电脑之后的第四块“屏幕”,这种向无线(限)延伸的新型媒体渠道有着快速而广阔的发展空间。
3.互联网将成为三网融合的基础,使创意产业无处不在。如果说计算机的出现帮人们提高了工作效率的话,那么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则使得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这种传播带动了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更促进了多项技术的融合和创意产业的诞生。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互联网,各种创意产品和服务适应人们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收听、收视以及互动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社会变革的中心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另外,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也在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商务交易类应用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中国网络应用更加丰富,对基于网络的创意产品的需求更大,经济带动价值更高。基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将满足广播电视、计算机、手机等终端用户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带来的将是无处不在的创意生活。随着IPTV等技术的发展,将不断丰富创意产业的传播形态,扩展创意产业表现形式,延伸人类获取信息、表达情感的手段和能力,革新创意产业内容的存储、传递、继承、更新、生产、消费方式。视频分享、P2P直播、影视点播、下载、聚合、播客、网络游戏等新形式的互联网服务形态不断出现。
另外,三网融合后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可以借助广电和电信的技术和业务优势提升网络服务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创意产业进入到“各献所知、各取所需”的境界,让每个人既是创造者,又是传播者和消费者。使发展创意产业不再是局限于某些职业和领域的少数人的事,而是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渗透到每个人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后工业化时期的今天,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参与传播。为此,发展创意产业离不开带来创造力的创意源泉的智力资源和作为物质载体和手段的科技资源。这是由创意产业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即生产要素不再以人力、能源、原材料为主;形成的财富不体现在物权的有形资产上,而体现在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上;产品不再具有排他性。
四、实施三网融合,在创意产品的消费环节为创意产业创造前景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1.三网融合带来大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会为创意产业创造前景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的加强,使受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大众的要求和选择决定了市场,市场决定了业务,业务决定了技术。在数字时代,随着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发展,手机将不断衍生出手持电影频道、紧急广播、新媒体广播、音视频手机报、音视频杂志、互动电视等各类文化新业态和实时交通路况、实时金融行情等信息服务,满足人们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实现通话、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多种需求。如新华社和中国移动合作推出手机报,如果能抓住电信用户的阅读需求,既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既可以实现双方内容、资源、服务的共享,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又可以创造出新的创意产业消费市场。此外,移动电视、网络视频等领域的用户数量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些都会促进创意产业消费市场的竞争和繁荣,促进创意产品真正为满足普通大众的各种个性化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2.三网融合促进服务成本的降低会为创意产业创造规模更大的消费市场。科技的进步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多的人也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从技术角度讲,三网融合使每张网都可以提供包括数据、语音、视频的全功能业务,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促使三网通过不断地完善服务和提高质量来争取用户;有利于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到功能更多、速度更快、价格更低的网络服务;最终有利于为创意产业创造更大的消费市场。以3G为例,投资巨大而目前应用情况却不理想,关键是服务质量和价格不能满足普通大众消费者的需要。三网融合将使广电和电信打破在各自领域的垄断而进行有效竞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渠道、竞争的价格最终会使更多的大众消费者不再是多种业务的旁观者,而成为直接的体验者和消费者。
五、推动三网融合与发展创意产业的关系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节能减排;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5-0029-02
1 问题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的时代浪潮,现代科技的发展,正改变着企业生产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传统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模式正在向多元化、个性化、及时性的柔性生产模式转变,并对供应、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之间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市场的日益完善,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对纵向一体化的需求,使全球产业空间变得越来越“光滑”,传统的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组织理论受到挑战,企业经济活动分解的潮流波及世界各地。
上述表明,全球范围内区域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任何单位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相关企业和产业的支撑,“链”网状经济组织结构正在全球及区域生产系统中发挥着强大的威力。
2 华翔投资有限公司产业链研究
2.1 产业链理论介绍
产业链理论最初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了这种经营模式,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其他非核心业务外包(Outsourcing)给合作企业完成,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于是便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和零售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条。由于每个节点企业来自产业的不同环节,于是便把这根链条称为“产业链”。
2.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山西华翔投资有限公司是由山西华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广东美的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制新公司,其中山西华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占股51%,处于控股地位,负责项目的具体建设和生产经营工作,广东美的集团占股49%。山西华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其旗下四家公司(山西华翔同创铸造有限公司、山西华翔互兴冶铸有限公司、山西华翔经泰机械铸造有限公司和山西华翔纬泰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入股合资企业,而广东美的集团通过其旗下机电集团所属的广东威灵控股(HK0382)下属子公司作为本次合资的参股方。
2.3机加工工艺车间产业链设计
2.3.1任务及生产纲领
根据总体规划方案,机加工车间总体形成年产2 000万套(即10 000万件)成套压缩机零件的规模。
2.3.2主要设计原则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保证产品质量为重点,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使生产工艺和生产水平等方面都能上一个新台阶。
为适应技术进步和提高市场应变能力,选用技术先进、质量稳定可靠、生产效率高、柔性程度高的生产设备。
设备选用立足于国内,在国内设备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再选用国外先进设备。
加强工序间检测和成品件的综合检测。重视零件的清洗,达到清除切屑、去除油污和防止生锈的目的。
贯彻国家有关节能、环保、劳动安全卫生和消防等政策和法规,采用耗能低、污染少、节能节材工艺和设备,对生产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 关键零件工艺说明
3.1汽缸座生产线
主要精度要求:
缸孔圆度:0.002;缸孔锥度:0.002;缸孔平行度:0.07/120;缸孔垂直度:0.05/50;粗糙度Ra:0.4。
工艺流程:
3.2上法兰生产线
主要精度要求:
组合孔位置度:0.08;同轴度:0.04;圆环有泄漏要求:漏气、漏光
工艺流程:
3.3下法兰生产线
主要精度要求:
组合孔位置度:0.08;同轴度:0.04;圆环有泄漏要求:漏气、漏光。
工艺流程:
3.4企业耗能现状
据国家统计网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铸件总产量已达2809万t,2007年为3 000多万吨,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占全世界总量的30%以上,比日、美、德三国的总和还多。可以说我国目前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铸造大国,但还远不是铸造强国,因为整体水平尚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中也是较大的。
铸造生产消耗能源的主要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属的熔炼:包括铸铁、铸钢、有色合金等各种金属的熔化和炼制过程;采用的设备包括冲天炉、各种电炉、焦碳炉;
2)热处理及型壳焙烧炉:包括铸钢、铸铁、铸铝、铸铜等合金的热处理;
3)热法造型制芯:包括壳型、热芯盒等。
我国每生产1t合格铸铁件的能耗为500kg~700kg标煤,占生产成本的15%。
在华翔投资有限公司的压缩机铸件的生产中,主要用电设备为鼓风机系统、中频电炉、保温浇注炉、通风除尘设备、台车式抛丸清理机和迪砂砂处理线等,主要用电设备800余台,装机容量40 807kW(其中照明1 889kW)。项目主要消耗能源有焦炭、电力、水、氧气、乙炔、天然气等。
3.5节能减排对策
铸造企业的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节能减排的对策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该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标准和政策制度;其次应增强全行业节能减排意识,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同时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工艺和设备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能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具体到华翔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对其产业链的研究分析,我提出几点节能减排的建议:
1)采用冲天炉熔炼――中频炉精炼双联生产工艺,其能耗仅为单独用中频电炉熔化固体生铁电耗的20%~30%,为单独使用冲天炉能耗的50%,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2)合理布置工艺流程,尽量使物流短截顺畅,避免不必要的半成品、成品周转,通过减少运输量达到节约能源及安全生产地目的;
3)各车间所有关键工艺设备均选用国内外可靠的设备,并配以先进的检测控制仪器,从而减少铸件及其机加工的废品率,以节约能源;
4)新建建筑物采用合理的围护结构,并按规范在结构上采用节能设计,减少车间内的热损失,在建筑和结构方面体现节能;
5)变压器靠近负荷中心利用低压电容器进行无功功率补偿,减少线路和系统损耗。
4 结论
全球范围内区域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任何单位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相关企业和产业的支撑,“链”网状经济组织结构正在全球及区域生产系统中发挥着强大的威力。而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制造业必须系统的构建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磊,尚林盛.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J].航空制造技术,2003(11):18-22.
[2]郁义鸿.产业链类烈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25-30.
[3]曹芳,王凯.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研究,2004(1):71-76.
