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0 10:58: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循环利用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摘 要:本文在指出目前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方面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普及教材循环利用概念、培养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完善旧教材的回收制度、改进旧教材的保管措施、学校和学生应当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对相关部门的扶持力度、创新旧教材的销售方法和二手教材流通方式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48-02
收稿日期:2014-10-22
基金项目:课题号:201411998001Z,课题名称:高校教材循环利用,课题所属:徐州工程学院,项目级别:省重点,小组成员:李平 杨梦楠 刘立龙 王仪丰 邵杨 颜雨
作者简介:李平(1966-),女,汉族 ,江苏徐州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经济学。邵杨(1993-),男,汉族,江苏宜兴人 ,金融专业学生。颜雨(1993-),女 ,汉族,江苏徐州人,金融专业学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推行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在我国推行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对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了解程度不够;高校教材购买方式单一;已实施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高校进展不佳;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推广实施较困难。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普及教材循环利用概念
调查表明,人们对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了解程度严重不够。我们设计调查的学生版调查问卷共回收了244名在读或者已经毕业的高校生的有效问卷,其中有31人第一次听说“教材循环利用”,约占12.7%;有65人经常听说,约占26.64%;多达148人偶尔听说,约占60.66%。由此可见,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
对此,若想推行高校教材循环利用,当务之急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实行教材循环的意义。在此,我们建议学校可以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力度,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可借助多种媒介,采取多种手段对教材循环利用的思想进行积极宣传,具体可采取联合学生会进行宣传,举办主题活动周,向学生等相关主体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这样既可使包括学生在内的相关主体意识到教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与重大意义,又能让教材公有的概念深入人心,使高校教材循环利用走得更通。
(二)培养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
当前高校教材循环利用进展缓慢,很大一个原因是“教材循环,资源节约”观念尚未在学生这一群体中普及。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节约观念,让“绿色教育”观念深入大学校园,已成为当前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此,政府和学校应当让同学们认识到合理利用教材是在为我们共建节约型社会献出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应当动员更多的学生支持教材循环利用工作。
(三)完善旧教材的回收制度
根据我们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我们发现,虽然高校中使用过的教材保存完整度极高,100%可以再次利用,但这些教材基本没有进入循环系统,而是被当做废纸卖掉或尘封于箱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一些同学还表示,虽然想珍藏教材,但是由于空间有限,他们不得不将积攒多年的教材随意处理掉。因此,如何广泛地将未经充分利用的教材收集起来,是高校教材循环利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高校也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本校建立并且完善教材回收体制。这样,学生在用完教材之后,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性的将教材按照其使用后的破损程度将其折价卖给学校相关机构,再由学校主导、学生可自主选择的推行教材的循环利用。
(四)改进旧教材的保管措施
学校相关机构在回收旧教材之后若不对旧教材加以处理再进行保管,就会出现教材发黄、虫蛀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对教材循环利用的整个过程造成巨大的危害。但是学校如果应用专业设备对回收教材统一做好卫生消毒、破损修复等工作,将会大大的增加旧教材循环利用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并不值得提倡。
对此,我们认为回收旧教材的相关机构可以与有意向出售旧教材的同学签订协议或者达成口头协议,推迟回收时间,减少旧教材的不必要库存。保管工作其本身并不包含太多的技术含量,有意出售旧教材的学生为了提高出售价格,会注意到教材的保管。
(五)学校和学生应当在教材循环利用中发挥主体作用
二手教材的最初提供者和最终使用者都是在校学生,产生和使用的场所都在校园中。
