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知识汇总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3 15:30: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基础知识汇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基础知识汇总

篇1

    1.1我院是1所2级甲等中医医院,收治的以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治疗护理的患者居多,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对此类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熏洗、贴敷和拔罐等方面,这些疗法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简单,使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特点[1]。护士直接参与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有8项,包括拔罐、刮痧、肛滴、耳穴,电针,熏洗,帖敷和磁疗[2]。

    1.2我院护理人员中,中医护理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护士8名,只占全院护士的5.7%。

    2中医基础知识与中医护理技能的开展情况

    2.1我院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院校毕业,在思想上深刻接受了西医理论体系,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相比之下中医理论抽象、模糊,使护理人员倍感晦涩难懂[3],从而使护士缺乏学习中医护理技术的主动性,中医理论基础较差。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少,护士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护士要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写出版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一书要求操作均需先核对医嘱)[4]。从医院的调研中发现,医师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从而使护士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受到约束,医嘱少、实践机会少也直接影响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从而影响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效果。

    3培训方法

    3.1理论培训

    3.1.1护理部每个月组织2次中医护理基础理论讲座,请院内中医医师或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高年制护师担任主讲,其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常用穴位的定位、辨证分型、中医健康指导等内容,课后对重点内容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

    3.1.2科室每周2次晨间提问中医基础知识,每个月组织1次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内容业务学习,强化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3.1.3实行护理查房中西医交替,每个月1次中医护理示范查房,由护士长或中级以上护师担任,内容涉及中医辨证护理、中医饮食和用药指导等。

    3.1.4凡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进院2年内分批次送入中医药大学参加100学时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培训,保证医院西医护士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3.2操作技能培训

    3.2.1根据2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并结合本院实际工作情况选定了穴位按摩、中药熏洗、刮痧、耳穴压豆和艾条灸等共8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

    3.2.2护理部依据《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制订中医护理操作规程,操作考核标准。

    3.2.3选择中医护理专科以上学历、责任心强,具有娴熟的护理技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及教学能力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操作示范老师。

    3.2.4每个月组织1次集中操作授课的培训方式,由专职操作带教老师演示护理操作过程,讲解操作要领,适应证、注意事项等内容,培训对象为各科操作带教老师和护士长。培训结束后,考核组按照考核标准对每位培训对象进行考核,直至合格方可在科室传授。

    3.2.5制作8项中医操作视频作为学习教材供科室带教老师传授辅导。

    3.2.6每季度组织召开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体会交流,探讨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效果。

    4临床实践

    4.1学以致用,医护加强沟通,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积极主动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增加中医护理技术临床运用,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4.2护士长对科内西医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进行统计,每个月发放调查表,征求患者意见,汇总反馈至护理部,护理部对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非护理因素进行分析,定期总结培训效果,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满足临床所需。

    4.3培训计划实施8个月后由护理部对西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护理技术,理论以笔试为主,操作由院内操作考核小组按评分标准随机抽考8项中医护理操作中的1项。并分别对培训前后的理论与操作平均成绩进行比较。

    5效果

    我院西医护士培训前中医基础知识平均分为56分,培训后平均为78分;培训前中医护理操作平均分为68分,培训后平均分为92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6讨论

篇2

2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调查反馈

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热情投入、积极参与,达到了PBL教学预期的目标。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PBL教学法,我们在课后对参与本次PBL教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学生对PBL教学法的了解度与参与度;对PBL教学法的感受与看法;PBL教学现存问题及建议。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25份。2.1对PBL教学法的了解此部分设有两个问题,一为是否了解PBL教学法,一为是否愿意尝试。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前对PBL教学法有所了解,所占比例为69%。愿意尝试该教学方法的比例占97%。尽管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对于中医基础知识尚不十分扎实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但总体看学生还是非常愿意成为学习的主动者。2.2PBL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部分共设40个问题,每问设有“否”、“不确定”、“是”三个选项,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及对知识的把握和整合运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几个层面。总体来看,PBL教学法较以往传统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如:“使我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一项,122份问卷认为“是”,所占比例高达97.60%。为进一步确认其认同度,我们还分别设了“学习的趣味性大于学习的压力”和“学习的压力大于学习的趣味性”两题。前者的认同率(是)为90.41%,而后者的否定率(否)为88.45%。对于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为97.60%,但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较低,为79.40%,认为能加强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掌握的占92%。94.4%的学生认为同学间的协作对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班上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2.3存在问题及建议现存问题主要有(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序):获取知识及信息的能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提的问题会偏离主题。建议主要有增加PBL教学课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教师的引导与参与,平时多开展讨论。建议PBL开课次数以2~3次为宜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为72.80%;每次课时以6~8学时所占比例较大,占85.60%。

篇3

关键词:  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4个班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3人。在“实验中医学”授课活动中,将课程的6个实验分成2个部类。第一部类采用传统教学法,包括“寒冷刺激对心率的影响”、“中医脉图的描记和分析”、“人参煎液抗缺氧时间的影响”3个实验内容;第二部类采用案例教学法,包括“金铃子散镇痛作用观察”、“峻下热结法治疗阳明腑证的机理”、“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动物实验”3个实验内容。教师提前1周把收集到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材料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和书籍,并保证上课时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待课程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总体教学效果评价,最后针对2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1.2  调查方法

    以实验中医学中两种教学法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1  对象和方法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完成后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综合4个班的问卷,对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作比较、分析、评价。共发出问卷133份,收回128份,回收率为96.2%。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从2003年开始在本校中医、针推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的“实验中医学”,是本校目前中医学专业课程中唯一的实验课。我们发现,在“实验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问题[1],这同样也是传统中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所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采用案例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分类授课学习,通过两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见表1。表1  对2种教学法基本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从表1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无论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上,还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上,都比传统教学方法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起到了组织、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所分发的与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献、材料,并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或全文数据库检索文献。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自主发言,讲解所收集、整理到的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阅读实验背景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和检索文献解决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各小组所讲解的内容不可以雷同,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才可以完成任务,而自主发言时,由于越后面的小组所讲的内容要避免雷同而难度也越大,这就促使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参与。而这一切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一教学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欢迎,96.2%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

