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6 14:55: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篇1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在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将子女带入城市,而另一部分人却把子女留在家中,让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抚养或者教育,据统计,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

通常情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但不管是哪种监护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子女亲情需求严重缺失

由于常年在外忙于打工,农民工平时回家次数很少,由于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及沟通,使得亲子关系会出现障碍,亲情关系缺失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如学生张某,父母双双离家打工已3年之久,逢年过节时都不能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调查还发现“留守子女”成绩总体上偏低。留守子女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然而,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偏低,很难辅导孩子的功课, 80% 的教师认为留守子女自律性较差。尽管隔代亲人也愿意照顾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很多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调查中不少亲戚也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

篇2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上学的成长阶段都是由父母精心呵护与教育,到了上学年龄,孩子每天在家生活的时间也超过在学校的时间。因此,父母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就由隔代的老人抚养,孩子放学后,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许多老人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迁就、放任而却忽略他们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等。老人对孩子也是不敢管或不会管,留守儿童几乎处于毫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便助长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逆反心理。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正确的引导,而他们的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及时引导,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不利,常引发种种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二、学习问题

对于父亲外出务工,而母亲在家的守留守儿童来说,由于母亲得承担家庭内外的全部劳动负担,不仅要料理家务,照顾孩子,还要干农活,由于个人精力的不足,不能耐心管理孩子的学习,有些母亲也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帮不上孩子什么忙,这便导致了守留儿童学习跟不上:对于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孩子来说,由隔代人监护,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三、家校配合问题

学校教育要做到更好,一定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可是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四、对社会的危害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关爱容易导致心理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孩子容易在社会上沾染不良习气,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一旦受到社会上不法分子的教唆,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了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我们应该多方面行动: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篇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28―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加速形成,使得农村大量低收入的农民为争取更好的生存、生活条件而涌入城市务工谋生,为其子女创造更好、更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这本无可厚非。但客观上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已成为我国的普遍现象,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种种不良行为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了亲情的缺失和关爱的缺乏,使得他们无法倾诉心里话,也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宣泄自己的烦恼和心情,久而久之,使得他们的心理逐渐趋向封闭,常常少言寡语。他们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活泼,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触、交谈,使得他们出现内心封闭、行为孤僻、情感冷漠,易冲动,言行会失控等不良状况。

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隔代照料或由亲戚照管。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文化水平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亲戚对学习不重视,他们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只管孩子吃好、穿暖,他们认为学习就是老师和学校的事。留守儿童大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解决,没人及时辅导和帮助,也缺乏资料查阅,因此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也慢慢地滋生了厌学的情绪。

3.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问题。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无法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感染和熏陶,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得他们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是非辨别能力低下,他们一味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在精神上毫无追求,或是追求另类的标新立异。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自制力差,他们精神空虚,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和追求他人对自己的重视,慢慢地和社会上一些具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逐渐滑向犯罪的边缘。

二、解决策略

1. 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切中要害,与家长或其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对其认识予以纠正,让他们认识到上大学不是跳农门的唯一目的,上学求知的意义在于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生存,增长见闻,为将来发展打基础,学习的目的是使人生活得更有尊严,精神更丰富、充实,更幸福。其次,当地政府要切实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结合本地的实际对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其监护人进行调查摸底,登记注册,定期举行学习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认识水平,要求他们做到:(1)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言谈举止、衣着干净整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2)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迎难而上、坚韧不屈、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尤其要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田间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3)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孩子自己做的事大人坚决不做。这样的培训会改变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

篇4

xxxx市xxxx乡中心小学共有496名学生,其中有32名学生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监护的。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二、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问题: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突出。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正处于玩耍的黄金时期,寒暑假更是他们放松的最佳时间,逃脱了老师严格管理,摆脱了家长严密监管,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让他们的安全处于一种特别危险的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生活,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困境,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进而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职责。

