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学含义

生物学含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9 15:13: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学含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学含义

篇1

关于医学微生物学这一学科构筑当中,包涵体进行内容说明之处是相当广泛的,而人民卫生出版社所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是我国这一学科领域中是具代表的学科专著,但在查阅最新版本的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2005年出版《医学微生物学》 第六版 周正任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注:下文简称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有关包涵体内容的阐述时,却发现包涵体存在着不同的含义和指向,但事实上包涵体该名词本身并不是具有多方面意义的概念,并且在该书中已有具体的界定,这说明了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里存在着对包涵体失误引用的情况,而这导致了医学微生物学相应概念的混淆不清和自相矛盾。

1关于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中包涵体记载节选的说明和问题的发现

1.1有关包涵体内容记载的节选

在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里涉及包涵体引用的内容是有许多,如“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轮状病毒、狂犬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肺炎衣原体、兽类衣原体等许多具体内容里都有包涵体引用的叙述和记载,而且不难从具体的选摘中总结出,其包涵体的内容主要涉及了病毒和衣原体这两大类型的微生物,呼吸道合胞病毒中有关包涵体内容的记载”……“目前发现RSV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可在多种细胞培养中缓慢增殖”……。“病毒特点是形成融合细胞,内含多个胞核,在胞质内有嗜酸性包涵体。……”[1.1];“轮状病毒中有关包涵体内容的记载”……“病毒侵入人体后,在胃肠道先被部分消化,失去外衣壳,裂解VP4,产生感染型亚病毒颗粒(ISVP),穿入小肠粘膜绒毛细胞内增殖,感染后8小时就可查见由RNA和病毒蛋白形成的胞质包涵体。……”[1.2];“除此之外狂犬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内容中也有包涵体的引用,这些都是有关具体病毒引用包涵体进行内容说明的记载;衣原体内容中同样有引用包涵体进行内容说明的情况,沙眼衣原体中有关包涵体内容的记载”……“始体在吞噬体内以二分裂的形式进行分裂,繁殖出众多子代,形成致密的包涵体,其形态随发育时期不同而不同。始体在包涵体内逐渐成熟为原体,从易感细胞中释放出来,再重新感染易感细胞。其增殖周期约为48~72小时,……”[1.3];“鹦鹉热衣原体中有关包涵体内容的记载”……“鹦鹉热衣原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0.3um左右,在细胞空泡中增殖,形成疏松包涵体,但不局限于在包涵体内增殖,各个阶段增殖形成的包涵体遍及宿主的细胞质。……”[1.4];另外兽类衣原体的内容中也有包涵体的引用,这些都是有关具体衣原体引用包涵体进行内容说明的记载。并且引用包涵体进行说明的内容,其涉及的疾病、性质、特点、细胞形态特点等各个方面也都是不相同。

1.2 包涵体概念、本质等内容的说明和问题的发现

对于包涵体的概念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有如下叙述,所谓包涵体就是指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body)。[1.5]这对包涵体的形成原因、结构特点等具体情况已有了明确的说明,包涵体是由于机体内的易感细胞在病毒感染后形成,是病毒对机体组织细胞损害的一种表现。而且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中还对包涵体的本质也作了具体的阐述“包涵体其本质是:①有些病毒的包涵体就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②有些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③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1.6]由此可以确定包涵体的形成是与病毒感染易感细胞很有关系。

另外,在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衣原体的许多具体内容之中都引用了包涵体,但一般认为包涵体是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其独特发育周期在宿主细胞质中形成的一种细胞损害改变。在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的衣原体概论中有如下的说明“由原体被吞噬后形成始体,始体分裂成熟为原体的独特发育周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在宿主胞质内形成包涵体(inclusionbody)。”[1.7]在这段方字叙述之中,仅只对衣原体所形成包涵体的成因、部位作了较为笼统的说明。并且该书在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等有关衣原体的说明中均有包涵体的引用,结合上述,很明显这些阐述与包涵体的定义和本质都不一致。

这可推断然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中存在包涵体失误引用的事实,同时使包涵体在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中存在“真”“伪”两面的异常情况,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该问题的探讨。

