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前景

现代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6 14:55: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农业发展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农业发展前景

篇1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16-01

1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1.1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

1.2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1.3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1.4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1.5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2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2.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

篇2

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

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管理农业,就是要引进工业组织形式发展农村龙头企业,移植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及农业产品消费服务联为一体,把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标准化理念、品牌理念等现代工业管理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

一要借鉴工业“项目带动”理念,推动农村主导产业不断升级。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从单纯的原料生产到终极产品上市。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一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突出发展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借力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技术、人才、资金、项目,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群,推进农村工业化。突出做好项目的规划、包装、设计,把项目作为引资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三是完善产业链条,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龙头企业与种养业紧密结合起来,捆绑发展,加强与农户的连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使企业和农户达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分配机制。

各地拟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区、市)扶持农产品加工的专项补助资金,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农业开发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和引导,帮助其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素质。

二要借鉴工业“市场营销”理念,多途径开拓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建农业专业协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要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项目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要完善农产品信息供求渠道,发展壮大购销组织,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连锁直销为主要形式的营销网络,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领域。大力扶持一批出口型加工企业发展,扩大农业的外向度,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要借鉴工业“减员增效”理念,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立足现有基础,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区,依托园区工业发展,扩大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重视对龙头企业职工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农业经营环境,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政策。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搞好服务,帮助农业经营大户排忧解难,促进其成长发育,尽快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

四要借鉴工业“规模化生产”理念,着力把龙头企业培育成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主体。逐步将政府直接参与组织农产品基地建设,转变为在政府扶持引导下,由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实施。政府在按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搞好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承包、租赁、入股以及与农户联营等形式,因势利导实行土地流转,建立企业自己的生产基地。有关职能部门帮助企业争取涉农项目,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将公益性农业项目交给民营企业实施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城镇的理念经营农村

如果说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是为过剩农产品找市场、为剩余劳动力找出路,那么用城镇理念经营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农民对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更高需求的问题,同时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载体和平台。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没有城镇体系的完善,农民奔小康、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改变农村人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首先,突出科学规划。要本着规划超前、布局统一的原则,以重点建制镇为主体,坚持重点集中、突出特色、强化功能、促进发展、聚集人口为目标,通过对城镇综合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保障公共产品供给,为农民提供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农民可以“住得好”。第二,突出城镇产业发展。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集聚统筹发展,结合农产品加工小区建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刺激人口向城镇和工业向园区集中。第三,突

出抓好村庄的综合整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和项目,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林业生态、沼气能源等基础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品牌的理念经营农产品

质量是农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品牌是农产品通向市场的“身份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农增收,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学会打造品牌。在发展农业上,要像经营项目、经营企业一样,注重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建立一批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在生产

和流通领域全面建立起质量标准、质量检验、质量认证等标准体系,以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同时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绿色产品申报,发展品牌农业、精品农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农产品品牌。

篇3

1.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

实际上,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还有较大的不足之处。通过开展调研即可发现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是中国农业产业的总体竞争实力还不够强。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之中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企业间。尽管农产品加工行业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之中具有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和我国的总体农业产值比较起来还处在相当低的水平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这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机制和质量控制机制不够完善、农业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滞后、农业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等具有非常大的关系。

二是尽管我国广大的基层农业种植户具备了参与到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之中的良好愿望以及热情,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广大农户的参与度还相当低下。农民群众渴望通过参与到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体系之中以提升个人经济收入,并且得到实际帮助,例如,法律、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然而,到现在为止,我国诸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所提供服务被限制在信息层面之中,组织运作的规范性不够强,难以较好地适应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农户的参与度不高。

2.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2.1 强化领导实施宏观调控

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是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大事,这一系统化工程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全面指导之下来加以实施,尤其是当地领导一定要将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组织有关部门快速解决与农业经济产业化相关的各类问题,健全完善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的重点发展项目。要通过完善领导激励制度,让各单位、各环节均能参与到分工之中,而且还能进行合理地配合,产生出合力,一起推动农业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依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还应发掘出农业经济之巨大潜力,依靠宏观调控的重点作用,不断改进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要强化现代农业经济区域性重点产业开发以改进管理能力,注重发掘出推动现代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资源,有效规范现代农业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途径,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

2.2 打造农业经济主导产业

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应要以名、优、新以及特等为特点来实施产品开发,从推动本地资源以及开发名优产品抓起,对于农业资源优势最为显著、发展优势最为突出的开发项目,着重进行培养。要运用良种扩繁等形式来推动发展,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农业支柱性产业,全面围绕主导性产业来建设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一定要实施好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创建农业经济生产性基地,利用基地所具有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当地农民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进而产生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行的新格局。在深化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市场化原则,持续完善农业经济生产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分布、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要运用农业经济优势资源的转移以及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改进,塑造一流品牌、打造鲜明特色、形成一流精品、提升经济效益,真正让自身农产品具备极强的市场化竞争实力。

2.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随着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开办,积极探究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多元道路显得愈加重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以农户主体加以组建,在这类合作社当中,农户的人数最少要占总人数的80%。如此一来,即可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较为详尽地掌握农业作物在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诸多环节的信息,对于政策的了解也会更加齐全,从而为农民群众争得合理利益。在管理手段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民主制管理,入社者完全自愿,退社也完全自由,使用民主决策的办法来开展生产经营,更有创新活力。和别的股份制、公司制企业所具有的差别是,合作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推邮迪掷润最大化,而是要为全体社员也就是农户们提供农业交易需要的各类服务,而交易之后所形成的盈余只留下一点属于公共积累,而绝大多数均依据交易额以及股份制形式分配至入股者。各地政府应当在今后办好具备示范性特点的专业合作社,其后再引导别的合作社从下而上和循序渐进地发展。在合作社发展中一定要做到始终坚持以广大农户为主体,展现出专业性; 始终坚持自愿管理的原则,落实民主管理措施; 始终坚持明晰产权关系,确保成员们的切实利益。

