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移动支付包含

移动支付包含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0 10:58: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移动支付包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移动支付包含

篇1

一、项目概述及需求

移动支付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三代历程,从基于短信、语音的远程支付到基于客户端、WAP的远程支付、一直发展到如今基于金融智能卡的远程和近场支付的第三代移动支付。相对于第一代移动支付产品安全性低、交互性差、应用领域狭窄以及第二代移动支付受限于运营商WAP网关并且不具备现场支付功能等诸多缺陷。第三代移动支付则更加安全、便捷。

二、方案设计依据

2.1安全性和可靠性

NFC以其短距离通信特征成就了其天然的优势,对于移动支付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NFC刷卡手机支付需要在小于10cm的范围内才能通信,并且只能点对点的通信,这保证了在移动支付通信时数据传输的高度保密性与安全性。只要终端设备在管理范围之内,就不存在被盗刷的可能性。

2.2便捷性和实用性

相比传统钱包,NFC刷卡手机拥有钱包功能,可以集所有卡片(银行卡、门禁卡、校园卡、会员卡、公交卡等)于一身,实现统一管理,给钱包减负,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小额非接支付,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轻松。另外,移动支付的应用领域也日趋丰富,便民缴费、远程购物、金融服务等等。

2.3低耗能和低成本

耗电量远远小于蓝牙和红外装置,把NFC模块装载在智能手机里,不需要手机供电,同样可以使用。制造成本低,NFC通过一个芯片、一根天线和软件的组合,就可以实现各种设备在几厘米范围之内的通信,且只需要把一块NFC功能模块搭载到移动终端就可以直接使用。

三、系统解决方案

3.1方案网络拓扑图

3.2方案架构说明

NFC支付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采用NFC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通过手机等手持设备完成支付,是一种新兴的移动支付方式。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而是使用NFC射频通道实现与POS收款机或自动售货机等设备的本地通讯。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是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它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讯技术,采用13.56Mhz通讯频率,在十厘米之内,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其传输速度有106 Kbit/秒、212 Kbit/秒或者424 Kbit/秒三种。近场通信已通过成为ISO/IEC IS 18092国际标准、ECMA-340标准与ETSI TS 102 190标准。

四、NFC支付技术方案

NFC通过频谱中无线频率部分的电磁感应耦合方式传递信息,它是一种提供轻松、安全、迅速的通信的无线连接技术。首先,它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其次,NFC与现有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兼容,目前已经成为得到越来越多主要厂商支持的正式标准;再次,NFC还是一种近距离连接协议,提供各种设备间轻松、安全、迅速而自动的通信。与其他无线连接方式相比,NFC是一种近距离的私密通信方式,它面向近距离交易,适用于交换财务信息或敏感的个人信息等重要数据。因此NFC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门禁、公交、手机支付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OS终端与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共同完成NFC近场线下支付。其中,近场通信部分包含两大模块:NFC通讯模块和安全模块。在整个支付过程中,它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都不可或缺。

1、NFC通讯模块(CLF)

NFC通讯模块(CLF)主要作用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转换数字信号为RF信号,并且通过13.56MHz天线发送;2.接收通信信号,同时转化为数字信号;3.与基带模块和SE模块进行通信。

2、安全模块(SE)

安全模块(SE) 主要作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交易关键数据、敏感信息安全存储和运算;2.可以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区分为NFC-SIM卡方案、NFC-SD卡方案、NFC全终端方案。

参 考 文 献

篇2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支付、RFID近场支付

一、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指物品通过各种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包含自动识别、传感传动、网络通信、数据处理存储以及智能终端等多方面的技术。

1、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是对物品进行标签的技术,主要包含了影像识别(例如条码扫描)、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其中RFID是当前最被看好的技术。在物联网中,自动识别技术主要负责信息的标记。

2、传感传动技术

传感技术是关于从物品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技术。在物联网中,传感技术主要负责接收物品标签中内容。

3、网络及通信技术

网络及通信技术,可以采用现有的全部固定、移动甚至卫星数据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网络及通信技术负责将物品信息及处理信息传送到指定的存储处理单元。

4、数据处理存储技术

在物联网中,数据处理存储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对信息按照预订的流程规范进行处理,并根据要求对相关数据进行存储。

二、移动支付分类

移动支付是物联网应用之一,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1、近场支付是通过RFID技术进行的近距离支付,主要应用在公交、便利购买等小额支付。2、远程支付一般是通过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支付。RFID是近场支付的重要技术实现手段,同时近场支付和物联网的关联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来说属于物联网的一种。

