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2 15:36: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教学阶段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深入把握初中语文教学主旨,让学生们能够灵活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并提升自身探究思考能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是缩小城乡教学差距的重要手段,教师不仅要改进农村教育环境下语文学科的教学方针,还要着力改善学生们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实践探索欲望。下面,我将结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特定教学现状谈谈如何有效运用“先学后教”教学策略,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1 “先学”理念方针运用探析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先学”的教学体系定位,所谓先学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前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尚未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自主学习科学性较差,因此教师要从“先学”下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意识。
1.1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深入体现,教师要想充分践行“先学后教”教学理念,一定要科学贯彻“课前预习”方针,科学组织并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首先,就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以及以课文为基础的文科教学方式,教师要让学生们进行相应课前预习,这样才能够为课堂教学过程做良好铺垫,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效率。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雪孩子》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先自行朗读这篇课文,使其增强对这篇课文的熟悉度,其次我还让学生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所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为了加强对低年级小学生词典运用能力的训练,我让学生们自行用字典解决生僻字词等问题,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这样,我在接下来的文章讲解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对“雪孩子”这一童话故事的情感、主旨等能够进行更好地赏析与掌握。
1.2 组织学生课堂合作,解决问题
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和知识传授前,教师还要适当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还能够促使其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发散自身思维,及时解决自身在预习阶段中的疑问与困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学习知识点,以及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课堂上运用板书和教学课件的形式给学生们出示了本节课堂的具体教学计划以及课文重难点内容,继而组织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与重难点教学体系进行自主合作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明确学习目标,还能够帮助其锻炼自主探究能力。
2 “后教”策略分析
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后教”这一环节是在“先学”基础之上,教师针对相应的教学方向以及学生们在“先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继而部署或改进教学规划,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具有方向性与目的性,这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收获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2.1 重点知识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以文章教学为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学生们在自学阶段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列举出来进行重点教学,尤其在实际教学阶段要做到“讲清楚、讲明白”,这样才能够充分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量。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尤其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氛围中,教师往往不重视这一步骤,导致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够迅速把握课文重点与主旨,这也给教师带来了相应的教学困惑。因此,我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树立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把握重点数量,切忌“满堂灌”,要注重优化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体验。
2.2 组织学生讲解课文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不仅仅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还要能够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扮演教学者角色,使其对自身和同学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我讲解与阐述,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促使学生掌握课文主旨,还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实际综合能力。教师能够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突出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还能够了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标所获得的收获等等,这都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模式相结合的重要性体现。
3 重视当堂训练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与城市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考试成绩上,还表现在综合素质能力上,因此教师在贯彻“先学后教”教学理念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当堂训练,不仅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进行当堂训练,还要能够当堂训练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课堂反馈训练来检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还存在问题与疑问,通过当堂演绎来训练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等等,这都是提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策略。
4 结语
如今,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在初中教学阶段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素质教育模式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城乡教育差异这一严重问题,积极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针,灵活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锻炼其实践探索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志波.先学后教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
前言
在义务教育过程中,语文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从综合角度进行规范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广大农村,关于语文教学过程更是存在很大的漏洞和缺陷,因此需要从基础设施、制度、教师及学生等角度进行综合的分析讨论。本文就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就这些现状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分析。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语文教学基础设施不足现象突出
教学基础设施能够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其改进完善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在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领域离不开媒体设施带来的便利和影响。学校教学也不例外。在中国的大部分学校,多媒体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理解课程更加容易便利,老师在讲课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多变,大大丰富的教学课堂。尤其是语文教学,老师通过多媒体进行相关文章背景或状况进行播放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农村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依然缺乏多媒体等基础设备,依然是靠一个粉笔,一个黑板等简单的设备进行教学,这种简单的设备导致农村的教学大大落后于社会的整体步伐。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制度管理有待完善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很大问题便是对教师的相关管理考核及选拔上。在农村教师的管理过程中,部分学校选拔老师的标准过于随意,导致很多并没有教学初中语文资历的人员汇入初中语文教学队伍中,导致教师的整体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师的管理上,关于对老师的考核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部分Z文老师对于讲课只是草草备课后便进行教学,甚至出现不备课直接进行教学的个别情况,这就严重制约了讲课的有效性和深入性,使得学生对于听课一知半解,久而久之便对更多的知识一知半解,对语文课堂产生厌倦心理。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整体有待提高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乏一些语文教师思想和作风上的陈旧和落后现象,这就导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整体教学水平跟不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和步伐。这种素质的参差不齐一方面存在于教师本身,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教学模式进行生搬硬套,并没有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听课发言以及探究思考的积极性。