2.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为了推动科技成果实现新的转化,从而为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往深度与广度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应当采取以下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一是要完善农业科技转化网络建设,建立起科技转化的成果推广工作,这也是科技进入到农业领域结合部,推动农业科技加快创新步伐的重点。要积极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机制改革,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教育、产学研的一体化进程,落实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促进现有的成熟农业科研成果加以推广运用,强化农民群体接受与运用农业技术成果方面的能力。要积极鼓励以各家科研院所为基本依托,建立起科贸农相互结合的科技型企业,不断强化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彼此促进的关系,完成科技成果往现实生产力所进行的转化。

二是要不断提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之投入。不管是农业科技创造,还是通过科技手段把潜在生产力切切实实地转化成现实之中的生产力; 不管是农民群众的知识创新,还是农业龙头企业中各类设施设备之改造和更新,均需极大的投入。所以,要强化科技和经营企业之间的联合,真正让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技术研发以及对外推广运用之主体。要健全完善各种形式、多个途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并且明确农业技术活动是属于公益性事业的范畴,需要如同国家办国防事业与教育事业一样,明确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地位,并且明确农业技术投资以及推广投入的最低额度。

三是倡导农业科技采用各类方式切入到农业产业化研究之中。要从农业经济产业化趋势以及农业科技之特点抓起,要么由农科院所自身科研成果来办科技类企业,从而扎扎实实地带动农户。当然,农业科研院所还可利用自身特长为各家产业化组织提前、户中以及产后的全过程服务。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农业科研院所还可将自身科研成果视为资产加以入股,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组织建设。

2.5 培育农业产业化专业人才

我国的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十分注重于培养,形成鼓励农业类专业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局面,其所培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开看,那些不仅具备市场意识,而且懂得经营管理、技术指导的农业经济产业化专门人才。要依据公开、公平、竞争之原则,积极改进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配置工作,健全人才柔性流动体系,推动我国农业类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市场化与职业化,让高素质的人才能够进入到农业企业之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过程。农业经济产业化一般都伴着科技的极大进步,而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最后还是由农民们加以完成。所以说,唯有在农民群众进行了实践之后,各类农业科技成果才可以转换成生产力,从而推动农业经济新技术与新成果能够得到极大地推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间需要用好懂得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部门所缺乏的精神愉悦,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产业从比较低的效益往比较高的效益中转变,持续延伸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满足当前市场之需求。所以,强化农民职业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政府要针对农民群体的职业培训不断提升投资之力度,力求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从而产生以政府化办学为主要方式,以社会办学进行辅助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让农村从业者均可及时地得到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步伐。农民群体的职业教育要将知识教育、素质提升等加以结合,建立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布局,落实农业经济产业化对于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之所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国特色社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的产业化运转就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开发一定要以科技实力为基础,以宏观调控政策为主要支撑,运用主导产业的积极带动以及农民经济组织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集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为一体的综合化经营管理体系。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应当在党和政府的统一指导之下,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与农业经济主导产业等管理措施,大力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创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实现更大的发展。

篇4

一、金融创新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农村土地流转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像城市转换必不可少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中各种民生、文化建设,是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单靠政府财政投资难以满足,并且由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点,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效益与长期的经济效益,因而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较小,更多的需要金融部门的支持。这些都体现了金融创新在其中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会向城市流动,并且完成向城镇居民的转换。

在多样化的现代金融服务条件下,如若甘肃省可以使农村居民逐步接触、接受、学习和运用各种现代金融服务培养他们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能力,使其逐步增强在城市生存生活的能力,使得甘肃省农村居民在生活意识上转换,增加甘肃省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过渡。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外,还离不开金融系统社会资源再分配功能的持续推动。由于甘肃省经济底子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在创新的过程中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控,保障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平稳推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金融创新发展概述

20世纪70年代,世界金融业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创新浪潮,金融创新这个词语应运而生。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也开始了真正的发展,上世纪末,金融创新方法也流入国内,相关学者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金融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还是一种可以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的方法。金融创新方法可以通过对金融融资渠道的拓宽,以及金融工具的变革,完善当地的金融体系,陈东平1等(2006年)提出,西部地区应当利用金融创新方法变革现有的金融工具和投融资方式,打通城市化建设资金供给和长期资金需求之间的通道。金融创新在西部地区现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甘肃省运用金融创新的观念,于2012年7月10日,建立了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两支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以武威市和定西市为主要投资地域,运用股权投资形式,重点培育一些具有上市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此项举措将金融创新和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发展紧密的联系了起来,为“多规合一”这项政策在甘肃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金融创新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金融创新人才缺失,缺乏创新资源

在金融行业各机构之间竞争力不断加强的现在,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素质型的人才,提高从业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甘肃省的金融行业整体还未快速发展起来,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均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据统计,2006年甘肃省金融从业人员占全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的1.58%,2013年甘肃省金融从业人员与全国金融从业人员的比值为1.69%,甘肃省2006年-2013年,金融从业人员的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甘肃省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仍然较低。金融人才的缺失,致使甘肃省金融行业的发展远远低于经济发达的省份,金融创新也只能模仿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能力弱。

(二)金融体系缺乏灵活性,市场主体之间竞争力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肃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脆弱性日渐突出,在以银行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力日渐下降,市场主体创新意识缺失导致金融体系的灵活性不足。

目前甘肃省的金融体系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且重点为国有商业银行,这种市场无形中成就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使整个市场缺乏竞争性,例如2014年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的总贷款余额高达1100亿元,兰州银行的贷款余额却只有186.52亿元,只占有的17%,却已是甘肃省私人商业银行的佼佼者。甘肃省银行业的综合实力在不断的增强,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与全国相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金融体系灵活度缺乏,市场主体缺乏创新意识。

(三)金融融资管制严格,创新渠道难以实施

众所周知,大部分的金融管制均是出于为了躲避金融管制而产生的,例如:大额可转让存单,它便是产生与美国政府的利率管制。但是对于甘肃省来讲,金融融资管制的过于严格,并没有促进金融创新,在主要原因是因为甘肃省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在融资渠道的拓宽与发展上设立了太多壁垒。

