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8 14:56: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金融对经济的影响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篇1

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认为经济处于一种中立的地位,相关的部门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干扰作用。但是在长久的经济发展中,由于许多问题的出现使人民逐渐的改变了这种看法,尤其是2007年去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一些相关的经济学者认为金融市场以及信贷市场的存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在经济不断的发展中,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波动以及金融摩擦的关系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波动能够直接的反映出金融摩擦的变化,金融摩擦对于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于金融危机进行分析所得:相关的金融部门的表现方式有可能是造成经济危机的强化者,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金融中立的理论,在另一种经济研究思路中,一些经济学者认为,金融市场以及信贷市场对于整个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影响,一些较小的金融摩擦能够造成严重的金融波动,有可能会造成小范围的金融危机,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经济学的不断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金融摩擦正式进入宏观经济的研究框架中,一般来说,信息发展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实际的借贷情况下,信息非对称中存在的问题最为明显,所以,在进行借贷的时候,双方所采用的金融合约都主要是以有效的降低相关信息的采集成本、有效的缓解委托人的方式进行借贷合约的签订。通常中,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下降,对于借贷人以及隐性借贷人的相关匹配功能下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摩擦对已金融波动的影响,不能严重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相关学者对于金融摩擦的进一步研究,此次研究主要方式假设金融发展处于中立地位的理论不能成立,把相关的人问题引入到相关的均衡关系分析,所获得的结论是:成本的不断增加速率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通过对于金融摩擦的研究,一些学者又提出一些相关的金融发展理论,例如:“金融加速器”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机制是外部融资成本以及公司发展内部资金机会成本之间的差价(外部融资溢价)和借贷人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所出现的负相关的关系,因此,借贷人的外部融资溢价就会是逆周期方式所呈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融资波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金融摩擦对企业的影响

一般来说,金融摩擦的存在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金融摩擦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一些企业的决策,一些相对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由于缺少资金不能及时的进行融资,因此,就不能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决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金融摩擦现象越明显,相应的外部融资就会越少,相关企业的资金也会越来越少,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相关企业的生产活动减少,生产效率降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严重的金融摩擦能够促进一些小企业的诞生,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三、通过相应的模型构建对于金融摩擦的研究

案例分析:在金融市场发展中,金融摩擦的产生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例如:企业的税收状况、交易额、监督管理等,金融摩擦的存在具有两面性,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金融部门的调控,能够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专业化以及信息功能有效的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相应的资源配置。以下通过银行为例进行分析:

在此案例中,通过相关的设定,(银行家的劳动以及相关的银行投资效率呈现正相关),通过对于各个银行的研究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各个银行获取效益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提高银行的收益,银行应该针对某领域进行投资,选择一些合适的进行经营,这样才能保证银行的收益。

案例总结:银行在投资的时候,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银行自只有通过选择合适的领域以及属熟悉的客户,才能有效的降低金融摩擦的影响。

四、金融摩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摩擦对于经济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

(1)金融摩擦所造成的经济波动对于经济的积累形成严重的阻碍,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个行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生产的造价成本高于产品销售额,这就造成了金融波动打破了均衡利率,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金融摩擦对于资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不能促使相关企业进行良好的融资,同时,由于一些金融摩擦造成的金融波动,严重影响了进行市场的稳定性;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一些企业破产,形成经济衰退的局面,不利于经济发展。

五、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把各个国家的经济仅仅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只有保证良好的金融市场,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金融摩擦,一般来说,金融摩擦容易引起经济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只有不断加强经济理论研究,有效的降低金融摩擦影响才能更好的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99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随着世界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的金融危机会造成经济的全方位崩溃,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股票市场、就业市场、外汇储备、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产生深远影响。

1 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是进出口大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扩大出口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世界经济发展减速的背景下,加大我国的出口贸易量对刺激我国经济影响重大。金融危机的爆发会造成国外消费市场萎靡,从而降低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量,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进而影响中国产品的市场优势。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例,次贷危机的爆发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美元贬值迅速,其出口产品的优势不断下跌,为美国政府为银行注入了流动性资金,导致人民币极速升值,中国出口产品原有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出口量大跌。

