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6 14:55: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做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3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通过认真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一个计算这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先将一个容器里放一些水,然后测量并计算出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再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容器中,再测量并计算出放入不规则物体后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容器内水的前后体积的差即为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既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
学生经过教学和课堂练习掌握了一些知识,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因为这些实际问题都经过加工处理过,学生往往很快会忘记,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作业,学生形象深刻,会容易记住。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因为学生对于占地面积和表面积极容易混淆,我拿出六块同样大小的木板,并请学生量出三块木板的长、宽和高,做两次安放:第一次将三块木板并列平放在地上,我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总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我再将另外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放在地上,再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通过计算,学生很快知道,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放时的占地面积小,占地面积的大小同木板的表面积并无关系。这样使学生对占地面积和表面积这两个概念加深了理解。
我再请学生思考将三块木板并列放在地上,这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厘米?将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又是多少平方厘米?我再将三块木板竖着重叠放和横着重叠放,并请学生根据已知的数据分别求出三块木板平着重叠放、竖着重叠放和横着重叠放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样使得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表面积的概念,并使学生懂得了不同的放法表面积是不同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掌握,我还要求每个学生从家中拿来一只火柴盒,让学生量出它的长、宽和高,并提问学生,火柴盒的内盒如果不拿出来,这时求它的表面积要求几个面?如果将内盒拿出来,不计火柴盒的厚度,求做一只内盒要多少材料?要求几个面?这时相当于求什么?如果求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材料,又要求几个面?这时又相当于求什么?在火柴盒上做商标,只要求出什么?这只火柴盒占空间的大小是多少?如果火柴盒的厚度忽略不计,这只火柴盒的容积又是多少?火柴盒的体积和它的容积相等吗?火柴盒的容积和体积在什么时候相等?什么情况之下不相等?学生联系实际并经过讨论、交流和合作,很快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并会认识到,火柴盒里面有很多的学问。这样使得学生不仅再次加深了对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理解,并联系火柴盒还知道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提高。
三、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开放性”的实践题:“学校在暑期组织教师前往北京进行七日游活动,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为X元,教师在火车上和在北京每天的伙食费为B元,要在北京住宿5夜,每夜的住宿费为A元,在北京的旅游点的门票价和交通费共计为Y元,问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我先请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学生很快能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需要钱的算式:2X+7B+5A+Y.在学生写出了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查找资料,估算一下每个教师前去北京共要用多少元钱?这样学生就会前去查找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价,去了解每天的伙食费和住宿费是多少元。
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对空间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氛围,不仅有宣传主题作用,并使观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这样的空间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展示空间。商业空间展示设计作为展示设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备展示设计所具有的传达和沟通功能外,还能促进消费者购买欲,更可引导和帮助消费者选择适合的商品。设计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艺术设计的具休实践相结合,针对使用者的心理特点,把握使用者在外观环境刺激下会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探讨这种反应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然后把它运用于艺术设计之中,从而设计出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适、给人以美感的作品。从心理学角度看,观展是一项人们直接参与、体验的活动,进入展厅体验活动就发生了。从参观流线到色彩、灯光,从大环境到小展品,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观者的感受,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相应的设计,便能带给参与者良好的身心体验。
宜家家居卖场的设计从顾客心理出发,抓住顾客的所见、所想、所需。从它的高人气以及高销售额可见,设计心理学对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发挥的重要作用。下面将以宜家家居卖场为例,从多个角度探讨设计心理学在商业展示设计中的作用。
一 从整体构思创意阶段看心理学的作用
展示的概念是“展览”概念顺应时代进步的展扩。展示设计的开始,设计师首先着手开始的工作是弄清展示活动的目的,而这个目的是以参观者的心理接受程度为最终目标,即展示活动在参观者心理上留下的印象为准则来估计展示活动所要达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设计师以研究观众的心理活动入手开始设计。比如一个以高科技为展示目的的展会,首先要给观众以“高科技”的冲击感,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等方式,充分使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音响技术等,尽可能带给观众神奇感和美感。从宜家卖场设计来看,其主要是销售家具及小的生活用品,那么配合其本身的北欧风格,营造一种舒适安逸的环境氛围是设计的重心。先看整体设计风格。淡雅清新的色调与理性的机械感相融合,明亮开场的空间分隔,使整个购物环境时尚、温馨的家的感觉,同时的钢铁结构支架又给顾客带来强有力的安全感,并大大增加了顾客对产品质量的信赖程度。在看区域功能设计。在入口处附近置儿童娱乐区,为儿童提供欢乐,给家长创造足够的购物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展示体验区和提货区分开。让人们全身心投入在密集的商品体验中,方便顾客提拿也创造了更多消费的可能性。配合大型卖场可能带来的购物时间问题,设置了用餐区以及零售食品区,为顾客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更多购物时间。因此,宜家卖场不仅吸引了很多购物的顾客还有休闲娱乐的顾客,老年人在这喝茶聊天,年轻人在此拍照娱乐。
二 设计心理学对流线设计的影响
当一种强烈的个人需求使一个观看者极其希望看到那种具有知觉性质的物体时,记忆的痕迹就会对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在建筑的流线设计中充分的运用了这种心理特征。如中山陵的设计,宽大而漫长的台阶,引导人们慢慢步入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庄严感和神秘感,一旦到达,主体建筑物便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形象便鲜明、难忘。而展示设计时如果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特征,并在设计中恰当地运用,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心理学对流线设计影响颇大。步入宜家卖场,各种生活空间依次列出,橱柜、床、沙发、桌椅等等。可以随意就坐,让顾客不知不觉中把这里当做自己的未来的家,从而吸引顾客,产生想要拥有的冲动。整个卖场分上下两层,上层销售家具,下层主要是小件家饰等。人流动线分主要与辅助,主要人流动线带个顾客穿越每一个空间,辅助动线则是为熟悉环境的顾客设计的便捷通道。商品陈列排序还营造了时间上的特殊动线。走进上层卖场就像开始了愉快闲适的一天,从卧室起床走到餐厅吃饭,去厨房倒杯饮料,然后来到客厅看杂志。从人类习惯的角度出发,精心排列设计,让人颇感惬意。
三 展示陈列中心理学的运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与物的沟通,第一是被吸引然后去关注,第二是有一段接收信息的时间,第三是能够亲身体验,感知。其中,体验感知带来的作用超乎人们想象。展示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可以提供人与物交流的空间,所以应该尽可能设计能够方便人们进行体验活动的陈列方式。从宜家卖场的空间展示来看,这种展品包括家具本身以及家具组合后产生的空间效果。尤其是家具组合后的空间,非常直接的给人们强烈的体验感受。一个个独立的小空间营造,充分体现出各种家具的特点以及家具使用后的效果,给客户明确的示范及参考。顾客从体验的过程中意识到产品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产品。还有宜家的样板间设计,在搭配布置好的成品中,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后,人们会联想到现在自己现居住的房间,下意识的进行对比、试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购买行为。
四 结语
