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育率低的危害

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3 15:10: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育率低的危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务院关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税收返还改为与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挂钩的通知》(国发〔1994〕47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补充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吉政发〔1994〕5号)规定“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中央的税收返还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上述两税平均每增长1%,中央税收返还增长0.3%;省的税收返还递增率按全省六项共享税平均增长率1:0.3系数确定,即上述六项共享税平均每增长1%,省的税收返还增长0.3%”。为调动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促进中央、省和市(州)、县(市)收入的合理增长,按国务院通知要求,省政府决定,将中央和省对市(州)、县(市)税收返还额的递增率改为按本市(州)、县(市)增值税、消费税和省与市(州)、县(市)共享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

篇2

生育问题也是一个新的问题,原来我们觉得人口增长太快,就搞计划生育,号召大家避孕节育,放慢人口增长。整个人口工作的思路就是这样。

但是随着生育率下降,问题颠倒过来了,人们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这跟计划生育毫无关系,它是整个社会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发生这个情况。

现在的低生育率,一个原因是结婚、生育年龄越来越晚,而生育年龄大,不孕的可能性也会上升。还有就是人生目标多了,过去女孩子的理想无非是结婚、生子、养孩子、当婆婆(或外婆),现在要读书、工作,想生也没有时间。人们的生育意愿在降低,而实际的生育情况比意愿还要低。

我们在江苏作过调查,在当地农村,也是一胎政策,但是假如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育二胎。现在好多农村的独生子女已经长大结婚,越来越多的夫妇可以生二胎,他们想生吗?会生吗?

我们调查了1.8万多人,其中4000多人符合二胎生育标准,但是生了两个孩子的不到一成。这个比例太小了,让人难以理解。他们也觉得生两个孩子好,但是很多妇女回答:“我想是想的,生是不生的。”21%的人说自己还会生二胎,但是3年之后我们再去调研,真正生二胎的只有6%。

当地人会说养不起。他们的生活水平比20年前总归是提高了,为什么以前养得起,现在反倒养不起了?后来我们发现,这不是一个钱的问题,是人们对孩子的期望已经变了。过去孩子生下来,日后就是当农民,现在孩子要上学,“我要我的孩子上大学、研究生,出国……”农民口气都大得很,他们知道不这样的话孩子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

西部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可以多生孩子,但是他们觉得像汉族干部一样只生一个,是一种时尚的、先进的想法。

湖北宜昌的两个土家族自治县,是老少边穷地区,没有高速路,2004年前后经批准可以生二胎,城乡干部都可以,但是多年来生育率一直在下降,人口出生率很低。

当地老百姓的思想变化太大了。我们去之前都觉得那是很偏僻的地方,其实那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人们的思想一点也不偏僻。当地人看的电视、上的网站,跟我们没什么区别,信息并不闭塞。特别是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见多识广,人口流动带来观念的极大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特别是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变化,我们还远远没有意识到。

过去小农经济社会需要人手,需要劳动力,而且死亡率高,哪个家庭孩子多,哪个家庭富裕得快。20世纪80年代家庭承包制的时候,首先变成万元户的都是孩子多的家庭。现在,家庭不需要靠人多来创收了。

为什么人们不想生二胎了?甚至有些人一个都不想生了?因为他们觉得人生不是为了生孩子,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随着改革开放,什么事情都在多元化,怎么能在生育问题上一刀切呢?这是不可能的。一些人还是觉得,假如说生育没有政策限制,人们肯定都使劲生。但实际上人们对生育的想法“弱化而多元”。现在很少有人说一定要生很多孩子。看看欧洲社会,也有生很多孩子的家庭,但是整个社会生育水平还是低的。

新生育观是否太功利了

人们在生活、工作、经济上的压力,说到底还是有了其他的追求。工作上别人做得好,自己也不能差。人们想法的多元是整个社会经济变化造成的。长期以来,一代一代养儿防老。现在孩子不仅生得少了,而且跑掉了,农村的人口到城里来了。农村的老龄化比城市要严重得多。农民没有工资,没有收入,老年人生病就会很艰难。城市化大规模发生,“养儿防老”的观念自然瓦解了。

现在这代人的新提法是“不当孩奴”,自己挣钱,将来养自己,还可以买保险,不一定非要靠孩子。与其等着孩子养,不如没有孩子,个人发展得更快一些。

一些人还担心二胎政策放开,觉得将来孩子多起来,教育、医疗的资源不是更紧张了吗?这是年轻人的想法,觉得最好自己的竞争者越少越好。但是却又不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将来有一个比较美好的未来。

一个低生育的社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正在慢慢体会。现在已面临民工荒,将来也还会荒――20年前生的孩子少,20年后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呼唤年轻人站出来承担生养责任,意识到现在的政策调整是他们的福祉所在,为他们创造纳税人,为他们创造劳动力。

现在人生观不一样了,学历比孩子重要,职称比孩子重要,拿个世界冠军比什么都重要。社会发展,人们的人生目标在增多,生育已经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至于对不对,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直接的影响就是人生不再是一条路,而是有了很多路。

我们认识了这个现状之后,起码不要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了。我们之前看到强制人流的新闻,但是有这个必要吗?他们觉得这个孩子不能生下来,要不然是危害国家的人口安全,但是到底这样的行为对国家的人口是正作用还是副作用?

生养孩子是投资,也许没错,但是,有的投资是功利性的,比如养儿防老,还有一种是精神性的,不是为了从孩子那里得到什么物质回报,而是满足于陪伴孩子成长的欢乐。

篇3

精算公平下的性别不公平

养老金改革关注的焦点是严重的老龄化和提前退休现象对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造成的危害。此外还包括公共养老金方案中转移支付对未来一代施加的不公正负担。因此,大多数体系将控制公立和私立养老金成本作为主要任务。当然,具体措施千差万别,一般情形都是将待遇和缴费相联系,这样做强化了“精算公平”,但对于男女的影响是不同的。

从性别视角考虑,以牺牲社会公平达到精算公平的目标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性别不只是表现为男性和女性,还表现为在生命过程中就业和未就业的不同组成形态。发达国家成熟的就业形式是一种连续的自由的全职工作形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从事家庭抚养活动的原因,女性普遍中断或弱化了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同社会中,男女地位的巨大差异主要缘于男性是养家糊口的人(即占主导地位)还是男女对于家庭收支具有同等地位。当然,并非所有家庭中男女地位都是相同的,因此,全职连续工作的模式在女性中不太普遍。

养老金收入的性别鸿沟。纵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国家,高龄女性承担着与之不匹配的贫困。她们的养老金比同年龄的男性少导致总收入低于男性。然而,女性和男性的养老金差异(体现为养老金比例)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差悬殊。意大利为66%,英国为60%,法国为56%,德国为42%。这种差异既与女性的就业率有关,也与养老金的设计有关。

将性别间养老金收入鸿沟量化并比较是有问题的。个人婚后的收入数据很少有人研究,通常的数据是配偶的总收入。由于已婚男女间收入不平等程度最为严重,所以这种假设掩盖了男女间的养老金差异,也使得性别不平等程度的比较和国家间的对比更为困难。那么,可以考虑从未婚老年人的养老金数据中获得某些启示。

Mrakinen(2002)使用了Luxembourg Income Study Data 分析了10个国家的私营和公立养老金。在70岁以上未婚人群中,女性养老金与男性的比例最低的是英国,为69%,美国、德国、法国、芬兰、瑞典为73~78%,丹麦为100%。英国和美国的私人养老金比重更大,女性的公共养老金是男性的92%。但在私营部门中性别鸿沟更大。英国70岁以上人群,女性得到的养老金数量为同等条件下男性的40%。德国和瑞典的公立养老金也存在类似问题,体现出收入关联型社会保障体的某些问题。丹麦的主要问题在于老年收入的公平性,这主要是由于丹麦的基于公民居住地的养老金再分配制度所产生的结果。因为女性的全部养老金中只有4%来自私营部门。

女性身份对于女性的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在绝大多数国家,相当比例的女性承担母亲的角色或照顾衰弱的老人,这些都决定她们在就业、收入以及养老金参保等方面受到很多限制。英国的24~44岁的女性中,没有生育的女性就业率为76%,而生育过的女性就业率仅为24%。所谓的“家庭鸿沟”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母亲比没有孩子的母亲具有更低的就业率和更少的就业时间。但是,在北欧国家,由于平等主义观念的普及和针对老人、儿童的完善服务制度,家庭鸿沟微小,同时女性就业率比欧盟其他国家高。

由于女性兼职工资比较低,加之对家庭成员的照顾行为,更加剧了家庭鸿沟。例如,在英国有两个孩子的女性的工资比没有孩子的女性的工资低24%。在英国有两个孩子的中等熟练程度的女性的收入只是相同熟练程度但无子女的女性的一半。在英国女性身份令人惊异的减少了女性全职就业的机会,由此减少了她们的收入,同时导致她们在私人养老金计划中的缴费减少,这一现象与教育程度无关。对于单身母亲而言,母亲身份使她们在就业和支付儿童抚养费上受到的影响更重于已婚女性。相比无子女的女性,有子女的女性受到的收入损失的过程持续到整个就业年限中,这是由于就业歧视和临时工作降低了她们的工作地位。

现有再分配形式的分析

对于养老金中的性别平等方面,欧盟也制定大量相关政策。其中最常见的方式便是向承担照顾家庭责任的群体提供福利以弥补他们的损失。

遗属养老金。过去,女性一般是按照其丈夫的缴费记录获取公立和私营的遗属养老金。但是,这种社会保障措施显得越来越“僵化和陈腐”,这缘于家庭模式的转变,尤其是结婚和生育之间的联系减弱。

