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4 15:11: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态旅游开发原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开发对象是一切具有生态美的自然和文化客体。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缺乏这两者,就很难称得上是生东旅游。生态旅游最初在提出来时就是作为一种环境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旅游,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首先关注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态旅游开发也是一个多目标体系,这与一般的旅游开发有较大的不同.其开发成功的标志不是最大的商业利润.而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也关注当地群众的利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体现在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以及自然和文化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为此,应遵循如下的开发原则,以保证生态旅游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科学规划原则
科学地规划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旨目的、无系统的开发只能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短期的经济利益代替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片面的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冲突。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就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生态旅游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目标。在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规划,因为大部分能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都具有较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遗产。同时应注意对生态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于生态旅游类型多样,层次复杂,既有自然性、高品位性和专业性的旅游,也有文化性、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旅游,因此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应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对生态旅游区的经营管理人员、经营服务设施也应做预先的系统规划,生态旅游最终能否成功达到规划目标,很大程度上与经营管理密不可分。
二、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日前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人类需要、资源限制和公平三大要家。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获得在旅游地享受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旅游地的群众获得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更要为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维持和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生态旅游的开发不是单方向,而是双向的,是旅游者、投资主体和当地社会之间的平衡和互动,这样才能达到公平。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经济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生态旅游开发是改善地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系统工程的一个人口,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促进区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更大的层丽上来看,生态旅游需要全社会积极有序的参与。
三、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与防“泄露”原则
鼓励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让当地群众加入到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这也是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原则之一。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具有较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方在经济上比较贫穷,生态旅游开发如果完全脱离当地社会是很难成功的。积极地获得当地政府、社区和群众的支持,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基础。即使自然保护区、风员名胜区这类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半封闭或封闭区域,生态旅游也不应是象牙宝塔,否则也很难持续发展。只有当地居民理解、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并从中受益,才能使区域生态旅游业和自然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让当地群众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进程,从社区的初步评价,到规划过程与实施,直至不断发展中的监测,都能反映出“共享的社区设想”,从而得到当地的支持。
所谓“泄露”就是旅游的收益流到旅游区域以外。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该项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保留在受影响社区内。这也是维持当地计区和群众对生态旅游开发信心的重要保证。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当地群众进行培训和扶助,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更多地参省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和从事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从而使新的商业机会能在地方层次上解决,使生态旅游的效益用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四、区域整体发展原则
目前一些地方开发生态旅游,大多是单个的项目,不仅规模不大,同时一些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也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显得十分零星和破碎,导致了一般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生误解,认为生态旅游项目比较牵强附会。确实、任何单一的生态旅游项目都难以有足够的吸引力,更不要说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的开发需要有区域思路,要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要将一个地方的生态旅游项目放在区域的背景中来认识,否则即使有较大的投资,也不会产生很好的效益。生态旅游开发的区域基本单位应为一个县,这样便于在政策和管理上获得支持,而且也有利于项目的连接。特别要注意不同地点之间的项目联系以及对已有景点做新的开发。
生态旅游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认识不足,以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在经营管理上没有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上原则。
参考文献:
[1]杨耀华.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1).
[2]罗永常.浅谈原生态少数民族社区文化旅游的适度开发――以贵州黔东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05).
[3]薛群慧.民俗旅游村: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J].思想战线,2007(03).
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及开发
(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
湿地就是海洋和绿地二者相互作用积累形成的一种生态交错带,这类地区具有比较高级的净初级生产力,并且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也更加能够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拥有较强的调解气候、涵养水源,以及净化污染物质等等不同的生态功能。湿地公园是指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兼具自然生态保护和人工游憩开发两方面的基本功能,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体,是人们理想的自然生态旅游地之一。正是因为湿地公园具有这方面的生态环境优势,其旅游价值也逐渐得到体现。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