2关于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真”“伪”包涵体的辨析、区别

从医学微生物的基本分类而言,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仅由核心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核心中只有RNA或DNA一种核酸,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在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形成子一代病毒;而衣原体虽然也是一类严格寄生于细胞内的微生物,但从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分化程度低的细胞结构,有原始的核质,无核仁和核膜,核质中主要是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并含有RNA,衣原体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子一代衣原体。因此病毒与衣原体在微生物学特性等许多方面是存在明显的差异。

结合前文有关包涵体概念、本质等内容的阐述,在这里有理由认为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的有关衣原体(如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等)相应内容中引用包涵体是不符合包涵体概念界定的,其为“伪”包涵体;而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的有关病毒(如麻疹病毒、轮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病毒等)相应内容中引用包涵体是符合包涵体界定的,其为“真”包涵体。

3关于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包涵体失误引用的原因

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中包涵体失误引用的原因,大体归纳有两点:①衣原体在易感细胞内所形成的“伪”包涵体与病毒在易感细胞内形成的“真”包涵体,从细胞形态角度而言十分相似。“真”“伪”包涵体都是位于易感细胞内(细胞核、胞浆)呈圆形、椭圆形,染色相似的斑块(见本文后的附图一、二对照)。[1.8]②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衣原体失误引用包涵体是具有其内在深刻历史原因的,从2005年版《医学微生物学》衣原体概论内容中有以下的说明“衣原体是一类严格寄生在细胞内,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学分类的地位处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一度曾被认为是病毒,现已归属为细菌类。”[1.9]从这段叙述之中凸显了由于历史沿用的习惯,人们至今仍不能舍弃失误引用包涵体的无奈。

但是在本文中需说明和注意的是,在许多医学学科的专著、教材中都存在失误引用、滥用包涵体这一隐弊的显露,这都确切地反映了这一失误辐射面广,影响程度较深的事实。因此,从辨证唯物观和现实意义的角度而言,是不应再以姑息、敷衍的方法来处理该问题,而应正视和纠正包涵体的失误引用、滥用的问题。

衣原体的“伪”包涵体彩图,通过Giemsa染色后,位于宿主细胞胞浆内的“伪”包涵体呈红色。[2]

麻疹肺炎右:肺泡上皮核内包涵体×1000;左:肺泡上皮胞浆包涵体×1000[3]为肺泡上皮核内及胞浆内包涵体。图右见一肺泡上皮细胞核稍膨大,染色质少,其中有一均质性着伊红色椭圆形的包涵体。包涵体境界清晰,较红细胞略小,包涵体与核膜间有一淡染的环形区域,核膜清楚,内面有数个染色质块。肺泡腔内有小量红细胞渗出。图左为同一病例的另一视野,见肺泡上皮细胞胞浆内有数个包涵体,其大小不甚一致,大者与红细胞相似。包涵体圆形或椭圆形,均质着伊红色,境界清晰。

参考文献

篇2

“三龙的名字是我的家庭老师取的,我其实叫赛义德(ZAYD)。”小帅哥用接近中国西北口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说。他还指着大弟弟哈塞(HASSE)和小弟弟哈林(HARLEM)说:“我们三兄弟都喜欢上中国画课,画画我最棒!”据张老师回忆,三龙第一次来上国画课时,看到毛笔很好奇,竟然放到嘴里咬,还以为可以吃呢!引来同学们哄堂大笑。张老师还说,三龙有一次画好画后,觉得墨汁黑黑的很好玩,就把整瓶墨汁往桌子上倒,弄得满桌子全是墨水,可把他气坏了。

篇3

32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减少重复教学。内容取舍遵循下列原则:精简已经掌握或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内容突出重点,提高知识档次增加本学科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热点、难点知识,前沿知识和进展的内容。微生物学总论中略去细菌的形态结构、染色、培养等内容,重点学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消毒与灭菌和细菌的致病性,补充医院感染和细菌的耐药性机制等热点问题。病毒总论重点认识病毒的致病性和病毒性疾病的现代检查方法。常见病原微生物在按致病系统和传播途径归类讲授的基础上,选择重要的病原微生物重点讲解如HBV、HIV结核杆菌等把新出现和再现的病原微生物纳入教学内容中,如病原体病毒、炭疽的病原体炭疽杆菌等[3]。免疫学基础在讲清各种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透免疫细胞、补体系统、免疫球蛋白、免疫应答、超敏反应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简化免疫应答机制略去补体激活过程、免疫调节机制等非必要的内容摒弃已过时或少用的免疫诊断方法如补体结合反应、沉淀反应。4调整教学方法