现代艺术设计是城市的面貌,是展示现代文明的舞台,只有给予人充分的考虑和关怀的设计才是优秀的设计作品。人们应抛去形式主义的东西,应用设计心理学原理,回归设计的本原,多一份理性,少一点浮躁,并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展望未来,展示设计才应该更加关注人的内在世界、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做出更受欢迎的设计。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对生活的品质期望越来越高,而有针对性的设计,创造宜人的环境,应是每一个设计者应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魏志芬,王玉洁.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因素[J].中国园林,2000(4):35-3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39-01
大学中的辅导员直接与学生接触,管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及时地、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但是现阶段的大学中多数辅导员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偏离了工作的正常方向,不仅不贴近学生,反而距离学生很远。这导致辅导员原本的日常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学校的日常教学。针对这些问题,各大高校必须及时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国内大学中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方面的情况
(一)对于辅导员的职责缺少正确的认识
大学中的大多数辅导员对于自身的职责都缺乏正确的认识。[1]辅导员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日常工作也应该紧贴学生展开。但是现在有许多辅导员服务的主体却是学校领导,日常工作也都围绕着领导开展。这严重偏离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管理严重缺失。
(二)辅导员关注学生不够全面
许多导员只看到了学生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缺少对于其他方面的观注。更有甚者,辅导员大学四年甚至连所管理的学生名字和本人都对不上。这些现象都说明辅导员的工作偏离了原有的重心。
(三)大多数辅导员自身道德修养较低
国内的许多大学现有的辅导员自身道德修养过低,综合素质太差。[2]例如,现阶段一些辅导员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影响,在对待学生和处理日常工作中有失公正。而且,大多数辅导员年龄都不大,遇到状况缺乏冷静的思考能力,导致事情得不到圆满的解决。
(四)辅导员在管理方面遇到许多困难
各高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籍贯分布较广,加大了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难度。而且,辅导员所面对的大多数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个性都比较强,管理起来相对困难。同时,相比于初高中封闭式的教学管理,大学开放式的管理更是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二、如何就现阶段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缺失进行改善与创新
(一)对辅导员的工作和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新形菹拢面对各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中存在的缺失现象,首先,必须让辅导员对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辅导员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提升辅导员整体的道德修养
国内各高校还存在一些素质较差、道德修养不过关的辅导员。[3]针对这一状况,各高校在选择辅导员的时候应该加强对于辅导员道德方面的标准要求,提升辅导员的道德水平。对于已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习,加强其道德修养教育。同时学校要严格制定相关方面的校规校纪。
(三)辅导员在统一化管理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辅导员最少都要管理几十个学生,一般都实行统一化的管理方式,但是辅导员要在这种统一化的管理中注意每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情况不同,导致每个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表现也不一样。统一化管理下,针对每个学生实行差异化管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人性化”的特点。
(四)辅导员应有效利用网络科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新时期,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不仅仅只有班会、走寝室。利用手机微信、QQ等通讯软件更为方便,而且能够保证实时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解决和加以指导,这样更加拉近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结论
面对如今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的辅导员日常工作缺失的现象,各大高校必须即刻采取行动,严格落实辅导员各项工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同时,辅导员需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原有途径中融入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真正将辅导员的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所谓“构成要件过早实现”,亦称结果的过早发生,具体是指行为人原本计划在实施第一行为之后,紧接着进一步地实施第二个行为以惹起构成要件结果的发生,但意外的是,在第一行为实施的阶段就发生了构成要件的结果。1 关于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具体处理,日本刑法学界认识不一,争议较大。本文拟以日本司法中的“氯仿麻醉杀人案”和“放火自焚案”两起判例及其引发的学说纷争为中心,就构成要件过早实现问题所涉的争点及其具体的认定略陈管见,以期能收抛砖引玉之功,并希冀对我国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有所裨益。
一、日本相关判例概要及其处理
(一)日本相关判例概要
1.氯仿麻醉杀人事件
被告人欲杀害自己的丈夫甲,找来a 等人帮忙。a 等人计划在车上先用氯仿将甲麻醉,使其昏迷,之后再将车开到两公里远的海边,并将车颠覆至海中,以造成发生意外事故的假象。a 等人依计划用氯仿使甲昏迷(第一行为)之后,便开车到两公里远处的海边,将载着甲的车颠覆到海里(第二行为)。但甲究竟是因氯仿摄入过量窒息而亡,还是因溺水而亡,并不明确。(最决平成16•3•22 刑集58 卷号187 页)。
2.放火自焚事件
行为人决意在自家放火自焚,在室内泼洒汽油之后,想要在临死之前吸上最后一根烟稍微放松一下,便掏出打火机点烟,不料却引燃室内空气中漂浮的汽油分子。行为人惊慌之中忘了自杀的事,迅即逃了出去,造成火宅。(横滨地判昭和58•7•20 判时1108 卷号138 页)。3
(二)日本判例的基本立场
对于上述杀人的事案,日本判例的基本态度是:可以说,第一行为的实施对于第二行为的容易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在第一行为实施完毕之后,对于完成杀人计划而言就不存在特别的障碍,第一行为与第二行为之间在时间、场所上具有接近性,且第一行为开始的时点已经具有导致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客观的现实危险性,所以第一行为实施的时点就是实行的着手。同时,由于从着手到杀人目的的实现系紧密连接的一连串的杀人行为完成的,即便因果的进程与行为人的认识不一致,亦即,即便在第一行为的实施阶段就导致了结果的发生,也不应当否定杀人故意的存在,应以既遂论处。4 对于上述放火事案,日本判例认为,其中的第一个行为即泼洒汽油行为实施的时点就可肯定实行的着手,因而,即便导致构成要件结果早于行为人的计划在第一行为阶段过早发生的,只要存在着因果关系,就应肯定既遂犯的成立。5
二、中外学说诸相
(一)日本刑法学界不同观点之争鸣
上述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事案在日本学界掀起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讨,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上形成了以下三种代表性的学说。1.未遂故意与既遂故意区别说山口厚教授认为,基于故意而实施的直近构成要件的结果的行为人的惹起行为本来是符合既遂犯的构成要件行为(实行行为),而行为人自身尚是计划留待将来实施结果惹起行为(第二行为),因而在第一行为阶段肯定既遂犯的构成要件行为(实行行为)的见解并不妥当,因为终究第二行为(法益侵害惹起行为)才是既遂犯的构成要件行为(实行行为)。所以,在内心留待将来实施的第一行为阶段,只能认为是实行了既遂犯的构成要件行为以外的行为,从欠缺既遂犯的故意的角度来看,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事案中,应根据第一行为阶段肯定着手而成立未遂犯,而非成立犯罪的既遂。6
林干人教授亦持类似的见解,着手的实行行为被认为是既遂的实行行为前的阶段;既遂犯的实行行为,则是为了使结果的发生已经实行了全部的行为而不要再实施其他的进一步的行为(放手理论)。因此,着手未遂的场合,对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作为既遂犯的故意处理是不充分的。况且,第一行为时点的犯意在这里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在第一行为的时点不能被认为是既遂的故意。正是基于此,既遂犯的故意和未遂犯的故意当然有所区别。7 对于上述放火自焚的事案,松宫孝明教授也指出,该事案中,尽管行为人的行为已非预备阶段,而且,因果进程也并非异常,但存在的问题是:在这种事实显著偏离计划的情况下,不应承认既遂的故意责任,亦即不承认“归属于结果的故意”。因而,即便在着手阶段引起结果发生的,如果与行为人所计划的明显背离,就应否定成立放火罪的既遂,并认定为放火未遂与(重过失)失火较为妥当。8
2.未遂故意和既遂故意不必区分说
对于山口厚等教授的上述未遂故意与既遂故意应当区别的见解,西田典之教授则持不同的意见:既然已明明肯定存在实行的着手与未遂的故意的情况下,却仅仅否定存在既遂的故意,这在理论上并无可能。也许行为人确实计划实施第二个行为,但如果行为人对客观上奠定结果发生的危险存在认识,那么就应肯定成立既遂。例如,行为人本打算第二发子弹打死被害人而开枪射击,但出乎其意料,第一发子弹命中并打死被害人,一般会肯定杀人既遂的成立。其实,上述情形与此并无不同,不能将故意区分为未遂的故意与既遂的故意,只要客观上已存在实行行为,其存在对实行行为性质的认识即故意,其后便只是因果关系的错误问题。9 大谷实也认为,“在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场合,客观上有实行行为,只要就该行为具有认识,即便是经过意想不到的经过引起了结果,就应当对结果追究其故意犯的罪责,这种思考方法和法定符合说是一样的”10。
3.预备的故意与实行的故意区别说
