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学的主要课程

教育学的主要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8 15:58: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学的主要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学的主要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90-0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890年,马歇尔(1842 —1924)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后经过20世纪中期的扩展,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微观经济学不仅已经成为所有经济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成为大多数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思维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平台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

学习该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要学好《微观经济学》,需要具备《微积分》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把微积分课程学好,这对学习好《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大帮助。而学习好《微积分》课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经管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特别是对于文科生,学好《微积分》非常困难。《微积分》学不好,对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对于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计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求导公式,导致计算出错误的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该课程难度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故《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国外的原版教材,还有把国外的书翻译过来的教材,还有就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前两种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国内学生理解的困难。即便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内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设、案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会让学生感觉比较生疏,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该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难度大。此外,这门课的内容逻辑性强,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好,要学好后面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多,坐标的表示又与数学上所学的相反,这些都增加了这门课学习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该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此时,这些学生刚接触了一两门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刚刚接触。而对学生本身来说,因为这门课是考研课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会下工夫去学;而对于其他学生,特别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职上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有限,就会选择知难而退,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影响教学效果。

2.该课程内容多。《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而这些理论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内容,如市场论又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虽然这门课逻辑严密,学生们依然会觉得内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较困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等,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坐在下边听边记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能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有同学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也很少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的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大多数教师也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讲课的针对性也不强。

三、解决的对策

1.学好微观经济学应多做习题。做练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所提出的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观念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案例兴趣的教法。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本土化的案例开展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把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潜力挖掘出来,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一些章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对比,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大都一一对应。又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预算收入为约束条件,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一定的成本为约束条件;在几何图形的分析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与生产者的等成本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费者消费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生产的均衡条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场理论部分,不同类型市场的含义及长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过程,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对比不同类型市场的异同,就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对图形的讲解。在《微观经济学》里,有大量的图形。学生如果对这些图形不理解,想死记硬背就太困难了,也会漏洞百出。而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图形,会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加强对图形的讲解,讲清它的推导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某个图形是什么样的,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还要注重图形和理论的结合,让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作到通过图形来理解和阐述相关理论。比如在讲解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图示法来说明。图表可以清晰地说明了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又比如,在讲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把概念和画图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讲解斯威齐模型时,通过它的假设条件可以画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图,结合图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导出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此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要注意的问题。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有英文缩写,也要求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缩写,需要教师把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又如,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济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包括经济思想史,一些经典著作,反映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经济学动态》等,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的书籍,还有经济理论应用方面的书籍如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幽默诙谐、板书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之,《微观经济学》教学就像是一门艺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改进,让我们的教学趋向完善,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4.穿插讲解式案例教学。穿插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就是当选择了就学而放弃了就业,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学的机会成本;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学生难以理解,就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别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难受,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通过“囚徒困境”和“田忌赛马”等案例讲授简单的博弈论等等。此外,还可以引人国内外有关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真正在心理上“乐”起来。通过所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感到了微观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学习的兴趣高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但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这要求教师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穿插式讲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识点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

篇2

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所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是在自己的预设之中。甚至教学中的每句话都是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对于有些“不配合”的学生教师基本上是置之不理,或是一句话带过,部分教师认为这样教学才算好课,可见教师对的课堂资源生成能力还较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教案预设之外的手足无措,有些学生并不会按你所想,经常会看到老师为了需要的答案而焦急地等待,无奈之下只有自己公布答案来从而不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教师“控制”下的伪生成性教学,这种倾向往往以“热烈的”对话呈现,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控制式的教学过程。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要求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味强调课前“预设”,学生一直处于牵引状态,学生不敢言、不能自主,时时处于被动状态,就谈不上自主性和能动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所以我们必须设计出能提高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过程,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状态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提出多种假设,并据此拟定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大致框架、轮廓或者可选择的学习途径,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和思维活动空间。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注重课堂资源生成。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动态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会涌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计划确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应凭自身的素质,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把教学中人的、物的、精神的诸多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对之灵活地调控,积极引导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

三、捕捉契机,精彩生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再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力,善于抓住并利用学生的疑惑、见解等,适度拓展,努力生成更多的精彩。有次我去烫了满头卷发,心里暗自得意改变了形象,可没想到第二天早晨教室,刚说了句Stand up, please. 学生们一抬头,全班竟然都乐开了花,齐呼:“哇塞,老师的头发!”我被他们闹了个大红脸,继而马上想到他们肯定看惯了我清汤挂面或一袭马尾的模样,乍一见我现在的形象就好奇得不得了。不行,我得想个办法收场。于是,我索性指着我的头说:Am I beautiful? How do you think of my hair? 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说:Yes, it’s beautiful. I like it very much. 有的说:It’s very strange. I don’t like it. 有的说,老师的头发卷卷的像卷毛狗,像金毛狮王。我听了也不恼,乘机向他们传授fluffy(蓬松的), curly hair(卷发), straight hair(直发), closely cropped hair(平头), pony tail(马尾辫), pig tail(辫子)及 fur(皮毛), feather(羽毛)等词语,还让他们指着班级里学生的头发一一辨认;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跟我学着,已全然忘了笑我的头发了。接下去,我顺利地把教学引入了正轨,既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在无意中拓展了不少课外内容,整堂课十分精彩有趣,意犹未尽。

