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8 14:56: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对经济的影响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认为经济处于一种中立的地位,相关的部门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干扰作用。但是在长久的经济发展中,由于许多问题的出现使人民逐渐的改变了这种看法,尤其是2007年去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一些相关的经济学者认为金融市场以及信贷市场的存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在经济不断的发展中,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波动以及金融摩擦的关系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波动能够直接的反映出金融摩擦的变化,金融摩擦对于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于金融危机进行分析所得:相关的金融部门的表现方式有可能是造成经济危机的强化者,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金融中立的理论,在另一种经济研究思路中,一些经济学者认为,金融市场以及信贷市场对于整个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影响,一些较小的金融摩擦能够造成严重的金融波动,有可能会造成小范围的金融危机,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经济学的不断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金融摩擦正式进入宏观经济的研究框架中,一般来说,信息发展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实际的借贷情况下,信息非对称中存在的问题最为明显,所以,在进行借贷的时候,双方所采用的金融合约都主要是以有效的降低相关信息的采集成本、有效的缓解委托人的方式进行借贷合约的签订。通常中,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下降,对于借贷人以及隐性借贷人的相关匹配功能下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摩擦对已金融波动的影响,不能严重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相关学者对于金融摩擦的进一步研究,此次研究主要方式假设金融发展处于中立地位的理论不能成立,把相关的人问题引入到相关的均衡关系分析,所获得的结论是:成本的不断增加速率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通过对于金融摩擦的研究,一些学者又提出一些相关的金融发展理论,例如:“金融加速器”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机制是外部融资成本以及公司发展内部资金机会成本之间的差价(外部融资溢价)和借贷人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所出现的负相关的关系,因此,借贷人的外部融资溢价就会是逆周期方式所呈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融资波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金融摩擦对企业的影响
一般来说,金融摩擦的存在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金融摩擦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一些企业的决策,一些相对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由于缺少资金不能及时的进行融资,因此,就不能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决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金融摩擦现象越明显,相应的外部融资就会越少,相关企业的资金也会越来越少,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相关企业的生产活动减少,生产效率降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严重的金融摩擦能够促进一些小企业的诞生,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三、通过相应的模型构建对于金融摩擦的研究
案例分析:在金融市场发展中,金融摩擦的产生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例如:企业的税收状况、交易额、监督管理等,金融摩擦的存在具有两面性,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金融部门的调控,能够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专业化以及信息功能有效的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相应的资源配置。以下通过银行为例进行分析:
在此案例中,通过相关的设定,(银行家的劳动以及相关的银行投资效率呈现正相关),通过对于各个银行的研究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各个银行获取效益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提高银行的收益,银行应该针对某领域进行投资,选择一些合适的进行经营,这样才能保证银行的收益。
案例总结:银行在投资的时候,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银行自只有通过选择合适的领域以及属熟悉的客户,才能有效的降低金融摩擦的影响。
四、金融摩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摩擦对于经济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
(1)金融摩擦所造成的经济波动对于经济的积累形成严重的阻碍,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个行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生产的造价成本高于产品销售额,这就造成了金融波动打破了均衡利率,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金融摩擦对于资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不能促使相关企业进行良好的融资,同时,由于一些金融摩擦造成的金融波动,严重影响了进行市场的稳定性;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一些企业破产,形成经济衰退的局面,不利于经济发展。
五、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把各个国家的经济仅仅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只有保证良好的金融市场,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金融摩擦,一般来说,金融摩擦容易引起经济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只有不断加强经济理论研究,有效的降低金融摩擦影响才能更好的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99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随着世界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的金融危机会造成经济的全方位崩溃,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股票市场、就业市场、外汇储备、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产生深远影响。
1 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是进出口大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扩大出口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世界经济发展减速的背景下,加大我国的出口贸易量对刺激我国经济影响重大。金融危机的爆发会造成国外消费市场萎靡,从而降低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量,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进而影响中国产品的市场优势。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例,次贷危机的爆发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美元贬值迅速,其出口产品的优势不断下跌,为美国政府为银行注入了流动性资金,导致人民币极速升值,中国出口产品原有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出口量大跌。
2 对金融证券机构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是金融市场的工作机制并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规避能力较差,但是其资本项目远未实现完全开放化,因此,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我国的金融和证券市场不会出现反向的单边行情,这保证了我金融证券市场的相对稳定性。另外,影响我国金融和证券市场的主导因素是国内政策引导和市场环境,整体环境出现经济衰退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最大,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相对有限。金融危机会对利率联动、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影响,同时也会承担一些国外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对证券行业来说,其直观的反映是股票价格波动,对投资者以及证券机构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融资市场造成冲击,但是金融危机对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会进一步促进金融创新,从而提高市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力度。
3 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增速的降低,同时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甚至出现了大批中小企业破产的现象,大型企业的增长势头减缓,经济效益降低,势必会造成就业市场需求的萎缩,出现大量失业人口。数据调查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东部沿海地区出现15%的企业倒闭,同时造成2 000多万农民失业返乡。金融危机对民营金融和房地产业就业市场产生了影响,一些劳动人员会出现跨区域、跨行业转移;对我国而言,当国外出现金融危机时,我国面临着优秀海外人才的引入良机,从而增强了我国各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4 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普遍处于萎靡状态,经济增速大跌,因此其市场需求也相应降低,而对我国而言,外汇储备则会呈现增长态势,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据了相当大部分,同时美元又是世界性支付货币,因此从短期来看,我国不能采用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金融风险。但是从长远来看,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大量美元储备投资低于风险的美国国债,结果却遭受汇率损失。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证券和股票的收益的风险升高,同时其收益保持较高水平,因此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而言,其管理的风险也相应提高,尤其是我国的境外投资业务并不成熟,无法在中国和世界经济保持互动格局下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外汇储备的波动性以及投资风险性进一步体现。
5 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崛起,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也逐渐显现,研究显示,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政策有直接关系,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例,美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失误以及美联储利率的调整不当,加剧了房地产的危机,从而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直接的,金融危机造成经济衰退,房地产消费市场动力不足,房地产消费者和项目投资商面对萧条的市场都会小心翼翼、裹足不前,从而导致房地产业的萧条。从资金层面上来看,金融危机使银行陷入危机,银行都急于抛售其房地产业,同时一些私人基金开始抄底房地产业,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相当复杂。
6 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冲击显而易见,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当外界市场发生变动时,其影响较为直接,金融危机造成收入降低,经济环境的萧条会直接降低旅游热潮。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旅游总接待量和经济发展趋势保持一致,随着经济下滑,旅游行业出现低潮不可避免。
7 结 语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会造成很大冲击,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国家应当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对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十年来一直持续增长,奇迹般的速度增长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学术领域的研究兴趣。逐渐出现了许多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不同层面出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来探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与根本原因。纵观所有这些专家学者出具的研究数据与文献资料,虽然对金融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结论不尽相同,如对于以股票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体系在经济增长中到底起何重要作用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关于金融发展总体上对经济增长大有助益这一观点是得到了公认的。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长远发展的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金融发展可以将更高比例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以此来推动经济增长。追根溯源,经济活动的资本来源于居民储蓄,而金融体系的首要功能就是能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将众多分散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当中,金融体系先要吸收一部分储蓄资源,这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体系提供了金融服务,需要收取相应的报酬,而另一方面则与金融体系的市场效率有关。高效率的金融活动安排能够大大减少在动员居民储蓄过程中的交易与信息成本,能将闲置与不动的储蓄资产转化为流动的资产,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增长。