(四)金融创新产品复制性强,无针对性

目前甘肃省的金融创新产品大多仍处在复制发达地区的层次上,与本地区农村实际需求的独创性金融产品较少,无针对性,未形成有甘肃省地方特色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产品的营销周期本身较短,易复制,例如手机银行,2000年2月14日,中国银行与中国移动正式协议开发手机银行服务,成为手机银行在中国应用的开端,此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等相继效仿推出。各金融机构虽都具有该项便捷业务,但未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缺乏特色。在每个不同的地域,金融创新产品缺乏地域性,不具有当地特色,缺乏针对性。

四、金融创新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对策

(一)大力开展金融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项目

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充实基层人才队伍,推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是促进甘肃金融创新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金融人才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较大,高校毕业的部分金融人才“用非所学”比较突出,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经受不住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涉农金融机构应建立金融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长效机制。虽要分层培养,仍需尊重个人的选择与才能,配合学员学习适合自己的技能。

(二)灵活变通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机构,让市场发挥导向性作用

甘肃省的金融体系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导向的,因此使整个金融市场缺乏活跃性,龙头老大一定,小的私人机构只能争取不到20%的市场份额,因此缺乏竞争性,使得金融创新的浪潮不那么激烈。如若甘肃省政府可以扶持私人的金融机构,增加甘肃省小微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便可以使整个金融市场活跃起来,金融创新也能够随之发展,针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金融创新产品也会日渐繁多起来。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的金融一是要明确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大胆探索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服务全面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三)借助“大数据”完备征信系统,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特殊的信贷群体,农户和农村企业收入不稳定,缺乏信用衡量标准,难以提供可作为抵押或为他人担保的财产,建立一个特殊的征信系统,针对农村用户,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市场融资难问题。在这个“大数据”横行的时代,如若银行对于农民的信用评级可以通过指标来确认,则比担保更加便易。如:蚂蚁金融贷款的依据便是支付宝用户的“芝麻信用”积分,当芝麻信用积分超过750时,该用户便可在十分钟之内,收到自己蚂蚁金融提供的小额贷款。芝麻信用的评级,主要通过五个方面,即合同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信用历史,人脉关系和行为偏好组成一个五维雷达图,综合测评用户的信用等级。那如若商业银行可以运用这种通过对需贷款农民的信用通过“大数据”调查,即相似的信用行为的调查,来确认他的信用等级,就可以免去农民必须通过担保的模式进行贷款的尴尬局面。且更具有安全性,可以更加直接的解决掉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四)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增强创新能动性

增强甘肃省金融行业的竞争性,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建立相对严格的奖惩机制,完善本身的管理制度,监管机构监管到位,促使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执行政策,发展与当地经济相符的金融产业和创新性产品,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引导和监管机制。成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因此可以由政府组织兴办涉农贷款担保机构,由政府财政、现代农业企业、私营业主等各方共同出资,建立农村互助担保基金,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缓解农民担保难的矛盾,帮助甘肃省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贷款难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甘肃省金融行业的繁荣,进而推进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的发展。

注释

{1}陈东平,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中国农业审计学会常务理事,江苏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参考文献

[1]P.AGHION,R.BLUNDELL and 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n Inverted Relationship[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2]陈瑾瑞.金融地理学视角下西北五省区金融创新能力研究――以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4.

篇5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互联网+”模式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服务方式得到了改善与创新,其服务效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言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互联网+”农业概述

所谓的“互联网+”农业,就是指将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技术,使农业发展趋于科学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不再成为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互联网+”农业能够适应发展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而言无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目前,关于“互联网+”农业模式,我国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现阶段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估也并不全面,然而就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言,该模式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2.1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可,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中,该模式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能够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成果,使新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并且能够为农民提供培训,促使其职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将“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2有利于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将移动网络传输设备运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得以上传,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搜集与整合,基于此对其采取专业处理措施,就可以使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而支持政府与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高公众服务质量,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3推动科研、教育与推广相结合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科研、教育以及推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农业成果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站在推广人员的角度,他们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搜集相关信息,而农学院则可以基于信息需求,对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在学习与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推广人员只需要利用互联网即可,并且还能够通过基层推广结构,将这些技术手段提供给农民学习,如此一来供需对接问题就得到解决。

2.4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技术推广强调的是生产的精准化发展,并且需要对网络化农业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加以运用,使环境感知、实时监测以及控制自动化得以实现。其次,在精准化作业的实施过程中,耕地生产潜力也得到充分挖掘,这样就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站在农民的角度,他们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对农作物生长基本要素进行学习与了解,并在云系统数据分析的支持下,有效调整农作物生产方式,进而减轻他们的劳动压力。

2.5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

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污染问题更是愈演愈烈。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农业思想得到巨大转变,农民可以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与认识,这样他们自然就能够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进而使农业化学物质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轻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6有利于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得以建立,该系统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例如灾害预警、耕地质量检测、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等,并使农业发展趋于“订单化”。与此同时,在云数据的支持下,农作物生产情况得到完整记录,消费者对农作物有一个深入了解,如此一来,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就得到解决。此外,基于农民培训教育平台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接受教育与学习。并且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将视频或照片上传给平台,就会有专家为他们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农业科技也得到普及,对于农业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则在技术层面上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现状,采取有效运用对策,促使“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喻利春.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J].新农村(黑龙江),2016,(10):21.