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为严防留守儿童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学校应对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识等相关知识培训,让家长及监护人明确应承担的监管范围、时间、职责等;结合案例,重点介绍寒暑假期间极易发生的溺水、交通、雷击、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对预防工作和救护措施进行详细讲解。

二是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课,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放学后组织留守儿童集中写作业,老师轮流看管、辅导。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帮助他们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缺失。

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为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学校应该组织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结对活动,使留守儿童获得爱心妈妈的关爱,让爱心妈妈从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爱、学习上解惑,让孩子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通过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

四是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实行假期全程跟踪监管。

寒暑假前,学校应对每位留守儿童进行深入摸底调查,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父母的具体去向及联系方式,并登记造册,形成留守儿童数据库,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最新动态。寒暑假期间,学校应该开展家访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监管、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身心健康提出具体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与留守儿童联系两次,做到学校、监护人、父母互相沟通;学校还应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篇5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总体来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儿童在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面临着许多学习、家庭、社会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但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生活,还会让中国未来的社会面临着很大的不安定因素。对“留守儿童”现状的教育,如情感教育、学习教育、道德教育、家庭生理教育等问题变日趋严重,特别是情感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大事。

篇6

一、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

在留守儿童的心中,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他们的心理是孤寂的,师生的关爱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关心留守儿童,与孩子们真诚相处。这种关心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成绩,还关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教师在日常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中,积极引导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这一事实,正确认知这一自己并不能改变的现实状况,使其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作为小孩,应当体谅,在离开父母的时间里学会调整自己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把父母不在身边的这一现实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乐观对待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不断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减轻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定期家访时应当关注留守儿童情感与认知教育

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而家庭教育是培养留守儿童正确认知的关键。家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是培养留守儿童正确认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父母应当知道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别人都无法代替的,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远离父母,情感上也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认知偏差和负面情绪则会进一步泛化,更进一步引发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即使父母与孩子相隔两地生活,父母再忙也要抽空利用电话等方式及时给予孩子生活学习上的关爱,了解他们心灵的渴望,及时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留守儿童暂时的监护人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父母及时补偿他们对父母依恋的情感。家庭环境因素是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最重要因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与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不断自觉认清自我完善自我

首先,留守儿童要对自己有清晰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认识到自己存在缺点和优点,对自己性格、兴趣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采取的具体方法是鼓励留守儿童写一些关于自我成长的文章,父母要求或孩子定期对自己做总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老师有时不耐烦、不恰当的批评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师要多采用温暖的感化方式,而不是伤害他们自尊的言语和惩罚方式,温和感化他们,利用奖励等正强化的方式来强化他们的正确认知和行为,不断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鼓励留守儿童从各个角度来认识自己,同时也要做到客观真实。不断鼓励留守儿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和行为上证明自己。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常规教育时,帮助留守儿童认清自己和外界世界,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引导留守儿童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成功和失败,纠正错误认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适应现实环境,面对现实,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篇7

一、当前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现状

1.完全自我型。比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小二班的锐锐,在奶奶面前说啥就是啥。六月份,锐锐早上来园要穿靴子,奶奶让老师给孩子讲道理。奶奶还说上周锐锐要买雨鞋、雨衣,由于号码太小没给买。结果回去的路上,锐锐用头撞桥墩,昏过去了,还被送往医院,真是让人揪心。

2.胆小自卑型。张达智的奶奶告诉我们,这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去打工了,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养大。张达智害怕打雷,每当打雷就蒙在被子里哭,夜里睡觉常常惊醒。在幼儿园午休时,孩子也是睡一会儿就大声哭,要老师拍一拍才能睡着。孩子每一件事都要告诉老师,“老师我上厕所”,“我去舀饭了”,“我喝水了……”

3.完全自我型。在活动室,即使最安静的环境也能听到有人嘟嘟说个不停,原来是哲哲自说自话。户外活动结束,小朋友都回班了,没见着哲哲,原来他还在院子里一个人玩,很难融入集体中。他也是父母外出打工,由奶奶接送的孩子。