对于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内容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定义以及狭义定义。其中,狭义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指的是对于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以及资源进行开发,而广义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则指的是由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检测这主要的四个部分组成,不仅仅需要通过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方面具有的吸引物实施开发,并且还应该促使所有的旅游者都能够进入到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旅游以及观光游览,并且还应该根据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以及市场,还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开展对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旅游市场开发,还有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等等方面的内容。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一)生态旅游开发一般模式。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和一般的传统旅游开发在开发理念以及开发目标,还有开发措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区别。生态旅游开发需要在保证能够实现社会以及环境等相关目标的基本前提之下进一步实现经济目标,使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能够使开发商以及游客,还有社区居民都能够共同获益。在开发理念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比较注重加强对生态保护,并且在对旅游资源以及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实现最大的利润追求,尤其是应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能够始终做到坚持保护湿地生态自然环境为最重要的目标,重视保护以及维持自然,还有文化生态系统方面的完整相关以及真实性,在这基础之上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最后,在开发措施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能够更加合理地控制正常发展规模,尤其是能够做到限制旅游人数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能够做到有选择性地能够尽量贴合所有旅游人员的基本需求,可以采取必要的广告宣传。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及产出的旅游产品
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应该坚持以保护湿地为基本前提,并且还应该依托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方面的资源以及市场需求,能够做到有选择性地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并且还应该构建起更加合理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不同的开发模式,始终做到坚持科学规划以及适度开发,还有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实现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最优开发以及可持续开发。能够通过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以及产品进行合理开发,获得更加贴近真实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度假以及生态养生等等不同的旅游产品。
2.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运作模式
对于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生态旅游安全,并且还应该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人数方面做好控制,尤其是应该保证生态方面的安全评估,以保障所有旅游人员的生命安全。可以通过比较科学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生态监测以及生态补偿等不同办法来实现。完善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并且还应该做到在对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该保护好湿地较为脆弱的稳定性差的生态环境,尤其需要对湿地生态旅游容量以及生态安全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做好保障。
三、总结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以湿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原有社区参与和寓教于游的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活动包括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旅游配套系统开发、湿地生态保护与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生态技术开发应用等内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要在保证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目标。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为基,适度开发,综合治理等原则,开发出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度假、生态养生、生态探险、生态科普、生态文化体验、环保教育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综上所述,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运作一定要保证生态安全,要在旅游容量和生态安全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生态监测和环境补偿来实现开发目标。
参考文献:
[1]David Weaver,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生态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
[2]张建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态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4.
一. 洞庭湖湿地概况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跨湘、鄂两省。洞庭湖湿地主要包括东洞庭湖湿地、西洞庭湖湿地和南洞庭湖湿地,特别是东洞庭湖湿地1994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整个湿地系统的核心,是“国际湿地公约”收录的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1]洞庭湖湿地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以鸟类和水禽为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鸟类主要栖息地。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仅存的两个自然通江湖泊之一,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保护物种基因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作用极其重要。
二.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品位和知名度高
洞庭湖区自然生态旅游丰富,渔类和鸟类种类多种多样。据保护区网站称仅东洞庭湖已记录到鸟类316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东方白鹳、黑鹳、白鹤、白头鹤、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7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灰鹤、小天鹅、白额雁等37种。此外,还记录到鱼类湖区现有鱼类119种,水生动物68种,野生水生植物400余种。[2]其中金栗兰科、毛食科、樟科、防己科、金缕梅科、木通科、睡莲科等都是代表本区和中国特有成分的植物种类。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同样丰富,沿湖知名旅游景点,有岳阳楼、君山、鲁肃墓、屈子祠、范蠡祠、西施墓、杨幺墓等,并流传着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如娥皇女英泪洒君山、柳毅传书等,特别是岳阳楼作为整个洞庭湖人文生态旅游的核心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龙舟竞渡、名楼水上观光、东洞庭湖观鸟休闲、张谷英村访古探幽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项目品位好知名度高。
(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环洞庭湖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核心区域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两大中部群市群的过渡地带,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京广铁路、长张高速,长常高速,106国道等都贯穿湖区、湖区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特别是武广高铁、沪昆高铁开通后湖区与“珠三角”、“长三角”联系更加紧密,给湖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交通区位条件。[3]