三、RFID技术相关

1、RFID技术工作原理

RFID技术根据是否需要供电的不同技术分为无源和有源技术,根据无线频率的高低不同,无源RFID技术可分为低频、高频和超高频三种;而有源RFID技术主要包括了2.4G和5.8G两种技术。在与手机结合的RFID技术中,主要包含了无源的13.56M技术和有源的2.4G技术两种。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携带标签的物品进入接收解读器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一个简单的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电子便签可(TAG)与手机的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客户识别模块卡)或UIM(User Identity Model,用户识别模块)结合,形成RFID-SIM/UIM卡,即双界面智能卡。

2、IC卡与RFID的关联

IC卡是RFID系统中用户数据信息的载体,是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将一个微电子芯片嵌入符合ISO 7816标准的卡基中,做成卡片形式。

IC卡技术分为接触式IC卡技术和非接触式IC卡技术。接触式IC卡由读写设备的触点和卡片上的触点相接触进行数据读写。非接触式IC卡与读写设备无电路接触、由非接触式的读写技术进行读写(例如光或无线电技术)。其内嵌芯片除了存储单元。控制逻辑外,增加了射频收发电路。这类卡一般用在存取频繁、使用环境恶劣的场合。RFID系统中使用的IC卡就是非接触式IC卡。

非接触式IC卡目前应用较多。主要分为M1卡和CPU卡,M1卡,是指菲利浦下属子公司恩智浦出品的芯片缩写,全称为NXP Mifare1系列,为可重复读写的多功能卡。CPU卡是M1卡的升级,卡内集成电路中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电路中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以及片内操作系统COS等主要部分,犹如一台超小型电脑。具有信息量大、防伪安全性高、可脱机作业,可多功能开发等优点。CPU卡可以通过模拟技术兼容M1卡的部分功能。

四、移动支付技术与RFID的结合

主要是在IC卡与移动终端的结合上,实现方案主要有三种:定制手机,SIMPASS卡和智能SD卡,目前适用最多的是双界面SIM卡。

1、定制手机

是将支持移动支付的IC卡与手机终端结合,在手机制造的时候直接将IC卡做到手机里面去,由于手机更新换代很快,加之数据初始化的流程复杂,目前定制手机已经很少再适用了。

2、SIMPASS卡

SIMPASS卡是双界面卡的一种,它是一种多功能的SIM卡,支持接触与非接触两个工作接口,接触界面实现SIM功能,非接触界面实现支付功能,兼容多个智能卡应用规范。SIMPASS卡可以通过定制手机或天线组件两种方式实现与手机的组合。

3、智能SD卡

智能SD卡技术是把IC卡和存储用的SD卡(相当于手机的硬盘)组合到一起的一种技术,当智能SD卡和手机组合应用的时候,一般情况下IC卡与SD卡组合,若是基于13.56MHZ的SD卡,则天线是通过SIM卡或手机来实现的;若是基于2.45GHZ的SD卡,则不需要天线。

智能SD卡技术只有中国移动作为运营商的代表在关注,而且中国移动主要考虑的方式是2.45G,所以目前智能SD卡技术在中国发展缓慢。

五、RFID移动支付主要手段及方案

1、13.56M的无源RFID技术是目前近场移动支付的主要手段

由于中国银行界目前主要采用13.56MHZ的无源RFID技术作为近场移动支付的标准,而且中国银联在2011年发文要求对原银联POS机逐步进行RFID技术改造,改造后的POS机将不仅仅支持刷磁条卡,而且将全面支持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卡近场支付。由于无法得到金融界的支持,且没有国际标准,中国移动主导的2.45GHZ有源技术已经逐步被抛弃。

2、 SIMPASS卡方案是目前的首选方案

基于RFID的移动支付有定制手机、SIMPASS卡、智能SD卡三种,目前来看,技术最成熟、市场推广最为便利的是SIMPASS卡。定制手机存在着工艺复杂和手机换代问题,而智能SD卡的天线技术目前还非常不成熟,虽然SIMPASS卡也无法适配全部手机,但是基本能满足现有推广的需求。

