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0 10:58: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自主学习的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教学 自主性 理论依据
key word: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the independency the theory rests on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2010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性英语学习教学研究”(102400440085)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对于“自主学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国内外也已有大量的研究。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应该包含以下含义:自主学习的学生应该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能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进而有计划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并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能意识到学习结果并能评价学习结果。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意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自主地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构建有利的资源环境,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
自主就是管理自身的自由和能力,同时包含自行决定的权利。他们将自主与责任挂钩,强调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认为要促进学习者自主,就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责任意识。从技术的角度看,自主学习是独立学习的行为和独立学习的技术能力,是一种脱离教育机构框架和没有教师干预的语言学习行为。从心理角度看,是内在的,能自我管理学习的心理能力。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自主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以及对这种外部环境的控制。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界定自主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什么时候更多地需要给予监督、指导,什么时候较少需要引导、帮助。自主学习包括很多方面,如学习者的态度,计划和监控学习过程的能力,还有环境。自主学习有层次性,由被引导的语言学习,“半自主语言学习”,最后达到“完全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培养下逐步形成。事实上完全自主学习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具备独立承担一切学习责任的能力。所以比较适宜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内外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自主学习要消除两个方面的误解:一是自学;二是脱离教师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学生的自学。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环境”。在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经过独立探索来解决。当自己经过探究尚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就要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或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语言的社会性、交际性决定了自主学习决不是脱离群体的个别学习,而是一种在强调集体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给予每个学习者理想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自觉、自主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结合国内外学者给自主学习下的定义,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学习的主动性:人的主体性的显著标识就是他的主动性,主动性包括个体行为的目的性、选择性、自我调节性。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地做出行动,并适时地进行自我调节。这种主动性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保障。
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学习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习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括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样所学的知识变成了可以利用的资源。
学习的独立性: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一面上,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
学习的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在现实中,绝对自主或绝对不自主的学习都较少,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自主学习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方面可能是自主的,而在另一些方面可能是不自主的。
学习的反思性: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目标和标准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学习目标和标准进行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对学习目标和标准进行调节。
三、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社会认知学派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很多,大多可分为内部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三类。制约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设置的目标、归因和情感等,其中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两个关键变量,因为他们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的运用。社会认知学提出了若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人本主义自主学习理论可以追溯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思想。罗杰斯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他强调随意教学,和谐师生情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罗杰斯认为,教学方法就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
