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0 16:35: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化学变化现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不仅要求色、香、味、形、质及安全、营养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标准,还要求平衡膳食。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营养专家研究发现,如果注重“搭配”食用一些食物,不仅能使人体更有效地吸收营养,而且还有一定的防病治病功效。要防治疾病?如何均衡营养?如何平衡膳食?等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才能适应当前食品发展的需要。比如:菠菜烧豆腐为何不能食用?切开的苹果为什么变黑?红烧肉如何上色?等等。现在我就从日常生活说起,谈谈本人就化学变化对现代饮食的影响的一些见解:
一、复分解反应在食品中的应用
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对营养的要求越来越挑剔,非常注重营养搭配和平衡膳食。众所周知,菠菜不仅含有大量的p胡萝卜素,也是维他命B6、叶酸 、铁质和钾质的极佳来源。此外,它所含有的核黄素、维他命 C、钙质、和镁质。有"小宰羊"之称的豆腐,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含有糖类、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据报导,120克豆腐中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一个鸡蛋所含的蛋白质。豆腐也可与营养丰富的羊肉媲美,每100克豆腐里所含的蛋白质比同量羊肉所含的蛋白质要多2.2克。那么菠菜烧豆腐应该可以称之为“黄金组合”,可补充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素。但事实并非如此,菠菜中含有一种物质叫草酸,会和豆腐中的钙反应生成草酸钙,生成的草酸钙为微溶物,不仅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因人而异,有相当多的人会在体内代谢中沉淀下来,长此以往患上肾结石、胆结石等多种疾病,这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不是此菜不能吃?不,只是做法有讲究:方法一,菠菜用开水烫过后再跟豆腐一起炒,就不会破坏豆腐的蛋白质了,放心吃就是;方法二,为增加菜肴的色美,两种食品分开烧制,然后拌在一起吃。由此可见,复分解反应对食品的影响不容忽视,关键是我们应当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合理利用此类反应。
二、酶促褐变在食品中的应用
切开的苹果、土豆、茄子等易变黑,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人都有此想法,这是因为当苹果削皮后,植物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便在酚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反应,产生大量的醌类物质。新生的醌类物质能使植物细胞迅速的变成褐色,这种变化称为食物的酶促褐变,所以苹果削皮放一会儿后会变色。不仅苹果、梨子及有些蔬菜(如土豆、茄子等)也有这种情况,这中褐变影响了食物的外观,使外层的营养成分有所降低,但尚可食用。如果苹果削皮后放置时间较长,植物细胞在空气中氧化分解作用加剧,则苹果外层的营养物质分解较多,果胶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为果胶酸和甲醇,使得果肉松散、湿润、变色、变味,甚至腐烂变质。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是:在削苹果之前用盐在表皮上搓一下,然后洗掉,再削苹果,这样削出来的苹果,不但不会氧化,而且比削完再用盐水泡能保存更长的时间且没有咸味,同时补充人体需要的纤维素和多种矿物质。
三、焦糖化反应在食品中的应用
现代人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注重营养搭配,也注重食物的颜色搭配,只有“色美”的食物才能勾起人的食欲。如何给食物穿上漂亮的外衣呢?我们通常会想到“糖”“酱油”等,糖类尤其是单糖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的高温(一般是140-170℃以上)时,因糖发生脱水与降解,也会发生褐变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焦糖化反应在酸、碱条件下均可进行,但速度不同,如在pH8时要比pH5.9时快10倍。糖在强热的情况下生成两类物质:一类是糖的脱水产物,即焦糖或酱色(caramel);另一类是裂解产物,即一些挥发性的醛、酮类物质,它们进一步缩合、聚合,最终形成深色物质。如“红烧肉”的上色:炒白砂糖,微火慢慢炒,炒至微黄,放肉红烧,就好了。当然你也可以用老抽来上色,不过口感就不同了。使用糖色,颜色发红,较亮。“色美”的食物才能勾起人们的食欲,我们应在食品中合理利用。
四、羰氨反应在食品中的应用
一桌好的菜肴,不仅讲究配菜和营养,还要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质。羰氨反应(又称为美拉德反应)单糖、还原糖中的羰基或羰基化合物与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生成具有特殊香味的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拟黑素,称作羰氨反应。在食品制作过程中,羰氨反应影响有利有害。利:通过褐变赋予食品如面包、烧饼等较好的色、香、味;害:反应生成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我们应该利用其优势,避免其劣势,为人类服务。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生活中,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现代人对食物的要求不仅是要吃出滋味,更需要吃出健康、吃出美。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必须每天从食物中获取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保证机体每日所需营养。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有其自身的两面性,我们应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其优势,为人类健康服务。合理膳食、科学烹调以及培养好的饮食习惯,让健康陪伴我们每一天。
参考文献
二、导入简洁有效,短时间内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字词教学陷入“边缘化”,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字词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等多重因素,但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会选择一带而过,不能详细的进行讲解;教师过分片面的强调学生字词的掌握量以及字词的识记,逼迫学生抄写字词,使学生对字词教学感到枯燥无聊,并且对字形等都有所忽视。另外,随着年级提高,教师教学的侧重点更多的转向文章的教学中,忽视字词教学[1]。
对于造成字词教学“边缘化”的原因,是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首先,在新老教学观念的交替中,教师产生了不确定性,教师主动尝试将字词教学与课文等融合到一起,反而顾此失彼[2]。其次,对于字词教学要形成单独的、清晰的体系。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字词总是与一定的文段同时出现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易对字词产生足够重视,加之没有明确的目标,总是遇到就讲,不考虑从字到词到句子间的联系。
二、缓解“边缘化”的策略思考
(一)为字词教学设定清晰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字词掌握量应在3500字左右,其中需要熟练掌握的有2500字左右,这些都是字词教W的内容,但对于不同字的不同要求,需要教师做出准确的分类与判断。字词教学本身也要有明确的体系,明确教学内容所在。对于字词,要从字音、字义、字形等三个方面入手。除此之外,还要教学生字词学习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随时会遇到陌生的字词,学会处理这些字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教师要教学生查字典的能力,这些在传统教学中被弱化的内容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3]。
(二)增加字词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记忆字词的方法,如联想记忆法、词组记忆法等,都是教学中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字音方面,教师可以编一些儿歌等适合学生记忆的,带领学生“唱”汉字;在字形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汉字的情况进行教学,如“凹凸”一词,就是较为形象的展现了不平的状态。在字义方面,教师则可以在每一次课文中遇到临近学过的词语时,都与学生共同复习。总之,需要将字词的学习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三)适当增加识字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小游戏或活动引导学生识记字词,简单的如一些词语接龙、你比我猜等内容。在一定时段,可以举办如汉字拼写大赛、查字典比赛等,从多种渠道锻炼学生的字词识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即使面对陌生的字词也能有所应对,通过查字典、积累等形式,逐渐提高对字词的掌控能力,这是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能力。
(四)为每节课设定字词目标
字词是语文阅读与学习的基础,如同一块儿一块儿砖,只有搭建起来,才能构成语文学习的砖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承认的是字词学习无处不在,融合于阅读、句子等。在授课之前,教师要为每节课单独设定字词教学的目标,这既能提醒教师记得字词教学,也能使陌生字词在教学中凸显出来,使教学工作的展开更具目标性。在制定字词目标之后,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这些词语进行复习,如在每节课中,会出现多少陌生的字词,需要学生如何理解,有哪些是学过的,但十分重要的字词,这部分字词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其意义,或者说在某节课文中出现的新的意义。为不同的课程设定目标,是语文字词教学发展的长久之计。
结论:小学语文字词教学“边缘化”的原因较多,但攻破语文字词的方法却是明确的,只有教师提高对字词教学的重视,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提升语文字词教学效率并非难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梅珍.小学语文字词教学谈[J].内蒙古教育,2011,12(3):54―55.
