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2 15:36: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设施农业行业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

篇1

一、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指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下进行生产的农业,包括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工厂化禽畜养殖业、工厂化水产养殖业三大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设施农业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发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行业中,使用设施农业模式的占比80%以上。这体现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其农产品行业的先进性。

二、设施农业气象业务

(一)设施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现状

农业气象业务泛指为农产品提供气象预警、产品预收报告、天气情报等相关数据的业务。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气象就已成立,分国家、省份、市、县4个等级的农业气象预报。主要预报农产品的收入、农业气象专题分析和土壤墒情报告等。主要的技术方法是通过农产品的种植情况与本年度的气象预报情况进行数据模拟计算。另外,通过近50a的气象数据与大气探测数据预报本年度的气象状况。其预报误差均小于5%,在每年收获前两三个月前。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同时也肩负气象灾害的预警与防范工作。我国地域辽阔,但气象灾害频发。在我国的各级气象部门中,技术人员通过使用先进的摇杆技术、农作物生长模拟程序等手段模拟农作物在低温、干旱、水涝等情况下的产量,并提前做好预措施。由于设施农业的生长环境往往具有反季节特性,因此近年来农业气象业务中也逐渐加入了设施农业的气象报告数据业务,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初步设立的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成熟度不足

由于当下设施农业的气象业务数据编制工作才成立不久,并没有真正提供反季节农作物产品的详细数据。其数据在反季节的匹配性上略有不足。

2.气象灾害的预期时间较短

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而言具有毁灭性打击,这是由于当下设施农业多数是以大棚的形式建立人造的温室以提高农产品的产值。此类大棚成本高,稳固性差,一旦遭遇台风、暴雨之类的气象灾害,大棚结构会瞬间荡然无存。不仅农民的农作物产品受到危害,大棚损失的成本也没法回收。基于这种状况,设施农业对气象灾害预期时间的要求要比其他行业的要求要更高,预期时间在72h时以上为最佳,这也是为了向农民提供为农产品施行保护措施的必要时间。但在现有的技术中,往往难以达到72h的预警时间。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起源已久,但在自改革开放以后就没有特别大的进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当下气象探测装备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急需更新。另外,基于优化气象预测结果的要求,原有的站点布局也应得到更新。

(三)基于设施农业气象业务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利用大数据原理,建立设施农业

需求因素数据库以种植业的温室大棚为例,温室大棚在设立初期需要当地长年的阳光状态、湿度状态及风力状态的数据。这些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阳光大棚设置的位置与需要设置的设备,是大棚设计的前置条件。在面对如此繁杂的数据类型,气象部门也应设置大数据数据库,对该类的数据进行长年的统计与记录,并根据设施农业的不同需求将此类数据进行分类编制。

2.扩大站点分布,提高气象预警技术

在当下的气象预警技术中,站点的气象探测数据往往具有准确可靠的参考性。因此,提高站点的分布范围,加快数据分析的速度,是解决当下预警时间较短的有效措施。此外,气象预警部门应当不断引入新型人才,创新自身的气象探测技术,为提高预警速度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探索气象业务服务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现代农业经历近些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农业气象业务可以借用经济学的原理,探讨与现代农业的合作发展模式,实现互惠共赢的局面。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居住用地与商业、工业用地不断减少的态势已经是预料之中的现象。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也是提高我国当下粮食产量的必经途径。因此,发展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是当下气象部门的核心工作。该文仅从个人角度分析了当下设施农业气象业务的状况,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读者更多的相关思考。

篇2

国家并没有针对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由于物流业发展较迟缓,农业物流由于自身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时间性较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运行机制。国家也难以就农业物流发展提出合适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农业处于条状分割状态,发展的盲目性很大。农产品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难以形成很大的货源。有关农产品管理标准化和检测手段的不完善,农业物流从业人员多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素质不高。诸多问题都对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1.2从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上看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决定了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普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一流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物流发展综合平台,农业物流中心的建设更是滞后,农产品的流动多各自为政,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中的应用很欠缺。运输多为小型物流企业所承担,仓储和流通加工环节相对落后,在全国布局上东部地区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没有达到通过物流创造利润之目的。

1.3从农业物流的供需状况来看

农产品布局具有点多面广、需求和供给量大等特点。而每种农产品供应又有地域性很强的因素,因此大多数农产品都就近供应、消费。需广泛应用的产品较少,如大宗商品,资源分散,农业生产加工多在产地进行。从供应角度难以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物质流动的格局,也难以形成大的农业物流供应市场。从需求角度看,农产品需求普遍,且多就近消费,新鲜农产品保鲜期短,不适合长途运输。由农民自营运输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现代农业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也很难实施。

2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

2.1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的目标

积极采用现代的物流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发挥各经济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改造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物流产业信息化、标准化。充分利用现存农业物流资源,建立全国、区域行业、企业等各种层次,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2.2构建的体系设计

从逻辑角度上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包括农业物流供应主体、需求主体、基础设施平台、信息平台及信息保障平台。从层次结构上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应从国家、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上对农业物流体系进行构建。以国家统筹的方式协调现代农业物流的供需服务关系,在探讨现代农业物流的需求和供给主体的基础上处理好农产品的产需平衡。需求主体:体现了农业物流需求的主要内容,比如是功能性还是综合性物流,是保值物流需求还是增值物流需求,是企业物流需求还是行业物流需求,国内还是国外物流需求等等,它是现代农业物流在农业物流市场上需求选择上的具体表现。供应主体:体现了不同层面上,提供不同水平的物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生态结构和服务范围来看,农业物流供应主体应包括,自营或兼营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通过对现代农业物流体系规划设计,结合农业物流布局的特点,合理安排农产品运输途径,完成对物流设计规划功能的实现。国家还要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合适的平台。现代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应以满足国内外物流发展战略为基础,根据所在不同地区物流流量、产业结构、交通等现状,协调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化现有农业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包括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仓储设施等。信息平台式以现代软件为基础,以农业领域信息,结合基础设施,为农业物流企业、客户、管理协调机构提供数据服务的枢纽,构建应以信息化发展为基础,通过国家、区域行业物流企业一级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通信网络。政策保障平台,是由国家、行业及各地区物流政策环境构成,包括农业物流发展中的各种产业政策,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加大对农业物流的投入。区域行业和企业配合落实各种政策和法规,做好实施准备工作。在三个层次中,国家层次在构建中起着主要作用,建立以国家为中心的物流网络基础,结合农业物流特点以市场为原则,重新组合农业资源,降低农业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提供先进的物流技术,协调好全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关系,调动社会各业为农业物流发展服务,满足全国农产品的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区域行业层次是根据不同区域根据国家层次物流体系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布局,结合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农业物流发展规划,加强本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区域主要是指经济区域,打破行政区划的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结合农业物流的特点,做好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为农业物流企业服务。

3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应采取的对策

3.1改革现存的农业物流管理体制

农业物流管理体制目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从中央到地方均有相应的农业管理部门,但各部门、地区之间管理交叉重复,人为分割现象严重。因此要改革这种现状必经进行体制改革,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建立农业物流协调机构,创造良好的物流宏观环境,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全国农业物流网络,打破部门、系统、地区间的界限,推进现代农业物流行业协会发展。

3.2加强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篇3

本文对金融支持农业方面主要手段,针对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来测评影响程度,通过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年利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平均劳动工资等指标,来综合测评金融支持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关系,这五个要素分别反映了金融支持对粮食产量提高的量的支持、质的支持和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前景预期以及基本相应金融支持动态趋势,基本上可以全面反映出金融支持对粮食产量及农业现代化的影响。通过这五个综合性指标来进一步反映金融支持对粮食产量影响程度,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五个指标综合评价得出量化指标。

