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8 15:58: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篇1

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新一轮课改序幕的拉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和实施的难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点科目,尤其被新课改所重视。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精髓,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是生物教学的基础。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倡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促使生物课堂教学回归本源,进而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内涵概述

素养是每个人能够适应社会和生存下去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素养不是单纯地指学生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指知识与技能与人的情感和价值观融于一体的生存本能,是适应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核心素养是素养的高端表现形式,是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对每个人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就高中生物学科来看,核心素养以生命为起点和基础,是从生物的总体特征和众多的概念中总结和筛选出来的,不但包括了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理性方面的素养,而且还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人际交往能等感性方面的素养。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学习生物基础知识,获得学习能力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生物核心素养,需要高中生认真理解和学习高中的生物知识和理论,因此生物课堂教学是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平台和有效途径,那么对生物核心素养包含的内涵进行总结和提炼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导方向,充分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必须与现行的教学体系和实践相互影响和促进,进而促使生物传统教学方式得到转变,使老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理解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学生具备了学习知识的能力,再学习其他科目或以后的学习中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就会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表现。因此,在高中的生物课堂中,强化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加强学生对生物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及所得出的结论的探索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必须体现出来的。

2.关注生命起源,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理念

人是有生命的,人的延续是生命的持续表现,如果没了生命人的延续也就结束了。因此,要借助生物学科中的生命的起源及发展的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之后永无找回。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时,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要使教学计划和方案与培养核心素养有直接的联系关系,要能让学生明白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和理念,进而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教材中的生物知识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例如,教授“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时候,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明白细胞中生命的延续中所起的实质作用,进而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获得理性思维,认识到生命的重要与珍贵。

3.让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因此,生物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方式是,按照学生的水平和所掌握生物知识的程度,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根据教材中对实验的描述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实验的开展可以是小组间的合作实验,也可以是小组内的成员独立完成。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有了独立探索知识和思考知识的空间和时间,无论学生能否成功操作实验,学生都会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如果学生成功了就会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就会使他们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也会认真分析和思考失败的原因,并在下一次的实验中做的更好,进而培养他们的耐力和意志力。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与毅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4.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篇2

自从2014年社会提倡核心素养以来,面对新的教育改革,很多人开始使用发展的观点来反思我们过去的应试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由于过去的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以及解题能力的学习,而素质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综合全面的知识能力,这都已经逐渐与时代脱轨。目前,新的教育改革,尤其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提倡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自己去尝试探索问题,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一般而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主要就是希望新时期的学生能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一方面为社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结合我国高中生物课的学生而言,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能够持之以恒的终生学习,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中生物探究技能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教学联系生活,增强时代感

在高中生物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的知识点紧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兴趣,在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生物知识的理解。通过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适当引入现代元素。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工具,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比较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时候,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的手段,将过程具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了这样直观形象的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就能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基础。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探究技能

实验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必不可少,通过实验不仅可以解释很多生物现象,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技能。因此,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就是要注重探究性实验的操作,多鼓励学生对于各种问题的思考,然后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进行洋葱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在操作中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该实验的原理是: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就可构成一个渗透系统,从而可以发生渗透作用。渗透系统建立的条件为∶具有半透膜,且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教师可以创设两个研究性学习情景:(1)比较2种溶液的浓度大小;(2)要求学生测定某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两个实验情景作为问题提出后,学生设计的方法必然涉及渗透作用原理,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的程度来估测细胞液的浓度。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每一个小组,具体掌握学生的操作细节,了解整体情况,收集小组反馈信息,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具有代表性问题,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同时,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多去观察生活和自然,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书本。这样通过一些列的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加强学科间联系,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提升生物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探究技能上下功夫,而且还需要加强与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这样比较有利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在讲到基因工程的问题时,就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政治、道德、化学、物理等多方面的角度入手,进行全局的把握,这样更加有利于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因此,通过与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探究技能中的核心素养。