2.金融发展能够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金融体系能够通过充分发挥金融系统信息的优势,将经济活动中的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效率最高的项目中去,这也是金融体系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它一般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通过收集信息,科学评估投资项目;第二是通过分散风险来促使个人向风险更高同时效益也更高的项目进行投资;第三是促进经济活动的整体创新,包括活动主体的创意意识与活动项目的技术创新。比如,金融中介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先对投资项目进行整体评估,然后据此甄选出最高效的项目,省去了个体评估的麻烦与所需的高额成本,在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3.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影响储蓄率来影响经济的增长。金融发展可能会提高储蓄率,也可能会降低储蓄率。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分担,金融市场可以分担人们的禀赋冲击与收益率风险;二是影响家庭借贷,随着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深入发展,金融借贷已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经济活动模式,但如果借贷不合理,或消费信贷与抵押信贷市场体系不完善,会使一些家庭的信贷产生流动性约束;三是影响利率效应,金融抑制下的低利率会阻碍储蓄率与增长率的提高,但利率随着金融抑制的解除而回升后,它对储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二、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事业随着经济体制与金融体制的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发展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金融体系不健全,市场垄断性强。在我国,重国营,轻民营的观念根深蒂固,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都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而对非国有企业实行贷款利率高、贷款总额限制的政策限制,导致非国有企业出现融资困难,阻碍了市场资金的自由流动与价格机制自发性作用的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2.金融资源价格不合理,金融抑制现象严重。利率管制是金融抑制的最主要表现特点,而当政府制定的利率与市场利率不相符时,利率就失去了其反映金融市场资金状况的作用。而我国利率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利益分配与抑制通货膨胀,但它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这种非市场选择的资本配置大大降低了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率与总体回报率,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财富积累。
3.国有银行的改革调整不到位。在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国有银行历史烙印深重、盈利水平不高、金融资产质量较差以及严重的借贷门户观念,只对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无法适应当今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4.金融融资渠道过于集中且融资工具单一,资本市场未得到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一直经受着严重的抑制,货币市场上一直是国有金融机构高度垄断,资金往往只低效循环于国有金融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导致金融市场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市场价格自发性调节能力丧失,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三、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打破传统的金融垄断体系。首先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重国营,轻民营的思想观念,促进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公平竞争,创造一个和谐的金融发展环境。
2.合理控制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市场的自发性调节作用。国家过度的金融抑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并非一件好事,金融市场的自发性调节对完善金融结构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国家需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结构,使利率与金融市场相应的自发调节保持合理统一。
3.积极推进国有银行的深化改革。可以充分利用股份制与上市契机,优化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提高其创新意识,整合其业务流程,引入竞争机制,以经营效益为最终目标,实现业务经营转变。
关键词:融资约束 金融摩擦 产业结构差异 经济发展
金融市场结构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Keynesian)和货币主义(Monetarist)的分析框架中,就已经承认金融市场作为交易媒介的重要作用。伴随着数次经济危机的出现,以及信息经济学的发展,金融摩擦论得以发展。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失效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存在金融摩擦的经济体中,金融市场的缺陷使得金融体系中的价格发现机制在配置资本和引导投资价值方面出现扭曲,从而阻碍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和各个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运行机制受到众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将可能导致市场信号及其产生机制出现扭曲,引起金融资源的低效甚至错误配置。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的缺陷而导致功能失效。同时,与其互为因果、相互并存的是资源配置中不可忽视的金融摩擦因素。
金融摩擦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融资与金融市场
金融摩擦简单来说就是由于信贷市场的缺陷导致的企业融资能力受到限制。在企业的融资过程选择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的内源融资积累以及由此形成的自有资本等融资条件,决定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方式选择。然而,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张这两大企业成长核心推动因素中,都需要利用大量的资本投入。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当内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单纯地依赖于内源融资和自有资本的积累将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企业的成长,但是企业的外部融资却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这些自身具备的融资条件,使内源融资与外部融资成为企业融资选择中的一对难以权衡的矛盾。因此,获得外部融资成为企业成长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
在现实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完全、交易者非完全理性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导致的金融市场摩擦的存在,金融市场是有缺陷的,因而导致各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差别。自从信息理论兴起后,许多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在信贷市场的分析和应用方面,这一理论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示。
在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上,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于企业必须借助外部融资才能获得发展。根据企业融资的非对称信息理论,在金融市场上,资本的需求者在企业经营方面比资本的提供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就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在事先谈判、合同签订或事后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损害资本提供者的利益,使资本的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即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
由于资本市场运行的内在缺陷,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有助于企业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减少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增加外部融资成功的可能性,使普遍存在的企业外部融资需求得到有效供给,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金融摩擦与信贷约束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金融创新活动,推动国际金融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投融资的效率,并使得直接融资比例在企业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在融资过程中,金融中介事先对资金的使用者进行甄别并通过合同的签订对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事后则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监督。一个典型的结果是,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如果一国经济中金融业(尤其银行业)比较集中,中小企业的融资就会特别困难。由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上升而下降,大型金融机构一般更愿意贷款给规模大的大型企业,所以它们往往会忽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就很难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很难解决存在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平的上升(下降)。
上述结论中的许多方面已经被国外的一些经验研究所证明。首先,一些研究证明在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Strahan & Weston,1996);其次,一些对美国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银行合并的研究证明,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吞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Peek& Rosengren,1996);再次,在银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小企业即使能够顺利获得贷款也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Meyer,1998)。由于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这些特点,使得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出现信用紧缩时,这些企业的外部融资将存在普遍的困难。20 世纪 80 年代以及 90 年代的实践中,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地区的经验就说明了这一点。
大量的研究发现,摩擦的大小对应着市场的失效程度,因而与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显著。Robert G. King & Ross Levine(1993)以及Thorsten Beck, AsliDemirgü-Kunt &Levine (2000) 发现,信贷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差异与国家间的人均产量差异有相当紧密的联系。Rafael La Porta et al. (1998) 发现,宏观经济指标与合约实施以及债权人保护等潜在的制度差异息息相关。Abhijit V. Banerjee &Esther Duflo (2005) 在微观层面上对于贫困国家的信贷约束及其导致的资本错配进行了实证。在对泰国进行的详细调查中,Robert M. Townsend (2011)将观测到配置不当与微观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程度建立了联系,表明这些家庭的信贷约束是如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得以放松,从而最终带来整体经济的更快增长。
金融摩擦对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摩擦与行业差异
Buera & Kaboski(2008)对于许多不同的国家分别测度了国内各行业规模的差异,发现普遍存在规模的行业不平衡性。这种观测到的行业规模差异反应了微观层面上的行业生产技术差异。这些技术差异与金融市场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因此,金融摩擦对于规模较大的行业(如:制造业)和规模较小的行业(如:服务业)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
表1列出了美国和其他OECD国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规模的加权平均数。其中,“工厂(公司)”指代的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地点”,因此,一个企业可能会有多个工厂(或公司)。表1对于规模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测度方式:“公司(工厂)平均雇员数”和“企业平均雇员数”。 第一列的数据来源于2002年美国统计年鉴,第二列的数据来源于OECD2002年的经合组织工业和服务结构统计数据。
无论是“公司(工厂)平均雇员数”或是“企业平均雇员数”,平均规模在不同行业中的差距十分明显。在美国统计数据中,制造业的公司(工厂)平均雇员数几乎是服务业的3.4倍;而考虑企业平均雇员数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对规模差异更大。对于OECD而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雇员数之比也达到了3.5。从表1中可以看出,制造业的金融依赖远远超出服务业的金融依赖,因此,当面临金融摩擦时,规模较大的行业(此例中即制造业)所经受的冲击更大。
金融摩擦扭曲了生产要素在企业间的分配。在存在金融摩擦的市场上,面临绑定抵押品约束的企业的边际生产率实际上高于资本租金,但是由于金融摩擦导致的信贷配给的存在无法达到最优的生产状态。由于本身存在较大的规模和融资需求,制造业中的工厂(公司)对于金融摩擦更加敏感。
(二)金融市场与行业规模及相对价格
在存在金融摩擦的市场中,当厂商进行是否进入市场的决策时,不仅仅与其生产函数有关,还与其财富水平有关。因此,金融摩擦扭曲了厂商的进入退出决策机制: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但是缺少资金的厂商,由于无法在金融市场上顺利实现融资,只能将进入市场的时间推迟;直到他们能够通过内部融资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可以盈利的产量水平。而缺乏竞争力但是资金充足的厂商却会一直在市场上存在下去。
金融摩擦的程度越高,均衡中供给的外部融资资本就越少,厂商的财富水平对进入或是退出市场决策的影响也就越大,最终将导致市场中存在的厂商的生产水平差距较大。这会进一步产生两种后果。
首先,从事生产活动的厂商的平均生产力下降。信贷约束的存在导致均衡工资较低,产生较低的机会成本和利润空间。更多的厂商将进入市场,其中包括了生产力较低的厂商。因此,第二个后果是,金融摩擦会催生过多规模过小的企业。
这种理论已经被实证验证了其真实性,尽管结果的显著性并不是很强(James R. Tybout 2000)。存在金融摩擦的经济市场中最末端的厂商大多数选择在小规模的服务行业开始创业。 这是由于服务行业的生产技术决定的进入水平对于资金的要求较少。制造业的规模过于庞大,对于融资要求过高,使得厂商很难进入市场,更不用说在市场中存活。因此,在均衡经济中,制造业的厂商数量将会减少。
同时,金融摩擦将促使制造业市场与服务业市场上最终商品的相对价格增加。这种状况下产生的结果是,进行生产制造业的厂商规模相对于服务业而言变得更大。
在生产函数中,对于给定的产量水平和要素价格,厂商的生产规模是由生产力即生产函数本身,以及抵押约束界定的:生产力相同的厂商由于处在不同的财富水平下,可能选择不同的产量。金融摩擦这种对于厂商规模分布的离散程度的促进效应与其对于厂商生产力的离散程度的促进效应相互结合。最终整个行业中,厂商的规模分布将会随着金融摩擦的加剧变得越来越分散。这一理论与Tybout(2002)对于欠发达经济体中呈现的“双峰”分布基本一致。