与“潜意识”相对应的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进行了解释和补充,他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心理结构,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理想化、典范化的“自我”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三者相互达到平衡,才能使本我和自我达到平衡。《小时代》系列电影中的人物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角色:顾里、唐宛如体现的是本我的角色;宫?场⒅艹绻狻⒛舷妗⒐嗽丛诘缬爸谐涞弊抛晕业慕巧?;而超我角色就由林萧和简溪来扮演。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来源于他们不同的人格心理结构,也就是他们内心的那种“潜意识”。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顾里一开始身上有着一种阔气女王的范儿,她办事向来就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是她的本我对快乐原则的选择结果。但是后来她与姐妹发生了冲突,感情出现了矛盾,这是因为她的本我不被接受,所以她的“自我”开始进行调节。宫?场⒅艹绻狻⒐嗽础⒛舷娑际瞧胀ㄈ耍?他们出身平凡,所以他们不得不坚守着“自我”角色,用理性来克制欲望和“力比多”带来的冲动。但是这种对本能和欲望的压制,会使人更加焦虑,更加矛盾。最终这种压抑是要得到释放的,使本我与自我达到平衡,实现超我。林萧是对超我角色的完美演绎,导演塑造这个角色就是希望她达到最完美。在感情受到挫折时,她能理性地看待这段感情,简溪走了,周崇光来了。在《小时代》系列电影中,对于感情的安排手法基本是相同的,电影中故事的发展都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潜意识”中的“力比多”而起,在经历了一个压抑到释放的过程后,意识的释放使心理机制达到平衡,这就是电影完美结局的表现。
二、奢靡和浮华:双重的造梦空间
电影是一种语言的符号,它是通过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在电影中视听语言和意义内涵共同来完成电影的思想表达。在《小时代》系列电影中,通过影像的表达,构造了一个现实与虚幻的双重造梦空间。从剧情来讲,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上海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在电影的开始,上海外滩的繁华景象、快节奏的生活、华丽的地标性建筑,高大的现字楼充满了时代感。这些画面是真实的,同时也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奢华的欲望的表现。正如马塞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所言:“电影是相当现实主义地重新创造真实的具体空间……电影空间是生动的、形象的、立体的,它像真实的空间一样,具有一种延续的时间。”在电影中,精致华丽的英伦范儿的大学校园,被玻璃包围的闪闪发光的写字楼,宫?趁匀说摹八?晶宫”等景象让人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虚幻的世界,这些都是真实的空间,但是它们却像梦境一样。在电影中林萧初次来到宫?臣依铮?当她看到谜一样的“水晶宫”时,她惊呆了,她痴迷得甚至忘记了乘坐电梯,而是爬楼梯。在这里,林萧就像做梦一样,因为在她看来这样的“水晶宫”只存在梦里。现实和梦境的交织,造就了一个“如梦的空间”。
在整个电影中,在“梦”空间下,在两个小的子场里发展,那就是“乌托邦”和“大派对”。这两个空间承载了四个姑娘不同的梦想。在大学时宿舍是她们的“乌托邦”,毕业之后她们新搬进的公寓就成了新的“乌托邦”。在乌托邦里,四个年轻的姑娘可以放开一切,摆脱各种各样的束缚,任凭她们潜意识里的欲望肆意地发展。当她们在外面感到压抑时,她们就会回到这个“乌托邦”尽情地释放、发泄,达到内心的平衡。这个空间就相当于这群女主角的梦的温床,一旦她们进入到这个空间她们就像进入了梦想,在这里她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不用去想外界的困苦,也不用考虑现实的残酷,但是一旦离开这个空间就相当于梦醒。在电影《小时代2》中,南湘离开,就意味着她开始接受现实,同时也接受了“梦碎”的现实。与“乌托邦”相对应的是大派对,每部电影的部分就是出现在大派对上。这样的派对也是这些女主角梦想的舞台。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被关注的欲望,在每次派对上,顾里、林萧、南湘、唐宛如所有的表现都出于这两点,银幕里的演员是这样,银幕前的观众也是这样。在《小时代1》里,南湘时装秀,《小时代2》中《ME》收购盛沽的仪式、顾源的订婚仪式,《小时代3》中宫?车纳?日派对等都是派对,在这些派对上,人们总是将现实中的各种挫折和不如意转化成在派对上的欲望的表现。在《小时代3》中,在宫?车纳?日派对前,四位年轻的女孩甚至幻想要在派对上扮演“特工”,大闹他的生日派对。不难看出,这种大派对的出现其实是在给主角们创造满足她们“白日梦”的舞台。
从另一方面来说,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梦。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梦想。“电影能指(伴以声音和运动的影像)使电影同梦有一种内在的亲属关系,因为电影与梦能指的一个主要特征相关联,这个特征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来说就是具象表达,表象性思考。”电影中帅哥美女,豪车大宅,令人眼花缭乱的夜生活,还有一群无所不能的朋友……在《小时代》的系列电影中,这些具象的物体本身就好似一种诱惑,对银幕前的观众来说既是陌生的也是熟悉的,因为好多人曾经无数次幻想过这些东西。受众在观看电影时,就好像在圆梦一样,在这样一个奢华的环境中体验一下天堂的感觉。而这种圆梦的感觉正是《小时代》能够吸引广大年轻人的原因。
三、痴迷与满足:“镜像”的认同
继弗洛伊德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了他的“镜像理论”。福原泰平对“镜像理论”的解释是:“通过我认同处在我之外部的镜中形象,把我自身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肯定的形象过程。”《小时代》系列电影的受众大多数是青年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观众与剧中的主人公有着相似的感情经历。电影中的故事被大多数观众所熟悉,电影所讨论的话题也都是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曾经或者正在面临的。当观众坐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就好像坐在一面镜子前一样,看着自己演出的故事。电影里人物的设置和故事的发展,就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观众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当初的感觉。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着友情这个主题,在友情与爱情的纠葛中,让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王一川在《大众文化导论》中指出:“观众也会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然后反过来再与人物所体现的动机和价值认同。”
电影中所展示的就是观众想要的,实质是观众追求的一种现实。麦茨认为,“观众与电影银幕之间的镜像认同关系之所以成立,可以从电影的视听感知特点和观众的心理认同机制两个角度来论证”。电影满足了观众的梦想,观众的心理认同机制使他们在电影中找到了可以替代的东西。《小时代》系列电影满足了青年观众对现实的幻想。美女、俊男,首先从视觉上满足了他们对美的追求。电影中奋斗就能成功的案例,美好的爱情故事使观众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中找到了自己最初对事业和爱情的追求。在电影中,林萧初见宫?常?渴望被他“扶”,在周崇光家看见宫?炒┮路?,这时候那种年轻女性的羞涩与满足,通过各种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人们所希望的。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着就业难、失恋、工作、家庭的压力等问题,各种挫折和坎坷接连不断。人们一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人们的欲望不能被满足,潜意识被压制着,那么观众就会在电影中去寻找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来安慰自己。《小时代》或者说电影这门艺术是一种圆梦的艺术。物质与欲望在现实中对人们的种种打击,是进入镜像阶段的前提,有了这种失落感,才会有在电影中寻找安慰的心理需求。
总之,抛却电影中所展现的奢华场景,《小时代》还是一部展现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电影。电影成功刻画了年轻人在爱情上的纠葛,在工作和职场中的尔虞我诈,既有着年轻人的梦想,也夹杂着年轻人的烦恼,是一部反映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电影。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68-02
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学前期是人的社会、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教育,以后再来弥补,家庭和社会得付出极大的代价,而有些既成的事实是无法挽回的。然而,在我国当前幼儿素质研究中,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幼教领域里的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至今为止无人对此进行比较系统的、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此,本文在珠海市斗门县小星星幼儿园园长陈玉花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亟需纠正》的研究基础上,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定义、具体表现、原因、弊端以及纠正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定义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这是珠海市斗门县小星星幼儿园园长陈玉花给幼儿教育小学化下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一是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教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得荒唐。二是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弊端
过高的要求,简单下放小学教育内容式的早期教育,在我国一些不懂早期教育意义、但又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身上时有发生。他们并不清楚,这番学习往往换来的是对幼儿求知欲望的压力,是最不利于智力发展的结果。
(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基本精神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儿童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利用幼儿期可惜塑性和有吸收力的特点强行灌输给幼儿一些小学阶段才开始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以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它更多地地关注那些外显的、成果化的知识和技能,而对于一些内在的、使幼儿具有发展潜力的、素质方面的基本特征关注不够。这种训练导致儿童过早的就厌倦学习,抵制接受新事物,许多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在父母安排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紧张与不快乐中度过的,这无形中的抑制了孩子潜能的充分发挥。许多家长在“教育”的幌子下,孜孜不倦“训练”下一代,严重摧残了儿童创造的灵感、身心健康、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本该享有的幸福童年。
(二)与社会要求相脱节
幼儿教育小学化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幼儿教育虽与培育人才相距较远,但却是人才培育链条中最基础的一环,将在幼儿未来的成长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幼儿教育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按照社会用人需要来培育幼儿,然后让幼儿再经过初等、中等、高等阶段的教育,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三)与小学教育相脱节
幼儿教育小学化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期反。首先,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其次,由于幼儿园抢先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到了小学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反而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第三,幼儿园学过的知识到了小学再学一遍,这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第四,幼儿园开设的一些课程未能与小学课程相衔接,如英语,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的学校不普遍,即使幼儿园英语学得再好,到了小学三年级、四年纪开设英语课的时候,原来在幼儿园所学的知识早就忘光了。
五、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18-03
一、前言
