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3 15:10: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分类号:G4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的发展。现行的社会主义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日益突出。原因所在,以单一的一考定终身、一考论英雄的观念是不科学的,也无法适应现行的社会的发展。毕竟社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人才。旧时读书人都自信老子总是金榜题名时一时高兴,一身的荣华富贵。但这些金榜题名的很多人,最后都成了社会的寄生虫、社会的吸血鬼。这是当今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吗?
现在的教育制度就得改变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社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化,我个人认为才是这次国家改革的重中之重。一个人是否对国家有用、是否能对国家作出贡献。不是看他某一方面的能力有多强,而是看他综合素质、综合判断能力有多强。那些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想“一朝金榜快提名,显祖荣宗立大功,衣食定然原欲足,田园财帛更丰盈”。将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也不会需要这样的人才。
随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一考定终身越来越影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这样的弊病的实例也很多。如有多家新闻报道:“生活无法自理‘天才少年’魏永康肄业回家”。家住湖南华容县的魏永康,他4岁开始读小学,8岁读初中,13岁开始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他的经历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的就是天才、神童。然而一年半前,这名少年从中科院肄业回家,一帆风顺的成长之路遇到了挫折……。事情是怎样的呢?原因是他即因个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法融入社会而被劝退。在学校,他的导师和同学们发现,除了读书,这个天才少年竟然完全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他从来不洗澡,也从不打扫房间;“非典”期间,大家都知道去医生那里领预防药,只有他不来……。那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他母亲曾学梅,对自己的孩子从小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她认为只有读书、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她从不让孩子出去玩,也从不让孩子自己动手洗头洗澡,更不让他洗衣服,她给儿子喂饭从小时一直持续到高三。甚至孩子大小便妈妈仍然形影不离他的左右。可想而之这样的孩子会做什么?这样的实例还很多,比如说现在中国还有很多孩子不知道鸡蛋是从哪儿来的,鸡蛋煮熟了,还要剥了蛋壳才能吃。甚至吃方便面,开水也不知道怎么烧。这样的孩子还能适应当今中国的发展吗?所以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日益显现。
要怎么改变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制度。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判断能力。高校招生高考不能一把尺子、一张考卷衡量所有人才。应多考察学生技巧性训练。考试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实施,高考应该是:“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评价”的新高考模式,尝试由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体现了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规律。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1]。但是,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几个问题,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影响了当今社会教育的进步。
一、家长忙于工作,忙于挣钱,忽视了教育孩子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总认为钱越多越好,占有的房子越大越好,当然有能力并且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占有的物资越多说明了你的能力越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在这一点上人们是赞同的。一些家长拼命地工作,挣钱,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我们也理解家长的难处:不挣钱一家老小吃什么、喝什么?但我们的观点是二者要兼顾,不可只顾一头而忽视了教育孩子。
孩子是家长人生价值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对孩子的教育来说,钱多、地多、房子多不如孩子的品德好、知识多、能力强。因为家长挣了许多的钱,但钱多了孩子没有能力也未必会花,更未必能守得住。如果品德不好,钱越多可能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这就要求学生家长朋友们自觉地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孩子能力,并且要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古人说过:“诗书传家远。”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在富不过二代的现象也是常常出现。虽然有的家庭富可敌国,但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则束手无策,有的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学习不好或品行不良,还有的孩子成为了社会的毒瘤。想一想,家长辛辛苦苦的奋斗除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是家长人生价值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其中的苦涩只有自己知道。
二、对于自己的孩子,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
有的家长可能这样说:“对于自己的孩子,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是啊,孩子还比较小,还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你都管不了,就更不用说孩子稍微大一点,或者以后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后,你不是更管不了吗?这种措辞只能是一种借口。家长朋友们真得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吗?我想主要的问题是不想管,不愿意管或者怕管,心痛管。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只要管,孩子一哭、二闹、三怄气,还有的孩子可能表现的更强烈一些,再有隔代亲挡着,难下管的“狠心”。
三、孩子自有孩子的福,不管父母家长的事
还有的家长到最后再找一个借口:自己小时候父母没有文化,兄弟姐妹又多,家庭又困难,大人难得管自己,现在不是也能混饭吃吗?孩子自有孩子的福,不管他的事,我认为这些都是不负责的想法。现在老师和家长说得对都不听,孩子长大了还能听?还不把你积攒下的地给你卖光,你挣下的钱花光。没有知识,没有能力,品德不好,什么工作都不能胜任,还不是把家产卖净吃光。
这让我想起发生在学校里一件事:一个学生平时非常不听老师的话,经常出现一些问题,不是今天拿同学的东西就是明天与同学打架,老师让其到校交流教育的看法,总是借口生意忙不与老师配合。当有一天,孩子因上网无钱拦路抢劫,被派出所逮住,让其家长领孩子时,空也有了,罚款时,钱也有了。所以,家长最重要的事就是与老师配合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挣钱置地盖房不如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培养丰富的知识能力。借口忙不是办法。
四、孩子交给学校由学校管着就行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人,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一个公民的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是他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多数家长都能很能好地认识这一点。在我们学校的一次家长会议上,一个五年级学生的父亲说,由于他的社会工作负担过重,简直没有空管教自己的孩子。其他家长一针见血地给他指出:如果你找不出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你这个社会活动家就分文不值。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2]但是,如今还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由学校管着就行了,就放心了。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一个孩子的顺利成长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配合才能教育出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的孩子,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孩子的人格缺陷。