4.以史为鉴,培养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很多时候,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太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生物科学史的讲解,通过那些著名生物学家的研究经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不惧困难、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例如达尔文先后花费二十多年时间完成《物种起源》,而且多次处于险境,但是依然不为外界限制,完成巨著。通过这些比较著名案例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而且也可以激励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获得勇往直前的动力,自然也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对于高中生物探究技能中核心素养的提倡,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生物学习。因此,在重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强化学生对于社会的贡献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就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3

生命科学是一门对生命现象和生命的基本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促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世界观。因此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学生生物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一定支持。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核心观念的培养

核心观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观念加以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教学指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身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强化。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保证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生物教师就应该在深入挖掘和提炼生物教材中核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动态平衡观念、生物进化观念以及生态学观念等,为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提供相应保障。

例如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动态平衡”方面的生物核心观念。如在生物知识体系中,学生应该了解ATP与ADP能够进行相互转化、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并存、细胞失水运动和吸水运动达成平衡状态以及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等方面知识,借助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就能够对动态平衡观念形成系统的认识。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在生物运动中如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必然相等,并且从二氧化碳的角度进行分析,线粒体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与叶绿体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也会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外界现象。这样借助对生物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就能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核心观念也能够逐步形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对所学生物信息的提取、整合、归纳、吸收、运用等能力共同构成了生物核心能力,而学生对这些能力的掌握也成为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内容。因此高中生物教师也应该明确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进而结合实际需求对学生的生物核心能力加以培养。

例如针对近几年生物高考中频繁出现的、对学生“图表”核心能力的考察。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深入掌握这方面知识就应该对学生实施“图表”核心能力的强化训练。以动物细胞结构教学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动物细胞结构图示的读图能力,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展示动物细胞结构方面的示意图,并结合本节课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如抗体的形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等问题,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以及动物细胞器的具体功能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中就能够逐步掌握读图技巧,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此外,在生物图表题型方面也包含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数据、结果等图表,如曲线图、柱形图等,教师也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切实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技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巩固学生对生物核心知识的掌握

在日常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时机,将生物核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联系在一起,保证学生借助对生物核心知识的学习对生物知识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进而在深入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提供相应的保障。对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进行分析发现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核心知识体系一般包含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单位、遗传、变异和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传授这些知识,并注意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这些知识,在知识体系教学中逐步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深入学习生物知识提供相应的保障。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师对人教版必修1第六章中“细胞增殖”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先向学生传授有丝分裂规律方面的知识,并对有丝分裂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探索。在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规划方面,教师在课前应该要求学生准备染色模型方面的知识,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预习,为课堂学习作准备。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对有丝分裂规律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和推理细胞分裂过程,进而在初步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对染色体以及DNA的变化规律加以总结,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曲线图,并选取优秀作品在班级中展示。最后教师还应该组织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找出部分学生绘制图中存在的缺陷,并对存在缺陷的原因进行讨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就能够对核心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关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情况,对学生生物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也产生着相应的影,所以必须加强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工作的研究,为生物教学的优化提供良好支持。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教育方面的改革,核心素养成为教育主题。国家在高中教学改革中提倡高中教学要以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素养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要挖掘自身潜力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因材施教,将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做到统一。这其实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体现,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对于高中生物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目标是集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为一体。

一、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生命观念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最基础的体现就是生命观念,生物观念在生物学角度来看具有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1]。它主要传递给学生的是生物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体现了一个物竞天择的原理,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多样性和稳定性。让学生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好习惯,从而了解更多的生物规律,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理性思维

一个严谨的理性思维一定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它是形成生命观念的主要方法,理性思维是集认知、动机、行为、方式、品质为一体的一种逻辑性思维。然而生物当中的理性思维并不是简简单单对一种生物的认知过程,它是非常复杂的,且灵活多变整体性比较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尊重事实,凡事以科学为依据,求真务实,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生物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自己解决问题。这个探究的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把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生物学科的综合素养[2]。

(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报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任何一门学科包括生物学科都要经历从学习知识到立德树人再到最后的社会责任的这个过程,它与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生命观念息息相关,也是培养生物教学核心素养最终的社会体现。