因此,学校应当倡导教师、学生提高教材循环利用,提高他们节约资源的意识,并通过图书借阅,贫困生二手教材捐赠,二手教材信息体系建立等方式在校推行二手教材流通。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学生的教育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同时也避免学生上课无教材而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质(下转256页)(上接248页)量。同时作为在校学生,教师,应当树立教材循环利用的意识,随时通过出售,租用,捐赠等方式,加强教材的流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为建设节约社会,降低教育成本贡献一份力量。
(六)加大对相关部门的扶持力度以推动教材循环利用的发展
事实证明,我国教材产业利润空间较大,教材产业链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推行教材循环利用显然会影响造纸、印刷、出版、发行及相关群体的利益。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推行教材循环利用受到来自出版方、发行方的阻力很大。
为了推动教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此提出几个适当性建议:政府可对支持和实施教材循环利用的出版社、学校等单位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或给予经费支持,从而弥补学校或出版商在推行教材循环利用项目时的受损利益,加强相关学校和出版社的积极性,促使教材循环利用的相关产业做大做强。
(七)创新旧教材的销售方法
调查表明,如果教材循环利用仅仅以学生自主、学校和二手书店为主体,会大大限制二手教材的流通,造成二手教材的大量积压,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各专业学生购买二手教材的需求。
因此,为了使旧教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循环利用,应积极构建多元化载体平台,可以构建相应的B2C或者C2C 交易平台,实现跨地区的学生和旧教材回收机构共同参与的二手教材交流平台的建立,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从而提高教材循环利用的覆盖面和利用率。
(八)创新二手教材流通方式
教材捐赠。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目前学校中贫困学生的比例和人数也是大幅度的增加,每年教材费用将是大部分贫困学生较大的经济开支。学校教材由于适用范围的限制不可能捐赠给贫困山区,而教材校内捐赠也换为一种学校奉献爱心的有益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市场先机:纺织大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市场空间广阔
中国是世界知名的纺织大国,每年消耗的纺织纤维量十分惊人。因人口众多,我国每年对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资源和生产化学纤维的不可再生石化原料资源等这些纺织原料的依赖与消耗在数量上是非常巨大的。这其中的大部分织物,在几年之后就会变成废旧纺织品作为垃圾被处理掉。随着纺织品潮流趋势的更迭,更新换代频率的加快,这种浪费趋势愈加明显。不难想象,这些数量巨大的纤维废弃物,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将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可以预见,中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另外,从目前中国服装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近两年来,棉花、化学纤维等服装原材料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全球能源危机已迫在眉睫。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全球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当前,作为纺织大国的中国,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无论从资源节约的角度还是环保的角度都十分必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强调指出:“废旧纺织品及纤维的回收再利用,是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纺织纤维资源回收再利用不仅是一个新兴项目,也是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朝阳产业,不仅对弥补我国纺织原料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是一项资源丰富、投资少、效益显著的新兴行业,不仅可以缓解纺织行业资源短缺的现状,而且可以减少纺织行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除此之外,过去,人们理解的狭义“再生服装”,就是将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如化纤厂的废丝和胶块纺织厂的废纤维服装厂的边角料以及废弃衣物等回收再利用,加工生产成新的服装产品。随着人们对“再生服装”概念了解的深入,如今“再生服装”的概念基本可以概括为:从回收废旧物中提取再生纤维后制成服装。这其中的“回收废弃物”包括但不仅限于废旧纺织品的回收物,从废旧塑料(如矿泉水瓶)中抽取出纤维,作为原料生产的服装也叫做“再生服装”。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到,“再生服装”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纤维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逐步提高,作为我国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服装”具备非常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发展机遇:国外服装循环再生系统逐步植入中国