如孩子在家庭的情况老师并不了解,可能有不孝敬父母的现象,不对其进行教育将来问题就比较大。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不了解,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所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以便及时与老师配合调整教学的策略,帮助孩子学好文化课。
有一些孩子非常烦有些家长的唠叨一定就有这个方面的原因。再说,双休,孩子在家的时间就多了,家长就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你现在有了七分之二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但如果晚上和周末不加强管理,会形成5+2=0,8+2=0,就是学生在校5天或每天8小时所受教育如果这段时间管不上,都会归0,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教育的效果很差,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问题大了就不可收拾了。
总之,这几个存在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当今的家庭教育,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甚至对社会风气造成不好的影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一句话就是: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给孩子一个正能量的家庭氛围,以形成良好的家风。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218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特征,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观念系统中起到了非常深远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经济、政治、文化甚至道德领域都出现诸多不和谐现象,在整个民族处于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之时,势必要求我们借鉴和吸收我国儒家经典的和谐思想,追求儒家“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达到修身养性、与自然和社会相处和谐的目的,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出理论指导与帮助。本文将对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做出阐述,结合当前社会中常见的不和谐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儒家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与局限,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1 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和谐旨在使各种要素配合得当,互相统一,是一种不散的精神,“和”的本质在于将不同事物协同起来,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就是以“和”为目标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天下为公、公平公正、和睦相处的完美社会。儒家和谐思想具体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己和”,即人自我身心的内外协调,通过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和高尚人格,为“治国”、“平天下”打好道德基础;二是“人和”,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多重和谐关系,每个人各司其职,安于其份,遵守各种道德秩序;三是“天和”,即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达到天人合一,接受自然的法则和支配,合理利用资源,为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现象
我国社会各种关系基本和谐,但人民内部仍然存在一些不安定和谐的隐患,主要包括人身心不和谐、社会不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得当等。首先,人的身心不和谐主要表现为道德缺失问题,尤其存在利益的矛盾冲突下,人们的价值观扭曲,认为经济可以改变一切,导致社会上经常出现拜金主义不择手段的黑暗面,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负面的影响。其次,社会中不和谐的现象主要有分配差别,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等导致了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和紧张。最后,人与自然关系出现失衡表现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资源的减少、物种的灭绝、空气的污染都是人与自然关系失去平衡所造成的。
3 儒家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
3.1 修身养性,实现人的身心和谐
和谐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没有个人的自我身心和谐就很难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要求个人崇尚道德、重视智慧,结合儒家和谐思想“道德至上”的主张,教育人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不被金钱利益所左右,遵纪守法,以“中庸之道”“乐道精神”为标杆,宁静、平和地对待物质财富。所以说,儒家和谐思想中的培养自我道德修养能力是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人身心和谐的道德标杆。
3.2 和而不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群居动物,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在人际关系日渐冷漠的今天,儒家和谐思想更应为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其作用,启示人如何做到与家人、社会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理论指的是正确把握人际关系的和谐,均衡和统一人与人的矛盾,尊重个体的差异,追求整体的和谐,最终建立和平有序的安定社会。儒家和谐思想认为实现社会和谐需要施仁政、民为贵、均贫富,正是当今社会处理政府与公民关系中应该秉承的原则,为人民服务,在互相监督中达到和谐。
3.3 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乱砍滥伐、破坏环境使得我国资源严重减少,荒漠化增大,物种的灭绝也在加剧,这些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发人深省。儒家思想对天人关系非常重视,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社会在大生态环境中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体。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是主张尽物之性,防止人类过分索取自然资源,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4 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局限
“和谐”思想是一种理想,我们若想实现儒家和谐思想最终构建的“大同社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原因是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的匮乏,个体的生存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就根本谈不上所谓的真正的“和谐”;还有一个原因是儒家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缺乏合理的制度保障,必须建立在开明的法律和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说,儒家和谐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是十分重大的,有着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巨大力量,但是要真正做到建设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还是要对儒家思想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顾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
5 结语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从古至今都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今社会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儒家和谐思想主要分为“己和”、“人和”、“天和”三个层次,通过修身最终实现人人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拓宽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为我们化解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矛盾提供理论依据。总之,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合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对于儒家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也为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D].山东大学,2010.
