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知识汇总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3 15:30: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基础知识汇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基础知识汇总

篇1

    1.1我院是1所2级甲等中医医院,收治的以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治疗护理的患者居多,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对此类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熏洗、贴敷和拔罐等方面,这些疗法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简单,使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特点[1]。护士直接参与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有8项,包括拔罐、刮痧、肛滴、耳穴,电针,熏洗,帖敷和磁疗[2]。

    1.2我院护理人员中,中医护理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护士8名,只占全院护士的5.7%。

    2中医基础知识与中医护理技能的开展情况

    2.1我院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院校毕业,在思想上深刻接受了西医理论体系,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相比之下中医理论抽象、模糊,使护理人员倍感晦涩难懂[3],从而使护士缺乏学习中医护理技术的主动性,中医理论基础较差。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少,护士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护士要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写出版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一书要求操作均需先核对医嘱)[4]。从医院的调研中发现,医师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从而使护士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受到约束,医嘱少、实践机会少也直接影响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从而影响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效果。

    3培训方法

    3.1理论培训

    3.1.1护理部每个月组织2次中医护理基础理论讲座,请院内中医医师或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高年制护师担任主讲,其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常用穴位的定位、辨证分型、中医健康指导等内容,课后对重点内容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

    3.1.2科室每周2次晨间提问中医基础知识,每个月组织1次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内容业务学习,强化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3.1.3实行护理查房中西医交替,每个月1次中医护理示范查房,由护士长或中级以上护师担任,内容涉及中医辨证护理、中医饮食和用药指导等。

    3.1.4凡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进院2年内分批次送入中医药大学参加100学时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培训,保证医院西医护士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3.2操作技能培训

    3.2.1根据2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并结合本院实际工作情况选定了穴位按摩、中药熏洗、刮痧、耳穴压豆和艾条灸等共8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

    3.2.2护理部依据《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制订中医护理操作规程,操作考核标准。

    3.2.3选择中医护理专科以上学历、责任心强,具有娴熟的护理技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及教学能力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操作示范老师。

    3.2.4每个月组织1次集中操作授课的培训方式,由专职操作带教老师演示护理操作过程,讲解操作要领,适应证、注意事项等内容,培训对象为各科操作带教老师和护士长。培训结束后,考核组按照考核标准对每位培训对象进行考核,直至合格方可在科室传授。

    3.2.5制作8项中医操作视频作为学习教材供科室带教老师传授辅导。

    3.2.6每季度组织召开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体会交流,探讨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效果。

    4临床实践

    4.1学以致用,医护加强沟通,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积极主动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增加中医护理技术临床运用,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4.2护士长对科内西医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进行统计,每个月发放调查表,征求患者意见,汇总反馈至护理部,护理部对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非护理因素进行分析,定期总结培训效果,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满足临床所需。

    4.3培训计划实施8个月后由护理部对西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护理技术,理论以笔试为主,操作由院内操作考核小组按评分标准随机抽考8项中医护理操作中的1项。并分别对培训前后的理论与操作平均成绩进行比较。

    5效果

    我院西医护士培训前中医基础知识平均分为56分,培训后平均为78分;培训前中医护理操作平均分为68分,培训后平均分为92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6讨论

篇2

2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调查反馈

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热情投入、积极参与,达到了PBL教学预期的目标。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PBL教学法,我们在课后对参与本次PBL教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学生对PBL教学法的了解度与参与度;对PBL教学法的感受与看法;PBL教学现存问题及建议。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25份。2.1对PBL教学法的了解此部分设有两个问题,一为是否了解PBL教学法,一为是否愿意尝试。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前对PBL教学法有所了解,所占比例为69%。愿意尝试该教学方法的比例占97%。尽管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对于中医基础知识尚不十分扎实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但总体看学生还是非常愿意成为学习的主动者。2.2PBL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部分共设40个问题,每问设有“否”、“不确定”、“是”三个选项,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及对知识的把握和整合运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几个层面。总体来看,PBL教学法较以往传统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如:“使我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一项,122份问卷认为“是”,所占比例高达97.60%。为进一步确认其认同度,我们还分别设了“学习的趣味性大于学习的压力”和“学习的压力大于学习的趣味性”两题。前者的认同率(是)为90.41%,而后者的否定率(否)为88.45%。对于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为97.60%,但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较低,为79.40%,认为能加强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掌握的占92%。94.4%的学生认为同学间的协作对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班上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2.3存在问题及建议现存问题主要有(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序):获取知识及信息的能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提的问题会偏离主题。建议主要有增加PBL教学课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教师的引导与参与,平时多开展讨论。建议PBL开课次数以2~3次为宜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为72.80%;每次课时以6~8学时所占比例较大,占85.60%。