篇3

【关键词】

移动支付 NFC RF-SIM 电信运营商

1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移动支付业务最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非洲的肯尼亚等国家得到大规模应用。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到2011年,移动支付业务无论从用户量还是交易额来看,规模均较小。2011年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逐渐发展壮大,近年来移动支付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移动支付简单来说就是交易双方以移动设备为工具进行货币支付从而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方式。一般来说利用短信、移动网络或NFC近场通信技术等无线方式来完成支付过程。所使用的移动设备集中于手机、PAD等手持设备,其中手机是主要的移动支付设备。因此,也有人习惯把移动支付称为手机支付[1]。面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移动支付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提高了支付交易的便利性[2]。在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支付的情况下,移动支付用户会在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进行权衡,故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简单方便的操作及较多的应用场景都会对市场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决定用户的使用意愿[3]。虽然金融机构(如银行、银联)、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推出各具特色的移动支付业务,但消费者仍然愿意看到一个能够兼容多方技术、标准统一的移动支付系统[4]。由于移动支付的主要媒介为手机,对于拥有大量手机用户的电信运营商来说,发展移动支付将比其他机构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艾瑞咨询集团数据(注:统计企业类型中不包含银行、银联,仅指第三支付企业)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 729.8亿元,2013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 197.4亿元;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80 767.0亿元,同比增速为50.3%。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5 924.7亿元,同比增速为391.3%,发展势头迅猛。以互联网支付(不包含移动支付)及移动支付作为整体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较2013年增速为107.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整体增速较快,但移动支付的增速远远大于互联网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对传统的互联网支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已逐渐形成取代传统互联网支付的势头。2013年和2014年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支付占比如图1所示:

移动支付可以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方式,其中远程支付主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支付方式,具体实现方式分别为短信、WAP、手机客户端软件(APP)等。近场支付主要指利用NFC手机支付(或RF-SIM支付)等近距离通信技术进行支付的方式。2014年,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近场移动支付在移动支付整体行业的占比为1.3%,NFC近场支付普及率较低,市场份额有限。但当近场支付突破终端环境等多方面限制后,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仍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三大电信运营商因具有大量的手机用户资源,故在近场支付业务方面占据巨大的优势,未来的前景十分可观。

2 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介绍

2011年12月13日,央行颁发了第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联通沃支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均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电信运营商拥有大量宝贵的用户资源,运营商与支付业务的交集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移动支付”领域。

三大运营商由于具备发展近场支付的巨大优势,故其重点投入在近场支付领域,由于近场支付在移动支付中所占比例较低,故在目前阶段,三大运营商并没有对传统的支付公司造成大的冲击。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均包括远程支付、近场支付两类使用场景。

2.1 远程支付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电脑上网、营业厅等方式开通手机支付账户,实现远程支付,如短信缴水费、上网购买商品等。远程支付又包括自有账号的支付、快捷支付、银行网关支付。

(1)自有账户支付:用户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申请账号,将资金存入该账号中,利用该账号进行转账、消费(例如公共事业缴费、手机充值)等支付行为,在该种方式中,用户将资金存入运营商,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开展其他金融业务。

(2)快捷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用户手机绑定银行卡,通过输入短信验证码等方式对银行卡进行快速的支付行为,该种方式即将银行卡绑定手机号码,使得支付更加快捷。

(3)银行网关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提供一个可以跳转至银行网银系统的界面,跳转至网银后,用户所有的操作均是在网银中操作,运营商的支付系统只是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2.2 近场支付

用户通过更换SIM卡为NFC卡或RF-SIM卡的方式,开通近场支付功能,近场支付能实现的功能包括公交一卡通、企业一卡通(校园一卡通)、手机钱包等。

结合公交卡功能,可以作为公交卡刷卡使用,里面的资金与公交卡相同,都由公交公司所有,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为集团客户提供的集门禁、考勤、内部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服务,根据用户的不同,可以细化为“校园一卡通”、“单位一卡通”等,典型的应用如内部消费,为近场支付功能,在一卡通中可供消费的资金为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充值与消费,与公交一卡通一样,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手机钱包是将银行卡的钱转到手机钱包中,手机钱包可以当作现金来使用以进行小额支付,手机钱包中的资金在运营商的账户中,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进行其他金融业务。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

2.3 近场支付技术的选择

在三大运营商的近场支付所使用的技术中,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采用的是NFC卡方式,中国电信则采用的是RF-SIM卡方式。NFC方式是银联倡导的标准,RF-SIM方式是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倡导的标准,该标准之争在2012年底以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妥协,承认银联提出的标准而告终,但目前仍有运营商使用除NFC之外的其他标准作为过渡。表1是NFC与RF-SIM在技术指标上的比较:

表1 NFC与RF-SIM的比较

NFC RF-SIM

工作频率 13.56MHz 2.4GHz

天线尺寸 较大,需要特殊工艺集成在设备中 3.1cm,很容易集成在卡中

终端 特定终端 不限

工作距离 5~10cm 1~500cm,可调整

工作模式 被动、主动、点对点 被动

支持机构/企业 银联 运营商

稳定性 天线内置手机中,稳定性较高 载波可穿过电池和后盖,稳定性较高

在技术方面,RF-SIM存在标准不公开、安全性欠缺、成熟度不高等问题,并且与NFC相比缺少主动工作模式和点对点的工作模式。另外,其通信距离较长,如果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刷卡距离控制在近场通信范围内,还会导致稳定性不高。近年来NFC获得了包括银联、芯片制造厂商、手机设备生产厂商、电信运营商等产业内越来越多的支持,加之其技术成熟度高等诸多技术优点,NFC在近场移动支付技术中的优势愈加明显。

在市场方面,RF-SIM使用的频率为2.4GHz,其与银联以及一卡通公司等要求的13.56MHz不匹配,市面上几乎没有2.4GHz的终端POS机,导致合作难度较大,如需推广,则需要运营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POS机的更新或改造。

从移动终端来看,由于频率的不同,NFC卡需要有特定的终端支持,而RF-SIM卡本身可以集成天线,不需要特定终端支持,从该角度来说,运营商主推RF-SIM对其自身是有利的。一旦形成较大规模或行业标准,技术上的缺陷可通过产业链上各环节厂商共同努力克服。

近场支付的标准之争也是个博弈的过程,主要的利益方都希望自己在该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对近场支付不同的实现方案也都各有所侧重。日本移动支付发展快、市场份额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信息化技术成熟、国内金融管制宽松以及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在中国如果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会导致运营商与银联形成强大的竞争。银联在支付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会极力推行对它有利的标准来压制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发展。由于RF-SIM可以在任何终端上使用(技术上的小缺陷此时可以忽略),而NFC则需要在特定的支持NFC功能的终端上使用,目前支持NFC功能的终端种类较少,并且手机生产厂商生产该类手机的意愿也不强烈,这无形中便给使用者增加了门槛,故银联主推NFC标准来阻止运营商移动支付的发展。而三大运营商如果用RF-SIM作为近场支付的标准,则可以通过换SIM的方式即实现近场支付,并不需要终端的支持,这样有利地降低了用户使用近场支付的门槛(有了大量的终端用户后,则市面没有相应POS机的问题,运营商可以通过与商户合作、提供优惠政策等来开展)。以上即为近场支付技术的标准之争的核心所在,但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最终由于多种原因放弃了RF-SIM标准,向银联NFC标准靠拢。

3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及发展建议

3.1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

(1)业务种类

三大运营商支付业务种类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三大运营商除目前预付费卡只有中国电信有之外,其余的远程支付、近场支付,各个公司全部具备,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近场支付使用的是NFC卡,而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的是RF-SIM卡。

从资金沉淀的角度来看,远程支付中的自有账号支付、近场支付中的电子钱包以及预付费卡,能使运营商产生资金沉淀,而由于这几种业务会产生资金沉淀,故对银行、银联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造成较大冲击。

(2)安全性

远程支付:三大运营商流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登录中国电信翼支付网站时,系统会自动弹出下载安全控件的窗口,提示安装安全控件,另外两家运营商没有。

近场支付:近场支付如前文分析,NFC的安全性要较RF-SIM卡稍好,但在支付的过程中,中国电信在刷卡后需要输入密码,另外两家运营商则不用。

综上,在安全性方面,尤其是用户“看得见”的安全性方面,中国电信要比另外两家运营商做得好,故可以吸引更多客户使用。

(3)市场份额

从市场份额来看,2014年三大运营商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占比(包含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中国移动0.3%,中国电信0.2%,中国联通0.4%。2014年中国移动用户8亿2千万,中国联通2亿9千9百万,中国电信1亿8千6百万。为说明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强弱,定义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为平均每亿个用户能够占有整体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比例。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如表3所示。

表3 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

用户数/亿人 8.20 2.99 1.86

移动支付市场份额/% 0.3 0.2 0.4

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 0.037 0.067 0.220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移动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使其在移动支付中的份额最大,但从每亿个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来看,中国电信为0.22%,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3倍以上。中国联通,由于其用户数较中国移动少,并且没有中国电信每亿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大,故导致其在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的占比最低。

