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变化现象

化学变化现象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0 16:35: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化学变化现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学变化现象

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不仅要求色、香、味、形、质及安全、营养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标准,还要求平衡膳食。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营养专家研究发现,如果注重“搭配”食用一些食物,不仅能使人体更有效地吸收营养,而且还有一定的防病治病功效。要防治疾病?如何均衡营养?如何平衡膳食?等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才能适应当前食品发展的需要。比如:菠菜烧豆腐为何不能食用?切开的苹果为什么变黑?红烧肉如何上色?等等。现在我就从日常生活说起,谈谈本人就化学变化对现代饮食的影响的一些见解:

一、复分解反应在食品中的应用

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对营养的要求越来越挑剔,非常注重营养搭配和平衡膳食。众所周知,菠菜不仅含有大量的p胡萝卜素,也是维他命B6、叶酸 、铁质和钾质的极佳来源。此外,它所含有的核黄素、维他命 C、钙质、和镁质。有"小宰羊"之称的豆腐,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含有糖类、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据报导,120克豆腐中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一个鸡蛋所含的蛋白质。豆腐也可与营养丰富的羊肉媲美,每100克豆腐里所含的蛋白质比同量羊肉所含的蛋白质要多2.2克。那么菠菜烧豆腐应该可以称之为“黄金组合”,可补充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素。但事实并非如此,菠菜中含有一种物质叫草酸,会和豆腐中的钙反应生成草酸钙,生成的草酸钙为微溶物,不仅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因人而异,有相当多的人会在体内代谢中沉淀下来,长此以往患上肾结石、胆结石等多种疾病,这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不是此菜不能吃?不,只是做法有讲究:方法一,菠菜用开水烫过后再跟豆腐一起炒,就不会破坏豆腐的蛋白质了,放心吃就是;方法二,为增加菜肴的色美,两种食品分开烧制,然后拌在一起吃。由此可见,复分解反应对食品的影响不容忽视,关键是我们应当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合理利用此类反应。

二、酶促褐变在食品中的应用

切开的苹果、土豆、茄子等易变黑,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人都有此想法,这是因为当苹果削皮后,植物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便在酚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反应,产生大量的醌类物质。新生的醌类物质能使植物细胞迅速的变成褐色,这种变化称为食物的酶促褐变,所以苹果削皮放一会儿后会变色。不仅苹果、梨子及有些蔬菜(如土豆、茄子等)也有这种情况,这中褐变影响了食物的外观,使外层的营养成分有所降低,但尚可食用。如果苹果削皮后放置时间较长,植物细胞在空气中氧化分解作用加剧,则苹果外层的营养物质分解较多,果胶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为果胶酸和甲醇,使得果肉松散、湿润、变色、变味,甚至腐烂变质。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是:在削苹果之前用盐在表皮上搓一下,然后洗掉,再削苹果,这样削出来的苹果,不但不会氧化,而且比削完再用盐水泡能保存更长的时间且没有咸味,同时补充人体需要的纤维素和多种矿物质。

三、焦糖化反应在食品中的应用

现代人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注重营养搭配,也注重食物的颜色搭配,只有“色美”的食物才能勾起人的食欲。如何给食物穿上漂亮的外衣呢?我们通常会想到“糖”“酱油”等,糖类尤其是单糖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的高温(一般是140-170℃以上)时,因糖发生脱水与降解,也会发生褐变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焦糖化反应在酸、碱条件下均可进行,但速度不同,如在pH8时要比pH5.9时快10倍。糖在强热的情况下生成两类物质:一类是糖的脱水产物,即焦糖或酱色(caramel);另一类是裂解产物,即一些挥发性的醛、酮类物质,它们进一步缩合、聚合,最终形成深色物质。如“红烧肉”的上色:炒白砂糖,微火慢慢炒,炒至微黄,放肉红烧,就好了。当然你也可以用老抽来上色,不过口感就不同了。使用糖色,颜色发红,较亮。“色美”的食物才能勾起人们的食欲,我们应在食品中合理利用。

