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生物学研究

保护生物学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2 15:11: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保护生物学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护生物学研究

篇1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angfangYANG Danwei, XU Zhenlei, HAN Xiaoyuan. Department of Medical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regarding 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sexu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Methods: l410 students from 3 middle schools were selected to fill in Risky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RBQ-A),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epression Scale(CES-D),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MASC), Self-Esteem Scale(SES),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 Social Support Scale for Adolescents(SSSA) and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he risk factors for unprotected sex were identified by multiple regressions.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4.1%,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P

【Key words】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Risk factor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志码】A

中学时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个体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急剧变化的阶段。随着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性问题成为他们在走向成人过程中所必需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少年性成熟年龄下降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行为就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The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UNAIDS)和WHO的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底,我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HIV)约达78万人[1],其中由青少年无保护导致的风险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生殖健康疾病、少女怀孕等问题显著增多,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2]。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无保护的调查,从多方面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无保护是指经常不使用或从不使用,经常不使用或从不使用其他避孕方法、有多个和性活动前/中服用酒精或药物。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廊坊地区中等教学水平中学中抽取三所中学为总被试群体,分层随机抽取1410名学生进行施测,发放问卷1410份,有效问卷1320份,有效率93.6%。其中男生640人占48.5%,女生677人占51.3%,未报告者3人;年龄范围11~20岁,平均年龄15.53岁;独生子女726人占55%,非独生子女583人占44.2%,未报告者11人。

1.2方法

1.2.1自制一般情况量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等。

1.2.2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 RBQ- A)是用于评估青少年在过去一年中危险行为的问卷,由姚树桥教授等人编制,共计50个条目, 主要评估常见的6类危险行为:攻击与/或暴力行为、破坏纪律行为与/或违法行为、自杀与/或自残行为、吸烟与/或过度饮酒行为、不健康饮食行为与/或缺乏体力活动、无保护。采用5级计分,1=从不到5=经常。问卷总分表示危险行为的严重程度,得分越高说明此行为的危险程度越高。本研究主要通过此问卷的无保护部分了解中学生无保护的现状及特点,重测信度为0.047(P

1.2.3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为FES量表的简化版,包括家庭凝聚力、家庭矛盾、家庭和睦3个因子。

1.2.4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是用来筛查抑郁症患者的量表,由Radloff于1977年编制,CES-D着重于个体的情绪体验。我国常模研究数据表明,此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0,重测信度(8周)为0.49,说明CES-D同样适用于我国[3]。

1.2.5儿童多维焦虑量表(MASC)是用于评估个体过去一周的焦虑情况,共39个条目,由4个分量表构成:躯体症状、社会焦虑、分离性焦虑、伤害逃避。采用4级计分,问卷总分表示焦虑程度,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焦虑水平越高。

1.2.6Rosenberg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在国内外较为广泛的用于评估个体的自尊水平,包括10个条目,采用4级计分,1=很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

1.2.7Barratt冲动量表(BIS)由30个条目组成,根据每个条目出现的频度按1~4级评分。问卷总分越高,说明个体的冲动水平越高。

1.2.8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是国内最常使用的评估青少年生活应激事件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定青少年在过去一年中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应激的强度。

1.2.9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共18个条目,用于评估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和来自他人的积极关注。

1.3质量控制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当场填写、回收问卷;调查采取实名制方式;问卷录入严格按照真实情况,同时对数据进行二次录入检查,不一致的数据,按照编号查找原始问卷重新录入;数据分析时剔除无效问卷。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回归等方法。

2结果

2.1中学生无保护发生情况

有4.1%的被试报告曾有过无保护。从性别看,男生报告率为6.7%,女生报告率为1.8%。从年级高低看,初中生报告率为4.9%,高中生报告率为3.5%,高二学生报告率最高(4.3%)。从是否独生子女看,独生子女报告率为4.8%,非独生子女报告率为4.7%。从父母婚姻状况看,单亲及离婚的报告率最高(7%)。父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报告率最高(5%)。