[2]叶金宝.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8,(5):215-218.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十分严重,从出生到上学,直至长大成人,处处都依靠父母的呵护和照顾,遇到一点小问题就束手无策。据有关部门对6~10岁的小学生进行专项问题调查“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近70%的学生回答“坐下来,等爸爸妈妈来找我”或“不知道”,当问及如果有陌生人说帮你送回家,你愿意跟他走吗?有一半多的学生回答“愿意。”教会学生生存,是教育的呼唤,社会的呼唤……我们的教师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在平时教学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生存自理能力与独立性。
一、形成生存能力低下的成因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且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接触时间最多,父母言行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观念直接传递给自己孩子,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能力培养认识跑偏,众多家长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学习上,他们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做别的事情是浪费时间,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考上大学就有了一切,从而忽略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流行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能干的父母出于爱子之心,恨不得为孩子做好一切事情,更是时刻呵护孩子。由于父母包办一切,以至于剥夺了孩子自我实践机会,压抑了孩子自主发展精神。其次,家长对孩子过于关爱、过度保护,让孩子产生过于依赖思想,从小到大,家长处处帮助安排,让孩子缺少锻炼的机会,使孩子生存能力低下。
2.学校方面
迫于升学压力,教师被无形的大石压得喘不过气来,哪有时间来发展学生能力,虽然老师们也觉得应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曾试着尝试过,但面对学校里老师之间激烈竞争,家长对学校的要求,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以及学校为维持自己在家长心目中地位,老师们只能放弃对学生生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一心扑在学生的学习上。
再者,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疼爱有加,哪怕是一点点伤害发生在孩子身上,家长就会觉得受不了,到学校找老师讨说法。教师对学生教育缺乏科学规范,所以老师怕出事、不敢管,注意安全过了头,时刻以防万一,严重束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二、生存能力低下的后果
当今社会,早已废除了教育“分配”的制度,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会啃书、满腹经纶而是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的大学生,而是能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做出判断,合理做出选择的灵活性人才,能力低下者最终被社会淘汰。
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对失败的承受力,是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但现在的很多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情绪低落,一蹶不振,他们会选择离家出走等消极做法逃避现实。有的学生迫于压力而失眠,有的因成绩不理想而选择离家出走,有的因为没有信心而选择了自杀,可见学生生存能力所面临的困境。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严酷的现状,我们应该有冷静的思考,我们的社会、家长,学校、老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1.家长,不要当“鸡妈妈”
老母鸡抚育小鸡,从小鸡出壳那天起,就努力把小鸡保护在自己的双翼下,小鸡跑到哪里,老母鸡跟到哪里,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他们免受外界侵害而英勇好斗。我们的周围,有多少这样标准的“鸡妈妈”呀!试问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能长大吗?
我们应当教育孩子“不靠天,不靠地,凡事靠自己”的思想,要使自己在未来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中站稳,就必须具备自立能力。从小培养孩子自立意识,放手让孩子独自去做、去想、去尝试、去体验,这样他才会逐渐独立,并自信地迎接未来的风雨和挑战。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就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2.班主任,做个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有心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一)调整课程体系
教学资源的配置是有导向的,这个导向便是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倾向于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知识点讲授,但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动,而教育体系改革又是上层建筑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就应调整为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当今社会还需要中文系的学生具备极强的审美能力。具体的课程体系调整是这样的:1.语言类课程相对应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四大基本能力。语言类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与听、说的能力上联系更加紧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很好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的汉语课的教学全程需要始终融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观念,严格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两门课上注重自己的普通话表达,对古今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外延知识理解贯通,夯实自身的文字基础再训练加以运用。语言学概论更侧重于从一个人掌握的一门母语(汉语),及一门外语(英语或其它语言)作对照,比较地学习,从而深刻领会汉语言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形成与发展。训诂学是对古汉语研究古词义一类补充型课程,对学生研究古典文献,理解古文学经典都有很大意义。
2.文学课程在当今时代的调整目标更倾向于培养中文系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领悟能力。其中,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分期讲述就是很好的例子。将古代文学史分为上古、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分别以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样式进行论述,则是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分阶段地感悟这些文学经典的魅力,形成自己独立的对文学史的认知,从而培养文学审美能力。而有关文学的理论课程如文学理论、美学则应在学生对文学名著研读的基础之上开设。现当代文学史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关注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与时俱进。文学,当然建立在对大量经典作品阅读、背诵的基础之上,文学离不开背诵。3.写作,被誉为中文系学生的“看家本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实践性和操作性最强的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对这一“笔下基本功”进行适应能力需要,适应工作需要,适应社会需要的改革。写作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并不局限于优美的文字,华美的辞藻,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方方面面,它需要每个人都怀着一颗感性心灵,去体验,去发现,懂得赞美。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从传统的四十分钟纯知识讲授开始进行调整,可在一堂课的课前或者课后十分钟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做口头表达,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即兴演讲的能力,让当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不再是传统的知识单向输送型课堂,而是师生互动型课堂。集思广益,也是一种对传统教学内容作出的很好的调整。中文系的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将学生的读书笔记之中精选出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内容引用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对于偏重于学术型的课程,老师则应更精,科学研究是一位学术型教师讲授课的基础,将这门课程学术前沿最关注的话题完整地呈现到专业课堂上。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
