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科研概念

教育科研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5 15:46: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科研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科研概念

篇1

二、教育学中的概念问题

之所以要探究教育学中的概念问题是因为教育学中的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概念是有一定差别的。当我们面对“原子”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是处于两种不同的境地的。原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科学界至今为止对其有普遍、统一的认识,即使有不同的认识也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虽然人们对原子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在某个认识阶段内人们对其有大体统一的定义。而教育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体,教育的问题是动态的、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尤其是它能够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人的主观意识能决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这就体现了教育问题的价值性。这也是对于教育的某个概念如“教学”会有许多种定义的原因。在陈桂生教授的《“教育学视野”辨析》一书中,他提出了教育学研究中人们将“概念”与“理念”混淆的现象。认为现存的许多对教育概念的定义是价值认识而不是实然认识,有将“理念”与“概念”混同、将教育概念“泛化”的现象。这里以“教学”的定义为例说明。陈教授认为,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规定。尽管任何内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只有当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普遍发生变化之后,概念的内涵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就是即使多位学者对“教学”下了不同的定义,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相互讨论“教学”问题,因为关于“教学”新价值观念还没有普遍流行。笔者认为,因为教育学的概念中的实然成分很少,所以人们很难在其中抽象出其描述“实然状态”的定义,就像是内隐知识,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但又是存在的。比如对于“教育是什么”的回答,只能确定有人的参与、是一种实践活动等很少部分“实然状态”,但是这并不足以定义教育,因为这种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用意识去定义本来就是思维的概念似乎又是无限的悖论。所以,教育学家们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看起来科学化想到了下面的办法。哈佛大学哲学家、著名分析教育学者谢弗勒在他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认为有三种定义性陈述:(1)规定性定义,指创制的定义,即作者所下的定义。在同一著作中要求被界说的术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述语的方法;(3)纲领性定义,它或明或暗地说明“事物应当是什么”。

篇2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16-02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教育的宗旨;以科学的态度寻求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式、方法是教育科研的主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核心。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科研如何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校全面健康发展就成为我们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多年来的课题研究使得我们认识到: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课题才具有真正的研究价值。只有走校本科研之路,才能实现教育科研的主旨。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科研提出新的研究需求

1.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及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学校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学校的发展内涵,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特别要提高引导能力,变传统的主导学生学习为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和辅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路人。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

2. 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新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标准,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索,独立创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新的研究空间。

3. 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突出问题成为科研新视角。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应怎样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解决习惯了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实现新的培养目标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就成为日常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如何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并寻求解决方式,就为教育科研展现了一个新视角,那就是:如何把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校本科研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与学生学习行为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新课改理念下校本科研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在课堂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单纯地听、记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

要完成上述的转变,就要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与学之间突出的矛盾问题,实现教育科研的校本科研化、校本教研化,最终实现教育科研的主旨。

二、教育科研与校本科研的融合是提升校本教研的关键

1. 教育科研与校本科研的融合。教育科研与校本科研的融合,即为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的融合。

多年来,校本教研一直主导着学校的教学工作,教育科研课题不能很好地与教学结合,使科研与教研成为了平行线,不能调和,课题研究不能成为教学常态,只是按计划实施的教学活动,不能实现科研的主旨。

校本科研,是一线教师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中提炼出的突出问题,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以一线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学校发展与特色建设等实际问题为选题范围,是“以校为本”通过一定研究程序进行的自主自决的行动研究,并将取得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教研活动。由此可见,校本教研是校本科研的基础,校本科研是校本教研的提升。将校本科研落实到校本教研中将是实现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径。

2. 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的融合。学校教育科研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研究教师少、不能常态化的问题。如果要实现常态化研究,需要参与研究的教师普遍化,同时实验教师要不断地策划、组织、实践,而校本科研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校本科研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也反应在完成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如果把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参与其中,就会实现校本科研乃至教育科研的实效性,有利于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将教育科研通过校本科研、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也有利于研究成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 立足校本科研,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研究是校本科研、教育科研的主战场。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面向课堂,研究如何来建构智慧课堂,建构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课堂。通过这样的课堂来培养学生内在的综合能力素质,培育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个性,开启和丰富学生智慧。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只有从课堂教学入手。使教育科研根植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开创教学与科研合一的良好局面。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离开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便成了无本之木。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积极开展校本教育科研,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校本科研的方法和途径

1. 选择适合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题目。教师在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范围内,针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研究特长的并对此有创新设想、研究欲望、可驾驭、有操作性的问题作为要研究的问题,将之提升确定为研究课题。例如,在语文课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几种课型的作文课授课方法,将之确定为研究题目。

2. 围绕选择的问题,调查研究、确定调查对象。依据确定了的研究题目,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确定解决方法,做好相应的实验前测。如,《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这一课题。在查阅同类课题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实验的班级学生进行一次作文水平测试,作为实验前测的成绩,有待实验结束后与实验后测成绩相对比,确定实验结果。

3. 大胆创新,寻求策划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研究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问题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是适合自己教学专长和学生年龄特点、学识基础、前所未有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有效性的新方法,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篇3

一、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理念,领会其精髓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信念,信念是一种行为观念,也是一个人付诸行动的所有的信念。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因为对事物现在的分析和对事物未来发展的预测是理念形成的基础。课程理念由课程设计者赋予课程之中,并且有课程实施者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堂理念是整个课程的中心和精华。

因为教学理念的不同才有了新课程与旧课程的不同,旧课程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是传播知识,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的单向输送过程。但是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经验的集合体,是知识探索的和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求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同时,课程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构建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旧课程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因此教材是课程的中心,但是新课程认为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课程。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行为能力和作用上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独特的经验背景和独特感受进行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要比在静态的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多,这样的过程也是课程建设的过程。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和教学是完全分离的两个部分,教师只有教材意识,但是新课程和旧课程的观念完全相反,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部分,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和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情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得新课改是基础教育课程是教育学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