对上述放火事案,浅田和茂教授基于其所倡导的实质的•形式的客观说11 指出,尽管根据实质的客观说的立场,泼洒汽油的行为就具有导致既遂的具体的高度的危险,但刑法规定的是放火,因而无视“火”的登场而承认是实行的着手,是不妥当的。12 因此,泼洒汽油的行为从客观上来看是预备行为,之后打火行为才是实行行为(相等于实行的着手),基于此,点火行为之际因欠缺放火的故意,因而构成放火罪的预备和重失火罪。而对于上述麻醉杀人案,浅田教授则认为,在客观上的确可将第一行为认定为实行行为,但在实行行为的时点行为人主观上只有预备的故意,因而只能认为成立杀人预备罪和重过失致死罪,而将之认定为杀人既遂是存有疑问的。13
(二)我国学界的认识
对于“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现象,我国刑法论著或教科书中均有涉及,但在理论上并无“构成要件的过早实现”或“结果的过早发生”这类提法。至于其具体的处理方式,我国学界争论不大,一般是通过类似如下的案例进行说明:张某打算将被害人李某推下挖好的深坑里,再用石头将其砸死。结果李某被推下坑时,头部撞到坑里的一块石头上,造成出血性休克死亡。在这里,张某推李某下坑的行为可认定为是犯罪的着手,尽管后来李某死亡的原因是其头部撞到石头上造成出血性休克死亡,而非像行为人计划的那样将其推下坑后再用石头砸死。但这只是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进程产生的误解,并不能否认李某死亡与张某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存在,因而,对张某仍应当以杀人既遂处罚。据笔者了解,对于这类案件,我国司法界也是基于这一认识加以处理的。
三、主要争点及其笔者自己见
由上可见,关于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案件,中外刑法学界和实务部门分歧明显,主要争点在于:其一,第一行为的性质究竟是预备行为抑或实行行为?这涉及的问题是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的界分标准的问题,即实行的着手的认定标准的问题。其二,在犯罪形态的确定问题上,有无必要区分预备的故意、未遂的故意和既遂的故意?
毫无疑问,上述问题直接关系到被告人的犯罪形态的确定,进而影响到对犯罪人的犯罪性质的认定及其量刑的轻重,因而不容忽视。以下,笔者拟就上述争点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略陈管见。
(一)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界分
一般认为,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界分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实行的着手的认定标准的问题。对此,以往新派学者基于主观主义、行为人的立场主张行为人的犯罪意思或一定程度的犯意表示就是实行的着手。但主观主义与现代刑法是行为刑法而非“行为人刑法”的本质相违背。在强调罪刑法定主义的刑法理论中,犯罪的本质在于侵犯法益,犯罪的物质本体是包含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的“危害行为”,而不是行为背后的“行为人”,因此,对实行行为的着手的认定及未遂犯的处罚基准不应背离法益侵害的基本立场。此外,由于“单单凭犯意的被表动就足以认定着手,这样预备也就成为未遂,从而丧失了以实行的着手来限定未遂犯的成立的机能”。14 正因为此,作为实行的着手标准的主观说,在德日刑法学中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理论。15 同样,在我国刑法学界,也无学者认同这一学说。目前,理论上居压倒性多数的见解则是客观说。
客观说是基于客观主义刑法理论的立场而被提出的主张,认为应在客观行为的危险中探寻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及实行着手的时期。客观说内部具体可分为形式客观说和实质客观说。
形式客观说以构成要件为基准,从形式的观点把握实行的着手。日本学者中持形式客观说的学者有小野清一郎、团藤重光等,如小野清一郎认为,犯罪的实行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着手”即是该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开始,或多少实行了一部分。16 我国刑法通说亦持此一见解,“所谓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如故意杀人罪中的杀害行为,抢劫罪中侵犯人身行为和劫取财物的行为等”17。
实质客观说论者基于法益侵害说的立场,从实质的观点把握实行的着手时期,即认为具有惹起既遂结果的现实的(具体的)危险发生之时,就是实行的着手。此说目前在日本是通说,18 日本学者平野龙一、山口厚、西田典之、前田雅英、佐伯仁志教授等都是实质客观说的代表。我国学者张明楷、黎宏二位教授也是实质客观说的倡导者,如张明楷教授指出:“犯罪的本质在于侵犯法益,故没有侵犯法益的行为不可能构成犯罪,当然也不可能称其为实行行为。不仅如此,即使某种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但这种危险性非常微小时,刑法也不可能将其规定为犯罪的实行行为。另外,刑法处罚犯罪预备的行为,而预备行为也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险。因此,实行行为只能是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的行为;行为人开始实施这种行为时才是实行的着手。”19黎宏教授认为,“所谓实行的着手,就是开始实施行为人所追求的、具有引起某种犯罪结果的现实危险的行为。”20
应当说,形式客观说基于从开始实施犯罪构成中的客观要件行为的立场来考虑着手问题,是同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精神一致的,但仅从形式的标准来认定实行的着手,也不无问题:其一,可能导致着手的提前。例如,行为人基于骗取保险金的目的,实施了放火烧毁自己已投保的财产的行为,但在去理赔前被公安机关抓获。根据形式的客观说,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的行为是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行为,因而甲放火的行为就是实行的着手。但事实上,造成保险事故的行为只是为诈骗保险金创造了条件,这对保险金融的秩序与保险公司的财产侵害的危险程度尚未达到现实、紧迫的程度,因而不能认定为保险诈骗罪的着手。只有在行为人实施向保险公司提出支付保险金的请求的行为时,才是实行的着手。其二,不能准确认定不作为犯的着手。不作为犯,是以保证人违反作为义务为前提的。根据形式客观说,保证人开始不履行特定作为义务之时就是实行的着手。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不作为犯而言,并非保证人一开始不履行作为义务就构成犯罪,而是应当从实质上考察其不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是否对刑法保护的某种法益构成现实的危险。21 其三,不能准确界分不能犯与未遂犯。对于类似行为人拿博物馆陈列柜中的模型手枪向他人开枪的行为,可以说在形式上是符合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按照形式客观说的主张,此行为应成立犯罪未遂。但由于这一行为在通常情况下不具备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性,一般不会被认为是实行的着手,在性质上应属于不能犯。由此可见,对实行的着手的判断离不开实质的判断。
实质的客观说主张应从法益侵害的立场探寻着手的标准,这对于从实质上准确界分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仅从实质上的层面把握着手,而忽视形式上的定型性的判断,有时可能会导致着手认定的提前。在南京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抢劫出租车案:三个湖北农民合谋到南京抢劫出租车,途经武汉时购买对折刀两把、安眠药30 粒。到南京后又购买了尼龙绳、毛巾等物,并将安眠药碾碎。三人携带上述物品,在南京火车站附近搭乘一辆出租车,要求出城前往安徽某地。因为三人形迹可疑,且目的地不甚明确,驾驶员在车行至道路检查站时,打开应急灯,并停车报警,三人遂被抓获。对于本案,南京某区法院认定三被告的行为已是抢劫罪的着手,构成抢劫罪的未遂。该判决的主要根据在于:三被告携带作案工具进入出租车之后,行为人已直接接近被害人,司机和车作为犯罪对象已经特定化,并受到深藏凶器的行为人的现实威胁。22 在笔者看来,这只是坚持单一的实质客观说的着手标准所得出的结论。诚然,三被告携带对折刀、尼龙绳、碾碎的安眠药等作案工具上车之时,因他们携带凶器,且已接近被害人,作为犯罪对象的司机的人身及其财产安全已面临现实的侵害威胁。但由于三被告人一直都是在车中等待合适时机以有效地实施抢劫,很显然,这种伺机抢劫的行为并不属于抢劫行为本身,不符合抢劫罪实行行为的定型性,在性质上应是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正是基于这一点,类似的抢劫出租车案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被认定为抢劫罪的预备。23 由此可见,坚持单一的实质的客观基准说,有时候就存有着手认定提前的问题,从而导致未遂处罚范围的扩大。这同实质的客观说基于刑法的谦抑性和保障自由的立场而主张限制未遂犯的处罚范围的初衷明显相悖。由此,实质性客观说也必须受到构成要件的制约。
综上,笔者以为,就实行的着手的判断而言,“形式的客观基准”与“实质的客观基准”,两者可以说是并非排他,而是互补的关系。具体言之,一方面,判断实行的着手不能超出刑法分则对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定型性规定的范围,否则就会使实行的着手的判断失去客观的定型的标准,这势必严重违背刑事法治的基本理念和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在以定型性构成要件行为为实行的着手判断标准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行为的法益侵害的现实危险的实质判断。否则,就会落入“形式的客观基准说”的窠臼,导致有些犯罪的着手的认定过于提前,从而混淆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乃至罪与非罪之间的界限。一言以蔽之,着手的判断标准应是形式客观基准基础上的实质客观基准。
(二)预备故意、未遂的故意与既遂的故意之区分并无必要
犯罪预备与未遂的区分(着手的认定)主要涉及的是判断行为在客观上是否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和法益侵害性的问题,而非从主观上判断是预备的故意抑或是实行的故意的问题。24 例如,一个人基于杀人的故意而买刀的行为就是杀人预备行为,砍向被害人的是实行行为,而并非从主观上去判断行为人何时是杀人的预备的故意或者是杀人的实行的故意。同样,某一行为是成立未遂还是既遂也并非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未遂的故意抑或是既遂的故意。例如,恐怖犯罪分子基于炸死多人的目的,手拿爆炸装置,实际上只要摁下a 这一按钮,就会发生爆炸,但是犯罪分子误以为依次摁完a、b 两个按钮之后才会发生。结果在其摁下a 按钮之时发生了爆炸,炸死了多人。对于这种情形,应该不能否定成立犯罪的既遂。
四、构成要件过早实现事案的类型化及其处理
笔者以为,“构成要件的过早实现”案件的处理不应局限于个案的解决,而应进行类型化的整理,并探寻出具有一般性的解决方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之路径。具体而言,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情形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其一是第一行为在性质上属于实行行为的情形,即所谓的实行行为阶段的构成要件过早实现。其二是第一行为尚是预备行为的情形,即所谓的预备行为阶段的构成要件过早实现。以下笔者拟结合有关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具体事例,进一步阐释、分析。
(一)实行行为阶段的构成要件过早实现及其处理