结合业务种类、安全性、市场份额综合分析,中国电信之所以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高,取决于其业务的多样化和高安全性,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RF-SIM卡,不需要更换手机即可使用(只更换SIM卡即可),故可快速吸纳用户。这也从某种角度印证了在近场支付标准之争中,RF-SIM卡方式是有利于运营商发展其近场支付的。

综上,中国电信在业务种类多样性、安全性、市场份额(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方面都占据优势,为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发展较好的一家。

3.2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为了使三大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尤其是近场支付尽快发展,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相关政策

要推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应该从宏观层面推出各种相关政策。具体建议如下:借鉴日本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经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确立运营商主导移动支付业务的地位,以快速促进移动支付发展;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设立移动支付相关技术的课题,对移动支付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与支持;确立近场支付的技术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产业链各方积极合作,共同分担及降低推广成本;协调移动支付各利益方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移动支付发展。希望政府推动公共事业、公共交通、金融机构,使其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使产业各方形成合力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

(2)运营商策略

在国家层面推出各种利好政策后,运营商应抓住时机审时度势,积极制定发展对策。建议如下:在远程支付领域运营商很难与支付宝、财付通等开展远程支付业务较早的的公司相抗衡,但运营商有丰富的用户资源,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必须品的现在,运营商在近场支付领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近场支付的安全性及便捷性留住客户,逐步向远程支付渗透,是运营商移动支付领域的一个核心对策;利用多种优惠促销活动来进行引导,改变用户使用习惯、吸引商户参与;多做正面宣传,改变运营商在部分民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以此消除用户使用疑虑;提高管理水平与薪酬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辛勤工作、创新工作;利用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移动支付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客户使用。

相信随着手机钱包安全性的逐步提升、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地被改变,运营商主导的近场支付会成为未来移动支付领域发展较快、真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业务。进而,带动运营商主导的自有账号的远程支付,在运营商逐步沦为“管道”的形势下,在移动金融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

4 结束语

本文对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指出其各自的优点及不足,通过对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政策、运营商策略等因素,对运营商关于移动支付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 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 刘博,孙锁宏. 移动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J]. 区域金融研究, 2012(11): 38-41.

[3] 叶云. 基于感知价值的用户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12.

[4] 黄岚,蒋侃. 消费者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J]. 社会科学家, 2013(3): 76-79.

[5] 钱峰.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外部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6): 15-20.

[6] Alfahl H, Sanzogni L, Houghton L. Mobile Commerce Adoption inOrganiza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 (JECO), 2012,10(2): 61-78.

[7] Chong A Y L. A Two-staged SEM-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commerce Adoption[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3,40(4): 1240-1247.

篇4

从国际发展看,移动支付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商业模式。

(1)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作为主导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以银行推出的业务为核心来推动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展,通信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以信息服务商的身份出现,不参与支付活动。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式也归于此类,毕竟在双方合作模式下的清算、结算都是在金融机构的账户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上进行,通信运营商只是提供一个通道。

(2) 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第三方支付企业作为单独的经济实体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只是作为合作伙伴存在。

(3) 以通信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通信运营商为核心来管理价值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不参与支付活动,用户直接与通信运营商接触。不过,通信运营商需要承担金融机构的责任和风险,服从于金融机构的监管。

无论采用何种商业模式,移动支付的盈利主要来自前向用户服务费、结算手续费和后向商户服务费三方面。

2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模式的初步探索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陆续发放支付牌照。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牌照包含的六大支付业务范畴之一,正式授权给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2011年年底,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齐聚移动支付。至此,我国移动支付半封闭开放模式的产业链正式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以及支付清算行业协会作为产业链的协调监管机构严格把控准入关,使得整个产业链不至于过度分散,也不至于过度封闭。

从短期看,虽然盈利空间还不是很大,但移动支付能够增加用户黏性,带动其他各项增值服务的收入,因此,产业各方对移动支付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过长,产业链内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将该业务一手包揽从头做到尾,加之移动支付尚欠缺统一的行业标准,若产业链环节中的各方各自为战,整个产业的发展必将举步维艰。因此,有必要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扶持下,积极探索创新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的局面,加快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 构建成功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有序的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的构建,离不开产业链参与各方的专业分工与有效协作。

