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5 14:56: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简述全面发展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对初中生物教学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为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和学习方法错误等,所以为了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生物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改善初中生物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简述生物情感体验式教学
情感体验式教学是改善初中生物教学困境,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实现。情感是指某个人在进行一项特定的活动,或者在相关的事件里情绪受到影响,所获得的感受。影响人的情感的因素,包括自身和环境因素。让学生在生物教学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环境进行改变,营造需要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实现。教学情境,可以分为真实的情境、想象的情境和蕴含的情境3种。真实的情境,通过人体周围存在的人和事物,给人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想象中的情境,是指人在潜意识中对事物或者人的感受进行想象,所引起的情感变化;蕴含的情境,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进行思考,通过这些人或者事物中包含的某种意义,引起情感变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营造特定的氛围,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生物教学的效果。
二、情感体验式生物教学的应用
1.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明确教学目的,正确的理解生物教学的内容,充分掌握生物理论和技能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营造相关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教学目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生物教学情况,结合不同方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应用,实现情感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情感体验教学水平等。
2.组织生物教学活动
因为生物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学科,所以大部分的知识都比较枯涩难懂,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善教学思想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的组织和培养”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去植物园进行参观,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组织特征,探讨不同植物的培养方法。在平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围绕这一课题组织辩论赛,或者举办板报等。通过这些生物教学中不同的活动,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应用、掌握和巩固,才能实现学生生物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和生物教学效果的实现。
3.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初中生物教学中,因为生物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观点和理论存在疑问,不利于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掌握。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可以通过生物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实现生物知识的全面掌握。例如,在讲解生物细胞知识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洋葱表皮的切割实验,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洋葱表皮的细胞。学生在亲自实验和观察之后,会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牢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三、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才能适应新课改下我国教学发展对生物教学的要求,实现生物教学的效果。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水平,促进新课改下生物教学的发展。
课程代码:0028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______是社会转型的标志与机制。
A.社会分层 B.社会开放
C.社会流动 D.社会变迁
2.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动因是
A.经济市场化 B.经济技术化
C.经济知识化 D.经济多样化
3.按照依附关系进行分层,这被称为______社会分层。
A.分化式 B.整合式
C.关系式 D.等级式
4.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层次是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经济技术开发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经济特区
5.形式上有规范而实际上无规范的状态,是指
A.规范真空 B.规范失序
C.规范迷乱 D.规范软化
6.______主要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A.社会行为 B.社会关系
C.社会植被 D.社会道德
7.基尼系数是测量分配不平等的指标。基尼系数为______表示绝对不平等,即财富全部集中于一人,其他人没有任何所得。
A.1 B.0
C.0.5 D.0.4
8.传统社会是以______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社会。
A.农业 B.畜牧业
C.手工业 D.服务业
9.______是中国社会走向开放的重要转折点。
A.1949年 B.1952年
C.1956年 D.1978年
10.传统型城市一般是以政治或军事功能为主或兼具政治与军事功能,现代型城市一般是以______为主。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社会功能 D.文化功能
11.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是
A.普遍性 B.多样性
C.世俗功利性 D.宗教信仰自由
12.城市结构的扇形模型是由______提出的。
A.伯吉斯 B.哈里斯
C.霍伊特 D.乌尔曼
13.二元经济的概念的提出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A.艾利诺·奥斯特罗姆 B.米尔顿·弗里德曼
C.道格拉斯·诺思 D.阿瑟·刘易斯
14.在发展社会学中,以“市场转型”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一种
A.历时态研究 B.既是历时态研究,又是共时态研究
C.共时态研究 D.既不是历时态研究,又不是共时态研究
15.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它侧重于
A.对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研究 B.对社会发展外在制约因素的研究
C.对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研究 D.对社会转型的制度背景研究
16.市场转型以来的社会分层研究源起于______对不同社会制度背景下社会分层机制的理论探讨。
A.泽尼林 B.倪志伟
C.科斯泰罗 D.罗纳塔斯
17.在“核心—边陲”理论中,“自力更生”指______通过较为强硬的手段推行全面发展计划,促使政治独立、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并进。
A.核心国家 B.边陲国家
C.半边陲国家 D.发达国家
18.依附理论中的______以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新一代成员为骨干,继承了传统拉美经委会的、反资本主义的传统。
A.革命派 B.保守派
C.改良派 D.中间派
19.发展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
A.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B.欧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C.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D.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0.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过程,实际上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的
A.多样性 B.渐进性
C.整体性 D.方向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从动态来看,推动社会分工发展的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和标志有
A.工业化 B.市场化
C.城市化 D.科层化
E.科技化
22.根据存在状态不同,社会失序可以划分为