就前述的在日本发生的氯仿杀人事件而言,笔者认为,行为人用氯仿麻醉被害人进而扔向海中的行为如同先勒被害人的脖子使其昏迷再扔向海中的行为一样,其中的前一行为本身均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具有导致被害人死亡的高度、现实危险性,因而这一行为的实施就可以理解为杀人的着手。对于上述的放火自焚事案而言,尽管“放火”的实行行为原则上是点火的行为,需要“火”的登场。但由于汽油属于引火性很高的物质,基于放火的故意泼洒汽油,即便没有实施点火行为,也可认定为实行的着手。25 基于这一点,日本学者浅田和茂教授所主张的上述两种情形都只有预备的故意因而仅仅构成预备罪和重过失罪的见解实不可取。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行为人的行为是构成故意犯罪的既遂还是构成故意犯罪的未遂和重过失罪呢?这实际上所涉及的就是前述的“有无必要将故意作未遂的故意和既遂的故意的区__分,或者将实行行为区分为未遂的实行行为和既遂的实行行为”的问题。如上所述,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
第一,很显然,在第一行为属于实行行为的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案件中,由于行为人原本计划结果的发生依赖于第二个行为,因而通常是行为人所认识的结果与第二个行为才具有相当的因果关系。在这一意义上说,作为故意犯罪处理的场合,导致结果发生的原因行为应是行为人自己意识上可能控制的危险制造行为,超出其控制的就不能作为故意犯予以重罚。但是,“人对外界的事物并非具有完全有效的控制能力,因而希冀行为人理性、有效地控制着行为的因果进程,直至最后才达到既遂,这明显是一种过高的要求”26。例如,甲欲杀乙,但不想一刀就杀死乙,而是打算多砍几刀,以尽量折磨乙,使其在极度痛苦中慢慢地死去。但没想到第一刀就将乙砍死了。又如,基于杀人意图而自制定时炸弹,但由于爆炸装置上的时间标记弄错了,结果比计划爆炸的时间提前两小时发生爆炸,被害人被炸死。对于诸如此类情形,很难否定既遂的成立。实际上,行为人只要基于某种明确的犯意实施了其得以控制行为的主体部分,且因这一行为导致结果的发生的,就能够作为故意犯予以重罚的基础。
第二,更为关键的是,如前述的日本判例态度所明示,由于第一行为和第二行为通常在时间上、场所上具有紧密相接性,二者同属于具有导致结果发生的现实危险的“一连的实行行为”,因而,客观上应对它们进行一体性的评价,而无必要进行未遂的实行行为与既遂的实行行为的区分。
第三,在确定第一行为属于实行行为的性质的情况下,即便并非如行为人计划的那样在紧随此后的第二行为阶段发生结果,而是意外地在第一行为阶段导致结果发生,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因果进程同行为人的认识不一样(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问题)而已,这并不阻却行为人的犯罪的故意和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作这样的处理,从刑罚的适用、社会效果及其刑事政策的立场来看,也不至于导致罪刑的失衡和对犯罪的打击不力的恶果。
由上分析,关于实行行为阶段的构成要件过早实现事案,对日本的判例的立场及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应当予以肯定。
(二)预备行为阶段的构成要件过早实现及其处理
以上就第一行为构成实行行为情形下的犯罪形态的具体认定问题作了研讨,对于第一行为尚不属于实行行为的场合,其犯罪的形态又如何认定?需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第一,丙欲杀害丁,到丁的住宅附近时,想确认一下枪中是否装填好子弹,但此时不料枪走火,将一行路人打死,尔后证实该路人就是丁。就此事案来说,丙当时只是想确认一下其枪是否装填好子弹而导致枪走火,恰好将丁打死。很显然,确认枪中有无子弹及其之前的行为,显然缺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的形式上的定型性和实质上的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性,因而不是杀人罪的着手;同时,行为人对枪械走火导致丁死亡的后果主观上具有过失,故而应构成杀人罪的预备和过失致人死亡罪,两罪并罚。类似的事例还有:行为人基于杀害家人的犯意而自制炸弹,在制作过程中不慎使炸弹爆炸,将家人炸死,这种场合同样成立杀人罪的预备和过失致人死亡罪两罪。
第二,妻子欲杀其夫,买回了毒药并掺在威士忌酒中,计划等丈夫从外地出差回来时,让其饮用。随后妻子将毒酒放在冰箱里,便回娘家去了。但没想到的是,丈夫当天就完成了出差任务并提前回家。丈夫回家看到冰箱里的威士忌,就把它拿出来一下子喝光了,当场中毒身亡。在本案中,丈夫的死亡同妻子事先买回毒药,在威士忌中下毒的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这一点不容否认。但一方面,妻子买回毒药、下毒的行为尚不具有侵害生命法益的现实危险性,因而,其行为在性质上只不过是为杀人进行准备的预备行为;另一方面,妻子将毒药放在冰箱里的行为是导致丈夫死亡的直接原因,主观上存有过失,故而综合本案,应认定妻子的行为成立杀人罪的预备和过失致人死亡罪两罪。
综上,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犯罪形态的认定,主要取决于导致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第一行为的性质是实行行为还是预备行为。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界分(着手的认定)主要涉及的是判断行为在客观上是否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和法益侵害性的问题(即所谓的“形式客观基准基础上的实质客观基准”),而非从主观上判断是预备的故意抑或是实行的故意的问题。立足于此一基准,如果第一行为尚只是为犯罪的实行做准备的预备阶段的场合,其行为本身构成犯罪预备,在该行为阶段意外地导致结果提前发生的,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的,应同时认定构成相应的过失犯罪,实行数罪并罚。在导致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第一行为已经属于实行行为的场合,并在该行为阶段意外地导致结果提前发生的,可径直以犯罪既遂处理较为妥当。
注释:
1参见[日]高桥则夫:《规范论与刑法解释论》,成文堂2007 年版,第61 页。[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新版第2 版),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170 页。
2参见西田典之、山口厚、佐伯仁志编:《刑法的争点》,有斐阁2007 年,第67 页。
3、5、8参见[日]松宫孝明:《刑法总论讲义》(第4 版),成文堂2009 年版,第239 页。
4、7、12、13参见[日]浅田和茂:《刑法总论》(补正版),成文堂2007 年版,第377 页,第375 页,第375 页,第377 页。
6参见[日]山口厚:《新判例から见た刑法》(第2 版),有斐阁2008 年版,第88-89 页。
9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181-182 页。
10 [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新版第2 版),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170 页。
11浅田和茂教授在其《刑法总论》(补正版)中指出:“依我之见,未遂犯的处罚根据是结果发生的实质的(具体的)危险,这就意味着,作为实行的着手的判断基准的实质客观说是妥当的。但同时由于刑法第43 条中的‘实行’意指实行行为(构成要件符合行为),所以,应同时采取形式的客观基准说。这样一来,实行行为的存在,而且,具有结果发生的实质的危险的场合,才成立可罚的未遂,缺少其中任一要件都不成立未遂(实质的•形式的客观说)。实行行为的存在是基于罪刑法定主义的要求,结果发生的实质的危险性则是基于未遂犯的处罚的根据而得出的结论,其中任何的一面都不能忽视,亦即只有两者的齐备才成立可罚的未遂。”参见[日]浅田和茂:《刑法总论》(补正版),成文堂2007 年版,第371 页。
14 [日]山口厚:《刑法总论》(第2 版),有斐阁2007 年版,第267 页。
15参见[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第620 页;[日]西原春夫:《犯罪实行行为论》,戴波、江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10 页。
16参见[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125 页。
17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309 页;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年版,第269 页以下。
18参见[日]佐伯仁志:《未遂犯论》,《法学教室》2006 年1 月号,第121 页。
19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286 页。
20黎宏:《论未遂犯的成立要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 年第2 期。
21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中国刑法解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399 页。
22参见李传松:《从抢劫出租车案看犯罪着手行为的认定》,载《法学杂志》2003 年第4 期。
23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第二庭编:《刑事审判参考》,2001 年第11 辑,第10-11 页。
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可见,消费者满意度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设计的有用无用取决于消费者的感受以及抉择,没有消费者这一角色,设计就没有意义可言,或者说只能是属于自己的,不能够被评判的,有距离感的艺术。设计心理学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便是消费者满意度,这要求我们从自我陶醉中走出来,做有用的设计,服务于大众的设计,从而提高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而不是把设计演变为只供观看的模具。
设计是处理人与产品、社会、环境关系的系统工程,可以称之为社会工程或文化工程,其出发点是消费者的需求,归宿则是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在过去,设计的着眼点是“物与物”的关系,也就是单纯满足消费者的功能性需求,而现在的设计涉及物质、精神、社会等,外延不断扩展,着眼点也由“物与物”发展为“物与人”的关系。设计不是技术与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一定的思维和手段把技术和艺术的潜力发挥出来。就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而言,设计从简、换位思考、设计内在,是三个颇为关键的要素。下面就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出品的一档职场创业型真人秀节目《飞黄腾达The Apprentice》中的部分内容为例,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设计从简
设计从简指的是将表现形式,创意构思,信息传递,以极其精简的形式出现,能够带来很好的成效,反之,则沦为不被理解的拙劣的设计以及广告传播。传递信息应该一针见血,清晰明了,直击受众心理。比如,从包装设计上来说,繁杂的表现形式或者能够带来绚丽的效果,然而信息的传递则不断地减弱。拿食品包装来说,如饼干包装,有些包装袋的颜色设计的纷繁复杂,然后饼干的口味则无从表达,有些时候拿起饼干包装仔细查看也找不到关于口味的信息,只有大片的颜色和明星照片,也就没有充分利用平面设计来挖掘产品的本质,而是不断地去包装形式,让他看着舒服,但结果也只是让饼干久久搁置在货架上。