1965年12月,“终身教育”理念由法国终身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郎(PaulLengrand)在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及,自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终身教育理念得以传播和发展。2010年,主持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3]这既是终身教育理念以政策文件形式确立的表现,也是国家在新时代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可和重视,更是个人基于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对终身教育理念迫切呼唤的真实体现。至今50多年的演进历史,世界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推进终身教育理念,并使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不同领域得以贯彻。如:韩国终身教育立法的演进及学习账户体系的开发,日本终身教育政策的推进及学习化社会体系的构建,英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及产业大学的发展,美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进机制及发展策略等。查尔斯•赫梅尔(CharlesE.Hummel)谈到:“终身教育可以与哥白尼学说相提并论,其是教育史上最震撼的事件之一。”[4]足以看出,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是人类教育界较有影响力的教育现象。此外,其还在经典著作《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指出:“人类出现,终身教育也就出现了。”[5]可见,在他看来,终身教育必须肩负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充分体现出其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终身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俱进。但是,就目前终身教育理念融入我国社会实践而言,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终身教育思想强调打破系统的学校体系模式,侧重社会环境下的教育而非学校内部体制下的教育,而综观当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终身教育理念在非学校环境下的贯彻与落实。终身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机会均等,也就是人人可学,但由于各方面情况,如地理位置,地区经济差异等,致使终身教育思想中人人皆学的需求没有完全得到释放。终身教育思想中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社会层面供应的学习服务是全面的;其二是个体对于终身教育内容的需求是多样的。当前社会对终身教育内容的认识过于狭隘,不能充分满足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这就导致社会层面的供应与个体广泛学习需求出现矛盾。目前,在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终身教育理念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基于此,通过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当下终身教育理念与社会现实的融合度,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二、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
至今,被学界广泛认可的终身教育定义当数保罗•朗格郎(PaulLengrand),他在《终身教育引论》提到:“终身教育包含教育的多个领域、各项范围,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不断发展,也包括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6]目前而言,不同的学者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界定存在不同视角上的解读和诠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不是体系,而是建立体系的依据,这个依据贯穿体系的每个部分。”[7]孙世路教授谈到:“终身教育体系是适合于一切人从生到死的继续的受全面教育的体系。”[8]持田荣一等将其定义为:“是教育权的保障,是专业和教养的配合,是扫除文盲的方式与道路。”[9]通过不同学者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解读和阐述,不难发现,其既有趋同之处,亦有各自不同的地方。在这里,主要探讨学者们对终身教育理念趋同的部分,把握其内涵的精髓和要义,深入探究终身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的真正价值,解读和诠释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为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之丰富,领域之宽广,构成之多样。在此,采用高志敏教授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要义的界定,即终身教育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超越和升华;终身教育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原则;教育贯彻人的发展的一生;教育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教育必须成为有效而便捷的一体化体系;教育既作用于个人又作用于社会。[10]在此认识上,审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化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入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以期达到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视角下重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的目的和意义。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着眼于孔子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论述,可以把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归结为以下五个层面: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时间的终身性;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教育目标的价值性。
三、解读孔子终身教育思想
通过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基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视角,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现状与规律,明确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地位,进而深入解读和剖析孔子终身教育思想。通过对孔子终身教育思想进行深度挖掘与探讨,明晰其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进而使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相衔接,彰显时代活力。1解读一———教育对象的全纳性全纳教育是全民教育理念得以实现有效方式。[11]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是全纳教育的根基,是每个个体不能回避的话题,与每个个体的利益息息相关。孔子关于求学者论及到:“有教无类。”[12]即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无所差别。[13]可见,孔子对于求学者是没有特别的门槛限制,不论其年龄大小、出身背景、学识层次等的差异,都一律同等对待,这深刻表现出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此外孔子还论及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4]即只要求学者情愿携带十余干肉作为入学之礼,其就会孜孜不倦的给予教导。放眼当今社会,孔子这一思想是教育对象全纳性的体现,同样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有效表达,对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而言,教育对象的全纳性是社会各领域不容忽视的一面。从一定程度上说,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对象可界定为全体公民,这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践行的基石,也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解读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终身教育理念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个体学习内容范围的界定。教育内容包括众多领域的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是个体必须面对的境遇,因此现代终身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个体融入社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透视孔子终身教育内容,发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任在其中矣”。[15]也即是通过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可以不断坚定自己的志向,勤思好问,足以达成仁的境界。此外,孔子还论及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6]强调学习广泛的知识,并用礼来规范、约束自身,就不至于离经叛道。具体教育内容而言,孔子论“文”、“行”、“忠”、“信”四教,以“礼”、“乐”、“射”、“御”、“书”、“数”为课程内容,用《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17]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对于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理所应当成为每个个体学习所践行的基本原则,也是在当今社会最有力的生存技能。作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有效适应现代化日益多变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便捷渠道。3解读三———教育时间的终身性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源于终身教育,贵在教育时间的终身性。从全球视阈看,伴随经济、文化及生态等多元发展,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8]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中对教育的终身性论述,其中虽然存在部分宿命论的神秘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正常规律,从中可以感知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构成了差异多样的教育内容。此外,子谓颜渊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19]旨在从颜渊的学习行为来夸赞其进取不已,进一步从侧面展现了颜渊一生坚守终身教育思想,以终身教育观作为其自身不断前进的真理。从纵向角度来审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观必然成为一个人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需要用终生去奉行。4解读四———教育活动的生活性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的终身性,即为教育与生活共存,教育与生活相互依赖,教育与生活和谐可持续发展。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教育与生活共舞,为生活的多姿多彩增添教育的智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脱离学校教育的生活,是终身教育理念融入生活的体现,也是生活性学习延续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在生活领域的展现。