篇3

关键词:  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4个班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3人。在“实验中医学”授课活动中,将课程的6个实验分成2个部类。第一部类采用传统教学法,包括“寒冷刺激对心率的影响”、“中医脉图的描记和分析”、“人参煎液抗缺氧时间的影响”3个实验内容;第二部类采用案例教学法,包括“金铃子散镇痛作用观察”、“峻下热结法治疗阳明腑证的机理”、“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动物实验”3个实验内容。教师提前1周把收集到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材料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和书籍,并保证上课时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待课程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总体教学效果评价,最后针对2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1.2  调查方法

    以实验中医学中两种教学法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1  对象和方法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完成后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综合4个班的问卷,对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作比较、分析、评价。共发出问卷133份,收回128份,回收率为96.2%。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从2003年开始在本校中医、针推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的“实验中医学”,是本校目前中医学专业课程中唯一的实验课。我们发现,在“实验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问题[1],这同样也是传统中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所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采用案例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分类授课学习,通过两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见表1。表1  对2种教学法基本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从表1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无论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上,还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上,都比传统教学方法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起到了组织、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所分发的与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献、材料,并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或全文数据库检索文献。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自主发言,讲解所收集、整理到的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阅读实验背景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和检索文献解决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各小组所讲解的内容不可以雷同,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才可以完成任务,而自主发言时,由于越后面的小组所讲的内容要避免雷同而难度也越大,这就促使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参与。而这一切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一教学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欢迎,96.2%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

2.2  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科研能力。实验过程的分组同样以每4人为1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但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已不再简单地是由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后所进行的相关操作,而是通过自己阅读实验背景资料、查找文献再经过全班讨论、教师点评后进行的实验操作。那么,这一全新的实验过程究竟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影响如何,我们设置了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表2  对2种教学法提高从事科学研究能力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表2显示,有92%以上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其分析观察、实际动手、科研思维能力及加强团队协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与实验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研究现状和科学发展动向。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分析相关信息,产生对实验过程中相关步骤要素的疑问,再去自行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进而通过阅读分析更多更广的资料信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课堂发言讨论和教师的点评指导,将所有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后,再完成实验的实际操作,最终由感性认识落实到实际动手操作然后升华为理性知识。调查表明,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观察和动手能力,此外,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分析及整合信息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并同时锻炼、提升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除此之外,我们还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认同者占87.79%)和科学语言的运用能力(认同者占71.76%)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在调查之外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而创造能力除了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有关外,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有关系。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2006级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本科班分为对照组45人,实验组34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2004、2005级本科阶段七年制班分为对照组121人,实验组82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年招收的学生水平无明显波动,调查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入学条件无明显差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无明显差异;七年制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参加实验均处于本科阶段;对照组和实验组期末考试试卷采用A、B卷形式,五年制用A卷,七年制用B卷,两试卷题型、难易程度无明显差异。

1.2教学方法

1.2.1教学前准备

教师由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者担任。教师授课前准备1~2个临床病例,课堂教学以病例为引导,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临床见习中在急诊科挑选典型的、有一定难度的见习病例,并由带教教师围绕病例提出多个问题,临床操作训练使用模拟示教室示教设备。

1.2.2教学过程

中医急诊临床教学与临床见习及技能训练同步进行。采用CBS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进行中医急诊课堂教学。利用急诊模拟示教室对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模拟及气管插管、除颤等临床操作训练。临床见习课,以学生为主体收集临床资料,课后要求学生将临床所见病例及病例追踪调查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总并查找病例相关资料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及诊疗过程制作成ppt形式,全班讨论课时学生利用多媒体对本组病例进行讲述(每组15min以内);然后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围绕病例提问题,学生解答(15min);最后教师针对病例及问题进行补充及讲解。采用传统中医急诊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全部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形式进行。临床操作训练方法与实验组相同。

