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4 15:11: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骨伤科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骨伤科作为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临床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骨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复杂,疾病的诊断、发展演变涉及许多相关学科;而且目前本学科发展迅速,专业高度分化,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更新,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仅靠教材难以满足。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1-4]。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结合骨科的实际情况,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进行了教学的改革和探讨。
1 充分利用专科网站和专业书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现行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基本上还是沿用课堂教学的被动学习模式,临床医师的培养模式还在探讨中。教学过程仍然是从课本到课本, 中医骨伤科教学培养的目标, 主要是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骨折和脱位的复位手法等[5-9]。而现在的中医骨伤科学教材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内容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和对新知识的渴望。学习的知识、技术不规范,不完整,很难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因此在开始授课之前,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我们选定了与本课程有关的中西医骨伤科书籍,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强大功能,借阅或购买专业书籍,如《骨与关节损伤》、《实用骨科学》、《临床解剖学》、《骨科常见疾病影像诊断学》、《伤科汇纂》、《医宗金鉴》等,并对如何结合课堂教学独立学习进行了讲述。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荐优秀网站,搜索相关知识,进行辅助学习,使学生打开了学习思路,拓展了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技能,使临床教学进入一个良性互动阶段,达到了中医骨伤科的临床教学目的。
2 建立素材库,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中医骨伤科教学和临床解剖学、影像学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随时注意收集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如X线片、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磁共振(MRI)等,并分门别类整理,建立素材库;同时建立解剖知识图片素材库,在制作多媒体课程时加以充分利用[10-12]。
在临床带教中,我们提取素材库中的相关影像资料,对其相关特点,进行讲解示范,如X线片能发现骨密度、骨形态的改变,从而可以显示骨折或脱位的形状、骨质破坏的部位及程度;CT有较高的骨组织及软组织分辨力,可以鉴别疾病的性质,当其应用于骨组织尤其是脊柱的显示时,可以准确的显示骨与软组织的关系;三维重建CT则使图像立体感强,有利于病灶的定位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在显示关节附近的病变、破坏时,可以准确的显示病变的部位及程度,有着其他影像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MRI则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可以显示神经组织结构,有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13-16]。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强调的是“骨伤”,其中又以四肢损伤最为常见, 躯干、颅外次之, 所以, 根据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学习四肢损伤区域骨的形态结构、肌肉配布、神经支配、血液供应等情况,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部位的解剖毗邻关系,使学生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方法如复位、理伤手法等内容有直观形象认识,加深对疾病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骨伤科常见病的感性认识[17-18]。例如:学习尺桡骨骨折内容时,通过素材库X线图片和局部解剖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不仅复习以前学过相关内容,同时对骨骼与肌肉韧带的解剖关系、骨折复位时的具体手法要求与肌肉附着和骨折位置的关系等这些平时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影像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推动了骨伤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正是由于骨伤科学的发展的要求,推动了它们的进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跨学科知识讲授骨伤科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提高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中医骨伤科是一门临床学科, 其特点是感性认识和临床查体、操作性较强, 而学生长期在课堂接受理论教育, 对于骨伤科知识相对陌生, 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加强感性认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且将感性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骨科基本知识是教学的难点。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功能日益强大,在丰富内容、活跃气氛、诱导思维、使内容直观生动等方面对现代医学教学起到巨大作用[19-22]。
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人机互动的效果,使学生有直观形象的感觉,可以将那些不易表述的知识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收知识。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所包含的信息量大, 能及时、充分地反映骨科学的最新成果, 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将大量的信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呈现给学生[23-24]。学生通过课后拷贝课件复习所学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还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骨性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一名学生来说,缺乏直观认识和系统了解,单纯凭文字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讲解该疾病时, 可先将其分为概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医药认识及对策等内容进行讲述。首先利用图表和图片让学生明白该病的概况和流行学特点,特别是讲述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骨与关节十年”活动的意义,以及人口老龄化与该病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在治疗中优势。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同时利用解剖图片让学生了解关节的解剖结构,关节和周围软组织解剖的关系,在讲述治疗方法时利用相关影音材料特别是手术治疗等内容。直观和形象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明扼要的图文概括了知识要点,以生动丰富的图像替代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描述,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认为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和学的共同发展,相互推动,对摸索出一套既能适应于当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又具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全新的中医骨伤教育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献祥,林燕萍《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调查研究[J].中医正骨,2004,15(10):25-26
[2]夏建龙.中医骨伤临床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206-207
[3]陈波,邹华.中医骨伤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5,11(9):89
[4]卢建华,王维佳,陈华,朱胜良,杨米雄.《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33-434
[5]蔡桦,李钊.提高《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8,14(11):97-98
[6]李桂文,韦贵康,叶军. 改革中医骨伤科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J].高等中医教育研究,1989,(2):42-44
[7]杨小欣.《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模式新构想[J].中医正骨,1994,6(4):41
[8]罗小鹏,李沛.《中医骨伤学》三步教学法探讨[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4): 32-33
[9]赵波,李晟.关于改进中医骨伤专业教学的一些思考[J].实用医技杂志, 2007,13(4):56-57
[10]宗少晖.多学科相联系提高骨科教学水平[J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 ,24 (9) :71.
[11]赵晨光.中医骨伤专业中实施电化教学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1):67
[12]王秀华.《中医骨伤基础》教学方法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95
[13]罗小鹏,李沛.《中医骨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规律探讨[J].中医正骨,1999,11(4):56
[14]王平,赵雪圆.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3):154-155
[15]陶源,徐祖健.中医骨伤科学临床实习教学实践探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14-315
[16]江勋源.《骨伤科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204-205
[17]宋波,梁玲,武煜明,杨恩彬,陈普.局部解剖学课程在中医骨伤教学中的作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6):54-55
[18]许本柯,舒先涛.中医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尝试[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1996,6(2):45-46
[19]曹慧.计算机动画技术在中医骨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2):85-86
[20]谷福顺,王爱国.中医骨伤临床教学法初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1):39-40
[21]彭义香,郑军,付燕,等.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2003 ,2(2):42-43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17-02
本文对60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比了常规西医疗法与西医基础上联合中医骨伤科熏洗方治疗效果,以探讨中医骨伤科熏洗方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伤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均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男24例,女36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0.2±3.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年龄(5.1±0.3)年。60例患者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未见消化道溃疡类疾病者,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次,1次/d;有消化道溃疡症状患者,予以罗非昔布片口服,25mg/次,1次/d[1]。均连续治疗1个月。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骨伤科熏洗治疗:莪术17g、三棱18g、透骨草12g、防己12g、独活15g、羌活12g、黄柏25g、伸筋草17g、地骨皮22g、海桐皮12g、桂枝12g、牛膝25g,研碎后制药包,置入2500ml水中煮沸10min,使用产生的蒸汽熏蒸病变部位,水温下降后,取药液浸泡病变部位,1次/d,20min/次,持续1个月[2]。
1.3 评价标准
以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内容作为疗效评价依据,①治愈:持续治疗后,原有疼痛、压痛、肿胀等症状消失,患处关节可正常活动,无活动受限,且浮髌试验结果为阴性,病情无复发;②显效:持续治疗后,原有疼痛、压痛、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患处关节基本可正常活动;③有效:持续治疗之后,原有疼痛、压痛、肿胀等症状好转,患处关节活动改善;④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膝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3]。
VAS视觉模拟评分: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4]。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下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研究组常规西医联合中医骨伤科熏洗法治疗下治愈16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疗效优于对照组(P
2.2 VAS疼痛评分
对照组治疗1个月VAS评分为轻度疼痛16例、中度疼痛9例、重度疼痛5例,研究组治疗1个月VAS疼痛评分为轻度疼痛27例、中度疼痛2例、重度疼痛1例,疼痛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本次研究成果与意义
本次研究在充分认识到常规西医疗法治疗骨伤不足的基础上,联合常规西医疗法与中医骨伤科熏洗疗法共同治疗骨伤患者,首先予以两组患者同等西医常规治疗,根据患者是否有消化道溃疡选择性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无消化道溃疡者适用)、罗非昔布片(有消化道溃疡症状者适用),同时将含有莪术、三棱、透骨草等成分的熏洗方置入2500ml水中煮沸熏蒸患处,并在温度降低后取药液直接浸泡患处,通过每日熏蒸、浸泡发挥中药药效,弥补西医治疗缺陷,强化治疗效果[5]。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予以常规西药口服联合中医骨伤科综合治疗下,疗效优于对照组(P
3.2 相关研究分析与对比
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医熏洗方在骨伤科临床治疗的研究报道众多,对此种疗法的原理、用法、疗效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报道。有资料显示,国内骨伤科中医熏洗方用药常见的有活血化瘀类、补虚类、祛风湿类、解表类、清热类、温里类等等,其中,活血化瘀类熏洗方主要以川芎、没药、桃仁、牛膝、莪术、三棱、透骨草最为常用。关于西医治疗结合中医熏洗方治疗方法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显示,前种疗法临床效果更显著。本次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资料基本一致。总之,中医熏洗疗法治疗骨伤科效果良好,临床上需根据病情实际灵活用药、合理配伍,以弥补西医治疗不足,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王晨,陈如平,周翔等.骨伤熏洗方联合腰椎间孔阻滞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782-783.