四、把握时机,捕捉兴奋点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教育智慧,用教育机智去解决意外产生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并巧妙地利用这些“意外”,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课堂教学收获不曾预设的精彩。那是一堂很平常的英语课,授课的内容是描述人的外形特征。如:在新授句型时,本人让学生尝试用这些句子来谈论自己的教室。学生的回答就是一个不可控制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学生说“There’s a blackboard.”教师这时就可以新授“blackboard”这个生词。当学生说“There’s a TV.”教师即呈现“There’s a TV near the blackboard.”这时便把“near” 这个生词呈现新授。课堂衔接自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单词。总之,教师要预设多种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适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要预设一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过程。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有充分的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心,对过程要考虑到学生会产生哪些疑问,自己该如何引导……虽然我们不可能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详细周密,但只有充分预设,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意外因素,使其不脱离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只有充分预设,才能使教师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应付自如,教学策略才能如鱼得水,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更要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47-03

本文针对当前阶段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中,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脱离的现状,进行教学要点的改革与创新,并联系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尤其从实践环节上进行扩充、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本文以哲学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学为依托,以传播学为导向,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丰富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现状分析

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台、电视制作公司对电视传媒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体育节目领域的专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向伴随着这一发展趋势在不断更新,在人才培养上力求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媒体需求。目前,大多数综合性院校以及部分传媒类专业院校已经开始以行业要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但是体育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对此项课程的改革措施还处在比较模糊的阶段。但就目前的教学环节来说,实际效果却与预期存在脱节,究其根本,就是忽视了该课程的体育专业性。此外,我国现有的相关教材中,体育播音与主持专业教材实际上处于空白状态,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无章可循、无规可依,导致教学变得随心所欲、五花八门。学生真正理解运用有限,亦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这些都催生了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教学要点的改革必然。

二、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要点研究

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应当是在“播音与主持艺术”和“体育新闻”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介绍当今电视体育播音与主持的发展趋势、现实案例、背景资料等,以及作为一名广播电视体育播音员与主持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与工作技巧。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广播电视体育播音员与主持人操作技能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广播电视体育新闻播音与主持的实务操作能力。

1.教学目标的要点改革。针对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对从业人员的技能与素质要求,该课程应围绕此确立教学要点,尤其要强化体育知识与播音主持技能相结合的特点。体育播报与解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对播音员政策水平、文化修养、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的全面考核。一名优秀的体育节目主持人,应具备以下几点基本技能,这也正是教学要点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与深化:(1)熟知播音学的基本规律,掌握规范普通话与张弛有度、语气得体的说话方法。作为一名体育解说、播报、评论人员,良好的普通话和得体的说话风格是首要条件。体育新闻有极强的实效性和特殊性,这也正是作为一名体育新闻主持人的基本功。(2)熟悉大众体育运动项目知识。对大众化体育运动项目知识有基本了解,才能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应对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新闻播报与评说,提高观众的体育知识水平。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应始终着眼于“体育”这个主导方向,以此作为开设该课程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而这往往正是该课程教学要点设置中比较匮乏的环节。(3)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知识结构应能满足社会和职业需求,反映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征。其能力主要体现在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协调组织能力三个方面;其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其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能力、体育知识水平、体育新闻的策划与写作能力、采编采访能力等几个方面。作为一项专业课,通过一个学期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这些技能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该课程的教学要点应锁定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技能的实践上,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到最后仍然不知所云。(4)凸显“采、编、播”综合能力。播音员、主持人是通过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要想圆满地完成话筒、镜头前的语言传播工作,就必须掌握并且运用好自己的“武器”,也就是要掌握并运用好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的相关设备。当前,随着节目制作理念和媒体经营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许多节目都是由播音员、主持人策划和制作完成的,播音员、主持人往往“一专多能”,这就对体育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增强学生“采、编、播”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棘手问题。

2.教学方法改革。(1)硬件设施应满足学生需求。一期成功的电视体育新闻节目离不开硬件设施的优化配合。录音室、摄影棚、导播间、非线性编辑室等专业制作地点为节目的完整和规范提供了绝佳场所;摄影机、摄像机、话筒、耳麦、导播车、编辑机等专业设备也能够使节目效果更加精良。配套齐全的硬件设施将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高课程效率。特别是多媒体实验室的应用,注重电视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合作,是当今媒介融合潮的必然要求。这也从另一层面要求各院校相关专业应当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专业设备的添置和更新,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2)案例式授课激发学生思考。案例式授课一大好处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研究当前案例,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同时,对案例中出现的材料和关键点进行分析研究,给出见解,做出评判,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这种方法被普遍注入教学过程中,但也存在着案例过于简单枯燥、教师分析不够透彻、学生缺乏主动跟进,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等现象。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在案例教学的准备和实施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最佳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案例式授课另一方面也引导着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有别于传统的被动灌输,鼓励学生发言和分析,不乏是一种增强他们鉴赏力和逻辑力的良方。如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加入学生自主策划、编排的五分钟体育评论环节,以刚刚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为故事点,鼓励学生课堂发言,模拟镜头前的体育新闻解说与评论,会使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增强前提策划、撰写稿件以及组织语言的综合能力。媒体圈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注重列举一些当下社会热门的人事物或话题,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拓宽学生视野,掌握当前业界的最新动态,从而加深对某一概念或专业名词的具体化和感性认识。(3)实践化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对于体育新闻专业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来说,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学会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看节目”、“写节目”到“做节目”的实践化过程,想要尽可能了解电视体育新闻节目制作各个环节和运作情况,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建议学生参加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其中“看节目”与“写节目”直接关系策划与写作的进程。“看节目”是写与做的基础,它影响着后面两道程序的优劣好坏,学生学会“看节目”,不仅仅是以一名普通观众那样欣赏电视节目的内容,而更应该站在体育节目解说员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去鉴赏节目的创意手段和制作方法,从而萌生新的节目想法及策划。“写节目”重点在于节目的策划写作,强调的是文字的创意和文学性。要使专业学生成为优秀的“电视”,必须要保持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及对体育新闻事件的敏感程度,通过持续不断的积累,增强自己的洞察力和分辨能力,这样才会有扎实的纸上功夫。在实践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扬个性,主动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要求学生具备统筹分析的能力与创新开拓的视野,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和问题。这也是电视人理应具备的特质。定期布置策划实践作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策划意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探索与媒体操作实践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勾画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综上,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以寻找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结合点。