2 对金融证券机构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是金融市场的工作机制并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规避能力较差,但是其资本项目远未实现完全开放化,因此,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我国的金融和证券市场不会出现反向的单边行情,这保证了我金融证券市场的相对稳定性。另外,影响我国金融和证券市场的主导因素是国内政策引导和市场环境,整体环境出现经济衰退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最大,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相对有限。金融危机会对利率联动、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影响,同时也会承担一些国外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对证券行业来说,其直观的反映是股票价格波动,对投资者以及证券机构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融资市场造成冲击,但是金融危机对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会进一步促进金融创新,从而提高市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力度。

3 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增速的降低,同时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甚至出现了大批中小企业破产的现象,大型企业的增长势头减缓,经济效益降低,势必会造成就业市场需求的萎缩,出现大量失业人口。数据调查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东部沿海地区出现15%的企业倒闭,同时造成2 000多万农民失业返乡。金融危机对民营金融和房地产业就业市场产生了影响,一些劳动人员会出现跨区域、跨行业转移;对我国而言,当国外出现金融危机时,我国面临着优秀海外人才的引入良机,从而增强了我国各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4 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普遍处于萎靡状态,经济增速大跌,因此其市场需求也相应降低,而对我国而言,外汇储备则会呈现增长态势,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据了相当大部分,同时美元又是世界性支付货币,因此从短期来看,我国不能采用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金融风险。但是从长远来看,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大量美元储备投资低于风险的美国国债,结果却遭受汇率损失。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证券和股票的收益的风险升高,同时其收益保持较高水平,因此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而言,其管理的风险也相应提高,尤其是我国的境外投资业务并不成熟,无法在中国和世界经济保持互动格局下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外汇储备的波动性以及投资风险性进一步体现。

5 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崛起,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也逐渐显现,研究显示,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政策有直接关系,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例,美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失误以及美联储利率的调整不当,加剧了房地产的危机,从而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直接的,金融危机造成经济衰退,房地产消费市场动力不足,房地产消费者和项目投资商面对萧条的市场都会小心翼翼、裹足不前,从而导致房地产业的萧条。从资金层面上来看,金融危机使银行陷入危机,银行都急于抛售其房地产业,同时一些私人基金开始抄底房地产业,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相当复杂。

6 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冲击显而易见,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当外界市场发生变动时,其影响较为直接,金融危机造成收入降低,经济环境的萧条会直接降低旅游热潮。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旅游总接待量和经济发展趋势保持一致,随着经济下滑,旅游行业出现低潮不可避免。

7 结 语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会造成很大冲击,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国家应当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对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十年来一直持续增长,奇迹般的速度增长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学术领域的研究兴趣。逐渐出现了许多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不同层面出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来探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与根本原因。纵观所有这些专家学者出具的研究数据与文献资料,虽然对金融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结论不尽相同,如对于以股票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体系在经济增长中到底起何重要作用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关于金融发展总体上对经济增长大有助益这一观点是得到了公认的。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长远发展的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金融发展可以将更高比例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以此来推动经济增长。追根溯源,经济活动的资本来源于居民储蓄,而金融体系的首要功能就是能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将众多分散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当中,金融体系先要吸收一部分储蓄资源,这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体系提供了金融服务,需要收取相应的报酬,而另一方面则与金融体系的市场效率有关。高效率的金融活动安排能够大大减少在动员居民储蓄过程中的交易与信息成本,能将闲置与不动的储蓄资产转化为流动的资产,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增长。

