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2 15:11: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篇1

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指标体系,不同地区的学者均结合本地区特色从不同视角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但由于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和优美小城镇指标,但多是对于城市、城镇以及非农产业提出的一套评价指标,也很难真正用于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所以,需要建立专门针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沿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湿地,淀内有人口近10万的特殊性,对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白洋淀地区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以白洋淀为例,构建专门针对湿地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指导湿地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保护生态脆弱区湿地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2009年我们组织了文明生态村建设实践调研活动。调查范围涉及白洋淀淀区6个文明生态村(东田庄、邵庄子、王家寨、大田庄、赵庄子、大淀头)。调查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入户访谈法。共收回问卷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86.69%。调查对象涉及村干部、种植户、养殖户、个体经营户、医生、乡镇企业工人等不同类型的农户。这次问卷调查涉及地域广,并且涉及到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理位置的农户,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白洋淀不同地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整体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文明生态村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对白洋淀淀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构建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1全面性原则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覆盖面广,这就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要能全面综合地反映淀区不同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进程,能从多角度构造出文明生态村的新景观,即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应包括生态、文化、政治、环境等其他方面。所以,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能够反映淀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避免遗漏问题。

1.2科学性原则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根据目前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及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发展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制定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标准。

1.3可操作性原则

考虑到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所设计的指标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资料是否具有可得性、计算是否简单、操作起来是否方便。

2.白洋淀文明生态村建设指标集的确立

2.1指标集的确立

结合白洋淀淀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数据可得性,最终确定了白洋淀文明生态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表1白洋淀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子系统

指标编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经济发展

1

人均GDP

2

农业劳动生产率

3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4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

生活改善

5

农民人均纯收入

%

6

农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

7

人均合格住房面积

m

8

医疗保健支出占生活消费的比重

%

9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10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11

农户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村风文明

12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3

计划生育普及率

%

14

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

%

15

农民对村社会治安的满意度

%

16

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

村容整洁

17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18

村庄建设统一规划率

%

19

生活垃圾处理率

%

20

饮用自来水普及率

%

21

道路硬化率

%

22

绿化覆盖率

%

23

水质达标率

%

管理民主

24

村民自治制度完善率

%

25

村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程度

%

篇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思想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全县农机安全和“四防”安全隐患进行彻底、全面、集中地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维护我县农机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的大好局面。

二、建设目标和工作步骤

(一)建设目标

通过开展农机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排查农机安全和“四防”安全隐患及薄弱环节,坚持“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突出试点、以点带面”的原则,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3年时间,建立覆盖我县农机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各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和局直各单位要完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建立农机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以预防农机事故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农机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提高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执法水平,推动农机安全形势的持续平稳。

(二)工作步骤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自2012年2月20日开始,至2014年12月底结束。县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和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2月20日至12月31日)

围绕治理拖拉机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人货混装、非法改装、报废车上路、超速行驶、带病作业等安全隐患,制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排查隐患任务且落实,搞好自查自报自纠。

第二阶段,排查和强化治理阶段(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各单位要对查处的隐患逐项造册登记,并明确完成整改的具体时限。各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和局直各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管辖范围,对所管辖企业、单位(包括个体生产经营网点)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情况进行抽查和组织实施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年度检验工作,结合检验工作进行隐患排查;做好农机安全教育、检查,开展农机具库棚、维修、储油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确保机具、设施的安全技术状态良好,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第三阶段,巩固成果、总结验收、规范完善阶段(2014年1月1日至12月底)

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对治理行动全面验收。对治理行动组织不认真、内容不落实、检查不到位的单位以及未完成隐患整改的企业,尤其是治理行动开展期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及单位,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明确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各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和局直有关单位要周密部署,加强隐患的排查,确保安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机购置补贴专项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和公安交警部门加强联系,密切配合,联合执法,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相关信息沟通,把隐患治理作为贯穿全年农机安全、农机监理工作的主线,重点检查乡村道路、场院、乡镇农贸市场农机安全状况,特别是拖拉机运输车辆事故预防。严禁没通过年检的不合格车辆上路行驶,控制“黑车、非驾”的现象发生。侧重狠抓酒后驾驶、超速行驶、超载、非法载客、超员载客等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杜绝用拖拉机接送学生、婚丧嫁娶、赶集等违法载客现象的发生。各单位要制定排除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的实施方案,明确整改措施,常年开展平安维稳和隐患排查工作。各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和农机监理所要加大打击酒后驾驶、人货混装、非法改装、报废车上路、超速行驶、带病作业、无牌无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违法载人等违章现象。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不遗余力地查处“三超车”、拖拉机载客行为。

各单位要加强“四防”安全工作。要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本单位消防安全状况组织一次全面的自检自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不走过程、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对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及时消除各类火灾隐患,保障消防安全,彻底解决影响本单位消防安全环境的各种隐患。要切实加强值班值宿制度。值班值宿人员要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农机局成立全县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落实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领导责任制。局直各单位和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成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制定实施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各阶段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确保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工作有序进行。