(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存在一部分不爱学习语文课程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没能很好的被教师教育指引,另一方面,中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十分突出,在缺少年轻家长的关爱下产生厌学弃学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农村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教学概念模糊化,每天得过且过。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一)建立完善教师的管理考核制度
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也必须加快进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进行语文教师的选拔上,应该严格按照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进行考核选拔,而不能在教师选拔上的条件制定过于松弛。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应的教师考核机制,定期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对于语文教师要及时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进行考评,就部分不合格或不能胜任的教师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解决。最后是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引进先进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或者派教师代表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然后结合本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改革。总之,学校要从制度管理层面就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完善改进。
(二)及时更新引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基础设施
针对农村依然存在的传统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进行教学的现象,需要各界管理者及时就这些外在的基础设施进行替换更新。农村教学也应及时进行普及推广多媒体等基础设施,在多媒体教学下乡等政策号召下,积极就农村的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保证教师的教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能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去。另外就语文教学的其他设施,比如说课外读物和学习的资料也应该进行有效的引进订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扩充知识面,为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奠定扎实的阅读基础。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一方面需要活跃课堂教学环节,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也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的指导教育。比如是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讲解,而不是用一个教学模式进行全局式教育;另外也需要积极开展与初中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竞赛,比如说诗歌朗诵、成语接力或者阅读课外知识能力比赛及部分美文展览等。通过这些课外的活动极大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究学习来挖掘更多的知识兴趣。最后是鼓励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说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词语运用到平时的作文写作中,鼓励学生运用别具特色的方式进行文章阅读的创新。
三、结语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与其他领域的教学相比,存在自身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这个阶段,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及时的改进完善。从制度到基础设施到语文教师的考核管理最后到学生方面都需要进行细致的思考改进,为农村教育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是学生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我的主要途径。重视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现阶段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步骤。理所当然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也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必须重视课堂的教学效率。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诸如教学计划不全面、教学环境差、教学目标不清晰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也正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显得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十分具有必要。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注重课堂导入,开展有效性教学。立足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新课的导入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利用正确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思维和性格上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约束能力。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一开始,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融入学习状态中,这也是课堂最初几分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的原因所在。如果在课堂伊始教师就开展重点内容的讲解,学生则很难学习到有效的知识,同时整个教学课堂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不仅如此,借助良好的课堂导入,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重视课堂导入,切实发挥课堂导入教学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进行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社戏》这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开展课堂导入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文章中的趣事来勾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堂语文课中。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迅哥儿”和童年玩伴一起看社戏的场景,亦或是他们看完社戏去偷罗汉豆的场景,渲染出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将实现做好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软件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交流和探讨。由于大部分学生事先都不会知道课文的内容,也就不会了解教师的教学手段和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阅读原文,学生很快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最快的掌握住知识点,学好这篇文章,这对有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强调课堂重点,进行有效性教学。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生搬硬套教科书上的内容,把教科书看做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即学生必须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是基本概念及其规律所折射出来的思想方法,或者称之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知识。而语文教学的难点指的是学生很难完全了解的知识内容,亦或是很难掌握的技巧。教学的难点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来定,同一个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难度也不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强调课堂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作《陋室铭》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重点句子进行教学,向学生传递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水平人才。
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伴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学手段的日渐丰富,基于目前的网络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微课程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大量的普及应用。通过开展微课程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因而,应当倡导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同时应用具有良好互动价值的微课程教学方式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一、微课的含义
