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政治文化的特点

政治文化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9 15:13: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政治文化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政治文化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067 — 02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的基层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掌握不够,组织领导上抓不住要点。为此,要认真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征,掌握本质规律,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指导上需要把握的要点,提高组织领导水平。党的十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理论、新观点,贯彻十精神,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四个要点。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必须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共同部署、同步推进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水映着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体系、行为方式等,是建立在经济之上、并反映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一个局部地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该地域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准,尽管有时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不完全同步,但总体上两者是相互影响、同步推进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状态而独立形成、发展。二是新农村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文化建设需要经费投入和物质条件保障,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文化建设的水平。当前不少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文化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场所工具落后、文化活动缺少充足经费,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开展。农村的经济实力要为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三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十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是农村富强、振兴的重要标志。新农村的形象不仅是经济富裕、而且是精神高尚。广大农民不仅需要富裕的经济条件,满足物质生活的追求,而且需要健康丰富的文化,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作为精神成果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文化能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引领风尚、教育农民、服务社会、推动全面发展的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与经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在工作指导上必须增强三种意识,一是战略意识。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纳入农村建设整体布局之中,使农村文化建设在领导决策层面占有一席之地,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先进文化建设为统领,使两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二是责任意识。当前,不少地方农村建设组织领导者热衷于抓经济建设,重视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没有把文化建设列入职责范围,为此,要增强责任意识,把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列入议事日程,与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统筹谋划、科学安排、合理布局,防止文化建设“挂空档”。三是投入意识。文化生活是一种消费,文化建设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者要协调好经济建设投入与文化建设投入的关系,以经济发展形成的物质成果支持文化建设,舍得在文化建设上投入精力、人力、物力,努力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场所简陋、文化经费缺乏的状况,为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突出主旋律与包容特性紧密相连,必须在突出主旋律的前提下包容特性,不能倒置

突出主旋律就是突出新农村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党的十在论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提出四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只有牢牢把握这一主旋律,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当前,不少地方农村还残存着非社会主义的文化因素,落后的封建迷信文化依然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仍有市场,宗法观念、买卖婚姻、斗殴赌博时有表现,冲击着农村的文化秩序。同时,农村广大群众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成长发展环境不同、所受教育影响不同、年龄阅历不同,造成他们在思想文化、秉好、价值追求目标等基本素质不同,导致文化特性品质积淀和张扬特色也不尽相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性群体。

上述现实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在工作指导上要把握好三点。一是始终突出主旋律。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群体现象。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主导地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摆在领率和主导地位,用其统领和引导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努力培养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意识,努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战胜腐朽落后的道德风尚,切实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二是尊重特性,开展特色各异的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其主旨是促进人的心灵和思想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按照尊重特性、理解特性、发展特性的原则,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村不同文化特性群体的需求。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释放不同群体蕴含的文化表现力,为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建设增砖添瓦。三是把握好突出主旋律与包容特性的结合点。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主旋律,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方向和灵魂,没有包容特性,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根基和效果。正视差异和特性的存在,突出主旋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原则、总要求,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要把主旋律的主流作用体现在具体文化建设活动中,变成能被各个不同文化特性的群体所接受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其对各特性群体不断发生影响,使特性群体顺应新农村大环境对其提出的要求,用先进文化淘汰落后文化,而不能以特性群体的文化要求取代主旋律文化精神。

三、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紧密相连,必须在立足民族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开展新农村文化创新

党的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血脉”的提法,揭示了文化的民族性、历史性和传承性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这种历史基础对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制约力。同时,任何文化都依附各自的时代,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进步发展是时代的根本属性,它要求文化也要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服务时展,这是文化的价值所在。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在处理传承与创新关系时,在工作指导上要兼顾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立足传承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封闭性更强一些,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历史悠久,以风俗习惯或其他抽象的隐形,存在于农民的精神深处,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广大农民办事处世、评价是非、支配言行的规范。农村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成分,比如勤俭持家、讲究廉耻、崇尚知识、邻里互助、精忠报国等。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摈弃其糟粕,使新农村文化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适应广大农民的心理承受力,得到农民群众在伦理和情感上的认可。另一方面,要推进文化创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使文化建设呈现出新时代特色,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勇于创新突破、讲究公平效益、追求民利、提倡拼搏竞争、注重协同合作等新观念冲击着农村传统观念。同时,新一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带有新时代特征,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传播成新一代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新一代农民盼望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把握时展趋势、顺应文化发展潮流,把发扬当地农村文化优秀传统与汲取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养分结合起来,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增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四、培养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紧密相连,必须在建设新农村中培养新农民,用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有两项,一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因为我国的一切建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广大农民的全面发展。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达到富裕、民主、文明程度。两个目标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要通过培养新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建设新农村实践活动,使新农民得到锻炼提高,并为新农民的成长提供优质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建设两层内容的相互关系,在工作指导上做到:第一,把教育人、解放人、发展人、培养人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位,通过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知廉耻、讲奉献、有文化、守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重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激发广大农民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和科学技术素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开展科学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交往方式、言行举止、婚恋观念等。第二,注重文化建设的人文理念和行为。文化建设是解放人的工作,要以人为本,体现对农民群众的人文关怀,把引导、感染、影响、熏陶作为主要方式,不搞行政命令,特别是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生活竞争激烈,农民群众中心理问题增多,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关心、关怀、关爱,培养农民健康理性、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农民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第三,把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在新农村全面建设的实践中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保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健康主基调,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 考 文 献〕

