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2 15:36: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Kailuan Group Co.,Ltd.,Tangshan Mining Branch,Tangshan 063000,China)
摘要:煤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煤矿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具体体现。文章就如何创新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Abstract: Management level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but also reflects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innovate on management of coal business.
关键词:煤矿企业 经营管理 创新
Key words: coal mining enterprises;management control;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21-01
0引言
煤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煤矿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具体体现。近几年,我们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在经营管理思想、理念以及管理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但与现代煤矿企业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下面结合本岗位实际情况,就新形势下如何创新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谈几点个人粗浅认识。
1创新经营管理要强化经营管理能力的锻炼
加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锻炼要求我们不断强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锻炼。一是认识本质,把握规律。经营管理中有不少只看表面现象,或只看事物的一方面,就自以为通晓事物的全程;把部分当作整体,或是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造成工作茫然或只做表面文章。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把握经营管理规律,努力锤炼自己从本质上认识和解决经营管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把经营管理工作搞好。二是变换角度,灵活创新。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灵活对待经营管理难题,善于变换角度,变换方式地思考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开创工作新局面。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变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所带来的广阔工作空间。三是加强学习,提高素养。作为煤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作内容涉及管理系统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懂生产、抓管理,而且要通财会,会经营,还要知法规,用政策等等。因此,时刻不能放松学习,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驾驭现代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2创新经营管理要解决习惯性思维方式的问题
解决习惯性思维方式问题是创新工作的前提,经营管理中思维认识问题一经解决,必定对我们创新实践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1 领导决定一切领导决定一切的观念,忽视了内部制度建设,抑制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
2.2 遇到问题久拖不决有些基层领导遇到经营管理问题躲着走,绕着走;有些基层领导遇到经营管理问题采取等靠要的方式;有些基层领导遇到经营管理问题不动脑筋、不想办法,推卸责任,这些对经营管理都是十分有害的。
2.3 成本越低越好提及成本,我们通常想到的是节约,因为在减低成本的途径中,节约是最主要的方法。然而,成本低并不代表好现象,要懂得花钱花得有意义,省钱要省得有道理。有时花费本钱,也是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状态。
2.4 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的观念我们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明白到人的需要不但有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具有多层次,仅仅以物质进行激励想要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是难以实现的。物质激励有其自身的作用,物质激励的边际效用会随着物质激励额的提高而降低。假如第一次达到的激励效果用了3万元,则第二次可能用8万元,甚至10万元。
3创新经营管理要努力实现管理模式的新转变
3.1 从现场管理向市场管理转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矿企业的一线分别在现场与市场,前者管理的重点是煤矿企业内部的生产;后者的管理侧重于向市场转入。
3.2 从以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价值形态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资金使用和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与否,能够影响到诸多方面,例如:能否满足各方面的权益、资源配置能否优化……煤矿企业的经营人员一定要将资金流摆在中心位置,实现以价值形态为中心替代以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的财务管理转变。
3.3 从煤炭产品产值管理向质量效益管理转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矿企业的任务、目标分别是达到上级规定的产值以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4 从忽视资产经营向注重资产经营转变煤矿企业可以将其所拥有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资产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组合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在最大程度上达到增值的目的。
3.5 从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向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转变相比于一些有形资产,例如厂房、资金、机器设备等,在煤矿企业中,还存在诸如产品的知名度、煤矿企业的信誉等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相同,不仅对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而且对其本身的凝聚力以及吸引外界的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煤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对无形资产的重视。
4创新经营管理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4.1 要寻找解决复杂问题的简单方法我们应在复杂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简单方法。大雁和狐狸同时落入猎人设下的铁笼里。狐狸对大雁说:“我有一千种方法逃脱。”大雁说:“我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重获自由。”正说着,猎人来了。大雁便装死,猎人以为大雁被狐狸咬死了,便从笼子中把大雁取出扔在地上,大雁突然展开双翅,飞走了。但是,狐狸尚未决定使用哪一种办法逃命,却被猎人放入了一只口袋里,无法脱身。这则寓言印证了简单的办法往往是最有效的办法,或者说是最好的办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民营企业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单指个体、私营经济的狭义民营经济来看,2006年,全国共有2576万家个体工商户,户均资金近2.53万元;年底时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比上年增长15%,注册资金总额为7.5万亿元,增长22%。