(三)、环湖地区经济发达,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环洞庭湖地区主要包括湖南省的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以及湖北部分县市,总面积约5.23万平方公里。湖南省洞庭湖区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经济总量占全省近1/4,在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环洞庭湖经济圈是湖南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在整个全省中处于前列。环洞庭湖经济区地处成渝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连接地带,客源市场居民消费能力强、发展潜力巨大。
三. 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洞庭湖面临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结构紊乱、功能削弱和自然景观退化等问题。[4]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生态环境问题,一是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洞庭湖水面从全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到今天2740平方公里缩小一大半。洪涝灾害频发,洪水威胁严峻。湖泊水体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交织,加剧了水体污染程度,洞庭湖水质处于中富状态。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过度捕捞、挖砂、水产养殖、杨树无序种植、外来物种的引进推广破坏了湖区生物的多样性。湖区血吸虫病没有根治,鼠害泛滥。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既有天灾也有人祸。人类不良的经济行为是破坏生态旅游发展环境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是保护区与地方政府而言处于弱势地位。保护区内诸多资源涉及多方管理机构协调,如何在各部门间斡旋取得结果困难,保护区可以实施的政策和法律手段制止的不多,防治不力。机制体制整合不够,同一个湖被分割成东、西、南三块水面,分属三市管辖,难以形成合力。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加大了洞庭湖保护和治理的难度。
四.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研究
(一)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湿地生态旅游是以可进入的,并具有一定观赏性湿地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要让游客观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要让游客认识湿地、了解湿地,同时提高湿地保护意识,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资源,其达到可持续利用,实现与人类和谐共存。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种保护性开发。通常来讲要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统一原则、特色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原始性和真实性原则。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应进行区域划分,分片规划,划分为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起隔离作用)、和试验区(生态旅游)。试验区的生态旅游以以冬季观鸟节为品牌,打造“湿地公园”项目,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两面,并且冬季观鸟与血吸虫病疫期相互错开,以此划分区域规划,强化保护观念,发展生态旅游。
(二)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首先要立足大旅游、大生态、大市场,对整个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系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把生态旅游扩展应用到环洞庭湖区和旅游产业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的生态友好程度。具体来讲就是理顺管理体制,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三位一体的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5]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都是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的实施主体。三个主体相互影响并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部门主导整个开发过程,一方面引导调控旅游企业,另一方面保障社区居民利益。旅游企业可以雇佣社区居民到企业工作,参与旅游开发,居民同时也可以监督旅游企业的开发活动。政府在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开发的活动中,要建立湿地环境评价系统,来监测湿地环境的发展变化,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使湿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1.强化政府监督和管理,科学规划,制定政策
政府应把自身做为生态旅游环境的践行者和保护者,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防止企业为获取经济利益而损害环境的行为的发生,对于对破坏生态旅游环境的企业应给与严厉的处罚。合理引导当地居民保护湖区的自然环境,从而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应构建一个完整科学的规划。政府必须牵头合理划分洞庭湿地功能区域,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活动。制定了湿地保护政策法规约束洞庭湖沿湖居民,企业等相关利益者的行为,增强有关部门的保护意识,行为和方向,为政府和旅游部门明确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方向,真正的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全省重要旅游的品牌,是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寻找适当的宣传途径,比如加强学校对对下一代生态教育、奖优罚劣,强化保护区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激发他们的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政府管理者与社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建立洞庭湖生态旅游补偿机制
政府支持实施生态旅游补偿机制。管理部门更好的与保护区附近居民沟通,了解居民民生,协作共同提高居民经济,落实政府补偿政策。进行经济补偿的同时,建立能有利于当地居民的项目。帮扶农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切实有用的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
4.社区居民参与机制
社区参与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项目,决策,实施,评估和管理过程中,将项目内化为社区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行动,提高项目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种形式的参与社区居民能够自觉的保护当地的生态旅游环境,从而促进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提高,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应贯穿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渗透到各个层面,通过参与而享受到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参与旅游发展规划决策、包括授权居民自行决定旅游发展目标、参与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旅游规划与政府决策之中。
5.洞庭湖湿地环境影响监控机制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会因在该地域内发展旅游业而受到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在试验区内的湿地生态旅游活动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预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洞庭湖生态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任何形式的湿地旅游开发活动都会对湿地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开发,使得旅游活动对湿地环境影响较小,不会使生态系统环境功能降低或损伤,或通过努力可以使受损伤的生态功能得以恢复和补偿,保证自然保护目标得以实现,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祖鹏.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2,(6)41-44.
[2] 缪丽华.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6)58-63.
[3] 杨桂华,王跃华.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J].经济地理2000,(1):88-92.
[4] 董明辉,朱有志,庄大昌.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资源科学,2001,(5):82-86.
[5] 庄大昌,董明辉.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J].人文地理,2002,20(1):73-76.