篇3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缓慢。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乡(镇)一级尚能依托乡镇司法所完成建设和运行,但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滞后,作用发挥不足。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不足,难以做到专人专职,同时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律师参与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有时也只是为了完成基础任务,部分法律服务工作者能力不足,不能提供有效法律援助,切实解决群众需求。

二是依法治理工作水平有待提升。个别单位对推进法治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推动不力,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统筹推进不到位,主动创新意识不足,依法治理成效不明显。部门间缺少联系,在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单兵作战”现象,缺少集成效益,缺少资源整合及资源共享,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

三是基层干部法律素养有待提高。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现行法律一知半解,法律知识普遍缺乏,法治意识普遍淡薄,习惯于执行上级交待的工作任务,以“实干”和“实效”为原则,一般不认真研究政策和法律,甚至偶尔存在不依法办事的情况,不能正确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四是基层群众法治意识相对淡薄。一些群众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习惯于习惯,法律知识缺乏、法治观念淡薄,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依法维权意识不足,遇事找法情况不乐观。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正确反映诉求,一般不通过法律途径,习惯于自行解决或者选择上访甚至作出过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五是普法宣传尚未真正深入人心。普法宣传一般情况下难以适应群众对法律的多样需求,普法工作仍存在普法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宣传工作缺少深度、实效性不够强等问题,导致群众对普法活动的热情降低,关注停于表面。部分单位“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普法仅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某些普法宣传活动甚至存在形式大于实质等问题。

二、工作建议

一是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与城乡基层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部门联系合作,建设法治乡村,统筹推进基层示范创建,特别是在阵地建设上要统一谋划部署,避免多方设计造成资源浪费。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为载体,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带动法治乡村建设,积极动员乡镇、村社持续深入开展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

篇4

一是生态属性尚未强化。草原生态保护尚未形成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识,群众参与草原保护建设积极性不高,即使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指标体系中也缺乏草原保护方面的指标。如我国草原面积3.9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 ,比森林(全国2.08亿公顷)、耕地(全国1.35亿公顷)面积之和(3.43亿公顷)大,草原发挥着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但是长期以来草原仅仅是畜牧业发展的生产资料,其生态功能被严重忽视。

篇5

二、工作目标

重点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主要治理道路、河道的历史垃圾,进一步完善垃圾收集桶(池),中转站和垃圾清运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实现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好蕉溪人民的幸福家园”。

三、收集模式

1、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桶装分类、上户收集、村民自治”的处理模式,每个村设置垃圾分类固定收集点,要求农户除政府统一配置的垃圾桶外,再自备2个垃圾桶,实行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可回收利用的废品送回收点,有毒有害不可利用垃圾进大桶,可无害化处理的砂石、煤查、剩饭菜、果皮、废菜叶、柴灰等农户自行处理。

2、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工作流程为: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减量分类保洁员上户收集固定垃圾桶(池)定期清运,采用村收集、乡中转、市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

四、奖惩办法

1、对村保洁员的考核,以村考核为主,乡环境治理办进行抽查,按政府奖励办法执行。

2、各村分类减量的要求,比现在减量40%的每年奖励5000元,减量50%奖励8000元,减量60%奖励10000元,以送交中转站的垃圾进行考核。

五、组织机构

农村环境治理领导小组:

要求各村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六、工作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要求村上制作固定标牌,召开村组会议,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家家户户,让广大群众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2、加大督查评比,乡政府将强化督查,确保工作目标顺利实现,将农村垃圾清运及保清工作的绩效进行绩效考核。

3、实行党政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片、包组,党员干部包户的制度。具体办法由各村制定后报乡环境治理办公室。

七、考核内容

1、村组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做好乡村清洁工程有关内容的宣传,与农户签订好门前三包责任书,通过村民自治决议。

篇6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模式,看似一种新的乡村政治管理模式,但是又缺少相应的制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治理相互合作,其主要特点就是从乡村治理中加入了自组织与市场竞争的新元素,充值体现了乡村治理运营方式、机理与实践性。从目前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分析,在乡村治理中有效融入合作经济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的方式。本文将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治理相融合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现状分析

我国相关部门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中作出了相应的工作部署,本次课题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中主要是从老百姓的参与意识、参与态度及参与行为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根据其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到乡村治理的程度有一个标准的裁定,其主要是由三种形式组成,分别是分散型参与、统一参与和分离参与。

1.分散型参与模式。分散型参与模式是指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到乡村治理中的参与意识、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力度较小,同时三者所形成的功能对于乡村治理带来的实际性作用相对较小。从分散型参与模式中的参与意识来看,往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从思想上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重视,不能将自己的技能特长应用在乡村公共事务上来。社员从参与态度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于乡村公共事务普遍是不闻不问,自主承担相应责任的现象很少;从参与效能方面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事务处理方面起到的作用较小,在乡村治理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充分,其中包括了合作社参与到村组政策决策、协调农民与政府之间关系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比较少。