篇2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ZC1211002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识,综合素质尤其创新素质的提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要打造精品、着眼学生需求,凸显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从而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就学习成绩而言,不受家长和老师的重视,他们存在内心自信不足,不敢正视自身优点等问题。对于时代性来说,他们都是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存在集体生活适应,缺少团队协作精神,自我为中心和偏执等问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营造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手段,不断克服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此,学院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注重时代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又可以建立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院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给学生提供发展平台,成立了学生乐队、主持社团、舞蹈社团、演讲社团、话剧社团、视频编辑社团等多个学生社团,给他们一个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己的领域。为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发展练就了“真功夫”。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各个学生社团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他们提供了感情和心理沟通的场所,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为步入社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学生也在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艺术气质,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名毕业生因为艺术特长被中海油和美国贝克休斯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录用,并收到很好的评价。

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是形成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

学校的文化育人需要一种氛围,它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的内在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对学生的外在形成循序渐进的素质培养。为了在全院范围内形成文化育人氛围,学院于2011年一二·九,举办一二·九诗歌朗诵会,抒发全院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于2012年成功举办首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其中既包括传统的卡拉OK大赛、演讲比赛;也包含具有青春气息的舞蹈大赛、健身操大赛;还有石油特色十足的“我是铁人”擂台赛、铁人知识竞赛等27项活动。其中榜样的力量五四颁奖典礼为二十名“青年岗位能手”和“青春榜样”颁奖,表彰“青年岗位能手”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青春榜样”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可贵精神。今年“青?中国梦”第二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不但保留了上届艺术节精品活动,又增加了“我的中国梦—美丽中国”主题微电影创作大赛等多项具有时代特征的活动。文化节的全程利用互联网络,海报条幅,校园广播进行全方位宣传,渲染气氛。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也在活动的参与和组织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学院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文化育人的优势,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各个社团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舞蹈社团自编自排自演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石油特色的舞蹈《百湖秋色》、《青春献石油》参加了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套马杆》在全国大学生舞蹈大赛中取得佳绩。这些精品节目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营造良好文化育人氛围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全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学生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精神得以彰显。对于日常早晚自习、早操评比、宿舍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策划和领导能力。在活动中积聚正能量,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每次都有新的提高。学生在日常的表现也日趋成熟,克服了刚入学时行为散漫,课余时间浪费在网吧等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学院制定定期开展班会、团课制度。保证班级内的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会、团课的组织、策划中。经常参加活动的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了成就感和荣誉感,在课堂表现中也有积极的表现,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学院注重学生感恩教育,每年寒暑假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项内容,在学生中开展“我为父母洗次脚,为父母做件事”的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学生家长切实感受到了孩子的成熟和成长,每学期都有家长亲自来校或来信来电感谢学院对学生的培养。学生通过文化活动的熏陶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历练,在集体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体谅理解他人的难处,尊重他人的习惯和想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近几年,学院学生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了多个省级优秀班级、青年志愿者集体。学生就业工作也居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我们看到:随着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文化的不断沉淀,青年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以树立。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强大的感染力和浸润力,才使青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使他们的视野和思路更宽阔,知识面更宽广、灵魂更趋于高尚,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也在参与和营造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完成了角色目标和人格社会化,从丰富的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其人格得到了升华和完善,并使之更切合现实的需要。我们要以德育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的新方法,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环境。

篇3

知识源于实践,而实践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全方位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因为高中政治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多层次优化教学模式,注重生活化教学,这符合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的客观要求,即回归生活实际,贴近高中生生活实际。高中政治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利于将素质教育理念有效落到实处,利于学生全面、客观理解高中政治知识点,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巧妙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综合实践能力,使其逐渐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正确看待身边的人与事,逐渐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生活能力,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利于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在改变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特点

(一)生活课堂化特点。为了更好的将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当前教师在进行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时会在课堂中创造一些生活情境或是引入游戏。从而来吸引学生,让课堂教学变得轻松。事实上正是这些生活的例子令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具有了生活化特点,促使教学达到源于实践、回归实践。

(二)生活学业化特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到公民的权益、国家的权利、掌握生活的技能,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生活元素,从而来改变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现状。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就这一角度而言,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具有现实的生活化特点。

(三)生活学生化特点。对学生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其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下更为良好的基础。因而,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方式下,教师会着眼于未来进行教学。所以就这一角度而言,高中政治课堂生化教学具有未来生活学习化的特点。

三、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教学状态具有改善性作用。目前,学生对于高中政治教学学习主动性不强、兴趣不高,这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状态。而将生活化方式引入到高中课堂教学中后,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度更强,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进而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起到了改善性的作用。

(二)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政治的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一门具有时效性特点的学科,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上教师结合生活将现实的新闻等引入到教学中来,对于学生政治的掌握、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进一步提升了高中政治教学的价值。高中政治教学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而将生活元素引入到教学中来可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更利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点,也是提高生活化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这需要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以高中政治“生活与消费”中的《多彩的消费》为例,上课之前,教师要围绕该课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结合当下高中生已有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认知结构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而感兴趣的消费素材,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播放关于消费的短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巧妙导出新课题――多彩的消费,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展开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多媒体教学课件,讲解“消费及其类型”知识点,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消费相关知识点。随后,在讲解“树立正确消费观”知识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消费及其类型”知识点,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乃至家人、朋友等的消费行为,并说说是否属于正确的消费观,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去认识消费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回答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以及错误消费观的危害,多层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4