二、高中生物教学在培养核心素养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就是为了掌握知识,取得好的成绩,对生物学观念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主要的是提升能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素养。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这样他们以后走出社会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体现个人价值。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来教授学生知识,所以短时间内固化的教育模式还很难改变,而且学校每学期都给教师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这些都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的,所以教师为了更快捷地达到教学目标就采用课堂教授法,让学生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忽略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上很多教师对核心素养培养只是表面上的了解,并没有深入了解,这就导致核心素养培养在生物教学中越来越淡薄。所以教师一定要改进教学方法,将培养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成绩相融合,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达到国家要求的生物教学新标准。

(三)学校教育模式固化

很多学校一味追求提升学生成绩,以高考科目的分数占比来安排学生的课时,因此给生物安排的课时也比较少,但是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学校就会要求教师以应试为主,这就大大减弱了教师采用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的积极性。像生物学科一般要求的课外活动比较多,但是为了压缩时间,很多课外活动被取消了,这就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对生物学科探究的积极性。

三、高中生物教学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的策略

(一)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时,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分析方法,采用核心素养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巧妙地将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与教授的学习内容进行统一和结合[3]。首先要从教授的核心概念入手进行分析,将生物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四大内容充分融入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当中,让学生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展开学习,将生物生命观念的四大内容运用到具体概念上,然后让学生融会贯通,加深印象。这样不仅可以对所学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而且也可以结合前后课时所学的其他概念进行统一性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充分理解生物当中的每一个现象。然后用理性的思维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且挖掘实验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地实验和探究,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提高了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的生物阅读,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一些课外的生物书籍,提高学生的素养,并且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对当前高中的生物学情进行分析

现在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关注,而且国外很多学校也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是要把这些经验应用到我们的生物教学当中,必须要根据国内大多学校各自现有情况进行分析,取长补短。也就是说其他学校在教学当中采用核心素养培养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不能直接使用,必须本土化。所以在进行生物核心素养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了解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学生学习的基本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掌握知识的特点,然后再在生物教学当中慢慢融入核心素养,锻炼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认知和社会态度,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慢慢地将传统的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三)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每一堂课都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是有的教师却一味地采用台上讲台下听的模式,让整个课堂变得相当严肃没有活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上一定要融入一些有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学习内容当中,然后再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整个课堂既有活力又有效率。所以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自己的心得,从而使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所以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相当重要的。

(四)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教学标准当中,实验探究是生物核心素养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教师要采取课堂内容为主课外实验为辅相结合的教授方式。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且解决问题。而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验与大自然中的现象相结合,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认识到生物的美妙性与有趣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将大自然中的生物与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了解各种生物生存的规律,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升了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的核心素养。

(五)善于归纳总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般来说,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教师总会留出一些时间进行总结归纳,将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再过一遍,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度理解,加深印象。因为生物学科是一个集理论知识和实验为一体的学科,所以教师给学生总结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包括实验探究的具体设计方法和问题,让学生思考。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总结归纳,以此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而且教师要观察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态度和认知。最后,教师还要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抛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深度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也是检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一个标准。

四、结语

随着国家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出台,很多学校也由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这个转变的过程虽然比较漫长,但是它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有着非常大的意义。高中时代正是树人立德的阶段,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当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采用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对生物课程的改革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荣.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240.

篇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39-01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快速发展。《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这给高中生物的教学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当然,科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1 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得出结果和结论,是一种理解的能力和作出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包含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品质五大要素。科学知识是根基和基础,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主要的呈现方式,科学方法是对科学的认知方式。生物科学素养就是在生物学科内运用科学的方式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理解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另外也可以反映出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其次,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培养理解、探究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物科学素养的三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素养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的培养必须依存于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之中。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第一,知识目标。基本生物学知识体系、先进的生物学技术等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第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锻炼其分析、思维、判断、比较、综合、概括等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勇于探索、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其与人合作、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的精神。

2 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对策

2.1 实施探究式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目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非常适合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所以教师应把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结合学校课程资源与学生实际,实行创造性探究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设定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让他们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推动下来主动的进行学习。指导学生作出科学而合理的假设,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积极引导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收集实验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2.2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教学,而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为简单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实验,亲自动手,独立的或者是分小组的完成实验,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学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结果。有些学生由于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偏差,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再重复进行实验,直到实验成功。

2.3 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都许多的知识点都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学习。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就是利用物理方法来解决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解决的;此外哲学中的许多原理在生物教学中也随处可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处于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上的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要在不削弱乃至强化生物学科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根据有关篇目中与生物科学素养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找准渗透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2.4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自身即必须要有比较高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才知道要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提高生物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生物学教师的事业心。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拥有无限热情的教师才可能教好学生;其次,要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不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胜任教学的需要;最后,教师要不断的探究教材中的知识点,找出其与科学素养的联系,并利用这些知识点不断的培养自身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素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生物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深刻理解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最后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1(11):56.