“微课”这是近些年来在国际教育圈流行的一个词汇,这是一种教学形式可以应用到绝大多数的课程教学之中,它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最先创造,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主要的应用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在线学习,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方式。微课是通过最大化的压缩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讲解重点的教学知识点,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内讲清楚一个问题。微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详尽、精湛的学习资源,同时以其相对短小的视频长度,通过对于一些零碎时间的利用,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提供了明确目标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设计
学校的日常学习,这种情况基本相当于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即通过课堂上的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教学方式,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制作微视频的方式辅助进行教学工作。
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二)微课程资源结构设计
在对微课程进行制作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其进行特色鲜明的命名,从而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其次微课程要求的是内容短小而详实,因此必须对于教学重点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从而引出要探讨的内容;虽然微课程时间很短,但是在时间上要求很精简却在内容上要求非常详实,因此对于微课程的主题思路过程的设计也显得十分重要;最后还要在知识点讲解完成之后对于学生要有一定的互动过程,从而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
三、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微课,理解课文内容
在初中语文课程当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学生因为生活经验有限致使其在对于某些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而微课程的所具备的具象化,形象性的特点恰好能够与教材设计缺陷实现互补。
例如在讲授《观潮》一文时,大多学生由于没有去过钱塘江,甚至都未曾到过海边因此对于潮水的涨落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文中所描述的宏伟气势也就难以感受的到,而教师若是通过应用微课程视频则可向学生直观的展示钱塘江潮的雄伟气魄,进而再结合以文章当中的描写如“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来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二)应用微课,解决课文疑惑
在课堂教学之中开展师生互动问题探究活动,可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难题。应用微课程教学,将课文当中的矛盾因素同学生学习感兴趣的方面以及课文深入进行有机的结合,寻找出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并通知密切相连。
例如,在讲授《雪》一文时,学生常常会对一些比喻描写感到困惑,不明白其具体的作用价值何在,对此教师可应用微课来找出相应的比喻描写,如:“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然后可通过多媒体设备配上小孩子被冻的通红的手,以及另一幅普通小孩子的手,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便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文章中所描述的寒意。由此学生也便能够更加快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并在不经意间化解了疑惑问题。
(三)应用微课,培养写作兴趣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同时写作也促使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常常会感到不知从何写起,所写出的作文也常常会出现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其本质原因还是由于学生没有立足于生活实际进行作文写作。而应用微课教学则恰好能够借助其直观性的感受来促使学生将作文写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
如在对学生指导“孝亲”题材内容的写作时,可以在学生写作前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如《感恩父母感恩教育》、《别让等待成为遗憾》、《孝亲为了明天更好的记忆》等公益广告。在课程教学的广度层面,可将对于家的概念适当的延伸与拓展,例如将我与父母的小家可拓展为我与父母及祖父母的大家庭,并由此可导入《中华有福,孝老是福》,以及针对如何爱家而展开拓展活动,并由此可导入《勤劳人家,福运长久》等相关公益广告内容。在这样的较为氛围中学生的孝亲、感恩之心被唤起,学生在写作之时自然也就有话可说。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合理应用微课教学,可更为有效的激发其学生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更加高效的掌握并理解课文语言,促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所学课文的思想情感,进而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军.初语课堂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15,(5).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得难,教师教得难,最终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耗时耗力的低效率结果。笔者结合自身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课堂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灵活、巧妙、创新性地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架设师生间对话的桥梁,努力打造初中语文精品课堂。
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策略
1.精彩导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进行的就是课堂导入环节。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前奏,导入教学可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热身运动”,亦是建设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语文新课教学的精彩导入,能够恰到好处地扭转课堂教学氛围,让语文课堂变得活泼轻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为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如,我在讲述《未选择的路》一课时,先让学生复习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一次让学生回忆俄罗斯伟大文学家普希金的诗,学生通过背诵,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即使生活欺骗了你,也不悲伤,不心急,坚信一切都会过去,终会等到快乐。学习诗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的信念。在学生斗志轩昂的时候,便可以开始新课的教学。在《未选择的路》中,思考在人生道路中遇到尴尬、困惑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进行思考。
2.学有所得
初中语文新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地解放学生,为学生插上翱翔语文世界的翅膀,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高效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飞跃,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会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为中心,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对话也是高效课堂之法宝。教师教得有劲,学生学得有趣,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与学相长,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
如,我在讲述《最后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凸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分别从天真淘气的孩子和认真执教的教师两个人学习出发,阐述课文。从第一阶段小弗朗士幼稚和怕提问的心理活动开始,写出小弗朗士害怕上学的真正原因,点出故事背景,为后文铺设伏笔;第二阶段小弗朗士疑惑、诧异的心理活动,点出课堂氛围与往常不同,教师先生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甚至还有其他本村的人,很好地烘托出“最后一课”的氛围,加深了课堂悬念;第三阶段小弗朗士难受、懊悔的心理活动,唤起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小弗朗士的民族自尊心,进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要学国语言,内化为小弗朗士的学习愿望和动力;第四阶段,小弗朗士悲愤、懂事的心理活动,蕴含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是崇高和伟大的。
3.小结思考
课堂小结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环节,所有语文教师都希望在小结中可以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疑点打包在内,可以在最精炼的小结中,解决所有问题,给课堂教学画上完美的句号,实现语文理想课堂教学状态。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束后,笔者认为需要设计科学的小结,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促进学生构成语文认知,建立语文新知识模块,提炼语文优化技能,总结语文思想方法,点燃语文思维智慧,为语文课堂教学画龙点睛,为学生创设余味无穷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小结时,我总结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个人命运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祖国和人民付出自己的生命,可以看作是生命的终身幸福,我们都要有责任感,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因有我而强大,让我们的生命铸就祖国丰碑,矗立人心。