2.统一参与模式。统一参与模式是指农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在乡村治理方面的参与意识、参与态度及实际行为方面的向心力保持与乡村治理参与程度一致。农民经济合作社从思想上来维护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政策决议方面合作社也是竭尽全力协作。从合作社的参与态度方面来讲,农民合作社将全身心投入到乡村公共事务工作中,并在此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所起到的作用上农民合作社为乡村事业发展所做的工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从参与行为上来看,农民合作社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较多的资金扶持,在业务参与方面主要是以农民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为主。合作社参与到乡村治理方面的程度比较高,合作社完全参与到了乡村的决策制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农民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一条稳定的沟通渠道。

3.分离型参与模式。虽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乡村治理参与意识、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上具有很强的向心力,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对于乡村治理参与程度非常低,这是属于分离型参与。从某种程度来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参与意识上只是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关注,同时也会为乡村公共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从参与态度方面来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从情感上对乡村的服务比较积极,也愿意承担其相应的职责。从参与行为来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资金还比较少,给当地村民提供的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较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到乡村治理程度比较低,对于村委会的决策、公共产业建设及政府部门信息交流水平较低。

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存在问题

1.农民合作社参与向心力不强。从当前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发展形式来看,农民合作社成员在乡村治理方面的参与意识、参与态度及向心力都是比较弱。有些合作社成员在参与村委工作方面的态度与大部分村民一样都是漠不关心。农民合作社成员参与村委会选举中也是走个形式而已,选举前对于选举对象没有充分的了解,在填写选举单时随意填写,或者是以随大众的心理来填写选举单。村委会作出相关意见决策的时候,许多农民合作社成员也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乡村治理方面看,参与意识比较单薄,许多合作社成员在村委会工作开展不是很关心;几乎没有使用过民主监督权,也未向村委会提及相关的情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乡村治理方面的协调关系不一致。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不明确。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以“先发展,后规范”的模式在摸索前行,从发展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去解决,这也造成了农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合作社的成立来看,一些农民合作社虽然由多人组成,但是合作社的运营还是一个人来进行,或者是为了套取国家的扶持资金而成立一个合作社,合作社中并没有组织成员。例如有些合作社虽然已经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可是在运营管理方面却是一个空壳组织,合作社的组建形式很不规范。从合作社的管理形式来看,大部分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缺少规章制度,合作社的经营范围较小,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总而言之,目前合作社成立不是很规范,其运作上不能很好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服务水平较低。

3.农民权利意识淡薄。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点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重心就是农民权利问题。目前农民合作社与乡村治理方面,虽然说我国当前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发展形式各地区差异不同,可是从当前来看,主要是农民缺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治理的发展理念,特别是思想上广大农民还是缺少合作意识。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民自主意识与个体意识在不断地提升,可是从公共参与形式与合作方面来讲,农民经济组织在参与到乡村治理方面的工作还不够。究其原因是农民对于合作社经济组织参与到乡村治理方面的意识不足,没有承担起自己在乡村治理方面应尽的权利与义务。这也与当地政府部门在农民权利宣传方面的工作不充分有关。

4.对农民经济合作社缺少信任。对于农民经济合作社的成立及运营来看,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农民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到乡村治理方面的工作较少。其主要原因就是村委会与当地政府部门对于合作社参与到乡村治理这一模式不能正确理解,对农民合作社不是很重视。农民经济合作社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将农民个体户及相关资源整合在一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合作社的作用不容小觑。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也是农村合作性经营的体现,对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需要农民合作社与乡村治理有效的融合,提升农民合作社参与到乡村治理中。

三、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发展的相关建议

篇7

总体来看,队伍不稳、技术不高、功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是当前卫生室最直观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根源。

一是乡医严重匮乏。截止年底,全县乡村医生总数207人,比年(404人)下降49%;其中男173人,女34人;全县乡村医生平均年龄45.2岁,50岁以上占43%;如果乡医再得不到有效补充,10年后我县将有50%的村卫生室沦为有室无人的尴尬境地。

二是有限资源配置不合理。全县102个村,只有100个卫生室,乡医主要集中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经济较好的乡村,越是山区乡医越少,农民看病就医极为不便。

三是技术水平低。全县207名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只有14人,大多数乡医缺乏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学习。

四是待遇缺乏保障。目前,全县乡医公共卫生防控补足年人均只有不到500元,近30%的村卫生室乡医年收入不到3000元,不及外出打工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五是设施设备简陋。我县100个村卫生室,仍有20个以上办在乡医家里,达不到甲级村卫生室要求,还有部分卫生室设备配置简陋,满足不了基本医疗所需。

二、新医改关于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新举措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直接涉及村卫生室建设和发展的有以下内容。