[4]1r1na G.1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and response funct1on models: pros and cons for susta1nable development 1nd1ces des1gn[J].Ecolog1cal 1nd1cators,2002,2:93-108.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31-04
一、甘肃演艺产业联动发展的现状
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代表的国家级平台的顺利搭建,甘肃演艺产业加入文化发展的快车道,演艺产业借助旅游、节庆、会展等品牌效应形成联动,成为甘肃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甘肃演艺产业联动实现了多元化立体发展,初步形成了几大特点:演艺市场营销整合,提升宣传推介整体效益;高科技打造实景演出,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一批地方演艺项目厚积薄发,高位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以甘肃大剧院演出为主的演艺产业全链条建设,开创“央地合作”文化建设模式;注重会展对演艺产业的促进和对演艺市场的开拓,推动了业态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了甘肃演艺产业联动所带来互融共进、互利共赢的叠加效应。
目前,甘肃演艺产业联动发展存在制约因素主要有:首先,文化产业项目策划运营能力弱,演艺文化与市场消费耦合不够,没有形成较好的赢利模式,完善市场联动体系的动力不足。其次,对甘肃文化的多样性挖掘不够,演艺作品的原创水平亟待提升,甘肃文化资源向演艺产业的转移率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旅游演艺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其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第三,演艺文化的商品开发程度低,项目产业链条短,演艺产业盈利手段比较单一,艺术培训产业链亟待开发。第四,从人才结构来看,复合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以及高精专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跟不上高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最后,财力扶持机制和优化产业环境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主要包括: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突出存在,使得地方演艺联动发展在开展跨地区战略合作、打造外向型文化企业方面能力欠缺;演艺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中还存在资源整合统筹不够、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产品等方面的制约性因素;国有演出院团改革不彻底、综合监管机制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甘肃产业联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演艺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演艺市场主体,增强联动发展方面
1.加强产业联动的布局和顶层设计,进一步提高演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内部活力,推动文化企业规模化、集团化、信息化发展,支持开展跨地区战略合作,打造外向型的演艺文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演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布局,认真谋划、储备、实施一批重大演艺产业联动项目带动战略。以z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重大节庆会展活动为契机,打造重点演艺产业园区,加快优秀剧目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高演艺产业附加值,进一步创新演艺与旅游、节庆、会展等产业的商业模式,打造甘肃演艺产业的航母。
第三,纵深推进演艺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加快业态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农耕食文化活态传承、陇东南中医药养生旅游保健、大景区、河西五市旅游联动、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天水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智慧城市建设、泾川大云寺佛教文化园等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创作集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旅游驻场演艺项目,发挥旅游演艺的联动功能。
第四,加强演艺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演艺产品创意设计和商业模式创新上,将文化创意元素渗透到传统演艺产品中去,赋予主题公园、旅游节庆和旅游演艺活动丰富的创意内涵,推进演艺与消费者、演艺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提升演艺产品的供给能力。
2.以文化资源挖掘与精神内涵开发为向导,打造甘肃演艺核心品牌
第一,演艺内容须突出文化主题,以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为宗旨,彰显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寻找甘肃地域特色符号以及与世界接轨的共同符号,开启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建设,阐释中国的民族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第二,演艺题材应注重挖掘三大文化源。一是开发文化遗产,依托世界文化遗产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对外影响力,打响“敦煌”“丝路”等演艺品牌。二是开发地方特色,发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甘肃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效应,挖掘各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一批具有甘肃烙印和人文情怀的演艺产品。三是开发民族特色,深入采集各少数民族素材,通过多种表演形式,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只有不断强化对文化源的研发能力、原创能力和打造精品的能力,才能建立甘肃文化符号的演艺品牌。
第三,演艺要强调多元化,不一定要大而全的产品,要以特色化剧场定位,通过准确评估和合理定位,才能提供对路的演艺产品。演艺产品只有触动时代脉搏、雅俗共赏,以艺术感染人、以质量吸引人、以品牌信服人,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溢出效应,而不是一阵的跟风、作秀和迎合。
3.创建演艺品牌示范基地,加快促进甘肃演艺产业联动发展
为了培育演艺产业融合市场主体,把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演艺品牌”作为演艺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挖掘地方演艺资源优势,加快优秀剧目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形成特色化的演艺产业联动运作模式,进一步开拓演艺市场。
第一,建立兰州演艺联动中心,增强西部地区演出实力。立足省会城市特点,发挥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的优势,以兰州演艺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构建多层次演艺产业链,促进城市整体转型。以兰州文化旅游景区为入口,植入文化创意开发旅游商品,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为重点,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打造出具有演艺特色的旅游景区。2016年,兰州大剧院国家舞台精品剧生产基地开建,借此契机,充分发挥兰州演艺集团的主力军作用,加快兰州的优秀剧目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把兰州打造成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生产基地、中国秦腔发展基地和推广普及高雅艺术的平台、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演艺平台,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演艺之都,对全省乃至西部演艺产业联动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西部地区的文艺演出实力。
第二,策动与提升本地文化源,打响民族地区演艺知名度。文化源被认为是具有特殊内涵和意义的文化标志,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体现。文化源的探索与发现、策划与提升,是成功运作演艺品牌的根基。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厚多姿,是一块亟待挖掘的演艺宝藏。精心策划、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形成原生态特色的演艺基地,创作一批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演艺剧目,打造民族演艺金字品牌,使之成为独立景区、景点文化的聚焦点和经济的增长点。2016年,甘南成为甘肃省首个全域旅游创建州,可以借助“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打造纯藏族大型歌舞乐驻场演出,注重现代科技与民族传统的有机结合,对灯光、舞美、服装等外部要素进行包装、烘托,强化歌与舞的艺术表现力,使之成为全景式展示甘南藏民族文化艺术的舞台精品。通过创建“九色甘南香巴拉” 旅游演艺品牌基地,进一步提升甘肃省民族演艺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这种张扬本土个性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在国内旅游市场格局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建立专业队伍,为演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人才是演艺产业联动发展的关键,一个演艺品牌是策划人、创作人、投资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动力和智慧资源,打造培育演艺人才队伍必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一是扶持和鼓励省内相关行业和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文化企业与省内高校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互动格局。二是选派演艺产业和文化创意专业人才赴国内外学习,着力为基层培养文化人才,提高演艺从业者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水平。三是创设宽松自由的人才联动社会环境,推动演艺人才扶持计划,打破体制壁垒,注重培养造就和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以及职业经理人,实施海外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引智计划,健全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机制,为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持和法律保障。
(二)演艺产业联动的经营模式方面
推动演艺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要注重培育演艺投资和消费热点,特别是在培育产业融合、完善产业要素、开拓客源市场、传播文化价值等方面集中发力,形成完善的演艺产业链。因此,通过探索建立固定的演艺模式,提升演艺产品的人文内涵和品牌吸引力,增加演艺品牌化的渠道,进一步促进演艺业联动的合作共赢。
1.建立小剧场联动发展模式
近年来,兰州市相继涌现出以圣贤雅轩、德艺坊、快乐兰州相声茶社、花儿剧社等为代表的诸多小剧场,这些小剧场已成为市民、旅游者消遣休闲的新选择,随着小剧场影响力的逐步扩大,逐渐成为一张新的城市文化名片。但小剧场还面临着很多环境的制约和自身欠缺“造血机能”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剧场在全市演艺产业一席之地的发展壮大。为了促进小剧场演艺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政府需对小剧场演艺公司进行必要扶持,打造示范性小剧场,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小剧场进行优秀剧目创作。为了扩大小剧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可从小剧场购买优秀演艺节目,用于公益性展演或在有关网站提供点击播放,推动其产业结构的“创意转向”。小剧场是面向大众、走向市场的生力军,它增加了兰州的娱乐氛围和与游客的互动体验,促进了演艺形式与旅游产业的多元化l展,使演艺产业更具活力和创造力,是保持甘肃旅游演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建立演艺流通市场新平台模式
随着甘肃演艺日趋成熟,为了进一步增强演艺与会展产业的联动作用,凸显甘肃省演艺产业的丰硕成果,甘肃省应积极筹备成立国家级的“甘肃演艺产业博览会”,打造这一演艺产业的盛会,将充分发挥展会的市场性、产业性、参与性,为甘肃省演艺在培育演艺剧目、剧本交易新途径、拓展演艺拍品的种类等方面搭建流通新平台,为演艺产业的合作发展赢来商机,从而推动演艺与旅游、演艺与科技、演艺与金融相结合。甘肃演博会作为与全国演艺同行交流的载体和创造合作发展机遇的重要平台,必将进一步彰显甘肃戏剧大省地位,提高甘肃省文化对外的传播能力,成为引领甘肃省演艺产业联动的一张响亮品牌。
3.建立演艺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模式
演艺产业链是指集制作、舞台设备、舞台美术、演出、票务、剧场经营、经纪、艺术培训、衍生产品开发等多个环节为一体、紧密衔接、相互协作的产业链条。目前,应积极探索演艺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模式,旨在把传统的文化品牌与当代的传媒理念相对接,不断完善产品体系,充分发挥演艺链的聚集作用,加快形成演艺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新动能,开创演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建立演出制作的联动模式。大力拓展演出题材,一些已经被市场认可的文学艺术形式,比如具有甘肃文化元素和地域特征的图书、影视剧、动漫等作品,可改编为舞台剧、戏剧,通过商业化的市场运作,进行有效的宣传推广,把原有媒介受众转化为剧场观众,从而拓展观众人群,开辟演艺市场的新空间。
建立演艺设备行业的联动模式。对大型的文体装备产业公司进行“跨界整合”,打造演艺全产业链,丰富与提升公司的业务组成与收入结构,参与产业链上游的规划、创意、节目制作(或投资舞台剧、参与IP开发)与下游的场馆运营、经纪、票务等,逐步从演出市场中的“中介”转变为强势力量。
建立演出联动模式。演出是演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演艺企业需依托优质内容资源加速产业拓展,把互联网演艺行业作为平台型的商业模式是演出联动的有效途径之一。探索演艺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利用视频直播优势,尝试采用“现场直播+付费直播”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推动演出消费升级,扭转传统演艺“小众”“规模化弱”的发展趋势。此外,为盘活甘肃省演艺存量资源,将演艺资源与网络剧场、艺术教育等深度融合,启动舞台艺术视频剧场平台,话剧、舞剧、歌剧、地方戏曲、杂技等多个艺术门类舞台艺术作品可搬上互联网,让优质的演艺资源得到再提升,实现实体剧院向全媒体剧院的跨越,从而提高甘肃省演艺知名度。
建立剧场多元化营销模式。以“互联网+演艺”模式进行市场营销,建立以演出、票务和活动为产品主轴,创造全新的社交网站结合电子商务的模式,实现演出产业链的全新升级,把甘肃省剧院官网打造成行业里的规模领先企业。以甘肃大剧院为龙头,借助“互联网+”的平台,面向全国,营建大型全国连锁营销企业,打造“演出行业淘宝”。首先在兰州之外的城市布局,设立分支机构经营演出。其次,利用甘肃大剧院官网,大力开拓上游的优质演出项目资源,与内地及港澳台的主要演出团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未来实现全球采购剧目的布局,打造符合自己的国际化演艺联动的模式,让优秀舞台剧目不断登上世界最高端演出舞台,实现真正意义的甘肃演艺的世界大巡演。