2.金融发展能够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金融体系能够通过充分发挥金融系统信息的优势,将经济活动中的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效率最高的项目中去,这也是金融体系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它一般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通过收集信息,科学评估投资项目;第二是通过分散风险来促使个人向风险更高同时效益也更高的项目进行投资;第三是促进经济活动的整体创新,包括活动主体的创意意识与活动项目的技术创新。比如,金融中介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先对投资项目进行整体评估,然后据此甄选出最高效的项目,省去了个体评估的麻烦与所需的高额成本,在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3.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影响储蓄率来影响经济的增长。金融发展可能会提高储蓄率,也可能会降低储蓄率。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分担,金融市场可以分担人们的禀赋冲击与收益率风险;二是影响家庭借贷,随着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深入发展,金融借贷已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经济活动模式,但如果借贷不合理,或消费信贷与抵押信贷市场体系不完善,会使一些家庭的信贷产生流动性约束;三是影响利率效应,金融抑制下的低利率会阻碍储蓄率与增长率的提高,但利率随着金融抑制的解除而回升后,它对储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二、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事业随着经济体制与金融体制的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发展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金融体系不健全,市场垄断性强。在我国,重国营,轻民营的观念根深蒂固,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都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而对非国有企业实行贷款利率高、贷款总额限制的政策限制,导致非国有企业出现融资困难,阻碍了市场资金的自由流动与价格机制自发性作用的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2.金融资源价格不合理,金融抑制现象严重。利率管制是金融抑制的最主要表现特点,而当政府制定的利率与市场利率不相符时,利率就失去了其反映金融市场资金状况的作用。而我国利率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利益分配与抑制通货膨胀,但它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这种非市场选择的资本配置大大降低了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率与总体回报率,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财富积累。

3.国有银行的改革调整不到位。在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国有银行历史烙印深重、盈利水平不高、金融资产质量较差以及严重的借贷门户观念,只对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无法适应当今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4.金融融资渠道过于集中且融资工具单一,资本市场未得到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一直经受着严重的抑制,货币市场上一直是国有金融机构高度垄断,资金往往只低效循环于国有金融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导致金融市场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市场价格自发性调节能力丧失,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三、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打破传统的金融垄断体系。首先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重国营,轻民营的思想观念,促进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公平竞争,创造一个和谐的金融发展环境。

2.合理控制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市场的自发性调节作用。国家过度的金融抑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并非一件好事,金融市场的自发性调节对完善金融结构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国家需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结构,使利率与金融市场相应的自发调节保持合理统一。

3.积极推进国有银行的深化改革。可以充分利用股份制与上市契机,优化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提高其创新意识,整合其业务流程,引入竞争机制,以经营效益为最终目标,实现业务经营转变。

篇4

关键词:融资约束 金融摩擦 产业结构差异 经济发展

金融市场结构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Keynesian)和货币主义(Monetarist)的分析框架中,就已经承认金融市场作为交易媒介的重要作用。伴随着数次经济危机的出现,以及信息经济学的发展,金融摩擦论得以发展。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失效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存在金融摩擦的经济体中,金融市场的缺陷使得金融体系中的价格发现机制在配置资本和引导投资价值方面出现扭曲,从而阻碍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和各个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运行机制受到众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将可能导致市场信号及其产生机制出现扭曲,引起金融资源的低效甚至错误配置。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的缺陷而导致功能失效。同时,与其互为因果、相互并存的是资源配置中不可忽视的金融摩擦因素。

金融摩擦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融资与金融市场

金融摩擦简单来说就是由于信贷市场的缺陷导致的企业融资能力受到限制。在企业的融资过程选择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的内源融资积累以及由此形成的自有资本等融资条件,决定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方式选择。然而,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张这两大企业成长核心推动因素中,都需要利用大量的资本投入。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当内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单纯地依赖于内源融资和自有资本的积累将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企业的成长,但是企业的外部融资却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这些自身具备的融资条件,使内源融资与外部融资成为企业融资选择中的一对难以权衡的矛盾。因此,获得外部融资成为企业成长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

在现实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完全、交易者非完全理性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导致的金融市场摩擦的存在,金融市场是有缺陷的,因而导致各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差别。自从信息理论兴起后,许多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在信贷市场的分析和应用方面,这一理论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示。

在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上,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于企业必须借助外部融资才能获得发展。根据企业融资的非对称信息理论,在金融市场上,资本的需求者在企业经营方面比资本的提供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就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在事先谈判、合同签订或事后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损害资本提供者的利益,使资本的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即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

由于资本市场运行的内在缺陷,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有助于企业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减少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增加外部融资成功的可能性,使普遍存在的企业外部融资需求得到有效供给,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金融摩擦与信贷约束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金融创新活动,推动国际金融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投融资的效率,并使得直接融资比例在企业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在融资过程中,金融中介事先对资金的使用者进行甄别并通过合同的签订对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事后则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监督。一个典型的结果是,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如果一国经济中金融业(尤其银行业)比较集中,中小企业的融资就会特别困难。由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上升而下降,大型金融机构一般更愿意贷款给规模大的大型企业,所以它们往往会忽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就很难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很难解决存在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平的上升(下降)。