2.2  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科研能力。实验过程的分组同样以每4人为1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但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已不再简单地是由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后所进行的相关操作,而是通过自己阅读实验背景资料、查找文献再经过全班讨论、教师点评后进行的实验操作。那么,这一全新的实验过程究竟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影响如何,我们设置了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表2  对2种教学法提高从事科学研究能力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表2显示,有92%以上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其分析观察、实际动手、科研思维能力及加强团队协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与实验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研究现状和科学发展动向。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分析相关信息,产生对实验过程中相关步骤要素的疑问,再去自行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进而通过阅读分析更多更广的资料信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课堂发言讨论和教师的点评指导,将所有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后,再完成实验的实际操作,最终由感性认识落实到实际动手操作然后升华为理性知识。调查表明,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观察和动手能力,此外,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分析及整合信息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并同时锻炼、提升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除此之外,我们还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认同者占87.79%)和科学语言的运用能力(认同者占71.76%)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在调查之外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而创造能力除了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有关外,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有关系。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2006级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本科班分为对照组45人,实验组34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2004、2005级本科阶段七年制班分为对照组121人,实验组82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年招收的学生水平无明显波动,调查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入学条件无明显差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无明显差异;七年制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参加实验均处于本科阶段;对照组和实验组期末考试试卷采用A、B卷形式,五年制用A卷,七年制用B卷,两试卷题型、难易程度无明显差异。

1.2教学方法

1.2.1教学前准备

教师由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者担任。教师授课前准备1~2个临床病例,课堂教学以病例为引导,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临床见习中在急诊科挑选典型的、有一定难度的见习病例,并由带教教师围绕病例提出多个问题,临床操作训练使用模拟示教室示教设备。

1.2.2教学过程

中医急诊临床教学与临床见习及技能训练同步进行。采用CBS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进行中医急诊课堂教学。利用急诊模拟示教室对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模拟及气管插管、除颤等临床操作训练。临床见习课,以学生为主体收集临床资料,课后要求学生将临床所见病例及病例追踪调查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总并查找病例相关资料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及诊疗过程制作成ppt形式,全班讨论课时学生利用多媒体对本组病例进行讲述(每组15min以内);然后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围绕病例提问题,学生解答(15min);最后教师针对病例及问题进行补充及讲解。采用传统中医急诊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全部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形式进行。临床操作训练方法与实验组相同。

2教学效果评估

2.1成绩测试

课程结束后,根据教学大纲有教师出期末考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试卷考核。将进行统计学分析,见表1,可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由实验组学生填写对CBS教学方式的看法。调查问卷包含8项,均采用3级评定方法即A为喜欢、满意或有帮助等;B为一般;C为不喜欢、不满意或没有帮助等。结果如表2。大多数学生喜欢CBS形式的教学方式,认为此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及诊疗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讨论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4个班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3人。在“实验中医学”授课活动中,将课程的6个实验分成2个部类。第一部类采用传统教学法,包括“寒冷刺激对心率的影响”、“中医脉图的描记和分析”、“人参煎液抗缺氧时间的影响”3个实验内容;第二部类采用案例教学法,包括“金铃子散镇痛作用观察”、“峻下热结法治疗阳明腑证的机理”、“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动物实验”3个实验内容。教师提前1周把收集到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材料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和书籍,并保证上课时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待课程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总体教学效果评价,最后针对2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1.2 调查方法

以实验中医学中两种教学法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1 对象和方法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完成后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综合4个班的问卷,对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作比较、分析、评价。共发出问卷133份,收回128份,回收率为96.2%。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从2003年开始在本校中医、针推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的“实验中医学”,是本校目前中医学专业课程中唯一的实验课。我们发现,在“实验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问题[1],这同样也是传统中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所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采用案例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分类授课学习,通过两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见表1。表1 对2种教学法基本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从表1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无论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上,还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上,都比传统教学方法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起到了组织、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所分发的与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献、材料,并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或全文数据库检索文献。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自主发言,讲解所收集、整理到的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阅读实验背景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和检索文献解决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各小组所讲解的内容不可以雷同,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才可以完成任务,而自主发言时,由于越后面的小组所讲的内容要避免雷同而难度也越大,这就促使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参与。而这一切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一教学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欢迎,96.2%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

2.2 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科研能力。实验过程的分组同样以每4人为1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但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已不再简单地是由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后所进行的相关操作,而是通过自己阅读实验背景资料、查找文献再经过全班讨论、教师点评后进行的实验操作。那么,这一全新的实验过程究竟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影响如何,我们设置了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表2 对2种教学法提高从事科学研究能力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表2显示,有92%以上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其分析观察、实际动手、科研思维能力及加强团队协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与实验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研究现状和科学发展动向。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分析相关信息,产生对实验过程中相关步骤要素的疑问,再去自行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进而通过阅读分析更多更广的资料信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课堂发言讨论和教师的点评指导,将所有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后,再完成实验的实际操作,最终由感性认识落实到实际动手操作然后升华为理性知识。调查表明,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观察和动手能力,此外,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分析及整合信息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并同时锻炼、提升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除此之外,我们还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认同者占87.79%)和科学语言的运用能力(认同者占71.76%)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在调查之外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而创造能力除了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有关外,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有关系。

2.3 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

学术跟科研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从事科研工作人员的素质——科研素质至关重要。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科研兴趣、科研方法、科研习惯、科研精神等内容。我们针对科研素质设置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中选取最能集中体现科研素质内涵的“科研精神”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力求能体现学生对在“实验中医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否能提高科研素质的相关认识。调查显示,83%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实验中医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尊重他人和实事求是这两项素质的培养。见表3。表3 对2种教学法提高科研素质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尊重他人和实事求是不单单是科研精神,更是一种学术道德。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应以遵守学术道德为准绳,坚持公开、公正、科学严谨的研究原则,以正确的学术道德准则武装自己的大脑。这一准则从整体上和案例教学法所体现的公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不谋而合的。学生在进行背景资料阅读后,要商讨出第二步文献检索要完成的内容,就要开展4人一组的团队讨论,各抒己见。这就要求各组员要尊重他人意见,并归纳、汇总形成统一的见解。当然,这在其后的课堂讨论和实验过程中亦有体现。至于其后,因为课程最终要求学生把所有经过阅读、分析、整合的感性资料通过实际实验操作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寻求资料的过程中实事求是,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更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然而,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在提高科研信心(认同者占77.86%)和承受挫折能力(认同者占62.60%)方面,案例教学法并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可能是当今各大高校对于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力度还不够,并且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中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

3 讨论

通过案例教学,98.44%的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92.3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97.7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97.71%的学生认为观察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除以上列出的各项重要指标外,当问及学生对于案例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喜好时,72.3%的同学表示更喜欢案例教学法的授课方式,70.9%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对于科研人才的培养更有利,80.6%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更有助于掌握实验研究方法。但同时也有68.7%的同学反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传统教学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获得知识,同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印象深刻。讲课过程形象、生动、活泼,在轻松的环境里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对于知识的运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自身因素等原因,在操作过程中也不免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传统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内容虽相对枯燥、乏味,但由于老师可以把握主导方向,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会更为详细,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也更易掌握。今后,两者该如何取长补短,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是我们此次课题中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篇6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69-01

