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

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3 15:10: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

篇1

一、引言

研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一直处于摸索之中,信息技术教育由最初的计算机单机教学模式到现在网络教学模式,呈现了明显阶段性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需要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所运用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简单生搬硬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法和演示法。笔者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是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探索,期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能够有所探索与突破,为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社会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越大,要求也越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合信息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对于我们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教师学历虽然达标,但专业发展状况欠佳,专业知识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所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都已经达到本科学历,极少数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对一些专业知识,尤其是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关注和学习不够。比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相当数量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还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人员组成和结构较为复杂,要想形成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是重中之重了。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很快,信息技术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兼职较多,教师不仅承担满负荷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充当学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员,网络管理员,电教员,微机维修员等多种角色,教师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专业发展的意识也不强,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专业发展意识,一些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兴趣动力。

2.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少,迫切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继续教育

由于课务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外出参加专业培训或进修的机会较少,有少数的信息技术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这就使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缺乏了解和学习。而日常相互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在本单位本学科的同事之间,虽然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但有时也会造成低水平重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是不同的,有学历教育需求,也有非学历教育需求。就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来说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的教师希望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提高,有的则希望教育理念能够得到更新。所以,这就需要展开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信息技术的学科地位不明显

信息技术教师虽然作为教学人员,但不受重视常被视为非教学人员,信息技术教师所担负的管理机房、维护计算机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成了其日常主要工作,教学在其工作中所占的比重反而居于次要地位。信息技术教师用于学科教学研究时间较少,而用于自身专业发展时间则更少,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又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接受新的教学观点,学习新的知识,不然教学就会出现僵化,知识不能得到更新。国家教育部在九五规划中,对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省、市、县三级教研室均份配备专、兼职教研员,具体负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指导和监督。

4.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有效教学不够落实

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其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教师虽然组织学生在机房上课,也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方法有时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法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模式。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对策的探寻

1.强化专业知识,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关键还是靠自己,关键是要实现个人专业的自主发展。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教师一定要有专业发展的意识,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这对教师来说学科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

2.加强继续教育,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发展

继续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思想知识和能力,因此在确定继续教育的目标时,应把握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二是眼前急需和长远需要的关系,三是应试所需和素质必需的关系。但在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来,有时会强调前者,在评价一个教育计划或者一门课时,只注意个人需要,只注重眼前急需,而忽略政府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3.健全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发展

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发展?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教师的目的应是一种激励,这方面的指向应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为宗旨,发展性教师评价要满足教师的需要,要尽可能获取全面的信息,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保证评价的可行性以具体的量化指标说服被评价者。用评价的公平性、民主性和合理性来激发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张秋明;徐平国.对教师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22-24.

篇2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意识与责任意识,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信息使用习惯。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处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教育仍然有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最为重要的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教育水平不均衡。中国当前正处于发展之中,需要建设的地方比较多,经费也一直都比较紧张,尤其是教育经费,一直都是各个地区政府及教育部门极为头疼的一部分。那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学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涉猎,有人甚至学得相当好,这就导致教学课程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符,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在哪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受办学条件限制,学校没有充足的硬件设施,即使勉强开课,很多地方的机房都不够学生使用,再加上计算机的配置低,学生能够接触的都是一些淘汰了的功能与软件,这就导致他们的学习成为了没有意义的活动。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的家长和教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这就是一门副科。学校和教师的轻视导致学生的兴趣不足,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也就逐渐会使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反感,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此外,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工资并不高,这就导致那些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不想投身教育工作中去,当需要计算机教师时,就将其他科目的教师拉来,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教学。这些教师没有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再加上还要教其他学科,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教师感到非常疲惫,难以胜任如此艰巨的任务。并且,信息技术知识在以一个飞一般的速度更新着,这些教师的各项水平不达标,间接地限制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篇3

关键词: 学校武术教育现状;困境;策略

Key words: present situation of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s;mess;policy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70-02

1 学校武术教育令人担忧之现状

党和国家对武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都给予高度的重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却令人担忧,虽然曾三令五申地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武术教育”,但现实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表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体育改革已步入新的阶段。然而,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却收效甚微,而且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显露出来。

建国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以竞技武术套路的基础训练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发现和培养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为主旨,造成无论是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都带有浓厚的竞技武术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课外武术训练亦有相同的色彩。

回眸一个世纪以来的我国学校身体文化教育,竞技武术套路动作要求的单一性易引起枯燥、乏味的感觉[1],学校武术在一个全面西化的身体教育场域里“惨淡经营”。我们始终在走一条西方的身体教育之路,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其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越来越弱化,不论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还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如此,我们都是在模仿西方的教学内容。

作为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代表——武术,目前仅仅是众多“身体运动”项目中的一个项目,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的教材体系中,一个在校生所接受的武术教育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甚至更少,[2]我们在失去自身特色的同时还需要反问自己:当下承担身体教育的教师,已经是完全西方体育化的程式,所拥有的一切身体文化的知识、技能储备已经完全具备西方的色彩。西方体育文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学到了多少?有研究[1]指出: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已开课学校中,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学生的武术认知也比较模糊。据笔者的体验和进行的观察可知,大学武术教育现状也不乐观,武术课教师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9.2%,所占比例达70.8%。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使人们对学校武术教育的独特性提出质疑。大学学校武术教育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

以上诸多问题造成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尴尬境况。学校武术教育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改革,谈不上学校武术教育对当代社会人的生存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照此下去,学校武术自身的存在都是问题。

2 学校武术教育尴尬境地之解读

不管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高校到专业性院校,使学校武术教育陷入目前尴尬境地的核心原因,其课程内容基本是以套路为主、间或有散打,或二者都有,传授的均是被“分解”的武术,基本上处于“互不往来”的境地。使得武术的多元性和整体性得不到反映,这也导致了人们对武术认识的进一步错位,缺失了对习武者武术内在精神的培育,忽视了武术技术及其应用的整体性,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实现沦为空谈,以至使习武者的和谐发展没有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兴衰更替,武术的技击性逐渐被压制和削弱,尚德轻力、重文轻武等思想的影响得到广泛发挥。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武术的“遭遇”更是如此。如果武术以其技击性在古代军事战争中作为一种军事手段,及统治者出于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禁兵”、“禁武”的策略,那么还不足以使其成为对人进行身心教育的内容,使武术的技击性不能彰显,人们有意无意地认为武术只是茶余饭后供人欣赏的身体艺术,或是能活动筋骨的花拳绣腿,那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我们能容忍西方体育的竞争性,不思奋起吗?当西方体育充斥学校课堂时,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我们不能驻步不前,不能因殪废食,正是因为武术具有学校教育内容的独特性。我们更要充分挖掘中国武术的技击性,武术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独特,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规则之制约、德礼之规范的悖论造成的。