A.经济失序 B.政治失序
C.文化失序 D.显性失序
E.隐性失序
23.社会组织的结构形式与运行机制也是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一般而言,家长制适应于______的传统社会。
A.社会分工精细化 B.社会分工不发达
C.组织规模较小 D.组织规模较大
E.社会功能不发达
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市场根据经济的投入和产出,市场可划分为
A.资金、土地、劳动力市场 B.技术市场
C.信息市场 D.服务市场
E.产品市场
25.民主理论的演化呈现的主要趋势包括
A.从人民民主论到精英民主论 B.从一元民主论到多元民主论
C.从政治民主论到社会民主论 D.从代议制民主论到参与式民主论
E.从资产阶级民主论到社会主义民主论
26.关于“市场转型理论”的争论,继罗纳塔斯之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包括
A.权力变型论 B.权力维续论
C.政治市场双重转型轮 D.政治与市场协变论
E.市场渗透类型论
27.“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现展理论,其特征包括
A.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发展理论
B.它建立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划分的基础上
C.“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立和转化是其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D.它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前提
E.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为目标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8.分化型分化和整合型分化
29.大众文化
30.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1.简述转型期阶层分化的规律。
32.简述对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的理解
33.简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最显著的特征所产生的原因。
34.简述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关系空间变化的影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一、存款保险制度简述
20世纪前期,存款保险制度诞生于捷克斯洛伐克,这项制度虽然最后以运营失败而告终,但却是世界保险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随后,全世界110多个国家陆续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表1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存款保险制度概况),其中美国在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中遥遥领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已成为美国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保护网。从理论上说,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金融体系中设立储户存款保险机制,即针对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一般为商业银行)按所吸入存款的特定比例缴纳保险费用,用来防范此类机构出现挤兑、破产等经营危机。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储户利益、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二、新常态的概念内涵
2014年,主席强调我国经济已迈入新常态,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宜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那么新常态的内涵是什么呢?新常态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系统描述与高度总结,意味着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将与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有所不同,其中突出的三个特点是:(1)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2)我国经济增速的换档;(3)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常态经济背景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也不断深化,一个显著的表现是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实现金融领域改革的倒逼机制,但同时我国金融的风险也相应增加,探索建立新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来取代传统隐形存款保护制度显得十分迫切。2014年10月29日,我国《存款保险条例》(后文简称《条例》)在国务院第67次常务会议通过,宣布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三、新常态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探究
(一)加速金融改革进程,降低金融改革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未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金融行业的风险往往有政府财政兜底,这既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也损害了纳税人的权利,更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金融领域的不公平竞争,影响金融系统的高效、有序、持续性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的开放度将逐步提高,利率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金融系统的运营风险也相应增加,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显得十分必要。要特别提出来的是,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提供了保障,这加速了我国金融改革的进程,降低了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系统性风险。众所周知,我国的利率市场进程较缓收到社会各界的诟病,但事实上是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不成熟,因为我国还未形成金融风险“保护网”,一旦利率过早市场化,传统商业银行将面临冲击,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增大,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引发全社会经济危机。
(二)助推金融结构转型,促进金融创新发展
自2012年以来,以电商金融、P2P网络信贷、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络众筹等模式组成的互联网金融得到迅速发展,引发了中国金融领域的“倒逼型”改革。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金融发展模式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筹融资的效率,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与此同时,在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和金融法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形式的创新也增加了金融风险,且随着金融领域的连锁传递效应日趋强化,金融创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小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微观的视角来看,有利于保护储户的合法权利,使他们敢于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往来,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发展;从中观的视角来看,既有利于缩小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民营银行因信用等级差距所造成的竞争不公,也为落后地区和中小企业的筹融资带来机遇;从宏观的视角来看,有利于缓解央行在商业银行破产后的清偿压力,同时也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常态化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直接刺激金融领域的创新,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参考文献:
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了市场竞争经济体制。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需要我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以满足市场竞争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根据能力本位的思想,我们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一、简述系统教学法