2.2中学生无保护评分差异比较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中学生无保护评分在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均存在差异,在年级方面差异不显著。男生无保护评分显著高于女生(P=0.00),独生子女无保护评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见表1。

表1中学生无保护评分差异比较(±s)无保护tP男6.66±1.902.970.00女6.37±1.34独生子女6.57±1.781.320.01非独生子女6.43±1.18

2.3中学生无保护的多因素分析

以无保护作为因变量,以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家庭环境、抑郁总分、焦虑总分、自尊、冲动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10个变量进入方程,分别为抑郁、生活事件-其他、社会支持-父母、社会支持-同学、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性别、焦虑及自尊,多元相关系数为0.387,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150,即10个变量能联合预测无保护15%的变异量。而且,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焦虑、自尊是中学生出现无保护的危险因素。见表2。

3讨论

3.1中学生无保护特点

本研究中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率为4.1%,与国内28个省级单位高中生5.9%[4]的发生率接近。发生率之所以稍低于之前的研究,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只统计无保护的发生率,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学生的中无保护占大多数。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初中生无保护的发生率高于高中生,表明无保护的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远低于美国47.8%[5]的发生率,虽然我国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但仍然不可掉以轻心。第一,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的态度较为保守,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谈性色变,中学生在性意识萌发的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性健康知识,从而为无保护发生埋下隐患。第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中学生的传统性观念遭受多种信息的巨大影响,为无保护发生埋下另一隐患。第三,中学生无保护的低检出率可能也和中学生受社会期许效应影响而做出的隐瞒有关。

对曾有过无保护的中学生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人群特征和规律:第一,男生的无保护高于女生。这一点与国内很多研究结果一致[4,6],说明中学生中男生比女生更易发生性冲动,可以对男生进行针对性的性健康教育,以帮助降低整体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第二,独生子女的无保护高于非独生子女。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与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缺乏纪律性等特点有关。第三,在所有年级中,高二学生无保护报告率最高,说明在制定性教育方案时,把握好进行预防无保护教育的关键期至关重要,从根源上防止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第四,生活在单亲及离异家庭的中学生无保护报告率最高,这也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7,8];生活在核心家庭或大家庭的学生不容易发生无保护,说明来自父母的约束和情感支持是降低中学生无保护的重要保护因子。

3.2中学生无保护的危险因素研究

本研究通过多种心理社会因素为因变量对无保护总分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生活事件-其他、社会支持-父母、社会支持-同学、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性别、焦虑及自尊10个变量对无保护具有预测作用。其中,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焦虑及自尊是中学生出现无保护的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抑郁[9]及焦虑情绪都与无保护有相关性。对中学生来说,抑郁及焦虑等负性情绪会成为无保护的危险因素,可能是由于中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绪调节能力较差,从而在产生负面情绪时把无保护作为一种缓解负性情绪的非适应性手段。

生活压力一直是青少年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热点[10],生活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是负性生活事件,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的预测因素之一[11]。本研究结果也说明这一点,家庭意外、学习压力等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会促使无保护的发生。

冲动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计划和行为等方面缺乏管理和控制[12]。本研究结果表明,冲动性是无保护的危险因素。冲动性高的人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行为,同时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增加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因此有发生无保护的倾向。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能力等各方面[13]。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尊是危险行为的保护因素,高自尊会降低危险行为的发生[14],本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可能和我国中学生无保护性的报告率较低,难以揭示其潜在关系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文化差异有关。

综上所述,导致中学生无保护的危险因素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学校和家长作为中学生重要的监管机构和监护人,可以重点关注负性情绪、承受重大压力、高冲动性等特点的学生,预防和减少中学生无保护的发生。

3.3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从研究对象看,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以城区中学生为主,没有涉及乡下或偏远地区的中学生。第二,从研究设计看,本研究仅横向了解了中学生无保护的特点,后续没有进行追踪研究,不能纵向了解中学生无保护的发展特点。第三,本研究仅从社会心理因素探讨了中学生无保护的危险因素,没有涉及生物因素。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可以扩大取样范围,涵盖发达地区及不发达地区的中学生,同时对其进行纵向跟踪研究,建立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等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为我国中学生无保护制定更完善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1-5.