高校宿舍是大学生交流思想、树立观念的主要场所,宿舍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合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重在实践育人。因此,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对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实干型人才必不可少。

一、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教师以灌输教学为主。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内容依赖教材,以灌输的教育方式为主,且大多教材内容单调抽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说教,会因其内容枯燥而失去兴趣。

2.受教育群体特点鲜明。刚入大学的新生对社会了解甚少,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大学其实是大学生迈入社会的一个适应性过渡阶段,而宿舍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思想动态的形成离不开宿舍文化的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与广泛,高校正处于观念大碰撞的思想活跃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也明显增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切实关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宿舍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1.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是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而宿舍文化是由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行为品德凝聚而成,它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习惯养成、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

2.交流沟通的纽带作用。传统的课堂教育活动受到时空的限制,但宿舍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它能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一般年龄相仿,容易对一些问题引起共鸣,和谐融洽的宿舍氛围可以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另外,宿舍成员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会逐渐辨明是非、区分善恶。因此,宿舍文化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精神风貌起到积极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物质层面。完善的宿舍设施以及美丽的校园环境都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能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2.精神层面。(1)提倡应用技术大学主流文化,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从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总目标出发,根据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宿舍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2)突出学风和生活作风建设, 深化宿舍文化内涵。学风和生活作风建设一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突出这两点,使宿舍文化建设富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举办以宿舍为单位的学习经验交流会,进一步增强宿舍的凝聚力,促使学生广泛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地去充实自己。(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自从高校大规模扩招后,辅导员、班主任数量严重不足。为了维持日常工作,他们只能以管代教,在学生宿舍管理方法上存在误区,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高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

如今,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方向,还需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宿舍文化建设,它们都是应用技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应用技术大学宿舍文化研究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篇5

电力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所有工作的中心和基本出发点。也是领导制定各项工作应遵循的规律和依据,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开展在员工之间,根据已经制定完善的工作方针、原则,来指导员工的工作行为,从而促进电力企业良好的发展。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四大特点:第一是社会性,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寻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外,还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且电力企业也是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发展,员工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具有社会性;第二是开放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了电力企业员工的思想,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具有开放性;第三是自主性,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加入到电力企业中,这些员工的自主意识非常强;第四是广泛性,思想政治工作包含的范围非常广,职工素质教育、改革观念教育等都属于思想政治范畴。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企业文化内涵是企业的一种文化氛围、精神环境,以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起规范性的作用,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也有很多方面: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心态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的行为方式等。在电力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创新化、人本化、制度化以及学习化的特点。创新化: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创新性,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本化: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员工,只有被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同时,企业员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化:是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学习化:建设企业文化时,要创造一个全员学习的氛围,以便员工的工作能力能一直符合时展的要求。

二、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联系

二者的共同点: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二者都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精神对人的主导作用,为了使工作达到最佳效果,都会充分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二者都会针对人的特点来开展价值观教育,促进电力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增强,让员工主动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二者的不同点:在电力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所特有的企业文化,而且企业文化可以作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属于理性文化概念。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引导,以此来调动员工主动投身工作的热情,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理性概念,还是实践性概念。二者的互补作用:在管理上,思想政治工作以党的思想为基础,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企业文化具有政治方向,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互为补充。在行为方式和体系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选用的方式为关心理解、沟通等,这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依据,而企业文化经常采用的方式为商品经济行为、非组织交流行为等,这种方式可以补充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在电力企业中,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方法有三种:第一,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队伍,这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保证和条件;第二,采取相应的运作原则,运作原则要以人为基础,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充分的调动起人的积极主动性,让员工自愿的投身到电力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并参与到电力企业的管理中;第三,注重电力企业文化培育,良好的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繁荣的发展,当前,电力企业正在实行体制改革,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坚持与时俱进,做到与企业体制、时展相符合。

篇6

煤炭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每堂行业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决定了煤炭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尤其在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上,煤炭行业有着迥然不同的规律。所以,在对煤炭行业进行研究时,就必须弄清煤炭行业的特点。

1、煤炭行业工作对象复杂,行业危险系数大

煤炭行业的职工工作环境艰苦,强度大,由于煤层在地下,因此在工作时有很多无法确定的因素,这就为企业的管理造成了很多不便。同时,煤炭行业也是一个综合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所以和其他经济部门相比,煤炭行业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和危险,所以,管理煤炭行业需要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知识,需要一丝不苟的职业素质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确保煤炭企业少出问题。

2、煤炭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条件恶劣

煤炭企业的职工在地下进行开采作业,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使得煤矿工人必须承受高难度的工作,在加上煤矿都地处偏僻,比较落后,文娱生活不发达,职工在工作之余几乎没有什么可娱乐的,这就要求煤矿职工能具备以苦为乐的素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煤矿工人作业活动方式相对分散

煤矿的井田分布面积非常广泛,职工在进行采煤作业时,常常要分散到各个地点进行各自的生产工作,这种工作多数是职工个人完成,没有领导的督促和检查。因此,对于煤矿企业的职工来说,这种工作方式需要职工要高度的自觉性和对工作负责的责任心,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完成属于自己的工作任务。

4、煤炭生产具有连续性

由于国家建设对能源需求量大,因此,煤矿企业的生产具有连续性强的特点,从掘进、采煤、运输、提升、洗选到外运,各个工序一环扣一环。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生产过程都可能会中断,给企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要想保证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求煤矿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之间协调配合,职工必须舍弃小我,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团队合作,牢记各自的岗位职责,一起努力,保证企业生产能顺利完成。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优势