电视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逐渐起步,20世纪60至90年代开始成熟,进入21世纪以来,电视艺术蓬勃发展,具体表现为全球化和数字化两大特征。电视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电视体育新闻的拍摄方法、节目类型、运作模式等,这就要求专业学生通过深入调查、搜集和学习,充分占有材料和足够的知识储量,进而成为具备新闻敏感性的创新型“杂家”。其中,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角色,随时可能成为电视关注的焦点,在体育新闻的发展中越来越举重若轻,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凸显出极为积极的意义。本文结合体育学院实际,注重个性化的引导,力求通过课程的不断改革来探索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或深造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对相关专业的学科体系构建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对于国内其他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相关课程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迎.对体育栏目播音与主持者修养及实践的探讨[J].实践与探讨,2012,(05).

[2]高越男.体育节目主持人的特定把握[J].湖北体育科技,2007,(05).

[3]张江南、龚超.体育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科发展理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2).

篇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原来的“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并不断提升教学反思的能力,应知晓教学反思的内容,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更应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一、教学中设计反思法

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会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教学后日记反思法

教学日记反思法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把当天的教学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的反思方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可见,教学日记的重要作用。教学日记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功的经验,也就是取得的达到或高于期望值的成就。(2)不足之处,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对教学中的失误之处,不仅要将问题记下来,而且要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也就是低于期望值的结果。“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总有须进一步改善、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三、教学案例研究反思法

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某一教学事件或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反复的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真实性、典型性、价值性等原则。所谓真实性,是指案例发生在真实的教学中的真实的教学“故事”;所谓典型性,是指作为研究样本的案例,必须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所谓价值性,是指案例应具有研究探讨的价值。教学案例的素材可以是:(1)研究自己的教学,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2)观察同事的教学,从中搜集案例;教学案例搜集之后,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工具,对教学理念、学生观念、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理性反思。

四、学生学习过程反思法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反思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例如,在教学中常见到这种现象:一些教师对学生做错题的处理方法是错一罚十,甚至错一罚百,而学生尽管苦不堪言、极不情愿,但还是照办,其结果是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同类型题仍然出错。这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教师必须依据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为指导,深刻地剖析和反思,以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以增强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体会,常常会形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见解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五、教师交流对话反思法

新课程强调,教师之间应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加强交流对话,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交流对话反思是通过与其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来进行反思的方法。我们知道,教师的个人反思有一定的局限性,“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请同事参与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分析,提供不同观点,聆听“多种声音”,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进行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反思。为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进行交流,可以向同事叙述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征求同事的意见,使自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来促进反思,“请进来”即邀请其他教师来到自己的课堂听课,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须进一步完善之处;“走出去”即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他人的课堂,观摩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这样,可以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六、教学再设计反思法

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

篇5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他倡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保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但是新课程改革中仍然有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数学新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学新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教师通过教材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教材的编写有可能不能与本地课程安排进度适应而出现问题。

(1)教材进度与课时不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高一要完成四本数学教材的学习,涉及函数、统计、概率等重要内容,课业内容相对繁重,但是高一学生知识程度较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进而让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与之相比,高二数学内容则相对较少。

其次,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时严重不足。高中数学教材越编越厚,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数学教学课时却不断收缩,导致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学生来不及消化,更谈不上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深化。正是数学新课改产生的进度不适、课时严重收缩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功课不扎实,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高中课改新教材结构混乱,编排不当

高中新课改数学教材相对于传统教材结构混乱,初中与高中教材内容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学习的知识相对琐碎,而一进入高中除了面对厚厚的几本数学教材之外,高中教材则直接涉及因式分解、完全立方等新概念,但是高中新接触的新知识却和初中的课本知识联系不大,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让进入高中的学生学习很吃力;此外,教材本身的结构也存在不少问题,解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尚未入门就要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生学习新知识存在较大难度,正是这种教材编写结构的混乱对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带来挑战。