结婚和生育关系的解体使得遗属养老金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且产生了不公平性。这是由于交叉补贴的原因。遗属养老金与领取人因照顾幼儿和其他家庭成员而受到影响并无关系。因此,已婚未育女性就处于被其他女性如未婚女性和低收入女性补贴的地位。这种现象存在于公立养老金系统中,也存在于私人DB型(待遇确定型)养老金系统中。在20世纪的社会变革背景下,这种特别的再分配形式的公平性受到怀疑。取代这种形式的应是一种更加简便和公平的个人养老金形式,即采用对生育女性的养老金特别保护措施。

降低缴费标准。按照居住地划分的公民养老金将割裂缴费和领取养老金的联系。在丹麦和荷兰,公民养老金只给付所有满足居住地要求的67岁(丹麦)或65岁(荷兰)以上的公民。在英国和爱尔兰,养老金领取时统一费率但保留了缴费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收入中的性别鸿沟,因此有向低收入者包括临时工作者再分配的味道。

欧盟几乎一半国家采用的是收入关联型养老金,这里的收入是以整个工作年限的平均收入计量的,其中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的年段是不会拉低养老金的。其他国家采用退休时或退休前一段时间的平均收入或最高收入时间段中的平均工资。由于女性工资一般不会在退休前形成最高点,因此最佳时间段的计算方法比最终时间的计算方法更有利。

面向护理人员的特别保护。大部分欧盟国家的公立养老金以养老金的形式承认家庭护理工作,当然对幼儿的照顾比对老人的照顾更普遍。英国和爱尔兰等实行统一费率的国家从1970年开始以减少能够获得金额的基本养老金的年限来补偿照料幼儿的行为。在收入关联方案中,护理记录是一种能够普遍提高女性参与公立养老金能力的方法。护理记录的值取决于护理期间的名义缴费率。但如果基本养老金的值被扣除到平均值以下,这种方法在补偿护理损失方面就是无效的。但是女性在私立养老金方面的损失使得其在公立养老金的损失相形见绌。

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私人养老金不应取代公有养老金。在过去的20年,以削减公有养老金为代价发展私人养老金的观点被广泛提及。支持者认为,公有养老金会产生赤字,并对雇员产生难以承受的负担。显然,公共养老金计划受到老龄化的挑战,同时它要求更高额的缴费和更长的工作期限。即使这样,在转向私人养老金过程中,认为它将面临收支危机的说法依然难以令人信服。

首先,预测结果是不确定的,因为是出生率下降而不是长寿风险增加成为人口老龄化的首要原因。当国家采取帮助幼儿护理或其他更受家庭欢迎的措施时,出生率能保持稳定甚至增加。其次,在某些国家(例如美国和加拿大),婴儿潮极大冲击国内人口结构,预测的未来赡养比略低于历史值。再次,由于人口就业、税收和缴费比人口结构更可能影响养老金计划的可持续性。

重视女性的养老金捐助。对女性来说,残酷的现实是,除非在设计养老金制度时考虑再分配因素,否则她们无法既养育孩子又能够在晚年领取足够的养老金。男性则无此问题。

通常,女性承担了家庭中绝大部分日常工作,以及教育幼儿的工作和照顾其他家庭成员的工作,除了这些(无偿劳动)她们通常还从事一些有偿劳动,而她们的付出保证了男人可以去追逐他们的目标。女性的无偿劳动是她们对于福利系统的双重贡献:一方面她们帮助男人去外面挣钱,另一方面,她们承担了照顾儿童、老人和病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由于女性是生育的保证人,她们就必须承担社会再生产的责任。

一个没有孩子的社会是经济理性的,但不是社会理性的。女性选择要么不要孩子,要么晚结婚,少生孩子。这种现象既与工作理念中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有关,又与女性对(抚养)幼儿须花费的收入和养老金成本的考虑有关。如果女性从经济理性角度考虑,通过全职工作获得最大收益,那么她们照顾孩子、丈夫、老人的可能性会减少,生育率会下降。低生育率是造成就业人口总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它也表明那些由于家庭规模减少而导致成本减少的家庭应该能够更多参与养老金计划。然而,正如schokka指出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由非照顾人员补贴每个母亲(或照顾人员),并让补贴以养老金待遇记录值的形式存在,这似乎满足要求。

篇4

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联合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新公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仍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较多的一些省,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这里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较低;人均耕地较少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京津沪三市,这里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地区。全国还有607万公顷(0.91亿亩)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而在耕地面积中,无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高于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全国还有3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土地流失的危害。这些都说明,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也是不高的。

新《土地管理法》着重强调了加强耕地保护问题,其目标是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是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征却是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质量低,人均耕地少,且日益减少。在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所允许的条件下,绝大部分能开垦的土地已被开垦。此外,目前我国人口还在以每年一千多万人的速度增加,经济建设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吃饭”和“建设”给耕地带来的压力,有增无减,并没有缓解。近年来,耕地面积连年锐减,尤其是一些优质耕地的减少,很难靠开发来弥补。目前这种趋势还在发展。仅仅1997年、1998年两年,全国耕地就净减少近600万亩。地方开垦条件差或土地后备资源的匮乏,致使其既实现确保耕地不减少的目标而又同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当困难。据有关方面预测,到1010年,我国还要增加一亿多人口,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陡坡退耕、灾害毁地三项,可能还要减少耕地近一亿亩。

2.城市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有一定土地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但与世界相比,发展还是很慢,1996年世界城市化程度已经达到45.5%,而日本在1990年就达到77.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1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土地是城市的依托,城市化建设必然要有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转变为城镇人口,推动大批新城市的建立。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城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旧城的更新改造。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一部分土地,包括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3.缓解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途径

在客观上,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是,城市又不能不发展。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展城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较快地发展城市,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切实地保护耕地,使两方面得到协调和统一,在发展城市中尽可能地减少耕地的占用。

因此,必须找出一条既能减少耕地占用,又能及时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以缓解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土地集约化利用包括四个方面:(1)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2)农村非农用地的集约利用;(3)农村农用地的集约利用(主要是大城市周围的高投入高产出);(4)全国整体的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其中前三条是被大家所共识,而最后一条则未引起高度重视,而此条正是解决用地紧张的主要途径。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不但要从局部如某个城市或农村、某个地区或某块土地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要从系统整体(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加快城市化进程能更好地集约用地和节约用地,能够提高全国整体的集约用地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的目标,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下面就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减少耕地占用的压力谈几点看法。

二、发展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化利用关系

1.城市化建设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从而减小众多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城市和乡村代表了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单元,由于城乡经济水平、妇女职业类别和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而使两者的妇女生育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镇始终低于乡村的生育率。生育期一孩率城镇大大高于乡村,高达90%以上,乡村二孩率超过城镇的1倍多。1998年我国城镇人口出生率为13.67‰,自然增长率8.36‰,而县出生率为17.05‰,自然增长率为10.04‰。以上海市为例,1998年人口出生率仅为5.10‰,自然增长率为-1.80‰。我国历年市镇与县人口生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对比见表1。

表1我国历年市镇与县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单位:‰

199019911991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市镇出生率16.1415.4915.4715.3715.1314.7614.4714.5113.67

自然增长率10.439.999.709.389.609.138.818.948.36

县出生率11.8011.1719.0919.0618.8418.0818.0117.4317.05

自然增长率15.7914.0411.1811.1711.0411.0911.0810.5310.04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有: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经济水平越高,总和生育率越低;反之,则总和生育率越高;第二,文化教育水平。无论是生育率、多孩率,还是平均孩次,有文化者都低于文盲、半文盲,并且,文化程度愈高,生育率、多孩率和平均孩次愈低,两者呈相反关系。造成城乡生育水平差异的另一重要原因也是妇女文化程度的差异。乡村文盲、半文盲率多,女性文盲、半文盲多及农、林、牧、渔业妇女文盲、半文盲多,这“三多”已成为乡村生育水平高于城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三,职业与劳动性质。劳动性质与文化程度有一定关联。脑力劳动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生育率低;体力劳动者,尤其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文化程度较低,这一因素与经济和其它社会因素共同的影响,使他们的生育率较高。职业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生育率的高低,农、林、牧、渔业妇女的生育率高于其它职业妇女生育率的2-3倍。而城市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减少农业人口,降低生育率。此外,计划生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加速生育水平的下降,而由于城市社会经济较发展,文化教育程度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较容易,能够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人口的减少又可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2.城市化建设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土地,从而扩大耕地面积

如何做到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两不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是转变用地方式,走集约利用土地、节地挖潜的路子。这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整理宅基地,二是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而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粗放用地变为集约用地,并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是既积极而又有效地保护耕地的思路。一方面,城市容纳人口多,城市人均用地比农村人均用地少,土地利用集约度高。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对比见表2。表2显示,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农村始终较城市高出2-3倍。1998年城市人口为37941万,人均居住面积达9.3平方米,而农村人口为86868万,占总人口69.6%,人均居住面积达13.7平方米。以山西省为例,1996年5个地级市人均占地119平方米,农村人均占地则达191.93平方米。此外,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中心功能越强,人均用地也越少。与小城市相比,要素的投入产出率和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也较高。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各项指标见表3。表3表明,1996年全国城市增至666个,人均用地99平方米,其中,1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人均用地66.1平方米,100-100万人的特大城市人均用地86.2平方米,50=100万人的大城市人均用地99平方米,10-50万人的中等城市人均用地105.3平方米,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人均用地131.6平方米。而且大城市与小城市相比,产业密度(人均GDP)高,第三产业比重大,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设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利于耕地内部挖潜。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空闲出许多宅基地和非农用地,使这些宅基地和非农用地变为耕地,增加耕地数量。如前所述,5亿农村人口进城,若农村按人均160平方米计算,可减少占地8万平方公里,扣除城市建设用地5万平方公里,则全国可节约3万平方公里,即4500万亩;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可以使农民统一经营,连片耕作,减少不必要的路和田坎,增加耕地,使农业生产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表二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对比单位:平方米/人199019911991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6.76.97.17.57.88.18.58.89.3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7.818.518.910.710.11111.711.413.7