[2] 尧建辉.有关中医骨伤科熏洗方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6):82-83.
2以病因病机、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方向以及中医特色疗法为讲授主线———重点突出,启发为主
中医骨伤学教材中“上肢骨折”章节包含12种疾病,每种疾病均有各自的主症、病机、移位方式和治疗方式等。除了要理解重点疾病病因病机外,还要掌握临床症状和中医特色疗法,其中包括学生在以往学习中未曾涉及的知识,学生普遍反映这部分内容枯燥、抽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桡骨远端骨折的疾病病因病机、移位方向以及中医特色疗法讲授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即重点讲授学生较少涉及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熟悉或较易理解的知识,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骨折损伤的具体情况为主线,进行病因病机、移位方式、中医特色整复和固定的教学。桡骨远端骨折的病因病机、移位方式、中医特色整复和固定中,病因病机比较容易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可在课下自学。《黄帝内经》中指出有“骨折的病因堕坠”“击仆”“用力举重“”五劳所伤”等。就本病而言,主要的病因有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两个方面,其中以间接暴力为主。直接暴力多造成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是指患者跌倒时由于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从病机上来看,人体受外因作用或内因影响而发生伤病,局部皮肉、筋骨组织的损害,均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和津液功能失调,一系列症状随之发生。正如《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指出局部与整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故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病理变化的因果关系。本课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是骨折的移位方式,以及根据不同移位方式进行的整复和固定方法。因此,课堂上应重点介绍伸直型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方向及治疗方式。讲授时,应从移位方向入手,介绍相应的整复和固定手法,兼顾疾病自身特点,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患者腕背伸位跌倒,手掌着地后,感觉腕部剧痛,不敢活动,局部肿胀明显,有时可见皮下淤血,手指处于半屈曲休息位,不敢握拳,需要健手托扶患手方能减轻疼痛。如近侧断端压迫正中神经,则有手指麻木等正中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其典型体征有“银叉”状畸形,骨折远端连同手部向背侧移位,近端有凹陷;“枪刺状”畸形,骨折远端连同手部向桡侧移位,中指轴线与桡骨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直尺试验,正常时,将直尺放于腕尺侧,尺骨茎突距直尺在1cm以上,桡骨远端骨折时,尺骨茎突可与直尺接触;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直线关系,桡骨远端骨折后,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几乎在同一直线上,而正常情况下桡骨茎突比尺骨茎突向远侧多出1.0~1.5cm[1]。不同移位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整复和固定方法。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整复方法:患者坐位,老年人则平卧为佳,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把持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他四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肌,先顺势拔伸2~3min,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将远端旋前,并利用牵引力,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使之复位;若仍未完全复位,则由两助手维持牵引,术者用两拇指迫使骨折远段尺偏掌屈,即可达到解剖对位。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固定方法:先在骨折远端桡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近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远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整复方法:由两助手拔伸牵引,术者可用两手拇指由掌侧将远段骨折片向背侧推挤,同时用示、中、环三指将近端由背侧向掌侧挤压,然后术者捏住骨折部,牵引手指的助手徐徐将腕关节背伸、尺偏,使屈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片移位。屈曲型骨折的固定方法: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远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扎上3条布,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5周,儿童固定3周左右[2]。课堂上除了详细讲授移位方式和整复固定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课堂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如设计一个病例,让学生结合病例中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进行骨折分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记忆。总之,以病因病机、移位方式和中医特色治疗为主线进行教学,不仅能避免学生单纯凭借记忆进行学习,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临床治疗思路,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3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诊疗方案,因人施治
中医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有一套有效并且简便的疗法,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独具特色,夹板材料多种多样,取材方便[3]。但对于不同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笔者认为应当因人施治。如对于无移位的骨折不需要整复,仅用掌、背两侧夹板固定2~3周即可,有移位的骨折则必须整复;对于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以采用整复的方式进行治疗,之后在维持牵引下进行小夹板固定,固定期间可以进行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部活动等功能锻炼。仅仅进行骨折复位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结合中医内服汤药治疗调理。中医内治法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人体遭受创伤,经脉受损,气机失调,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离经之血瘀滞于肌肤腠理,“不通则痛”,故需疏通气血。《血证论》《伤科补要》均认为“损伤之症”“专从血论”为骨伤科疾病辨证施治的基础。一般按照三期辨证进行治疗:损伤早期(伤后两周内)宜采用“攻”法,治血与理气兼顾;损伤中期(伤后2~6周)宜采用“和”法,注重和营生新、续筋接骨;损伤后期(伤后6周)应采用“补”“温”法,以温通经络为主。三期辨证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旧、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精髓之一[2]。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必须进行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了解骨折整复后的恢复情况。若中医整复失败或小夹板固定不能较好地维持,或出现严重粉碎性骨折移位、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课堂教学时,向学生说明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应因人施治,用西医的方式明确骨折情况,用中医辨证论治调理全身情况,同时运用小夹板和整复方式进行治疗,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4]。
4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由于中医骨伤科学属于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往往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听讲,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需要。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促使学生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理解、学会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学习方式,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紧密相关。教师除了进行具体知识的教授,还应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和现场演示以及深入浅出的阐释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掌握骨伤科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针对骨折后肿胀、畸形、瘀斑,骨折复位手法及夹板外固定操作程序等,可利用图片或视频进行详细阐述,简短的视频配合适当的讲解就可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又如在学习诊断依据时,可以根据X线、CT片等影像学资料对骨折进行直观阐释,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得。在学习整复手法时,应用视频向学生讲授整复方法和注意事项。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B平台)是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和评价的网络教学平台[5]。教师可以将上课时应用的课件、图片、视频上传至BB平台,学生可随时预习及复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BB平台,引导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可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6]。
1 何谓辨病辨证论治
所谓辨病治疗,其本质就是辨别每个病可能存在的病理特点、基本病机,然后根据这一病理特点和基本病机进行立法处方。例如,如果是气滞血瘀,就应当行气、活血、祛瘀;如果是阴虚燥热,就应当滋阴、润燥、清热;如果是痰湿阻滞,就应当化痰、祛湿,等等。辨证论治是医生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与体征,继而分析病机,辨明证候,最后据证立法,据法处方。
辨证讲求证候,就算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则其证可以相同,就可给予同一处方随证加减。辨病论治,是首先辨别病种、病因、发病阶段,然后再辨明病证而选方用药。辨病论治并不排斥辨证论治,它寓辨证于辨病之中,将其结合在辨病的前提下,这样也就解决了辨证论治上的不足。
辨病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就是既辨病,又辨证的过程,辨病辨证论治是提高疗效的基础。辨病与辨证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脱节,不能拆分,还要与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疾病,反映病位病性,对疾病进行鉴别,才能判断疾病在各个不同阶段的特殊性和主要矛盾,才能预料疾病的顺逆吉凶,使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结合得更加紧密,减少盲目性,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之目的。