边缘化即“处在远离核心层的边缘地带,由于位置与核心层拉开的距离,决定了它在事物运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减弱、功能衰退,甚至呈现出可有可无的状态和趋势”[1]。元辰认为,所谓边缘化,就是“指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而不被包容的那一部分”[2]。本文对南宁市5所中学的中学生进行随机抽查,以求掌握南宁市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基本状况,了解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南宁市中学生体育边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为促进南宁市中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继续推进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结果
(一) 南宁市中学生体育运动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通过对南宁市275名中学生的调查可以发现,有87.6%的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运动,有80.4%的学生能够自愿地参加体育运动,但是能够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只有39.6%,能够有机会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学生更少,仅占18.5%。这表明,大多数的中学生都比较喜爱体育运动,也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但是由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较少等各方面原因,很难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而且能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机会更加少。
(二)南宁市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动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更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健康的内涵由传统的单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我们称之为三维健康观[3]。
通过对广西地区中小学学生近视率的调查可以发现,广西地区有40%的小学生患有近视,初中生群体的近视率为70%,而高中生群体的近视率最高,高达90%。此外,这些学生的肥胖率也逐年上升。据相关部门统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广西地区中小学生的这组数据明显偏高,可以排在全国的前几名。[3]这说明,广西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少参与体育锻炼,而将过多的时间用于做功课,参加各类辅导班,从而导致近视率升高、肥胖率增加,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玩”是学生的天性,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重,这种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如表2所示,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 60.7%的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是为了应付学校的体育考试以及升学考试;34.9%的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以增进愉悦身心、放松休闲为目的而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仅占16.4%;同样,为了增进身心健康而进行体育锻炼的中学生仅有11.6%。
(三)南宁市中学体育课开展基本情况
按照教育部规定,各地区中小学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安排落实好每一节体育课。其中,一年级、二年级的小学生每周必须有4节体育课,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生以及初中生要上的体育课为每周3节,而高中生为每周2节课;而对于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应在每天下午的课后进行60分钟的课余体育活动。此外,各中小学每天上午还要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同时,上述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要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基本上可以保障每一个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表3所示,97.8%的中学生喜欢上体育课,82.5%的中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这表明,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希望通过体育课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来愉悦身心,加强与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团队意识。
但是,学生对体育课以及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喜欢并不是每次都能够得到满足。如表4所示,在调查的275名南宁市中学生中,所有学生都表示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每周至少2个课时,但是只有64.7%的学生所在的学校能够保质保量地顺利上完每周的体育课,有49.1%的学生反映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没有办法像其他主要课程一样按照正常的课程表进行上课,而且经常被其他科目所借用,被借用的体育课也不会在课后补上。
只有经常进行系统的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系统的体育锻炼主要是指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指导、有评价地进行体育运动,而不是简单地活动就行。如表5所示,在对南宁市中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中可以发现,86.9%的学生反映学校每天有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但是每周只有一天是集体活动,即做课间操,其余时间均是由学生自由安排,并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只有46.2%的学生反映学校会经常组织一些课余体育活动。而这些实际情况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并不相符合。
(四)南宁市中学生体育边缘化原因
1.应试教育因素
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该校学生的升学率,而考试成绩则成为学校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准。小学生有小升初的任务,初中生也有中考的任务,而高中生压力最大,他们面临着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只能看重学生的主要文化课成绩,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主要科目,忽略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只能加以应付,即完成体育达标即可,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不做任何要求[4]。这些导致了体育运动在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中被逐渐地边缘化。
2.安全因素
目前,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也备受家长们的娇惯与宠爱。体育运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身体冲撞,难免会发生一些小的擦伤、碰伤,这很正常。而学生家长则不这么认为,他们害怕自己孩子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受伤,而禁止其参加体育活动。此外,学校方面不论是正常的体育课,还是课余体育活动,也都提心吊胆,怕自己的学生受伤。因此,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不得不减少每周的体育课次数,缩短课余体育活动时间,降低体育运动强度等等。如此一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大为减少,其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不良影响。
3.家庭方面因素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通讯技术的不断更新,现在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面谈,更多的是通过移动电话、Email、QQ等社交工具多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就使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被学校和家长所严格监视。为了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学校和家长双方联手,不仅不顾及孩子正常的课业负担,还强令其参加各种学习辅导班、培训班、强化班等等,这些严重占据了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导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进而导致体育边缘化。
4.学生因素
主要是由于对自身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方面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对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要求不够强烈,缺少体育锻炼意识,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导致身体形态变形,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下降,进一步导致体育边缘化。
三、结论
(一)通过对南宁市6所中学的275名学生的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中学生由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较少等各方面原因,很难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而且能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机会更加少。
(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也能够在体育课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但是,学校的体育课经常被其他科目所挤用,其体育课的内容并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三)南宁市中学生体育边缘化原因主要包括:应试教育因素,即学校长期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功能;安全因素,即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减少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降低了体育活动的强度;家庭方面因素,即家长与学校将学生的大多数时间安排在完成功课和课业辅导上,缺少对其身心健康的关注;学生因素,即对自身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方面的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要求不够强烈,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明确。
参考文献:
[1] 王波,康冬.程朱理学与传统体育边缘化的关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6):40-41
目前有很多幼儿园都开办了“学前班”。专业人士介绍,幼儿园按孩子从3周岁到6周岁分别开设小班、中班、大班和学前班是形势需要,但现在入学年龄已经提前到了6周岁,幼儿园在大班的下半年适当地搞些“幼小衔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设学前班。现在的问题是,家长们常以能让孩子认多少字、会多少数以内的运算,来衡量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好坏,导致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而将小班提前到3周岁以前,生生“挤”出个“学前班”来。
一、概念辨析
幼儿教育小学化,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进行教育,但实践中有不同层面的表现。
有的小学化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有的小学化侧重于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如把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搬来,往幼儿身上套,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坐得端端正正,手脚有一定的放法,不许离开座位,不经允许不能上厕所,不能随意喝水;教学的形式则完全是满堂灌,缺少教具,缺少图案、色彩,没有幼儿喜欢的游戏,课后还有一堆作业等等。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一)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说得严重点,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幼儿人性的粗暴践踏,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将会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与社会要求相脱节,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