在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教学过程中应用系统教学法,是提高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教学的发展。系统教学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以实际的应用系统作为教学平台,根据对学生培养的具体要求,系统地讲解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教学中相关的知识。
系统教学法以真实的应用系统作为教学的基础,建立系统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知识理念,让学生系统、整体地掌握全部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强化和知识的整体化。在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教学过程中应用系统教学法,是在解决学习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真实系统的应用,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教学知识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系统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形成合理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系统教学法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问题处理的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二、分析系统教学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异
在长期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把一门课程作为本位,重视本位课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避免了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性,整个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系统教学法的应用,在真实系统的应用基础上,系统地进行知识讲解,打破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孤立,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了学生整体看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一)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教学内容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包括空气供给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和点火系统。在汽车发动机电子系统中,电喷发动机是通过电子控制装置,代替传统的机械系统,实现发动机供油的控制。
例如,向学生讲解汽油电喷系统,可以对整个电喷发动机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作用,了解汽油发动机电子系统的组成结构,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教学方法
1.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的时候,通常都是把各个单元作为单独的内容讲解。从理论到应用,实现一种“金字塔”的过渡,属于由下到上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在对电子控制系统进行讲解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先讲解系统任务和传感器的原理等基础知识,然后讲解元件在系统中的应用。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看起来学生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教学内容过于强调不同知识的独立性,忽视了系统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概念。因此,学生不能在实际问题中完整、系统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传统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联系较少,只针对部分问题,缺少系统性的综合实践。
2.系统教学方法。系统教学法可以在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点,真正了解这些知识的作用,能够在系统中进行应用。以真实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作为教学基础,系统地讲解应用系统中相关的其他系统和知识点,如将燃油喷射电子控制系统与空气供给系统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同时讲解,使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知识点具有整体性与完整性,才能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和作用具有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想象和处理能力。
三、在电子控制教学中应用系统教学的作用
汽车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教学,以整个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作为教学的基础,先对整个系统进行讲解,再把系统中的不同子系统,包括模块和元件进行分开讲解。例如,对柴油喷射系统的讲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真实的汽车柴油喷射系统,包括系统的工作过程和零件组成等进行整体的认识。然后对系统的模块等进行单独的讲解,分析它的功能和作用。最后总结讲解系统运行中的问题是哪部分造成的,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提高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系统教学法根据实际的系统展开教学,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学习的知识和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行思维创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在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教学中应用系统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实现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通过真实的系统教学应用和实际的问题分析,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电子控制系统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探究式课程教学简述
作为一种验证真理的标准,探究活动也是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研究、调查与探索的过程。由此可知,探究式课程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认识与生活实际,对现行教材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表达、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探究式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应注意的是,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对事物现象的属性、原因、结果等进行探究与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
其次,严格来说,正确的教学步骤有助于引导学生沿着探究式轨道有序进行。具体来说,探究式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应注意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观察对象;(2)教师应适当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并作出假设或合理预测;(3)学生应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并自主制定设计与研究计划;(4)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数据测试假说;
(5)学生应通过对自己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判断假说是否成立;(6)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总结;(7)记录整个探究过程与结果;(8)通过总结反思和与他人的讨论,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应注意对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学生在探究地理现象中获得全方位的提高。
三、高中系统探究式地理教学反思
1.合理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