再发性尿路感染是指6个月内尿路2次以上或1年内有3次以上感染,本病属中医“淋证”范畴。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患者极为痛苦,患者情绪焦虑,害怕小便,减少饮水和进食等,打乱了日常的生活规律而影响了治疗进展和不能达到有效预防下尿路感染再次复发的目的。为了预防再次感染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对下尿路感染患者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68例均为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再发性尿路感染诊断标准,男性3例,女性65例,患者年龄36~64岁,高中以上学历56人,高中以下学历12人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的方法 (1)主班护士接到住院通知后,由责任护士依据护理服务公示为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和相关住院制度、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相关检查及检查前的注意事项,(2)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即采取问卷的形式,评估患者的自身因素、(年龄、症状、生命体征)相关因素(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属情况)和潜在因素(潜在的护理问题)[2]根据对患者的评估提出健康问题,制定护理计划。(3)执行计划,各班护理人员均按健康教育的路径表共同完成,执行后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确保计划的落实;(4)效果评价,阅读患者的医疗护理记录,收集汇总各项数据,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有异常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改进方案[3](6)出院后电话随访。

1.2.2 评价方法 (1)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采用当面问卷考查方法.(2)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情况。现场考查方法。包括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3)复发率。患者再次入院为复发。。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知识掌握情况

2.2疾病一年复发率:68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复发第2次住院(共3例次)

2.3健康教育形式:

学习内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病情轻,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采用幻灯片、图片、宣传教育资料进行讲解等的集体授课;对于病情重,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采用单个床旁指导。同时做好家属的教育,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家庭配合。

3 讨论

再发性尿路感染的诱因主要有劳累、受凉,会部不清洁等因素,指导患者避免尿路感染反复发作,注意个人卫生,一人一盆一巾,不穿紧身裤,局部有炎症时要及时诊治,避免过度劳累,发作期应休息,多饮水,少憋尿,每天饮水量要超过2000 ml,减少炎症对尿道的刺激。进食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补充多种维生素,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可预防尿路感染不再发生。再发性尿路感染易复发。因此在进行系统治疗的同时,通过改进患者的不良卫生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教育的指导方式,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积极地配合临床治疗,对于减少治愈后再复发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直接关系到治疗和健康状况的效果。制定健康教育表时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环境、风俗习惯等。首先让患者了解内容及方法,再由责任护士督促患者实施,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例复发,与患者高龄、全身伴随其他疾病等有关。

对再发性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该病的基础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帮助患者全面分析导致疾病再发的原因,解除思想顾虑,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的目的,减少反复感染住院的次数,降低经济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方面患者对疾病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合理饮食及遵医嘱服药,会对自我进行日常保护,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增加治疗的信心,通过患者家属的参与,使患者家属对患者疾病的了解及配合[3],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望,使护士的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和满足。

参考文献:

[1] 李岩,韩万峰. 老年女性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药研究近况.吉林中医药,2007,3(3):67

篇7

文章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方法及感悟加以总结,此278例患者均为危重患者,患者的年龄从6个月~85岁不等,男女比例约为1:1,患者均为本地居民,文化水平基本相当。此278例患者的基础病各有不同,但是入住我院时总体表现均为:病情重、身体虚弱;病情变化快、有时在几分钟即可死亡;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一般都是卧床患者;一般都有生命体征的变化;多有饮食不振或不能进食。因此,对危重患者的护理不仅需要扎实的护理技能而且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以及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

1 重症患者的护理要求

1.1  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敏锐的观察力: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涉及到多个器官和系统,对于患者不仅要观察本专科方面的病情,也要观察其他方面的疾病。

1.2  重视危重患者心理感受:在抢救过程中一些神志清楚的患者难免产生紧张、焦虑。这样交感神经的活动就会处于兴奋状态,那么患者的呼吸、心率和血压均有一定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可能影响到病情变化的判断。因此,护士在抢救的同时要注重患者心理反应,同时作好安抚工作,稳定患者情绪,在短期内达到心理顺应状态,调动患者精神力量,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抢救治疗效果。

1.3  抢救仪器、设备的熟练应用:医学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高尖端的医学仪器应用于临床治疗,而这些技术设备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先进,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最新仪器的应用与特点,以保证安全和效果。

1.4  加强基础护理,防范护理并发症发生:①护士必须认识到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加重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②预防为主,强调并发症预防重于治疗;③护理工作应该积极主动。

2 影响重症患者护理的因素

2.1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观察不力:护理人员基础知识不牢固,对病情认识不清,仅从患者表面现象判断病情而忽视了对患者各系统整体的观察和监护,以至护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预见性。重症患者病情多变,而护士往往只注重观察本专科情况却忽视其他方面变化。

2.2  监护技术滞后:在医院中,大部分的高、精监护设备集中在ICU和CCU,有些护理人员根本就不会正确操作,即便是使用一些简单的监护设备,如使用普通心电监护仪时,一些护士也仅注意各种数据变化,忽视甚至不会看心电波形变化,影响监护结果。

2.3  护理者的知识水平影响重症患者的监控: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其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更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好抢救及护理的工作。

2.4  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不强:有些护理人员只做表现的护理工作,尤其是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主要问题描述不具体,用药后不注意效果观察,采取的护理措施也不到位等。某些护士不愿意做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尤其在病情稍微稳定或恶化时,更放松这方面工作而影响护理质量[1]。

3 护理实验教学在临床上的应用表现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是护理人员从单一的疾病了解到多元化健康服务的桥梁。在护理实验教学中,护理人员能够全面了解融会基础知识。它是实现护理人员顺利走向临床护理的必修之课。

3.1  护理实验教学的目的:通过护理实验教学能够使护理人员学习到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专业行为和职业态度。同时,也有助于护理人员获得和提高直接经验,为日后的临床实操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护理实验教学的方法与内容:首先,深入了解和掌握护理的基本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会汇总很多常见的和不常的特殊个案病例并分小组讨论和做实验报告总结,使护理人员学会用护理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真查找资料,从中学会自己归纳、整理学习内容,再分组进行讨论,拟出最佳方案[2]。通过这类的学习探讨,小组合作的模式,使护理人员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的同时,积极发挥个人的最大能动性;最后,情景模式教学。在学习的时候,就把临床上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上,并且由学员分角色的扮演和讨论,这样使护理人员亲身体会患者的感受,融入护士角色和患者角色,更有利于护理人员真正护理工作内容的思考,通过观察、体验,不仅学到了护理工作的方法,护理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规范,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合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应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培养了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