在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幼儿,或是幼年老成式的“小老头”,或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或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没有朝气,没有活力,没有开拓性和创造精神,难以承担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因此可以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与社会的用人需求是格格不入的。
(三)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首先,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其次,由于幼儿园抢学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到了小学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反而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第三,由于幼儿园缺乏专科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一定正确和准确,如不正确、不准确,幼儿到了小学便会先入为主,很难纠正,反而误人子弟。第四,幼儿园开设的一些课程未能与小学课程相衔接,如英语,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的学校并不普遍,即使幼儿园英语学得再好,到了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开设英语课的时候,原来在幼儿园所学的英语知识早就忘光了,其实并未能对幼儿的英语学习产生基础性作用或促进作用。
三、对策浅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每个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水平,有着不同的主要活动形式。幼儿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思维形象具体,个性初步形成……适宜的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而幼儿教育小学化恰恰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它是利用幼儿的可塑性和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强行灌输给幼儿一些知识和技能,它更多地关注那些外显的短期效果,忽视了那些内在的、使幼儿具有发展潜力的素质的培养,扼制了幼儿潜能的自由、充分发挥,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但要完全克服和清除幼教领域的小学化现象,需要全社会的的力量支持,并且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一)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政府职能部门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对引导社会观念转变、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巨大作用。对各级幼儿教育领导机构,不仅不能撤消,还要使之更健全、规范。幼儿教育管理部门要对市场经济下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幼儿教育法规和管理文件,尤其是《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当地具体实际,科学地制定当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与各有关部门协调,加强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负责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建立督导和评估监测制度;组织培养、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的考核的资格审定制度;办好示范园和骨干园;指导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从管理上紧缩小学化存在的空间。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3-0106-04
Abstract:Studying the margin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by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philosophy, it helps us clarify the ideological root of this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stakes recognition of body and mind in the “mind-body dualism”, and analyzes negative effect of these the mistakes recognition in the P.E. practice,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suggests: In essence, the human body is "social body", and the school sports is the whole education which is geared to the needs of personal "social body" and play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whole person; The “mind-body dualism” contains the extending of "mind" and derogation of "body", and is the ideological root of the weakn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make physical education return to its core status in school, we should complete the disenchantment of mind in the education ideolog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build total involvement mechanism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work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body philosophy; mind-body dualism; physical education; marginalization;School PE
全面提高W习者的素质和能力,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内的全面发展教育。“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体育对个体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个人发展以及开展德育、智育、美育的基础性教育。在应然层面上,体育不仅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而且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然而,受主智主义和功利化教育倾向的影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体育却居于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边缘位置,这与它本应有的重要性形成了巨大反差。学校体育的边缘化,在很大程度上和我们对“身体”的不当认知有关,而传统的“身心二元论”恰恰是诱发学校体育走入发展困局的重要根源。从对身体的“再认”出发,完成对“身心二元论”的祛魅,有助于我们破除主智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藩篱,使体育重回学校教育的中心。
1 学校体育:面向“社会身体”的整体教育
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中,怎样的“人”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去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始终是两个不易回答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于“真正的人”的理解千差万别,学校教育目的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培养以“身心健康”“全面(或和谐)发展”为主要表征的“全人”已成为绝大多数教育目的共同关注和强调的一项基本内容。
我国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的,在这一目的中,同样蕴含着对“全人”目标的不懈追求。在我国,“全人”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全面发展教育,其中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尽管它们各有其侧重点,但却共同进行着对学习者的培养与塑造。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从理论上看,体育虽然挂着“体”的名号,但这里“体”并不就是指“生物身体”。换言之,体育所能做的,绝不局限于“生物身体的教育”,它不单在对人体质、体态、生理机能、运动能力等一些生物指标予以改善,而且包含着“育智”“育德”“育美”的成分和功能,能够对学习者的智能、道德、审美进行积极干预和影响,从而推动学习者各项素养的全面发展。
尽管体育有着如此丰富的功能,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体育却时常被误认当作是“生物身体的教育”。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身w”的认识或有偏差。长时间以来,无论是欧美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习惯于将“人”分化为“身”“心”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进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身心二元论”。在“身心二元论”的理论体系中,人的身体是和“意识”相对的一个范畴,它主要是人先天遗传而来的一些生物特性,涵盖我们的肌肉、骨骼、器官等人的物质性方面。这里,由于人的身体和动物的“身体”都是自然的存在物,尽管人类可以通过运动、医疗、保健的方式维护甚至增强自己的身体,但它依旧受制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人类不能对其进行充分的控制和改造,所以,人的身体和动物的“身体”只在结构、形态、力量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性质上却没有根本区别,即所谓“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与之相对,“心”则是指我们平日所说的人的“感性”和“理性”,它是和“身体”相对的智慧、道德、审美、兴趣等一切和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内容。与身体的“生物性”不同,“心”具有典型的社会性,它不仅是人类借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工具,而且还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最主要标准。正是在“心”的指导下,人类能够进行与动物完全不同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进而创造出了一个“属人的世界”,就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颠倒,本来是人来源于自然,实践活动却使人成为了自然力量的‘主宰’,本来自然是‘万物之母’,实践活动却更新了存在样式,成为了理解现存世界的‘本源’[2]。”
人和动物同为自然界的存在物,的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人的生物性方面,更是有很多和动物相似和相近的地方。然而,人之所以是人,绝不单是因为人有与动物不相同的体貌体态,更多的是因为人有思想,能够依靠思想之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无需像动物那样,仅仅在消极地适应自然,“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它自己的生命活动。[1]”从这一点上来讲,“身心二元论”确有其道理。但与此同时,“身心二元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对“身体”的描述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人身体的本质,进而导致它区分人和动物的标准也出现了偏差。我们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身心二元论”的不合理之处进行考察。