篇6

严寒渐退,春意日浓。值此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这是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县人民的一大喜事。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文秘部落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前来参加开业典礼的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之一。如何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升级上档,使农产品上质量、提品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力求解决的严峻课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无公害农用药肥的生产和使用。**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包屯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由河北邯郸农药厂和包屯镇投资方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立足我县农业发展形势及周边地区实际,紧紧抓住这一市场商机,计划新上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0.5%黎芦碱、叶面微肥和杀虫剂等无公害农用药肥。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创利税450万元,可安排70余人就业。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不但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于壮大我县企业群体、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7

关键词 互联网+ 现代农业 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互联网技术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阻碍,其必须迎合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融合于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形成有效的产业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需要不断地完善产业结构,实现智慧农业的转型,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

“互联网+”农业指的就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并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产业链,挖掘和丰富农业生产相关信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障农业的稳定增长。

二、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度不高。虽然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在部分偏远落后的地区,网络条件并不是十分好。当地的农民缺乏网络交易意识,而且对网络的应用也不熟悉,以致于其仍然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运营模式,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互联网+”农业。二是还未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在转型过程中忽视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制定和完善;三是部分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慢,对互联网的应用还未完全掌握。农产品的信息还是过去的传统手法,未能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从而导致农业电子商务服务效果不显著。

三、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向智慧农业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农业应当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智慧农业转型。首先,要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科学地控制施肥灌溉,有效分配人力资源,促进耕种的精准度。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专业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升级农业生产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能够通过大数据来把控各项信息,实现便捷而有效的通讯,可简化农业生产的繁复性。比起传统的数据,物联网的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要更为广阔,数据类型要更为丰富,具有结构不单一、规模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大数据,完善物联网体系,能够有效的实现智能化生活,对田g的土壤、生态环境和作物等实施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耕种中的问题并采用针对性的方案来解决,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产业链

现代农业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核心任务是制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并不断地完善。为避免发生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各项问题,则必须遵循共赢原则。现代农业应当做好市场调查,明确市场的农业产品需求,发展龙头企业,以带动和发展其他生产企业。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提高企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创新。

(三)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之一,其是一种全新的购物模式,能够对农产品的销售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新型的销售方式,能够减少产品的流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从而提高农业的销售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经营模式可以让人们更了解农产品,丰富农产品的类型,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也是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结语

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就当下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速度快,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解决。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急于一时。“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制定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制度,寻找最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伊恩桥.“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农技服务,2016(15):183.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24-02

1 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江家店镇辖14个村(街),属丘陵地区,上报耕地面积3 517.33 hm2,实有耕地(农田+坡耕地)约6 666.67 hm2。近几年,全镇现代农业发展突飞猛进,新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绿色品牌认证2家(大米和油桃),实有各类大、中、小型农业耕作机械2 000台套以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涌现出了6.67 hm2以上种粮大户40户,流转耕地约占全镇耕地的1/5。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日新月异,东西汲河主干渠硬化,各村支渠畅通,挖塘160口,蓄水能力得到了加强,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以上。

2 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土地平整面积少。全镇土地平整面积只有1/10,因为没有平整的农田,就没有机耕路,更没有排灌设施,大户承包农田用工太多,而且用工工资太高,大面积土地流转受到制约。二是水利灌溉周期短。流转给种粮大户的1/5农田面积,种粮大户由于水利问题(梅山水库9月以后不放水),加之大户本身不掌握农业技术,缺乏管理能力,且不能种粳稻,只能种植杂交水稻,粳稻的产值为18 000~25 500元/hm2,而杂交水稻平均产值为13 500~19 500元/hm2,承包133.33 hm2以上的大户亏本严重,133.33 hm2以下的管理好则收益甚微,管理不好也是亏本。三是土地分散经营粗放。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已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妇女和儿童,农田更是粗放经营,投入产出收益甚微,绝大部分农户现在不搞旱育秧、软盘抛秧和机插秧,更谈不上精细农业,基本上是任其发展,因为农户主要将外出务工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四是粮食价格趋于平稳。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因此再过几年,传统农民不再种田,新型农民(种田能手)难以寻觅,农田抛荒,粮食无人种的状况将日趋显现。五是农业技术推广滞后。一家一户的农户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和能力水平不强,加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限,难以达到现代农业对人力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1-2]。

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着力培养种田能手

首先要培养一批懂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种田能手),全镇一家一户经营农田面积逾4 000 hm2,每33.33 hm2计划培育1名种田能手,由各村两委摸底,推选有文化、有志向、有能力、有胆识、自愿留在农村农业创业的、土生土长的回乡、返乡中青年,由政府争取培训计划,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培养,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并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成功经验,请各类农业专家来讲课。使他们成为一方种田能手和承包农业产业园的后备军。

3.2 加强水利建设

由于土地平整进度慢,每33.33 hm2规划挖1口2 hm2以上的大塘(小二型水库)。把水留住,保证梅山水库后期不放水仍然可灌溉1~2次,从而拓宽种植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性。为全面推广种植优质粳稻和高效农业、优质中籼稻打下良好的水利基础。

3.3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3.3.1 每33.33 hm2农田创办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各村(街)安排规划,把分散经营的农田切块,每33.33 hm2作为1个农业产业园,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园发展前景,合理规划引导种田能手领办、新办、创办农业产业园区、家庭农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种田能手,并从资金、项目上支持他们创业,只有这样,土地流转的进程才会大大加快,从而解决土地抛荒的后顾之忧,同时有效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3.2 1个种田能手承包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根据近几年种粮大户经营农田来看,1个大户经营33.33 hm2农田比较合适,面积过大,加之又不是平整过的农田,管理更加困难,并且提倡种植业产业园要以水稻生产为主,生产玉米、大豆、小麦(主要作饲料)、瓜果、中药材及休闲观光农业等需要论证,要适度规模经营,非粮食生产的农业产业园要预测销路,最好有订单生产。

3.3.3 扶持规模养殖业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同,应提前合理规划,政府尽量不要规划大型养殖场,本着“涌现一个,扶持一个”的思路,多关心养殖大户,为他们做好服务,能争取项目资金的要积极为他们争取[3-4]。

3.4 着力做好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防控工作,保障食品安全生产

产前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种、养大户的合法权益,并要求他们做好生产档案,同时要对种、养大户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农产品生产的食品安全。产中要加强技术指导,农技人员要联系包保种田能手,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产后要积极帮助种养大户开拓销路。

3.5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鼓励并支持加工企业增设深加工、烘干、贮藏设备,特别是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不可能都进行自主加工,这就要求全镇要有2~3家大型加工企业、合作社、协会帮助他们出售农产品,即发展“公司+农户”的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尽可能引进深加工企业入住江家店镇,实行订单生产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3.6 创品牌,提效益

政府要协助农业产业园做好品牌认证工作,首先是水资源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治理,做好土壤、水资源的认证工作,从无公害食品到绿色食品直至有机食品,有了品牌产品可以进入超市,价格能成倍或数十倍的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

4 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顺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是避免土地荒芜,保证农民收入、国家粮食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四个500”的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是笔者多年从事农业基层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探索思考。

5 参考文献

[1] 杨红炳.发展现代农业重在农业组织制度创新[J].经济问题,2011(3):87-89.