就目前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场,部分教师依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没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应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辅助作用,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的偏失,以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讲解“海陆变迁”这一课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是不断运动变化的,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发展史,帮助学生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并通过火山、地震等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列举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欧洲荷兰有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在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和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等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感悟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并让学生通过想象提出自己对海洋和陆地的看法。
2.适时提问,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
在讲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知识点时,教师应首先讲解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接着可以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魏格纳‘大陆漂移说’是假想还是科学?请同学们用剪下的七大洲的轮廓图进行演示。”在问题提出后,所有学生都开始操作演示。有学生提出非洲与南美洲的古老地层可以拼合,有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大西洋是古大陆分离形成的,有学生发现太平洋是古大陆慢慢靠近形成的。并且根据收集的资料可知,海牛和鸵鸟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分布十分契合,而且在非洲与南美洲地层中发现了相同的古生物化石。最后通过演示总结,得出的结论是:“大陆漂移说”是科学的。
3.科学分组,使学生能够合作探究
作为一种适用于群体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来完成探究式活动,确保学生具有充分的自。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活动的引导者与辅助者,而不是旁观者。具体来讲,在分组时,为使学生能够实现共同努力与发展,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性别、智力水平和性格等;在设计探究主题时,应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科学的总结性概括与评价。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上,将其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系统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信念:通过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必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的真谛,并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成其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的行为,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组织形式等的系统谋划及其实施,它是一个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材料和特定的教学对象,解决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对人类认知能力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探索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对构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8种不同的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于每个个体之中,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甚至可以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期。“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潜能、开发多种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观上加德纳提倡“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用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同一门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特征,采用学生擅长的智能方式来教学。人类是智能多元的,成功的定义与路径也是多元的,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之上,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鉴于学生智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可能存在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去探寻更加多样化与适合每个个体发展的独特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甚至表示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学生不重视自己的历史课呢?客观上,近几十年的教育有轻视人文的倾向。但是,主观上的原因可能更重要。今天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历史的教学方式是苍白的、缺乏活力的,内容是机械的,考试是僵化的。例如,《》这一章,教师往往会逐一分析抗战的背景、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胜利的意义、原因,这样讲完之后,教师就会觉得分析到位,双基落实。但是,如果我们再问:抗战带给了我们什么历史的经验?当时的日本为什么能在中国横行霸道?我们今天怎样才能不被欺负?学生的回答又会是空白的。我们给他们一个合格公民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东西了吗?我们将知识喂给了学生,但是没有向他们传授和解惑现在和将来必然会碰到的问题,没有涉及人的智慧、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而新教材、新课标理念的实行要求教师必须对教育的目标重新定位,教育的本质重新理解。因为现行的“课标”和“大纲”的知识载体基本不变,但切入点不同:“大纲”重视“双基”,即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课标”则体现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变化的把握,意味着我们历史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新的要求,同时,也应当是现代历史教学工作者能够肩负民族复兴而努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新课标有许多结合点,他的新型智能观就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应用
成本会计与职业岗位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性,涉及理论知识专业性强,而且计算方法体系繁杂,对学生个人能力要求较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行业作为基础服务类行业,逐步迈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地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形势影响下,职业院校必须要加快教育改革,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之在繁杂的市场环境中更具竞争优势。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早出现在德国职业院校,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是一种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型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主张课程模块化和综合化,要求以职业发展需求为中心组织开展教学系列活动,是对素质教育的延伸和体现。因而,项目教学法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在项目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采用大项目与小项目交叉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其营造职业实践环境及空间,使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得到全方位锻炼,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
二、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作者基于对项目教学法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用的基础和前提。职业院校教师应秉着能力本位、因材施教的原则,明确学习目标及任务,并精准地传达给学生,保证项目实施行进在正确的航向上。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认真研习教学教材,划分重点和难点知识,重新整合资源,明确适宜项目教学的内容,并制作成教学课件,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深化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其项目实践夯实基础。同时,教师还应该明确项目教学活动规则,制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合理分组,细化每一位岗位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保证成本会计项目教学有序进行。