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有许多长处,比如许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在决策上大都采用中央集权式,凝聚力强,管理成本低。但以家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往往也难以获取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容易出现产权封闭且边界混沌、权力集中化、任人惟亲、人才结构低层化、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这些缺陷会阻碍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阻碍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缺陷中,一个很关键但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管理瓶颈就是信任机制的缺失。
比如在陕西省渭南市的许多民营企业,往往会存在员工士气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忠诚度不高,同时老板整天忙于企业大小事务的决策,非常忙碌、辛苦,但决策效果却不一定特别好的情况。员工对老板的决策不是特别赞赏,却又不愿意提出自己的看法;老板看到员工只是机械式地履行职责,没有创造性和积极性,但却并不鼓励员工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信任员工能做出比自己更高明的决策。于是员工和老板互不赞赏,老板抱怨员工工作不努力、不勤奋,员工抱怨工作待遇差、管理机制不合理、缺乏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老板觉得员工工作能力差,不勤奋努力,给企业创造不出足够多的利润,所以难以改善员工的待遇状况,而员工则认为老板刚愎自用,制定的企业目标和管理制度不合适,体现不出公正合理,工作积极性不能被激发起来。这样的企业,就很容易出现销售量下降、人才流失、损耗增多、成本加大、人际摩擦增多、执行力下降、企业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表面看起来可以归结为企业外部环境不利、缺少人才、薪酬水平太低、绩效考核体制不合理或者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实际上这些全都与企业信任机制的缺失有关。
二、信任机制体现、实现着管理的多个职能
大多数管理学的学者都认为管理是与多个人的活动相关的,管理是许多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例如,玛丽・帕克・福莱特认为,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认为,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孔茨和韦里克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与对资源的利用有关,如帕梅拉・S・路易斯等认为,管理应定义为切实有效地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6。而人力资源又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所以,通过管理活动来实现企业的目标,是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的。多个人共同活动,就牵扯到授权、执行、沟通的问题。授权、执行、沟通与信任机制有关,同时又是管理职能的体现。管理受到广泛公认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16。信任机制是否健全、合理、明确、有效,会对企业的授权情况、决策机制、执行力、沟通效果、企业凝聚力等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
三、信任机制与企业文化有关
信任通常被理解为个人之间对于相互合作所持有的信心,信心的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社会信用和道德规范,其二是在具体交易中建立于个人特征之上的信心。每个人会按照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而进行信任度分类,并在长期关系或交易中动态地记录和进行信任管理。信任机制不但是制度,而且会形成企业文化。老板对管理者是否信任,管理者对基层员工是否信任,员工们是否相互信任,老板、管理者、基层员工是否认为相互的信任很重要,这些都会在企业中形成长期、稳定的氛围和行为习惯、价值判断,从而影响到员工绩效的发挥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信任机制的关键是能确认企业所有者和员工双方的根本利益一致
从对渭南市一些民营企业实例的考查来看,企业信任机制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由于产权制度或者报酬机制方面的原因,员工的工作绩效、报酬与企业所有人的联系不是特别紧密,双方的根本利益可能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存在某种程度的有限的契合。第二,相关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相关的制度不全面,体制不完善,使老板觉得不能完全监控到员工的所有行为,而且员工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后,企业也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害、弥补损失,老板就会感到不能对员工完全放心。第三,企业文化没有员工忠诚、老板信任的氛围。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企业外部或者本企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老板信任过度、员工不忠诚的事件,就会进一步强化老板不信任员工的意识,渐渐形成老板不信任员工、员工不期望老板信任自己的群体意识、企业文化,并不断恶性循环,双方的信任度不断降低。
所以,如果要建立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员工之间的信任机制,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提高组织绩效,就需要建立从经济利益上使老板和员工密切联系的机制,比如在产权制度、激励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使员工绩效与企业利益的联系更加紧密;塑造员工忠诚、老板信任的企业文化,提倡、鼓励相互信任和团队合作精神;健全人员考察、识别、测试的机制,建立更加全面的绩效考核和监督约束机制。
企业国际化,通常指企业围绕将资源配置范围由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活动。根据产品市场定位不同,企业国际化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内向国际化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俗称“引进来”战略,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外向国际化则指企业向国际市场提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它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俗称“走出去”战略,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限于研究目的,本文将国际化的内涵及研究的重点限定为外向国际化,主要立足于企业的视角,考察企业经营时间、管理者认知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国内实践都表明,企业有着国际化的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可以解决国内市场饱和及过度竞争的问题;国际化可以摊薄技术研发的成本,充分发挥所有权优势;在世界经济格局和金融环境急剧振荡的今天,国际化也有利于保持经营的稳定,并可迅速增强获利能力。企业国际化理论是对企业跨国经营行为的理解和概括,针对企业如何从封闭环境走向开放市场,各国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有很多因素被看成能够解释企业国际化。就如Andersson(2004)总结的那样,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国内竞争、公司战略、市场不完整或交易费用、心理距离、组织学习能力、企业网络、市场潜力、区位优势、管理决策、企业创立者或企业家的国际化经验、国际化进入和风险管理时的年龄等诸多方面,都被认为是相关的影响因素,本人认为,以上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因素:企业经营时间的长短和管理者对企业及企业所处环境的认知,即管理者认知。所以探讨企业经营时间、管理者认知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企业经营时间与管理者认知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管理者的认知水平也就越高,管理者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企业的良好经营,从而使企业的生命更为长久,所以两者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也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企业经营时间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企业经营时间一般是指企业从创立到走向国际化所经历的时间,企业经营时间之所以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企业经营时间的长短与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企业国际化品牌的建设及完善的、科学的公司管理机制的形成密切相关。