2 为何要辨病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学一贯比较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这是中医的精髓。但是,单纯辨证论治是不够的,也难以体现中医诊疗体系的全貌。实际上,中医学在强调辨证的同时,还要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上面讲到,辨病辨证论治是提高疗效的基础,只有药证相符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由于传统中医骨伤科学在辨病辨证论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病位、病理的分类过于简单,只重视局部辨证而忽视整体辨证,只照顾伤科情况而忽视整体情况,等等,这些方面都不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同时,由于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辨病,也要辨证,局部要与整体相结合,不要只顾局部情况而忽视全身情况,不能只重视共性问题而忽略个体差异等等。我们知道,临床上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症候上的差异,例如体质有强有弱、病情有轻有重、病势有缓有急,还有年龄、性别、气候、原有基础疾病等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个病都会产生不同的症候表现。所以,如果不认真进行辨病辨证,如果辨证不准确,那么,药证不符,疗效肯定不好,疗程肯定延长。
3 如何进行辨病辨证论治
骨伤科学的病因之一主要是外伤和劳损,机体一旦遭受外伤,可引起皮肤肌肉的出血、瘀肿疼痛或骨折筋伤、脱位等症。如有外邪侵入伤口,或损伤重要脏器,或失血过多,则还可合并全身症状,如发热、昏迷等等。伤后瘀血内存,肯定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于肠胃可见呕血便血、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阻于肢体局部可见局部的肿痛或青紫等等。
在具体诊断上,存在着病因诊断、病位诊断等等,不同的病因、病位,有其不同的病理特点和表现,存在着“证”的差异,例如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性别以及地域气候情况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都会产生不同的症候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先辨病,再辨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可生搬硬套。
4 如何进行治疗
辨病辨证论治,既是中医的理论法则,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方法,它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特色,也是中医临床治疗思维的一般模式。它遵循法从立本、以法统方、据方遣药的一般原则,又依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进行灵活应用。因此,辨证论治是既抓住疾病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又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做具体分析,并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的诊疗方法。
临床上,采用正骨手法也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临证时往往多种手法结合使用,必须根据受伤机制、受伤程度、受伤部位、受伤类型以及性别、年龄等等不同因素而采用不同的手法。手法时或选用单个手法,或多个手法复合使用,手法操作时要按照骨折端的移位情况,依靠触摸辨认等功夫,在整复过程中,视骨折端的立体动态的变化,随时灵活调整手法,把多种手法连贯协同运用,才能达到整复的目的。只有适应症选择准确,整复时机掌握适宜,手法、固定运用得当,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在治疗中,应把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外用药四大原则有机的结合起来,选用最佳治疗方法,才能加速骨折的愈合,促进功能的恢复。
用药方面要注意三方面情况:就是主方、加减配伍和药量的变化。其中药量的变化往往对治疗结果又有较大的影响。比如,田七小剂量止血、中剂量活血、大剂量破血,等等。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药宜少,凡属花、叶等轻宣发散、芳香走散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质重的药物如石膏、贝壳石头类药物则应使用重剂。用单味药用量宜重,汤剂用量宜重,丸散剂用量宜轻,小儿、老人、体弱者用量宜轻,等等。可见,中药的应用非常灵活多变,应因人因证分别使用。同时,中医用药有内服外用之分,必须根据八钢、气血津液、脏腑、六经等辨证用药。中医伤科理论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骨伤科治疗重在气血,就像妇科治疗重在治血一样。骨折患者早期重在治血,中后期则重在调理脾胃、补益肝肾。骨伤科患者必伤气血、损筋骨,而祛瘀药物多为攻伐之品,易伤脾胃,用药时必须兼顾脾胃、保护脾胃。
此外,要合理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疾病,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疗效。如开放性骨折,瘀血内存,邪毒入侵,容易郁而发热,热入营血,如单纯使用抗生素抗炎治疗难以奏效,加用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中药内服,瘀去毒散,则热退肿消。如失血过多,或体质虚弱,则应扶正祛瘀;如肿胀日久不退,骨折中后期仍然表现以血瘀为主的,则仍需活血祛瘀,配合局部理疗,等等。
近日,记者采访了红星医院院长王海英。王海英院长说:“红星医院经过55年的努力拼搏,留下了令人羡慕的光辉历程,在骨伤科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和北京市大兴区和亦庄开发区两区行政资源整合的落实,红星医院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我在感受到身上担子重的同时,也非常有信心带领全院职工,将医院建成具有专科特色和综合医疗竞争优势的二级甲等医院,带领全院上下开创红星医院新的历史!”
享誉海外,特色鲜明的骨伤科
在采访中,王海英院长详细介绍了该院最有特色的骨伤科和学科带头人贾国庆主任医师。她说,骨伤科创立于1984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安广林专家、任玉衡教授、李方祥博士及贾国庆主任医师等几代老专家的带领下,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即大重量牵引、悬浮式牵引下整复手法,以及踩法、药物熏蒸、小针刀、血液循环驱动、脉冲磁疗、功能锻炼等非手术方法治疗运动创伤性疾病。贾国庆主任医师一直作为红星医院骨伤科学科带头人,从事骨伤专业三十余年,把传统正骨医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骨伤科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和较深造诣,并带领骨伤科团队,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学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上的独到优势,建立了手法研究室,开设专家门诊,采用手法推拿按摩、牵引、踩法、中药熏蒸、针刀等中医方法治疗颈椎病、椎间盘突出、腰扭伤、腰椎峡部裂及滑脱、胸腰椎压缩骨折、肩周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引起的高低位截瘫等各类骨伤科常见、疑难疾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该科室一直注重学科发展,先后开展了诱发电位检查、骨密度检查、熏蒸和整体牵引技术。多年来,骨伤科除建立普通病房外,从1991年起还开设了外宾和特需病房,先后接待了法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国家的病人来医院诊治。国内多位著名运动员也先后来红星医院诊治,还大量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贾国庆主任医师作为骨伤科学科带头人,因医术精湛,曾多次受邀到新加坡、香港、缅甸等国家和地区会诊和讲学,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贾国庆主任医师于1990年应香港骨科学会邀请,学术交流3个月;1993年,应缅甸卫生部邀请,在该国举办骨伤科学习班3个月;1995年至2002年,每年到新加坡进行一次讲学;还于1993年荣获缅甸政府奖章,1988年获得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医师称号,2010年被评为大兴区中医骨伤科首席专家。他带领的骨伤科团队先后获得了北京市综合医院示范中医单位、大兴区卫生系统文明服务科室、大兴区重点学科和北京市及大兴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同时,该科还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三维动态牵引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运用‘一刀法’治疗腰臀部皮神经卡压综合证的诊疗规范及社区示范推广研究”获大兴区科研课题;“贾氏悬浮式牵引床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疗效观察”获北京中医管理局青年项目研究课题;他研制发明的“悬浮式正脊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抓住机遇,准确定位
王海英院长表示,随着“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和北京市大兴区和亦庄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落实,未来几年,她将坚持医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医院发展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相适应,将红星医院建成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二级甲等医院,用一个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振奋人心又通过努力切实可行的远景规划,指导全院上下开创新的历史。王海英院长提出,在全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中,红星医院必须以北京市和大兴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为前提,结合医院现状和发展的实际,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红星医院功能定位和周边经济社会特点、适应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服务体系,努力满足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医院发展规划中,必须坚持政府定位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兼顾城乡居民不同医疗服务需求,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同步提升的原则。
据了解,大兴区红星医院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为,在未来5年内,把红星医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该院为此制定了分阶段的分目标,包括医院的功能定位与科室设置,医院应重点优先发展的学科或技术特色,医院的技术队伍培养与人才引进,科研教学与信息管理,医院运营与设备管理,品牌塑造与医院文化等内容。
王海英院长强调,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中间层次。她认为,红星医院定位于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为大兴旧宫、瀛海、亦庄、西红门、青云店镇的50万人口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应实现并超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标准;至2015年,应能够对当地区域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能够承担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治、急危重症的抢救;能够指导基层,形成与当地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体系;实现大兴区卫生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对红星医院的功能定位和总体目标。
