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3 15:30: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24-01

在小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

篇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大,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在2003年颁布并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这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开始的重要标志。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几组关系进行科学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实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这两个关系就是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这一目标虽然在三维目标中被放在了一起,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区别开来,分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不同。首先,知识传授只是简单地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文知识而言的,这一部分是教学目标中必须包含的,也是最低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相关知识的传授。但是,仅仅做到知识传授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技能在一定层面来讲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技能是超越知识的,是在对知识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凝练得出的。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一定要理清“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应该探索出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例如,语感是小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在语文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关系

“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力”是两个比较相似或者说较为相近的概念,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容易将这两个概念弄混淆。“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力”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考察的。其中“发展智力”主要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习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和学习,不断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达到发展智力的目的。而“培养创造力”则是更高层面的要求,因为创造力对于一个人、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能力,不是经过一次或者两次的教学过程或者培养过程就可以塑造成功的能力。相反,创造力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科学地引导,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具有实践、探索的广阔时空。在课堂教学中,冲破“标准答案”的桎梏,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和“课堂外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的另一组关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心不在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的相互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而利用“课堂外教学”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另外,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直接将小学语文课堂搬到教室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语文,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实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而且完美处理了“课堂教学”与“课堂外教学”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巨大进步。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这几组关系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们,应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以此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3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学习语文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性情。除此之外,语文还时时刻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挂钩,更是德智美发展的起步点,由此看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可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时刻影响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阅读与作文教学等两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良方案。

一、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剖析

(一)课堂沉闷,缺乏激情

小学语文的教材上大多数都是写景或是写事的课文,教师以往都是用富有感情的朗读方式向学生介绍课文所描述的美景,可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对教师所描述的内容难以产生共鸣,一整节课下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失去了好奇心,自然而然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十分沉闷,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传统阅读教学,漏洞百出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创新,按部就班。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观念。并且,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中,从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到重点段的剖析,教师都会非常仔细认真地一一讲解,这样“包办”式的阅读教学方式,虽然淡化了对课文整体感悟的缺点,但是忽略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造成学生只是盲目地跟随着教师的思路,缺乏自我创新思维的锻炼。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顾虑到阅读要求与讲练相结合的特点,教师会大量安排学生进行句子仿写、词语的拓展、段的练习等。可是这堆积如山的阅读练习往往受到学生的排斥,造成了学生过重的负担。

传统的阅读教学,虽然注重文章的阅读,但是阅读的形式和方法单一,忽视了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习惯和能力。

(三)传统写作教学,压力沉重

小学生普遍十分害怕写作文,平时的课程内容安排中,教师并未专门安排时间进行作文教学辅导,通常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作文,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完成作文任务,教师在临考的时候甚至教导学生在作文书中背诵一些好词好句或者是精彩的片段用来应付考试,使学生感到沉重的压力,甚至还可能产生厌恶感。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对策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起学生的激情

有激情才会有成功,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给人以沉闷感。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这种状况得以改善,比如遇到像《雨点儿》这种写景抒情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合理使用多媒体对课文的描写进行形象的概括或利用软件把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用图像表现出来,在课堂播放课文时,用准备好的多媒体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所描写的雨过天晴后,地上绿油油的草滴着晶莹露珠,鲜花红艳艳的美妙情景。学生会被面前的直观情景所吸引,全神贯注,用心领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意境充分的理解,读出韵味的同时也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也间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课堂合作学习的讨论。

(二)迎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来对待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因为它既有要继承和发扬的合理性,也有面对现在教育发展中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忽略了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因此,在新课改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既要辩证地对待“双基”——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踏实地从根本上加强对“双基”的训练。