金融支持对粮食产量结构本文使用Y来表示影响程度,X1表示是全国农业保险保额占全国总保险的比重,X2表示是全国农业保险赔付率占全国的比重,X3表示是全国农业劳动工资的比重,X4表示是全国农业贷款年利率平均值,X5表示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占全国建设费用的比重,X6表示是农业贷款占全国贷款的比重。其计算公式是,其中:αp为第p个主成分的贡献率,xpj为第j列的第p个主成分,第p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前k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

(二)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利用2010年以前的年鉴收集整理得出2003-2010年农业保险总额、农业保险赔付率、农业劳动平均工资、年利率、金融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额和农业贷款六个方面的金融支持数据(见表1)。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更加客观反映出金融支持对粮食产量影响程度,本文收集2003-2010年全国各行业的保险总额、全国各行业总赔付率总额、全国劳动平均工资水平、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支出、全国各行业总贷款额数据。

(三)实证分析

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l3.0处理分析相关数据。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提取主成分,软件输出结果的总方差解释如表4所示,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由上述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解释了全部信息的79.581%,可见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能够解释绝大部分原信息,因此将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抽象成影响力Yi,将其相关系数分别除以,进行单位化。

二、主要结论

(一)金融支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波动较大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2003年到2010年八年间金融支持对农业粮食产量的影响波动较大,八年的平均影响数值为1.17,其中有四年呈现促进作用,四年呈现抑制作用,2003年到2004间从-1.902增长到0.734,增幅为2.636,2004年到2008年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0.734降到-6.384,最大的下降速度为5.114,2009到2010年呈现上升趋势,从2010年-3.068增长到1.689,增幅4.757。

(二)不同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度不同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在过去的八年间不同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度不同,农业保险比重、赔付率比重、平均工资占全国比重、年利率、农业基础建设比重和农业贷款比重六个因素的平均数值为0.003、-0.105、0.015、-0.208、-0.170和-0.035。

篇4

资本专用性及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

资本专用性(AssetSpecificity),是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最早提出来的概念,2009年威廉姆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表彰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他关于资本专用性的经济学分析。资本专用性是指资本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很难再移作他用的特性。威廉姆森在对资本专用性的集中论述中,将资本专用性划分为四类: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本、专用人力资本以及特定用途的资本[4]。综合对资本专用性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将资本专用性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地理区位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物理资本专用性等,这些资本专用性来源于资本实体性要素特征;第二类是完全为特定协约服务的资本以及名牌商标资本的专用性等,这些资本的专用性则主要来源于资本非实体性要素特征。资本专用性一般与资本通用性对称,反映资本要素行业间转移的难易程度。不同行业的要素资本在品质结构上有着不同的特征,特定行业的某些要素资本改作他用后,其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之物。某行业要素的资本专用性越强,改变资本行业属性的转换成本就越高,行业进入壁垒和垄断程度也越高。威廉姆森在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提到资本专用性概念,源于马歇尔关于特殊雇员的讨论,但斯密在《国富论》关于分工的分析中,就提到了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的三个因素: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不同、劳动者减少换工损失和专用工具的运用等[5]。其中,劳动者熟练程度和专用工具的运用,显然就是威廉姆森所说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物理资本的专用性。资本专用性是在专业化生产过程中、在要素配置优化进化过程中的产物。自然物品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性能在加工过程中发生改变而形成使用价值,再进而满足人类需要。要素资本在特定的加工过程中,本身也在发生改变,形成要素资本相互之间以及与加工对象之间的齿合和耦合效应,以更加适应加工过程的需要。这本身体现着要素资本配置优化和进化的过程。随着专业化生产的日益发展,资本专用性将日益突出,各行各业的资本专用性,在提升本行业的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业领域的专业化生产,首先产生了大量的专用机器设备,运输业的铁路机车和轮船,冶炼业的锅炉轧机等,这些形成物理资本的专用性。其次,营销和商业活动中又产生了专用的品牌标识和长期固定合同与资本协议,这些又形成无形资本的专用性。这些工业领域中的资本专用性,在提升工业生产力的同时,也制造了行业间转移的障碍,产生了转产损失与相应的成本费用,为避免转产损失就稳定了这些行业的生产。而农业生产的情况就不同了。农业生产主要的要素投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土地。在农业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土地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就是通用性的。改变土地用途换种别的农产品,地,还是那一块土地,不会给农户造成土地的额外损失。(2)农业工人及农业作业内容。农业的主要作业内容“耕播浇收”也是具有通用性的。换种别的农产品,还是那些主要作业内容,不需要另外聘请农业工人,也不会给农户造成额外的麻烦。(3)农业机械。大多数农业机械仍然是通用性的,基本农机农具都不会因为换种别的农产品而发生变化。农业的土地、工人和机械机具通用性上,都显著区别于工业,农业换种别的农产品,不会象工业那样换流水线、换技术工人。如果我们把要素专用性理解为改变要素用途就要发生的额外损失。农业要素通用性决定了,改变农业要素用途,发生的额外损失很少。是否改变要素用途换种别的农产品,主要由换种的预期收益变化决定,而农产品的预期收益就是农产品的价格。所以,农业生产受农产品价格影响就十分显著。区别于工业领域换产别的工业品,除预期收益外,厂商淘汰旧流水线、辞退原来技工,还会产生额外成本。如果工业品价格变动增加的收益,不足于抵补这些额外损失,就不会换产别的产品。除了有一些地理气候方面的要素专用性以外,总体上看,农业要素资本的专用性是不突出。农户今年种玉米,明年种小麦,以后再种大蒜种姜葱种白菜,农业资本在不同种植对象间转移,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及成本费用。农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主要就根源于这样的农业资本的通用性,因为没有农业作物换种障碍,农户就很容易跟着价格涨跌趋势而形成严重的换种跟风。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44-02

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面广度将有更高要求。农业信息化人才将转向专业化,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市场需求热点,其中职业能力较强、与工作岗位对口的职业教育人才,由于实际针对性更强,也将成为农业信息人才的需求重点。与逐步完善的农业信息硬件设施相比,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一般来说,搞农业的专家和学者对计算机技术掌握较好的不多,而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农业科学又比较陌生,这样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结合点上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因此,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研究和探索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措施,尽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已成为农林院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 模块化课程体系概述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按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首先制定通识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然后面向相关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共同知识与技能,设立专业平台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最后根据动态的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并进行与就业岗位相对应的顶岗实习。

二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为了构建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结合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构建思路如下:

1.开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核心能力需求调研

依托上海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走访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等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研究论证、确定面向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职业岗位。

2.分析基于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

面向农业信息技术职业岗位引入职业标准,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研究剖析各职业岗位对应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整合形成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所需的工作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

构建“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制定各课程模块教学要求标准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能力分解优化教学内容。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开发标准化课程。

三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通过企业走访、专家座谈、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网络资料收集等手段,就相关行业企业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相关企业对应用型农业信息技

术人才的需求量还相当大,且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面向应用型层面的主要有如下四类人才需求:(1)农业信息管理人才。主要从事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包括农业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农业数据库管理等工作。(2)农业应用系统开发人才。主要从事涉农软件项目的开发规划、设计、测试、维护等工作。(3)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才。主要从事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农业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农业生产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工作。(4)农业信息技术(产品)推广(销售)人才。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或产品的开发、推广,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特别是围绕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务,从事一些信息技术服务工作。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农业信息技术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序号 工作

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 专业能力 支撑课程

1 农业信息管理 农业信息

采集与处理 田间试验统计与分析;田间数据采集与档案建立;条码数据采集与处理;农作物数字图像信息采集与处理 农业信息技术;田间试验统计;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农业数据库应用