4.完全不能自理型。班上孩子中,有的吃饭不动筷子,有的想上厕所站在原地就解决了,有的睡觉哭、起床哭。为什么不吃饭?回答是要奶奶喂。为什么睡觉哭、起床哭?要奶奶哄。

二、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异常表现的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乏沟通,疏于管教孩子。即使打电话,关注的也只是孩子吃喝拉撒和健康状况等一些身体上的问题,极少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心理健康。这样就造成了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时得不到父母情感的支持,犯错时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久而久之就出现自卑、自私、自闭等行为和一系列心理问题。

2.监护弱化,学校教育孤掌难鸣。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习惯的养成,仅靠自己本来就不行,再缺乏必要的鼓励和指导,更是无法形成了。仅仅依靠学校、老师的监护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势必会造成“5+2=0”现象,致使幼儿园教育孤掌难鸣,苍白无力。

3.教师专业素养不强。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幼儿的重要性,但仅看到心理健康对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学习水平与能力提高及未来成功的影响,未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幼儿个人幸福的源泉、充分发展的保证。许多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现状担忧,认为相当一部分幼儿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同时也认为孩子小,必须要多关心他吃得怎样、 长得怎样、有没有生病等。他们更关心幼儿身体健康,身心并重的健康观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三、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更新家庭管护理念。首先,家长要主动配合幼儿园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老师,并主动地与班级老师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其次,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绝大部分监护人只注重留守儿童的吃、住、安全,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影响与氛围的完整。

2.细化幼儿园管理制度。

(1)包抓制度。成立留守儿童“领养”制度。把全园的留守儿童登记造册,每位教师担任其家长。实行留守儿童包抓,单位整体规定帮扶留守儿童的次数、帮扶的办法。

(2)各班级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全面体现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能力、与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外出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3)评优奖励制度。每学期末,评出好妈妈、好爸爸、好爷爷、好奶奶、好孩子等,再让这些好家长介绍育儿经验,现身说法,使家长学有榜样,追有目标。

(4)家园配合。幼儿园通过QQ群、微信平台、宣传栏、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通告学校每学期工作的思路、家长应注意的事项,汇报学校教育教学重大事件和成果,宣传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参与各种亲子活动,在重大节日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3.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1)用爱关注,用心呵护。爱幼儿是每一个幼教老师必备的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好像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根据他们的情感表达了解其心理状况。例如班上的晴晴,性格孤僻内向,从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或自由活动的时候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边上。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拉着她的手说:“我们也去做游戏,好不好?”玩老鹰捉小鸡时,先带她参加游戏,以后慢慢有意识地让她当妈妈或是老鹰,让她感受到自己在游戏中的存在,同时也体验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慢慢地,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

(2)充分信任,树立信心。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可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多一点信赖的目光,多一些嘘寒问暖的话语,多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让幼儿体验到关爱和幸福。如张达智小朋友,缺乏自信,干什么都要问老师,小心翼翼的。我就经常对他微笑,自由活动的时候和他说说话,聊聊天。

篇8

根据当前的中国国情,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快乐、阳光的成长。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情感缺失,性格塑造出现偏差。长期与父母两地分居,缺少了亲情的呵护,被委托监护人大部分又处在农村,家庭剩余成员稀少,繁多的农活、家务无法搁置,在孩子富裕的课外时间里缺少交流和沟通,形成大部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自卑、懦弱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两级性格。

(二)家庭教育缺位,学习成绩普遍不佳。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母亲居住的占51%,与父亲居住的占5%,与祖父母居住的占32%,与外祖父母居住的占11%,独居的占1%。迫于落后观念的影响,农村的妇女和祖辈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孩子课外学习上无法提供应有的辅导,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不能有效利用,对孩子的课外学习只处在口头警示和盲目督促中或放任自流中,这种与小学儿童年龄特征不符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积极性不断消减。