2.新课改教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新课改教学观念认识存在偏差,教学老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存在差别,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内容不严禁,教学方式不恰当,直接影响到授课教师的积极性,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容易造成教学模式的固化与形式化。

(1)数学课堂授课形式化严重

传统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但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填鸭式灌输的方式被压制,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填鸭式教学,数学课堂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越来越少,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知识点,使课堂流于形式化。

(2)追求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

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和情景化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原本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吸引人。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过于追求情景化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片面地追求情景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教学内容成为附着在现代化与情景化之上的辅助工具,本末倒置。数学教学课堂追求情景化与现代化教学并非不可以,但重要的是要把情景化与现代化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富有探究性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接纳数学,而不能把数学课当成趣味课。

二、针对数学新课改中问题的改进建议

1.政策性建议

新课改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需要结合当地的教学进度与安排,因此建议新教材要重点解决高中三年的知识层次结构问题,以便于高中生从高一到高三循序渐进、难易适中。

此外,建议新教材重点解决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相脱节的问题, 初中知识是为高中知识做铺垫的,如果高中数学单刀切入,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断层,因此需要将高中之前的知识点重点补充添加,为高中数学学习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教学建议

近些年来,数学试题日益新颖、灵活,不少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试题上,却忽视了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养,这种题海战术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对学生影响是重大的。学生不知道一个公式、定理的逻辑推演,不能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的内在规律,一味地机械追求大量习题的解答,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数学是一门给人乐趣的学科,它蕴含着强烈的数学思想,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也在向学生传递数学思维,对学生而言,掌握了数学思维才能把握数学规律,提升数学能力。

篇6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业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职业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

中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导致英语教学评价呈现以下的基本特征。

1.评价主客体单一。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都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

2.评价方式传统。通过课堂上教师提问让学生或集体或个别回答完成。

3.评价内容浅显。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占绝大部分。

4.评价层次较低。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

5.评价作用甚微。教师通过提问所进行的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目的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评价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中职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在课堂中可举行“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课堂观察检查表”“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验”。课后可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还可举办英语词汇、歌曲大赛、演讲比赛和故事大赛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题过程,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评价方法灵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次参加评价。评价的目的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发展和提高。因此,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评价内容表格化。在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应以各种表格的形式,将评价的内容分类归纳,逐步、按时地完成。例如学期初或单元教学开始的问卷调查表,课堂内的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表、课堂表现积分表、单元测试评价表、学习进步曲线表、课堂外的英语小组活动测评表、家长评议表、作业完成情况自评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评价表、测试评价表等等。这样,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评价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时总结,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施行的评价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篇7

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师把握不准教学重点,教学方向不明确

传统的英语教学使不少教师习惯于根据考试大纲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重庆市普通高考英语考试大纲2012年秋季学期才出台,要到2014年高考才执行;加之教师对教材模块内容与模块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心中无底。所以大部分教师感到茫然,摸不清高考重点在哪里,对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教学方向不明确。

1.2教师对高中英语教学内容不能进行有效“重组”和“取舍”

走进新课程后,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变化很大,特别是内容增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组。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握不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始终担心学生在高考中吃亏,因此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没有根据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取舍”,而是像传统教学一样,习惯性围绕教材中每一个细节问题进行“挖掘式”教学,不自觉地加大了教学难度。结果人为增加教学内容,导致教学课时不足。

1.3词汇量大影响了教学进度

词汇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初中、高中所选用教材的词汇不衔接,造成词汇缺口,据统计,约700个左右;二是现行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学生学起来很吃力,特别是生源质量较差的学校,教师为了与新课标的词汇目标接轨,又根据教学经验增添词汇,致使词汇教学时间偏多,只能放慢教学进度。

1.4综合测试卷的命题方向不明确

在命题方面存在着一个问题:检测题的题型难以确定。传统的英语教学使教师习惯于按高考考试的题型进行命题,重庆进入新课改后,2013年的高考英语命题是使用新教材后的第一次命题,新的高考方案还未实施。所以教师在平常检测命题时,在难度的把握和题型的确定方面,心中无数。

2. 高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2.1要把握好高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教学方向

由于许多教师平常总是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对教学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就谈不上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和改进教学。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关系不大,研究教学理论是教育专家的事。新课改后再坚持这样的观点,教学的方向一定会模糊。所以广大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只有不断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才能明确教学方向。只有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的体现才能把握好高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

2.2对高中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重组”和“取舍”

掌握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才能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取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认识到高中英语教学应力求做到“依托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教材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灵活,给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机会。

2.3改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先解决燃眉之急,把急需掌握的单词整理出来,让学生强化记忆,从而迅速补齐单词缺口;二是从学习单词的技能引导入手,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了解字母、音标和单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单词的拼读规则,从而使学生掌握“新词、新意、新拼写”的英语构词特点与拼法。

2.4弄清命题依据

历年来,高考所考的都不是教材上原原本本的内容,而是能力的迁移。现行高考英语命题的原则是“能力立意,依纲不据本”,似乎学什么知识并不重要,但出于对三年后学生的高考负责,必须弄清命题依据。不管教材是什么版本,编写都是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完成的,所以方向是一致的,不会超纲。新课改倡导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只是体现了“殊途同归”、“一纲多本”的新课改理念,不会对高考造成影响。