注重学科、人才、文化建设
在采访中,王海英院长还向记者介绍了红星医院未来几年的学科建设规划。医院未来学科建设的重点将由骨伤科诊疗中心、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骨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妇产科诊疗中心、内科诊疗中心组成。医院将根据本地区、本市乃至全国病人的就医实际需要,逐步开放床位达到600 张;在内科中分设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和内分泌消化科;在外科中分设普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外科等专业组;妇产科分设为妇科和产科;增加重症医学科、高压氧、肾透析科和病理科等,承担区域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作为品牌科室,医院非常重视骨伤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该院骨科诊疗中心由骨外科和骨伤科组成。骨伤科开放床位110 张,骨外科开放床位46张;骨伤科和骨外科人员结构梯队合理,在区内外具有品牌影响力。根据红星医院发展历史、现状和技术特色,中西医骨科结合强强联合,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性脊柱脊髓疾病骨科治疗中心。王海英院长介绍说,在医院的规划中,至2015年,骨伤科保持非手术疗法治疗运动创伤性疾病的医疗特色,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以特色和质量吸引更多病人,提高科室工作效率和效益;引进人才,培养队伍,形成结构更趋理的专业技术梯队;骨外科以手术治疗老年性骨科疾病为主,同时两个科室要注重开展科研和临床教学工作,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全面提升,在区、市级相关学术领域承担科研课题3到5项,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至20 篇;打造骨科诊疗中心牌特色,使红星医院的骨伤科达到国家级中医示范专科水平,并积极开展学科合作与学术交流,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望京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
“针对辖区居民育龄妇女多的人口特点和医疗需求,我院将妇科与产科作为医院重点发展的专科。”王海英院长说,“至2015年,我院妇产科床位增加至80张,并分设妇科和产科,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科室主任在区域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并担任相关专业的学术职务。能够成功开展二级综合医院分等标准中所要求的全部诊疗技术,能够承担一级医疗机构转诊的疑难危重病人诊治;开展妇科与产科相关专业的临床科研和教学,争取获区级或市级科研成果或教学成果奖。”
王海英院长还认识到,红星医院的人才和技术队伍相对薄弱,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是其关键。建立一支技术职务、年龄和学历结构相对合理,技术硬、素质高的队伍,对提高医院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医院应拿出经费,鼓励岗位自学、开展在职培训,采取请进来讲座、示范,走出去参观、学习等方法,在医院营造起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培训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技能的提高,以提高医院的管理绩效。至2015年,使临床全部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10%以上人员达到硕士以上学历,90%以上的临床医师具有医学本科或以上学历;按照岗位设置标准,在全体医务人员中,正高职称应占3%,副高职称应占9%,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技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医院学科建设的关键薄弱点之一是学科带头人的欠缺,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带头人,这是决定医院整体和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医院将根据重点发展的学科,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搭建合理的技术梯队。学科带头人应有三级甲等医院重点学科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相应的管理能力。
医院要发展,还应注重医院文化与品牌塑造。王海英院长表示,未来几年,红星医院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以“敬业、关爱、厚德、精医”为院训,以“除人类疾患、助健康完美”为使命,努力创造使百姓放心、患者满意的医院。
未来发展策略和四大工程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01-03
李永康教授是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云南省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师从于全国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教授,从事骨伤科医、教、研工作45载,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博采众长,擅长以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科疾病,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临证思维方法。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中西合璧,衷中参西
导师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全局观,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施治。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因此,将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就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经验理论思想体系。在云南省首先开展了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倡导手法整复四肢骨折小夹板固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骨伤科的疑难杂症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弥补了西医骨科在治疗慢性劳损性疾病的不足。中医、西医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键是要弄清楚中西医的产生和思维方式,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实践性科学,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而西医则是以现代科技发展为基础所形成的实验性科学,根据人体解剖和具体病种进行治疗的思维方式。治疗骨伤科疾病关键是掌握好适应症,找到治疗的结合点,选取两种方法的精华,针对性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好中医骨伤科必须从古籍中吸取养分,总结经验并付之实践。要学好西医骨科就必须从解剖入手真正读懂X片,CT片和MRI片并明白其所代表的病情轻重,掌握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各种检查方法,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真正掌握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查方法,加之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因此导师反复强调,现代的检查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生看病诊治也越来越依靠各种检查方法,但作为一名医师,首先应该掌握的仍然是最最基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根据X片就确定治疗方案,为了X片手术而手术。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诊察,才能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许多患者就是在导师认真细致的问诊下,详细熟练的体检中,明确了病情,避免了误诊。因此,导师认为“四诊”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辨证的基础,立法的前提,组方用药的依据,取得疗效的关键。骨科医生还需要加一个“摸”,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才能识病知因,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中医学是几千年来古今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拥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有一整套完整的、独立的科学体系。历代医家皆对其理、法、方、药有过不断的研究及探索,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及其中医基础理论是以“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为核心,因此长期以来对中医学的认识采取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口传心授,虽说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看,研究进展缓慢,低水平重复劳动较多,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导师在肯定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中医药要发展,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走中医药与现代自然科学及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道路,即广泛应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多学科、多侧面的综合研究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2 理法方药,贵在变通
导师临证谴方用药提倡“方从法立,以法统方”。选方用药必须以治法为依据,才能配伍组方,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造新方剂的根据;同时方剂又是治法的具体体现,用药治病,离不开方剂,若有法而无方,治法就无从体现,也就不能完成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方剂必须以治法为纲,以此为前提来运用方剂。治法产生之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才能拟定出大量有效的经验方,正是这些有效经验方的存在,治法才有了丰富的内涵。因此不论治疗任何疾病,都不能以方套病,而应以法统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极为密切,既不能有法无方,又不能有方无法,法立之后,才能选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导师临证选方用药充分考虑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方剂的组成虽有严格的规矩准绳,又要视不同情况灵活变化。在临证选方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视患者体质、年龄、四时气候,地域差异等灵活运用。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导师遗方用药临床疗效甚佳,主要精华为“贵在变通”。其“变”主要表现有三:①药味加减的变化:指在君药不变的情况下,因病情需要,可以改变其臣、佐、使药的配伍,其一为随症加减即君药及主症不变,随次要症状或兼夹症,增减其次要药味以适应病情的需要;其二为药物配伍的变化,方剂在主要配伍药物变化时,直接影响该方剂的主要作用,虽然君药不变,但臣、佐药变了,同样会改变原方的性质和作用。②药量的变化:有些方剂,药物完全相同,但由于变化了药物的用量,因而改变了该方功用和主治证侯。③剂型更换的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在运用上也有区别。从这些变化方式可以看到,导师对方剂的运用,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些变化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很难截然分开。但通过这些变化,能充分体现出方剂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制裁随心,以应万变的病情,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3 手法复位,稳妥精准