鉴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所以在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就必须切合企业文化,把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符合我国企业特点的新的管理方式。

1、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开创了新载体

企业文化不仅强调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也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它强调管理以人为本,注重个人的价值,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职工的教育,把企业发展目标同职工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让员工岗位企业地发展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与工作手段的创新开辟了新道路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好处在于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不但没有放弃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反还能提高实际效果。原因在于第一,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公管局面。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研究企业发展方向和进行文化内容地设计,并制定相应地考核计划。第二,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被动工作方式转变为企业管理的不可缺少的职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和企业管理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了体制上的保证。这就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附属地位上升为管理角色,大大提升了其重要性。

三、加强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机制

1、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功能

由于我国国情不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把我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的正确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在企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坚持对职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使企业文化建设不会拖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轨道。

2、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和企业形象的建设

企业精神是指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情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工作态度、行为取向诸因素的总和,这是企业面貌地展示。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精神力量,要把培育企业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氛围,使得全体员工能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团结奋斗。在这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环境氛围中,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摆脱过去的死板说教,而更容易被广大职工所乐于接受。平日被忽视的精神作用在此时就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让企业的发展更具活力。

3、运用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定内涵

篇7

二、新媒体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目前的发展局势上来看,新媒体虽然发展势头较为良好,但是其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新媒体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草根性方面,这一特点就会导致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与意识形态一致性的指导思想并不吻合,因此对新媒体文化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的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信息数量大,并且较为杂乱,不能够分辨信息是否属于真实。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随意性和隐秘性的特点,手机信息、网络信息的数量十分庞大,并且内容杂乱,因此信息接收者根本不能分辨自己得到的信息是否属实,容易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从另一方面来看,新媒体提供的信息鱼龙混杂,既有先进的思想,又有危害国家稳定的思想,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第二,能够对主流意识造成巨大的影响。新媒体文化是互动的双向性的,因此,网络也可能成为民众发泄不满的渠道,这一现象会给新媒体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能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出现扩展的情况。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此项工作经常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却突破了这一弊端,能够让信息用户随时随地接触到新的教育信息,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能够促进教育的手段更加丰富。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手段主要是开报告会、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虽然这些方式各有所长,并且能够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方式的优势都无法与新媒体文化相提并论。新媒体的发展可以在网络上通过电子邮箱、社交软件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教育的手段。最后,新媒体文化能够使沟通更加深入。由于网络属于虚拟的世界,因此人和人之间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参与到政治思想教育中来,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新媒体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策略

新媒体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必要的文化平台,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想要真正实现新媒体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篇8

在制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时候,对其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单元。单元是构成国际系统的一个基本的行为主体,也是个国际系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存在单元主体就不会存在系统。在国际系统的行为主体中,单元主要被认定为是国家,而并不是国际组织或者是跨国公司等其他行为主体。本文就从对国家外交政策形成影响的各种单元特征角度进行探讨。

一、 国内政治系统和国际政治系统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对于一个政府来说,其外交政策就是其在世界上需要实现的各种目标以及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战略等。比如美国,对外政策通常都是源自于一些专门为美国总统等提供意见参考的机构,同时其对外政策等也都会受到美国国会或者是一些辩论赛的影响。可以说这种美国政治体制其决策主体的多元性就导致了美国总统或者一些专门提供意见参考的机构以及国会等都会跟单元,也就是国家行为主体的政治特点以及文化特点等存在许多联系。在广义的政治学概念中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是被包含在一个系统之中的,阿尔蒙德以及小鲍威尔等在对政治学的研究之中借用了生态学的观念,对于政治系统指出政治制度不仅存在于其国内环境中,同时也存在于国际环境中,政治制度不仅改造这些环境同时也被这些环境进行改造。在这些的系统之中,国际政治就成为了国内政治的环境,而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之间通过输入与输出进行沟通,国内政治最终成为了国际政治的子系统。而对于一个单元,也就是国家行为体来为国际政治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对国内政治进行服务。所以说国际政治跟国内政治之间并非是隔绝的,而是有消息互通的,甚至相互影响乃至互为因果。

(二)、在对单元政治特点进行梳理的同时需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国际政治对于国内的影响,以及国内政治的国际化影响。就单元的外交政策来说,这是国内政治决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属于国内政治,但是就起实施的对象来说又可以看作是国内政治系统对于国际系统的政策输出。在这个输出的过程之中,外交政策就成为了沟通国内政治以及国际政治的桥梁。通过外交政策可以让二者之间进行互相作用以及反馈,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再次回到国内政治系统之中来实现外交政策的最初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外交政策将国内政治的最终结构输出到了国际政治系统中,又成为了构建国际政治系统的原因。

(三)、一个国家行为主体其对外政策属于其国内政治的范畴,所以制定其对外政策的时候会受到其国内的政治体制以及参与政治的各种力量的影响,同时国内的政治气氛以及议程等都会影响到外交政策的制定。这种来自不同单元主体的政治差异就导致了不同单元主体制定其对外政策中存在很多的不同,而政府内部的各种力量以及机构、个人等也都会参与到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来。比如说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来说,影响其外交政策的个人和机构之间的分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互相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对于美国的政治制度来说其外交政策的制定会牵扯到多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比如说就美国的对华政策来说,其中两国之间的关系的定位和定性等就会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这样一来,实际上美国外交政策所反映出的就是对于美国政治制度所产生的最大影响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趋势。