二、总结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深知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要大力推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再沉迷于过去语文知识的解读和语文能力的训练。通过精彩导入、学有所得、小结思考三环节,建设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思考、探究学习,敢于质疑和提出语文问题,在语文课堂贯彻“高效”教学理念,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实现语文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三维化是当前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当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一定要遵从教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中的三维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与核心,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学 目标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
一、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
从实践来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三个方面的目标,即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过程和方法目标。其中,知识和能力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具,学生知识的积累多数情况下要源于识字和写字,因此只有正确地掌握和积累之,才能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口语以及写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语文和掌握语文自身的规律与发展方向;所谓的过程和方法,就是指语文教育本身是实际上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与学习实践中体验快乐、成功以及困惑与烦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学习方法;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 中,应当利用语文课程自身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并通过对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讲解,对学生精神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 自身的人文素养及思想道德修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的有效策略
第一,初中语文学习主体的有效性参与。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而言,最基本的学习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最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或者策略去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尤其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们的人格,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活动一种情绪上的满足感;其次,学校或老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位教育教学建立一个相对比较温暖的、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欣赏、信任和接纳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赞赏的方式,不断地帮助学生加强学习信心的培养,同时给予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帮助;再次,要正确地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胜任独立的学习活动以及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任务。
第二,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对于三维教学目标而言,一定要有一定的具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得以有效的落实。从实践来看,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应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对象、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确定条件。其中,确定条件主要是指可以对学习结果造成影响的规定性限制,程度则主要是由行为速度、质量以及准确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确定的。
第三,将教学内容逐渐问题化。正所谓问题是思考的开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教师应当善于提炼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问题对学生发问,同时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问问题,并且将学习过程作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体上去考虑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细节上的问题。
第四,使教学过程实践化。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过程,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中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相一致,它主要包括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情感体验以及兴趣培养。比如,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按照课文中的情感主线,去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去接受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仍然可以使之实践化,并以情感为主线,积极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取材于自身的故事和感触,激发其想象力,将写作作为一种情感的倾诉和情感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具体、生动和感人。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应当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课标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三维化的要求,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3郑金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5)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1.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课堂 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不仅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是理想状态,由理想变为现实仍需要寻找途径。这是一个困惑语文教学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与人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和交往频率的增加,社会对其成员的语言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期待。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跟社会发展的要求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解决这一现实问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它必须寻求自身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低效无效现象
1.1“三维”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效果虚化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新课程提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强调突出语文教学特质:注重语言积累、理解和运用;注重情感熏陶。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抓手,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也符合新课程对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要求。但现实的语文教学往往走偏了方向。提出大语文教育观,可“大语文”只剩下“大”;强调“语文教学生活化”,可只呈现“生活”;重视“探究性学习”,却成了艰深的课题研究;倡导“注重体验”,只让学生交流“思想认识”。
1.2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过分表扬:“你很聪明”“你回答得很好”“好极了”“你真棒”……。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最好而沾沾自喜,长此以往,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势利,批判力锐减,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忽视对问题的思考,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教学实践证明,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又需要批评,两手都要“抓”。
1.3强调课程整合,实际教学中却淡化了语文