[2]Daboer JC,Ogbonna C,Jamda MA.Impa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sexual risk behaviour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Jos,Niger.Niger J Med,2008,17(3):324-329.

[3]章婕,吴振云,方格,等.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2):200-202.

[4]宋逸,季成叶,胡佩瑾,等.我国城、乡高中生发生的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376-381.

[5]Danice K.Eaton,Laura Kann,Steve Kinchen,et al.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2007.MMWR CDC,2008:6.

[6]黄艺娜,张铭清,江剑平.大学生婚前和性态度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2012,21(1):19-21.

[7]Manlove J,Ikramullah E,Mincieli L,et al.Trends in sexual experience,contraceptive use,and teenage childbearing:1992-2002.J Adol Health,2009, 44(5):413-423.

[8]Marchand E,Smolkowski K.Forced intercourse,individual and family context,and risky sexu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 girls.J Adol Health,2013,52(1):89-95.

[9]Goldberg AD,Chiappetta L,Gold M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in female adolescents.NASPAG 21st Annual Clinical Meeting:131.

[10]Goodyer I,Kolvin I,Gatzanis S.Recent undesirable life event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Br J Psychiatry,1985(147):517-523.

[11]Auerbacha RP’Abelaa JRZ,Zhu XZ,et al.A diathesis-stress model of engagement in risky behavio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7(45):2850-2860.

[12]Moeller FG,Barratt ES,Dougherty DM,et al.Psychiatric aspects of impulsivity.Am J Psychiatry,2001(158):1783-1793.

篇2

【关键词】 葛根素;β环糊精;生物利用度

葛根素(Puerarin)是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是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之一[1] 。由于葛根素中具多苯环和多羟基的结构,溶解性较差,难以被胃肠道等生物膜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小于15%[2,3]。目前仅有注射液用于临床,但其不能自主给药,因而限制葛根素的临床应用。β环糊精作为药物载体,通过包合作用能促进药物的口服吸收[4]。本文通过对葛根素原料药和葛根素β环糊精包合物在小鼠体内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考察通过包合作用是否能促进药物的口服吸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药品

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P680双泵、ASI100自动进样器、TCC100柱温箱和UVD170U型紫外检测器(美国Dionex公司);TGL16G型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XW-80A旋涡混合器(上海青浦泸西仪器厂)。

葛根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纯度>99%,批号:0752-200608);葛根素原料药(成都天源天然产物有限公司,批号:20070915);甲醇为色谱纯;水为双蒸水(自制);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实验对象及分组处理

昆明成年小鼠,雌雄各半,体重为20±2g,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成葛根素原料药对照组和β环糊精包合物试验组,每组设10个采样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小鼠,禁食12h后,分别将葛根素原料药和β环糊精包合物定量称取后加入到水、乙醇和聚乙二醇制成的混悬液中,按0.2g·kg-1给小鼠灌胃,灌胃后分别于5、10、30、60、90、120、150、180、240、300min时断头采血0.5ml,-24℃保存。

1.3 色谱条件

C18柱(4.6×150nm,5μm);流动相:甲醇-1%乙酸(25:75);流速:1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50nm。

1.4 血浆样品的处理

取血样0.5ml,3600r·min-1×5min离心后取上清液0.2ml,加入甲醇溶液0.8ml,漩涡振荡3min,放置5min,再漩涡振荡2min,10000r·min-1×10min离心,取上清液氮气挥干,残渣用0.3ml甲醇溶解,10000r·min-1×10min离心,取上清液20μl进样测定。