(三)金融摩擦与经济发展
金融摩擦对经济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其会妨碍资本积累。金融摩擦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了制造业的投资品的价格高于服务业。与数据得出的结论一致(Hsieh and Klenow 2007),这种较高的投资价格几乎能够完全解释资本产出率的下降。
实际上,有两种效果相反的力量在起作用。一方面,金融摩擦引起了均衡利率的下降,因此,储蓄的回报率也随之下降。所以,总的储蓄率存在下降的压力。另一方面,金融摩擦引起了工资和资本品租金的下降,增加了受到约束的厂商进行内部融资的回报。这两种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得在均衡价格下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维持不变。
结论
总体而言,金融摩擦是引起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本质原因是,金融摩擦扭曲了资本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同时扭曲的还有他们的进入/退出市场的决策;金融摩擦降低了行业的TFP以及总体经济的TFP。尽管内部融资能够减轻金融摩擦导致的分配不当,但大型的行业更加难以避免受到金融摩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树清.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研究,2002(2)
2.四川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困局调查.21世纪经济报道,2003-7-25
3.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总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合课题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2001-2003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5.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经济研究,2003(7)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50-04
一、引言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共同推动作用下,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朝着多元化的结构发展,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体系在全球迅速发展和膨胀,中国的金融市场也无法抵挡影子银行独特的融资优势。影子银行一词在2007年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直到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学者们在研究危机爆发的原因时发现这一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灰色地带”是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监管部门也意识到影子银行体系隐藏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2014年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金融危机后影子银行持续增长,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其规模占到了GDP总量的35%~50%,并且不断赶超传统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顾问何塞・范内斯表示,影子银行所产生的风险,必将影响全球的金融稳定。因此,影子银行问题迅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
随着中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金融总量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业逐渐朝着综合化经营趋势发展,传统的融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游离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渠道已经在社会融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子银行作为融资渠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充当储蓄转投资的中介角色,不仅发挥着与银行相似的融资功能,也是银行信贷的替代或补充。影子银行逐渐成为影响经济金融运行的重要因素。首先,影子银行主要解决了企业或行业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提供了的巨大的融资支持,同时像房地产等部分融资受限制的行业也通过影子银行获得了发展资金,这会进一步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其次,由于影子银行中的部分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具有“货币”的特征,因此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加上影子银行不受金融部门的监管和控制,削弱了银行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正是由于影子银行这种对宏观经济金融影响的不确定性,中国银监会于2011年5月将影子银行作为重点防控风险的对象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也将社会融资规模做为货币政策的观测指标,意在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监测范围。
为了更进一步地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需要对影子银行本身的行为进行描述。笔者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简称DSGE)模型为框架,从微观角度出发,分析影子银行对全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DSGE模型以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采用动态优化的方法考察各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并采用适当的微观经济加总技术得到经济总量满足的行为方程,可以对经济的长期均衡状态和短期的动态调整过程进行细致刻画。特别是DSGE模型可以通过引入外生冲击分析经济的波动情况。理论界普遍认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一,其估计方法也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主流数量分析工具。
为此,参照Christiano et al设定的包含银行体系的DSGE模型,并对模型的金融中介体系进行了重新描述,以刻画出符合中国特点的影子银行体系。首先,模型将金融中介系统拆分为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信贷渠道上的延伸,承担着发放贷款的职能,即假定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而不能直接从居民部门吸收存款;其次,假设存在两种类型的风险企业:高风险企业和低风险企业,商业银行只能向低风险企业贷款,影子银行向高风险企业提供融资。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中国政府和监管层从2011年以来对以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代表的高风险融资平台出台了一系列信贷收紧举措,使其难以直接从商业银行贷款,被迫求助于影子银行。第二,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属性来看,在良好的利差环境和有限的信贷资源情况下,商业银行出于利益考虑其更倾向于向规模较大、财务状况良好、抵押担保较完善的风险较低的企业提供贷款。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扩展了Christiano et al中的DSGE模型,将影子银行的研究从传统的宏观层面延伸到基于微观基础的分析。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构建包含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的DSGE模型,然后求解各部门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最优决策方程;第三部分是利用全国的样本数据在贝叶斯估计的基础上分析影子银行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分析性结论。
二、模型构建
1.基本环境。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中,除了家庭、厂商以及中央银行三个传统部门,还包括金融中介体系和两类风险企业。其中,金融中介体系包括商业银行系统和影子银行系统。假定影子银行的资金从商业银行获得,并且具有发放贷款的职能。影子银行在一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控制下通过向企业贷款,收取利差获益;风险企业包括两类:一类是高风险企业,比如小微企业,占比为η,另一类是低风险企业,如大型国有企业,占比为1-η;家庭部门成员通过提供无差异劳动获得收入并用于消费和储蓄;厂商分为中间产品厂商和最终产品厂商,分别生产具有差异的中间产品和同质的最终产品;中央银行根据泰勒规则调整利率实行货币政策。
2.模型构建。
(1)传统商业银行与低风险企业。具有代表性的低风险企业i在t期通过出售资本向中间产品生产商提供资本服务量ktl,资本收益率为rtk,l。ktl满足ktl=ktl,utl表示资本利用率,ktl表示实物资本存量。企业在每期根据经营状况决定资本利用率,设企业生产每单位资本品所需要的成本为a(utl),定义a(utl)满足以下关系:
a(utl)=■■■e■-1(1)
其中rk,l是资本收益率的稳态水平,σ■l是大于零的参数,控制成本函数的凸度。
在t期结束后,QK,t企业以的价格出售存量资本,然后以名义利率Rtl发行债券用来购买新的资本。所以在t+1期企业总资本的构成一部分来自留存收益的积累,一部分来自发行债券的外源资金筹集。债券发行量为
BIt+1l=QK,tKt+1l-Nt+1l (2)
其中,Nt+1l是企业净资产。
由企业t+1期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得到
rtk,l=a/(utl)(3)
QK,t=βEtut+1lrt+1k,l-a(ut+1l)Pt+1+(1-δ)Qk,t-Rt+1lQk,t+1(4)
为了避免企业积累过多的资本而不进行外部融资,假设存在一个恒定的退出率1-γl,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资产转移给家庭部门。为了保持企业数目的恒定,又有1-γl新企业拥有wtnew,l的启动资金进入。
低风险企业在t+1期从外部借贷的资本BIt+1l由商业银行来提供,企业根据成本最小化在t期选择从商业银行z的借款规模,即
minBIt+1l(z)=■1+R■■(z)BIt+1l(z)dz(5)
BIt+1l满足Dixit-Stiglitz加总函数形式
BIt+1l=■BIt+1l(z)■dz■(6)
其中Rt+1com(z)表示商业银行的放贷利率,θt+1l表示低风险企业贷款对利率的需求弹性。
由企业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得到企业的资本需求函数为
BIt+1l(z)=■■BI■■(7)
商业银行的融资来源于家庭部门的存款,利率由央行进行调整。商业银行除了向低风险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外,还向影子银行提供融资,在t期末,商业银行的利润为
■■■(z)=R■■(z)-R■■ⅠBI■■(z)+BI■■(z)(8)
由一阶条件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
1+R■■=■(1+R■■)
(2)影子银行与高风险企业。不同于低风险企业,高风险企业每期的收益会遭遇一个冲击wth,满足in(wth)~N(-■,σ2),σ为标准差。高风险企业在t期由下式决定最佳的资本利用率
maxu■■r■■■-a(u■■)wthKtlPt(9)
由此得到一阶条件为
r■■■=a/(u■■)(10)
当企业h在完成当期经营后,以Qk,t的价格出售存量资本,由利润最大化得到当期名义总回报率为
1+R■■=■
企业成本最小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BI■■(z)=■■BI■■(11)
其中,R■■表示高风险企业向影子银行的贷款利率,θ■■表示高风险企业贷款对利率的需求弹性。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究影子银行放贷利率对经济变量的影响,这里将θ■■设定为外生的随机过程为
log(θ■■)=(1-p■)log(θ■)+pθlog(θ■■)+εθt,εθt~IIDN(0,σεθ)(12)
其中p■1。
由于企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于冲击wt+1h,银行只对其分布了解,而审计wt+1h实际值需要支付相当于企业总收益μ比例的监控成本。对于整个影子银行体系来说,存在一个临界的wt+1h,当wt+1h
wt+1h(1+Rt+1h)Qk,tKt+1h=(1+R■■)BI■■(13)
当wt+1h
与低风险企业类似,每一期会有1-γh的高风险企业退出,为了保持企业数目的恒定,又有1-γh新企业拥有wtnew,h的启动资金进入。
第z家影子银行的决策问题是最大化以下利润函数
■■■(z)=1-F(■■■)(1+R■■)BI■■
+(1-μ)■whdF(wh)(1+R■■)Qk,tK■■
-(1+R■■)BI■■(z)(14)
由一阶条件得到融资利率为
1+R■■=■(15)
贷款合约为
■-μ■■■F/(■■■)=0(16)
其中,F(・)是■■■的概率累积分布函数。(15)式表明影子银行的融资利率与商业银行融资率的关系,与贷款的利率需求弹性和冲击的临界值有关。利率需求弹性越大,影子银行利率越低;冲击的临界值越大,利率越高。(16)式反映了■■■完全取决于贷款利率弹性。由此可以看出,影子银行设定利率时没有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设定合意的利率水平。高风险企业对贷款的利率合约没有议价能力,只能被动的接受。
3.家庭部门。假设风险企业和银行都视为家庭的一部分,最终都由这个家庭所拥有。代表性家庭通过提供劳动获得收入,然后进行消费和储蓄。因此,代表性家庭的目标是最大化其跨期效用函数,即
maxU(0)=E0■βtin(Ct-bCt-1)-■(17)
其中β∈(0,1)是贴现因子,b反映消费习惯,Lt表示劳动时间,带来负的效用,ξ≥1,反映了劳动供给弹性的倒数。家庭的预算约束为:
(1+Rtf)PtDt-1+WtLt+(1-γl)(1-η)Vtl+(1-γh)ηVth+ Pt■■■
+Pt■■■=PtCt+PtDt+ηwtnew,h+(1-η)wtnew,h(18)
4.厂商。假定存在两类厂商,最终产品厂商和中间产品厂商。最终产品厂商利用中间产品生产完全同质的最终产品。假设最终产品厂商的生产技术是规模报酬不变,CES生产函数为:
yt=■y■■di■(19)
另外,中间产品y■的需求函数为
yit=yt■■(20)
其中参数θt为第i种中间产品的价格高出边际成本的涨幅,代表具有差异性的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
假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以一定的成本价格租用家庭提供的劳动和资本来进行生产,采用以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i,t=(Ki,t)α(ztLi,t)1-α(21)
其中资本分别来自高风险企业和低风险企业,服从以下加总方式
Ki,t=η■(Ki,th)p+(1-η)1-p(Ki,tl)p■(22)
zt表示垄断竞争的中间产品厂商i在t期的生产率冲击,满足以下演化过程
log(zt)=log(z)+log(zt-1)+εzt,εzt~IIDN(0,σεz2)(23)
生产过程中,中间产品厂商i以工资Wt雇佣劳动,以rt为资本租用价格投入资本,又假定中间产品厂商调整价格的实际成本为:
x(Pit,Pit-1)=■■-1yt,φ>0(24)
其中π参数为中央银行设定的目标通货膨胀率,φ表示价格粘性程度。
于是,中间产品厂商i所获得的实际利润为:
dt=■yit-(WtLit+rtKt)-x(Pit,Pit-1)(25)
中间产品厂商i通过调整其产品价格Pit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5.中央银行。假定中央银行根据下面的泰勒规则(Taylor Rule)选择名义利率,从而引入外生的货币政策冲击,即
Rtf=(Rt-1f)ρIRR■■■■■■e■,ε■~IIDN(0,σ■■)(26)
参数γi(i=π,y)表示相应的弹性。中央银行在调整利率时,考虑了通胀和产出的变化。同时为了避免利率的大幅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中央银行考虑了利率的平滑作用使利率调整具有一定的惯性。
三、模拟与实证分析
1.参数校准。在本文的DSGE模型中,模型的结构性参数,如资本产出弹性等主要参考已有文献和国内学者对这类参数的校准,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了修订;与外生变量有关的冲击的自回归系数和冲击标准差主要参照国内学者的设定标准;变量稳态值是在其他参数校准的基础上利用模型的均衡关系求解得到,部分参数校准值参照表1。