(二)项目实施
成本会计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功能,仔细诠释项目实施要点及目标,并由特定情境引出研究课题,要求学生按计划行事。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应发挥特长,集思广益,完成自身承担的项目岗位工作任务的同时,还需做好详细记录,并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经验。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项目教学中还应引入轮岗制度,由学生轮流扮演不同角色,为其提供全方位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功能,密切关注成本会计教学项目实施情况,及时答疑解惑,给予适时适当地指导,推动项目进展,提高项目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项目评价
评价是对整个成本会计项目教学过程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后期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在项目完成之后,教师应要求组长分别介绍成员工作情况,展示项目成果,并就整个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进行汇报,进而组织全体学生就此进行公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作总结性报告,肯定学生成果的同时,指出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意见,督促学生进行改进。如此,在教师与学生的协同配合下,项目教学评价将更具全面性、客观性,也易于被学生欣然接受并自主完善。此外,项目评价不单单是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对项目本身的评价,教师需要积极听取学生意见,有选择性地体现在下次教学项目当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不容小觑。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对项目教学法应用在成本会计教学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关注项目教学法应用,深化其价值与要求,并结合成本会计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应用项目教学法建议或意见,从而提高成本会计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沈彦辰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他说: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质就是提高学生对行为规范的道德认识,激发其道德情感,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坚持每天写日记,把每一天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当天发生当天记录,不仅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锻炼自己对社会的接触与心里感应。让写日记的好习惯伴随在自己身边,伴随一生。把要想说的话和要抒发的内心感受写在日记上,不仅可以排解自己的内心矛盾而且能够将心中的堵塞打通。培养良好的心情。
其次要学会心里暗示,暗示自己“一定会成功”,学会冥想的技巧,想以后成功的情景,多学、多练、多思考;学理论、学历史、学法律、学科学、学文艺,明解生活的常态,以读书从春花读到秋月,书是心中明亮的明灯,相信以后的阳光会更加灿烂!
决定参加这次竞聘前,也曾度德量力,思虑再三,今天,我勇敢地站在这儿,是因为一方面,表明我对联社推行岗位竞聘上岗机制的拥护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这次竞聘,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思想,接受大家对我的评判。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聘活动,不管结果怎样,对我都将获益非浅。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述一下我竞聘的理由。
首先,竞聘上岗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发展自己。工作的调整和岗位的变化,对人生阅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觉得越是新的工作环境越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越是能够学到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开拓新视野,挖掘新潜力。挑战与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这次竞争新的岗位,目的就在于锻炼自己,获取多方面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我认为自己具备担任该职务所必须的政治素养和个人品质。我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已,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不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敬业爱岗,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中,我坚持学习、勤于思考,我办事稳妥,处世严谨,严于律已,以发扬用事业为已任。
第三,我认为自己具备担当该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我于1994年考入杭州大学金融专业,通过三年的学习,打下了较为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参加工作后,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一直没有放弃业余充电,1999年通过初级经济师考试,2000通过了初级会计师考试,201x年通过了中级会计师考试,完成了电大本科会计专业学习,坚持学中干,干中学,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学识水平也不断提高。
诚然人无完人,在肯定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我目前的水平,离一位优秀审计人员还有很大差距,假如我被聘为联社审计科审计员,我将朝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学习,完善自我。根据新形势下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在理论方面人认真研读经济金融书籍,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制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必要的管理知识,更深入更全面掌握信用社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业务知识。“业精于勤”,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业务素质,胜任新岗位。
第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审计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具有很高的职业要求。我会发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廉洁自律,坚持大局,按章办事,严把关口,树立审计人员良好形象,当好领导的参谋,服务于基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04-01
一、 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涵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应该有以下几种内涵:
(一)素质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该也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因此学生应该享有平等的受的权利,应该是面对大众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个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教育做不到的,它可以培养人的全方位的能力。音乐教育应该达到的是使学生产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
(三)音乐教育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在音乐教育整个环节中,学生才应该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音乐教育的整个环节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的整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被动接受音乐教学。大多数的学生对音乐课怀的是一种恐惧的心理,总是担心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的不好会在课堂中挨批评,或者是完成了作业但是怕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片面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教育的愉悦过程。音乐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一味追求技术,忽略对音乐审美的学习,所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没有内涵,让学生只是成为了“音乐匠”,而不是“音乐家”。