首先,“身心二元论”没有看到人的身体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生理指标基础上的“社会性身体”,它和动物那种自然而然的“生物性身体”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如果仅从体貌体态、骨骼肌肉、体质健康、运动能力等一系列生理指标的角度去考察人的身体,那么它确实是生物性的,而且这种生物性甚至不及自然界中的很多动物,即“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趋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3]。”但是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不仅他的意识是社会性的,而且他的身体其实也早已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我们的身体如何养护、如何发展、如何行动,不仅和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有关,而且还需要遵从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换言之,个人的身体,总是和他所处的社会与时代相一致,而个人的身体所表现出的生物特性,其实是历经社会改造后的“非完全意义上的生物特性”。所以,我们的身体貌似是和动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但已经进化为了一种深受社会影响的“社会性身体”,而这种“社会性身体”,同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第二,“身心二元论”缺少了对人“身”“心”的一体化思考,割裂了人身心发展的完整性。人类很早就开始将“人”分为身体与精神的两个部分,认为物质的身体会死但精神的灵魂却不会熄灭。其后,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等历代哲学家的努力,“身心二元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身心二元论”的基本主张便是身心有别、身心有各自的运行模式和功能,由此,身体和意识被分成了两个有一定联系但又彼此独立的领域,如身心二元论的集大成者笛卡尔就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是彼此分离的,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进行独立的思想,并通过思想获得永生[4]。事实上,虽然我们可以在理论层面对人的身体和意识分而论之,但在现实中却几乎不可能将身体和意识完全剥离开来,如我们做出的身体动作,或者我们进行的理性思考,都属于身心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也就是说,人身体的发展和行动是在意识的干预下实现的,而意识的形成也是在身体的基础上实现的,人之为人的特殊性,是在身体和意识的协同机制中形成的。
综合以上两点可知,一则,由于人的身体是“社会身体”,所以,我们不应只在生物学的意义上关注“身体教育”,把学校体育当成是针对学习者的体质健康教育、运动能力教育,而应将体育看作是学习者完成身体及意识社会化的一条途径,多从学习者社会行为、社会意识、社会生活能力养成的角度看待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再则,由于人的身体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就不能忽视学习者身体和意识的任何一方,而要对二者全面兼顾,尤其是要善于利用体育对智育、德育、美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体育教育走出“只要身体不要精神”的错误角色定位。
2 源自身心二元论羁绊:走向弱势的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面向学生社会身体的整体教育,因此,它对于学生主观精神世界的发展和塑造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有益的。但由于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在很多人眼中,身体和精神相比总是处于一个附属的次要位置,身体的发展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我们的精神。
在人类社会早期,身体尚有非常好的“社会声誉”,它经常被看作是“造物主”(或大自然)的杰作,如奥林匹亚运动会的出现,就同古希腊人借助健美的体魄向诸神致敬的有关。然而,随着理性地位的不断提高,社会的“身体观”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在二元对立的西方传统文化中,身体在真理的追求和知识的获得中一直处于被贬斥和受压抑的地位[5]。”意识和身体,两个本彼此关联的要素,就此被割裂为了两个独立的系统,并被贴上了“高尚”和“低劣”的标签。如古希腊三杰之一的柏拉图,曾提出哲学史上著名的“理念论”,其中认为揭示出世界普遍规律的“共相世界”才是永恒和完美的,而想要进入“共相世界”,就需要依靠我们体内灵魂的“回忆”。这是因为,灵魂在进入身体之前,其实已经“看”到过普遍理念,可却在进入身体后就把理念遗忘掉了,所以,身体不仅无助于内心的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对我们发现真理造成阻碍。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当柏拉图谈到人的身体时,就提出了如下论断,“肉体在所有的地方设置了障碍,扰乱了我们的心,使我们混乱,吃惊,其结果是肉体使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真。如果想纯粹地看事物,必须离开肉体,根据灵魂,关照事物[6]。”柏拉图的学说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待身体的方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以致中世纪时很多人都把身体视为“灵魂的牢笼”,希望通过对肉体的虐待和摧残拯救灵魂。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社会也未对身体表现出“友好”和“包容”态度,程朱理学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本身就蕴含着对作为人各种欲望产生根源的身体的否定。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体育都曾经是学校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那时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也远超于“身体教育”本身。但随着“身心二元论”向教育领域的渗透,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很多人看来,既然身体不那么重要,那么与身体直接相关的体育自然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再加之教育功利化倾向的不良影响,一味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身心均衡发展的“主智主义”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而体育由于并不传授和考试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也就此走向了弱势。
在我国,学校体育的边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面向大多数学习者的“教育性体育”不被重视,经常被排在和“智育”关系紧密的“主科”教育之后。“教育性教育”主要是指不以比赛升学为目的,而关注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类型。尽管“教育性体育”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但由于现阶段体育尚未进入高考,和语数外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主科”相比,体育并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家长真正重视,往往处在一个“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忙起来不要[7]”的尴尬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身陷“题海”和各式各样的课外辅导班,一旦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力就会被“束之高阁”,而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长达20余年持续下滑[8]就与此有着非常大的关联。第二方面是面向小部分学生的“功利性体育”备受重视。“功利性体育”是以升学、竞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尽管这类体育只面向少数学生且偏重学生“生物身体”的训练,但由于和升学及学校的声誉相关,却很受学校和家长重视。“功利性体育”的存在确有其合理性,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更是非常重要。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重视”其实恰恰折射出了学校体育现阶段被边缘化的现实处境,即我们看重的既不是学校体育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功能,也不是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只是因为学校体育能为我们在短期内带来利益我们方才重视它,由此可见学校体育之弱势。
3 超越主智主义:学校体育核心地位的复归
学校体育是构建学习者完整“社会身体”的教育,它对学习者的健康发展、终身发展绝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择题。学校体育的被边缘化的现实处境,既和我国“主智主义”的文化传统以及现阶段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有关,也和不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以及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关,所以,消解“身心二元论”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影响,改变学校体育的现实处境,是一个涉及对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实施过程等多维度进行优化的系统工程。
第一,从教育观念来看,无论是学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改变对“身体”的错误认识,完成对意识尤其是理性的祛魅。学校体育面临的是“身体解放与束缚的题[9],”“身心二元论”基本立场之一就是意识高于身体,意识(最主要理性)对人类发展的价值远胜于身体。经由上文分析可知,人类的身体虽然有生物性的一面,但社会性才是主导的一方,“社会身体”不仅没有和意识存在性质和地位的差别,而且还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正如哲学家梅洛-庞蒂所认为的那样,“不应该把生存或在世存在与作为其肉身性前提的东西区分开来:身体应该完全被定义为在世存在[10]。”因此,“身心二元论”对身体和意识关系的判断本就是错误的,而建立在这种判断基础上的“主智主义”和对理性的过度神话也必然是错误的。所以,学校管理者、各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家长,都要积极转变以往对于身体、体育的不当认知,看到身体和体育对个人非生物性因素(如理性、道德)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产生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愿。另外,虽然当前人才选拔制度中的“应试”倾向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这并不是说学校教育就只能一味地去顺应这种倾向。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体育和智育在现阶段的不对等关系,为学生创设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既要读书又要运动,养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
第二,从教育制度来看,应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短期内,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的整体课程框架,在适度减小智育类课程所占比重的同时,提高体育类、生活技能类课程的比重,给学生在校内留出更多进行体育运动的时间。另外,还要更新体育课程的内容,提高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并改进体育课程的学业评定方式,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多以运动参与频次和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标准,从而规避以“智育的形式和要求”开展体育。长期来看,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应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中真正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将体育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核心指标。
第三,从教育实施过程来看,应弱化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同时要构建学校体育实施工作的全员参与机制。一方面,虽然高升学率能够快速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更应长远地看待人的培养及学校的发展问题,应弱化“唯升学率是问”、“唯考试分数是问”的功利心态,更多地站在为个人健康成长负责、为社会造就合格公民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将国家近些年颁布的旨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在办学的过程中,开足、开齐体育课,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虽然体育课由体育教师来上,但达成体育的目标从来却不只是单靠体育教师就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应确立一种“泛体育教育观[11],”不仅体育教师,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体育的工作中来,形成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的“体育意识”,进而创设重视体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50.
[3]张双棣,张万彬,等.吕氏春秋译著(下)[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703-704.
[4]马德浩.身体的谱系――基于西方哲学的构建[J].体育科学,2010(3):83-90,95.
[5]叶浩生.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3(4):481-488.
[6]柏拉图.斐多篇[M].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5-17.
[7]体育不能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专访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N].中国青年报, 2012-05-16(03).