2.5尽快缩短教学适应期

篇8

一、公司财务管理与筹资活动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

公司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首先要开办注册,新公司的设立,必须准备充足的开业资金,以便缴纳公司注册资本、办理注册手续、招募人员发放工资等。作为公司设立的前提,筹资活动是公司财务管理财务活动的起点。

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即权益性筹资或称自有资金、负债性筹资或称借入资金筹资。在筹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根据公司经营战略发展和未来投资计划的需要来确定公司总体的筹资规模,以保证公司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筹资渠道、筹资方式或筹资工具的选择,合理确定公司资本结构,降低公司资金成本和风险,提高公司价值。如,权益性筹资--发行股票筹资好处是筹集的资金只有在公司清算时才需偿还,而且公司无需负担固定股息,此种筹资实际上不存在不能偿付的风险。但不利因素,发行股票难度较大,并且资金成本较高。我国公司股票股利要从净利润中支付,不得所得税前扣除,而债务资金的利息可在税前扣除。一般股票筹资的成本要大于债务资金成本。另外,发行股票引进了新的股东,容易分散控股权;改变公司资本结构导致财务杠杆变动,影响财务杠杆带来的利益。又如,负债性筹资--借款筹资,利用银行借款一般所需时间较短,可以迅速地获取资金。所支付的利息利率固定且最低,另外借款费用很少。但银行借款要求抵押、担保、财务状况审查等,银行对公司审查严格,借款难度较大,财务风险较高。所以,公司财务管理与筹资活动理论教学内容要与公司实际相结合,针对公司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案例进行理论教学。

二、公司财务管理与资金运营活动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

公司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资金收付行为。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例,如,面包厂,首先,企业需要采购材料(面粉、鸡蛋、食用油等),之后,从事生产活动(制作面包),生产活动需要支付电费、水费、人员工资、机器维修费等;其次,销售商品(面包),便可取得收入、收回资金;公司为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营运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资金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垫支的资金就越少,资金成本越低。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现金的原因,主要是满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三方面动机)。同时企业持有现金也要承担相应的成本,通常企业持有现金的成本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持有成本;转换成本;短缺成本。

因此,公司要加强资金的日常管理,其目的在于保证公司资金的需求,避免公司缺乏必要的现金,将不能应付日常业务开支,使企业蒙受损失,包括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公司财务管理要求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所以,公司财务管理与资金运营活动理论教学内容要与公司实际相结合,针对公司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案例进行理论教学。

三、公司财务管理与投资活动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

从特定公司角度看,公司投资也是公司为获取收益而向一定对象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

公司财务投资按方向可分为:对内投资(如:购置生产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研发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购置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购买生产材料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如:购买其他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债券,或与其他企业联营、合营,设立子公司等)。

公司财务管理投资活动理论教学主要是公司投资方案的选择,投资程序主要包括:1.根据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中长期投资计划、资金和投资环境,提出投资领域和投资对象。2.分析和评价特定投资方案经济、技术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评价投资方案的财务可行性。3.在财务可行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可供选择的多个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4.投资方案的实施、执行。包括评价和调整。

所以,公司财务管理与投资活动理论教学内容要与公司实际相结合,针对公司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案例进行理论教学。

四、公司财务管理与资金分配活动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

公司通过资金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使公司取得相应的收入,获取利润并实现资本的增值。公司获取利润、缴纳税金后,还应依据有关法律对剩余收益进行分配。公司的资金分配理论:通常,公司资金分配方针及对策有下列几种:公司股利固定支付率政策;公司股利剩余政策;公司股利固定或稳定增长的政策;低股利加额外分红政策。

篇9

对于混合学习的定义,各个研究文献的表述都各有侧重,各个版本的定义都从其各自的角度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混合学习就是针对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而开展的以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结合为主要形式,应用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本质的学习。掌握与应用混合学习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混合,为了更好的帮助人们理解与应用混合学习,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的经验,在系统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将混合学习引入到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之中,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促进远程教育学的教学进步。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远程教育学课程的设计

(一)前期分析

远程教育学在应用混合学习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前期分析,这是混合学习应用的基础,也是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必要前提。为了更好的将混合学习应用到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之中,我们应该进行全方面的前期分析,主要包括对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两个板块。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是科学的课程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因材施教,让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设计的落脚点,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析。

(二)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

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课堂教育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形式,这种混合形式可以更为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师资的合理利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应该注重活动形式的混合,为了更好的促进远程教育学课堂设计的进步与发展,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之中我们也将活动形式进行了混合,有效实现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以及在线讨论的活动混合,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混合学习方式的落实,提高教学设计的效果。

(三)学习策略的设计

课程设计之中学习策略的设计也是重点,在混合学习方法应用的过程之中我们也要将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混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远程教育学教学设计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因此,在学习策略的设计之中应该从:积极交互、学习支持以及协作学习三方维度来进行,综合应用这三种学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习策略的有效混合,为远程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前提与保证。

(四)混合学习资源的设计

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资源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当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计算机课件、案例视频以及相应的研究论文等。在线学习中应用了Moodle 学习管理系统支持在线学习。根据课程的前期分析及活动的设计,在学习平台中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工具和资源来支持在线学习活动的开展。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过程之中,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平台来掌握相应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与理论,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远程教育学的课程设计工作的进步。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