(1)每个企业自诞生之日起,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国际化影响越大。企业走向国际化意味着企业会面对全球市场经济一体的竞争,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取向,那么这种企业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有立足之地,没有文化的企业尽管可以红极一时,但却逃不脱被市场淘汰的下场。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经营战略的选择,必然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企业文化是一个涉及企业能否高效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国际化的极其重要的问题。①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任何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就是这个企业在制度安排以及经营战略选择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要求,即人们在价值理念上能够认同企业制度安排及企业战略选择,并以符合企业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②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对人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约束,如企业规章制度;另一种是内在约束,如作为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③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也就是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必然会直接涉及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而且可以凝聚企业员工共同奋斗,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实现企业国际化的目标。我们从美国惠普公司的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与尊严的企业文化,从美国IBM公司的尊重员工、用户至上、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从日本松下公司的产业报国、亲和一致、感恩报恩的企业精神,都不难发现其国际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企业文化的力量,而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企业经营时间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从企业文化的形成及企业文化对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性的角度看,企业经营时间对企业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2)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流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经营后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拥有是企业短期经营很难得到的,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国际化道路上的成功者,不仅要看其营业额,更要看其资本总额、资产质量、市场规模、开发实力、人才水平、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只有上述诸方面的“综合实力”强才是真正的强,其中最为重要和直观的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就单个企业而言,这些恰恰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纵观世界500强公司,它们的国际化都很成功,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经营,进行全球性投资、全球性生产和全球性销售。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发展过程中,它们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得以保持500强的地位。
(3)企业品牌建设就是企业通过树立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建立起自己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使消费者给予推崇认可,达到长期占领市场的战略。品牌就是一种价值,而企业就是要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品牌建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只有视质量为生命,以服务为依托,以文化为灵魂,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才能创品牌、创名牌。在品牌决定生存的今天,品牌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研发、生产、物流、财务、推广营销等都应围绕品牌战略展开。企业品牌战略要与国际化经营战略相统一,成为企业战略组合的核心,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市场超越、稳固和强化市场地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品牌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其建设历程可能长达几十年,这就要求企业经营时间必须要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企业品牌对企业
国际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4)一个企业要想健康发展,成为“百年老店”,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很重要的。公司规章制度在一家公司的地位和作用,等同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作用。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备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帮助公司规避作业风险、减少损失,还可以扩展公司的无形资产。如果企业没有规章制度,就没有办法对其员工进行相应的约束,也就没有办法具体的告诉其员工,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如果企业没有规章制度,员工就不知道如何处理公司的正常业务,更不可能实现其国际化的目标。一个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它往往是在一个企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基础上实现的,所以一项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的背后是企业经营长期积累的结果。订立一个比较完善、合法、理性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一个完善而规范的企业内部制度,可以建立健康而良好的管理秩序,不仅是对企业形象的一种宣传,同时也因其中所包含员工的行为规范及员工的责权利,对规范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国际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企业的规模的大小一般也与企业经营时间成正比的关系,即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其规模也就越大,而走国际化的企业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如资金优势或技术优势,这两项优势规模小的企业很难拥有,而它们又是企业国际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从企业规模的角度看,企业经营时间对企业国际化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管理者认知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认知是人们用以从环境中选择并组织信息以使其世界具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在管理工作中,要实现管理的有效性,首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就是管理者的决策是建立在对信息全面客观的认识评价之上,然而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戴着有色眼镜――自身的内在因素(信念、动机、自身的性格特征、知识、经验、价值观等)而进行的,这就难免会使管理者获得失真或扭曲的信息。