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2 15:36: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Kailuan Group Co.,Ltd.,Tangshan Mining Branch,Tangshan 063000,China)
摘要:煤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煤矿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具体体现。文章就如何创新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Abstract: Management level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but also reflects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innovate on management of coal business.
关键词:煤矿企业 经营管理 创新
Key words: coal mining enterprises;management control;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21-01
0引言
煤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煤矿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具体体现。近几年,我们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在经营管理思想、理念以及管理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但与现代煤矿企业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下面结合本岗位实际情况,就新形势下如何创新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谈几点个人粗浅认识。
1创新经营管理要强化经营管理能力的锻炼
加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锻炼要求我们不断强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锻炼。一是认识本质,把握规律。经营管理中有不少只看表面现象,或只看事物的一方面,就自以为通晓事物的全程;把部分当作整体,或是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造成工作茫然或只做表面文章。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把握经营管理规律,努力锤炼自己从本质上认识和解决经营管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把经营管理工作搞好。二是变换角度,灵活创新。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灵活对待经营管理难题,善于变换角度,变换方式地思考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开创工作新局面。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变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所带来的广阔工作空间。三是加强学习,提高素养。作为煤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作内容涉及管理系统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懂生产、抓管理,而且要通财会,会经营,还要知法规,用政策等等。因此,时刻不能放松学习,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驾驭现代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2创新经营管理要解决习惯性思维方式的问题
解决习惯性思维方式问题是创新工作的前提,经营管理中思维认识问题一经解决,必定对我们创新实践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1 领导决定一切领导决定一切的观念,忽视了内部制度建设,抑制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
2.2 遇到问题久拖不决有些基层领导遇到经营管理问题躲着走,绕着走;有些基层领导遇到经营管理问题采取等靠要的方式;有些基层领导遇到经营管理问题不动脑筋、不想办法,推卸责任,这些对经营管理都是十分有害的。
2.3 成本越低越好提及成本,我们通常想到的是节约,因为在减低成本的途径中,节约是最主要的方法。然而,成本低并不代表好现象,要懂得花钱花得有意义,省钱要省得有道理。有时花费本钱,也是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状态。
2.4 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的观念我们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明白到人的需要不但有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具有多层次,仅仅以物质进行激励想要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是难以实现的。物质激励有其自身的作用,物质激励的边际效用会随着物质激励额的提高而降低。假如第一次达到的激励效果用了3万元,则第二次可能用8万元,甚至10万元。
3创新经营管理要努力实现管理模式的新转变
3.1 从现场管理向市场管理转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矿企业的一线分别在现场与市场,前者管理的重点是煤矿企业内部的生产;后者的管理侧重于向市场转入。
3.2 从以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价值形态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资金使用和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与否,能够影响到诸多方面,例如:能否满足各方面的权益、资源配置能否优化……煤矿企业的经营人员一定要将资金流摆在中心位置,实现以价值形态为中心替代以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的财务管理转变。
3.3 从煤炭产品产值管理向质量效益管理转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矿企业的任务、目标分别是达到上级规定的产值以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4 从忽视资产经营向注重资产经营转变煤矿企业可以将其所拥有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资产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组合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在最大程度上达到增值的目的。
3.5 从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向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转变相比于一些有形资产,例如厂房、资金、机器设备等,在煤矿企业中,还存在诸如产品的知名度、煤矿企业的信誉等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相同,不仅对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而且对其本身的凝聚力以及吸引外界的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煤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对无形资产的重视。
4创新经营管理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4.1 要寻找解决复杂问题的简单方法我们应在复杂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简单方法。大雁和狐狸同时落入猎人设下的铁笼里。狐狸对大雁说:“我有一千种方法逃脱。”大雁说:“我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重获自由。”正说着,猎人来了。大雁便装死,猎人以为大雁被狐狸咬死了,便从笼子中把大雁取出扔在地上,大雁突然展开双翅,飞走了。但是,狐狸尚未决定使用哪一种办法逃命,却被猎人放入了一只口袋里,无法脱身。这则寓言印证了简单的办法往往是最有效的办法,或者说是最好的办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民营企业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单指个体、私营经济的狭义民营经济来看,2006年,全国共有2576万家个体工商户,户均资金近2.53万元;年底时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比上年增长15%,注册资金总额为7.5万亿元,增长22%。
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有许多长处,比如许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在决策上大都采用中央集权式,凝聚力强,管理成本低。但以家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往往也难以获取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容易出现产权封闭且边界混沌、权力集中化、任人惟亲、人才结构低层化、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这些缺陷会阻碍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阻碍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缺陷中,一个很关键但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管理瓶颈就是信任机制的缺失。
比如在陕西省渭南市的许多民营企业,往往会存在员工士气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忠诚度不高,同时老板整天忙于企业大小事务的决策,非常忙碌、辛苦,但决策效果却不一定特别好的情况。员工对老板的决策不是特别赞赏,却又不愿意提出自己的看法;老板看到员工只是机械式地履行职责,没有创造性和积极性,但却并不鼓励员工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信任员工能做出比自己更高明的决策。于是员工和老板互不赞赏,老板抱怨员工工作不努力、不勤奋,员工抱怨工作待遇差、管理机制不合理、缺乏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老板觉得员工工作能力差,不勤奋努力,给企业创造不出足够多的利润,所以难以改善员工的待遇状况,而员工则认为老板刚愎自用,制定的企业目标和管理制度不合适,体现不出公正合理,工作积极性不能被激发起来。这样的企业,就很容易出现销售量下降、人才流失、损耗增多、成本加大、人际摩擦增多、执行力下降、企业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表面看起来可以归结为企业外部环境不利、缺少人才、薪酬水平太低、绩效考核体制不合理或者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实际上这些全都与企业信任机制的缺失有关。
二、信任机制体现、实现着管理的多个职能
大多数管理学的学者都认为管理是与多个人的活动相关的,管理是许多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例如,玛丽・帕克・福莱特认为,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认为,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孔茨和韦里克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与对资源的利用有关,如帕梅拉・S・路易斯等认为,管理应定义为切实有效地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6。而人力资源又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所以,通过管理活动来实现企业的目标,是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的。多个人共同活动,就牵扯到授权、执行、沟通的问题。授权、执行、沟通与信任机制有关,同时又是管理职能的体现。管理受到广泛公认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16。信任机制是否健全、合理、明确、有效,会对企业的授权情况、决策机制、执行力、沟通效果、企业凝聚力等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
三、信任机制与企业文化有关
信任通常被理解为个人之间对于相互合作所持有的信心,信心的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社会信用和道德规范,其二是在具体交易中建立于个人特征之上的信心。每个人会按照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而进行信任度分类,并在长期关系或交易中动态地记录和进行信任管理。信任机制不但是制度,而且会形成企业文化。老板对管理者是否信任,管理者对基层员工是否信任,员工们是否相互信任,老板、管理者、基层员工是否认为相互的信任很重要,这些都会在企业中形成长期、稳定的氛围和行为习惯、价值判断,从而影响到员工绩效的发挥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信任机制的关键是能确认企业所有者和员工双方的根本利益一致
从对渭南市一些民营企业实例的考查来看,企业信任机制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由于产权制度或者报酬机制方面的原因,员工的工作绩效、报酬与企业所有人的联系不是特别紧密,双方的根本利益可能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存在某种程度的有限的契合。第二,相关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相关的制度不全面,体制不完善,使老板觉得不能完全监控到员工的所有行为,而且员工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后,企业也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害、弥补损失,老板就会感到不能对员工完全放心。第三,企业文化没有员工忠诚、老板信任的氛围。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企业外部或者本企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老板信任过度、员工不忠诚的事件,就会进一步强化老板不信任员工的意识,渐渐形成老板不信任员工、员工不期望老板信任自己的群体意识、企业文化,并不断恶性循环,双方的信任度不断降低。
所以,如果要建立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员工之间的信任机制,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提高组织绩效,就需要建立从经济利益上使老板和员工密切联系的机制,比如在产权制度、激励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使员工绩效与企业利益的联系更加紧密;塑造员工忠诚、老板信任的企业文化,提倡、鼓励相互信任和团队合作精神;健全人员考察、识别、测试的机制,建立更加全面的绩效考核和监督约束机制。