篇6

生物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同时实验也是生物不可缺少的步骤,它主要是用来研究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的运动,发展及物质结构变化,研究其中各个生物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所以高中生物是一门具有严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他不仅可以锻炼高中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锻炼高中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同时也有助于高中生获取一定的信息,对于他们是很有帮助的,这些都是学生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见,生物这一门学科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起着巨大献的。

一、高中生物新课改下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中生物是理论知识强、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其需要学生不断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才能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虽然新课改下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学生现代意识缺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资源较为匮乏、课堂氛围追求形式等问题,尤其是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受传统生物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生物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新课改下学生现代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现代意识,进而影响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策略

1.开展互动式教学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多数学校将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增加到了日常教学内容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以递进的方式融合进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互相影响,以一种互动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这样的互动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得心应手。

2、.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这样绘声绘色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由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理解演变成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备课,在课堂上将相关素材展示出来,让学生可以第一眼了解到知识的正确内容,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抽象性知识容易理解错误的问题发生。同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融入课堂,汲取知识。

3.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新课改下,对生物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生物理论知识,也要对生物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生物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收集相关生物实验教学资料,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4.科学应用教材,提升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生物课本的选择与教授。教师可以科学整合教材,取长补短,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更加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教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生物内容时,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植物的向光性的相关知识,包括概念、原因等各方面的生物知识。在让学生掌握这些生物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实验教学,来导入本节课的相关教学内容。比如,可以根据教学条件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导入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生物实验,例如达尔文的实验、詹森实验和拜尔的实验等各种实验知识,来增加学生对生长素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

5.提高素质教育意识,明确教学思路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加强学生本身思想素质的教育。针对高中的生物教学工作也是如此,要在保障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进行生物知识教学,注重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知识的追求者,而不单单只是接受者。优化传统生物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形式发展的需求,将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传授变为针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加强学生的思维开发,并传授其具体的学习方法,重点培养其素质能力。强化学生生物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学核心,其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情况。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针对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进行重点培养,使其了解生物课堂的生物现象及原理,以此来推动学生明白身边的生物现象,培养其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当前社会环境的诸多问题,导致其对生物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此,高中的生物学课程要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进行技能人才的培养教学"考虑不同的需求方面,对应性地培样社会应用型人才。

篇7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习是一个自主探索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愈来愈多的生物教师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课时偏紧,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与应试不协调,高考的巨大压力”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切实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效性,研究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非常必要。

一、掌握新课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有效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应注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社会和技术及科学的相互关系,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奠定基础,这是新课标对高中生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和努力方向是实现有效教学。新课标提出了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培养探究性、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这四大基本课程理念,并把情感性、技能性和知识性三维目标作为具体内容标准,新课标将作为教学活动的评判尺度和教学活动的纲领。对课标认真领悟,对课标每一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准确把握,从而充分备课,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实现有效教学,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是每一位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所在。生物教学只有在遵循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注重课标的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处理好教材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媒介,是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新教材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新课标要求教师不机械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把握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作深入、全面、系统的解读。

1.理清教材编排线索。教师钻研教材,应理清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解读、探讨、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2.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正如专家所倡导的对教材处理要“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对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只有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也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1.探究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它是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高中生已经具有强烈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另一方面,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探究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或其他问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进行探究学习。例如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实验的设计思想这一重难点,可以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掌握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直观演示法。直观演示法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仪器演示法和多媒体模拟是常被采用的演示方法。除了仪器演示之外,多媒体模拟还可以在微观知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直观演示仪器实验难以完成的生物演变过程,提高教学的形象程度。例如在教学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演示和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详细分析等过程中,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将细胞分裂过程和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周期性变化过程等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成效。