篇9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庄河确立了“一城两带”的发展格局,北部山区的绿色经济带与沿海区域的蓝色经济带将并肩发展,共同绘制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庄河,现代农业才刚刚起步,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相互交融,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为庄河经济发展助力。

一、庄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有顾虑

尽管广大农民知道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内心仍然存在不少顾虑。一是由于对现代农业缺乏整体认知,因此对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心中没底。二是由于现代农业项目成本高,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很多农民不愿意自己发展项目。三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将来无地可种,因此对其他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有抵触情绪。这些顾虑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经营理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

现代农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是靠现代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而庄河许多现代农业经营户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主要还是把产量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靠加大劳动的投入,通过精耕细作来提升利润的空间,这是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在这种经营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经营户的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不能很好把握市场规律,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部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不容乐观。

(三)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

高利润率、高商品率、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征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进行规模化经营。但截止2013年底,庄河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农村集体土地只有12.7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3%。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难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四)经营粗放,技术依存度过低

现代农业是以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科技依存度非常高,而庄河的现代农业大多是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资源依存型”特征非常明显,草莓、滑子蘑、水产品等农业产业项目皆是如此。在资源依存度过高的氛围下,粗放经营比较普遍,一些先进技术难以应用。

(五)经营模式不合理,成本过高

在庄河,农业大户普遍采取企业化自主经营模式,成本过高。比如,大连来宝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的来宝农业产业园项目,每年的经营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压不下来,在市场上,很多产品还竞争不过以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散户。

(六)市场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

庄河尽管有许多名牌优质农产品,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大型专业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导致许多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在庄河,只有一个草莓批发市场,覆盖面明显不够。市场销售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业经营户的销售压力过大,许多经营户只能自己联系批发商。

(七)产业链条过短,产业间互动不足

在庄河,大多农业经营户都是单纯放眼于种植或养殖上,只有少数开发出自己的深加工产品,导致自己的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在自身工业化加工组织和商业化销售组织没有很好发展起来的时候,产业间互动也不足,许多经营户与生产企业、销售市场的对接能力较差,导致生产具有盲目性。

二、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

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高度重视,通过农校、职校、新闻媒体、农业大集等各种平台或中介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要素、技术、政策等知识;通过典型引领、搭建平台等形式,促进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的熟悉。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发展前景和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增强大家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信心。

(二)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技术依存度

庄河现代农业要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增加综合要素的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现阶段,庄河应在不断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含量的同时,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的技术依存度,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三)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发挥规模效应

小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利润率和高商品率,也难以为新技术的应用留有空间,因此,庄河现代农业应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引领作用,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以规模效应带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四)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

农业大户自主经营模式成本太高,许多农业大户在成本的漩涡中被拖得筋疲力尽;散户分散经营,利润率、商品率、技术应用率都难以得到提高,而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这种经营模式必须加以改变。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走“中庸”之道,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大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实现育苗、品种、技术、收购、销售的区域整合,发挥集团优势,以规避市场风险。

(五)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品牌效应

庄河经认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共有213个,省级以上名牌共有15个,庄河蓝莓、庄河草莓、庄河滑子蘑、庄河山牛蒡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庄河大骨鸡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证明商标。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庄河需要加强专业化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通过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集聚和辐射效应。

篇10

创意农业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即现在所谓的创意农业。在中国,“创意农业”最早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两会上第1次提出:创意农业的特色及其优势在于能够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1]。中国创意农业理论创始人章继刚认为,创意农业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目的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农民增收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农村繁荣。

1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一是以观光农业园为抓手。农业过程利用和农业环境利用这2种发展思路,都与当地的旅游农业关系十分密切。二是构建产业链。创意农业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核心是要构筑创意产品的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三是办好节庆活动。农业节庆活动是发展创意农业的载体,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四是培育创意农业人才队伍。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意农业人才是创意农业的生存之本、壮大之源。

2创意农业的发展前景

2.1创意农业渐成时代新潮流

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为资源,将农产品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型、优质型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旅游市场。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意农业将成为高附加价值的新产业。通过研发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规划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发展优质、多样化、高附加价值创意农产品,改进杂粮生产管理技术,发展健康精致农粮产业,开发地方创意农特产品,推广农业产业文化与休闲套装旅游商品,可创造农村就业机会,造福数万农民。创意农业生产将逐步向“十型”转变,即创新型、市场导向型、可持续发展型、外向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特色产业型、自然人文景观型、民俗节庆型、自助参与型、美学经济型农业[2]。

2.2创意农业产业向农业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一是农业产业集群是创意农业产业化经营高级阶段的有效组织形式。 打造创意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采用先进理念谋划农业、先进物质装备武装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意提高农业、先进经营方式经营农业、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农业的改造过程[3]。二是打造创意农业产业集群要使农民严格坚持生产标准。即打造质量平台;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核心平台;实施名牌战略,打造精品平台;优化市场环境,打造物流平台,狠抓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通过专业市场,把更多的农产品生产者、企业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三是创意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围绕“特色、创新、优势、潜力”,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强、创意优、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加速从农户集群、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的发展;加速从单一的种养业集群向延伸至农产品加工集群、流通集群的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向“一域一业型”产业集群转变。四是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好创意农业园区。将农业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品牌优势,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集群品牌,提高创意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创建新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集群。