1.5 统计学处理

对主要药动学参数AUC和Cmax进行双单侧t检验和Tmax进行非参数检验。数据以X±s表示,P

2 结果

2.1 方法专属性

按“1.3”项下色谱条件及“1.4”项下样品处理方法,分别取20μl空白血浆、PU对照品加空白血浆和葛根素的血浆样品进样测定,HPLC图谱如图1,由图1可知,血浆中其它成分对葛根素的测定没有干扰。

图1 葛根素的血浆样品HPLC图谱

注:空白血浆样品(A)、空白血浆+葛根素对照品(B)和葛根素血浆样品(C)HPLC色谱图。B、C图中所标注“1”为葛根素的峰。

2.2 葛根素血浆样品标准曲线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葛根素对照品,配制成浓度为100μg·ml-1的标准溶液。取0.2ml空白血浆10份,分别加入上述标准溶液和甲醇,得到浓度为80、50、40、30、25、20、10、5、2.5、1.25μg·ml-1的系列标准血样。按1.4项方法处理后,分别取上清液20μl进样,测定葛根素的峰面积,并以葛根素峰面积对葛根素浓度回归,葛根素浓度在5~5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曲线方程C=22.62A-0.471,R=0.9995。

2.3 溶液稳定性考察

精密称取一定量PU对照品于空白血浆中,配制成浓度为100mg·ml-1溶液,室温放置0,2,4,8,10h后按“2.1.1”项下条件分别进样20μl,结果PU峰面积的RSD为0.92%,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0h内较稳定。

2.4 重复性实验

精密量取100μg·ml-1的PU标准溶液6份,每份0.3ml,加入空白血浆0.2ml,按“2.1.3.2”项样品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后测定,计算峰面积,RSD值为1.02%,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PU的对照品溶液高、中、低3种浓度各20μl,按“2.1.1”项下条件方法分别重复进样5次,计算峰面积积分值的RSD,高、中、低3种浓度分别为1.35%,0.81%,0.72%,表明方法精密度良好。

2.6 回收率测定

取100μg·ml-1的PU标准溶液0.3ml,加入到0.2ml小鼠血浆中,按2.1.3.1项方法处理,制备高、中、低3种浓度的样品溶液,进样20μl,测定回收率分别为96.55%,97.85%,95.63%,RSD分别为1.06%,0.95%,1.12%(n=5)。

2.7 血药浓度

小鼠灌胃给药后葛根素原料药和β环糊精包合物2组各时间点平均血药浓度结果和平均药时曲线见表1、图2

图2 包合物与原料药的药时曲线

2.8 药动学参数

采用DAS2.1.1版药动学分析软件对血药浓度数据进行处理,表明葛根素在体内经时过程符合二室模型(权重为1/C2),结果见表2。表1 包合物与原料药测定结果表2 葛根素原料药和包合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可以采用萃取小柱[5]处理血浆,但是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本文采用4倍甲醇沉淀蛋白[6]后N2吹干方法处理血浆[7],结果血浆中成分对葛根素的测定不干扰且基线平稳。本实验分别给小鼠按0.2g·kg-1给药,药动学数据经DAS2.1.1版药动学分析软件处理,动力学行为符合二室模型,原料药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中葛根素的AUC和Cmax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包合物的AUC为原料药的2.11倍,Cmax为原料药的3倍,表明葛根素经β环糊精包合后可改善葛根素在小鼠体内的吸收,从而有效提高葛根素口服的生物利用度。

参考文献

1 肖培根, 李大鹏, 杨世林.新编中药志[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44-144.

2 Wu YH,Su ZR,LAI XP,et a1.Pharmacokinetic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Yufeng Ningxin Tablet in Beagle dog[J]. Chin Tradit Patent Med (中成药), 2006, 28(2): 215-218.