农业信息管理 农业信息与检索;农业信息数据库建立与管理;农业专家数据库的应用

2 农业应用系统

开发 软件项目开发规划 与客户沟通,进行需求分析;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进度计划;确定设计方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业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农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软件项目开发设计 需求分析;项目的概要设计;确定功能模块和界面;和用户再次确定需求;编写概要设计文档

软件项目开发实施 分配工作任务;数据库的实现;编写和调试项目程序代码;编写技术文档

软件项目开发测试 制定测试计划;配置测试环境;设计测试案例;编写测试代码;实施测试;编写测试文档

软件项目应用维护 软件的安装;软件的性能分析;软件常见故障的症状分析;软件的故障排除;数据库的维护

3 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 物联网设备安装;物联网现场应用;物联网施工工程督导/监理 农业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嵌入式技术及应用;农业自动化控制;电气控制与PLC;农业机械与设施

农业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 物联网系统设备调试;物联网系统设备维护;物联网技术支持;物联网系统管理

农业生产

自动化设

施设备的

操作与维护 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操作;自动化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故障检测与排除

4 农业信息技术

(产品)推广

(销售) 农业信息技术(产品);

推广(销售) 与客户沟通,进行营销推广;进行产品的部署调试;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售后技术支持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产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技术;农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农产品

营销及

电子商务 营销方案的设计与撰写;运用营销技巧开展营销活动;电子商务基本操作;农产品网络营销

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根据工作过程设置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都需要的若干种专业能力,从而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我们对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中提到的四类工作领域,分析工作过程得出典型工作

任务,并对每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见上表。

3.课程体系设计

经过进一步的归纳与选择,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的原则,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研讨,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构建“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模块化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下图)。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纵向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能力实践培养(顶岗实习)四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以单项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综合能力实践培养则以校内综合项目或企业项目为载体,将所学过的单项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横向由农业信息管理、农业应用系统开发、农业自动化管理三个方向构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 总结

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面向职业岗位群,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该体系的实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该体系的实施要求专业课教师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具备模块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教师参与行业联系、技能提高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6

“中国温室2009”隆重开幕

2009年11月26日,“中国温室2009”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开幕。本次年会得到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商务部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大学,以及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促进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是中国温室园艺行业的又一次盛会。

参加本次年会的有来自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浙江、上海、四川等22个省市以及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德国、瑞典、日本等国家的与会代表320余人,参会企业及机构涉及200余家。此外,四川省农机系统的领导及科技人员也参与了本届年会。

在开幕式上,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母世杰局长发表讲话,他指出自20世纪80年展起步以来,四川省设施园艺取得显著的进步,由最初的地膜覆盖、小拱棚等简易大棚形式为主,逐步发展成塑料大棚、阴阳棚、各种覆盖材料的温室等形式为主。尤其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四川政府加大投入,设施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玻璃、PC板连栋温室和塑料连栋温室开始建设,各地根据自身地理气候和市场条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设施农业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5.12特大地震后,有大量重建援建的设施蔬菜、花卉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一些地方通过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与养殖设施相配套,基本实现了环境污染零排放,取得了设施农业发展的可喜变化。目前四川省多元化建投,多形式发展设施农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但是,受自然经济和技术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四川省内设施农业发展尚不够平衡。基础设施缺乏配套,科技服务跟不上,品牌带动辐射面小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他说道,“中国温室2009”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欢迎与会代表和专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多种形式参加设施农业建设,共同推动四川省设施农业的发展。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范学民处长指出,农业设施化的发展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内容。我国设施农业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设施园艺大国。设施装备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从品种选育、新型温室的设计、环境控制,到设施化管理、病虫害控制等都取得了进展。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显示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给设施农业带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方盲目扩大规模,建设政府形象工程,缺乏全国公关的指导和协调,技术创新不足,产业化、智能化生产水平不高,生产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设施园艺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同时他强调,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将按照相关的指导原则与农业部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合作,共同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他指出应坚持四个原则和从六个方面八手。四原则指 坚持工程装备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坚持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结合;坚持全国统一布局与发挥地方区域优势相结合。六方面指:制定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大补贴的力度;加大设施技术人员的培训;推广新进的设施技术;加大科研开发,加强标准化建设,如设施园艺装备的标准化、设施园艺建筑的标准化,设施园艺栽培的标准化等。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朱明院长指出,现阶段正处于“十一五”圆满完成。“十二五”开局的阶段。现代农业要向设施化发展,设施农业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我国设施农业从起步以来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初步探索出了设施农业发展的道路。他指出,因地制宜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设施园艺应全面协调发展,实现设施与地理环境的相协调,设施装备与作物生产相协调,生产与市场相协调。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问题。加快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农产品生产装备和设施,未来的发展将以种养业基地为重点,以基地建设为重心,以基地带动产业的发展,形成科技成果的集成化、生产的产业化和设施装备的现代化等。行业发展中的模式化和标准化将通过基地进行提升。四川省作为本次推进活动的开展地区,具备发展设施农业的诸多有利条件,具备设施农业发展的雄厚基础。他希望“中国温室2009”能有机结合四川省产业特点,通过与全国及国际代表的交流,更新理念,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地方设施农业建设。

开幕式热烈而隆重,各位与会嘉宾和领导都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指导意见,也指出了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与会代表也表示希望通过“中国温室2009”活动这一平台,更好地促进设施园艺的发展。

“中国温室2009”四大亮点

紧紧把握“危中之机”

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有人预言大萧条时期已经到来,2009年对于全世界包括中国都是十分艰难的一年,众多经济学家预言发达国家的经济将呈现U字型发展。但是,中国的经济则呈现V字型走向。有人甚至说是中国的经济在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在“中国温室2009”年会上,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所长齐飞指出,受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国外设施园艺2009年经历了动荡并仍处在一个相对的“艰难时刻”,相比而言,蔬菜受影响相对较小,而作为非基本必需品的花卉则受到较大影响,主要集中在消费萎缩较大、市场价格降低、信贷渠道紧缩、节能减排压力等方面。同时,他也指出了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迹象初现,只是矛盾时发。国外政府频频出手,困局待解。中国政府则表现从容、淡定。中国将较平稳地跨过这最困难的一年,对中国而言,全球的经济危机将使中国加速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成为首要任务。这是中国经济也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危中之机”。中国农业的复苏超过预期。这一说法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广泛认同。他还勾画了中国温室园艺的现在与未来,说明了国内外设施园艺宏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发展形势将如何变化。让与 会代表深刻理解我国发展设施园艺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目前设施园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促进设施园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四川在重建中发展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这次灾害不仅导致夏收作物无法适时收获,给当季农业生产带来直接损失,而且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和推广服务体系损毁严重,给全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Ⅱ向。其中主要表现在农作物大面积绝收。特色农业遭受严重打击,大量的水渠、提灌站、梯田、蓄水池以及机耕道、沼气池等农业基础设施破坏严重。而且由于抗灾防灾的需要和交通阻断的制约,对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很大。随后,《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汶川地震灾后农业农村生产设施重建规划》、《关于汶川地震灾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恢复重建的指导性意见》、《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等相关规划和政策相继出台,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正抓紧开展起来,尽量将地震灾害对农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2009年11月21日~25日,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周长吉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陈端生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邹志荣教授、北京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李明远研究员、西北(宁夏)设施农业产业技术研究示范中心主任宋波等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中国温室2009”会前川渝地区设施农业调研活动。他们分别代表了来自环境气象、农业工程、设施园艺、病虫害防治、设施蔬菜等研究领域。专家们用5天时间,先后考察了川渝地区设施蔬菜、设施养殖以及设施食用菌的生产和发展情况,对汶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高效农业产业的重建工作与当地农业部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年会中,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促进会罗毅副会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5.12地震带来的损失和灾后农业重建的状况和发展。指出种植业、畜牧业和农机设施、农村沼气及乡村清洁工程等一恢复重建项目649个已全部开工,已修复受损农田76.77万亩(约5.1万公顷),农业生产大棚242.11万m2、畜禽圈舍1771万m2。修建机电提灌站706处,机耕道827公里,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6个等。