建立艺术培训的联动模式。目前,甘肃省艺术培训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集中省内艺术表演和培训方面的优势资源,以弘扬甘肃本土艺术为本,开展器乐、声乐、舞蹈、戏曲、美术、音乐素养等方面的艺术培训,加强培养甘肃省稀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曲种、舞种人才。同时在艺术培训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等方面展开研发,开发多元化艺术教育,倾力打造全省一流的艺术培训连锁经营品牌,使之成为国内的艺术培训市场高地。
(三)旅游演艺市场的多维开拓方面
旅游演艺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依托著名旅游景区景点,表现地域文化背景,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主题商业表演活动。旅游演出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演出领域,1982年西安推出的《仿唐乐舞》是国内最早的旅游演艺雏形。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实景演出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旅游舞台表演模式等多种相对成熟的产业化模式。甘肃旅游资源的富集程度居全国第二,这些丰富的文化类型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演艺、区域文化和旅游文化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把演艺节目引进到核心旅游景区,增强演艺产品的多元化和体验的丰富性
《甘肃丝绸之路经济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于2014年12月正式,根据规划,到2020年建成百里黄河风情线―锦绣丝路园、敦煌莫高窟―月牙泉、拉卜楞寺―桑科草原等20个大景区。甘肃省演艺借此平台,积极探索演艺产业多元化经营,把文化演艺节目引进到核心旅游景区,有效提升旅游与演艺两大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以旅游精品景区为核心,周边知名景区为辅,大景区为抓手,优化整合联动线路体系,不断扩演艺活动外延,将旅游线路产品开发和演艺活动结合起来,共同策划和宣传推介,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演艺剧目、实景演出进景区、饭店、剧场和农家园,以此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产品附加值,提高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其次,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成功转型。加快演艺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把旅游节会作为平台,打造自然景区戏剧节、音乐节和旅游演艺,围绕观光、休闲、体验等文化消费需求,打造旅游驻场演出,采取“景区+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旅游演艺”等商业运作模式,把实景演出包装为知名旅游商品,推动演艺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化,使各具特色的演艺活动成为吸引不同游客群体走向甘肃。
2.联手开展赴外营销,促进演艺资源跨界整合发展
目前甘肃省已牵头成立了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并先后加入了长城旅游推广联盟、黄河旅游推广联盟、青藏铁路沿线旅游推广联盟和甘琼旅游营销联盟,在积极利用这些区域旅游合作平台的同时,共同开发高端旅游演艺产业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推进品牌共塑、产品共建、线路互联、市场互动的区域旅游演艺一体化,在区域联动与合作的基础上,以共同的线路和产品为纽带,联手开展赴外营销,共同开拓境内外的旅游演艺市场。只有通过整合演艺行业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生态,促进演艺资源跨界整合发展,使大演艺生态逐步形成,才能在日趋激烈的旅游演艺市场竞争中聚力制胜。
3.延长旅游业产业链,提升景区文化内涵
首先,成功的旅游演出可以实现当地旅游产业链的升级与延伸。大型旅游演出多集中在著名旅游城市或景点,景点依然是有限的,S着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敦煌西线景区成为旅游热点,玉门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游客不断增长,可在甘肃世界文化遗产点上开辟战线,创造更大的旅游演出市场,让演出市场和文化景点形成更多有效的互动。同时,建立快捷的旅游交通系统,在实景剧场周边建立较为便利的住宿、饮食和演出纪念品购物载体,这些配套产业链的完善将进一步推进演出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大实施甘肃旅游演艺商品品牌建设工程,创新开发旅游文化商品,依托品牌进行多媒体、新业态的整体开发,打造演艺自己形象的IP、开拓其在影视、动漫、服饰、音乐剧、出版物、玩具、食品、教育、日用品、电子类产品等一系列消费品衍生品产业链,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4.建全推广营销体系,扩大演艺品牌知名度
壮大专业营销团队,建立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品牌推广体系。除了在旅行中介结构、酒店等有票务出售,还应建立便捷的线上购票系统;建立全方位的营销系统,在政府的官方营销形式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第三方、推介会等手段对剧目进行全方位的推送。
(四)建立文化交流平台和法制保障方面
1.构筑多边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实现演艺效应的叠加提升
第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互交性,为扶持地方演艺节目搭建平台,进行电视大奖赛,开办电视栏目,以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为载体,发挥微博、微信等传播形式的优势,为演艺拓展渠道,传播价值,建立新型媒介文化窗口。
第二,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机遇,甘肃省的演出经纪公司需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与国际一流创作团队合作,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品牌,充分借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探索成熟的“联合造船”“借船出海”等方式走向世界,拓宽演艺产品对外的文化宣传渠道,使更多甘肃演艺产品走出国门。
第三,畅通市场反馈和处理机制,增加与观众的互动,面对一些演艺热点、难点等反馈问题能及时作出解决对策,优化调整,保持旅游演艺的生命力和新鲜度。通过搭建演艺节目与观众的对话平台,对节目进行不断创新改版,实现演艺产品的提升。
2.优化演艺联动环境,完善市场运作机制
第一,优化演艺产业联动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明晰和靠实各责任部门的工作职责,在产业各部门之间形成联席会议、综合执法检查等长效监管机制,加大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力度,使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
第二,建立文化与金融长效对接机制,创设产业融合投融资平台,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各类社会机构以多种形式参与产业融合的融资担保,打造多主体产业融合担保体系,加强产业融合项目的监督引导,引导产业融合向纵深推进。
第三,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演艺产业提供知识产权登记、、展示、保护、交易等综合服务,完善演艺产品价值评估及产权交易机制,为演艺业和其他产业的渗透、交叉和融合提供法律保障。
总之,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立足文化资源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区位优势,甘肃演艺产业联动将加快整合全省演艺资源,激活和带动省内外演艺市场,为传统演艺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甘肃省演艺产业发展向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差异化目标迈进,在扩大甘肃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使甘肃演艺产联动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比较分析
所谓产业链是指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具有技术或经济关联性的一系列产业部门或企业。产业链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与变化,其目的在于实现和创造产业价值。出版产业链是从出版到发行以及分销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参与企业基于图书出版价值实现与增值目的所形成的整体。
传统的出版产业链主要由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印刷厂、物流公司、销售商等组成。其中,出版社或出版集团作为图书产品的生产者,负责从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拿到书号、图书选题策划、组织作者编写图书以及对图书进行审稿校对等一系列工作,在整个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印刷企业主要负责将图书内容印刷成册,其中还涉及内容排版、录入以及图书外观设计等一系列活动。印刷成册的图书产品需通过物流公司进行仓储与运输。图书销售商则包括图书批发商和零售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少网上书店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图书零售商,如当当、卓越等。通过各类销售商,图书最终从出版社流向大众,成为大众的精神消费品,并最终实现其经济或文化价值。
目前,数字出版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尚未形成清晰和成熟的产业链。从世界范围来看,数字出版仍属于新鲜事物,其产业链形态也在不断地演化、发展。一些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以美国数字出版业为例,根据谭学余的考察,其数字产业链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商、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终端阅读器生产商、图书数字化服务商、技术提供商以及通信运营商等六类企业。①内容提供商就是传统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他们仍然是图书产品的提供者。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主要是各类图书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如英格拉姆、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店,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通常也是图书数字化服务商。终端阅读器生产商主要为消费者提供电子书阅读工具。技术提供商主要为电子图书销售平台提供版权保护技术服务,以及为出版商和分销商提供数字证书认证服务等。通信运营商主要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目前,一些有实力的平台商及技术提供商(如亚马逊、谷歌)已经开始介入数字图书内容的创造、加工、整理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形成有效的全产业链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其他国家如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多效仿与复制美国的产业链模式。
我们可以从企业链、价值链、供需链以及空间链等四个维度对一个产业链进行分析。从企业链来看,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印刷企业、物流企业、各类实体图书销售商(实体书店)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图书数字化服务商、通信运营商、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技术提供商以及终端阅读器生产商等。因此,除内容提供商以及部分销售商(网上书店)相同外,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企业主体几乎完全不同。
不过,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图书数字化服务商类似于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印刷企业,他们负责将出版商提供的图书内容制作成可供销售的电子图书,也是为图书内容提供物质载体。数字图书销售平台与传统出版中的图书批发和零售商类似,不过他们销售的是电子图书而不是传统的纸质图书。通信运营商则类似于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物流公司,只不过通信运营商实现的是电子图书的即时传递。
从价值链来看,传统出版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丰度曲线与‘微笑曲线’有着惊人的相似,即出版产业链上游的策划、出版环节以及下游控制着渠道的发行环节附加值高,属于出版产业链的高端,处于产业链中部的印刷环节附加值低,是出版产业链的低端”。②而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与图书内容密切相关的价值分成似乎也存在类似的“微笑曲线”,即出版和销售环节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其他环节的附加值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销售环节与其他环节往往具有较大的重合性,即销售商往往也是图书数字化服务商、技术服务商或终端阅读器生产商。由此来看,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价值“微笑曲线”有被“拉直”的趋势。
从空间链来看,传统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本质上差别不大。传统出版产业链中,出版商如果要将承载阅读内容的纸质图书销售给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读者,就离不开遍布全球的书店和物流服务。而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出版商如果想将电子图书销售给任何一位潜在读者,就离不开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遍布全球的通信网络服务,并取决于是否有销售平台商在相应地区开通业务。
通过传统和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对比可知,无论是传统还是数字出版产业链,内容提供商永远都是产业链核心产品的供应者或产业链核心价值的创造者。从理论上来说,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出版产业链的冲击主要发生在非出版环节,如销售平台商对传统书店的冲击、通信运营商对传统物流企业的冲击、图书数字化服务商对传统印刷企业的冲击等。
其次,选择加入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出版商对仅停留在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出版商能够构成竞争优势,因为数字出版可以更便捷地将出版商提供的内容销售给读者。但这还取决于出版商能否对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实施有效控制或有充分话语权,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如果出版商被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其他主体制约,反而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力。
