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9 15:13: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态环境的影响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3-044-03
退耕还林旨在以土地利用形式的转变实现农村经济及地区生态效益的发展。作为一项浩繁复杂的工程,退耕还林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不仅联系着生态环境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涉及到国家、地方和农民三方的利益需求。退耕还林的实施离不开政府及专家学者的科学评估、政府的资金投入、当地政企民三方面的配合,而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及挑战。自退耕还林工程提出到实践落实的几十年间,各级决策部门及社会持续关注其实际执行情况、生态经济投资的收效、后续产业的发展以及当中存在的问题,力求规范退耕还林的具体实施,保证其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取得的成果对退耕还林与县域生态、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做出一些探讨及建议。
1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政策。其基本思路和做法是以土地分配的思路方法实现农户个体的土地经营,这一改革卓有成效地解决了传统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缓慢的现状,满足了农民基本的温饱需求。虽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也同时带来了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不良后果[1]。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不同气候地形区带的农业优势千差万别,土地及土壤状况各异,传统的耕地运作方式及农业生产模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土地及农村劳动力的科学长远发展[2]。退耕还林工程就是从保护和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作为一项同时针对经济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决策,退耕还林工程力求解决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新时代劳动力的转化问题,改善农村经济生活和环境状况,促进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
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影响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各地政府大力宣传及不断努力下,这一牵扯面极广、投资巨大、历时长久、参与民众众多的工程得到了全国各地政府及民众积极响应配合,也在不同层面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在此政策下得到了深入优化,农民生活水平及地方经济状况也有了不同程度地改善。
2.1生态环境影响
退耕还林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优先安排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对不利于耕作的大坡度耕地、风沙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优先安排整治,合理制定退耕还林还草。结果显示,整治区退耕地上所种植的林木成活率及整体保存率较高;增加了森林资源量;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贫瘠化的趋势;村庄及周围地块的生态状况出现明显好转。国家环境监测公报数据显示,就处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地区而言,“十五”期间,三峡库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3.9%,长江相应区段输沙量从1999年的4.04亿t减少到2004年的1.29亿t,土壤侵蚀模数由从退耕还林实施前的5000t/(km2•a)降低到2000t/(km2•a),水土流失对面积10000km2水土流失区域进行了初步的治理。2006年重庆林业用地面积增加到409.87万hm2,相比“九五”规划末期增长了12%;森林面积达到263.67万hm2,同比增长了近40%[3]。而且工程区生态林木植被的土壤保持作用、水土涵养作用都得到明显提高;林草植被在发挥防洪防涝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空气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动植物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生物多样性日渐增多,某些地区野生白鹭、野猪等种群数量出现大幅度增加。
2.2社会经济影响
2.2.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退耕还林合理有效地重组了农村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等重要生产要素,实现耕地向林业的转变,使农民的生产模式由过去粮食生产为主转向而今结合种植、养殖及各种农副产品等多种生产模式的良性产业结构发展,林果、香料、中草药等基地的建立也吸引了一批相关企业的参与,实现了农村经济的产业链条化和合作多元化,在提高了林果、畜牧产品供应的同时,有效带动了林牧产品加工、花卉培植、森林旅游等多种形式的相关产业。同时,农民在轮牧、圈养禽畜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围栏封育、人工种草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草场的生产力,遏制了草地退化问题。2.2.2实现经济创收由于农民投资及劳动力分配的重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总量及收入结构也产生了一定变化,传统的耕作形式收入单一,收入水平较低且浮动较小,严重限制了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在畜牧业、林业及其他相关农产品方面的收入增效显著,同时由于林木业产品市场广阔且市场价值具有一定的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极大提升。农村生产模式的转变也吸引了更多人才投入到农村创业以寻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及市场信息等资源和力量的支持,同时也实现了劳动力及人才的科学转移,这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效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4]。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带动的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多样化完备化,加速了市场健康稳步发展。
3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退耕还林的效果是显著的,然而为了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工作能继续取得良好的成效,还需要政府对于退耕还林政策在不同区域、不同层面上分别对待,同时做好跟踪调查,及时监测实际成果,并从动态的角度对农村的发展状况及时作出合理规范的调整和指导。
3.1合理选择退耕还林、还草
受气候、地形、水土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选择种林还是种草的问题上,需要政府组织相关林业专家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不能一概而论,违背自然法则[5]。如对于长江及其支流沿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段不适宜种植某些对土壤水分要求苛刻的经济林木,同时出于经济收益的考虑,农民也对这类地段望而生畏,此时应首推生态林的种植。而在林木及其他经济药用植物的选择上也要对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物种价值及实用价刘小燕: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值进行参考,做到有的放矢、物尽其用。
3.2提升农民发展能力,确保退耕还林深入持久