二、新课改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轻松的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精神面貌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著名外语教学专家H.Schumen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2.1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加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只是向学生灌输信息,更是要营造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学习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互相尊重,这也意味着教师要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以及个人的性格爱好。新课改下,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入而是双向的知识交流和碰撞,进而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通过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的传递,使学生不怕困难,增强学习信心。在语言讲解过程中,教师应简练、明确、有趣,同时通过肢体语言等来辅助。

2.2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学习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课改下,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与人相处的方式,也是一个的过程,是学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探索和交流的乐趣,并且能够在讨论中促进积极的思维,在这样的交流中能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学习的规律决定了合作学习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创造的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语言输入的最佳条件。

三、新课改下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3.1小组交流和讨论

待学生熟练掌握了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后,教师可组织小组交流和讨论。可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先组内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NSEFC Book6 Unit 4的阅读文章 Global warming时,即可设置这样的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让学生展开讨论。

3.2开展辩论活动

篇4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由于学生在进行正确概念学习时,已受日常生活和先前学习的影响,可能形成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概念,故将其称为误概念。

误概念具有特异性、隐蔽性、顽固性和广泛性。由于误概念具有特异性,所以科学学习中的误概念不同于人文学科。误概念具有隐蔽性,需采用有效的诊断工具进行挖掘。误概念十分顽固,成因多样,故增加了概念转变的难度。本文将从诊断工具、形成原因及转变概念三方面,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产生误概念的学习特征。

一、科学学习中误概念的诊断

1.科学概念的测验问卷

随着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研究,测试工具也随之进步。最早是开放性问题的问卷,数据分析繁杂,后出现了选择题工具。

考虑到“测验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正确概念测验中正确概念提升得最多,而用误概念测验,误概念提升得最多(“正确概念测试”都是正确的概念表述,判断正误即可,误概念测试类似)。一份测试卷正确概念和误概念比例需得当。

2.两段式选择题诊断工具

Treagust(1988)研发了“两段式选择题工具”,测定学生的相异概念。该工具由两段式组成:第一段为普通问题;第二段为问题的推理原因,旨在探查产生误概念的原因。Chandrasegaran(2007)等人为了解决学生“从多水平(宏观、亚微观、符号)描述科学现象”的困难,设计了一个“表征系统和化学反应诊断工具”。题目设计如下所示。

【表征系统和化学反应诊断工具中的测试题目之一】

当将锌粉加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时,蓝色渐渐褪去,溶液呈无色,同时产生了红色沉淀。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Zn(s)+CuSO4ZnSO4(aq)+Cu(s),

离子反应方程式:Zn(s)+Cu2+(aq)Zn2+(aq)+Cu(s)。

(题目第一段)为什么溶液最后变成无色?

A.铜形成一种沉淀

B.锌更容易与硫酸铜反应

C.硫酸铜已经完全反应

D.锌已经溶解,像糖溶解于水中一样。

(题目第二段)你选择上述答案的原因是什么?

①锌离子溶于水。

②锌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

③蓝色可溶的Cu2+,完全形成不可溶的红色Cu单质。

④可溶的Cu2+形成一种蓝色溶液,然而Zn2+形成一种无色溶液。

分析该题目第二段,选择③的学生,从宏观现象分析亚微观水平;选择④的学生,从宏观表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两段式诊断工具能够剖析学生的思维方式。

3.开放式画图工具

Kern等人(2010)开发了“开放式的画图工具”。Nyachwaya(2011)等人利用该工具,检测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以及画出这些反应微观图的能力,题目如下所示。

【微观水平的化学方程式题目之一】

AgNO3和CaCl2反应,生成AgCl和Ca(NO3)2,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

AgNO3(aq)+ CaCl2(aq) AgCl(s)+ Ca(NO3)2(aq)

a.为该化学方程式配平,填写空格。

b.在下面空白处,画出你心中所想的该化学方程式的微观图,好像看见该反应过程中的原子和分子。记住正确画出每个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和分子个数。

某学生的微观图如下图所示,学生将C和O直接连在Ca上面,从中看出该学生不理解聚合离子的结构。

三种工具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概念测验问卷”容易统计且直观,却不能探查学生的心智模型。而“两段式选择题工具”和“画图工具”,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前者数据统计繁琐,后者画图分类整理需要技术。

二、科学误概念的成因

1.日常的生活经验

学生每日接触各种生活信息,常常将一些概念与生活相联系,而有些现象会导致学生错误理解概念。曾有学者对“辐射”概念进行了一次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辐射”的理解都只局限于核辐射,而且觉得辐射很危险。由于他们日常接触手机、家用电器等比较多,认为“辐射的来源都是工厂和人造的东西”,没想到一些自然物质也会释放辐射。还有的认为“光和辐射不一样”,其实光也是一种辐射类型。少部分认为“辐射类似于辐射粒子,穿上雨衣可以抵挡”。

日常的生活经验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同时又局限了概念的理解。教学时需开拓学生的眼界,避免概念的狭义化理解。

2.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某学者研究学生对“水扩散”概念的理解时发现,大部分人都认为“水分子只有自由扩散一种方式,而没有专门通道”。究其原因,生物学上,一般利用“反渗透的原理”讲解“水进出细胞的扩散”,以至于产生误概念。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案例,若不严谨或使用不恰当,都会产生误概念。

3.概念的抽象性

科学是复杂的,很多概念都很抽象。如“物质溶于水的过程”,有的认为“糖溶于水后形成新的物质”;还有的认为“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是以分子形成存在的”。Basil M.Naah(2012)等人检测学生书写“离子化合物溶解于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并对出现的误概念进行整理,发现四个误概念:(1)学生认为“离子盐在水中发生置换反应”。(2)学生认为“离子盐溶解呈中性原子或分子,可替代阳离子和阴离子”。(3)学生混淆下标和系数,不知道其作用。(4)学生认为“多原子离子分解呈更小的粒子”。

即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科学现象,由于概念的复杂性,仍会产生误概念。误概念形成的原因有多种,除了文中提到的,还有误概念本身的特性,如顽固性、持久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有时并不是由一方面原因造成的,很可能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三、科学误概念的转变