导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骨折、脱位及各类创伤的经验,自成体系,同时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其进行了规范整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简化精炼了手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正骨手法。手法复位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的理论及其在骨折脱位整复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有相同的认识。认为绝大多数骨折可用手法复位,且疗效好,费用低,患者所受痛苦少。
导师指出,“筋喜柔不喜刚”,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轻柔绵软、外柔内刚,稳妥轻巧。手法正骨突出一个“巧”字,主张巧妙利用患者心理,顺应解剖,因势利导,一气呵成,正确应用杠杆原理,在短时间内,甚至患者不知痛苦的情况下就能准确复位成功。导师这一学术思想,在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 动静结合,内外兼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脏腑、筋骨、经络等正常运行维持,若机体遭受损伤,则正常活动必会受到影响,产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正体类要•序》指出“机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因此在骨伤科治疗原则中,导师认为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遵循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导师认为“动”与“静”是骨折治疗中的主要矛盾,动静结合中的“动”是绝对的,也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静”是相对的。动与静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要辩证地对待,没有相对的静止状态,组织骨骼就无法修复;没有适当的运动,组织关节就无法恢复原有的功能活动,只有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筋骨并重则是在治疗骨折的同时,注重软组织、血管、神经的损伤与修复。
导师认为机体局部的损伤,必然会影响机体全身的代谢。因此,肢体的骨折不能仅仅解决局部的问题,应该同时注重全身的调节。从机体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取得好的疗效。伤科内外治法,从全身论治及分期辨证施治,均有独到之处,较西医单纯局部治疗优越。临床上将内伤证分为伤气、伤血和气血两伤,或根据伤势深浅分为伤表皮、伤经络、伤筋骨、伤脏腑等。由于气血循行于经络,且相辅相成,故伤气比伤血,伤血比伤气,不过两者所伤轻重不同而已。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气血兼顾各有偏重。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枝节,故除局部施以治疗,还要根据受伤部位、时间、经络、脏腑加以辨证施以内治,方能收到预期的疗效。
做该做的手术
“我今年60多岁了,半年前,我的手腕骨折了。到了望京医院创伤一科,是程主任为我看的病,当时,我心里非常害怕做手术,后来程主任瞧了我的片子说可以保守治疗,先用小夹板固定一下看看。”一位来自朝阳区的老大爷告诉记者,现在他的手已经好得差不多了,非常感谢程主任,让他减少了不必要的痛苦。
“我们的原则就是做该做的手术,即便是采取手术,也多数采取微创手术,尽可能不破坏骨折的血液循环。”程灏说,也有一些需要赶紧手术治疗的,比如急性开放性骨折的、需要尽早下地活动的或者活动关节的。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主要是看哪个手段更适合病人。
中医的手术要比西医早几千年,早就有麻药和开颅、刮骨疗毒等手术方法记载,但是受各种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限制,手术学发展不是很快。从手术学科来说,几百年前,随着外国人的物和技术发展以及抗菌药的出现,使得西医的手术发展非常快。
在创伤一科,他们有着这样一个理念:做该做的手术,给病人提供一个最好的方法。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因人而异,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法不一定都是一样的,根据每个病人不同情况,选择采取最恰当的治疗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作为医生就应为病人提供这样的服务。
在程灏的门诊,他的出诊台上放着一叠小宣传册子,上面写着,“在我们的医学帮助下,您能早日康复,我比您更高兴。”这是程灏发自内心的感言。
“我作为医生只是利用医学知识和经验帮助病人选择治病的方法,但是,治疗的好坏,什么时候能好,主要还是在于病人本身。”程灏解释说,实际上,医生是在帮助没有医学知识的患者选择和实施恰当的方法,达到康复的目的。
行家看门道
在门诊,有一位来自江苏的患者,锁骨骨折,做完手术已经半年多了,骨折仍然没有愈合迹象,仍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疼痛难忍。
程灏主任在看了他的片子之后,说道:“你这个手术应该不是在我们医院做的。”该患者说:“是在当地一家医院做的。”让记者觉得好奇的是,看片子就知道这么多信息。
事后,程灏告诉记者:“从钢板螺丝钉的选择和打法来看,首先肯定不是我们医院做的,至少不是我本人做的手术。该患者所做的手术,叫钢板坚强内固定,50年代从欧洲开始兴起,也叫做AO理念,它要求骨折钢板坚强内固定,打的钢板,螺丝越多越好,越坚强越结实越好。”
程灏说,现在治疗这种骨折,已经改成钢板局部弹性固定。这个患者所使用的钢板,在锁骨骨折处,两端各有三个钉子,复位效果很好,表面上看符合现代钢板内固定的BO理念。但是如果骨折中间再又加上两枚螺丝,捆上钢丝,这就不属于微创,也不属于相对固定了,所以就不能叫做生物学固定了,仍然是坚强固定,属于AO理念。
程灏说,现在AO理念,虽然不能说是被了,但是在逐渐向BO理念转变。像该患者这样一个手术,至少是在一家没有跟进现代治疗理念的医院做的。
过于坚强,为了复位效果满意,其中多加了一些螺丝钉,再加上钢丝加强固定,就需要把周围的软组织给全部剥开了,这样既破坏了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不利于骨折的愈合。从表面影像上来看,好像挺结实,但是由于破坏了血液供应,产生应力遮挡(代替自身生物力)可能愈合则更加缓慢,甚至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
从AO理论到BO理论
程灏解释,中医创伤科,现在主要的理念:突出中医特色,西医也不落后,中西并存。以前讲都是中西结合,现在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也有一些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西医的就是西医,中医的就是中医,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看用哪一种方法更加适合。
西医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解决,当然,中医也有一些不足。中医骨伤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物,有许多非常科学的东西。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汲取一些优秀的东西,加以继承和发扬。
中医骨伤科早就有一套原则和方法。现在西医的一些治疗方法和理念,回过头来看,逐渐地在向中医的理念上靠拢。
比如,AO理论到BO理论的转变。AO理论,强调的是坚强内固定;BO理念,强调是生物学内固定,从这一点来看,非常符合中医功能复位和相对固定理念。包括伤口软组织愈合,中医几千年就开始讲“渨脓长肉”,伤口愈合在有分泌物的情况下,才能够长得更快一些。过去,西医一直认为伤口愈合一定要清洁干燥,只是从最近不过十年才刚刚提出“湿性愈合理念”,认识到湿性愈合的重要性。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医和西医应该是不能够分家的,只不过从理论体系上有一些区别,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类,可能有注重宏观与微观的不同。不论是中医也好,还是西医也好,怎么样对病人更合适,那么,我们就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必要的时候,我们中西医一起都要用上。
我们比西医来说,多了一些闭合复位手法,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等,另外,骨折中医三期辨证施治,中药药配合骨折治疗等都是目前西医无法攀比的有效手段。
理论创新
程灏说,下一步骨伤科要进一步突出中医特色,特别是把传统小夹板治疗骨折,发扬下去。尚天裕老先生是国内著名骨伤科前辈,是小夹板治疗骨折的创始人,小夹板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了,上世纪中期深受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青睐,然而在当今使用的过程中,受年代社会状况、经济体制,材料等影响,遇到很多困难,使用上受到夹板设计本身和多方面客观因素的限制,有些年轻医生都不会使用了,甚至到了濒于失传的境地。
目前,程灏刚刚申请了一个实用新型专利,把尚天裕老先生的夹板,加了一些新的元素在里面,进行了一些改进和技术创新。程灏说,把原来一些弊病,不合理因素,固定不稳妥的地方,纠正过来,弥补了原先的一些缺陷。
而在门诊当天,适逢一位30多岁的女性患者,正在使用新型小夹板治疗。原来,该患者在一次摔倒的过程中,胳膊着地,整个重力都压在胳膊上了,导致非常严重的粉碎性骨质。经过程灏主任用夹板两个多月的治疗,恢复情况很好。程灏建议该患者,可以间断地拿掉夹板,做一些功能锻炼。
还有一个女患者前来复查,当时是胫骨平台粉碎塌陷性骨折,程灏说“这是一例非常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关节面已经被压碎了,按当今的诊断说法可以称为“复杂难治性骨折”,当时是选择手术治疗。她这个手术在做之前,想象的应该没有那么好,都碎成了那样,经过医生仔细的手术,结果手术后效果比预期要好很多。程灏说,从目前来看,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
很多人认为,中医治疗骨伤相对便宜,西医手术治疗比较昂贵,一个手术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程灏认为,对于医疗方法的评估,不在于价格,关键是选择哪个手术能真正给病人解决和解决多少问题。所以,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就是好疗法。
程灏
坚持:就是要当医生
自幼体弱多病的柏立群似乎跟医院有着不一般的“缘分”,出生后的第二天他就因为显性骶椎裂进行了手术。“当时家里乱成一团,因为这个手术风险很大,很可能死亡或者瘫痪。”然而幸运的是,这次手术很成功,柏立群的术后恢复也很顺利。但是由于先天体质较差,柏立群仍旧因为各种各样的小毛病经常“拜访”医院。“从那时起就对医院的印象很深,想着长大以后也去当医生把别人都治好。”谈到儿时的这段回忆,柏立群脸上带着笑意,“那时候就是一个小孩儿特别幼稚的想法吧。”
上初中之后,柏立群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阅读杂志成了他课余时间的最大爱好。《自然》《大众医学》《健与美》《当代》《十月》《意林》……谈起这些当年期期必买的杂志,柏立群如数家珍,“几乎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买这些课外杂志。”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对社会科学的了解,从医已经不是儿时的一个简单的想法,而成为了柏立群的终身理想。
高中时,柏立群就读于北京师大附中。“我们班真的是人才济济,高考的时候班里有16名同学报考清华,这16名就全都考上了清华。我的想法很明确,就是要学医,父母给了我很大的自,于是我的第一志愿填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志愿是北二医,就是现在的首医大。第三志愿是用来兜底的,印刷学院。”
当时报考一共能填10个志愿,分为重点和非重点,每个志愿后面都要选择是否服从分配,柏立群只填了三个志愿,按照当时的录取比例,他这种做法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不仅如此,对于第一志愿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他选择了不服从分配,提及原因,柏立群坦言:“那时候其实是有点儿自负的,如果读不了北中医的中医系,我就不去北中医了。”然而,这次看似有些冒险的报考在柏立群的实力下成为了一次探囊取物。