4 小结

通过上述对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方面的实际思考,在总结护理过程的影响因素的同时,我们更提出了护理实验教学的新标准、高要求。我们希望护理实验教学能够真切地为临床培养出大批量的有作用、有作为、有能力的合格人才。尤其对重症患者的护理内容,如果能够顺利地应对这类人群的护理工作,那么他们在护理的工作岗位上就一定是合格的。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逐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抽象概括法、理论研讨法等方法,考察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展示其特点和规律,分析我国可借鉴的改革创新模式,尝试提出二者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和具体举措,以期对我国医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概况

(一)培养体系

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一般是4年,学生要经过本科4年的学习并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学位后,提出申请并通过面试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学生在医学院经过前2年学习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部分(USMLE Step1),考试合格后进入后两年学习,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二部分(USMLE Step2),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

(二)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临床技能、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和临床医学理论及技能学习互为补充、彼此渗透,而且加入了早期临床技能课程和实践的学习,便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价值。大约到第3年开始轮转实习和部分科研活动,以耶鲁大学为例,“一般采取专科轮转学习/实习模式,约需48周,轮转专科有内科12周、外科8周、急诊2周、麻醉2周……必须参加4周的社区医学实习和3周的临床综合课程学习,……毕业时完成学位论文报告”。

除此之外,美国的医学院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增强医学生有效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提升医学教育的人性化水平。以哈佛医学院为例,其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教学、专业训练中的人文渗透以及隐性教育等方面,人文课程设置包括职业导论、病人-医生、社会医学、卫生保健政策、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八门必修课,……初级保健教育是专业训练中人文渗透的主要体现之一,……隐性教育指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识等非认知领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许多医学院都开设相应课程(如芝加哥大学《学术与发现》),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并通过颁发奖学金、给予从事科研工作学生特殊认可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正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所长William Gatey所指出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追求额外培训的潜质”。可见,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本学科内的长足发展,而且为学习者今后在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储备了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的能力、分析和整合大量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拓展问题的能力,等等。

2.教学方式

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教学。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系统地整合了基础、临床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有效避免了重复教学和基础与临床教学割裂的现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都在探索更好地将其运用在医学教育中。

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提出病例,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提出初步处理方案,并形成与该病例有关的“学习问题”,即进一步研讨提纲,学生带着这些“学习问题”,在接下来的理论教学、实验课中通过讨论,自主诊断、自主分析,寻找答案,并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该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治方案,同时对与该病例相关的“学习问题”给出较为全面的阐述,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点带面、相互关联的知识技能学习系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给予其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

美国医学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注重综合能力考评,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小测验的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标准化患者、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迷你临床演练(miniCEX)、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考核学生对临床技能和医学素养的操作和认知水平。通过考核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中的具体环节和实施方法,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水平。

二、美国住院医师培训概况

经过医学院4年医学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后,才能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见,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和医学院专业学位教育衔接紧密,是培养合格医生的两个既不相同又彼此连贯的阶段。

(一)培养对象和目标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对象是经过4年医学院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具有一致性,便于制定统一的培养内容和方法,达到能够行医的目标。住院医师培训合格后,即具有独立执业的资格,成为独当一面的完全意义上的医生。

(二)培养内容和方法

进入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后,学生要在相应的附属医院进行轮转培训,培训内容全国统一,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的培训内容全面又实用;培训方法是多样化和高强度相结合,常用的方法如查房、病例讨论和分析、学术研讨会、讲座、小组学习和互动等,每周工作时间80小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而且每年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年的培训,不合格将被淘汰。

(三)考核方法和监管体系

按照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Wducation ,ACGME)要求的六大核心能力: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患者关照(patient care)、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职业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大系统的实践(systembased practice),来确定考核内容和方法,主要有病案评估、综合评价、标准化病人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全国统考、日常考核等,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主要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进行监管,是非营利性的专业实体,不隶属政府,能够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

(四)职业环境

“美国社会拥有成熟的商业医疗保险,其很好地协调了医院、医师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住院医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培训中的医师能够专注于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乐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医患关系和沟通技巧,充分发挥人性化因素,给予患者更贴切适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现状进行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与我国的比较,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揭示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内在规律以及美国成功经验对我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理论研讨法提出对策建议,展示发展趋势。

(一)统一准入标准

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下简称“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院医规培”)的准入标准不一致。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优秀毕业生,而住院医规培招收的不仅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完成7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完成8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因此,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生源不同,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差别比较大,势必给住院医规培计划和内容的制定带来困扰,也不利于各层次学生在住院医规培中达到收获的最大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的有机衔接中得到启示。建议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同时进入住院医规培,这样二者的生源水平就可保持一致,有利于住院医规培培养内容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都启动了二者双轨培养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年首届联合招录研究生即规范化培训医师150名;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第一届双向接轨培养的毕业生有45人获得了住院医规培合格证书,占当年毕业生的58%。虽然部分高校试行了二者的联合培养方式,但还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也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来保障其实施。建议在试点高校经验总结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详细、规范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制度,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实施蓝本。

(二)改革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前有4年能够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的本科学习,我国5年制医学本科中只有第一年开设了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因此,两国学生正式接触医学前的专业水平是不同的。其次,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有重叠,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所以,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将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阶段等同于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和住院医师培训内容,建议将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三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作整合,尝试“1+3+2+3”模式。具体为,第一阶段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为正式进入医学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第一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同时进入人文素养高阶段课程学习,并辅以每月一次以讲座形式开展的临床医学知识渗透,第二、三年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系统学习临床知识和理论,并加入早期接触临床,在临床技能实践中回顾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安排每两月一次的小组讨论和累计两个月的社区见习,学习基本的保健、常见病诊治,并学习与患者的沟通、给予其人文关怀。第三阶段主要是通科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鉴于学生的临床技能还不完整成熟,建议这个阶段的轮转比5年制本科第五年48周的轮转时间少一半,只安排24周,并且加大病例分析、汇总、出诊断方案的讨论和汇报。同时听讲座、查阅分析文献,开展较大量的科研活动。第四阶段与住院医规培衔接,实际上,第三阶段第二年已涉及一些住院医规培的内容,为顺利进入第四阶段做好准备。安排大量的二、三级学科轮转、查房、病例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和考评方法

现阶段,我国不论是医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还是住院医规培,在教学方法上多理论课和实验课讲授,临床技能训练不足,较少安排病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在考评方法上多书面考试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考核,较少运用标准化病人、综合能力考核等。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引入美国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和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有机整合,这个思路在前文提出的“1+3+2+3”模式中已有体现。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从这个模式第二阶段的后两年开始,一直贯穿第三、第四阶段,在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加入更多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在临床技能培养时,加入更多的小组讨论、实验课讲解提问;在病例诊疗能力培养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分析诊断、自主给出综合汇报和诊治方案;在科研能力培养时,加大文献搜集和阅读量,提高大量信息分析汇总能力,增加学术研讨、讲座交流、论文汇报。同时,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考评时,多注重综合能力的考评,运用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计算机模拟病例考核系统、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还有待深入研讨和实践检验,应当结合国情,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做好医学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为培养合格医生、促进医疗行业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健珍,陶立坚.中美高等医学教育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11).

