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4 15:11: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垃圾回收分类的好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正在不断的加速,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变化,这其中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数量也在呈上升趋势,依照这一状况,我国的城市垃圾的总量在将来会以4%左右的程度进行递增,如何对这些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垃圾的随意堆放不仅会影响城市文明建设,而且还会占用土地,加重城市环境污染。
1 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收集以及处理现状
1.1 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及构成变化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活垃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的增加,每年都会有新的产量上的突破,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被垃圾包围的状况,最严重的是有的城市已经没有能力去处理和堆放产生的过多的垃圾,有的垃圾被堆放在城乡过渡地区,对那里的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对当地的居民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种不断产生增加的生活垃圾对于城市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那么垃圾中产生的有害部分就会对土壤、空气、水源等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造成污染,对于城市环境以及城市居民健康都是一种威胁。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中无机物的成分含量比较高,随着城市燃气的普及,有机成分的含量也得到了提高,这使得垃圾容重降低,热值就会增大,生活垃圾中成分的改变与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以及资源化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状况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方式多以混合收集为主,仅在个别城市的区域设有分类收集和处理设施,但由于我国城市居民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和管理水平的原因,分类收集的效果不明显[1]。近几年,国家政府在公共绿地、人行道两侧、企业单位中设置的分类回收点,人们对于垃圾的准确的分类投放效果非常差,大部分人都是随意的进行垃圾的投放,或者根本没有垃圾分类的观念,在最终的处理阶段都是由保洁人员进行的垃圾的回收和分类处理。这种社会现实,使得我国的废品回收利用效率仅仅有12%左右,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对于城市垃圾回收分类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不断的健全垃圾分类回收的制度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得到不断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失败会对垃圾的针对性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造成不利影响,大部分城市仍然在使用填埋的方式,这都是因为垃圾收集处理的制度体系不健全造成的,从而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
1.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状况
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水平有较大差异,垃圾的组成成份、含水率、热值等参数差别较大,因此国内垃圾处理技术形式日趋多样化发展[2]。垃圾处理的无害化以及减量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经济比较发达但是土地资源有限的城市一般采取的是填埋加焚烧以及堆肥的处理方式,具体的方法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我国的城市垃圾处理发展比较晚,卫生填埋技术还不健全,设备的技术水平以及维修水平都有待提高,北京、上海等地区正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焚烧处理设备,创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这是向无害化处理垃圾的方向的迈进,主要是对垃圾焚烧中产生的二恶英进行安全的处理,在这种技术的引进过程中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城市使用堆肥的方式进行垃圾处理,但是其经济效益以及人们的接受程度都不高,容易造成堆肥厂停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高人们垃圾处理科学化的发展意识才是关键。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分析
2.1 减少不必要的城市生活垃圾
实现城市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从其源头下手,也就是控制生活中不必要的垃圾的产生,推动垃圾的减量化产生。主要措施有改变城市生活燃料的使用结构,大力的进行清洁能源的推广宣传,普及清洁能源的优势和好处,比如天然气等,这样就能够降低垃圾中燃煤产生的灰烬,从而达到了减少垃圾产量的作用。另外,还需要不断的减少日常生活中一次性商品的使用,如一次性饭盒、筷子、纸杯等,这种物质的使用不仅会增加垃圾的产量,而且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鉴于此国家和地方的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来限定一次性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可以设立资源税或者是垃圾税来进行限制,实现强制性的回收。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也可以在销售中对各种蔬菜进行初步的处理,这样能够起到减少厨余垃圾的作用。
2.2 提高垃圾的分类收集以及无害化处理水平
城市生活垃圾成份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垃圾的回收利用提出了要求,垃圾分类收集是垃圾回收的基础,各个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垃圾分类方案,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3]。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垃圾处理方法也应该由过去的单一方式的处理转变为综合式的处理手段,无害化的实现是综合处理的主要目标,这样能够提高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使垃圾处理手段与处理设备、回收方式三者达到方式上的统一。对于垃圾的处理方式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垃圾中的可燃物含量较多,热值也比较高,处理技术比较先进,有足够的能力采取焚烧处理方式,而经济较为落后且有充足的土地来建设卫生填埋场的城市,建议采用卫生填埋法和堆肥法来处理生活垃圾。
2.3 城市生活垃圾应逐步实现资源化
由于我国城市较多,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垃圾成份也各不相同,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有限[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资源化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按照逐步提升的步骤程序来进行执行实施,比如可以在国内经济发达、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的重点城市进行率先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积极的进行经验的积累以及教训的总结,不断完善资源化制度发展的内部程序,并且对国内现有的垃圾处理技术、设备进行不断的水平提升,向国外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以及管理水平靠拢,逐步的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3 结束语
在现阶段的城市垃圾处理领域,填埋仍然是最主要的处理方式,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人们需要积极的改变这一现状,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城市垃圾处理应该积极拓展多样化的垃圾处理方式,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垃圾处理的主要前进方向,是推动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的有效的手段,符合我国国情的需求也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黄德林,李媛媛.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资源与产业,2012,3:167-173.