多媒体手段引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这是时展的必然,多媒体的利用为教师搜集资料,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在课堂上,不管教材特点,无视目标主次,竞相使用多媒体,特别是展示课、公开课,几乎无多媒体就不能上,而且评课时也往往把有无使用多媒体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于是多媒体就滥用乱用了:课题的出示、教学板书的呈现、问题的出示、重难点的突破、结论的展示全部用多媒体,于是课堂上以录像代讲解,以录音代范读,以屏显代板书,各种声音及画面的闪烁成了扰乱学生思维的“干扰源”,把本应该通过品味研究才达到的效果变成了直观形象,把本该以学习语言为核心,变为欣赏学习画面,看似是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质上却削弱了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的魅力,淡化了语文。
2、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2.1拓展教材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传递和执行课程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但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需要语文教师的创造加工,把教科书内容变成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使用教科书的过程,是教师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像,不断地丰富、延伸、拓展教材的内容,以“教材”为“引子”,关注课程的创造与开发,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2.2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的起点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语文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语文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还要了解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因为新知识的获得需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作基础。在当今社会,学生每天会接触大量信息,而语文又与社会、自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语文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为学生主体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充要的条件。
2.3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成为创新的源泉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创新的种子。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认真思考并给学生创设激活其思维的环境、条件。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训练题,促使学生调动其创新因子,积极地参与学习、训练的过程,这样才可能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这是“语文课”,所有的听说读写活动都应落实到提高“语文”学习素养和能力的层面上。基于此,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有一些动笔的训练,避免把课堂变成只有少数几位活跃分子发言的课堂。学生都在写,都在参与创新,都在参与表达,也就扩大了课堂上参与者的质和量。
3、结论
总之,效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取决于教师教的内容多,教学占的时间多,也不能简化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得认真、教得细致”;而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是否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2-02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初中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语,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汉语语感,发展语言思维能力,使其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1 文言文教学压力重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通俗易懂,初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是第一次才接触到文言文课文,很多学生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不仅提不起兴趣,而且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正确的方法,学习进度毫无进展举步维艰。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当引起所有语文教师的重视,前提就是要正确认识现行文言文教育模式的缺失点,从教学源头出发,才能改善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从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领悟文言文的魅力。
1.1文言文教学过于格式化,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不足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授课模式过于单一、格式化,教师通常在授课前会叮嘱学生进行全文阅读,使其对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标注读音,了解文中注释的字词大意,以及文章的大致结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形式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句句落实”词意句意,把握文章大意。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词句的工具,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对古文的理解也只能局限理解词句,应付考试的表面阶段,对于文言文中包含的人生思想、历史借鉴则完全没有领悟。传统教学模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片面以为文言学习无用
由于文言文年代久远,不同于口语白话文随着时展而存在诸多变迁,学习文言,不仅要学汉字,克服枯燥、困惑的情绪,而且还要学书面的人造古汉语,所以学习困难。比如在《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两句:“杨意不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得意”省略为“杨意”,“钟子期”省略为“钟期”,还引用了司马相如和伯牙鼓琴两个典故。这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阻碍,很多学生甚至感到学习文言文无用。但是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之一,其传承性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确立的思想是引导学生理解古今汉语的关联性,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使得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1.3文言文词汇积累贫乏,学生认知范围狭窄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阶段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智力发育趋于成熟。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可是由于初中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对学习文言文的学习不甚了解,深入学习的思想没有形成,平时上课也是以记笔记为主,几乎没有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正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的误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忽视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言文教学的长效发展。
2 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整理归纳常见字词的词义和用法。比较区分而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零散的知识点化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注重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其本质依然是语言。凡是语言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在阅读和理解时讲究正确断句,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范读为主,引导学生从阅读开始,领悟文言文魅力。文言文阅读的方式有很多:默读、吟读、齐读等。
2.2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文言文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予渔是古训,在教学活动中尤为适用。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用教。”即强调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文言文教学,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突破学习文言文的阻碍,教会其正确领悟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教学目的。翻译文言文时,可以创设语境,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结合进行教学。
2.3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文言文中涉及诸多虚词,而且在不同语义下用法差异很大,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感悟不同虚词“之、而、以、为”的用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和理解记忆。
3 展现闻言魅力,弘扬传统文化
新课程标准自2003年实行以来,受到了各级学校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性质和奠基作用,决定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地位的重要性。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的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意义是不可小觑的。
参考文献:
[1]饶春荣.浅议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134.