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项目在中国的火爆,我们没有理由来压抑武术的技击性及表现出来的竞争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是适合当代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能再以“打架斗殴”和安全性等来形容、质疑和排斥武术。老一辈武术人的相继离去和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并不代表技击武术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作为技击武术的时光不再那么辉煌,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现实需要我们回答:如何发挥武术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如何继承和发展武术?实践证明,仅有规则限制的散手或与体操无异的套路,是武术的被边缘化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遗失,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广泛民众的嘘声。

历来已久的尚德轻力、重文轻武等原因,造成了中国人体质的孱弱和性格的懦弱,那么,在这既崇尚竞争又追求和谐的当代社会中,我们若沉迷于没有载体的、实质内容的、具体情境的武术教育,沉迷于用西方体育模式来改造和发展武术,继续沉迷于武术博大精深的赞美里,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终究是一场梦而已。在这既崇尚竞争又追求和谐的当代社会中,武术也只能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模仿,武术这一矛盾的结合体如何应对这种现实并发挥作用呢?使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于生物层面。武术不仅仅具有体育属性,正如于志钧先生所言:“反观西方击剑和日本剑道,今天都蓬勃发展而不失其技击性,为增强各自民族的武勇精神和抗拒的身心素质做出贡献,值得我们深思。”这就决定了武术的作用不仅仅是健身。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仅有武术技术的学习而没有武术内涵的培养,疏于对学生进行武德、武礼教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极为不利,仅有尚武的行为而没有对武德、武礼的指导。对学生的培养来说是不全面的。

3 “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之策略

因为学校武术教育价值能够实现,主要依赖于拳种整体性作用的发挥,以武术技术为载体而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正是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意义所在,所以,应加强对各类拳种的保护,并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因此,将拳种的功法、拳架、推手、散打、散兵等的学练融为一体,使学生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以武术技术的传授为载体,加强武术文化内涵的体悟。学生通过学练武术,一方面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又能使己身心俱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共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所谓特殊儿童,即有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和智能障碍(唐氏症候群、自闭症、智力低下)的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在0―6、7岁之前因发展异常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就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起步较晚,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弱,随着对幼儿的重视程度提升,学前特殊儿童家长开始寻求学前特教。因此,全面分析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对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及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

政策导向是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学前教育”,确立了学前教育的战略地位,为特殊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首次从法律上规定要“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残疾人教育条例》专门设置学前教育内容,明确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一次重申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这些法律法规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把学前特殊教育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国家对于学前特殊教育的关注。

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也是阻碍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的开展受到影响,一些特殊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师资不足、水平不高的题较突出。

其次,管理方法不科学,社会支持保障系统不完善。目前特殊教育管理工作不受重视,保障系统还不完善,本应单设的特教部门被“精简”掉,对特殊教育管理的不规范,缺乏专业指导,影响到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与养护社会支持系统和服务网络,社会在妇幼保健、科学喂养、医疗矫治、发展监控、早期教育等方面提供的服务还不能满足特殊儿童家庭的需要。

最后,家长、教师态度消极。在一些家长看来,家中有特殊儿童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把这样的孩子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去接受教育,怕被人知道,受到嘲笑。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孩子即使被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将来也不可能成才,还不如待在家中由家长照顾。

三、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经调研发现普遍的现象是:部分教师对特殊教育认知不足,沟通渠道不顺畅,有些家长把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推给了学校,这种“卸包袱”的思想,导致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综合的教育模式,势必影响到特殊教育的质量。二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学校地理位置较偏避交通不便利,给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埋下了安全隐患,也导致了由家长陪送来上学的孩子,一旦家长有事情脱不开身,就出现了部分孩子不能按时来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三是师资力量缺乏。残疾儿童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存在不安心本职岗位工作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摆正思想,积极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

四、改善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举措

1.规范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残疾儿童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层面来看,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旨在通过强化法律责任来保障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权利。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2.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观念。提高特殊学生的入学率,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导致残疾儿童未入学的因素:一些家长对特殊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残疾儿童就近学校、教师服务主动性不够;受特校办学规模的限制。特殊儿童也是一个生命体,也需要别人的关爱与呵护,让人们真正关注特殊儿童群体,避免出现歧视的现象。转变家长的观念,做好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教师要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特殊教育中来,一起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3.加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打造素质高的特殊教育团队,教育部门必须建立特殊儿童教育支持体系,改变传统的特殊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一是在聘任教师时,要制订专业准入制度,提高学前特教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二要加强对普通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让更多的教师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她们更愿意接纳特殊儿童,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受教育。

4.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是改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不健全和入园率不高的首要措施。各地应根据学前特殊教育的实际需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公共财政为支撑、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投入和家长合理付费分担教育成本的投入机制,鼓励各类学前特殊儿童入园,提高入园率,使之受到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早期教育。

5.优化整合资源,推动特教全面发展。创办学校时应根据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选取学校地址。为减轻家长负担,应选取寄宿的教学管理,加强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采取就近入普通学校就读,学校应该多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改进教学内容,不断地研究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儿童自身的潜能,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定时定期对残疾儿童进行咨询和指导工作。

6.重视学前特殊教育,树立学前教育新理念。教师要树立以特殊学前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特殊学前儿童身心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并不相同。如有的听力有问题,表现为内向、不合群,有的肢体方面有问题,表现为退缩,缺乏自信心,教师需要掌握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特殊学前儿童的特殊性,了解他们的需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促进特殊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7.遵循三项原则,实施个别化教育。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制定的全过程应当具有科学性。二是发展性原则。对特殊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包括最终水平、先后次序、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尽可能地促使他们发挥最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是可行性原则。方案内容应符合特殊学前儿童的水平,以保证计划得以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

篇5

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已经得到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也涌现出了一批在信息技术方面富有创意与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小学到中学,连贯性的课程标准缺失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只有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而小学和初中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只能依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教学。该纲要对各个学段都默认为零起点,造成各学段间教学内容重复,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所以,尽管高中阶段有了课程标准,但具体实施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并尽快行动。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英国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其中IT(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了全国统一课程体系中。在2000年9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把IT课程进一步改名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并对5~16周岁学生在不同阶段的ICT教育内容和考核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以及各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

教材种类繁多,但总体质量需要提升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依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在教学实施能力上的不足。教育部鼓励一纲多本,鼓励在教材编写上有所创新,市面上因此出现了上百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这原本是好事,但这些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内容重复严重;有些是由没有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执笔,其课堂实施对教师的要求颇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整合与文化,削弱了知识与技能,使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活动,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更严重的问题是,各地在教材选用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往往由地方教委指定教材的版本,学校和一线教师没有选择权。