[基金项目]本文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型社会”建设实践中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及实证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项目编号:2010YBB186)、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10C0203)、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与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ZZ52)资助。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95-02
1 引言
生态旅游是旅游场不断发展、不断细分的产物,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新型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愈来愈高,“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生态旅游便是人们的最佳选择。
生态旅游也是人们欣赏自然、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2 生态旅游开发的自然条件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2°53′~103°21′和北纬28°25′~28°54′之间,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凉山山系黄茅埂山脉以北,境内以中山山体为主,山岭连绵、山川并列、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干湿季分明,最低海拔1375m,最高海拔4042m。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50655hm2,森林覆盖率高达98.0%,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经调查鉴定,有野生维管植物144个科423属92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水青、银杏。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9目89科29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猕猴、血雉。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水量充足,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发展基地。
3 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精神消费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渴望到相对没有被影响或污染的地区去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痕迹和自然地域文化。因此,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1)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旅游景观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传达保护意识,保护好有限的自然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2)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适时适度的进行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旅游者尽情的欣赏自然美景,探索自然地域文化,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体魄锻炼,使身体更加健康,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公共设施及落后的交通状况,提高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3)生态旅游有利于经济发展。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的联系互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旅游地居民的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不断的发展。
4 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4.1 生态性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要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尽可能保护自然环境,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很容易打破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旦破环很难恢复。因此,必须坚持生态性规划、生态性开发、生态性经营管理的开发利用理念,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4.2 区别传统旅游原则
自然保护区开展各种旅游项目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在发展旅游开发的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者、经营者和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使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或文化的同时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和其它自然资源;经营者要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保护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当地居民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4.3整体协调发展原则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经济效益调整到最优,而不能强求最大,对游客流量要采取适时调控手段,控制游客的流量。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5 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
5.1国宝大熊猫文化游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保护中国最为珍贵野生大熊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丰富,只要保护区管理部门科学地设计出观光路线,在不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前提下,游客可以观赏到随海拔升高的不同林带栖息的不同动物种群景观。
5.2 野生植物资源科普游
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树、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水青树等,其中:珙桐树又称为中国鸽子树,春天的花叶就像一群白鸽,使人难以忘怀。珙桐树、连香树、水青树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探索地球生命起源,揭示大自然的进化谜题的载体,这对普及科学探索人类生命发展意义重大。开发这种模式的旅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5.3原生自然环境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从低到高分别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林和高山草地,只要旅游路线设计合理,在较短的时间内游客就可观赏到不同林带的大自然美景以及广阔的高山草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旅游带来的身心放松。
5.4山峰峡谷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溪水长流,谷坡陡峭,山峰耸立,有不少的乔、灌木及奇花异草生长,景色怡人,令人浮想联翩。
5.5 彝族民俗地域文化游
保护区地处凉山彝族居住的中心地带,彝族文化传统保存较为完好,民俗民风文化浓厚,特别是彝族招待贵宾那种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使人感叹。
6 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要把保护自然环境放在第一位,各景点选择、开发要合理,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发展旅游,尽量减少对景观进行改造,尽量以原始风貌出现在游客面前。
二、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造成生态压力增大
生态旅游开发主要是直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然而,许多地方由于开发不规范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有一些地区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粗制滥造,也有的为了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滥捕杀动物,导致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甚至造成当地珍惜物种灭绝,严重损害了当地动物的生存环境。实践证明,生态旅游开发的力度越大,景区游客接待量越大,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也就越严重。不仅对自然生态旅游产生影响,对文化生态也存在较大影响。旅游开发导致外来文化的侵入,不但对景区的自然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当地文化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造成生态压力剧增。
(二)旅游经营管理不善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挖掘本地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旅游业,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往往会超前发展、全力开发,而一些条件不够成熟的地方经常是盲目进行开发。甚至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惜出售该地部分旅游胜地和文化遗产给一些比较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个人,由他们来经营风景名胜区。这些企业和个人为了经济利益根本不去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盲目地追求高额利润,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无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掠夺,阻碍了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开发与当地经济建设的矛盾冲突
生态旅游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偏离了生态旅游开发预期的目标。一些旅游景区只强调发展当地经济,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盲目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不仅严重恶化了当地的生态资源,而且对景区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不会产生预期的高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反而亏损了其他的利益,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的生态旅游理念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这里的人主要是生态旅游者和当地的居民,以人为本的生态旅游理念要求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旅游者的心理倾向、审美偏好、消费理念等,深入了解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景区的服务质量、旅游安全和当地的民俗文化等因素,为旅游者提供人性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此外,要重视旅游的教育功能,让旅游者在游览活动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树立和谐的旅游发展观,把生态旅游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动力。
(二)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谐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高效性原则”等内容,其主要观点是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保持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对任何一个生态环境来说,容纳游客的进入有一定的限度。要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要科学控制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对于生态保护区来说,要严格按照生态系统的承载量,从而确定各个不同时段的游客容纳量,制订出科学的接待计划。同时,要严格规定旅游者的旅游线路、时间、范围和活动方式。一切工程建设都必须注意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适度开发,并且将生态旅游开发与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相结合,切实保护好旅游区的资源环境。
(三)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消费观念
科学的生态旅游消费观念是指必须符合游客的身心需要,切实维护旅游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旅游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要进一步培养旅游者科学的生态消费观,提高旅游者的自身素质和旅游活动质量,杜绝旅游的奢侈风气与享乐主义。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要彻底改变过去的消费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同时,要树立可持续的旅游消费理念,倡导健康旅游消费,崇尚健康、回归自然、珍爱环境,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
(四)合理控制生态旅游区的容量
推动生态旅游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合理控制生态旅游环境的承载力,避免环境容量超载和饱和。在旅游旺季来临时,严格控制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因为超过容量超载造成破坏,如系统的信息和物质能力等,因此,在旅游进入淡季时,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旺季时遭到破坏的环境给予必要的修补,尽量使对环境的破坏最小化,从而使生态环境系统恢复到自然的平衡,为下一个旅游旺季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生态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对于可能超载和饱和的生态旅游区,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进行分流,从而缓解生态旅游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汪华斌,周玲等.生态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