[2]史谦,张学敏.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现状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9:41-44.
一、以宪法为核心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一个国家的法是由宪法和一系列位阶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系。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普通法律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进行具体化,成为社会实际生活的具体规范。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普通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对环境权、健康权、生命权的理解与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环境权写入《宪法》,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立志于使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如法国政府内阁会议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过了关于《环境》的宪法草案。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美国第九次修正案规定“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被否定或被贬低。”“宪法第九次修正案被认为是包含公众免受不合理的环境质量降级的权利。”从上述不难看出,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宗旨,在宪法中是有切实的依据的。同时,在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借鉴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要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框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第一层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极大。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利用政府强制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护和引导。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考虑应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二)第二层面的综合性法律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许多属于综合性质,不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缺陷,因此对这些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三)第三层面的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属于第三层面的立法问题,如主要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废包装、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物、厨房垃圾、废旧汽车及其配件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要加快制定针对各种产品性质、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三、通过立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一)通过科技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应切实发挥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主导作用,开办各类研发机构。除了发挥政府办的研发机构“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从事多方面的研发,特别是重点攻关项目的研发,还要鼓励、引导、支持民营机构的研发和企业的研发活动。研发机构的任务,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和开发适用有效的可以替代传统做法的资源节约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和开发使各类废弃物利用更充分、质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技术、新工艺。
各地政府不仅要为政府办的研发机构提供资金,而且应每年拿出资金,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扶持民营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要依法保护研发机构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通过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普及,进一步传播增进大众对科技的理解和参与,形成一个政府、产业、教育、学术、金融、民间组织及个人等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局面。
(二)建造绿色财政制度
购买性支出政策。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的照顾,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政府对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调动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许可证制度。政府确定某一地区排污或排污浓度的总体水平,实现污染许可证的发放量等于该总体水平。发放许可证时,可结合企业现有排污情况,成比例缩小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数量,超标部门给予经济甚至是法律的惩罚。
财政信贷制度。信贷制度是环境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制度,即优惠信贷制度或严格信贷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对实施循环型经营的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鼓励人们朝着循环型发展模式的方向去生产和消费。