1984年,柏立群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六年的大学时光,柏立群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为以后的成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第六年,他来到东直门医院实习一年,实习期间,柏立群为自己定下了骨伤科的专业方向。“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更愿意在一线进行手术,而且骨伤科见效也很快。”选择骨伤科柏立群有着自己的考量。
然而,实习中表现出色的柏立群却经历了一个小转折,毕业后并没能马上从医,原来1990年东直门医院骨伤科当年不接收新毕业生。机缘巧合,刚毕业柏立群进入了古籍出版社工作。面对家人的担心,他安慰道:“你们放心吧,我只是调整一下,从医是我永远都不会变的理想。”
柏立群曾经问过他的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大学刚毕业面临着这样两份工作:一份是你梦寐以求但是薪资微薄的工作,还有一份是你不那么喜欢但是薪水丰厚的工作,你会选择哪一个?”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我先赚点儿钱,等赚足了钱,我再去从事自己理想的工作。”相信这是绝大多人的理想方案,然而,柏立群却没有这样选择。
一年后,柏立群辞掉了薪水优渥的出版社工作,终于调到了东直门医院骨科,开始了他的行医之路。
精彩:23年行医路
1991年,柏立群如愿进入东直门医院骨科,从事骨伤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来,他以中医、西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治疗各种骨伤常见病和疑难病症。1997年,柏立群公派赴德国K?TZTING医院,从事中医骨伤临床治疗,同时参与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关于偏头痛治疗”的科研工作,在德国编写并主讲“传统中医手法治疗基础与临床应用”课程。在德国期间,柏立群的工作受到了同事及患者的广泛好评,两年后,他放弃了留在德国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回国工作。
回国后,柏立群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工作。在SARS期间,柏立群主动要求投入120急救一线工作,获得SARS工作纪念证书。2005年,柏立群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同年,获得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分会及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联合授予的“百名中青年杰出骨科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BTV-7、CCTV-4分别对柏立群进行了“关于颈椎病中医临床诊疗”的专题采访报道。
2006年末,柏立群接受邀请赴瑞士-苏黎世从事传统中医医学交流与教学工作。“在瑞士我的这些工作其实也是想为中医正名,让瑞士人切实认知一下真正的传统中医文化。”在苏黎世工作一年,柏立群已经小有名气,有很多患者慕名而来。然而考虑良多的柏立群再一次选择回国。
多年来的一线临床工作,让柏立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自具一套较完整的综合治疗方法,擅长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各种运动创伤、青少年脊柱疾患、足踝关节病、股骨头缺血坏死等证。运用传统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老年骨关节病、青少年脊柱疾患、各种运动创伤及各种术后并发症,更具特点,临床疗效显著。开展了创伤急救、四肢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人工关节置换等大量的手术治疗。如:颈椎间盘置换术、腰椎椎间融合术、椎体压缩骨折球囊后凸成形术(PKP)、肱骨近端及胫骨平台锁定板手术、粗隆间骨折膨胀PFN术、Cable Pin索绑系统治疗髋部粉碎性骨折等,主持膝关节镜――膝关节微创治疗,足拇外翻及足趾畸形矫形等足外科的手术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柏立群还长年担任本科生、七年制硕士生、港澳台以及南洋理工大学双学位留学生的中医骨伤科教学及临床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教学经验丰富的柏立群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不喜欢墨守陈规,而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为他们分别确定关系适合的研究方向,然后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相对自由地展开学习科研。而且,柏立群认为,比起医术,更要先成人。
多年从医路,柏立群一直没有停下探索医学奥秘的步伐,从治病救人到教书育人,柏立群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位中医传承者的责任。
传承:中医发展之根本
“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来解释生命的奥密,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柏立群向记者介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中医历经数千年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的丰富发展,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很多人把“中医”二字简单地理解为“中国的医学”,其实是不全面的。中医的“中”不只是一个相对于西医的方位、国别或民族的概念,更是《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的“中”,宋代程子将其解释为“不偏之谓中”,这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而中医的最高境界正在于此。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而“中医”作为名词出现是在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把中国医学称作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是为了和西医做一个区别。
面对大多数人对于中西医的对比,柏立群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两个医疗体系根本就不是矛盾的,是一个相互共融、互补的一个东西。比如,中医的整体观,这是中医学里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跟西医的学术有很多交流,已经潜移默化地用于现在的临床、治疗、康复上。”
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中医学对人体疾病诊断、施治的出发点。事实上,中医的整体观不仅仅体现在中医对于人体的认识,还贯穿于中医的修行上。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这强调了中医师不仅全面掌握脏腑、针灸、药物等医学知识,而且懂得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人迁的道理。强调中医知识的整体性是由于中医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人文和科学多个方面。博学多识、通人文是通晓中医方法学的必由途径。“的确,中医学不仅仅是在培养一名医生,更是在培养一名全方位的人才。”
中医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柏立群看来,对于中医来说,继承就是最好的发展。“人,做事要踏实,现在的人太浮躁、太浮夸。我认为,中医关键要继承,先把老祖宗留下的这点儿精华学明白了,然后临床应用,你才会有自己的想法,领悟出新的东西,在这种过程中中医就是在发展。”
治疗:四管齐下方成效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中医骨科也在不停地发展。对于医院的诊疗来说,骨科越来越趋于明确化。中医骨科作为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诊断到治疗,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首先,相对于西医骨科必须“解剖复位”,中医骨科更重视功能复位,更强调功能上尽量接近伤前标准;其次,强调“简、便、验、廉”,成本相对低廉,器械不是特别昂贵,因此对医生的要求很高;最后,注重“动静结合”,注重功能康复。
柏立群所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各种疾病的、独具特色的临床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6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2人、主管护师3人,开设骨科病房、门诊、24小时急诊、现有病床40张。
骨科以临床医疗为主,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观念。开展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骨病等疾病的治疗、开展了手术治疗颈椎病;胸、腰椎椎板减压、椎管成形、椎弓根内固定手术;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等当代先进手术技术。对抢救复合损伤,多发骨折、创伤休克等具有丰富经验。引进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科对创伤和骨折的治疗采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即骨折后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采用手法或手术,早期复位、固定,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同时利用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调节,使患者尽快康复。开展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疾病;中药内服、外用或手法按摩等方法治疗颈、腰椎疾病。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1]在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注重实践,结合临床总结经验
岭南医家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不尚空谈。重临床、务实际这是一种优良的医学学风,但这也使岭南医家不擅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故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小。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学校的兴起,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多尚武,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科学著作甚少,其丰富的各种理伤手法,或散记载于其他医籍中,或在民间流传,一直未能归纳总结、整理提高。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认为:“我中国驳骨一科,其术之妙,其药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驾乎外国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医学,舍其短而取其长,细心研究,使我国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医药学,发明而广大之。”[3]“因将三世所历试不爽妙要灵方,编成课本,综其大纲,详其节目,俾学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理论,填补了岭南,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文献编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其编撰形式呈多样化格局,既有专著,如黎庇留的《伤寒论崇正编》、黄公伟的《伤寒切解》、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又有教材讲义,如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管泽球的《外科学讲义》、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吕楚白的《儿科学讲义》等等;更有学术期刊,如李仲守主编的《医林一谔》、张阶平主编的《杏林医学》等。