2.脉冲响应分析。由于模型中引入了三类冲击,为了满足贝叶斯估计的要求,样本选取了2008年3季度至2014年4季度GDP和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作为和的观测变量,利用价格平减调整为实际值并作了季节调整和平稳化处理,利用Matlab中的Dynare软件包进行贝叶斯估计,由此得出影子银行利率需求弹性冲击对全国各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正向影子银行贷款利率需求弹性冲击引起产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增加,均向上偏离稳态,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并且两者对冲击的敏感性较大,在初期上升速度较快;冲击引起影子银行利润、影子银行贷款利率降低,均向下偏离稳态,具有负向冲击效应。其中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对冲击的敏感性较大,而影子银行利润则出现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回归稳态的变化趋势;冲击对全国的通胀水平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并且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最终趋于零的变化趋势;冲击对商业银行利润具有负向效应,并且负向效应逐渐增强然后慢慢趋于稳态。
以上各变量的脉冲响应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大概是利率需求弹性增加,说明影子银行放贷利率稍有增加,就会引起高风险企业贷款规模大幅度变动。企业贷款规模的变动,必将影响社会总产出等经济变量。根据(15)式的分析,影子银行利率需求弹性与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所以弹性增加,影子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刺激企业贷款规模增加,有利于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产出增加,社会的资本积累也会增加;通胀水平上升可能是因为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供给增加的幅度,最终引起物价上升;因为影子银行的融资来源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贷款利率下降说明影子银行规模膨胀,加剧了影子银行间的竞争,但同时也说明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增加,致使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提高;商业银行利润出现先下降后又回到稳态的变化情况,说明影子银行贷款利率下降致使其利润下降反过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情况,图1也显示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利润变化时一致的。这充分说明影子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信贷渠道上的一种延伸,对金融市场的信贷规模和商业银行的盈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笔者将传统的DSGE模型进行扩展,引入了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影子银行体系,并对风险异质性企业进行划分,从微观层面进一步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通过全国实证数据检验得出,影子银行对经济金融发展和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多重影响。其中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单位正向冲击可以持续影响GDP上升,充分体现了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领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影子银行能够有效弥补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足,有效填补社会融资体系中的空缺,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和政策性限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举足轻重。当然,影子银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通胀压力。另外,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整体呈现出消极的影响,有损商业银行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现代的金融体系更加复杂和不稳定。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影子银行的发展,及时维护商业银行自身利润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 裘翔,龙.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经济研究,2014(5)
[2] 袁申国,陈平,刘兰凤.汇率制度、金融加速器和经济波动.经济研究,2011(1)
[3] 杜清源,龚六堂.带金融加速器的模型.金融研究2005(4)
[4] 王浮力,建军.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5)
[5]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3(6)
[6] Christiano ,L.,R. Motto and M.Rostagno. Financial factors in economic fluctuations[J].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992.
[7] Crockett.Maintaining Financial Stability in a Global Economy[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s Symposium.1997:28-30.
一、前言
金融危机犹如洪水般扫过了全球,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各个国家应该如何在近段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相比之下日本在后金融危机下转型与发展较快,因此分析其经济问题及转型具有借鉴作用。
二、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问题
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必然要分析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有针对这些问题作相应改进与完善的措施,才能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总体来看,后金融危机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投资于设备上的经济在短期内较难恢复。日本内阁府进行了调查,发现半年之后投资设备增长订金金额连续4个季度下滑幅度大。这就意味着后金融危机下设备的投资依然会持续下跌。内阁统计显示,2009年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15.9%。而投资设备的资金占据着日本GDP的15%,其投资大幅降低必然严重影响到内需扩大。
2、失业率继续恶化;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但是失业人数还在快速增加,就是正式员工也是岌岌可危。从日本的失业率看出,在2008年1月统计仅仅为3.8%,但是到了2009年5月就达到了5.2%。到了2010年5月,失业人口的总数达到了427万人,而且还继续出现上升趋势,失业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问题。
3、极难增长个人消费;对于日本而言个人消费占据了GDP的56%,严重影响着自律性的经济复苏。;疲软的消费成为了导致经济陷入萧条因素之一。但是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个人消费基本上停滞或者处于负增长状态。再经过金融风暴影响下,更是降低了个人消费,更为疲软。
4、财政状况逐渐恶化;到了2010年,日本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债务的余额高达972万亿日元,和GDP的比例达到了185%。当金融危机来临,日本扩大了国债的发型导致财政陷入深渊。
三、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从上面来看,虽然金融风暴已经过去了,但是因为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各种遗留因素,必然还会继续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借鉴日本经济金融改革可行之处来推行有效的方法来加快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1、加强企业的主导力量
通过金融风暴之后,大批的失业人士流落在街头,必须要做好这个方面的转型,失业人数过多必然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7月日本相关部门统计失业人数达到295万。因此必须要抓住后金融危机下的机遇,依靠现实促进各种企业快速发展。因为企业一旦发展起来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不但降低了社会失业率,还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不能够盲目加强企业发展,必须要鼓励企业依靠自己,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这样不但能够为日本的经济转型带来持续性,还能够为其走向国际的高端地位提供可靠支撑。
2、对金融市场实施稳定
2008年10月,日本相关部门采取了紧急决策,政府也发出了稳定金融市场的对策。其对策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稳定股市;稳定地方金融及完善生命的保险制度等。具体措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放宽了上市公司对本公司股票购回的限制,这样就能够有效支撑股市及防止股市降低之作用。
(2)严格限制卖空行为;这种限制有效的防止了大量卖空出现导致股市混乱。
(3)暂时冻结政府及央行持有的公司股票与金融机构;在金融风暴来临之时,相关政府及央行注入了公共资金方式拥有股票,在后金融危机下一旦冻结这些股票就能够稳定股市。
(4)停止对时价会计制度的实施;日本会计制度在改革中采用了新制度,那就是时价会计制度。在这些制度下要将股票账面损失处理为企业的亏损,一旦停止实施才能够给企业一些缓冲。
3、确保国民生活来刺激需求
为了确保国民的生活,刺激需求;日本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1)定额减税;2010年19月,日本的执政党实施了定额减税2万亿日元以上,这种减税主要是以购物券的方式来支付,不设收入的限制。
(2)对收入降低的贫困家庭实施补助;该标准设置为年收入低于100万日元。
(3)同年10月20号,日本相关部门又出台了经济政策、延长住房贷款及决定扩充等减税政策。
(4)延长证券优待税制来鼓励投资;为了鼓励投资将出售股票的分红利润及股票转让利润降从20%降低到10%。
四、结束语
总之,中国绝对不能够忽视后金融危机下带来的各种影响,必须要分析其他国家的影响因素,结合本国自身实况探析影响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这是后金融危机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2010年8月宿迁市获得“全国金融生态市“称号。二是加强政银协调工作,共建“金融安全区”。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机制。政府部门及时协调解决金融部门在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三是加强征信系统建设。目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已经基本涵盖了中小企业和个人的纳税、水电费缴纳、环保等诚信信息,为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提供了可靠的评估依据。
二、当前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
(一)信贷投入总量相对较小,难以满足全市经济发展需求。“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健康发展势头,招商引资、工业突破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全市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12年底,全市中小微企业总数约11万户,注册资本金220亿元,从业人员120万人,分别比建市之初增长220%、310%和250%。按照全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将打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五百亿元”产业集群,全市金融部门目前的信贷资金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全市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庞大资金需求。
(二)金融机构数量仍少,种类不全。目前,全市金融机构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较建市之初都有了较大发展。但从横向比较,我市地方金融机构数量仍然偏少、地方金融机构实力仍然不强,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仍是空白,地方金融机构主体单一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三)信贷融资新产品推广运用的效果不明显。近年来,针对企业贷款过程中存在的抵押难、担保难问题,各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一些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信贷融资新产品,如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保理业务等等。应该讲,这些金融新产品是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抵押难、担保难问题。但从新产品的实施、运用情况看,效果还不够明显。主要是推广进程较慢,覆盖范围较窄,新产品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过低。各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的手段仍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还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农民抵押物不足,农民贷款难问题仍然突出。一是农村人多地少的现状和“集体所有、个人承包”的土地政策不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无法采用农民土地作担保物。二是农民许多住房没有产权证书,即使有也不能轻易变卖。三是农民种、养殖业的产权、经营权等,缺乏有关部门的登记认定,难以依法转化为贷款抵押物。四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无法靠他们自身力量提高贷款信用等级。
三、突破金融资源瓶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继续丰富金融供给主体,扩大金融有效供给。一是加大“招商引行”力度,利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引进民生、招商、浦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宿迁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推进苏州银行宿迁分行挂牌,促进交通银行宿迁分行尽快在三县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沭阳、泗洪2家农村合作银行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步伐;鼓励各类资本创建创司,鼓励洋河股份等大型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参股设立金融租赁公司。
(二)不断做大信贷规模,增加金融对经济社会支持力度。一是运用财政存款与贷款挂钩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有效信贷投放。二是运用金融考核奖励办法激励金融机构放贷。三是加强与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联系,争取打包贷款。四是鼓励商业银行与异地银行发放银团贷款,以利用异地金融资源。五是用财政奖励等办法激励邮储银行将存款以存放同业形式存放在当地商业银行增加其贷款资源。
(三)用活用好金融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一是充实金融发展基金。建议每年适度安排一定量的财政资金充实金融发展基金。二是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弱势群体贷款、新兴产业贷款呆坏账适当补偿。三是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考核办法对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适当奖励。四是对经营稳健的小额贷款公司发放低息贷款,增强小贷公司实力。