完善现有税费制度。政府可以制订出特别的税、费政策。这一方面,国外同样也有先例。此外,如美国的税收减免政策、日本的特别退税政策,以及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另外,发达国家还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税收政策,如征收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新鲜材料税。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实行“绿色税”等措施,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公民自觉地为建立循环型生态社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
利用奖金等多种奖励手段。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具体的奖励政策和制度,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如美国1995年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2000年开始颁发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日本政府在许多城市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资源的积极性。为促使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并在全市设置了80多处牛奶纸盒回收点,以免费购买图书方式鼓励市民回收牛奶纸盒;对回收100只铅罐或600个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奖励。泰国曼谷市建立“垃圾银行”,鼓励少年儿童收集垃圾、分类装袋,并交由“垃圾银行”处理。“垃圾银行”每3个月计息一次,以铅笔、书本、袜子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利息,予以奖励。
(三)建立约束机制
一、以宪法为核心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一个国家的法是由宪法和一系列位阶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系。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普通法律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进行具体化,成为社会实际生活的具体规范。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普通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对环境权、健康权、生命权的理解与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环境权写入《宪法》,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立志于使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如法国政府内阁会议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过了关于《环境》的宪法草案。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美国第九次修正案规定“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被否定或被贬低。”“宪法第九次修正案被认为是包含公众免受不合理的环境质量降级的权利。”从上述不难看出,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宗旨,在宪法中是有切实的依据的。同时,在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借鉴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要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框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第一层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极大。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利用政府强制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护和引导。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考虑应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二)第二层面的综合性法律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许多属于综合性质,不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缺陷,因此对这些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三)第三层面的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属于第三层面的立法问题,如主要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废包装、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物、厨房垃圾、废旧汽车及其配件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要加快制定针对各种产品性质、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三、通过立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一)通过科技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应切实发挥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主导作用,开办各类研发机构。除了发挥政府办的研发机构“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从事多方面的研发,特别是重点攻关项目的研发,还要鼓励、引导、支持民营机构的研发和企业的研发活动。研发机构的任务,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和开发适用有效的可以替代传统做法的资源节约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和开发使各类废弃物利用更充分、质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技术、新工艺。