表三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各项指标表

全国666个城市平均超大城市1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100-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50-100万人小城市10万人以下

城市个数(个)666111344195393

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1.011.511.161.010.950.76

人均占地(平方米/人)9966.186.199105.3131.6

人均GDP913815811144551306084006181

第三产业比重(%)37.149.343.838.834.119.1

3.城市化建设有利于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科技进步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城市和农村的集约化用地程度,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生育率的降低,从而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城市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集约用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越是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越高,农业人口越少。而城市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则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经济落后,农业人口多,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快等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使科技与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假如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去开垦后备的土地资源和复垦荒芜的土地,从而增加耕地数量;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农业先进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田精耕细作,从而可以提高耕地质量,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反过来农业的发展又保证和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三、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城市化建设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这两方面的关系,存在着在加速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忽视保护耕地的倾向。在如何处理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1.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从广义上讲,城市土地闲置是指:(1)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及时对土地加以利用,或土地利用率未达到规定要求,致使土地处于未被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状态;(2)各种非法批地所造成的闲置状态;未经批准已圈占了土地,以及未征、未用或利用不充分所造成的闲置等。1995年,全国开展了非农建设闲置土地清理工作。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全国共清查出非农建设闲置土地600平方公里,为1994年全国各项建设用地总量的17.3%,其中耕地170平方公里,占45%。通过清理,已复耕140平方公里,占闲置耕地的88.9%;限期开发建设9000公顷;调整使用1000公顷;收回土地使用权4000公顷。另外,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累计约为133300平方公里。其中,由于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和建设活动废弃土地约为33300平方公里,其中70%左右为耕地;全国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及农村坑塘、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土地约为100000平方公里,这之中耕地也占到50-70%。

2.城市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1995年,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结合贯彻国家土管理局《关于全面清理非农建设闲置土地的通知》精神,对1991-1994年贯彻执行土地法律、法规的情况开展了土地执法检查。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1-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晋、辽、浙、津、鄂、闽等省,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41617宗,违法用地面积7687公顷。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江苏省,1993-1994年便查出违法用地8010宗,违法用地面积达3445公顷。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占用土地和违法滥用土地,不仅远远超出了经济建设的正常需求和实际可能的开发能力,而且是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土地资源为代价的。

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根据1995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全国640个城市建成区19164.1平方公里,空闲土地按10-15%计划,这些城市用地潜力达1916-2890平方公里,如按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用地指标城市人均用地100平方米计算,可安排城市人口1916-1890万,此潜力仅是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土地得到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有很大的内部挖潜改造能力。此外,我国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太低,1990年全国455个设市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只有0.31。城市用地结构亦不合理,在结构上存在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商业用地比例偏小,道路用地比例过小的问题。用地结构不合理造成地不能尽其用,土地产出效益差,土地价值不能体现。1991年全国城市土地平均工业产值7177元/平方米,地均利税715元/平方米,且因城市规模而差别大,10-50万人口城市地均工业产值6615元/平方米,地均利税515元/平方米,10-50万人口以下城市地均工业产值1459元/平方米,地均利税165元/平方米。

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用地规模过大

1996年全国共有乡镇企业单位数1336.33×104个,职工1.35×108人,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镇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其余98%的乡镇企业少数在集镇,绝大多数在村及村以下。由于过度分散,使用地规模至少增加1/3,出现了不注意节约用地,大量圈占农田,削弱农业生产的问题。

5.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增长需要相应的土地供应,从而占用部分耕地,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盲目扩大占地规模,把城市的合理发展不适当地变成乱占耕地,应予以纠正。1986-1995年,我国城市数量由311个增加到640个,增长近1倍,城市人口和城市非农业人口分别增长65.1%和51.6%,城市用地面积和建成区面积分别增长41.5%和90.1%,建成区平均每年扩大1015平方公里。城市越小,人均建设用地越多,小城市(10万以下)分别为特大城市(100万人以上)和大城市(50-100万人)的1.91倍和1.61倍。

四、发展城市化建设,保护耕地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已面临耕地不断减少的严重威胁,保护耕地是我国一个基本国策,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既加快城市化进程,又切实保护耕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

通过供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进而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体现城市人均用地标准、城市容积率、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等。使所建指标体系,既有利于城市化建设,又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既达到发展建设的目的,又起到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的作用,缓解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变矛盾为协调和统一。

2.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调控土地的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潜力,科学地预测未来土地需求,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数量,从而综合平衡土地供需形势,达到宏观调控土地的目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提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来落实。必须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起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基本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3.控制乡镇企业的发展,避免乡镇企业占用过多的耕地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人、财、物等资源必然流向城市,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以及服务等便利条件引导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可以避免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占用过多的耕地,达到节省建设用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4.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城市的发展建设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多地通过实施旧城改造,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增加城区容量;搞好城市规划工作,坚持城市建设不求最大,只求最佳的原则,利用市场机制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把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经营土地。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服务。

5.根据具体情况,改革现有有关不利城市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制度和政策

制定出一系列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政策,改革现有有关制度和政策,以利于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流动。如改革城市户籍制度。凡是基本上放弃农业生产,脱离农村,在城市做工、经商、经营企业,并成为自已和家庭的生活来源;长期居住城市并有自己住房,或有能力长期租住房屋的农村居民,应该改变户籍关系,变农村户口为城市户口,享有同其他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对于已经获城市户口的原农村居民,不再作为农村居民,也不再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收回分配的责任田或口粮田。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脱离同土地,特别同耕地的直接联系等。

6.依靠法律、法规制止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

对于城市化发展中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必须依靠教育,法律、法规,严格审批手续,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证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对重复、潜力挖掘不够等乱占耕地的项目则严格禁止,防止借城市化发展理由使耕地资源大量流失。

总之,城市化建设对减小耕地的占用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十分有效,我们应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搞清城市化建设(规模、速度)、耕地、经济承载力、人口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节约利用耕地角度制定城市规划和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措施和政策,探索城市化的发展途径,不断挖掘城市土地的潜力;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建设的土地管理体制。

城市化道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发展同社会生产力存在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客观存在着。世界城市化道路的发展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人口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既指示了经济结构的现代化,也衡量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当然城市化建设尽管占用一部分耕地,但远远低于限制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及农村人口非农业占用耕的数量。因此,为了实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发展城市化建设。但在发展城市化进程中,要处理好保护耕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1999

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7

3.国际统计年鉴,1997

4.刘岳等编:国人口分析与区域特征》,海洋出版社,1996

篇5

“鸡肉含激素,鸡翅、鸡爪等部位激素、抗生素含量最高!现代的饲养鸡激素、抗生素含量都非常高,小孩一定要少吃。此外,鸡翅、鸡脖子等部位是注射激素或抗生素的位置,再加上女性荷尔蒙的影响,爱吃鸡翅、鸡爪的女性更容易患上子宫癌!”

解“毒”:

鸡是否需要激素催?实际上,肉鸡四十多天出栏在世界上属于正常水平,肉鸡需要半年才能出栏早已成为历史,肉鸡的出栏时间大部分在42天到48天之间。而其中的原因并非激素所致,而是育种。农业部家禽研究所监督检测中心(扬州)高玉时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完全是育种的结果,从几万只鸡中选择一只留种,长期积累,才有了现在的生长速度。”他表示,生长速度较快的白羽肉鸡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在口味上肯定是与传统的家养土鸡口味有所不同,但这仅仅是口味的选择问题,并不涉及食品安全问题。

有如此高效的生长性能,激素已经变得没有必要了。此外,激素甚至会对鸡的心血管、肝脏等机能产生副作用,很容易造成死亡。

而就抗生素的问题,农业部明确家禽饲养上对兽药的使用有严格的规范,少数的不良从业者没有按照农业部的要求使用,会有少量抗生素残留的情况,但是从每年在农贸市场的抽样结果来看,比例是非常小的。美国普度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对此表示,世界各国对于养殖中允许使用的抗生素、用量、用法,都会各有规范。符合规范的使用,对健康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人们关注的是否“滥用”,只能由监管来解决。此外,抗生素也并不便宜,“过度滥用”也不见得能为鸡农赚更多的钱。

谣言:“浸出油含神经毒素,对健康危害极大!”

谣言重现:

某品牌食用油是化学浸出法制取!这种工艺的优点是出油率高,企业能降低成本,缺点是产生两种物质:铅汞残留和反式脂肪酸!这两种物质是强烈致癌物质。浸出溶剂正己烷是神经毒素,接触极其微量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吃油最好吃土法榨的,绿色安全。

解“毒”:

食用油的制取工艺主要有两种:压榨和浸出。压榨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压榨后的油饼的残油率大约在7至9%。而浸出法则是利用油脂和有机溶剂相互溶解的性质,将油料破碎压成胚片或者膨化后,用正己烷等有机溶剂将油脂萃取溶解出来,这样可以将油料残渣中的残油降低至1%率以内。和压榨法相比,浸出法的出油率大大提高,生产条件好,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可以为人们提供低价的食用油。至于浸出油的安全性,实际情况是,正己烷分为工业级和食品级,浸出油厂用的正己烷都必须是食品级的。食品级的正己烷经过重金属脱除处理,铅、砷等有害金属残留都低于10ppb(亿分之一),这么低的残留不会对生产的油有危害。另外,油在高温下确实会生成部分反式脂肪酸,不过温度要超过220℃这种反应才会发生,而脱除溶剂的最高温度只有110℃,远达不到反式脂肪酸生成的温度。

此外,我国国标对在食用油中正己烷之类的溶剂残留的标准是不得检出,实际上,精炼一级油是无法通过检测手段来检验最初的制取工艺的。无论是压榨工艺还是浸出工艺生产出来的油,只要符合我国食用油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就都是安全的食用油。

快速辟谣

谣言:“生吃健康,多多生吃”

的确,加热可能造成蔬果中维生素的流失,但生吃真的更健康,值得“多多生吃”吗?实际上,生吃需要注意比如农残、寄生虫等的问题更多。如有称“肉类烹饪后容易导致蛋白质变性影响吸收”的言论,只有在过度烹饪时才会发生,作为“现代人”还是符合自己“年代”的烹饪方式,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谣言:“吃粗粮,不育!”