[2]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杂志,2012(5),9(5):111.
[3]黄玉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1:182.
从实践来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三个方面的目标,即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过程和方法目标。其中,知识和能力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具,学生知识的积累多数情况下要源于识字和写字,因此只有正确地掌握和积累之,才能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口语以及写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语文和掌握语文自身的规律与发展方向;所谓的过程和方法,就是指语文教育本身是实际上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与学习实践中体验快乐、成功以及困惑与烦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学习方法;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语文课程自身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并通过对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讲解,对学生精神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及思想道德修养。
2、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的有效策略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三维化”的教学目标之间实际上彼此是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可以融为一个整体。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探究,并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从而全面地提高当前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语文意识。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提升和改进,从而促使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从实践来看,要实现教学目标,真正地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初中语文学习主体的有效性参与。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而言,最基本的学习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最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或者策略去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尤其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们的人格,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活动一种情绪上的满足感;其次,学校或老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位教育教学建立一个相对比较温暖的、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欣赏、信任和接纳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赞赏的方式,不断地帮助学生加强学习信心的培养,同时给予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帮助;再次,要正确地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胜任独立的学习活动以及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任务。
第二,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对于三维教学目标而言,一定要有一定的具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得以有效的落实。从实践来看,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应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对象、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确定条件。其中,确定条件主要是指可以对学习结果造成影响的规定性限制,程度则主要是由行为速度、质量以及准确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确定的。
第三,将教学内容逐渐问题化。正所谓问题是思考的开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教师应当善于提炼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问题对学生发问,同时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问问题,并且将学习过程作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体上去考虑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在阅读《西湖的绿》一文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结合内容找答案。基于此,学生所提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处绿,每一处绿表现出了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绿”,到底想表达怎样一种想法?设置第一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着眼于整体来解决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抓住主要的信息;设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细节上的注意,通过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去用心体会。
引言:当前,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下,抛锚式教学模式已成为这一理论的实践者。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与主体性,要求以真实事例或者问题为基础。因此,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要建立在真实事件或者问题的基础上,进而要成为课堂教学进程的“锚”,通过“抛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根据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而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一、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抛锚式教学模式中,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策略之首为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教师首先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知识的主题,进而为抛锚式教学做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合作探究式的活动却没有具体的时间约束,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解决好二者之间的矛盾。此环节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充分的了解课程的内容,并将其仔细划分,以明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为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这一环节做好铺垫;其次,在“抛锚”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将所有问题在课堂中以合作探究式方式集中解决,而要恰当的将问题转化为课终的悬念,使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这样能够为下节课的衔接和导入做好铺垫;第三,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实际需求,实事求是的设计课堂问题,以达到有重点的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以充分吸引学生兴趣为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合作探究式学习环节中,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创设情境这一环节在实现合作探究式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将课堂的学习氛围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进入课堂情境的过程中,为课堂知识的开展做好铺垫;第二,将课程的知识置于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进入到探究解决的模式中,从而为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做好铺垫,这也为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打好了基础。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吸收,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还原于生活,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合作探究活动时,要精心的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环节,尽最大能力将知识还原于生活实例或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教学环境中,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带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1]。
三、设计探究问题以达到“抛锚”的目的