(四)、国际政治的国内化影响以及国内政治的国际输出指的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之间存在界限上的模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外交是国内政治的一个延续。但是在目前阶段,国内政治也有可能变成外交政策的延续。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单元主体的内政除了会是外交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之外还可以是外部对其内部进行反馈的客观条件。在国际化的关联性之下任何一个单元主体都不是简单孤立的存在,而是会出现辐射性的效应。单元的外交政策比如含有的国际性会导致国际成果,因而也就会导致对其他国家的反映而被国际化。

二、 国内文化特征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对于单元主体来说其民族文化因为包括了最为基本的价值观对国内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的以下几个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有较大的影响:第一就是因为一个行为主体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非常缓慢的,所以其沉淀下的文化积淀具有长期性。第二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或者是其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念具有稳定性。第三就是文化其施加出的影响是会超越阶级和政党存在的,其表现在社会中家庭生活以及企业生产和政府政策的各个方面。例如说在经济文化中美国强调的是公平竞争而中国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第四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成功的一面也都有失败的一面,但是并不存在一种文化超越另一种文化。

(二)、政治文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美国有关学者将其定义为一个主体对其政治进程以及政府工作的性质和风格的态度。在一个民族内部政治文化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政治态度以及感情。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民族历史遗迹社会、经济等都有很大关系,同时政治文化也会直接影响到政治角色的行为。在对任何一个政治主体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需要研究其实际的政治行为,还需要对其带有政治倾向的政治态度进行了解。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了两种内容,第一是内部人民看待自己和外部的国家观念,第二就是人们处理其对外关系的方式。

(三)、国家外交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国家利益,而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之一就是政治文化。人是在文化中成长的,那些掌握了实际政治权力的人更加容易受到文化的影响,其行为和态度等都是存在许多文化根源的。例如我国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的时候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古诗词来解释自己的对外政策。当我们在谈及政治文化时主要的参考对象是美国,尽管美国外交政策主要是总统在综合各种意见之下的产物,但是却依然渗透了美国独特的政治文化。

(三)、政治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对国家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

1、一个国家的文化会影响到这个行为主体的外交政策内容以及目标,比如说国外许多学者将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扩张归于在美国文化因素中存在的个人动因,和美国文化中有关权力是建立在商业以及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观念;或者很多人都将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归因于在日本文化系统中的思维框架存在的危险性。而在冷战之后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化不仅对于国家行为主体的各种行为活动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国家认同。例如中国文化传统的内省特质等影响到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倾向于自省,而美国则更加影响于将本国的政治制度以及普遍价值等向世界推广。从一个国家的文化角度来对其外交政策进行分析的学者认为,在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其文化系统之间存在的联系,被称为战略文化。例如美国学者金淳基曾经指出的,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扩军行为更多的体现的是我国在过去一个世纪所受的屈辱的反抗。

2、文化所施加出的第二个影响,就是其直接影响决策者并且通过决策者来影响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由代表这个国家文化以及民族特性的代表所制定出的,这个国家主体其长久以来所沉淀下的文化传统以及道德价值观念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外交政策决策者的基本价值观念以及信仰等。而制定外交政策的人,其反映出的则是本民族的文化需求。例如由于我国在近代长期受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始终坚持着国家不得侵犯的原则,并且坚持将独立自主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指导思想。而美国文化系统中的天定命运的思想观念导致了美国在不同时期其外交政策有不同的理念,例如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理想主义,而卡特则是人权外交。

3、一个国家行为主体其文化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机制和过程,因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基本政治体制以及政治制度。例如美国所采取的三权分立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日本和英国的民主立宪制度等都是跟本国文化有密切关系的。美国文化中鼓励的是个人主义,所以在这种政治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制度就会首先考虑到如何来有效的避免权力会过度的集中,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三权分立制度是美国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这种政治体制也导致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一个互相斗争的过程,每个部门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争抢利益。对日本来说,其外交机构的设置就受到了日本家庭制度的影响,其家庭制度的资历特点以及明显的级别等都对其外交机构的设置产生了影响。而印度文化中对宗教的重视等导致印度政治文化中对外交政策的落实方式不够重视,对于甘地或者尼赫鲁来说都没有为了解决实际的外交问题而制定政策。

4、文化所施加出的最后一个影响就是点,对于国家的外交政策的执行以及实施方式产生影响从而让国家的外交政策有文化以及民族特色。外交政策是代表了国家利益的人进行交往的社会现象,所以在特定文化中的各种文化规范以及习惯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外交主体对外的特点。比如说我国文化中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视面子的特点,在外交中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而对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对于外交的政策来说,中国强调的是矛盾,要分清敌我,在早期强调的是一边倒,而后期强调的是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边。

三、 意识形态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分析

各国政府在制定各种外交政策的时候,意识形态对其施加了重要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第一就是功能认知。意识形态是过去生活所积累下的知识以及经验,在人们所进行认知的过程中,可以充当分析灵镜的功能,具备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主体,在对同一个客体进行看待的时候可能就因此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理念。也就是说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决定了我们在现实中的各种行为。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系来自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种族习惯和语言系统、宗教文化系统等,就可能会出现互相冲突的意识形态。比如说世界历史上一些较大的冲突事件等大都是发生在意识形态冲突较为严重的时期。比如说冷战时期美国在越战中的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当时的领导者在其认知上出现了误差,而这种误差又来自于其意识形态中强烈的意识。