据《中国纺织报》2月7日报道,日本帝人集团于近期同山东两家企业签署了在中国开展循环再生业务的承诺。据了解,此次是帝人集团第一次在中国开展制服的循环再生业务,委派的是其1994年在中国建立的南通帝人有限公司作为业务开展的实施承接方。这是在中国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上,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表示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之后,第一家表示要在该领域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外资企业。帝人集团的进驻不仅可以将流行于日本、欧美的先进服装循环再生系统逐渐植入中国,同时也将比较成熟的纺织品循环使用技术引入中国,为中国企业循环使用纺织品提供技术帮助和服务。毋庸置疑,这对中国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打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也反映出国外相关投资机构对中国纺织再生纤维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事实上,当前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在日本及欧美国家已经是相当流行的产业,具备了相当的发展规模。美国国会与欧洲议会均曾颁布法令,规定挂上“再生”标识的纺织品售价可以比平常纺织产品提高10%左右,如今许多欧美消费者看到有“再生”标签的衣服后都积极表示支持,掏钱购买。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也在相关提案中规定欧盟各国在2015年年底前,必须构建纺织废弃物的回收体系。日本这个亚洲国家由于本身资源稀缺,对于环境保护及资源的再利用一向非常重视,日本企业较早地在环保领域进行了探索与开发,成为世界上纤维循环利用比较好的国家之一,已经生产出多款可以多次回收和再生利用的西服、大衣等。
可以预见,随着流行于日本、欧美的服装循环再生系统逐步植入中国,中国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这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栋栋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给现代化城市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但是在看到城市建设新景象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即资源与环境的沉重负荷。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在建筑方面所要消耗的材料资源达到了55亿吨以上,拆掉的废旧楼房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可达45亿吨以上。针对这些问题,目前我国建设部门已采取了积极的行动,着力研究将这些建筑垃圾开发再利用。假如我们的研究取得成功,将这些建筑垃圾能够得到有效的循环再利用,不但能够起到保护环境、减低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且还可以减少建筑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和使用。从建筑材料资源循环再利用的工艺角度来分析,拆卸下来旧的建筑材料再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直接再利用指的是拆卸下来的建筑材料经过简单的处理,再使用到新建的建筑物上;建筑废旧材料的再生利用指的是废旧建筑材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后再使用,比如废旧建筑物拆卸下来的钢筋,可经过回炉、锻造后再次作为建筑用材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总之,为了能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又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在现代建筑材料利用方面必须要走可循环利用道路。本文就废旧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1、关于建筑材料砖石的可循环再利用
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中,砖石是使用量比较大的建筑材料,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旧建筑物被拆除。此外在旧建筑物拆除的过程中,一些建设单位为了能够尽快地完成建设任务,甚至采取爆破的方式拆除旧建筑物。这样的做法虽然加快了工程建设的速度,但是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没有考虑到,即爆破后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爆破后的砖石不能够回收再利用,成为了一堆废石、废土。因此,对于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再利用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起来,将废旧的建筑材料给充分地利用起来,一方面可以节约砂石能源,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废弃砖石的处理问题。近几年来,针对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这个问题,我国的建设部门也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比如,在2008年,在对奥运场馆附近的紫云社区的环境改造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就考虑到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这一问题,施工单位将社区路面换下来带有花纹的砖收集起来,用作此社区围墙的建筑砌筑材料,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废旧材料的处理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对围墙建筑所投入的资金。
2、关于建筑材料混凝土的可循环再利用