2.3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创意农产品出口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出口创意农产品在基地建设、品种、品质、包装、储运、品牌等方面的标准不断优化。在农业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2.4创意农业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一是我国高端农产品稀缺,市场亟待开发。二是我国高端农产品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瞄准高消费群体,打造出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三是农产品生产时尚化,使农产品创意生产更时尚。兰州的“黑美人”土豆夺人眼球,其外皮为黑色,而肉却是经过太空诱变育种,变成了鲜艳的紫红色。玉米皮扔在地里一文不值,山东莱西农民巧用资源,巧妙设计使草鞋成了时尚,自纺的棉线做成鞋帮面,把草编工艺和中国结工艺巧妙结合,使一双草鞋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2.5创意农业引领亿万农民过上创意生活

创意农业也是与实用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美的农业”。创意农业的艺术性正是通过达到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的“六美”创意农产品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使农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看的比吃的贵”。首先创意农业充实市民精神和物质生活,种菜、浇水、摘瓜,自己动手烧煮农家菜等,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走进农园,品尝做“周末农民”的滋味,在农村创建“市民农园”,让城里人下乡认购和种养瓜果蔬菜、鸡鸭鹅猪,市民买得休闲、锻炼和食品安全。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意带来新生活。通过研发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规划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发展优质、多样化、高附加价值创意农产品,改进杂粮生产管理技术,发展健康精致农粮产业,开发地方创意农特产品,推广农业产业文化与休闲套装旅游商品,创造农村就业机会,造福亿万农民。

3海陵区创意农业发展优势

一是高效农业蓬勃兴起。近年来,在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全力提升高效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设施化、市场化水平,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为核心,以培大育强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培育特色知名品牌为关键,以开展评比竞赛活动为抓手,推动全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上新台阶。全区高效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已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重要阶段。到2009年底,全区高效农业累计达3 266.67 hm2;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343.33 hm2,占高效农业面积的11%。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值3.75亿元,同比增长4.6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 492元,同比增长11%,连续保持增速,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是创意开始渐入海陵农业。近年来,高效农业发展迅猛,一批有影响的创意农产品初露头角。如时代干花、新奇迷你花卉、水培花卉、盆栽草莓等。

4发展思路与重点

4.1政府应鼓励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政府在创意农业发展中将更多扮演“助燃”的角色。主要表现为制定创意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政策导向,搭建平台,为创意农业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和物质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

4.2创意农业必须形成规模效应

创意是否成功,最终必须接受市场检验,不能沉醉于“玩概念”,要使创意“叫好”也“卖座”,必须形成创意农业规模效应[4]。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创业基地、创意农产品的建设和开发,并与合作社紧密结合,转化为规模效益,形成特色产业。

4.3创意农业的关键是构筑创意农业产业链

创意产业实际上有2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创意,一个是产业。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才能以形成规模,充分获取创意农业产业的效益。

4.4从产业发展出发,重点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和创意农产品的开发

支持产业是直接支持创意农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以及推介和促销这些产品的企业群,配套产业则是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在整个创意农业产业体系中,第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实现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

4.5培养专业创意开发团队

文化与创意,二者紧密相联,互相作用,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是稳定现有的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想方设法使现有农村农业技术人才安心于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二是尽快实施创意农业人才培引工程。由于海陵区农村发展不仅缺乏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人才,更缺乏创意引导和经营方面的人才,因此需要借助外脑,需要与城市有关创意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并在合作中学习和培养起一批骨干,通过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还要鼓励科技创新,为创意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与区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创意企业的合作,聘请相关的学者、艺术家和企业家组成智囊团,请他们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4.6建立城乡互动互融的推进机制,加快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机制

如前所说,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第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而且农村不仅缺人才,还缺投资,这就需要城市工业的支持。为此需要制定一套鼓励工业企业、文化企业、科技企业投资和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只有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互融,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才能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5]。

5参考文献

[1] 创意农业:让资源“点土成金”[J].农家顾问,2010(4):20-21.

[2] 卢勇.论创意农业的价值与发展[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11-12,39.

篇11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56-02

灌云县是农业大县,拥有富饶的农业资源和众多的农业人口,目前农业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经营模式,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标准化程度、商品化率还不高,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迫切需要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重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强农业产业化运营,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和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和推广能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近年来,灌云县一直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培养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培育农产品品牌,扩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渠道,推广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也初具规模。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农业产业化运营的催化剂,是农业生产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一、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灌云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伊山、侍庄、南岗等乡镇,规划面积从原有的5.2万亩发展到现有的10万亩,以建设“科技园区、生态园区、高效园区、人文园区”为目标。园区的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1.以合理规划引领园区科学化发展

园区发展规划先行,一个科学合理有远见的规划直接影响着该园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为此,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先后聘请扬州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区域农业研究所为园区设计规划。园区原规划面积5.2万亩,由原产业基础整合而成,现规划面积已达10万余亩,建设芦蒿生产基地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万亩、蓝莓生产基地1万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1万亩、浅水藕基地1万亩、紫苏生产基地5000亩、以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区3000亩。以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集中区、建设精品园区为目标,在伊山镇规划建设1.8万亩园区核心区,并制定分期建设规划。重点建设高档花卉苗木产业带、优质经济林果产业带、高效设施园艺产业区、有机稻麦种植区、绿色水生蔬菜种植区、休闲观光区等“两带四区”。

该规划为灌云县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园区的科学发展上了规矩,展示了园区的发展前景,是园区功能划分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总章程,应严格实施并在过程中科学调整。

2.以龙头企业引领园区产业化发展

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农业科技连接农业生产的纽带,也是农业产品连接市场的桥梁,对内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对外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产供销”一条龙、“贸农工”一体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部门。近年来灌云县一直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强攻招商引资,依托现有企业关系,以商引商;同时,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展开招商。目前招商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园区发展的模式基本形成。位于伊山镇的现代农业核心区集中布局了芦蒿生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蓝莓生产基地、有机稻米生产基地、浅水藕基地、紫苏生产基、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其中马诗龙菌业科技有限公司、伊云贝尔饮料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蓝莓、食用菌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化运营模式已形成。