企业国际化,通常指企业围绕将资源配置范围由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活动。根据产品市场定位不同,企业国际化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内向国际化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俗称“引进来”战略,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外向国际化则指企业向国际市场提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它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俗称“走出去”战略,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限于研究目的,本文将国际化的内涵及研究的重点限定为外向国际化,主要立足于企业的视角,考察企业经营时间、管理者认知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国内实践都表明,企业有着国际化的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可以解决国内市场饱和及过度竞争的问题;国际化可以摊薄技术研发的成本,充分发挥所有权优势;在世界经济格局和金融环境急剧振荡的今天,国际化也有利于保持经营的稳定,并可迅速增强获利能力。企业国际化理论是对企业跨国经营行为的理解和概括,针对企业如何从封闭环境走向开放市场,各国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有很多因素被看成能够解释企业国际化。就如Andersson(2004)总结的那样,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国内竞争、公司战略、市场不完整或交易费用、心理距离、组织学习能力、企业网络、市场潜力、区位优势、管理决策、企业创立者或企业家的国际化经验、国际化进入和风险管理时的年龄等诸多方面,都被认为是相关的影响因素,本人认为,以上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因素:企业经营时间的长短和管理者对企业及企业所处环境的认知,即管理者认知。所以探讨企业经营时间、管理者认知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企业经营时间与管理者认知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管理者的认知水平也就越高,管理者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企业的良好经营,从而使企业的生命更为长久,所以两者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也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企业经营时间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企业经营时间一般是指企业从创立到走向国际化所经历的时间,企业经营时间之所以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企业经营时间的长短与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企业国际化品牌的建设及完善的、科学的公司管理机制的形成密切相关。
(1)每个企业自诞生之日起,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国际化影响越大。企业走向国际化意味着企业会面对全球市场经济一体的竞争,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取向,那么这种企业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有立足之地,没有文化的企业尽管可以红极一时,但却逃不脱被市场淘汰的下场。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经营战略的选择,必然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企业文化是一个涉及企业能否高效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国际化的极其重要的问题。①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任何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就是这个企业在制度安排以及经营战略选择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要求,即人们在价值理念上能够认同企业制度安排及企业战略选择,并以符合企业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②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对人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约束,如企业规章制度;另一种是内在约束,如作为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③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也就是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必然会直接涉及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而且可以凝聚企业员工共同奋斗,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实现企业国际化的目标。我们从美国惠普公司的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与尊严的企业文化,从美国IBM公司的尊重员工、用户至上、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从日本松下公司的产业报国、亲和一致、感恩报恩的企业精神,都不难发现其国际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企业文化的力量,而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企业经营时间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从企业文化的形成及企业文化对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性的角度看,企业经营时间对企业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2)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流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经营后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拥有是企业短期经营很难得到的,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国际化道路上的成功者,不仅要看其营业额,更要看其资本总额、资产质量、市场规模、开发实力、人才水平、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只有上述诸方面的“综合实力”强才是真正的强,其中最为重要和直观的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就单个企业而言,这些恰恰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纵观世界500强公司,它们的国际化都很成功,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经营,进行全球性投资、全球性生产和全球性销售。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发展过程中,它们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得以保持500强的地位。
(3)企业品牌建设就是企业通过树立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建立起自己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使消费者给予推崇认可,达到长期占领市场的战略。品牌就是一种价值,而企业就是要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品牌建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只有视质量为生命,以服务为依托,以文化为灵魂,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才能创品牌、创名牌。在品牌决定生存的今天,品牌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研发、生产、物流、财务、推广营销等都应围绕品牌战略展开。企业品牌战略要与国际化经营战略相统一,成为企业战略组合的核心,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市场超越、稳固和强化市场地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品牌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其建设历程可能长达几十年,这就要求企业经营时间必须要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企业品牌对企业
国际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4)一个企业要想健康发展,成为“百年老店”,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很重要的。公司规章制度在一家公司的地位和作用,等同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作用。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备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帮助公司规避作业风险、减少损失,还可以扩展公司的无形资产。如果企业没有规章制度,就没有办法对其员工进行相应的约束,也就没有办法具体的告诉其员工,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如果企业没有规章制度,员工就不知道如何处理公司的正常业务,更不可能实现其国际化的目标。一个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它往往是在一个企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基础上实现的,所以一项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的背后是企业经营长期积累的结果。订立一个比较完善、合法、理性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一个完善而规范的企业内部制度,可以建立健康而良好的管理秩序,不仅是对企业形象的一种宣传,同时也因其中所包含员工的行为规范及员工的责权利,对规范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国际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企业的规模的大小一般也与企业经营时间成正比的关系,即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其规模也就越大,而走国际化的企业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如资金优势或技术优势,这两项优势规模小的企业很难拥有,而它们又是企业国际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从企业规模的角度看,企业经营时间对企业国际化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管理者认知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认知是人们用以从环境中选择并组织信息以使其世界具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在管理工作中,要实现管理的有效性,首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就是管理者的决策是建立在对信息全面客观的认识评价之上,然而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戴着有色眼镜――自身的内在因素(信念、动机、自身的性格特征、知识、经验、价值观等)而进行的,这就难免会使管理者获得失真或扭曲的信息。进而言之,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管理是以其对自身、企业员工以及周围环境等的判断和认知为基础,他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管理措施和手段,甚至整个管理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的内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不适当的决策,制约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认识偏差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认为国内市场已经足够大,在国内经营好就已经不错了,没有必要到国外市场冒风险投资;二是虽然国内很多管理者已经有不少认识到“走出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怕承担风险,认为不了解国际市场环境、法规政策和国际惯例,又没有跨国投资经验,保险起见还是不“走出去”为好;三是管理者的等待心理,突出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担心技术不过关,管理跟不上,其中大部分的企业认为目前还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希望等待将来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跨国经营。企业在跨国经营问题上存在的畏惧、等待和不屑一顾的心理影响了国内企业向外扩张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国际化意味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大变化,而管理者对环境变化的认知,对自身实力与地位的认知对企业能否成功实现国际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要做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必须对自身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定位有清醒的认知。在当今迅速多变的环境中,国际化的企业将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和更加激烈的竞争,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认知水平必须提高,改变其经营理念,适应竞争的要求。笔者在此将管理者认知分为:管理者精神和管理者特征两方面。
1、管理者精神这一内涵主要包括承担风险的能力、对市场机会的洞察力和创新的精神等,它们是企业国际化的动力之源。管理者精神是决定企业家决策和行动具有创新性的主观态度和能力,企业国际化的启动和战略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国际化最终的绩效都受到其直接影响。同时,管理者精神还通过企业家网络的建立、管理和拓展,从而间接地对企业国际化的各个方面发生作用。企业家精神直接影响着企业国际化的决策,国际化必须靠人去引发,国外市场必须靠企业家去选择,没有企业家,就无法启动国际化,更无法进行国际多元化。系统论观点认为,企业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管理者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环境中各种因素是个人和企业难以改变的,但个人由于主观意志的不同,对它们的解释也会不同。而这些解释却影响着企业国际化的选择,也就是说,在选择是否进行国际化以及如何进行国际化时,企业家对环境的认知往往要比事实本身更加重要。其次,全球化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因此正确的战略决策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功至关重要,而决策的结果取决于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管理者精神强调各个方面的创新,并保持对外部市场的积极响应和对全球化的高度敏感,这些都有助于中小企业保持质量和品种的领先,寻求并进入新的市场,保证国际销售份额,从而进一步扩展国际化广度。而企业家的风险偏好与创新精神也决定了他们是否会采取更加深入的国际化进入模式,如寻求适当的时机,进行直接投资。
2、管理者特征,这里主要指管理者的各种国际经历,决定了管理者所能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着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决策和选择。同时,这些经历又会对管理者的社会资本,包括其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管理者通过国际工作经历可以获得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的经验,而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与无经验的管理者感知到的信息完全不同,因此任职背景丰富,有较多国际工作经验的管理者更容易获得促使有效实施国际化的信息(特别是多元化),并降低创建和并购等更为深入的国际化进入模式的相关风险。研究也发现,对企业而言,管理者过去在某个国家经营的经验会增加其优先考虑在该国进行国际化扩张的倾向。其二,管理者过去的国际任职经历,使得其拥有更多“关系”,而更容易成为结构洞中的焦点人物,并获得更多的信任,从而对网络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产生影响。