各地政府不仅要为政府办的研发机构提供资金,而且应每年拿出资金,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扶持民营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要依法保护研发机构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通过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普及,进一步传播增进大众对科技的理解和参与,形成一个政府、产业、教育、学术、金融、民间组织及个人等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局面。
(二)建造绿色财政制度
购买性支出政策。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的照顾,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政府对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调动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许可证制度。政府确定某一地区排污或排污浓度的总体水平,实现污染许可证的发放量等于该总体水平。发放许可证时,可结合企业现有排污情况,成比例缩小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数量,超标部门给予经济甚至是法律的惩罚。
财政信贷制度。信贷制度是环境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制度,即优惠信贷制度或严格信贷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对实施循环型经营的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鼓励人们朝着循环型发展模式的方向去生产和消费。
完善现有税费制度。政府可以制订出特别的税、费政策。这一方面,国外同样也有先例。此外,如美国的税收减免政策、日本的特别退税政策,以及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另外,发达国家还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税收政策,如征收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新鲜材料税。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实行“绿色税”等措施,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公民自觉地为建立循环型生态社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
利用奖金等多种奖励手段。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具体的奖励政策和制度,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如美国1995年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2000年开始颁发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日本政府在许多城市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资源的积极性。为促使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并在全市设置了80多处牛奶纸盒回收点,以免费购买图书方式鼓励市民回收牛奶纸盒;对回收100只铅罐或600个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奖励。泰国曼谷市建立“垃圾银行”,鼓励少年儿童收集垃圾、分类装袋,并交由“垃圾银行”处理。“垃圾银行”每3个月计息一次,以铅笔、书本、袜子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利息,予以奖励。
(三)建立约束机制
二手服装交易是指二手的服装类商品的交易或交换。二手服装交易它是人们高质量的享受低花费的代言。提到二手服装,可能很多人不是很亲睐,觉得穿二手服装不够档次,而且不卫生,并且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同样也有一部分人认可二手服装,认为既节约了资源,又物美价廉。
事实上,有意向购买二手服装的人群依然存在,比较集中的就是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不少农民工说,由于工作的原因,廉价的旧衣服作为工作服最适宜不过。此外,二手服装对普通消费者也有不小的吸引力。据了解,穿二手衣、买二手衣在欧美市场很流行,香港也有很多店面专卖明星的二手衣服。日本共有2000多家二手服装店,年销售额已过2亿美元。
想要拓展二手服装市场的经营,就要保障有一定的消费人群。消费者对二手服装的购买力是提升二手服装市场经营范围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一般是:先接触商品,引起注意;然后经过了解和比较,产生兴趣和偏爱,出现购买欲望;条件成熟,作出购买决定。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个人从事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经由相同的概念延伸,购买意愿即消费者愿意采取特定购买行为的机率高低。消费者二手服装的态度,加上外在因素的作用,构成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购买意愿可视为消费者选择特定产品之主观倾向,并被证实可做为预测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所以要使消费者产生自愿购买二手服装的意愿,这样二手服装市场才会走得更长久。
放眼望去,中国的旧衣服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2009年对河北省居民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居民家庭存放30件以上的大件废旧服装,而每个家庭每年还要购买10件以上的新衣服。该调查粗略预计,2012年全国或有价值约2000亿元的废旧衣服被淘汰。生产者市场用户的购买行为是一种组织行为,但这种组织行为最终还是由若干个人做出决策并执行购买的,这难免要受到参与采购决策的个人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年龄、职位、受教育程度、阅历、动机、认识能力、个性和对风险的态度等等。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身份,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显露着自己的身份。尤其是那些有了一定名誉、权力和地位的人,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注重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身份,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言谈举止与社交活动同自己的身份相符。而最能表现人的身份的是衣食住行用,譬如某人穿的是名牌高档服装,乘的是劳斯莱斯轿车,住的是五星级豪华酒店,那这样的人群对于二手服装可能考虑都不会考虑。