虽然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然而依然有大批农民由于不能很好地转变观念,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参与到新的劳作方式及产业中去,导致了长远收入无法保障的问题。对此,政府应在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并安排林业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对农民的生产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农民在特色养殖、林牧业深加工等形式上寻求到自己的发展模式,并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已获得自己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自勤.退耕还林工程对县域生态与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2]喻永红.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3]刘占德.退耕还林对自然与社会影响的分析评价[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在科技发展有了很大进步的今天,人类完全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力改变自然环境,可以把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很短的时间里演绎,现代都市的一个个快速崛起就是有力的证据。特别是我们中国,现在正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景观设计这个行业也在飞速发展,一个个城市广场和中心公园也正在建立,作为设计师来说是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么好的机遇,但认真的思考一下也会发现设计师肩负着很大历史使命,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设计师自身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设计师设计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应该是既拥有艺术上的形式美而又是生态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是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设计。
1 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也都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的生活与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人类是不能单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需要其它生物为我们提供资源,需要植物提供氧气粮食、水果、蔬菜、木材等,需要动物提供肉类等。我们在不断的向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获取各种资源,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整个生态环境就像一个大的工厂,如果这个工厂的各个机能都保持完整,它就会自然有序的运转,这个自然的大工厂会为我们人类不断的生产我们赖与生存的氧气、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不过一旦这个工厂的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系统就会发生混乱,从而引起各个环节出现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产生恶性循环,使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严重还的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比如我们现在城市的扩建、农业用地的开垦、对森林的采伐,和房地产的无序开发等,都会大量砍伐绿色植物,而大量的绿色植物被砍伐就会影响整个森林的总面积,而森林又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人类毫无节制的破坏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森林既然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一旦遭到破坏,以森林为基础的生物链条也会遭到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就会减少。
2 生态环境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生物多种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份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在改变着我们身边的环境,而这种改变又因工程的大小而对环境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景观设计师虽然不能完全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设计,但是设计师必须了解科学,了解生态,在景观设计中形式和视觉的美感固然重要,但是设计师也不能在景观设计中只讲究形式和视觉的美,也要考虑到这个设计方案会不会对环境和生态产生破坏,一个对生态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景观设计作品一定不是一个好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是有很大的缺陷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不考虑当地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为了追求形式和视觉的美而在北方地区的景观设计项目中,在植物配置的时候选用南方的常绿阔叶植物,这样的设计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也是不科学的。首先,把南方的植物运往北方,需要很大的一笔交通费用,白白消耗社了会资源。再次,南方的植物在北方种植,由于气温和光照与南方有着太大的差异,南方的亚热带植物在温带地区生长,必然造成植物生长不良,特别是在冬天,北方的冰冻会把植物冻坏甚至冻死,树被冻死,其景观效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最后,就算南方的植物能够在北方成活,但是这种植物也无法在北方繁衍生息,因为植物的繁殖是要靠昆虫传粉的,这种树本来生活在南方是有特有的昆虫帮它传受花粉的,但是到了北方就不一定还有这种昆虫了,如果那种昆虫不存在,那么这种树的花就无法正常受精,那么那种植物就也无法在北方繁衍,若干年后当以前种下的那批植物死后,这种植物也就在北方消失了,那里的景观和生态又会遭到破坏,这样就需重新设计,重新必然又会消耗很多的资源。景观设计师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景观设计生态性的一种体现。
在景观设计中综合的进行环境和生态分析,努力把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改造成美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居住环境,设计师的作用是把那些不美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和存在缺陷环境,运用设计的各种手法,把它们改造成既生态又美丽和能够更加适合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长和生活的环境。
景观设计是一门很强的学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而艺术又属于价值情感领域,而人类的审美又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的,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生态景观的美学属性,我们发现生态的设计是符合人们审美的正价值的,人类对美的认识是深刻的,那些先进的对人类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事物,那些能够给人类发展带来益处的事物,那些能让人类生活得更加健康的事物,那些能让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事物,它们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正价值,能体现出正价值的事物是被人类认为是美的,那些科学的生态的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是能让人类生活得更加健康的设计,是适合人类向前不断发展的的设计,因此生态的设计是美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应该是既拥有艺术上的形式美而又是生态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3 结语
生态景观规划是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人类住区,其内涵必将反映生态文明的思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思想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充实和丰富。 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是在人们活动的不断积累中形成的。在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它始终是在不断的被更新着的,不断的增添新的内容,取代和改造旧的东西。小城镇景观大致上是由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小城镇景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晓春 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 2009(01) .