(三)经济富裕,价值取向不明。长期在外打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崇拜和追捧。物质、金钱成为了亲情缺失的补偿品,养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经济富裕的优越感,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金钱得到的期望值,建立了以金钱、物质为媒介的交际网络,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曾有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样问过笔者:“老师,您看我穿的这双鞋值多少钱?”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学生买这双鞋花了380元,还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这说明,在儿童心理的转型期,富裕的经济基础能够左右一个孩子的价值取向。

(四)学校对应教育措施欠缺,受教育不全面。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考上一所好大学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出路,脱离农口是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评等定级之根本。因此,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仍然较大程度的停留在分数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落实,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教育度。构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技术资源的辐射面,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性,通过教学多媒体,手机通讯,班级QQ群,家长微信圈,校讯通等信息技术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学科教育。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教育问题大力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帮助和关心他们。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空间。二通过教学多媒体、良性网络视频资源,进行直观教育和感染,净化孩子的心灵,端正留守儿童的行为。三是通过声音、视频等媒体手段链接亲情,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次数,用父母的关怀,亲情的温暖,填补他们情感的缺失,健全留守儿童人格。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发挥学校教育机能。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场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关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成员、监护人基本情况、交往对象、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

(三)完善家庭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每年有200天(去掉周末和节假日)能够在校学习,期间每天在校时间为8小时,全年1600小时,大约占全年的18.3%,这说明留守儿童全年有81.7%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再除去每天睡眠10小时,约占全年的41.7%的时间,还有40%的富裕时间。40%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力保障,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1)完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应选择离孩子较近的就业地点,增加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时间,多与孩子在情感上和语言上进行交流与沟通,給予孩子心理安慰、健康教育。与学校和被委托监护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生活状况、思想动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2)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和教育现状,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物质资助,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爱。(3)建立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站。在留守儿童辅导站中通过老师辅导、同学互帮、社会爱心人士指导等形式,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成绩,消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因多与文化程度不高祖父母、外祖父母、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课外学习辅导上的空白,不但学习成绩底下,更在心理上留下了“低人一等”的阴影。(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富裕优势,利用闲置场所,筹建有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农村少儿活动中心”。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参加有益活动,杜绝留守孩子参与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今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各项职能,形成合力,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快乐、阳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篇9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84-02

一、闽东留守儿童概述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受研究的客观因素,大多数学者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均外出务工,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为照顾的儿童。本文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首先是农民工的子女,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一方或亲友等监护人抚养照顾的儿童。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教育工作者多采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结合所得数据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及切实可行的建议。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突出,欧洲多国对于公民的权利保障方面可以说是令人生羡,政府会有大量的资金专门扶持这些群体,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十分有力度。

二、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受到经济的局限等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基于以上的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宁德市蕉城区福洋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及成绩问题。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滞后,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纯文盲占了63%,文化水平堪忧,监护人不能很好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教育。研究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占了78%,而成绩优秀的仅占18%。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乐观,这和留守儿童缺乏学习上的指导有很大的关联。

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问题。陆士祯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大多数监护人对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过于关注,留守儿童多出现组织斗殴、抽烟、偷窃,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些地区,这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35%以上。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分隔两地,父母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归结起来有:由于亲情需要不能满足所引发的情绪问题;由于内心的不平衡而出现的交往问题;由于缺乏心理支持而出现的自卑心理;由无奈的反抗所导致的逆反心理;等等。据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冷漠的竟高达60%,而孤僻的也占到了10%(详见表2)“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访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发现,他们时常与监护人顶嘴,脾气异常暴躁。

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多为粗放型,监护人安全教育意识薄弱,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内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的共同点

1.心理负面效应。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管理能力不足。逐渐的,胆小、自卑、冷漠都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2.学校及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的学校条件有限,无专门的心理课程和心理教师,对于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力度都不够。