(二)、第二个功能就是意识形态具备的规范,在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主要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一方面,意识形态有限制和约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外交政策的制定一定的指导。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此进行认识,就是意识形态对人来说提供了一整套的知识,让其在潜意识中受到一组习惯以及准则的支配。从此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其一的主要功能就是让个人或者是集团的外交方式更加复合各种规范。在冷战期间,尽管在美苏两大阵营内部也存在各种利益冲突,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所以在国家体系之间都有缓和彼此利益冲突的愿望来维护其一直的国家利益。在冷战结束以后,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家阵营冲突不复存在,但是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影响还会继续下去。

(三)、第三个功能就是合法,其指的就是意识形态会提供一种较为普遍的政治语言来让其有关的制度合法化,为外交政策寻找依据以及各种理由。例如美国为了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而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但是其却打着输出民主的旗号。

除了上述几个作用之外,意识形态还具有目标功能的作用,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国家对外政策所追求的直接目标。

结语:对于一个单元主体来说,其外交政策主要受到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环境以及政治文化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种力量交汇也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正处于复兴的中国来说,外交政策更是关乎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利益的重要手段,对此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金卫星.二战期间的美国筹建战后世界多边的自由贸易体系的历程[J].史学月刊. 2003(12)

篇9

关键词:政治文化 会民文化 公民社会

    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形成并相对稳定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公民文化就其实质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政治文化,其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其社会化又推动政治现代化进程。因此,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我们认真研究公民文化的特质及公民文化成熟国家的经验,以此来指导我国公民文化的培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文化及其特质

    公民文化最早由阿尔蒙德提出。他和维巴在政治文化研究基础上提出:“公民文化是适合于保持一种稳定的和有效的民主政治过程,能有效地平衡政府的权力与政府责任之间的张力。”公民文化特质如下:

    第一、公民文化是权利本位文化。权利本位文化有两层含义:其一,在个人与政府的关系上,公民支配政府,政府则保障公民享有当家作主地位的绝对实现;其二,政府权力的设定和运行是为了公民权利更好地行使和实现,权力必须始终满足权利的要求和主张,并接受权利的平衡和监督。

    第二、公民文化是一种忠诚的参与型文化。公民文化在国家体制内部具体体现为:公民对于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示认同和理解;对于国家政治事务能够自觉、理性、制度化地参与;对于政府的工作给予信任、宽容和理解。民主理论家们都强调民主维持要求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还依附于法律与权威。不难看出,公民文化是对高效民主政府工作的最好支持。

    第三、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文化。依据阿尔蒙德理论,每个国家的公民文化都是村民、臣民和参与者文化程度不同的混合,其结果是一整套均衡的政治取向。即存在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但不至于损害、摧毁政府的权威;存在着政治参与和情感信仰,但却温和节制;存在政治纷争,但受到制约。可见,公民文化是高效政府最好的监督。

    第四、公民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即使在成功的民主制国家中,公民身上也是既保留了传统的、消极的臣民角色,又有现代的、积极的政治参与者身份。

    由此可见.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的,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它既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现代文化的特征。它是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这些平衡实质上就是共识和分歧、权利与责任、情感倾向和情感中立之间的一种理性平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我们知道,民主政治制度是现代国家民主结构得以稳固和正常运作的前提,而公民文化恰恰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木原则和精神,因此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必须以公民文化的社会化为条件。美国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美国公民文化的特点

    公民文化创造了一种较适宜于公民参与的政治环境,该环境是在英美国家渐进的政治变化中逐渐形成的。与英国相比,美国公民文化似乎更为成熟。下面我们来分析美国公民文化成因及其特点,为我国公民文化培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美国公民文化的形成

    首先,美国公毛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历史形成的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人民按照乡镇自主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凡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事务,都在公众场所召开公民大会讨论决定。这充分反映出其突出的特点:本质的民主。众所周知,美国主要居民是英国居民,加之英国殖民对北美的长期统治。于是,在特殊背景下,这一传统促进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积极参加公共事务的觉悟。托克维尔把乡镇巨;治的传统看成是美国人民主权和在实践中确立的公民自由原则的根源。

    其次,美国公民文化表现出来的极端严肃性,来白宗教信仰。新教伦理不仅从白身的理论内涵,而且从新教徒的实践中保证了民主。清教徒深受洛克政治哲学中个人主义的影响,认定个人高于一切。权力的行使必须基于被统治者的同意,社会与政府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利益。韦伯曾说过,“在构成近代资本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要素之中,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新教的教义指导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并成为其政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而求助于宗教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宗教是对自由的保障。

    最后,教育、习惯等在培养公民文化方面也起到了作用。托克维尔说:“毫无疑问,美国的国民教育对维护民主制度是有大帮助的。”在美国,对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教育,都是以政治为目的,而且在启迪智力和匡正人心的教育之间没有分离,这养成了美国人一种天然对政治关注的习惯,他们差不多总是把公共生活的习惯带到私人生活,在私人生活中积累经验。而众所周知的是,美国人认为“真正的知识,主要来自经验”。

    由此可见,在美国民主制度建立之初,公民文化的形成在精神层面上主要依靠的是宗教信仰,而在现实层面则主要依靠的是历史的实践和教育。正是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基础上,才形成了美国的公民文化,这为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奠定了基础。

篇10

关键词:政治文化 会民文化 公民社会 

    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形成并相对稳定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公民文化就其实质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政治文化,其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其社会化又推动政治现代化进程。因此,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我们认真研究公民文化的特质及公民文化成熟国家的经验,以此来指导我国公民文化的培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文化及其特质