[2]陈南江 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 2009(10).
试验于2011年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和云龙县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壤土。宾川县地处云南省西部,金沙江南岸干热的河谷地带,属中亚热带冬干夏湿高原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干旱少雨;试验地力角镇海拔1420m,土壤pH6.51,有机质20.69g•kg1,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36.05mg•kg1、100.71mg•kg1和18.40mg•kg1,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云龙县地处云南西部,滇西澜沧江纵谷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试验地旧州镇海拔1400m,土壤pH6.40,有机质23.89g•kg1,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42.54mg•kg1、1080.89mg•kg1和19.18mg•kg1,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供试烟草品种为“TN86”,前茬作物为蚕豆,供试肥料为硝铵、硫酸钾和烟草专用复合肥(N∶P2O5∶K2O=15∶15∶15)。宾川县和云龙县试验地的施氮量均是225kg•hm2。5月5日移栽,行株距为1.1m×0.55m。基肥在起垄前全部条施,追肥于移栽后25d、55d在烟株根部两侧穴施后中耕。烟田移栽后75d打顶,统一留叶数为每株25片,8月17日烟叶成熟,宾川县和云龙两地同时进行采收,半整株成熟砍收置于标准化晾房[14]内晾制。
1.2试验处理与取样
烟株成熟前在宾川县选择80株健壮整齐的烟株,收获后取40株挂在宾川县本地标准晾房晾制,另取40株于砍收当日(2011年8月17日)运至云龙县标准晾房晾制;烟株成熟前在云龙县选择80株健壮整齐的烟株,收获后取40株挂在云龙县本地标准晾房晾制,另取40株于砍收当日(2011年8月17日)运至宾川县标准晾房晾制。成熟采收的白肋烟置于晾房内,自然条件下,空气流动带走烟株水分,晾制60d后取样,取上部叶(20、21、22叶位)1.5kg待测定。为了使样品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采用半叶取样法,样品烟叶中取半片烟叶,烟叶在60℃下烘干后,用碾子磨碎后过60目筛子,测定烟叶中的常规化学成分和中性致香物质含量。
1.3气象数据采集
采用奥作生态仪器公司生产的HOBOU23系列数据采集器,记录白肋烟晾制期间晾房内的温度和湿度,设置每小时记载一次。白肋烟成熟砍收置于晾房内,自动温湿度仪开始记录,直到烟叶晾制结束后终止记录,通过HOBOwarePro软件下载读取温度和湿度的数据。
1.4单料烟感官质量评吸
将半叶取样的4个处理烟叶外观质量评定后的片烟进行切丝卷制单料烟,卷烟感官评吸鉴定聘请新郑卷烟厂和河南农业大学评吸专家进行,分别按香气量、香气质、浓度、劲头、刺激性、杂气、余味等7项指标进行打分,每项满分10分,燃烧性5分,总分75分,各评委分别打分,然后取平均数。
1.5香气物质含量的测定
香气物质测定的前处理采用“水蒸气蒸馏二氯甲烷溶剂萃取”法[15]。在5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g烟样、1.0g柠檬酸、500L内标(302g•mL1硝基苯)、350mL蒸馏水。安装同步蒸馏萃取装置,从冷凝管上方加入40mL二氯甲烷于250mL烧瓶中,待开始沸腾时进行同时蒸馏萃取,装置中出现分层时开始计时。2.5h后,收集250mL烧瓶中的有机相,加入10g左右无水硫酸钠摇匀至溶液澄清,转移有机相到鸡心瓶,水浴浓缩有机相至lmL左右。所得分析样品以GC/MS鉴定结果和NIST库检索定性。采用美国HP5890II-5972气质连用仪对烟叶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色谱柱为HP-5[60m×0.25mm(i•d)×0.25m(d.f.)];载气(He)的流速为0.8mL•min1;进样口温度为250℃,传输线温度为280℃,离子源温度为177℃;升温程序为在50℃停留5min,以5℃•min1的升温速度升至120℃,停留5min,再以5℃•min1的升温速度升至180℃,停留5min,然后以6℃•min1的升温速度升至250℃,停留15min;分流比为1︰15,进样量为2L,电离能为70eV;电离方式为EI;质量数范围为50~500Da。采用NIST02谱库检索定性。假定相对校正因子为1,采用内标法定量。
1.6质体色素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质体色素[15],略作修改。样品前处理:干烟叶磨碎后过100目筛,准确称取样品2.50g,置于50mL三角瓶中,加入30mL丙酮,超声波萃取lh,在20℃下静置1h,取10mL至离心管,加入0.10g醋酸铅,10000r•min1和4℃下离心10min,用0.45μm针头过滤器过滤进样,每个样品平行测定3次,取平均值。整个处理过程在避光条件下进行。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SunfireC18反相色谱柱(3.9mmi.d×150mm,5μm)。流动相:A,甲醇︰异丙醇=1︰1(体积比);B,超纯水(R>18M)。流速:0.5mL•min1。梯度洗脱:0~10min(90%A+10%B)、10~27min(100%A)、27~30rain(90%A+10%B),平衡5min后自动进下一样。进样量10L,柱温25℃。各组分在最大波长下提取色谱图计算峰面积定量,各组分校正曲线R2>0.99。甲醇、异丙醇为J.T.Baker公司(美国)生产的色谱纯试剂;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紫黄质、新黄质和β-胡萝卜素等标准物由WAKO公司生产,纯度>95%。
1.7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
烟叶晾制结束时,上部叶测定的常规化学成分:总糖、烟碱、总氮,其中采用消化法测定总氮[9],采用比色法测定总糖和烟碱[9],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烟碱含量进行分析。气相色谱仪为Agilent6890,检测仪为FID,具体操作和参数设定按照Burton等[15]的方法进行。1.8统计方法采用SAS(statisticalanalysissystem)v6.12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生态环境下白肋烟晾制期间温、湿度差异及对晾制进程的影响