短小精悍、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才能真正表达出设计原有的内涵,设计也是一样,很多设计都存在信息太繁复,表达的想法太多,而忽略了设计的本质,让人看很久都未能明白它想要表达的内容,信息识别力度是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一个受众根本看不懂的设计,又如何推广、宣传品牌?消费者满意度又从何谈起?好的设计就是能抓到设计的重点,一针见血,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在飞黄腾达的案例中,为微软“办公室会议”新软件制作60秒短片就说明了设计从简在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失败那一队的短片乍一看似乎效果不错,画面的处理以及文字的摆放位置都给人以专业的感觉,符合微软品牌形象,但短片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字信息,五彩纷呈的文字色彩以及丰富的文字出现形式大大削弱了信息的识别力。而且画面同一时间出现的文字信息过多,以至于在还没有看完一段文字就马上跳转到下一个画面,让人目不暇接,在看完一整个短片之后,都还没明白该广告想要说明的实质,连评委都皱起了眉头。其实两队的创意点都是针对人们应对日常事务苦恼情绪,想让观众感同身受,而第一队的表现方式就好得多,以讲故事如此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新软件的优点,让有该方面困扰的人群身临其境,引起共鸣,激发购买欲,达到宣传的目的。
为葡萄果仁麦片作大型广告牌推广的案例中再一次见证了设计从简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大型广告牌很少会有人停下脚步,驻足品评,无论是走路还是乘车,受众能够看到它的时间都是以秒来计算的,因此,设计从简在大型广告牌的运用上显得更为突出,不够直击要害,广告就没有办法在短时间给人留下印象。任务中其中一队的广告牌上信息颇为复杂,有很多颜色和元素及文字,让人眼花缭乱,如果驾车经过,根本无法在瞬间接纳如此详细的内容。以父女两人作为广告的代言,表现形式繁杂,同时模特对象年龄特征不明显,导致受众要花时间去考虑画面中的次要因素,也就是两者的关系到底是情侣还是父女关系,同时广告语过于凌乱琐碎,视觉点再次分散,再一次削弱了信息的传播力。另外一组则在明确了广告牌的特殊性的情况下,以新一代年轻人作为主要针对对象,力求从广告牌中推广麦片健康,营养,香脆诱人的这些相关信息,广告牌以一个年轻女孩为主角,张开嘴接着倒出的麦片大口大口的吃,表现形式夸张吸引眼球,信息简练,形式明确,即使人们开车经过,都能瞬间意识到这是健康的、诱人的、香脆的麦片广告。
二.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指的是站在消费者的位置上,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这一点永远都是正确的,正是如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调查这一块一直都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了解消费者,才能够做出使消费者满意的设计。抛开这条理论原则,一切都只是在做无用功。
在飞黄腾达的案例当中,几乎有很多集都是在侧面阐述着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以及换位思考是成为取胜的关键点。在这当中也不乏很多反面例子。比如为通用新跑车设计小册子,男队就是有太多的“我认为”,而没有直击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即使有再多的文字信息说明,别人也不会想看,不会想去了解新跑车到底有什么内容在其中。而另一组的队员通过即时采访调查路人,寻味路人对新跑车的感受,并将人们的感受汇总精简,成为跑车宣传册每一页的广告语,而且这个组队员不仅懂得了换位思考的原理,而且也充分理解设计从简的良好传播效应,因此他们队伍的宣传册的设计手法新颖,每页只有一句简短的广告语,但是却非常贴合受众的真实感受,产生对新跑车的认同感,而且信息浏览不累人,人们非常乐意去了解这款车,并有想深入了解的欲望,传播力比前者的一大堆的性能信息罗列要强上千倍。
还有一个是以涂鸦形式在墙上作sony电子游戏机的广告宣传的案例。该案例中的一队过于注重涂鸦的艺术感,只想到如何美观、好看,而没有想到这是在位游戏机做广告宣传,第一个就应该想到玩家这个目标群体,在墙上涂鸦了很多破旧的大厦,但游戏里并没有破旧街道,只有纽约的街道,没有顾及客户,忽略了很多东西,在艺术感上钻牛角尖。而另外一组则在涂鸦之前就意识到游戏的目标群体是18——30岁左右的男性,根据这个范围去街访,由他们提供意见,得到了希望“有钱从天而降”的普遍受众心理,并融入到游戏元素中去,结果可想而知,学会换位思考能够助你离好的设计更近一步。
三.设计内在
设计师不应埋头极力去修饰形式上的东西,而应该关注实质上的内容,设计内在而不是设计外在形式。飞黄腾达为Staples设计办公用品解决办公室的凌乱问题这一案例,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原理。有一队设计了一款桌子,玻璃台下放文件,造型非常美观漂亮,队员看到设计成品之后心里兴奋极了并有赢得此轮比赛的信心,从这点看出,他们只是因为外在形式而被冲昏了脑袋,而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并没有为办公者提供便利,只会为日后的办公乱上加乱,安放文件必须一次一次的掀开玻璃盖,这有悖人性化。而另一小组则做到了,做了一个可以旋转的文件安放台,不同的格子可以安放不同的文件内容,要拿文件,只需要旋转装置台就可以轻易获得了,这一对从实质上解决了问题,这方才是设计内在,而不是仅仅只追求形式,因此此队获得了胜利。但是更细节的说,此队还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有一个工作人员问道:“能旋转那能不能固定?”如果只是旋转的话或许有时候受力不均不稳定会自己转起来,找文件又必须转回原来的一面,因此如果有固定功能可以把最常用的文件格一面固定到前面,然后需要的时候再旋转,再固定,更加人性化。
四.结语
无论在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还是设计实践中,设计从简,换位思考,设计内在三个要素都会得到体现:只有做到了设计从简,受众才会乐意去接受,从而感知设计的存在;只有做到了换位思考,才能够直击消费者内心的需要,得到受众的认同;只有做到了设计内在,才能更清晰明了的传达理念及信息,让受众感受到设计的本质所在而不是形式的点缀。设计师在生活中应多挖掘有用的设计及启发心智的事物,从而激发创作的灵感,而不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当中。
重视程度不足专科医学生的学制是三年,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多人文素质课,包括医学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均偏向于专业课,忽视了目前社会潜在压力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等,但其程度远远不够,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生理成熟与心理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医学心理学教育渗透不足
内容偏离医学心理学是让学生懂得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均是心理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学的教育,而医学内容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结合临床,导致学生不能将心理学熟练运用到医学当中,这使得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时重应试而轻临床,达不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要求。种种迹象表明医学心理学教育并没有融入现代医学模式,其课程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更好的服务岗位工作,实现心理学和医学的对接。
2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
2.1明确医学心理学教学定位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在前期阶段,激发学生个体心理活动,使之对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形成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学会掌握不同情绪的识别及干预。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自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应对压力和挫折都有帮助。后期阶段,就要将医学的内容逐步引入心理学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心理治疗等。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医生和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应当与临床课程交替安排讲授。心理教师也要对临床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将心理学与医学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切实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2.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构建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某个案例或病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培养起学生运用心理学思维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安排学生参与多种心理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医学心理学的意义。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听取和记录在心理活动中学生的不同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严密的总结,得出结论。
2.3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建议
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两者就可以相互结合。开设临床课程后学生就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临床见习,在接触到临床实践后,此时开设医学心理学就能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患者身上,也会注意使用技巧和技术,心理学知识更加实用和有效,这才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医学心理学中对语言技术的要求也很高,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语言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如安慰性语言,可以使患者减少治疗恐惧感,改善心情;鼓励性语言,可以使患者对治疗更加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对学好这门课有重要意义。