这条谣言也许不用思量就可以破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谓“全民粗粮年代”,但那时候我国的生育率却比现在高得多,多数家庭都生好几个孩子。其实这个说法来源于一个实验,实验表明吃大量全谷类食品之后,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略有下降,排卵数量略有减少,但该研究中受访者的人数还很少,而且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种变化会直接影响生育能力。

谣言:“先涮菜后涮肉,健康火锅这样吃”

篇6

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男人开始考虑酒精对生育能力、后育以及自身健康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那些生育“有困难”的男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饮用烈性白酒,转而倍加青睐低度白酒,尤其是啤酒,似乎啤酒可以达到满足自身欲望和不伤害健康的双重功效。

啤酒有健脾开胃之功效,很多人把它当作日常软饮料,甚至被誉为“液体面包”,成为人们心仪的佐餐饮料。初夏时节,中国啤酒业市场的热闹已初见端倪,许多中外啤酒商也瞄准了中国市场。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报告,近年每年中国的啤酒消费量都在2400万吨左右,今年有望取代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

那么,大量饮用啤酒是安全的吗?在诊治男性不育症中也常有患者问到:不喝白酒,饮用啤酒可以吗?实际上,啤酒的主要成分仍然是酒精,与白酒的主要成分(酒精)没有任何区别,只是量的不同而已;大量饮用啤酒一样可以醉人,一样可以影响到男人的许多“大事”。啤酒中的酒精一样可以直接对“痛下杀手”,可以降低的活力与受精能力,甚至摧毁生命最娇嫩的“幼雏”。

饮酒过量,可以通过毒害等生殖器官,引起“男人”激素(雄激素)水平降低;还可伤及肝脏,引起肝功能异常,对“女人”激素(雌激素)的灭活作用降低,并因此而导致体内雌激素的蓄积,从而对抗了雄激素的作用,让男人难以振奋起“雄风”。

生育需要男人的与女人的卵子相遇并结合,而这个结合过程需要释放一种酶(顶体酶)来溶解卵子的外膜。男人体内过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以让在还没有遇到卵子的时候就提前释放出顶体酶,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却无可用的顶体酶来破坏卵子外膜,生育将变得无望。英国科学家近日发现啤酒中的8-prenylnaringenin(异戊二烯基三羟黄烷酮)可以模仿雌激素的功能,影响的受孕行动,从而直接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这一初步发现有助于解释人类过去数十年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此外,酒精类饮料可以加速锌的排泄,经常酗酒的男人往往更加缺乏锌元素,而微量元素锌是保障男人前列腺健康和活动能力的重要成员之一。

此外,很多现代男人好吃好喝又懒于运动而导致大腹便便,俗称这些大肚子为“啤酒肚”。“啤酒肚”男人肚大、细胳膊、细腿,肚子像锅盖,脂肪集中在了腹部,形似“蜘蛛人”。由此可见啤酒的独特“功效”。

作为一个男人,少量饮酒是无可厚非的,这可以让男人缓解白天的疲劳,放松紧张的情绪,缓解焦虑和内疚的心情,并确实可以让部分男人在性生活中有一定程度的“超常”表现,也不会对生育能力和身体健康产生任何不良影响。但如何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需要男人们嘴下留情,以免“病”从口入,贻害后代。酒精不仅可以让男人败“性”,还可以让男人绝“后”,是千万不能对其寄予“厚望”的。因此,酒嗜好应该节制或戒除,新好男人应该从此不再过度饮酒,当然也包括对啤酒的节制。

抽烟对男人性能力是“蚕食”

尽管吸烟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但吸烟作为男人的“特点”之一,仍然被绝大多数男子看作是男子汉的象征。然而,你知道吗,吸烟还在无情地一点一点地消耗“男子汉”生命中最看重的性和生育能力,让男人痛失“男人”特点。

众多科学事实和临床现象已经证实,吸烟对男人的有不良影响。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发现,阳萎患者中有2/3以上是吸烟者。吸烟还可以让男人容易“精神溜号”而丧失了对性生活全过程的主动控制能力和有效把握,因此也容易让男人难以“挺”得长久而发生快速败阵的难堪境况。烟虽然能够对大脑造成短暂的兴奋作用,但往往造成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结果出现短暂的兴奋和长久的抑制、镇静作用。烟中的尼古丁有麻痹和抑制植物神经的作用,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得神经无法复原,进而引发神经功能的衰退,会降低性能力,即使性中枢想要兴奋,也难以兴奋起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越多,发生阳萎的机会就越多。

科学研究发现,吸烟诱发功能障碍主要是通过急性和慢性损害两个途径来实现的。烟中的尼古丁直接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的海绵体收缩,导致无法充分。吸烟还对人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多种作用,让男人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尼古丁对男人性能力的逐渐蚕食过程。吸烟对男人性能力的慢性损伤主要涉及:

① 影响血管的调节能力。长期吸烟可以使的动脉发生硬化和狭窄,因而显著地减少了对的血液供应;吸烟还可以引起血液的粘稠度增加。

② 影响反射的神经调节。长期吸烟仍然可以让交感神经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造成障碍,还可以使一氧化氮(促进的物质)含量明显减少。

③ 使男人激素(雄激素)分泌减少。香烟中的毒害物质可以破坏内的间质细胞,间质细胞是专门制造和分泌雄激素的,而雄激素是男人望和性能力的驱动因素。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44-01

近年来,随着社会日趋多元化,信息传播广泛,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人们对性观念逐渐开化,青少年心理和思想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在青少年中婚前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未婚先孕、未婚流产屡见不鲜,也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1]。

1 未婚少女妊娠的影响因素

1.1 个人因素

1.1.1 性观念的开放:目前青少年已经抛弃传统的性观念,大多对婚前持宽容态度,往往片面地认为婚前是忠于爱情的表现,而较少考虑对今后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危害。

1.1.2 性知识的缺乏:性知识及避孕措施的缺乏是造成未婚妊娠的一个重要因素。未婚妊娠女青少年对生理卫生知识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排卵以及安全期的概念模糊不清;对性传播疾病了解不多,尤其是艾滋病的起因、传播途径及危害认识仍然不深;另外对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性传播疾病的作用持怀疑态度。

1.1.3 情感障碍:由于性成熟期的提前,青少年性发育在生理上已达到某种成熟程度。然而,许多成人都对与其相伴的性意识并不认识,甚至予以否认,增加了青春期青少年的适应困难和情感障碍。有些青少年便尝试用性活动来证明自己的成人身份,从而导致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比率上升。

1.2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未婚妊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与子女对性问题能否进行充分交流方面,受教育水平低的母亲不能与子女对性问题进行充分交流,且倾向于对此采取专制性、否定性的解决方法。

1.3 社会因素

1.3.1 社会支持程度:据报道,全社会关心未婚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提供必要的性与避孕咨询与服务,有利于降低生育率。

1.3.2 文化、传媒因素:不健康信息快速传播不断冲击着情窦初开的青少年,使其思想受到污染,不少人对恋爱及抱着较为开放而缺乏责任感的态度。在多数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青年人由于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多,社会观念的变化,以及受各种传媒的影响,婚姻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结婚年龄普遍推迟,而性成熟期提前与结婚年龄延迟所造成的矛盾,常常带来许多的未婚妊娠现象[2]。

2 未婚妊娠实施人工流产术患者的心理状态

2.1 焦虑:未婚女青年一旦怀孕,精神极度紧张、情绪不稳定,既恐惧家庭、社会的谴责,又怕影响学习,工作,甚至还怕受到行政处分。同时也担心是否会被对方抛弃,以及今后的个人处境和双方家长的态度。既希望尽快结束妊娠,又担心手术会给机体带来创伤和痛苦, 担心今后引发不孕。这种过分的焦虑和紧张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造成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诱发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

2.2 恐惧:进入手术室,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各种金属手术器械的使用,先是莫明的恐惧,既而表现出对手术中疼痛的恐惧,担心手术会造成大出血,怕手术不成功给以后的生育带来影响。

2.3 抑郁:未婚先孕者抑郁的出现,往往是继发焦虑、恐惧之后,因为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多数人不敢面对父母 、老师以及同学、同事,一方面她们为自己的轻率和对性知识的无知而懊恼,另一方面也为人流术的安全性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如继发性不孕等而忧虑重重,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其惶恐不安,部分人对未来婚姻生活失去了信心,有的人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3 心理干预手段

3.1 心理疏导:“疏”而不 “堵”医务人员首先应尊重她们,把她们作为 “孕妇”这一角色对待,而不是过分追究 “未婚先孕”这一前提。在对她们进行检查或咨询时,应同样耐心、细心、周到,让她们体会到将为人母的喜悦,而不是社会的讥讽和指责。根据未婚先孕受术者的不同要求,给予个性化护理和人性化服务。