2.1.1白肋烟晾制期间晾房内的温度、湿度差异云南省宾川县和云龙县均处于滇西地区,宾川县地处金沙江南岸干热的河谷地带,云龙县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由于地势地貌影响,两地的气候特征差异较大,云龙自然降雨偏多,空气相对湿度较高,而宾川自然降雨量较少,空气相对湿度较低。采用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对宾川县和云龙县的标准化晾房内温度、湿度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云龙县晾房空气相对湿度显著高于宾川县晾房(图1),整个白肋烟晾制期间,云龙县空气相对湿度比宾川县高出4.42%~16.54%,以晾制后第4~6周两地晾房内的相对湿度差最大。白肋烟晾制期间两地的晾房内空气温度差异相对较小,无显著差异,且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图1)。
2.1.2不同生态环境对白肋烟晾制进程及不同时期温度、湿度的影响宾川县晾房烟叶整个晾制过程为46d,而云龙县晾房烟叶晾制持续55d,其中烟叶的凋萎期、变黄期、褐变期和干筋期分别比宾川县晾制的烟叶多1d、2d、3d和3d。4个时期云龙县晾房的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比宾川县晾房高10.49、4.73、13.23和13.88个百分点,分别增加13.90%、6.65%、18.85%、21.05%,而相应的温度差异较小,两地空气湿度差异是造成烟叶晾制进程不同的主要因素(表1)。
2.2不同生态环境下白肋烟晾制后的外观质量和物理特性
不同生态环境下生长的烟叶分别在不同环境中晾制,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存在明显差异。烟叶产地不同,同一晾制环境下外观基本相同,在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云龙县晾制出的烟叶颜色较深、身份较适中、油分较多、烟叶颜色分布均匀,而在相对湿度偏低的宾川县晾制出的烟叶颜色稍淡、叶片身份适中、烟叶颜色分布不均、油份稍少、结构较为紧密。烟叶外观的差异与晾房内湿度差异密切相关,烟叶在云龙县晾制期间,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高,烟叶内自由水随之增多,烟叶晾制时间长,大分子物质降解程度高,烟叶内物质转化充分,烟叶身份稍薄较适中;在空气中相对湿度低的宾川县晾制的烟叶,烟叶的褐变时间短,烟叶内的物质降解和转化不充分,烟叶颜色稍浅,身份适中(表2)。不同生态环境下烟叶的叶面积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F=1146.0026**),表现为同一晾制环境下,宾川县生产的烟叶叶面积极显著大于云龙县生产的烟叶。不同生态环境下烟叶的烟叶厚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F=2281.4596**),表现为同一产地烟叶,在宾川县晾制的烟叶厚度极显著高于在云龙晾制的烟叶。烟叶的叶面积与烟叶厚度呈负相关关系。白肋烟的烟叶物理特性与生长环境、调制环境相关。两组烟叶的单叶重和含梗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F=1146.0026**,193.9045**)。同一产地,烟叶的单叶重均表现为在云龙县晾制的烟叶小于在宾川县晾制的烟叶,烟叶的含梗率均表现为在云龙县晾制的烟叶大于在宾川县晾制的烟叶。同一产地烟叶表现为云龙县晾制的烟叶含梗率较高、单叶重较小。
2.3不同生态环境下白肋烟晾制后的质体色素含量
质体色素存在于烟叶植物细胞器的质体中,包括绿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黄色素(叶黄素、新黄质、紫黄质和β-胡萝卜素)。叶绿素是烟叶成熟和调制过程中变化最剧烈的标志性物质,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脱镁叶绿素等[16]。烟叶调制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都降解,叶绿素剧烈减少,但类胡萝卜素的降解速度缓慢,在调制中期叶绿素大量减少后类胡萝卜素呈现出黄色。调制结束,黄色素也因分解而大量减少。在晾制过程中,白肋烟色素的含量减少可以从视觉上明显观察到[17]。质体色素是烟叶中的一类重要香气前体物,在烟叶成熟、调制、醇化和燃烧过程中可降解形成多种体现烟草特征香味的物质[1819]。叶黄素在9~10位发生双键断裂,氧化降解后形成烟草别重要的香味物质——巨豆三烯酮;叶黄素在6~7位发生碳链断裂,可以形成重要的香味成分——氧化异佛尔酮;叶黄素在21~22位发生断裂,氧化降解后形成β-大马酮。β-大马酮具有玫瑰特征香气,能使烟气香气质量明显提高[16]。质体色素降解产物酸、醛、酮、醚类等都是次生代谢产物,它们的积累转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极大[20]。对晾制后烟叶的质体色素(绿色素和黄色素)含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表4),对宾川县和云龙县生产的烟叶:(1)宾川县晾制的烟叶β-胡萝卜素比云龙县晾制的分别高6.06%、14.45%;(2)云龙县晾制的烟叶新黄质比宾川县晾制烟叶分别高出55.56%、67.47%;(3)云龙县晾制的烟叶叶黄素比宾川县晾制烟叶分别高出89.74%、27.54%;(4)云龙县晾制的烟叶紫黄质比宾川县晾制烟叶分别高出19.78%、205.26%;(5)云龙县晾制的烟叶叶绿素a比宾川县晾制烟叶分别高出50.49%、8.97%;(6)云龙县晾制的烟叶叶绿素b比宾川县晾制烟叶分别高出177.22%、9.76%;(7)云龙县晾制的烟叶叶绿素总量比宾川县晾制烟叶分别高出54.29%、9.00%。同一产地烟叶不同地点晾制,烟叶中质体色素含量的差异表现为宾川县生产的烟叶大于云龙县生产的烟叶。云龙县生产的烟叶,在云龙县晾制紫黄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在宾川县晾制,这可能与云龙县低湿的调制环境和底物反应浓度相关;宾川县生产、云龙县晾制的烟叶中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宾川县晾制的烟叶,这可能与宾川县的高温低湿晾制条件促进了叶绿素降解。同一产地烟叶,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的比值表现为宾川县晾制的烟叶大于云龙县晾制烟叶,反映出云龙县晾制的烟叶中类胡萝卜素降解彻底,宾川县晾制的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不充分。