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全球竞争时代已经到来,所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是未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认为企业经营时间和管理者认知对企业国际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时间的长短与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企业国际化品牌的建设及完善的、科学的公司管理机制的形成密切相关,良好的管理者精神和管理者特征又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必需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给即将走向国际化的企业一定的借鉴。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农业国际化背景下的小农户效率研究”(课题编号:08CGJJ004YBB)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ONK.E.T.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its impact onsmestrategy:the asia padfic economic cooperanve forum as a model[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6.34(1):71-77.
[2]CLERCQ D D.SAPOEMZA H J.CRIJNS H.Th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J].SmallBusiness Economics.2005.24(4):409-419.
[3]VIDA I.An empirical inquiry into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USretailers[J].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2000.17(4/5):454-475.
[4]Hymer.S.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A Studyof Direct Investment[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76.
[5]樊增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战略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2005(11):66―69.
一、人力资本概述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二、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本经营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
三、人力资本的价值
企业的某部分人力资本能为企业提高效率,挖掘市场机会,化解潜在威胁,进而帮助企业实践战略目标,我们认为该人力资本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价值有赖于其对企业竞争优势或核心能力的贡献。同时,由于组织长期拥有这些人力资本的技能必须花费诸如招聘、培训、薪酬和福利等成本开支,所以这些开支必须纳入到人力资本价值的方程中。人力资本的价值定义为“相对于人力资本的雇佣成本,该人力资本通过其技能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与顾客价值相关的战略性利益”。我们可将企业人力资本分为高价值和低价值。若员工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创造具有更多客户价值的产品,那么他就具有高价值;反之,只有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企业的战略或技术特征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四、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转换为人力资经营
1.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
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而不能简单的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
2.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知识和智能资本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技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继承,它是有人才知识的积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
3.抓紧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本经营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基础。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编制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以保证当企业中某一职位空缺,或者发生某类人才短缺时,能够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使得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减少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而组织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则在于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使用人单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己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
4.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适时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例如制订全新的人才薪酬方案与晋升方案、改变人才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在约束机制方面,也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道德宣导等体系,进行不断的纠正人力资源中不良之处,有效预防和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5.要创建良好的人才工作与发展环境。
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增加企业经营与工作透明度,营造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气息,加强人与人之间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建立起信息转化的知识管理流程体系。并将管理的焦点由“如何获得信息”转向“如何开发利用信息”上来,从而营造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让各种人才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连锁经营培养模式
在“2012中国连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高峰论坛”会上,克丽丝汀迪奥商业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马震娅女士指出:“人才的发展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速度。”这一现实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的显露出来。
一、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2012-2013年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增幅情况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中“连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报告”对53家连锁经营企业做调查统计,2012年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的需求为253人,到2013年需求为320人,增幅达到了26.5%,这一统计数据充分表明了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预计到2014年增幅将达到30%以上。
(二)高职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岗位统计
从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从事的岗位统计来看,70%的企业在提供给高职大专职员的岗位中都选择了门店主管或见习主管,选择门店基层员工的门店为55%,可以看出,连锁企业对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职生或大专生还是非常重视的,希望他们能够胜任管理类的工作。
(三)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来看,希望其具备环境适应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这八种主要素质能力要求,其中对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视。如图1
图1:高职大专人才素质要求
(数据来源:《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
二、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连锁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
《2008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中遇到最棘手的三个问题依次是:缺乏管理人员、个人绩效考核难、人员流动大。
调查93家连锁企业显示,中层管理岗位平均离职率为5.4%,最高的企业达到30%,离职主要岗位为店长;基层岗位离职率为18.65%,最高企业达到200%。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留住人才的方式,没有良好的福利待遇、缺乏领导细致关怀和良好的员工关系等成为员工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企业对个人绩效考核中,销售量和毛利额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而净利润、基础管理指标、人员流失率、顾客满意度、团结合作精神、营运标准执行情况、周转天数、损耗、服务等考核因素很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完善也是连锁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缺乏管理人员已是连锁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2009 中国连锁企业绩效管理与能力建设调查报告》指出:“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管理人员。”这一问题随着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已越来越突出,也成为高职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即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努力,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入,不应停留在校园招聘、企业讲座、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等合作领域,还应有更大的校企合作项目,应把企业和学校融为一体,学校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切实建立工学交替,做中学、学中做,校企连锁的培养模式,把学校搬进企业,把企业搬进课堂。
其次,根据上文提到的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业务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第三,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待提高。上文提到校企合作要能真正做到工学交替,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范畴不能局限于“双师型”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要求教师队伍有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更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把实训、实践类课程搬到企业,同时加强校内企业的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综上所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导向进行方案设计。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除了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外,还应增设相关提升素质能力和业务技能的课程,如开设抗压教育的心理学课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演讲与口才相关课程、下企业实训课程等。通过增设相关素质教育的课程,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满足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从连锁经营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兼顾连锁区域性特色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有职业岗位能力、基本人文素质、创新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基本人文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自然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创新适应能力则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生存和人际交往能力。[1]
其次,在校企合作领域,确定以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结合行业、企业,从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内容、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融入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校企合作方式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2]校企合作方式二:相关实训课程可设置在企业中完成,如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连锁经营管理实训课程与昆山万达奴服装连锁企业合作,学生在门店中做中学、学中做,由实训教师、企业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开放型经济呼唤能与国际市场自由交流的企业管理人才。随着企业对外经济交流朝全面化、纵深化发展,英语应用能力成为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本。然而,根据对于扬州市支柱行业的企业调查发现,企业管理人才的英语培训依然延用固有思维,投入和成效反差较大。因此,我们需要语音经济学理论进行成本分析,构建合适的职业英语培训模式。
一、语音经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语言经济学最初是由“信息经济学开拓者”美国经济学家Marschak于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具备经济特性: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他认定经济学与探求语言方面的“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费用与效益的关系[1]。