进而言之,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管理是以其对自身、企业员工以及周围环境等的判断和认知为基础,他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管理措施和手段,甚至整个管理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的内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不适当的决策,制约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认识偏差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认为国内市场已经足够大,在国内经营好就已经不错了,没有必要到国外市场冒风险投资;二是虽然国内很多管理者已经有不少认识到“走出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怕承担风险,认为不了解国际市场环境、法规政策和国际惯例,又没有跨国投资经验,保险起见还是不“走出去”为好;三是管理者的等待心理,突出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担心技术不过关,管理跟不上,其中大部分的企业认为目前还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希望等待将来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跨国经营。企业在跨国经营问题上存在的畏惧、等待和不屑一顾的心理影响了国内企业向外扩张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国际化意味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大变化,而管理者对环境变化的认知,对自身实力与地位的认知对企业能否成功实现国际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要做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必须对自身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定位有清醒的认知。在当今迅速多变的环境中,国际化的企业将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和更加激烈的竞争,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认知水平必须提高,改变其经营理念,适应竞争的要求。笔者在此将管理者认知分为:管理者精神和管理者特征两方面。
1、管理者精神这一内涵主要包括承担风险的能力、对市场机会的洞察力和创新的精神等,它们是企业国际化的动力之源。管理者精神是决定企业家决策和行动具有创新性的主观态度和能力,企业国际化的启动和战略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国际化最终的绩效都受到其直接影响。同时,管理者精神还通过企业家网络的建立、管理和拓展,从而间接地对企业国际化的各个方面发生作用。企业家精神直接影响着企业国际化的决策,国际化必须靠人去引发,国外市场必须靠企业家去选择,没有企业家,就无法启动国际化,更无法进行国际多元化。系统论观点认为,企业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管理者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环境中各种因素是个人和企业难以改变的,但个人由于主观意志的不同,对它们的解释也会不同。而这些解释却影响着企业国际化的选择,也就是说,在选择是否进行国际化以及如何进行国际化时,企业家对环境的认知往往要比事实本身更加重要。其次,全球化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因此正确的战略决策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功至关重要,而决策的结果取决于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管理者精神强调各个方面的创新,并保持对外部市场的积极响应和对全球化的高度敏感,这些都有助于中小企业保持质量和品种的领先,寻求并进入新的市场,保证国际销售份额,从而进一步扩展国际化广度。而企业家的风险偏好与创新精神也决定了他们是否会采取更加深入的国际化进入模式,如寻求适当的时机,进行直接投资。
2、管理者特征,这里主要指管理者的各种国际经历,决定了管理者所能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着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决策和选择。同时,这些经历又会对管理者的社会资本,包括其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管理者通过国际工作经历可以获得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的经验,而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与无经验的管理者感知到的信息完全不同,因此任职背景丰富,有较多国际工作经验的管理者更容易获得促使有效实施国际化的信息(特别是多元化),并降低创建和并购等更为深入的国际化进入模式的相关风险。研究也发现,对企业而言,管理者过去在某个国家经营的经验会增加其优先考虑在该国进行国际化扩张的倾向。其二,管理者过去的国际任职经历,使得其拥有更多“关系”,而更容易成为结构洞中的焦点人物,并获得更多的信任,从而对网络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产生影响。
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全球竞争时代已经到来,所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是未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认为企业经营时间和管理者认知对企业国际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时间的长短与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企业国际化品牌的建设及完善的、科学的公司管理机制的形成密切相关,良好的管理者精神和管理者特征又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必需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给即将走向国际化的企业一定的借鉴。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农业国际化背景下的小农户效率研究”(课题编号:08CGJJ004YBB)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ONK.E.T.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its impact onsmestrategy:the asia padfic economic cooperanve forum as a model[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6.34(1):71-77.
[2]CLERCQ D D.SAPOEMZA H J.CRIJNS H.Th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J].SmallBusiness Economics.2005.24(4):409-419.
[3]VIDA I.An empirical inquiry into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USretailers[J].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2000.17(4/5):454-475.
[4]Hymer.S.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A Studyof Direct Investment[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76.
[5]樊增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战略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2005(11):66―69.