[8]加强目标管理 深化教育改革 提升基础能力――全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综述[J].体育教学,2014(4):10-14.
在湖湘文化早期阶段,长沙帛画一枝独秀,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长沙先后发掘战国西汉时期的帛画14幅,占全国发现的楚汉帛画的半数以上①。值得注意的是帛画出土的同时,墓中还出土了专讲阴阳家思想的“术数”帛书、帛书《老子》、帛书《周易》。帛书的发现,特别是马王堆汉墓帛画、帛书《周易》《老子》同处一墓的特殊现象,有力地证明了先秦辩证哲学思想在战国中后期即在长沙流行。本文试图用先秦《周易》《老子》的阴阳二元辩证思想来探讨长沙楚汉帛画蕴含的美学意义,同时揭示先秦辩证思想对湖湘审美的深刻影响。
一
《周易》又称《易经》,是西周时期流行的卜筮之书,经孔子及其后学的修订,发展成为先秦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通观《易经》,我们知道其主要哲学思想表现为阴阳二元辩证思想。如《易经》中的阴阳二爻及其组成的卦象“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②,无所不包。《易经》中的阴阳指的是事物的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它们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如“乾”和“坤”两卦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贯穿《易经》全篇。如《易经》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等八个卦外,其余均为两两相对的“综卦”。如《晋》之于《明夷》,前者火在地上,明出地上,吉;而后者火在地下,明入地中,灾。综卦阐明和揭示着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体现的就是阴阳二元辩证哲学思想。总之,《易经》就是用阴阳二爻的排列组合喻示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用二元辩证的方式揭示着万事万物内部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属性,其两两对应,又相互依存,在彼消此长、此进彼退中保持着动态平衡。战国以降,《易经》中这种阴阳二元辩证思想融入楚人原有的灵动浪漫的审美观念之中,对楚人的艺术创造与审美观念,特别是对长沙的帛画创造与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为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传世之作,阴阳二元辩证观点是其最为知名的思想。首先,老子的哲学本体“道”是二元辩证的。《老子》认为天下事物都是由“道”而派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道”本身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具有正反两面的哲学本体,故“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其次,由道所生的万事万物也是二元对立统一的。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无”为基础。再次,《老子》关于哲学本体道的对立统一和具体事物本身的“有”与“无”的统一,又可以抽象为“阴阳”为统领的二元对立统一。故《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④这里出现的二元对立统一指涉到阴与阳、有与无、难与易等。事实上,老子正是试图用这样的二元对立统一来类分世界,在《老子》中,两两配列的二元对立统一多达近百出,如天地、有无、虚实、辱宠、枉直、洼盈、敝新、吉凶、抑举等,这其中,有些对应多次出现,所以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对称哲学”⑤。老子的二元对立统一哲学思想,不仅讲对立,而且讲统一,讲对立的双方的相互转化。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物壮则老”⑥。总之,老子阐述了阴阳、有无、美丑等二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反映出春秋时期人们对于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认识水准。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老子是楚国人,楚国文化是老子思想的肥沃土壤,反过来,他的思想又从哲学的高度影响着楚人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创造和审美理念。
二
以长沙帛画为例,《易经》《老子》的阴阳二元辩证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着楚人的艺术创造与审美理念。
(一)楚人对“两”“对”“双”等并置形式的执著与迷恋,体现了阴阳二元辩证思想的影响。长沙出土的帛画,这种现象颇为明显。如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画面物体多为成双结对出现,如帛画上段有双龙、双奔兽、双飞鹤、双豹、双司阍;中段有双飞龙、双鸟、双豹等;下段有双龟、双鸱、双兽和双鲸。马王堆3号汉墓T形帛画的结构也颇为相似,画面图形亦大多成双成对出现。《太一将行图》虽残缺不齐,但亦可见绘有双龙,中间四人也两两成对。长沙帛画的这种对“两”“对”“双”结构的迷恋,与楚地其他地方发现的文物呈现出高度的一致。如楚地出土的“彩绘龙凤纹木雕漆豆”附有双耳,“楚王酓章镈”顶部饰双龙,“彩绘羽觞”饰以双耳、对凤等。无论是楚长沙帛画,还是楚国其他文物,其中呈现的“两”“对”“双”图形或事物,如果上升到哲学高度去认识与理解,可以看到《周易》《老子》阴阳二元辩证哲学思想的影响,或者是这种哲学观念在审美文化中的再现。
(二)楚人对于对称式造型的热衷和平稳均衡之感的追求,体现了阴阳二元辩证思想的影响。长沙出土的两幅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都采用了端庄平稳的对称式构图,画面均以缠结的双龙为中心,向上、下同时发展形成对称均衡的大结构。以1号墓T形帛画为例,画面图形以帛画宽度的中线为对称轴呈左右对称分布,是一种典型的对称式构图。如上段天界的飞龙、奔兽、天门、司阍等,都是两两左右相对,大小、形状、动态甚至色彩都几乎完全一致,中段的华盖与翼鸟,下段的长龙、帷幔、人首鸟身像、豹、龟、鸱、鲸等也都是左右并置的完全对称状态。而对于一些不对称构图的帛画,楚人也做了一些颇具智慧的艺术处理,力求画面达到一种平稳均衡之感。如《人物御龙帛画》的构图虽不对称,但对称造型的舆盖和首尾翘成“U”字形的飞龙,却有一种均衡对称之美,而龙尾的仙鹤更是巧妙地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又如《人物龙凤帛画》,其画面构图虽自由随意,但龙凤与人物,一向左靠,一向右退,形成一种反向的张力,使画面呈现平衡稳定之态。“多言数穷,不如守中”⑦,长沙帛画中这些对称式结构和对画面平衡的细节处理,使画面出现一种阴阳平衡之态,反映出楚人万变守其中、阴阳协调合一的阴阳辩证审美思想,也是《易经》《老子》阴阳二元辩证思想在艺术创造中的具体阐释与运用。
(三)楚人对于红黑色彩的偏爱和强对比组色的运用,也体现了阴阳二元辩证思想的影响。楚人崇拜火神祝融,因此在颜色上崇拜红色,偏爱红色。红色在楚艺术创作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普泛性,大凡器物的装饰,红色几无例外都是首选主调。观察楚人的艺术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红与黑永远是相伴出现,以楚漆器彩绘为例,黑色为底,红色为图,黑色总是做红色的陪衬而运用。如果说,尚“红”是源于楚人尊祖崇火的民族心理,那么衬“黑”却可以说是楚人审美表达中阴阳辩证思想的显现。在楚人眼里,赤为火的颜色,象征南方,系生命之色,而黑色则是指北方,红黑二色有阴阳调和之意。同时,红黑二色,一为有彩色系,一为无彩色系,二者组合在一起对比分明,恰如事物的阴阳两面,而二者互为图地,图地又可互相转换,有如阴阳互抱,互相转化,二色的搭配运用蕴含着楚人审美中的阴阳辩证思想。如在长沙帛画中,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太一将行图》以及《导引图》等的色彩都是以红黑色的对比为主要基调。另外,除了对红黑二色对比基调的偏爱外,楚人还常用红与蓝、黑与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装饰帛画。如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扶桑为蓝,九阳为赤,穿璧的双龙一为火龙、一为青龙,而上部的飞龙颈为白,身为黑。又如《人物龙凤帛画》左上方的龙凤采用的是单线白描,下方的人物头、领、衣裙采用的是黑色平涂,整体观之,帛画上下一白一黑,对比分明。这白色与黑色,一虚一实,蓝色与红色,一冷一暖,不仅体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而且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抱”的阴阳辩证思想。
综上所述,帛书《周易》《老子》在楚墓的出现,证明了易老学说在楚地的盛行,而长沙帛画中成对的图案造型和对称式构图处理以及色彩的特殊运用等透射出楚人审美中的阴阳辩证思想。
三
春秋战国时期,在楚文化区流行着《易经》,并诞生了《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这两家阴阳二元辩证哲学思想深入楚人心灵深处,楚人的贵族生活中的礼器、楚人日常生活中的漆器、楚人死后陪葬的帛画等,楚人的一生从起点至终点,无不贯穿着阴阳二元辩证的美学思想,那么,《易经》《老子》为什么会对楚人的文化生活产生如此深的影响,以至于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值得探讨。
(一)崇高王权的追求与阴阳对称的中心意识
楚自周初年立国江汉以来,就一直有着少见的王权意识。楚国的建立者熊绎在周成王驾崩后公然封子为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子男之国的身份公然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第一人。《史记·楚世家》记载,楚熊通时公然对周王室称:“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熊通自称王,是为楚武王。至春秋时期,楚庄王更是兵出洛邑,问周室鼎之轻重,公然挑战王权。这一系列事件的出现不是偶然,它反映出自西周至春秋周天子地位不断衰微的趋势,同时反映出楚人强烈的王权意识。然而这种王权除了向中原的天子讨要以外,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加强的过程。王权的最大特点就是崇高、威严、绝对、独断,这一特点表现在审美观念上就是突出中心,强化中心,树立中心的绝对地位。阴阳二元辩证思想虽然讲二元的对立与统一,但是这种对立与统一是有中心的对立统一,如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其实就是二元对立的那个中心轴线,就是一分为二的那个中心节点,有了节点就可以一分为二,万物就是在不断的一分为二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一突出中心的二元辩证思想,正好契合了楚人独尊王权的要求。因此,楚人祭祀活动的礼器、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器、楚人的墓葬中的冥器都有强烈的“对”“双”“俩”的刻意追求,其实这些美的追求折射出的正是对于王权的企求。
(二)礼制主流意识的发展与蛮夷观念的改革
孔子说: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其实这只是对于周天子的王权而言是“崩坏”,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则是礼的下移与普及。至战国、秦汉时期,礼不仅没有崩坏,反而在社会上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楚国长期是作为蛮夷而存在的,是不懂中原礼仪的落后国家,而很长一段时期楚人甚至自甘落后,熊渠就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⑧楚武王熊通也说“我蛮夷也”⑨。随着社会的进步,礼制文化的不断下移,这种自甘于蛮夷的落后文化与大国霸权的谋求是不一致的。因此,楚人要在未来的社会中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要去除蛮夷形象,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在这样的语境下,楚人的文化代表人物李耳,及其哲学著作《老子》就自然地提到了日程之上,而《易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这部著作从本质上看与《老子》哲学又颇有关联。总之,在礼制主流意识的不断发展中,在摒弃蛮夷文化的进程中,《老子》与《易经》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楚文化的重要经典,并深深地影响着楚文化区的艺术创造与审美旨趣。
(三)五德始终与周、秦、汉的火水崇拜
从历史上看,秦汉是一个五德始终学说非常流行的时代。按这一学说,周为火德,秦灭周,当以水德胜,按照周易八卦的理论,坎居北方,代表水,色尚黑。所以秦更黄河为德水,天下百姓为“黔首”,黔为黑色。汉朝建立后,自以为以土德胜秦水德,故色尚黄,不久,又认为秦朝短暂而亡,不能入德,称为“闰德”,因之汉不承秦德,而是汉绍尧后,得火德,色尚赤。这样看来,周、秦、汉三个历史时期官方倡导的主色调其实都是在红色与黑色之间徘徊。按照《易经》与《老子》的理论,水火是一对阴阳二元的矛盾体,它们之间相依相存,相克相生。总之,政治上火德与水德崇拜,色彩上的红色与黑色的顶礼,与《易经》《老子》的理论暗相契合,它们深深地影响了楚人的审美思想,因之,红纹黑地的图案在楚地的帛画、漆器艺术中就得以频繁出现。
总之,包含先秦时期辩证哲学思想的《易经》《老子》二部哲学著作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湘楚十分流行,湘楚先民结合自己在战国至秦汉的生活现实,创造性地把这种哲学思想运用到帛画艺术和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与审美旨趣,使湘楚艺术打上了浓郁的地方印记,进而让人们在千百年后依然感受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刘晓路.中国帛画[M].深圳: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5.
②周易正义·卷7(系辞上)/十三经注疏(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77.
③老子道德经·第42章/百子全书(第五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3:4500.
④老子道德经·第2章/百子全书(第五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3:4413.