上述结论中的许多方面已经被国外的一些经验研究所证明。首先,一些研究证明在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Strahan & Weston,1996);其次,一些对美国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银行合并的研究证明,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吞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Peek& Rosengren,1996);再次,在银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小企业即使能够顺利获得贷款也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Meyer,1998)。由于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这些特点,使得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出现信用紧缩时,这些企业的外部融资将存在普遍的困难。20 世纪 80 年代以及 90 年代的实践中,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地区的经验就说明了这一点。

大量的研究发现,摩擦的大小对应着市场的失效程度,因而与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显著。Robert G. King & Ross Levine(1993)以及Thorsten Beck, AsliDemirgü-Kunt &Levine (2000) 发现,信贷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差异与国家间的人均产量差异有相当紧密的联系。Rafael La Porta et al. (1998) 发现,宏观经济指标与合约实施以及债权人保护等潜在的制度差异息息相关。Abhijit V. Banerjee &Esther Duflo (2005) 在微观层面上对于贫困国家的信贷约束及其导致的资本错配进行了实证。在对泰国进行的详细调查中,Robert M. Townsend (2011)将观测到配置不当与微观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程度建立了联系,表明这些家庭的信贷约束是如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得以放松,从而最终带来整体经济的更快增长。

金融摩擦对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摩擦与行业差异

Buera & Kaboski(2008)对于许多不同的国家分别测度了国内各行业规模的差异,发现普遍存在规模的行业不平衡性。这种观测到的行业规模差异反应了微观层面上的行业生产技术差异。这些技术差异与金融市场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因此,金融摩擦对于规模较大的行业(如:制造业)和规模较小的行业(如:服务业)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

表1列出了美国和其他OECD国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规模的加权平均数。其中,“工厂(公司)”指代的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地点”,因此,一个企业可能会有多个工厂(或公司)。表1对于规模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测度方式:“公司(工厂)平均雇员数”和“企业平均雇员数”。 第一列的数据来源于2002年美国统计年鉴,第二列的数据来源于OECD2002年的经合组织工业和服务结构统计数据。

无论是“公司(工厂)平均雇员数”或是“企业平均雇员数”,平均规模在不同行业中的差距十分明显。在美国统计数据中,制造业的公司(工厂)平均雇员数几乎是服务业的3.4倍;而考虑企业平均雇员数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对规模差异更大。对于OECD而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雇员数之比也达到了3.5。从表1中可以看出,制造业的金融依赖远远超出服务业的金融依赖,因此,当面临金融摩擦时,规模较大的行业(此例中即制造业)所经受的冲击更大。

金融摩擦扭曲了生产要素在企业间的分配。在存在金融摩擦的市场上,面临绑定抵押品约束的企业的边际生产率实际上高于资本租金,但是由于金融摩擦导致的信贷配给的存在无法达到最优的生产状态。由于本身存在较大的规模和融资需求,制造业中的工厂(公司)对于金融摩擦更加敏感。

(二)金融市场与行业规模及相对价格

在存在金融摩擦的市场中,当厂商进行是否进入市场的决策时,不仅仅与其生产函数有关,还与其财富水平有关。因此,金融摩擦扭曲了厂商的进入退出决策机制: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但是缺少资金的厂商,由于无法在金融市场上顺利实现融资,只能将进入市场的时间推迟;直到他们能够通过内部融资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可以盈利的产量水平。而缺乏竞争力但是资金充足的厂商却会一直在市场上存在下去。

金融摩擦的程度越高,均衡中供给的外部融资资本就越少,厂商的财富水平对进入或是退出市场决策的影响也就越大,最终将导致市场中存在的厂商的生产水平差距较大。这会进一步产生两种后果。

首先,从事生产活动的厂商的平均生产力下降。信贷约束的存在导致均衡工资较低,产生较低的机会成本和利润空间。更多的厂商将进入市场,其中包括了生产力较低的厂商。因此,第二个后果是,金融摩擦会催生过多规模过小的企业。