3 Li Y,Pan WS,Chen SL,et a1.Comparison of pharmacokinetics between puerarin and its phospholipids complex in beagle dogs in vivo[J]. Chin Tradit Herb Drugs (中草药), 2006, 37(5): 695-697.

4 尤思路,高秀蓉,廖昌军,等.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葛根素的β环糊精包合物研究[J]. 西南军医, 2008, 10(4): 17-19.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0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世纪。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对海洋水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值得思考与探讨。搞好研究生课程实验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走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浙江海洋学院水产硕士点“渔业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及其应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为例,从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实验效果评价等方面谈了一些体会,以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一、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浙江海洋学院在2010年开设了“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应用”研究生选修课程,该课程面向水产行业发展的实际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系统讲述了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和在水产动物保护中的应用、水产经济动物种质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等,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由于该课程涉及过多分子标记技术,缺乏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从2011年开始,该课程增加了16学时的实验课程,压缩了理论课程的时间。经过近两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形成了适合我校水产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块,该课程实验包括必选模块和选修模块,必选模块包括海洋动物DNA提取与电泳检测、线粒体DN段PCR扩增与纯化、DNA序列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3项实验;选修模块为重要种类DNA条形码建立、海洋动物AFLP标记分析和海洋动物SSR标记分析项实验,选修模块每个学生至少选1项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基本涵盖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二、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改进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按照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讨论的程序讲授实验各个环节,然后学生按实验指导手册完成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参与的一种被动式知识灌输,不利用创新思维和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大的提高。此外,传统实验教学在开设的实验中仍以验证性、示范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少,学生主要是按照指导老师安排的实验材料和步骤从事规定的实验项目,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未得到充分培养。实验只是为了验证理论,实验设计和教学都是围绕着“教”而进行,学生都处于接受式被动学习,导致不少学生以应付实验为主,操作技能得不到提高,参加实验的兴趣不浓,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激发,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同时,由于专业面的变窄,研究生的主要学习方向受到导师研究课题的引导,不再是泛而广的大体了解,而是要求精益求精的学习理解,以期在某个领域能很快产生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很多研究生认为课程实验对将来的课题不一定实用,学习兴趣不浓。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结合我校水产学科的科研优势,以科研项目形式组织实验教学过程。在我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这一省重中之重学科和校研究生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引导研究生根据实验必须模块和选修模块,自我设计课程科研项目,从样品的采集到最后的数据分析,让研究生以承担一个科研项目的形式完成实验项目,锻炼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实验选取题。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是要保护其遗传多样性。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和我国海洋动物遗传多样性的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掌握了常用分子标记如线粒体DNA、RAPD、AFLP和微卫星等的原理及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我校靠近舟山渔场的优势,阅读相关文献,选取舟山渔场重要经济种类为实验材料,形成实验选题报告。在选题报告中,要求学生阐明目标种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让研究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科学问题。

2.实验方案设计。在确定实验选题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本课程实验提供的实验模块设计实验路线。指导学生准备实验器具,理清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包括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的进程安排,具体操作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完成课程实验项目书。指导老师对课程实验项目书进行审查,最终确定实验方案

3.实验方案实施。按实验项目书,老师指导学生采集实验材料,开展相关实验项目,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形成课程实验项目结题报告,并进行答辩。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带学生到舟山的主要鱼市场、码头和潮间带进行采样,让学生学会如何采集样品,样品拿回实验室后,如何进行样品保存。在实验室,学生按实验路线,进行样品的DNA提取、PCR扩增和相关分子标记分析等实验工作,完成必须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实验工作,同时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形成课程实验项目结题报告。