篇10

《护理教育学》是围绕着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技巧为目的,以综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为中心而设置的科目。通过护理教育学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护理教师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掌握护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护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范畴,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

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护理教育学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越发显得捉襟见肘,因而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护理教育学之学科分析

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要求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这几个方面要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临床护理”和“护理教学”(管理与科研实际上在临床护理能力范畴之内)。由于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健康教育者已成为护理人员的主要角色目标之一;同时,作为培养层次较高的本科护理人才将来还要承担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带教的任务,均要求护理学本科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临床护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还应具备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开设护理教育学课程,努力提高其教学效果,是培养护理学生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不能变成普通教育学的翻版。普通教育学的内容涉及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学、课程学、教学论、德育论、体育学、美育学、教育管理学等内容,是庞大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论,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护理教育学是主要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现象(即护理学教学或健康教育)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侧重点是介绍关于护理学教学和健康教育方法的一般性知识,帮助护理专业学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和护理教育教学技能。国内出版的有关护理教育学的教材存在着照搬普通教育学内容框架的倾向,尚未将该课程的特定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完整地反映出来。

二、护理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突出重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护理教育学的知识信息量很大,若系统地讲授,将占用大量的学时。因此,我们把内容的侧重点富有针对性地取在关于教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的介绍上面,内容布局突出专题性。根据我院的做法,护理教育学课程包括理论讲述和教学实践(讲课实习)两部分,共4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18学时,理论与实践之比为1∶0.6。

2、创新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本身就是其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观摩示范讲课的过程,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护理教育学比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强,对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更高。为了使该门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院打破了其他专业课程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的单向呈示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行双向对话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问答、参与课堂讨论和做心得体会式的课堂笔记。理论课每次安排3学时,1/3时间用于教师讲述,主要讲解本次课内容的基本框架、学习范围和一些重要概念;另外1/3时间用于课堂讨论,按座位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6~8个讨论小组,将学习内容设置成6~8组问题,并阐明其冲突和争议之处,将问题分别布置给几个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另外1/3时间用于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后的专题发言。每次课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做学习笔记,笔记内容不仅要求有听课的简要记录,还必须有听课体会的简要批注或小结。这种教学形式有效地将教师教与学生所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从教师讲解和自学教材中学到护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最直观的教学基本技能,而且还能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去分析评价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总结经验教训。

3、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教学技能

护理教育学实践环节教学共18学时,分四个阶段安排,包括撰写教案、小组“说课”与互评、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全班内讲公开课等。教案撰写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护理专业课程选择一段内容,撰写一份20分钟的教案(含教学设计和详细讲稿)。小组“说课”与互评安排4学时(半天),每15人一组,每个同学通过“说课”的形式介绍自己试讲内容的教学设计,接受小组同学的评价,然后根据同学的意见和建议重新修改教案后交给老师评阅和评分,最后根据老师评阅意见再次修改教案。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安排8学时(两个半天),每组30人,每组安排2位教师做评委,所有学生均参加讲课评比,评委老师对每位学生的讲课给定评分。全班内讲公开课6学时(半天),按各大组讲课评比情况选出6~8名同学做全班示范讲课,颁发护理教学实习示范讲课证书。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044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学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实现教育学课程基本价值的有效教学方式。教育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共同发展的学科,所以在进行教育学教学时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就是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突出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1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教育学主要是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教育素养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可以看出教育学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教育人才。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对教育学功能的认知和利用,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完善和提高。教育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中理论方面就是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育人,就是通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明确教育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有一定的哲学观基础的,它在理论方面的价值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和深入。因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理论学科,而教育学的实践价值就是在师生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成为优秀的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的实践价值是其理论价值的客观影响因素,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育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学科,是指导教师实践行为的重要理论工具。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互补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学本身的价值[1]。

2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哲学。我国始终坚持着以为基础,哲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人的本质是实践的活动,实践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应用,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时间也会冲淡他的所学,但是通过实践来巩固加强丰富理论知识,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将理论知识真正的消化,为自己所用,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真才实学的教学目的。实践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快得到反馈,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氛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技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透彻明白。当然,对于所学的知识应该及时的更新,不能一直停滞在某个阶段,理论知识也应该根据实际的社会活动的发展与进步进行一定的改革,不能把实践停留在落后的理论中[2]。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不能让学生把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训练作为人生的全部,忽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当关注人的身心。不应让学生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应该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感情,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得不到丰富,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叛逆和厌学的消极现象,这说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而服务,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另外,还应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增加与学生在思想问题上的交流与沟通,在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同时,逐渐让学生在其中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理性文化和规范行为,也就是说教育学不单单是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要想让教育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从传统的思维中摆脱出来,不能一直以过去的经验为主,应当寻求更好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主题的能力决定着教育实践的成效,彰显教育理论的价值。课程实施中,形式化与盲目性都是为我们所杜绝的,那样的教育是机械式的,有的老师与校长在自己的岗位累倒,老师与校长这样的奉献自己的人生,确实值得我们赞扬,但不应提倡[3]。

3结束语

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是并存的,在进行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实践教育,因为教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是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价值的过程。所以,根据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在进行教育学课程改革是要注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安权.论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传统与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69.