(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国中小学的孩子年龄普遍处在6-18岁之间,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激励学生从事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对他们一生的音乐活动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而如果目前虽说是推行素质教育,但仍有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持续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学校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方面的培养,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音乐的表现也多存在模仿,很少加入自己的理解,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提不上从事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了。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其中包括学习态度、团队意识、音乐的体验与表现能力,音乐的理解能力及学习音乐的态度等等。从以上可以看到,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并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上去设立健全、健康的评价体系,而是将教育的目标及目的直接指向了应试教育。
三、素质教育观下中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一)重新认识音乐教学过程,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客体地位,教师总是处于主体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能够被激发出来。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也要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
(二)激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学校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音乐进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讲究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创作能力恰恰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音乐作业,而没有创新方面的意识的话,那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三)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一个学生想成为好的演奏者只具备音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他的乐理知识不好,或者是听音有问题、节奏也不准的话是根本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演唱或演奏的。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知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四)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这里的单一指的是只注重技巧,不注重情感、内涵的考试方式。例如在声乐考试中,教师给高分的往往是那些技巧好的学生,声音唱上去了,嗓门够亮音量够大的学生在考试中比那些先天嗓音条件差一点的学生占的优势大的多,分数也高很多。我们应该改进这种评价方式, 光有声音没有感情的歌唱不能得高分,如果感情表达的很好,哪怕声音差一点都不能给低分。 只有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才能帮助学生从音乐的素养,音乐的技巧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提
高、成长,反之,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会发声的机器。
四、结束语
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学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对自身的办学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不变的发展方向。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启发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帮助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淋漓尽致的感受音乐的美,所以在教学中忌讳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也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交流各自对音乐的体验,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
参考文献
1.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
A.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B.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
C.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
D.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答案:A
2.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提出了的阶段教学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答案:C
3.教育科学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生理学
答案:A
4.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将存储形态文化转变为活跃形态文化是教育()
A.传递文化的功能
B.活化文化的功能
C.交流文化的功能
D.更新文化的功能
答案:B
5.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是()
A.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6.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7.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提出两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其中两基是指()
A.传授与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完成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善教育结构
D.基本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基本实施素质教育
答案:B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答案:D
9.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做中学为基本教学方法的课程形式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技能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B
10.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观点属于教育哪种理论流派?()
A.实质教育派
B.形式教育派
C.传统教育派
D.现代教育派
答案:A
11.某小学创造了“希望树”,让孩子把自己进步的希望以“果子”的形式贴到“希望树”上,一旦目标达到了,“果子”就成熟了,可以自己去摘下来,再策划下一个“希望”。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指导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C
1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A.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B.配合学校,实现目标
C.帮助校长,当好助手
D.联系家长,转变差生
答案:A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答案:不准确或错误。此说混淆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概念。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下,各级各类学校可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14.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统一管理。
答案:错误或片面。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受过专业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
16.我国《教育法》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生的基本义务作了哪些专门规定?