3.以科技集成引领园区创新化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必须把创新科技和加快现代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重中之重。一是强化科技合作。加快推进农业产学研合作。二是强化科技孵化。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视科技引进和推广工作,但目前尚属于起步阶段,科技涉及面有限,主要体现在菌类养殖、渔业和部分观光农业项目中,随着园区的发展,农业科技应用应该向全方面、深层次方向发展。淡水鱼养殖基地与苏州大学合作成立了苏州大学灌云县研究生工作站、苏州大学灌云县名优淡水鱼类产业化研发中心,基本完成2200平方米的检测中心、3500平方米的水产育苗中心建设并即将投入使用。此中心的建立大幅度提高了灌云县淡水鱼养殖的科技含量,并为其产业化运营奠定了重要基础。此种合作为苏州大学淡水鱼养殖研究提供了实验基地的同时,也为淡水鱼养殖技术推广搭建了重要平台。

二、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体上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园区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附属设施、基础设施、配套机构、人财物的组织等等都还在摸索阶段,园区建设大部分尚处于规划层面,仅仅展现在图纸上。科技创新、资金扶持、招商引资、产业化运营等相关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创新活力不佳

目前,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和科研经费还存在缺口,自身科研能力尚未形成。同时,如果能够引进大型现代农业企业,也可获得该企业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可是目前尚未能引进大型农业企业,这也是造成灌云县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资金缺口较大,配套企业建设不健全

资金缺口是造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人才引进、信息化设备购置、科技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带动,在统筹全县财政分配过程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投入资金不足,这样就造成了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缓慢,影响招商引资环境。招商引资也是解决资金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由于投资环境一般,大企业引不来、小企业不想要,相关的农业科研、农业信息服务、物流等配套企业不健全。

3.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带动农户能力不强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益。然而,就目前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而言,带动能力还有待提高。园区农业生产主要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然而现有产业基地种植项目多为紫苏、蓝莓等市场较小的特殊产品。紫苏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作为调味品,市场需求较小,无法带动农户扩大种植规模;蓝莓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存在诸多不确定风险而且投入较大,暂时不适宜大规模推广;马诗龙食用菌种植虽然已将部分菌类推广至部分农户,但杯水车薪。所以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发展前景广阔。

4.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化程度不高,只有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产业链条外,其余尚处于传统农业范畴,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强。马诗龙食用菌生产已形成从菌包的加工、食用菌的培养、初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蓝莓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产业化也已形成。但是对于其他农产品,比如蔬菜种植业、畜牧业、水果等还不具备形成产业链的条件,也没有引入畜牧业、水果、蔬菜加工企业,单纯依靠个体农户或农民合作社,形成产业化发展较为困难。

三、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结合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依托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发展的特点,本文对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农业技术利用水平

首先,增加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人力、财力、科技投入,多种形式的组织农户学习,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因地制宜的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的种植方法。其次,加大科技创新投资力度,依托合作院校及科研机构对园区的技术支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集中区、建设精品园区;依托现有农业新品种,结合实际情况,培养更适宜灌云县自然地理条件的农作物,加大打造园区省级名牌农产品力度。第三,依托灌云县现有特色品种,结合市场需求,加大特色品种的引进力度,增加科技品种数量。

2.拓宽投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

从资金运作角度来看,目前投、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园区发展资金以政府带动、企业投资为主,面对当前灌云县招商引资现状,有实力的投资企业还很有限,企业发展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而遇到瓶颈。对于有市场,运行状况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农业企业,政府应该给与关注,以培养龙头企业为目标,适当帮助其融资,扩大规模。

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BT项目为主体,创新多种“借鸡生蛋”的融资模式,形成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

从农户角度出发,由于其自身经营规模小,抵押产品匮乏,扩大生产规模资金来源稀缺,在此情况下,除了可以以农业公司为主体“以企带农”,搞公司加农户的运营模式外,还可建立土地交易平台,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强土地流转,降低短期企业投入成本,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使公司和农户得以双赢。

3.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农户能力

首先,对于现有龙头企业,应激励其扩大生产规模,将农业生产向农户转移,一方面降低企业种植成本,另一方面将农户纳入产业链条,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其次,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相关扶持力度,强化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招商会议或活动,扩大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社会知名度,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争取早日引进发展成熟的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只要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带动作用自然相应提高。第三,对于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如紫苏,应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市场占有率,加固现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引导国民消费此种农产品,扩大产品国内知名度和占有率。

4.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应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龙头企业就近进行基地建设,基地带动农户生产,企业收购、加工、销售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的引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农产品种植、深加工、销售形成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同时,产业化运营还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范围。

5.强化品牌意识,创优名牌产品

创优品牌农产品首先要把好生产关,选用优质良种,加强种植过程中的田间管理,施肥、施药应形成标准化。首先做到产品质量过硬。其次,应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辨识度和占有率,依托本市农业市场,面向苏南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李秉龙,农业经济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2]朱明德,现代农业[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3]王丽娟、王树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运行模式与绩效关系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4)

[4]王杜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研究――以黑龙江省肇州县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2012(6)

[5]朱春江、古龙高,基于swot分析的连云港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

[6]调研组,西太湖最耀眼的绿色明珠――江苏省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J].江苏农业科学,2012(10)

篇12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山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差,政府资金投入有限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山区的农业发展较为落后,无论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是交通基础设施,都不及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且农业的抗灾能力也较低,农业收入很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的财力有限,在农业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加上投入的资金都较为分散,缺乏有效整合,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脚步。

1.2 龙头企业规模小

就我国目前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龙头企业少,规模较小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从而导致其自身的带头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加上经济实力有限,导致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份额占有率低,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2 如何实现山区现代化农业发展

2.1 走绿色农业之路

近几年来,随着农用化学物质源源不断的向农田输入,有害化学物质通过土壤和水体在生物体内富集,导致了大量农产品被污染且流入市场,从而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绿色食品备受人们的青睐,因此,走绿色食品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不仅符合人们对食品的消费要求,而且也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