对于课文中的某些重要篇章、重点难点,教师的讲解很重要,但教师应该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慢慢地指导学生去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想法,这样容易看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因此,一定要摒弃全程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解的“满堂灌”行为,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阅读教学应在注重讲练结合的基础上安排适量的练习,这样不仅明确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达到了理解文章、锻炼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选择精辟的阅读文章来锻炼学生学习阅读的能力,但一定要避免机械的训练,因为那会增加学习的压力,自然不会有好效果。

为了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阅读形式与方法的单一性,教师可以在阅读学习的课堂上播放跟文章有关的音乐,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对下面阅读文章中流露的情感有巨大的帮助,同样也建立了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因为只有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才能由心而发,自然流露出对文章的认同。

(三)用愉悦的心情写作,事半功倍

让学生带着沉重的包袱去学习,必然会成为作文教学的绊脚石,而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写作,则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需要一改以前应付考试的作文教学方法,推荐学生阅读课外书目,比如《金银岛》等有关历险的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性,学生可以享受里面优美的词句,

还可以在书中找到童年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还有助于作文的写作。教师也可以教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景色和周边发生的事情,激励学生写日记,同样是作文题材的很好来源。当学生从心里爱上了作文,才会乐意动手去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效果会比较好。

三、 总结

以上只不过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方面面中的一部分问题。我们教师在探究教学问题时,应该辩证地对待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问题,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一、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明确

课程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但是,很久以来,由于对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培养。有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方法。还有的人则这样认为,小学语文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缺乏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目标要侧重于让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这几点认识都缺乏客观性,是对语文学科的片面理解,和小学语文的大纲要求不符,很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中步入误区。据了解,有部分教师因为不能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没有计划、没有目的、随意性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有的教师没有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忽视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传授,不能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不重视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时间讲一些和语文学科无关的知识。还有的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么来运用和处理教材等方面,这样的教学显然迷失了教学方向。

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主动性

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当学生能感受到语文学科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对语文学习就会比较积极,否则就会比较消极。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的态度是消极的,这对他们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科持有消极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科的价值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体验到语文这门学科的价值。现在的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在学习中也不能切身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价值。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部分教师对教材的阐述表现得单一和枯燥、没有实际的素材来展示学科的魅力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

三、教学投入不足

首先,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料投入不足。在语文教学中,和教学有关的用具是有限的,这导致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的价值。教师要想撰写论文,增长知识,找不到相应的资料。其次,教师投入不足。学校缺乏教师,而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甚至兼职其他教学任务,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所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也很少有机会去参加培训和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再次,学生投入不足。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积极探究,课下也不认真复习,只是在考试前进行突击性的复习。他们不是为了真正掌握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探究。学生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自主探究和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学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真正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目的。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知识。学生刚刚进入合作探究的情境中,教师就草草收兵,学生没有时间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够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给学生太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担心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的这种教学思想就会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形式。

(二)教师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还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学习,教师没有必要过多去干涉。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没有做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而事实上,由于小学生的经验不足,自控能力较差,没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点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自主学习活动也会浮于表面。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困境,但是只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全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杨修宝.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12).

篇5

学校教学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实践能力,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发展为己任。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意识对于他们的日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好渗透教育。下面本人就课堂教学渗透、生活法制渗透、法制活动渗透等几个角度入手,谈一下我的一点教学心得。

一、 首先需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做好法制教育渗透

语文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科目,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与生活的联系也较为紧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素材,从课堂教学入手做好法制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法制意识以及法制观念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自选商场》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自选商场购物时候的注意事项,比如要有秩序的选择、有秩序的排队、有秩序的付款等等,另外也要注意不能把没有付款的商品私自放到自己的包里,不然就构成了“偷窃”,是触犯了法律的,引导学生能够进行科学的购物。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再课堂上设置教学情境,比如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购物”,引导他们进行规范的购物,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进行纠正、改进,培养他们养成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做好法制教育的渗透。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制社会下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法律底线,小学生正是行为认知养成的特殊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看电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一家三口三代人在换频道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浓浓爱意,同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养成尊老爱幼的法制意识。