1.认知冲突与学生立场的关系

研究者认为,以下四个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概念转变:先前知识的性质;新的替代模式和理论的特征;转变观念时呈现信息的方法;学生对反常数据加工的深度。

Gyoungho Lee(2011)探究认知冲突与学生反应的关系时提出:学生对反常数据的新反应――表面概念转变,还发现焦虑对概念转变具有负面影响。“表面概念转变”是指学生虽然转变了原有知识,却不知其意。虽然很多学生不理解范例的答案,但是相信老师讲解正确,仅“表面上”进行了概念转变。

研究发现,认知冲突分数与学生反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与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一致,如果学生经历过低过高的认知冲突,都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适当水平的认知冲突具有概念转变的潜能。

2.误概念的转化

对于误概念的转化方法,一般分为三类:测试卷、教学干预和多媒体技术。测试卷包括概念转化试卷等;教学干预包括合作学习、概念图、实验等;新媒体技术则是3D动态图、反应机理动画等。

有的概念转化方法并不明显,原因是忽略了误概念的类型。研究者将误概念按其复杂性分为三类:错误理念、缺陷心智模型和不正确的本体论类别。而目前对特定类型的误概念进行指导性干预的研究比较少。Soniya等人(2012)就对心智模型水平的“循环系统”概念进行了转化研究,采用“类比比较”和“自我解释”两种方法,比较两者成效。由于心智模型更加强调各命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特征,“类比比较”的方法更适合转化心智模型水平上的概念。

诊断工具由问卷向画图发展,关注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微观理解。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宏观教学,要深入到微观,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科学概念。考虑形成科学概念的原因,教师对概念的反应应比学生更加敏感,从形成原因入手,结合误概念类型,成功转化误概念。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29-31.

[2]A.L.Chandrasegaran. The development of a two-tier multiple-

choice diagnostic instrument for evaluati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chemical reactions using multiple levels of representation[J]. Chem. Educ. Res. Pract,2007,8(3):293-307.

[3]James M. Nyachwaya. The development of an open-ended draw-

ing tool:an alternative diagnostic tool for assessing students’ understand

ing of the particulate nature of matter[J]. Chem. Educ. Res. Pract,2011(12):121-132.

[4]Basil M. Naah,Michael J. Sanger. Student misconceptions

in writing balanced equations for dissolving ionic compounds in water[J]. Chem. Educ. Res. Pract. 2012(13):186-194.

[5]Gyoungho Lee・Taejin Byun.An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iculty of Leading Conceptual Change Using a Counterintuitive Demonstr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Conflict and Responses[J]. Res. Sci. Edu,2012(42):943-965.

[6]Soniya Gadgil et al. Effectiveness of holistic mental model conf

篇5

一提到书,都会想到书店里一排排整齐的印刷品,它是记录知识、传递信息的印刷品或出版物。而书籍装帧的形式,也是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演变过来的,期间经历了结绳记事--刻画(甲骨文)--手抄--印刷等,在当代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数码影像技术记录。

然而现阶段人们感兴趣的所谓“概念书籍设计”,则是一门培养我们将书籍艺术形态转换成有效表现思想创造性设计启迪教育的课程。强调视觉艺术的概念书籍设计,目的是启发积极的创新性思想、思维意识的习惯。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概念书籍:

一、概念设计的含义

概念设计是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概念设计即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

以某种“概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可谓是有紫红名副其实的概念设计,如同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概念车”、“时装表演”那样。概念性的设计是向人们展示设计人员新颖、独特的构思,更多地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模式,尽情甚至夸张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二、什么是概念书籍

概念书秉承了概念设计的含义,运用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书籍与众不同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是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书籍,概念书籍的设计,不仅要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更要体现生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要有先进的设计理念,也要在创意中表现一定的哲理,对文化或设计的切身感受。形态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演绎为视觉化形态或阅读方式,也可以在视觉语法中延展意义,运用图片表达而不是文字,将书籍真正变为“图书”。图像可以为卡通、漫画、时装、汽车、家居以及旅游等,在视觉的盛宴和享受中让读者忘却文字的必需。但这些插图却不同于传统的连环画,连环画是根据文本的内容对文字的注解和描述,而概念书籍的主角是“插图”,文字大多是去的配角。

因此,概念书籍的设计,不仅仅是书籍的封面设计,而是一个多侧面、多因素、多层次、动态的系统工程。卡夫卡曾说过:“艺术家试图给人以另一副眼光,以便通过这种办法改变现实。”所以现代概念书籍设计师要将思维打开,吸收传统的良性因素,大胆地学习和采纳现代设计理念,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设计方式来不断提升书籍设计的审美功能与文化品位。

三、教育学院的概念书籍课题研究

现代学院教育及课题研究讲述的概念演绎为要概念的书,将书的理念各异化,利用独特的视角,多样的形式和手法,不再以具体的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而是让人们从书中得到与一般传统书籍现象相反的阅读体验,得到更多的是视觉信息,从而达到视觉的享受和翻阅的。当形式有了姿态,它就立刻鲜活起来,一本普普通通的书,会因之活泼生动,使人爱不释手。当形式有了姿态,它也就有了生命。它会和读者交融,也能发出情感的信息,同时也就使书籍产生了主动的态势,伸出了它灵敏的触角。书籍设计中同样蕴涵着艺术的各种概念。

概念书籍设计课程的进行建立在探索性、未来性、实验性基础上,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书籍设计的概念性表现,针对书籍设计专业的同学,注重前瞻性与观念性的思考与创造,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之上,探索设计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形态与神态的完美关系、 阅读行为与设计技巧的关系、书籍设计与艺术观念表达的关系。设计的思想和行为应当指向未来,概念书籍设计也不例外。针对学生尽力引导全方位释放自我能力,于是探索、思考和进步,于是有了意想不到的创意点和崭新的视觉表现。去用心体会什么是设计?什么是传达?什么是观念?什么是设计要指向未来?于是同学们试着把自己放进书籍的每一个角落,寻找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让灵感释放,创想,成长。