四、羰氨反应在食品中的应用

一桌好的菜肴,不仅讲究配菜和营养,还要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质。羰氨反应(又称为美拉德反应)单糖、还原糖中的羰基或羰基化合物与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生成具有特殊香味的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拟黑素,称作羰氨反应。在食品制作过程中,羰氨反应影响有利有害。利:通过褐变赋予食品如面包、烧饼等较好的色、香、味;害:反应生成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我们应该利用其优势,避免其劣势,为人类服务。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生活中,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现代人对食物的要求不仅是要吃出滋味,更需要吃出健康、吃出美。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必须每天从食物中获取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保证机体每日所需营养。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有其自身的两面性,我们应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其优势,为人类健康服务。合理膳食、科学烹调以及培养好的饮食习惯,让健康陪伴我们每一天。

参考文献

篇2

二、导入简洁有效,短时间内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篇3

案例1:

师: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还剩多少只?

生:12-5=7(只)。

师:幼儿园大班有30名男生和25名女生,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30+25=55(名)。

师:太棒了!你们真聪明。

……

案例2:

“直线和线段”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内容: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教师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教学中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画一画。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多少条直线?第二个环节,练一练。一颗钉子能固定一根木条的位置吗?如果用两颗钉子,能固定一根木条的位置吗?为什么……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有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产生认识上的误区,继而引发行为上的偏差,最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过于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淡化数学教学与生活体验的联系,即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上述两个案例都存在着这样的倾向。如案例2的教学,教师设计“画一画”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习得指定的数学知识;“练一练”的安排是让学生掌握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如此设计安排本无可厚非,但对照“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这样处理教材,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之中,虽然知识是由学生操作后自己概括得出的,但对于为什么要操作、得出这个结论后有什么用处等,学生一无所知。

现象二:走“老路”也需穿“新鞋”

案例3:

教学“利息”一课时,许多教材给出求利息的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但自国家实行增收20%的利息税后,相关利息的计算公式就应变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80%”。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中的内容会有滞后于现实的可能,教学时应给学生讲清楚。

案例4:

教学“直线和线段”一课,教师作以下四步“生活化”的处理:第一步,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准备长条形挂衣架、钉子、榔头等物品,要求将衣架钉到黑板左上方的木质边框上,用来悬挂教室日志、点名册等物品。第二步,深入探究,分析讨论。教师提问:“用一颗钉子可以固定衣架吗?为什么要用两颗钉子来固定?”学生先四人小组开展讨论交流,再汇报讨论结果。第三步,抽象概括,应用规律。问题提示:(1)把挂衣架看成一条直线,把一颗钉子看作一个点,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呢?(2)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引导学生操作验证,并尝试用规律来解释)第四步,联想反思,学以致用。问题设置:生活中,运用“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原理进行安装的物品有哪些?运用“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的原理安装的物品有哪些?教学实践表明,如此处理教材,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而且充分揭示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的价值之一在于应用数学,这与“生活化”数学的教学理念相一致。现行教材中编入了许多生活味较浓的实例,如“利息”“保险费”“税收”等,但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有些内容已不符合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及时修正教材,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数学信息,从而更好地体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现象三:“强扭的瓜不甜”

案例5:

篇4

与“潜意识”相对应的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进行了解释和补充,他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心理结构,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理想化、典范化的“自我”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三者相互达到平衡,才能使本我和自我达到平衡。《小时代》系列电影中的人物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角色:顾里、唐宛如体现的是本我的角色;宫?场⒅艹绻狻⒛舷妗⒐嗽丛诘缬爸谐涞弊抛晕业慕巧?;而超我角色就由林萧和简溪来扮演。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来源于他们不同的人格心理结构,也就是他们内心的那种“潜意识”。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顾里一开始身上有着一种阔气女王的范儿,她办事向来就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是她的本我对快乐原则的选择结果。但是后来她与姐妹发生了冲突,感情出现了矛盾,这是因为她的本我不被接受,所以她的“自我”开始进行调节。宫?场⒅艹绻狻⒐嗽础⒛舷娑际瞧胀ㄈ耍?他们出身平凡,所以他们不得不坚守着“自我”角色,用理性来克制欲望和“力比多”带来的冲动。但是这种对本能和欲望的压制,会使人更加焦虑,更加矛盾。最终这种压抑是要得到释放的,使本我与自我达到平衡,实现超我。林萧是对超我角色的完美演绎,导演塑造这个角色就是希望她达到最完美。在感情受到挫折时,她能理性地看待这段感情,简溪走了,周崇光来了。在《小时代》系列电影中,对于感情的安排手法基本是相同的,电影中故事的发展都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潜意识”中的“力比多”而起,在经历了一个压抑到释放的过程后,意识的释放使心理机制达到平衡,这就是电影完美结局的表现。