当下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我国经济构成负面影响。一方面,会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尤其是在外贸发展方面,进出口商品量相应减少,甚至会出现大量中小企业的倒闭,有关外贸行业的员工失业率会相对应提升,我国外汇储备的实质价值会相对下滑。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可以有效地促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化新的经济发展点,同时完善扩大内需的发展。总体来说,要有效地防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中做出灵活性的调整。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物质基础实力相对较强,同时国内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状况,民众的储蓄率普遍较高,劳动力充足,经济结构也随着时展不断调整,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此企业在应对外部变化有了更强的应对能力,整体情况下金融体系处于相对稳定安全的状态,同时外汇储备相对充沛,在整体的经济体制方面也在不断地修缮,政府宏观调控也会随着经验的积累不断成熟。但是,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的各方面仍旧会存在多种冲击,导致经济受到一定波及。(一)出口贸易增长下滑。出口贸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其他国家的国民财务严重缩水,居民可支配的消费显著下滑。这些国家在于我国展开的对外贸易的总额也随着全球化的来临不断的扩展,如果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据了解,一旦遇到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则会下降到历史低点,只有金融危机逐步缓和后才能逐步的回暖。这种情况主要是我国出口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需要降低该依存度,同时将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二)金融市场不稳定。当下基本上已经形成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金融状况,因此如果产生国际金融危机,则会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动荡,波及多个国家。由于我国金融业务与全球其他国家产生联系,因此,但金融危机引发其他国家金融市场产生波动后则会导致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出现随之的负面传导影响。(三)就业率下滑。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危及多个国家,对于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企业为了保证能够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存活下去,进行裁员或者降低工作人员薪资待遇是常见做法,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甚至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由于没有能力抗击金融危机,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进而导致劳动力重新回归人才市场,就业率严重下滑。但是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各单位的人才需求都会减少,因此,人才回归市场后再就业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中小企业中,原本的生存利润空间较小,资产规模小,在国际性的金融危机来临后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在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方面没有足够的能力,只有做停产与关闭处理。(四)第三产业发展困难。国际金融危机来临后首当其冲是第三产业,其中房地产行业受到的波及最为明显,导致城市住宅空置的比例提升,实际购买力下降,进而损害房地产投资效益。而与房地产有关的行业多达50多个,因此受到的影响会逐步传导开。同时酒店、零售、餐饮与租赁等市场也会受到波及,发展会异常困难。(五)股市低迷。国际金融危机来临后会直接导致我国股市低迷,股指下跌,大量市值随之蒸发,其股指下跌的幅度会显著高于发达国家,长时间会呈现出成交低迷的状况,其中大量的中小投资者会面临财产大幅度的缩水。(六)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由于各对外贸易的企业倒闭或者减产,国内第三产业经济低迷,整体的税收水平也逐步下滑,征税的难度也会相应提升,从而导致我国财政收入水平显著下滑。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海外并购机遇。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多企业因此而陷入运营困难中,其中大量的企业有行业内的优势资源,中国企业可以由此来抓住并购机遇来达到资源的吸收利用,可以进行并购或者实现控股,由此可以有助于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优化。借由相关机会,可以有效地吸纳海外多种能源资源,弥补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获取相关能源的开采与开发等权利。此外可以将我国的外汇储备量利用起来,改善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与技术层面的问题。(二)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位置。我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量,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可以占据国际财富分配中的主动权,获取更多发言权以及规则制定权、市场定价权等。金融危机中其他货币价值受到冲击,可以有效地促使我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通用流行,提升我国货币在市场中的流通价值,获得更高的认可度。(三)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金融危机可以有效地让我国看到自身经济发展的局限与疏漏,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将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化为精细化发展模式。避免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充分调动国内需求与生产力。而在经济高涨的过程中开展经济结构调整会有较大的阻力,而在经济形势的下滑中做改革,阻力会相对减少,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金融危机来临后我国无法更大程度地依赖对外经济发展,由此需将出口拉动型的发展模式转化为出口拉动联合内需共同开展的模式。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倒闭与出口量减少会促使国内经济发展有更多的创新与发展动力,不断地去发展新市场。可以有效地在提升内需的改革上取得成效,将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
三、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
(一)注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来达到快速见效与乘数效应高的经济发展效应。可以做好公共事业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提升地区发展综合实力。由于投资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就业率,有助于劳动者增加收入,进而为扩大内需提供经济保障,投资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各部门的合作发展。投资可以广泛的涉及基础设施、自主创新、民生工程与高新科技产业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展开立体多层面多元化的投融资运作体系。同时在经济主体中需要注重外资与民营资本公平参与的经济环境,同时要提升中央财政投入的比例,减少地方财政配比。而对于竞争性范围的投资,需要减少与民营资本的竞争,提供民营资本更多的生存空间。(二)注重创业经济发展。中小企业虽然抵御金融危机的实力较弱,但是中小企业大量吸收了劳动力,稳定市场就业率,有助于居民收入的提升,保证社会的持续稳定。同时也是居民创业的主要形式,属于财政收入的支持部分之一,其社会价值并不逊色于大企业,可以与大企业一同完善我国的经济市场运行。国际金融危机会对中小企业构成冲击,导致其生存堪忧。需要优化其融资环境,给予中小企业一定发展空间。政府与金融机构可以依据金融危机情况做好各方面调控处理,对于税费、信贷、价值、准入、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实现优惠扶持政策,让在合法的范围内让中小企业得到更大的实惠与支持。(三)拉动内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居民的收入状况,从而有效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例如可以提升个税起征点,有效地减少低收入群体的税收压力。注重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升工作,注重对贫困阶层的关怀。注重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水平,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促使企业提升员工收入。调整全社会的消费状况,促使民众消费预期提升,充分挖掘民众购买力。注重产品质量、功能等品质层面的提升,但是控制产品成本与价值,有效的挖掘消费者购买欲望,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物有所值,从而拉动消费欲望。要注重社会的文化活动与健康卫生工作的保证,做好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等医疗保险以及社保工作,为民众提供生存安全感,从而更好地释放其消费欲望与能力。对于低收入群体可以适宜的做好保障房的提供,注重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发展,减少住房危机感。这样可以让居民闲置资金得到充分的挖掘,为消费行为提供经济保障。此外,还需要做好医疗改革,降低民众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做好学生上学问题,减少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好保障管理,提升民众对自身生活的信心,降低因为生存恐惧感而导致的消费行为紧缩状况。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冲击,但是从金融危机中也可以暴露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调整。注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展国内各方面改革,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
作者:商茜 单位:房山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5-052-04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全球迅速蔓延、扩展开来时,相隔太平洋的中国银行业会受到何种程度的冲击,对银行的经营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笔者经过调查和对公开披露数据的分析后认为,由于应对措施得当有力,受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比较小,风险可控,我国银行依然处在比较稳健、健康的状态。
一、净利差率收窄,但业务转型非利息渠道得以弥补
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及时果断地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决策,实施了大规模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银行流动性,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等政策措施。自2008年9月起,央行连续5次降息,其中,2008年11月27日一次降息达1.08个百分点,降息幅度之大,实属罕见,表示出捍卫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坚强决心。同时,央行4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复苏经济,降低贷款利率刺激信贷需求回升,降低存款利率刺激消费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利率是把双刃剑。在使用利率杠杆撬动经济复苏的同时,银行净利差收入将有一定程度的收窄,这对以利息收入为重要营业收入的银行盈利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决定银行利息收入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存贷款利差率,二是活期存款利率水平。我们先看存贷款利差率,2008年9月16日起,央行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这是央行近6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利率,且是一次不对称的降息。假如某商业银行存款规模为1万亿,央行一次不对称降息,每年就要相应多支出存款利息27亿元。除了不对称降息使银行的利差率收窄外,即使存贷款利率同时下调,但由于执行时间上的差异,也会使银行盈利减少。我们知道,定期存款的利率是由存入日的挂牌利率决定的,在存款期内即使遇到央行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定期存款利率仍维持不变,只有降息后新存入的定期存款才会以新的利率计算,在定期存款中,一年期定期存款和二至五年期定期存款占大多数。2008年央行五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4.14%下调至2.25%,对存量存款来说,其中1.89%降息利差银行是一个子也不能省,必须如数支出。而存量贷款利率则是降息后按合同约定调整的,一年期贷款利率有固定、按半年,按季、按月或按日调整等多种方式,2008年很多企业为了降低财务成本,在贷款时与银行约定按季调整的居多。随着央行把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7.47%下调至5.31%,其中2.16%的息差就没了。据业内人士估算,央行前三次降息累计减少银行净利差在50个基点左右,后两次降息累计减少银行净利差约80个基点左右。当然,由干各银行存贷款结构、期限,利差水平的差异,情况会有所不同。
我们再分析活期存款利率水平,国外市场化程度高的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是由银行自行决定的。银行可根据市场货币供求状况,对资金的需求量,随行就市,灵活调控活期存款量以维持资金的低成本。我国商业银行虽有“上面封顶,银行可自行下浮”的利率政策,然而,我国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基本是按央行统一活期基准利率上限执行的。在央行前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时,一直维持活期存款利率O.72%水平不变,直到央行第4次降息108个基点时,活期利率才下调O.36个百分点。央行第5次降息时,活期利率仍维持不变。这样,在存贷款利率多次下调后,活期存款利率就显得偏高了。活期存款是银行吸收存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资金总量中占比非常大。据业内人士估计,活期存款在银行存款资产中通常约占40%至60%,当然各银行资产结构不同占比会有所不同。活期存款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无疑会加大银行的资金成本。我国银行存款约46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超过20万亿。以居民储蓄20万亿计,如活期存款占50%,就是10万亿,对10万亿活期存款支付较高的利息,势必会影响银行净利润的增长。截至2009年3月,工行,建行、中行三大国有银行年报亮相。2008年度,工行税后利润达1111.5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2%。建行净利润达926.42亿元,同比增长34%。中行净利润635.39亿元,同比增长13%。尽管我国银行业绩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但盈利与2007年相比,增速减缓,下滑趋势十分明显。2007年,工行实现税后利润823亿元,同比增长64.9%,建行净利润69142亿元,同比增长49.27%:中行净利润562.29亿元,增幅为31.92%。