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有条件的农村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3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做好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四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科学遴选基本药物、规范药物生产流通、确保药物安全有效的三大目标。最终让80%的老百姓不用贵药治好病。

五是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三、建议

篇8

此外,竹溪县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实现文化惠民常态化。通过文艺演出、戏剧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深入基层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送戏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送春联进农户,深受群众喜爱;着力打造文化“本土乐”,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免费开展文艺表演。加大奖补激励力度,促进山二黄展演中心创作精品剧目,利用流动舞台车经常下基层演出;每年组织举办业余篮球联赛、象棋联赛、羽毛球赛、自行车赛和“迎新春”万人长跑比赛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

竹溪县委书记余世明表示 :竹溪县基层文化建设是学习和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方式,也是竹溪“党建+生态建设+文化传承”夯实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该县各个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并积极探索建设乡镇文联,该方案已于2015年全面启动。现在全县15个乡镇均建立了文联机构,围绕乡镇特色,组织开展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和创作等系列活动。向坝乡文联成立了向坝民歌研究会,以向坝民歌的传承和保护为重点,组织开展民歌赛、民歌会等活动;汇湾镇文联成立了贡茶文化研究会,依托贡茶故里,发掘梅子贡茶的历史文化;蒋家堰镇则以寨堡文化为方向,成立了寨堡文化研究会。这些文化研究会聚集了乡镇文联的人气,扩大了创作队伍,丰富了乡镇文联的工作内容,使许多沉睡的地域历史文化得以重放光彩。

篇9

分类号 G252.1

Abstract The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the platform of system and policy guarantee for national reading activities.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in Xinya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of Xinyang city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Pingqiao model", and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rough government leading, professional guidance, social autonomy and other forms to construct the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Reading service system.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随着全民阅读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民阅读的基础平台,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提升到文化兴国的战略高度。图书馆是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公共文化实施,是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阵地和场所。图书馆是一种较为昂贵的事业,在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时候,图书馆职业不得不考虑结束各自为政的状况,走资源共享之路,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1]。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解决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域阶差等非均等化问题,为公共阅读资源的供给提供公平的制度平台和政策环境,使地域、城乡获得同等的待遇。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在制定阅读服务体系发展战略时,将不同地区、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谋划布局,做到规划同步、设施同建、人员同组。建设重心下移、眼光向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体现大众情怀,借助“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扶持农村公共阅读服务活动的开展。实现地域、城乡公共阅读资源共享,通过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手段,实现城市阅读资源向农村的辐射和延伸;建立对农村的阅读服务体系援助机制,积极开展公共阅读活动志愿者行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以活动开展为载体,搞好城乡、区域互动。在公共阅读服务领域,我国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模式,比如以“三级投入、一级管理”为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嘉兴模式”[2];在合作基础上的全委托形式的“苏州模式”[3];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模式、深圳图书馆创立的“图书馆之城”模式、广州市创立的由政府主导的图书馆发展模式、东莞图书馆创立的“集群图书馆”模式、佛山市禅城区创立的“联合图书馆”模式五种构成的“岭南模式”[4]等,在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中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借鉴的模式、制度和技术支撑。

1. 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现状

1.1政府主导城、乡、村三级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

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8.96万,辖八县二区,六个管理区、开发区。2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乡99个、镇78个、街道办事处25个),共有村民委员会3042个,居民委员会278个[5]。信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以信阳市新图书馆和平桥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为标志,在全市范围内大力进行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信阳市新图书馆从2010年9月8日起免费开放,率先在全省引进先进的RFID自助借还操作系统和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6]。信阳市平桥区高标准新建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完善区图书馆软、硬件设施建设,村级图书馆试点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18个乡镇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级图书馆为支馆,以数字图书馆为补充,互联一体、辐射全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013年10月,信阳市平桥区《关爱留守儿童: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创建项目被文化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视角的独特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带动性,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7]。

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76个,农家书屋220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全市,建成10个县级中心和3010个村级站点[8]。目前,信阳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市图书馆、县(区)图书馆、乡(镇、办事处)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在内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1.2信阳市全民阅读活动全面开展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阅读空间,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主要阵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也承担了图书馆的阅读功能,成为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图书馆事业实现全覆盖、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组织支撑和平台依据。以信阳市图书馆和平桥区图书馆公共阅读活动开展引领的信阳市城乡公共阅读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