概念书设计是书籍设计中的一种探索。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提供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篇6

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在认谱这一块还是一张白纸,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识谱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好的开端,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对认谱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今后的识谱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反之,如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对识谱产生了厌烦、恐惧心理,这必将为今后的识谱教学带来“麻烦”,从而产生学生喜欢音乐却讨厌上音乐课的怪现象。因此,音乐教师对一年级阶段识谱教学要求的理解以及识谱教学的设计理念非常重要。

一、 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好知识深度

1. 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学习乐理知识

低年级所要求掌握的识谱知识比较浅显,因此,称为识谱知识,而不称作乐理知识,这也给小学低年级识谱教学一个明确的定位。识谱知识比较抽象,在进行一年级的识谱教学中,应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以学生生活和地方实际为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掌握理解的教学载体,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支撑,运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将枯燥乏味的乐谱知识和音乐技能生动精彩地呈现出来,寓单调的音乐知识于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掌握这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并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2. 降低识谱难度,淡化“双基教学”

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好多年,在这些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音乐教师对识谱教学作出新的探究和尝试,然而,有些教师偏离了课标要求,忽视了“识谱”教学的重要性,过分降低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低年级识谱能力的培养起着音乐大厦基石的作用,如若在低年级阶段忽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那么音乐大厦必将无法成功筑起。

二、迎合学生“口味”,因时制宜地制订识谱“菜式”

1. 让识谱教学在欢快的情境中开展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比较感性,暂时难以接受抽象的音乐事物。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迎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悦轻松地学习。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为喜爱的活动,我们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开展识谱教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识谱时,我创设了如下音乐情境:我用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示了一栋7层楼高的房子,初看时,各个楼层的窗户都是紧闭的,早晨的太阳慢慢升起,此时《问好歌》的音乐声响起前半段,我和你,问一声好,此时住在5楼的窗户打开,出现了大公鸡,由大公鸡对着它的好朋友小喵咪问好,唱“5 ――”,接下来三楼的窗户打开,出现了小猫咪,小猫咪回了一句“3――”,这样的设计无形中给学生建立了音高概念,也激起了他们对认识其他音符的兴趣(还有5个窗户没有打开,它们会出来唱什么呢?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在模唱单音时,我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再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整个识谱环节生动、有趣,学生一点都没感觉到识谱是枯燥、乏味的。

2. 让识谱立足于正确的节奏把握之上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基础,是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之一。有人曾形象地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有人说:“旋律是音乐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推动着血液的运转。”音乐教学节奏先行,有效的节奏训练能够对试唱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果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节拍的强弱规律,对后面识谱教学的开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1)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之中。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把节奏训练寓于游戏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例如,在“嘎嘎小鸭子”里的拓展训练中,有X――、X、X X这三种节奏,我为这三种节奏编了一个情境故事: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它的2个鸭宝宝――鸭哥哥和鸭弟弟去池塘边游玩,等到上岸的时候鸭妈妈发现它的鸭宝宝不见了,于是着急地叫唤起了它的鸭宝宝,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嘎――,不远处的鸭哥哥听见了,赶忙回答鸭妈妈,发出了这样的叫声:嘎、嘎、嘎,鸭弟弟发现自己走丢了很着急,发出了这样的叫声:嘎嘎嘎嘎嘎,让学生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模仿他们的叫声,并请学生设计三种鸭子叫唤时的动作,学生很容易地就把三种节奏念好了。把这三种节奏组合起来进行和声训练,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今后的老大难问题――合唱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2)结合生活中的知识经验进行节奏训练。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经常会在课间走、跑、跳,结合这一现象,我把X 、X、X的节奏训练和学生走、跑、跳结合起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琴声(琴声演奏以上三种节奏)边念(念走、跑、跳)边走,感受各种音符的时值。

篇7

做好生物学科中的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做好概念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生物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节省时间,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过程。习惯采用讲述的方式直接给出定义,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所学概念只是文字记忆。学生不能正确理清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现象。对各生物概念没有深层理解,理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应用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生物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影响,没有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

要想实现“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做指导。重视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理解生物概念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或者指导个人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这一具体目标为导向,我的生物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在每节生物课上都让学生在透彻理解各个生物概念的基础上学到实用的知识是我教学的主要目标。

接下来是探索研究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手段。要想讲透概念就要尊重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经历,只考虑怎么教,不考虑怎么让学生学的教学旧理念、旧方法必须摒弃。备每一节课都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什么方式方法最受学生欢迎,学习效果最好。所以,我花在备课上的时间较多,我总是在不断修改课件,努力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上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大胆表达。渐渐的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潜能逐渐被挖掘,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喜悦和成就感,自然课堂教学效率就会不断提高。对于简单的生物概念引导学生自学并解析其中的含义。如“细胞”这一概念,学生可以自学,自己分析,教师稍作点拨就能落实。如“呼吸系统”学生通过看书,结合教材上图片完全可以自学,教师就不要灌输,引领学生自学较好。稍难的生物概念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教师借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比如“细胞”、“组织”、“器官”三个概念学生只靠阅读文字无法真正理解和区分,教师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直观展示区分,也可以联系人体某一器官分层次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和区分,在归纳生物概念时再强化关键词,或者通过概念图进行强化,如此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相关概念。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57-02

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直从事教育活动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新课改主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虽然新课改与杜威教育思想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所基于的教育哲学基础不同,但是再度审视,可以看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理念有许多共性之处。本文通过比较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新课改的理念,进一步分析我国新课改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凸显新课改的价值,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一、杜威教育思想与新课改理念概述

(一)杜威教育思想概述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之一,在此哲学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不应该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况。(2)“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认为学生已有的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基础,离开经验对学生而言,知识是别人的知识,对学生本身而言没有实际的意义。(3)“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一切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典型的、纯净的、理想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各项活动之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增长。(4)学习即反思的过程,杜威认为要想获得“真”知识需要对内容、策略、活动等一系列要素进行元知识监控,强调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旨在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