高中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之间还有差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除必修模块之外,还有五个选修模块。课程标准制定的初衷是:在理想状态下,各高中校开齐五个选修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提供咨询和正确的引导。实际上,即使在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北京,实施情况都很不理想。据我们对北京地区的十几所示范校所做的调查,多数高中都没有开齐五门选修课,在选课形式上,多数高中都是由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师资、机房、设备等指定开设课程,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课堂实施效果还需改善

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喜欢听教师讲课,就喜欢上网和打游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普遍现象,不仅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也有这种情况。另一方面,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变了,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多了,教师若还是按老一套实施教学,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不感兴趣。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另外,年轻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课堂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紧跟技术的发展,关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近几年,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补充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毕业生,即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展望

非高考科目,困难还是机遇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是我国针对高中课程做出的幅度较大的一次改革。但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程标准不能十分匹配,各高中校最大的任务与目标还是要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对于高考中出现的科目,学校的重视程度依旧较高,而对于高考中没有出现的科目,学校则关注较少。信息技术学科属于后者,这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不理想的一个原因,它也为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不好信息技术课提供了借口。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失望,相反,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了便利。信息技术课没有高考的压力,教师如果在自己的课堂上探索一些新的教法,实践一些新的理念,不会触动学校的高考成绩,来自学校的压力也会小得多。如果信息技术课开设得有特色了,学校还会大力支持,因为素质教育已经从口号慢慢过渡到了行动,信息技术课如果能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树起一面旗帜,岂不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吗?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充满信心,不能在思想上先把自己的学科边缘化了。其实,很多校领导的观念早已经转变过来了,反而是有些一线教师还留有旧观念,主动把信息技术学科边缘化了。比如人大附中的校领导每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前都要强调,任何统考科目都不允许占用非统考科目的课时,非统考科目也绝不能把课时让给统考科目,否则双方教师都要接受处分。北京市也已经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全市统一会考科目,学生如果不能通过信息技术会考,将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不难发现,不管是从制度保障上,还是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上,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存环境都在逐步改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

兴趣与知识,哪个更重要

近几年来,特别是“钱学森之问”被媒体推到领导办公桌和公众面前之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中央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在思考和研究变革,许多改革派的校长都在尝试变革。如,北大附中王铮校长与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力推的选课制与走班制,在北京地区已经引发一大批校长深入思考适合我国国情的变革模式。

不管是山东崔其升校长的杜郎口模式,还是上海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不管是选课制,还是走班制,其核心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挥潜能,为学生展示各方面的能力提供舞台。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因为如果学生的兴趣点与注意力没有被调动起来,灌输知识的努力将收效甚微。我在多年带学生参加机器人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兴趣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资源、工具与平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常常到晚上10点还不想离开实验室。兴趣是创新之源,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兴趣的发现者与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全面发展,还是突出特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智能上都表现突出,但总会有一两种智能表现突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特长所在,并重点发展学生该方面的智能,让学生把勤用在发挥特长上,而不是用来补拙。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程序设计,说明他们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有潜质,有些学生喜欢图形、图像设计,说明他们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有潜质。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后,在其他方面的要求就要适当降低,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精力不够,可以聘请专家指导或送到对口的高校实验室。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翱翔计划”为中学生进入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就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在这些重点实验室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为学生施展特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如果信息技术明年高考,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程标准的矛盾会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高考制度的变革将成为必然的和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以预言,未来的高考模式肯定要发生变化。有一种改革模式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科目,除了必考科目,可选科目里会出现信息技术等现在高考模式中没有的科目。另一种模式类似于美国的AP课程或英国的A-Level课程。学生报考一流的大学,必须修一些与所选专业相关的先修课程。信息技术会是一个先修课程门类,相应学分会逐步得到大学认可。未来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会成为改革与尝试的热点,现在北京地区已经有些高校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五所高校准备联合为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学生开设十几门大学先修课。人大附中近十年来每年为学生开设一百多门校本选修课,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的十几门,这些选修课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我们正争取让它们获得北大、清华等部分高校的学分认可。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领域也是产生创新成果较多的领域,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将成为优先改革与尝试的科目,其学科地位、师资力量与硬件建设等各方面都将得到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做好准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研究新的理念与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迎接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吴军其.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60―02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美术类人才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人才之一[1]。与此同时,美术院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部分,其招生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学校和师生的数量上,美术院校都占据着较大的一部分。体育是各类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保证各类人才全方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之后,体育教育在德智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类院校均需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不仅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并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影响其健康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2]。自1999年以来,我国陆续颁布的各项文件明确指出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各个专业的学生在踏入社会后,都要面临高效率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需要较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迎接挑战,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但是,体育教育在个别院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艺术、美术类等专科院校。本文特针对美术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展开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一、美术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1.美术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现状

首先,美术院校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师人数不够的现象,按照国家教育局1∶220的教师学生比例来看,部分美术院校的教师学生比仅为1∶500,远远低于国家要求的标准。尤其是美术院校不断扩大招生,学生数量越来越多,造成了体育教师的严重缺乏[3]。1∶220的教师学生人数比例能够保证教师的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学的效果,一旦教师数量不能满足要求,每个教师需要教更多的学生时,就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下降,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其次,美术院校的体育教学设施也不够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包括了运动场地、各种运动器材等,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锻炼。经过实地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在上课时需要轮流使用单杠双杠等体育设施,一节课仅能使用10分钟左右,没有充分地利用上课时间,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2.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美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大多以升学率来衡量,而体育教学一般不在升学的考试范围之内,往往被忽略。美术院校最注重的是学生美术相关课程的好坏,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重视度不高,还有的学校存在虚假课表的情况,上级检查时,拿出按照规定排布体育课的课程表,但实际上并不会按照规定去完成教学内容。在美术院校中,体育课程往往被外出写生而代替,因此大部分美术院校的学生体育课程并没有达标,最终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更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和足够正确的健康意识[4]。

3.美术院校的体育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也随之丰富起来,只以讲解为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非常落后。首先大多数美术院校的体育教学很少采用电化教学的方法,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来讲,很多体育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更没有接触过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设施。而且美术类院校绝大多数没有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单一,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5]。

4.美术类院校体育教学相关教材更新换代较慢

美术类院校对于体育教材的重视程度不足,美术类院校的体育教材大多数年代比较久远,依然在使用原来专科学院和技校所使用的教材。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体育教材的更新换代也是比较快的,使用陈旧的教材不利于学生新知识的获取和积累。

二、美术学院体育教学发展对策研究

1.对美术院校的体育教学投入更多的经费

经费的投入是教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有了更多的经费,教材的更新换代、师资力量的配备以及体育教学措施的增加和改善都是迎刃而解的问题。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国家或社会相关机构拨款或者捐赠,另一条途径是学校自主出资。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做好监控工作,防止用于体育教学的经费被挪用[6]。