相对其它建筑材料来讲,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循环再利用这方面的技术发展不是很快,关于混凝土材料循环再利用技术再很早以前国外都有研究,但是其研究后所产生的价值不高,因为对于混凝土的回收加工后再利用其中间的工艺环节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对此项技术进行研究的国家,近年来德国已致力研究一种叫做 “元素回收”的新型混凝循环再利用技术。此项技术的特点是将旧建筑物的混泥土板材保留,将整块的混凝土板材地应用到新的住宅建筑中。、近年来,从事混凝土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研究的德国建筑专家哈维,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作品,一座位于慕尼黑西南的索腊奇小镇的面积约185平方米的现代欧式建筑诞生。由此证明了此项技术是可行的。虽然目前混凝土循环再利用这项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被广泛推广应用,但是德国的这一先进技术已引得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并都在用统一理念去探索、研究,实现混凝土材料的可循环再利用。就我国而言,虽然我国在混凝土再生利用这方面已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但基于我国对这项技术研究的起步较晚,有好多的核心技术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掌握,目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关于建筑材料木材的可循环再利用
木材是建筑领域使用较多的建筑材料之一,树木能有效地调节人类的生存环境,如果大量地砍伐用于建筑领域将破坏人们生存环境,因此,对于木材的可循环再利用这一问题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目前,关于旧木材循环利用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回收利用和用于建筑装修等。对于材质比较好的目前可回收加工成板材制作家具等,此种废旧木材的回收循环利用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首选的方式;此外,目前对于废旧木材的利用还有更多宽泛的用途,比如将将废旧的木材用在室内装修中,保持木材的原有特征,犹如精美的艺术品向人们展示一种极具亲和力的环保新概念。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危房改造和家具更新淘汰下来可开发利用的废旧木材资源多达三千万立方米,由于没有对废旧木材可循环利用的概念形成一种社会意识,致使长期以来都将废旧木材当作是一种建筑垃圾给处理掉,严重地浪费了宝贵的材料资源。长期以来仅将其处理为一种建筑垃圾,浪费了大量的材料资源。目前,对于建筑废旧木材可循环利用已高度重视起来,并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上给以强化。
4、结语
总之,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是我们目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Study on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Hierarchy Management of “Zero Waste”
Abstract: Garbage disposal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garbage were directly thrown away; in the second stage, garbage are reclaimed before being thrown away; and in the third stage, they are engineered for reuse, to realize “zero waste”. Therefore, garbage indicates those non-reclaimable and worthless article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many countries/regions have s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rget based on “zero waste” and “zero landfill” concepts. For example, Beijing launched the domestic garbage “zero waste” pilot program in 2010.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hierarchy management of“zero waste”, aimed at offer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zero waste” practice in China.
Key words: zero waste; zero landfill; hierarchy of zero waste; Zero Waste International Alliance
一、“零废弃”概念的提出及延伸
Zero Waste(简写为ZW),常被译为零废物、零废弃物、零废弃、零垃圾、零填埋和零浪费等。
“零废物”一词首次是以一家公司的名称出现,公司名为“零废物系统公司”(Zero Waste Systems Inc.),由一位从耶鲁毕业的化学博士,保罗?帕尔默(Paul Palmer)在1972年创建,直至1981年停止运营,主要从事化学品的回收和再利用。此后,“零废弃物”概念便被作为城市垃圾管理和垃圾减量的终极目标,而城市“垃圾零填埋(Zero Waste to landfill)”或“零填埋”,是相对于以往的低级、低效、浪费的垃圾处理方式而言的。
“零废弃”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可以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加以利用,实现生活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最大化。2006年,保罗?帕尔默成立了零废弃研究所(Zero Waste Institute),一个非盈利机构,主要从事在工业和商业领域运用“零废弃”原理实现垃圾减量,出版和发表环境影响报告和零废弃影响报告。
“零垃圾”是从垃圾全分类角度,充分回收其中的资源物质,以资源化利用为基本理念,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和源头分类的资源零浪费、物质零废弃的发展模式。
“零浪费”是从设计角度,尽可能减少工业产品产生的边角料,如服装设计中减少因裁剪产生的碎布料,已成为时尚界最新的环保手段。消除浪费的方法是在新款衣服裁剪中,调整衣袖、口袋和衣领的设计,使一切面料裁剪和设计做到恰到好处。“零浪费”作为一种理念,鼓励产品在设计时,从资源的生命周期角度,使所有产品都重复使用,不产生或最大限度减少垃圾的产生。