语言经济学在发展中,吸收了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将语言和多济的关系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2]:首先,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学习者可以利用语言这一工具性资本来获得其他人力资本。因此语言是可以用来补充和取代其他类型资本的人力资本。第二,学习第二语言(如外语)是一种有经济效益的投资。人们学习外语的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学习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国际化市场对于能够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的人有着较高回报。因此人们乐于投资语言技能学习。第三,语言的经济价值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语言在各种任务、职业和社会部门中的应用程度不同,导致对语言的需求程度不同,其经济效益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二、企业管理人才在职英语培训投资的经济效益
伴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已经在全球平台开展业务。企业应激励管理人才驾驭通用语言英语,进行无障碍交流,胜任贸易全球化的要求。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投资。其成本是企业或个人为培训所花费的人力成本和物力财力成本,其效益取决于该培训可以给管理人才和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社会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对扬州市十六家支柱行业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的调研,事实并非如此,职业英语培训存在一个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调研表明,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企业间差异明显,普遍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大型企业重视企业管理人才系统化职业培训,职业英语培训是其中重要一部分;而中小型企业更倾向于倡导员工自学,效果不明显。目前,企业管理人才所参加的职业英语培训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职称英语培训。主要是帮助学员通过职称英语考试,提高收入。但受访者反应培训主要是应付考试,对于日常工作和企业发展用处不大,因此企业并不能从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第二类,各类英语证书培训,多为员工自主参加。企管人才自主花费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获取相关证书,以提升自己的岗位,获得经济收益。企业虽然鼓励员工这种做法,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工作。这类培训种类繁多,员工选择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有时所获证书在企业工作中用处不大或不被承认。这样,企管人才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后,积极性并不高。前两类职业英语培训占据培训的主体。培训对于企业管理人才日常工作和企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大,因而产生了“英语无用论”的说法。然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要求企业决策者开始对于企业管理人才的国际化能力培养。因此第三类――有针对性的职业英语培训的出现成为必然。在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需求后,企业有针对性的组织或安排人员参加相应的职业英语培训。企业此举既能鼓舞在职人员的士气,又能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管理人才,实现企业与管理人才的双赢。针对企业需求的职业英语培训虽然还在萌芽阶段,但是培训符合市场规律,是职业英语培训的发展趋势。
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本”的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模式分析
根据语言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要构建“以国际市场需求为本”的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模式,企业和社会需要更新理念,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协作。
1、企业应构建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国际化发展规划,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明确对于本企业管理人才国际化能力素质的要求(包括对于职业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合理设计管理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和量化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动态管理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体系等。将提高管理人才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培训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工作内容,有效引导人才成长,提高个人和企业双方财力和时间投资的经济效益。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自行组织、派员参加或委托社会培训机构进行针对性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并对参训人员进行本企业国际市场英语应用能力考核,对培训进行有效性评价,确保培训达到企业预期的效益。对于参训合格人员,企业应根据管理考核机制予以相应的经济激励。
2、社会应广泛开发教育资源,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术业有专攻,为提高培训的经济效益和效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社会培训机构,组织企管人员职业英语培训。时下社会培训机构多为小型企业注重利润,因此热衷举办各类热门英语考试证书班,培训学员考试通过的技巧,耗时短、见效快。这就形成企业需求与社会培训机构的供应脱节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出发。首先,应广泛开发教育资源,比如高校师资。以扬州市为例,所有在扬高校均具有工科背景,高校英语教师长期从事相关专业英语教学研究。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具有深入企业工作实践的经历。他们能够更好的领会企业及行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英语要求,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及实施教学。笔者曾针对扬州某一企业需求,设计利用我院的模拟实习基地,对参训人员进行现场授课实践,既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又能让企管人才现学现用提高教学效果。这一方案实施的主客观条件,是普通培训机构无法实现的。第二,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鉴于中小型企业单独投资职业英语培训的成本巨大的情况,政府及行业协会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调研相关中小企业需求,对口设计职业英语培训,做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助推器。
3、培训机构应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体系
培训机构在设计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内容时,应充分调研企业岗位需求、行业国际化市场发展信息,敏锐洞察各企业、行业的文化特征,提炼职业岗位典型的英语工作任务,形成有企业行业国际化特色的教学方案。同时,培训机构应谨慎挑选合适的师资,采用项目化实践式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条件创设模拟英语交流工作情境,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提高企管人员的英语主体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应用能力。培训考核以考核学员能够完成典型英语应用工作任务为标准,提高他们职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的效果。
四、结语
新型企业管理人才职业英语培训模式,以企业、社会和培训机构合作为基础,以企业国际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企管人才完成岗位英语应用任务能力为标准,切实提高人才和企业培训投资的经济效益,增强人才和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发展趋势;应对战略
一、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发展趋势
1.新经济条件下的观念正冲击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观念
近年,虽然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毕竟正处于摸索和上升阶段,所以同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来看,虽然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从整体来看,劳动力素质是偏低的,人力资源的潜质还有很大的开发和提升空间。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当前的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盲目的,只顾追逐效益而忽视了一些培训工作,虽然有短期收益但是长远来说却使得效益变低;从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方面来看,没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的、有效的评价标注来对员工工作进行评估;从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角度来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同时也能起到协调企业内部各层级员工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作用,由此可见薪酬体系的重要性。
2、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日趋明显。
知识型员工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新的经济条件下,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而在企业需求的人才里面,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又是其中的核心。这种情况下,知识型员工、知识工作设计、知识工作系统三者组成了新的人力资源三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把握住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就,围绕这一点开展工作,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把对知识型员工的开发与管理当做工作的重点,同时也采取不同于普通员工的管理策略。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才的流动和竞争也日渐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好处自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同样也给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而其中人才市场遭受了最大的冲击,甚于产品市场。随着竞争的日趋国际化,国际市场上对高级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竞争也更加激烈,这极大地拓展了人才的流动范围,也使得这些高级人才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余地。人才时代的来临,真正成为竞争赢家的是能够吸纳、留住、开发、激励一流人才的企业。人才流动的国际化能够使得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推动企业经济发展,但是这在短时间内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出现人才泡沫。企业一味通过高薪留住、吸纳人才,会造成高级人才的价值与价格背离;二是跳槽频繁、人才流动风险增大。因为高级人才都试图通过跳槽这一途径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实现自身的增值和自我价值。
二、建立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应对战略
1、重新定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求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像对待客户一样对待员工,这也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一项新的职能,那就是持续为员工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是一种营销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要转变思维方式,站在营销的角度来开发组织中的人力资源。企业要从员工需求的着手开展工作,提供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要令企业员工满意,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或者留住人才。
2、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首要管理因素是管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这是科学的人才观的最基本的观点。确立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在企业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把人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
重构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新体制,必须注重以能力为核心进行人才选拔评估、培训开展;注重过程甚于结果的绩效管理;注重岗位价值、市场水平和业绩结合的薪酬激励管理;注重带动员工、直线经理、高管层共同参与的协同人力资源管理;注重通过专业化、精细化、前瞻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帮助企业提升组织能力,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基础,做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储备和开发是受企业战略目标支配的。企业的人员发展目标以及实施规划必须要建立在现有资源基础之上,必须适应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才能达到预期甚至更好的效果。
(2).以企业组织要求为基础,做好职位分析系统。在设置企业部门和职位时,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组织架构与部门职责,在此基础上分解部门职责,这样才能明确企业的职责分工,做到权责清晰。