四川农业大学李首成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四川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指出目前四川省设施农业面积为2万公顷左右,仅占占全国的设施农业的0.6%。四川省设施农业的棚室类型主要有智能温室、钢结构塑料薄膜大棚、竹木结构塑料薄膜大棚三种。以成都市为例,至2008年底设施棚室总面积为14 49万亩(约0.97万公顷)。其中智能温室占0.27%,钢结构塑料薄膜大棚占5%,竹木结构塑料薄膜大棚占94.8%。目前四川省设施农业存在“四低”:科技水平低、设施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和生产效率低。尤其是存在技术含量低,棚室建造随意性很大,抗风、防雨雪重压的能力极差,不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四川省目前设施农业快速的发展趋势很不协调,预计到2010年设施农业总面积将比2009年增长33.33%。他提出,对四川等西部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进行建设性补贴的倾斜,且不宜全国一刀切;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业建设的标准等建议和意见。

专家共同探讨行业可持续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风雪自然灾害给设施农业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如何扩大内需进行产业调整。各位专家在“中国温室2009”上从各自研究的领域谈设施园艺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周长吉副所长为与会代表评析了2009年设施园艺工程行业热点,分析了中国温室的建设规模、行业标准化进程。还提出了各种热门技术的应用,如秸秆生物反应堆增施CO2技术、物理控制技术等。为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发展途径和方法,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可。

针对连续两年以来冬季发生的风雪灾害给设施农业造成的巨大损失,中广国际建筑设计研究院钢结构所王勇所长,向与会代表分析了现有结构受力的基本规律,通过温室结构与类似建筑的对比分析,使业内代表加深了对现有温室结构的理解,对能有效抵抗风雪灾害的新型温室等结构的开发起到的借鉴作用。让代表们受益匪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孙忠富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设施环境远程监控主要模式与应用展望,对比了传统监控技术和远程监控技术的区别及其优劣势。他指出,传统监控技术存在测点少,覆盖面小,难以实现移动办公和远程监控等问题。而远程监控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难题,同时也指出了远程监控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机遇。他还向与会代表传授了远程监控的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从传感器的设计和制作到嵌入式系统设计,从数据传输系统设计到网络数据库管理平台,从系统自我诊断和远程维护到辅助设备远程控制,再到数据的挖掘与远程诊断管理等七个方面进行关键技术的讲析。

产品和技术理念推陈出新

“中国温室2009”活动中,各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与代表们进行交流。

拜耳(北京)板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世凯和客户经理房振邦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该公司近期推出的专门面向温室行业的创新型板材――阳光一明透系列产品。作为温室行业专用的聚碳酸酯中空板(也称阳光板),阳光-明透具有卓越的保温、透光和防雾滴性能,这进一步解决了聚碳酸酯中空板作为温室覆盖材料的结霜问题。并且在原有十年品质保证的基础上,将为阳光一明透的防雾滴功能提供十年品质保证。

北京绿东国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晓云介绍了该公司研发的十几种蔬菜无土栽培技术模式。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具有不用土地、省肥省水、病虫害发生率低、产品质量好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关注和研究。这些技术对设施栽培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北京为华新光电子有限公司经理战琪和惠州市中太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扬明东则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公司的补光灯系统和对设施园艺栽培所起的重要作用。

贝尔国际农业系统咨询公司托马斯先生根据自身多年熟悉美国和中国商务往来的心得,向与会代表传授了如何理解和与国外园艺公司联系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促进中国与外国公司在设施农业方面的贸易往来。

专业参观

2009年11月28日,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都江堰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温江现代设施庭院。其中,都江堰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坐落于都江堰市崇义镇云海村,是都江堰市10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的核心区,首期占地500亩(约33.3公顷),投资3100万元。由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整体承建。建设项目包括种子种苗、优质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及物流、农业科技服务及产品展示交易等功能。该园区的建设目标是,打造出“一个品牌、两座桥梁、三个平台、四个基地”。即:为当地塑造一个新的农业品牌;构筑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都江堰农业与上海农业对接的两个桥梁;搭建产学研平台、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等三个平台;建设优质农产品示范、展示、培育基地,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创新基地,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四个基地。而温江现代设施庭院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休闲农业的又一项功能,拓宽了设施园艺的发展空间。

篇7

“中国温室2011”印象

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周博士考察拾零(九)硫磺熏蒸器性能与使用方法

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三十一设施手动育苗播种机的设计

设施农业中引用代建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

一品红栽培基质的选择研究

彩叶草栽培管理技术

承德市日光温室荷兰乳瓜高产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嫁接茄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潍坊水果萝卜在高纬度地区设施无公害栽培技术

李明远断病手迹(十八)北京的蔬菜根结线虫病

天水市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调查

套袋番茄果实镰刀菌果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利用8款温室设备产品提高工作效率

PEP利得膜高折射膜的介绍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30年,我们只专注于聚碳酸酯板材的制造

航天温室孕育“花样生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七院华阳公司提升现代温室建造能力侧记

LED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系列(四)LED在药用植物栽培上的应用

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七用于工厂化育苗的移动式变量肥水喷洒系统的研究

三种新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大棚设计

两种新型转光膜在日光温室、拱棚应用性能研究初报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下)

中国果树设施栽培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韭菜DFT栽培适宜营养液配方筛选

拱棚莴笋春早熟无公害栽培技术

大棚油豆角秋延后栽培技术

中药渣资源利用系列之四中药渣栽培草菇技术

棚室葡萄盆栽高效技术

2009第一季度中国花卉国际贸易状况分析(二)

国内外红掌生产及科研概况

几个百合切花品种种植品质比较

我们是全球PC板材领导者之一

2007年温室装备产业发展与技术发展形势综述(三)

自动监控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系列(三)自动灌溉施肥机在设施生产中的应用

创新产品与技术

温室设施的使用与维护系列之如何控制温室种植的能源成本(六)——谈温室清洁

温室屋面玻璃极限强度计算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初评结果公示

设施农业文摘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腾飞2008,京鹏科技成功挂牌“新三板”

贺北京市农机研究所“京鹏科技”成功挂牌

英超级温室70个足球场大

设施园艺产业的老兵新传——北京绿东国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京成立

京郊设施农业面积五年内将达到2.33万公顷

行业新闻

吐鲁番地区日光温室春提早辣椒套(间)作西甜瓜栽培技术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辣椒剪枝再生栽培技术初探

日光温室栽培香椿高产高效技术

无公害番茄质量控制技术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诊断与防治

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

科技扶贫系列工程推荐项目之五新型大豆食品——特制豆筋、美乐福

大豆加工辟新途

一业一训致富一方——广西“绿证工程”形式喜人

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知识问答

怎样选择适合本地的羊种

篇8

一、农村物流市场的现状分析

农村物流市场主要可分为农业领域的物流配送和非农领域的物流配送。农业领域物流配送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及农产品的配送。非农领域的物流配送指农村日用品及工业品的配送。当前,农村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的主渠道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和部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所办的经营实体,日用品及工业品的供销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与个体经营各分天下的局面。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除了个体商贩的经营、个别农业加工企业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外,大多数由农民自己进行销售。