信息加工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在环境中如何由感官、辨认、转换、记忆等内在的心理活动,来吸收并运用知识的方法。即人们接收、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过程。这一理论中有一些概念,比如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概念,以及一些关于遗忘的规律等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多帮助,同时也给我们语言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如何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记忆规律,并帮助学生运用有效的记忆策略来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理论表面看来似乎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本质上两者是分不开的,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社会互动理论能指导我们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计划性、监控性、和评价性等方面的培养,并能指导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各校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摘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西方语言学界十分重视自主学习的研究,近20年来他们已从不同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好地促进了外语教学,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二、提倡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综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着“费时低效,高分低能”、“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象。究其原因,传统的外语教学观念还在影响着外语界,教师只注重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能主动地习得外语知识和培养自己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学生能更有效的学习第二语言,能学以致用,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目标
语言学习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要求学习者做主动的参与者。同时,语言学习也是双向的,是教与学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起帮助、建议和引导的作用,学习的任务只能靠学习者自身去完成,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真实目的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感知语言使用的某些规则。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高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要接收处理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当今电脑技术和多媒体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站大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终身受用,要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就必须有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课堂教学自身有其局限性,学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获取足够的知识,这将要求学生把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后自己反复实践,并在适当场合应用于实际交际。另外,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求学生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展开“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相应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自主学习是外语习得的关键,习得者最终能否成功地学好外语主要取决于他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学时紧,任务重,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外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有选择的学习
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大纲及自身的具体情况,确立外语学习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安排表,掌握最佳的学习时段并及时检查自身的计划执行情况,同时在各个阶段作出归纳总结。另外,教师应根据学习者制定的学习目标及各自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有效地选择课后学习内容、寻找合适的自学材料,并教授学生选材的方法和标准。外语学习者会因个性、经历、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方法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地指导他们寻找适合自身学习的策略。如记外语单词,有些学生喜欢强化记忆,有些学生则喜欢回忆记忆,这些都必须因人而异。
(二)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动机,一般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extrinsic motivation)两种,内在动机指学习者个人对学习产生的兴趣,外在动机来自于外部因素的作用。西方学者认为,一旦外语习得者的兴趣被激发,他们便会产生一定的内在动机,当教师为外语习得者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其积极性就会增加,其内在动机将大大激发,外语习得的效率也大为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适当设置一些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主动的参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强化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强烈的习得外语的愿望,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外语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时展的要求,只有掌握好外语知识和技能,才能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不败之地,这种为未来而学的愿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有“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指导学生定期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
指导学生根据自我监控和评估的结果,调整学习进度或者把偏离目标的学习过程纳入到正常的学习轨道,实现自我调节;要帮助学生经常性把自己的学习结果与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比较,查找那些目标已完成,那些目标尚未实现,进而对自己学习的优劣作出评判。
四、结语
实践证明,外语习得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习得者本身的自主学习。因此,现代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什么,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重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这对当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根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还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我国英语教学目标已由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变为能力的获得,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虽然各学派研究的角度不同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也存在广泛的争议,但自主学习作为语言教学和学习的一种方式,本质上是要求学习者能在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学习管理方面对自己负责。
1 主要的自主学习理论
1.1 人本主义理论
起源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内在心理机制上做了进一步的修改。“研究者Mc Combs, Ames, Covington & Omelish 认为,自主学习是个体自我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主学习受自我系统的结构和过程的制约。自我系统的结构包含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自我意象等。”①
应用于教学要注意: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在教学目标上,要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这一理论影响下,贯彻自主学习时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其次针对学生的自我过程分别予以指导”。②