(3).以企业员工素质为基础,建立起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分析高绩效员工的行为,再加以总结和提炼,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员工各层次的胜任能力模型。科学合理的选拔标注与评价机制需要建立在分析高绩效员工行为素质和潜在素质的基础上。
(4).以岗位价值和对业绩能力要求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通过评估岗位价值,建立职级职位体系,固定工资与员工任职能力及岗位价值相结合,浮动工资与员工的业绩贡献大小相挂钩。
(5).做好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开发与职业生涯规划。要依据企业当前的发展实际及现有人员能力现状,为不同的员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针对性的分析各类人员所需要知识、技能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培训体系,提供员工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人才。
4、倡导“以人为本”价值观,建立新型员工关系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员工的最根本利益出发。“以人为本”要求公司和管理者做到关心员工生活、凝聚员工智慧、引导员工奋斗。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而使员工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公司高速发展的首要因素,当然作为新经济时代下更要关注知识型员工并进行知识管理。
5、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效率和人员的能力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想真的为企业的长远性战略发展助力,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要做到甚至做好的:一是经营能力。要求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财务能力能够清楚的了解,并且对企业的每一项人力资源决策所需要的成本、所带来的收益以及可能产生的货币影响力能够计算;二是具备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如企业人员招聘、员工培训开发、绩效和薪酬体系管理等能力,能够有效开展工作,帮助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三是具备诊断和发现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能够实施组织变革以及对结果作出评判等方面高超的“变革过程管理”能力。当然能够综合利用这三种能力,能够更好的增加企业价值的人才才是企业更为需要的。
结语: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革是前所未有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必须以适应此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人力管理模式,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事业的竞争力,推进企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引言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企业经营管理面临这很多新问题和挑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实现自身发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创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性和适应性较强等特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需要不断地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和组织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环保观念创新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和需要。
一、创新的概念和分类
创新亦称革新,是指事物和认识向前发展变化的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和深化。创新作为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创新(Innovation)被定义为在生产体系中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熊彼特将其分为五个部分:新产品的引入、新生产方法的引入、新市场的开辟、新原材料的获得、新组织形式的产生。可以看出,熊彼特在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没有对其内涵进行精确定义,而是很宽泛地在使用这个概念,但是,创新这个概念基本上涉及广义的技术创新和狭义的组织创新两部分。
由于这种概念的定义比较宽泛,在使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误解。比如有时候会把创意误认为是创新,有时候也会出现偏重组织制度改革,忽视技术创新这种偏见,还会出现偏重技术,忽视技术人才的错误认识。这些问题都是没能全面把握创新概念造成的,也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认识误区,这是我们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工作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创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创新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的概念,据此可以推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创新应该包括:意识和文化、产品和服务、制度和组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其中意识和文化的创新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导思想。组织和管理等创新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和重点,是研究创新方法的重要部分。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时代对技术发展和知识爆炸提出的挑战,应该从产品研制、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建设、人事培训等方面来提高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内容
从狭义上理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创新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对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的组合,来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一般包括渐进式和突发式两种类型,前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创新因素进行有意识地累积,后者是一个突发式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是外部条件的刺激导致内部结构突变,进而产生创新动力,并在此推动下实现创新。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经常出现的技术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成产作业管理、质量品质管理、机器设备改进升级等方面,后者主要包括科学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理念创新、企业经营战略和理念创新、组织架构和人事制度管理创新、管理沟通和管理架构创新等方面。
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活动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还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经验。
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可以从表面上理解为产品是否适销对路,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回报,并使企业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这些目标构成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同样,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对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能保证企业有正确的经营方向,进而采取正确的经营方式和措施来开展经营活动,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向跟市场需求和消费导向不一致,跟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脱节,那么无论企业多么努力都不可能实现经营目标。因此,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能保证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统一经营管理思想,协调企业发展同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步伐,使企业经营和宏微观经济形式相协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因此,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能够使企业内部各个部分和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产生协同效应,发挥规模效益,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益。
再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方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力保障。
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将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在现有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思维,实现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有的丰富内涵,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方法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实力,提升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措施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只有改变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观和创新的观念来指导管理,实现以创新应万变,通过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应对市场变化,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
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是企业面对的主题,也是企业经营管理面对的主要问题,企业要想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生存发展下去,除了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还要练就一身硬功夫,只有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只有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其次,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组织结构。制度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只有制度允许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那么这样的制度才能促进经营管理创新的实现。在鼓励创新的制度下,势必出现相互学习的支撑体系,体系内部的员工之间也会形成相互的竞争机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竞争来实现制度所要求的创新。由此,通过制度鼓励和员工参与,实现制度和创新的良性循环,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为组织内部提供学习竞争的外部动力,推动组织内部的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推动组织的自我成长发展。这种富有创新竞争意识和创新经验的组织,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也会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肯定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撑。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对企业发展战略、内部管理沟通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要求企业重视发展战略的创新,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格外重视全球发展战略创新,在重视全球资源开发和配置的基础上,对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创新配置,基于国际分工体系进行战略调配。同时,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利用新兴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国际销售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在内部管理机制上面的创新,要集中在沟通协调和人事管理方面。在部门分工日益精准的今天,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人员的管理效率。所以,在部门沟通之间要注重效率和精度,尽量简化沟通环节。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尽量使用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既重视员工的参与性积极性,又关心员工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追求,正确做到员工追求和企业经营目标保持一致,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竞争实现知人善任,让有能力的创新人才得到展现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第四,创新环保理念,推行绿色化经营。当今社会的环保需求日益高涨,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创新工作中,要不断强化绿色环保理念,通过内部的高度重视顺应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需求,从而占领新兴的绿色环保市场。
五、结语
创新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崭新话题,也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企业经营管理自身的特点需要创新来支撑,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也需要创新来不断推动和完善,只有在创新的推动下,企业经营管理才能实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发展多变的市场环境,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经营管理带来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玲.当代企业的创新管理[J].河南科技,2009(6).