可以说,在编撰形式上,突破了原来经学式研究的独尊地位,开始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对古典医籍进行注解和阐述,并借鉴了近代其他学科讲义的一些形式,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作为入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科学讲义》,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选录的名家论述之后加上按语。如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5]之后紧跟按语:“按,经水固有应乎天气之因,而亦能因天气以为病,凡属六所伤者,是外因也。”[5]又如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西药概要讲义》,该书以贺氏治疗学为底本择要节录,详细论述了各种西药的成分、用法、疗效等等,还配有各类术语、药物的英文名。学科门类,基础临床分类清晰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在学科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基础、临床、中药、中西汇通等学科门类。基础类又分为中医基础类及西医基础类,如卢朋著的《医学史讲义》、陈汝来的《生理学讲义》、《病理学讲义》、马毅民的《卫生学讲义》等。临床类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如内科有高轩、陈任枚、刘赤选、钟少桃等人分别编写的《温病学讲义》、杨志仁的《内科学讲义》、陈汝来的《杂病学讲义》、李光策、胡镜文分别编写的《金匮讲义》等,外科有管泽球、巫达云分别编写的《外科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妇科类有谢泽霖、李近圣、吕楚白、林国铭等分别编写的《妇科学讲义》,儿科有陈汝来的《儿科证治纂要》、吕楚白的《幼科要旨讲义》、《儿科学讲义》、古绍尧的《儿科学讲义》,五官有古绍尧的《喉科学讲义》、梁翰芬的《眼科讲义》,针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别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类有卢朋著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编写的《药物学》、《方剂学讲义》,邓鹤芝为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编写的《方剂学讲义》、以及黄悌君的《药物学》、罗绍祥的《药物学讲义》。中西汇通类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学全书》等等。
随着对疾病认识日渐深化,临证经验的更加丰富,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述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细。例如,儿科对麻疹、痘疹的诊治有进一步的研究,如陈伯坛的《麻疹蠡言》、《痘疹学讲义》、古绍尧的《痘疹证治》,外科对性病也有专论,如管泽球的《花柳学讲义》,且各有自己的见解。
教材内容,引进自然科学成果
民国时期的岭南医学文献主张吸收西方医学教育,用西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教材,不满足于整理古籍文献与临证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中医教材融会贯通中西学说。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尝试,试图沟通中西医理。如张公让的《中西医学比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比较粗疏,所以专门编撰了《全体学讲义》,该书绪论中有说:“欲研究身体之构造,须讲全体学(又曰人体解剖学);欲研究各部分之功用,须讲生理学。此二科者,乃医学之基础也。”[6]其他诸如《西法诊断学讲义》、《化学讲义》、《生理学讲义》等等,体现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谋生存、图发展的特点,并开始吸收和利用近代科学的成果和技术来补充及研究中医。
【参考文献】
1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2卢朋著.药物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3管季耀.伤科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 [1]在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注重实践,结合临床总结经验
岭南医家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不尚空谈。重临床、务实际这是一种优良的医学学风,但这也使岭南医家不擅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故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小。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学校的兴起,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多尚武,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科学著作甚少,其丰富的各种理伤手法,或散记载于其他医籍中,或在民间流传,一直未能归纳总结、整理提高。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认为:“我中国驳骨一科,其术之妙,其药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驾乎外国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医学,舍其短而取其长,细心研究,使我国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医药学,发明而广大之。”[3]“因将三世所历试不爽妙要灵方,编成课本,综其大纲,详其节目,俾学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理论,填补了岭南,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文献编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其编撰形式呈多样化格局,既有专著,如黎庇留的《伤寒论崇正编》、黄公伟的《伤寒切解》、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又有教材讲义,如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管泽球的《外科学讲义》、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吕楚白的《儿科学讲义》等等;更有学术期刊,如李仲守主编的《医林一谔》、张阶平主编的《杏林医学》等。可以说,在编撰形式上,突破了原来经学式研究的独尊地位,开始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对古典医籍进行注解和阐述,并借鉴了近代其他学科讲义的一些形式,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作为入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科学讲义》,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选录的名家论述之后加上按语。如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5]之后紧跟按语:“按,经水固有应乎天气之因,而亦能因天气以为病,凡属六所伤者,是外因也。”[5]又如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西药概要讲义》,该书以贺氏治疗学为底本择要节录,详细论述了各种西药的成分、用法、疗效等等,还配有各类术语、药物的英文名。学科门类,基础临床分类清晰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在学科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基础、临床、中药、中西汇通等学科门类。基础类又分为中医基础类及西医基础类,如卢朋著的《医学史讲义》、陈汝来的《生理学讲义》、《病理学讲义》、马毅民的《卫生学讲义》等。临床类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如内科有高轩、陈任枚、刘赤选、钟少桃等人分别编写的《温病学讲义》、杨志仁的《内科学讲义》、陈汝来的《杂病学讲义》、李光策、胡镜文分别编写的《金匮讲义》等,外科有管泽球、巫达云分别编写的《外科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妇科类有谢泽霖、李近圣、吕楚白、林国铭等分别编写的《妇科学讲义》,儿科有陈汝来的《儿科证治纂要》、吕楚白的《幼科要旨讲义》、《儿科学讲义》、古绍尧的《儿科学讲义》,五官有古绍尧的《喉科学讲义》、梁翰芬的《眼科讲义》,针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别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类有卢朋著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编写的《药物学》、《方剂学讲义》,邓鹤芝为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编写的《方剂学讲义》、以及黄悌君的《药物学》、罗绍祥的《药物学讲义》。中西汇通类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学全书》等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03―02
尚天裕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理论和实践的创造者,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代中西医骨科界学人,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发展仍然起着巨大的学术影响。
1 尚天裕教授治学严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为我们治学树立了榜样
尚教授从大处着眼――创我国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疾病特色理论和方法;从小处做起――在外固定用具、复位手法、内外用药的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研究。这正是目前我们后学者所要继承的学术思维之精髓。在外固定器具中,选择了具有弹性、韧性,可塑性并能透过X线的柳木,创新设计出了适合于肢体不同部位骨折的小夹板。在复位的手法上,他在学习中医正骨传统八法基础上,总结出了后来主导全国骨折复位的十大手法即: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旋、伸屈收展、端挤提按、摇摆触碰、成角折顶、夹挤分骨、对扣捏合、推拿按摩。并按照骨折部位、类型、受伤原因、移位方向、复位质量、稳定程度和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病人进行及时合理的功能锻炼。这样,一套集内固定为主导、以手法整复为特点,小夹板固定和功能锻炼为一体的整复方法。提升了西医治疗骨折整复、固定、功能锻炼三原则的、全新内容的中西医治疗骨折新疗法就初步形成了。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外科学术大会上,首次向世界医学界报告了“中西结合治疗前臂骨折”受到国际骨科界的同道极大赞赏。他先后攻下了前臂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间骨折、踝部骨折、脊柱和骨盆骨折等治疗的难题,使骨折愈合时间较单纯西医疗法加快了近1/3,疗程缩短了近1/2,同时,骨折的不愈合率由过去的5%~7%下降到0.4%,骨折的手术率也有所下降。
2在继承的基础上,找准中西医结合点,辨证地求创新、求发展
尚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反复总结,纵观古今中外医学的区别和联系,各自的长处与缺点,认识到骨折治疗中存在着“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和“人与物”4对矛盾中,固定与运动是主要矛盾,而后者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假如:只强调固定,而忽视了活动;只重视对骨折的处理,而忽视了周围软组织在骨折中的作用;只强调骨折局部而忽略了整个肢体及全身;只想借助外力来整复固定骨折,把肢体当做一般“用具”来修理治疗,而忽视了肢体本身内在的固定力和人在治疗中主观作用。其结果是:束缚了伤肢及整体的功能活动,影响或破坏了肢体自身的内在固定力;减低或损伤了骨折局部的自然修复能力,增加了病人的肉体痛苦及精神负担;约束了人在整个治疗中的能动作用。所以,在骨折治疗中,不能强调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在处理骨折时,应根据具体骨折的病理、生理变化,选择合适的固定形式和练功术式。在此基础上,尚天裕教授提出了影响整个骨伤科界的创造性革命性骨折治疗原则,即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结合原则。