2.4不同生态环境下白肋烟晾制后的中性香气成分含量
上部烟叶中的中性香气成分存在差异:宾川县生产的烟叶中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叶绿素降解产物和中性香气成分的总量均表现云龙县晾制的烟叶比在宾川县晾制的烟叶极显著高,分别提高77.81%、83.688%、56.91%、47.62%、45.23%、47.31%;云龙县生产的烟叶中美拉德反应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叶绿素降解产物和中性香气成分的总量均表现为云龙县晾制的烟叶比宾川县晾制的烟叶极显著高,分别提高48.00%、42.34%、18.17%、19.16%、20.37%。同一晾制环境,烟叶中性香气成分含量表现为宾川县生产的烟叶大于云龙县生产的烟叶,这可能与宾川和云龙两地生长的烟叶的大田干物质积累量相关;同一产地烟叶的中性香气成分含量表现为云龙县晾制的烟叶大于宾川县晾制的烟叶,这可能与烟叶物质降解和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同一产地烟叶在湿度偏高的云龙县晾制的烟叶中叶绿素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糖类降解产物、苯丙氨酸降解产物含量比湿度偏低的宾川县晾制的烟叶含量高。云龙县湿度大,烟叶晾制期间失水速度缓慢,香气前体物质降解转化充分,故香气含量高;宾川县湿度小,烟叶晾制期间失水快,物质转化不充分,故香气含量偏低。
2.5不同生态环境下白肋烟晾制后的主要化学成分
将两组白肋烟置于两种晾制环境内调制,烟叶内的总氮、烟碱和总糖的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同一产地烟叶,烟碱和总糖含量表现为在宾川县晾制的烟叶中烟碱和总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在云龙县晾制的烟叶;而总氮含量均表现为在云龙县晾制的烟叶极显著高于宾川县晾制的烟叶。不同的晾制环境下烟叶内的化学成分产生显著差异,湿度大的环境(云龙县)晾制出的烟叶总氮含量高,但其烟叶的烟碱和总糖含量显著低于低湿环境(宾川县)晾制的烟叶,这与晾制环境的湿度对烟叶内物质降解此消彼长相关,这方面的环境因素对烟叶内物质降解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表6)。
2.6不同生态环境下白肋烟晾制后卷制的单料烟感官质量鉴定
将不同晾制环境中晾制的烟叶卷制单料烟进行感官评析,分别按香气(包括香气量、香气质和杂气,每项各10分)、吸味(浓度、劲头、刺激性和余味,每项各10分)和燃烧性(5分)进行打分,所得结果如表7所示。结果表明,在云龙晾制上部烟叶的香气量、香气质、浓度、刺激性、余味和燃烧性均比宾川晾制的烟叶得分高,表明云龙晾制的烟叶香气量多、香气质纯净、香气浓度大、杂气少、余味干净。同一产地烟叶,云龙晾制的烟叶单料烟评吸综合得分均比宾川晾制的高(宾川产地的烟叶高1.9分,云龙产地的烟叶高1.7分);同一晾制环境,宾川生产的上部叶单料烟评吸综合得分均比云龙生产的高(宾川晾制的烟叶高0.3分,云龙晾制的烟叶高0.5分)。在湿度大的环境(云龙)晾制烟叶有利于烟叶感官质量提高,主要表现为香气量充足、香气质好(表7)。
关键词:
原生态环境;农产品;探讨
1前言
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各个产业中的基础地位也越来越明确的凸显出来,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不但给国民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也为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可以说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当前随着人口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资源需求,人类在不断的向自然去索取,作为一种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活动,农业对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土壤、水体、大气等都提出了更多的资源承载要求。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人们不断的在开垦土地,增加粮食产量,完全忽视了我们所身处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农业生存之本的农业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保持生态环境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当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分析
在地球的自然生态循环过程当中,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一种自我调节,并最终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每一种生物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生活在生物链当中,然而,人类的出现却让这种调节功能慢慢的减弱甚至在逐渐的消失,人类开始为自我的利益对自然横加干预,并成为主宰自然的优势物种,在自鸣得意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伤害也越来越严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是现代农业的产物,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化肥和农药的大面积使用能够迅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出率,但是同时也导致了土壤沙漠化问题突出,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同时,化肥的长期食用也使得土壤开始板结,间隙变小,有机质下降,土壤肥力减弱,这无异于杀鸡取卵,自断生路;第二,灌溉水体污染严重。