降息对银行净利差率的影响有滞后效应,一般情况下,降息后2-6个月对银行净利差率的影响逐步达到最大,在未来的6个月中影响逐步减弱,一年后的影响就比较小了。因此,2008年央行5次降息的滞后效应将在2009年上半年对银行的利差收入产生进一步影响。为了减少降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家银行更加注重非利息业务的开拓,工行、建行、中行、交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008年分别同比增长了14.7%、22.78%、12.42%和22.94%。此外,银行还通过业务转型,结构调整,特别是通过创新手段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比如,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期,一些企业都有融资需求,银行推出了更多的融资业务,通过开设信贷资产转让,信贷资产买断等创新品种收取一定的业务手续费。在我国银行业中,中行是最早成功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的商业银行,在该行2008年净利润增长主要贡献因素中,生息资产规模仅增长了12.8%,非利息净收入则大幅增长了84.7%,非利润净收入占比提高至24%。2008年,在工行资产结构中,非信贷资产比重提高至54.5%,在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上升到15.2%。银行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为银行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宽松的信贷政策使资产质量得以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欧盟,美国是我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进出口占贸易总量的60%左右。当前,欧盟、美国是遭受金融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据有关部门测算,美国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速将下降4.75个百分点;欧盟经济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子产品将下降1.5%,纺织服装将下降0.5%。由于金融危机的肆虐,国外需求大幅萎缩,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很强的约束。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
2008年“四季度增速回落较多”,11月份、12月份出口连续负增长,这是我国外贸增长7年来首次出现负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份,我国出口904.5亿美元,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43.1%。2月份我国出口648亿美元,下降25.7%;进口600.5亿美元,下降24.1%,2009年一季度外贸形势非常严峻。目前美国、欧盟等国正在进行的居民去杠杆化过程难以改变,只要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弱,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变,外贸出口下滑的拐点就难以出现。由于我国外贸结构中加工贸易约占一半,进口连续下降预示着未来出口也会随之下降。2009年4月1日起,我们再次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然而,这也并非长久之计,只要欧美市场没有摆脱这一轮金融危机的影响,未来两年内我国进出口企业就得过紧日子。
我国大多数贸易、出口企业都是依靠银行贷款来支持经营的。外贸出口的快速下降,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业内人士粗略估算,银行贷款中有超过25%的款项与贸易,进出口企业有关。金融危机已对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产生重要影响,2008年下半年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下滑的趋势。贷款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不佳,情况难以乐观。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44.9亿元,比年初减少7065.0亿元;不良贷款率2.49%,比年初下降4.24个百分点。虽然从统计数字看,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降”,但如仔细对比2008年第三季度数据,以及第四季度某些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剥离和核销后,不难发现,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已悄现“双升”。2008年四季度农业银行把8000亿不良贷款剥离,深发展超常规的把94亿贷款核销,若剔除这两个因素,08年四季度末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都出现了上升。经调整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达到12200亿元,比三季度末增加逾千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15%,比三季度末提高O.8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规模达到830.6亿元,比三季度末增加99亿元;不良贷款率1.7%,提高0.11个百分点。业内人士预计,由于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等一系列因素,这一“双升”局面在2009年上半年可能还会出现。
在这样情况下,银行面临困难的选择。如果增加贷款,因为处于经济下行周期,银行的贷款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不增加贷款,有可能会使经济下行更快,现有的银行贷款也会变成不良贷款。可喜的是在政府的推动下,银行已经改变了过去“惜贷”的情况,信贷紧缩的趋势已经逆转。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份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07万亿,较上年同期多增8273亿元。预计未来几个月内,货币贷款高增长局面会继续维持。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银行,工行的经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水平,截至2009年1月底,工行各项贷款(不含票据融资)增加1171亿元,是2008年新增贷款的22%,其中,项目贷款增加693亿,主要投向电力、铁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国内贸易融资贷款增加86亿,是2008年同期的3.5倍。大量的信贷投放有利于不良率保持平稳,不良重组、核销政策的放宽也缓解了2009年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随着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以及房地产成交量价趋稳。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会有所缓解。2009年上半年将是银行信贷投放较集中时期,多家银行称,09年一季度已经完成了全年信贷增长目标的40%~45%。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相信银行的资产质量能够在动态增长中得以长期保持,银行的盈利也会不断提高。
三、信贷过于集中和信用卡粗放发展,风险监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资本受限、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的状况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资本管制的效率会大幅下降,从而阻碍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资本项目的开放则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国的投资收益与一国的资本成本联系密切,而资本成本又受到金融管制的深度影响,高的资本成本必将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幅度降低投资收益,而低的资本成本则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大幅度提高投资收益,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金融开放可以使一国政府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影响一个国家的投资收益和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金融开放通过影响金融发展来影响一国经济
商业银行等非银行金融结构的投资风险、效率、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开放的深刻影响,金融开放可以使商业银行摆脱传统融资的束缚,开办多元化金融业务,在保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获得高额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金融开放可以很大限度地降低银行等非银行机构的资本成本,从而改善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随着金融开放,风险分散机会的逐渐增加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因为风险分散会引导投资向高预期收益的资本项目流动,而且,高收益也必将导致高投资和高储蓄,从而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增长。
(三)金融开放通过影响投资来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一般较低,资本市场中的资本也比较匮乏,支持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资本投入相对不足。金融开放可以冲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使发达国家的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这样不但能使发达国家获得收益,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匮乏的窘境,从而改善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上的资本配置,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金融开放程度的增加会加大国际资本的流入,而国际资本的流入不仅会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也会降低社会平均资本成本。同时,放松金融管制使得国内要素定价与国际接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本成本,而这将进一步刺激资本投资的增长,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金融开放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的影响
(一)资本流动方面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要素在不同国家或法律管辖范围之内的输入与输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有助于弥补输入国短期资金的匮乏,满足国内对资金的需求,加速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短期资本流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弥补经济增长“双缺口”模式的最佳途径。因为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从总供给方面看,Y=C+S+M,从总需求看,Y=C+I+X,其中C、Y、I、S、M、X分别代表一国的总消费、国民收入、总投资、总储蓄、进口额和出口额,两式结合可得M-X=I-S。进口额之差M-X即外汇缺口,同理,I-S即储蓄缺口,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资源需求量与国内资源的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着两个缺口,即外汇缺口与储蓄缺口,因此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可以使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能够降低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发展中国家外汇资金严重不足和国内资本形成不足的缺陷,改善发张中国家的经济状况,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监管方面
在金融开放的趋势下,金融监管方式逐渐间接化。从监管方式而言,传统的金融监管非常不灵活,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金融监管是封闭的,具有计划性、刚性、行政性的特点,其预防金融风险主要通过直接监管来实现,监管效率非常低,而且监管的成本往往很高,不利于金融机构进一步开拓业务。但是,在金融开放的环境下,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的发展会越来越注重激励内容,强调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与金融机构的商业目标一致协调,因为在激励相容的监管理念下,金融监管将大大强化金融机构的微观基础,从它特有的角度介入金融运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高速运行。而传统的金融监管往往迫使金融机构付出巨大的监管服从成本,不能及时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反应,从而抑制金融机构的创新并可能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金融开放会使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的金融监管方式间接化,并且,全球金融监管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激励内容。
(三)金融技术方面
第一,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相比存在一定“滞后效应”。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7月爆发后,不久便对发达国家经济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所以,危机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海外发达国家市场受到了危机“第一波”冲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已受到危机“第二波”冲击,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已经受到危机“第三波”冲击。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2008年第三季度才集中显现出来。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0%,较第二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五个月回落。20D8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低于10%。2008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大约回落10个百分点。2008年1―9月,我省GDP同比增长9.5%,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低于10%的增速。
第二,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2008年前10个月,我国实际出口总额还是增长速度下降,但11月已转为负增长,同比为-2.2%,为7年来首次负增长。
第三,工业生产增速下降,产品库存增加。2D08年7―9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比上月下滑1.3、1.9和1.4个百分点,前九个月累计回落0.5个百分点。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亏损严重,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2008年10月下降到44.6,是自2005年创立该指数以来的最低水平。产成品库存指数自2008年7月以来持续攀升,9月和10月均达到50以上,部分行业甚至达60以上,而在此之前的3年内,该指数一直低于50。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2008年10月为47,比9月回落3.3,创下最近3年最低点。
第四,第三产业一些行业出现困难。最典型的是房地产业。我国房地产业从2008年以来价跌量缩,加剧了城乡居民住房需求刚性增长但实际购买力不足与建成住宅空置率持续上升并存的状况。由于房地产业的投资占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房地产业与50多个行业直接相关,对房地产开发公司和购房者的贷款在银行贷款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房地产业的困难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较大。此外,酒店业、零售业、餐饮业、租赁业等行业也遇到一定困难。