学生积极人格的内涵是丰富的,对于学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符合当前教育理念的发展,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潮流。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初阶段,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文学意识的养成有着导向性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策略十分关键。为此,本文探究基于心理学理念下,学生积极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1]。
一、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意义
(一)全面素质教育推行的体现
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背景之下,对于学生的发展就产生了较大的限制性。因此为了弱化这种限制,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能力就提出了全面素质教育推行的策略[2]。学生积极人格的体现,就是学生在精神风貌,兴趣爱好以及品质层面上都积极向上,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地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是教育中重要的任务,其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二)对于学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人的人格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决定一个人的品质。而积极人格包含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积极人格的表现了首先表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得一个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始终有着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得其在面对困境时能积极地去尝试改变。其二,积极人格的培养过程,对于一个人众多的其他能力也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均在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过程进行培养。
二、心理学理念下小学语文中的人格培养策略
(一)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
心理学理念下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首要的策略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首先是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使得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于教学的促进意义很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十分必要。其次,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就必须要求我们要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综上可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知识最大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3],为之后的策略做铺垫。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老师必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即学校要组织老师开展形式丰富的心理学学习活动,老师心理学知识水平的提升,会加大相对于学生的了解,对于教学将产生更大的促进意义。
(二)制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培养策略
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在积极人格培养的策略上发现语文学教学的特色才能体现出与语文教学向结合的意义。简单来说,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必须要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只有在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才会使得优势互补,即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产生有利因素。可见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深入挖掘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点,然后进行策略的制定。
(三)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小学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德育模式;消极品质;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以一种独特视角研究心理学,集中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研究人类的幸福与和谐发展并且倡导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对于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主张及德育的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在20世纪末兴起后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传播如此快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观点的独特性主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1]。总的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部分:
1.强调积极方面的研究取向,回归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价值
心理学家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代表心理学研究价值的回归。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对人自身和人的积极潜能的关注充分体现人性论的观点,主张研究人的积极人格并且帮助人们发挥积极力量追求幸福;另外,积极心理学并不认为缺点的改正就相当于优点,人的优点是需要培养的,认为人本身具有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发现人们本身所具有的积极人格,并对积极人格进行培养和扩大。
2.主张每个个体拥有积极品质和力量
积极心理学强调应该以认同和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个人。认为每一个个体内心都存在积极力量,并且强调对积极力量的发现和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不仅是某些人格特征,还是人们能够准确调动心理资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个体调动自身全部积极能量得到良好结果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始终强调,人既有自我决定的能力,也有自我选择能力,人的生命系统的动态性与完整性决定“人有完善内心冲突的能力”。通过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个体一般都能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或状况以及周围环境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
3.提倡积极解释所面临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们通过对问题的积极认识和积极解释可以获得对问题理解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虽然不能直接产生或创造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特质,但人们能够通过对问题的积极解释获得一个发挥和挖掘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当问题出现时,作为一个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历以及遗传基因的自主自在的个体,每个不同的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思想或者也可以说对问题做出各种自己的理解。对问题做出的积极解释有利于增加人们面对挫折时的抗挫折的心理特质。
(二)积极心理学在德育上的价值
1.以积极眼光审视积极和消极
在心理学一贯观点上,人们对“积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积极作为消极的附属物,认为消极和积极是一个整体的,消极的消除就是积极的产生,如果消极减少就能增加积极,那么就没有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必要,那就只需要一门解除消极的心理学;另一种观点认为,积极和消极是互不影响的两个独立的客体,各自拥有各自的定义性变量。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想要预防心理问题,仅仅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的改正是不全面的,更应该培养人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人格,从而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心。受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和消极关系理解的影响,高校德育同样也应该关注对大学生积极品德的养成而非仅仅校正消极品德的举措来进行德育工作。在德育过程中,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发现、了解受教育者身上所存在的积极品质并给予积极关注。营造一种积极的受教育环境,以培养积极人格为核心,从积极体验出发,完善个体的积极力量,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完美契合,渐渐形成个体的积极品质,引领个体的自身的道德品质得到改善[2]。
2.以积极的视野审视人的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欣赏开放的眼光看待每个人,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积极力量并且强调对积极力量的发现和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不仅是某些人格特征,还是人们能够准确调动心理资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个体调动自身全部积极能量来得到良好结果的能力,从而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积极心理学对于个人特质和潜能的培养与塑造方面的关注,调动受教育者能够认识到自己从未意识到的自身存在的积极特质和潜能,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教育中去发现和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德育的目的不只是在于思想道德和品质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使人的思想道德和品质得以传承。