    公民文化最早由阿尔蒙德提出。他和维巴在政治文化研究基础上提出:“公民文化是适合于保持一种稳定的和有效的民主政治过程,能有效地平衡政府的权力与政府责任之间的张力。”公民文化特质如下:

    第一、公民文化是权利本位文化。权利本位文化有两层含义:其一,在个人与政府的关系上,公民支配政府,政府则保障公民享有当家作主地位的绝对实现;其二,政府权力的设定和运行是为了公民权利更好地行使和实现,权力必须始终满足权利的要求和主张,并接受权利的平衡和监督。

    第二、公民文化是一种忠诚的参与型文化。公民文化在国家体制内部具体体现为:公民对于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示认同和理解;对于国家政治事务能够自觉、理性、制度化地参与;对于政府的工作给予信任、宽容和理解。民主理论家们都强调民主维持要求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还依附于法律与权威。不难看出,公民文化是对高效民主政府工作的最好支持。

    第三、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文化。依据阿尔蒙德理论,每个国家的公民文化都是村民、臣民和参与者文化程度不同的混合,其结果是一整套均衡的政治取向。即存在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但不至于损害、摧毁政府的权威;存在着政治参与和情感信仰,但却温和节制;存在政治纷争,但受到制约。可见,公民文化是高效政府最好的监督。

    第四、公民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即使在成功的民主制国家中,公民身上也是既保留了传统的、消极的臣民角色,又有现代的、积极的政治参与者身份。

    由此可见.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的,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它既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现代文化的特征。它是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这些平衡实质上就是共识和分歧、权利与责任、情感倾向和情感中立之间的一种理性平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我们知道,民主政治制度是现代国家民主结构得以稳固和正常运作的前提,而公民文化恰恰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木原则和精神,因此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必须以公民文化的社会化为条件。美国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美国公民文化的特点

    公民文化创造了一种较适宜于公民参与的政治环境,该环境是在英美国家渐进的政治变化中逐渐形成的。与英国相比,美国公民文化似乎更为成熟。下面我们来分析美国公民文化成因及其特点,为我国公民文化培育提供一些参考。

篇1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43

Principle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Carrier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Ways

LI Xiao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Campus Ideological education agency implementati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ritical carrier, provided the necessary material which is bo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mote action-oriente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Education vector most major content is to develop cultural carrier, the actual demand analysi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carrier construction for consistent approaches, and with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necessarily linked. The current iss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from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arrier construction analysis, the study of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rrier path have a negligibl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cultural carrier; principle; construction ways

所谓的教育文化载体主要是指各种文化产品在高校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通过大学文化建设与教育内容的结合达到预期的思政教育目的,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得以有效展开,不断强化的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同时也使得思政教育文化视野得以拓展,在营造良好思政教学氛围的基础上也促进了预期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也涌现出一些问题,亟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善。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开发的现状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组织管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有效的组织管理是指将教育和管理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以此来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借助一定的经济措施、行政手段、组织纪律来规范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举止。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融合、交流的路径来加强与组织管理的联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融合成为统一的部分。长期以往,将会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只有一个,即开展教育活动。这样的观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从本质含义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的方法并不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组织管理就是能够促进教学计划能够圆满完成,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文化载体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硬件设施指的是一些相对而言比较传统的文化载体,这部分传统的文化载体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详细来说,指的就是借助一些教学基地、教学器材等实际的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然而,教科书和校园就不能称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这两者仅仅带有一定的自然属性,但倘若能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改善校园环境,则这两者也可以称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载体。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硬件设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与此同时,现阶段高校仅仅强调对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并没有看到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重要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硬件设施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进度。对此,高校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设文化载体的硬件设施。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开发的原则

第一,文化载体开发的系统性原则。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开发工作涉及到开发过程中的主客体及介体关系,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对高校文化载体的有效利用,这就需要从系统化观点方面完善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综合协调方面完善文化载体开发的全局性规划,落实责任分工,这是促进预期开发建设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此外,文化载体开发的系统性原则还突出体现在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及传媒载体的多方位关系呈现方面,在相互补充中辅助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

第二,文化载体开发的方向性原则。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开发与建设的根本性原则,方向性原则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价值观树立的渗透及导向功能。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高校文化载体开发的主要目的,因此方向性原则的确立至关重要。我们在积极明确文化载体指导思想的同时也应当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文化载体开发与建设之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的指导下提高文化载体开发目标的针对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高校思政文化载体建设的目标导向,将人格塑造与科学知识妥善结合,这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情操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文化载体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精神塑造也是高校思政在教育文化载体开发中需要关注的内容,因此相关政治道德信条的构建也不应当以统一形式概括。这就需要从学生实际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出发,切实考虑到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复杂性,在文理渗透中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并将其应用于学生政治素养和知识结构的构建当中。此外,文化载体开发的针对性还体现在与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的融合方面,突出情感关怀在文化载体建设中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开发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针对性原则,做好文化载体的建设工作。

第四,文化载体开发的保障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合理的途径、明确的目标,还需要一定的保障体系。如果缺乏有效的保障体系,则根本无法建立起健康的文化载体环境,更不用说是进行文化载体的运用了。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缺乏对文化载体环境的分析,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文化载体自身的研究。所以说,要大力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就要求对保障体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要能够在组织上、物质上都提供一定的系统保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基于这样的情况,高校要提高对文化载体的物质保障,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来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用党的思想来武装教育文化载体。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建设文化载体的关键因素,能够为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建设途径