由此可见,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既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链接主体的载体。转而,孔子是如何描述其终身教育中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的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这是孔子经常告诫其弟子的话语体系之一,重在强调培养生活中的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人格魅力,突出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即为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他也曾提及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2]其用自身形象来感叹即使五十岁,依然可以继续品味《周易》,学习和接受教育不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而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终身教育思想是满足生活需要的完美体现。5解读五———教育目的的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价值性是人类学习的一种价值理念倾向与追求,不同的人持有迥然各异的价值性教育原则,这种价值性教育的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人生活经验的累积构成,是一个持续性、过程性的问题。现代终身教育理念中的价值性教育是人生价值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出身背景、社会层次、思想意识等不同,而在人生价值追求的路径即价值性教育上表现差异。回溯孔子终身教育思想中教育目的的价值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3]即为君子要按照所谓的义来修养自身的品质,并且严格按照礼来行事,表现出谦恭的姿态,凭借信来取得成功。这是君子为人之道的路径选择,也是个体之所以成为真正之人的价值所在。孔子还论及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4]通过用一生的时间去修身养性,以此来达到恭慎从事、安抚他人及安定百姓的目的与价值追求,这是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价值性的重要体现,是个体由基本的生理需求朝向满足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必要途径。
一、心理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根植在社会发展中的时间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时间更长,对于来自社会中的各种挑战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儿童几乎占整个人类的三分之一,他们正是由于心理学教育的渗透,所以成长的过程中更加顺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差不多有四亿的精神病患者也是由于心理学研究出的新方法而使他们的病情得到缓解。将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会使人类对于精神健康的问题更加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问题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在人造信息系统的回路中应该将人的因素进行适当的应用和考虑,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在信息化的改革中拥有独立性和尊严。所以现在社会上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学来解决。
一些主要由心理学为代表的社会的行为科学在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时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使社会稳定发展得到了有效促进。从二战结束后,战争对于人们在心灵上的创伤是非常大的,人们还要鼓起巨大的信心来面对灾后重建。这个重要的时期心理学就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心理学得到非常重要的发展,电气化、信息全球化也逐渐实现。但是在二十世纪中也发生了非常重大的灾难事件。所以,在当今时期,心理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使命和根本的任务就是对人性的本质进行预测、研究和探索,对人们的行为、态度和动机进行引导。佛洛依德就曾经研究过在人类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这一问题,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验证了战争就是人们内心破坏的冲动转移到了外界。班杜拉曾经研究儿童攻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别人。他提出的这种观察的学习理论也成了后来对于研究媒体、电视、电影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依据。
二、当代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新时期心理学的发展,是当代我国社会发展所迫切要求的,也要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从内在机制、研究基础、时代要求以及价值等几个方面,表明了我国新时期心理学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心态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表明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济的发展为心理科学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快速变革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等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给和谐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和矛盾,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出现心理疾病以及行为障碍的幅度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疾病的困扰。
对于国家战略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可以从不同层次对国家的发展进行服务,一种是亚健康的人群,另外一种是患有比较严重的心理以及行为障碍疾病的患者探讨有关心理以及行为障碍的治疗、干预和诊断问题,逐渐建立对全民的心理健康维持和检测的系统体系,在心理问题的干预、治疗、诊断和界定方面有一个更加科学的标准,对全民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对方位的服务。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很多不良现象,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紧迫性问题进行一些有针对意义的研究。
对于社会文化方面,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能够对社会的认知机制、行为特征、心理因素,建立社会和谐的心理模型,在理论上对建立和谐社会进行指导,通过对各种社会认知方法的研究对社会态度判断和和形成的过程进行探讨,对于一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社会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具有针对性地探讨。可以利用一些数据分析和大样本调查建立起具有普遍社会适应性的和谐心理模型,在政治的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对于制度方面,主要是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应对和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对和谐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心理因素起到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从技术和应用方面发展和研究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例如,对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社会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干预和预警,以及媒体对于大众的心态的影响方式和途径,一些对和谐社会造成影响的比较极端的信仰等问题展开研究。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提高带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较大的改变,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较高要求。在我国的教育行业,学校管理方面也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改革,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以及入学学生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较大的改革。针对这一现象,加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雪深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的学生们也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这样一个小小的范围。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开始从任何方向搜集各种感兴趣的消息,人失眠也在逐渐变得宽广,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越来越不愿意被各种外在事物所控制,以前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并且结合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2.增进对社会发展的了解。随着社会发展,当今社会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充斥着,现阶段的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信息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现阶段的各种信息五花八门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旧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快速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消极现象