3.以积极的手段引领和激发人的积极力量
尽管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是个体本身就具有的一种心理本性,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的积极本性就可以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自动地发挥出来,因为心理本性也有永远封存的一面,从而不能出现在人们眼前。人类心灵中所存在的积极本性的种子的成长既要依赖人类生活环境的滋润,也依赖社会和家庭用心地培育与呵护。从某一层面上来说,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就是打造一种能促进人类积极力量得到生长的积极环境,并且又为人们探索一种方法和途径来对自己心灵中的积极种子予以激活。德育工作中积极品质的培养同样需要积极环境的营造,德育工作者应该优化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创造一种对大学生德育有意义的积极环境[3]。
4.强调积极人格培养的重要地位
从个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关注积极人格和积极品质的形成。积极体验强调个体自身参与活动后的积极体验。积极品质属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是人们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特质的总称。积极体验是指个体在活动中激发潜能后的积极享受,当多次激发积极体验后并形成一种体验习惯,随之而来的积极人格得以形成。人格可以指个体能够以一种长久持续并一致的方式而表现出与他人的不同,并且是一种稳定不轻易改变的性格特征,它与具体的生活情境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
二、当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
(一)高校德育不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目前,高校德育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偏向教育客体,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教育,忽视大学生活的渗透教育;偏重课堂教学的系统理论,忽视应用于生活的实践环节;偏重执着于书本的教材体系,忽视德育模式的创新载体;偏向专业队伍,忽视其他力量[4]。积极心理学发扬人本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并且是独立存在的并且具有积极的品质,能够积极主动地遵循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规范,通过积极体验等方式,把大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校德育忽视德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对人们所具有的积极力量进行挖掘,培养和扩大人们的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个体对生活或学习以及周围环境中的积极体验来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要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有利于人积极力量发挥的积极环境,既通过积极体验来形成积极人格,也通过积极体验对个体的积极人格进行巩固,人格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德育应该是内外互化、人己互惠的过程。内外互化是指人的外在道德实践经验要沉淀为自己的德行素质,而且人的内在素质又要表现为道德行为。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过于强调课堂教授的说服教育,片面重视道德的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违背德育过程的双向互动规律和内化外化规律。
(三)高校德育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
从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来看,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并且坚定信念加以坚持,所以人们在德育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而现有的德育模式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仍停留在人总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忽略人内心存在的积极力量。一直以来,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是以灌输教育为主,认为大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不是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德育。积极心理学重视自身的自我决定性并且认为个体有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德育过程中,自育模式不是只为了培养学生的某些能力,而是从全方位的人格塑造出发,使自主发展、自我塑造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身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构建高校德育的积极模式:以培养积极人格为核心
(一)以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为核心
人格教育是高校“以人为本”的德育的核心和载体。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智力和技能的形成,还是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高校德育就应该从人格塑造出发,加强对积极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并以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人格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为德育提供良好的个人主观条件。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品质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最高成长需要。因此,大学生德育工作也应该从原来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而转向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并以培养积极品质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以增进大学生积极体验为路径
在积极心理学中,个体的积极体验无论在生活经验还是成长发展方面都对个体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体验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官愉悦,这是一种解除身体紧张后产生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如饥、渴等身体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快体验;二是心理享受,它来自个体打破自己固有的某种自我平衡时所产生的积极体验,即个体所做的超越自身的原有状态后所带来的一种体验。对于德育,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将德育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来指导自身的行为,也只有人们得到积极的体验后,才能形成相应的积极人格,从而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德育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最终出现德育理想化的行为。积极体验可以促进个体积极行为的频繁发生,塑造积极的人格以及提高个体德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积极体验能够提高人的感官愉悦性,满足人的感官对快乐、愉悦的追求;其次,积极体验能够促进积极品质和积极情感的产生;最后,积极体验能够对积极特质进行巩固,运用积极体验促进大学生接受德育理论,并应用到实践中。
(三)以提升大学生自育教育能力为动力
自育教育就是要挖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潜能,并且个体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选择自己的自育要求和目标[5]。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包含自我决定的系统,包括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以及潜在的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个体一般都能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或状况以及周围环境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这与自育的核心目标不谋而合。
(四)以加强班级活动建设为载体
首先,加强辅导员在班级德育中的全程监督作用。辅导员有着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理论,了解并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其丰富的经验,对大学生的发展成长目标以及所需要增长的能力有着一定的判断标准,积极挖掘大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培养和扩大其积极人格;其次,以团体活动为德育的主要形式,对班级德育起到引导作用,团体活动不仅能够在形式上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还能使大学生情感卷入,发挥超越自身原有状态的表现获得积极体验后,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人格,并且在初步的积极人格出现后,积极体验并对其进行巩固;最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对班级德育起到支持性作用。重视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有利于班级成员健康心理的形成。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使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同化于自己所在的环境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8):48-51.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25.