诚实守信是一项重要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个重要准则,弄虚作假往往也会触犯法律,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培养小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比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意识。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能够在面对危险的时候采取及时、正确的应对策略,更好的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二、其次需要从生活案例入手做好法制教育渗透

生活案例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巨大的资源素材库,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感知较为丰富、接受较为容易的一个教学途径。生活中的案例不仅与学生的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感知。“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所以在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时候就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当前阶段,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长期的娇惯、溺爱就容易造成他们的放纵甚至是堕落。在报纸上、网络上往往会有这样的报道:有些小学生就被社会人员利用来进行偷窃,甚至是恐吓小同学、拦路收取“保护费”等等,这些都是法律不允许的。所以教师就要列举一些这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诱惑,在面对这些事件的时候能够懂得通过教师、家长来进行解决,而不能一味的妥协、退让。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以便能够使法制知识的渗透能够显得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当然在方法上也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还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以便能够使法制知识的渗透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提升法制教学的有效性。

三、再次需要从法制活动入手做好法制教育渗透

小学生由于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有限,过多的理论知识渗透往往很难收到相应的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积极开展“演讲、故事、编话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比如开展“我身边的法律故事”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孩子。之后教师引导大家进行评选,看谁的故事更加精彩,哪个故事让我们学习到了更多的法制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参与热情,同时也很好的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了法制教学的渗透效果。

总而言之,法制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同时法制意识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体现,做好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渗透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对于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渗透,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包含的内容

(一)激发思维能力的积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积极性,如果懒于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就更不会有思维能力提升的可能。要想提高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激发思维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求知欲上升了,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这种强烈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积极性,也为他们思维的发展提供好的基础。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想象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不要一味的用常规答案遏制学生对问题答案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代表学生善于动脑,善于思考,那也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表现,许多科学家例如瓦特不就是看到水开了冲击壶盖从而展开的联想,发明了蒸汽机,所以对思维能力培养就要加强对想象力的训练。

(三)注重思维能力的批判和探索

对思维能力的批判和探索,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自己剖析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者通过教师所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反思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的思考,一步一步的推理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教师应尽可能的少讲,用启发去引导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这种独立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关键就在于学会运用这种获得知识的方法。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关键一点就在于培养思维的探索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教师观念有待转变

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学校的教师还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只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认为小学语文的学习就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能够认字写字就可以,缺乏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忽视了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要改变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运用当地语言学习语文的习惯。

(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水平低下,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在学校任教的教师大多起点较低,又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人,讲课不使用普通话或者说普通话不是那么规范,而且主攻专业也并非是语文教育,见识少,经验也会少,没有较强的知识积累,没有给学生提供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知识的能力,也常常会有其他学科教师代课的现象,这些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不符合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

(三)教学设备有待完善

教学设备不完善是目前许多学校都面临的突出问题,更不用说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学校教学设备只是黑板、粉笔、教材,没有任何o助教学的教学设备,也没有辅助上课所需要的教学工具,而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除了教材,学校没有提供任何拓展学生知识的书籍和材料。

三、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地区不发达,为了摆脱这种不发达就必须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重视教育事业的第一步就是重视对语文的教育。小学语文不仅教会学生基本的汉字,也教会人们语言的发音,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用自己死记硬背来的知识写作,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缺乏独立的思考,生搬硬套,这就体现出小学语文的教学是何等的重要,小学语文是基础,如果基础没有学好,又怎么去学习别的知识,如果没有将小学语文知识活学活用到现实中,那一切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那才是最重要的。