一、人力资本概述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二、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本经营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
三、人力资本的价值
企业的某部分人力资本能为企业提高效率,挖掘市场机会,化解潜在威胁,进而帮助企业实践战略目标,我们认为该人力资本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价值有赖于其对企业竞争优势或核心能力的贡献。同时,由于组织长期拥有这些人力资本的技能必须花费诸如招聘、培训、薪酬和福利等成本开支,所以这些开支必须纳入到人力资本价值的方程中。人力资本的价值定义为“相对于人力资本的雇佣成本,该人力资本通过其技能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与顾客价值相关的战略性利益”。我们可将企业人力资本分为高价值和低价值。若员工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创造具有更多客户价值的产品,那么他就具有高价值;反之,只有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企业的战略或技术特征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四、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转换为人力资经营
1.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
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而不能简单的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
2.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知识和智能资本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技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继承,它是有人才知识的积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
3.抓紧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本经营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基础。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编制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以保证当企业中某一职位空缺,或者发生某类人才短缺时,能够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使得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减少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而组织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则在于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使用人单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己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
4.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适时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例如制订全新的人才薪酬方案与晋升方案、改变人才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在约束机制方面,也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道德宣导等体系,进行不断的纠正人力资源中不良之处,有效预防和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5.要创建良好的人才工作与发展环境。
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增加企业经营与工作透明度,营造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气息,加强人与人之间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建立起信息转化的知识管理流程体系。并将管理的焦点由“如何获得信息”转向“如何开发利用信息”上来,从而营造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让各种人才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连锁经营培养模式
在“2012中国连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高峰论坛”会上,克丽丝汀迪奥商业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马震娅女士指出:“人才的发展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速度。”这一现实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的显露出来。
一、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2012-2013年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增幅情况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中“连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报告”对53家连锁经营企业做调查统计,2012年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的需求为253人,到2013年需求为320人,增幅达到了26.5%,这一统计数据充分表明了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预计到2014年增幅将达到30%以上。
(二)高职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岗位统计
从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从事的岗位统计来看,70%的企业在提供给高职大专职员的岗位中都选择了门店主管或见习主管,选择门店基层员工的门店为55%,可以看出,连锁企业对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职生或大专生还是非常重视的,希望他们能够胜任管理类的工作。
(三)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来看,希望其具备环境适应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这八种主要素质能力要求,其中对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视。如图1
图1:高职大专人才素质要求
(数据来源:《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
二、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连锁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
《2008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中遇到最棘手的三个问题依次是:缺乏管理人员、个人绩效考核难、人员流动大。
调查93家连锁企业显示,中层管理岗位平均离职率为5.4%,最高的企业达到30%,离职主要岗位为店长;基层岗位离职率为18.65%,最高企业达到200%。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留住人才的方式,没有良好的福利待遇、缺乏领导细致关怀和良好的员工关系等成为员工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企业对个人绩效考核中,销售量和毛利额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而净利润、基础管理指标、人员流失率、顾客满意度、团结合作精神、营运标准执行情况、周转天数、损耗、服务等考核因素很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完善也是连锁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缺乏管理人员已是连锁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2009 中国连锁企业绩效管理与能力建设调查报告》指出:“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管理人员。”这一问题随着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已越来越突出,也成为高职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即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努力,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入,不应停留在校园招聘、企业讲座、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等合作领域,还应有更大的校企合作项目,应把企业和学校融为一体,学校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切实建立工学交替,做中学、学中做,校企连锁的培养模式,把学校搬进企业,把企业搬进课堂。
其次,根据上文提到的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业务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第三,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待提高。上文提到校企合作要能真正做到工学交替,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范畴不能局限于“双师型”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要求教师队伍有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更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把实训、实践类课程搬到企业,同时加强校内企业的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综上所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导向进行方案设计。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除了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外,还应增设相关提升素质能力和业务技能的课程,如开设抗压教育的心理学课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演讲与口才相关课程、下企业实训课程等。通过增设相关素质教育的课程,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满足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从连锁经营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兼顾连锁区域性特色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有职业岗位能力、基本人文素质、创新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基本人文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自然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创新适应能力则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生存和人际交往能力。[1]
其次,在校企合作领域,确定以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结合行业、企业,从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内容、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融入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校企合作方式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2]校企合作方式二:相关实训课程可设置在企业中完成,如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连锁经营管理实训课程与昆山万达奴服装连锁企业合作,学生在门店中做中学、学中做,由实训教师、企业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做到“教、学、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