二、农村物流的发展瓶颈分析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运作成本高。我国广大农村,除个别较富裕的地方实现了村村通的道路要求,绝大部分农村道路状况差,物流运费高,物流运输工具难以发挥作用;消息闭塞,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其自然属性对其运输、包装、加工等提出了特殊的也是更高的要求,经营农产品物流风险较大。农村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鲜活的农产品就难以运输、加工等实现其价值;没有科学的工艺和技术,农产品就难以实现加工增值。

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物流需求分散,物流供给能力不足。在我国,由于农村人多地少,耕种分散,又缺乏农村农协等中介组织的参与,无论是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农村物流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势头良好,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农民受益很大,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依然落后,农民收入低,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这必然使得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物流业发展缓慢。同时农村物流发展缓慢还与广大农村地区物流意识差、物流知识薄弱、对物流重视不够有着直接关系。

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门,物流作业不规范,物流交易成本高。影响物流交易合约顺利形成和履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政策和信用是主要的。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农村物流的对策

就国家层面来看,加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农村发展势头良好,税费改革让农民受益很大,但农业税的取消也同时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民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没有资金又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的瓶颈制约因素凸现。因此,发挥县乡两级政府的作用,加大农村信用资金的投放力度,设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前提。同时,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体系的规划,加强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的布局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物流资源,引导农村绿色物流的发展,重视物流研究与物流技术的开发,积极开展不同地区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物流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就产业层面而言,要积极开展供应链物流管理,培养供应链核心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生产企业+农户”、“批发企业+农户”、“零售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多元化的物流运作模式;创新中小企业之间的物流协作模式采用协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物流分散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约束行业竞争行为,减少恶性竞争,杜绝非法竞争。

就物流层面的基础――农产品的生产,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组织,以土地产权改革为基础,进行不同形式的产权重组,壮大生产规模和经营管理实力;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纷纷谋求绿色、安全卫生、健康的消费。具体表现为:对农产品的需求表现为物理、化学、营养、卫生及消费心理上,不仅对农产品可度量的参数有要求,而且对生产该产品的环境也有严格要求,进而对生产的方式也有要求。对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也要求符合安全卫生的标准。这就要求农村积极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使其发挥新时期农村生产组织的纽带和桥梁,积极从事与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中去,按照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即在农业产前向农业生产者统一供应优质种苗、实施统一的操作规程、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分级处理等方面进行监控。以达到农副产品的绿色健康要求。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入世后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研究》课题组.有关行业协会的理论研究综述 [J].中国农村观察,2003,4:45-47.

[2]张敏.行业协会在第三方物流信用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1:25-27.

[3]程赐胜,蔡瑛.加快物流行业协会建设,促进物流产业发展 [J].交通企业管理,2002,4:56-58.

the Study of Bottleneck and Development on the Rural Logistics

Ma Shouzhong

篇9

近年来,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湖北农业信息网牵头,串联起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及村组信息服务站点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2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引导与统一规划

作为一个交叉行业,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缺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系统的政策引导、支撑,缺少对农业信息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标准规范,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各地农业信息化大都由当地农业部门牵头推进实施,但信息基础设施掌握在经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手中,大量涉农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土地、规划、水利、科技、商务、民政等众多部门,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导致了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湖北省农民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联系实际不紧密的问题,原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开发、运维、农产品电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看,在农村地区,还有近5%的行政村没有通网络宽带,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和提升。

2.3 缺乏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

虽然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获得社会共识,但是无论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相关科学研究多偏重概念,导致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度低。农业信息化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受到当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和利益分配机制制约,信息传输的“三网融合”推进缓慢;信息服务站点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持续化的服务更多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自我独立发展能力不强;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1 农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

通过采集和整理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农技信息服务水平。围绕湖北省的农业生产特色,建立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标准、网络交换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在农业信息标准支持下,建设省市各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向社会,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部门服务职能在区域中的本地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技服务信息化,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3.2 农业电子商务广泛推进

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提升农业经营效率。选择支持一批农业生产稳定、有特色的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与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或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营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实现生产与消费透明、双向互惠共赢。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走进城市社区、建立微商网络,通过建立社区微商规范,保证各类农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交易,促进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篇10

关键词:“预期陷阱”;农业基础设施;融资

1 “预期陷阱”与投资的关系

1.1 “预期陷阱”

预期指相关经济个体单位对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是经济单位行为的基础。面对稀缺的资源,经济单位将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大生产中进行配置,并获得自身福利最优前,必然要对经济变量的变化进行事前的估计,作好最佳决策,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经济信息、政策、思维偏好、科学技术认知水平、风险等是经济个体作出事前估计的基础依据,容易导致预期结果出现偏差。所谓的“预期陷阱”即是指在各依据基础因素中经济个体产生思维固定模式发生预期偏差,使预期向不利于资源投入的方向倾斜,导致经济个体单位面对不利的预期结果,出现了不论实际的投入产出率的大小,均采取保留资源以期发展而回避经济生产项目的不良现象,导致其投机性需求曲线暂时为一条直线,平行于横轴。(在资源需完全配置的条件下,横轴表示项目的投入产出率,纵轴表示资源所有量,w为经济单位所有的有限资源,在未出现“预期陷阱”时,经济个体单位的资源所有情况与项目的投入产出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曲线各点上的斜率为该项目与其他项目投入产出率之比,出现“预期陷阱”时,如图2所示,直线斜率为零)。

1.2 “预期陷阱”与资本投入的相互作用

资本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是稀缺的资源。当经济单位要对某个生产项目进行投资行为时,必然要以投资预期为基础。国家政策、投资偏好、科技水平等这些因素都是作出事先评估的依据、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预期陷阱”并作用最大的领域。一旦诱发“预期陷阱”,将导致经济个体对于投资的成本、收益、风险的评估体系出现成本增高、收益减小、风险加大的误差,导致对投资项目预期不良,项目流产,而使经济单位错失机会,阻碍了资源真正的优化配置。以“预期陷阱”对债券投资的影响为例,当国家以宏观调控政策降低到一定的历史新低水平时,由于市场上一系列的因素导致“预期陷阱”,让投资者认为利息已经下降到最低水平,不会再向下走低,投资者会放弃预期价格只会走低的债券的投资,大量以货币形式保留其全部金融资产,产生著名的“凯恩斯陷阱”。而投资预期对于“预期陷阱”的也具有反作用。各方面的因素的良性发展会逐渐改变投资者的旧的思维认识模式.各方面的预期好转,使得“预期陷阱”逐渐消除,投资者决定对于项目进行投入。

2 社会资金投入中影响“预期陷阱”的因素

影响“预期陷阱”的主要因素有投资者的投资思维、投资规模、国家政策方针、科技水平等等。只有在思维上、发展上、渠道上切实转变这些外部因素对预期的错误导向,才能真正消除“预期陷阱”对于社会资金投人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2.1 经济信息和思维的影响因素

经济信息是反映各种经济活动新特点、新内容的信息。在融资领域,直接影响到投资者投资的思维模式。经济信息需要经过采集、整理、分析、传递才能成为投资者预期的主要依据,并且直接同投资者的思维紧密联系。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信息没有更新,投资思维过于传统。投资者在思维中常将基础设施建设等同于公共品,后又等同与“福利品”,因其具有非竞争性,让人们无偿使用,造成了投资回报率极低,甚至没有回报。结果造成了无人愿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由于对农业基础的建设的投入是需要一定的规模的,早期的企业、私人、外资等社会资金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并产生效益。导致了传统思想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只能有政府提供.并通过强制性征税来支付其生产成本。信息渠道的不通畅又导致这样的思维在私人投资者中根深蒂同,即使对于投资的想象空间很大,内在固有的观念也很容易产生“预期陷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吸引社会投资者,仅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独立艰难维持。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数据(见表1),2005年外商对于农、林、牧、渔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些行业的投入项目数分别为1058和139个,而资金仅分别为7.2亿和1.4亿元,比上一年下降35.5%和39.3%。其他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行业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投资的项目和金额也都呈下降趋势。