在经过广泛考察和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符合世界医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庄正骨”三百年来形成的良好声誉是我院特有的无形资产,它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医院所无法比拟的。要想在竞争中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正骨的名牌效应,造大培强这一专科龙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院步入良性轨道,健康发展。同时也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环境,提高装备水平,为专科建设构建发展平台。思想认识的到位,使我们迅速确立了“以加强骨伤专科建设为突破口,形成龙头带动,以改貌配套建设为基础,提高硬件水平,促进全面发展”的。随后,我们经过科学部署,精心组织,迅速集中力量投入到了建设中来。
二、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加快骨伤专科建设步伐
虽然正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具有传统优势,但在目前医学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就显得科技含量低,规模相对较小。为保证骨科建设尽快步入快车道,真正在全院起到龙头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一是出台政策措施。年,我们集思广益,制定了《庄镇卫生院骨伤科发展规划》,明确了“传统引路,中西结合”的办科方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正骨传人聘为副院长,调拨2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骨科内部人事管理自主,奖金分配自主,骨科人员在晋级晋升、住房分配、参政入党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年,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我们又适时召开了由院两委和科室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作出了《关于加强骨伤科建设的决定》。这些文件措施的制定,为推动骨伤科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提高医疗装备水平。在卫生经费不到位,各项建设投入增加,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我院对骨科建设一直实行财政单列,每年的骨科专项经费增幅都保持在15%以上。为提高改善骨伤科的医疗装备水平和诊疗环境,我们先后投资300万元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高标准骨科病房楼和手术室,配齐了骨科手术器械,更新不锈钢折叠床及橱具50件套,并全部安装了空调,购置了骨科牵引床、M-904E多功能麻醉机、自动洗片机等设备。
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群体。专科优势要靠人才去发挥,骨科特色要靠人才去体现。我们看准这一点,在选好人、育好人、用好人上下了大量工夫。选好人,任命正骨第十七代传人梁华兴为学科带头人,充当领头雁,搞好传帮带。大胆提拔重用一批年轻业务骨干,为骨科发展输入新鲜血液。目前,骨科医护人员已经达到了20人,人才结构趋于合理。育好人,制定详尽的《骨科人才培养计划》,在新分配学生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到骨科,作为后备人才培养。每年定期派出1—2人员到泰安中心医院、骨科大夫从进修回来后,大胆实践,将所学新技术很快应用于临床,带动骨外手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骨科病房护士长张蕾年仅23岁,但她扎实肯干,团结带领全科同志创造性工作,连续两年被授予“肥城市十佳护士”、“泰安市优秀护士”的荣誉称号。经过多年努力,我院高素质、业务精、年轻化的骨伤科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形成,为骨科技术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四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年我们将骨伤科做为试点,并逐步向全院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以岗定人、择优录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对竞争岗位、任职条件、选拔程序做了详细规定。经过资格审查、考试考核、面试答辩、民主测评后择优上岗,每两年一个聘期,保持聘任动态性。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我们实行了院科两级核算,坚持“想闲无钱,劳动有酬,多劳多得,向一线倾斜”,科室每个人的效益工资与个人工作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相挂钩。改革后,收入高的同志每月能达到两千多元,低的仅能拿到几百元的基本工资。在骨伤科试点成功后,我们又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全院推开,对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职工实行合同制管理,对行政后勤科室实行“岗位目标得分考评责任制”,临床医技科室实行“成本核算”管理,充分发挥出了每个岗位的最大潜能。
五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我们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扩大正骨的知名度。先后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卫生报》、《泰安卫生》等多家新闻媒体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去年初,我们还专门建成了骨伤科网站,全球用户只要登录国际互联网,就能轻松浏览到正骨的有关信息。
“突出专科,培植龙头”的,使骨伤科在几年时间内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我院骨科门诊量达到30800人次,占全院门诊量的38%,收住院1060人次,占全院住院量的67%,床位使用率达92.3%,业务收入突破300万元,占全院总收入的46.5%。正骨的牌子越来越响,接诊范围辐射6省16地50多个县市区,膏药也远销,为海外人士带去福音。
三、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全面实施改貌配套工程。
在实施改貌配套工作中,我们以“外塑形象,增强后劲”为出发点,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工作标准,对医院医疗区和生活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布局。基础建设方面,年投资200万元完成了以门诊楼和病房改造为重点的一期工程,建成了开放式中西药房;年投资400万元,完成了以病房楼和康复楼建设为主体的二期改貌工程,率先完成了泰安市卫生局下达的第二轮改貌配套任务;年又对门诊楼进行了外部装修改造,建成了风格别致的绿地广场,使整个院容院貌有了很大改观;2001年重点抓好“安居”工程,建起了面积3200平方米三室两厅的职工宿舍楼。在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医疗设备的投入,近几年先后投资120万元,购置了F-820血液分析仪、C980C电解质分析仪、CX—9000B超、心脏工作站、SDN-660脑电地形图仪、LH2802胎儿监护仪、三氧消毒机、自控式洗胃机等一批高新医疗设备。安装空调120台,更新升降式不锈钢病床、全棕床垫100件套。购进南京依维柯救护车,改善了医疗服务条件。配置了一批IBM电脑,实行了微机系统化管理。医院技术装备力量进一步增强。
在搞好院内改貌建设的同时,我们结合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加强了村卫生所改貌建设。对全镇的村级卫生所重新进
行了规划布局,将每村一室合并为15处卫生所。卫生所由村里提供房屋,镇里适当扶持,镇、村、院共同建设。针对原村卫生所建设标准普遍不高的实际,引入竞争机制,采取“谁建设,谁受益”的办法,哪个村工作力度大,建设标准高,就把卫生所设在哪里,充分调动了各村投资建所的积极性,加快了改貌建设的步伐。人口只有800人的西江村经济并不发达,但村两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筹资4万元,将原村委大院重新装修改造,屋内吊顶,铺地面砖,墙壁刮瓷,外墙贴墙面砖,改建成了400平方米的卫生所,切实为村民解决了看病就医的问题,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在全镇各级的共同努力下,目前15处卫生所已顺利完成了改貌任务,并全部达到了第二轮改貌建设的标准要求。
目前,我院的骨伤专科规模由小到大,技术水平由弱到强,服务范围由省内到省外,效益由生存困难到良性运转,院容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促进了三大效益的提高。骨科的快速发展带动各科室团结协作,齐头并进,形成了拼着干、争着上的良好局面。卫生院作为精神文明的窗口作用日益鲜明,近年来先后收到感谢信230封,镜匾74块,卫生院连续4年被评为肥城、泰安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年门诊总量达83138人次,住院1521人次,业务收入达到680万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骨科已经具备开展全髋置换、带锁髓内针固定、骨不连自体骨移植术等疑难手术的能力,其他科室技术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院共有120人次在省市级以上期刊200余篇,4项科技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父亲反对的理由很直接:你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家族的医术要靠你来继承。
石仰山要继承的家族医术,就是曾被誉为“江南伤科第一家”的石氏伤科,而他的父亲正是老上海家喻户晓的名医石筱山。 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黄浦区中心医院名誉院长 石仰山
石仰山至今记得,解放前父亲所开的诊所几乎每天都要接诊三四百人,其中还有不少是特意从外地赶来,半夜就在门口排队的。
正骨疗法是石氏伤科的绝技之一。那年,京剧大师盖叫天来沪演出,在表演一个翻滚动作时,突然“咔嚓”一声,腿骨折了。盖叫天强忍疼痛,应势做了个“金鸡独立”,观众丝毫没有察觉,一片喝彩声。但大幕落下时,盖叫天一头栽倒在地。
戏才演到一半,这可怎么是好?赶紧请来石筱山。仔细触摸后,石筱山当即判断是胫骨骨折。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分钟里,他娴熟地完成了断骨整复、消减肿胀,并以小夹板暂时固定。效果可谓神奇,大幕再启时,盖叫天又精神抖擞地站在观众面前。
“谁说中医治不了急病?”石仰山告诉记者,从他曾祖父那辈起,为急诊病人正骨疗伤的绝技就代代相传。
石仰山的曾祖父石兰亭,曾是清朝末年威震江南的镖主,由于干武行的人时常伤筋动骨,石兰亭便将武术与医术相结合,积累了一套治疗跌打损伤的独特经验。1880年,石记镖局解散,石兰亭举家从无锡迁往上海,挂牌开设了一间诊所。就此,融传统武术正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体的石氏骨伤学派,开始了其130余年的绵延与传承。
您从医已有60年了,作为新一届“国医大师”,您怎么看中医的发展现状?
石仰山:不要叫我大师。我就是个医生,一个吃中医这碗饭快一辈子的医生。中医的发展近年来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心里很高兴,但也有些忧虑。 石氏伤科肇始于石兰亭先生(左图)、石筱山先生(中图)为第三代传人之一、石幼山先生(右图)为第三代传人之一。
中医发展中的哪些问题让您忧虑?
石仰山:这几年打着“中医养生”旗号的伪大师一个接着一个,再加上一些商业广告的误导,让老百姓对中医产生了一些误解,比如,总把中医和养生联系在一起,以为中医就是用来养生的。
《黄帝内经》上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治未病”,现代人可以把它理解为“预防保健”,这三个字传递的是中医的一种理念、一种境界,但中医绝不只是用来养生的。
另外,还有不少人只看到中医能调理一些慢性病,就把中医当成西医的一种辅助疗法。这些都是对中医的误解。
现在遇到大病尤其是急病时,好像很少有人直接去找中医看病。
石仰山:其实中医自古就发展出了十三个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科……几乎无病不治。对于现在的不少疑难杂症,中医也累积了不少治疗经验。
许多人并非不相信中医能治病,而是要找到好中医、找对中医似乎很难。
石仰山:确实如此,老百姓之所以对中医有这些误解和我们现在的中医队伍良莠不齐也有很大的关系,以致给人感觉中医“看不好也看不坏”,那只能用来养生、用来调理。要让老百姓真正相信中医,我们搞中医的人首先要自尊,要自信,更要下功夫,把病看好。
只会用西医的方法诊断,开药时加上点中药,就是丢了中医的魂
在没有X光机的年代里,骨伤科医生为患者治疗都靠“手法”,即用双手触摸患处,以判断骨伤的位置与程度。
石仰山把石氏伤科的诊断手法称作“比摸”。“摸”,即对应中医“望闻问切”中的“切”字;“比”,则是通过细细比对患处和正常部位的不同,做进一步分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