(1) 行业间开放。移动支付相比其他增值业务,涉及的企业最多,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最复杂,各行业应该携手共进推动行业开放。通信运营商拥有广泛的移动用户群,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资金清算体系,通信运营商希望POS终端机开放共享,金融机构同样也希望手机支付开放共享,行业间应该开放共享。

(2) 资源共享。各方独立发展的用户,会导致用户群体割裂化比较明显,也会让用户对业务产生困惑,不仅会加剧竞争,某种意义上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移动支付产业各方聚拢在一起,会让格局及各自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朗化,才能有针对地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良性发展。

(3) 标准统一。为了抢占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权,近两年来,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力推的2.4GHz标准对国家标准的争夺从未停止,并且各自也都开展了小规模试点。从实际看,标准问题是制约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瓶颈。标准要统一,但不一定要单一。对于整个产业发展而言,单一的标准往往会形成垄断,会扼制创新,应鼓励多标准并存,只要不违背整体发展原则的自定标准就要提倡。

4 关于加快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尽早出台移动支付标准。在全面梳理移动支付现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从关键技术、系统结构、信息安全等角度构建我国移动支付标准体系框架。要坚持自主创新,从应用基础、联网通用、设备应用、安全保障、相关技术等几个方面,规范移动支付全过程。建议涉及通信相关技术的以通信行业标准形式,涉及银行监管的以金融标准形式组织制定和,涉及多方参与的由参与方共同组织参与制定,加快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2) 注重商业模式建设。由于尚无成熟的运营模式,移动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中产业链最长、参与者最多的产业,应该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协作和跨行业的协调,开展深层次的商业合作,实现产业共赢。

(3) 鼓励产学研应用开展技术合作。通过科技加大专项的实施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产业价值的提升,带动产业发展。

(4) 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安全是移动支付发展的根基,要加强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为移动支付发展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要进一步引导用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主动采取身份识别、安全加密等手段,提高移动支付交易的安全性。

近年来,3G终端普及速度加快,消费者对移动购物需求日益迫切,这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基于先天的用户优势,移动支付业务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通信运营商发展的重点业务,而这其中尤其要把握两个方面:消费者认可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行业应用突破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主要路径。

篇5

【摘要】移动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一方面,电子商务与移动电子商务的日趋发展促进了电子支付的发展创建,另一方面,电子支付的广泛应用也保证了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目前我国移动支付还处于发展与成熟时期,所以在内容上也是不断丰富。本文首先从电子支付概况、移动支付定义与基本流程、移动支付的主要优势和国内外移动支付的现状等方面对移动支付进行比较全面地概述;其次重点分析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及其商务模式之间的比较;最后通过我国移动支付应用领域及案例分析得出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支付移动支付手机支付第三方支付

第二部分:什么是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位于论文第一页;字数要求为200-300字左右。内容应包括课题设计意义、完成的主要工作、重要结论及其理论和技术水平,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语言力求精炼。

关键词:结合标题和正文内容一般选取3至5个关键词。

那么到底如何写呢?请关注下页:

简单来说,摘要就是论文的梗概,反映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展示论文内容全部重要的信息。简洁具体的摘要还须明确论文的创新性,读者通过阅读摘要便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也方便读者检索,提高论文被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的概率。

摘要主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 研究目的:用一句话概述即可,但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必须详细具体,作者在摘要中要给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具体结果及对其进行剖析得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结论。

摘要应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研究目的。摘要不应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出现过的信息,不要把引言和结论中叙述性的内容写人摘要,在学科领域内专家和学者共知的内容不要写人摘要。不必介绍研究背景,也不要有自我评价的语句,如“本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研究对??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摘要的内容应在正文中出现,不能有作者未来的研究计划,不能出现图、表、参考文献序号和缩写词,尽量不要出现数学公式。为保证摘要的客观真实性,摘要应采取第三人称写法,不宜出现“本文”、“作者”、“我们”等字样,应写成“对??进行了研究”,“基于??”。句子要尽量简短,只叙述新信息和发展,减少原来的研究细节。

第三部分:从不好的摘要到好的摘要

范例:(写的很差的摘要)

不好的摘要

本文从分析我国物流市场组织问题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物流组织层的概念,并通过研究指出物流组织层是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同时对物流组织的内容、物流组织层的运作机理及其运作主体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希望能有效解决物流市场组织问题提供一种全心的思路”。该文为研究观点类,其摘要缺乏具体结果。

修改稿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