2.2 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刚开始的低规模投入是很难获得经济效益的,投入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的经济,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其建设是依托在自然界中,经济效益受到自然资源要素负载的限制不可能随着资金的投入而无限的增大。当资金投入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经济的预期效益将靠近自然最大的效益输出值,并随着资金投入的进一步增大,无限靠近该效益输出值。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一条曲线(见图3)。横轴表示投资者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预期投入T,纵轴表示基础设施建设产出的预期效益Q。在曲线OA段,预期投入较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具有规模效应,预期效益必小于预期投入。曲线AB段,此时的资金投入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设施建设产出的规模效应也逐渐增大,从A点开始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投入。由于自然资源的因素,随着投入的增加,预期收益将越来越接近效益输出最大值Q*。而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一直以来,国内外的舆论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都持悲观态度。在广大的投资者的认识里,政府投入规模仍显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全年国家对于农村所有固定资产的投入仅为13 508亿元,中央财政2005年安排293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扶贫开发。对于建设的投资规模仍处于OA阶段的较低水平,预期投入和收益仍有很大的差距,投入在短期内很难收到可观的回报。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造成了“预期陷阱”。

2.3 政策影响因素

国家政策是经济增长的“风向标”,很容易对经济个体的预期产生影响。政府对于社会融资的政策保障直接影响社会投资者的预期。高强度的融资保障将直接影响投资的概率,而一贯较低的保障程度会引起“预期陷阱”。对于社会资金的投资经济个体而言,在整个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市场中,个体的力量和影响是很渺小的。国家政策的保障力度

同投资预期概率有很大的关系,力度越大投资概率越高。多年来,政府对于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力度并不强,只是一贯处于较低水平。由于投资者思维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低水平的政策力度下此政策力度领域已引起“预期陷阱”。

2.4 科学技术水平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水平带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得单位资本要素、自然资源要素成本下的收益率增高并且丰富赢利的结构。原来中国的经济采取粗放式发展,科学技术要求不高,整体水平发展缓慢,导致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无法实现赢利,在建设完成实现运作后收益结构单一,赢利能力低下,资金周转率很低,风险加大。对投资者的预期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形成了“预期陷阱”。众多的社会资金都忽视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具有的发展性,不敢轻易地进入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再者,低科学水平的预期评估体系,无法完全反映出项目投资的真实投资收益水平,以及所处的投资环境,更容易导致“预期陷阱”。

2.5 融资渠道的影响因素

良好的融资渠道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融资规模,并且降低融资风险与费用。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融资渠道狭小,导致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资金筹集难的问题。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收益的特殊性与长时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过分强调自身效益和眼前利益,忽视对农村经济的服务功能,使农村经济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受害者,资金筹集难,金融改革滞后、服务不足。相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没有规范农业储蓄资金监管,导致大量的农村储蓄资金没有用于农业发展,出现外流情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200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数据显示(见图4),在2001年到2005年之间,各行业的短期贷款和农业贷款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有长足的增长。但是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农业贷款占各行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其他行业)的贷款比例依然很小,在量上的增长也不大。另外,其他金融机构因为其规模和权限有限,不可能给予非政府个体良好的融资渠道。可见,金融体系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的融资作用不够明显,很难提供有力的帮助。根据前面的论证,规模影响投资回报,没有良好的融资渠道,规模较小的社会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就变小了,并且投资的周期增大,风险和成本费用升高,出现了融资困局,并引起连锁的“投资陷阱”。

3 消除“预期陷阱”,增大社会资金投入的措施

3.1 提供正确投资信息。改变固定投资思维

“预期陷阱”的产生,对投资的影响巨大。只有依靠科学的评估体系,才能消除不良的经济信息因素对于投资预期的错误引导,避免“预期陷阱”影响投资行为。在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等各个环节实现有特色的创新。建立良好的信息中介和传播系统,提供良好的信息渠道,将更新的信息传递给社会投资者,保持信息的通透性、准确性,减小投资思维的滞后性。建立必要的监控机制,及时了解社会信息状况,给予政府正确的信息依据作好相关政策的出台准备。通过采取向社会投资者提供准确的经济信息,使其了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成本及收益,政府提供此类投资的消息与指南,正确地诱导社会资金,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3.2 制定最惠政策。提高投资保障

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制定出合理吸引经济个体投资的优惠政策、农业基础设施产权政策以及利润分配政策等等。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同投入的成本有很大的关系,而所有权以及利润分配政策又与预期收益相联系。投资者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将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国家的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效益将是这一成本的有效补偿,并对整个投资计划的成本进行很好的补偿。国家对于所有权和分配权在一定程度上的优惠政策,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收益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可以就其产权的份额,要求对设施运行后的收益进行分割,获得投资回报。另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拥有一定基础设施在某个时间段上的所有权就意味着无偿占有了一定的自然资源。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提速,有限的自然资源的价格将大幅度上升,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也就大幅提高了。政府应该提高政策对于社会投资的保障倾向,降低社会资金投入的成本与风险,尽可能地提高投资收益,提高投资信心。

3.3 扩大宣传影响。促进投资意识

单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力量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不行的,逐步放开社会资金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准入门槛,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服务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针对诱发“预期陷阱”的相关因素,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宣传、联系渠道,招商引资。利用现有的资源引进社会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社会介绍基础设施这一特殊的物品在经济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色,让社会资金的所有者们认识到投入规模正处于预期产出效益的高增长阶段,改变其原有的思考方式。消除固有的思维定式,促进其投资意识。

3.4 增加科技自强信心,提高科技水平

近年来,我国开始推广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对于科学发展的大量投入,我国的科技建设水平得到快速发展。科技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也有很大提高。中国科技统计《200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4.78个百分点,高于这一增幅的有12个地区,其中湖南和天津的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除天津外,增幅超过5个百分点以上的均为我国中西部农业密集地区。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合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实本国实力,实现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投资的规模要求就下降了。收益增高,预期总是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预期陷阱”才会真正意义上消失,社会资金才会进入建设投资领域。

篇11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应用

0 引言

农业电子商务是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成果,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加速农业信息的流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其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底增加约1960万人,逐年增加的网名数量特别是农村网民数量为电子商务和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均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农业部也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初见成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的总目标。由此可见,农业电子商务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其发展空间巨大。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陕西省全省面积 20.58 万平方公里,有耕地 480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23.3%。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陕北畜牧业较为发达,关中物产丰富,陕南主产水稻和油菜。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753.0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77.3万人,占50.02%,乡村人口1875.79万人,占49.98%。广阔的耕地面积,有利的气候条件以及众多的农村人力都为陕西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陕西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以及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均在逐年增加,2011年,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数达到8222个,从业人员112296人,第一产业总的规模以及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 陕西省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现状

1.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

陕西省1998年成立了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2007年明确提出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截止2010年共建成27914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了信息服务站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的目标,其中60%的信息服务站实现有线宽带接入,40%的信息服务站实现无线接入。全省行政村广播、电视、电话已实现全覆盖,有线宽带覆盖率达到73%,全部乡镇均具备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总体而言,到乡镇级别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

1.2政府主导的农业网站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行业有近7万家龙头企业,农村合作及中介近15万家,农村经营大户达150多万户,涉农电子商务的网站数量也超过了6000家。然而,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域名总数为1341万个,中国网站总数达到268万个。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在中国网站总数中只占到0.2%,总数偏少。