2教学效果评估

2.1成绩测试

课程结束后,根据教学大纲有教师出期末考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试卷考核。将进行统计学分析,见表1,可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由实验组学生填写对CBS教学方式的看法。调查问卷包含8项,均采用3级评定方法即A为喜欢、满意或有帮助等;B为一般;C为不喜欢、不满意或没有帮助等。结果如表2。大多数学生喜欢CBS形式的教学方式,认为此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及诊疗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讨论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4个班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3人。在“实验中医学”授课活动中,将课程的6个实验分成2个部类。第一部类采用传统教学法,包括“寒冷刺激对心率的影响”、“中医脉图的描记和分析”、“人参煎液抗缺氧时间的影响”3个实验内容;第二部类采用案例教学法,包括“金铃子散镇痛作用观察”、“峻下热结法治疗阳明腑证的机理”、“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动物实验”3个实验内容。教师提前1周把收集到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材料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和书籍,并保证上课时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待课程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总体教学效果评价,最后针对2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1.2 调查方法

以实验中医学中两种教学法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1 对象和方法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完成后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综合4个班的问卷,对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作比较、分析、评价。共发出问卷133份,收回128份,回收率为96.2%。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从2003年开始在本校中医、针推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的“实验中医学”,是本校目前中医学专业课程中唯一的实验课。我们发现,在“实验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问题[1],这同样也是传统中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所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采用案例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分类授课学习,通过两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见表1。表1 对2种教学法基本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从表1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无论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上,还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上,都比传统教学方法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起到了组织、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所分发的与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献、材料,并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或全文数据库检索文献。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自主发言,讲解所收集、整理到的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阅读实验背景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和检索文献解决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各小组所讲解的内容不可以雷同,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才可以完成任务,而自主发言时,由于越后面的小组所讲的内容要避免雷同而难度也越大,这就促使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参与。而这一切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一教学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欢迎,96.2%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

2.2 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科研能力。实验过程的分组同样以每4人为1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但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已不再简单地是由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后所进行的相关操作,而是通过自己阅读实验背景资料、查找文献再经过全班讨论、教师点评后进行的实验操作。那么,这一全新的实验过程究竟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影响如何,我们设置了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表2 对2种教学法提高从事科学研究能力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表2显示,有92%以上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其分析观察、实际动手、科研思维能力及加强团队协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与实验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研究现状和科学发展动向。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分析相关信息,产生对实验过程中相关步骤要素的疑问,再去自行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进而通过阅读分析更多更广的资料信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课堂发言讨论和教师的点评指导,将所有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后,再完成实验的实际操作,最终由感性认识落实到实际动手操作然后升华为理性知识。调查表明,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观察和动手能力,此外,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分析及整合信息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并同时锻炼、提升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除此之外,我们还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认同者占87.79%)和科学语言的运用能力(认同者占71.76%)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在调查之外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而创造能力除了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有关外,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有关系。

2.3 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

学术跟科研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从事科研工作人员的素质——科研素质至关重要。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科研兴趣、科研方法、科研习惯、科研精神等内容。我们针对科研素质设置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中选取最能集中体现科研素质内涵的“科研精神”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力求能体现学生对在“实验中医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否能提高科研素质的相关认识。调查显示,83%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实验中医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尊重他人和实事求是这两项素质的培养。见表3。表3 对2种教学法提高科研素质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尊重他人和实事求是不单单是科研精神,更是一种学术道德。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应以遵守学术道德为准绳,坚持公开、公正、科学严谨的研究原则,以正确的学术道德准则武装自己的大脑。这一准则从整体上和案例教学法所体现的公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不谋而合的。学生在进行背景资料阅读后,要商讨出第二步文献检索要完成的内容,就要开展4人一组的团队讨论,各抒己见。这就要求各组员要尊重他人意见,并归纳、汇总形成统一的见解。当然,这在其后的课堂讨论和实验过程中亦有体现。至于其后,因为课程最终要求学生把所有经过阅读、分析、整合的感性资料通过实际实验操作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寻求资料的过程中实事求是,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更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然而,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在提高科研信心(认同者占77.86%)和承受挫折能力(认同者占62.60%)方面,案例教学法并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可能是当今各大高校对于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力度还不够,并且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中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

3 讨论

通过案例教学,98.44%的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92.3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97.7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97.71%的学生认为观察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除以上列出的各项重要指标外,当问及学生对于案例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喜好时,72.3%的同学表示更喜欢案例教学法的授课方式,70.9%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对于科研人才的培养更有利,80.6%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更有助于掌握实验研究方法。但同时也有68.7%的同学反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传统教学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获得知识,同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印象深刻。讲课过程形象、生动、活泼,在轻松的环境里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对于知识的运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自身因素等原因,在操作过程中也不免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传统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内容虽相对枯燥、乏味,但由于老师可以把握主导方向,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会更为详细,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也更易掌握。今后,两者该如何取长补短,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是我们此次课题中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