1.2 认知构建主义理论
在巴特莱特(Bartlett)和皮亚杰(Piaget)的图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构建主义者认为,学了有环境的影响外,主要是主客体之间的新的认知图式的构建过程。
经过教学实践有些教学法比较能有效提高自主学习。比如,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策略等各种理论,还有同伴间互相辅导和讨论,通过合作来构建各自的学习理论。
1.3 操作主义理论
自主学习的操作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操作行为,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作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可以通过设置:刺激-行为-结果-强化的程序来激发和促进自主学习。此理论比较注重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如何使反应朝积极方向发展。
1.4 信息加工理论
由温内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认为,自主学习可以用信息加工的控制论来解释,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循环反馈回路。个体获得的信息经过检测,与预设的标准匹配就以信息输出的方式退出,否则要进行改变或转换已达到符合检验标准。
1.5 意志理论
意志理论是科尔(J.Kuhl)和考诺(L. Conro)等提出的。考诺认为:“ 动机过程在决策形成和促进决策上起中介作用,而意志过程对决策的实施和维护起调节作用。自主学习的意志理论者把意志控制分为两大类:内隐的自我控制和外显的自我控制,每类控制都包含具体的意志控制策略。”③所以在这一理论下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通过锻炼学生意志来提高。
1.6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者齐默曼认为:“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方面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就是自主学习者。”④
社会认知者经过实践提出了一些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主要强调自我效能感、学习目标设立、策略的学习、自我评估及反馈,以及合理利用外部资源。
1.7 言语自我指导理论
言语自我指导理论的创始人维果斯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语言调节自我学习的过程。可以用语言内化的方法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自主学习模型
2.1 麦考姆斯的自主学习模型
麦考姆斯(Mc Combs)是自主学习的现象学派代表人之一。他认为,要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要使学习者对自身能力有积极的认识,还要针对具体的自我过程进行系统训练。
2.2温内和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型
20世纪90年代后,自主学习模型经过改进,对学习的内在机制的理解主要偏重信息加工的过程。在这种视角下学习的过程涵盖:任务确定阶段、目标设置阶段、策略完成阶段和元认知调节阶段。
2.3齐默曼的自主学习模型
齐默曼在吸收社会认知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套自主学习模型。他认为,学习者除了要学会管理内在的学习过程,还要对外在的反馈和环境进行调节。齐默曼认为,自我效能、目标设置、策略选择和使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成分是自主学习中较为重要也更容易操作的成分。
3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几个方面
从以上自主学习理论及各种模型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习动机方面
要有效地自主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个体具有集中注意力、坚持不懈以及忍受性这样的意志与品质。对内在动机起促进作用的有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料、价值意识、兴趣、归因倾向、目标定位等。
“学业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学生的目标等级,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成绩”;⑤“自主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动机性信念和体验到的学业成功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⑥
学习目标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行为的参照点,也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构成的一部分。“Pintrich 将人的学习目标分为两个维度四种形式,即:追求-掌握性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个体关注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及自我提高;追求-表现性目标,个体关注的是胜过他人, 显示自己的能力;回避-掌握性目标, 个体关注的是避免误解,不能完成任务; 回避-表现性目标,个体关注的是避免产生自卑感,让别人看不起自己。”⑦
3.2 认知策略方面
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记忆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认知策略的学习主要在于应用和迁移。可以通过让学生掌握认知策略知识,激发学生使用策略的动机以及训练在什么条件下使用认知策略来训练学生对认知策略的应用。
3.3 元认知发展方面
元认知可分为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过程。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元认知的发展。具体训练:学习计划的制定;自我监控和调节;自我评价;意志控制过程。
3.4 利用学习的社会和物质环境能力方面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个体要知道如何求助他人,主动选择或营造学习环境,利用各种资源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表现。
4 自主学习中的师生定位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自主教学模式后师生的定位将发生巨大变化。对于教师而言,面临着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使其能改善学习动机、确立学习目标、调动学习情绪,找到最佳学习策略等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采用合理、有效的监控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其作出适当的反馈。学生也要学会逐步提高学习积极性、独立性。
采用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必要的。结合自主学习的多元理论,笔者认为要灵活使用以下教学模式:T-S 教学模式、S-S 教学模式和PBL模式。
使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转变。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英语知识,并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使小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再完全依赖老师。通过这种合作中的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交流技能,又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释
① 严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体验的视角.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② McCombs B L.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 phenomenologicalview [M].//Zimmerma B J, Schunk.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Spring-Velag New York Inc. 1989:51-82.
③ L.Corno The metacognitive component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ntemporary [J].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6.11:333-346.