最后,在各出版领域中,目前数字出版产业链主要对传统的大众出版领域冲击较大,而对传统的教育出版产业链冲击有限,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数字出版也有其局限性,至少暂时还能为传统教育出版产业链留下一片发展空间。
二、传统出版社如何融入数字出版产业链
尽管数字出版并非没有局限性,但目前来看它确实代表着出版业的未来,是大势所趋。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产业链的冲击也已充分显现出来。因此,如何顺利融入数字出版产业链,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充分发挥核心和主导作用,是当前中国传统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
其一,做精做强自身的核心业务——做好选题策划、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阅读内容。无论是传统出版时代还是数字出版时代,阅读内容始终是出版的基础,谁能提供读者喜爱的阅读内容,谁就拥有了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传统出版社在面临数字化冲击时,首要的任务还是挖掘有价值的阅读内容,使自己无论是在传统还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都是产业链核心产品的供应商,始终处于核心环节,立于不败之地。
其二,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传统出版社现在正面临着被诸如销售平台商等数字出版产业链主体控制的危机,可暂时抛开竞争心态,积极结盟抱团发展,共同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从而提升和维护在数字出版时代的产业地位和利益。例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了数字传媒公司,并邀约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和北京、吉林、河北、安徽、广东、湖北、陕西的出版集团发起共建中国数字出版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战略合作模式对一些中小型传统出版社更有意义,因为它们各自的资金、人才和其他实力都相对薄弱,难以独立实现转型升级。
其三,实施纸质内容和数字内容的双向转化战略。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产业链形成了巨大冲击,但数字出版也为传统企业提供了机遇。一方面,传统出版社可以将自身优秀的纸质出版物数字化,实现二次销售,在更广泛地传播这些优秀阅读内容的同时获取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传统出版社也可密切关注互联网上优秀的数字内容,特别是经过读者检验的数字内容加以纸质化,从而强化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其四,加强版权保护,特别是数字版权保护工作。对图书内容版权的保护,是出版社对自己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利益的保护。目前不少出版社对数字版权的保护还不是很熟悉,甚至还存在数字版权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传统出版社必须重视与加强数字版权的保护工作。
其五,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对传统出版社而言,数字出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大机遇,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培训或引进建立起一支能够应对或开展数字出版工作的人才队伍,为融入数字出版产业做好准备。
(陈岚岚,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图书策划室主任、编辑)
移动电子商务(Mobile commerce),由电子商务(E-com
merce)衍生而出,是电子商务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的转变、从固定地点的商务形式到随时随地的商务形式的延伸,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概括来说:移动电子商务(Mobile E-com
merce)就是利用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有机结合进行的商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从广义上讲,泛指所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移动互联网从事电子商务活动;从狭义上讲,单指以手机为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连接互联网从事电子商务活动。具体来讲,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划分为三层,如下图1所示:其中,核心交易是商家向最终用户提供的核心产品和服务;包装服务是帮助核心交易的服务;交易支持服务是支持交易活动所必须的业务流程。笔者基于产业链对移动电子商务不同层次的服务模式归类、整合,探讨基于产业链的四种主要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
一、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条
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条聚集了企业和商家、电信运营商、电子商务提供商、终端厂商、金融及支付服务商、物流商和其它类型服务提供商等主体。各个主体基于产业上下游所处的不同位置,凭借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交互来承担提供接口、应用和服务的对应角色,组成移动电子商务的产业链。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基础以及应用接口由终端厂商和电信运营提供;应用软件提供商通过定位、支付等功能使移动电子商务完成信息和资金的交换,丰富平台应用;商品信息展示、资金划拨、仓储与运输等服务由平台服务提供商、金融及支付服务商、物流商提供。
二、基于产业链条的四种主要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的成功取决于用户基数、商务服务品牌、商户资源和产业创新等四个关键性因素。对应于四个关键发展要素,基于产业链的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划分出四种主要的移动电子商务主导方式,分别是由电信运营商主导的“通道+平台”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由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主导的“品牌+运营”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由软件提供商主导的“软件+服务”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以及由新兴移动电子商务提供商主导的“专注+创新”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
(一)电信运营商主导的“通道+平台”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
电信运营商主导的“通道+平台”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中,电信运营商拥有规模庞大的终端用户资源,处于信息交汇的核心位置。电信运营商可利用终端厂商和软件提供商上游为其提供定制手机及内嵌的接入软件,建设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入口,方便其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电信运营商拥有规模庞大的用户群,这些都是潜在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吸引企业和商家入驻,丰富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产品线及内容;物流商提供相关的货物运输、商品仓储和配送服务。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方面,平台内容、用户服务、交易服务和入驻商户由电信运营商负责管理,并向消费者提供信誉保障。
3G牌照的发放,理顺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关系,基于
3G,我国电信运营商具备更多优势与传统电子商务趋于同质化。电信运营商主导的移动电子商务目前以中国移动旗下的广东移动商城为代表。
(二)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主导的“品牌+运营”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
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主导的“品牌+运营”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中,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积累了充分电脑终端电子商务运营和管理经验,拥有商品渠道、物流仓储的实力储备,多年来形成的品牌形象,仅扩展手机作为全新的用户接入通道,就能带来大量的客户和订单。当然,移动电子商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需要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及新环境新形势,创新发展理念和服务模式。
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通过在用户接口处与终端厂商和软件提供商的合作,定制相关匹配的终端机,或者为手机终端设计用于进行移动电子商务的特定应用程序。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基础网络服务,保障移动电子商务顺畅的信息流。目前,这一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下,典型的代表是手机淘宝和手机当当。
(三)软件提供商主导的“软件+服务”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
软件提供商主导的移动电子商务主要采取了“软件+服务”的服务模式中,软件提供商,基于移动电子企业需求为其提供全程的移动电子商务软件服务,吸引移动电子商务企业入驻其搭建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商户资源。
以B2B、B2C为主要发展模式,提供商品和信息等给用户,满足移动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的多样性需求。区别于电信运营商和传统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主导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软件提供商主导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分别向用户提供商品服务和向移动电子商务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目前,典型代表诸如用友软件及用友移动商街。
(四)新兴移动电子商务提供商主导的“专注+创新”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
新兴移动电子商务提供商主导的“专注+创新”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中,新兴移动电子商务提供商一开始就专注于对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服务,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移动电子商务用户需求和服务特点。我国基于3G的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迅速崛起一些由新兴移动电子商务提供商搭建的商务平台,服务与运营模式有所创新,在移动电子商务行业竞争格局中,目前已占有一席之地。典型代表有立购网、爱购商城和24小时移动商城等。
三、结语
综上,对于基于产业链的移动电子商务四种服务模式的探讨,有助于理清基于产业链的移动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的“一个核心、五个基本点”(即价值创造结构以及利润源、利润点、利润杠杆、利润屏障和利润通道),对进一步理解电子商务模式及其服务、盈利模式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笔者后续研究基于3G的移动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及社交网络营销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王有为.移动商务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鲁耀斌,邓朝华,陈致豫等.移动商务的应用模式与采纳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3
[3]Lee KB,Yu SKim SJ.Analysis of Pricing Strategies for E-business
Companies Providing Information Goods and Services[J].Computers&In
dustrial Engineering.2006(9):72~78
[4]Ray,Amy W.Julian J.Strategic benefits to SMEs from Third Party web Services:An Auction Research Analysis[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
tion Systems.2006(9):273~29l
新媒体艺术中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在其主导的价值链、企业链与供需链等关联性中,其资源的纯粹性与产业的多元化始终贯穿其间:基于移动媒体网络、在线实时通讯、超级链接、楼宇多媒体、触摸媒介、数字动画、数字杂志等媒介技术,创立以拟像、交互和共享为标志的新经济模式,构建起创意产业,信息产业,传媒产业,娱乐产业,旅游产业等经济产业链,其全面渗入的领域包括数字动漫,平面设计,网络游戏,展览展示,广告,咨询业,旅游业,远程教育等整个社会公众媒介系统。
一、时基传输与眼球经济
2001年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眼球经济”,其阐述的重点着重于后工业时代,资金、信息、知识、资本和劳力的供应都已十分充足,而一种潜在的稀缺资源正浮现水面,这就是注意力经济中的消费者的注意力。从其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稀缺资源的配置与有效利用已成为当今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时基媒介”基于光纤光缆传输,超越了传统时间与空间的划分,在其时间的革新中促成了“时间即事件”概念的形成,同时也成为“眼球经济”可能性的平台基础。
时基媒介以跨越时空界限而聚合信息,时间成为其媒介采样、传输与回放的唯一价值参照,由时间引发的媒体自身之内、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实时同步,其中的数据流层则蕴含了极其庞大的服务层,因为在面对多个媒体数据流,通过相应的时间同步方案,保证各个媒体信息能够按照规定的次序出现持续性的传递给用户,进而有效删减了中间繁琐的应用环节来聚合大众的初始感受力。信息已成为一种“景观”(居伊・德波Guy Debord),它裂变了生产方式与消费意识形态,商品已成为一种景观性的意识形态之消费。
由时基传输带来的信息实时共享,一方面瞬息万变的信息不再受时间性的限制,使得大量的影像、咨询、声像、动画等由服务器向客户终端实时性、持续性传送,用户可以于第一时间内网罗来自全球众多的共传、共享资讯。另一方面就是对空间概念的革新,实时共享使得现代都市生活成为一个重叠的“U”型世界,因为其链接与传输方式已完全“扁平化”了,中间繁琐的交替应用环节被彻底消解,由广褒地域空间所引发的时效性秩序也不复存在,启动与到达成百倍的缩短,使得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内爆”(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而这正是由媒体本身所引发的各领域之间之界限丧失,价值爆于媒介自身。
因此,眼球经济不再受传统经济模式中关于主动与被动,即主客体之间的限制,并已潜入当下人们普通经济生活之合理授权。资本利益价值将最大化的集中在时基媒介之中,如今天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微博、手机频道等代表数字媒体上的所有资产,其中包涵了物质性实体产品与创意衍生性虚拟产品,进而达成注意力经济之受体与资产提供之主体之间合理换。而其时基传输价值链源头将引发企业链的链锁反应,如平面设计与创意规划生成的广告创收;由网络和其他数字平台运营成为生成的服务性消费创收;由中介、导引环节发展生成的信息交流创收;庞大的物流费用;由软件开发以及知识产权投资生成的一系列创收等,“眼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反作用于原创设计、艺术、传媒、程序编写等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机构的增多,人才传输与专业教育领域的附属产业链的扩张与繁荣,有效增多竞聘岗位,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所以,以时基传输、实时共享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潜藏着构建新型世界文化产业经济结构与运作模式的强大价值体系。