在新课改的全面要求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这就自然而然的要求教师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后,就需要教师根据既定的情景设计相应的问题。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只有教师把握好所设计问题的度,才能起到吸引学生兴趣的作用,进而才能使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投入到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设问环节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显,使用设问的目的也只是单纯的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的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就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掌握将课堂知识内容转化为问题的方法,要与课堂所创设的情景相吻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与此同时,要注重所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创造性,即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延伸拓展的内容,从而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第二,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以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整体发展态势为基础,使所设计的问题既有重点又有针对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化解学生的压力,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2]。
四、沟通交流、集思广益下实现合作探究
在确定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探究的环节,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疑惑与不解,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直接“解惑”的方式,要与学生一起进入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环节中,这样做的原因为:第一,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角色,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模式中,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第二,符合了当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要求,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探究式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探讨学习,然后以前后桌为单位进行探讨结果的交流,从而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实现探究学习的目的;第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在各抒已见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并使探讨的结果更加的清晰且完整,并且探讨结果的准确度更高[3]。在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并有效的组织教学课堂的秩序,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且准确的把握知识的内容与重点,并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经过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结: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合作探究式教学环节,能够使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事件以及问题挂钩,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最终形成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探究合作式学习氛围,这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并提升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如下的教学模式,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多种模式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
一、“合作学习”模式实践在初中语文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以往的教学互动性不充分的弊端,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可是在最近以来,笔者在对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初中语文课堂做了多次深入的调查,发现了在这个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当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践中结果显示有两个方面的共性问题存在且较为突出,第一是合作学习的这种模式只是一种形式化,第二是这种模式缺乏有效的实施性,第三是与该种教学模式想对应的教学评价不配套。
(一)合作学习模式形式化
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创新模式,有许多初中语文老师对这种学习模式的是指缺乏正确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形式化和表面化地理解其意义,过分的强调了该学习模式的形式的重要性,从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化。
(二)合作学习模式缺乏有效性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导致了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存在极其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第二,不同的老师对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还不到位。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新型模式讲究的是组内合作集体探索的原则,因此,在分组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其所呈现的问题的性质以及难易的程度,并遵循组内、组间同质,确定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混编起来,这是异质合作小组的成员组成内容。而我们大部分初中老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基本都会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组排在一起,这时候假如在分组后老师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其组内讨论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两边倒的形势,优等生大谈特谈,中等生听之任之,在这种交叉分组形成合作学习模式小组中,对整体目标的完成和该组内知识的内化非常不利。
(三)合作学习评级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般来说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评价体系中,以常模参照评价为主。而此评价体系的顺次排行是依照学生的成绩优劣进行。在合作学习模式中,主要是强调对以组为单位的共同目标的学习与探究,严格来说,这与强调整体进步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匹配,所以有必要构建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并与其相适应,可是这一新型的评级体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还处于摸索和构建阶段。
二、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性的提高策略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上述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进行参考。
(一)创设环境,明确目标
合作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教学一样是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只有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才能完成教学的目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预先设定学习的目标,难点重点问题的选择要有价值,并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把老师所讲的主题思想,语言表达,艺术特色,语法特点等知识点经过组间,组内的交流探究分享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科学管理,分组合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一下几点。
(1)分组的合理性:初中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一般是采用交叉分组的方式进行分配,交叉分组必须充分的重视和凸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角色,和其相匹配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优等生一般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作为该组的组织者,对问题的意见和看法积极表达,组织组内成员围绕学习的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将组织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只是为本组的问题找到答案,还要组织协调本组成员共同探讨研究问题并得出共同的结果。下等省可以在优等生创设的共赢氛围中积极发言,主动学习,如果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可以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学习成果,从中体会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功,时间长了之后就可以将优等生和学困生之间的隔阂消除,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2)交互感应:合作学习必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情境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达成组内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为更好地实现交互感应,提高组内成员的共同目标达成的同步性,对于学习成果可尝试分工汇报的形式,以达成自我知识的构建及合作学习成果的双重实现。
(3)科学管控:合作学习模式必须重视引导,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综合素质等特质,尝试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组内核心,对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选择值得信任组织能力强、时间把控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本组的主核心,对于普通难度教学目标的合作学习,可以尝试选用中等生、甚至下等生作为组内的组织者,不求组织者成为本组学习的核心,但求锻炼其组织能力及探究能力,在提升素质能力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激励中下生,形成共同进步的长效机制。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在组与组之间或全班范围内作交流沟通。在合作学习结束后,中学语文教师要利用组间、组内的学习达成及过程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高。在总结时,要尊重个体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