篇12

1.2教材体系庞杂,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改革脱节迄今为止,公共教育学教材版本已超两百余种,然而,大多数教材多是从凯洛夫的教育学体系演化而来,教材内容主要涉及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大块。多数教材以传授结论性的概念、规律为主,内容抽象枯燥,缺少对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关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在教材里鲜有体现,教育技术和新兴边缘学科的新成果也难觅踪迹,时代感和针对性不强,有的教材内容庞杂,对许多问题缺乏深入分析,选材只为满足教材系统性和完整性之嫌。比如,在介绍教育学的起源、教育价值以及教育目的时浓墨重笔,但涉及具体的理论与方法时却轻描淡写,多数教材缺乏反映中小学教育实证材料和案例分析材料,这种从理论到理论脱离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的教材空洞乏味,而且主要以思辨方式阐述的教育学诸多理论也让学生难于理解,很多时候学生主要是靠机械记忆的方法记忆教育学所阐述的原理、规律及原则以应付考试,因此,学生很难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1.3教学活动主要参与者错位、缺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教与学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一些教师由于授课任务重,疲于应付多个班级的教学,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钻研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只求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育学教师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留校任教,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在能力有限、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教师现有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技能必然制约其学科视野,这样的教师很难引领学生进入前沿的教育研究领域认识科学研究的价值,只能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学生而言,在高校教育学教学现状下,许多学生认为学不学教育学对其教学能力的提高没有明显帮助,特别是一些将来不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学生,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其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考证上,对于教育学的学习报应付态度。

1.4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目前教育学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口若悬河一堂课讲到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讲授法也有优点,短时间里教师可传授大量知识,但长时间单一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会阻碍学生思考,僵化学生思维,削弱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教学法,教育学的教学更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只有结合教学内容,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试教法、调查法等综合运用起来,教育学教学才能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局面,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教育学课程,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1.5教学评价方式简单,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明显的导向性。教育学是一门树立学生从教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学科,课程目标不仅限于对教育学知识的简单掌握。但是,当前教育学往往采取闭卷书面考试的形式片面评价学生,这种单一的考试方法偏重于考核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技能技巧的掌握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常常未能涉及,这种以师范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简单再现为标准的考核方式显然忽视了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狭窄,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学科态度和专业精神的培养。公共教育学课程不仅承载着对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养,也承载着对师范生从教精神的激发,而只是在教材中或是任课教师的笔记里抽取一些概念和理论作为评价内容显然是不足的。

2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突围之道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必须改变以教材为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而应以学生为本,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氛围,在重新认识教育学学科价值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努力让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根植于师范生的心中。

2.1厘清教育学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培养合格人才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学的教学中,学生希望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为将来执教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希望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初步掌握教育教学技能,为将来执教奠定能力基础,希望通过教育学的学习了解当前的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做好相关的思想准备。教师认为教育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认识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的差距,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点燃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火花,可见,教育学虽然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课程,但是它又具备实践性,因为教学重要的就是在其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实践性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来实现。因此,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社会态度和科研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又能促进师范生未来教书育人的自觉意识、工作能力和操作技术等师范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2.2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际,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育教学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要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加工,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超越教材。不能唯教材论教学,教材只是文献范本,教育学的教学内容更多来自于教学实践。有鉴于此,教育学教师要经常到中小学去调研观摩,收集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以便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新实践有机地融入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真正触摸到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的最前沿。同时,教育学教师要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将学科前沿知识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师范生自身的教育课程资源,师范生虽然还没有从教经验,但都有着各自的教育生活经历与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其生活事件进行教育学意义的解读和思考,这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学校管理”等。介于教育学教学受时空限制的实际,教育学的教学可以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删除为求体系完整但没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例如全面发展教育中智育的意义、美育的意义等,补充当今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新成果和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如主体性教育、探究性学习等。总之,教育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注重时代性、前沿性,密切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的联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学生分析教育现象等能力的培养。

2.3建立综合、多元、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教育素养结合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对师范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也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因此,要建立综合、多元、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教育素养,发展其教育教学能力。首先,要改变学生教育学课程成绩的构成,课程成绩不能只由期末试卷考试成绩来决定,还应将学生平时对教育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纳入考核,也就是通过平时成绩、实践成绩以及期末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该学科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践成绩占30%,而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评定的参考依据可以通过出勤情况、平时作业、课堂问答、讨论等参与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该考核项目细节繁多且有很大随机性,因此,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观察、了解、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其次,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必要将学生实践过程及效果作为考核成绩评定的依据,这样摒弃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评办法,既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情感的养成,既注重了结果又关照了过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在期末试题的设置上,要多注重教育学知识应用的测试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多关注学生对已有教育教学知识分析应用的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更多地采取一些开放式的试题。同时,为了检查学生对教育热点问题与时事的关注度,还可以增设一些与当前教育时事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这样既可以减少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又能真实地考核出学生的学科素养。