3.1.1 对焦虑者主要采用真诚的语言与之交谈,通过询问病史,了解受术者的心理反应与接受程度,给予安慰,热情耐心、细致地进行思想工作。随时注意言语及表情,不可在患者面前议论或窃窃私语,使受术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同时针对其心理因素加以疏导和解释,使受术者了解手术的方法、特点,认识到手术创伤小,使手术者对手术过程心中有数,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及术后康复的疑虑,愉快地接受手术。

3.1.2 对恐惧者应用柔和的语调,耐心地从多方面进行开导,介绍手术室环境, 讲述人工流产术整个手术过程, 并建议采用无痛手术方法, 手术期间握住患者的手, 扶着患者的肩等。对于一般性疼痛而叫喊者, 用诚恳的语言和态度, 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感到安慰和支持,以解除精神上的刺激,积极配合手术。

3.1.3 对自卑抑郁者,应以科学的态度,真诚的爱心,用真挚友好的言语给予开导,使她们正确对待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稳定羞愧不安的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现实,主动接受手术[3]。

3.2 行为干预:采取放松疗法,通过锻炼使患者进入安全松弛状态, 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降低,从而缓解手术时的紧张、 恐惧心理,同时教会患者有规律的收缩和放松,使其注意力转移, 并体会到深度放松的感受,从而减轻手术时疼痛,避免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

4 未婚妊娠的社会预防措施

4.1 性健康教育及性心理引导:性知识缺乏是影响青少年未婚妊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对未婚青少年性健康的宣传教育,对情感采取理智而负责任的态度,减少或推迟婚前;同时加强对未婚青少年避孕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避孕方法使用率。近年来无痛人流手术的广泛应用,部分青少年误认为人流无痛苦,简单快速,而不知道其并发症给健康带来的后果,忽视避孕。因此,迫切需要对未婚青少年进行有关人流及并发症的知识教育。同时要倡导“以教育代替无知,以坦诚代替神秘,以认同代替否认”的理念,家长坦诚地与孩子谈“性”,中小学应把性教育列为必修课,启发式教育、讨论式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健和防范意识。

4. 2 社会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国外调查显示:改进避孕措施咨询和提供更好的避孕服务是预防青少年妊娠的重要措施之一。据有关专家认为,应支持自动发售机上街、入校 (大学) 、到社区, 这对于避免非意愿妊娠和防止性传播疾病将起到巨大作用[4]。

4. 3 消除各种社会诱发因素:在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也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发展而播散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青少年心理上的不稳定、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性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堵塞各种诱发因素,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以避免或减少婚前和未婚人工流产的危害[5]。

4. 4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控:在我国,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外来未婚女性青少年所暴露出来的性和生育方面的问题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已备受人们关注。由于自我保护、保健意识差,工作居住环境差,常造成两性关系混乱,意外妊娠发生率高,性传播疾病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6]。因此,计划生育部门、民政和公安等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控。

参考文献

[1] 吴菲,王虹敏,彭艺萍.未婚人工流产25例心理状况分析.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0,12(4):222

[2] 余小呜.关注青春期生殖健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0,(12):561-563

[3] 李晴霞.节育手术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治疗[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0(4):218

篇8

广西地处我国的南部,是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2000年“五普”时,广西农村人口占71.87%;就业人口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占到77.7%。因而,农村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广西社会的发展,主要就是要解决好农村的问题,不仅是农村经济问题,还有农村的人口问题,其中包括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自从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广西育龄妇女的生育率明显下降,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男女出生性别比开始偏高(按照统计学理论,正常范围应为103—107),并且一直居高不下:198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69、2000年为125.57(排在全国第6位);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显示,广西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1.24。广西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尤为严重,2000年“五普”时,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6.50,因而,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是广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根源。人口性别结构失调将给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农村男孩偏好有着与传统农业经济相联系的内在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与社会、经济、文化、伦理以及政策诸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一、文化教育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传统性别偏好

文化因素是影响人口性别偏好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一些人对生育男孩有着强烈意愿的原因在于他们深受包含“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在内的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婚育上的表现就是男孩偏好。在现代社会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本身已经接受了科学及现代文明的洗礼,基本上消除了传统文化中那些陈旧的性别观念和封建思想。但是,现代社会中也还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的人口,由于接受现代教育较少,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依然在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文化特质仍然沉积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决定着他们在婚育中偏好男孩的性别价值取向。

由于广西教育发展不平衡,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2000年“五普”时,广西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及以上的人口仅占0.46%,小学及以下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口占94%,农村人口中文盲率高达6.04%。这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人口或者没有进过学校,或者过早地离开学校,在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时间是跟随他们的父辈一起生活在文化贫瘠的乡村,而知识贫乏的父辈对他们的后代没有能力进行文化教育,也不可能播撒现代文明的意识,只能灌输一些朴素的传统思想和世俗观念,使得年轻一代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祖祖辈辈的习俗,传统婚育观念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偏好男孩的色彩普遍较为浓厚,致使性别因素仍然是他们生育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问题仍然是这些农民生育需求中最核心的问题。2008年,我们对广西农村地区的615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存在男孩偏好的家庭占92.4%,对“为什么生男孩”问题,回答“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占67.5%。由此说明,生育男孩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大众生活中,确实还能够带给一些人和家庭的正常理性思维难以感受到的荣耀感和心理满足。尽管我国早已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村人口自身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限,不能从民族利益的高度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不能从个人利益上升到社会角度来认识传统生育行为的危害性,在强烈偏好男孩的生育意愿下,他们难以做到自觉自愿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了生育男孩,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违法生育。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农村超生问题较为严重,我们调查的615个家庭中,56%的家庭存在超生问题。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水平不高而且有一定的封闭性、边缘性和落后性。

实际上,农村农民在文化生活方面还没有完全真正地融人到现代文明社会之中,“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不仅影响他们的生育行为,而且这种影响还延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是歧视女性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歧视反映在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村规民约”中包含有对女性不公正的因素,农村地区有女无儿户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纯女户招婿入赘有时遭到不少阻力,农村出嫁妇女或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等等。因此在农村,即使物质生活富有了,如果文化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观,农民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依然落后,男孩性别偏好也不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较大的改变。

二、农村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体力劳动

技术人才缺乏是农村各地农业生产经营的普遍现状,这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主要根源。通过高考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很少再回到乡村生活工作,而一些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直接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也不多,农村生产一线实际上缺少高学历的农业专门技术人才。“五普”时,广西农村人口中,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仅占0.46%,就说明了这一点。“普九”教育虽然使农村年轻一代比他们的父辈有知识、有文化,但是这些中学毕业生回到农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回乡后基本上都是从父辈那里学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还是从事传统农业的耕作。尽管当今农业不断有新技术新产品出现,但是技术人才缺乏的农村普遍没有能力吸收和消化,无法让潜在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其结果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低而不能有效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虽然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相对于过去得到了很大发展,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20多年来农民的生产经营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模式上,仍是一种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小农经济,家庭依旧是生产的基本单位,农户在自己承包的分散的小块土地上各自种植着跟传统农业没有多大差别的农作物。由于生产经营缺乏整体计划性,无法形成产经销一条龙的规模效应,这种生产状况除了能够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外,缺乏市场导向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是廉价产品,由此造成了农民收入多年来增长缓慢,农民只能依靠增加产量来增加收入,这就需要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不断地进行耕耘,以保证农业有一个好的收成。

由于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的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农村集体组织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农业生产缺乏协调和规划,家庭承包户独立经营,缺乏合作,客观上增加了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成本,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在我们调查的615个家庭中,除了少数家庭有手扶拖拉机外,基本上所有的家庭都没有其它大型的机械化农具,而且拥有手扶拖拉机的家庭也主要用于运输,极少用于耕作,农业的生产工具还是以传统的农具为主。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的现实,决定了体力劳动还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方式,也就是说具有体力优势的男性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男性劳动力仍然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这种过度依赖简单体力劳动的生产模式,本身效率低下,为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和产量的增加,对于每一个生产单位——家庭而言,都希望拥有较多数量的体力劳动力。农业生产对体力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客观上增强了农民家庭生育男孩的欲望。

三、男孩偏好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有关

2007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人为3224元,2008年上半年广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158元,而同期广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2200元,7271元。农村与城镇相比,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但增长不快,也远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的收人水平。目前,广西农业经济普遍仍是一种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小农经济,农民缺乏商业意识,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仅进行传统种植,这种没有考虑市场需求的生产方式,即使在风调雨顺的条件下,纯收入也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家庭如果完全依靠自己承包的土地既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顾及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显得十分困难,更无法进行a身的经济积累,年复一年,经济状况终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经济基础始终薄弱,由此也使得农民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当有限,农民家庭在面临来自自然或市场的风险时,生活水平和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因而,农业生产经营的不稳定性是农民主要的后顾之忧,在经济基础薄弱和农业劳动力仍占全部劳动力多数的农村,每一个家庭都必须要有健康强壮的劳动力,这是以体力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最有效措施,这种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农民产生男孩偏好的现实利益基础。

篇9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263-02

中国女性人口基数大,世界上每五个女性中就有一位是中国妇女。而中国十三亿多人口中,又有九亿是农村人口。可以说,中国农村成年女性的进步会关系到中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日新月异,需要对成人进行再教育、持续教育,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早在1991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就指出:“女性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然而,现实状况却是农村女性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的提升,这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对农村女性进行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一、经济层面的分析

从经济层面来看,加强对农村女性的成人教育,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提高生产力水平。