这种理论已经被实证验证了其真实性,尽管结果的显著性并不是很强(James R. Tybout 2000)。存在金融摩擦的经济市场中最末端的厂商大多数选择在小规模的服务行业开始创业。 这是由于服务行业的生产技术决定的进入水平对于资金的要求较少。制造业的规模过于庞大,对于融资要求过高,使得厂商很难进入市场,更不用说在市场中存活。因此,在均衡经济中,制造业的厂商数量将会减少。

同时,金融摩擦将促使制造业市场与服务业市场上最终商品的相对价格增加。这种状况下产生的结果是,进行生产制造业的厂商规模相对于服务业而言变得更大。

在生产函数中,对于给定的产量水平和要素价格,厂商的生产规模是由生产力即生产函数本身,以及抵押约束界定的:生产力相同的厂商由于处在不同的财富水平下,可能选择不同的产量。金融摩擦这种对于厂商规模分布的离散程度的促进效应与其对于厂商生产力的离散程度的促进效应相互结合。最终整个行业中,厂商的规模分布将会随着金融摩擦的加剧变得越来越分散。这一理论与Tybout(2002)对于欠发达经济体中呈现的“双峰”分布基本一致。

(三)金融摩擦与经济发展

金融摩擦对经济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其会妨碍资本积累。金融摩擦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了制造业的投资品的价格高于服务业。与数据得出的结论一致(Hsieh and Klenow 2007),这种较高的投资价格几乎能够完全解释资本产出率的下降。

实际上,有两种效果相反的力量在起作用。一方面,金融摩擦引起了均衡利率的下降,因此,储蓄的回报率也随之下降。所以,总的储蓄率存在下降的压力。另一方面,金融摩擦引起了工资和资本品租金的下降,增加了受到约束的厂商进行内部融资的回报。这两种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得在均衡价格下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维持不变。

结论

总体而言,金融摩擦是引起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本质原因是,金融摩擦扭曲了资本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同时扭曲的还有他们的进入/退出市场的决策;金融摩擦降低了行业的TFP以及总体经济的TFP。尽管内部融资能够减轻金融摩擦导致的分配不当,但大型的行业更加难以避免受到金融摩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树清.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研究,2002(2)

2.四川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困局调查.21世纪经济报道,2003-7-25

3.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总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合课题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2001-2003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5.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经济研究,2003(7)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50-04

一、引言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共同推动作用下,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朝着多元化的结构发展,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体系在全球迅速发展和膨胀,中国的金融市场也无法抵挡影子银行独特的融资优势。影子银行一词在2007年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直到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学者们在研究危机爆发的原因时发现这一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灰色地带”是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监管部门也意识到影子银行体系隐藏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2014年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金融危机后影子银行持续增长,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其规模占到了GDP总量的35%~50%,并且不断赶超传统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顾问何塞・范内斯表示,影子银行所产生的风险,必将影响全球的金融稳定。因此,影子银行问题迅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

随着中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金融总量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业逐渐朝着综合化经营趋势发展,传统的融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游离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渠道已经在社会融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子银行作为融资渠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充当储蓄转投资的中介角色,不仅发挥着与银行相似的融资功能,也是银行信贷的替代或补充。影子银行逐渐成为影响经济金融运行的重要因素。首先,影子银行主要解决了企业或行业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提供了的巨大的融资支持,同时像房地产等部分融资受限制的行业也通过影子银行获得了发展资金,这会进一步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其次,由于影子银行中的部分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具有“货币”的特征,因此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加上影子银行不受金融部门的监管和控制,削弱了银行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正是由于影子银行这种对宏观经济金融影响的不确定性,中国银监会于2011年5月将影子银行作为重点防控风险的对象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也将社会融资规模做为货币政策的观测指标,意在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监测范围。

为了更进一步地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需要对影子银行本身的行为进行描述。笔者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简称DSGE)模型为框架,从微观角度出发,分析影子银行对全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DSGE模型以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采用动态优化的方法考察各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并采用适当的微观经济加总技术得到经济总量满足的行为方程,可以对经济的长期均衡状态和短期的动态调整过程进行细致刻画。特别是DSGE模型可以通过引入外生冲击分析经济的波动情况。理论界普遍认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一,其估计方法也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主流数量分析工具。