(二)新课改理念概述

教育改革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持,每一轮新课程改革都是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的过程。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可以将其归纳为十二个字“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体验、创新”。从这十二个字可以看出,第一,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者应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积极体验;第二,每一位学生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经验能力上存在差异,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第三,学习不应脱离社会属性,学习的过程是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第四,“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体验、创新”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改理念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依据原有的知识结构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即“经验结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的建构或生长”。①

二、杜威教育思想与新课改共性之分析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新课程改革理念始终贯彻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进行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智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主体间的差异性,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而杜威的教育思想将学生视为经验的主体,是行动的主体,是思维的主体。同时在杜威的相关著作中,也体现了他对学习主体差异性的认同,例如他曾以柏拉图的思想为例来说明人的禀赋各有不同。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理念对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性的认识是一致的。

(二)强调情境创设,关注学生体验

新课改目的是打破教学中机械的、接受式的、死记硬背的训练方式,鼓励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去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杜威在其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思维的五步法,在思维五步法中,提出了情境对于思维的重要性,“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②,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体验。

(三)重视反省思维的重要性

新课改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元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强调教师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做认真的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讨论得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述反省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往往走入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知识学是我们视为当然的东西,是已经决定的,经过整理有的,已被确认的和已受控制的东西,是确凿的、有象把握的、是被批准的,于是人们不加思考地接纳,这并不是一种肯定的感觉” ③,他认为,反省思维可以将模糊、疑难矛盾以及某种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的、连贯的、确定的和和谐的情境,是思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强调“做中学”

新课改中认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经验依赖于学习者对现实展开的观察、操作和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概括。也就说,新课改始终贯彻这样一条理念“为了认识物体,主体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从而改变它们,他必须移动、连接、组合、拆散、再聚拢它们”,④因此,新课改中提出了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这与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杜威认为“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活动的副产品”⑤,例如学生在学习缝纫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学科知识转为自己能够理解并应用的知识。

三、杜威教育思想与新课改差异性之分析

虽然在上文中我们提出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有共性之处,但是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性。第一,在培养目标上,新课改着重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与信息时代人才的要求相符合的,而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具体社会技能出发,例如缝纫工、电工等,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者”色彩,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二,在教育的社会上,杜威认为“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职业,学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而新课改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强调文理渗透,相对于杜威的教育思想而言,新课改对于课程的设置更具灵活性和科学性。

综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思想满足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如“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做中学”,摒弃了传统的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实现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借鉴作用。因此,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深化新课改。(2)新课改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吸收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并融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教育生态学、多元智能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它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要求,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因此,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有责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新课改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发展。

注释:

①陈琦.教育心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2.

②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9.

篇9

一、引言

农村高中英Z课堂教学问题多,“教师为本”是关键性问题。农村高中生源竞争激烈,质量水平低,学校发展困难,想超常规发展,取得突破,就要研究新课改理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国外关于教学模式思想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法”教学,其谈话模式“讽刺――定义――助产”,对西方教学模式探索有启蒙作用。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原则,代表作《大教学论》总结确立了集体教学模式――班级制。随后,教学模式研究从未间断,成果不断涌出。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育模式。苏联凯洛夫“组织教学、复习检查、导入新课题和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的五环节教育,被总结概括为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有效教学传统。杜威根据“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提出“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和发现”教学模式。至今还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模式有: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模式,布鲁纳“发现”教学模式,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模式,谢夫特“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我国教育模式研究自古就有,但论述零散,没有完整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既对外来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也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开始了本土的教学模式探讨。很多教学模式取得了成功,如杜郎口“10+35”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山东的“271”模式及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学生“先学”,老师“后教”模式。

二、实验

(一)实验假设

本实验假设为: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会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显著效果将全面表现在农村高中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

(二)实验设计

对英语水平相当的两组被试学生,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进行控制处理。实验组接受实验操作,考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英语成绩,以观察对学生二语习得的效应。

1. 被试

福建大田县鸿图中学高一(1)和(4)班108位学生,根据中考英语成绩和性别,分为异组同质的两个班。对两班的英语中考成绩分析表明,两组被试学生英语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2.实验材料

人教新课标英语必修一到四为读物,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和英语测试卷。

3.实验工具

通过观察研究、问卷调查,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对学生在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其进行纵向差异的对比分析。

4.实验过程

2∶7∶1“课堂模式”中,第一是课堂时间分配:首先是教师课堂讲解时间占比不超总时长的 20%,即 8 分钟(包括连续讲和分开讲);其次是学习(自学、讨论、展示)过程是一节课的 70%,即 28 分钟;最后是一节课的 10%,即 4 分钟反馈过关。(一节课按 40 分钟计算)如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七第一单元Living Well。二语习得课文Marty’s story,讲残疾小孩Marty的故事。上课前8分钟brainstorm利用生本教育理念手段对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关于问题What kinds of disability do you know?学生就会列出几种常见的身体残疾Physical disability,如缺胳膊断腿,耳聋,眼盲等,接着让学生选择一种身体残疾,感同身受,发表看法,然后导入课文,推测Marty有可能遇到的困难,该如何面对?学生体验推轮椅坐轮椅,控制轮椅,在28分钟学习课文内容,参考二语习得2014年的高考完形填空那篇体验坐轮椅,控制轮椅困难的文章,拓展知识。最后4分钟点评并复述Marty’s story。第二是学生组成分配:优秀学生20%,中档学生70%,后进学生10%。实验班54个学生中,11个能自己习得;38个学生要通过与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学会;5个学生要大家帮助,通过小组讨论、老师指导帮助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是对学习内容划分:不用讲学生能自学的20%;通过讨论能学会的70%;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老师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学会的10%。“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2∶7∶1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操作:首先,精心设计“导学案”。采用“三案并举”即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需要教师精心教学设计,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们是主体,按教师设计布局开展学习活动,允许他们自由发挥创新。其次,班级管理建设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快乐成长。做法:每班都有“三驾马车”,即学习小组、科研小组和管理小组。小组间互相配合,促进课堂目标实现。再次,为了生本课堂的稳定,制定一系列保障制度,如备课。备课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既要求教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也要注意两者结合。集体备课是“宏观”的备课和“集思广益”的备课,是本学科大方向的备课,是理论方法、学习技巧,如何设计,如何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如何把握高考方向的。集体备课是对教材宏观把握和方法指导。而课堂的重头戏落在个人备课上,其重中之重在设计,包括学习过程、导学案、预测课堂情况,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建立编制导学案制度,在“导”“学”“案”三个字上做文章:设计要坚持“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学情,分层设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欲望。反思教学过程,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并及时写在教案后;既包括问题,如教学设计出现哪些漏洞,课堂处理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处理更好等;又反思优点,主要是成功的做法,总结经验。反思还要在备课组、教研组中进行交流。评价制度,是最好的管理。课堂评价:每节课、每天、每周都进行评价,由科代表负责统计,然后,选出优胜者进行奖励。