2.2 走科学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中国的农业逐渐走上了高产、节能、低耗、安全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山区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较为落后,在农业发展中采取的科学技术也较少,因此,仍然存在着农民科技素质差、农业开展手段落后等问题,以山区的玉米生产为例,目前,部分山区对于玉米的种植方式,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扣种、埯种等方式,玉米除草采用的大多都是人工除草,采用畜力拉犁趟地。这种耕种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玉米的产量也不高。

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相关部门想要实现山区农业现展,走科学发展之路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与推广,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推广适合土地耕种的高效新品种和新技术,以此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其次,要不断改变农村的生产观念,让农民接受新产品和新技术。对于农民来说,农作物的生产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养家糊口的物质基础,由于很多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在他们眼中,那么新产品和新技术是否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都是未知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这些未知的生产技术和新产品,总会有些抵触心理,宁可守着原有的产品和技术,也不愿意接受新鲜的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益处的东西。这时,就要求重视对农民思想的引导,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农民尝试接受新产品和新技术,比如说,建设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以此来做给农民看,实际的效益摆在农民面前时,农民心里的顾虑也就自然而然会消除;最后,要注重倒灶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全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多形式多渠道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取得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全力举办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积极组织农产品参加各种农业博览会,提高农产品含金量和附加值。

2.3 以工业的理论发展农业

经过多年对农业现展的研究来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转变传统的以农业抓农业的思想理念,大力开展以工业的理论发展农业。由于我国山区的经济水平相对来说较低,相应的农业结构也并没有得到有效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先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以此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现行的农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首先,企业要根据市场的根本需求与农户的生产情况,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将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联系到一起,将农民的经济收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企业的加工增值,可以将更好的流入市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收入;其次,要充分认识农业龙头企业在实现山区农业现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的优势,选择最最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大对该项目的发展力度,比如说,东北三省的土地资源肥沃,土地形式大多较为平坦,非常适合玉米和土豆的生产,在这种条件下,相关部门如果想要带动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就要重视玉米和土豆的生产,将玉米和土豆产业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以此为核心,开展其他附属的农业项目。最后,要注重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实现山区农业现展离不开机械设备的支持,但是由于山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农民每年的收入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引进机械化设备,因此,为农业项目招商引资也是不容忽视的。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同时要在土地、税政、财政、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聘请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调动企业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来将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山区农业现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根据山区农业的发展现状,采取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措施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那么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应该走绿色农业之路,走科学发展之路,以工业的理论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山区农业的发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从而促进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脚步,提高国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3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不小成就,突出表现为:传统和高效农业协同发展。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推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局面;科技惠农成效显著。现代科技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各地十分注重促进科技惠农工作,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不断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断增强,特别是智能农业和“互联网+农业(农产品)”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是关键,各地积极引导多方资金助推农业发展,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r业补贴大幅增加,社会资金不断涌入现代农业领域;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耕种土地的多是留守的老人和无法外出的妇女,但随着现代规模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土地流转有租金,种植大户打工又有劳动性收入,比单纯守着承包地自己耕种收益高,许多农民已从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中尝到甜头,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这既要遵循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正视存在的客观问题解决好钱、人、地、技等问题。

2.1 农业基础薄弱

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有了不少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要说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是耕地面积仍然不断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侵蚀,大量高产农田被违法占用,中低产田改造进展缓慢,高产农田占耕地的比重较低,相当部分耕地的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沟渠道路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仍然是“望天收”。

2.2 农业成本仍偏高

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但农业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幅度较大,远远高于农副产品价格的增长,农业纯收入依然偏低。特别是2015年,农业主要产品玉米、稻谷等价格普遍下滑,推动农副产品整体价格的下跌,许多农民家庭种粮收入倒挂,扣除农资和人工成本,有的人种田收入就为负数,一些高效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也面临用工难,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致使整个生产成本偏高。

2.3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基本事业费和固定研究经费比例偏低,虽然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农业科技投入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目前投入不足问题依然严重,缺口较大,普遍紧缺。我国每年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占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不到百分之零点四,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发达国家2%以上相比差距太大,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2.4 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发展成长阶段,农村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农业劳动力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都会受到局限。每年农业相关部门都组织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低,接受领悟能力差,培训效果不理想,新科技、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

2.5 内生动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同样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现代高效农业效率高、利润大。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抓农业见效慢,难有大收益,不如发展工业,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放任自流,不愿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和引导。广大农户多数觉得农业就是传统的种粮食等作物,按照老方法“伺候”土地,发不了家,不如打工赚钱。在这样落后保守的思想理念影响下,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不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业发展潜力有所下降,经营模式陈旧落后,土地流转比较困难,规模效应难以显现。

3 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措施

3.1 强化耕地保护,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土地是农业命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基石,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化解新型城镇化与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矛盾。绝不能认为我国幅员广大,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不必精打细算、斤斤计较。要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完善耕地占补平衡验收机制,适当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耕地面积。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土地基础。

3.2 完善惠农政策,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积极性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不同于工业服务业,有其自身特色,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推动,就是发达国家对农业也有特殊的优惠。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也不同,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产品市场波动周期短,产业风险高,以为主的一家一户发展现代农业难度大,几乎不可能。要完善各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健全直接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避免补贴的形式化。我们要真正把好的政策做好,做到位,发挥其应有作用。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资本。

3.3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中国的农村改革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进入攻坚阶段,要深化改革,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推动土地的适度流转,促进土地向现代农业规模企业集中,要先期做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明确土地的权属,为土地流转奠定基础。

二是要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拓展交易品种,规范交易流程和管理,推动农业资源的合理有序规范流动,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三是要创新农业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实行统一规划,扎口管理,严格监督,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流失,最大限度发挥应有效益。

3.4 促进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以最基础的粮食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单产从每亩168.5千克提高到2012年的353.2千克,粮食总产量由3000多亿千克增至5896亿千克,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现代生物技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即市场和品质。要积极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市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释放其长远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向。

要积极整合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巩固农技推广服务阵地,努力完善科技服务网络,较好地促进了科技服务实现全覆盖。

要注重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组织农技人员“挂镇、进村、带户、联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