水是农业的命脉,水质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水的安全性,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当前,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地球环境的整体性污染,农业用水整体情况并不乐观,近年来,经常性有新闻报道由于农业灌溉用水收到污染而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甚至有毒,从而对国民的健康造成影响;第三,大气污染变得严重。近年来,大气气候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煤炭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秸秆的燃烧等等都使得大气当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含量在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在增加,这就使得对农作物生长有着严重影响的酸雨频发,这不但严重的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导致了土壤的酸化;最后,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现在中国的很多地区都在推行机械化大生产,农业机械的普及率非常高,这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减轻了农民的重担,但同时由于机械对土壤的反复碾压造成了土壤板结,同时动力机械废气的排放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3恢复农业原生态环境,生态优质农产品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要使得农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恢复当前已经收到严重损害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必要的步骤,良好的生态环境——草原、森林、湖泊、耕地等对于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生产出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产品具有积极作用。
3.1发挥国家机器的作用,统筹原生态环境的恢复,生产优质农产品国家是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承担着,要恢复原生态环境,首先就要在国家层面上树立保护与恢复原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立法和各种政策法规的制定,来确立保护与恢复原生态环境的优先地位,同时加大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引起人们对于关系的粮食安全和粮食安全和公众健康问题的农业环境问题的关系的重视,并监督公众实施,发挥群众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恢复原生态环境,这样才能生产出优质健康的农产品。
3.2改变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认为,环境恶化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当造成的,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现有农业技术的改善和对新的农业技术的研发,在农业产出不减少的条件下,减少农业投入品的量,同时加强对于废弃物的再利用,发展循环农业。
3.3加强水体治理,恢复青山绿水集中对已经遭受污染的水体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于违规排放进行处罚,保证农业灌溉用水的安全洁净。农业与自然有着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农业原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影响着农业产品的优质和安全,面对当前农业环境被严重破坏,农业生态局面日益紧张的情况,恢复原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通过发展这种现代的良性高效循环农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转化率,强调通过生态措施,实现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互补,共同发展,这是一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农业生态发展规律的发展模式。本文就当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以“恢复原生态环境,生产优质农产品”为视角,提出一系列能够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与农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辛,傅锡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限制与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6):34-37.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07
r作物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针对对象,且目前露天作业仍然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因而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气象因子等的影响,一旦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区域内的农民容易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