为此,参照Christiano et al设定的包含银行体系的DSGE模型,并对模型的金融中介体系进行了重新描述,以刻画出符合中国特点的影子银行体系。首先,模型将金融中介系统拆分为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信贷渠道上的延伸,承担着发放贷款的职能,即假定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而不能直接从居民部门吸收存款;其次,假设存在两种类型的风险企业:高风险企业和低风险企业,商业银行只能向低风险企业贷款,影子银行向高风险企业提供融资。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中国政府和监管层从2011年以来对以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代表的高风险融资平台出台了一系列信贷收紧举措,使其难以直接从商业银行贷款,被迫求助于影子银行。第二,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属性来看,在良好的利差环境和有限的信贷资源情况下,商业银行出于利益考虑其更倾向于向规模较大、财务状况良好、抵押担保较完善的风险较低的企业提供贷款。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扩展了Christiano et al中的DSGE模型,将影子银行的研究从传统的宏观层面延伸到基于微观基础的分析。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构建包含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的DSGE模型,然后求解各部门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最优决策方程;第三部分是利用全国的样本数据在贝叶斯估计的基础上分析影子银行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分析性结论。

二、模型构建

1.基本环境。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中,除了家庭、厂商以及中央银行三个传统部门,还包括金融中介体系和两类风险企业。其中,金融中介体系包括商业银行系统和影子银行系统。假定影子银行的资金从商业银行获得,并且具有发放贷款的职能。影子银行在一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控制下通过向企业贷款,收取利差获益;风险企业包括两类:一类是高风险企业,比如小微企业,占比为η,另一类是低风险企业,如大型国有企业,占比为1-η;家庭部门成员通过提供无差异劳动获得收入并用于消费和储蓄;厂商分为中间产品厂商和最终产品厂商,分别生产具有差异的中间产品和同质的最终产品;中央银行根据泰勒规则调整利率实行货币政策。

2.模型构建。

(1)传统商业银行与低风险企业。具有代表性的低风险企业i在t期通过出售资本向中间产品生产商提供资本服务量ktl,资本收益率为rtk,l。ktl满足ktl=ktl,utl表示资本利用率,ktl表示实物资本存量。企业在每期根据经营状况决定资本利用率,设企业生产每单位资本品所需要的成本为a(utl),定义a(utl)满足以下关系:

a(utl)=■■■e■-1(1)

其中rk,l是资本收益率的稳态水平,σ■l是大于零的参数,控制成本函数的凸度。

在t期结束后,QK,t企业以的价格出售存量资本,然后以名义利率Rtl发行债券用来购买新的资本。所以在t+1期企业总资本的构成一部分来自留存收益的积累,一部分来自发行债券的外源资金筹集。债券发行量为

BIt+1l=QK,tKt+1l-Nt+1l (2)

其中,Nt+1l是企业净资产。

由企业t+1期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得到

rtk,l=a/(utl)(3)

QK,t=βEtut+1lrt+1k,l-a(ut+1l)Pt+1+(1-δ)Qk,t-Rt+1lQk,t+1(4)

为了避免企业积累过多的资本而不进行外部融资,假设存在一个恒定的退出率1-γl,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资产转移给家庭部门。为了保持企业数目的恒定,又有1-γl新企业拥有wtnew,l的启动资金进入。

低风险企业在t+1期从外部借贷的资本BIt+1l由商业银行来提供,企业根据成本最小化在t期选择从商业银行z的借款规模,即

minBIt+1l(z)=■1+R■■(z)BIt+1l(z)dz(5)

BIt+1l满足Dixit-Stiglitz加总函数形式

BIt+1l=■BIt+1l(z)■dz■(6)

其中Rt+1com(z)表示商业银行的放贷利率,θt+1l表示低风险企业贷款对利率的需求弹性。

由企业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得到企业的资本需求函数为

BIt+1l(z)=■■BI■■(7)

商业银行的融资来源于家庭部门的存款,利率由央行进行调整。商业银行除了向低风险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外,还向影子银行提供融资,在t期末,商业银行的利润为

■■■(z)=R■■(z)-R■■ⅠBI■■(z)+BI■■(z)(8)

由一阶条件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

1+R■■=■(1+R■■)