(一)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生产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成人教育的过程,既是现实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也是潜在劳动力的再释放过程。1960―1985年,美国学者艾伦・贝纳特用95个国家的统计数据对女性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女性的潜在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敬业精神,女性劳动参与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有较高的劳动参与率[1]。这个研究结果也就证明,加强对成人女性的教育,可以提高她们的劳动参与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2.3%,其中女性人口占农村人口的48%还多。有调查表明,2004年,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65%以上,她们已经成为了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女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吸引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还不强,这种现状的改变,只能通过继续教育来实现。

(二)改善家庭收入

传统文化中,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男性的各种收入,女性主要是承担相夫教子的角色。而成人教育可以教授成年女性更多的技能,开阔她们的视野,增强其适应能力,改进已有的角色概念,让更多的女性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劳动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升生活品质。

(三)促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农村成年女性的继续教育中包含的知识、技能非常丰富,大多也都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一些技能和操作。农村女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相关的技能,像家政、手工编织等,这样就能够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推动农业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部分农村男性劳动力都步入了第二、第三产业,而农村女性就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是,农村女性较低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2]。有的农村女性可能连农药、化肥等的药效和危害都不清楚,盲目地进行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女性的成人教育,教给她们更多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至少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一些。

二、政治层面的分析

(一)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更为顺利

继续教育可以让农村女性对政府及其职能、行为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进而熟悉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制约因素,这样也就能在更高程度上理解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障碍就会减少,公共政策也就能花费更少成本,更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二)提高政治参与度,加强自身的参政、议政意识

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对政治非常冷漠。有调查统计显示,在全国1 178个村委会样本中,有24.1%的村委会干部中没有女性,党支部没有女委员的高达57.6%[3]。知识层次的提高,不仅会使更多的农村女性参与选举、参加政党、担任政治职务等传统的政治领域,而且还会越来越多地参与本村、区域、国家、社会的政治事务管理,使她们的参政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三)促使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在我国农村女性基础大的情况下,农村女性参政的程度和水平就会成为衡量我国政治民主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政治是众人之善”,因此,离开了农村女性的参与,政治民主化就无法真正实现。也曾经说过:“真正的Democracy(民主)不是男子所行的民权民主的政治,乃是人民全体所行的民权民主的政治,这里所谓人民全体,就是包含男女两性在内的。”[4]而农村成人女性参政程度和水平的提高,只能通过继续教育来实现。

三、社会层面的分析

(一)承担着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任务

发生在儿童时期的初始社会化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已经有很多社会学家作出过相关的研究,这个时期的价值规范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是其一生的基础。尤其是在中国大多数家庭由母亲承当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的模式下,甚至可以说,母亲的品质决定着孩子的未来。除了自发的爱之外,母亲还要学习教育的艺术。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他们的孩子。而农村的现实状况却是妇女的教育水平比较低,对孩子很多只是最基本的生活照顾。要提升孩子的品质,使儿童顺利地完成初始社会化,就需要继续对成年女性进行教育,先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

(二)减少犯罪

因为受教育程度低,与外界的接触少,很多农村女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懂得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权利。尤其是在家庭中,遇到家庭暴力的时候,大多数的农村女性都选择了沉默、忍耐,一旦忍无可忍,就动用极端的手段摆脱现状,这就造成了很多农村女性的犯罪。而通过成人教育,就可以让他们熟悉法律条文,熟悉现存的各类社会救助组织,采用合理的手段解决问题。

(三)提升社会认同度

通过成人教育,可以加强农村妇女对社会的认同度。继续教育可以让女性的知识增加,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有更为理性的认知和理解,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四)降低生育率

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女性的生育意愿。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对子女的质量要求胜过数量要求。有调查显示,在发展中国家,接受过7年以上教育的女孩的结婚年龄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同龄女孩平均要晚4年,一生中所生育子女的数量也至少要少两个。中国古代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成人教育,可以续接农村女性之前没有完成的常规教育,提高其教育水平,自愿少生、优生,这样就可以降低出生率,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五)有助于形成优生优抚观念,使性别比率回归正常

通过成人教育,可以教授农村女性如何选择婚育对象,婚育年龄、生育数量以及遗传咨询、婚前检查、整个孕期保健、科学接生和围产期保健、科学育儿等很多内容,提升农村女性的优生优抚观念。中国一直以来都有近亲结婚的传统,现在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近亲结婚的习俗。而近亲结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一般主动接受优生优育优抚的观念。她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早婚或强迫婚姻之苦,避免妊娠及分娩并发症的出现。作为生育行为的主体,这些女性会严肃、认真地对待遗传咨询和婚前检查,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检查结果,注重改善环境,加强孕期保健,促使优质婴儿出生。

同时,我国性别比例失调问题非常严重。据预测,2030年,中国将会出现两三千万的“光棍”。人为的选择终止妊娠是造成性别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加强男女平等观念的教育,使其深刻地认识到生男生女一个样、社会的保障体系不断的完善等内容,抛弃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亦可促使性别比例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六)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男女平等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女性为推动人类的进步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一直以来,女性都是处于从属地位,从未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这种观念在农村更甚。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就需要加强女性教育,尤其是加强农村女性教育,首先在教育方面实现男女平等,通过教育,改变男尊女卑的观念;同时,女性受教育越多,选择就业的机会也就越多,参与竞争的能力也就越强,这样就能为女性提供同男性平等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机会,在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之,农村成人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政治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都离不开农村女性的大力参与和支持,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农村成年女性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成年女性在各个方面的参与和支持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蔷,卢慧玲.新农村建设下女性成人教育问题研究[J].老区建设,2009,(16).

篇10

自然地理知识点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

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

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

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

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3、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4、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5、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7、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

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峰的移动方向。

18、判读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位南半球。

19、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

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0、主要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区别: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在地表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21、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风等;

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海浪等。

22、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安第斯山脉南部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23、“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24、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5、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26、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度和水位高低;

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7、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降水量丰富。

28、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

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29、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

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

30、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

31、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

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32、自然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区分清楚——水资源和气候资源是交叉关系,都属于自然资源。

33、能源与能源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源包括能源资源,还包括二次能源等;

而能源资源仅指自然资源中能提供能源的部分资源。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4、台风中心无风,盛行下沉气流;

而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一般在12级以上,常出现狂风暴雨。

35、台风和飓风虽然都是热带气旋,但要注意两者发生的区域存在差异——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

飓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热带气旋。

36、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量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

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7、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

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38、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

39、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40、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人文地理知识点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

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

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

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14、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5、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数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17、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19、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20、注意区别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

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21、注意区别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与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

22、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23、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

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2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时间、运量或者运价,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河流、铁路、公路等。

25、注意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与交通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舶和管道)的区别,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运输线路,又是运输工具。

26、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虽然河运的地位在不断下降,但海运的地位依然非常稳定。

因此不能笼统地讲水运地位在逐渐下降。

27、在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时。

科学技术往往作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经济条件之外的区位因素。

2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呈“之”字形弯曲的山区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地区。

一般的山区多通过开凿隧道的方式修筑公路。

29、城市道路网的判断一般根据该城市所在国家进行;

欧洲的城市一般为环形放射式,我国的城市多为方格——环形——放射式。

30、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并非全部是工业产品,还包括小麦、羊毛、牛肉等少数农畜产品。

此外,发达国家还常出口资本和技术。

31、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32、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

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

33、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联系。

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时,注重环境保护,则一般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34、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但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

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

35、注意区分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两个概念:前者是因人类活动产生的,如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

后者是自然现象,如台风、地震、海啸等,但人类活动可以加剧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

36、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37、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这个整体。

38、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而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直至达到“零”排放。

39、生态农业是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只注重其中某一项利益的农业不是生态农业。

40、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为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41、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42、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联系与区别: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

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

43、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应该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但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

44、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45、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是指一个地区在相对稳定条件下资源环境所承载或容纳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强调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后者强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口合理容量低于环境人口容量。

46、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不仅强调空间迁移,而且强调时间限制,而人口流动主要强调人口的空间运移动。

人口迁移无论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47、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

48、在对人口统计图判读时,要注意纵横坐标上的数值,不要采取粗略计算的方法。

特别是等边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会得出完全错误的判读数据。

49、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地理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点1、注意大陆和大洲的区别:世界上有六个大陆,七个大洲,但并不能说大陆比大洲范围大或者大洲比大陆范围小,比如亚欧大陆比亚洲大,澳大利亚大陆比大洋洲小。

2、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并不是面积最大的亚洲,而是南极洲;

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也不是面积最大的太平洋,而是面积最小的北冰洋。

3、注意内海(伸入大陆内部或位于一国领土内的海域)与陆间海(两个大陆之间的海域,如地中海)的区别

4、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地形特征的异同:都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西两侧高、中间低,但具体地形类型存在差异。

北美洲东部为高原和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山地;南美洲东部为高原、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大山系;澳大利亚东部为山地、中部平原、西部为高原。

5、注意北九州与九州的区别:北九州是日本工业区的名称,九州是日本四大岛屿之一。

6、印度河主要流经巴基斯坦,而不是印度。

流经印度的河流是恒河。

7、西亚石油运往西欧和北美地区最近线路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但石油运输量最大的航线是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线。

8、埃及盛产长绒棉,但其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

9、摩尔曼斯克港地处北纬70°,但终年不冻,是因为北大西洋暖流源源不断地向它输送温暖气流。

10、渤海是我国内海,而不是边缘海。

11、我国位置最靠北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省,而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位置最靠东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省,而不是台湾省。

12、主要山地与山区的区别:山地是一种地形类型,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

而山区既包括山地,又包括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13、东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

14、青藏高原虽然太阳能辐射最强,但其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因为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也弱。

15、注意几条地理界线的区别: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16、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区的分界线是长城,小麦与水稻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17、浙赣线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至湖南省株洲市之间的铁路。