5.实验结果分析

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显著效果在农村高中学生二语习得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率的最大化。即投入等量时间完成最大任务量。这里的任务主要指课堂内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内容、作业完成情况等。二是效益最优化。即学生被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它的衡量是隐形的,如行为习惯的养成、兴趣志趣的培养,思维品质的培养等。

三、讨论

实验表明,本研究课堂特征,1.主动性:学生主动性主要通过兴趣、爱好以及深层次价值观的驱使,而不是外在因素。其建立的途径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前提是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是创设开发、包容、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作为教师来说,就应该通过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2.互动性:我们所提倡的有效课堂是通过师生的互动性来实现的。教师要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合作,共同合作探究,以实现知识的获得,做到教学相长。3.生成性:教学设计和准备的重心,是放在如何充分地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状态;放在如何解读课本文本和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以及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生成性课堂教学锻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了创新意识。生成的知识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而且生成性的过程和知识比起来,知识本身更有价值,正因此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发展。4.展示性:让学生们尽情地展示成果,这样才有成就感、进步感、落后感、时间感;同学们“你追我赶”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成长。5.差异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分层设计,难易不同、深浅不同、形式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差异的学生都应该得到肯定认可,都能体会到自身价值实现的喜悦。俗话说:“一花盛开不是春”,我们要的是百花齐放、百花争艳,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变得丰富多彩。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24-01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尝试寻求一些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教学难点化整为零、逐一击破、精讲精练,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一、观念转变是前提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要彻底地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每一节教学内容都吃透,注重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以及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衔接;其次,教师要尽量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再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基本上与教师备课的充分性、课堂魅力、吸引力成正比。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在于老师讲得有多精彩,学生做了多少题,而是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少。

(2)学生学习思路的转变。课改不仅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然而,许多学生习惯了“拿来主义”,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这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发挥想象力、课下复习巩固,从多方面将知识点由浅入深地慢慢消化掉。

二、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起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和生活分离开来,而是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指导生活的目的。如果单纯地教数学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提不起兴趣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用数学指导和服务生活。下面以人教版数学必修1 第一章第一节“集合”为案例,提出问题并予以说明。

问题一:你能说出自己与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的关系吗?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刚开始很不解,觉得没有任何难度,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但还是有同学回答。生1:我在小组里、小组在班级里、班级包括在年级内、年级归学校管。生2:我是小组里的一员、我是班级里的一员、我是年级里的一员,我是学校里的一员。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第一个同学的回答有问题,他没有说明自己与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的关系。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原来简单的问题也是可能回答错误的。

问题二:刚才第一个同学回答的问题错在哪儿了?生3:忽略了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师:我们不能忽略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可以给要研究的对象起一个名称叫“元素”。这样,就自然地引进了元素的概念。

问题三:如果把每一个同学都当作元素的话,那么我们的班级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生4:把我们放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师:我们发现班级是由元素构成的,我们可以给班级起一个名称叫“集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师:元素一般用小写的拉丁字母 a、b、c……来表示,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那么元素和集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5:元素属于集合。师:我们引M表示属于的符号“∈”,如果把某个同学记作a,把小组集合记作A的话,就可以表示为a∈A。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属于符号。师:在问题一中我们把小组、班级、年级、学校分别记作A、B、C、D的话,同学a与A、B、C、D的关系你能表示吗?生6:a∈A、a∈B、a∈C、a∈D。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的左右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6:左边的元素属于右边的集合,集合中不止一个元素。在探究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以后,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教师可以通过三个问题引导探究。问题一:我们班大个子能否构成一个集合?教师通过问题一说明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问题二:一个同学能否在班级这个集合中出现两次?教师通过问题二说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问题三:班级这个集合中的几个同学换一下座位,构成的集合与换座位前一样吗?教师通过问题三说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

此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自身融入到问题中去,问题与学生本身非常贴近,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像抛绣球一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比直接灌输的方法获取知识要容易得多,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刻,学生真正参与了,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结束语

总之,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要看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要看教师是否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是否都是有效问题。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则体现在学生参与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程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篇11

新课改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体会到成就感,教师起到导的作用。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新课改抓住这个关键,要使学生对政治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学习政治很轻松、不难,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在政治课堂上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真正做到变苦学为乐学,那么教学目的就真正达到了。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十分重要。而中学政治课的特点之一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改变政治课以往存在的枯燥、乏味等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如何使用语言激活政治课堂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恰当比喻,追求语言趣味化

这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语言直观”,依靠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对教材抽象理论获得感性认知。语言直观运用得好,就可以把教材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在他们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迹而久久不会遗忘。如:讲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我让学生到水果店买水果,到办公室找老师,在学校找学生。学生就会感到这个任务不好完成。在他们为难之际,我就讲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道理。像水果这个共性是从苹果、梨、香蕉等具体水果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存在于苹果、梨、香蕉等具体水果之中,离开了这些具体水果,水果就不存在。同样的道理,老师和学生也是这样。