(2)影子银行与高风险企业。不同于低风险企业,高风险企业每期的收益会遭遇一个冲击wth,满足in(wth)~N(-■,σ2),σ为标准差。高风险企业在t期由下式决定最佳的资本利用率

maxu■■r■■■-a(u■■)wthKtlPt(9)

由此得到一阶条件为

r■■■=a/(u■■)(10)

当企业h在完成当期经营后,以Qk,t的价格出售存量资本,由利润最大化得到当期名义总回报率为

1+R■■=■

企业成本最小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BI■■(z)=■■BI■■(11)

其中,R■■表示高风险企业向影子银行的贷款利率,θ■■表示高风险企业贷款对利率的需求弹性。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究影子银行放贷利率对经济变量的影响,这里将θ■■设定为外生的随机过程为

log(θ■■)=(1-p■)log(θ■)+pθlog(θ■■)+εθt,εθt~IIDN(0,σεθ)(12)

其中p■1。

由于企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于冲击wt+1h,银行只对其分布了解,而审计wt+1h实际值需要支付相当于企业总收益μ比例的监控成本。对于整个影子银行体系来说,存在一个临界的wt+1h,当wt+1h

wt+1h(1+Rt+1h)Qk,tKt+1h=(1+R■■)BI■■(13)

当wt+1h

与低风险企业类似,每一期会有1-γh的高风险企业退出,为了保持企业数目的恒定,又有1-γh新企业拥有wtnew,h的启动资金进入。

第z家影子银行的决策问题是最大化以下利润函数

■■■(z)=1-F(■■■)(1+R■■)BI■■

+(1-μ)■whdF(wh)(1+R■■)Qk,tK■■

-(1+R■■)BI■■(z)(14)

由一阶条件得到融资利率为

1+R■■=■(15)

贷款合约为

■-μ■■■F/(■■■)=0(16)

其中,F(・)是■■■的概率累积分布函数。(15)式表明影子银行的融资利率与商业银行融资率的关系,与贷款的利率需求弹性和冲击的临界值有关。利率需求弹性越大,影子银行利率越低;冲击的临界值越大,利率越高。(16)式反映了■■■完全取决于贷款利率弹性。由此可以看出,影子银行设定利率时没有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设定合意的利率水平。高风险企业对贷款的利率合约没有议价能力,只能被动的接受。

3.家庭部门。假设风险企业和银行都视为家庭的一部分,最终都由这个家庭所拥有。代表性家庭通过提供劳动获得收入,然后进行消费和储蓄。因此,代表性家庭的目标是最大化其跨期效用函数,即

maxU(0)=E0■βtin(Ct-bCt-1)-■(17)

其中β∈(0,1)是贴现因子,b反映消费习惯,Lt表示劳动时间,带来负的效用,ξ≥1,反映了劳动供给弹性的倒数。家庭的预算约束为:

(1+Rtf)PtDt-1+WtLt+(1-γl)(1-η)Vtl+(1-γh)ηVth+ Pt■■■

+Pt■■■=PtCt+PtDt+ηwtnew,h+(1-η)wtnew,h(18)

4.厂商。假定存在两类厂商,最终产品厂商和中间产品厂商。最终产品厂商利用中间产品生产完全同质的最终产品。假设最终产品厂商的生产技术是规模报酬不变,CES生产函数为:

yt=■y■■di■(19)

另外,中间产品y■的需求函数为

yit=yt■■(20)

其中参数θt为第i种中间产品的价格高出边际成本的涨幅,代表具有差异性的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

假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以一定的成本价格租用家庭提供的劳动和资本来进行生产,采用以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i,t=(Ki,t)α(ztLi,t)1-α(21)

其中资本分别来自高风险企业和低风险企业,服从以下加总方式

Ki,t=η■(Ki,th)p+(1-η)1-p(Ki,tl)p■(22)

zt表示垄断竞争的中间产品厂商i在t期的生产率冲击,满足以下演化过程

log(zt)=log(z)+log(zt-1)+εzt,εzt~IIDN(0,σεz2)(23)

生产过程中,中间产品厂商i以工资Wt雇佣劳动,以rt为资本租用价格投入资本,又假定中间产品厂商调整价格的实际成本为:

x(Pit,Pit-1)=■■-1yt,φ>0(24)