二、数字动漫的虚拟沉浸
20世纪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其“拟像(simulacres)”概念中着重阐述了基于媒介革新,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正向拟像、仿真社会加速转变,这并非简单停留在“仿造”层面,而是:缺席已还原为存在,暂存已成为一种常态,虚拟已为一种真实的“在场”,摹本已没有了原本,因为原本已成为了一种“拟像”。新媒体艺术中的虚拟沉浸效能正使得人们生存于某种“拟像”世界当中。“虚拟现实”已成为一种现实。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沉浸通过对人类综合感知系统的重新整合与调配,创建包围式叙述,虚拟模型创建,时空穿越,边缘体验搜索等技术概念化,构建起如奈西塞斯式的“梦想”(异想的可行性)存储数据库,在创造身体生理到心理感知全新包围式体验,实现深沉梦幻沉浸与交互完美体验同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实现人与外部客体的深度的交互融合。
那么以虚拟沉浸与交互体验技术为主要“变现”渠道的数字动漫产业,凸显了以媒介自身技术革新促成新型产业经济链的典型案例,同时在国际竞争中已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输出的新兴支柱经济力量。数字动漫产业可以极大的发挥智力创意性价值链,借助各区域各地域的文化属性,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借助区域市场的区间专业化分工、协调以及多维性需求,以虚拟沉浸为体验的头脑风暴、眼球风暴创意为核心,以大众传媒机制载体为合作形式,带动一系列周边产品开发的供需链而成的产业链架构。
就当前动漫产业链案例而言,日本ACG产业链的高端技术与成熟市场确实有目共睹,成为日本的文化输出主要渠道和第二大支柱型产业。虚拟沉浸技术新媒体产业链的构建将如同原子裂变一样引发潜在的巨大经济链锁反应:处于价值链源头的原创设计、形象创作、技术研发、项目策划,作为智力创意能源在建立其形象品牌的同时本身蕴含了源源不断的衍生能力;继而到品牌传播、市场运营、虚拟销售等与大众传媒合作形式,以电视电影、报刊杂志、舞台出版为拉动效应的载体合作,又将引发下面一些列延伸性产业,如公仔玩具、包装装饰、文具书刊、餐饮、邮电、主题服饰、主题公园、产品体验馆等周边产业。英国,法国企业借助虚拟沉浸技术的数字魔力而创作的“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等形象品牌在全球掀起上亿的电影票房同时,与其相关的书籍销售、DVD影像、画册、服饰、食品、网络游戏以及主题旅游产业更是蕴含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利润。
三、交融性的公众渠道
日本艺术家八谷和彦Hachiya kazuhiko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了人机交互实验作品:“ Inter Discommunication ”,在其作品中八谷和彦设置了两位参与者互带着数据头盔,从数据头盔的显示屏中显示的却是以对方视角所观察到的物象。艺术家借用新媒体技术对图像、声音、频道等交叉叙述与对活动(静止)物象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互与替换,从语言、风格、形式以及立场等方面提出了影像与空间、环境、视角的融合性问题,并有意于哲理层面对传统上“自我”与“他者”概念进行了交换。
因此,新媒体艺术的交融性概念通过将受众(客户自身)直接纳入到网络化和地域性多媒体虚拟数据库,建立交互性公众产业渠道,如为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建筑空间以及广告创意、产品设计甚至跨领域学科如自动化办公等提供技术与美学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增加了传播渠道的衍生性,如将户外移动媒体、楼宇多媒体、公共客服终端等公共空间声像交互“链接”为一个严密体系,使得城市移动人口生存在这个由多种新媒体平台所焊接的虚拟数据通道(数字社会)之中。因此在产品的宣传与传播过程中,供应商不再以单纯的广告植入而消解消费者理解与接纳之权利,而是通过交互对话的意义发掘;基于交融性中的身份界限的消解,从而使受众作为巨大的需方市场同时也转变为间接的供方市场,彻底改变过去单向度的供需关系进入一种循环互经济的运作体系;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即人们在体验与理解中就已经开始“消费”了:“技术即产品”。从这条价值链中又进入对如销售咨询(传播途径)、信息广告(传播内容)、电子制造业(传播技术)、交通(数据共享)、教育(新媒体应用与教学)、旅游产业(都市文化)等多层企业链的有效推动与发展。
在这样一种新型经济网络结构中,没有严格纲目,不再有特权与从属之分,平等的环节与共存关系使其突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与行政边界,融合了从投资、生产到销售链条中的每一环节,促成其间之“共谋互利”:投资方通过概念创意刺激资本市场的活跃;技术开发商和设备生产商通过“技术即产品”而获取巨大的市场空间;传播运营商可跨越行业壁垒来扩大经营内容;而内容提供商则可寻求更多的产品分销渠道、扩大公众的议价能力。
新媒体艺术虽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与观念上的优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与区域性经济体结合过程中将会出现的一些难题,尤其在国内,新媒体技术相较于传统媒介在针对具体应用问题划分与方法论确立方面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创新内容与原创品牌的稀缺,对外来形象与手法的盲目复制;以鲜明的东方形象简单附着西方风格最终沦为不中不洋缺乏民族创意的作品,“华侨文化”制作迹象普遍存在等等,技术的优势与智力概念的劣势强烈反差与尴尬处境使得数字内容产业优势没有尽致发挥。同时由于新媒体艺术与传播渠道磨合的实验性,导致相当部分的创意产品被其他传统传播渠道习惯性的同化,导致后期销售渠道边界模糊,遍布于城市中的新媒体载体并没有发挥其功效,使得数字内容价值无法转换为等效利益,因此与其相联的企业链与供需链诱导出初始性脆弱与相对闭合状态,没有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与衍生。这些都是新媒体艺术产业链经济发展探索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许江、吴美纯合著:《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熊澄宇著:《新媒介与创新思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加拿大)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陈玲著:《新媒体艺术史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创意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有助于增强链条主体竞争力,实现链条整体价值。从荷兰创意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过程来看,整个过程(从创意农产品的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分解成了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增值环节,因为链条上的每个主体,即各个企业或农户可能在某一环节具有比较优势,但却不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比较优势。荷兰的许多创意农业企业的生产与营销都是分离的,通过合同关系,把流通和销售环节让给专业厂商来办理。在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之间,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实现互补,从而使得整条产业链的综合功能增强。创意农业企业与产业链的结合,产生了远远大于个体之和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共同生存,避免被淘汰。农户进入创意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能弥补小规模分户经营难以调整结构、难以衔接市场、难以获得产后利润等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创意农业产业链是一个资源转换器,使产量稳定的创意农产品实现更多的价值增值甚至是最大限度的增值,保证各个环节和整条产业链的价值得以实现。
创意农业产业链的提升,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规避价格风险,促进产业升级。荷兰提升其创意农业产业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强调运用双重动力,即农业科技动力和地方文化生产力,提升创意农业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企业和农户力求生产出能满足社会需求、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的创意农产品。通过提高科技对创意农业效益增长的贡献率,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促进创意农业产业升级。二是通过加强产业链管理,全面提升创意农业产业链的效能和效率。荷兰创意农业产业链管理主要包括信息链管理和物流链管理。前者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后者有利于降低农业交易成本。具体而言,创意农业通过信息流来带动创意农业产业链中的物流与价值流。单个企业或农户自身能力有限,资金、技术、信息缺乏,难以理性地进行农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引起农产品供求的大起大落,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信息链管理有助于创意农产品的生产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避免因结构性过剩、销售不畅引起的价格波动,稳定市场供求,规避价格风险。另外,创意农业通过物流链管理,如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供销、运输、技术咨询等方面的物流服务,将分散经营的企业与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减少交易环节,降低经营风险和交易费用,增强创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荷兰创意农业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信息链管理和物流链管理,为其有效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作出了直接贡献。
创意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有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规模经济效应。荷兰政府出台若干相关激励政策,促进创意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有机地连结在一起,然后根据社会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在产业链环之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链环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和能量聚合,实现产业链效益的最大化。荷兰创意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强调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以及经营主体的多重整合,同时也注重宏观视域内、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产业链整合,由此壮大了创意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并促进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在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创意农业的生产资源由低效益行业向高效益行业配置,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已有比较完整的基于经济技术联系而形成的产业链,这些链环分属多个不同领域(农业、工业和商贸),但是通过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各链环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也进一步扩大。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以创意为灵魂和核心的新兴产业,是以文化资源和高科技手段为基础的新兴产业。[1]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2]创意产业的核心产品是由设计、理念、精神、心理享受、增值服务等非物质产品构成,这种“非物质特性”不仅是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物联网、数字化是实现信息时代非物类产品创新的技术保证,因此可以说实现文化产品的设计创新,探寻结构更加优化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化技术成为基石,而牢牢把握住“设计、服务”等非物质产品的开发思路与方法则是重要手段与策略。
二、物联网系统对文化创意产业发挥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主要解决物品到物品,人到物品,人到人之间的互连。利用计算技术监测和控制物理设备行为的嵌入式网络化物理系统 CPS (cyber―physical systems)可以将完全分割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通过虚拟世界的信息交互,构成一个高效、智能化的物理世界。[3]
物联网系统与互联网的区别在于,它既要有虚拟网络作支撑,又要有可触可感的“物”来承载网络传递的信息。物联网系统提供民俗文化类产品一个承载信息技术的载体物,这一载体物的形态、色彩、使用方式等可触可感的部分将能够通过专业设计继承一部分民俗文化信息。作为一个聚集了较高科技元素的物联网服务终端,用人们熟知的文化符号进行造型创意,能极大的减少用户对高科技产品的恐惧感。拉近这一新型服务系统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从而使用户更乐于接受。文化创意产业立足于网络信息时代,其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当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实现完整的网络信息化,则民俗文化的信息也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众传播。
三、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骤分析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划分为三个阶段,结合物联网系统的特征对其展开深入分析。
第一步,确立民俗文化如何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的文化类产品。将民俗文化作为开发资源,拓展产生具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的文化类创意产品,乃是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而结合物联网系统特性后,民俗文化资源的产品化方式也具有了非物质与高科技的复杂特性。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首先,民俗文化的产业化需要将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可见的产品。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完成相关文化类产品的开发,使其具有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承,在中国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愈加重视的阶段,已是显而易见之路。文化类产品包含很多,旅游纪念品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通过对旅游纪念品的创意设计,实现民俗文化的物化,具有大量国内外优势资料可供参考。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区与国家,其民俗文化创意型旅游纪念品都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旅游纪念品是承载各地方民俗文化的良好载体。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创意是对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第一层分类,即由设计理论主导的对实体物的创意开发。