二、奢靡和浮华:双重的造梦空间

电影是一种语言的符号,它是通过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在电影中视听语言和意义内涵共同来完成电影的思想表达。在《小时代》系列电影中,通过影像的表达,构造了一个现实与虚幻的双重造梦空间。从剧情来讲,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上海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在电影的开始,上海外滩的繁华景象、快节奏的生活、华丽的地标性建筑,高大的现字楼充满了时代感。这些画面是真实的,同时也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奢华的欲望的表现。正如马塞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所言:“电影是相当现实主义地重新创造真实的具体空间……电影空间是生动的、形象的、立体的,它像真实的空间一样,具有一种延续的时间。”在电影中,精致华丽的英伦范儿的大学校园,被玻璃包围的闪闪发光的写字楼,宫?趁匀说摹八?晶宫”等景象让人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虚幻的世界,这些都是真实的空间,但是它们却像梦境一样。在电影中林萧初次来到宫?臣依铮?当她看到谜一样的“水晶宫”时,她惊呆了,她痴迷得甚至忘记了乘坐电梯,而是爬楼梯。在这里,林萧就像做梦一样,因为在她看来这样的“水晶宫”只存在梦里。现实和梦境的交织,造就了一个“如梦的空间”。

在整个电影中,在“梦”空间下,在两个小的子场里发展,那就是“乌托邦”和“大派对”。这两个空间承载了四个姑娘不同的梦想。在大学时宿舍是她们的“乌托邦”,毕业之后她们新搬进的公寓就成了新的“乌托邦”。在乌托邦里,四个年轻的姑娘可以放开一切,摆脱各种各样的束缚,任凭她们潜意识里的欲望肆意地发展。当她们在外面感到压抑时,她们就会回到这个“乌托邦”尽情地释放、发泄,达到内心的平衡。这个空间就相当于这群女主角的梦的温床,一旦她们进入到这个空间她们就像进入了梦想,在这里她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不用去想外界的困苦,也不用考虑现实的残酷,但是一旦离开这个空间就相当于梦醒。在电影《小时代2》中,南湘离开,就意味着她开始接受现实,同时也接受了“梦碎”的现实。与“乌托邦”相对应的是大派对,每部电影的部分就是出现在大派对上。这样的派对也是这些女主角梦想的舞台。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被关注的欲望,在每次派对上,顾里、林萧、南湘、唐宛如所有的表现都出于这两点,银幕里的演员是这样,银幕前的观众也是这样。在《小时代1》里,南湘时装秀,《小时代2》中《ME》收购盛沽的仪式、顾源的订婚仪式,《小时代3》中宫?车纳?日派对等都是派对,在这些派对上,人们总是将现实中的各种挫折和不如意转化成在派对上的欲望的表现。在《小时代3》中,在宫?车纳?日派对前,四位年轻的女孩甚至幻想要在派对上扮演“特工”,大闹他的生日派对。不难看出,这种大派对的出现其实是在给主角们创造满足她们“白日梦”的舞台。

从另一方面来说,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梦。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梦想。“电影能指(伴以声音和运动的影像)使电影同梦有一种内在的亲属关系,因为电影与梦能指的一个主要特征相关联,这个特征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来说就是具象表达,表象性思考。”电影中帅哥美女,豪车大宅,令人眼花缭乱的夜生活,还有一群无所不能的朋友……在《小时代》的系列电影中,这些具象的物体本身就好似一种诱惑,对银幕前的观众来说既是陌生的也是熟悉的,因为好多人曾经无数次幻想过这些东西。受众在观看电影时,就好像在圆梦一样,在这样一个奢华的环境中体验一下天堂的感觉。而这种圆梦的感觉正是《小时代》能够吸引广大年轻人的原因。