答案:(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7.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一德育原则的基本涵义和贯彻要求。
答案:(1)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从中找出积极的和消极的思想因素。
②要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积极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
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的积极性,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论述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各自的特点。
答案:(1)在教育目的上,接受学习是培养懂知识会操作的一般应用型人才,而研究性学习是造就学识广博、应变性强的创新型人才。
(2)在学习内容上,接受学习局限于国家规定好的、固定的教科书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则突破预先规定的知识体系,增添了大量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新学科、新成果等新的学习内容。
(3)在学习方式上,接受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灌输一记忆式的机械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动态生成、发展过程,因而呈现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相互推进的鲜明特色。这种学习既能拓展学生知识的范围,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4)在学习组织形式上,接受学习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特点,也体现出综合性、合作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5)对以上要点展开论述。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者安排、控制与实施的实验条件称为()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中介变量
答案:A
20.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
A.注意过程
B.意志过程
C.行动过程
D.意识过程
答案:B
21.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答案:C
22.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后,可以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A.具体化
B.分析
C.系统化
D.抽象
答案:C
23.下列哪种属于感应性反映水平()
A.草履虫趋利避害反应
B.蜜蜂对花的反应
C.鸟的条件反射反应
D.猩猩的条件反射反应
答案:A
24.动作灵活稳定、正确,动作高度协调、连贯,多余动作消失,动觉控制占主导地位,紧张感逐渐消失等活动方式属于()
A.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B.动作连接阶段
C.动作的整合、协调和完善阶段
D.动作的模仿和联系阶段
答案:C
25.寻求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性强;不断追求新异感觉经验,对艺术品感兴趣;直觉压抑。这种人格类型属于荣格提出的哪一种人格类型()
A.思维外向型
B.感觉外向型
C.情感外向型
D.直觉外向型
答案:B
26.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答案:B
27.根据动机的分类标准,按需要不同,动机可划分为()
A.生理性与社会性
B.高等与低级
C.长远与短暂
D.主导和辅助
答案:A
28.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答案:D
29.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A.盲目性
B.散漫性
C.顽固性
D.动摇性
答案:A
30.下列方法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的是()
A.自由联想
B.系统脱敏
C.厌恶疗法
D.强化、惩罚与消退
答案:A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随意后注意和随意注意都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答案:错误。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2.能力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同步。
答案:错误。一般来说,知识的获得与掌握比较快,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慢。知识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而能力则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案:(1)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之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的基本特点:①信息保持的时间短暂,最长不超过l分钟;②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③信息容易受干扰,新信息的进入会使原有信息很快遗忘:④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
34.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答案:(1)提出(发现)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2)分析(明确)问题:从笼统和混乱的问题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拟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检验假设:通过实验与实践活动或者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
35.简述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答案:(1)自觉性: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目的,能够深刻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自觉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2)果断性:个体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3)自制性:个体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4)坚韧性:个体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去达到行动的目的。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在家庭中生活时间最长,受到父母的影响最多。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试根据上述观点阐述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答案:“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这一论断,说明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为:
(1)父母的教养态度: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顺从、懦弱等性格特点;在放任型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多表现出任性、独立性差、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活泼、自立、乐于合作等性格特点。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新课程已由最初的实验阶段发展到全面实施阶段,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然而,在这次新课改中,作业并没有真正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语文作业长期沿用传统教学理论中的作业模式,作业功能被窄化,作业往往局限于课程知识的再现;作业的内容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等则被冷落了;作业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业只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无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难以体现;作业的“大一统”使得学生的个体精神自由缺失;作业过程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之间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于是在“应试文化”的影响下,作业就演变成“教的补充”、“教的强化”,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走出语文作业的困境,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作业的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突破口。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将智能定义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1]。也就是说,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智能的发展是情景化的,智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2]。据此理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的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即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并陆续完善了八种基本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在批判传统智力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通过对智力的发现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领域和知识的表征形式,进而促进以往被忽略的智力的开发,充分地发掘出个体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能,从整体上提高人的智力素质。加德纳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多种智力,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智能的发展因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智能都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在正常的条件下,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与具体指导,加上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由此可知,多元智能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人的才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3]。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语文作业观
多元智能理论自兴起以来,引起了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智能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教育者而言,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语文作业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树立个性化的作业观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个性化的课程观和“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即讲究课程个性化设计和因材施教。因此,以往那种“一刀切”、“大一统”的作业方式已很难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者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作业,提倡“分层作业”、“自主选择型作业”等。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学生的水平层次(学生个体差异)与知识层次(语言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在作业的量和作业的难度上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优势和兴趣指向,设计难易程度、数量、内容、形式等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可以使学生能以向他人(包括自己)展现他们所学的、所理解的内容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