[2]洪流,柳金强,刘涛,等.浅谈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5(1).

篇9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2.224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247-02

护理文件是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等资料的总称。护理记录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及护理工作质量,为医疗护理教学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在举证责任倒置中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1]。2010年卫生部下发的〔2010〕11号文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护理记录规定了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及体温单记录的书写标准[2]。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2010〕29号文件《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中医病历书写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我院根据卫生部文件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在原来规定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护理文件书写标准》,使护理记录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缩短了护士书写记录的时间,把时间还给了护士,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患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根据我院《护理文件书写标准》的要求,我院护理部和质控科对我院中医科护理文件进行大抽查,并进行反馈、分析、整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中医科2012年7月-2012年12月住院病历,共计120份,2012年12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护理交班报告一本。检查的护理文件资料包括:体温单、医嘱单、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护理交班报告等。

1.2 方法。

1.2.1 检查标准。按照我院修订的《护理文件书写标准》进行检查。

1.2.2 检查方法。由护理部、质控科及9大临床科室护士长共15人组成检查组,3人为一小组,每份病历由本组人员逐人逐项检查后汇总做出反馈意见。

1.2.3 检查内容。体温单:体温、脉搏、呼吸连线的规范性和整洁度;眉栏、项目填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字迹的工整性和清晰度。医嘱单:项目填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签名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医嘱处理的及时性和正确性。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病情记录是否客观、真实、及时;针对病情是否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记录是否完整;字迹是否工整和清晰。护理交班报告:项目填写是否清晰完整;病情叙述是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等。

2 结果

(见表1-表4)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护士数量配备不足。护士数量不足,造成护士工作量大,分工不够科学,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记录字迹潦草、不整洁,影响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

3.1.2 护士法律意识薄弱。护士法制观念淡薄,未充分认识到护理记录的重要性。护理文件中出现记录不及时、缺项、漏记、涂改;医护记录不符;护理措施后无护理效果;病情变化时记录不全等现象。

3.1.3 护士基础知识欠缺。护士基础知识缺乏,尤其是对中医护理知识一知半解,观察、判断、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欠佳,病情观察不到位,不能针对病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间接导致护理记录缺乏科学性、客观性、连续性、完整性,影响护理文件的书写水平。

3.1.4 护患、医护间沟通欠缺。护士每天忙于各种治疗性操作,对患者各种护理风险告知、疾病健康教育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病史的询问不够详细,观察病情不够细致,导致记录信息不够准确,与患者提供给医生的有差异;医护间缺乏沟通,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等。

3.2 管理策略。

3.2.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保证临床护士数量。护理部根据岗位工作量,结合中医科护理工作特点,积极做好临床一线护理人力资源的调配。科护士长弹性排班,做到科学安排人员,合理分配工作量,保障充分的记录时间,减少护理记录中的缺陷。医院尽量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件的实施,以简化、实用为原则,缩短护士记录的时间,切实减轻护士负担。

3.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责任安全意识。护理文件属于合法文件,为法律认可的证据,若与患者发生了医疗纠纷,护理记录则成为判断医疗纠纷性质的重要依据[3]。护理部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护理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结合案例分析,加强法制教育的力度,使护理人员领会到举证的实质,理解护理文件记录的法律效力,认识到记录缺陷在医疗纠纷中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使护士从自我保护意识出发,客观、真实、及时地做好护理记录。

3.2.3 加强《护理文件书写标准》的学习,规范书写要求。护理文件不仅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护理部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上级医疗机构的护理部进行沟通和探讨,学习上级单位好的方法,并结合本院修订的《护理文件书写标准》,先组织质控人员学习,再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举一反三,深刻领会,对检查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对照标准一一进行分析,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

3.2.4 加强"三基"知识培训,提高书写水平。中医科患者多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生理、心理长期受疾病的困扰,大多数存在主诉不清、症状不明显、表现不典型等情况,因此,中医科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是确保中医护理文件规范书写的重要前提和必要保证。护理部定期组织护士进行“三基”知识培训,积极鼓励护士参加院内外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参加继续教育,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护士整体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文件书写水平。

3.2.5 加强护理文件书写的督查检查力度,提高书写质量。护理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院的护理质量、学术及技术水平,是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料。遵循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原则,在管理中加强三级质量控制。科室质控员每日自查,护士长每周抽查,护理部每月督查。质控员将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补充,护士长利用晨会每周点评,护理部将督查意见及时反馈科室进行整改。医院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把护理文件书写质量与科室绩效相关联,提高书写质量。

3.2.6 加强护患、医护间的沟通,确保医护记录的一致性。医护记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医生和护士在和患者进行沟通采集信息时所采取的方法不同,记录的侧重点不同,事后又缺乏沟通,导致记录出现偏差。为避免这种现象,医护必须建立有效的沟通,一旦出现记录偏差,须深入病房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对患者病情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核实,从而保证医护记录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 目的 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为高血压防控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案。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到医院进行高血压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60例,进行健康指导;对照组60例,无健康指导,运用随访的方法观察高血压病人的恢复情况和治疗依从性等。结果 通过长期随访,我们发现进行健康指导的实验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有效及时的健康指导能够帮助高血压更好控制血压。

[

关键词 ] 高血压;健康指导;自愿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014-02

Health guidance in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scussion

LI Yuanqiong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anzizhou, Sichuan 62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effective guidance for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thods Select 120 patients who go to the hospital for hypertension treatment in May 2012 to May 2013 as the research object,12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given effective guidance,and control groups were not.The condition of resuming and therapy compliance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recovery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significant ba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effective healthy introductions can be good for the patient’s recovery.