因此,零废弃、零废物,是指没有任何浪费,无垃圾产生,没有任何东西被扔掉或被填埋。但不幸的是垃圾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各国纷纷提出建设“零填埋”和“零废弃”城市(如美国的洛杉矶、奥克兰、纽约)、“零废弃”社会(如苏格兰)、“零废弃”经济(如温哥华、英国)的发展目标,从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出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和减少填埋的目标和措施。
二、“零废弃”概念的定义
2002年零废物国际联盟(Zero Waste International Alliance,简写为ZWIA)成立,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标准以指导“零废物”战略在全球的发展。2004年11月29日,零废物国际联盟首次通过了“零废物”概念的定义,2009年8月12日该联盟对“零废物”概念进行了修订。
零废物国际联盟对“零废物”概念定义如下:零废物是一个目标,该目标是以道德、经济、高效、有远见地引导人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通过设计使废弃物成为供其它人使用的资源,实现可持续的自然循环。
零废物意味着对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管理,系统性地避免、减少有害垃圾和物质的产生,避免垃圾填埋和焚烧,以实现保护和再利用所有的资源,最终减少垃圾对土地、水、空气的污染,造成对地球、人类、动物健康的威胁。
ZWIA提出的“零废物”概念,旨在倡导减少所有污染物的排放。如果一种产品不能重复使用、修复和循环再利用,那么就应该限制其生产,或重新设计,或停止销售。
三、“零废弃”原则
2005年4月5日,ZWIA规划小组指导和评价当前和未来零废物经营企业在政策制订和经营活动方面应遵循的主要原则。“零废弃”原则是评价企业是否实现“零废弃”承诺的基础,这些原则有助于员工、投资者、消费者、供应商、政策制订者和公众更好地评价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1. 3 项基本承诺
(1)承诺确保企业标准与社会、环境和经济活动标准的一致性;
(2)承诺企业拥有清晰的会计和报告系统,从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企业以最高道德标准开展经营活动;
(3)企业每年环境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披露企业政策实施情况,包括向企业员工、消费者和社区披露企业的生产、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2. 预防为主
在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前,为避免产品和生产过程产生浪费和有害物质,企业应遵循预防原则,所设计的新产品应可重复使用、可维修、可持续循环利用或堆肥。购买重复使用、可再生利用、可堆肥的原材料。
3. 零垃圾填埋或焚烧
将90%的填埋或焚烧固体垃圾进行再利用,垃圾填埋量低于10%。
4. 生产者承担产品和包装的回收责任
企业承担所生产产品和包装回收的资金和必要的支持,也应要求供应商这样做。企业与再使用者、循环利用者、堆肥经营者合作,或实施新的系统有效地利用回收的产品和包装。
5. 防止污染和减少浪费
重新设计企业的供应、生产和分销系统,以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消除浪费。通过不断地评估和修订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政策,防止环境污染和材料浪费。
6. 最高和最佳利用
企业要不断地评价市场和指导废旧产品和包装的再利用是否遵循了最高和最佳的层次利用原则,包括:以产品原貌重复使用(二次使用);改变用途的产品重复利用;产品部分重复利用;材料的重复利用;在闭环系统下,原材料的可持续再生资源利用。
四、“零废弃层次结构”管理
2013年3月20日,ZWIA在其召开的董事会上,第一次通过了“零废弃最高和最佳利用的层次结构”(Zero Waste Hierarchy of Highest and Best Uses)。
零废弃层次结构从高到低分为预防、重复使用、再生利用、能源化利用和填埋等 5 个层级(图 1)。零废弃层次结构管理的目的为:预防垃圾产生,通过产品的重复使用实现“零废弃”;如果不能重复使用,则进行资源的再生利用,达到“零焚烧”;如果不能再使用和资源再生利用,则进行焚烧发电,被能源化利用,以缩小垃圾的体积,实现“零填埋”;对于不能被焚烧、必须填埋的,要将填埋量降至最少。
1. 预防(Prevention)
在零废弃层次结构管理中,预防产生废弃物是优先顺序最高的管理方式,从源头控制废弃物产生量也是最彻底、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源头减量作为第一优先原则,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进而降低垃圾处理费用。废弃物减量涉及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包装运输环节,包括节约材料、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减少消费、减少包装及设计经久耐用的产品等。
2. 重复使用(Re-use)
重复使用是第二优先原则,是在废弃物分类回收基础上保留其原有的价值和功能的重复使用及二次利用,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3. 再生利用(Recycling)
对于不能重复利用的,进行再制造、资源再生利用,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原生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填埋量。
4. 能源化利用(Recovery)
废弃物焚烧是将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用焚烧方式发电,产生再生能源,减小废弃物的体积,最终减少填埋量。焚烧时不要将固体垃圾如轮胎、电子产品混合焚烧,因为这些物品在高温下焚烧会挥发重金属和产生二英,污染环境。
5. 填埋(Disposal)
对不得不填埋的废弃物,应尽量减少其产生量,填埋是废弃物处理的最后一步,只有在提取了所有可回收物,消除有害物质后方可被填埋。因此,零废弃层次结构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减少消费,产品的再使用、再循环、再制造,零填埋和零焚烧,实现从摇篮到摇篮全生命周期“零废弃”管理。
五、“零废弃”目标实现的途径
1. “零废弃”提倡3R’s
只有在垃圾减量、产品被重复使用、资源循环利用后再回到资源,没有垃圾被填埋才可被称为“零废弃”。因此,“零废弃”=Reduce+Reuse+Recycle,即减少产生、物尽其用和循环利用。