2.从体育教师的数量和素质上加以提高

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必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首先要有足够数量的体育老师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如此,对体育老师的素质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体育老师必须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能够切实履行体育老师的职责,对学生负责到底。

3.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将体育教学与终身锻炼结合起来

自从国家重视素质教育以来,体育教学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再到奥运会的全民健身观念的提出,体育在全民中的地位也提高了许多。因此体育教育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教学层面上,其更高层次的目标是育人,身心健康要以身体健康为前提。

4.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在美术院校建立具有特点的专属于美术院校的体育教学方法

美术院校需要以美术课程和文化课程为主,体育教学不仅不应该成为副科,而且应该成为重要的学科。可以在美术学院开展特色化的体育教学,将体育教学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在美术课上示范各种体育动作供学生绘画,既学习了体育又练习了美术。体育课的时候可以开展登山课程,到达目的地进行写生课程,也是充分结合了体育教学和美术教学的一种方法。而且体育教学不一定都是剧烈运动,体育运动也分好多种类型,也有室内体育教学,只要能够把体育教学和美术教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独立编写适合美术院校的体育教材

不同类型院校的体育教材应该有所区别,但是都需要在国家教育部所制定的纲要的基础上去进行编写,体育教材的必备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对体育感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6.改变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

目前对学生的学习好坏的评价大多是以文化课或者专业课的成绩去评价,而忽略了体育课,即使有的学校开展了体育课的评价也仅仅是简单的考勤和简单的体育项目考试,甚至有的学校体育考试仅仅采用书面的形式进行。如果改变这种评价方法,首先体育课的成绩必须要经过体能测试、体育项目测试等具体的考试实践才可以给予最后的得分,而且体育课程的分数在期末考试总成绩中也需要占据较大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老师和学生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黄正军.艺术类高职院校特色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以武术课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7).

[2]张英英,邬燕江.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07).

[3]曹蔚明.美术院校体育教学在线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3(03).

篇7

20世纪末,随着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①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关注点放在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上面。而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人文风情,拥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这些已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关注点,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在音乐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匮乏、教育理念落后等现象。

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由于经济欠发达,桑植地区现今仍属处于国家标准之下的贫困县范畴。由此,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体现出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教学资源极度缺乏仍旧是制约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队伍薄弱。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在桑植一些偏远的“老、少、边、穷”地区,音乐教师的缺乏仍是制约其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桑植县城镇地区的音乐教育而言,位于桑植县偏远的乡村地区,音乐教师的缺乏是存在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偏僻的乡村学校,音乐教师的岗位常常处于缺乏的状态,甚至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课一般由文化课老师兼任,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音乐教育的良好开展。

教学设备匮乏。教学设施包括专门的音乐教室,多媒体设备,各种乐器,辅助实施设施及教材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器材。音乐器材的演绎,是音乐的重要表达形式,因而教学设备对于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在现今社会已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并融入到音乐学习的文化语境之中去,可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文化。而桑植地区除了极少数城镇学校配置了音乐教学所必备的相应设备之外,大部分学校连音乐课所必需的基础设施都没有,甚至于在一些乡村小学,每位同学一本音乐课本都是不具备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可悲!

(二)落后的教学理念是制约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应试教育背景下忽视了音乐教育的价值。音乐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信心的树立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在现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大多数老师以及家长的思想观念中,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为了在中考、高考中能够取得好成绩,音乐课时被大量占用的现象实属常见。一些教师认为对于身处于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面,只有学好文化课,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出高分数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

其次,音乐课缺乏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范式。长期以来,学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仍旧以教授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双基”为音乐教学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而音乐课的教学模式则为老师给学生教唱一首歌曲,学生通过对音符的学习而学会了该首歌曲,音乐课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而学生对于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歌曲背后所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全然不知。这种缺少文化背景的音乐教学,实际很难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让学生真正懂得音乐的内涵。

再者,刻板的教学方式是对音乐教育错误认识的直接体现。许多老师、家长乃至于学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之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来对待,使得音乐课成为了“纯玩课”、“休闲课”、“应付课”、“教唱课”。在桑植县偏远的乡村学校,此种情况尤为突出,音乐课的上课方式为老师教唱一首歌曲,在教唱的过程中,老师先唱一句,学生紧跟着学唱一句,由此刻板循环,直至学生学会为止。整堂课下来,学生犹如“复读机”一样,只知道一句一句的重复老师所唱,一味的机械式的被动学习,而没有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

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现象,笔者认为,边远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在发展中应当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是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生命意志的直接表现。音乐生于人心,与人的情感联系非常紧密。“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②人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素质修养,都会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因而音乐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哪一个民族不热爱。再者言之,“致乐以治心者也。”③音乐是社会生活中最广泛又最容易为人们接受的文化形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对人的思想、人格、情趣等各方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必然成为育德启智和调节情感,提高素质的重要工具。

(二)创办特色教学,将民族音乐纳入到音乐教育之中

近年来,在重视、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中,音乐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念,呼吁重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理解音乐文化成为了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落实这一理念,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传统乐教理论,坚守人格培育、美化生活的方向。今天我们的音乐教育,就应当采用优良的音乐资源引导教育学生,接受高尚,拥抱正能量,最终走向幸福美好的前景;二是抓住民族音乐的灵魂,将音乐教育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当中,不乏丰富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教育理论,拥有众多令世界惊叹的音乐表现形式。

(三)将学校作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本地音乐文化的主渠道

少数民族是擅长歌舞的民族,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孕育着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桑植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孕育出了桑植民歌、土家族摆手舞、白族仗鼓舞等多种民间艺术形态,但是现今随着大量年轻人离开村寨外出打工,民族文化难以为继,大多数传承模式都是靠个别年逾古稀的传承人带几个亲传弟子,无法大面积保留和规模化传承,使得一些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因此,将本地特色的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以学校为依托,利用学校音乐教育来发掘传承本地音乐文化,使学校成为其宣传、保护、传承的主渠道,对于保护本地音乐文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现今,随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在对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保护好、发展好本地的特色文化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理应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致使现今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状况都不容乐观,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教学理念,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切实下大力去改善,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组建专门的民族音乐师资队伍,更新教育理念,赋予学校研究、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责任。由此,不但可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现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鲜明特色,且通过学校音乐教育的方式来保护和开发本地的音乐文化,从而拓宽了保护传承的渠道,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注释:

①关新.《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在京研讨会纪要》,《中国音乐》,1996.2

②王书良等:《论语・秦伯》中国文化精华全集哲学卷,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83.