1.学校管理方面措施欠缺,过于机械化。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学校的老师管理方面。老师作为教育行业的执行者,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管理当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过分的体罚早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已经被社会的潮流所淘汰。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发生方面老师应该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耐性,不应该在学生面前表现的过于强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作出相应的措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管理,从今学生的全面发展。2.学生的自制力有所欠缺。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是十七八岁的学生,心理和身体方面都不是很成熟。这个年纪正是容易躁动的敏感阶段,对外物和社会的具有新鲜感的任何事物物的敏感性都比较强。在这方面老师普遍会比较关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比较乖巧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对评查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缺乏一定的关注和培养。这种方式很容易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更好的方向,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意识不到自己自身的特点而自甘堕落。这种两极分化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更应该以以人为本为理念,着重加强各个学生的管理工作的进行。
三、加强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1.加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加强我国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是符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管理理念,并且创新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的意识,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过去落后陈旧的管理模式,创新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不但要在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假期期间也可以通过各种电子方式或者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2.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在教育行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在学生群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并且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可以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在行使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了解各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更加的人性化高效化。科学的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顺利进行。3.使学生工作管理更加的人性化。像优秀的学生这样的老师,心理的偏差无视思想和生活的状况,有对学生的知识带来的倾向。而主要职业大学生和职业技术性的学生以及其他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需要这个正式的高中的学习,自我管理和容量的约束。学校有学生的管理,管理,对学生相关的位置,有必要的工作,学生学习新的经营手法。
四、结语
在管理改革和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章程管理工作和管理职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想法,学生职业培训来构建系统需求管理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和职业普通大学生的培训领域,不仅按照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根据我们总结的社会发展趋势,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引入人文主义理念的管理,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各方面的需求,开发能力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学生和促进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教师和学生,根据时间的人才发展的要求。
2职校学生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是评价标准滞后于道德水平的发展
如何判断当今时代职校学生的道德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首先就必须弄清楚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标准不同,判断的结果也就不同。现在看来,目前我们不自觉使用的两个评价标准可能已经不适合现如今的职校学生了。其一是已经过时的评价标准,即用旧时代的标准来衡量现如今职校的学生。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道德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变革,道德标准也要与时俱进。其二就是用高标准严要求的评价标准去衡量。
3职校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观原因是个人基本素养降低
现如今的职校里,遵纪守法、孝敬父母、文明礼貌仍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工作,但是少数学生的道德败坏行为影响职校学生的整体形象。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以及激烈的招生大战,使许多职校都降低了入学的招生分数标准,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甚至一部分学生在人格和道德上存在缺陷——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没有集体荣誉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或为“家长争面子”,很少有人会将自己的命运前途与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学校又没有给予这方面足够的重视,时间长了,各种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于是出现了一些“品质败坏”的学生。
4职校学生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道德水平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和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渗透下,我国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都呈现出下降的现象,从国内屡见不鲜的“不敢扶老人过马路”现象,到国外媒体报道的中国游客素质低下等一系列事件,都反映出我们社会道德的现状。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极端利己主义的现象已经大大增加,因为市场经济社会本身是一个物质化的社会,没有人能脱离这个物质社会。
“马太效应”一词在现今的社会并不陌生,它最早产生于科学领域,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借用《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的警喻“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一语的含义,表征科技共同体中客观存在的 “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现象。然而在现代,这一现象体现在各个领域,最常见的是经济领域的马太效应。在劳资之间,由于物质资源是当代社会的稀缺资源,掌握物质资源也就意味着掌握了企业的规划、管理以及分配中的主导权。于是,拥有物质资本的企业主因在利润分配中的优势地位而使他们的财富快速增值;而只能提供过剩人力资源的劳动者则永远只能打工糊口,这是劳资之间“马太效应”。
这一看似经济术语的现象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马太效应在其他领域也有了相应的表象,可能我们会想,这一现象和教育有何种关系,那我们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老子的一句话还阐释这一名词:“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教育领域亦如此,成绩优异的学生会享有的教育资源更丰富,而成绩不足的学生只会离优良教育越来越远。或许我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谁叫你当初不好好学习。但处于教育学的立场,我认为,没有学习差的学生,只有不擅长学习的学生。人的理想和擅长的领域不同,社会调查也证明,并不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未来就一定有光明的前途。有很多事业家都曾经是一个“差生”。所以,国家才愈发重视高职高专的发展。在以成绩为主要选拔条件的高考过后,分数并不优异的学生会选择高职高专院校,我们并不能因为学生的资质而怠慢教育,而是要让他享受到不亚于大学的对未来职业有最佳帮助的教育资源。这需要所有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乃至社会的集体努力,来消除高等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由于“马太效应”对社会具有利弊双重作用,因此,如何发挥“马太效应”对教育进步的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效应,成为当代教育学和社会学共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各级社会管理机构在实践必须重点,稳妥处理的问题。要对“马太效应”取力避害,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由于“马太效应”是一种“损不足,补有余”机制,在一般情况下,强化“马太效应”能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速度,但会造成一定不公平,影响社会的稳定;反之则有可能有利于公平分配和社会稳定,但会影响投资效率和发展速度。因此,对“马太效应”取利避害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二是要处理好不同阶段的侧重。在一个社会发展初期,或者说教育之初,马太效应”能强化竞争,扶强抑弱,从而加快社会的发展速度。此时,如无视其积极作用,抱“不患寡、患不均”心态,推行平均主义,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但是,当社会或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进入相对成熟期,“马太效应”就会造成垄断,抑制竞争,浪费资源。