政府主导的资讯信息网站以陕西省农业厅创办的陕西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由农业主管部门主建的陕西省、市、县三级网站构成,如陕西省农业信息网、西安市农业信息网、长安区农业信息网等。除了综合型的农业信息网以外,部分涉农政府部门也建立了相关的网站,如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建立的陕西果业信息网、陕西省种子管理站建立的陕西种业网、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主办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陕西省农药管理检定所主办的陕西农药信息网等。

这种类型的网站以提供及时的信息资讯为主要任务,同时还兼任农业政务信息管理的双重身份。除提供必备的农业技术、价格动态、产业分析预测、农产品供求信息以外,同时也相应地承担着本部门的政务信息功能,如部门的政务信息、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部门农业文件、办事指南、招商引资、农业贷款、特色农产品推广等。

1.3 企业主导的农业网站

由涉农企业建立的网站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第三方企业建立的网上贸易平台,另一种是由农业企业自己建立的自营网站。第三方网上贸易平台如阿里巴巴农业板块,目前已有西安绿豪现代农业工程有限公司、杨凌常青现代农业工程有限公司、陕西韩城九牛维丰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等共计841家涉农企业。阿里巴巴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详细真实的公司概况信息,产品信息,诚信信息,并提供实时交流工具以及留言板等互动模块,同时支持网上下订单以及支付。

除了这些交易平台外,还有少部分农业企业建立了自营网站,如西北农业产品销售公司、西安惠万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联华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西安亚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网站主要是企业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企业和产品的平台,主要设置有企业简介、企业动态、产品展示、市场动态、供应信息等栏目,不具有完善的网上贸易支持系统。总体而言,对于陕西省中小农业企业而言,只有极少部分有网站或者参与到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中,更多的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意识比较薄弱,传统交易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2 陕西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陕西省到乡镇级别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但是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与城镇用户相比,农村用户在电脑拥有量方面远远落后。电脑是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必备硬件设施,就现有数量来看,电脑的覆盖率只有16.6%,制约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2.2 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单一

从现有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来看,政府主导的网站居多,企业建立的网站较少。政府主导的网站功能主要侧重于相应的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涉农商业信息或者涉农在线办事版块缺乏,各个网站间的资源共享性较差。网站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网站多为单向信息形式,缺乏交互式交流平台。大多数企业网站尤其是自营类型的企业网站目前只能提供简单的信息服务,服务深度有待提高。

2.3 农业电子商务支撑环境有待完善

首先,现有的农业交易标准参差不齐,各地方的标准没有统一,导致农业电子商务效率低。其次,电子商务由于交易量大、品种多、运输广,对农产品物流的网络规模、储运量、保鲜技术、损失率和时效性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现有的物流行业发展并不成熟,行业进入标准低,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管理混乱,效率低,未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另外,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支付方式、网络安全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3 电子商务在西安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3.1 改善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各级政府、企业和农业从业者都应该高度重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扶持力度。协调与之相关的交通、邮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向农业服务倾斜,建立完善相应的标准规范。对于有条件开展规模化农业电子商务交易的地区,要切实解决信息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2 深化农业电子商务服务

信息服务只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基础层面,交易才是其核心内容。现有的少量企业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信息层面的应用,可以以这些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应用网络开展贸易活动。让网站真正发挥出贸易平台的功能,从产品信息、咨询洽谈、下订单、支付货款到物流、售后服务,有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链解决方案。

3.3 完善农业电子商务支撑环境

除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外,还要加强农业电子商务支撑环境的完善。如制定通用的行业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控制。另外,还要注重建立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落后是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要以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为契机,利用GPS、GIS等先进物流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在支付以及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方面也要加强。

【参考文献】

[1]徐稳.湖北省农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张纯.陕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巫江.甘肃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分析及问题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5):219-225.

[4]刁丽琳,张光辉.广东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7(10):156-159.

篇12

前言

现代通信技术主要分为2种技术类型,设施农业中有效应用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与以往相比农业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问题,进而不利于设施农业的顺利进行。本文分析该技术于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设施农业中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

现如今,我国的三农问题未能到有效解决,然而这一问题与我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社会各行业应对这一问题高度关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应用先进技术,促进设施农业向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扩大农民的经济收入。目前,设施农业对先进通信技术的应用率较低,传统设施农业生产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率迟迟得不到提高,再加上我国对先进通信技术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经验匮乏,进而设施农业管理者对这一技术未能全面掌握、有效应用,从而施设农业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由于我国设施农业常受不良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不利条件又得不到及时预防,进而自然灾害会对设施农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要想优化设施农业发展效果,促进设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有效应用现代通信技术是极为必要的,这一技术的具体应用表现如下[1]。

2现代通信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2.1有线通信技术

2.1.1技术介绍

这一技术主要包括3种类型,FieId-bus、RS-232、Ethernet。FieId-bus:该技术主要适用于设施农业现场设备,它是控制网络的有效代表,该技术种类多达30多种。它主要有全数字化、一对N结构、设备互联、统一组态、开放性等特点;RS-232:该技术是串行接口的一种,同时它也是有效性的解决方案,该技术的信息集成性、操作性、实时性、互换性、可靠性较差,进而这一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率较低;Ethernet:在设施农业中该技术应用率较高,它能对设施农业全面监控,同时,还能实现设备的有效维护,在设施农业中具有过阔的技术前景。

2.1.2技术应用

FieId-bus技术最早应用于设施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此时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对此制定了科学的通信标准,对农业机械系统起到了促进作用。后来这一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领域中取得了较高应用率,与此同时,我国研究者也开始了此方面的技术关注和研究。研究可知,该技术存在传输距离方面的不足,从而影响设施农业信息化的进步。Ethernet技术之所以能够在设施农业中被普遍应用。该技术成本较低。基于网卡优势和人们对技术的熟悉度,进而现代通信系统能够得以全面开发和有效维护;该技术速度较快。它比上一技术速度要快,平且能够支持多路通信;技术开放性。该技术能够借助以太网发展优势来进行多种设备互联,以此解决设备兼容、设备应用等多样性问题;技术互联性。该技术能够和互联网有效连接,设施农业用户能够借助互联网实现农业种植过程的全面监控。此外,FieId-bus和Ethernet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克服技术的不足,而且还能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扩大农业生产量。针对设施农业环境有效监控时,嵌入式技术能够实现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有效连接,同时,完善的控制网络还能对设施农业实现温室实时控制

2.2无线通信技术

从上述介绍中可知,有线通信技术存在系统可靠性较低、系统安装成本较高、传感器工作方式落后等不足,因此,无线通信技术在设施农业中被及时应用,技术介绍和技术应用分析如下。

2.2.1技术介绍

它主要有2种技术类型,第1种技术类型为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它又包括无线局域网和无线个域网;第2种技术类型为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它又包括无线广域网和无线城域网。

2.2.2技术应用

该技术主要有维护成本低、拓展灵活、组网简便等特点,最近几年该技术得到了多国和多数量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研究这一技术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应用经验。这一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设施农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无线化等方向发展。其中,GPS技术能够对设施农业土壤进行全面的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土壤性质的测定,这对农作物种类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此外,该技术还能对设施农业自动化设备及时定位和自动导航;GPRS技术能够实现设施农业温室环境的有效监测,以此对温室作物病虫害情况有效预防,同时还能借助CDMA技术对病虫害情况进行拍照处理,根据所得图像有针对性的对受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这不仅能够优化作物质量,而且还能促进设施农业顺利发展。目前,无线通信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与设施农业,其中外国学者在研究该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了无线环境监测系统、车载变量磷肥施肥系统、动物身份识别系统、温室环境监测系统[3]。

3结论

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现代通信技术,能够在发挥通信技术的优势的基础上,为设施农业提供方向引导和问题解决方案制定,与此同时,该技术还能降低设施农业成本、扩大农民经济收入,在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技术作用。所以,应扩大现代通信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周素茵,章云,曾斌.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现代温室中的应用综述[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12):14-17.