京广线、浙赣线与湘黔线交会于株洲市,而不是长沙。

18、注意河套平原与河西走廊的位置:河套平原位于黄河沿岸,而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祁连山以北。

19、我国的河流除注入太平洋外,还有一线河流注入印度洋(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20、注意我国两个有色金属矿的矿产地名称:湖南锡矿山——锑矿;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

21、注意鞍山与马鞍山的区别:鞍山位于辽宁省,马鞍山位于安徽省。

两地都是我国的铁矿产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但两地位置相差很远。

22、东部和西北地区的河流的汛期都在夏季,但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布是降水量和气温。

23、注意西部经济地带与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区别:西部经济地带指西部十个省(市、区);

而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经济地带的全部、中部经济地带的和东部经济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24、注意三江源、三江平原和三江并流中“三江”的区别: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境内;

三江平原指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条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位于黑龙江省境内;三江并流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横断山脉自北向南平行分布而形成的并流景观,位于云南省境内;这里的“三江”是指不同的河流。

25、注意水资源与水能资源的区别:水资源一般指淡水资源;

篇11

1、青藏高原生态价值的重要性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价值,不仅超越了青藏高原本身,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利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源”,而且是世界人民的生命“源”,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青藏高原生态建设中必须树立大生态观的观念,做到人口、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振兴青藏高原的经济,才能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青藏高原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青藏高原的人口密度虽然在全国最低,但是现有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出社会经济环境的承载力,而且未来人口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人口生育波动规律的高峰状态。其人口压力第一次高峰为50年代,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人口增长过快。第二次高峰为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在1965-1969年期间,全区人口出生率年均为16.2‰,而在1970-1979年期间,全区同类值为24.3‰,后一阶段高出前一阶段8.09‰。人口生育一波比一波高,这正是青藏高原人口增长的特殊性,是人口增长最快的阶段,全区人口在15年中净增48.23万人。面对越来越明显的人口压力,从当地的特殊情况出发,自治区政府于1975年开始实行较为灵活的计划生育政策。自8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出现了第三次人口高峰,的生育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必须进行人口计划生育,发展多目标、多层次的人口教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从而实现青藏高原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目标。2、青藏高原生态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绝对不能通过对自然资源无节制、无序的掠夺。提高民族整体的知识、素质、能力和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社会文化事业的进步,协调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努力保护建设高原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发展。青藏高原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出发点,必须抛弃只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的传统观念。改变传统的粗放消费资源的方式,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与新的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体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增加环保投入,探讨由于资源开发对环境危害所造成的代价以及成本最低的环境保护办法,建立成本效益分析体系,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无污染环保产业和产品,青藏高原是受现代工业文明冲击最小地区之一,许多地区生态系统处于原始循环状态,环境污染程度低,有大片无污染区域以及未遭受污染的动植物。另外由于空气的净化,这里有许多的产品具有特殊的医疗和保健价值,符合国内外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大多数是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都消耗资源少,较多地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具有集约利用资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增长的特点,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发展经济,是两者的统一体。

二、青藏高原水系与生物资源概况及其建设保护情况

篇12

关键词:

内分泌干扰物; 检测; 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 991.2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and leading issue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The concept,classification,hazards,monitoring methods,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concerning the EDC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 EDC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pesticides and herbicides,phthalic acid ester,alkyl phenols and bisphenol A,steroids,metals,etc.,which could be detected by gas chromatography,liquid chromatography,atomic absorption method,immunoassay,and biosensor detection method respectively.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iques could partially remove the EDCs with less effectiveness.Deep treatment technologies combined with several methods had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good effectiveness and low cost.

Keywords: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 detect; treatment technique

一类新型的水中微量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也称为环境激素,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EDCs是一种外源性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进入动物或人体内可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并造成生理异常.美国环保署(EPA)将其定义为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类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而在体内产生的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通过食物、水源等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EDCs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却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体带来毒害,而是类似激素一样对生物体起作用,因此即使极其微量的摄入也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1EDCs毒性及分类

EDCs的作用机制大体上可分为直接与受体结合、与激素以外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影响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作用、作用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与天然激素竞争、抑制微管聚合、增加体内自由基含量、引起细胞凋亡等方面[1].对生物个体宏观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性激素分泌量及活性下降、雄性物种雌性化、数量减少、生殖器官异常、各种癌症发病率(尤其是女性乳腺癌)增加,以至于生殖能力下降,后代的健康和成活率降低等.这些影响严重威胁了人类和野生动物的物种繁衍和长期生存.地表水中的EDCs对鱼类荷尔蒙系统有负面影响,包括降低鱼类生育率和改变雌雄比例等[2-3].EDCs包含的物质种类很多,如农药和除草剂类、邻苯二甲酸酯类、烷基酚和双酚A类、激素类、金属类、二f英和多氯联苯、溴化防火剂等.

1.1农药和除草剂类

此类化学物质包括滴滴涕(DDT)及其分解产物、六氯苯、六六六(HCHs)、艾氏剂、狄氏剂、乐果、马拉硫磷、阿特拉津、甲草胺、利谷隆、除草醚、莠去净等.很多农药及除草剂在几十年前就已停止使用,但是目前在自然水体中仍有相当浓度的残留.例如胡雄星等[4]对上海市苏州河表层水体20种有机农药的分析结果表明,其含量在0.158~0.527 μg・L-1,DDT和HCHs主要由环境中的早期残留所致.

1.2邻苯二甲酸酯类

邻苯二甲酸酯(PAE),又称酞酸酯,是邻苯二甲酸所形成的酯的统称,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异辛酯(DEHP)、邻苯二甲酸正辛酯(DOP)等.PAE普遍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清洁剂、油、个人护理用品(如指甲油、头发喷雾剂、香皂和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中.Hallmark等[5]研究表明,DBP及其代谢产物单丁醚邻苯二甲酸酯(MBP)可明显抑制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胎儿间细胞生成类固醇类物质.Swan等[6]研究表明,孕妇长期接触PAE会造成所生男婴的生殖器与之间距离缩短.

1.3烷基酚和双酚A类

烷基酚(Alkylphenol)是一类由酚烷基化后产生的化合物,主要包含丙基酚、丁基酚、戊基酚、庚基酚、辛基酚(OP)、壬基酚(NP)、癸基酚及相关的长链烷基酚等,广泛应用在洗涤剂、燃油、油中.双酚A(BPA)主要用于生产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多种高分子材料.NP、OP和BPA能通过与细胞内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拟雌激素或抗雌激素作用,干扰生物的内分泌和生殖系统[7-8].动物试验发现,BPA有拟雌激素的效果,即使很低的剂量也能使动物雌性早熟、数下降、前列腺增长等[9].

1.4激素类

激素类的EDCs主要包括天然雌激素、植物性雌激素、动物性雌激素、真菌性雌激素以及人工合成的雌激素等.天然雌激素指动物和人体内天然存在的雌激素,包括雌酮(E1)、雌二醇(E2)、乙炔基雌二醇(EE2)、雌激素三醇(E3)、己烯雌酚(DES)等.植物性雌激素是一组在植物中天然存在、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具有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诱导产生弱雌激素作用的非甾体结构为主的植物化学物.动物性雌激素指通过生物界内食物链蓄积效应,大量的多种雌激素存在于动物体内,人类食用后,在体内产生类似天然雌激素效应的物质.真菌性雌激素指自然界中某些真菌产生的雌激素.例如用霉变玉米做饲料,母猪可因过量雌激素的刺激而断奶,产生“霉变玉米综合症”.人工合成雌激素常被作为药物使用,如己烯雌化学物、己烷雌酚、炔雌醇、炔雌醚等口服避孕药和一些用于促进家畜生长的同化激素.

1.5金属类

某些金属类物质如铅、镉、汞、砷、有机锡类化合物等也具有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活性,并且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难降解性、可蓄积性和毒性等,因此是危害最大的水体污染源之一.

1.6尼泊金酯类

尼泊金酯类作为防腐剂在化妆品中被广泛添加,其中使用最多的为甲基、乙基、丙基和丁基尼泊金酯四种化合物.由于尼泊金酯属于类雌激素物质,因此有关部门要求化妆品成分中必须标示此类成分[10].

2检测方法

EDCs在自然水体中含量较低,检测难度较大,因此对其检测方法的探讨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EDCs,检测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法、免疫测定法、生物传感器检测法等.

2.1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GC)根据检测器的不同可分为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氢离子火焰检测器(GC-FID)、氮磷检测器(GC-NPD)、质谱(GC-MS)等.由于EDCs在自然水体中浓度较低,因此检测前一般需进行前处理,主要包括溶剂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吹扫-捕集、顶空等.根据待测物质性质应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有机氯农药(HCHs、DDT等)一般可采用GC-ECD检测,氮磷农药一般可采用GC-NPD检测.双酚A可采用GC-NPD检测,Shin等[11]采用二氯甲烷萃取后经氰甲基化处理,利用GC-NPD检测,其检出限达0.1 ng・mL-1.PAE一般可通过GC-MS测定,如美国USEPA525标准方法规定可利用固相柱(C18)萃取,二氯甲烷洗脱,最后经GC-MS测定PAE.

2.2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HPLC)一般采用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或质谱等,可克服气相色谱分析难挥发和高温易分解物质的局限性.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nEO)类物质可采用HPLC分析,尤其当n>4时,HPLC显示出良好的分离效果.Cai等[12]利用微孔碳进行萃取,乙腈洗脱,HPLC对PAEs进行分析,检出限为0.18~0.86 ng・mL-1,回收率为91.4%~113.1%.