2.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多角度交往互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在不断反思与体悟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融通整合的过程。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长期以来,教育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专业情感和学科态度常常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并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与积累、体验与感悟才能获得。因此,用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育人观、教学观、学生观改变目前教育学教学现状是时代的要求。教育学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的教育类基础理论课程,既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将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主渠道,通过案例教学、模拟课堂、图像观摩等主要方式,来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4.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突出主体性,探究性、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氛围的情景性以及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交融的教学原则。案例教学缩短了教育理论与教育情景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对于抽象教育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师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协调、沟通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案例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准备案例。教师应着手收集、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案例的选择与编写要具备启发性、典型性、情境性,既能激发学生了解案例、分析案例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回味与思考,既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能为学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供参考,案例的选择尤其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和新课程改革中所涉及到的教育热点问题。案例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为了分析与讨论能顺利进行,也为了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事先将案例发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让学生自己先在课下查阅资料,整理思路,草拟发言稿然后由小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后由某几个成员在课堂上代为阐述小组观点。小组讨论有利于关照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有利于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师作为主要任务的组织者要设法使每位学生都积极的聆听、思考和讨论,如果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可以通过间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思考的偏颇并自觉修正,教师要营造自由讨论的和谐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案例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就是案例总结。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讨论的小组与个人,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小组提出正确指导和建议,并根据讨论的表现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并记录分数,以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其次,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在案例讨论时存在的错误和不足,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拓展学生思维。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撰写案例报告。教师要让学生课后再次对案例进行理性的分析、总结,并以案例报告的形式呈现。撰写案例报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及相关学术性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4.2视频观摩教学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因此,师范生应主动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或现象。教师可以在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中播放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频,并组织学生讨论视频中观摩到的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观摩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将如何上好一堂课的相关理论知识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等抽象的描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除了观摩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视频上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新课程理念就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师生关系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交流,这样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观摩教学录像的关键在于选择良好的教学录像,同时教师在课前要先认真观看和思考,只有这样,教师作为先行者,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观摩学习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为其毕业后顺利投入教育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4.3模拟课堂教学学生要真正掌握教育理论,深刻体会教学过程,唯有亲身参与才可能实现。因此,可以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理论性不强,但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就体现某些教育原则或某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片断,也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学科专业选择中小学教材中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片段的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践,其他学生一边观察其授课过程,一边做好听课记录,待上课学生完成试教片段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课。这种模拟课堂教学可以让教育原理得到具体的贯彻与落实,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丰富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试讲的片段录下来让上课学生自己课后观看,并结合课堂上其他学生的评析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技能,因时空限制没能在课堂上亲自试讲的学生,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讨论评价等环节培养自己进行教学设计、收集整理资料、沟通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模拟课堂教学的组织极为重要,教师首先要选定教学内容并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撰写教案,然后将教案收集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教案进行修改,最后安排部分学生试讲并组织其他学生听课并评课,试讲学生交流教学体会,听课学生进行点评。模拟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评课环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教育理论知识对试讲课做出的评价一方面有利于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同时也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在模拟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适时进行必要的点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不断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

篇13

学前教育学对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目前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育的教材版本各式各样,但其内容和实用性却很差,不符合幼儿教学的课程要求。其次,选用的教学方法不得当,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性,把教与学的互动活动孤立起来了,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改革必须要以实践性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和教育素养。

一、课程目标明确化,课程内容最优化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向和教学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是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特点而制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掌握幼儿教育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创设环境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组织幼儿生活的能力、指导幼儿活动的能力等,学会用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该模式下的课程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幼儿适应各种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2.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在把握课程改革思路的同时,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学习该内容不仅树立了学生的教育观和教师观,还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幼儿教育的任务、目标以及五育的内容,指明了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方向。第三部分,教育目标实施的手段和途径。这一部分所涉及的实践性知识很强,从事幼教工作需要掌握这一基本技能。

二、强化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实际操练等教学模式。

1.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目标、内容和策略的选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必须要以科学的、全新的教育观念进行教学,从正面影响学生。案例教学法在多次实验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分析技巧,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要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2.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课程的实践性评价,调整考试方法

课程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可采用阶段性评价。如若结合课程的实践性可采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调整改革眼前的考试法,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才智,下面就列举了几种考试方法:

1.学生命题的考试方法,此考试法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教育学科,学生首先要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所掌握,然后再付诸于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采用学生自由命题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中学生的被动局面,内化了学生的知识。

具体做法:(1)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此过程中要强调命题的范围、重点、题型、分值比例等。(2)根据全体人数,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组建一套完整的试卷,然后各组之间互相审核,进行整理。(3)把修改后的试卷定为考试试卷,各组互换试卷进行答题,最后由原出题小组进行批阅,确定考试成绩。

2.记录案例后的抽签考试法,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前教育学所涉及的内容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做法如下:(1)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两人一组,要求学生记录四个案例。(2)由各小组对所记录案例分别提出问题,以题签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附上相应的分析见解。(3)最后把修改后的记录案例交给老师,由老师负责学生的抽签考试。(4)案例记录小组评定成绩,教师进行监督和补充。

3.小组合作的实践考试方式。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见习机会,让学生对幼儿园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不同阶段的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方法及内容:(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创设一个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结构,游戏结构的设计要从整体出发,运用材料和色彩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综性的评价合。(2)让幼儿表演游戏,此过程中要渗透合作学习的特点,并以此为考核标准。(3)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制玩具,玩具的玩法和教育功能要有相应的说明。

总之,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改革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上,以实践性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