固始县图书馆开展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少儿读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读书心得演讲比赛[9]。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郝堂村图书馆每年定期举办手拉手心理健康辅导、精品动漫连连看、儿童才艺展示比拼、零距离亲子视频对话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特色服务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拓展视野的同时,尽情享受家的温暖[10]。光山县文广新局斛山赛区联合中心学校举行了读书朗诵比赛活动,参赛选手来自斛山乡的10个农家书屋。斛山乡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举办了中小学生农家书屋夏令营、主题阅览、“我的书屋・我的梦”演讲、读书心得体会座谈会、全民阅读活动等,动员组织群众和学生走进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学习文化科技知识,赏读名人名篇,涌现了一大批读书用书和喜爱朗诵的读者[11]。光山县槐店乡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和暑假还乡的大学生到农家书屋读书,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围绕县里每年举办的读书朗诵大赛确定的主题,15个农家书屋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主题阅读活动 [12]。光山县文广新局协同乡镇党委、政府把组织留守儿童到农家书屋读书消夏作为掀起201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抓手,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儿童读书工作。派出7个辅导小组,组织培训农家书屋管理员410人次,深入书屋辅导指导借阅活动[13]。

1.3公共阅读服务呈现区域间不平衡

普遍均等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我国政府和图书馆界同仁的共同价值诉求,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生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更是没有前途的[14]。信阳市城、乡、村三级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信阳市公共阅读服务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书香引领社会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关爱留守儿童成为开展公共阅读活动的重点。但是,信阳市是革命老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普遍缓慢、基础薄弱,图书馆事业建设起点低、欠账多,不仅在实施建设、运行管理、人才队伍、服务效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大中型城市的相对差距仍然在持续扩大。各县区之间也由于服务对象、财政保障、基础建设等外在条件,以及服务理念、管理手段、技术应用等内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阅读活动开展不均衡现象。比如信阳市的平桥区和负忧,同样处于市辖区,平桥区已经形成了以平桥区公共图书馆为总馆、18个乡(镇)图书馆为分馆、村级农家书屋为支馆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负忧图书馆处于中心城区的老馆由于馆舍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于2013年11月搬迁到琵琶台,目前还没有正式开放。

据信阳市文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介绍,信阳市县级图书馆(新县图书馆正在拆建)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公共阅读活动的开展呈现不均衡现象,平桥区的做法是一个好的尝试,但是乡镇图书馆不能替代文化站,还不能称之为“平桥模式”。对于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该负责人对“一体化”提出质疑,图书馆与文化馆功能不同,受众群体不同,政府投入渠道不同,管理运行方式和手段不同,评比标准不一致,怎么可能实现一体化呢?政府每年都在增加投入,乡村两级主要是数字化设备和资源,目前正在解决农村偏远地区上网问题,一批无线网络终端设备即将配送到网络无法覆盖的农村,保证所有的农村地区能够足不出户享受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资源。但是,由于村级组织的空壳化问题,政府投入的网络资源设备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乡镇经济落后,不能进行配套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投入的资金不能发挥太大效益。因此,需要加强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整合文化职能部门的资源,以便利性、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为原则,构建运转协调、经济高效的制度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普遍均等化发展。

2.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模式构建类型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两级,由于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乡村公共阅读服务仍然停留在有阵地无经费,有图书无专业人才的尴尬境地。目前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运作最好的平桥区,依然遭遇发展的经费短缺和专业力量薄弱的困难。2014年10月8日,为更好地推动平桥区承担的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平桥区政府在平桥区会展中心召开了全区综合文化站站长及主管领导、乡镇图书馆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大会,集中讲解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的申报过程和目标考核要求。在随后召开的部分乡镇图书馆管理员与文化站长的座谈会上,乡镇图书馆和文化站长普遍反映了经费短缺的困难,几个乡镇图书馆的附属设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却没有维修经费,农家书屋管理员经费没有来源等。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15]。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明确不同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16]。

公共阅读服务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一种形式,应当由政府主导建设,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方向转变过程中,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机构体系。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应当以信阳市图书馆法人治理试点为契机,认真总结平桥区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经验和不足,按照总分馆体系的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型、行业指导型、社会自治型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2.1政府主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通行做法,该类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如苏州、嘉兴、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县、乡三级政府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进行持续投入,从而形成较好的服务效益,好的服务效益能够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风气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发展态势激励政府对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投入的力度加大,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邱冠华馆长对于苏州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经历的两次建设过程感慨颇多,第一个分馆―沧浪少年宫图书馆是他历时半年才寻找到的合作伙伴,由于运用了“动态资产权”、“孵化式培训”、扁平管理等方式,直接由总馆向分馆派遣工作人员,保证了分馆正常开放、资源适用、服务专业、活动统一,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社区居民,读者盈门,后来的合作伙伴主动找到市图书馆,到2011年底,苏州市已有36个分馆[17]。