(三)加快配套评级体系的构建步伐
在构建合作学习评级体系构建的思考中,笔者建议由原来的一元指标评价体系改为多元指标评价模式,对于评价内容而言,既要对结果评价,也要对过程评价,既要对某一时段的绝对成绩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阶段性的成长性进行评价。既要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又要注意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既要对小组内个人进行评价,又要对小组集体进行评价。对于评价方式而言,既要有教师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参考文献:
1.从知识层面上来看,小学语文主要指“语言文字”,中学语文更偏向于“语言文学”。因此,小学语文侧重于认知、记忆、积累,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知识点反复讲、反复练,学生只要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就能保持较好成绩。而初中语文侧重于阅读、理解、表达,加上科目增多,课时紧张,教师讲课速度较快,课堂容量加大。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由此产生的断层,直接表现为学生成绩由八九十分下降为六七十分甚至不及格。
2.从学生生理、心理角度来看,六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存在的明显差异也不容忽视。虽然仅仅相差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多数学生恰恰开始进入身体迅速发育期,心理发展也开始出现成人化倾向。这些身心特点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处于极不稳定的阶段,从而造成了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障碍。
3.从现行教育体制层面来看,有无升学的压力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因素。小学和初中,虽然同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但初中教师面临的压力与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是有区别的。小学毕业无选拔的分地段招生,大大减轻了学校及教师的压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基于此,小学语文更多偏重浅层次教学,以鼓励学生为主;偏科现象严重,对于只是通过课堂考查的科目,很少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小学生大多过分依赖家长,作业往往依靠家长检查,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进入初中,因为要面临中考选拔,常常几家欢乐几家愁。尤其是初一的教师,往往都是刚从初三循环下来的,刚经历过紧张的中考,自然清楚中考意味着什么,明白其中的压力有多大,因此也容易过分紧张。这种紧张与压力,无形中会让教师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加上初中学习课程的急剧增多,在客观上也对初一新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脱节的客观现实,该如何消除这种脱节现象,使中小学语文教学平稳衔接,和谐发展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语文衔接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树立大教育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应立足的不是六年计划,而是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为中学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识字、看书的能力,掌握常用的汉字,初步打好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就说明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连贯性,学习的过程有着连续性。如果把培养学生比作盖楼,那么小学就是地基,这个地基打得好坏,直接影响初中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小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割裂开来,而应该多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断层。
对于初中教师来说,我们要尽量放慢脚步,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聆听、思考、品味的时间,维护他们认真听讲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学生的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平稳地过渡。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认真分析原因,制定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尽量防止学生成绩出现早分化、多分化。关键时刻不放弃每一个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更不要把学生语文成绩差的责任推到小学教师的身上。
1.缺少真正的教学对话。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教学对话缺失的困境,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对话相对困难。随着许多遵循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探索,语文课堂出现了照搬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情况,然而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如有的教师用课堂充分“对话”的形式,掩盖着不需要学生充分思考的预设,导致了满堂问的教学新问题的出现。
2.教学提问低效。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重要的方式,教师恰当合适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他们想要达到目标的办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日渐养成勤于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了缺乏层次性、梯度性、渐进性等问题,过多简单的提问导致学生丧失了完成提问的动力,太难的提问又无法形成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导致教学语言低效主要有以下原因:(1)师生间的信息流动是单向的。由于师生之间在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经验储备和社会阅历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语言的设计也完全依据个人判断,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语言互动中显得非常被动。(2)课堂提问低效。有的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提问追求新颖度和趣味性,忽略了提问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虽然某些提问能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但是在教学效果上是很低效的。另外,学生同教师之间的语言互动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不能做到合理,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进行消极反馈,直接抑制了学生课堂状态的发挥。这些都是造成教师课堂语言低效的原因。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1.深度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在课前充分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经过自己的学习,形成一定的教学基础。只有做到这,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清晰流畅地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规范有效。教师加强自身的知识科学性是极其重要的。
2.教师需要一些教育学科知识。
在现代教学中,单方面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现在,教师需要在之前考取教师资格证,需要学习简单的心理知识和综合应用知识,这样可以在教学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一些教育知识和心理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在这样的教学中,针对这种教学语言,联系实际,可以充分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3.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的教学技能指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加大力度,不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促进传统语言教学向高水平语言教学的过渡。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教学素材的不断革新,实现教学语言设计方面的与时俱进。
4.提问语要具有有效启发性。
提问语的质量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问语的设计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原则。(1)把握好时机,当学生对某一部分文章感到困惑不解时,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2)提问要明确,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强烈的目的性,同时问题表述也要清晰准确;同时,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提问要由浅入深,逐步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另外,提问要有梯度性,教学提问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表现出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始终把握好学生的注意力。提问语的设计方法也是多样的,如迂回设问,言此意彼;新颖设问,巧妙务实;互动设问,生成活力。
5.评价语要形式多样。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一定注意适当合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反馈,如学生答非所问,教师不能直接否定,而应巧妙地引导回归主题;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和引导。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依据评价时机、评价内容、学生特点和语言习惯等多方面考虑,做出合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