[Key words] Hypertension;Effective healthy introductions;Free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到医院进行高血压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60例,男性为38例,女性为22例,平均年龄为(59±8.3)岁;对照组60例,男性为3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为(61±9.2)岁。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均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保证了健康指导的有效进行。

1.2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健康指导,实验组进行健康指导,健康指导如下。

1.2.1规律健康习惯 对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健康指导,引导高血压患者在日常行为上能有一定的规律。首先是对高血压患者的作息习惯进行调节,高血压患者需要有一个规律健康的作息习惯,能够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并能够有高质量的睡眠。其次是对患者的运动进行指导,对于重度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指导应格外注意,重度高血压患者由于自身身体原因,心脏承受能力和血管的压力的限制,应进行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其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有太极拳、散步、慢跑等,对运动的强度需要循序渐渐,并时刻对患者的状态进行观察。

1.2.2改善低盐、低脂饮食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是一项很重要的部分,据统计分析,高血压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肥胖引起的,而饮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健康的饮食会造成能量物质的过度积累,从而导致肥胖的产生。合理的饮食可以有效控制并减轻体重,减轻肥胖症的发生,从而控制高血压的产生。对于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应当注意保持清淡,尽量以素食为主,减少盐和油的摄入量。对患者应以低盐低糖,低胆固醇的蔬菜类为主,并以加工较为简单的粗粮为主,减少或杜绝动物内脏、油炸类食物的摄入,尽量以禽类、鱼类、牛羊肉等为肉食类食物,减少猪肉,特别是脂肪较多的猪肉的摄入。控制患者的盐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摄入量3~5g为宜。

1.2.3用药指导 高血压患者的药物质量是一项长久的治疗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并能够保证每日保质保量的完成。坚持长期服药的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应按医嘱服药。高血压患者服药需要长期且具有连续性,服药的剂量和实践得到保证,避免中途停药,引起其他反应。

1.2.4心理护理和自我监测 高血压患者由于其病变的长期性,治疗的持久性,需要得到亲友以及医护人员的充分的人文关怀。此外,还应注意对患者进行教育,引导患者进行病情的自我监测,对自身机体的一些细微病变观察留意,能够及时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保持联系。

1.3观察与评价指标

(1)经过3个月系统的健康指导后,对120例患者进行随访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病情稳定及恢复情况。

(2)统一对12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有关高血压基础知识的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的基本患病情况及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家庭遗传病史、生活习惯等;有关基本高血压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获知来源,包括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何正确测量血压、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措施等;该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共分为优(>80分)、良(60~80分)、差(<60分)三等。

(3)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分;具体评分项目如下:

①您是否经常忘记服用降压药物?

②您是否不注意按时服药?

③您是否擅自停药?

④您是否忘记定时复查?

以上问题每题一分,三分及其以上为依从性好,三分以下为治疗依从性欠佳。

1.4统计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

2结果

2.1 120例高血压患者病情稳定及恢复情况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系统化的健康指导,78.3%的高血压患者病情稳定,显著优于(P<0.05)对照组患者(53.3%),具体情况见表1。

2.2患者对高血压防护基础知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120分,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得分情况汇总见表2。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接受系统健康指导的实验组患者对高血压防护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评分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系统健康指导的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好,能够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见表3。

3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是诱发人类脑中风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十分容易受到患者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影响。对高血压患者病情影响的主要有几下几点:

注意调节患者情绪:过多的不良情绪如:紧张、压力、烦躁等,会引起人脑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使得血管压力升高,加重病情。健康指导应当注意稳定患者情绪;注意调整患者饮食结构:调整患者饮食结构,帮助患者坚持低盐饮食,是健康指导的重要部分。通过控制饮食,达到调控患者血压的目的; 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使得患者情绪放松、愉悦,健康指导通过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系统的健康指导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1] 殷爱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与社区健康指导[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1):1015.

[2] 左爱华.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对高血压患者的必要性分析[J].生命科学与医药卫生,2012,2(2):79-80.

篇11

1资料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7-12月每月门急诊中成药处方100张,共计600张处方,由处方点评小组进行点评分析。点评参考资料:药品法定说明书、《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处方管理办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国内公开出版的医药学专业期刊。处方点评结果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分为合理及不合理处方,其中不合理处方再分为三类,即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2结果与分析

600张中成药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34张,占所点评处方的5.7%,不合理处方以用法用量不适宜为主,占47.1%,其次为临床诊断书写不全和重复给药,均占14.7%。

2.1不规范处方

我院已实行电子化处方管理,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处方前记、后记必须录入完整方可保存处方。电子处方系统必须录入中医诊断、证型方可开具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在开具中药注射剂时,则自动生成单独处方。医师、药师签名均为电子扫描式的手写签名。故抽取的处方中出现不规范处方较少,主要问题为临床诊断书写不全,如处方主要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开具麝香追风膏缺少相应的诊断。

2.2用药不适宜处方

2.2.1适应证不适宜:处方选用的药物与中医辨证不符判定为适应证不适宜,如正柴胡饮颗粒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的风寒表证,具有解表散寒、解热止痛的作用。急性扁桃体炎的中医诊断为喉痹,其证型为风热证,处方正柴胡饮颗粒为适应证不适宜。2.2.2用法、用量不适宜:复方南星止痛膏含有毒性成份生天南星、生川乌,故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应隔日使用1次。处方每天1次使用,判定为用法、用量不适宜。再如开喉剑喷雾剂用法“雾化吸入”,用法不适宜,应为“喷患处”,医师开具电子处方时,用法选择需谨慎。儿科处方中存在6周岁儿童使用安儿宁颗粒每次3g,根据说明书5岁以上每次6g;再如9岁儿童使用金振口服液10ml每次,根据说明书8岁以上15ml每次,给药剂量均偏小。安儿宁颗粒、金振口服液为儿科专用药,其说明书均有与儿童年龄相对应的详细用药剂量,应严格按国家批准的药品说明书服用。儿童生理发育不成熟,用药时在考虑安全性的同时也应兼顾有效性[4]。2.2.3联合用药不适宜:如诊断为痤疮,证型风热证,使用了丹参酮胶囊、痤疮颗粒、百癣夏塔热片,三种治疗痤疮的口服中成药联合使用,存在口服药联合过多的问题。如果病情需要,皮肤科的病证可选择中成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式联合使用。2.2.4重复给药:虎力散胶囊与痛血康胶囊均含毒性中药草乌,且功效相近,临床诊断关节炎、风湿病,以虎力散胶囊和痛血康胶囊联合使用,判定为重复用药。再如红金消结片为彝药,中医功效与乳块消颗粒相似,均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散乳块;苗药宁泌泰胶囊与银花泌炎灵片功效均为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以上药物联合用药均判定为重复给药。临床需要多种中成药联合使用时,应遵循的原则为药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如果功效相似,不宜联合使用,尤其是药性剧烈或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4]。