信阳市平桥区总分馆制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原则,统一建设乡镇图书馆,形成了以图书馆建设为中心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以平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18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街道图书室、农家书屋为支馆,以图书流通车为补充,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的区域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18]。“平桥模式”是政府突破政府管理体制和财政供给体系的前提下,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向农村地区延伸,主动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让乡镇公共图书馆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19]。目前,平桥区图书馆正在积极创建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以留守儿童特色服务为抓手,带动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点带面促进平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经过文化示范项目的创建,平桥区将以50个标准化农家书屋建设和阅读活动的开展,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流动图书服务方式作为补充手段,积极与乡村学校图书室进行融合互补,形成公共阅读服务设施齐全、阅读活动常态化、阅读服务人员培训专业化、阅读服务制度规范化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2.2行业指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建设,而且需要阅读专业团体的指导,尤其对于公共阅读服务活动开展很少或是没有开展的县区,行业指导对于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公共阅读服务实践领域,完全依赖政府主导建设而最终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地出现的万册乡镇图书和千村书库都遭遇了昙花一现的宿命。总结上述现象的发生,于良芝教授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缺乏专业化品质的塑造,同时指出,十二五时期兴建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如果不能完成专业化品质的塑造,依然逃不出昙花宿命的结局[20]。

信阳市图书馆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建设项目,对于公共阅读服务活动开展较少的县区应当以信阳市图书馆为平台,通过完善信阳市图书馆协会,将阅读指导与推广的活动向农村地区延伸的方式,构建行业指导型农村图书馆阅读服务管理体系。比如负忧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由于负忧图书馆的拆迁导致无法正常开放,现有的15名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面临退休、病休等原因,只有5个能够正常上班,并且没有图书馆专业人才,因此不可能将公共阅读服务向乡村延伸。负忧图书馆王建东馆长也希望能够像平桥区图书馆一样将公共阅读服务延伸到乡村,负忧图书馆的受众群体有许多是居住在工区路的工人、学校的学生、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很多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的读者到图书馆反映说:“图书馆的藏书还没有自己家里的书多,信阳市的交通、绿化都那么好,政府为什么不把图书馆建好呢?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表现在建筑上,而且表现在居民的思想和修养上,没有公共阅读的城市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明城市。”

对于读者的质疑和抱怨,王馆长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汇报,图书馆专业人才招聘计划虽然已经批准,但是政府现行的人事管理办法需要按照公务员考试的程序进行公开考试聘用,图书馆的专项经费每年10万除去水电费也所剩不多,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源有20多万册,大部分都是时期的旧书,搬家的时候仍然放在市中心的老馆旧址处,基本上没有阅读的价值,没有持续的文献资源更新,就无法吸引读者产生服务效益。因此,负忧图书馆目前的境况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必须依靠当地的图书馆协会的专业指导。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负忧政府能够将国家下拨的条块不同渠道的资金进行整合,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专项经费,与市图书馆签订委托协议,成为市图书馆的分馆,借助市图书馆的专业化平台逐渐发展壮大,在负忧图书馆做大做强之后,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进行功能和经费整合,实现各级各类文化资源共享,让乡村居民切实享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政策优惠。

2.3社会自治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阅读难问题,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提供政策、资金、专业技术的支持,力争让阅读成为农民的一种习惯,从要农民读书转变为农民自己需要读书。当各种途径搭建的平台让农民阅读成为可能之后,农民自发组织的读书会、致富信息交流会、娱乐健身交谈会等将成为社会自治型农村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

篇10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以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为任务,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运转机制为核心,扎实开展我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打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环保先进乡镇和环境优美乡镇。

二、工作目标

以垃圾收集池、收集站、中转站建设和垃圾清运设施配备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体系;以村镇垃圾清运和卫生保洁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组织体系;以规范垃圾清运工作和队伍管理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区农村垃圾处理制度体系;以广泛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为重点,全面提高村民自我保洁和公共环境保洁意识。

三、建设范围

我区所属各乡镇和辖村街道办事处的所有村组和农户。

四、建设模式

(一)总体模式。按“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集中处理或“户分类减量、村分类利用、少量镇中转填埋”的分散处置模式处理,紧密结合农村实际,以村为单位,农民为主体,区负责统筹安排,镇负责具体实施,村组负责一线操作。

(二)垃圾分类。垃圾实行源头分类,主要分为灰土、可堆肥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五大类。灰土垃圾主要包括炉灰、扫地(院)土、拆房(墙)土等,可用来生产砌块砖、填坑、修路平地等,由农户或村处理。可堆肥垃圾主要包括各类坚果皮屑、废旧木屑、不能成为材料的树枝、树杈等,由农民自己在沤肥窖或沼气池处置。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纸类、废旧织物、废旧橡胶、废旧玻璃等,由保洁员按市价收购再由镇废品收购站统一处置。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各种废旧灯管、灯泡、电池、农药瓶、油漆桶以及卫生网点的医疗垃圾等,由保洁员收集,集中贮存,再由街道、乡镇集中送到有分解、处理资质和能力的单位处理。其它垃圾由保洁员收集到村级垃圾收集站再运至镇垃圾中转站统一由环卫部门处理。