2.3原子吸收法

对于金属类EDCs,多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例如我国GB 7475-87[13]规定,水和污水中铅、镉的标准分析方法为火焰原子吸收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2.4免疫测定法

免疫测定法是一种利用竞争结合法测定环境污染物低分子化合物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ELISA对E1的检出限为0.14 μg・L-1,与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联用检出限可达1.25 ng・L-1[14].间接酶联免疫法测定DBP水样加标回收率可达104%,测量的平均变异系数为9.95%[15].

2.5生物传感器检测法

生物传感器检测法是利用生物活性物质作敏感配件,配以适当的换能系统所构成的分析系统.生物传感器已成功应用于二f英、多氯联苯等污染物的测定过程中[16].Wang等[17]开发了一种水体中BPA的测定装置,测量范围为7.90×10-8~1.66×10-5 mol・L-1,检测下限为7.00×10-8 mol・L-1,回收率为94%~106%.该装置已成功应用于自然水体和垃圾渗滤液检测.

3我国水体中EDCs的来源及存在现状

天然水体中EDCs的来源很多,主要可分为天然激素类化合物、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工农业用原料、产品及排放的废弃物等.天然雌激素17β紫二醇、E3、17α乙炔雌二醇等主要来源于动物和人的日常排泄物,其中17α乙炔雌二醇是避孕药的主要成分;BPA和NP是塑料添加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成分;工业原料包括某些溶剂、增塑剂等;农用物资如杀虫剂、除草剂、塑料薄膜等.这些物质在经过某些自然或人为过程后均有一定几率进入污水、雨水中,并最终汇入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中.

目前我国主要海域、江河湖泊均可检测到EDCs污染物,且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及自来水中也发现部分EDCs物质.珠江口NP质量浓度达20~164.98 ng・L-1,OP质量浓度达2~8.54 ng・L-1[18].厦门海域有机氯农药质量浓度范围在6.6~32.6 ng・L-1,多氯联苯质量浓度为0.08~1.69 ng・L-1[19].渤海海域铅、汞的质量浓度分别达到了32.6 mg・L-1和0.1 mg・L-1,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20].我国七大水系及华北、东南沿海地区的部分饮用水水源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阿特拉津等有机氯农药污染,在南方分布的EDCs以多氯联苯、BPA、PAE、NP等有机化工原料的检出率为较高[21].对夏季海河及渤海湾表层水的调查表明,海河中NP和O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60~429 ng・L-1及18~56 ng・L-1,渤海湾中NP和O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3~132 ng・L-1、未检出至14 ng・L-1[22].在上海进行的调查表明,苏州河及其支流底泥中的三种环境下EDCs NP、OP和BPA的质量浓度变化幅度分别为1.0~5 800、0.1~39、0.9~180 μg・kg-1[23].总体而言,我国自然水体中EDCs检出率较高,其质量浓度在ng・L-1至μg・L-1级别,对我国水环境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威胁部分地区饮用水安全.

4水体中EDCs的去除方法

目前水体中EDCs的去除方法主要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类,其中:物理方法主要有活性炭吸附法和膜过滤法等;化学方法主要有臭氧氧化法、氯氧化法、紫外光/臭氧氧化法、紫外光/过氧化氢氧化法等;生物方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等.每种方法都各具优缺点,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刘桂芳等[24]对E1、E2、EE2、DES、BPA、4nNP的活性炭吸附研究表明,其吸附容量分别为4 649、1 629、1 874、3 523、2 313、6 534 μmol・g-1,改性可增强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不同膜过滤对EDCs的去除研究表明,反渗透膜对EDCs的去除率最高,其次是纳滤膜,再次是超滤膜,微滤膜最低[25].

针对化学方法去除EDCs的研究很多.王凌云等[26]对多种典型EDCs的臭氧氧化研究表明,BPA、叔辛基酚、雌炔醇在30 min内的去除率分别为89%~98%、82%~96%、82%~90%;雌三醇的浓度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终完全去除;E1和E2去除率较低,分别为41%~70%和62%~85%,延长臭氧接触时间并不能改善去除率.Zhang等[27]利用臭氧氧化处理污水处理厂初级沉淀池出水的结果表明,水中17β紫二醇、EE3和BPA的质量浓度可迅速下降至10 ng・L-1以下,但是对NP降解作用相对较小.Hu等[28]研究表明氯化过程中17β紫二醇浓度在2 h内下降了60%,但有很多副产品产生,降解不完全.Rosenfeldt等[29]研究表明,紫外光/过氧化氢氧化法对水溶液中BPA、17β紫二醇和17α乙炔雌二醇的去除率在9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高级氧化工艺氧化EDCs的产物仍有可能具有内分泌干扰性,甚至比未氧化前毒性更大.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采用生物法,其对污水中所含的EDCs有一定的去除作用.研究[30]表明污水处理厂中EDCs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降解作用.对30个污水处理厂的调查结果表明,4种雌激素和5种烷基酚的去除率可达90%[31].活性污泥中微生物降解污水中90%的DEP和DBP约需要3~8 d,20%的DOP需要8 d[32].王凌云等[33]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处理工艺对EE2、E3、NP、OP和BPA有较高的去除率,可达57%~85%,但对E1、E2和17αE2去除率较低且不稳定.

5结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对于EDCs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国内各水源中EDCs的调查报告还较少,很多普查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展开.常规的各种水处理工艺对EDCs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去除效果有限.近年来对EDCs的处理趋向于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利用各种方法的优势,达到高效深度处理和降低成本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郎朗,张光明.饮用水水源及水厂内分泌干扰物污染分析[J].环境工程,2008,26(S1):60-63.

[2]PURDOM C E,HARDIMAN P A,BYE V V J,et al.Estrogenic effects of effluents from sewage treatment works[J].Chemistry and Ecology,1994,8(4):275-285.

[3]KIDD K A,BLANCHFIELD P J,MILLS K H,et al.Collapse of a fish population after exposure to a synthetic estroge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7,104(21):8897-8901.

[4]胡雄星,夏德祥,韩中豪,等.苏州河水及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与归宿[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1):125-128.

[5]HALLMARK N,WALKER M,MCKINNELL C,et al.Effects of monobutyl and di(nbutyl)phthalate in vitro on steroidogenesis and Leydig cell aggregation in fetal testis explants from the rat:Comparison with effects in vivo in the fetal rat and neonatal marmoset and in vitro in the human[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07,115(3):390-396.

[6]SWAN S H,MAIN K M,LIU F,et al.Decrease in anogenital distance among male infants with prenatal phthalate exposure[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05,113(8):1056-1061.

[7]张晖,孔繁翔,王世和,等.4种环境雌激素对淡水鱼卵黄蛋白原诱导的混合物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7):2005-2011.

[8]张洪昌,陈良燕,刘树深,等.BPA与3种双酚类化合物的联合作用雌激素效应[J].环境科学,2009,30(1):260-265.

[9]胡文兰,刘建毅,张倩.双酚A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2):530-533.

[10]任晋,蒋可.内分泌干扰剂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1,13(2):135-144.

[11]SHIN H S,PARK C,PARK S J,et al.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 in environmental water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nitrogenphosphorus detection after cyanomethylation[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1,912(1):119-125.

[12]CAI Y Q,JIANG G B,LIU J F,et al.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packed cartridge for the solidphase extraction of several phthalate esters from water samples and their determination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3,494(1):149-156.

[13]GB 7475―1987.水质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

[14]PACKOV V,LOUKOTKOV L,BOSKOV Z,et al.Analysis for estrogens as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A review[J].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2009,32(5/6):867-882.

[15]WEI C X,DING S M,YOU H H,et al.An immunoassay for dibutyl phthalate based on direct hapten linkage to the polystyrene surface of microtiter plates[J].PloS One,2011,6(12):e29196.

[16]武攀峰,吴为,陆荣.生物传感器在有机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9):171-173.

[17]WANG X,ZENG H L,ZHAO L X,et al.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BPA)in water by a reversible fluorescence sensor using pyrene/dimethyl βcyclodextrin complex[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6,556(2):313-318.

[18]段菁春,陈兵,麦碧娴,等.洪季珠江三角洲水系烷基酚污染状况研究[J].环境科学,2004,25(3):48-52.

[19]张祖麟,洪华生,哈里德,等.厦门港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0,19(3):48-51.

[20]张小林.渤海海域海水、沉积物中铅、镉、汞、砷污染调查[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1,25(3):87-90.

[21]张琴,包丽颖,刘伟江,等.我国饮用水水源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2):91-96.

[22]沈钢,张祖麟,余刚,等.夏季海河与渤海湾中壬基酚和辛基酚污染的状况[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6):733-736.

[23]李洋,胡雪峰,王效举,等.苏州河底泥3种内分泌干扰物的空间分布及环境风险[J].环境科学,2012,33(1):239-246.

[24]刘桂芳,马军,任芝军,等.典型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活性炭吸附行为[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28(3):369-373.

[25]CHANG S,WAITE T D,SCHFER A I,et al.Adsorption of the endocrineactive compound estrone on microfiltration hollow fiber membran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3,37(14):3158-3163.

[26]王凌云,张锡辉,宋乾武.重污染型河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臭氧氧化去除研究[J].环境科学,2011,32(5):1357-1363.

[27]ZHANG H Q,YAMADA H,TSUNO H.Removal of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during ozonation of municipal sewage with brominated byproducts control[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42(9):3375-3380.

[28]HU J Y,CHENG S J,AIZAWA T,et al.Products of aqueous chlorination of 17βestradiol and their estrogenic activit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3,37(24):5665-5670.

[29]ROSENFELDT E J,LINDEN K G.Degradation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bisphenol A,ethinyl estradiol,and estradiol during UV photolysis and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4,38(20):5476-5483.

[30]BRAGA O,SMYTHE G A,SCHFER A I,et al.Fate of steroid estrogens in Australian inland and coast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5,39(9):3351-3358.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