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

就目前的学校现状来说,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发挥他们的长处,调动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不断引进优秀的教师到学校任教,不断加大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教师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除了要整合教师资源,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有些地区存在经济落后,地方偏远等问题,许多现代技术尚未普及到,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二)加强引导,锻炼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独立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就是学生能够独立的去想问题。只有学生愿意独立去思考,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从而进行对问题的探索,而小学的学生又正处在爱玩、爱动的阶段,这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的性格特征,让学生们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思考之后要善于启发,从语文教材的内容出发,指导学生能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点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好方法。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锻炼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有效判断和归纳教材的重难点,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多种方式教学,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是主体,应该摒弃这种老师只在讲台上面教,学生只在讲台下听的传统观念,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也要摒弃因为在自己的民族或地区就使用方言授课的思想。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教师要建立新的观念,在认识到小学语文重要性的前提下,首先要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更应该注重语言的使用,可以将本民族特有的传统和教材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发特有的课程资源,不断发掘教材中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是学生开始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另外,在语文的课堂上不能一味的只用口语讲解,在教学设备完善的情况下,也要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这样的讲解会更加生动形象,也更有利于展现出所学内容的结构等,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的论述,影响小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尤其是在对学生思维开发和培养最关键的小学阶段,更应该采取有效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0-02

情境教学法作为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以来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沉闷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近些年来,情境教学法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可,被应用在中小学各科目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情境教学法对于创造高效率的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就情境教学法的内涵为出发点,分析了多种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设,以期为其他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一些借鉴。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情境教学活动中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需要有效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及特点等创设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活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种情境的有效创设[1]

1.小学语文课堂上故事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故事情境的创设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根据课本的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以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第二种是教师选择与本节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讲述学生,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实现高质量课堂奠定基础。例如,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节语文课程时,为提高学生对雷锋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可以先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雷锋叔叔帮助别人的一些故事,比如雷锋火车站助人的故事、雷锋钉子精神的故事、雷锋背残疾人过河的故事等等,首先使学生对雷锋产生一定的人物形象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去学习课本上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最大化,还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故事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创设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小学语文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小学语文课堂上讨论情境的创设

讨论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确保素质教育下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下,教师必须在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实际状况基础上,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一定的讨论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探究,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比如在讲授小学语文课文《幸福是什么》时,为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授课时,可以先学生们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同学们觉得“幸福是什么?”。并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使学生以组为单位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引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3.小学语文课堂上音乐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不仅符合小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还可以创造轻松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比如,在讲授《看雪》这节语文课程时,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们播放儿歌《雪花》:“千朵花万朵花,开在蓝天下,飘飘飘洒洒洒,飞向大地妈妈,温暖着地下的,许多嫩嫩春芽,为孩子带来了,无数冬的童话”。形象、简单的歌词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还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文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4.小学语文课堂上表演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创设表演情境是根据小学生现阶段喜爱表演、喜爱模仿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每一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角色的扮演进行故事情境的表演,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心境等,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比如,在讲授《孔融让梨》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将不同的角色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孔融等分配给每组的学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故事情境的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向学生们展现小学语文课程的魅力。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利用新型的情境教学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2]。

篇8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让学生快乐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目标,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来说,小学生如何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这不仅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促进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互动、合作的重要模式,因而一定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出发,对其重要性特别是r值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教学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价值

作为上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将学生作为重要的主体,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同时还要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进而能够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这一点来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以及小学生自身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这将使小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特别是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一定要让小学生参与到方方面面中来,除了参与课堂以外,还应该学会互动,这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对于让小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创新。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讲”的成分较多,而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中来。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使教学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对接和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多进行探讨甚至可以开展一些互助学习活动,这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形成全新的、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保证学生长远发展。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应当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其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因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更有效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水平,特别是小学生能够进行更多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这对于未来小学生学习语文仍然其它学科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保证学生长远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策略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因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此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总结升华,形成理论,进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成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定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通过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方式,让小学生逐步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要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进行突破,小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会更强。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可以多开展一些情感教学,让小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语文课;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多设置一些小学生喜欢的教学情景,小学生极易投入到学习当,自身的主体作用同样能够得到发挥。