其次,确立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民俗文化衍生出信息类非物质产品的设计开发策略。它包括情境动画、电子小说、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的视觉传达类产品以及用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网络平台等多种非物质类信息产品。此类产品属于物联网系统特征决定的特定产物,主要表现为非物质性、信息性、交互性。其作为产品表现出的价值体现在用户通过虚拟服务平台获得诸如视听产品、文化交流、资源共享等层面的精神享受。此类非物质产品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经济潜力。信息类非物质产品的创意设计相对于第一层级的旅游纪念品能更直观、具象的表达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剔除物质形态的限制,也能产生更具创意性的设计成果。在网创作、在线销售、作者与观众互动的新模式将建立起来。
最终,在前两层基础上,挖掘具有物联网特性的兼具网络交互与实体物形态、功能创新的电子信息类实物产品的存在价值、设计开发方法与策略。通过对民俗文化元素的挖掘,探索今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需求”,完成产品的实体形态与功能创新。此类产品与用户、产品与产品之间以及产品与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网络终端,都由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络信息平台汇合成为民俗文化物联网系统的一部分,实时完成各类信息的交互,小批量的、个性化的设计、生产、传播成为可能,统一爱好的大众将渐渐被个性需求的分众所取代。
第二步,由民俗文化类产品的多样性存在方式与物联网系统在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引申出对民俗文化类产品如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兼具物联网时代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模式构建。
民俗文化创意产业模式需考虑包括:创作阶段,对民俗文化类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阶段,通过物联网系统实现企业方与创意设计方的交互平台构建;销售阶段,建立创意设计方、企业方、用户方的多方向信息交流平台等多个产业链构成阶段。物联网系统下,通过前期创意设计,完成不同类型的“产品”并通过网络销售平台实现产品销售。此过程初步实现了民俗文化创意产业链构建,及由实体物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支持。创意产业链的创意、销售、生产、用户信息反馈等各个模块间既存在完整单一产业链条发展模式,也可能由于创意产品的不同特性而产生跳跃式或重复式产业链条发展模式。
第三步,实现构建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络信息平台。
这一平台的建立,将有益于民俗文化资源由创意到产品化,无论这种产品以何种形式存在,物质的、非物质的、介乎于两者之间的,其作为产品的特征就是要最终创造经济价值与围绕人的需求而存在的人文价值,直至完成产品的宣传、生产、销售等全过程,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交流、信息处理的平台,协助完成民俗文化类创意产品产业化过程。
一些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歌舞、戏曲,为了短平快的创造经济效益,往往打破文化传统,完全用一种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来展示。这使得民俗文化的精髓被庸俗化和商品化。[4]脱离了文化创意与信息网络的平台,这种单一式文化产业化往往只转化了民俗文化资源中经济潜力较大的部分,不具经济潜力或经济潜力较小的容易被忽略,最终造成民俗文化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被割裂与分化。物联网网络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将能够实现需要被保护的民俗文化部门更具体、深入的提出需求;由高校、专业设计公司、策划公司等相关部门完成创意设计;由企业购买产权或经营权,提出经营或销售计划,制定有关收益率、利益分配计划等相关提案;最终实施,通过网络平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在此过程中,由专业部门进行的创意设计,必然有别于缺少整体策划、形式创新的开发方式。从多个方面抓住民俗文化资源的特征,将缺少经济潜力的部分进行设计再造,抓住意境美、神秘感、历史韵味等不同视角,以动画故事、旅游纪念品、舞台剧等多种形式诠释,将能够挖掘出民俗文化中缺少经济潜质部分的新价值。构建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络信息平台将能避免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方式过于单一,只注重表面经济价值的挖掘这一弊端。通过物联网络搭建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将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与作为文化艺术瑰宝的保护与传承。利用这一综合信息平台,将能实现根据不同民俗文化特性做包括文化活动的交流策划、旅游纪念品原创设计、网络论坛等一系列创意类产品开发,将社会各界与民俗文化的关联点紧紧抓住,实现企业、原创设计、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甚至知识产权机构的跨界交流,最终完成完整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链条。
运用物联网系统将能够实现民俗文化产品从创作、生产、销售、库存、回款等步骤中实体物产品、非物质产品与互联网技术的协调整合,共同完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将最终实现:提升与创新文化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具有社会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构建。
综合利用价值高
据了解,桑皮纤维的生产加工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经开始被我国科研工作者进行研究,并且,桑皮纤维由于性质与麻类纤维比较相似,因此其纺织设备也多可在麻纤维生产设备基础上技改而成。所以,进入生产桑皮纤维的门槛对于我国纺织企业来说并不高。然而,长久以来从比例来看,不得不承认在纺织行业中从事桑皮纤维研发的专家寥寥,进行生产的企业也并不多见。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过去茧丝绸行业太过兴旺,产品利润大而销路好,导致其上游的蚕桑产业,注意力主要是在如何为生产丝绸纺织服装产品服务上。比如说,农户只需栽好桑树、养好蚕,再卖给丝厂便能够赚到盆满钵满。而对于生产后剩余的废桑枝等,则基本上用来烧柴煮饭使。不可否认,在茧丝绸行业大环境十分利好的情况下,桑皮纤维等附加产业存在长期被大家所忽视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国际金融形势的恶化,纺织服装全行业步入低谷,茧丝绸产业的发展也变得步履蹒跚之际,加大对桑皮纤维开发利用的优势,便进一步凸显了出来。
据四川某市茧丝绸行业的专家测算,桑树皮占桑条的15%~20%,桑皮纤维占桑皮的10%~30%。每亩桑田,每年冬夏两季修剪废弃桑树枝条在4吨左右,就能生产桑皮纤维约100公斤,收入可达上千元。另外,生产过程中还可以获得副产品果胶若干。同时,从川东北的实践经验来看,农户平均每亩桑田出售废弃桑枝能获得200元以上的直接收入。实事求是地说,种桑综合效益的提高既有利于稳定桑蚕产业的生产,进而还能促进茧丝绸行业的发展。简单地说,农户拿到手了真金白银的人民币,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是避免毁桑种粮食、毁桑种果树等不利情况的发生。
有过和桑树近距离接触机会的人都知道,趁新鲜时拨开其枝条表皮,观察纤维存在的韧皮层即可看到韧皮纤维在韧皮内呈簇状分布,因此便可以判断出桑皮纤维属于束纤维。另外据研究显示,桑树皮纤维的单纤维长度较短,不能直接用于纺纱。需要进行半脱胶处理,也就是和麻纤维的前期处理类似,以保证保留有一定量的残胶,将很短的单纤维粘连成具有一定长度的束纤维,以满足纺纱的工艺要求。处理后得到的工艺纤维则可采用棉型纺纱系统进行纺纱。
据了解,桑皮纤维的纤维强度为3.5cN/dtex~5.1cN/dtex,明显要好于棉纤维和桑蚕丝;断裂伸展率为4%~12%,也好于棉和麻,但次于桑蚕丝。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并且有较高附加值的桑皮纤维,对于增加纺织纤维的种类,提高我们纺织服装产品档次,为广大纺织企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对桑皮纤维研究开发的项目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列入了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近年来,以四川省丝绸进出口集团公司和四川大学联合组成的项目组已经完成了包括原材料的组织、调选、纤维的制取、纤维结构性能研究、纺纱工艺及其专用设备的研制与开发。“桑皮纤维的研究和开发”项目以及“桑丝棉系列混纺线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都已经通过了鉴定和验收。也就是说,现在生产桑皮纤维从桑皮的剥取、机械化生产再到纺织服装产品的全过程都已经可以实现,并且我国还拥有这项技术的全部知识产权。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某丝绸公司的陈列室中,就悬挂着一件由桑皮纤维制作而成的衣服。据观察,这件桑皮纤维衣服质地柔和,手感舒适,摸起来有一种近似于绸缎般的顺滑感。目前由于桑皮纤维服装产量极小,因此成本较高,售价也较为昂贵。据该企业负责人介B,一旦大批量产业化生产,桑皮纤维纺织品的生产成本还具有大幅度降低的空间。
目前,各纺织企业对于桑皮纤维的产品开发和应用主要集中于桑棉混纺、桑麻混纺、桑皮纤维与桑蚕丝交织以及桑皮纤维与涤纶长丝交织这四个方面。
桑棉混纺:因为桑纤维强度好于棉纤维,目前研制成功的桑/棉5/45混纺产品,其强力得到了提高,纱线性能得到了改善。桑麻混纺:多数麻类纤维具有吸湿性好的特点,将桑纤维与大麻纤维进行混纺后,可使桑、麻纤维发挥各自优势,并使混纺纱具有强力高、光泽好、较易染色、耐磨性强等特点。桑皮纤维与桑蚕丝交织: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桑皮纤维纱与蚕丝交织,可使织物达到既有透气、吸湿等真丝产品的功效,又可克服易起皱、易褪色等真丝产品的缺点,还可以降低织物的生产成本。桑皮纤维与涤纶长丝交织:用桑皮纤维与涤纶长丝交织,形成新型的纺织面料具有耐磨透气、抗静电、易于染色等特点,且产品外观挺括、悬垂性、回弹性好。
以上述南充市这家丝绸企业来说,他们现在已经研发了桑棉、桑丝棉等混纺纤维,开发了系列T恤、内衣、睡衣、围巾等服装、服饰产品数十个。
对桑皮纤维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既有利于帮助农民增收,又可以延长蚕桑业的产业链,提升桑蚕行业的综合经济价值,还对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给纺织材料和纺织产品提供了创新的空间。所以不难看出,桑皮纤维及其纺织服装产品在后期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困难、问题仍不少
目前我国桑皮纤维还基本上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尚未能完成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开发。从理论上来说,纤维长度短是制约桑皮纤维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半脱胶工艺获得的桑皮工艺纤维即束纤维由于保留了部分果胶质,使得一定数量的纤维粘结成束状,因此它的长度较长。但是,其纤维纵向均匀度就比较差,易起短绒毛且强度低、纤维粗。而若是采用全脱胶工艺可获得单纤维的桑皮纤维开松棉,在柔韧性、纤度、强度上比工艺纤维优势大,但纤维长度过短,无法进行纯纺。实际上,对于桑皮纤维全脱胶工艺的研究,以及单纤维纺纱等后续工艺的研究目前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
不过,理论上的问题总是比较好解决。比如说,可以进一步完善桑皮纤维制备技术,尽量减少脱胶、开松等加工过程对纤维长度的损伤。另外,还可以采用嵌入纺等新的制造技术,拓展桑皮纤维的应用范围等等。然而,在实际操作桑皮纤维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问题,才是制约整个桑皮纤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川东北丘陵地区某县,是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首批试点县、四川省蚕桑重点基地县,全县桑树总量达2.5亿株,桑园总面积达35万亩。该县从2009年开始便将“桑皮纤维综合开发项目”作为优势资源项目进行重点推广和招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年以来县委领导班子都已经换过几任,这个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当地同期推出的另外一项“万亩果桑基地”项目,现在已经“开花结果”见到了效益,每年夏天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采摘品尝、观光消费。
客观因素自然是前些年行业内并未重视桑皮纤维这类附属于茧丝绸产业上的纤维原材料开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情况的变化桑皮纤维产业化项目又遇到了制取成本较高这个严重的问题。
2009年时,当地相关人员在进行桑皮纤维项目调研中,发现到农村去收购废弃的桑树枝条,每公斤收购价格在2毛钱左右即有农户对此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不过,随着农民工工资的大幅度上涨、农村劳动力的缺乏等等因素影响,据2016年底走访发现,每公斤即便是收购价达到5毛钱,对于农户们来说也并未有多大的吸引力。
另外,开发桑皮纤维产业对于产皮桑树树种的限制、要求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我国境内的桑树分属15个桑种,如川桑、滇桑等;3个变种,如垂叶桑、鬼桑等。加上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断对它们进行改良嫁接,目前仅在川东北一地就栽种有很多种桑树,一般简单可分为果用桑和叶用桑两种。
四川的<已д呙蔷过研究发现,在四川阆中种植的“阆桑2号”纤维平均长度为13.5mm,而在四川南充种植的“阆桑2号”纤维平均长度为15.4mm。同样是阆中种植的“阆桑2号”纤维断裂强度为3.20,而在南部县种植的“阆桑1号”断裂强度则为5.13。因此不难发现,不同桑树品种甚至是相同的品种在不同生长环境中产出的桑皮纤维品质差异都很大。
同时,与亚麻、苎麻等韧皮纤维的原材料相比,桑树韧皮中的纤维素含量较低,仅占30%~40%的比例,而纤维获得率也只有13%~20%左右。如果我们现在对于废弃桑树枝条的利用仅仅局限于提取桑皮纤维的话,无疑生产成本较高而且会形成巨大的废弃资源。据成功研制出桑皮纤维纺织服装产品的那家企业介绍,当年试制期间大量被剥皮的桑树枝条还需要请专门的清运公司拉到垃圾场进行处理,为此还支付了不少的费用。
理论上来说,桑皮中还含有丰富的果胶以及其他有效成分,可以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剥皮后的桑树枝条也能够制取桑枝粘胶纤维、造纸等等。但是这些高大上的配套项目又牵涉到巨额的资金投入,往往来说都不太现实。从川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已经在小范围试验的利用剥皮桑枝粉碎后进行蘑菇种植,可能是比较切合实际且能够很快实现的废弃桑枝利用方法。不过,这也需要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协调工作,因为就曾出现过蘑菇公司宁愿高价到外地购买锯木面,而不要本地桑枝颗粒的情况。
桑皮纤维的开发特别是综合利用技术,涉及到桑树培育、机械制造、生物、化工、纺织、印染乃至于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门类相互交织融合的综合技术,势必要协调多方力量,加大相关技术研究和资金投入才能加快其产业化的进程。
我们不妨来想象这样一幅美好的蓝图,一望无际的桑田中蚕农们用桑叶喂蚕结茧,用桑葚当水果卖钱,用桑枝剥皮做纤维,用废枝打粉养蘑菇,最后再将使用完的菌包土还于桑田之中。虽然这只是笔者对家乡桑蚕产业带有明显主观意愿的展望,但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完全可以实现,并且都是助农增收、能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的好项目。相信只要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不远的将来这一梦想终会实现。