篇13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可以分别从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集群竞争优势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性动因是为了获取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集群竞争优势。集群竞争优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交易成本优势、外部经济优势、创新优势与集群整体品牌优势。

    (1)交易成本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内的成员企业提高了相互之间的交易效率,并降低了交易成本。这是因为: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专业化分工也随之越来越细化,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来获得所需的产品与服务。企业之间的交易频率也就不断增加,交易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的比重也会增加。而且,由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包含着区位成本,企业在空间上越分散,交易频率越高,交易成本就越高。对于农业产业集群来说,由于邻近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间的空间接近特点可以降低交易成本。[3]其二,在农业产业集群内,农户与农业的经济活动是植根于当地社会网络之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地方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拥有良好的信任基础。若从交易效率来看,地方社会网络十分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从而促使交易双方迅速签订合同。地方社会网络还可以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与成本。因此,基于地方社会网络信任基础上的交易或合作,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成本。

    (2)外部经济优势[4]。外部经济主要包括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两方面。在农业产业集群内实现的这种外部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降低成本,增加收益。首先,集群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能够减少分散布局所要增加的额外投资,同时,企业因地理接近而节省产品和信息的转移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其次,通过农业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使同类企业数量增加,进而使难以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取得合作基础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并且,通过企业在相关部门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在生产与交易过程中的密切合作,可以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在一定限度内,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与企业数量的增长成正相关关系,并且它们都能降低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一旦某一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集群,外部经济优势就会成为新企业选择这一区位的推动力,从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外部经济优势。二是促进专业化,提高生产率。在农业产业集群内,大量专业化的企业集中在特定区域内,使得区内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生产。同时,对专业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量也将增大,这就为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生存机会。而逐渐提高的专业化水平,将促使农业产业集群内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3)创新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主要来源于创新资源的易得性及植根性。

    一是创新资源的易得性。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越有优势。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从人才资源来看,农业产业集群把各种人才吸引到同一个地方,从而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人才,而人才也更倾向于在集群企业的区域就业,因为集群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从资金资源来看,农业产业集群更容易使投资者了解农业发展趋势,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农业产业集群也降低了投资者寻找投资项目的信息成本。因此,农业产业集群区域易于获得资金支持。从技术资源来看,知识的溢出效应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相关技术。总之,产业集群可以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各种创新资源,有利于使企业迅速获得所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二是植根性。在特定区域的产业集群,使经济主体之间容易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并且创建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规范。在这一套行为规范的指导下,人们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思想、信息的交流和创新的扩散。我们称这种特性为植根性。植根性对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极为重要。

    (4)农业产业集群整体品牌优势[5]。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建立集群的整体品牌,加强营销网络的构建,以此取得协同效应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大量农业企业形成集群后可以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打造农业集群整体品牌。在广告宣传上,可以改变单个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不愿过分投入的状况,集中众多企业的财力开展广告宣传,能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同时,农业产业集群整体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具有持续性的品牌效应。

    2.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集聚现象,它的形成是市场需求、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配套的服务及基础设施、自然因素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市场需求条件。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强大推动力。旺盛的市场需求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并且带来创新的压力,促使企业发现市场上新的需求并积极采取行动,有利于企业不断创新,从而保证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活力。例如,荷兰花卉集群的形成,就得益于该国传统上对花卉的喜爱所产生的巨大需求。

    (2)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条件。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以信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文化能够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紧密联系可以使企业易于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支持,提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进而促使农业产业集群 的形成。另一方面,拥有共同历史传统的同类企业也易于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一般都是当地历史上有特色的农产品。具有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如广东顺德陈村镇的花卉集群,就具有上千年种花、卖花历史。

    (3)政策条件。优惠的政策条件也会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政府对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出台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政策和激励制度;二是提供市场和技术信息;三是制定对农业生产园区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四是树立良好区域形象并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4)配套的服务及基础设施条件。配套的服务及基础设施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条件,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农业产业集群所需配套的服务主要包括:第一,农业产业集群内金融服务类行业,如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农业产业集群内生活服务类行业,如零售、餐饮、医疗卫生、文化休闲及家庭服务等;第三,农业产业集群内中介服务类行业,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人才服务机构等;第四,农业产业集群所在地的政府服务,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和增强服务意识等。

    此外,农业产业集群内配套基础设施范围很广,不仅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还包括专业市场、公共实验室、公用图书馆、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采购中心以及物流中心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集群的长远发展。

    (5)自然条件。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与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优势等自然条件分不开。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往往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这些自然条件包括: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邻近市场和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自然条件能够使企业降低运输成本以及迅速获取市场信息,从而吸引企业在有利的地理位置上集中并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

    二、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

    政府政策支持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要素资源配置

    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是农业产业集群生产顺利进行和形成生产成本优势的重要前提,除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禀赋、资金和劳动力外,生产要素还包括企业家资源。

    (1)资金的供给。农业产业集群的单个企业由于主要靠自身资金的积累,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从资本市场融资就更加困难。因而制定政府政策时应设法将金融机构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融为一体,加强银企合作。

    首先,政府利用银行的信息、人才等优势对农业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的产业情况研究。银行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通过合作,可以深入研究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银行拥有财务管理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和市场发展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和分析能力都很强,具备对产业集群宏观发展的指导能力;同时,农业产业集群所在行业往往是当地的主导农业,因而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会给予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对本地的企业又非常了解,所以,通过加强银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合作,能制定科学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银行通过调查研究,有利于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农业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当市场需求下降,销售减少时,会产生巨大的风险,从而加大企业还贷风险。因此,银行需要进行深入的产业集群,提前防范产业风险。

    其次,选择重点企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对企业进行有选择性的扶持,这样才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同时,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从而提高集群整体竞争力。

    第三,改善对农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应积极改进信贷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信贷环节和简化信贷手续,为农业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另外,各商业银行还应积极提供针对农业中小企业的结算、汇函、转账和财务管理等多种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除银行信贷外,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拓展融资渠道对农业中小企业进行扶持。这样可以使企业和本地机构(包括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个人和其他团队)共同分担高风险、高投资,分享高收益。

    (2)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本地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于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劳动力的高流动率加快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增加了创新的机会。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因而政府政策不仅要支持劳动力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吸引更多的技术人员,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形成本地劳动力市场。

    (3)企业家精神的培育。[6]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介绍新产品、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能源、新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农业产业集群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断培育企业家。因为对优秀企业家的培育,集群内的产业文化氛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政府、中介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应形成一种创业文化,而这需要集群中各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2.产业集群整体营销

    营销对现代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正确地营销策略能确保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应通过制定与实施农业产业集群整体营销政策,提升集群的专业形象。一是建立整体品牌,发挥品牌效应;二是通过农业博览会等活动宣传企业集群整体形象;三是建立农业产业集群营销中心,形成农产品的集散地,从而降低本地农业企业的运输、库存成本,而且具有巨大的广告宣传效应。

    3.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并联网

    政府或行业协会应积极帮助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形成围绕产业链网络结构,通过垂直或水平联系,从而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的效率。

    首先,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发挥作用,促进农业企业进行相互合作。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当遇到大额订单时,单个企业可通过外包的形式,将部分订单外包给集群内其他企业。

    其次,帮助企业实现灵活的专业化生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的加速发展与扩散,产品需求多样化的市场特征等日益明显,众多农业企业通过产业联系形成产业集群,在产业链上进行分工与合作,产业集群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特点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政府提供完备的 信息服务,还需要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将农业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网络结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