1.1 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气象系统减灾
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之下,农业生产更易遭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农业气象在防范农业气象灾害以及生物入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作物出口贸易,同时对于动植物检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部门只能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防治,而土壤、气象等方面的灾害却无法处理,而全面的农作物医疗系统就需要农业气象研究的支持。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减轻当前的农业气象灾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2 农业气象对农业生态系统效应的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其损害将直接导致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功能的下降,同时损害人类的利益。正确认识农业生态系统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农业污染以及农业生态多样性的减少。农业气象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森林等有利于气候的稳定同时有利于减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但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气象对农业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目前农业气象部门已经在调整服务结构,积极参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2 农业生态建设与气象系统的协调发展
2.1 区域生态气象观测站的建立
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农作物种植类型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要对于当前的农业气象观测站设置情况进行改进,扩大农业气象监测的覆盖范围,同时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对于观测项目和服务内容进行创新调整,从而充分发挥农业气象系统建设对于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原始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建立林业生态气象站,在工业区与农业区的交界的地方设置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站等,气象站的监测指标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以及监测需求相适应,同时气象观测站与环保检测的内容和指标要避免重复,不同地区的生态气象观测站要加强联系,通过资源的共享推动农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2.2 气象部门要注重新课题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目前人们对于农业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追求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因而各地要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绿色农业生产使得农业气象也加入了一些新的课题,包括农作物检疫、农业生产培训、农业科技推广等等。例如马铃薯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之一,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影响,包括PSTV、PX、晚疫病等,但是由于种植地区的气候差异马铃薯的发病时间以及病害严重程度都会有所差别。一般来说南方地区的马铃薯发病时间较多集中在发育阶段,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而北方地区发病时间大多在成熟期且发病率低。气象部门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新课题要加强研究,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
2.3 加强农业生态以及农业气象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农业气象系统以及农业生态建设的发展,农业气象参与生态建设要求相关人才同时具备农学、生态学以及气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很难培养出这种复合型的人才,相关院校应当通过专业结构以及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该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业气象与农业生态建设的相结合,与此同时在职的农业气象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善于学习先进的农业生态气象理念来推动自身研究的进展,为所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贡献。
2.4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的气象研究
气象作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子中最为活跃多变的,通过加强农业生态建设针对性的气象研究有利于农业疑难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又会对农业气象产生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