③《礼记・乐记》,北京: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31.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中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探索与学习兴趣的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大学物理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能明显的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吸引力。这对现在课堂授课课时越来越紧张,而内容和知识却越来越多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结合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下面就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展开探索与讨论。

一、发展多媒体技术是提高当代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声音与动画仿真等各种形式,较传统的黑板与语言讲授更加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大大提高课堂的知识量和学习效果。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更好的交互性和声像效果,可以大大提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水平,从而解决了当前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和膨胀,而授课学时要求不断缩短的普遍矛盾问题。通过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和文字图标,大大减少了书写和画图的时间,并且更加清晰和明确,所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对教学进度的提高和效率的发展是非常有效地。

(三)对于建立物理概念模型和物理规律与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更加直观生动。大学物理中有很多物理概念模型是理想模型,有些没有办法通过传统的实验和讲述来简短表述清楚,比如热学中的卡诺热机、绝热过程、理想气体模型等都用多媒体技术来仿真与模拟实现效果提高较多。这对学生迅速建立理想物理的模型和概念非常有帮助,而且更容易理解何为理想模型,并且给同学们留出了讨论与分析思考的时间,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完成的。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启发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讨论,最终由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和物质的运动规律。多媒体技术通过自身的图像、动画、声音的互动特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所以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结合是必然趋势,也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有效手段。

二、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面临的问题与弊端。(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传统的黑板与讲授教学模式,也有自己的突出的特点与优势,在全国的教学比赛与质量评比中传统教学手段战胜多媒体教学课堂的屡见不鲜,这说明传统的教学也有自己的很多优点与不可替代的长处。

(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物理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弊端。过多的课件与视频将会严重的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利于教师的发挥和讲授,必然受到来自课件内容安排的限制,加上多媒体的声音和视频的效果,使教师的讲解和肢体语言受到限制和忽略,容易让课堂失去约束,并且多媒体技术对一步步的公式和演算等动手演练的效果,远远不及传统的板书教学和口授。并且如果完全使用计算机模拟或录像代替物理实验, 就失去了物理真实性的实验目的,实验在物理学中的直观性、真实性是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的, 它也是检验物理原理物理规律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应该多亲手做物理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操作, 让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真实感受,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替代的。

三、对当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和传统教学的改革探讨。通过多年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映出大学物理课程能否受到学生们的认可与喜爱,关键不是使用了哪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而是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情况。过分的夸大多媒体技术和出现一些问题就排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改革都是不当的, 多媒体和传统媒体间并非相互替代, 而是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的关系。通过上述的多媒体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利与弊,在实际教学中提出如下的改革和提高的改进建议:

首先,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但要确保课堂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一味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使老师成了“配音演员”与照本宣科的角色。要利用好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目标服务,控制整个课堂的主动权。其次,要把多媒体技术和传统媒体与教授方式相结合。对不同的内容和结论,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侧重来讲,比如课堂讲授中直观的理解和图形图像较多时, 采用多媒体效果要好一些, 若以文字和公式推导为主, 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可能更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实际的演示实验是不可缺少。多媒体教学手段图像与动画仿真的优势是相对于粉笔加黑板这一传统媒体而言, 而再好的模拟动画也比不上动手实验直观。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自然科学, 理论教学与演示实验相结合一直是物理课程的特点, 所以实实在在的物理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特别是和生活接触紧密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实验更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总之, 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于各学科的物理教学中去是对当前物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种改革和创新, 也是对深化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促进。随着信息技术对多媒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必将引起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新变革, 使大学物理专业基础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篇9

教育技术装备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支撑,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保障。据统计:2005年南京市的教育技术装备完成政府采购招标项目739个,其中专用教室项目159个、图书馆项目39个,实施南京市校校通工程装备信息技术项目1285个,全年新配套课桌椅21640套和一批办公设备,总额为1029万元。通过这样一组数字报告,不难看出南京市的教育技术装备是走在全省前列的,正处于高位发展阶段,但是,还达不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如: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差异,不同学科设备、仪器、工具、耗材的配套差异,教育技术装备使用与管理的效益差异等,都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因此,创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均衡发展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名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市教育局决定自2006年起,全面开展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五”期间,我市先后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和“危房改造”、“村小提升”、“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等工程,全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还有不少学校理化生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艺术教育等设施设备,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和学校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图书阅览室、网络学习室、技能创造室、校史室和心理咨询室还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学校甚至无法开齐、开足教育部课程设置标准规定的课程、课时,无法推进新课程实施和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缺乏必要的阅读书籍和场所,学生缺乏动手实验和倾吐心声的场所。上述情况已严重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影响全市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制约着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南京教育的主要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同期的平均水平”的目标进程。

二、实现教育技术高位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1.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离不开教育技术装备

在《辞海》中,“装备”一词的解释为“装备是军队用于作战和作保障的各种器械、器材等军事装备的统称”,是不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或非物质工具,它是对某一部门、组织或机构功能的实现起到保障作用;而教育是对人类知识有目的的传递;因此,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和配备行为,具体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以及相关的技术软件的总称。南京市合格学校的建设文件中明确提出,所谓合格学校是指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合格。因此,实现省、市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是创建教育技术高位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2.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是实现教育技术高位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

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是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具体管理与服务部门,属于后勤供给与保障、后勤管理与服务部门一类。它一方面与其他的教育事业管理与服务部门一样,是一种公益事业管理与服务的部门;另一方面它又与企业有点类似,承担着学校条件装备的供给工作。并且核心的部分是为学校装备物质条件,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承担着学校的硬件条件装备工作或后勤保障工作。因此,装备的质量好坏,就意味着学校办学条件的好坏;装备的成功与否,就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装备的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之一,也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的基础保证之一。

三、结合合格学校建设目标分析教育技术装备存在的问题

1.南京市合格学校的建设目标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名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市局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两步走的要求,我市合格学校建设的目标是:到2007年底,全市90%(城区达95%、农村达85%)的中小学达省级合格学校标准(即《江苏省中小学教学技术装备标准(试行)》三类标准),部分学校(省级实小、省示范初中)达省二类标准,少数经济贫困地区的学校全部完成“四配套”;90%以上的中小学达“五室”建设合格标准,部分学校达示范标准。配齐配足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器材,满足学校开齐开足教育部规定课程的要求,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需要。

到2008年底,全市中小学100%达省级合格学校标准,部分学校达二类标准乃至一类标准;100%学校五室建设达“合格”,部分学校达示范标准。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办学条件水平。

2.教育技术装备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专用教室的建设问题

专用教室是指为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专门建设的教室。它是学科专用的,能为实施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提供专门的条件装备,是学科实施课程目标的硬件平台。在普通中小学,目前的专用教室有多种,如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小学科学实验室、中小学图书馆阅览室、中小学艺术教室(含音乐、舞蹈教室)、少先队室等。这一类专用教室与普通教室的最大不同点是装备了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匹配的仪器、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专用教室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建设装备问题,摆到了教育技术装备的面前,是仍然维持原来的简单地将学科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等提供给学校,还是在新课程的思想指导下,创新地服务教育教学,提供一整套的建设与装备的“服务”。这是教育技术装备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2)校园文化与环境的建设问题