4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入未知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如能不失时机地利用学员已有知识,将学习逐步向深引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员们都知道注射青霉素之前需要皮试,且知其目的是预防过敏性休克,但过敏性休克是如何发生的,皮试阴性者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过敏性休克,使用青霉素除引起过敏性休克外是否会引起其他超敏反应性疾病,多数学员对这一系列问题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可利用青霉素皮试的应用,进一步阐明Ⅰ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特点及防治原则。

4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教学中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黑板、粉笔和图片等进行讲授。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特别是在介绍现代免疫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的知识难以理解,枯燥的教学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传输的信息量远高于传统的教学[4]。多媒体教学手段因具有新颖、省时、重点和难点突出,且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微观到直观、由抽象到具体、由静态到动态、由枯燥到趣味等优点而深得师生的喜爱。在函授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笔者采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很快帮助学员化解免疫学知识中的许多难题,如免疫应答的过程、调理作用、抗原的特异性等难点,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各类病原微生物异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43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增强教学效果,加深认识,函授学员已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理论知识往往较薄弱,临床上遇到的许多问题常不能得到解释。因此,借助他们身边熟悉的病例来学习本课程内容,既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很快可以掌握主要知识点。

44改革成绩评价方法虽然考试是促使学生对课程全面系统再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但鉴于函授学员的特点和现状,考试不应成为评价其成绩的唯一方法。为此,笔者进行了尝试,采用“作业+闭卷考试+考勤”的评价方法。此方法一方面可考核学员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考核其自学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同时可考核他们的学习态度,能较客观体现一个学员的整体水平。

45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和“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采用讲授法为主,结合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学习时能够从理性到感性,再回到理性,对较容易理解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上课时由学生唱主角进行讨论发言,教师为主导,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启发诱导,中间或辅以多媒体教学,或适时介绍有关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5],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总之,在函授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函授教育及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专业特点,不断探索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兴趣以及对教学工作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3]。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保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质量,已是国内很多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尚有待进一步探讨。这就是笔者在多届函授生的教学中得到的粗浅体会,希望能与同行之间互勉。参 考 文 献

[1] 周梅.针对夜大班学生特点教好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体会.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2):58-59.

[2] 陈丽霞.高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函授教学改革初探.卫生职业教育,2005,23(7):9-11.

[3] 邓玲,王敏,邓仕标.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改革探讨.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5(3):25.

篇4

1.1 对象在武汉地区五所综合性院校全日制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中按受教育程度、年级等特征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共发放1034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985份,有效率95.26%;汉族学生占94.8%;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占27.9%、26.7%、16.5%、29.0%;有()者118人,占12.0%;年龄16~26岁,平均年龄20.5岁。

1.2 工具 自编调查表,内容包括女大学生的年龄、年级、经济状况、家庭状况、所受教育环境、信仰信念、性相关知识及态度、状况等。该表重测信度系数是0.772。

1.3 统计方法进行一般统计描述、χ2检验等。

2 结 果

2.1 女大学生状况 118名有的女大学生中,数为1个的有69人,2个的21人,3个及以上的8人,最多的数有7个;有6人为同一时期拥有多个性伴,有2人出现过一次与2个性伴同时。一到四年级学生发生率依次为3.3%、11.8%、14.3%和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35.34,P=0.000)。

2.2 女大学生初次状况 118名女大学生初次的年龄为13~24岁(20±2),94人发生在18~22岁;有50人当时采取了避孕措施,有17人事后采取了避孕措施;初次的原因依次为一时感情冲动(33.1%)、好奇(27.8%)、为了加强与朋友的感情(28.0%)、表达对男友的忠诚(19.5%)、迫于感情压力(21.2%)、迫于暴力(0.1%)、为了经济利益(0.1%)等;初次的对象中.88.1%是男朋友,1.7%是一般朋友和熟人,其他还有对象、易对象等;初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75.4%),还有公司老板(3.4%)、公司职员(1.7%)等。