“马太效应”的负面作用,似乎应当引起管理层的更多关注和警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不同事物间不可比性是绝对的,可比性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人和事物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因而在面对资源分配的竞争中每个人所处的地位、所拥有的竞争资源分配的竞争中每个人所处的地位、所拥有的竞争资源是不一样的。资源的掌握者在进行资源分配时,对资源竞争者的认识与判断又往往受到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价值观及其切身利益所制约,因而高等教育中资源分配标准的制定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术业有专攻,高等教育中每个领域必须根据其专业标准制定游戏规则,而且不同领域间的标准绝对不能通约。发现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如何平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是把多余的资源拿回来,高等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亦是一个资源占据的问题。社会资源稀缺是相对的,因此,让每个位置所占据的资源足其发展所需即可,而不要产生浪费现象。体现在大学生们身上的马太效应就类似于名牌大学毕业生享受名师,工作录取优先权等待遇,或许只有时间才能让积累在其身上的过多资源转移,而这种资源的转移可能又会是另一个优秀毕业生的产生,以至无穷。在此情况下,社会,家庭背景便具有极大诱惑,这使很多学生们功利性心理得以强化,学术浮躁之气由此而生。二是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是阻碍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使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从而增加教育机会,使更多的人能上大学,大学选择的标准也不再局限于财富的占有状况,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识与能力,社会中下层子女能够通过平等竞争上大学获取专业教育,重新选择社会地位和角色,从而使整个社会分层呈现良性流动态势。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建立在国家有足够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因为只有这样,弱势群体才能享受几乎是免费或者是较低费用的高等教育,以获得重新选择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机会。
要废除重点大学终身制,让所有的高校在高等教育金子塔结构中都有同等的向上流动的机会,为原来等级较低的院校提供后来居上的制度基础,使一般大学经过努力也可以成为重点大学。对国家来说,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实行倾斜政策,重点建设几所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无可厚非,但谁是重点不应该有教育形成部门来制定而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应该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优秀大学得到“重点建设”的机会,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应该放在创设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上。[3] 马太效应在高教领域如此突出,不能不说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异化所致,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职业教育和一种资历,高等教育内各种关系都演变成了利益关系。高等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必须摒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8;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92-01
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融”与“隔”,完善“隔”的策略,已成为当今社会与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论述隔代教育中的“融”与“隔”,以及平衡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策略。
一、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
隔代教育,古已有之。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部分年轻父母育儿观念的变化,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当下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其一,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对年轻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步加大。同时,女性的地位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提高,当代女性步入职场,成为家庭收入来源的一大主力。因此,年轻父母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孩子,照顾孩子的重任自然就托付给长辈。在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隔代教育现象更加普遍。其二,有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特殊的情况。比如有的家庭离婚,有的家庭夫妻工作在不同地方,长期分居。这样,父母没有时间、精力、条件亲自对孩子进行教育。于是,祖父母辈不得不担负起抚养孙辈的责任。
二、隔代教育之“融”与“隔”
(1)隔代教育之“融”。其一,隔代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辈虽然有着比祖父母辈更为丰富的知识和适应当今社会的经验,但由于阅历较浅,经验不足,在抚养下一代时经常会碰到困难与疑惑。而祖父母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有较多的育儿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年轻父母。祖父母辈的实践经验和父母辈的知识经验结合,可以更好地培育下一代。其二,长辈分担育儿任务,年轻父母压力得到缓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而长辈因为退休,闲暇时间较多,便为子女分担育儿的任务。这样既缓解了父辈的压力,又可以消遣祖辈们自己的闲暇时间。其三,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祖父母辈对孙辈有着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地付出。这对孩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孙辈会受到祖辈各种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与感染,父母辈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体会到祖父母辈的不易,更加感激祖辈的付出。这样,三代人情感融洽,有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
(2)隔代教育之“隔”。其一,“隔代惯”现象,阻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隔代惯”现象是很常见的,祖父母辈的过分溺爱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会使得孩子对祖辈产生过分的依赖,形成蛮横、骄纵、自私的不良个性,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个孩子的奶奶对孙女宠爱至极,在这样万般宠爱的环境中,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其二,过多干预,阻碍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亲子关系中进行的。如果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超过了亲子教育,就会使得亲子关系的发展受到阻碍。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祖父母相处,与父母相处时间很少。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对祖辈的依赖远远大于对父辈的依赖,亲子关系就会变得冷淡。
三、完善“隔”的策略与思考
隔代教育在当前家庭教育中较为常见,隔代教育中存在着“融”与“隔”。我们要汲取其中的“融”,把隔代教育中的“隔”转化为“融”。
(1)祖辈实践经验与父辈知识经验相结合。祖辈比父辈有着更多的社会阅历与养育儿女的实践经验,祖辈的许多优秀品德对孙辈良好品德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祖辈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父辈要尊重祖辈养育孙辈的方式,积极向祖辈学习养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要重视自己作为新一代父母的知识经验,正确引导与教育孩子。两辈人相互学习,取其中之精华,舍其中之糟粕,形成教育的合力。
(2)两辈人共同努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还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发展。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培养优秀下一代的有力保障,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祖辈与父辈一起共同努力。家庭层次关系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两代人协作,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两辈人在培养与教育孙辈方面,尽量向对方靠拢,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只有两辈人一起努力,相互理解与尊重,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孙辈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3)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引导作用。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后受到教育的第一个地方,幼儿园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隔代教育的不足,可以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弥补。教师通过与祖辈的交流,可以更好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祖辈可以利用每天接送孙辈时教师所反馈的信息,了解孩子的不足之处。幼儿园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一些家园合作活动,让祖辈亲自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引导祖辈更新教育理念,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当代很多人对书法认识模糊不清,存在一定观念误区