第五,股市持续低迷。近一年多来,沪深股市股指下跌60%多,20多万亿元市值蒸发,股指下跌幅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股市,成交持续低迷,我国1亿多股民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财产大量缩水。
第六,就业压力增大。我国本来就面临劳动人口基数大、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大中专毕业生逐年递增、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众多等就业问题,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造成二、三产业一些行业疲弱,市场低迷,更增大了就业的压力,包括造成中西部地区农村一些外出农民工返乡。据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组织的对我省成都等8个重点劳务输出市的调查显示,2008年9月1日以来,8市返乡的农民工总人数为27.48万人,约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5%。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因企业倒闭或减员而返乡的农民工占返乡总人数的47.3%,占外出农民工总人数的1.67%。务工地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占返乡总人数的53.5%,省内返乡占返乡总人数的27.3%。返乡者中,从事行业人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预计在2008年12月以后将迎来返乡高峰。
第七,财政收入增速放缓。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迅速回落,全国财政收入2008年上半年累计增长33.3%,第三季度增长10.5%,其中,7、8、9月分别增长16.5%、10.1%和3.1%。主体税种征收难度加大,非税收入明显下降。
虽然我国经济面临着一些困难,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08年1―9月GDP9.9%的增速,依然高于改革开放30年9.8%的平均增速;物价涨幅趋缓,2008年11月CPI涨幅为2.4%,为连续第七个月回落。我国物质基础较为雄厚,国内市场广阔,居民储蓄率较高,劳动力供给充足,经济结构有所改善,产品具有一定竞争力,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体系相对安全,外汇储备充足,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产,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水平日趋提高。
应对思路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在兼顾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拉动肉需,实行增量调节与存量调节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促进增长、扩大就业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最近,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内需扩大的政策措施,但还有些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全球各国的资本在遭受金融危机之后,陷入了国际的经济失衡之中,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又重新进行了优化配置。可是,单独一个国家来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一国的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对别的国家甚至全球来讲,其影响力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区域性的,另一种也可能是全球性的。我们从短期内看,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国际经济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对于全球资本数量也说,其供给量和需求量也是一定的。所以,当一个国家经济发生变化时,这将必然引起国际资本供给量和国际需求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小国经济来讲的话,影响力只局限于某个区域;假如是大国的话,影响力就是整个全球的经济。
(二)目前世界货币体系的严重扭曲
美元作为国际市场硬通货的霸主地位是在二战时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确立的,国与国之间按照美元来进行贸易往来。可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即使欧元和日元在贸易中地位一直逐渐增强,但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指定的国内经济政策和世界经济形势相矛盾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动荡。
(三)国际游资的威胁
国际游资规模相对比较大,会对一国的金融市场构成极大的威胁。根据金融市场心理预期自我实现的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游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掠取高额利润,同时,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一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威胁。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影响
(一)农业粮食价格的艰难维持
由于我国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和控制,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可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价格还是有所下降。除政府的储备粮收购外,其他粮食经销商、加工企业都是抱着一种观望的心理,仅有部分企业为了维持客户信誉关系,也是赔钱收购,加工少量的粮食。目前的状态就是农民期待、企业担忧、市场徘徊,形势不容乐观。
(二)区域农产品发展受挫
由于金融危机,对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尤其是对以粮食流通为主的地方经济影响更加严重。某企业许多的车辆和设备在金融危机之前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来分配全国的农产品资源,每年可以获得很多的利润。可是,现在该企业车辆全部处在摆设状态,即使有一些设备和车辆在运转,也是处于亏损的状态。
(三)农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危机过后,南方很多企业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农民工返乡出现了一番热潮。因人力资本上升,一些出口生产企业处于停产或关闭状态,农民工就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返乡的劳动力急需安排就业。给当地经济和治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措施
(一)稳定农产品价格
国际金融危机后,农产品需求量的减少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以及世界市场农产品供给的增加也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的迅速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所以,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政府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这两大关系,更加切实地加强和改善对农业生产的调控以促进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三大问题值得去关注:一是不能简单地用国外的经济理论来阐释我国的经济现象;二是更快地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迫在眉睫;三是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
(三)以政府调控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之下,农民增收问题有三方面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明确认识政府行为调整在农民增收中的重大作用,必须通过提高直接的收入补贴和间接的利益补偿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和积极培养农村生产要素市场,这对农民增收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加大深化改革空间;三是国家积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扩内需、促增长,惠农政策实施这些都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很大的有利条件。
(四)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导向来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使大量农民工不得不返乡劳作,土地的保障功能就进一步凸显了出来,未来一段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很可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其一,将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矛盾,逐步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其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强化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五)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要实现多元发展模式,不仅要向内看,还要向外看,不仅要向城市看,还要向乡村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下,三点基本的政策取向可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是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农民、贴近农业、贴近农村;二是在地域分布上要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三是加快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分布,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六)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应该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需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
我国外负依存度较高,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领域传导至我国,对国内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经济增速从2007年11·4%下滑至2008年9%,下降幅度超过20%。经济增长放缓,降低了国民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指数,扰乱了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决心和步伐,同时也揭示出我国在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调整与改进。因此,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我们急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经济增长由最终需求拉动,最终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三部分最终需求通常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要出口、投资、消费其中“一驾马车”动力不足,那么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就难以保证,而此次金融危机恰恰找到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动力缺口,而后长驱直入,并最终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陷入困境。
我国是一个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国家。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扩张得非常迅速,从2001年的38·47%迅速提升到2006年的66·56%。正是在外贸迅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近几年GDP一直保持快速的持续增长。然而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下滑,贸易需求减少;美国经济下滑又拖累了欧盟、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些国家也减少了进口我国的商品数量,贸易额急剧萎缩,金融危机首先从贸易领域传递到我国。(如图所示)第一条传导线:金融危机出口企业投资、消费经济增长。各国对我国贸易需求减少,导致了我国出口产品和出口总额减少,出口增速放缓抑制了经济增长。出口增速放缓又影响了企业的生产:一方面出口受阻,外向型企业存货增多、产量缩减、利润降低、盈余减少,这势必会引起企业融资困难、再投资能力减弱,从而导致投资增速放缓,进而使得经济增长放缓;另一方面企业盈利减少,就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亏损、倒闭在所难免,随之而来的是裁员、减薪,失业人员增多,在职员工收入减少等,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会对消费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消费疲软直接拖累经济增长。
第二条传导线:金融危机投资经济增长。金融危机迫使在中国的跨国机构回抽资金,缩减在我国的直接投资,这样一来,我国可利用外资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投资能力。投资增长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动力不足经济增长势必减缓。
第三条传导线:金融危机消费经济增长。金融危机下,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动荡加剧,消费者的信心受到冲击,在未来前景难以预料的情况下,持币观望是众多消费者的首选。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三驾马车”
中最低,但居民消费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抑制了经济增长。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投资和消费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中对出口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而且出口的负面影响经过投资、消费渠道放大了对我国GDP增长的影响,共同抑制了GDP的增长,二、金融危机对出口、投资、消费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影响。
我国外贸依存度较大,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尤其高。2007年对美国的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0%。当美国经济开始下滑时,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降。2008年1-8月,中美双边贸易名义增长13·3%,但扣除人民币升值因素,比2007年同期回落10多个百分点。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经济下滑,拖累了欧盟、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些国家也减少了进口我国商品的数量。2007年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长34·7%,截止2008年7月这一数字跌至27·1%,跌幅近8个百分点。