校园文化,简单的理解就是指校园里的文化。由于当今社会对文化一词的泛滥,文化已被庸俗化和通俗化了,因此,许多人对校园文化和对文化的理解一样,是粗浅的,有时甚至是歪曲。这种对校园文化的不正确认识或不充分认识,将会导致办学思想的肤浅,导致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简单化和形式主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是有害的。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候,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作为校长、教师和作为教育行政工作者,都必须对校园文化有深刻的理解,都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对于校园来说,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空气与土壤,是学校形成特色与品味的一种遗传基因,是学校发展成长的动力之一。所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提升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均衡来说,是一种耕耘土壤、输入血液、夯实基础、提供动力的基础性工作。因此,结合当前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建设,如何营造符合学校实际、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环境是摆在教育技术装备面前的重要问题。

(3)仪器、成套设备等实验装备的配备问题

实验装备对于教育技术装备来说,应是最核心的也是最基础的装备。因为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理科或科学教育是最核心的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在当前信息化的浪潮中,在“普九”之后,很容易忽视或淡化实验装备。在中小学实验装备中,由于以前的惯性思维,也容易对中小学的实验装备习惯对待,不思创新。

对于实验装备来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实验装备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问题,摆到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的面前,是仍然维持原来的简单地将学科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等提供给学校,还是在新课程的思想指导下,创新地服务教育教学,提供一整套的建设与装备的“服务”――即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在实验装备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①现有的实验装备标准在多大的程度上,真正能成为一个科学、有效的指导实验装备的标准?

②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以什么样的理论或思想为指导,开展实验装备采购?

③实验装备包含哪些内容?仪器的采购与供应是否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

④面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思想,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职能,开展好实验装备?

⑤成套设备的质量问题,如在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的桌椅等木器产品中,甲醛等有害残留物超标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些危害物质对学生的健康有极大的杀伤力,其对学生的危害是不知不觉的,因而容易被忽视。因此,环保绿色是教育技术装备的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⑥成套设备的安全问题:安全性的要求包括对学生的安全和物本身的安全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物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言,后者是对物本身的安全而言。对学生来说,木器产品必须边角圆润、结构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等,电器产品必须有3C安全论证等。对于学生来说,质量就是要确保产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危害性达到最小。对于产品本身来说,质量就是必须能防雷、防火、防酸、防腐等,要确保物不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生危害性事故。

3.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与管理问题

学校需要教育技术装备,这一点成为共识,所以,在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的建设中,大家都在加大力度想方设法投入,进行装备。但是,在装备后,对其管理应用远没有到位,换言之,教育技术装备的作用与效益发挥没有充分地实现。没有实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作用在理解与认知水平上,受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科研作为支撑,缺乏理论构建。没有理论的指导,当然在实践上就难以深入。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技术装备还远没有理论根底。如,学校在如何管理、评价教育技术装备的物与人上,经验也好、理论也好,都很缺乏。

(2)重装备,轻培训,以及部分项目上的本末倒置的装备过程,制约了教育技术装备的主体使用者(教师)的运用水平提升。多年来,我们大力装备了实施课程用的仪器、设备,但对教师运用这些技术装备的技能培训,却很欠缺。没有一种机制来保证教师提高运用技术装备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提升。虽然,职称评定上有一个信息技术的要求,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在信息技术装备上本末倒置。学校有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有了计算机,但大量的教师却没有计算机使用与管理上岗证书。

(3)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很是偏颇,关注学科教学中如何使用技术装备,关注运用技术装备改革教学方式。但很少有人关注技术装备如何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信念。研究技术装备的群体大都为教师,研究的方式与内容主要是如何在某些教学方法中运用技术装备改进教学的一些细节工作,但技术装备与课程建设的关系,与学科教育教学的关系,与学校管理、评价的关系等方面,都很欠缺。

(4)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太差,忽视了教育技术装备的技术含量对从业者的要求。在装备干部队伍中,对教育有认知和实践经验的人太少,在学校的管理队伍中,往往是不能从事教育教学的老弱病残。

(5)评价的行政偏见。对于教学一线教师的界定,即在课堂中教学的教师才是一线的教师。而在实验室、图书室等很专业的工作人员被定为后勤教辅人员,在职称评定等待遇上受到限制,主观上把有能力的有潜力的人员排斥在外。大学里有实验师,有图书馆高级职称,而我们中小学却没有。

当然,问题远不止以上三个方面,但这三个方面可能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们的行政管理人员很难思考到的,但确实是我们中小学在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强化学习,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创新是发展的基础,人的因素是关键,只有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发展我们的装备事业。学习与培训的方式有多种,如:装备部门组织培训;专业机构委托培训;企业动态产品培训;硬、软件管理专项培训;教研活动使用培训等等,只有把实践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各个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2.科学论证,创设用户与装备部门的沟通渠道

学校的需求是否明确,装备物件能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等问题,都需要有畅通的沟通渠道,所以,要解决技术装备的合理性、科学性问题,必须做好装备的方案。在建设与配套中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应做到:

(1)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依据合格学校的建设标准与建设指导意见和建设配置要求,对学校装备进行整体构思。

(2)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专用教室进行功能性设计。如:师资条件、原有设备、场地情况、资金状况等确定内容,做到既遵循标准又能实现功能,既有每个室的特殊功能又能体现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3)根据每个教室的特色功能,制定本校专用教室的建设与配置要求。包括:平面设计、区域划分、橱柜的形状大小、材料的数量、材质的规格、选用要求等。

(4)预期效果。要有效果图和效果说明。建设企业要与学校加强沟通,装备部门应从技术上给予指导,方案形成后,经学校认可,方可实施。

3.抓好队伍,有效地把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延伸到基层

这里的队伍是指除专门的装备部门之外的队伍,大体可分为三支,一支是决策者队伍,主要是学校分管装备的校长,这支队伍决定了我们学校的装备计划和方向,他们既是装备的管理者又是装备的责任人。第二支是教师队伍,即各个专用教室的中心组,他们是装备的直接使用者和把装备应用于教学的一线教师,对于装备质量的好坏、装备的发展,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教育技术装备需要他们参与研究与评价。三是配套产品的企业队伍,引导一批具有专业水准和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强化政府采购渠道的规范性、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引进合理竞争机制,规范企业行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更新理念,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建设中,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决策与行为。学校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装备部门根据时代的要求,不能墨守成规和单凭用了多年的几个标准一味配套,一定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因地制宜的建设,科学合理地配套,既要实现功能,又要勤俭节约,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与人力用在需要的功能建设与特色建设上,才真正实现教育技术装备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宗旨。