三、实验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实验考核主要以实验结果和撰写的实验报告为主。在本课程实验中,考核以项目验收的形式进行,学生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答辩;考查学生是否完成课程实验项目书所预期的内容,结题报告是否全面、翔实,实验数据分析是否到位等。通过此形式的考查,不仅要考查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和科研组织的能力,以及在实验操作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从2011年以来,共有8名同学选修了本门课程,共分为4个小组承担了课程实验项目,选取了小黄鱼、蓝点马鲛、单齿螺、锈凹螺4种为实验材料,组织学生到沈家门渔港、朱家尖和象山港潮间带进行了采样,在实验室学生开展了DNA提取、线粒体DN段PCR扩增与电泳检测、DNA序列分析、AFLP标记分析等相关实验,完成了课程实验结题报告。在实验结束后,以答辩形式,对各小组实验情况进行了考核。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在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激发了研究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重要性,极大提高了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打破了科研的神秘感,对于研究生下一步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提供了重要的训练。2011年以来,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已发表2篇学术论文。

四、经验与展望

通过科研项目的形式开展“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应用”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使研究生掌握了实验技能,又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该项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下面的因素。

1.良好的政策和充足的实验经费是该课程实验改革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浙江海洋学院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同时课题组所在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每年有专门经费用于水产硕士点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充足的经费保障使相关野外采样和室内大量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先进的实验设备是该项教改得以实施的重要硬件条件。2010年以来,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科实验室受省财政和中央财政支持,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目前水产学科实验室拥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垂直电泳系统、凝聚成像系统和遗传分析系统等一批仪器可用于研究生教学工作,保证了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

3.良好的科研基础是该项教改得以实施的重要软件条件。本课题组教师近五年来主持了有关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学方面的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相关分子标记技术已应用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方面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

今后,在“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应用”课程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努力使相关实验与水产行业实际相结合,发挥我校水产学科的科研优势,积极尝试将科研课题应用到课程理论教学中的方法,进一步优化实验模块设计,完善课程实验项目设计,设计出更好的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

参考文献:

[1]曹德超,金晔.中国渔业的发展与水产研究生教育的需求[J].高等农业教育,2001,(6):6-9.

篇4

如利用敏感植物指示生物监测,反映水体、土壤、大气等受污染指数情况。对环境污染进行生物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环境污染指数和污染源,为制定具体环境保护策略提供重要技术参考。生物监测极为便利,其准确性也很高,可以为环保部门提供最直接的污染指数信息。

合成生物学将基因联系成为基因组网络,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信息操作分析,根据细菌监测判断环境污染程度。可以将细菌、基因等因素进行整合,形成全新生物体。在这个新型生物体中,可以编程生物组件进行多向链接。这个生物组件,可以利用信息占有优势,对相关构建程序进行修正和控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程序,给不同控制模块发出不同指令,使其成为环境污染指数表。生物学下的环境污染生物防治措施,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各种新型生物组件可以对不同环境污染给出不同生物反应,实现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合成生物学发展历史较短,生物治理环境污染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防治环境污染必定会取得更大成功。目前,生物学研究暂时还停留在用DNA来控制细胞的基础上,只有推进技术革新速度,才能赢得生物学研究的广泛成果。计算机工程师对细胞进行编程研究,如对大肠杆菌进行编程,可以让大肠杆菌在高浓度化学物质中发出绿光。这自然成为生物监测的重要手段,也为进一步制定环境污染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二、环境污染生物治理措施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公害,采用生物治理污染不仅属于新型技术,还蕴含着具大潜力。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表明,污水净化利用生物降解特殊化合物和多功能微生物,已经获得巨大成功。如从污水净化分离出多种能降解碳氢化合物的细菌,为污水净化开辟广阔天地。微生物可以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够消解水中的磷酸盐,对土壤进行改良,这对环境污染治理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关键基因,可以进行多种组合,构成不同基因工程菌株,降解不同环境污染物,这对有效改善环境,清除污染物有重要帮助。

篇5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整合与创新;凯里学院2014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JNKG201403);凯里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专项(JZYG201537)