二、运用童稚语,使抽象哲理通俗化

跟学生说话,就要用学生语言,如果用成人化语言,他们听起来不太入耳。如讲辩证法时,可以用生动语言表达吗?我跟同学们说起《伊索寓言》里面的一个故事。伊索的主人叫他去买最好的菜,他买来了舌头;叫他去买最坏的菜,他又买来了舌头。主人问,为什么?伊索讲,一切最好的话通过舌头说出来的,一切最坏的话也是通过舌头说出来的。这就是舌头的一分为二。而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材料,同学们既觉得有趣,又易于理解。

三、运用名人名言、诗词、典故等,使语言丰富多彩

政治课堂既是知识的培训,又应是情操的养成,在政治课堂中通过引用一些名人名句、名曲、成语、典故,既便于教学,又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第一,引用歌曲。引用《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词“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说明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第二,引用诗词。引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说明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引用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说明抓住实际,促成质变、飞跃。第三,引用名人名言。引用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说明事物变化发展的是内因,等等。

四、借助于排比,小题大做,使语言效果得到强化

《思想政治》中的概念、基本原理有的比较深奥,可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语言具有穿透力。讲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语言具有震撼力。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举“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逢山开路,逢水搭桥,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语言具有感染力。讲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可举“企业经营者要有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政治学家的眼光,军事家的胆略”。如此,借助排比可强化语言效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寓教于乐之效。

五、借用幽默语言,激活学生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幽默虽不是流水,但是浪花。有了它,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

1.随机发挥法。随机发挥法就是对新鲜的、新颖的事例信手拈来,结合教学内容临场发挥的一种方法。例如,讲授《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一课时,我从自然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的认识也是有规律的娓娓道来,并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例,就规律的含义加以深入阐发。正当师生都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阵风将贴在黑板上方的标语刮落,掉在我的身上,引起部分学生的笑声。我拣起一看是“勤奋”二字,便笑着说:“这块标语此时落在我的背上完全是偶然的刮风所为,但图钉钉得不牢固又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如果这也是规律,那么,每天的此时此刻这块标语都会砸在我的身上,同学们千万不能丢掉‘勤奋’,因为学习是否勤奋与成绩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笑了,而且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拓展了学生思维。

2.巧妙移用法。巧妙移用法就是将某一思想的自然表达移置为另一笔调,突然改变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可令表达充满张力、增加情趣。例如,我在讲货币的本质时讲道:“当你走进新华书店,拿着一本《英汉词典》爱不释手时,怎么办呢?你不可能指望营业员无偿奉送,也不能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只能拿钱去买)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纸片’,就能买到各种商品呢?”在这里,“窃书不算偷”的巧妙应用,诙谐有趣,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情趣。

3.婉言曲语法。在教学中,对一些不宜直说或不必明说的事例,运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或含而不露,或绕一个弯子说,即为婉言曲语。婉言曲语运用得法,可收到幽默含蓄、富有情趣之功效。例如,我在讲“货币的本质”时,一位女学生竟打起瞌睡来了。于是,我将这个情况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说:“我本来认为货币是很有魅力的,谁知在座就有不为金钱所动者,依然打她的瞌睡。”这种幽默使全班的学生都笑了,那位女生也被笑声惊醒,重新开始认真听讲。

总之,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加强课堂语言训练,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25-02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身边及生活中获取的各种课题为学习载体,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开展主动性研究,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不断构建及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掌握研究方法,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1,2]。研究型课程能够极大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3,4]。因此,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侧重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中,对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方式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或者只进行了小范围的探讨,或者未开设。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环境工程概论课》为例,提出了一套基于研究型课程理念的课程设计方案及学生能力培养方法。

一、课程改革目标分析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该课程通常作为针对非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环境现状,是当代大学生环境素质教育的基础课之一,使非环境专业学生能够对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等污染的治理方法和原理有所了解。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深入贯彻[5],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环境工程概论》成为环境类专业新生学习的第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新生的入门课程,《环境工程概论》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概论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涵盖内容多、知识更新速度快,基本内容既包含了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及治理原理与方法,也涵盖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有关内容,同时还介绍了环境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每一章节的内容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多,知识点零散,传统的单个教师主讲的“灌入式”全讲课模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仅让授课老师上课吃力,浅显且泛泛的内容对学生也缺乏说服力,导致学生兴趣下降,课堂气氛不活跃。

对于刚入校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只局限在媒体报道的“雾霾”、“温室效应”、“富营养化”及各种污染事件上,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具体方向及内容。在此情况下,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应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总体讲授,使学生对环境专业有总体认识。然后,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结合身边环境问题,成立课题小组,开展一些研究型课题的学习。这些研究型教学课题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社会实践调查等,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源、基本原理、解决措施等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既熟悉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方法,了解到环境工程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心,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工程概论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践

根据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由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成果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是研究型教学的基础,是以课题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的重新规划。根据学生人数,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结合桂林市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取得的成果,将《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课题设计为以学生调查实践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汇报作为各章内容的开题,进而引出各章理论主题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讲授、指导,使得课程生动、课堂气氛热烈,进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桂林市水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大气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固体废物状况调查、桂林市声环境以及桂林市的生态之城建设五个部分。

(二)课题实施

1.成立课题小组。课程第一堂课为导论课,由教师对目前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总体讲授,布置研究型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说明。课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微调,保持各组同学水平相当,每组6名同学。

2.方案设计与实施。各小组成员首先根据课题题目,明确完成目标,讨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进行组内分工,完成资料收集、查阅、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汇总、书面总结及口头汇报等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以课下业余时间完成为主,教师轮流跟组进行指导、答疑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帮助学生解决在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分组讨论,各课题小组方案设计内容如下表1所示。

在完成过程中,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统计年鉴、环境公报等纸质资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CNKI数据库等,以及环保局网站、环保局实时监测系统等网络数据资源。然后,再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完成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成果评价

1.成果展示与评价。首先由组长作为代表对课题完成内容进行汇报,同时对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介绍,课题组成员共同对其他小组的提问进行解答。根据汇报结果和答疑情况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三部分组成:组间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课题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对课题内容进行进一步修改,并形成书面报告上交。

2.成绩评定。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6]。其中课程总成绩由学生个人的平时表现(包括课题表现、对小组课题项目的贡献)、所在课题小组成绩(要求3~4名环境工程专业老师对小组作品进行评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

三、总结与反思

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两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1.完善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应记录下课题完成过程中的日记与心得,不断总结课题完成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无改进措施,如成员分工情况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得当等。

2.教师对课题完成过程的反思。如根据每个课题完成情况,评价课题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研究开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期在今后的研究型教学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浩,郭龙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92-193.