其中π参数为中央银行设定的目标通货膨胀率,φ表示价格粘性程度。

于是,中间产品厂商i所获得的实际利润为:

dt=■yit-(WtLit+rtKt)-x(Pit,Pit-1)(25)

中间产品厂商i通过调整其产品价格Pit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5.中央银行。假定中央银行根据下面的泰勒规则(Taylor Rule)选择名义利率,从而引入外生的货币政策冲击,即

Rtf=(Rt-1f)ρIRR■■■■■■e■,ε■~IIDN(0,σ■■)(26)

参数γi(i=π,y)表示相应的弹性。中央银行在调整利率时,考虑了通胀和产出的变化。同时为了避免利率的大幅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中央银行考虑了利率的平滑作用使利率调整具有一定的惯性。

三、模拟与实证分析

1.参数校准。在本文的DSGE模型中,模型的结构性参数,如资本产出弹性等主要参考已有文献和国内学者对这类参数的校准,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了修订;与外生变量有关的冲击的自回归系数和冲击标准差主要参照国内学者的设定标准;变量稳态值是在其他参数校准的基础上利用模型的均衡关系求解得到,部分参数校准值参照表1。

2.脉冲响应分析。由于模型中引入了三类冲击,为了满足贝叶斯估计的要求,样本选取了2008年3季度至2014年4季度GDP和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作为和的观测变量,利用价格平减调整为实际值并作了季节调整和平稳化处理,利用Matlab中的Dynare软件包进行贝叶斯估计,由此得出影子银行利率需求弹性冲击对全国各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正向影子银行贷款利率需求弹性冲击引起产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增加,均向上偏离稳态,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并且两者对冲击的敏感性较大,在初期上升速度较快;冲击引起影子银行利润、影子银行贷款利率降低,均向下偏离稳态,具有负向冲击效应。其中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对冲击的敏感性较大,而影子银行利润则出现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回归稳态的变化趋势;冲击对全国的通胀水平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并且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最终趋于零的变化趋势;冲击对商业银行利润具有负向效应,并且负向效应逐渐增强然后慢慢趋于稳态。

以上各变量的脉冲响应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大概是利率需求弹性增加,说明影子银行放贷利率稍有增加,就会引起高风险企业贷款规模大幅度变动。企业贷款规模的变动,必将影响社会总产出等经济变量。根据(15)式的分析,影子银行利率需求弹性与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所以弹性增加,影子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刺激企业贷款规模增加,有利于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产出增加,社会的资本积累也会增加;通胀水平上升可能是因为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供给增加的幅度,最终引起物价上升;因为影子银行的融资来源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贷款利率下降说明影子银行规模膨胀,加剧了影子银行间的竞争,但同时也说明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增加,致使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提高;商业银行利润出现先下降后又回到稳态的变化情况,说明影子银行贷款利率下降致使其利润下降反过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情况,图1也显示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利润变化时一致的。这充分说明影子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信贷渠道上的一种延伸,对金融市场的信贷规模和商业银行的盈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笔者将传统的DSGE模型进行扩展,引入了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影子银行体系,并对风险异质性企业进行划分,从微观层面进一步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通过全国实证数据检验得出,影子银行对经济金融发展和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多重影响。其中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单位正向冲击可以持续影响GDP上升,充分体现了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领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影子银行能够有效弥补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足,有效填补社会融资体系中的空缺,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和政策性限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举足轻重。当然,影子银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通胀压力。另外,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整体呈现出消极的影响,有损商业银行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现代的金融体系更加复杂和不稳定。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影子银行的发展,及时维护商业银行自身利润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 裘翔,龙.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经济研究,2014(5)

[2] 袁申国,陈平,刘兰凤.汇率制度、金融加速器和经济波动.经济研究,2011(1)

[3] 杜清源,龚六堂.带金融加速器的模型.金融研究2005(4)

[4] 王浮力,建军.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5)

[5]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3(6)

[6] Christiano ,L.,R. Motto and M.Rostagno. Financial factors in economic fluctuations[J].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992.

[7] Crockett.Maintaining Financial Stability in a Global Economy[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s Symposium.1997:28-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