2.树立全面发展的作业观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观要求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示的教育方法、手段和策略。为此,加德纳提出要“为多元智力而教与学”,“以多元智力来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即为发展学生的潜能,制定科学灵活的教育计划,创造多种展示智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才。这一理念体现在作业设计中,就是要摈弃以往的以某一种智能发展为目的的作业观,树立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作业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采用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如:听、说、读、写、看、唱、演等多种作业形式并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树立开放的作业观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单一,不分层次,不容选择;作业内容单调,背课文,完成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等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作业的评价只关注是否符合标准答案,一味追求答案的绝对性,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开放自是题中应有之义。所谓作业设计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开放,使得作业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2)形式开放,跳出纸笔模式,编演型、探究型、实践型等作业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3)答案开放,使之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开放性作业设计可以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树立多元的作业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强调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然而,在评价的主体上,传统的作业评价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的他人评价,教师处于权威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是一种机械的、冷漠的、戒备的“检查和被检查”的关系,这种评价容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抵触情绪,不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在评价的方式上,教师往往采用给分数或划等次的办法;或者写些教条化评语,缺乏感染力,没有人情味,以致于作业评价丧失了教育激励的功能,失去了教益。在评价的标准上,过于强调答案的绝对性、唯一性,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为此,基于加德纳提出的“个人为本的评价”,应该采用多元的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的整体关怀。(1)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作业评价时,改变过去静态的分离式评价,采用动态的参与式评价,让学生也参与进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主体评价,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2)评价方式多样化。学生的语言素养是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评价方式多样化,注意各种评价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此外,在作业评价中,要承认学生的差异,考虑学生的不同起点,使得评价体现差异性和创造性,实施“分层评价”。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极富人文关怀的理论。在其理论视野里,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评价应是多元化的。应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作业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学生的人格得以尊重,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学生的生命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31-01
一、行为向导教学法及其在教学应用中的实践模式
所谓行为向导教学法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有效改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行为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其实践模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多元教学理念。行为向导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音乐教学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发展。而行为向导教学法则主要通过项目教学、仿真模拟教学、案例或表演教学等方式,针对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为学生提供相对真实的教学环境,并利用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于高职音乐教学而言,行为向导教学法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二、高职音乐课堂教学中行为向导教学的应用思考
(一)应用仿真模拟教学,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是高职音乐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仿真模拟教学法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对于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以高职音乐教学中“声乐”课程教学为例,在教学中,运用仿真模拟教学法,老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等,为学生提供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相对真实的教学条件。同时,老师可先示唱,学生模拟演唱的方式进行声乐的学习。另外,在学习“吉他或钢琴”等乐器课程时,运用仿真模拟教学法,老师则可借助相应的乐器,为学生进行示范演奏,从而人为营造相对真实的演奏环境,首先给学生带来如置身于演奏会现场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之后模拟演奏的积极性,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可借助于仿真模拟教学方式进行重复性教学,并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时地指导与评价,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与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应用仿真模拟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注重引导学生强化学习音乐理论,以便在模拟过程中快速掌握音乐知识,发展音乐情感。
(二)实施表演教学,体现学习的实践性
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高职教育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行为向导教学理念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高职音乐教学中,老师在讲解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行为向导教学法中的表演实践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模拟活动,主要借助于音乐实践活动,根据音乐教学中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进行演奏、演唱等各种形式的表演,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实践技能。基于此,在高职音乐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实践内容,对于表演活动实施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音乐表演,并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再如,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音乐表演,运用音乐活动展开教学,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情感,融入到音乐学习与表演之中,在发展学生音乐表演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歌剧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定一些较为经典的歌剧,并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进行选择,并进行精心地设计与试排,从而对歌剧实施重新演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音乐实践技能。
(三)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巧用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学法是行为向导教学法中一种典型的教学方式,在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结合高职音乐教学重难点,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内容,对采用的案例进行精心选择,确保选用的案例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有利于突破高职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重难点。例如,在高职音乐教学实践中,在开展乐器教学时,老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结合乐曲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知名音乐会中某声部的乐器演奏为教学案例,从而对乐器的演奏技巧以及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剖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帮助学生理解乐器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充分重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合理选择案例分析音乐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还应重视自身音乐修养的培养以及音乐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强化,并在综合分析日常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运用行为向导法加强对学生音乐的指导与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行为向导教学法是一种实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高职音乐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结合学生与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模拟、表演与案例教学,全面培养学生音乐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