中图分类号:G424.1;G424.2

一、利用课外资源的必要性

《保o生物学》是一门内容繁多、实践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具有交叉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等特点[1],该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拓展课外资源。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有限的教材类容不能满足未来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课外资源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及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条件,课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为多维度考核体系提供了基础,为学习者提供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基质和发挥想象潜能的弹性空间,《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势在必行[2]。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国家教育部“教高[2005] 1号”文件强调:对实践性强的学科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采取内外兼修型发展模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为了加快人才培养效益,实施弹性学习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和自主专研的人才,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实施教学,仅仅利用上课时间传授这门课程的知识相对于人终身对知识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决定该课程必须拓展课外资源。

《保护生物学》是在近百年来全球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于1985年诞生,开设该课程的高校逐年增加,其受重视的程度与日俱增[4]。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对野生物种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尤其是全球环境破坏日趋严峻,《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任重道远,历史使命艰巨[1]。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物种及其生境保护相关问题,课外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资源利用情况

很多教师利用课外资源丰富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1]、利用科研活动成果提升教学效果[5]、利用网络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4]、学生参与教师项目提高实践能力[6]、利用野生动植物园场景授课[2]、深入居民社区开展低碳生活的宣传及调研等活动[4],实现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加强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上课外资源的利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

但是,对该课程教学中还有一些资源没有被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为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本门课程课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的途径。该论文旨在通过介绍作者在教学中对一些课外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在课外资源引进中的体验和教学效果,组合运用教学资源,从多侧面多角度的综合模式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三、课外资源的作用

1. 课外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与品质

如果教育只是使学习者获得自然知识而缺少德育教育,毫无疑问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对《保护生物学》课程的教育,首要任务应该是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这与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和原理同等重要。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了大学生向动物园狗熊泼浓硫酸、大学生捕鸟卖钱等事件发生,这显然是教育的失策。万事德为先,《保护生物学》教学中课外资源引入教学对大学生品德与品质教育起到了良好效果。

2. 课外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实践育人,强化能力培养。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距在于中国教育实践教学不足制约了教学质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教育的短板。《保护生物学》属于拓展性与研究性课程,课外资源的利用很好的解决了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特别是课外实践能让学习者的知识得到利用、检验和修正。在对《保护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周边发放《贵州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物种及环境保护调查》问卷,该活动结束后学生的体会是:看起来简单的调查远比想象要难得多,因为被调查者有的认为填表会浪费时间而不愿意接受调查、有的不识字、甚至有的认为学生是在进行不正当的社会活动。事非经过不知其难,调查问卷发放让学生得到了体验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在对《保护生物学》教学中我们也利用一些国家、贵州省和学校提供的学生申报课题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校级课题等,虽然学生是在前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写课题申报书,但学生往往表现出想法太多,究其原因是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疑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求得,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信息有助于提高知识积累速度[7]。在学生写课题申报书与野外调查交互进行中,他们已经成为提问的人,而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知识和能力都起源于实践,行是知之始,百看不如一练,黑板上养鱼是养不活的。多种课外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3]。消除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感受性获得与实际事物认知之间的落差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质疑先验的行为意识。

3. 课外资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保护生物学》属于研究性课程,利用课外资源拓展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源于创新,创新能力可以经过训练而提高,利用课外资源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将《保护生物学》课程中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内容安排在校园内,要求学生划定样方调查样方中植物或者昆虫的种类与数量,然后再参照教材提供的计算公式计算物种多样性,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开始设计样方并进行调查时,总是不停的提问,希望老师能全程指导,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听课获取答案的状态。在本次课中,我们仅解决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估计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学生将样方设计为山坡的不同坡段、或者植被的不同高度层、或者不同的植被种类,实验设计得较理想。在这次授课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自创能力,学生学有所思,学有主见,有主见才有突破。校园是最近的生态学课堂,校园环境的利用让学生在环境梯度设计上小有创新。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知识,让学生“坐言课堂”还是“起行实践”,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教师的职责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能输出只有模仿能力的学生。