3.道德品行方面。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和判断力均不高,基于这种情况,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是导致了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后果。

四、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比较分析

1.生活管教的差异。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指导学习的能力,有的甚至放任留守儿童沉迷虚拟网络世界,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他们也不像非留守儿童的家长那般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一系列的原因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逃学,从而成绩下降。

2.学习条件的差异。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社会越发体现出来,但均衡教育却难以实现。非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尽量把孩子送往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地区进行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当地农村的小学就近上学,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缺乏,学习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没有打好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不公平且无法弥补的。

五、闽东留守儿童教育建议

基于国外的研究手法对闽东地区情况调查提出策略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管理

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应加大力度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管理。

1.完善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对已有的政策、法规如《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进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2.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指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整顿社会风气,抓住任何的契机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留守儿童常年生活的居所,对留守儿童起到生活指导、受教育的作用。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的滋养,加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素质等差异,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能力,这无疑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保障。

1.慎重选择监护人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监护人的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品德养成等各个方面,因此监护人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监护人要做到严而有爱,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辅导学习,其次要具备责任感,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和身心变化,充当桥梁,加强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爱。

2.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不可代替。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易遭到嘲笑,这对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缺乏家长的疏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密切联系留守儿童,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多给予肯定和赞赏,让留守儿童找到爱的归属感。

(三)发挥学校作用,加强指导和关怀

在农村,应该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实现学校教育的“补位”。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教育和管理作用。

1.转变教育理念,倾入师爱。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出现了成绩效益的攀比,为此,教师容易出现对待上的差异。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质量。另外,要加大校内的教师关怀力度并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关爱。

2.引导留守儿童实现自我管理教育。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相比较于非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因事件的冲击易产生暴怒、自卑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成了严峻性的问题,因此,实现对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充分、较为准确地认识自己,引导留守儿童在必要时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实现对自己的监督控制。

六、结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同样身为祖国未来的希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协同合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和关注,共同缔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

[2]陆士祯.预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滑坡[N].人民日报,2004-05-18.

[3]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5,(7).

篇10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近年来,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缺乏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可见,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有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案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超过5800万的群体的问题,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新农村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2009年7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社会实践团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教育、关爱和管理等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期间,我们走访了村间集市、家庭,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我们试图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我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的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2―6年级,初中1―2年级的在校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7―15岁之间。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减少性别差异,男女学生的性别比例是1∶1。

(二)方法。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我们采用了到家庭随机走访、街头集市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36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选定的调查对象,我们采取了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亲情缺失严重,渴望父母关爱,心理发展异常。

由于亲情缺失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亲情缺失,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父母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时间下来,无助感、失落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60%,一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40%,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和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而且相处的时间也很短暂。尽管外出务工的父母会打电话给孩子,但每次打电话的内容多是问问家里的情况,有事情相互通告一下。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渴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访谈和调查中有65%的留守儿童反映因父母不在家常常感到没有安全感、寂寞、孤独无助。

同时,这部分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如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交谈,刻意回避我们的问题,时常还表现出烦躁的情绪,等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儿童,88%的留守儿童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会选择独处或者生闷气,仅12%的儿童会选择去找老师或者朋友倾诉,亲情的严重缺失使他们慢慢变得沉默寡言,没有了笑声。他们渴望美好的未来,却又常觉孤独;他们愿意去开怀大笑,却感觉无人陪伴;他们在梦中呼喊着父母,醒来却发现仍是独自一人。

(二)隔代监护,家庭教育缺失,生活习惯欠佳。

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整个人生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一直把家庭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教育已全面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放弃了家庭教育,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赢得了家庭教育,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从调查情况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活,79%的儿童由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监护”。但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还要同时照看几个孙辈,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仅满足于让他们吃饱、穿暖,缺少精神、道德上,以及日常习惯和行为的教育引导与管教约束,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也明显地发现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与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普遍欠佳,不少人不讲究个人卫生,身着脏衣服,甚至不洗手就拿东西吃,早上不洗漱就吃饭,晚上不洗漱就睡觉,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三)学习成绩不佳,不当行为时有出现。