3.辩论互动法。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学生有一些不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点与理念的交织与碰撞中,运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生物素养。例如在生态保护教学中,有的教师针对学生先发展再保护环境和边发展边保护环境这样两种具有一定代表胜的观点进行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围绕核心观点进行辩论,最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四、注重课后教学反思,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

课后的教学反思历来被忽视,一些教师认为不重要,我认为教学反思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教学实践是教师获得教学经验的主要途径,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往往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教学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就能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有全新的认识,帮助教师从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愉悦,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从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不断成长,才能会有动力上好下一节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光琪.有效开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探究.中国教育学刊,2011.9.

篇8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中生物教学只有充分依据相关标准要求,在总结问题、发现不足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全面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后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兴趣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与拼搏精神,并在生物教师科学的引导下,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形成综合的学习素养与创新的实践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教学观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学体系只有一种,就是知识系统,很少有人会考虑到除了知识以外的其他方面,也很少有人会关注学生学习的实际意义。作为生物学知识,自然有属于它自己的系统性特点,但是这种系统比较抽象和概括,不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学习而得到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知识还原成它本来原始的、混沌的状态,并将与它相关的事物及环境联系起来,从而构成真正的生态系统。

二、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要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中的得与失。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需要沟通与合作,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看待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为此,必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精神,构建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白生物教学的现实意义,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外,更要教给学生通过生物学眼光去观察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科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

三、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效性

众所周知,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与自然科学、与人类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贴近生活,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存有制约教学的现象。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在授课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的标准进行授课,导致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实践内容较少,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较为广泛和全面的知识点,但是教学的生动性欠缺,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积极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作为铺垫和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将本课重要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然后进行融会贯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觉非常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倍增,再发挥出生物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增强。

四、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讲台授课法是目前多学科所采用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但生物学科若不与一定的实验相结合,部分内容就显得很抽象、难懂。新课改强调指出:“高中生物新课程大大地增加学生活动,尤其是探究性活动的数量,这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课程目标是非常有利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无疑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和教学课时的紧张,这正是平时生物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时常“埋怨”的“热点话题”。因此,课堂实效性的提高,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法,一方面能提高课堂活动设计的质量,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动机。同时,教师应辩证地看待探究性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是顺应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潮流,是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费时费工,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组织探究。片面地强调探究性学习而排斥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会导致教学时间紧张,教师该讲的少讲或不讲,因此应主张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五、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不仅能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内容,还丰富了高中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新课改精神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下开展兴趣教育。因此,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我们应针对高中生的不同兴趣,建立生物学科兴趣小组。在与学习不相冲突的情况下,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丰富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生物学知识中,充分获取课堂中学不到的丰富生物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广泛的生物学习兴趣与细致的实验观察能力。例如,对动手能力强、善于观察、对植物研究及培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们可组建培育实验小组;对动物各类生活习性与特点有浓厚研究兴趣的学生,我们可成立动物观察实践小组;对生态环境有研究兴趣的学生我们可组建环境生物学研究小组等。

参考文献:

1.宋之云.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2011,11.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05-01

导入技能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各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技能。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把握导入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强调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并从中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实现这个目标,课堂导入十分关键。导入承担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复习相关旧知识、指明教学目标、酝酿情绪、渲染气氛等作用,导入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导入也要注重体现新课程的全新理念,这样才能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体现新教材的精神。

二、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入策略

认真备课是上好每节课的基本保证。只有科学分析教材,正确掌握学情,才能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设计有效的导入策略。

1、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策略。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课程目标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既规划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总体目标,也明确指出了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则包括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都体现了生物学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是生物学教学实践的艰巨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仔细考虑怎样向学生呈现这些目标,认真地考虑如何全面达到教学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导入方式呈现教学目标。

2、针对教材设计导入策略。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既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渗透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每一节课的核心都是由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新课程反对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这些核心内容,导入就承担了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直接指向这些核心内容的重任。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自己的解读、钻研和思考,切实处理好教材,更要潜心钻研有效导入方式与内容的设计。