2.3超常处方分析

2.3.1无适应证用药:处方诊断为皮肤挫伤使用草乌甲素胶丸,判定为无适应证用药。草乌甲素胶丸的主要成分来源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龙头乌头,草乌甲素镇痛作用较强,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因此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但草乌甲素的急性毒性较大,不适宜用于外伤止痛。2.3.2超说明书用药:急诊外伤、骨折等使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判定为超说明书用药。丹参多酚酸盐功能活血、化瘀、通脉,主要用于心血管内科疾病,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其用于外伤、骨折等病无适应证。此外,急诊外伤为出血急性期,24h内不宜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

3讨论

我院是一所以中医为特色的专科医院,近年来开展了针对西医的“西学中”培训,西医师普遍掌握了中医药基础理论,这为他们开具中成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次对中成药处方的专项点评,处方合格率为94.3%,略低于规范要求的95%。临床在使用中成药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临床医护人员尤其是非中医专业医师应加强对中成药功能主治、中医药基础知识及《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和培训。笔者由门急诊中成药处方点评引发思考,从实际出发,开展中药临床药学。

3.1发挥处方点评的积极作用

处方点评是一种事后行为,但定期、规范的处方点评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也能起到积极作用。首先,处方点评小组将发现的问题通过直接与医师沟通,或通过管理部门公示、通报等,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其次,处方点评小组对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在内部工作网站及药讯上刊出,从而促进处方总体质量的提升。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条件限制少,是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切入点。

3.2中药师要转变观念

目前临床药学发展迅速,但中药临床药学方面起步较晚,规范化培训刚刚起步,医院的中药师大多忙于配方、发药或中药的采购管理。中药师应转变观念,将劳作型的药学工作转变为技术型的药学服务工作。药学服务不仅是几名专职临床药师的工作,所有中药师均应认真学习中药临床药学知识,接受专业培训,使自己能尽快转变角色,成为中药临床药师中的一员[5]。

3.3积极发挥调剂药师的作用

药师调配处方时进行“四查十对”是《处方管理办法》中提出的要求。中药师须对中成药、中药饮片处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审核处方用药是否以中医理论辨病辨证为依据,处方药物与诊断是否相符,药物的用法用量是否适宜,是否存在重复用药、配伍禁忌等,发现不合理或不适宜处方,应及时通知相关医师[6]。这就需中药师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提升中医辨证用药能力及审方的能力,将事后干预转变为事前干预,促进我院门诊中药的合理使用[7]。

3.4中药药学信息服务

篇1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24-02

1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1.1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状[1] 目前我国实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综合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考生要在通过综合实践技能考试后,方可进行综合笔试。因此,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技能考试分为三部分:①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②体质检查和操作技能考核;③技术诊断能力和医德医风测试。综合笔试包括基础医学,专业科目以及公共科目三个部分。根据近年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进行分析汇总发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题量大,且分析应用类题目较多,着重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必将越来越困难。但近年来,报考执业医师的人数逐年增加,且总体通过率逐年下降。预防医学专业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1.2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

1.2.1 医学类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2]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院校急剧扩招的时期,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医学院校的软硬件设施并未赶上扩招的步伐,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教育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1.2.2 传统的考试方式 在医学院校,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考试,这其中多为记忆性的内容,学生在临考前进行突击就会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就很难通过综合笔试。

1.2.3 毕业实习工作 医学院校毕业实习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但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许多医学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复习考研或者是跑招聘会,导致了其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去,导致学生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不足,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就不能通过综合实践技能考试,也就丧失了参加综合笔试的机会。

1.2.4 医学院校教师考核重科研 目前,医学院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侧重于科研,教师的晋升,奖励等都是根据科研成果来进行评定,这势必会导致教师不能全心全意的来准备教学,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2 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

2.1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1 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讲授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时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需要做好笔记,课后进行记忆,没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由于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考试结束后学生很快就会忘记相关的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没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预防专业知识,同时也没有锻炼到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2.1.2 专业知识理论性太强 目前,本专业的教材内容理论性往往较强,而缺乏具体案例的指导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来对一些理论性的内容进行阐述,但学生往往不能够完全吸收。董菊等对中医院校的723名学生进行预防医学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其中有效问卷691份。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理论性的专业知识往往学习效果较差。调查结果汇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如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和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在学习统计学原理与方法课程中,甚至有61.4%(424/691*1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教学方法改进,因此,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已经影响到了学生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急需改革。

2.1.3 医患关系紧张 近年来,医患关系急剧紧张,临床教学中用于进行教学的病例减少,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机会的减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导致理论学习不能和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

2.2 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2.2.1 制定合理的培养标准 预防医学专业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培养目标应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合格医学人才。这些医学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医德以及和谐的医患关系。

2.2.2 改革考试方式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为综合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两部分。而传统的医学院校中,预防医学专业的考试往往采用期终考试一考定乾坤的方式,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所以,在制定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大纲时,不仅要将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在内,也要提出对于学生的具体的实践技能的要求,防止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过程,尽量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要求的实践内容包含在日常教学的考试范围之内,顺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体系,培养出合格的执业医师人才。

2.2.3 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首先,改革教学方式,避免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应积极的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学习;其次,改革教学内容,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可能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新的预防医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指导,使学生了解最新,最全的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应积极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思想和内容渗透到在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成为一名合格的执业医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2.2.4 改革临床实践操作技能 预防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不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毕业实习中,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都应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操作,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的指导老师要具有规范的操作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与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就预防医学专业来说,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与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建设合格的医师队伍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

篇13

[摘要] 目的 了解该院住院科室注射抗菌药使用情况,探讨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收集该院2014年6月1日—30日的8个住院科室应用注射抗菌药有关数据,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计算不同科室抗菌药用药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并进行分析。 结果 住院科室注射抗菌药涉及6类21个品种,统属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菌药占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的94.5%,而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复合制剂占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的41.4%,DDDs排序前5位依次为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地嗪钠、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头孢甲肟和磺苄西林钠;DDD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中有5个品种DUI值等于或接近2。结论 个别住院科室可能存在用药集中、过度用药及单次用药剂量偏大的问题。

关键词 注射抗菌药;药物利用指数;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08-03

抗菌药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使用不当,会使体内某些致病菌产生耐药现象,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已造成临床的治疗困难和医疗资源的浪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抗菌药合理使用问题,并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对抗菌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相应标准[1]。目前,国内有关抗菌药的使用以医院或一个科室为单位研究多有报道,该研究对2014年6月1—30日的该院部分(多个)住院科室注射抗菌药应用进行调查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该院用于统计分析药物应用软件,随机调取8个住院科室,心血管内科,胸外1、2、3科,呼吸2,骨1,干诊及神经内科使用的注射抗菌药(不含抗真菌、寄生病原虫、病毒及抗结核药)的规格、数量及使用该药天数。