根据调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较少,对儿童在学校情况如何、学习情况如何、学习内容是什么、作业是否完成、学习是否认真、考试情况如何等几乎不知或很少过问。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这使得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不佳。也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有打架斗殴现象,甚至有个别出现抽烟、沉迷网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观念,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为孩子考虑,多为孩子的前途考虑,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能就地务工,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在外地务工且有条件的父母,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定期“温馨对话”,采取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经常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加强沟通与交流。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其家庭成员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适当进行家访,加强沟通与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2.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留守儿童参加文体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非常宝贵,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释放烦恼,获取快乐和自信,努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习惯,帮助他们走出各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学校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健康老师,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与他们进行及时的交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及各部门方面。

1.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本地就业岗位。正是由于儿童父母外出打工,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政府应抓住可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和扶持本地经济,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增加就业机会,留住劳动力在本地工作,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让日益兴起的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就业潮,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首先,政府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其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照顾与关爱。最后,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垃圾对孩子的毒化。

3.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又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这一状况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得到发挥。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五、结语

“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健康快乐,共同成长。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献计献策。同时,我们真心地希望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为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座共同关爱、共同呵护的桥梁,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籍及行为问题.心理学,2005.4.

[2]王玉琼,马新丽.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3]宋文娟.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孙鸿雁,徐文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篇11

二、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受到经济的局限等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基于以上的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宁德市蕉城区福洋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及成绩问题。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滞后,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纯文盲占了63%,文化水平堪忧,监护人不能很好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教育。研究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占了78%,而成绩优秀的仅占18%。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乐观,这和留守儿童缺乏学习上的指导有很大的关联。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问题。陆士祯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大多数监护人对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过于关注,留守儿童多出现组织斗殴、抽烟、偷窃,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些地区,这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35%以上。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分隔两地,父母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归结起来有:由于亲情需要不能满足所引发的情绪问题;由于内心的不平衡而出现的交往问题;由于缺乏心理支持而出现的自卑心理;由无奈的反抗所导致的逆反心理;等等。据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冷漠的竟高达60%,而孤僻的也占到了10%(详见表2)“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访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发现,他们时常与监护人顶嘴,脾气异常暴躁。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多为粗放型,监护人安全教育意识薄弱,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内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的共同点

1.心理负面效应。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管理能力不足。逐渐的,胆小、自卑、冷漠都成了他们的代名词。2.学校及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的学校条件有限,无专门的心理课程和心理教师,对于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力度都不够。3.道德品行方面。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和判断力均不高,基于这种情况,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是导致了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后果。

四、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比较分析

1.生活管教的差异。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指导学习的能力,有的甚至放任留守儿童沉迷虚拟网络世界,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他们也不像非留守儿童的家长那般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一系列的原因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逃学,从而成绩下降。2.学习条件的差异。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社会越发体现出来,但均衡教育却难以实现。非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尽量把孩子送往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地区进行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当地农村的小学就近上学,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缺乏,学习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没有打好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不公平且无法弥补的。

五、闽东留守儿童教育建议

基于国外的研究手法对闽东地区情况调查提出策略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管理

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应加大力度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管理。1.完善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对已有的政策、法规如《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进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施性。2.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指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整顿社会风气,抓住任何的契机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留守儿童常年生活的居所,对留守儿童起到生活指导、受教育的作用。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的滋养,加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素质等差异,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能力,这无疑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保障。1.慎重选择监护人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监护人的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品德养成等各个方面,因此监护人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监护人要做到严而有爱,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辅导学习,其次要具备责任感,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和身心变化,充当桥梁,加强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爱。2.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不可代替。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易遭到嘲笑,这对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缺乏家长的疏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密切联系留守儿童,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多给予肯定和赞赏,让留守儿童找到爱的归属感。