3、针对学生设计导入策略。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63-01

目前,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程理念的切入点和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探究性学习――指高中生通过科学研究相似的活动,从而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并学习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技能,最终形成科学的观点。作为揭示科学规律、发现科学事实的方法和过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提倡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各种潜能的发挥。通过发现疑问题、调查研究、交流与表达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的活动中,理解科学的本质,体验揭示科学规律的乐趣,培养科学思维品质。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培养勇于探索生物世界奥妙的精神。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师资培训。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成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应首先丢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假设、实验、研究、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随着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还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知识的权威让师生之间建立起不可跨越的隔膜,现在将打破这种格局,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积极协作的关系,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从新的教育理念中找到自我,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探究教学,教师除了要对教材进行全面钻研,抓住教材的精髓,还要对学生因素作充分考虑。生物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而是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常识知识。因此,以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为基准,从生活现象切入,提出问题,然后利用已有的知识作答,在此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思考,用学生的回答作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学生学习的目的,更能升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生物教师应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使其能够更快、更准确的体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教学质量。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应通过哪些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

首先,要精心选好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关注社会热点、技术和科学等不同的方面来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比如探究遗传物质的基础与人类基因组计划、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探究沙尘暴和西部大开发、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等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生变的热点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加强形象直观,创设相关的实验情境。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录像、挂图、标本等作为探究性学习中的背景材料。实验过程中可以准备各类化学试剂、不同的实验器材。发散思路过程中可以上网查询各种相关资料。在多个层面进行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强化过程训练,教会学生探究方法。科学的训练方法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探究式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制作、徒手切片等各项基本技能。核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各项基本技能规范化、整体化,达到熟练运用、融会贯通,能在新情境中运用已有技能解决新问题。

4、积极发展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探究。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创造力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特殊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探究性学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非逻辑的”是直觉思维的特点,它是向创造性思维过渡的一个门槛。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对学生的直觉思维进行着力训练,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升华为创造能力。在这方面,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其大胆思考进行质疑。其次教师要提倡学生大胆做出假设、猜测。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做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时评价。

三、结论

总而言之,探究式学习策略,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生物课堂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人。因此,广大生物教师应不断努力和探索其中的奥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 核心概念教学

2.1 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图1)。

2.2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图2)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 演示认知过程,学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图3)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

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

可见,演示认知是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 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

3 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兰英,译.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 核心概念教学 

2.1 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图1)。 

2.2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图2)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 演示认知过程,学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图3)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 

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 可见,演示认知是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 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 

3 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 兰英,译.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34-02

一、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生物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且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本文就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分析探究式学习的具体应用。

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主动感知、发现、理解、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情境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备课前首先需要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在创设情境时需要融合实际生活、最新的生产技术以及社会热点等因素。例如,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代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却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挂图以及录像等形式,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最直观的感受提高和培养学生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其深刻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物学习的多样性以及前瞻性,通过不断探索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从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探索生物教学研究的主题,并且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散思维、探究问题、了解生物知识。

(二)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探究式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在高中生物课程当中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强调书本知识,进行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枯燥的概念和单调的教学方式甚至会让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需要重视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生物是研究自然的学科,它与试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探究式学习增加实验的比重,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会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组装简单的实验仪器等基本技能,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发现以及思考,而这些基本技能都是帮助学生学习生物、了解生物的重要基础。

(三)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实效性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实效性,是指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能够发现知识,还可以寻找到学习的快乐之感,使他们真正地乐在其中。丰富教学手段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课堂教学成为照本宣科的形式,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应该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教授,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得更加透彻,使生物课堂教学适合各个层面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合点,因材施教,使学生每堂课都能切实掌握知识,从而增加课堂学习效率,并且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统一。当然,探究式学习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因此需要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实效性,要坚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育理念,避免将改革流于形式。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以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发散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前应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总结归纳设计一个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共同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讨论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尽可能多地提出意见和想法。教师则适当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验证,探索出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客观评价。教师在组织探究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它主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都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在新形势下要求生物的教学模式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核心,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生物知识对自己日后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才是时代赋予生物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美玲.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创造力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