(三)设施建设。原则上每户配置1个垃圾桶(池)和1个沤肥窖,集镇中心和村镇主干马路按每100米配置1个垃圾桶(池),连住户垃圾桶(池)可合建。垃圾桶(池)的制作按式样统一、物美价廉的要求,分镇统一设计定制,实行分类收集。原则上每村建1个村垃圾收集站,配建1个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站(含灰土垃圾存放站、可回收垃圾存放站、可堆肥垃圾处理站、有害垃圾贮存站)。每镇建1-2个垃圾中转站,配建1个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站(含镇级有害垃圾贮存站)。

(四)队伍建设。各村应结合当地实际,配足保洁员,组织建立保洁员队伍,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从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户中优先招聘。保洁员的主要任务:一是负责清扫村内公共场所和收集农户分类的非有机垃圾;二是负责督促农户及时清扫房前屋后的垃圾;三是负责村庄内环卫设施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原则上每村成立3-4人的保洁员队伍,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车、垃圾分拣钳、垃圾铲、扫帚;每镇配置3-5辆分类垃圾运输车辆。

五、主要任务

(一)集中清理遗留垃圾。街道、乡镇要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在广泛动员、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组织机关、学校、村组干部和当地群众对农户房前屋后、村庄周围、乡村道路沿线及河流沿岸的陈年垃圾在三月底前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并将清理的垃圾归集,统一由环卫部门进行处理,解决遗留垃圾问题,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以后每季度组织一次卫生大扫除行动。

(二)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相关街道、乡镇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按照需求合理配置垃圾桶(池),实行分类收集。建立健全户垃圾桶(池)、村垃圾收集站、镇垃圾中转站的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形成全面覆盖镇村组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

(三)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组织体系。相关街道、乡镇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设立镇、村级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辖区环境卫生日常运行管理具体落实工作,承担安全生产责任;负责建立镇、村级保洁员队伍,制定相关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四)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制度体系。要建立和落实好环卫清扫保洁机制,引导自然村实事求是地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卫生保洁管理制度》、《保洁人员工作职责》、《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村组细分农户卫生责任区,与农户签定“门前三包”责任状,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并定期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对农户进行奖惩,调动农民长期参与积极性,促进保洁工作常态化。各相关街道、乡镇应制定保洁员规范管理制度,统一配备服装、清扫工具和清运车辆,岗前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统一上岗时间;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动态人事管理制度(一人一档);建立对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的逐级绩效考评制度,制定考核细则,切实发挥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工作积极性。

(五)全面组织培训。要组织逐级开展专题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村民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广泛开展经验交流和互帮互学的活动,总结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各村组织至少1次全员垃圾分类收集知识培训。

六、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4月中旬相关街道、乡镇要制订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运作模式和保障措施。

(二)宣传发动。4月中旬相关街道、乡镇要召开一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动员会,传达省、市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

(三)实施建设。4月底全面完成农村垃圾设施建设、保洁员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建设。

(四)全面验收。5月初完成各相关街道、乡镇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验收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小组,于新凡同志任政委,吴江同志任组长,张铁炎、苏春光同志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文明办、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农林水利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城管局、区环卫局、区爱卫办以及整治范围内的街道、乡、镇行政正职为工作小组成员。工作小组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监督。

区财政局负责筹集安排专项资金,核定垃圾拖运量,安排拖运经费;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卫生环保教育,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农村校园及周边环境清洁活动;区农林水利局负责抓好沼气技术指导,推进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区卫生局负责对医疗垃圾处理进行指导;区环保局负责垃圾分类收集的指导,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配合做好全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区城管局、区环卫局负责指导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规划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拖运。区爱卫办负责农村公共卫生的监督、检查、指导工作。

(二)资金保障。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经费通过市级投入、争取先导区支持、区级配套解决,各级共安排每镇垃圾收集设施建设经费200万元,区财政先期垫付启动资金;每年安排各村(含街道、乡所辖村和四镇所辖社区居委会)垃圾收集运行经费3.6万元。

(三)责任考核机制。农村环境治理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将项目实施分解到各责任主体。各级之间签订目标责任状,确保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落实到位、考核到位。工作小组对项目实施情况按月督查通报,年终统盘考核。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在项目支持和资金安排上予以限制,并不予评优评先,降低考核等次,给予通报批评。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相关街道、乡镇要明确由行政正职具体负责,并抽调人员成立专门办公室。村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第一责任人,并成立组织机构具体抓落实。

篇11

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坚持把全域无垃圾治理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按照《全省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方案》要求,在“优化、补齐、规范、提升、协调”上持续用力,全面排查解决存在问题,坚持不懈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全面落实任务指标,着力巩固拓展治理成效,健全完善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确保以优秀成绩通过省、市级验收。

二、主要工作

(一)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成果

1.持续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围绕省全域无垃圾验收、小长假、旅游高峰等重要时间节点,紧盯“三边一部”、无主楼院、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沟渠林带等关键部位,持续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陈年垃圾全面清理,省级卫星无人机巡查反馈的非正规垃圾点逐渐消除,以视野之内无垃圾的标准,彻底整治环境“脏、乱、差”等卫生死角。