(三)发挥学校作用,加强指导和关怀

在农村,应该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实现学校教育的“补位”。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教育和管理作用。1.转变教育理念,倾入师爱。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出现了成绩效益的攀比,为此,教师容易出现对待上的差异。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质量。另外,要加大校内的教师关怀力度并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关爱。2.引导留守儿童实现自我管理教育。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相比较于非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因事件的冲击易产生暴怒、自卑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成了严峻性的问题,因此,实现对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充分、较为准确地认识自己,引导留守儿童在必要时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实现对自己的监督控制。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1.2 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1.3 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2.1 家长应承担起教子之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_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篇1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04-02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农民外出务工人口已逾1.2亿,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经过深入调查了解,我县2011年小学72 238人中留守儿童就有20 474人,占小学在校生的28.3%,初中39 356人中留守儿童就有16 261人,占初中在校生的41.3%。现笔者根据我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现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差,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同时,监护人多数因文化素质较低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据教师们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而留守儿童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此外,经过抽样调查我县29所中学的辍学率及学习成绩显示,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6%成绩较差,42%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2%成绩较好以上。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据我们对全县36 735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有24.6%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内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缺乏有力的监管,不良行为多

监护人往往只管留守儿童的吃住问题,忽视其他方面的监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抵制不住社会上的诱惑,出现了厌学、逃课、迷恋网吧、玩游戏等现象,有些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逐渐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四)安全意识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判断能力较低,不能对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诸如交通意外、溺水等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留守儿童存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我们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笔者通过对横县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旨在给当地政府、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使其以后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一)政府要认真重视,加大投入,有的放矢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除了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还要重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净化社会环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如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别让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到留守儿童。

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严打、抓管各个帮派,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让留守儿童共享同一片蓝天。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实行“学校主管、家长学校搭桥,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管理体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例如,除了让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校刊、班刊,与监护人、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得到帮助,让自己也坚强起来,学会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极其重要,强化学校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多方合作,齐抓共管,建立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大事,学校应积极争取和动员社会各方参与,不断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努力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底的社会监护网络。

二是搭建平台,构筑校园关爱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发挥学校、班级大集体的资源优势,以争当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组织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上、生活上的知心朋友,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学校还可动员班主任成为留守儿童的“爸妈”,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子帮扶,全程跟踪教育,通过为他们洗衣服、拉家常、改作业、解难题、聊生活等,让他们感受家的亲情和温暖。另外,各校还可根据本校条件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动员教职工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例如,在学校内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并明确帮扶的内容(主要是义务参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学习跟踪,义务承担留守儿童突发性事件的辅处理,义务参与学校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

三是建立档案,强化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每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应要求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将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纪律情况以及其他表现记入档案,明确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潜力生的管理、教育和转化。首先是明确对象,对症下药。哪一个是留守儿童潜力生?存在哪些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建立潜力生档案,并组织教师进行对口帮教,对潜力生进行心理疏导,为潜力生消除障碍。其次,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的留守儿童,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其按规定时间到学校政教处汇报每天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督促其改正缺点的时间。最后,学校还可通过多表扬、多鼓励的办法,挖掘留守儿童的优点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做出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在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自控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也能有一定的提高。

(三)应多方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学校、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社会各方也要配合留守儿童家庭抓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营造留守儿童安全上学的良好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要与辖区公安机关、社区、村委会、家庭等联动,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上学环境。如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安全教育问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板报、演讲、安全演练等手段,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其次,明确监护人承担保护学生安全上学的重要职责。另外,学校教师、公安人员、社区人员、村委会人员还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与监护人沟通的责任,让监护人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代表作打工感言,使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或让留守儿童一周打一次电话给父母,或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等,以此让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从而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如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季度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看望自己的孩子等,让留守儿童得到爱的浇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