5.技术研讨,以新课程标准引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确立了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了对信息素养的要求,加强了课程之间的整合,突出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地位等。因此,教育技术装备在实践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动手的过程,是一个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的过程,是一个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离不开教育技术装备的支撑,因此,只有通过技术研究,才能把有效的、具有前瞻性、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装备引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教育局办公室等.南京教育情况.专刊.2006,5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Wiki 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与尝试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现场观摩、情景模拟、实际操作、练习等诸多传统教学方法一样,其基本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但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则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正是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优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法是相对立的,其主要特征是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教师在授课之前,先在Wiki上提出教学要求,创设情境,确立问题,着手把学生带入拟实的环境中,学生借助网络主动搜集材料,然后在Wiki上创建该问题的相关页面阐述各自的见解,并提供相关链接,通过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启发,对该页面不断修改、完善,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Wiki页面中提出的问题及概念认识上的模糊,随时调整项目实施策略。传统高校课程教学的主线是讲知识―讲实例―练习―实训(或课程设计),这种方式从学习到实践的周期长,学生接受起来困难较大,到实训阶段往往发现还有许多内容需要重新补习。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主线是案例―理论―概念,这更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如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作为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应当采取哪些对策?今后教学改革的路应该怎样走?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本着“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湖北经济学院电子商务专业09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做了个别访谈。调查中,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及其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三方面考虑,并且做出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力争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湖北经济学院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同学们都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熟悉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而且经过一年多的大学学习,对大学中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

2、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理解状况,为下一步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活动找到一定的依据。

3、调查方法及实施

调查方法有问卷和面谈两种形式。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其题目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广,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选择和回答,问卷以不记名方式由任课教师随堂向学生发放。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9份。回收问卷后,我们又选取10名学生进行面谈,请他们就其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具体说明,从而取得较为客观的调查结果。

4、调查结果和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及其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三方面进行,如表1所示。

(1)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学习态度的情况和分析,见表1。

表1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学习态度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开设课程学习的态度很喜欢的比例是31.6%,比较喜欢的比例是47.4%,不太喜欢和很不喜欢的比例是21%。认为大学开设课程在以后工作、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重要的比例是73.7%,比较重要的比例是21.1%,很少同学认为不重要。统计表明,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的学习态度是比较端正的。

(2)学生对教学方法认知的情况和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观察、猜想、讨论、推理教学活动感到不太困难和比较困难所占比例相当,感到没困难和很困难所占比例都不大。经常使用项目教学法的学生比例较少,大多数学生有时或偶尔使用项目教学法,有10.5%的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项目教学法。占72%的学生在上课时偶尔或从来没有与老师及同学交流,经常交流的学生只占7.5%。在课下与老师及同学交流的情况稍微好点,经常或有时交流的比例占47.4%。在学习过程中,偶尔或从来没有尝试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占52.6%,经常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只占15.8%。对学习很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3.7%,比较主动的比例为44.7%,很被动的学生占5.3%。统计表明,目前高校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学生对Wiki技术掌握程度的情况和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对Wiki技术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学生比例占61.5%,只有5.3%的学生很了解Wiki技术。相当多的学生不了解如何利用Wiki技术开展学习活动,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比例占74.1%,很了解的学生只占4.2%。但是对采用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感兴趣的学生较多,近80%的学生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只有5.3%很不感兴趣。统计表明,学生对采用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兴趣是比较浓厚的,但是对Wiki技术的了解相当不够。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学校开设课程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普遍认为这些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很大,但对学习方法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够,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比较欠缺,对Wiki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十分薄弱,但对利用Wiki技术开展项目教学活动是感兴趣的。基于这种现状可以看出,为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课程目标上的加强,为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开展Wiki技术支持的项目教学法的尝试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在实施Wiki技术支持的项目教学法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项目设计是顺利开展学习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项目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实施项目的关键,及时准确地评价是促进项目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信息素养的提高是Wiki技术支持的项目教学法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四、结束语

Wiki技术作为新兴的网络应用形式,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而把它和项目教学法整合到一起,在高校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其中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我校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及其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三方面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做了相关的研究,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希望对高校今后的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2010B039)。

参考文献:

[1]李韩妃,唐桂平.项目教学法影响学习兴趣与态度的调查分析[J].大众科技,2011,(11):171-172.

篇11

多媒体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大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上课的需求,极大了满足了社会人群中尚未受到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学习进修、考取学历的需求。以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远程教育技术的大发展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此期间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多媒体远程教育决定了远程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与教师、同学是分离的,没有教室,更没有有形的课堂,这在无形中对远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远程教育发展到现阶段,是我国网络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1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1.1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学手段在中国教育领域孕育而生。自此以后,各个高校迅速开展了以双向交互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1996年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首先与湖南电信合作,建成网上大学。清华大学则在1998年推出了网上研究生进修课程;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9月,“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立项,目标是在2000年12月前完成CERNET高速主干网的建设,满足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需求;2000年7月31日,31所试点高校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以加强试点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2001年7月,教育部继续扩大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的试点范围,从38所院校扩至的45所;截止到2012年,我国开设远程教育学院的高校有68所。

1.2目前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部门对网络教育市场投入的资金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投入资金扩大到了社会各界,足以证明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之大。当前多媒体远程教育的应用主要是在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虽然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孕育之下,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得到了长久持续的蓬勃发展,但是为了推动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更好的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水平,我们不得不正视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多媒体远程教育同时也具备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为广泛等优势,而且电视教育、广播教育以及课堂教育共同构成了当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体系。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发展现状让我们既看到其未来发展的光明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其所存在的隐患,只有对两者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才能推动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不断前进和进步。

2在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1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衡

由于多媒体远程教育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成年人,学习动机十分强烈,这就决定了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对远程学生在短时间内的可塑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远程学生打造为社会行业的急需人才。而在众多的社会行业中,计算机类、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是热门行业,因此众多开设多媒体远程教育的高校为了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满足远程教育求学者的学习需要,纷纷开设了与热门行业相对应的远程教育学习专业,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衡,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在未来的这几年内某些专业的人才一定会严重过剩,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育部门的调整和管理以及鼓励各个学校开设本校特色远程教育专业。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开展符合自身条件的远程教育专业,并对其进行科学规划,让专业的设置能够合理地分散开来,获得均衡的分布。

2.2网络教育的费用偏高

现代远程教育虽然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但是其费用也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在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中,不同学历需要耗费的费用有所不同,根据笔者调查,依靠现代远程教育取得本科学历,单单学费这一项就至少要花费一万元,还有其它必要承担的包括书本费、选课注册费、管理费等。因此,就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对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费用的要求来看,要想实现其在绝大多数地区的普及,恐怕还需要较为长久的努力。高校在进行远程教育技术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压缩成本的支出,运用简单高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播,尽可能地实现低成本的教育投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远程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是其追求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是高校所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2.3需要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

课程内容的设计、整合、开发等直接影响了多媒体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设计不能仅仅是传统面授教学的内容,而是要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激发学生远程学习的自主探索能力。对网络课程内容更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整合。首先,高校要配置高质量、脉络清晰的电子学习教材,还需要借助已有的网络优势和资源,提供智能化的资源搜索,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沟通学习互动、交流、解答的渠道。目前在我国现代远程教学中,课件的制作欠缺水准,各个高校的制作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而且其相关的资源库尚未完善,给远程学习智能化搜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监督,增加对高校开展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的资源支撑,确保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3结语

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不能对目前我国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做出一一阐释。但是,笔者相信,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都是暂时的现象,其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创新,其所带给学生们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所产生的价值是无法计量的。因此,教师要对远程教育技术给予高度重视,让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最大化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萌.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193-194.