④ Zimmerma B J.Sebast ian Bonner Ro ber t Kovach.自我调节学习[M].姚梅林,徐守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12)04—0087—06
一、引言
随着网络在教育中应用的普及,网络自主学习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对网络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也日渐增多。但是这些调查研究对网络自主学习的界定并不一致,有人把网络自主学习看作是学习能力,有人看作是教学模式,还有人从学习活动的角度调查网络自主学习。而且很多调查研究都陷入了两种误区:第一,把网络学习等同于网络自主学习,忽略了自主学习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第二,把网上自学等同于网络自主学习,忽略了网络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文献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把网络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活动,并指出网络自主学习活动包含一系列具体的自主学习事件或行为[1]。因此,网络自主学习行为日渐成为新的关注点。迪克和凯瑞(Dick & Carey)在其第六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一书中也指出,行为观察的方法几乎被所有的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所采用[2]。另外,根据养成教育理论,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高质量的网络教育必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行为习惯。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活动理论为指导,把网络自主学习行为作为切入点,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网络自主学习行为框架,设计了网络自主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并以聊城大学为个案,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现状。这种活动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自主学习研究,不仅符合学习研究的心理学规律,还有助于引导网络自主学习的调查研究走出当前的误区,而且对于培养学习者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行为习惯,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网络自主学习研究概述
文献研究表明,当前对网络自主学习的研究大多是迁移了传统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研究的已有成果,特别是美国齐默曼(Zimmerman)教授和我国庞维国教授对自主学习的研究论著成为大多数研究的基础,概括起来,这些研究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把网络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能力
这类研究认为,网络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体现。荷兰学者Monique Boekaerts 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3],美国的Christopher A. Wolters博士把网络自主学习看作是21世纪的核心能力[4]。研究者最初主要关注远程学习者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已经逐渐扩展到各类学习者,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成人继续教育。从一线教师到专职科研人员,很多研究者关注不同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培养策略。通常这类研究是为了预测学生是否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而且这类研究与英语学科教学的结合较多,研究成果既有理论推演,也有实践反思。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在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例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要提高学习者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改善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指导。
(二)把网络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模式
近年来,上海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其他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与频繁,因此,作为“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项目之一的上海市英语中级口译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应运而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本校面向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了中级口译课程。开设口译课程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译员,而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水平,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思想,并就较为广泛的题材进行英汉互译,增强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信心。
一、中级口译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策略
教学计划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经研究,我校中级口译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为:经过规定学时(6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能进行基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教学策略就是对教学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辅助手段的选择策略、课堂管理和相互作用的策略,以及教学反馈策略和对教学策略本身的修订策略”(谭顶良,1995)。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基于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何为教学策略以及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默示教学法
“默示教学法(The Silent Wa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Galeb Gattegno设计的创新教学法之一。运用这种教学法在课堂中教师尽量保持沉默,让学生尽量多开口;教师讲话的时间不超过一节课的10%。教师只促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运用所学语言去获得新知识上。每个学生都必须利用自己的内部资源(已有的认识结构、感情和外界知识等)吸收知识。因此,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起全部责任,要学会仔细观察,尽量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和责任心。学生必须在学习上互相切磋。
(二)任务型教学法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任务型教学法(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基于完成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法,以计划和操作为其中心内容。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任务型教学法还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因此,学生得以掌握、应用语言知识,发展与他人磋商、交流、合作等交际技能,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
(三)指导发现法
“指导发现法(Guided Discovery Method)”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定的问题,根据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仔细分析、自行发现规律和建立概念的一种方法,即在教师有计划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进行探求知识的尝试,以求独立发现结论,并将新结论纳入原有认知建构的教学方法。它因教师的指导作用得以发挥,因而效果更好。
总的来说,社会的发展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和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我们英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
三、分阶段口译教学策略及课前反思
由梅德明主编,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级口译课程》第二版编写目的明确,编排新颖,选材丰富,以实践为重点兼顾必要的理论阐述,是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都非常强的教材,因此我校选用了这个口译教材,但是考虑到此课程的适用对象是大学英语“四级”以上的大专院校学生,而教授班级学生过四级人数仅为30%,所以,笔者在进行口译教学的时候,根据本校及本班学生的相应水平,以及以上的教学指导精神与教学法,进行了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补充,如《基础口译教程》、《基础听力教程》及四级相关翻译及听力材料。并进行教学形式有针对性的调整,在具体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设境讲授、课堂互动式训练、研究型学习课题、多媒体教学、快乐学习法、成功学习法、积极心理诱导”的理念,设计了以下的口译教学策略:
1.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水平及学习态度等,分阶段引入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如针对学生对口译不熟悉及听力水平仍未达到口译要求的情况,进行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单句、短对话和长对话听译,以提高学生的听译及口译能力。
2.针对学生翻译技巧及翻译基础的欠缺,进行相应的翻译“合作学习”,并结合四级翻译题型来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仔细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并根据他们的学习风格及英语水平等情况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改进意见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