三、痴迷与满足:“镜像”的认同

继弗洛伊德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了他的“镜像理论”。福原泰平对“镜像理论”的解释是:“通过我认同处在我之外部的镜中形象,把我自身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肯定的形象过程。”《小时代》系列电影的受众大多数是青年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观众与剧中的主人公有着相似的感情经历。电影中的故事被大多数观众所熟悉,电影所讨论的话题也都是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曾经或者正在面临的。当观众坐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就好像坐在一面镜子前一样,看着自己演出的故事。电影里人物的设置和故事的发展,就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观众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当初的感觉。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着友情这个主题,在友情与爱情的纠葛中,让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王一川在《大众文化导论》中指出:“观众也会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然后反过来再与人物所体现的动机和价值认同。”

电影中所展示的就是观众想要的,实质是观众追求的一种现实。麦茨认为,“观众与电影银幕之间的镜像认同关系之所以成立,可以从电影的视听感知特点和观众的心理认同机制两个角度来论证”。电影满足了观众的梦想,观众的心理认同机制使他们在电影中找到了可以替代的东西。《小时代》系列电影满足了青年观众对现实的幻想。美女、俊男,首先从视觉上满足了他们对美的追求。电影中奋斗就能成功的案例,美好的爱情故事使观众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中找到了自己最初对事业和爱情的追求。在电影中,林萧初见宫?常?渴望被他“扶”,在周崇光家看见宫?炒┮路?,这时候那种年轻女性的羞涩与满足,通过各种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人们所希望的。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着就业难、失恋、工作、家庭的压力等问题,各种挫折和坎坷接连不断。人们一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人们的欲望不能被满足,潜意识被压制着,那么观众就会在电影中去寻找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来安慰自己。《小时代》或者说电影这门艺术是一种圆梦的艺术。物质与欲望在现实中对人们的种种打击,是进入镜像阶段的前提,有了这种失落感,才会有在电影中寻找安慰的心理需求。

总之,抛却电影中所展现的奢华场景,《小时代》还是一部展现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电影。电影成功刻画了年轻人在爱情上的纠葛,在工作和职场中的尔虞我诈,既有着年轻人的梦想,也夹杂着年轻人的烦恼,是一部反映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电影。

篇5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68-02

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学前期是人的社会、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教育,以后再来弥补,家庭和社会得付出极大的代价,而有些既成的事实是无法挽回的。然而,在我国当前幼儿素质研究中,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幼教领域里的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至今为止无人对此进行比较系统的、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此,本文在珠海市斗门县小星星幼儿园园长陈玉花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亟需纠正》的研究基础上,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定义、具体表现、原因、弊端以及纠正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定义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这是珠海市斗门县小星星幼儿园园长陈玉花给幼儿教育小学化下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一是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教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得荒唐。二是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弊端

过高的要求,简单下放小学教育内容式的早期教育,在我国一些不懂早期教育意义、但又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身上时有发生。他们并不清楚,这番学习往往换来的是对幼儿求知欲望的压力,是最不利于智力发展的结果。

(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基本精神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儿童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利用幼儿期可惜塑性和有吸收力的特点强行灌输给幼儿一些小学阶段才开始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以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它更多地地关注那些外显的、成果化的知识和技能,而对于一些内在的、使幼儿具有发展潜力的、素质方面的基本特征关注不够。这种训练导致儿童过早的就厌倦学习,抵制接受新事物,许多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在父母安排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紧张与不快乐中度过的,这无形中的抑制了孩子潜能的充分发挥。许多家长在“教育”的幌子下,孜孜不倦“训练”下一代,严重摧残了儿童创造的灵感、身心健康、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本该享有的幸福童年。

(二)与社会要求相脱节

幼儿教育小学化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幼儿教育虽与培育人才相距较远,但却是人才培育链条中最基础的一环,将在幼儿未来的成长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幼儿教育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按照社会用人需要来培育幼儿,然后让幼儿再经过初等、中等、高等阶段的教育,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三)与小学教育相脱节

幼儿教育小学化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期反。首先,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其次,由于幼儿园抢先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到了小学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反而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第三,幼儿园学过的知识到了小学再学一遍,这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第四,幼儿园开设的一些课程未能与小学课程相衔接,如英语,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的学校不普遍,即使幼儿园英语学得再好,到了小学三年级、四年纪开设英语课的时候,原来在幼儿园所学的知识早就忘光了。

五、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