[2]吴焱,刘云彤,焦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3]杨晓燕,刘诗卉.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初探与分析[J].企业导报,2010(5).
[4]毛跃军.浅论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J].经济师,2012(4).
[5]陶炼.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一、前言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效果。对于企业而言,财务管理要想提高工作效果,不但要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要使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有效融合,只有注重二者的结合,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在工作实效性上有所提高。基于这一认识,企业财务管理应从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的关系、找准二者融合的切入点和注重二者的相互需求入手,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行为的有效融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
二、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融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现代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至少包括计划、人事、财务、物资、制造、销售等子系统,财务管理只是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企业的整体利益服务。
如果说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是整体,那么财务管理就是这个整体工作中的局部,并且是重要的一环。从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来看,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是否能够取得实效。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与财务管理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完全体现了出来。
(二)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在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在态度上有两种选择:主动地促进、参与并起主导作用,或者等待观望、被动地接受。
财务管理工作作为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程度和参与态度是决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主动和被动的参与会造成经营管理工作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为此,企业管理中应积极推动财务管理工作主动的参与进来。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财务管理具有双重职能,即服务与监督。其中监督的职能决定了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而且内部、外部的审计监察也是悬在财务头上的一把“双刃剑”。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除了正常的财务职能之外,也受到了外部管理的全面监督。基于这一认识,财务管理既要发挥其服务职能,为企业经营管理做好服务,同时也要严格遵守工作制度,确保在内部外部监督中不出问题,避免财务管理失误对经营管理产生影响。
三、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融合应找准切入点
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的融合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在认真分析二者特点的基础上,找准二者融合的切入点,使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行为能够实现有效融合,提高二者的融合效果。
(一)以成本管理作为切入点,也可以再向上延伸为以价格管理作为切入点
以成本管理为切入点,就是应通过提倡最经济设计成本、做好价值工程分析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实现成本管理流程再造,将成本管理重心前移到成本产生的源头环节。
成本管理既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实效的重要因素。基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只有将成本管理和价格管理作为切入点,才能实现二者工作的有效结合,形成对两方面工作的促进。
(二)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切入点
全面预算涵盖企业的投资、经营和财务等各个方面,具有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的特征。
从当前企业发展来看,全面预算既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制度,从这一角度对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既能保证全面预算制度得到有效贯彻,同时也提高了财务管理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因此,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切入点是十分必要的。
(三)以财务综合分析评价作为切入点
财务综合分析评价涵盖企业资金运动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财务状况分析、预算执行分析、财务绩效评价、投资决策分析、其他专题评估分析等。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分析评价报告对经营管理政策的制定和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以财务综合分析评价作为切入点,既能提高财务综合评价质量,同时也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
四、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融合应注重二者的相互需求
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虽然财务管理属于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分支,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对经营管理效果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为此,要想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行为的融合,就要注重二者的相互需求。
(一)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财务管理这一有效手段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既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基本的财务数据和信息,同时也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意见和参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政策制定上能够获得有力的依据。从这一点来看,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财务管理的有效支撑。因此,企业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融合,应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
(二)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经营管理的有效支撑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其他经营管理部门的配合,只有多部门共同配合并协调,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为此,企业经营管理对财务管理的支撑,成了衡量企业财务管理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行为的融合,应注重二者之间的相互需要,形成共同支撑。
(三)企业财务管理效果决定了经营管理的实效性
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核算企业成本,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基础的财务数据,保证了企业经营管理获得了良好的支撑,使企业经营管理能够在决策制定上获得有力依据。基于这一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已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效性产生了重要影响,保证了经营管理过程的整体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企业财务管理要想实现与经营管理行为的有效融合,就要从处理好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的关系、找准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切入点和注重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的相互需求等方面出发,使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能够在实效性上获得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雷学勤.创建经营决策型企业财务分析系统[J].经济管理,2013(15).
[2] 张家龙.浅析现代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J].科技资讯,2013
(29).
[3] 张正平.企业成长期更需要加强财务管理[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13(19).
[4] 张家龙.浅析现代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J].科技资讯,2014
(02).