⑤修平.老板与老子的对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
⑥老子道德经·第30章/百子全书(第五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3:4430
中图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1-0005-03
犬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是由高浓度游离脂肪酸、毒素、病原等诱发胰腺内一系列的酶被激活,造成胰腺本身及周围组织损伤的疾病[1]。该病发病迅速,临床上分为水肿型胰腺炎和坏死型胰腺炎,后者预后不良[2]。现阶段临床兽医工作者对犬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仅能做到确诊,未能对犬病情发展进行准确评估。因此,寻找能辅助评估犬急性胰腺炎病程发展的指标对临床犬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对临床急性胰腺炎病例和12例犬急性胰腺炎模型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清淀粉酶指标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其阶段性诊断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和材料
5%牛磺胆酸钠;2 500 U/mg胰蛋白酶;盐酸塞拉嗪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硫酸阿托品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生理盐水;淀粉酶生化试剂板;3 mL 肝素钠抗凝管,2 mL EDTAK2抗凝管;留置针;20 G平口点胶枪头;PGA可吸收缝合线。
1.2 主要仪器
SYSMEX pocH-100iV Diff全自动动物血液分析仪;FUJI DRI-CHEM4000ie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i-STAT1 300便携式血气分析仪;爱德仕公司生产的SN急性胰腺炎CPL犬胰腺特异性脂肪酶试剂板;恒诺2-16R台式冷冻高速离心机。
1.3 试验动物
选取体重在5~15 kg的本地健康杂种犬12只,雌雄不限,对照组4只,编号A1、A1、A3、A4;水肿型急性胰腺炎组4只,编号B1、B2、B3、B4;出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组4只,编号C1、C2、C3、C4。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院门诊收集26例犬急性胰腺炎临床病例。
1.4 造模方法
1.4.1 构建犬急性胰腺炎模型 ①术前禁食24 h,禁水12 h;术前阿托品0.015 mg/kg、酚磺乙胺25 mg/kg皮下注射,盐酸赛拉嗪1.2 mg/kg肌肉注射,丙泊酚静脉维持麻醉。②将试验犬仰卧保定于手术台上,剑状软骨后10~15 cm范围内剃毛、消毒,于脐孔上腹正中切口,切口长5~8 cm,逐层切入打开腹腔。于右侧最后一肋弓处找寻十二指肠,看到犬胰腺组织为粉红色,质软,呈扁平长带状,右叶游离。找到胰体处,切开一长度为2~3 cm的切口。③可于肠腔内壁黏膜面看到一白色脐孔样凹陷,即为十二指肠小,为犬主胰管开口处。④将20 G平口点胶枪头插入主胰管内2 cm(小直径与犬体格差异不大),用手固定。⑤点胶枪头连接1个1 mL注射器,向主胰管内以0.5 mL/min的速度推注5%牛磺胆酸钠0.5 mL/kg,制成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模型;将5%牛磺胆酸钠和2 500 U胰蛋白酶混合,前者用量0.5 mL/kg,后者用量3 000 U/kg,以1 mL/min的速度向主胰管内推注,制成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模型[3]。⑥依次缝合肠壁、腹膜、肌肉、皮肤。切口处碘伏消毒。一切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⑦术后每天禁食禁水,静脉注射200~400 mL的生理盐水,碘伏处理伤口。⑧空白对照组除手术外,作同样处理。
1.4.2 血液指标检测及症状变化资料收集 术前1 h,记录试验犬体温、体重,采血检测血常规数值,检测淀粉酶含量。于术后第1天,收集试验犬静脉血清,用爱德仕公司生产的SN急性胰腺炎CPL犬胰腺特异性脂肪酶试剂板检测;并于术后第1、2、3、4、5天,记录试验犬体温、体重、精神状态变化,采血检测血常规数值和淀粉酶数值变化情况。
1.5 临床病例来源
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动物医院门诊确诊的26例急性胰腺炎患犬作为自然发病组。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病例调查结果
由表1可见,白细胞数处于正常范围内[(6.0~17.0)×109个/L]的犬有12例,低于正常值的有4例,高于正常值的有10例。
由图1可见,急性胰腺炎患犬0~3岁的有11例,3~6岁的有7例,6~9岁的有6例,12~15岁的有2例。由图2可见,急性胰腺炎患犬雌性占34.6%,雄性占65.4%。
2.2 造模结果
向主胰管注入5%牛磺胆酸钠5~10 min,胰腺组织出现叶间隙明显增宽,组织水肿体积增大现象。且术后第1~2天内,犬右腹部明显增大。于术后第1天采取静脉血检测CPL,结果呈阳性。表明成功制备水肿胰腺炎模型。
向主胰管注入5%牛磺胆酸钠和2 500 U胰蛋白酶混合物5~10 min,胰腺组织出现明显水肿、充血、出血现象。于术后第1天采取静脉血检测CPL,结果呈阳性。表明成功制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模型。
2.3 症状变化及血液检测结果
由图3可见,B组和C组在术后第一天白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g后第二天、第三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通过采血检测白细胞值,发现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犬白细胞在术后12 h开始上升[正常范围(6~17)×109个/L],在15~40 h之间水平较高[(20~50)×109个/L],在36~40 h开始下降。这表明白细胞往往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后12 h才表现明显的升高,持续30 h左右高于正常值。
从图4中可见,两个试验组中,犬的淋巴细胞于术后第1天均明显降低,术后第3天回复正常范围(术前范围)。
由图5可见,试验组犬的淀粉酶水平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2.4 肉眼观察病理变化
于造模后第7天,分别处死对照组、水肿组、出血坏死组犬各一只,取胰腺组织。健康犬胰腺组织质地粉红色,体积大小无变化,无坏死结节,无肉眼可见病理变化;水肿型胰腺炎犬胰腺组织体积大小无变化,无坏死结节,但有30%胰腺组织叶间隙轻微增宽,胰腺小叶界限明显;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犬胰腺组织体积整体缩小,有60%肉眼可见坏死灶,为白色钙化灶,胰腺小叶萎缩。
3 讨论
3.1 临床病例
调查结果显示,急性胰腺炎患犬中雄性占65.4%,雌性占34.6%,这和相关报道相一致[4]。从图1中可以看出,虽然中老年犬仍是急性胰腺炎的高发犬,但是和以往相关统计[4、5]相比,犬急性胰腺炎发生的年龄有明显的提前趋势。
表1显示,26例临床病例中,有12例白细胞处于正常范围内。且这12例病例经过治疗均预后良好。4例白细胞小于正常范围的犬中,有3例死亡。2例白细胞大于40×109个/L的病犬均死亡。而白细胞介于(17~40)×109个/L范围之间的病犬,治疗时间较长,最后均以痊愈为转归。这说明病程发展过程中,白细胞高于40×109个/L的病犬和低于6×109个/L的病犬,均处于病程的危险期。若病犬白细胞一直处于高于40×109个/L或低于6×109个/L的水平,则预后不良。
3.2 造模动物
犬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复杂的疾病,且当前研究还未发现特异性的指标能动态指示病程变化,兽医工作者仅能通过对炎症细胞变化、淀粉酶变化和病犬的整体精神状态来粗略评估犬急性胰腺炎的病程发展[6]。本次试验结果能给评估犬急性胰腺炎病程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在犬急性胰腺炎发生时,白细胞会明显升高,但尚未精确到具体时间。由图3可见,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犬白细胞在术后12 h开始上升[正常范围(6~17)×109个/L],在15~40 h之间水平较高[(20~50)×109个/L],在36~40 h开始下降。这表明白细胞往往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后12 h才表现明显的数值升高,持续30 h左右高于正常值。且当白细胞恢复至正常值,并不代表病犬已经自愈,可能胰腺组织已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在临床诊断中,兽医工作者往往未把淋巴细胞作为评估犬急性胰腺炎病情发展的参考指标。笔者通过试验发现,淋巴细胞数值变化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犬急性胰腺炎的病程发展。由图4中可以看出,两个试验组犬的淋巴细胞于术后第1天均明显降低,术后第3天回复正常范围(术前范围)。这表明,淋巴细胞参与了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反应,这与杨斌[7]报道的情况相一致。但是对于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具体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由图5可见,试验组犬的淀粉酶水平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笔者通过采血检测淀粉酶值,发现淀粉酶在术后12 h开始高于1 500 U/L[正常范围(500~1 500)U/L],水肿型急性胰腺炎病犬于术后18~50 h达到一个高峰,术后70~90 h开始降至接近1 500 U/L,术后第4天回到正常范围;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病犬于术后18~98 h达到一个高峰,术后120 h开始接近1 500 U/L,术后一周部分回到正常值。这表明,水肿型胰腺炎病犬的淀粉酶水平比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病犬的淀粉酶水平更早恢复至正常范围。但由于正常情况下检测到的血清淀粉酶只有少部分是胰淀粉酶,淀粉酶浓度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不成正相关,所以淀粉酶浓度降至正常范围并不能表明患犬痊愈[8]。
4 小结
通过结合临床病例和造模试验可以得出结论:当急性胰腺炎病犬的白细胞处于一个高水平,且维持时间超过40 h时,病程处于危险期,且消化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逆的损伤,且有预后不良的可能;淋巴细胞在急性胰腺炎初期会明显降低;当淀粉酶高于1 500 U/L时,据发病时间已有12 h,当CPL检验结果呈阳性,且淀粉酶在正常范围内时,据发病已有90 h。
总结以上三个指标对评估急性胰腺炎病程发展的意义可以发现,各个指标有各自的作用,但又有一定的限制。血清淀粉酶对于诊断急性胰腺炎具有一定意义,但由于该指标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先升高后降低,所以单独依据此指标并不能判断急性胰腺炎病程发展,应结合CPL阳性结果来判断病程发展。白细胞在急性胰腺炎前期会一直处于高于正常范围的水平,而淋巴细胞仅在发病24 h内明显降低,两者相结合,能评估急性胰腺炎的病程是否在初期。三者联合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中,能帮助兽医工作者对急性胰腺炎病程发展做出更准确有效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谷武阳,谭 敏,彭广能,等.犬急性胰腺炎的模型构建及清开灵治疗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2015,51(2):68-70.
[2] 张卫宪,马立新,杨 丽,等.犬胰腺炎的诊断和防治研究进展[J].河南畜牧兽医,2011,32(12):9-10.
[3] 谭 敏.犬急性胰腺炎病理模型的构建及临床治疗研究[D].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4] 李泽盛,郭亚楠,陈柏良,等.犬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肾衰竭临床病例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5,36(12):182-184.