2.3 近一年的状况 在调查前一年内有过的女生有62人,其性生活频率从1~3次/周到1~30次/年不等,其中80.6%的女生每次都采取了避孕措施;是其男朋友的占74.7%,但也有少数为一般熟人、其他人或交易对象;“满足恋人需要和加强与恋人的感情”(43.4%)、“生理需要”(29.6%)是主要原因,另外还有排解孤独(13.2%)、缓解压力(7.9%)、为了经济利益(0.7%)等。

3 讨 论

篇5

一、偏误原因探究

韩国学习者在学习汉韩同形词的时候,因为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较大,出现的偏误主要可以归纳为三大类:词义理解偏误、用法的偏误、搭配的偏误。下面分别就这三大类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1.词义理解偏误

这类偏误主要是因为汉韩词义有差异时,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母语中的词义去理解汉语词,导致了偏误的产生。例如,“我们去学校外面的中国食堂(shítáng)吃饭吧。(??)”,“食堂”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机关、团体中供应本单位成员吃饭的地方”,比如“学生食堂”、“单位食堂”。但是在韩语中,“??(食堂)”主要指“餐厅,饭馆”。由于学生不了解汉韩词义的差别,误认为汉语的“食堂”与韩语的“??”等义,所以导致了偏误的产生。类似还有“学院、新闻、爱人、先生、翻译、方面、继续”等。

2.词的用法的偏误

这类偏误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习者不了解汉语词的使用方法,或者将其母语中的使用方法迁移到汉语词中来。其中最常见的偏误是由于对词性的把握有误而产生的偏误。例如:“我没有经验(jīngyàn)过这样的事情”,“经验”在韩语中可以用作名词和动词,但是在汉语中只能做名词,故而学生将汉语词的词性泛化,导致了偏误的产生。类似的偏误还有“关心、影响、丰富”等。此外,还应注意一些特殊词的用法,例如:“我今天考试(kǎoshì)了一天,很累。”在汉语中,“考试”是一个离合词,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词。在涉及到动作持续的时间范围时,可以把时间放在两个汉字的中间。学生由于不了解离合词的用法,故而出现了偏误。

3.搭配的偏误

很多汉韩同形词虽然汉韩词义完全一致,但是却有不同的搭配关系。词语的搭配是词的语义组合关系的表现形式,汉语与韩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以在两种语言中组合和搭配的习惯也不一样,例如:“上周日他进行(jìnxíng)了婚礼。”由于汉语中,“?M行”总是用在持续性的和正式、严肃的行为中,“婚礼”并不是一个总在持续的动作,所以我们不能够搭配动词“进行”。

二、教学建议

在实际的汉语词汇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韩国学生尽快的掌握汉韩同形词,减少偏误的产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在对韩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对汉韩同形词进行词义对比,根据不同类别分类教学

根据汉韩同形词与汉语对等词的词义对比关系,我们将汉韩同形词分为汉韩同形同义词、汉韩同形部分同义词和汉韩同形异义词三类。汉韩同形同义词的偏误主要出现在词的用法和搭配上,而汉韩同形异义词和汉韩部分同形同义词主要是在词义理解方面出现偏误。教师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应对汉韩词义对比关系有充分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类词进行教学。

2.对汉韩同形同义词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词的用法和搭配上,并适当进行词汇的扩充

在对汉韩同形词的用法教学方面,应着重强调对词性把握。韩语词性标志较为明显,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都有自己的形态特征。而汉语是一种表意的文字,不以词形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因而缺少形态的变化。如果学生了解汉语词的词性,就会按照韩语的常用词性来推断汉语的词性,从而导致偏误的产生。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该对词性有一个说明,特别是对某些兼类的词,每种词性都要讲解并举例。

此外,词的搭配也是我们的一个教学重点。每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搭配习惯。例如,在汉语中,我们形容一个的身高,用“高”和“矮”;而在韩语中,则用“大”与“小”。再如,我们常常用“大”来表示程度,比如“风很大”,“雨很大”;而韩语中搭配的形容词是“多”,韩语的说法为“?????(风多)”,“?? ??(雨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