[2]冯湘,王雷,林亚平.研究型大学创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8):69-74.

[3]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9,(11):22-24.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10-02

引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许多教育学者对于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徐晓歌等人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机制的创新进行了研究[1]。刘华提出了以学生探索、解决“真实问题”的“类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胡文龙对于工科多层级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研究[3]。本文基于项目教学理念的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是围绕多个能涵盖知识点的实践项目并结合传统教学方式而开展的全新教学模式,该模式综合了当前传统类型教育、任务驱动类教学[4]和案例型教学[5]的特点,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了所设计的实践项目中去,让学生以设计实践为导向,进行积极地、自主地完成课程知识的建构。也就是说所有课程大纲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都必须围绕实践项目这个核心展开,而且这些知识能够与项目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一、总体设计思想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建筑、交通运输、军事器械、海洋工程、矿山冶金、食品加工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均十分广泛。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及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将课程教学内容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增加项目的设计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理解和应用。具体的改革首先应从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开始,以项目实践教学为导向,增加学生设计实践实验环节的学时。其次,转变思路,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项目教学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加强师生教学互动交流。同时,将现有的实验课程进行全新的编排,并针对学生存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安排相对应的操作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尽量让所有的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列出考核细则。例如本课程(液压与气动)的考核可以由6部分组成,分别为平时出勤成绩,占6%;平时作业成绩,占12%;随堂测试2次占20%;实验成绩,占5%;项目成绩,占7%;卷面考试成绩,占50%。因此,最终本门课程的总成绩为上述6部分成绩之和。同时,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可以结合实际项目及实验进行边操作边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核心――“主动者”。

二、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该项目教学是把液压与气动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大量查阅资料,总结工程实际中所遇到的液压与气动问题。运用到的知识点包括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的选取,各类液压阀在回路中的作用,液压辅助件的应用,液压基本回路的设计,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等。项目设计的过程包括:(1)设计任务;(2)设计思路;(3)液压回路图设计;(4)最终方案的确定;(5)元件的选取;(6)项目报告及答辩。

三、项目实施方案

1.总体实施步骤。首先,梳理课程体系,整理课程知识点,制定教学改革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其次,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再次,进行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将实验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实验教学;然后,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核;最后,汇报总结,提出意见及建议。

2.实践项目的实施。项目采用分组形式进行完成,每4个或5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一个项目题目,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任务分配,分工要明确。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够实时地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并纠正错误,对知识进行细化的讲解,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每个项目都需要小组内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在小组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上,做好组织、分工、配合等各方面的工作,培养了学生在团体中找准定位、发挥特长、与人协作等能力,为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打好基础。同时,这些活动也增加了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互相交往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实践项目的进程安排。实践项目的题目下发后,同组的负责人根据项目的安排及各位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配,依据课程的进度,积极开展资料搜集、查阅、整理及方案的设计等工作,并按时进行答辩验收,上交项目报告,其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自课程开始,一直到课程结束,学生利用课外14学时完成该项目。

4.实践项目的成绩评定及评分标准。课程进行期间,严格考勤。本门课程课堂上共讲14次,要求每个学生每次上课提前5~10分钟到教室,在主讲老师所提供的签到表上由签到(不得代签,如果通过对比每次签到的笔体发现有代签的,当事人平时出席成绩均计零分)。无故缺席4次或迟到6次,平时出勤成绩为零。平时出席成绩占6%,出席成绩为零的学生不能参加结课考试。按时交作业,同时杜绝抄袭,如有雷同,无论抄袭者还是被抄袭者,其成绩一律为零,平时成绩占12%。

在课程进行期间,会进行两次随堂测试,占总成绩的20%。本门课程还有4个学时的实验项目教学,占总成绩的5%。实验课程的要求与理论课程一样首先每位同学每次实验必须提前5~10分钟到指定的实验室签到;其次,在教师及实验师的安排下认真完成每个实验,同时在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并按时统一提交,杜绝抄袭;最后,按照学校的安排采取笔试的方法进行结课考试,卷面总分100分,卷面成绩的50%为结课考试的成绩。

课程中所进行的实践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7%,其主要包括三部分:本组学生自评(3分),指导教师评分(2分),答辩成绩(2分),三部分之和为项目总成绩。其中,各组学生自评部分,由该组学生之间相互打分,最后由小组负责人签字后上交给任课教师,每组学生互评的平均分不超过2.5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差不小于0.5分。打分过程中要以小组成员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大小为依据。指导教师部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表现、讨论的积极性、承担的任务、项目完成情况、报告书完成情况及PPT演示文稿完成质量等给学生打分。答辩部分,由现场评委打分,包括项目的完成质量,讲解清晰度,汇报时间,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5.实践项目报告要求。项目说明书应该叙述完整,文理通顺,字迹工整,公式、图表规范,总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各组的项目报告应独立完成,不允许出现严重雷同的情况,若出现将会严重影响成绩,而且项目报告中应明确说明小组成员中每个人负责的内容,以及在整个完成项目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等。同时,所完成项目中研究内容的完成度会影响到每组成员的最终成绩,因此鼓励各个小组进行讨论选取比较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设计和深入研究。同样严禁从网络或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剽窃抄袭,如有发现,选择该项目的小组所有成员的实践项目成绩以零分计。

四、总结

在理解并掌握液压与气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汇报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在实际中的运用,提高查阅资料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以实际项目和实验项目等带动教与学,并从中组织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克服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使知识从原理性向应用性、综合性转变,这样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达到国家对工程应用人才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歌,张晋恺,张徽.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2013,(29):196-197.

[2]刘华.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以整合性“类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来自美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课堂教学研究,2014,(8):6-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