[5] 朱 国,师福山,张海彬.犬急性胰腺炎流行病学调查[J].浙江畜牧兽医,2016,41(3):35-38.
在站的xx高学子们,我们都曾在过去的学业里拥有过辉煌,也都曾是各自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今日,xx高将我们会集在一起,是为了创造出更多国家栋梁之才,能以少年之强而雄于地球。所以,国旗下的讲话:坚持梦想,实现蜕变
在站的xx高学子们,我们都曾在过去的学业里拥有过辉煌,也都曾是各自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今日,xx高将我们会集在一起,是为了创造出更多国家栋梁之才,能以少年之强而雄于地球。所以,在这庄严地五星红旗下,请大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为理想而一直坚持了下去,是否为了当初对老师、对父母的一句承诺而坚定不移勇往直前了呢?我承认我放弃过。初进xx高,是怀着振兴家族的抱负与渴望。然而,原本不够坚强的意志有被外界美好的事物所迷惑,一向自以为聪明的自己却被接踵而来的考试所压垮,直到击溃。印象里那成为我高中生涯最黯淡的一段时光,失败的阴霾好像永远笼罩在我的身上。终于,我沉默,沉沦,束手无策,活在自己所虚构的世界里,暗无天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老师上课不再理睬我的发呆,我看到父母不再过问我考试的成绩、班里的表现;我看到曾经落后于我的同学也能轻松地甩开我几十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真的大错特错了。但我还来得及去挽救,我需要一个全新的蜕变,从潜意识里开始的完完全全的改变。记得那是一个相当冗长而艰涩的历练过程,恰如孟子所言:“人恒之,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蜕变是超越,是顿悟,是重生。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是蜕变;浮士德,历尽艰险,终得幸福,是蜕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破吴,是蜕变;犹太民族,从流离失所到中东建国,更是伟大的蜕变。而在站的各位不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最终成为现在这个成熟,坚强的自己吗?
高三的同学们,在已经度过的高一高二的时光里,你是否有许都时间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在QQ上闲聊,有许多时间在网络游戏里厮杀。有一天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做过几次作业,突然想起自己从来没有到过办公室问老师,虽然包里有很多深奥的教科书,虽然你的父母为自己出人头地的买了这个那个的关系,却也不知何用。又突然发现,高考就在眼前了。所以,自己没有坚持去努力学习过,就不要说上课听不懂,不要说老师不关心,不要说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要说学校条件不好,堕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但请你们记好了,你的父母正在为你不停的打拼,这就是你必须要坚持的理由!最后,我想借用去年二年级九班的宣誓词作为结尾以勉励大家:或许曾经迷惘,或许曾经哀伤,然而,没有地狱的锤炼,哪来建造天堂的力量。没有流血的手指,哪能弹出世间的绝唱。而今的我们,每一次的昂首,都是生命中永远的从容,每一次微笑,都是擦干眼泪后的坚定。我们要: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绝不言败。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学科的特点在于其实践性强,应用广泛,技术涉及社会诸多领域。其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生物化学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亦愈来愈广,全新技能和方式层出不穷,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较少同步得到更新,表现出了一定的落后和不足,因此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一、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科学技术而言,创新是其发展的灵魂。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中,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创新型人才从概念上而言,是指在原本扎实而丰富的技术和知识基础上同时具备良好的发散性思维以及联想能力,并将灵感付诸实践当中,开发出拥有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因此对创造性人才来说,首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领域技术,因为创意和灵感不是空谈,必须有此作保障才可能获得成功。同时还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性格特征上应拥有充足的内在动力,能为实验奉献出精力和时间,敢于承受一次次失败的坚韧品质,以及乐观稳定的实验情绪。只有具备了这些因素和条件,才是一位真正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我们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如灌输式教学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教育上侧重理论而缺少实践,缺乏结合专业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在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上不足,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亟须改变。同时学校内部的行政化导致学术权力的弱化,教师在教学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经费上比较拮据,筹措经费的能力较差。同时学生实践比较少,实验场地以及实验仪器比较落后和陈旧。这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做到多元化以及科学化,教学的手段不够先进。另外在成绩的考核以及评价上不够科学以及客观,学生的实验能力没有标准化考核,无法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热情。这都是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实验应循序渐进
在我们的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不可急于求成,一步登天,而应从基础实验开始,一步步的循序渐进。在基本操作技能上一定要让学生熟练并融会贯通,切实的扎实实验基础。基础实验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实验技能、技巧,熟悉实验中比较常用的仪器和设备。其特点在于使用的设备相对简单,并不算特别昂贵,在使用上能用较短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由于仪器和设备在数量和种类上较为丰富,学生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因此更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同时,通过不断巩固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对于提高其综合性实验能力亦有良效。在实验进行时,应对研究课题进行精选或组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通过教师详细而系统的对仪器和设备进行讲解,学生们反复进行熟练操作,促进学生积极而主动的展开思考。让学生不仅理解仪器怎么用,更应弄清楚为何要这么用,提高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实验设计的意识。
(二)让学生多动手,提高实验效率
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在传统的基础化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台上讲,学生依葫芦画瓢,根据教师的安排而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步骤。这显然不符合当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是不利的。因此针对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大胆突破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让学生自己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置实验试剂等,并多加练习,利用数据库或其他网络技术广泛地查找实验数据,学习实验经验,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登上讲台,给其他学生讲述自身的实验经验和学习心得,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我们的实验教学效率。
(三)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经验
在每一次实验过程中,我们应如实的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和实验的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从中总结实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若有学生出现与其他同学较大差异的实验结果,我们应帮助其分析原因,寻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以及在实验中应注意的要点,让学生重新体会实验过程,或动手再次操作。这样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自主实验能力有着良好助益,更能巩固学生的实验经验和关注度。
(四)针对薄弱环节重点出击
我们应做好实验后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详细的审阅和整理,弄清楚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及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疏导,找出问题根源,进行巩固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通过多媒体展开教学
我们应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熟练实验细节,将实验步骤系统化并多元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有着其生动形象以及直观动感的特点,可以完美地展现实验情景和实验效果。如此,实验教学方式不再单一枯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理论知识,继而让实验更加规范准确。
结语
总之,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应紧跟科学发展前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方式,打造出具有过硬专业能力同时又拥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一)学生认识不足
对英美文学缺乏兴趣是导致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学生对于英美文学课的认识不足,提不起兴趣。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受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学影响,学生更热衷于相对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方式和网络文学形式。其次,学生对于英美文学接触的比较少,加之英美文学历史跨度大,其文学基础知识在短期内较难掌握,学生的英美文学课学习兴趣较难培养。再次,受英美文学历史跨度大影响,学生对于英美文学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难以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第四,进入大学后,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很多学生从进入校门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规划,繁重的压力使学生无暇阅读,即使老师安排的英美文学课阅读任务,也是浑沦吞枣、不求甚解,难以领会阅读之、开卷之有益,提不起对英美文学阅读的兴趣,学生参与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主动性和热情明显不足,造成了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现状难以改善。
(二)对英美文学课教学的重视不够
一方面,英美文学课从直观上不能直接的促进学生的就业,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中,英美文学课很难受到重视。另一方面,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致使其对学生成才的积极意义难以发挥。例如英美文学课教材的选择与时代的进步不能密切结合,脱离了学生的文学诉求,难以满足学生对于文学的渴望和热情。对英美文学课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课时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重,内容多,大多教师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增快教学进度,致使英美文学课更加无趣。2.课时压缩严重,注重教学的速度、忽视了教学的质量,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及文学情操难以发扬。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创新、改革受课时等因素影响难以实施,教师讲课“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分析
(一)提高学生对文学教学意义的认识
思想是行为的指挥棒,要改变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状态,首先,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深刻的认识到文学修养对于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利用学生熟悉的文学环境进行教学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英美文学课的理解。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兴趣,积极的改变教学策略。例如通过网络平台,寻找或向学生推荐一些可读性强的作品,重视文学作品选择的时代感、流行趋势,打破教材对于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的禁锢。其次,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优化英美文学课教学环境,通过对网络丰富资源的有效利用,完成英美文学课的备课、授课、复习、答疑、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英美文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再次,依托网络环境,建立和完善师生的网上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无限,积极的、广泛的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兴趣,引导其有效的学习英美文学课。
(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
首先,在网络环境下,积极、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等。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预习任务,将确定好的文学作品布置给学生阅读。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丰富的英美文学教学资料与学生分享,更直接的让学生感受英美文学魅力。再次,依托网络、多媒体设置文学情景,丰富作品表达形式及作品背景等,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体会作品内涵。
(三)网络的辅助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