2.要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何。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本“趣味性”更浓的优势和特点,让小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加宽广,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小学生融入到课本内容当中,这样能够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引导,语文教师除了加强课本教学之外,还要引导小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并且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3.要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其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宽泛,要想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定要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将课堂交给小学生,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生龙活虎,教师则重点要在把握课堂教学纪律、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下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使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可以利有20分钟讲解,剩下的20分钟交给学生。此外还要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参观游览、课外活动、社会公益等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写一些感想,哪怕只是一条也会让小学生得到锻炼。

4.要强化教学模式的互动。作为重要的创新性教学模式,互动教学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模式。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将互动教学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小学生分成若干组,针对设计好的教案让小学生进行讨论互动;再比如还可以让小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总之,一定要将互动教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当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重要的主体,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更有利于保证学生长远发展,因而一定要积极探索。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模式,重点要在提升兴趣、培养能力、开放教学、互动教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真正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在“两个主体”的共同作用下,最大限度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虽然自新课改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明显的重大革新,教育水平也有一定提升,同时教学手段也开始丰富起来,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部分。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采取更进一步改革创新,争取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奠定较为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眼下而言,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全面的人才。

一、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不够多元化

虽然已经几番改革,但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上,还是有很多欠缺,任然普遍存在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化的问题。目前依旧有许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课时比较古旧死板,教学就像机器运转一样没有生气,学生们更是没有学习激情和欲望,更不要提有什么创造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不够多元化

在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都主要是围绕教材展开,并且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实施紧密围绕教学计划任务的教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只是单纯想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会花费过多心思将教材内容与其他资源结合起来进行更丰富的教学。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开发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任何学习想要最大化提升效率,都需要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学生拥有了较强的创造力,思维才可以活跃起来,对待问题的思考解决能力才可以有质的提升。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创造力,那么就肯定不会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而不会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势必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能够加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提供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工作,其更多应该看到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方面。也只有打开了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渐渐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可以在有效结合语文知识与创新思维,使得固有知识可以尽可能发展出更多有用的新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力开发培养的策略

(一)构建一个和谐灵活的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因为学生年纪还小就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相反,应该平等对待学生,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应该是有针对性人性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许多时候给予学生鼓励而不是批评。教师努力为学生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小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才能激发学习主动性,而热情、积极性还有主动性这三个要素都是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力条件。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集体互动教学活动,比如教师问:“我拿出苹果,你想到什么?”然后一个同学就会回答,然后再接着传下去。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想法较好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肯定与赞赏,而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顺利接下去,也要及时鼓励帮助,最终让学生们热情投入到发散思维中,有效提高其创造力的开发培养。

(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

进入新时代,多媒体现代化先进科技技术已完全可以高效作用于教学工作中,对小学语文教学也很实用,尤其是在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个方面,其价值不容小觑。

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相应的幻灯片,或者下载一些有关圆的事物,然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在展示荷叶的同时问同学们还会想到什么东西是圆的,接着教师就把收集的其他圆的事物也一一播放出来。此行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不仅让学生有效学到这篇课文的知识,同时也极大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好办法用于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就是合理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立情景,让学生们展开模拟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模仿大象然后称重。这样,学生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称重,同时也明白了称重的对象不一定只是大象,而可以是很多东西。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创造力开发培养工作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创造力,小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希望本文的论述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这项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篇10

当前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有效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格外的迫切与重要了。

一、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懒散的课堂气氛,教育资源无形在浪费,师生的精力和时间也浪费了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少了一个"情"字,一个教师愉悦的心情。教师可以引入或穿插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谜语、故事、诗歌、歌曲、警句,亦可借鉴相声中的笑料包袱艺术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心境轻松愉快,对问题能够心领神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巧设情感性导语,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教师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时,若能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产生坚韧的毅力,表现出高昂的探索精神,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的要旨在一个"导"字。但"导"向何方,又如何"导",关键在于是否有效:要切合学生的学情;要占据精当的时间:要成为课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