3.1 从物质文化载体开发强化思政教育硬件设施

物质形态是物质文化载体存在的一种形式,这其中就涉及到高校的建筑风格、校园环境、教学科研、卫生绿化以及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内容,硬件环境能否做到整洁和有序对于师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学校的草木、砖瓦甚至是宿舍及教室都存在着育人信息,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切实从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管理理念出发,立足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立足于学校总体规划与建设中突出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开发而言至关重要。

3.2 从精神文化载体突出思政教育核心

软件是高校思政精神文化载体存在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其中包括了对应的舆论氛围、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等内容,作为高校教学的灵魂所在,精神文化载体的构建还与高校自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因素有着密切关联,在师生品格、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的共同影响下呈现出高校的教学信念与追求。因此,从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的知识性及思想性特征出发,无论是育人环境的构建还是学术维度的拓宽都需要切实以思政教育为核心,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必要的演讲和辩论活动,这不仅能够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对于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3.3 从虚拟文化载体拓展思政教育范围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形式,虚拟文化载体在表现手段和内容设计方面主要包括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内容,在互动及创新的目标导向下突出文化现象与现实文化之间的对比,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手机文化和网络文化等。作为第四大传播媒体,网络有着显著的交互性和全球性特征,这就使得网络得以在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传播。作为网络化发展的前沿地区,高校尤其需要通过网络文化来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开发,应当切实突出网络在虚拟文化载体中的文化阵地作用。因此,虚拟文化载体构建需要从教育主客体及内容形式方面入手,切实突出主导价值在虚拟文化开发中的重要性,在科学技术导向下实现对文化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革新,充分利用教育文化载体和网络手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可见,信息主动权的占据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施的全新途径,同时对于教学质量也是重要的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文化载体导向下更加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这对于思政教育引导价值的发挥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这就需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突出文化载体开发与建设的教育功能,将学校发展特色、时代特征及社会主义特点与思政文化载体开发相结合,促进良好学风与校风的形成。从时展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容理应在文化载体建设中得到落实,以此达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多样化的提倡和主旋律的形成对于和谐、生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而言至关重要,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升臻.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述评[J].理论与改革,2008(5).

[2] 刘奎,代征.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基本形式及功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3] 杨能山.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4).

篇12

0.前言

在贵州的高校生源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民族因素,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信仰和文化习惯和传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综合性的考虑多种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尤其在民族问题上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应保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引导,提升学生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1.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1.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特殊性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习惯,民族信仰等方面都有特有的民族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应该尊重教育主题的个性化特征,不能一概而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更专业的教育,学生对于自我人生规划、自我发展都有一定的认知。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重其独立性、自主性的启发引导,在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上应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坚决捍卫我国的和领土的完整,捍卫我国的民族团结,努力继承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自觉的承担起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创新的历史任务。

1.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赋予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在教育内容上应该体现时代性的特点,顺应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性,了解时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实现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重视,感受到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的学习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被不断的完善和丰富,同时展的历史人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着重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渗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更加深入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重要性。

1.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民族性

思想政治不仅仅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充分的体现其民族性的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巩固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力量的汇聚能够丰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内容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必须的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国际上有很多敌对势力试图分化少数民族关系,通过发动恶性实践破坏和谐的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有坚定的民族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之心,提升政治意识,坚决捍卫我国的民族独立和完整。

2.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举措

2.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特征性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有充分的了解,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掌握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分布,了解少数民族的信仰、文化丰富的传统,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贵州少数民族区域文化情况,通过教育引导和教学启发,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获得更多的文化归属感和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尤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和发言的机会,理解其发展的需求,不断的调整教学安排,以找到最科学的教育方法。

2.2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让课程教学更加丰富生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优势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新的教育姿态。对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习惯,教育者应该有整体的把握,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融入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加深民族情感,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感。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明确教育目标,科学系统的进行教学安排,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3注重民族性教育引导,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性非常强,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信仰有坚定的信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应该从学生的民族性出发,丰富教育内涵,渗透民族观念、爱国观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去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都能够以理性的判断进行思考,实现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充分的认识教学重点,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理性的思维判断和严谨的处事方式正确的处理各类事务,始终注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引导

总之,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找准切入点,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篇13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进行了规定,指出:“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由学校管理者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基础,以营造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手段,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为目的,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其实质是通过活动的开展达到育人之目的。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随之发生改变,由过去的重视显性教育向重视隐性教育模式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把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容融合到大学生的各项活动中,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每时每刻都环绕在自己的周围,唤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感情。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中学生参与广泛、投入极大热情、延续时间较长的文化活动,是师生进行党团活动、科技活动、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的重要渠道,是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着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比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更能打动学生,使其逐步成为学校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成为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班风的重要方法,成为学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引领

在思想多元化和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可以运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占领和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阵地,有效防止校园文化活动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性方面,而应主动把意识形态通过教育者来有计划、有目的地贯穿于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自我接受并自我内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通过结合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开展的“我的中国梦”探讨,让学生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自觉担当历史重任,最终将社会、学校的教育融成合力。“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二、开发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对策

(一)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由校园文化活动自身的特点决定,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性特点,促使学生各显其长,各展其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主动参与、乐在其中的校园活动,达到润物无声之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引导渗透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性特点,促使学生亲临其境,亲自操作,验证所学知识,掌握新的本领,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之功能;校园文化活动的开放性特点,使社会中的许多先进思想在活动中传播和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价值取向,与时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又将各种信息及时向社会扩散,不断为社会主流文化建设架起桥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辐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愉悦性特点,能够把大学生凝聚起来,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活动,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激励功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