可见二手服装市场还没有完全被消费者所了解到它的内涵,对于有不赞成二手服装的人群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实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纺织品生产量达4300万吨,我国每年扔掉的旧衣服约有2600万吨,而我国每年约回收几百吨废旧纺织品。大多数旧衣服深藏衣柜或被掩埋在垃圾堆里。出于卫生等因素,我国禁止旧衣服成衣销售,但允许用于回收分解加工成原料。其实中国的旧衣服出口市场发展最大问题就是合法性。像在美国、日本、英国、巴西、印度等国将其作为一个环保行业来支持,如旧衣服原料回收免费,甚至还有补贴。我国应该也多发展一下二手服装的市场经营。在各个人群中都普及下二手服装市场的知识,让人们真正了解到二手服装的内在意义,并且在二手服装市场经营方式上进行统一规范,也许二手服装市场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的一项产业。这样既增长了国家的经济水平,又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服装市场,为我国的服装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二、调查数据分析
针对北京大学生做了一次关于服装二手市场的调研,调查报告显示,总体的约30%表示曾购买过二手服装,并且其中女生占绝大多数。
(一)大学生对二手服装的认识
近几年来二手货物市场渐渐开始流行起来,而二手服装交易则被称为是高质量的享受,低消费的代言。然而大学生对二手服装的理解还停留在第一印象就是‘二手服装都是别人穿过的不想再穿,转手卖掉的衣服’。其实,二手服装的定义很广,它有旧的服装的意思,但不全是,更主要的二手服装是表示经过转手的,不一定是旧的衣服,也可以是新的,只不过是因为其他原因才转手在出售。
很多大学生都穿过二手服装,不过那些衣服基本都是家里人穿过的或者是同学、朋友因为尺寸不合等原因转赠的,很少自己购买。在服装市场,大学生是主要的消费人群之一,大学生也是主要的二手服装形成人群主力。充分利用好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二手服装的再设计、再循环、再利用是十分必要的。
从大学生对二手服装的认识中也可以导出他们都买二手服装的原因以及不愿意购买的心理。
(二)大学生对二手服装的购买意愿,原因,心理
1.购买二手服装意愿的主观表现
(1)我愿意在二手网站购买衣服;(2)我愿意穿家人或朋友给的衣服;(3)宁愿衣服少也不愿意购买旧衣服。
2.愿意从网上进行二手服装交易的主要原因
(1)购买旧衣服能帮我省钱,有时还能淘到新潮的衣物,另人开心;(2)如果购买旧衣服,服装制造和资源消耗就会减少;(3)购买旧衣服能够带来明智购物的;(4)购买旧衣服能够给我一种以创造性方式使用这些衣服的自由。
3.不愿意购买二手服装的原因
(1)觉得穿旧衣服会传播很多细菌;(2)一想到衣服被别人穿过就觉得不舒服;(3)购买旧衣服会损害我的形象。
4.愿意购买二手衣服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活动
(1)明智的着装是生活和活动重要的一部分;(2)有能力选择适合我的衣服;(3)尽量去穿时尚的服装。
大学生购买二手服装的意愿,原因以及心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产生购买衣服的欲望,考虑二手服装交易带给自己的好处即购买原因,平时的生活心理造成服装购买动机,再加上二手服装的价格便宜使得自己有充足的购买能力,最终可以导致二手服装交易的成功。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之间互相牵动构成购买活动。
(三)对二手服装的处置
目前大学生对于自己不穿的衣服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留给自己的家人,转赠给好朋友,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将衣服捐赠出去,或者有能力的学生会对衣服进行重新设计改造成为新衣服,基本上很少人会拿去二手市场转卖。
与风行欧美、日本及中国港台地区的二手衣服市场相比,国内的二手衣市场目前几乎处于一片空白。事实上,二手衣循环不畅也是对能源的直接浪费。二手衣物的循环也是资源的周转,可以做到物尽其用,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节约的良好氛围,
有人感叹:“通过网上能够卖或换出去的衣服毕竟是少数,期望类似‘破烂王’的活动能够多起来,参与的人也能更多些,这样为半新旧衣物找到新主人的可能性就更大。毕竟一件衣服买回来才穿一两次就把它们当废品处理掉,实在太可惜了。”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二手服装市场的了解,多多参与,更好地处置旧衣物,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利的。
三、结论及对策
对于二手衣服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但是接受的范围只是在自己的同学或者同事以及亲戚所提供的衣服,对于未知来源的衣服还是存在一定的顾虑。随着服装市场的发展,服装的更替加速,大量的闲置衣服已然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问题。衣服闲置的主要原因是过时或者不合身,但是这些衣服还是有八九成新的。而人们主要难以接受二手衣服的原因是卫生问题。对于二手衣服的处置对策,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增强大学生消费者对于二手衣服的认知
二手衣服其实不一定是十分破旧的,一部分的二手衣服其实是由于消费者穿着的不合适而闲置下来的。可在校园内进行二手衣服宣传,增加大家对二手衣服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的环保低碳理念。衣服的生产过程其实是蕴藏着很大的能源消耗和成本的,例如:化纤衣物要消耗石油,而普通的棉布从棉花的种植开始,使用机械耕作、施以化肥农药、收割处理、纺织剪裁,每个步骤均要消耗能源,其中以印染这一步对能源的耗费最大。如果能够将更多的衣服再次利用将会节省更多的资源,也更加环保。而循环经济也是我们更应该注重的经济结构。
(二)把握大学生的购买心理
绝大多数购买二手服装的大学生都是本着明智购物,节约能源和金钱价值最大化的心理去购买旧服装的。而且大学生消费者的标新立异也是二手服装市场应该把握的重要购买心理。首先,旧衣服的回收成本较低,所以可以满足节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二手衣服的改造新颖,与众不同,则是吸引大学生消费者的重点。
(三)对二手衣服回收后进行全新的处理
1.大部分人表示如果二手衣服价格便宜、质量好、尺寸合适、干净、八九成新,他们是可以接受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卫生问题。应设立严格的卫生制度,对二手衣服的卫生进行严格把控。将这些经过卫生处理的衣物标以安全的标志。因为每一件二手衣服上都可能附带这样、那样的病菌,在集中储运、清洗的过程中,会交叉感染,往往只要一两件衣物带有传染病原,一堆衣物就无一幸免,危害的将是广大被蒙在鼓里的消费者。而建立良好的安全检验体制可以消除人们的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所以对二手衣服的消毒、检验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