三、设计针对性提问,提高提问效果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但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学生兴趣索然。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提问才是成功的和有效的提问。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文本、引人沉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提问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在进行课堂教学提问时,经常采用的是"主问题"提问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所谓"主问题"是指"对课文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二).提问要捕捉信息,开拓思维。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及时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提问要选择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一个时机恰当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顿悟。问题的提出,要问在要害处,问在恰当的时机,要选择好问题的切口,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提高效率。

(四).提问要把握难易度,明确对象。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水平,但能力不是老师所能教会的,它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提出问题。太深,则伤其兴致;太浅,则索然无味。

四、优化课堂小结,保持学习激情

导入是始,小结是终;导入是开,小结是合,构成了语文课堂和谐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导入新课一样,在课堂教学小结处,应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年龄个性,变幻出无穷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最后最关键的"冲刺"阶段还于学生自己归纳、梳理知识、发现探求问题的自利,尽可能让学生在这场"谢幕艺术"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动、有所得。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小结处显现"八仙过海"的精彩。

五、精心设计作业,巩固课堂效果

语文作业是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有效载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促进个性发展。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能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元化作业。语文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元化作业,能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和巩固知识,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积累运用语文的规律。

篇11

创新思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实现发散思考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探索基础上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等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想象能力是实现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出教材中存在的创造性因素,找准教育的时机,同时还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创造的效果。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行动等联系在一起。如,学生在学习《地球清洁师》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植物对于环境保护的影响,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将其改变成为剧本,利用活动课来进行表演。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实践,才能实现思维的发展,从而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做好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文素质在教学中的地位在逐渐提高,所以教师就要做好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自身的文化修养、学历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就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其次,要具?湎冉?的教学思想。相关部门还要做好与学校中的协调工作,组织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入学校中去,同时也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考评机制,以此来转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做好学校中文化的建设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提炼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的重要性。通过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好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好学生的文化素养。

篇12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性,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需要教师积极找寻课堂中的兴趣信息,亦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它包含了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而教师收集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基础。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演示、音乐、声响营造气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借助录像和绘声绘色的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去观察了河流浪潮水,初步感知了潮水的气势,这给学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形成这种新奇感的因素,正是教学中我们努力找寻的最佳兴趣信息,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鼓励质疑问难,引导积极探求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验,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积极探索、寻求的途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疑,就说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大脑在积极地思考。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诱发出他们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而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进步。

3 贯穿情境活动,诱发自我完善

情境不仅指存在的现实,同时也包括暗含的境界。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也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相机教学”的主张,就是指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地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可见,课堂中贯穿情境活动,是使学生主动探求,诱发其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3.1 注重情境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具有感受客观情境,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逐步加深,在一定条件下,学生这种情感就会弥散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课时,教师先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初步感知狼和老羊,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紧接着教师提问: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启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到教学活动中自己所关注的某个对象上,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角色的喜怒衰乐,仿佛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最后,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各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巩固深化,能力也缘此而得到完善。

3.2 拓宽有意义的情境空间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他的生活空间也就是他的成长环境,这个成长环境与学校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相比要宽阔得多,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课堂中进行各种情境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变成了单一的“分析”、“指导”,致使学生的心智和各种技能不能得到完善。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试验中就经常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大自然,让学生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4 运用迁移的思路,寻求主动发展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它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对学生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主动发展的因素。因而,只要在教学中把握住迁移,教学是可以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的。

4.1 启导

篇13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二、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汉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沙”字时,我启发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水少。”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学“梦”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梦”……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一年级识字时,我让同学们朗读全文词串,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与这些词相关联的事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让人惊喜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地说。有的说,他仿佛在一个盛夏,躲在树下听着知了唱歌、闻着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着觉。有的说,自己躲在家里,看着窗外倾盆大雨、刮着大风、打着雷、闪着电、轰隆隆……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朗读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词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五、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六、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