课外资源不仅仅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还有助于培养创新自觉性。长期利用课外资源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事物认知的直观感,培养兴趣,从而不自觉的去探索和创新,创新自觉性的形成才是创新培养的终极目标。学生利用这些课外资源获得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大胆的预测和主动创新,产生批判性思维,这是研究工作者极其珍贵的财富[7]。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我们注重创新培养过程,提倡学生提出新想法,最终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为产生创新自觉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创新自觉性一旦建立,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4. 课外资源强化课堂基础知识教学

研究性教学设计注重知识传授方式,将学术研究成分贯穿教与学全过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是教研专家,而不是简单的汇总和传授既定的历史知识。研究性教学决定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的必然性。在对《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科研成果、影视、网络图片、野外调研的照片、课题研究结果和野外调查方法等一系列的课外资源,创设和模拟教学情境,拉近抽象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使教学模式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直观的反应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为以后学生能将课堂理论知识迁移到具体的实践中奠定基础,将课程内容与实践能力对接,达到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辅共进的作用[8],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课外资源引入课堂强化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学生不只是简单的积累和传承知识,而是具备拓新和增值能力。对《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潜能,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拓展了知识空间与内涵。教师在教授每门课程时应该是一种教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体系的构建,而不是简单的完成知识传达过程。

研究性教学不仅是要求教学内容上具备前瞻性,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且要求教师娴熟的掌握将教学内容的素材自然融入教学的技巧。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课外资源提供的机会提高教学技能,比如:我们参加学校和省级教师教学竞赛、实行教师以老带新传帮带,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5. 课外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是满足经济社会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课外资源为《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培养方式多样、授课内容多元、技能培养多度和考核机制多维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利用课外资源复合体组建教学模块,将常规的课堂教学、集体野外实习、请校外专家讲座等资源用于完成集中培养,学生的最后得分采取分段多维度考核,将平时累积的分数和期末试卷卷面分数分别占不同百分比作为期末成绩。对志趣于《保护生物学》的学生,我们实行因材施教单独培养,广泛利用课外资源进行个性化培养,比如:要求学生申报物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撰写论文,参与教师野外调研并帮助修改论文,让学生给中、小学生讲解物种保护知识,给村民宣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参与大学生教学竞赛,参与保护生物学相关的知识竞赛,协助保护区的物种图片展并协助整理内部资料等。对于个性培养的学生,我们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细节过程。

6. 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欲望

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与主动性[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保持终身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才有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和主动探索学习方式的自觉性。课外资源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我们邀请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到我校进行雷公山物种保护及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的讲座,学生就物种保护、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就业需要具备的素质现场积极提问。讲座让志趣于物种及环境保护的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学生明确了想学什么,从而主动探索学习方式。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只有保持学习主动性才有竞争力。

无限的想象力是产生新思维、新见解的来源。课外资源引入教学使学习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比传统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外资源引入教学往往让更多的学生提问,说明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了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学研究的动力。

四、结语

为了满足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外资源引入教学拓展了教材内容,符合知行统一的教学规律,特别是使志趣于《保护生物学》的学生受益终身,培养其成为理论与实践知识兼备的综合性人才。课外资源不可穷尽,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很难一一罗列,诸多的课外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用于课程教学,其作用也待一一检验。总之,一切课外资源引入教学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和育人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俊华.保护生物学教学中的案例选取与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3,(22):119.

[2]袁万安.“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8):71-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4-5.

[4]刘艳.保护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46.

[5]沈芳芳,罗昌泰,樊后保,袁颖红,廖迎春,刘文飞.基于多媒体教学的《保护生物学》通识任选课教学改革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152-4153.

[6] 张云,刘正光. 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探索――兼论翻译课程教学设计[J]. 现代大学教育,2013(6):98-104.

[7]布鲁纳,J.教育过程[M]∥邵瑞珍,张渭城,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19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