前言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的在完善,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如果会计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将会导致企业经营收不到成果,更不能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得不到效果。
一、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科学、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利用先进的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会计处在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地位。我国对会计工作更加重视,同时也促进会计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会计工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所以,我们更要对会计工作更加重视,它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会计工作做不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叶会出现问题,这就使得企业要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更高。
二、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
在现代化的各大企业中,会计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所以,要正确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代企业中所出现的问题,企业要想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要长远的发展下去,就要顾及全局的发展,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一)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属于一个综合性的工作,一个大的企业管理工作不只是对一两个部门的管理工作,还包括企业的其他部门的管理工作,无论企业的任何一个部门出现问题,都会使企业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而且会计和企业的管理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会计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各个管理部门中处在中心位置,让会计及时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不再是由国家所控制和管理的封闭系统,而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求生存和发展的较开放性的系统,企业要顾全大局,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提高企业本身的素质,使企业的发展达到长期性的目的,而要合理的制定经营策略,并且进行实施更与会计的管理工作是分不开的,所以,会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处在中心位置,会计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想使企业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要为会计工作服务,企业管理者同时要正确认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二)会计工作为企业管理提供依据
会计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就是核算,核算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可以直接对企业的经济进行核算。通过核算对企业的状况进行更多的了解。对得到的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使企业随时可以了解当前的经济状况,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判断,用最小的风险,使企业获得最大最大经济效益。
(三)会计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会计的另一项基本工作就是监督作用。会计的监督工作是指会计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经营管理中对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会计要进行监督工作和检查工作。随时对监督和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尽量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现代化企业对生产经营判断是否正确,一定要由企业的生产的实际状况来检验,生产的实际情况主要表现在会计工作的结果。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以使企业做出新的决策,企业经营的管理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各个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
三、重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打破会计的传统观念
打破现代化企业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是由会计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来作为依靠的。使企业决策得到一定的保证,也是需要会计在生产的实际情况下分析和观察得出来的,会计工作结果又能反映出企业做出的决定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如果不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就需要及时的改变策略。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打破会计的传统观念,只认为是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核算,其实会计工作和各个部门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密不可分。所以,企业要为会计工作提供方便的服务,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使企业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加强会计改革步伐
我国应该加快会计改革的步伐,加强会计对企业内各部门的监督工作,加强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使监督工作更规范,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以保障会计监督工作顺利的进行为前提。
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在企业的经验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效的发挥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企业要重视会计工作,企业内部各部门与会计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人员对生产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企业的其他各个部门也要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会计工作人员也要多采取。我国经济竞争较激烈,要不断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保障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重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巧根.《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与管理会计的创新》[J].财会学习,2009;4
[2]吕海芬.《浅谈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兰州学刊2005;5
一、前言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而言,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管理的整体效果,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否满足实际需要。从这一点来看,企业应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同时积极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并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此来满足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相对复杂,要想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就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有效解决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使会计管理的实效性得以全面提高。
二、企业应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管理工作是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会计管理实效性的提高,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此,企业应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认真分析会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1、 企业只有重视会计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想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就要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企业的现实需要,将会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来看,会计管理工作质量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只有认真做好会计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效果。因此,企业应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层中明确会计管理的作用,推动会计管理工作的全面有效实行。
2、 企业应对会计管理工作内容有正确认识,并积极推动会计管理工作实施
在会计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要想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效果,企业就要对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容有正确认识,并根据企业实际制定具体的会计管理工作规范,指导会计管理工作运行,保证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满足企业实际需要,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从这一点来看,企业对会计管理工作应有准确定位,除了要对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容有正确认识之外,还要根据会计管理工作特点,建立专门的会计管理部门,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3、 企业应把握会计管理工作原则,畅通会计管理工作流程
对于企业而言,会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重要的财务管理手段,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认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效性。为此,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把握会计管理工作原则,积极构建完善的会计管理工作流程,并解决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会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重建,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流程畅通,最终达到提高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三、企业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在会计制度设计中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设置,并与此保持一致。由于其业务量少,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因此要允许一些企业设简单的会计机构,但在职责划分上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出纳与总账、明细账的分离等。没有能力做会计工作的企业也应由社会中介机构;中小型企业涉及行业面广,会计科目设置上应考虑通用性;针对采用独资和合伙形式的中小型企业所要承担的无限责任,应考虑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对于企业财务与个人家庭支出相互占用的情况,应设置往来账户加以核算。适当放宽凭证的认定,以解决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合法凭据的问题。为此,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应重视会计制度的建立,应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企业应重视会计制度的构建
在企业会计管理过程中,会计制度的构建既是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证企业会计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应重视会计制度的构建,应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和会计管理的现实需要,构建完善的会计制度,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有效开展,保证会计管理工作质量。
2、 企业应保证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
企业在会计管理工作中构建会计制度时,在充分结合企业实际与需要的同时,还要保证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使会计制度能够成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力指导,发挥企业会计制度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会计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将可操作性作为衡量会计制度是否有效的关键,重点做好会计制度的建立工作。
3、 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应以会计制度为基本依据
会计制度的建立,不但为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保证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行,提高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应以会计制度为基本依据,做好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提高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保证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达到提升会计管理工作水平的目的。
四、企业积极推行管理会计制度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想保证会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就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积极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改变会计职能
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已经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财务部门被赋予决策权,而且对工作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应的,财会人员由管理系统中的专业信息支持人员转变为决策者与合作伙伴,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的了解企业各个方面,广泛的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经过了解发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的职能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管理会计成为了新形势下传统会计的有力补充,并对传统会计工作形成了有力的支持,既保证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同时也提升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推行管理会计制度时,应注重会计职能的改变,保证管理会计制度得到有效实行。
2、 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深入挖潜增效。
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在于管理会计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能够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考虑到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在工作职能上的区别,在管理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我们应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做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同时,压缩企业的各项成本,使成本管理成为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成本管理的实效性。因此,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是保证管理会计制度取得实效的关键。
3、明确管理会计制度作用,推动管理会计制度的实施
在管理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要想保证管理会计制度取得实效,我们就要明确管理会计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并在管理职能上做出具体规定,保证管理会计制度得到有效实行,推动管理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目的,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取得实效。
五、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在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管理是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考虑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是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批准控制
企业的批准控制必须做到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批准权。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授予个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批准权限,赋予相应的责任。
企业只有加强批准权限的控制,才能保证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权责分明,使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同时,批准控制对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批准控制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行意义重大。
2、 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企业内部会计活动对经济业务实施的控制。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会计控制要具备以下内容:恰当的岗位设置,为达到会计控制目的,根据企业特点,会计核算宜采用集中核算的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
考虑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需要,通过采取积极的会计控制手段,能够保证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监控,既满足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措施,对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促进会计管理工作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3、 实物控制
实物控制是指为保护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治舞弊行为而进行的控制,其中包括限制接近、实物保护和实物清查等几个方面内容。
所谓实物控制,主要是指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对实物资产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避免实物资产流失。因此,实行实物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效果,满足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提高会计管理的实效性,就要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同时积极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并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此来满足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ZK#]杨利华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有效性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13期
[2] 董喜萍论网络时代下财务管理的有效性[J]经营管理者,2013年26期
[3] 裘培煜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内控与风险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年06期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前言
从目前的企业发展来看,财务管理不但是一项基础工作,还是关系到企业财务核算和整体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不断地提升财务管理手段,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达到预期目的。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对财务报告的有效分析,可以获知企业整体财务经营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效性。基于这种考虑,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对财务报告分析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认识到财务报告分析的重要性,推动财务报告分析工作取得实效。
二、财务报告分析的内涵
中国加入WTO 以来,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激烈竞争之中,这一快速变化的趋向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财务管理工作更具综合性、复杂性、敏感性和动态性。和此同时,财务报告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财务分析,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确定财务报告分析的内涵就必须从实践出发,抓住核心并对财务报告分析主体和目的进行高度概括。财务报告分析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分析主体和企业外部分析主体。由于财务报告分析的主体多元化导致了财务报告分析内涵难以确定,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也呈现多元化。对于这两类主体分析目的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这两类主体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通过分析未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系列因素并展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的投资管理和其他一些目标提供依据。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财务报告分析的具体内容
目前来看,在财务报告分析中,主要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分析:
1.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
在财务报告的分析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并从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分析企业的经营环境的优劣,并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使企业能够制定相应政策,优化经营环境,满足市场竞争的实际需要,提高企业素质。
2.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分析
从财务报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需要将此数据与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分析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达到优化企业发展手段,提高企业发展速度的目的。
3.企业面临的竞争情况分析
在对财务报告的分析中,不但要分析当年的数据,还要对比往年的数据,以及搜集竞争对手的市场经营数据作为重要的对比对象,全面掌握企业面临的竞争情况,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目的。
4.企业自身经营实际分析
在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中,财务报告最直接的反映出了企业自身的经营数据,能够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业绩和管理水平。为此,应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分析企业自身经营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四、财务报告分析的重要性
之所以要进行财务报告分析,不但是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所决定的,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目前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来看,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报告分析关系到企业政策方针的制定
对财务报告的分析,能够获得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手数据,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制定未来的发展方针和政策,保证政策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所以,财务报告分析的重要性表现在企业政策方针的制定上。
2.财务报告分析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由于财务报告中体现了企业的所有财务数据,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可以获得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基本信息,以确定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是否达到预期水平。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分析已经成为了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3.财务报告分析促进了企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利用财务报告分析手段,企业获得了经营管理的第一手材料,管理层也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财务报告分析促进了企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财务报告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策方针的制定、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效果、促进了企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对财务报告分析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开展财务报告分析工作,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任广顺.浅议医院财务报表分析[J].内江科技,2010(03).