[3]刘志超.思想理论教育创新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33-134.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有了新的视角,也就是积极心理学,这主要是注重开发和应用人们身体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培养学生构建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心理问题出现逐渐的低龄化、极端化,我国的各个高校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提高了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目前,在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向学生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心理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解析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的现象,向学生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和主体活动宣传。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上属于一种“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约束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观要求和理性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逐渐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学的重点是“预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们会对心理教育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就是为了处理和鉴别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这种理念是典型的问题取向,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出学生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积极地情绪,培养出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转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需要做到的是在知识观方面的转变,通过在高校中全面的普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自我认识、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心理健康的标准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来,目前更加注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下,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的情绪包括爱、感激、自豪、兴趣、满意、快乐等,主要是人体感受到愉悦,可以是受到身体内或者是外部的刺激以及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能够让人们充满幸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高校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在积极情绪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3.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教师需要注重拓展心理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对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首先,教师是要注重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在其余的时间,教师可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掘朋辈资源,在日常的沟通中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学,是时代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下,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最后,教师需要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师资建设,加强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以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因此,学校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找到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思想完善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 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其次,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
克服自卑 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
1.1 重视不够
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院校时间太长了,根深蒂固,很难动摇。新的医学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尔提出至今已30余年但在医学院校里医学心理学的受重视程度仍旧不高。医学心理学不仅课时少,而且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考查课。医学心理学课程远远达不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应有的地位。
在2003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将医学心理学分类为人文社科行为类课程,其中包括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类课程等,这一安排淡化了这门课的医学和理科特征,也隔断了它与临床实践的联系。目前,大学基本都将医学心理学课作为医学基础课,在本科的大二或专科的大一开设。大多数院校安排36学时,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学时,比课时最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22学时只多出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很难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丰富的内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些专科则只将这门课作为选修课开设,而实用技术类专业如影像、眼视光、检验等专业则均不开设这门课,这意味着有些专科毕业的医学生将完全没有医学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的结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中期其理论体系已渐趋成熟。它的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尤其后者(包括综合性医院常见的心理学问题、药物与心理行为、心理诊断技术、各种心理行为治疗、医学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等)更应让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并应用于临床。
30余课时医学心理学课程,充其量只触及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诊断学的皮毛,甚至在某种分支学科方面连皮毛也未触及;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重视这些课程,相应学生到了医院也就不大可能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来开展工作,其恶果就是“医患关系紧张”心因性疾病、医源性疾病増加,同时也影响了许多生物性疾病的恢复。
1.2 开设时间不合适
许多院校将医学心理学作为基础课,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讲授,这本身是不科学的,而且给教学带来难度。
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是在解剖、生理、生化以及临床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脑的活动极其复杂,每一项心理活动都是一个有许多神经组织参与的复杂的功能活动过程。人的知觉、记忆、认知、运用、言语、思维、书写、阅读、计算等都不是孤立的功能,不是有限细胞的直接功能,故而很难机械地定位于一处的脑区,要阐述清楚这些内容就涉及到了许多基础课程。若第一学年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与解剖、生化、生理等基础课同步进行,该课程要承载的内容就太多了。
除理论部分外,医学心理学的操作技术部分也涉及大量的临床技术问题。如各种疾病的心理问题,尤其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器官移植中的心理问题、危重症者的心理问题、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等等,都应在有一定的临床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才容易接受。因而,这门课程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较为合适。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医学心理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増进学生对心身医学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理论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临床过程加以运用。
2.教学改革建议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该在精炼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増加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加大医学心理学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的结合和融合力度,并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促进对医学模式转变的影响
病因或促发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很多,几乎涉及到了临床各个学科。有些疾病如传染病等,其病因和促发因素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不大,但在疾病的整个发病与转归过程中,则可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2003年S\RS(非典)流行时,许多住院病人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了疾病的加重或死亡。北京对进入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干预及与患者心理沟通的培训工作。专家在培训中建议医生,第一次见到病人要这样说:“我会以我最大的努力,以现有的最好条件,和你一起努力,我们共度难关”还要求医生,一定要注视患者一秒钟以上,得到患者眼神和语言的回应后再转移,注视的同时可以点头或用简短的问候与病人打招呼。抗SRSt,在心理干预、心理沟通方面,专家们总结出了最能对患者产生鼓舞作用的四种表达方式:①轻轻拍肩;②扶肩说话;③向患者伸大拇指;④向患者打V字手势。前两个动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表明医护人员并不害怕他们,而是把它们当作亲人、朋友。向患者伸大拇指,表示患者情况良好,这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増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要离开病房时,可以向患者打一个V字手势,等患者有表示回应时再转身。有关临床医生在引用以上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沟通后认为:有92%的患者当医生轻轻地拍打他的背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正面感受,他们说医生的触摸像一股暖流,一道激光、一束射线,把SRS病毒驱走了。就是光用眼神和大拇指,也有71%的患者当天就増加了食欲。
许多疾病从发病到转归治疗都离不开心理学内容,只强调生物医学而忽视心理一社会因素是不符合目前医学发展规律的。
2.2 重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在人们的习惯认识上,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基础课,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轻视它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笔者一再强调这门课应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就是强调它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到医院实习的学生,应该是已经学习过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或正在学习,这样学生在与病人接触时,就会时时意识到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并时时注意使用有关知识与技术。
心理学技术,归根结底都是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除大部分心理测验外)因此,实习时,应该要求学员重视语言技巧,与病人接触时有意识地发挥语言的治疗作用。如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分别选用安慰、鼓励、劝说等方式以提高治疗水平。
安慰性语言,可以使病人感到亲切愉快,改善心境。成功的安慰是不容易达到的,学员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以期达到真正的安慰效果。鼓励性语言,实际上是医护人员对病人心理积极一面的支持,对调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非常重要。劝说性语言对医护人员来说更显重要,因为对病人劝说能不能达到目的,是对医护人员心理治疗能力的一个重要检验和评估手段。其次积极的暗示语言的运用,也能显示医护人员心理治疗的技艺水平。好的暗示性语言,可以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有时还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还要让学员避免对病人使用伤害性的语言。因为伤害性语言是一种劣性信息,会给病人以伤害刺激,从而通过皮层与内脏相关的机制扰乱内脏与躯体的生理平衡。如果这种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病情。
通过以上临床实践不仅提高了学员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深刻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实习质量,所以说把《医学心理学》果程和临床课程同时开设,并重视这门课程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对学好这门课是有重要意义的。
2.3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结合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充实内容
大学生群体不是脱离社会发展环境而孤立存在的,社会中的各种风气,都会在他们身上得到反映。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学校需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丰富医学心理学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如近几年全国大专院校呈上升趋势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就应该引起重视,并在这门课中给予涉及。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相对来说,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理性、素质也比较高的群体。但有研究资料表明,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时,自杀占到了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比例较小,但是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非常巨大。因而应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増加自杀专章或专节,论述自杀的病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