2. “零废弃”是一个远景
从国家、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各国提出“零废弃”更多是作为环境管理的一个远景和目标。“零废弃”在垃圾减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分类,实现物质的充分利用。例如,2002年新西兰提出,整个国家在2020年实现“零填埋”,中期目标是在 3 年内垃圾减量50%,5 年内垃圾减量达到80%;2009年苏格兰提出“零废弃”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废物利用率提高到70%,填埋量降低到5%;2009年美国三藩市提出“零废弃”战略,目标是将垃圾的资源利用率从2000年的50%提高至2010年的75%,2020年则达到100%,最终实现三藩市垃圾“零填埋”。
3. “零废弃”要求生产者责任的延伸
为实现“零废弃”的目标,各国纷纷出台法律法规,要求生产者的责任延伸,主要包括:(1)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导致垃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设计的问题,因此要求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选取和生产过程中考虑产品废弃后如何进行回收和利用,以降低废弃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最大程度地资源化利用废弃产品;(2)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等;(3)生产者责任外延。要求生产者对其生产的、在消费后废弃的产品承担回收、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责任。
4. “零废弃”对消费者行为的改变
(一)低碳乡村旅游的概念
在追求“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的目标下,旅游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不可阻挡,乡村旅游本身具有自然生态性,其发展也必然要求生态化、低碳化。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和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归纳与总结,对低碳乡村旅游界定如下:低碳乡村旅游是指将乡村旅游“低碳化”,是乡村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综合,即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本着低碳经济的理念,使用低碳技术和相关政策措施对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宣传倡导低碳理念,让旅游者在旅行中自觉减少碳排量,实现高效低耗的乡村资源利用和最小化的乡村社区环境损害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
(二)低碳乡村旅游的内涵
低碳乡村旅游与传统乡村旅游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低碳乡村旅游是具有低碳体验和教育功能,以减少旅游活动中碳排放和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为基础,重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
(一)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理论
1.循环经济理论是必备的理论基础。低碳乡村旅游注重资源再利用、关注环境、倡导节能减排,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可持续重复利用的方法来缓解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循环经济在低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是通过清洁生产、资源再造、环境修复等途径,形成旅游业与乡村产业循环体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和构建低碳保障体系,实现乡村旅游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多赢的战略目标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路径
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且需要乡村农户、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推进。具体模式可参见图1。
三、低碳乡村旅游模式实施的方法
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形式,是国内旅游中的一匹“黑马”。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面向低碳经济,以积极的姿态,学习现有的低碳示范区,引导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实施低碳乡村旅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共同宣传乡村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广告,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进公众在乡村旅游中主动进行绿色消费,践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培养旅游者与农户的低碳旅游意识,营造低碳乡村旅游环境。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乡村农户是低碳乡村旅游氛围的营造者,低碳乡村旅游模式落实到实践中并取得可观效益,最关键的就是要使活动主体,即旅游者,和乡村农户自觉树立低碳旅游意识。乡村旅游目的地可利用多媒体、广告牌及宣传手册向广大旅游者广泛普及低碳环保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从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及娱乐活动等方面自觉购买使用含有低碳性质的商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