[2]黄兰.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0(11).
[3]袁金辉.浅析财务报表及其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与内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1).
一、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金融工作的有效性。企业通过加强金融管理工作,能够更有效的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尽管很多企业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体系,使企业在投融资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其受到了供应链的重视,进而使企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企业通过加强金融管理,能够更有效的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特别是对于防范和控制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具有很强的先导性,比如一些企业通过加强金融管理工作,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有前瞻性,特别是在财务决策方面更具有科学性,使财务决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进而在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企业通过加强金融管理工作,还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与金融相关,比如一些企业在开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运用金融工具加强融资管理工作,不仅有效的降低了融资成本,而且也使融资活动更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特别是通过正确处理好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的关系,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高。企业通过加强金融管理,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战略发展能力,特别是在开展金融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进而使企业战略发展拥有强大的支撑力。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金融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要想更好的发挥金融管理的积极作用,一定要不断创新金融管理理念,但目前很多企业还存在金融管理理念缺乏创新的问题。一些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将金融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导致在金融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开展金融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金融管理工作还没有进行系统整合。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对金融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设计,还没有走出财务管理的“误区”,金融管理内容相对比较有限,而且金融管理也没有发挥应用的职能,导致金融管理片面化,根本无法发挥金融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等。
2.金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制度具有根本性的作用。要想使金融管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应当在构建科学和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方面实现突破,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一些企业尽管将金融管理纳入到经营管理当中,而且也在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但由于相关的工作制度、运行机制和协调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金融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比如某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方面尽管下了一番功夫,而且也将金融管理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当中,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导致金融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很多工作都没有与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结合,金融管理工作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3.金融管理方法不够科学
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对于开展金融管理工作来说,一定要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努力使金融管理工作效率更高,但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没有走出财务管理的“误区”,金融管理与财务管理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概念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没有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管理、决策管理等进行有效的结合,融资管理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导致融资管理工作难以取得更大的突破。还有一些企业将金融理论和金融工具应用于经营管理当中,比如在开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对融资风险的认识,导致出现了一系列融资风险;再比如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将金融理论应用于财务管理当中,财务管理缺乏战略性和辅等,需要引起企业重视。
4.金融管理形式缺乏协调
从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金融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因而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协调机制,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机构都能够参与到金融管理中来,但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金融管理工作体系不够完善,而且也缺乏拓展性。比如一些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几乎没有参与到金融管理中来,而且既懂专业知识又懂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金融管理受到限制。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协调机制,导致金融管理工作缺乏合力,甚至出现了一些相互制约的现象,同样会导致金融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金融管理的优化对策
1.推动金融管理理念创新
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一定要发挥理念的先导性作用,积极推动金融管理理念创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当将金融管理纳入到经营管理体系当中,特别是要切实加强对金融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系统设计,使金融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为了能够使金融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且配备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负责金融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督促落实工作,同时还要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确保金融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要构建金融管理多元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比如可以进一步拓展金融管理领域,强化金融管理对企业战略发展的支撑作用。
2.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要着眼于提升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和系统性,积极推动金融管理制度变革。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着眼于解决金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金融管理制度改革,比如应当制定金融管理规范化制度,金融管理制度要涵盖金融管理重要性、目标、任务以及流程等方方面面,进而使金融管理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还要根据金融管理的专项工作组织实施,比如在企业在开展投资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制定投资管理制度,内容应当涵盖投资决策制度、投资奖惩投资、投资风险管理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使金融管理工作更专业化。
3.促进金融管理方法变革
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多元化方法,推动金融管理工作更具有创新性。这就需要企业要学会运用金融理论开展金融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对各种金融工具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能够被企业所应用的金融工具,进而使金融管理取得更好成效。比如在开展投资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当更加重视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决策风险管理体系,使投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促进金融管理方法变革,还要将各种不同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金融管理当中,既要加强金融分析,也要加强金融风险预警,同时还要高度重视金融管理模式创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金融管理当中,构建“数据化”金融管理体系。
4.抓好金融管理协调发展
金融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因而需要构建协调发展机制。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优化金融管理模式和金融管理体系,强化金融管理的渗透性和融合性,使金融管理工作能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除了要建立专门的金融管理组织机构之外,还要在构建具有协调性和协同性金融管理体系方面下功夫,比如可以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使各个部门都参与到金融管理工作中来,共同研究和解决经营管理中涉及到金融方面的工作,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好金融风险预案,进而使企业经营管理更具有经济效益。要大力加强金融管理人才建设,特别是要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对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学习,并且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强化金融管理意识,努力形成金融管理合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于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金融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保障更具有积极作用。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金融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要从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握,切实加大对金融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力度,特别是要从企业的战略发展入手,不断强化金融管理工作的价值定位,重点要在推动金融管理理念创新、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促进金融管理方法变革、抓好金融管理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使企业金融管理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为企业经营管理有效开展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