品质问题有说道
现在,国内纺织行业对于桑皮纤维的基本性能和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而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国外尚未发现有利用桑树皮制取桑皮纤维的相关研究和报道。因此,开发和使用桑皮纤维这种极佳的天然绿色生态纺织品原材料,我们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同时,桑皮纤维纺织品目前在零售市场上几乎很难看到。即便是在大名鼎鼎的国内诸多网商平台上,都难找到其踪影。四川研制出桑纤维衣服的企业也仅仅是象征性地给其标了一个不菲的价格,但据了解即便是有人出此“天价”购买,他们也是不会出售的。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了研发和制作出这件桑皮纤维衣服,企业耗费的精力和时间都早已经超出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并且,现在一张桑皮纤维制作的普通宣纸售价都在200元以上。我们也就不难想象,若是有小批量试制出的桑皮纤维服装出售,其潜在的可能利润将会是多么的巨大。
所以,我们也更应该加强对桑皮纤维品质方面的要求和管理,保持和维护住我们在此领域的优势。
在对桑皮纤维的加工生产过程中,环境和谐和减少污染与生产成本和企业效益之间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矛盾之一。众所周知,制取桑皮纤维也存在一个脱胶的过程。与传统的麻类韧皮纤维的加工方法相同,桑皮纤维化学脱胶也会消耗大量的碱、酸、化学助剂等化工原料和能源,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严重,治污费用高。此外,化学脱胶还会破坏桑皮纤维的表面结构,使纤维出现更加粗糙、可纺性差以及制成率低等问题。不过,化学脱胶的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占用场地少、适于产业化生产等优势也非常明显。
从长远来看,我国纺织业的整合升级、转型创新等举措,归根结底都还是要放到“保护环境”的大前提下才能够进行。2016年在G20峰会准备召开之前,浙江省的纺织行业印染行业中污染严重的企业都被勒令停工。此次停工中涉及到了11座城市,停工范围之广、工厂之多史无前例。浙江是我国纺织服装印染大省,据说7个月关停纺织业污染工厂2000多家。管中窥豹,也可以让社会各界都看到国家对纺织行业污染进行整治的态度和决心。因此,新兴的桑皮纤维企业如果仍然走化学脱胶等产生大污染的路子,再如果没有办法找到合适、合理、合格的污水处理办法,不论工厂建在何地也是不可能发展得起来的。
当然,科研工作者们又研究出了污染较小的生物脱胶方法和生物化学混合脱胶方法。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都多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生物脱胶,就是利用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的酶使胶质水解被去除。
简单地说,办法之一是直接利用脱胶酶制剂或产酶脱胶微生物的发酵粗酶液作用于桑皮原料,利用酶的生物活性,催化水解胶质物质,使纤维分离出来的方法。这种方法污染几乎没有,但是在实验室中效果就一般脱胶胶质去除率才30%~45%,若是在室外还会受到水质、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胶质去除率更加难以保证。
办法之二就是,借助以桑皮胶质为营养源的脱胶菌的生命活动,达到接入菌种,分泌酶来分解、去除桑皮中非纤维素物质,提取纤维的目的。但题是周期同样较长,成本很高。因为脱胶菌培植工艺复杂,还需要一定的菌种培植设备投入。
因此,研发更为环保、廉价、先进的脱胶技术才是确保桑皮纤维产业能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外,在桑皮纤维纺织产品面料中,桑皮纤维含量问题也是影响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由于我们目前尚未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因此大部分制作出来的桑皮纤维纺织品面料的纤维含量,各企业都是“秘而不宣”。以现有的资料看,桑皮纤维纯纺的可能性为零。同时,据了解,产品中桑皮纤维的含量都不高。研究报道显示,桑皮工艺纤维与棉、桑皮工艺纤维与粘胶基甲壳素纤维各占50%的比例混纺的中、粗特纱技术基本成功;桑皮单纤维与棉、苎麻、竹浆纤维等的混纺纱桑皮纤维含量也仅在40%左右。
关键词: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产业发展
Key words: bio-industry;biological medicine industry base;industri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010-02
0 引言
随着国内外生物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加剧,我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存在着提升总量和调整结构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继续做大,产业GDP总量以及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待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更迫切地需要做强,化学药中的原料药比重过大,中药、生物制药比重低、偏小的格局尚未从根本上逆转,急需扩大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和成药的比重,延伸产业价值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我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创新环境还不够优化,领军人才匮乏,产品科技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产业集聚度不高,急需科技支撑和引领。
“十二五”期间,全球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我省创造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国家培育生物产业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背景,但各省发展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势头很猛,竞争激烈。
面对国内外形势,立足现有基础,科学规划,挖掘优势,加大扶持,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是我省产业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之一,也是转变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1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设的实际意义
围绕优势产业,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研发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大力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与集聚区,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1 有利于强化重大创新产品的开发 围绕做强医药产业目标,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病毒感染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立足现有技术及产业优势,强化重大创新产品研究开发,开发自主创新药3~4个,重大仿制药5~7个,生化及生物技术药8~10个,快速培育高端医药产业。
1.2 有利于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品 围绕做大做强传统优势药、建设世界级原料药创新及生产基地和全国中药生产基地的目标,加强技术改造升级,提高技术工艺及装备水平,改造传统大品种原料药6~8个,开发4~5个中药大品种,引领传统优势医药产业发展。
1.2.1 传统大品种原料药生产技术及工艺的改造升级 积极推广应用结晶技术、手性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分离技术、膜分离提取技术、生物催化转化技术等现代制药技术,重点突破头孢菌素、维生素、青霉素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大品种原料药的发酵、结晶、分离、提取等关键生产技术,升级改造传统生产技术与工艺,完成7-ACA、青霉素V钾、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维生素C等一批大品种原料药的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与技术标准,提高药品疗效,降低生产成本,巩固我省原料药传统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
1.2.2 中药大品种生产技术及工艺升级 针对中医药“高效、质优、价廉”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我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创新中医药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促进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的融合,加快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2.3 药用辅料生产技术优化升级及品种开发 引进、研发新型制剂辅料品种和技术,发展壮大新型药用辅料产业,构建化学原料药、中间体、制剂、辅料、包材等完整的制药产业链。
重点开发重组人血白蛋白药用辅料等生物技术新型辅料,开展半合成抗生素中间体及缓控释材料、速释材料等药用辅料研究,突破酶法规模化生产等新型药用辅料开发关键技术,开发缓释剂、靶位释放剂、药用辅料、包装材料等新型制剂材料,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1.2.4 优势产品生产自动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 围绕重点产品,开展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集成创新,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生产工艺,开发药品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在线监测工艺,大幅提高生产率,降低原材料、能源消耗,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
1.3 有利于突破一批关键生物技术
1.3.1 做大生物工业产品 围绕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以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为重点,突破工业酶规模化表达、生物基单体的高效共聚、生物基材料制备、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优化等关键技术,开发超临界精制等生物提取工艺,逐步壮大生物色素、土霉素碱等生物制品等。
1.3.2 发展生物农业产品 加快转基因育种、动物克隆、农产品生物制造等现代生物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推动我省传统农业向高技术农业跨越。
1.3.3 培育生物环保产品 针对我省重点行业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大气污染特点,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为重点,加速推进生物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1.3.4 开发生物能源产品 加强适宜我省荒山、贫瘠及沿海非粮能源生物新品种的研发,加快培育黄连木、文冠果、甜高粱等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培育,开发加工提取及产业化开发工艺,发展能源植物产业。
1.4 有利于开展清洁生产工艺示范 针对制药行业存在的能耗、物耗高,废水、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等问题,加强制药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支撑医药产业科学持续发展。
1.4.1 药品绿色生产技术工艺开发与示范 研究原料处理、中间体制备、药品合成等产业链关键节点清洁生产技术,集成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推进医药清洁生产。
1.4.2 制药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开发与示范 针对不同制药工业类型,研发产业共生网络的链接技术、稳定性技术,构建产品链以及副产品和废弃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促进制药工业能源梯级利用,减少资源消耗。
1.4.3 制药工业污染治理技术工艺开发与示范 重点开展制药工艺废气VOC处理技术、发酵尾气净化技术、制药废水、废渣预处理技术、微生物强化净化技术、深度处理技术研发及成套装备的开发,集成制药废水污染防治高效低耗处理成套技术和发酵类药物残渣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降低制药行业污染,实现综合利用。
1.5 有利于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针对优势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五大创新体系,搭建一批创新平台,逐步建立产学研一体、运行机制高效、技术链与产业化链密切衔接的技术创新体系。
1.5.1 搭建开放式技术创新平台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做,企业主体,科研院所支撑”的思路,围绕优势产业,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重大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新型制剂研发技术平台、生物技术药研发技术平台、微生物药研发技术平台、现代中药大品种研发技术平台、辅料及包材开发技术平台、质量控制及安全评价技术平台、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平台等综合性创新平台和30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形成较为系统的前瞻性技术研发、药物发现、新药筛选、安全性评价、药物制剂、中试制备与质量控制等新药创制体系。
1.5.2 培育产学研一体创新联盟 按照“平等自愿、权责对等、利益共享、开放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依托核心企业,采取项目转让、项目合作、共建共性技术平台等合作模式,以科技为纽带,培育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一体化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重点做强以石药集团、华药集团牵头的抗生素、维生素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微生物药物技术创新与新药创制产学研联盟,通过联盟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1.5.3 完善网络化技术服务体系 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依托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其他社会团体建立包括技术培训、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流配送在内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服务水平。
2 结束语
建设河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同时,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创新链条、提升创新能力、做强做大产业为主线,立足现有基础及亮点,发挥我省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创新团队,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推动创新及产业亮点向产品链、技术链的延伸扩展,实现我省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的纵向整体跨越。
参考文献:
[1]曹昌,康勇,胡晓江.从县级工业园到国家级产业基地 浏阳试水“生物医药谷”[J].中国经济周刊,2008(24).