当代人学习书法,或致力于书法艺术,解决认识问题、观念问题都是一个基础,技法层次的问题可以通过训练来解决,但观念是根本性的,弄不清楚则不免南辕北辙、事倍功半。而当代人对书法艺术及书法学习存在很大误区,通常包括:1.书法就是写字,临帖、描红即可。这是当代常见的对书法认识的误区。书法学习者认为书法就是写字,模仿古代著名书法家的笔法就可,勤能补拙,完全可以“无师自通”。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文化的承载,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达,同时需要传承与创新,一味地模仿无法实现的。2.书法学习可以速成。有些人认为,学习书法简单容易,抽出时间一年半载就可以把握。这是严重的对书法艺术认识不足的表现。3.忽略书法艺术的文化性,单纯写字,不注意文化修养,理论学习。
(二)当代书法教育不规范,严重影响书法艺术传承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倡导,人们对书法的学习热情已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书法艺术培养比较关注。然而,社会上的书法学习情况却十分堪忧,儿童书法培训班良莠不齐。很多培训班一味追求效率,希望学生尽早拿出作品,给家长有所交代,急于求成,不注重书法基础,导致很多初学者走向误区,直接影响其深入的艺术学习之路。
(三)当代书法流派繁多,书法业界混乱
书法艺术初学者的环境堪忧,书法业界也存在混乱的现象。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如何创新?何为创新?在创新中如何彰显创痛?一系列的问题在业界激烈讨论碰撞。当代书法流派各异,同时出现些书法人,认为显绝、怪异为书法艺术,完全不顾艺术传承,以博得社会关注。这严重背离了书法的审美鉴赏。书法艺术需要延续传统,规范字体,在传统书练习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性格,融会贯通才会创作艺术美感。
(四)过度依赖科技手段,书法艺术被忽视
社会发展,科技发达,人们对高科技的依赖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了传统习俗、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亦然。人们对文字的运用已经从传统的书写逐渐过渡到电脑文字处理,沟通、交流、办公等手段也以电子设备为主,提笔忘字已经成了常见的社会现象,写对字,写好字,写书法对大多数人来讲,似乎变得越来越难。
二、中国书法发展趋势
(一)重视书法艺术,加强文化宣传
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让普通大众认识书法艺术,规范书法艺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当代国家必须重视的事情。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国人必须有对书法最为基本和正确的认识,有最真切、真实的学习与掌握,而加强文化宣传就是实现这一想法的重要手段。
(二)规范书法教育,研讨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书法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现在国人学习书法多是在对书法有所认识下的自发行为,因而范围较小。推进书法教育要研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学习。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书法学习,一方面师资质量有所保障,确保了对书法启蒙的纯净;另一方面,在儿童文字书写的初级阶段,书法教育可以规范其书写,深入其认识。
(三)引导传统书法传承,规范书法艺术创新
The modern government bureaucrat organization introspects
Cao Kaixu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Anshu instirution,Guizhou Anshu ,561000)
contents summary: The bureaucrat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by Weber is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modern organizatiom., the government is the most huge bureaucrat organization of this society. The tight organization, high-efficiency government power seriously interfered more and more freely public life, dispersion power, provide convenient service is an as it should be contemporary governme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bureaucrat organizationpower of governmentinterruptpublic life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凭借丰富的社会实践、渊博的知识和细心的、富有洞察力的视野,对组织结构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研究,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官僚组织理论--他留给了人类社会的最丰富而又是最真正的遗产
一、官僚组织的特征及发展
1.组织中的成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确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
2.组织的结构是由上而下逐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3.强调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均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并不断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
6.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
虽然韦伯所提出的官僚组织理论表现了高度的理性化、制度化,这一切对于当时的管理的无序化、不正当的人情关系及组织绩效低下做出了巨在的贡献。但是,官僚组织的这一切都是基于韦伯自身的悲观主义情感倾向和“经济人”假设,严格的组织层级与控级是他最典型的特征。
组织理论从韦伯至今,大量的管理学家和管理者在自己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组织进行了卓越的也卓有成效的改变,提出了情感型、环境型、文化型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等等,力图克服官僚组织中出现的弊病,但这一切最终充其量不过是为克服官僚组织的弊端而在其基础上采用的一些新的管理方式而已。严格的纪律和规范约束,一定的等级,一定程度的集权还是当今社会一切组织的基本特征。
正如韦伯自己预言:“对官僚组织的热情……足以令人失望”。特别是作为一个国家内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政府(官僚制)更把官僚组织的一个最大的也可说是一个最根本的缺陷--权力的无限膨胀表露无遗,并侵入到当今社会越来越广泛和应该独立自主的公共生活,对其产生了日渐深入的干涉和危害,被认为是当今社会政府失灵的制度原因。
二、官僚组织结构形式的政府权力无限膨胀
官僚组组织结构形式的政府权力无限膨胀的原因
政府凭借其来自社会而又严格控制社会的各种经过严密组织而富有技术性、便于应用的权力,为社会制定各种规范,严格执行;并依靠其掌握的各种暴力工具,对一切藐视和违反其规定的行为(有时也包括言论)给予“铁面无私”的惩罚,以最引人注意的方式来向社会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其权力的一元性、系统性、暴力性等特征相对于多元的、分散的、高内耗的社会权力来说占有绝对的优势,这就为政府权力膨胀准备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三、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经历了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导致了社会组织的巨大规模和专业化分工;同时,科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加强了人们的联系。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与不同地点的很多人就某一事、某一现象等等互相交流探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结果就是:
1、社会的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都变得越来越丰富、深刻、广泛,所有的个体之间都有着更深的联系,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对社会中的其他个体的影响日渐深刻。
2、公民强烈的参与意识、强烈的自主意识形成。社会信息的便利和人们对社会的更深刻的认识,使得人们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方面具有强烈的自我处理意识。
3、集体精神、社群精神的形成。在每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以及群体中,人们长时间的行为交往或信息往来,对各种事物和现象逐渐形成了较相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指导他们的行为。而许许多多的不同的组织和群体对待同一现象或事物的态度却有着千差万别。
四、官僚政府权力的膨胀和公共生活之间的矛盾
世界经济已步入了全球化时代,自由市场规律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的客观规律,各个国家纷纷扩大开放,全面地融入全球化经济,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是经济自由化,客观的要求减少国家对经济行为的直接干预,放松限制,为进一步释放市场力量创造条件。这时原有政府干预下的许多政策措施就越来越显得与自由市场原则背道而驰。
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广泛化使得原有的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政府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制定更多的制度,每一个新的旧的制度都用更多的制度去完善,以僵化的各种制度去管理人类复杂的行为,导致了社会各种制度的泛滥、制度的互相冲突以及人们的无所适从。
结语: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官僚组织结构形式下的政府权力与人民自主的生活冲突越来越明显。社会公众是绝对不愿意以自己的劳动来供给一个效率低下却开支巨大的政府, 特别是一个干涉他们应有自由的政府。中国人大代表呼吁减少行政干预;经济、社会、行政学家对政府过渡干涉的批判以及社群主义理论的形成都说明:官僚组织结构形式的政府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分散权力,更好的带给公众帮助与便利、但不干涉他们自由的政府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行政组织理论》吴 刚清华大学
2、《西方管理思想史》 郭咸纲 经济出版社 1999年
3、《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 (英)约翰・基恩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