出口减少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很多出口企业接不到订单,开工不足,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即便有些企业仍有产品出口,但是人民币升值却使以美元计价的产品的销售额大幅缩水。中小企业停产、倒闭现象增多,一些大企业也出现了亏损。受影响最大的当属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例如,全球最大玩具企业之一“合俊集团”旗下位于东莞的两家工厂宣布倒闭, 6500名员工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
然而深入研究后,就会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有一个特征: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高新技术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例如中国服装、玩具、房产、家具、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受到影响较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营销体系、没有研发能力,完全靠订单“吃饭”、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取“规模加工费”,当国际市场环境恶化,人力成本上升时,这些企业的生产已没有价格优势可言,他们的产品生命周期早已进入衰退期。
相比较而言,拥有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高薪技术企业,还拥有技术优势,其产品还处于成长期,抗风浪能力则相对较强。
(二)金融危机对投资的影响。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的出口,打击了出口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企业产品积压、销售价格下降,致使企业的盈利减少甚至亏损、倒闭,企业已无能力扩大规模,增加投资;而那些产品市场集中在国内的企业,面对出口企业产品转内销的压力和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不敢轻易扩大投资规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8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7614亿元,虽然同比增长26·8%,但却比1-10月增速回落了0·4个百分点。
相比于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减少的程度更大一些。西方金融机构为求自保,纷纷甩卖海外资产,回抽资金。比如,在房地产市场上,摩根士丹利、花期银行、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多家跨国金融机构纷纷抛售在中国购买的物业,规模高达上百亿美元。从统计数字上来看,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明显下降, 1—9月份我们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为39·9%, 10月份就下降到35·06%,下降了4·84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减缓也不完全是不利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成功地依靠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引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确实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同时投资增长过快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投资增长过快与消费相对不足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是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为代价;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失衡等等。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投资增长受到很大的制约,自身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但是,以往在GDP持续高增长面前,我国在解决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时,并不强烈和迫切,而金融危机的到来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快推进改革的进程。
(三)金融危机对消费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我国一些新兴的消费热点比如:住房、汽车、装饰装潢、通讯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主要原因:
一方面一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降低。我国许多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增多,失业者随之增多,一些大型企业虽未倒闭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因此纷纷裁员、减薪,这必然使居民的收入减少。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尤其是需求弹性较大的奢侈品消费会因为收入的减少而锐减。实践证明亦如此。另一方面对那些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们和农民而言,金融危机对其收入影响不大,影响他们的是目前国际国内不稳定的经济形式,由于对未来经济发展失去了信心,更多的人选择了持币观望。
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克服的难点问题。即便是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一直远远低于投资的增长率。2008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9%,而消费仅为35·7%。“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的发展模式存在很大隐患,投资如果超越或脱离消费需求,会导致投资规模膨胀,进而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价格下降,增大金融风险和经济运行风险,就很容易出现经济波动、增长缓慢的局面。因此,摆脱消费增长乏力困局,不仅是化解金融危机的途径,更是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三、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策略。
面对危机除了树立信心以外,政府还得有所作为,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2008年底,国务院推出了总值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经济计划。4万亿元的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举措从短期目标来看,是必要的,依靠政府投资带动私人投资,拉动内需,弥补出口增长下滑的缺口,总体上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9%,比预期的8%高出1个百分点,避免了经济的硬着陆。但是也不能忽视了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吴敬琏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指出:“只有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的应对措施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的应对措施应该通过财政支出方向的引导,优化经济结构,注重投入产出的质量和效率,推进经济增长转型,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优化出口结构,实施产业层次多元化战略。
我国目前走的是一条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迅速扩张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引进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加工产业,成为世界低端产品的加工中心,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但是劳动力成本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是当金融危机袭来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那些没有技术、没有自主品牌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事实上,金融危机为我国出口行业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提供了外部压力。
但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避免出口增长大幅下滑,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结构调整,应该实施出口产业层次多元化战略,即低层次与高层次并存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措施,比如,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保证企业有订单就能够开工生产;为大企业“减负”,降低增值税率,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积极扶持外经贸发展,对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企业增资,开辟新的海外市场,出口大户给予特别的奖励;并且要提高行政效率,主动关注、支持、服务于企业,尽可能优化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引导更多的企业认识技术研发的重要性,重视审视企业创新战略,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市场和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大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短缺资源的力度,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在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无论如何,美国的经济陷入衰退已经不可避免,欧盟、日本经济同样不容乐观。中国大部分出口行业将在一段时间内面临困难局面,在这一前提下,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必须通过有效的手段来刺激内需,由外向性经济增长方式向内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内需的两大支柱之一是投资。事实上我国投资增速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这种高增长是建立在制造业过度发达、服务业投资不足的内部经济结构失衡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过小,刚刚达到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水平低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刺激服务业投资既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失衡,又有利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刺激内需,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繁荣消费,为从外向型经济转变成为内向型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仍存在两大瓶颈:一是在观念上存在误区,对服务业发展不够重视,投入水平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有些地方甚至是发达省份仍然存在“重工业,轻服务业”的观念,正因为如此,在制定地区发展政策时,倾向于扶持鼓励工业发展,致使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不同步甚至滞后。二是高盈利的服务业领域,政府管制和行业垄断现象突出。
金融、保险、通讯等领域,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市场准入限制较多,进入门槛较高。为此,政府刺激经济的措施应向服务业倾斜,改变只把物质生产的基础设施作为投资重点的做法,大幅度提高对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树立发展服务业也需要大投入的理念,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还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在非“经济命脉”领域,政府应鼓励民间资本流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非国有经济比重,让服务业发展充满活力。
(三)提高居民收入,促进住房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的另一个途径是促消费。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偏低,经济的高增长率与居民消费的低增长率同时并存,使得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提高,这必然阻碍国内市场的扩展和繁荣,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但是长期以来,在出口、投资迅速增长的遮盖下,国内的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却被忽视了,用什么样的政策刺激消费、促进消费是目前应对内需不足的重点所在。
首先,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收入分配越是向国民个人倾斜的国家,其经济发展越迅速、国力越强大。”[2]我国在2003年人均GDP跨过了1000美元的门槛,收入分配应向个人大幅倾斜。只有如此,居民才有钱消费。为此,在思想上,要转变高积累、少分配的认识,把多分配,促消费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政策上,要制定有利于提高居民收的措施,比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降低税率等;在转移支付上,要更多地向农民和低收入阶层倾斜,因为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他们的大部分收入往往会形成储蓄和投资,而低收入者则是边际消费倾向高的群体,他们的收入则会实实在在地转化成消费。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73%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行政开支只占10%;而中国政府开支只有25·5%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教和科研事业。“国家把财政投入用在社会保障上,才真正的称得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3]政府应把更多的投资用来充实社会保障体系,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使民众能够放心的消费。
第三,适度调整房价,促进住房消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拉动内需,采取了一项措施即改革住房制度,分配住房改为购买住房,将住房推向市场,并推出了个人消费信贷的配套措施。住房消费拉动了内需,带动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需求,如建材、装饰装潢、家具、家用电器等等。“国际经验表明房地产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持久和重要的动力源泉。”[4]基于过去的经验,我们应该继续着眼于住房需求这一重要引擎。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一些大的城市就出现房地产交易数量和价格齐跌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高房价抑制了我国大量的潜在的住房需求。虽然金融危机将房地产价格泡沫挤出一些,但是目前的价格仍然虚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应继续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使房地产投资增速适当放缓,将房地产泡沫充分挤出;而不是继续保护虚高的房价,把房地产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绩挂钩。当然,住房价格并不是越低越好,应在市场的作用下形成供需平衡的合理价位。一旦价格回归理性,住房消费将会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