[2]姚维岭,于灏.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撑能力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02).
[3]张钰莹.是机遇,更是挑战――生物制药企业如何走好图强路[J].中国处方药,2010(11).
[4]王莹,邓丹,张扬,黄晓莉.如何发展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J].辽宁经济,2010(05).
[5]记者任永琦.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强做大医药产业[N]. 本溪日报,2008-04-29.
[6]加大工作力度 集中精力抓项目 加快推进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N].本溪日报,2008-07-17.
[7]王舒.尽快把本溪打造成我省中药产业基地[N].本溪日报, 2008-03-03.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概念,它缘起于社会产业的高度市场化,科技力量在各个领域的深层渗透也加速推进了这一产业的发生与发展。它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在自身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同其他产业发生着深刻、广泛与复杂的联系。小到一个行业结构的调整,大到一个国家经济的运行,都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有人将文化创意产业简称为创意产业,这种称呼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是正确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英国最早提出了“Culture Industry”,随后,这一概念迅速传遍已经发展或是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几年的时间内就被全球所接受,并纳入到各自国家的发展产业之中。我国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是上海,随后,北京、香港、台湾开始接受。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源于个体创造力或文化积累、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并促使整个行业的提升”。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多个产业领域落地开花,很多行业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重视并融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最早加入这一产业的是电影、电视、广播、音乐等视觉听觉艺术,他们一改循规蹈矩的模式,将文化创业运用的风生水起,为其他行业的加入打出了成功的范本。
2.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是文化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这与其国情和特殊的发展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早在上世纪40年代国外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时,我国尚未萌发产业意识。文化被认为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直到本世纪初,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才将文化定义为产业,并将其作出具体的细分。主体层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包含了一切视觉、听觉文化事业和出版传媒事业;层是文化产业的延伸部分,包括了互联网文化、线上线下服务、其他休闲交往方式等等;相关层看似离核心最为遥远,但是其发展潜力最大,包括一切文化产业用品的生产、制造与销售。
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产业基本等同于文化产出,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在此基础上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悄然对产业结构发生着优化的影响。
3.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支持是数字技术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文化与创意。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常常是本质保护,形式上矛盾。这使得文化或多少受到限制,在传统中面临消亡。创意产业试图用新的技术去扭转这个局面,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在早已发展成熟的传统产业中注入数字技术。从新整合与挖掘传统产业的深层含义,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欧盟“INFO2000计划”中,内容产业的范围非常广大,一切可以传播的信息与内容都囊括其中。纸媒、网媒、APP被数字技术包装成为高度商品化的东西被大众所消费。这种被称为内容产品的产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交往与沟通的方式,而这一切皆源于数字技术和各种“文化资源”的融合。可以说,是数字内容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新的时代内涵。
4.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变得更加丰富,或者说,让她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它极大压缩了以往高新技术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如果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够很快的予以转化,那也就不能称其为创意,它深入渗透,优化调整发展而来的经济模式。知识与经济都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也都在重视人力资源方面不分伯仲,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经济运行新模式。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
1.文化创意产业助推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强大的渗透与融合功能,它打破了传统的行业限制,将科学、研发、制造、服务、销售全部融合在一起,使其能够更加满足大众的多样化需求,在产品档次上也提高了一个台阶,使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再是一句空口号,只有产业结构优化到位,产业升级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各个产业的主动融合,也使得发展需要的资源更为集中,用最少的成本可以办成更多的事情,走一条高能低耗的发展道路,打破传统产业的桎梏,破除升级改造可能带来的技术停滞困境。
文化创意产业中,主要是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比较大,因此,传统产业经营要素会不断被丰富,形成对产品的技术、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等等硬件方面的渗透;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又更侧重于文化与观念的影响,会在传统行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之中更加重视企业、品牌与产品的含金量,不断增加文化比重,提高行业竞争的软实力,形成对传统产业在“软实力”上的整合与提升。
基于这样的前提,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不单单是在生产要素、生产效率上做文章了,还要在资源的利用与配置上创建机制,发挥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持久、全面而深入的积极作用。
2.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文化意产业是这样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发生作用的: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尚不发达时,人们受到来自于产品的影响与制约,而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发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我意识和思想就开始发生作用。我们正是处于这种物质高度发达且持续加速的阶段,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上发生作用,同时引导并创造出新的需求,培育出新的需求模式,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起到的作用远超于一般想象。它把生产要素与大众需求直接联系在一起,减少一切中间环节可能带来的干扰。为此,重视生产过程中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抓住大众需求,保持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当今产业早已摆脱了资源配置的困窘之态,消费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企业的给予,要想在市场上利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的产业之间内部投入与外部产出的关系都不一样,但是要想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一定是第一位的,理想的产业结构,应当是每个产业所需要的投入都能得到充分满足,而产出又刚好能满足其他产业的投入和最终消费的需求,没有不足也不过剩。最终,产业结构的优化会使得经济格局成为恰好和适宜的,人们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消费者的需求完全可以改组产业的结构,甚至带领新的模式的发生与出现,所谓的蝴蝶效应,在经济结构产业格局的优化与升级上同样是有效用的。
3.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会重新调整中心城市的发展格局
中心城市在各方面的资源都比较丰富,这也使得它可以吸引到相对丰富的文化要素,并将其紧紧附着于自身,把文化创意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并推动新的生活方式,引导新的文化现象,培育新的文化习俗。中心城市承担了文化制高点的作用,也就必须要承担传播与辐射的作用,中心城市以强势之姿深入到非中心城市,添补文化“洼地”,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在二三线城市的影响力。因此,中心城市的作用无可取代。
中心城市具备强大的组织、协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能力,可以把创意人才、信息、资金和创新意识等相关的资源集中起来,构成众多独立又相关的文化创意企业,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组织,共同协调组织发展,使城市获得全面而深入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协调和管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还相对落后,如果这一制度不相应的跟上的话,很可能造成创业企业的早夭。
另外,中心城市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积淀已久的社会形象。它使得文化创意产品从精神层面上满足消费者成为一种可能。因此,也就更加看重这张名片。在中心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把打造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企业紧密叠加在城市的大伞之下,形成无可取代的资源优势。特别提出的是,中心城市要善于运用这些资源,给自己的城市制造一行独特的名片,不要搞千城一面,这本身也是在倡导文化创意。
4.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产业结构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产业链条的建立,一个发育良好的产业链包括了原料供应、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加工制造、品牌建设、销售网络、市场开发等一系列市场行为的。城市的出现本身就是工业化的结果,而城市的发展必将带动工业化的深入,因此制造行业所依赖的公共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交通通讯、人力资源等都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行重新洗牌。文化创意产业体现的是智力资源的多寡,是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的最好检验,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所以以人才为基准去进行企业建设,这条路是正确的。更何况,没有长时间的改造,人才的积累是不可能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人才建设应该是与企业的品牌塑造同步进行的,它需要国家、所在城市、企业三方共同发力,尤其要耐得住长时间内都没有实际成效的现实,要相信培育的过程虽然很难,但一旦体制成熟,机制完善,其所发挥的长效机制是谁也不能取代的。而其形成的较高的准入门槛,使其他城市、企业难以赶超,最终形成强大的、稳固的市场垄断,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如此优化的产业结构,会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发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内涵O为丰富,外延极为广泛的趋势性产业,其与产业之间紧密的关联性,对产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最终会体现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鲍枫,沈颂东.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集聚水平的关系分析[J].当代传播,2013(01).
[2]刘学文,王铁军,鲍枫.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设计教育[J].文艺争鸣,2012(10).
[3]熊澄宇.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J].求是,2012(07).
[4]方立峰,王颖晖.文化产业生态位内涵与空间格局构建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5]张炜,姚海棠.试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2011(03).
[6]张济荣,张梦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就业增长贡献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5).
[7]韩顺法.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