2.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城乡垃圾区域网格化管理和日常监管,将生活垃圾清扫保洁监管责任划分落实到街道、社区、镇村干部头上,做好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达到网格化全覆盖。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制度,坚决查处水域渠系内倾倒生产生活垃圾、排放污水、堆放杂物等问题,改善和提高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落实铁路沿线“双段长”责任制、公路沿线“路长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靠实各级段长责任,保持路域良好环境面貌。

(二)完善城乡垃圾处理体系

3.配套垃圾处理设施。深入推进农村“垃圾革命”,对镇村组环卫设施开展全覆盖排查,确保4月底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强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垃圾收集点整治,确保不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完善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主导,县级生活垃圾处理场为补充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落实收运设施、收运环节运行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垃圾收集、转运环节监管,确保一体化收运处理体系各环节衔接畅通。

5.因势利导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垃圾分类收费制度》等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明确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方面的要求,探索建立垃圾分类的利益导向机制,切实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的覆盖面和资源化利用率。

(三)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源头综合整治

6.提高农膜、尾菜、秸秆回收利用。建设完善专业化地膜回收点、地膜残留监测网络,完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全县农膜回收率达到83%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7.加大畜禽污染治理。配备规模养殖场区粪污处理设施,积极推广七种粪污处理方式,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8.加强农村固废管控。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农村地区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到95%。

(四)持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9.提升城镇整体形象。完成城镇、村庄风貌整治任务,镇村主要街道完成“亮化、绿化、美化”,道路、公路、村镇主干道沿线,街区、村庄或房前屋后、空地等区域无临时垃圾、建筑垃圾堆放,无农业垃圾堆放和焚烧,无污水排放。河道、沟渠、沟道无漂浮或垃圾堆放,无污水排放。

10.积极推进“风貌革命”。以拆危拆旧治乱、整治农户后院、狠抓“三清一改”为重点,加大村庄风貌改造力度,突出区域民居特点,70%以上的村庄建成清洁村庄。

11.抓好村道路改造。落实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主体责任,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改善,有序推进各镇村道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

12.加强河湖水源管理。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制度,加快镇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落实河长制,提升河道湖面管理水平。

13.深入开展村庄绿化。扎实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工作,见缝插绿、拆违还绿、集中补绿,大力发展"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打造乡村美丽风景线,全面实现“一园三带"示范建设三年目标。

14.分类推进“厕所革命”。2020年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8388座,普及率达到小康监测指标。除空心村整体搬迁村外,行政村卫生公厕全覆盖。

15.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快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五)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6.加强城乡物业管理。开展规范化建设和集中整治,彻底清除小区“小广告、牛皮癣”,提升城市社区物业管理水平。开展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化创建,加大各类居民小区日常保洁力度,改进物业服务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日常保洁等,为业主营造整洁、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推进全县物业管理服务上台阶。

17.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专项整治”行动,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抓长效”,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抓长效”,组织开展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运行、园林绿化、公共空间秩序、交通秩序、小区物业、污染管控、集贸便民市场管理、犬类管理等十个方面的精细化整治行动,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优化管理服务,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提升治理能力。完成县城出城口提升改造任务,打造关键部位优美环境。修整改造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清理乱搭乱建、拆除占绿毁绿的违章建筑。加快公共停车场及路外停车泊位规划建设,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大力整治“马路市场”,严厉打击非法张贴喷涂“小广告”行为。持续规范建筑垃圾管控,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六)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篇12

2017年1月25日,省政府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我市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是优先发展,统筹规划;二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三是提高质量,公平共享;四是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三)工作目标。到2018年,全市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县、区试点推进优质均衡工作。到2020年,全市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村小和教学点达到相应要求;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5%以上,市域内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主要措施

篇13

第一,牢固树立、长期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的思想。山东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大局。各级各部门必须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反复强调,常抓不懈。

第二,努力创造山东农业和农村发展新优势。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创造出很多好经验、好做法。但必须看到,最近几年许多省市“三农”工作发展招数多、势头猛、后劲足,与我省的差距正在缩小。如果我们盲目乐观,失去警觉,就很难保持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领先地位。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开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进一步明确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九次党代会的部署,认真研究再创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新优势的具体措施,不断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突破。一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要高度重视猪肉、食用油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价格稳定和市场稳定。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工作。要以减灾防灾为重点,立足于抗灾夺丰收,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南水北调、胶东调水、治淮东调南下、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河道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构筑山东水网大框架。从2008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各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08年要确保完成800座头顶库、串连库的除险加固;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对小清河、马颊河、泗河三条大型骨干河道和61条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进行普遍治理。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不断提高乡村管理水平。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更加注重在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效益上下功夫。积极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搞好扶贫开发,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四是切实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要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在巩固提高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稳步推进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和管理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