[2]刘炜.探讨多媒体技术下的远程教育优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7:160+162.

篇12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伍海燕.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6-20.

[5]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zwgk/zwtz/280773.shtml.

[6]马娜.英语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张屹,黄欣,周平红,范福兰,蔡园园.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6个市区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6-41.

[8]赵岩.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师,2015(S1):38.

[9]郭小娇.高等学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7.

[10]唐松林,廖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32-37.

[11]杨志和.云计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9-12.

篇13

网络教学具有资源共享、交互性、灵活多样性等特点,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 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篮球课教学网络利用率仍然很低,很多高校只是使用多媒体教室上一下篮球理论课,播放一下比赛录像,精品课程放在网上供浏览等,没有把网络技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学手段。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基于此,很有必要对目前我国高校篮球网络教学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出网络教学过程的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的建议,为发展高校篮球网络教学提供参考。

1网络教学的特点

1.1参与交互性

传统教学都是大班模式,参与互动活动较少,只有上课的时候师生才可以互动。网络教学则为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参与交互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大家在网上可以充分谈论交流,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提问老师,老师也可以及时答复。学生还可以直接参与讨论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好坏,使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跟学生讨论,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师,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方法,学习心得。总之,通过网络教学,可以很大程度地促进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参与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1.2开放共享性

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不是机密的东西网络上都可以全方位开放、共享,这就是网络的开放共享性。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参与者的限制,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局限于本班同学之间的交流,而网络教学则通过答疑板、论坛和聊天室等途径把不同地区的学生或学者联系在一起,为大家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在开放的环境下得以充分发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只要有好的东西,比如说教与学的经验、所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课件、教学内容、教学视频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存放在网络上供大家共享。不同地区学习者可以跨地区与其他学习者分享这些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可以弥补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网络教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开放共享的环境下,能够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效率。

1.3灵活多样性

网络教学的灵活多样性勿庸置疑。通过网络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学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进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老师可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网络课程和专业的设计也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和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具有的强大文字、信息处理、声音、图表、视频和动画等功能,不断丰富网络课程和专业的设计,使得网络教学更加灵活多样。

2高校篮球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

从以上网络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网络应用于教学具有很大优势,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进行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下面先简单分析一下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来分析高校篮球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网络教育首先在19世纪中期英国以函授教育的形式出现,20世纪70年代,英国创建的开放大学之后才被世人公认为“现代网络教育”的里程碑。而美国却被认为网络教学应用得最好的国家,他们的网络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在推广网络教育,现代化网络教育手段,远程网络教学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相应的网络教育研究以及网络课程的开发也不断深入发展。而我国的网络教育主要是从以前的广播电视教育发展而来,真正意义的网络教育是1994年实施的“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才算真正开始。到目前为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远程网络教学应用等有着快速发展。尽管我国网络教育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篮球网络教学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很多高校缺少资金、设备,网络教学的课程也有待进一步开发,篮球教师电脑网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总之,目前高校篮球网络教学使用率仍然很低,笔者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目前高校篮球网络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高校篮球网络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3.1教师网络教育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网络教学对教师需要掌握的电脑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开发和设计教学课件,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导、讨论和评价等。但目前我国高校的篮球教师大多是掌握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几乎没有专门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教师,适应网络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高校的篮球教师只要通过国家人事部规定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过相应模块考试就算是合格的老师,中级职称要求通过4个模块,副教授要求通过5个模块。所以,很多教师电脑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

3.2网络教学软件、硬件设施不足

目前高校的篮球网络教学软件、硬件设施不足,教育内容和网络技术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化组合。很多网络教学都只是把手写教案换成电子教案而已,用多媒体教室上一下理论课而已,播放一下比赛实况录像等。开设有篮球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不多,很多开设有篮球精品课网站学校,网站却很少维护、更新,只是为了开设精品课程服务,没有把网站变成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使用。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也只处于起步阶段,教师本身计算机水平有限,也没有与专业的电脑公司合作设计与开发,结果教师自己最多也只能做一下电子课件。在硬件上,一方面是经费缺乏,实现网络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这些配套设施价格比较昂贵,而很多高校在网络教学设备方面投入的比例不足,导致设备不足或没有及时更新,造成网络传输速度太慢,网络教学信息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不能保证等。另一方面,设备使用率不高,很多设备买回来了却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只是用来摆设或应付学校评估。本身设备就不足再加上不用,使得目前高校的篮球网络教学发展非常缓慢。

3.3网络教学效果缺乏评价

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教学方面也投入不少的人力和财力,但教学效果如何尚不清楚。也就是说,还没有高校对网络教学进行正确的评价。网络教学好坏没有列入教学业绩评价,是否应用网络教学对教师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把自己该上的每一节课上好就算是完成任务。所以很多教师根本就不想花费大量的时间再去学习电脑网络技术,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等,使得高校篮球网络教学使用率低或者根本不用。

4解决问题的建议

4.1加强师生网络教育技术

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掌握网络教育这一技术,网络教学活动才能正常开展。教师应尽快改变职业角色,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通过“充电”提高自己,自觉加强现代网络教育技术训练,掌握好新的网络教育技术手段。学生也要选修学习相关网络教育技术的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教育技术水平。高校应该为师生营造更好的网络教育技术学习氛围、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让老师出国进修或让学生出国留学。如果高校师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网络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将变成一句空话。

4.2加大经费投入和加强网络资源规划与建设

加大网络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教学设备。加强高校篮球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和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不断完善网络教学体系。优化配置网络资源、加强现代化教育新技术和传统教育资源数字化的重组和整合,不断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4.3引入网络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加强研究,构建出科学的网络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使网络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据可依。网络教学效果显著的先进单位或个人要加大奖赏力度,改变不重视网络教学的做法,使网络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