1.2 方法与计算

通过抗菌药使用量、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计算抗菌药用药频度(DDDs),DDDs=该抗菌药使用量÷该药DDD值。其中DDD值的来源为2011年4月卫生部的《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如没有记载的依药品说明书取主要适应症的成人日剂量范围内的中间值。对各科抗菌药DDDs汇总与排序,观察抗菌药使用分布与总强度(频度);对DDDs汇总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计算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DUI=使用该药DDDs÷使用该药天数,观察抗菌药日使用强度。习惯以DUI≤1为用药合理。

2 结果

2.1

8个住院科室应用的注射抗菌药共6类21个品种[2],青霉素类及其复合制剂5种、头孢菌素类及其复合制剂7种,非典型β-内酰胺类5种,前三类或统称β-内酰胺类抗菌药占抗菌药使用总强度的94.5%,大环内酯类1种,占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的0.47%;氨基糖甙类1种,占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的2.3%;人工合成类的喹诺酮类2种,占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的2.7%;而青霉素类复合制剂3种和头孢菌素类复合制剂2种占抗菌药物使用总强度的41.4%,DDDs排序前5位依次为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地嗪钠、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头孢甲肟和磺苄西林钠。其品种、DDDs及排序见表1。

2.2

DDDs排序前10位DUI近于1抗菌药有5种;近于或=2抗菌药占5种,其DDD、DUI见表2。

3 讨论

3.1 用药频度分析

抗菌药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调查统计显示,不同科室抗菌药DDDs不同,但每科DDDs高的前3位抗菌药(除神经内)均在DDDs排序前10位之内,科室DDDs高,反映了科室对该药物的选择性大。其中,胸外1、胸外2、胸外3及呼吸2 DDDs高的前3位抗菌药均在DDDs排序前5位之内,说明同类或相近科室用药有着相似的选择。而心血管内和神经内为非感染类主科室,抗菌药DDDs相对较低,特别是神经内科抗菌药DDDs占8科总DDDs的2.4%。由于科室、病种、病情及收治患者数量不同,对科室及住院医师抗菌用药评价应区别对待。

从抗菌用药种类及品种看,抗菌药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类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其中头孢菌素类作为主体[3]大于50%,而早期应用的青霉素和一代头孢替唑及头孢硫脒用量极少,占总DDDs的3%,其他用药依次为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及大环内酯类。需要提出的是非典型单环β-内酰胺类药氨曲南,是该次调查用药科室较多,DDDs适度,DUI值较为均衡(DUI≤1),可为氨基糖苷类的替代品,青霉素、头孢类过敏可选用,在体内分布广,可透过血脑屏障,同时对细菌产生的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的窄谱抗菌素,多科室选择该药说明注重针对性用药。亚安培南西司他丁钠和美罗培南,尽管是迄今已知的抗菌药物中抗菌谱最广的,抗菌作用最强的,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的一类抗生素[2],由于其属于特殊限制使用级药物,DDDs最低。符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要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可以有效防止细菌体内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药物的水解,也由于扩大了相应药物的抗菌谱,对某些三代头孢无效的耐药菌感染可能有效,应用本类药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由于临床过分依赖抗菌药,有保险用药心态和片面追求“高”、“新”药的市场短期行为,使本类药物使用大为增加。该院部分住院科室使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复合制剂DDDs偏高,有的科使用本类药占本科使用抗菌药总DDDs的69.7%,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为限制使用级类抗菌药,使用范围和指征应有限制,不排除一些科室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个别科室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DDDs明显偏高与有关报道[4,5]一致。另外,显示有单科使用抗菌药DDDs占8科总体DDDs的1/4,是同类科室2.8倍(可能收治患者数量和病情有所不同)。DDDs过高提示,可能存在用药集中、过度用药的情况。

3.2 药物利用指数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科室用药DDDs排序前10的DUI,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头孢西丁钠和氨曲南DUI近于或=1,个别抽查DDDs排序前10以外抗菌药DUI(除头孢替唑钠)其结果都近于1,说明8科室多数抗菌药的使用趋于合理;而头孢地嗪钠、头孢甲肟、头孢米诺钠、头孢匹胺钠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DUI皆远>1,且前4种DUI均=2,DUI高度一致。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作为中重度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选用药[6],而有科室DDDs较高(本科第一),相当一部分处方日剂量达到8g,既DUI=2(头孢哌酮与舒巴坦各含4g),其中舒巴坦日剂量4 g已是极量,当有肾功不全的患者日剂量不得大于2 g。同为本药,但有的科室DUI为1,突显了用药合理性。DUI偏高的现象提示可能存在单次用药剂量偏大。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用药剂量偏大与有关报道[7]一致。进一步调查发现,同为住院用药,DUI偏高主要集中在头孢菌素类,而青霉素类包括前述DDDs排序前10以外的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决大多数DUI都近于1。分析原因可能与青霉素类限定日剂量(DDD)值较高、对副作用大的药物使用趋于谨慎和考虑病人耐受性有关。至于有2个科室使用于磺苄西林钠DDDs较高(本科分别第一和第二),DUI明显偏低,DUI在0.5以内,其疗效与剂量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3.3 思考与建议

从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看,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主要包括:无指征的预防和治疗用药、错误地选择抗生素的品种和剂量、不合理的给药方案等[7]。而用药集中、过度用药和单次用药剂量偏大的后果必然会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医院耐药菌株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医师对住院患者病情的评估、适当和足量的使用抗菌药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不断进行抗菌药基础知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1]的学习,严格掌握各类抗菌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准确用药;同时也应对患者进行宣教,纠正其对抗菌药的一些错误认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8];医院要定期公布科室抗菌药的使用情况,对临床抗菌药的使用进行实时评估,对于用药过于集中、过度用药及单次用药剂量偏大的问题实行干预;加强病原学的诊断,减少经验用药、盲目用药和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发挥院内感染管理部门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切实有效地实行抗菌药的分级管理,确保抗菌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S].2012.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药学专业知识(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4-85.

[3] 夏荣.2008—2010年该院抗菌药应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师,2012,15(8):1179-1182.

[4] 甘泳江. 2006—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强度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0(6):310-312.

[5] 程军,张士勇,叶云. 2010—2012年该院抗菌药使用强度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3,22(11):609-611.

[6] 卢雅敏,邹安庆,侯佳惠,等.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评价[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11):872-8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